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直接投資的出資方式范文

時間:2023-10-25 17:25: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吸收直接投資的出資方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吸收直接投資的出資方式

篇1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經濟;穩定性;影響

[中圖分類號]F832.6;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4)16-0014-02

1 外商直接投資概述

1.1 外商直接投資的概念

所謂外商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也叫國際直接投資(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它以控制經營管理權為核心,以獲取利潤為目的,是與國際間接投資相對應的一種國際投資基本形式。在我國,外商直接投資主要是指外國企業和經濟組織或個人(包括華僑、港澳臺同胞以及我國在境外注冊的企業)按我國有關政策、法規,用現匯、實物、技術等在我國境內開辦外商獨資企業,與我國境內的企業或經濟組織共同舉辦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作經營企業或合作開發資源的投資(包括外商投資收益的再投資),以及經政府有關部門批準的項目投資總額內企業從境外借入的資金。

1.2 直接投資的方式

我國吸收外商投資,一般分為直接投資方式和其他投資方式。采用最多的直接投資方式是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商獨資經營企業和合作開發。其他投資方式包括補償貿易、加工裝配等。

1.2.1 中外合資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亦稱股權式合營企業。它是外國公司、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或個人同中國的公司、企業或其他經濟組織在中國境內共同投資舉辦的企業。其特點是合營各方共同投資、共同經營、按各自的出資比例共擔風險、共負盈虧。各方出資折算成一定的出資比例,外國合營者的出資比例一般不低于25%。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是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各種方式最早興辦和數量最多的一種。在吸收外資中占有相當比重。

1.2.2 中外合作

中外合作經營企業亦稱契約式合營企業。它是由外國公司、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或個人同中國的公司、企業或其他經濟組織在中國境內共同投資或提供合作條件舉辦的企業。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在各方簽訂的合同中確定。舉辦中外合作經營企業一般由外國合作者提供全部或大部分資金,中方提供土地、廠房、可利用的設備、設施,有的也提供一定量的資金。

1.2.3 外商獨資

外商獨資企業指外國的公司、企業、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個人,依照中國法律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全部資本由外國投資者投資的企業。根據外資企業法的規定,設立外資企業必須有利于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并應至少符合下列一項條件,即采用國際先進技術和設備的;產品全部或者大部分出口的。外資企業的組織形式一般為有限責任公司。

1.2.4 合作開發

合作開發是海上和陸上石油合作勘探開發的簡稱。它是國際上在自然資源領域廣泛使用的一種經濟合作方式,其最大的特點是高風險、高投入、高收益。合作開發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即勘探、開發和生產階段。合作開發比較以上三種方式,所占比重很小。

我們目前還有一些新的利用外資的方式。如①BOT。在基礎設施領域的BOT項目已開始嘗試。②投資性公司。1995年4月,外經貿部了《關于外商投資舉辦投資性公司的暫行規定》,以鼓勵境外大公司開展其系列投資計劃。③外商投資股份公司。股份公司可以發起方式或募集方式設立,現有的外商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也可申請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④購并??鐕彶⒁殉蔀閲H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之一。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系指外國投資者協議購買境內非外商投資企業的股東的股權或認購境內公司增資,使該境內公司變更設立為外商投資企業;或者,外國投資者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并通過該企業協議購買境內企業資產且運營該資產,或,外國投資者協議購買境內企業資產,并以該資產投資設立外商投資企業運營該資產。

直接投資項目,最大的困難就是缺資金,充分利用外資既可以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又是解決資金困難的有效途徑。我國利用外資分為兩種形式,即: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和借用國外貸款。

2 經濟穩定性的內涵

經濟穩定的含義通常是指要實現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經濟穩定還包括有經濟增長的內容,就是指保持經濟的持續、穩定、協調的發展。世界銀行于1990年定義一個穩定的經濟框架時,從通貨膨脹、實際利率、財政政策、實際匯率和國際收支等幾個方面進行。但在這五個標準中,只有通貨膨脹是可以定量分析的,財政政策僅僅通過財政赤字這一個變量并不能完全衡量。這是由不同國家在不同時期根據貨幣調控政策和經濟發展程度等所制定的。理論上講,一個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通常意味著其宏觀經濟政策制定有效且穩定,但實際上很難有一項宏觀政策可以控制一個單一的變量。所有宏觀經濟變量之間都會存在著聯動性。因此,上述變量的定量測度在實際操作當中很難完成,即使采用某種單一變量近似代替,所得出的結論也很難具有說服力。在此基礎上,一種簡單化的分析方法應運而生,即采用衡量宏觀經濟政策的特定指標。宏觀經濟政策的基礎指標是通貨膨脹率、預算赤字(或盈余)以及外匯黑市的溢價。

3 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經濟穩定性的影響

面對外商直接投資在發展中國家如此迅猛的增長速度以及外商直接投資大量流入對中國經濟穩定性的影響機制主要體現在:

(1)外商直接投資大量流入,東道國投資增加。在帶動就業量增加的同時,也引起了各產業間勞動力分布的不平衡,從而引起產業結構的變化。并最終會引起經濟發展在各產業及各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經濟不穩定狀況的出現。

(2)增加貨幣升值的壓力,導致出口受阻。在固定匯率制下,由國內通貨膨脹引起貨幣升值;在浮動匯率制下,則會由名義匯率的波動引起貨幣升值的壓力。同時由于貨幣升值壓力過大,進口會增長很快,出口則會出現受阻的局面。從而很容易導致經常項目赤字的情況,并最終引起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失衡。

(3)外商直接投資通過影響經濟增長的基礎要素來間接影響潛在產出的增長。技術、資本和勞動力是傳統經濟學中決定經濟增長的三大要素。而其中產業資本存量、人力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均為對其投資的結果。因此,社會可支配資金的規模及其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是潛在產出增長的基礎。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外商直接投資的大量流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其發展過程中對資金的需求壓力,彌補了資本要素的稀缺,但也引起了一些不良的后果。主要表現為:首先,過快的投資刺激了國內的總需求大量增加,導致經濟過熱發展;其次,發展中國家在還不具備完善金融機制和健全金融體制的情況下大量引進外商直接投資,勢必會造成金融體系脆弱性的加劇。

(4)外商直接投資的大量流入會引起經濟過熱。外商直接投資在發展中國家的過快增長,勢必會引起東道國國內外匯儲備的增加,外匯占款也會隨之增加。外匯占款的增加隨之會引起基礎貨幣增加,從而M2增加,國內需求增加。并最終引起通貨膨脹和經濟過熱現象。外商直接投資大量流入發展中國家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出現的,之后一直處于穩定的態勢。直到90年代中期由于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出現低迷,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外資流入額也受其影響,出現下滑。比如印尼、智利、巴西和阿根廷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外匯儲備增加引起基礎貨幣增加理論界一致認為外商直接投資的流入對東道國外匯儲備和基礎貨幣的供給存在影響。具體來說,外商直接投資的大量流入會帶來外匯收入和外匯儲備的迅速增加。相應地,中央銀行不得不投放大量的基礎貨幣來補充相應的外匯占款。一旦貨幣的大量供給超過實際需求,必然會給通貨膨脹帶來直接的壓力。通貨膨脹從根本上講是總需求和總供給之間的矛盾產生的。進口商品和服務是國內總供給的構成部分,出口構成總需求的一部分。在短期內,國內總供給和總需求是一定的,外資的大量流入勢必會引起國內總供給的上升,從而改變東道國的供需平衡狀態,導致東道國通貨膨脹水平發生變化。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資通過拉動一國投資水平的上升,從而構成對配套設施及物資的超預期需求,影響一國的物價水平狀況。外商直接投資造成金融體系脆弱性上升。外商直接投資的大量流入從金融層面來講,可能會引起信貸風險、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的上升,對宏觀穩定產生負面沖擊。

(5)外商直接投資降低國際收支平衡能力。外商直接投資的過度引入會對發展中國家國際收支平衡能力造成影響。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平衡能力通常用其擁有的外匯儲備額來衡量。外匯儲備越多,理論上其償還國際債務及干預本幣匯率的能力越強;反之,則平衡國際收支的能力會越弱。外商直接投資的引入對發展中國家宏觀經濟的調控以及外匯儲備的影響是突出存在的,特別是國際收支平衡的調控方面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有利作用。但是,經常項目赤字不應過高,一般認為不應超過全國GDP的5%。如果超過這個警戒線,則很容易造成市場運行的失靈。

(6)外商直接投資加大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市場的擠出效應。對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而言,生產要素中的資本要素普遍短缺,而勞動力生產要素較為充裕。這種狀況的弊端在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當中也不斷地暴露出來,成為抑制其發展的一種“瓶頸”。外商直接投資在給發展中國家帶來資本的同時,也可以解決勞動力剩余的問題,并且在生產過程中通過技術外溢效應提高東道國的整體勞動力生產水平。外商直接投資對東道國就業方面的負面效應也是存在的。由于技術水平的差異導致國外企業的資本勞動比總體上要高于國內投資企業,更多的是一些資本要素密集型企業,因此高資本投入必然會降低對勞動力的需求量。另外,擠出效應也是影響東道國就業下降的一個主要方面,外商直接投資通過擠占國內投資,從而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給就業帶來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褚敏,張建輝,靳濤.外商直接投資溢出、市場化轉型與經濟增長[J].投資研究,2013(1).

篇2

論文關鍵詞:籌資方式,權益籌資,債務籌資



權益籌資是指以發行股票支付股息的方式籌集資金。



(一)直接投資



⒈ 定義:是指一個經濟體系的投資者在另一經濟體系的企業所作的投資,而此等投資令該投資者能長期有效地影響有關企業的管理經營決定。在統計上,若投資者持有某一企業10%或以上的股權,便被視為能長期有效地影響有關企業的管理經營決定。直接投資包括股權資本、再投資收益及其他資本。股權資本包括所持有分行的股本,附屬及聯營公司的股票;再投資收益是指未分發的分行利潤及投資者從其附屬或聯營公司應得但未以股息形式分發的利潤;其他資本涉及公司之間長期或短期的債務交易,包括母公司與其附屬公司、聯營公司及分行之間的借貸。吸收直接投資是指企業按照“共同投資、共同經營、共擔風險、共享利潤”的原則來吸收國家、法人、個人、外商投入資金的一種籌資方式。



⒉ 適用性及其條件:



對于籌資方:⑴主體要求:采用吸收直接投資方式籌措資本的企業應當是非股份有限責任公司。⑵需要要求:企業投入資本的出資者以現金、實物資產、無形資產出資時,必須符合企業生產經營和科研發展的需要。⑶消化要求:企業籌集的投入資本,如果是實物和無形資產,必須在技術上能夠消化。



對于投資方:⑴投資者對企業具有經營管理權。企業經營狀況好,盈利多,各方按出資比例分享利潤,但企業經營狀況差,連年虧損,甚至破產清算,投資各方則按其出資比例在出資限額內承擔損失。⑵投資者的出資方式有:現金投資、實物投資、工業產權投資、土地使用權投資等。投入資本的出資方式除國家規定外,應在企業成立時經批準的企業合同、章程中有詳細規定。對于出資方式,我國《公司法》有以下規定:股東以實物、工業產權、非專利技術或土地使用權作為出資的,必須進行作價評估,核實財產,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價,并依法辦理其財產權的轉移手續。以工業產權、非專利技術作價出資的金額一般不得超過公司注冊資本的20%,但國家特殊規定的以高科技成果入資的可達到35%。



⒊ 直接投資的優缺點:



優點:



⑴有利于盡快形成生產經營規模,增強企業實力。



⑵有利于獲取先進設備和先進技術,提高企業的生產水平。



⑶吸收直接投資根據企業經營狀況好壞,向投資者進行回報,財務風險較小。



缺點:



