網絡傳播傳統文化范文
時間:2023-10-31 17:58: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網絡傳播傳統文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強勢文化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沖擊
網絡媒體促進了各個國家、民族和文化間的交流和溝通。理論上,各個國家在信息傳播中都應該享有平等、均衡的傳播機會;但現實生活中,由于各個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情況不同,導致“信息富有國”和“信息貧窮國”現象。“少數西方發達國家,憑借著自己的強大經濟、技術和資本實力,控制著當今世界的信息生產和傳播,造成了世界信息單向流通的不平等結構。”②
網絡媒體的迅速擴張不僅促進了跨國界的信息傳播,更為西方發達國家跨國媒體集團在國際傳播領域的壟斷鋪平了道路。原有的不合理的國際信息與傳播秩序不僅沒有得到改善,反而進一步加劇。美國學者弗雷德里克坦承:“美國通過贏得技術上的優勢,今天已成了世界上最發達的信息社會。美國控制著世界上的電影和電視節目,并且將美國的文化和思想深深地滲透到全世界人的意識當中。”③在互聯網上,有90%的內容來自只占世界人口1/7的西方發達國家,每天傳播的國際新聞大約有80%來自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合眾社等西方主要通訊社。而在發展中國家,隨著強勢文化的滲透和對人們意識的占領,其本身就處于被動局面的文化產品在信息傳播中將日益邊緣化,甚至會逐漸消亡。
大眾文化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沖擊
李彬在《傳播學引論》別強調:大眾文化不是大眾化的文化,也不是文化的大眾化。大眾文化是現代科技發展的產物,它以大眾傳媒為載體,是大眾傳媒催生的一種文化,因此也有人認為大眾文化就是媒介文化。形式上表現為肥皂劇、娛樂電影、時裝表演、流行歌曲、暢銷書、唱片等等。
由于文化淪為商品,因此生產文化產品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其商品價值,這種文化產品以大眾消費為主導,只要什么能取悅受眾就生產什么,生產者關心的只是經濟效益,缺乏社會責任感,不能滿足和引導人們高尚的精神追求。針對受眾的愛好和口味量身訂做的這些文化產品,以娛樂占據著受眾的注意力,以“”麻痹著受眾的大腦,以結合新技術不斷翻新的樣式陶醉著受眾。
“大眾文化”對受眾的取悅和麻醉使得受眾對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流于淺表,對一些正統的、嚴肅的、樸素的本民族文化喪失興趣、嗤之以鼻,認為其缺乏時尚感、不合時宜,棄之如敝屣。
網絡“仿真”世界使受眾逐步與民族傳統文化脫離
先進的科學技術使受眾可以在網絡上構建一個理想的虛擬空間,他們可以以游戲的方式體驗各種在生活中體驗不到的感受,得到生活中不可能得到的東西;他們可以在網絡上與他人進行交流溝通,這種交流由于具有隱蔽性、無拘束性,受眾可以在其中暢抒胸懷,嘗試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這種空前的自由使受眾心甘情愿地投入網絡的懷抱。網絡為大眾營造的“仿真”世界是超真實的,是幻境式的真實。后現代主義思想家鮑德里亞認為在超真實的“仿真”世界里,真實的處境是“真實本身也在超真實中沉默了。復制媒介巨細無遺地臨摹,真實在從媒介到媒介的過程中被揮發了,成了一種死亡寓言,真實成了為真實而真實的真實……”④在“仿真”世界,大眾被各種符號和信息所包圍,他們盡情享受著感官刺激、精神刺激,尋找審美與滿足,理性和思考游走在超真實的“仿真”世界,徹底拋開了“人類普遍的情感因素,拋開政治、意識形態和文化立場”。⑤隨著“仿真”世界對時空的消解,與歷史、社會的脫離,也必然地帶著它的“臣民”逐漸與民族傳統文化相脫離。
注釋:
①[加]埃里克?麥克盧漢等編,何道寬譯:《麥克盧漢精粹》[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03頁
②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43頁
③Frederick,Howard H. ,Glob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ibid. ,13
④王民安 陳勇國 馬海良主編:《后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從福柯到賽義德》[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25頁
篇2
(一)責任文化缺失導致的網絡輿論語言暴力現象
當前的網絡文化生態缺少責任文化,網絡傳播者缺乏責任意識。而且網絡傳播者規模龐雜,社會缺乏對網絡傳播者的追責機制。因此,網民在圍觀網絡事件時,經常罔顧事實,從個人立場出發去評價和再次傳播網絡事件,從而產生諸多網絡謠言和網絡輿論語言暴力現象。2013年2月至9月,李某(某軍旅歌唱家之子)案由于李某“星二代”、“富二代”的特殊身份而受到網民極大的關注。事件被披露上網后,國內各大網站幾乎都在轉載傳統媒體對這一事件的追蹤報道。而與事件相關的微博被網民轉發、評論達幾十萬次。在這些網絡轉發和評論中,有一些是不法分子為圖私利惡意散播的謠言。但更多的是網民因為盲從而進行的非本意行為。網絡轉發和評論的便捷性,以及社會缺乏對網絡傳播者的追責機制,這種盲從導致網絡謠言大量傳播、網絡輿論完全倒向受害者一方,形成不公正、不客觀的網絡語言暴力現象。整個網絡輿論開始討伐李某的罪行以及李某父母家庭教育的失敗。李父讓童年時的李某在身上騎大馬的視頻被網民挖掘出來,并被作為攻擊李父溺愛兒子的證據。這時網絡公知楊瀾“勞教對孩子的懲罰過重,李某可能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簽”、記者李蒙“請網絡暴民不要傷害未成年人”等等公正、客觀言論都被歪曲為替李某說情、為李家利益代言。
(二)急功近利文化盛行導致的網絡炫耀式傳播現象
中國社會經過改革開放后這30幾年的迅猛發展,催生了一個先富裕起來的社會階層。這個富裕階層的創業者大多數是通過刻苦拼搏、勤儉節約來積攢起財富。但刻苦努力的創業者由于工作繁忙對子女疏于管教,并將自己的財富任憑子女隨意揮霍。他們的子女形成了中國社會一個獨特的“富二代”群體。還有一個群體,在法律體系還不健全的情況下,通過投機鉆營、違法犯罪等手段一夜暴富,他們是中國社會的“暴發戶”群體。這些“富二代”和“暴發戶”的大量出現在社會上催生了一種急功近利的文化現象。他們在急功近利文化的影響下,熱衷于在網絡上將自己奢侈的生活方式進行炫耀式傳播,以此來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或者實現一夜成名的愿望。聲稱“月薪三千元以下者都是下等人”的“雅閣女”、用大疊百元人民幣來點煙的“小龍少爺”、天涯論壇上易燁卿與北緯“比富”的論戰等等現象,都是近年來中國社會急功近利文化在網絡上盛行所產生的炫耀式傳播現象。
(三)弱勢群體文化壓抑導致網絡傳播中的逆反文化現象
網絡文化生態中,弱勢群體由于在現實生活中承受著經濟和精神的雙重壓力,其社會地位決定著其在現實生活中缺少話語權。而網絡是個相對公平的平臺,來自任何群體的個人都能夠在這個平臺上表達自己的觀點,因此網絡成為弱勢群體宣泄情緒、表達意見的最重要窗口。但是主流社會掌握的主流網絡平臺對弱勢群體關注不足,并且將弱勢群體描繪成較為負面的形象,如城市流浪漢、城市不穩定因素、不講衛生群體等等。弱勢群體在現實生活和網絡環境中的雙重壓抑,導致他們在參與網絡傳播時經常表現出一種逆反的心態,以反傳統、反主流的方式來宣泄壓抑的情感,比如刻意通過網絡展示自己的自戀和自大,或者極力追捧這種炒作行為。近幾年網絡傳播中出現的“芙蓉姐姐”、“鳳姐”現象,主要是由這種逆反心態推動的。“芙蓉姐姐”、“鳳姐”等借助網絡炒作而走紅的人幾乎都來自草根階層,他們以不雅照、反傳統、反主流的言行等方式,在網絡上吸引到了眾多的支持者。這些支持者多數也是和“芙蓉姐姐”、“鳳姐”一樣的長相一般、社會地位較低的草根階層。他們認為這些網絡紅人說出了他們不敢說的話、做出了他們不敢做的事,代替他們宣泄了內心的壓抑和對社會的不滿。
(四)虛假文化泛濫導致網絡傳播信任危機
由于網絡的虛擬性,網民在網絡上的言行缺乏有效的他律機制,網絡文化中充斥著各種虛假信息,時有網絡詐騙案件被報道出來。再加上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的造假事件和腐敗案件,經過新聞媒體報道后在網絡上迅速發酵。這些信息在網絡上的大勢傳播,形成了虛假文化泛濫的趨勢,從而導致網絡傳播的信任危機。2011年6月郭美美在新浪微博上以“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的虛假身份進行注冊,并在此其豪宅、名車、名包等照片進行炫富。中國紅十字會隨后立即召開新聞會對有關郭美美的一系列傳言進行澄清,相關澄清內容也被各大網站轉載,并被眾多網民轉發。但是這些澄清信息的傳播,并沒有讓中國紅十字會重建公信力,2012年的募捐總額比2011年減少1.5億元。不僅如此,郭美美事件在網絡上各種社交平臺和新媒體平臺不斷發酵,國內其他有政府背景的慈善機構也受到了這場網絡傳播帶來的信任危機的沖擊,多數官方慈善機構當年募捐數額明顯下降。如上所述,網絡文化生態的失衡以網絡傳播的各種倫理失范現象表現出來,而網絡傳播倫理失范現象的廣泛存在又將破壞原有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的平衡關系,形成網絡文化生態失衡與網絡傳播倫理失范的惡性循環狀態。當網絡傳播倫理規范化,網絡文化生態更易于處于穩態,網絡上各個人類群體的活動、以網絡為載體的各種文化種群,以及各種經濟政治活動,將會更加有序、協調、可持續地發展。反之,當網絡傳播倫理失范,網絡文化生態系統內部各人類群體將會根據自己的利益過度侵占網絡內各種信息資源,或有害信息,進而侵占更多現實社會中的物質和能量資源,從而導致弱勢人類群體因信息短缺、混亂而造成所占有的物質和能量資源大量損失。弱勢人類群體在現實生活中的物質和能量損失又將反饋到網絡上,造成網絡文化生態進一步失衡。這種惡性循環將會對網絡文化產生極大破壞,導致網絡信息傳播的混亂,進而破壞整個國家的治理秩序和社會經濟建設。因此,我們必須保護網絡文化生態平衡,保障網絡傳播倫理規范。