⑴資本成本較高,特別是企業經營狀況較好和盈利較多時,向投資者支付的報酬是根據其出資的數額多少和企業實現利潤的多少來計算的。



⑵容易分散企業控制權。采用吸收直接投資,投資者一般都要求獲得與投資數量相適應的經營管理權,如果達到一定的比例,就能擁有對企業的完全控制權。



⑶由于沒有證券為媒介,產權關系有時不夠明晰,不便于產權的交易。



(二)發行普通股



⒈ 定義:普通股是股份有限公司依法發行的具有管理權、股利不固定的股票,它是指在公司的經營管理和盈利及財產的分配上享有普通權利的股份,代表滿足所有債權償付要求及優先股東的收益權與求償權要求后對企業盈利和剩余財產的索取權,是股份有限公司資本的最基本部分。



⒉ 適用性及條件:⑴普通股股東一般具有如下基本權利:公司管理權、分享盈余權、出售或轉讓股份權、剩余財產要求權。⑵普通股沒有固定的利息負擔,沒有固定到期日。



發行股票籌集的資金屬于企業的資本金,它沒有到期日,不必償還本金,可為企業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而且普通股股利沒有限定支付的條件,不存在無法償還的風險。



⒊ 發行普通股的優缺點:



優點:



⑴發行普通股籌措資本具有永久性,無到期日,不需歸還。這對保證公司對資本的最低需要、維持公司長期穩定發展極為有益。⑵普通股籌資沒有固定的股利負擔。企業沒有盈利,就不必支付股利;企業有盈利,根據適合的股利政策,多支付、少支付或不支付股利。⑶能增加企業的信譽。普通股股本以及由此產生的股本公積金和盈余公積金等,是企業籌措債務的基礎。有了較多的自有資金,就可為債權人提供較大的損失保障。因此,普通股籌資。一方面,可以提高公司的信用價值;另一方面,也為使用更多的債務資金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⑷籌資限制較少。利用優先股或債券籌資,通常有許多限制,這些限制往往會影響企業經營的靈活性,而利用普通股籌資則沒有這些限制。⑸能激勵職工的積極性。通過安排職工購買企業股份,使其成為企業的股東,從而把自身利益與企業前途緊密結合起來。這樣有助于提高企業職工的工作效率,調動其積極性。⑹由于普通股的預期收益較高并可一定程度地抵消通貨膨脹的影響(通常在通貨膨脹期間,不動產升值時普通股也隨之升值),因此普通股籌資容易吸收資金。



缺點:



⑴籌資成本較高。一般來說,普通股籌資的成本要大于債務籌資。這主要是由于投資普通股風險較高,投資者相應要求較高的報酬,并且股利應從所得稅后的凈利潤中支付,而債務籌資其債權人風險較低,支付利息允許在所得稅前扣除;普通股的發行成本也較高,一般情況下,發行費用最高的是普通股,其次是優先股,再次是企業債券,最后是長期借款。



⑵分散控制權。利用普通股籌資,會增加企業的股東數量,所以可能將企業的部分控制權轉移給新股東,分散企業的控制權。同時新股東對企業已積累的盈余具有分享權,這就會降低普通股的每股凈收益,從而可能引起普通股股價的下跌。



⑶股票價格下跌。新股東對企業已積累的盈余具有分享權,這就會降低普通股的每股凈收益,從而可能引起普通股市價的下跌。



(三)發行優先股



⒈ 定義:優先股是具有某些優惠條件的股票,是一種性質比較復雜的有價證券,優先股票的優先首先是指在企業清算時對償付債務后所余凈資產要求權的優先,即它的索賠權優先于普通股票;其次,是指獲取勝利的權利優先,即它的股利支付應先于普通股票股利的支付。優先股票實際上是一種混合性籌資形式,既具有債券的特點,又具有普通股票的特點。優先股票持有者對公司資產的要求權小于債權人,但大于普通股票持有人。



⒉ 適用性及條件:優先股票規定有固定股利,但實際上,公司對這種股利的支付卻帶有隨意性,并非必須支付不可。不支付優先股股利,并不會像不支付債券利息那樣,使企業面臨破產的境地。公司不支付優先股股利,并不是就必然意味公司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喪失了償付能力,這可能是由于公司的其他決策原因所致。



優先股票的收益是股票面值與其規定股利率之積,它們一般不參與公司剩余利潤的分配,就這點而論,優先股票與債券的性質相同;但優先股票無到期日,不需要還本,甚至可以不支付股利,就這點而論,優先股票與普通股票的性質相同,因而我們說,優先股票是一種混合性的籌資形式,它既有債券又有普通股票的特點。



⒊ 發行優先股籌資的優缺點:



優點:



⑴財務負擔輕。優先股一般沒有固定的到期日,不用償付本金。發行優先股籌集資金,實際上近乎得到一筆無限期的長期貸款,公司不承擔償本義務,也無需再做籌資計劃。如果公司財務狀況惡化時,這種股利可以不付,從而減輕了企業的財務負擔。



⑵財務上靈活機動。由于優先股票沒有規定最終到期日,它實質上是一種永續性借款。優先股票的收回由企業決定,企業可在有利條件下收回優先股票,具有較大的靈活性。



⑶財務風險小。由于從債權人的角度看,優先股屬于公司股本,從而鞏固了公司的財務狀況,提高了公司的舉債能力,因此,財務風險小。



⑷保持普通股東對公司的控制權。當公司既想向外界籌措自有資金,又想保持原有股東的控制權時,利用優先股籌資尤為恰當。



缺點:



⑴資金成本高。由于優先股票股利不能抵減所得稅,因此其成本高于債務成本。這是優先股票籌資的最大不利因素。



⑵可能形成較重的財務負擔。優先股要求支付固定股利,但又不能在稅前扣除,當



盈利下降時,優先股的股利可能會成為公司一項較重的財務負擔,有時導致不得不延期



支付,從而也影響公司的形象。



⑶優先股籌資的限制較多。例如:對普通股支付股利的限制,對公司借債的限制等。



優先股籌資也有其自身的缺點。



(四)權證



⒈ 定義:權證是一種金融衍生產品(工具),是依附于標的證券的有價證券,是持有者一種權利(但沒有義務)的證明。其英文名稱為Warrant。在證券市場上,Warrant是指一種具有到期日及行使價或其它執行條件的金融衍生工具。而根據美交所(American Stock Exchange)的定義,Warrant是指一種以約定的價格和時間(或在權證協議里列明的一系列期間內分別以相應價格)購買或者出售標的資產(the underlying)的期權。



⒉ 適用性及條件:⑴權證發行人是標的證券的發行公司或證券公司等機構。⑵從法律角度分析,認股權證本質上為一權利契約,投資人于支付權利金購得權證后,有權于某一特定期間或期日,按約定的價格(行使價),認購或沽出一定數量的標的資產(如股票、股指、黃金、外匯或商品等)。權證的交易實屬一種期權的買賣。與所有期權一樣,權證持有人在支付權利金后獲得的是一種權利,而非義務,行使與否由權證持有人自主決定;而權證的發行人在權證持有人按規定提出履約要求之時,負有提供履約的義務,不得拒絕。簡言之,權證是一項權利:投資人可于約定的期間或到期日,以約定的價格(而不論該標的資產市價如何)認購或沽出權證的標的資產。



⒊ 基本要素:



⑴發行人。股本權證的發行人為標的上市公司,而衍生權證的發行人為標的公司以外的第三方,一般為大股東或券商。在后一種情況下,發行人往往需要將標的證券存放于獨立保管人處,作為其履行責任的擔保。



⑵看漲和看跌權證。當權證持有人擁有從發行人處購買標的證券的權利時,該權證為看漲權證。反之,當權證持有人擁有向發行人出售標的證券的權利時,該權證為看跌權證。認股權證一般指看漲權證。



⑶到期日。到期日是權證持有人可行使認購(或出售)權利的最后日期。該期限過后,權證持有人便不能行使相關權利,權證的價值也變為零。



⑷執行方式。在美式執行方式下,持有人在到期日以前的任何時間內均可行使認購權;而在歐式執行方式下,持有人只有在到期日當天才可行使認購權。



⑸交割方式。交割方式包括實物交割和現金交割兩種形式,其中,實物交割指投資者行使認股權利時從發行人處購入標的證券,而現金交割指投資者在行使權利時,由發行人向投資者支付市價高于執行價的差額。



⑹認股價(執行價)。認股價是發行人在發行權證時所訂下的價格,持證人在行使權利時以此價格向發行人認購標的股票。



⑺權證價格。權證價格由內在價值和時間價值兩部分組成。當正股股價(指標的證券市場價格)高于認股價時,內在價值為兩者之差;而當正股股價低于認股價時,內在價值為零。但如果權證尚沒有到期,正股股價還有機會高于認股價,因此權證仍具有市場價值,這種價值就是時間價值。



⑻認購比率。認購比率是每張權證可認購正股的股數,如認購比率為0.1,就表示每十張權證可認購一股標的股票。



⑼杠桿比率(Leverage ratio)。杠桿比率是正股市價與購入一股正股所需權證的市價之比,即:杠桿比率=正股股價/(權證價格&pide;認購比率)。



杠桿比率可用來衡量“以小博大”的放大倍數,杠桿比率越高,投資者盈利率也越高,當然,其可能承擔的虧損風險也越大。



⒋ 發行權證籌資的優缺點:



優點:



⑴吸引投資者。認股權證是企業發行證券,特別是發行扎債券的一種誘餌。由于認股權證通常與債券一起發行,它可以引誘原來不打算買證券的人來購買,這些人包括那些想參與企業利潤的增長又不愿意直接購買公司普通股的投資者。



⑵追加資金來源。當認股權證的持有者行使認股權時,企業可以籌集到新的權益資金。這些資金有助于企業進一步擴大再生產。



缺點:



⑴保留債務。與可轉換債券不同,認股權證的持有者一旦行使其權利,原附有認股權證的債券仍作為企業的負債保留在賬上。



⑵稀釋每股收益。認股權證和可轉換債券一樣會稀釋每股收益,因為認股權證的行使會使公司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數增加,導致公司的凈利潤被更多的股份數分攤。



債務籌資(debt financing)



債務籌資是指企業按約定代價和用途取得且需要按期還本付息的一種籌資方式。就其性質而言,是不發生所有權變化的單方面資本使用權的臨時讓渡。



債務籌資是與權益籌資性質不同的籌資方式,與權益籌資相比,債務籌資的優點表現為:籌集的資金具有使用上的時間性,需要到期償還;不論企業經營好壞,都有固定支付債務利息的義務,從而形成了企業固定的負擔,但其籌資成本一般比普通股等權益籌資的成本低,并且不會分散投資者對企業的控制權。債務籌資的財務杠桿效應主要體現在節稅及提高權益資本收益率(包括稅前和稅后)等方面。其中節稅功能反映為負債利息記入財務費用報減應稅所得額,從而相對減少應納稅額。在息稅前收益(支付利息和所得稅前的收益)不低于負債成本總額的前提下,負債比率越高,額度越大,其節稅效果就越顯著。當然,負債最重要的杠桿作用在于提高權益資本的收益水平及普通股的每股盈余(稅后)方面。



債務籌資的必要性



負債是企業的一項重要的資金來源,企業只憑自有資金,而不運用負債很難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在西方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那些高負債的企業之所以能夠以較低的成本舉債并能使企業效益不斷提高,往往是因為他們信譽好且善于經營。負債籌資是指通過負債籌集資金,而長期負債是指償還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上的一個經營周期以上的債務。



在我國負債籌資的方式主要有長期借款和長期債券,長期借款是企業采用較多的一種籌資方式,長期借款可以產生財務杠桿的作用,企業籌資來的資金具有使用上的時間性,需到期償還,不論企業經營如何,都需固定支付債務利息,在一定時期內可以起到抵減稅款、提高每股收益的作用,正是由于固定的利息支出和財務杠桿效應,使企業負債的資本成本較低。另外由于長期借款的歸還期較長,不但能滿足企業長期資金的需要,也能減少還債壓力,風險也相對較小,因而成為公司的一個重要資金來源。



(一)長期借款



⒈ 定義:長期借款是企業向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其他組織借入償還期再一年以上的資金而發生的各種借款。主要用于滿足企業的各種長期資金的需要,相對于短期借款以及其他借債方式而言,長期借款不僅使用期限長,而且融資效率也高。



⒉ 條件及適用性:商業性銀行貸款是企業取得長期借款的最主要來源。長期借款手續較為簡便,借款彈性較大,資金成本較低。但銀行借款的額度受國家銀根松緊的直接影響,且借款用途的限制性較大,長期借款一般還要以資產作抵押,對企業舉債能力有較大影響。與企業債券一樣,銀行借款必須按期還本付息,企業可能因無法償付本息而破產。所以長期借款也屬于資金成本低而財務風險較大的籌資方式。



⒊ 優缺點



優點:



⑴籌資速度快。企業利用長期借款籌資,一般所需時間較短,程序較為簡便,可以快速得到現金。



⑵借款成本較低。長期借款的利息可以在稅前扣除,這就使公司減輕了利息負擔,使借款成本低于股票成本。長期借款和長期債券的利息都可以稅前支付,同時,長期借款不需要經過證券機構,籌資成本較低。



⑶借款彈性大。在借款時,公司與銀行直接商定貸款時間、數額和利率等,再用款期間,公司如財務狀況發生某些變化,亦可以與銀行再協商,變更還款數額及期限等,因此長期借款對公司而言具有較大的靈活性。



缺點:



⑴籌資風險大。借款通常都有固定的利息負擔和固定的到期日。在公司狀況不佳時,可能長生不能償付的風險,且無法償還到期債務,就會有破產的危險。



⑵限制條件多。貸款銀行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通常都會在與公司簽訂借款合同時附加許多限制性條款,這些條款會限制公司的經營活動,降低了借款的效果,也有可能給企業經營管理帶來許多不利的影響。



⑶籌資數量有限。借款數量受銀行或其他貸款機構貸款能力的限制,一般長期借款難以籌到股票、債券可以籌到的大額資金。



(二) 發行債券



⒈ 定義:債券籌資是指企業通過發行債券來籌集資金的方式。債券籌資是企業一種重要的籌資方式,其籌資范圍很廣。若發行的債券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債券可以在市場上自由轉讓、流通。公司債券是指公司按照法定程序發行的、預定在一定期限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



⒉ 債券籌資條件:我國《公司法》規定,股份有限公司、國有獨資公司和兩個以上的國有企業或者其他兩個以上的國有投資主體投資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有資格發行公司債券。 我國《公司法》還規定,有資格發行公司債券的公司,要想實現債券的真正發行,還必須具備以下的條件:



⑴股份有限公司的凈資產額不低于3000萬元,有限責任公司的凈資產額不低于6000萬元



⑵累計債券總額不超過凈資產額的40%



⑶利潤足以支付公司債券1年的利息



⑷所籌集資金的投向符合國家產業政策



⑸債券利率不得超過國務院規定的水平



⑹國務院規定的其它條件



⒊ 債券籌資的優缺點:



優點:



⑴資本成本較低。與股票的股利相比,債券的利息允許在所得稅前支付, 公司可享受稅收上的利益,故公司實際負擔的債券成本一般低于股票成本。



⑵可利用財務杠桿。無論發行公司的盈利多少,持券者一般只收取固定的利息,若公司用資后收益豐厚,增加的收益大于支付的債息額,則會增加股東財富和公司價值。



⑶保障公司控制權。持券者一般無權參與發行公司的管理決策,因此發行債券一般不會分散公司控制權。



缺點:



⑴財務風險較高。債券通常有固定的到期日,需要定期還本付息,財務上始終有壓力。在公司不景氣時,還本付息將成為公司嚴重的財務負擔,有可能導致公司破產。



⑵限制條件多。發行債券的限制條件較長期借款、融資租賃的限制條件多且嚴格,從而限制了公司對債券融資的使用,甚至會影響公司以后的籌資能力。



⑶籌資規模受制約。公司利用債券籌資一般受一定額度的限制。



(三) 融資租賃



⒈定義:融資租賃是企業需要添置設備時,不是立即籌資購置而是委托租賃公司根據企業的需要代為購置然后以租賃的方式租賃過來,從而實現融資的目的。企業在獲得資產使用權的同時,必須按期支付一定的租金作為使用該項資產的費用。融資租賃實質也是一種負債籌資,它可使企業獲得相當于租入固定資產的全額貸款。



⒉ 融資租賃有兩個必要條件:



⑴出租人對承租人的信用狀況(包括對承租人企業的產業特點,經營狀況,項目情況,償還能力等)經過審查后認同,同意于其開展該項目的融資租賃交易。



⑵承租人必須對融資租賃的特點和實際運做有基本認識和一定了解,出租人和承租人雙方能配合在一起開展工作。



⒊ 適用性:從理論上講,從事融資租賃業務的主體,既可以是法人之間,公民之間,也可以是法人與公民之間。但從目前國內的管理體制和有關規定來看,專業從事融資租賃的出租人的主體資格還是有些限制的。一是由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可以主營或兼營融資租賃業務。這類法人機構在經營融資租賃業務的同時,仍可以從事人民銀行批準的如信托、債券、投資等其他金融業務。二是由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審批成立的專門從事融資租賃業務的中外合資融資租賃公司。這類公司作為一個引進外資的窗口,營運資金來源主要是國外股東或外資金融機構。他們不能從事任何其他金融業務。第三類,是生產和流通部門為促進產品銷售和流通,經國內貿易局批準成立的專業租賃公司。這些公司直接依托制造商也開始把融資租賃作為一種營銷方式開展銷售租賃。其應運資金主要是自有資金或銀行貸款。未經人民銀行批準也不能從事任何其他金融業務。在市場經濟中,這些承擔出租人角色的主體,既是一個融資中介(對承租人),又是一個貿易中介(對出賣人)。而出租人在承租人和出賣人之間又是一個自擔租金回收風險的信用中介。對承租人和出賣人的主體資格,我國目前沒有法律法規的特別限制。



⒋ 融資租賃的優缺點



優點:



⑴迅速獲得所需資產。租賃是一種兼融資和融物于一體的籌資方式,相當于在取得購買資產所需資金的同時立即用這筆錢購買了資產。



⑵限制少,靈活性強。企業運用股票、債券、長期借款等籌資方式都受到很多條件的限制,相比之下,融資租賃的限制條件較少。



⑶租金固定,可以獲得杠桿效應。



⑷租金費用可以在稅前抵扣,承租企業可以享受一定的避稅收益。



⑸免遭設備陳舊過時的風險。



缺點:



⑴融資租賃的主要缺點是籌資成本高,租金總額通常要高于設備價值,不僅包括租賃資產的購買成本和出租人購入資產時的借款利息,還應包括作為出租人收益的手續費。



⑵在發生通貨膨脹時企業也將失去資產增值的好處。



(四)商業信用



⒈ 定義:商業信用是指商品交易中的延期付款或延期交貨所形成的借貸關系,是企業之間相互提供的,與商品交易直接相聯系的信用行為。對籌資企業來說,商業信用包括



賒購商品、商業承兌匯票、預收貨款等幾種方式。



⒉ 商業信用條件:



⑴預付貨款



⑵延期付款,但不提供現金折扣



⑶延期付款,但早付款有現金折扣



如果銷貨單位提供現金折扣,購買單位應盡量爭取獲得此項折扣,因為喪失現金折扣的機會成本很高。



⒊ 商業信用籌資的優缺點:



優點:



⑴商業信用非常方便。



⑵如果沒有現金折扣,或企業不放棄現金折扣,則利用商業信用籌資沒有實際成本。



⑶限制少。與其它負債籌資方式相比,限制條件較少,有時甚至根本沒有限制。



缺點:



⑴商業信用規模的局限性。受個別企業商品數量和規模的影響。



⑵商業信用方向的局限性。一般是由賣方提供給買方,受商品流轉方向的限制。



⑶商業信用期限的局限性。受生產和商品流轉周期的限制,一般只能是短期信用。



⑷商業信用授信對象的局限性。一般局限在企業之間。



⑸它還具有分散性和不穩定性等缺點。

參考資料:[1] 廖磊。論企業籌資方式的優化選擇[J]。會計師,2009,(02)

[2] 翁曉苞,林竹華。淺談中小企業籌資方式的選擇及對策[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8,(14)

[3] 李曉玉,李衛斌。中小企業籌資方式研究[J]。財務與金融,2008,(04)

[4] 崔健。淺談企業籌資方式[J]。現代商業,2009,(03)

[5] 周愛云。論金融危機下企業籌資方式的選擇[J]。中國總會計師,2009,(03)

[6] 范來萍。我國企業籌資方式的比較與選擇[J]。華商,2008,(12)

[7] 張正環,李清。試析我國企業現行七種籌資方式[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03)

[8] 李瑩,梅立功。企業籌資方式最優組合的探討[J]。中國集體經濟,2009,(10)

篇3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資金對每個企業都是稀缺資源,而企業的生產經營、資本經營和長遠發展時時刻刻又離不開資金。因此,如何有效地進行融資就成為企業財務管理部門一項極其重要的基本活動。

雖然企業進行融資的基本目的是為了自身生產與資本經營的維持和發展,但是就其每一項具體的融資活動而言通常要受特定動機的驅使。例如,企業為了正常的生產經營發生的資金周轉和臨時需要進行融資;企業為了添置設備、擴大規模、引進新技術和開發新產品進行融資;企業為了對外投資、兼并其他企業進行融資;企業為了償付債務和調整資本結構進行融資等等。無論企業的融資活動受何種動機驅使,企業財務人員必須認真分析和評價影響融資的各種因素,力求使自己所進行的融資活動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達到最高的效率和最好的綜合經濟效益。

我們知道,企業的融資活動來自于投資需求。當然,這里所說的投資包括流動資產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和資本市場的間接投資。是否要進行融資活動,主要通過比較投資收益和資金成本來決定。例如,投資項目未來的年均報酬率(或年均利潤率)是多少?通過融資活動占用資金所付出的代價(或稱資金成本率)是多少?這是企業管理決策層最為關心的。因此,企業財務人員在開展融資活動之前,必須對未來的投資收益作一個較為可靠的預測,只有當投資收益遠大于資金成本的前提下,才可以確定所進行的融資活動是合理的、有意義的。

當投資方向確定以后,接下來要做的是估算投資數量,因為投資數量決定融資數量。如何估算投資數量,雖然有各種各樣的計算方法,但不是本文所要說明的。作為企業財務人員,無論通過什么渠道,采用什么方式進行融資,必須事先仔細估算資金需要量。只有這樣才能使融資數量與投資數量相互平衡,避免融資不足而影響企業的投資效果或融資過剩而降低資金的效益。

一旦確定了資金需要量,企業就應在充分利用內部資金來源之后,再考慮外部融資問題。所謂企業內部資金來源,無外乎通過計提折舊而形成的現金來源和通過留存利潤等而增加的資金來源。這部分資金是企業內部“自然”形成的,占用它們雖然也會發生資金的使用成本(實際上是非付現的),但是卻不要支付融資費用。而外部融資是指在企業內部融資不能滿足需要時,從外部融入形成的資金來源,包括銀行借款、發行債券、融資租賃和商業信用等負債融資形式與吸收直接投資、發行股票等權益融資形式。占用外部融入的資金不僅會發生使用成本,還要支付融資費用。因此,運用外部融資的方式所發生的成本相對要高些。而企業真正開展的融資活動就是從外部融入資金,真正的融資數量就是向外部融入的資金總量。

由于企業融資可以采用的渠道和方式多種多樣,不同的融資渠道和方式其融資的難易程度、資金成本和財務風險也是不同的。既然要從外部融入資金,企業就必須考慮融資以后應當保持一個良好、合理的財務結構和資本結構,使得財務風險處于安全水平,同時綜合資金成本又有所降低。在這種總體的融資戰略下,設計多個融資方案,對這些方案進行財務上的優劣排序,以便在具體的融資實踐中實施動態選優。