二、保護網絡文化生態平衡,保障網絡傳播倫理規范
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國家的信息化,即在農業、工業、科學技術、國防和社會生活全面應用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廣泛運用信息資源,加快實現國家的現代化。互聯網絡是現代社會最為重要的信息傳輸平臺,各種信息在網絡上的存在形成了各種文化,這些文化構成文化生態;同時,信息的傳遞產生了各種網絡倫理問題。網絡倫理的規范化和網絡文化生態的動態平衡是國家信息化的重要保障。如前文所述,網絡文化生態平衡主要依賴于網絡文化生態系統的自調節機制,這個機制主要表現為系統的反饋機制。反饋是控制論的重要概念,是指系統的輸出返回到輸入端,與原輸入值進行比較后對原輸入值進行修正,從而調整系統運行狀態和功能的過程。依據輸出值對輸入值的修正情況來劃分,反饋可分為負反饋和正反饋。正反饋時常會導致原有系統的劇烈震蕩,因此網絡文化生態系統維持穩態需要足夠且有效的負反饋。這種負反饋主要表現為網絡信息傳播過程中,信息接受者對信息者的負反饋。我們應當遵循網絡文化生態自調節機制,通過保障自調節機制來實現網絡文化生態平衡,進而促進網絡倫理規范的遵守。
(一)推動網絡文化多樣發展,保障網絡文化生態自我調適
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物的多樣性可以增加生態系統中食物鏈的環節數,可以讓食物鏈網更加龐大和復雜,從而讓生態系統內部物質、能量和信息的傳遞途徑更加多元,讓生態系統的自調節機制更加強健。多元化的傳遞路徑可以有效規避部分食物鏈出現斷裂而帶來的傳遞中斷,維持較高的自調節能力,保障生態系統內部的動態平衡。與自然生態系統類似,網絡文化生態系統自我調節機制發揮作用的重要基礎是網絡文化的多樣性。網絡文化的多樣性,讓網絡主體———即人類,有更加豐富的思想來源和精神資源,從而使文化信息的生產、傳遞和消費有了更多的“食物鏈”,網絡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將更為復雜,網絡文化生態將有更多自我調節的空間和余地,更有利于網絡文化生態的平衡和穩定。網絡文化的多樣發展,可以讓網絡信息傳播的內容更加充裕、傳遞途徑更加多元、消費選擇更加豐富、反饋機制更加敏銳。因此推動網絡文化的多樣發展,可以有效保障網絡文化生態的自我調適,維持網絡文化生態平衡。與此同時,網絡文化的多樣發展帶來的信息的多元傳播和平等接收,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網絡傳播中存在的道德沖突和信息不對稱問題,進而促進網絡傳播倫理規范得以遵守。
(二)鞏固優秀傳統文化的網絡主體文化生態位,以傳統美德促倫理規范遵守
網絡文化的多樣發展,有利于網絡文化生態的自我調適,是網絡生態平穩運行的重要保障。但是,網絡文化的多樣發展不等于網絡中各種文化的平等發展或同時發展。網絡文化生態中存在多個生態位,每個文化物種都在屬于自己的生態位當中自主發展。不同的生態位決定著各種群對物質、能量和信息等資源的占有程度的不同。因此處于不同生態位的文化物種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形成互惠、競爭、共生、寄生等各種生態關系。“中華文化以儒家文化為本源,歷經兩千余年的發展和積淀,形成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尤其在倫理層面。重恥辱而輕罪惡、近君子而遠小人、尚團體而棄個人的倫理觀念,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6]中華傳統文化是全體中國人的寶貴資產,也是激勵一代代中國人艱苦奮斗建設美好家園的動力源泉,更是當代中國網絡文化的主體文化。我們應當鞏固中華傳統文化在網絡文化生態中的主體文化生態位,讓中華傳統文化在網絡中與國內各地域文化、來自西方的外來文化的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讓中華傳統文化在網絡中涵化地域文化和外來文化,讓“重恥辱而輕罪惡、近君子而遠小人、尚團體而棄個人”等中華傳統倫理美德成為網絡倫理的主要內容,從而促進網絡倫理的自覺遵守。
(三)適應網絡文化進化要求,保障網絡傳播倫理可持續發展
篇3
關鍵詞:網絡傳媒;傳統文化;傳承;創新;高職學生
近年來,以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迅速發展,在改變高職學生學習和生活方式的同時,給高職學生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教育者要科學分析網絡時代的傳播特點以及網絡傳播對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自覺轉變教育理念,不斷提高媒介素養和運用新媒體的能力,適應網絡互動傳播的特點,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僅注重信息傳播,而且重視信息反饋,更多從高職學生的角度出發來考慮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和方式,滿足學生需求,尊重學生個性,考慮學生學習習慣和接受特點,積極發掘網絡資源,善于利用圖片、動畫等多媒體手段,使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更充實、形式更活潑
一、優秀的傳統文化對高職學生的教育價值
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我們在新時代進行青少年道德建設的重要思想養分,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青少年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著極為重要的導向作用。因此,我們要深入挖掘和利用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積極尋找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建設的結合點,賦予它新的時代氣息,使其成為新時期青少年思想道德規范的基礎。
1.傳統文化與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青少年時期正是人的價值觀形成時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強,對事物的真假優劣辨別能力不夠,因此我們要將中華民族特有之誠信守約、勤勞儉樸、扶弱濟貧、尊老愛幼這些傳統美德融入日常情態之中,通過對青少年言傳身教的教育,加強青少年品德修養。教育引導青少年熱愛傳統文化,豐富歷史知識,拓展人文思想,塑造優秀的行為品格都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另外,高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度會直接影響到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態度,我們也可以通過古典文學沙龍、傳統服飾的美學研究、中華戲曲欣賞等來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性認識和興趣,通過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學校活動和社會活動,進一步促進教育觀念的轉變,從而增強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
2.學校要發揮紐帶作用,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學校是傳統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有著先導與示范作用。由于社會上功利主義的盛行,使學校的辦學方向也要不斷地加以調整以迎合社會的需求,重教輕德,重分數,忽視思想道德建設,在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正確人生觀方面做得不夠,沒有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學生們普遍存在吃苦耐勞精神差,不善于團結與協作,精神困頓,缺乏必要的應對生活的精神素養和能力,缺少助人為樂的品質和行為,這無疑與傳統價值觀在現行教育中的缺位有著很大的關系。因此學校要立足于“先做人、后成才”的德育觀點,一方面努力推進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課程、走進課堂,在校園內營造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風氣。學校要組織編寫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符合不同階段學生特點的中華傳統美德教材,在小學生中講故事,在中學生中講規范,在大學生中講理論。
二、民族傳統文化認識的現狀
具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優秀傳統文化形成的民族靈魂、精神資源卻在現實生活中漸漸缺失,漸漸被人們自身的惰性所淹沒,優秀傳統文化漸漸被忽視。尤其是近年來,西方文化不斷沖擊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漸漸趨向于西方文化的同時,中華優秀文化卻被我們漸漸忽視和淡忘,面臨著被西方文化沖擊、甚至被取代、淪為外國文化的附庸的危險和嚴峻考驗。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而這一歷史使命和重擔就落在了青少年身上,所以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應該從青少年抓起。傳統優秀文化以各種媒介對青少年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觀、愛國情操、人文精神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新課改也提到了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對學生情感的熏陶的重要性和積極意義,讓學生接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教育,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讓優秀的傳統文化無時無刻地熏陶著學生的情感世界,讓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做一個“四有”公民,一個真正的“文化有情人”。
三、搭乘高速網絡通訊的快車,奔向傳統文化教育新的陣地
網絡傳媒是以電腦為主體、以多媒體為輔助的利用先進技術進行包括編輯、貯存、交換、放映、打印等多功能的信息傳播活動。互聯網的出現,為我國傳統文化傳播的形式提供了一種新的載體,為豐富傳統文化的內涵做出了貢獻。
1.網絡出版為傳統文化傳承提供新形式
網絡傳播媒介為傳統文化的表現形態注入了鮮活的力量――傳統文化資源的保存增加了數字化形態。傳統文化中的文化典籍、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科技工藝等都以不同方式實現了數字化格式的轉化,實現“現實”文化資源向網絡媒介的“遷移”與整合。
文學作品嶄新的傳播形式就體現出了網絡媒介對傳統文化表現形態的影響。現在,許多書籍不僅通過紙張印刷出版,還通過互聯網在網絡虛擬平臺上直接。這種傳播途徑不僅擴大了文化存在的形式,而且提高了文化傳播交流的速度。可以想象,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以電子版本的形式被崇尚新興科技的人群接受,進而體會了閱讀的便捷與豐富時,優秀的傳統文化價值觀也就潛移默化在學生他們的思想意識中了。
2.電子媒介對傳統文化形成沖擊
媒介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使網絡傳媒一方面給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機遇,另一方面也對傳統文化提出了挑戰。網絡上的許多垃圾信息由于缺乏篩選而給受眾帶來了消極影響,網絡語言本是作為網民們的交流工具而產生的,但它無形中消解了傳統文化。網絡傳播為傳統文化的形式層面開拓了空間,其傳播的內容也融會了傳統文化及其內涵,尤其是它為傳統文化注入了個性、平等的現代意識,促進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對接。網絡社會中的互動體現為人們在各種各樣的聊天室、BBS、虛擬社區、論壇中的直接參與。而一個和諧的網絡互動交流環境中,每個人都應該以體現傳統文化中“仁愛”、“和為貴”的道德觀念來規范自己的言論,這樣才能使思想得到更為充分的表達。
3.對于利用網絡這把利劍去開拓傳統文化的陣地,也要注意對高職學生收與放的度。
網絡文化道德是對信息時代人們通過電子信息網絡而發生的社會行為進行規范和調節的倫理準則。我們要不斷完善網絡文化道德體系,建立高效的網絡運行監控系統,認真執行“把關人”的應盡職責,堅決抵制不良信息、文化垃圾的滲透和入侵。同時,我們要抵制文化霸權主義。
四、結束語
隨著全球經濟化趨勢的加強,網絡媒體需要與傳統文化共榮共進,才能獲取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發展資源。傳統文化的交融、傳播、創新也須借網絡傳媒之力。在社會轉型與歷史變遷的進程中,如何使以傳播為存在方式的傳統文化延續生命力,是網絡傳媒必須面對的現實課題。
參考文獻:
[1] 王文科、劉新榮:《傳媒導論》,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
篇4
這種迎合信息化時代信息工作方式和快節奏的生活,毫無疑問,它拓寬了傳播的渠道,擴大了應用的范圍,加速了傳播的速度,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并且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帶來了一定的變革。
網絡文化是隨著計算機聯網而產生的一種新興的文化現象,它的載體是多媒體設備,主體是每個網民,以虛擬的網絡世界為主要傳播空間,以信息數字化為基本技術手段,并為人類創造出一種新的思維、生存和活動方式。
網絡文化的特點有以下幾個:其一、文化作為折射生活基礎的精神世界,其形式和內容自然會隨著數字化信息化的技術的產生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一定會體現在知識和網絡經濟的特征當中,形成一種有著鮮明特征的網絡文化。其二、網絡文化有一種平等參與的文化。網絡將社會編織入平行擴張的網中,網絡信息更易于傳遞和存儲,無疑這種傳遞方式,降低了的文化滲透和獲取信息的基本成本,使每個網民都能平等的參與進去。其三、網絡文化也是多元競爭文化的一種。網絡快速使信息傳播的表達的高速暢通,從而也毫無懸念的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狀態下所包含的文化質數,多元共存著各種文化形式。其四、網絡文化是一種個性化和開放的文化。網絡開放性模糊了空間與地域框架,中國傳統也逐漸被消融,必須得給予統籌規范,這樣才能為個性的張揚提供了一個規范和發展的極大空間。例如現在流行的個人博客、個人空間、微博、微信等等,都是需要在一定行為規范的約束下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出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網絡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是巨大的。在人類歷史上,生產工具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這種方式改變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推動著文化產業的進步。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的的相互結合,信息高速傳播與多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導致了新一輪的信息技術革命。
網絡信息交流的發達,網絡數字化信息環境的加速的形成,使人類社會從工業社會進入了到信息化社會。應運而生的網絡文化以其自身鮮明的特征,對傳統的文化傳播、語言表達、知識存儲和獲取的方式以及傳統的漢字的文化都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力。
網絡是一種特殊的傳播信息的媒體,是繼電視、廣播、報刊之后的第四大傳媒體,而且更多的形成了目前社會通用的傳播媒介質,表現為現今特別的文化現象。網絡傳播有許多特別的特征,變更著目前的文化傳播方式,顯示了一股傳播新浪潮新的動力,由此看來,如今信息的傳播時代直接進入了數字化。而對招貼設計的沖擊現主要體現在傳播方式、傳播載體、傳播速度三方面的沖擊最為突出。
網絡傳播的方式是數字,通過互聯網進行信息的傳遞。網絡傳播是以電子信號代替了寫在紙上的記錄進行通信,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網絡作為主導交流工具的信息交流代替了人們熟悉的語言、手勢、表情、文字等傳播方式。一個qq留言或者一封E-mail會將信息更快更及時的傳遞給對方,而人面對面的交流信息也變的彌足珍貴了。相比招貼藝術,在傳播方式的直觀性上大大減弱,現在很大程度上信息的傳遞,也許就在網上一則消息,也許每個坐在電腦前的網友們在一秒鐘內就收到了。這對傳統招貼的存在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
網絡文化傳播載體較傳統的通過印刷技術品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首先,網絡文化傳播載體的基本物理單元是計算機。計算機記錄、存儲與處理信息的物理載體主要是優盤、硬盤等,這些載體的優點有:首先,信息存儲容量大、密度高、體積小巧便于攜帶等特點。其次,網絡的互聯性為實現信息資源整合。它們通過各方面的信息傳播媒介,運用通過多媒體的播放方式,向我們進行了各種圖文聲并茂的展現方式,使現代人擁有了前所各種絢爛多彩的文化生活體驗。相比較招貼設計需要通過打印出來進行張貼的展示方式,現代的多媒體技術要顯得更有優勢。
網絡信息通過因特網作為媒介傳播,特有傳播速度快、時效性強的特點。它不會受到印刷、運輸物流、發行出刊等因素的制衡,信息上網的瞬間便可同步發送到所有用戶手中。網絡使地球變成了一個小小的地球村落,遠距離的生活方式,不再是影響信息傳播和交流的重要素質。網絡文化的興起和發展對現代招貼設計的影響毫無疑問是巨大的。我們應從現實意義出發,分析和找到一種更好的既能符合現代人對效率的要求,又不失招貼藝術本身的特點的方式是最為重要的,這樣才能使具有高度傳遞信息的招貼設計能更好的符合時代的發展。
篇5
關鍵字:傳統文化;社區;大學生
一、引言