當然,總體的融資戰略又必須與具體的融資實踐結合起來。比如,按照一般財務理論,權益融資成本要高于負債融資成本。因此,發達國家的企業在財務風險允許的波動范圍內,總以考慮降低綜合資金成本的負債融資方式為重點。而在我國的資金市場,到目前及其未來的一段時間為止,情況就有所不同了。由于我國的大部分企業效益普遍不高,所以投資者對回報的預期一般都比較低。況且,國內外財務學界的實證研究還沒能證明中國企業權益資金的融資成本要高于負債資金的融資成本。事實上,只要注意到我國的大部分企業效益普遍不高,資產負債率較高,財務風險和壓力較大這一現實情況,企業在對外融資時就應該知道怎么做了。

有關權益融資的方式主要包括吸收直接投資和發行股票等。對于采用吸收直接投資融資方式的企業來說,應當盡可能要求權益投資方直接全額注入現金,避免以實物作價進行直接投資,以便達到資金充分使用的目的。對于采用發行股票融資方式的企業來說,由于中國股票市場新股發行的暴利效應,新股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所以,通過發行股票進行融資的企業是沒有風險的。并且,我國大部分的上市公司每年給予股東的紅利回報微乎其微,可以想象企業使用權益資金的成本肯定不高。最近一年里,中國股票市場上又出現了一種新的權益融資方式,即所謂增發新股。由于管理層關于增發新股的條件制訂得比較寬松,主要以上市公司投資的項目與及其發展方向作為取舍依據,使得不少經營業績一般,財務狀況較差,上市以來長期得不到配股資格、資金非常短缺的企業獲得了采用權益融資的一次極好的機會。它們提出了與國家提倡、鼓勵和扶植的產業方向相一致的投資項目,據此作為新的創業的開始,結果取得了增發新股的資格,權益融資計劃得以實現。

因此,根據我國融資的具體情況,只要企業自身的經營業績、財務狀況、市場信譽和行業發展前景等條件允許,外部環境又比較有利,就應當盡可能采用權益融資方式。企業這樣做不僅在資金使用上會有很大的自由度,還可以有效地避免財務風險,可以使資本結構更趨穩健,有利于增強企業的競爭力,與此同時所付出的資金成本卻不見得高,對企業來說何樂而不為呢?當然,采用權益資本的融資方式難度相對要大一些,不僅工作量大,而且獲取資金的時間和過程也要長一些,但對有較好的投資項目而又需要資金的企業來講,千萬不能放棄采用權益融資、尤其是股票融資這種方式。

雖然在我國權益融資對企業極其有利,但是采用這種方式畢竟有一定的難度,包括申報、審批、實施等工作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財力和人力。因此,只要企業總資產報酬率高于負債利息率、產品銷售順暢、財務結構和資本結構合理,企業就應該利用負債融資方式。這樣,企業不僅可以在安全的財務風險范圍內充分享受負債經營帶來的財務杠桿利益,還可以確保所有者權益較快增長。值得注意的是,對任何企業利用負債融資方式都會有數量和時間等方面的限制。也就是說,債權人只有在充分評估申請負債融資企業的資產、經營和財務等狀況以后,才會決定是否予以融資以及融資的數量大小與期限長短。至此,我們應當清楚地看到,企業能否從借貸市場獲得融資,自身的條件(包括生產經營、商業信譽和償債能力等)是極其重要的,借貸市場中的債權人是不可能做慈善家的。要有效地從借貸市場獲得融資,企業自身素質的培養和外部形象的塑造決不可輕視。

一旦企業具備了負債融資的條件,就應進入借貸市場有效地進行負債融資。這時,財務管理部門的工作重點是如何選擇融資方式,以較低的資金成本和盡可能低的財務風險完成融資目標。

一般來說,對短期經營產生的流動資金借貸需求,企業應當盡可能利用賒購等商業信用方式減少對外短期資金的借入量。必須從外部借入的短期資金,企業要在謹慎的現金預算基礎上作好到期償債計劃,然后以比較優惠的利率獲得短期融資(如信用額度,周轉信貸協議等方式),切不可貿然進行短期融資,當到期無法償債時又通過高成本高風險的長期融資來償付短期債務。這樣,必然會導致企業的財務狀況惡化和財務風險增大。

對生產和資本經營產生的長期資金借貸需求,企業必須充分利用內部資金來源,在以較低的資金成本和盡可能低的財務風險為融資目標的前提下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比方說,當企業發展需要進行添置設備、擴大生產規模的投資時,管理層首先就應考慮所添置的設備升級換代周期的長短。

如果所添置的設備升級換代的周期比較短,相應的融資方式必須既能夠較為有效地轉移設備被淘汰的風險,又能夠較為有效地降低融資成本,同時也不會對企業的資本結構帶來明顯的惡化壓力。這時,融資租賃將是一種最有效的負債融資方式。因為融資租賃是出租人出資購置承租人所需的設備,在租賃期內(在中國規定融資租賃的租賃期只要超過設備物理壽命的一半以上即可)提供給承租人使用并按期(年、季或月)收取租金的的一種借貸方式。顯然,只要在超過設備物理壽命的一半時間內承租人就有退租的自由,完全可以把設備淘汰的風險轉嫁給出租人。另外,承租人以融資租賃方式使用的設備可以在租賃期內同自有設備一樣稅前計提折舊;與此同時,承租人支付的租金也可在稅前從銷售收入中扣除。這樣,由于稅收抵免作用,承租人實際負擔的融資成本將會大大降低。所以,對資本比較小或資產負債率較高的企業,若要通過負債融資發展自己,融資租賃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值得推薦的融資方式。例如,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時僅有一千多萬人民幣的資本,在當時連一個飛機的機翼都買不到,但就是它在公司創建初期利用了融資租賃的方式租賃使用波音客機,通過有效的航線營運和資本經營,資本迅速擴張,今天發展成為具有幾十億資產規模并且連年贏利的上市公司。

篇4

關鍵詞:汶川地震;災后重建;籌資渠道;籌資方式

中圖分類號:F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1-0100-02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汶川發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數萬同胞在災害中不幸遇難,數百萬家庭失去世代生活的家園,數十年辛勤勞動積累的財富毀于一旦。此次地震造成巨大損失,抓緊時間調動各種力量恢復重建不僅是幸存者的迫切需要也是對逝者最好的慰藉。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作。面對受災面積廣大、受災人口眾多、自然條件復雜、基礎設施損毀嚴重的困難局面,災后恢復重建任務異常繁重,工作充滿挑戰。災后恢復重建的速度和重建水平與質量將全面考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綜合實力。它不僅需要這個國家人民具有眾志成城團結互助的精神力量,也需要國家具有迅速有效調集各種資源參與救災與重建的制度保障,更需要集聚全國人民創造的物質及技術力量。而后者是救災重建的重要基礎。

據國家發改委測算,恢復重建資金總需求約為1萬億元,這個數字相當于2007年四川省全省的國民生產總值。要籌集如此巨額的資金需要我們更加深入研究并創新籌資方法與技術。

籌資管理中首先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籌資的渠道與方式,而籌資方法與技術的創新也可循著創新拓展籌資渠道、綜合利用各種籌資方式的思路展開。

籌資渠道要解決的問題是從哪里獲取資金,根據重大自然災害的性質與特征可為救助自然災害提供資金的渠道主要有:政府財政資金、銀行信貸資金、國際組織援助資金、企業及其他社團、民間資金等。籌資方式解決的是用什么方式獲取資金,常用籌資方式有吸收直接投資、發行股票、發行債券、銀行借款、捐贈等等?;I資渠道與籌資方式不能獨立存在,只有兩者結合才會產生良好的籌資效果。一定的籌資方式可能僅適用于某一特定的籌資渠道;但同一籌資渠道的資金往往可以采取不同的籌資方式取得,而同一籌資方式又往往可以適用于不同的籌資渠道。因此,在籌集災害重建資金時應當實現籌資渠道和籌資方式兩者之間的合理配合?;I集重建資金可參照的籌資渠道與籌資方式配合關系(參見下表)。

下面就適于災后重建資金籌集的籌資渠道與其相應的籌資方式的各類組合加以詳盡的論述。

一、各級政府財政資金及其適用的籌資方式

財政資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中央政府及受災地政府財政資金應是災后重建資金來源的主渠道。據國務院2008年9月19日頒布的《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各級政府用于災后重建的資金主要包括:中央和地方財政建立的、專項用于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基金以及地方財政通過預算內安排的、專項用于支持和開展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資金,中央財政在災后恢復重建基金之外,通過調整預算結構安排的向災區傾斜的相關支出。具體包括調用預算穩定調節基金;通過一般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安排;調用預算外資金等等。

非贏利的財政資金與存放在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企業、民間等各渠道上的要求盈利的資金相比數量是很少的,財政資金可以補貼(補貼利息、補貼利潤等等)的方式吸引盈利性資金參與災區重建,起到以小資金帶動大資金的杠桿效應。

財政資金是非贏利的公共資源,其性質決定了加強對這類資金的監管提高其使用效率對恢復災后重建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I資方式可以成為加強對財政資金監管的工具。救災的財政資金中,除了用于受災群眾基本生活的資金由政府無償提供外,其他公益性支出亦可考慮政府以直接出資的方式列支,雖然這種公司化運作模式會增加監管成本但卻能在更大程度上保證資金的安全和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在具體操作中可再對照利弊進行取舍。

二、銀行及非銀行信貸資金及其適用的籌資方式

中國銀行按性質分為政策性銀行與商業銀行,災區各項事業遭受了毀滅性打擊,其造血功能喪失,因此政策性銀行資金應成為災區重建的重要資金來源。

商業銀行資金是盈利性資金,吸引這些資金參與災區重建必須考慮其利益訴求,其利益更多的要靠國家的優惠政策滿足,如貸款貼息、降低央行的再貸款利率等。

非銀行金融機構資金仍屬盈利性資金,其中尤為重要的是保險資金。這次大災充分說明中國的災害保險還需加強。我們可以借鑒日本和新西蘭的經驗。日本巨災保險體系的特點就是政府主導和財政支持,政府為地震保險提供后備保證金和政府再保險。新西蘭地震保險制度被譽為全球現行運作最成功的災害保險制度之一,其主要特點是國家以法律形式建立符合本國國情的多渠道巨災風險分散體系,走政府行為與市場行為相結合的道路來盡可能分散巨災風險。

從出資方式看,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都可以借款和投入資本的出資方式參與災后重建。政策性銀行應以無息或低息貸款方式參與災區公用事業或其他關系民生的商業的建設。商業銀行可積極參與有較好的商業前景的重建項目。此次地震的區域,山川秀麗,自然資源豐富;但是其地處偏僻、交通落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從商業的角度看,參與災后重建既存在著較大風險又存在著較好的機遇。

三、中國企業、其他法人及其適用的籌資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中國企業的經營活力日益增強,中國企業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有了跨越式發展。據國家統計局信息,截至2007年,中國僅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就達336 768家,按當年價格計算的工業總產值為405 177億元,資產總計達353 037億元。企業規模擴大及經濟效益的提高為國家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提供了有力的經濟基礎,企業資金也成為災后恢復重建重要資金來源、尤其是中國擁有規模龐大的國有企業,它們的性質決定了其應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因此,國有企業尤其是一些大型壟斷性國企應在不影響企業正常經營活動對資金需求的情況下積極以多種形式參與災后重建。

企業本質上是盈利性組織,其資金的使用有逐利的要求因此如何調動企業資金參與災后重建應在籌資方式上考慮企業對利益的訴求。災區可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吸引企業以直接投資、間接投資、借貸等方式參與災后重建,形成利益共享的關系。

四、民間資金及其適用的籌資方式

民間資金是指國民個人或家庭擁有的可支配資金。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長,老百姓的財富也日益增長,截至2007年底中國城鄉居民僅儲蓄余額就達172 534億元。民間資金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最重要資金來源,同樣也可成為中國人民抗御自然災害、恢復重建的重要資金來源。

中國人民有著樂善好施、扶弱濟困的傳統美德,因而與其他籌資渠道相比從民間獲取救災資金從數量和速度上都有著極大的優勢。事實上,汶川地震發生后,社會各界迅速行動起來踴躍捐款捐物,幫助災區人民渡過困境。截至2009年4月30日,民間捐贈總數達到了767.12億元(其中捐贈資金約653億元,物資折合約114億元),被公認創下“中國捐贈史的新紀錄”。

大量民間救災資金是無償的。但不同的民間資金參與重建有不同的訴求,為了充分挖掘這一籌資渠道的潛力,亦需綜合利用多種籌資方式調動各類民間資金參與災后重建的積極性。除了捐贈資金,對于愿意以借款方式參與災區重建的資金,可以災區省市一級政府為擔保發行災后重建債券,或以災區民眾住房或其他資產為擔保建立民間一對一借貸幫扶;國家為災區企業通過證券市場發行股票籌資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民間資金積極參與該類企業的股票認購便是以直接出資的方式參與災區重建;發行救災重建專項彩票也是從民間籌集重建資金的重要方式。

五、國際社會援助資金及其適用的籌資方式

伴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的文明與進步,國際社會參與重大自然災害救助的力度也在不斷地加強,因此向全世界人民介紹中國這次特大地震的情況爭取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援助是加快恢復重建的一項重要措施。在聯合國的協調下,國際社會對重大自然災害的救助也日益加強和有序。從資金的來源渠道看,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實力強,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受益者,因此他們應成為國際救援資金的主渠道。除了世界各國政府,一些重要的國際組織如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聯合國一些相關機構、一些知名的跨國公司也可能給中國的救災及災后重建提供資金援助。

國際社會援助資金的性質既可能是無償援助,也可能是有償使用的資金。因此對不同的出資主體應采用不同的籌資方式。在積極吸收無償援助的同時,積極利用國際借款、吸引跨國企業投資等多種方式利用國際社會的資金,讓它們在災后重建的不同領域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荊新,王化成,劉俊彥.財務管理:第3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財政部注冊會計師考試委員會辦公室.財務成本管理:第1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4.

篇5

關鍵詞: 公司;融資;有效方式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297(2008)07-028-02

企業是在一定環境下的各種經濟資源的有機集合體。企業運營只有適應環境變化的要求,才能立于不敗之地。企業面臨的環境是指存在于企業周圍,影響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客觀因素和力量的總稱,它是企業選擇籌資方式的基礎。

企業制定籌資戰略必須立足于一定的宏觀環境之下,制定時要考慮:1.政治法律環境。指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政治制度、經濟體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等方面。隨著改革開放的政策實施,國內政局穩定,經濟日益活躍,我國的產業政策、外匯政策和稅收政策等的日益完善,與國際慣例的逐步接軌,為外資進入中國提供了保證,使我國企業的籌資區域進一步擴大,籌資數額逐年增加,方式也更加多樣。2.經濟環境。是指企業經營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經濟條件、經濟特征、經濟聯系等客觀因素。我國經濟繼續保持平穩、高速的發展勢頭,物價得到有效控制,這一切表明,我國有巨大的市場潛力與發展機會,同時也為國內外大量的游資找到了出路。3.技術環境.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技術水平、技術政策、新產品開發能力以及技術發展的動向等的總和。全社會對教育的重視,對科技開發力度的加大,對科技人才的有計劃培養,都將為企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企業微觀環境是指直接影響企業生產經營條件和能力的因素,包括行業狀況、競爭者狀況、供應商狀況及其他公眾的狀況,這是確定企業籌資方式的前提。一個良好的銷售網絡、及穩定的原材料供應商等微觀環境,將十分有利于企業籌資的順利實現。此外,筆者認為,企業的內部條件也應該屬于企業籌資的微觀環境。企業的內部條件包括:企業經營者的能力、人力資源開發的現狀和政策、組織結構、管理制度,研究開況等。就籌資而言,企業內部條件達到一定的標準,才會吸引資金、技術進入企業,因此企業要得到實現企業擴張所需要的資金,應扎扎實實地做好企業的各項工作,贏得債權人和投資者的信任,他們才會將資金、技術交由企業使用和管理。

但創業企業籌集風險資金的過程確是艱難的。一般來說,風險投資公司一年要聽數百位企業家闡述他們的創業計劃,可最后投資的企業不足約見的1%。因此,做好準備,把握機會、主動爭取創業融資相當重要?;I資的過程對于創業者來講,實質上是推銷你的公司,推銷你的產品和你的夢想的過程。成功的企業家之所以會成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懂得怎樣向經驗最豐富的投資商推銷他的第一商品――初創的企業,從而獲得資金的支持。

企業進行融資的基本目的是為了自身生產與資本經營的維持和發展,但是就其每一項具體的融資活動而言通常要受特定動機的驅使。例如,企業為了正常的生產經營發生的資金周轉和臨時需要進行融資;企業為了添置設備、擴大規模、引進新技術和開發新產品進行融資;企業為了對外投資、兼并其他企業進行融資;企業為了償付債務和調整資本結構進行融資等等。無論企業的融資活動受何種動機驅使,企業財務人員必須認真分析和評價影響融資的各種因素,力求使自己所進行的融資活動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達到最高的效率和最好的綜合經濟效益。

我們知道,企業的融資活動來自于投資需求。當然,這里所說的投資包括流動資產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和資本市場的間接投資。是否要進行融資活動,主要通過比較投資收益和資金成本來決定。例如,投資項目未來的年均報酬率(或年均利潤率)是多少?通過融資活動占用資金所付出的代價(或稱資金成本率)是多少?這是企業管理決策層最為關心的。因此,企業財務人員在開展融資活動之前,必須對未來的投資收益作一個較為可靠的預測,只有當投資收益遠大于資金成本的前提下,才可以確定所進行的融資活動是合理的、有意義的。

當投資方向確定以后,接下來要做的是估算投資數量,因為投資數量決定融資數量。如何估算投資數量,雖然有各種各樣的計算方法,但不是本文所要說明的。作為企業財務人員,無論通過什么渠道,采用什么方式進行融資,必須事先仔細估算資金需要量。只有這樣才能使融資數量與投資數量相互平衡,避免融資不足而影響企業的投資效果或融資過剩而降低資金的效益。

一旦確定了資金需要量,企業就應在充分利用內部資金來源之后,再考慮外部融資問題。所謂企業內部資金來源,無外乎通過計提折舊而形成的現金來源和通過留存利潤等而增加的資金來源。這部分資金是企業內部“自然”形成的,占用它們雖然也會發生資金的使用成本(實際上是非付現的),但是卻不要支付融資費用。而外部融資是指在企業內部融資不能滿足需要時,從外部融入形成的資金來源,包括銀行借款、發行債券、融資租賃和商業信用等負債融資形式與吸收直接投資、發行股票等權益融資形式。占用外部融入的資金不僅會發生使用成本,還要支付融資費用。因此,運用外部融資的方式所發生的成本相對要高些。而企業真正開展的融資活動就是從外部融入資金,真正的融資數量就是向外部融入的資金總量。

由于企業融資可以采用的渠道和方式多種多樣,不同的融資渠道和方式其融資的難易程度、資金成本和財務風險也是不同的。既然要從外部融入資金,企業就必須考慮融資以后應當保持一個良好、合理的財務結構和資本結構,使得財務風險處于安全水平,同時綜合資金成本又有所降低。在這種總體的融資戰略下,設計多個融資方案,對這些方案進行財務上的優劣排序,以便在具體的融資實踐中實施動態選優。

當然,總體的融資戰略又必須與具體的融資實踐結合起來。比如,按照一般財務理論,權益融資成本要高于負債融資成本。因此,發達國家的企業在財務風險允許的波動范圍內,總以考慮降低綜合資金成本的負債融資方式為重點。而在我國的資金市場,到目前及其未來的一段時間為止,情況就有所不同了。由于我國的大部分企業效益普遍不高,所以投資者對回報的預期一般都比較低。況且,國內外財務學界的實證研究還沒能證明中國企業權益資金的融資成本要高于負債資金的融資成本。事實上,只要注意到我國的大部分企業效益普遍不高,資產負債率較高,財務風險和壓力較大這一現實情況,企業在對外融資時就應該知道怎么做了。有關權益融資的方式主要包括吸收直接投資和發行股票等。對于采用吸收直接投資融資方式的企業來說,應當盡可能要求權益投資方直接全額注入現金,避免以實物作價進行直接投資,以便達到資金充分使用的目的。對于采用發行股票融資方式的企業來說,由于中國股票市場新股發行的暴利效應,新股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所以,通過發行股票進行融資的企業是沒有風險的。并且,我國大部分的上市公司每年給予股東的紅利回報微乎其微,可以想象企業使用權益資金的成本肯定不高。最近一年里,中國股票市場上又出現了一種新的權益融資方式,即所謂增發新股。由于管理層關于增發新股的條件制訂得比較寬松,主要以上市公司投資的項目與及其發展方向作為取舍依據,使得不少經營業績一般,財務狀況較差,上市以來長期得不到配股資格、資金非常短缺的企業獲得了采用權益融資的一次極好的機會。它們提出了與國家提倡、鼓勵和扶植的產業方向相一致的投資項目,據此作為新的創業的開始,結果取得了增發新股的資格,權益融資計劃得以實現。

因此,根據我國融資的具體情況,只要企業自身的經營業績、財務狀況、市場信譽和行業發展前景等條件允許,外部環境又比較有利,就應當盡可能采用權益融資方式。企業這樣做不僅在資金使用上會有很大的自由度,還可以有效地避免財務風險,可以使資本結構更趨穩健,有利于增強企業的競爭力,與此同時所付出的資金成本卻不見得高,對企業來說何樂而不為呢?當然,采用權益資本的融資方式難度相對要大一些,不僅工作量大,而且獲取資金的時間和過程也要長一些,但對有較好的投資項目而又需要資金的企業來講,千萬不能放棄采用權益融資、尤其是股票融資這種方式。

雖然在我國權益融資對企業極其有利,但是采用這種方式畢竟有一定的難度,包括申報、審批、實施等工作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財力和人力。因此,只要企業總資產報酬率高于負債利息率、產品銷售順暢、財務結構和資本結構合理,企業就應該利用負債融資方式。這樣,企業不僅可以在安全的財務風險范圍內充分享受負債經營帶來的財務杠桿利益,還可以確保所有者權益較快增長。值得注意的是,對任何企業利用負債融資方式都會有數量和時間等方面的限制。也就是說,債權人只有在充分評估申請負債融資企業的資產、經營和財務等狀況以后,才會決定是否予以融資以及融資的數量大小與期限長短。至此,我們應當清楚地看到,企業能否從借貸市場獲得融資,自身的條件(包括生產經營、商業信譽和償債能力等)是極其重要的,借貸市場中的債權人是不可能做慈善家的。要有效地從借貸市場獲得融資,企業自身素質的培養和外部形象的塑造決不可輕視。 資金是企業生存的關鍵,是在激烈的競爭中擊敗對手的有利武器。一個健康發展的企業不但能充分地利用好內部資金來源,還能有效地從外部融入資金。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一旦企業具備了負債融資的條件,就應進入借貸市場有效地進行負債融資。這時,財務管理部門的工作重點是如何選擇融資方式,以較低的資金成本和盡可能低的財務風險完成融資目標。

一般來說,對短期經營產生的流動資金借貸需求,企業應當盡可能利用賒購等商業信用方式減少對外短期資金的借入量。必須從外部借入的短期資金,企業要在謹慎的現金預算基礎上作好到期償債計劃,然后以比較優惠的利率獲得短期融資(如信用額度,周轉信貸協議等方式),切不可貿然進行短期融資,當到期無法償債時又通過高成本高風險的長期融資來償付短期債務。這樣,必然會導致企業的財務狀況惡化和財務風險增大。