中國傳統文化有各種表現形態,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以儒家倫理中心主義為出發點的信念。中國傳統倫理政治思想,不僅決定了中國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決定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特征。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已經構成中國社會的文化背景。文化是一個 同意連續的整體,它的發展具有繼承性、延續性。而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接班人、建設者,是民族的希望。現代化建設必須以傳統文化為基點,否則就失去了發展創造的根基和依據。違背了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也就是說,現代文化是從傳統文化中孕育出的,并且結合時代的發展所延伸出來的產物。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置身于中國傳統文化這個大的文化背景之中,特別是在經濟和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院校面臨的一項迫切的任務,而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切入點。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有利于改善大學生知識結構,豐富和提升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與創新,而且有利于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需要,也是社會文明發展的需要;傳統文化教育不但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而且會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在大學校園中,大學生每天在課堂上學習專業知識,并沒有很多時間去集合學習其他方面的知識。所以如何聚集學生是推廣傳統文化教育的核心問題。所以,學生每天住的社區樓宇則變成了既方便又有效率的學習之地。在社區樓宇中開展傳統文化思想教育能更好的讓學生接觸到傳統文化,并且學習到其中的真諦。
二、傳統文化推廣中面臨的問題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的課業壓力也在逐漸增大。并且,來自于各方面的壓力,使得他們不得不在課下去學習更多的專業知識。并沒有很多時間去了解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知識和寶貴財富。
并且,隨著信息技術在世界范圍內的迅猛發展和普及,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學習、娛樂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為大學生提供便利的信息獲取途徑的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危害性,大量不良信息充斥網絡,給大學生心理和生理健康成長帶來諸多不良影響。
所以,如何正確利用網絡的優勢,幫助我們讓更多的大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急需思考的一個問題。
三、在大學社區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方法
(一)在社區中建立傳統文化教育工作室
在社區中成立工作室,由專業的指導老師帶領。為了讓大學生能夠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必須形成全社區乃至全校都尊重傳統文化的氛圍,而社區工作室則為宣傳的基地。讓在學生課下,吸取傳統文化精髓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幫助。定期拍攝宣傳視頻和錄制音頻在學校的電視臺和廣播站進行播放。并且,定期開展社區工作室研討,不斷創新好的想法,為弘揚和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奮斗。
(二)注意“家”的概念,營造溫馨、和諧的社區氛圍
在中華的傳統文化中,“家”的概念是非常突出的。家人是自己最為親近的人群。所以,在社區中營造溫馨、和諧的社區氛圍將大大提升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激情。使大學生在大學的四年中始終保持處于一個健康的宿舍環境和濃厚傳統文化氛圍的社區,這樣會大大的提升大學生的民族信念和凝聚力。這樣,在畢業后將會更好的為社會和國家獻出自己所有力量,更好的為社會主義事業奮斗。
(三)網絡與傳統文化相結合
優化網絡環境和培養大學生主體意識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學校、社區要擔當起網絡文化建設的職能,以社會主義為指導,把中華傳統文化,帶到網絡陣地,同時,加強對網絡的監管;網絡媒體要加強自律,在抓經濟效益的同時,注重社會效益社區在建設和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同時,要把大學生網絡主體意識教育擺在重要位置,喚醒大學生主動參與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中,使大學生逐步形成網絡參與的道德自律意識,自覺抵制不良信息,和不文明行為作斗爭;社區環境教育的作用也不可忽視。一方面建設和優化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環境,一方面對大學生進行主體學習的意識,并重并舉。
四、總結
中華五千年的年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寶貴的財富。如何去繼承和發揚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本文中提出了以社區為載體,工作室為基礎的社區傳統文化建設。利用學生課下時間,更好的、更有效率的吸引學生參與到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的工作中。并且,注重將社區設計成溫馨、和諧之“家”的概念。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傳統文化中孕育的美和高尚的情懷。并且,利用網絡傳播快,受利面廣的特點。正確的使用網絡來傳播和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
篇6
【關鍵詞】網絡,傳播,武術推廣
武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中國武術如何更快地走向世界,朝著國際化的方向邁進,已成為我國體育界尤其是武術界不可推卸的責任。隨著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進入了信息社會,這為武術的網絡化傳播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也為武術國際化的推廣與傳播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它具有信息傳播的迅速性、互動性和多樣性等特點,已經成為當代傳播信息最先進、最迅速的工具之一,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提供前所未有的巨大空間。重視研究如何利用網絡技術促進武術的傳播擴大傳播領域,選擇良好的切入點, 使中華武術對世界人民產生積極的影響。更好的推廣武術,推進武術的傳播與發展。
一、網絡傳播的定義
網絡傳播是以全球海量信息為背景、以海量參與者為對象,參與者同時又是信息接收與者并隨時可以對信息做出反饋,它的文本形成與閱讀是在各種文本之間隨意鏈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種意義的超文本中完成的。網絡媒體的傳播是一項特殊的社會活動,它是繼報紙、電視、廣播之后迅速成長的“第四媒體”,具有信息傳播的迅速性、互動性和多樣性等特點,已經成為當代傳播信息最先進、最迅速的工具之一。網絡傳播武術主要是借用各種武術網站這個平臺來推廣和宣傳武術。
二、網絡傳播武術的特點
互聯網傳播信息有著便利的條件,它覆蓋的人群、地點、行業越來越廣,發展的空間也越來越大,隨著各項指標的不斷增加,各行業紛紛利用它擴大對外交流。也為武術的推廣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近年來武術網站層出不窮,對宣傳和發展中華武術,搭建武術愛好者之間的交流平臺起到一定作用。利用網絡傳播武術有以下特點:
1、教材形式的多樣化。
武術教材大多是套路圖譜,不利于沒有武術基礎的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體會其中的內涵,而在網絡上制定的教材不僅可以采用文字還可以采用圖像、音樂、動畫、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技術。網絡上的教材資源突破了書本是理論知識主要來源的限制。可以運用動畫手段向學生展現動作機理和健身作用,力圖做到全面、形象、科學地向學習者介紹武術這一傳統文化。
2、觀看和學習的地點、時間不受限制。
通過網絡可以突破學習的地點和時間,只要有互聯網的地方就可以觀看,而不是以往只有在課堂上才可以觀看,武術向全世界推廣,那么她所面臨的對象各有各的文化背景和個人文化素養,有人沒有時間通過課堂了解和學習武術,但有了互聯網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隨時了解和學習武術了,這對武術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推廣是非常有力的。通過網絡讓每一個學習者不僅能夠及時、詳細了解國內的有關內容,而且可以隨時獲取全球最豐富、最精彩的學習資源,為方便、快捷地進行高效學習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3、可輔助教學課的完成和提升。武術套路較為復雜,動作難度較大、技術要求較高,必須通過反復的練習、揣摩才能達到形神兼備的練習效果,但是每周幾學時的授課時間確實難以滿足教學要求,過去由于沒有教師的輔導,加上看圖學習的能力較差,學生要在課余時間復習比較困難,預習就更難以做到了。現在將武術課件放在校園網上,學生和教師通過網絡實現了資源共享,學生根據自的情況隨時上網查閱,為預習、復習教學內容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通過校園網,“ 教師”可以對學生練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從而為學生創造一個隨時和老師”進行面對面交流的互動學習環境。學生還可以通過電子公告系統或利用網絡論壇隨時與“ 同行”交流自己練習的一些體會,相互幫助、協同練習,不僅開闊了視野,而且有助于培養他們形成交流合作的意識。這樣就緩解了過去教學時數有限、教師不足的問題,極大地方便了學生的課余學習。