對生產和資本經營產生的長期資金借貸需求,企業必須充分利用內部資金來源,在以較低的資金成本和盡可能低的財務風險為融資目標的前提下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比方說,當企業發展需要進行添置設備、擴大生產規模的投資時,管理層首先就應考慮所添置的設備升級換代周期的長短。

如果所添置的設備升級換代的周期比較短,相應的融資方式必須既能夠較為有效地轉移設備被淘汰的風險,又能夠較為有效地降低融資成本,同時也不會對企業的資本結構帶來明顯的惡化壓力。這時,融資租賃將是一種最有效的負債融資方式。因為融資租賃是出租人出資購置承租人所需的設備,在租賃期內(在中國規定融資租賃的租賃期只要超過設備物理壽命的一半以上即可)提供給承租人使用并按期(年、季或月)收取租金的的一種借貸方式。顯然,只要在超過設備物理壽命的一半時間內承租人就有退租的自由,完全可以把設備淘汰的風險轉嫁給出租人。另外,承租人以融資租賃方式使用的設備可以在租賃期內同自有設備一樣稅前計提折舊;與此同時,承租人支付的租金也可在稅前從銷售收入中扣除。這樣,由于稅收抵免作用,承租人實際負擔的融資成本將會大大降低。所以,對資本比較小或資產負債率較高的企業,若要通過負債融資發展自己,融資租賃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值得推薦的融資方式。例如,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時僅有一千多萬人民幣的資本,在當時連一個飛機的機翼都買不到,但就是它在公司創建初期利用了融資租賃的方式租賃使用波音客機,通過有效的航線營運和資本經營,資本迅速擴張,今天發展成為具有幾十億資產規模并且連年贏利的上市公司。

篇6

國際著名跨國公司紛紛加快在中國的投資步伐,跨國公司新投資和增資項目大量增多,去年1-11月,經國家計委(或報經國務院)審批的大中型外商投資項目38個,總投資逾120億美元。一批由大型跨國公司投資的重化工、能源、汽車、等資金、技術密集型大項目相繼簽約和開工建設,銀行、保險、商業流通等服務貿易領域的投資日趨活躍,新來華投資的跨國公司不斷增加,我國吸引跨國公司投資呈現良性勢頭。

一、新的趨勢和特點

相比入世前后,跨國公司在華的投資出現一些新的趨勢和特點,主要集中以下三個方面:

(一)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

1、在外商投資最集中的加工制造業中,資金技術密集型項目明顯增加。

如電子通信制造業,2001年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為70.9億美元,占全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比重達15.1%,比1997年提高了9.2個百分點,2002年1-10月,這一比重進一步上升到17.1%.該行業國際前10位的跨國公司中,已有8家在華投資設立了130多個合資或獨資企業,這些企業的產品已經在國際國內市場上占據了相當的份額。

汽車行業中,上海大眾、南京依維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增資,寶馬、設立了新的合資項目,豐田、日產分別與一汽、二汽簽署了全面的合資合作協議,本田計劃在廣州合資建立出口轎車基地。

石油及石化行業中,西氣東輸、上海聯合異氰酸酯、福建煉油乙烯一體化等,均為著名跨國公司投資的數十億美元的特大型項目。

這些資金技術密集型的大項目彌補了我國產業鏈中的空白,并吸引了大量國內外企業為其配套,形成產業聚集的區域,極大地增加了我國制造業的技術水平、產品附加值和國際競爭能力。

2、隨著入世后我國擴大服務貿易領域的對外開放,服務業利用外資發展迅速。

2002年1-9月,我國服務業吸收外資合同額161億美元,同比增長36%;實際外資金額95億美元,同比增長49%,約占我國同期實際利用外資的1/4.部分地區外商投資服務業的勢頭更加強勁,上海1-10月服務業吸收外資合同金額增長了97%.表明入世后境外投資者,特別是跨國公司對我國服務業的投資日益活躍,服務業吸收外商投資的巨大潛力初步顯現。

2002年以來,、商業領域吸引跨國公司投資取得了積極進展,其中,商業分銷領域,新批外商投資商業企業17家,其中連鎖企業16家,原有外商投資商業企業新設分店7家;銀行領域,至9月底國內已設立外資銀行分行147家,其中45家獲準開展人民幣業務,最近美國新僑投資參股深發展銀行超過18%的股份;保險領域,繼去年11月英國標準人壽等3家外國保險公司獲準進入中國后,在華外資保險公司已達34家,設立的營業性機構約50家,近期匯豐集團出資6億美元參股平安保險10%的股份;證券領域,德國安聯公司己獲批準,率先在北京組建了合資證券管理公司。

服務貿易領域一直是跨國公司投資的目標,一些跨國公司已準備多年,隨著服務貿易領域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將吸引更多的跨國公司進入該領域,也是今后跨國公司投資的熱點之一。跨國公司投資服務業,對我國服務業的發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并可以為制造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跨國公司更加注重本地化經營

全球化和激烈的國際競爭,促進了國際產業轉移,跨國公司為提高全球競爭力和開拓中國市場,紛紛來華投資,而中國的綜合優勢使眾多跨國公司增強了“扎根”中國的信心,跨國公司開始在中國推行全面的本地化經營策略。他們不僅利用中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在中國生產其產品,而且將全球經營中幾個核心部分都向中國進行轉移,在生產、研發、管理、采購、品牌各個方面都加強了本地化的進程。

1、跨國公司將生產制造中心向中國轉移的速度加快。

雖然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大幅降低了進口關稅,但是,從降低成本、增強國際競爭力和確保市場份額等長期戰略考慮,跨國公司仍紛紛將制造業的生產重心向我國轉移,將中國作為跨國公司重要的制造基地。

如拜耳公司、巴斯夫公司、Bp公司等都已經開始實施幾十億美元的大規模投資計劃,在華建立一體化的生產基地。這也為中國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2、在轉移制造業的基礎上,跨國公司加快了研發本土化的戰略調整,在華設立開發中心。

我國外商投資設立的研發中心已近400家。摩托羅拉公司在華已有18家研發中心,去年9月又宣布,將在未來5年增加10億美元研發資金,并在北京建立全球研發基地。愛立信公司在已有6個研發中心基礎上,去年5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國研發總院。這些研發活動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簡單的技術開發,而更關注于如何在中國特定的環境下面向全球進行最有優勢的生產活動,將進一步提升中國在跨國公司全球經營中的地位。

3、隨著跨國公司投資規模的擴大和投資水平的提升,原先分散投資、分散管理的模式已不適應其發展戰略的需要,跨國公司客觀要求將運營管理中心轉移到中國。

目前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投資性公司已有約220家,大部分承擔著統籌管理在華業務的職能,其中世界500強公司設立的投資性公司已超過120家,有很多將逐步向中國甚至亞洲地區的總部過渡。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和上海兩地設立的跨國公司地區性總部已達28家,近期即將設立的還有4家。

4、為了增強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力,降低采購成本,許多跨國公司開始在華設立全球采購中心。

將質優價廉的商品和原材料、零部件同跨國公司強大的全球銷售相結合,既擴大了中國的出口,也為跨國公司實現全球配置資源,不斷壯大提供了動力。如沃爾瑪公司,以深圳為基地,開始在全國布點,2001年在中國直接和間接采購的金額達103億美元;GE公司明確表示,中國生產能力強的領域他們不準備投資建新廠,而將進行大規模的采購,2001年GE的醫療部門在華采購達3億美元,聯合利華也宣布將在上海建立全球采購中心,未來5年內采購原材料和商品超過5億美元。

跨國公司在品牌、人才等方面也加大了本地化的力度,將“中國化”作為實現全球化的一項重要戰略,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中國的外部空間,同時也給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宏觀管理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

(三)投資的方式更加多樣化

入世后,跨國公司加快進入中國的同時,投資方式逐步突破了傳統的“三資”模式,呈現出更加多樣化的新局面。

1、外商獨資方式發展迅速

外商獨資方式已經成為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并呈上升趨勢。2002年1-10月新批外商獨資18049家,占新批外商投資企業總數的65.3%,同比提高了6.3個百分點。新批外商獨資項目合同外資金額為512.7億美元,比重達68.4%,比2001年同期上升7.5個百分點。反映出我國的投資環境不斷完善,外商對華投資信心進一步增強。

2、跨國并購已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

跨國公司對中國企業的并購同樣懷有巨大的興趣。但跨國并購投資在我國發展比較緩慢。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數據,1991-2001年年平均金額只有12億多美元,占全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平均比重僅為3.4%.對此,我國政府明確提出鼓勵跨國公司采取并購方式,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造,國家有關部門也在職權范圍內制定了一些政策措施,使跨國并購在中國逐漸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2002年以來,跨國公司采取并購方式的投資項目明顯增多,如法國通用水務公司收購上海浦東水廠和管網項目。

此外,BOT方式、經營權轉讓、項目融資、境外上市、外資收購國有資產管理公司處置的不良資產、中外合資的產業投資基金、引進“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積極成果。使跨國公司在華投資逐漸向多渠道、多方式轉變,有利于更多更好地利用跨國公司投資。

二、抓住機遇,積極吸引跨國公司來華投資

跨國公司擁有資金、技術、管理、人才和全球營銷網絡等巨大優勢。吸引跨國公司投資,對于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升級、加快國有企業的改組改造、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都將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21世紀前20年翻兩番的宏偉目標,快速增長的投資需求和日益擴大的巨大市場,為跨國公司提供了廣闊的投資空間,我國面臨利用跨國公司投資的良好機遇。抓住機遇,大力吸引并積極引導跨國公司投資,是今后我國利用外資工作的重要任務。

(一)積極營造有利于跨國公司投資的良好軟硬環境

適應投資者結構改變、產業結構升級和生產經營方式變革等新情況,努力改進投資環境特別是投資軟環境,將成為中國提高利用外資質量的關鍵因素。跨國公司更加重視受資國的環境、市場環境、人才、融資、物流、零部件等配套環境,對我國投資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改善投資環境已取得了積極的成效。比如,在減少審批環節、簡化程序、提高辦事效率方面,鼓勵類不需要國家綜合平衡的外商投資項目,由地方政府自行審批,在西部地區,鼓勵類外商投資項目和西部地區的優勢產業項目,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報告合并一道審批;國務院第一批取消的行政審批項目中,涉及外資的就有16個部門的35項等。但目前的投資環境還不能完全適應跨國公司投資的新形勢。

必須全面繼續改善和優化投資環境。要努力建立穩定、透明、可預見的法制環境,誠信、規范、統一的市場環境,物流通暢、中介服務體系健全、便于配套生產的企業發展環境,有利于人才聚集和可持續發展的人文和環境,加快解決外資企業發展中遇到的突出矛盾,使投資環境再上一個新臺階。進一步增強吸引跨國公司投資的綜合競爭力。

(二)積極吸引和引導跨國公司投資,提高利用外資質量

按照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鼓勵跨國公司投資農業,促進農業產業化;鼓勵跨國公司投資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鼓勵在華設立生產基地和制造中心;鼓勵跨國公司和戰略投資者參與國有企業的改組改造。

要按照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承諾的地域、數量和時間表,積極擴大商業、外貿、銀行、保險、、、審計、律師等服務貿易領域的對外開放,使之成為我國吸引跨國公司投資新的增長點,并促進投資環境的進一步改善。

鼓勵跨國公司在華設立采購中心、研發中心和地區性總部。適當放寬中西部地區吸收外商投資的條件,積極引導跨國公司參與中國的西部開發。抓緊修訂《中西部地區吸收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鼓勵跨國公司投資西部地區的優勢產業,加快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步伐。