4、不同的對象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有針對性點擊自己需要的內容。由于網絡特有的交互式學習方式,改變了傳統的學習形式,重點由“ 教”轉向了“ 學”,學習者從傳統的教師控制、較被動的學習狀態轉變為主動的、雙向交流的學習狀態,避免了傳統教學中那種學得快的嫌進度慢,學得慢的嫌進度快的矛盾,每個學習者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隨意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確定自己的進度,安排學習時間,使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為學習者的自由發展提供了極大的空間。
5、激發了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者的自學能力和領悟能力。學習者是學習過程的主體。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和品德的形成歸根結底都要依賴學習者自身的主觀努力才能實現,所有的外在的影響因素都必須轉化為學習者的內在需要,繼而引起學習者的強烈追求和主動進取,才能發揮其對學習者身心的巨大塑造作用。網絡傳播切中了學習活動的特點,把文、圖、聲、像等單媒體和計算機程序融合在一起,使學習者進入了一個全方位、多渠道的感知世界,促進了人的思維發展,充分調動了學習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篇7
網絡媒介的偏好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因特網不僅是一個信息資源、一種通信工具,還是一種全新的大眾傳播媒體,是完全區別于報紙、廣播、電視傳統三大傳媒,獨立于三大傳媒之外的‘第四媒體’,或者說是‘新媒體’‘、網絡媒體’。”
在當下這個多種媒體共同發展的時代,網絡作為新媒介在其中具有主力軍的作用,同時它也成為美劇在我國的傳播和流行的一個主要渠道和平臺。由于電視臺審查程序的復雜繁瑣,導致美劇引進的滯后性和局限性,而網絡傳播具有傳統媒介不可比擬的特殊魅力,它的時效性、目標性、雙向互動性、個體化等特點,不僅彌補了電視臺引進程序本身的缺陷,而且更加滿足了美劇受眾群的大眾需求。
就現階段來說,美劇穩定的受眾群一般具有文化程度高、中青年為主、上網時間長、喜歡自主性選擇、娛樂渠道多等特點,因此他們更愿意選擇令他們感覺舒適自由的網絡媒體來觀看美劇。首先,央視等臺在引進美劇時,考慮到收視率和大眾普及等因素,在題材的選擇上,會選擇適合大眾的、具有大眾能夠接受和理解的“社會文化”的美劇播出,而一些流行的帶有“小眾文化”如玄幻、青春等題材的美劇就受到限制,而這些美劇往往是中青年為主的受眾所感興趣的熱捧劇,它們的播映只能通過信息傳遞強大的網絡媒體來進行傳播,從而在網絡上隱秘流行。其次,受眾群體的文化程度較高,加上英語的普及,很多粉絲劇迷對外國知識都有一定的了解,他們喜歡欣賞原汁原味的美式英語,而電視臺在引進時由于有配音譯制組的加入,他們在情感的把握上會有所欠缺,對于“暴力”、“性”等隱諱話題也會避開不譯,這就造成了很大一部分美劇迷更喜歡在網絡上尋找中文字幕幫助下帶有熱情的原聲劇集。最后,由于網絡具有自由自主的選擇性和多平臺、多角度、多鏈接的交互性,這就吸引了以“80后”、“90后”為主體的美劇迷們的喜愛和追捧。他們可以自由支配業余時間,脫離舊模式的束縛,可以隨意地快進快退,就算因為事情耽誤了當天的播出收看,也會在隨后的時間自主選擇。此外,受眾在網絡上可以因為一個感興趣的話題,如男女主角的愛情命運,和其他觀眾,甚至是內容供應商、制作商等展開一系列互動討論,達到輿論引導的同時,發揮網絡傳播極大的自由評論性。
高額的引進成本
美劇中很多劇集的拍攝,不僅手法上如電影一樣講究,在制作投資上也如電影一般大手筆高投入,呈現美劇“電影化”的趨勢。校園歌舞劇《Glee》單集制作費是500萬,而艾美獎的熱門劇集如《冰與火之歌》第一季10集制作費是5000多萬美元,《大西洋帝國》更是高達一集1800萬美元……這種制作上的高額投入,成為了各大電視臺高額引進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沒有保證較高穩定的收視率的情況下,如果引進的美劇沒有穩定的收視群,沒有制造出相關的話題新聞,沒有高額的廣告投入,電視臺一定會慎重選擇,擇優判斷。
地區文化差異的限制
除了高額的引進成本外,由于受到異地文化差異和不同意識形態的影響,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制約,央視等電視臺更加傾向于引進日、韓、泰、新等亞洲地區的電視劇,而非代表著資本主義電視行業飛速發達、具有美國等異域特色文化的美劇。對于日韓等地電視劇中闡釋的文化,中國大部分觀眾普遍能夠接受,因為其表現和蘊含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價值理念都和中國比較類似和接近,如《人魚小姐》、《看了又看》等韓國肥皂劇,大多展現的都是女人溫柔賢惠,男人有責任懂擔當的形象,體現的大都是一種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生活狀態。而美劇由于是好萊塢模式在電視熒屏的延伸和拓展,所以在形式上多種多樣,如《緋聞女孩》類的時尚校園劇、《別對我說謊》類的科普偵探劇、《越獄》類的犯罪探險劇、《吸血鬼日記》類的青春玄幻劇等等。形式上的多樣性為內容表達上的多樣,因此美劇無論是從以普通人為視角的平民化角度出發,還是代表著崇拜敬仰的英雄主義,無一例外地表現著美國的人情世故、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等,這些雖然對文化程度較高的受眾群易于理解,但對于受傳統文化影響很深、年齡層相對較大的大眾來說,卻難以認同。“文藝本應該并非只有少數的優秀者才能夠鑒賞,而是只有少數的先天的低能者所不能鑒賞的東西。”
電視劇作為最通俗的大眾藝術,注重傳播主流文化及其意識形態。因此,對于美劇中體現的地區文化差異,在交流與碰撞之后,只能取其能夠與中國文化融合的部分進行溝通交流,而其他相差太遠的則只能限制,這也導致了美劇在很大程度上在網絡環境下火爆傳播現象的形成。
美劇“重網絡、輕電視”存在的問題
(一)版權的問題
高額的引進成本,使得電視臺在美劇的版權購買上只能選擇一小部分,或者放棄。版權的放棄,也就意味著不能在央視等電視臺正常播出,人們只能通過網絡、DVD盜版光盤等其他渠道獲得觀看,而最主要的還是通過網絡媒介。經過字幕組的再制作,無論是優酷、土豆等在線觀看,還是BT、迅雷等下載觀看,低成本甚至零投入的同時,獲取渠道更加方便快捷,從而在網絡環境下形成一個范圍內的局部流行。然而,這樣在網絡上的流行和傳播,到底不具備“官方承認權”,即沒有明文的版權規定。早在2009年4月,國家廣電總局就出臺了《關于加強互聯網視聽節目內容管理的通知》,其中規定,對于未取得許可證的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理論文獻影視片,一律不得在互聯網上傳播。
在這之后相繼一段時間里,許多相關規定都就網絡傳播的版權問題對國外電視劇特別是美劇進行了封鎖和打壓。雖然對網絡版權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有力打擊了網絡中一些非法傳播,但對于美劇僅在網絡環境中的廣泛傳播和美劇迷免費觀看美劇的途徑,無疑是雪上加霜。
(二)傳播質量得不得保障
“打開一扇窗戶,新鮮的空氣撲面而來的同時,一些蒼蠅也會飛進來。”任何一項事物的引進,注入新鮮血液的同時,也會夾雜著劣質的、會產生負面影響的東西。美劇的引進也不例外。美劇中新鮮新穎的生活方式、文化觀念等引起國人的興趣和關注,它們不同于中國的西方文化,往往得到中國劇迷的認同和贊揚。但其中連帶的諸如暴力、性、宗教歧視等偏激的、片面的文化也同樣會通過網絡環境傳播過來,這就導致了優秀美劇中夾帶一些質量低下的、水準不高的“垃圾”劇集,阻礙劇迷選擇優秀劇集的同時,也深受其低下的文化的影響,對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是一個有害無益的沖擊。
除了文化傳播上無法確保穩定的進步文化引進外,在同類型的美劇引進中也存在一定的質量保障。有很長一段時間,中國電視劇產業受諜戰片《潛伏》的影響,導致電視劇產生了嚴重的模仿跟風,電視熒屏“諜諜不休”的現象層出不窮,僅僅半年出現了如《風語》、《風聲傳奇》、《旗袍》等50多部“換湯不換藥”的諜戰劇,造成了電視小熒屏內容形式的單一,觀眾在那一時間段也產生了嚴重的審美疲勞。對于美劇在網絡媒介上的隱秘傳播也同樣如此。隨著《越獄》第一季掀起的1800萬人次的收視狂潮,出現了許多類似的監獄探險片,如《OZ》等。類似的發生場景和故事情節,只是演員上的重新調動,毫無新意的制作技巧和創作內容,使其成為無聊空洞的跟風片。網絡新媒介環境下美劇隱秘傳播帶來的負面性,傳播上注重了量而非質,這影響著受眾的判斷,在業余娛樂生活中或許由于選擇的失誤浪費了時間,從而帶來視覺上和精神上的審美單一和審美疲勞。
美劇“廣泛化傳播”的對策
(一)正確認識美劇中的文化
隨著全球一體化格局的推演,電視劇文化的多元性也成為一個趨勢,加拿大傳播學家麥克盧漢首次提出“地球村”的概念,其實也是在倡導電視劇領域各國文化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無論是專業人士還是受眾,他們一部分認為,美劇的網絡傳播和隱秘流行,是美國文化對于中國文化的侵蝕和誘導,滲透和霸占。其實不然,它并非文化侵略的武器。從早年的啟蒙劇《成長的煩惱》,到近幾年大熱的《越獄》、《迷失》、《緋聞女孩》等,都是在向受眾展示一個不同于中國的美國生活方式和人文故事,從而傳播了他們的思想理念和文化價值。文化的差異很正常,而無論是電視廣播這樣的傳統媒介,亦或者網絡這樣的新媒介,都需要文化的多樣性和特性化。在保證我國自身傳統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在維護我國民族多彩文化權益的背景下,吸收和借鑒外來劇中優秀的先進文化,補充和豐富國家文化的多樣性,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二)再制作的融合,題材的擇優篩選