(三)多方式吸收跨國公司投資

篇7

內容提要: 利用外資(FDI)并不總能實現理想化的互利共贏局面,這一點在學界研究中國利用外資三十多年的具體實踐中已經得到印證。利用外國直接投資設立合資企業的風險表現為合資企業運營過程別是合資企業轉變為獨資企業時對中方投資主體的權益可能造成的影響。在國家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吸引外資的背景下,如何維護中方投資主體在合資企業中的合法權益,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一、西北軸承廠合資中體現的合資風險

西北軸承廠(以下簡稱西軸)在20世紀90年代作為全國軸承行業6家大型一檔企業之一、西部最大的軸承企業,其產品占全國鐵路軸承市場總量的近25%,1996年,“西北軸承”作為全國軸承行業的首家上市公司,成功掛牌。在90年代的“市場換技術”背景下,西軸開始與世界第三大軸承公司德國FAG公司接觸,力圖用自己的市場、品牌和市場準入來換取德方的技術,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2001年西軸整體與德國依納公司合資,德方占51%的股權。在德方人員壟斷決策權的情況下,德方資金久不到位,也沒有引進什么新技術,合資企業出現困難。連續三年虧損后,德方僅以2850萬元(僅相當于西軸過去正常運營一年半左右的利潤)全部收購了中方股份(擁有現代化設備技術和進行數字化生產和管理的企業),變成了獨資企業。[1]中方沒能引進先進的技術卻已喪失了市場和自己的品牌。西軸合資中體現的合資風險主要有:

(一)中方可能喪失對合資企業的控制權

合資的焦點主要是控股權的問題。在《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以下簡稱《合資企業法》)中規定,在合營企業的注冊資本中,外國合營者的投資比例一般不低于百分之二十五,但沒有持股比例上限的規定,這就使得德方取得控股權成為可能。在西軸與德方的合資談判中,德方堅持必須控股,否則不會合資,最終中方讓步,德方享有了51%的股權,實現了控股權進而實現了對合資企業的控制權。在合資后連續三年的經營過程中中方完全喪失對合資企業的控制權,經營管理權完全由德方控制。

(二)合約風險:談判至簽約中方缺乏對自身權益的維護意識

我國《中外合資企業法實施條例》中規定申請設立合營企業,必須經過審批機關的批準,并列明了不予批準的情形,其中就包括第五項:簽訂的協議、合同、章程顯屬不公平,損害合營一方權益的。法條中體現了較強的行政干預色彩,目的是為了盡可能地維護中方的利益,特別是在作為合資一方的中方在對合資風險沒有深刻洞察的情況下,起到合資“防火墻”的作用,但事實上并未能控制合資風險的出現。中方由于合資經驗的缺乏,沒有仔細研究合同文本的各項條款,甚至沒有提出任何修改意見,就草率在合同文本上簽字,對已有的技術、品牌及市場準入等非貨幣出資的價值更是缺乏準確的評估。相較之,德方從談判到簽約始終有一個專家組,并且合資合同文本是由德方專家組起草的,擬定的合同各項條款均傾向于德方。

通過德方合資上述目的的實現,使合資轉化為獨資成為可能。采用獨資方式是跨國公司擠垮國有骨干企業“三步走”方略的最后一步狠招,這“三步走”方略是“合資、做虧、獨資”,[2]暫不論外方合資者的合資真實意圖:為了占有中方的市場實現跨國公司的全球化戰略,實現對技術與管理的持有與控制,避免外溢。合資最終走向獨資從公司治理層面分析是基于中外合資企業法人治理的困境,因為在只有兩方股東的合資企業中,董事往往都是從本方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合資企業利益出發考慮問題的;而在股權對等的情況下,則會形成一種共同控制的局面,很容易造成“董事會僵局”,使得合資企業無法正常運營。另外,從本質上來說,合資各方在信息和知識等方面是不對稱的,合資各方往往會在企業管理、企業文化等方面產生分歧,這將直接影響合資企業運作與管理的績效,更有甚者會出現合資不合作的情況,影響投資效果。

(三)外資控股易造成國有資產的損失

跨國公司為了自身效益的最大化,在獨資化進程中勢必要壓低中方企業資產價值,擴大自身股權份額,中方股份被收購時往往處于被動的地位,中方將49%的股份折價,只換回2900萬元只相當于西軸過去正常運行一年半左右的利潤。由于我國目前的產權交易不規范,資產評估制度不完善,評估方法不科學,缺乏公正客觀的國有資產權威評估機構,低估國有資產的現象就可能發生,一定程度上造成國有資產流失。[3]無形資產的流失更是不可估量。無形資產可以分為可確指的無形資產和不可確指的無形資產。可確指的無形資產包括專利權、專用技術、生產許可證、特許經營權、租賃權、商標權、版權、計算機軟件、土地使用權等。不可確指的無形資產是指商譽、技術人才、客戶資源和銷售渠道等資源及其他一些非市場化的積累,甚至可以包括國有企業憑借政府的支持取得的壟斷地位、市場限入條件、優惠融資條件等。[4]在西軸合資簽約時,中方沒有堅持將自己的專有技術、市場份額以及潛在的技術與市場價值等無形資產準確評估,并沒有在合同文本中明確載明合資企業應如何合理使用,致使無形資產的保值增值無法實現,外方通過控制合資企業獲得這些無形資產的使用權,在合資轉變為獨資時,中方無形資產所承載的巨大價值被外資方輕易的獲取和利用。

二、企業運用外資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一)基于合資企業的法律性質中方應實現對合資企業的控股權

中外合資企業作為股權式合營企業,實現合資企業的控股權實際為了獲得對企業的控制權。作為一項通行的國際慣例,合資企業董事會中的席位是根據合資各方投入的股權比例分配的,如果跨國公司在合資企業中總股本所占股權比例超過了半數,則認為跨國公司取得了合資企業的控制權,相應地,跨國公司在合資企業中的董事席位也就超過了半數,由于董事會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原則,合資企業的董事會也就相應地處于跨國公司的控制之下,進而導致合資企業的經營活動被跨國公司所支配。[5]我國在合資企業的注冊資本中沒有規定外國合營者投資比例的上限,法律沒有明文規定中方必須控股,這與國際貿易投資協定的精神不符,建議國內企業在決定合資時,可在合約中明確外資比例的上限,即不高于49%,從而保證中方對合資企業的控股權,在合資企業以后的經營管理中才能夠享有決策權,維護中方的合法權益。

(二)簽約時須盡可能維護我方的合法權益

我方若以品牌、市場準入等非貨幣財產出資,應由雙方均信賴的評估機構作出準確的評估,而外資的資金、技術應明確規定履行期限,如若因外資的資金或技術遲遲不到位,導致合資企業出現虧損,則我方可要求外方承擔違約責任及相應的損害賠償。由于《合資企業法》欠缺法律責任的規定,在具體的簽約過程中,中方可以依據《合同法》合同拘束力的相關理論,明確的股東出資方面的義務和責任等條款以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三)對于已經獲得國家認證的中方品牌甚至馳名品牌,更要給予保護

外資慣常的策略是:外資在合資企業中取得控股地位后,東道國企業的產品品牌往往被束之高閣,而被國外品牌所取代。以“熊貓”牌洗衣粉為例。其原屬北京日化二廠的產品,在20世紀90年代曾是一個國內知名的洗衣粉品牌。1994年,“熊貓”與美國寶潔合資,北京日化二廠以品牌、廠房等參股35%,寶潔以65%的股份控制合資公司。寶潔公司買斷了“熊貓”品牌50年的使用權并支付了50年品牌使用費14億元。為加快國外品牌取代“熊貓”品牌的進程,由外方控股的公司將熊貓洗衣粉的價格在原價的基礎上提高50%,“熊貓”的品牌被合資后的新公司用經濟杠桿抑制了,而寶潔卻為自己旗下的洗衣粉品牌擴張鋪平了道路。[6]中方若以品牌作價出資,在合資合同中可以考慮僅以品牌使用權出資,并約定合資企業成立后品牌的發展經營策略,如果合資企業運營中對我方品牌不予宣傳或將品牌價值人為降低,有喪失原有價值的風險,應及時收回品牌的使用權,不能因為一時的合資之利,而忽略產品的長遠發展和品牌所承載的巨大價值。

(四)改善公司治理,解決國有企業的所有者缺位問題

國有企業的所有權和剩余產權應歸全民所有——因而實質上不屬于任何人。從外部治理的觀點來看,企業由政府官員負責;企業管理者向政府官員負責。然而這些官員一樣是將自己視為人而非委托人;不是人民的人,而是任命他們的更高級別官員的人。因此,問題被進一步擴大。[7]長期以來,我國在企業改革和改制的進程中,對于由誰來行使作為國有資產出資者或股東的權力以及如何行使這一權利的問題,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改善公司治理,就必須解決所有者缺位所造成的對公司管理層的控制與約束不力的問題。新《公司法》在此方面有所突破,規定國有獨資公司是由國家單獨出資、由國務院或者地方政府授權本級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有限公司。這就明確了在國家作為出資人的情況下由誰來履行出資人的職責問題,明確權責實現對企業經營管理者有效的監督與約束。[8]避免只顧及引進外資實現GDP增長作為某些政府官員的政績指標而犧牲企業的長遠利益。

三、為實現互利共贏中方需提升對合資企業的控制力

(一)從宏觀角度研究合資企業的長遠發展,可借鑒產業安全理論模型

學者已經意識到了利用外資對國內企業可能造成的影響,遠不止合資演變為獨資企業性質的轉變這般簡單,更深層次可能影響我國某些產業的安全。筆者在此引入朱鐘棣學者對產業安全狀態的研究和建構的產業安全理論模型,來分析我國產業安全問題。產業安全就是指一國的國民產業在國際競爭中達到這樣一個狀態,該國國民在得到既有的或潛在的由對外開放帶來的產業權益總量時所讓渡的產業權益份額最小,或在讓渡一定國民產業權益份額的條件下其由對外開放引致的國民產業權益總量最大。產業安全理論模型的基本假設包括:[9]①只涉及東道國E和向東道國直接投資的F國;②對于東道國來說,在不斷吸收外資的前提下,希望產業權益總量增加,但同時又不能使國民產業權益份額過小。

N軸表示產業份額權益函數;

F軸表示外資投入占產業總投入的比例;

U表示引資后的外資權益量變化曲線;

V表示東道國產業權益量變化曲線。

如圖,a點表示未引進外資時,東道國產業權益的總量。由于外資技術、管理優勢,在引資(F>0)的過程中,外資權益曲線U隨F的增長而上揚。東道國權益量曲線的變化,則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外企的先進技術、管理,結合東道國低廉的人力資源、優秀品牌的號召力、廣大的消費市場,東道國產業權益量曲線V與外資權益量曲線U趨勢一致,在該產業的占有量同步增長。

通過合資控股的方式,合資外方不僅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獲得成套生產設備以及熟練的勞動力,而且能夠突破我國產業政策和行業準入的限制,通過中方的銷售渠道迅速占有市場,排擠中國市場上的競爭對手。[10]直到東道國的市場、品牌和人力資源的潛力完全釋放,達到b點,無論是東道國還是外資都從引資行為中獲得了最大的收益。此時看似處于雙贏狀態。西軸合資的案例中方就是希望達到“雙贏”的狀態。外資利用東道國人力資源生產廉價的商品,通過東道國的優秀品牌擴展了他們自己的市場,東道國從中得到制造收益。之后,東道國的優勢不復存在,對外資來說,東道國的利用價值只剩下了低廉勞動力。

第二階段(b點后),外資技術主導開始顯現。外資投入無形的技術、管理,就可以獲得高額的收益,東道國在消耗大量的生產資料,付出廉價勞動力后只能拿到低收益。外資可以將生產轉向更為廉價的地點,而東道國卻離不開對方的先進技術,所以U曲線上揚更快,而東道國權益量曲線V卻一路走低。