電視作為大眾藝術,其廣闊的受眾群是各個年齡階層的普通觀眾,而非只關注于網絡傳播的美劇粉絲。因此,電視等大眾媒介對于美劇的廣泛傳播,可以借鑒電視和網絡的特點,做到“擇其優者而從之”。一方面,雖然在譯制過程中無法達到“不刪減、忠實原句”的理想程度,卻可以委婉地改成有趣的譯制,加入當下網絡流行的元素,如“我暈”、“你老媽喊你回家吃飯”。另一方面,對于美劇題材的選擇一定要慎重得當。雖然在文化上具有相當程度的差異性,但“地球村”卻擁有同一片土壤,積極向上、清新的劇集的引進,會為電視小熒屏添彩不少,如《實習醫生格蕾》、《老友記》、《生活大爆炸》等,而帶有濃重灰暗色彩的,充斥著暴力、性、犯罪等陰暗面的美劇,還是要慎重選擇。
篇8
引言
“民俗”一詞在古代早已出現,其意相當于風土人情,民情民風。張健指出民俗旅游屬于文化旅游,文化旅游至少應該包括兩大類:歷史文物古跡、古代建筑、歷史人物、文學遺產等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民俗旅游就是民俗文化旅游。同時張健指出了陜西民俗旅游的現狀,主要有兩點:一是民俗文化豐富多彩,但開發層次不高;二是民俗文化區域明顯,整合力不強。韓曉時指出了民俗旅游的重要性:民俗旅游的開發可以改變傳統經濟的產業結構,帶動飲食、住宿、購物、交通等第三項產業的發展,產生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促進地區經濟融入現代化的全國性乃至世界的市場體系。郭艷娜指出了民俗文化應該與旅游業結合,對陜西民俗文化資源進行有效開發,增強旅游的體驗性和娛樂性,建立民俗旅游文化品牌。民俗旅游無論是文化上,還是經濟上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要利用好當地民俗文化資源,科學開發,發展“民俗旅游”。本文圍繞發展陜西民俗旅游,提出了相應的發展路徑及解決對策。
一、文獻綜述及問題提出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消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涌出了大量的旅游愛好者。對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地區來說,這是發展當地經濟的好機會,相關部門極力開發當地的各種旅游資源,民俗文化旅游也逐漸成為了旅游業新的發展方向。王麗娜提出了民俗旅游開發和保護的建議:首先,宣傳陜西民俗文化價值;第二,完善陜西省的旅游規劃;第三,建立一批原始型民俗村、民俗博物館;第四,舉辦陜西傳統的民俗活動。她還提出了一些具體的開發項目,比如:飲食文化、民建筑、俗節日和慶典活動的開發和利用,民俗文化旅游商品的開發和利用,民俗文化娛樂活動的開發和利用等等。她的大多數觀點都是在傳統模式基礎上提出,主要傾向于民俗文化保護和引起民眾的關心方面。在陸發煥、袁萍、張文鋒針對桂東南地區民俗旅游方面的研究中,指出民俗文化傳播必須保證傳播內容的真實性,加強多方合作,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提高傳播內容的質量,充分發揮民眾的力量,利用多種手段進行傳播等。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和數據資料,陜西民俗旅游所存在的幾點比較主要的問題是:信息零散、沒有權威品牌、傳播手段單一。現在人們都處于一種快節奏生活狀態,旅游成為主要的放松方式,而各個旅游勝地成為了大家的首要選擇,造成了各種擁堵現象,游客往往不是觀景而成了觀人,這樣就違背了旅游的初衷。因此一些具有民俗風情的村落或小鎮成了旅游者的最佳選擇。要發展陜西民俗旅游,僅僅依靠傳統模式推廣力度顯然不夠,這就需要借助網絡技術的力量,用新技術、新模式將“舊”風景玩出新花樣、新高度。任何知名度高的事物都有其權威品牌,民俗旅游當然也不能例外。因此陜西民俗旅游首先要做的事是整合資源,歸納創新,打造民俗旅游權威品牌,再借助網絡路徑進行傳播。陜西民俗旅游要想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和傳承,就必須實現民俗旅游的品牌化、網絡化。
二、陜西民俗旅游品牌發展現狀與問題
旅游品牌與一般的品牌相比,具有一定特殊性,這種特殊性是由旅游產品自身的特殊性造成的,旅游產品不僅是一種實物的產品,還是一種服務產品。旅游品牌的競爭力主要集中于旅游地,依托于當地的文化背景和歷史背景。陜西悠久的文化底蘊使越來越多的民俗文化元素都呈現在旅游上。陜西民俗文化主要分為四類,一是戲曲文化景觀,包括秦腔、西安鼓樂、陜北民歌、秧歌、皮影等等。二是工藝美術景觀,包括剪紙、戶縣農民畫、鳳翔泥塑等等。三是節慶習俗景觀,包括歲時民俗、婚俗、喪俗等等。第四個是起居飲食習俗、民俗建筑等。陜西民俗旅游目前主要有這幾種類型:以回民街為代表的美食街區,以袁家村為代表的民俗村,以體驗式旅游消費為主的農家樂。
陜西民俗旅游現主要以旅游地品牌為主,存在的問題主要有:整合力度不強,缺乏創新,傳播手段單一,未形成網絡品牌,同時缺乏資金、人才以及政策支持。
三、陜西民俗旅游品牌網絡傳播路徑
(一)建設主題網站,占領旅游品牌傳播的主陣地
陜西民俗文化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資源零散,不成體系。因此,收集、整合陜西的民俗文化資源,建立完整的信息資源體系,這不僅是建設主題網站的首要任務,也是打造民俗旅游品牌的前提。陜西現有的民俗文化的網站有:三秦游網、陜西文化網、陜西旅游資源網等。陜西旅游資源網站內容主要圍繞陜西的旅游景點,提供與旅游景點相關的知識、旅游攻略、旅游路線等信息資訊,雖然其中也有民俗文化的版塊,但信息過于單一,網站設計過于簡單,民俗版塊內容過少。本文主要側重于建設以陜西民俗旅游為主題的主題網站,建設陜西民俗旅游的主題網站,主要是以民俗旅游為主,收集民俗旅游類網站資源,將民俗類網站資源、相關的網站資源以及調研獲得的數據、信息、資源予以整合,盡快實施網站建設、策劃、設計、相關鏈接等操作流程,同時提供一些附加功能,如民俗產品的銷售平臺、定制出行計劃、安排旅游路線等等,打造出一個覆蓋面廣、信息全面、服務周到,將民俗文化與旅游資源相融合的網絡資訊平臺。建設主題網站加大了對品牌傳播的宣傳力度,也具有一定的權威性。
(二)運用主流微平臺,加強旅游品牌網絡宣傳
2016年,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手機在上網設備中占據主導地位。同時,僅通過手機上網的網民達到1.73億,占整體網民規模的24.5%。幾乎每個移動網民都會使用微信, 微博、微信是當下比較流行的社交工具,可以利用其來對民俗旅游進行宣傳,建立官方微博以及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專門以民俗旅游為中心,相關資訊、信息。比如可以在節假日推薦一些民俗旅游地、介紹一些相關民俗歷史文化以及推送一些旅游路線等等。既可以增加大眾對民俗旅游的了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民俗文化得到韃ィ提高知名度,進一步拓寬民俗旅游的網絡傳播面。這對建設主題網站是進一步的補充,也可以將主題網站的相關資訊在主流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等上再次、推送,盡可能擴大信息的覆蓋面。
(三)借助網絡,將傳統民俗與現代流行元素融合
2015年春晚歌手譚維維將流行音樂和華陰老腔相結合可謂是別出心裁,使人們對傳統文化有了不同的認識。經過查閱相關資料和實地調查,發現民俗文化種類不斷減少的一個主要原因: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傳統民俗產物與現代審美有所出入。彼得?托馬斯說:距離已經消失,要么創新,要么死亡。如今,幾乎所有人都在追求新穎獨特,追趕潮流,很難靜下心來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華陰老腔之所以名氣大增,在一定程度上是得益于它的大膽創新。將傳統民俗和現代流行元素結合,既能傳承陜西民俗文化,又能迎合現代人的審美,增加其吸引力。比如用皮影來表演芭蕾劇,僅僅是這個名字就已經非常吸睛。將這些經過創新的表演藝術制作成視頻,上傳到一些網站、博客等互聯網平臺上,進行宣傳推廣。傳統民俗本身就具有獨特的魅力,在此基礎上加以創新定能大放異彩。
(四)發展陜西民俗旅游大數據
大數據一詞現在經常出現在各種產業領域,而旅游大數據是指旅游者通過互聯網、移動客戶端和其他平臺來進行旅游信息搜索、旅游經驗交流、旅游評論、旅游訴求、旅游消費、分享旅游體驗等等與旅游相關的海量旅游數據印記。由于互聯網的出現,加速了物流,資金流與信息流的流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信息不對稱、地域限制等產生的影響,實現了信息資源的共享。大數據使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聯系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大數據對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數據、信息,以及旅游企業經營活動中產生的各種信息進行整合,并對陜西民俗旅游數據庫,進行分析,為發展民俗旅游提供有力可靠的支持和依據,及時發現問題,提高效率,增加經濟收益。
四、陜西民俗旅游品牌網絡傳播對策
(一)人才培養
德拉克羅瓦說過,無論哪一行,都需要職業的技能。一個產業能不斷傳承,不斷發展,除了自身條件外,更多的是有很多人為它付出了汗水和智慧。在信息時代,第一資源是人力資源。要培養人才,就要做到人盡其才,知人善任,留人為用。民俗旅游涉及到當地的民俗風情、民族政策等方面,而且需要一些專業的技術,培養與民俗旅游相關方面的專業人才,人才不僅要具備專業技能,還應對民俗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在這方面,相關部門可以采取一些政策吸引人才。另外,對在職人員進行規范的專業培訓,旅游、營銷、計算機等專業大學生業具有很大的培養潛力,培養對民俗文化的興趣,給予足夠的發揮空間,遵守以人為本的原則。比如網站的維護人員,民俗文化館的管理人員,創新性人才等,根據實際需要,以需求為導向,進行人才培養。
(二)政策支持
要使陜西民俗旅游持續、協調、健康的發展,必須要發揮政府以及主管部門的主導作用。相關部門應加大對民俗村、農家樂、民俗博物館等民俗旅游資源的監管和保護,規范管理制度,完善其服務體系,保護其文化資源,支持民俗博物館的網絡推廣等。另外,還應對其周邊的基礎設施進行修建和完善,營造良好的旅游環境,避免造成資源浪費。政府部門應該制定具體的規章制度,并推出一些有益于發展民俗旅游的相關政策。針對相關的工作人員也應制定規范的崗位制度,明確崗位職責,使旅游活動能順利開展。民俗旅游最大的優點是在開展旅游活動的同時,既能為當地帶來經濟收益,又能保護和傳承民俗文化,因而政府應當利用好這一資源,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支持,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進行調控,但又不能過度使用職權,保證陜西民俗旅游的發展方向。
(三)資金支持
篇9
網絡媒體有左右高校輿論導向之趨勢
1998年5月,聯合國新聞委員會年會正式提出“第四媒體”的概念,從而將網絡與媒體聯系起來。從廣義上說,“第四媒體”通常指因特網;從狹義上說,是指基于因特網這個傳輸平臺傳播新聞和信息的網站。①網絡媒體傳播在狹義上指網絡新聞及信息傳播。
在網絡媒體出現之前,左右高校輿論導向的媒體主要以校報、宣傳欄、大學文件以及經過教育工作者選擇的報刊為主,遵循著一種由點到面的單向的線性傳播方式,由傳播者主導的有組織、大規模的定向活動。把關人在反映和引導大學生輿論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網絡媒體的出現,完全顛覆了傳統信息媒體的“權威”概念。②它從根本上改變了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的關系,傳播者和受傳者處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其角色可以互換,互為傳播的主體,共同享有根據自己需要選擇信息的自由和發表意見以及觀點的權利。大學生處于這種多元化的網絡平臺中,存在著強烈的成為“傳播者”及自由參與的愿望。在進入論壇之前,大家一律平等,然后各人憑借言論及文章,逐漸樹立自己在論壇中的地位。這種參與所取得的成就感一方面對涉世不深的大學生具有極大的誘惑力,使他們沉溺于網絡難以自拔;另一方面,也改變了大學生面對老師及高校管理者被動及受傳者的地位,他們接受了網絡媒體的眾多“聲音”和多元的觀點,就可能以一種審視者的眼光來“判斷”老師及高校管理者,這就造成了“當今大學生不好管、不好教”的尷尬局面。
網絡媒體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取向
校園文化可分為物質文化、行為文化、觀念文化、制度文化等等,校園環境設施屬于物質文化;處理人際關系、學術流派關系、校內外關系、傳統與創新關系、習慣與風氣等屬于行為文化;對于歷史與現實的不斷思索,觀念的隨時更新,是大學觀念文化的重要內容;校規校紀是校園制度文化的體現。③悠久的校園文化濃縮、積淀成為大學精神。中國高等教育的百年歷史使許多高等院校在長期的辦學和發展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大學精神。然而,網絡媒體的出現,正一步步啃噬著這種傳統的“嚴謹、踏實”的學風和校風,并且改變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念。
1.網絡媒體影響了高校的教育功能,改變了大學的師生關系以及大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往大學生的學業完全要依賴老師才能完成,其關系是建立在一種信任、和諧的基礎上。今天的網絡媒體不僅提供了遠程教育功能,而且還發揮著“解惑”的作用,學生的任何問題都可以通過網絡搜索或直接提問來獲得解答。這樣,不可避免地淡化了老師的作用及親密的師生關系。
2.網絡媒體在改變著傳統“嚴謹、踏實”的學風。網絡媒體集納相關信息的海量性使得大學生難以沉下心來認真學習或做一些研究工作。很多大學生在學業上基本上都依靠“下載”來完成。不僅學術論文、畢業論文依靠網絡下載,甚至連入黨申請書、思想匯報等等都是網絡文章的再現。有些學生踏踏實實地自己寫就論文,結果反倒不如同學通過網絡拼湊的文章獲得好評。因此,網絡媒體在高校助長了一種浮躁的學風。
3.網絡媒體改變了大學生的價值觀及職業選擇觀念。網絡的巨大力量促使很多商業炒作的發生,許多人通過投機取巧的方式,利用網絡市場收獲名利。種種的網絡事件影響了社會的價值觀,也在影響著許多大學生的價值觀及未來的職業選擇。因為網絡事件的渲染,一些大學生可能注重表面化的東西,更注重對名利的追求。大多不愿選擇基礎研究工作,傾向于低付出、高回報的理想化的工作,以致在擇業時或挫折不斷,或頻頻跳槽。
淡化網絡媒體對大學生影響的對策
1.強化嚴謹求實的大學精神,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在信息技術飛速發達的今天,高等院校仍然需要嚴謹求實的精神和傳統文化的教育。嚴謹求實的精神大多蘊含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因此應在高校開設傳統文化課程及系列講座,傳統文化課程宜結合現代生活,要富有創意及趣味性。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欄目就是一個代表,觀眾可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輕松的方式接受眾多傳統文化的精髓,高校的傳統文化教育應以此為鑒。
2.加強網絡建設與管理。首先,要在高校營造一種格調健康、自律向上的網絡文化或氛圍,自覺抵制一些商業網站為追求商業利益而的非法、反傳統文化的不良信息。其次,對校園網絡進行分時分級管理。將互聯網與校園網分開管理,互聯網集中在圖書館等公開場合使用,學生宿舍以格調健康的校園網為主,鏈接一些綠色的相關網站。對學生上網進行分時管理,控制學生的上網時間,并定期檢查個人防火墻等過濾軟件的安裝情況。第三,輔導員應對學生的上網情況進行了解或調查,時常提醒、督促學生,營造積極健康的網上學習方式。
參考文獻:①錢偉剛.《第四媒體的定義和特征》.“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網站
②孫宜山.《網絡傳播中輿論引導的特點分析與實踐》.《青年記者》.2007-2
篇10
關鍵詞:大學生 高校圖書館 傳統文化 數字閱讀
中圖分類號: G25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3)04-0124-03
近年來,“承載家庭期許、肩任國家和民族未來的90后,已經成為高校中的絕對主力軍。大學階段是青年學生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培養90后大學生的健康人格,已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現實課題[1]。”鑒于傳統文化是大學生人格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作為網絡新生代的90后,其閱讀(本文“閱讀”一詞系用廣義含義,具體指以視、聽途徑接觸和學習傳統文化的各種活動)方式又日趨數字化,為了解大學生傳統文化數字化閱讀方面的情況,我們于2012年夏季基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課題“數字環境下的傳統文化閱讀——以高校圖書館為語境”組織了一次問卷調查活動,共收回有效答卷134份,答案文字部分內容合計近10萬字。調查面向北京、天津、山東、甘肅和新疆等10多個省市區30余所高校。這里通過引述和概括問卷數據的方式,對本次調查作一總結性報告。
1 絕大多數大學生對傳統文化認識較為到位
首先,認識比較全面,很少有人單獨把古籍文獻、文物或歷史遺址等作為傳統文化資源,單選古籍文獻者僅約1.5%,單選文物和歷史遺址者均不足1%,約84.3%的同學認為,傳統文化資源應該包括古籍文獻、文物和歷史遺址等多種形式;同學們還列舉了諸如古文、詩詞、曲賦、美術、音樂、舞蹈、建筑、戲曲、書法、對聯和民俗等各種有形、無形的具體形式。至于傳統文化的現代呈現方式,也自然是多種多樣的,有近一半同學認為傳統文化呈現方式包括文字、圖像、聲音、多媒體等,而不是其中一種或少數幾種。
其次,對傳統文化的定位比較準確,答案中常見的、較有代表性的定位詞語主要包括“智慧”、“財富”、“寶藏”、“根基”、“文化遺產”、“獨特資源”和“民族特質”等等。常見的形容性質的描述詞語包括“深邃”、“珍貴”和“博大精深”等等。同時多數同學并沒有片面、保守地看待傳統文化,而是有著較為辯證的認識:傳統文化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正確的對待態度應該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另外,在大家看來,學習傳統文化有著深刻的意義:① 增長知識、提高修養。有利于“了解歷史,認清當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做有用的人才”;“對培養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素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② 利于發展。“只有繼承,才能發展”;“沒有傳統文化,現代文明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③ 促進團結、抵制西化。目前“中國社會西化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學習傳統文化“有利于民族自豪感、認同感和責任感的培養”;有利于“增強愛國主義情感”;“認清西方文化的種種弊端”。
總之,在絕大多數同學眼中,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基,學習和弘揚傳統文化應該成為大學生的歷史責任。盡管有部分同學的答案中也存在著認識不夠清晰、不夠準確的問題,但就總體而言,并未出現對傳統文化全然無知或持否定態度的情況。
2 當前大學生對傳統文化閱讀需求旺盛,但行動有所不足
從問卷回答情況來看,當前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學習普遍有著旺盛的需求,這些需求可具體概括為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兩個方面。
在學習內容方面,主要包括: ① 增加資源。有人主張“學習一些經典書籍”;有人主張“選擇多樣化,開設書法、楹聯、中醫等入門課程”。② 提供書目。“傳統文化卷帙浩繁,一般人入手會感覺非常茫然,缺乏指導性介紹性的書目”,因此提供書目非常必要。③ 內容人性化。所學內容應具有生動活潑、親和易學的特點,其獲取應具有方便、快捷的優點。
在學習方式方面,主要包括: ① 開設課程。有人強調選修,有人強調必修。② 優化師資。“多些國學方面的真正的學者”;“將傳統文化以深入淺出、生動有趣的方式教授”。③ 營造氛圍。多組織講座、展覽和游歷等活動,營造“相應的學習氣氛”。④ 注重網絡。“盡快將現存古籍全部電子化,上傳網絡,免費利用”,并使“紙質讀物和多媒體配合”。⑤ 講求方法。應做到寓教于樂,避免灌輸做法;同時還應“聯系現實,對比思考,以古為師,面向現在和未來;放眼全球,在全球視野中審視傳統文化”。
不過與旺盛需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學生具體的傳統文化學習行動卻頗為不足。統計數據顯示,雖然僅有1.5%的人從未接觸傳統文化,但是多達56.7%的人也只是偶爾有所接觸,經常接觸和學習者遠不及一半數量,僅占約41.8%。正因為如此,54.5%的人認為目前大學生傳統文化閱讀現狀堪憂,43.3%的同學表示一般,僅2.2%的極少數同學感覺較好。數據還顯示,經常通過網絡了解或學習傳統文化的人約占49.3%,另外約50.7%的人則表示并未經常通過網絡了解或學習傳統文化。可見大學生基于傳統文化的數字化閱讀形勢并不樂觀。總之,大學生對目前自己在傳統文化學習方面的投入現狀并不令人滿意,即使在他們所喜愛的數字化閱讀中,傳統文化的比重仍然非常有限。
3 高校圖書館在傳統文化傳播方面作用重大,但發揮有限
關于圖書館在傳統文化傳播方面的作用,絕大多數同學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不少人通過專門解析圖書館性質的方式來評判其作用,認為圖書館是“人類精神文明的公共水龍頭,為人類進步提供生命之源”;由于具有“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因而成了“一個集中學習傳統文化的場所”和“主要陣地”;高校圖書館則更“是一個學校的靈魂所在”,其“職能之一就是傳播傳統文化”;“隨著網絡的流行,圖書館的作用不如以前那么明顯了,但在高校里,還是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持有肯定態度者,具體的看法也不盡相同,表述大致包括“還好”、“重要”、“很重要”和“非常重要”等多種。
當然并非所有的人都像上面這樣來看待圖書館,約有23.9%的同學就持有相反的觀點,認為圖書館在傳統文化傳播方面“作用不大,影響很小”,表現“一般”,“起碼現在的作用不太明顯”;甚至有人認為圖書館“作用不到位,只是擺設”,雖然言似過激,但也反映了一種認識。除此之外,還有極少數人表示對此問題并不了解,因而沒有發表任何看法。
在一項關于閱讀場合的多項選擇題中,單選或復選圖書館和教室者比例相對較多,分別合計為73.1%、55.2%,單選或復選宿舍者比例雖相對較少,但合計也超過半數,占50.6%,其中單選宿舍者為11.9%,比單選教室的4.5%高出兩倍多。宿舍在閱讀場合中的較大比例,說明在數字環境下大學生閱讀場合發生了重大轉移,他們不再局限于圖書館和教室,更多同學就在宿舍或主要在宿舍進行閱讀,不過宿舍閱讀其實也是圖書館功能的延伸,特別是在數字環境下,高校大學生的宿舍網上閱讀,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圖書館的網絡傳播平臺。
盡管高校圖書館在傳統文化傳播方面作用重大,但是從大家對圖書館所寄予的諸多希望看來,目前其傳播作用的發揮仍然較為有限。對于這一情況大家也是直言不諱,比如有人認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更有效的方式應該體現在民間,體現在大多數的公共場合。相對于此,圖書館的傳播效果稍有不及”。類似的觀點還有很多。
4 傳統文化的數字化閱讀前途廣闊,高校圖書館任重道遠
當問及是否看好傳統文化的數字化閱讀方式之時,約有76.1%的人持肯定態度,很多人詳細闡述了原因,可大致歸納為:① 節省時間。“現代人越來越忙碌了,花在電腦和路上的時間越來越多,既然數字化的趨勢無可避免,那么就順應潮流。”② 資源共享。由于網絡的普及,以及數字介質“便攜而且存儲量大”等優點,從而使數字資源“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實現最大程度的資源共享”。③ 其他原因。大家還列舉了諸如數字資源價格低廉、使用方便快捷、便于檢索和查閱等其他原因。由于數字化閱讀有著如上許多優勢,因此從長遠來看,數字化閱讀必將成為傳統文化閱讀的重要方式,具有廣闊的前途。
當然也存在著例外的情況:比如有3人持中間態度,3人無明確態度,另有26人表示并不看好這一方式。持中間態度者主要顧慮數字化閱讀方式既有利又有弊的雙刃劍特征,認為“不可過度依賴”;無明確態度者主要緣于個人“不了解”或“不喜歡數字化閱讀方式”;至于持不看好態度者,其原因一是擔心數字化閱讀會帶來諸如“傷眼傷神”之類的健康問題,二是認為閱讀效果欠佳,“感覺始終欠一層”,“很難深入理解和記憶”。
除個別同學因不太了解或不常去圖書館而無具體建議外,很多同學就數字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的傳統文化閱讀問題踴躍建言獻策:① 加強數字平臺建設。一要健全數字化設施,保障系統穩定,并考慮“手持閱讀設備匹配”;二要加強數字資源建設,提供全面、鮮活、健康的資源,并保證其易于檢索、獲取和更新。② 優化服務工作。“工作人員要端正態度”,“盡量減免相關費用”,加強導讀服務,“推薦一些傳統文化書籍”,并“增加相關書目”,尤應“推出經典書目”。 ③ 營造環境和氛圍。廣泛舉辦相關講座、展覽、征文、競賽等活動,“創建良好的閱讀環境,……營造舒適的閱讀氛圍”。④ 擴展業務范圍。“主動走出去,不僅是走出圖書館,還要走出學校,走向社會”;同時進行“多校聯盟,實現資源網上共享”;甚至可以“與博物館等傳統文化的地址取得聯系”。此外,大家還提出了諸如加強宣傳等許多其他方面的建議。正是由于高校圖書館承載著大學生如此眾多的愿望,因此它在引領大學生傳統文化數字化閱讀方面仍然任重而道遠。
5 結語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數字化閱讀作為一種嶄新的閱讀方式,已經受到越來越多大學生的認同和喜愛,并在傳統文化的閱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加強和推廣數字環境下高校大學生的傳統文化閱讀,是新時期高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工作。在高校傳統文化繼承和弘揚這一偉大的工程中,高校圖書館無疑是這一工程的核心發動機。目前的主要任務,就是充分認清當前有利形勢,緊緊抓住機遇,通過大力加強高校圖書館在傳統文化傳播和閱讀方面的核心作用,特別是在數字環境下通過網絡傳播和開展數字化閱讀的優勢作用,把廣大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閱讀興趣催化為閱讀行動,使傳統文化借助數字化閱讀的途徑,在廣大大學生群體中得到闡發和弘揚,使他們不斷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高校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眼光不能僅僅盯在校園里,而是應該放眼全社會,放眼整個世界。在當前條件下,數字化正適時地為我們提供了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諸多便利。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其實質乃是對中華文化的一種創新。“只有創新發展,使科學技術與文化結合成一個創造性的綜合體,才能提高文化的開發性,使文化具有時代的生命力。現代科技的發展不但可以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把握傳統文化的轉型、促進中西傳統文化互補、樹立傳統文化科學發展的觀念,還可以在現代科技發展的背景下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2]在所有基于傳統文化的工作中,第一步就是認識傳統文化,特別是高校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因此大力加強以高校圖書館基于現代科技的校園傳統文化數字化閱讀,是目前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第一要義。
參考文獻:
[1]趙榮生,盧桂珍.網絡時代健康人格教育的傳播學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2011(5):13-19.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網絡監督管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