本文所論述的合資風險是指在a—b點之間防范合資雙方零合博弈(中方權益受損而外方純獲利)而希望能夠實現雙贏。在b點之后就是部分學者討論的如何使FDI技術外溢所探討的問題。正如上圖分析,中方過分依賴外方的技術及管理經驗缺乏自身技術創新和高效的管理方式,而僅靠提供廉價勞動力、大量的生產資料獲得短期收益,完全受制于外方,外方則為攫取更高額的利潤更易趨向于采用獨資形式或將生產轉向更為廉價的地方,對合資企業的長遠發展很不利。如何在合資過程中盡量多學習外方的先進技術及管理方式并加快自身技術的革新是實現合資企業長遠發展并維護企業安全的有效途徑之一。

注釋:

[1]孫學文:《中國30年來創辦外商企業反思研究報告》(上下),載《探索》2009年第2期和第3期。

[2]曹秋菊、蘇艷:《國家產業安全理論研究綜述》,載《經濟學動態》2007年5期。

[3]王濤:《契約、控制與效率——外商投資企業獨資化傾向的理論與實證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4頁。

[4]張國平:《外商直接投資的理論與實踐》,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74頁。

[5]王濤:《契約、控制與效率——外商投資企業獨資化傾向的理論與實證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8頁。

[6]賈希凌:《涉外經濟管制法律協調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89頁。

[7][英]安德魯·泰利科特:《中國企業的公司治理和技術發展》,李磊、張旭譯,載《國外理論動態》2010年第1期。

[8]余勁松:《跨國公司法律問題專論》,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83頁。

篇8

一、引言

資本的本質是獲取最大收益,因此從其誕生之日起,資本就開始不斷流動以尋取最佳回報,現代通信技術和金融市場的發展使得資本可以在全球范圍內自由配置,資本越來越全球化,產生了國際資本流動。錢納里和斯特勞特(1966)在其經典著作《外援與經濟發展》中認為,國際資本流動能夠填補東道國外匯與儲蓄缺口,從而促進經濟增長。證券投資是國際資本流動的重要形式,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外投資特別是證券投資在全球范圍內增長日益迅速。事實上,證券投資是分享東道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而且證券投資通常不涉及控股,可以規避直接投資所面臨的政府管制。對外證券投資的主要優勢是分散投資風險,即投資學中的“不要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面”。研究表明,居民對外證券投資能使投資人獲益,DeRoonFA,NijmanTE,WerkerBJM.(2001)指出,在不考慮交易成本的情況下,發達國家投資者對新興市場的投資能夠顯著分散風險,提高收益。Driessen,JoostandLucLaeven指出,跨國證券分散化投資能顯著提高收益率,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即使考慮到貨幣波動因素,依然能從對發達國家證券投資中獲益。Lagoarde-Segot,Thomas和BrianM.Lucey(2007)使用美元和本幣兩種方式建立資產組合,對中東和北非部分國家股票市場進行了研究,發現加大對這些國家的證券投資能夠使投資組合獲得多樣化的收益。

不過跨境證券投資對國民經濟也有其不利影響。正如Bhagwati(1998)指出的,驅動資本與驅動商品和服務跨越國界流動的動機不同,資本流動的驅動因素正如同經濟史學家CharlesKindleberger說過的那樣,是恐慌和狂躁,當一國或地區利潤率特別高時,猛躁的資本大量涌入,而當金融危機爆發后,投資者在恐慌心理作用下開始大量拋售資產,引起資產市場暴跌。由于證券投資對象主要是可交易的金融資產,流動性高,特別容易受到短期因素波動的干擾,影響金融穩定。以泰國為例,在泰國金融危機爆發前,外部證券投資大規模流入,使泰國經濟增長迅速,但在發生金融危機后的1998—1999年,證券投資方式的資本流入則又大幅度下降,特別是銀行貸款類資本大量流出泰國,1997年流出25.17億美元,1998年流出110.96億美元,1999年流出112.07億美元,因為銀行貸款變現能力強,在國際金融市場形勢發生不利變化時,外國銀行紛紛召回發放給泰國銀行和企業的貸款,泰國銀行和企業為了償還外債,被迫中止投資,國內總需求下降,從而影響產出??傮w上,學術理論證實了跨境對外投資分散投資風險提高投資收益的作用,但由于證券投資的特殊性,我們也需要關注對外證券投資的負面影響。

二、國民經濟賬戶的均衡與證券投資開放的意義

對我國來說,由于人口生育率下降帶來的人口紅利效應,儲蓄率長期保持在高位水平,儲蓄大于國內的投資就形成了凈出口,凈出口亦長期保持在正值。由于我國凈出口基本保持在正值,為了實現國際收支平衡,資本賬戶必須為負值,這就需要資本外流,即資本賬戶K為負值。不過我國要實施獨立的貨幣政策,國內利率高于發達國家,因此,在利差刺激下資本賬戶亦呈現凈流入狀態。這使得我國國際收支面臨經常、資本兩賬戶雙順差局面。即國際收支無法通過市場平衡,需要政策干預即由政府買入外匯才能實現均衡,這反而又影響了中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其邏輯分析如下。根據表-2國際收支賬戶平衡方程,在國際收支完全由市場調節的背景下,經常賬戶順差意味著資本賬戶的逆差,因為經常賬戶順差意味著國內出口商品或勞務從國外獲得金融資源,居民必須以某種方式擁有這種金融資源,無論是以對外直接投資還是證券投資方式,總之這會形成某種均衡。反之,在不均衡狀態,以我國現狀為例,經常賬戶是順差,而直接投資賬戶方面近幾年由于國家實施走出去戰略,對外直接投資也快速上升,不過即使在大幅度增長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也僅與外商對我國直接投資相當,因此直接投資不能單獨充當經常賬戶順差再溢出的主渠道,這意味著需要通過證券投資賬戶平衡經常賬戶順差。但是我國證券投資賬戶處于管制狀態,因此通過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中直接投資積累的國際資本不能通過證券投資宣泄,只能借由儲備變動消化。

三、現行對外證券投資政策的弊端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指的對外證券投資側重于國內居民(包括金融機構、企業和個人)直接購買境外證券投資的行為。不包括國家外匯管理部門使用外匯購買境外證券資產,因為這屬于投資的范疇;也不包括商業銀行的對外證券投資,因為這與本文所討論的普通市場主體對國外證券的投資概念不同。目前國內居民對外證券投資主要有兩個渠道。一是QDII(QualifiedDomesticInstitutionalInvestor),即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這是在資本賬戶不放開的情況下允許部分機構先行試行,在國內發行基金產品對海外進行證券投資,與比較火爆的QFII相比,QDII顯得比較冷清。根據2014年上半年央行《中國國際收支報告》,境外對我國證券投資(QFII)凈流入344億美元,其中:股本證券166億美元,債務證券178億美元;而QDII凈匯出資金只有27億美元。二是港股通,即2014年下半年推行的允許合格投資者購買香港證券的投資安排,截至2015年2月4日,2500億港股通總額度僅使用了237億元,尚有余額2263億元,與滬港通推出前的市場預期大相徑庭。從QDII和港股通的冷清可以看出,放松對外證券投資可能出現的資金大量外逃并未出現,顯示出目前對外證券投資的管制可能過于嚴格而且并非必要。另外,對境內居民海外投資的過度限制反而降低了境內居民參與海外投資的熱情。總體上,繼續執行嚴格管制的現行對外證券投資政策存在諸多弊端。

(一)資本流動影響央行貨幣政策獨立性當我國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的外商直接投資呈現順差時,根據國際收支均衡表,過量的外匯只能通過證券資本賬戶輸出國外。如果證券投資賬戶處于管制狀態,那么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央行購買過量外匯。這導致巨額外匯資產在央行的集聚,因為央行并不總能完全沖銷吸入的外匯,所以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巨量順差往往會帶來基礎貨幣膨脹、物價上漲、銀行資產擴張等一系列問題。鑒于我國的經常賬戶順差仍然在源源不斷地堆積,例如2013年經常賬戶順差達1828億美元,雖然境內機構可根據經營需要自行保留其經常項目外匯收入,但人民幣資產收益較高和缺乏對外投資渠道使得境內機構不愿持有外匯,往往將順差帶來的外匯原封不動地賣給央行,使央行的資產迅速膨脹,僅2013年新增外匯儲蓄資產就達4314億美元。2013年末央行外匯儲蓄余額已達38213億美元。截至2014年底,中國人民銀行338248億元總資產中,外匯資產已達270681億元,外匯占款已占據超過80%的央行資產份額,巨額外匯儲備使中國貨幣發行受制于外部因素影響,影響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金融穩定。

(二)對外輸出資本投資回報率低中國是吸收FDI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同時也是一個資本輸出大國,這可能和很多人想象大相徑庭。從表-3中國國際投資頭寸表可以看出中國擁有巨額對外投資凈頭寸,2013年末中國對外投資凈頭寸19716億美元。不過我國的對外投資收益是低下的,該年國際收支平衡表中投資收益所得為負值。而日本2013年末3250070億日元凈頭寸投資所得盈余為164755億日元,綜合收益率為5.06%,且歷年收益相當穩定,2013年平均計算日本每個國民投資收益為13萬日元。中國對外輸出資本規模非常高,但收益卻非常低。其原因在于中國對外投資的結構失衡,以央行儲備為主(如表-4所示)。中國對外資產中,央行外匯儲備占對外資產比重達到62.75%,外匯儲備投資主要以低風險國債為對象,而居民主動性的對外投資,直接投資、股本證券、債務證券投資規模小,三項合計14.7%。相比之下,日本居民持有的直接投資、股本證券、債務證券投資占國際投資頭寸的59.8%,外匯儲備資產占日本對外資產比重僅為16.75%。另外,從證券投資的分布來看,日本對外證券投資以債券投資為主,私人部門占據主導地位,如日本對外債券投資以中長期債券為主,私人部門和銀行部門占據了主導地位。中國對外投資收益率低的原因可能也正是因為中國對外資產以國家持有外匯資產為主,即由央行持有外匯儲備,對央行這樣的非營利機構而言,用外匯儲備投資主要目標在于保持匯率穩定,保持儲備安全性,收益性只是附帶目的。從實際情況也可以看出,央行大量外匯投資于低收益的發達經濟體國債,如根據最新資料,2015年1月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破了2%,而據媒體報道中國持有美國國債1萬多億美元。中國想要提高收益率,就必須改變對外投資結構,放開居民對外證券投資限制,擴大普通居民投資者數量。普通居民投資者會在安全性與收益性間進行權衡,按照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優化投資組合,最終會獲得高于外匯儲備投資的收益。

四、放開居民對外證券投資的前提和路徑

現行居民對外證券投資管制存在諸多弊端,放開居民對外證券投資勢在必行。從長遠來看,放開居民對外證券投資是我國資本賬戶開放進程的重要步驟,也是資本賬戶開放的必由之路。不過在操作層面,對外證券投資的開放路徑應是漸進的,健康的宏觀經濟環境、穩健的金融體系、高效率的資本流動監管體系是放松居民對外證券投資管制的前提條件,然后通過謹慎而又穩健的政策分步放松居民對外證券投資管制。

(一)確立最優外匯儲蓄規模首先我們需要確定現有外匯儲備中有多大部分可以用來進行對外投資。由于人民幣在國際經濟交易中使用范圍較窄,多數國際經濟交易仍然要通過美元、歐元等主流貨幣中介,因此,由國家持有一定數量的外匯儲備仍是必要的,超過這一份額的外匯儲備則可由居民持有對外投資。這就是經濟學中的最優外匯儲備規模概念,根據研究目的,在此僅拋磚引玉做初步探討,我們假設外匯儲備僅滿足基本需求:交易性需求、預防性需求和應對投機性需要。②交易性需求指用于支付進口和償付外債的外匯需求。一般來說,一國外匯儲備需要滿足6個月的貨物與服務進口需求和清償對外債務,但對我國來說這是比較保守的計算方式,因為我國目前仍然是出口大于進口,不可能半年之內不出口只進口,另外舉借的外債也不可能完全用于消費,還會用于投資擴大產出創匯能力。因此我們以3個月的進口需求和總外債計算交易性需求。2013年我國貨物與服務進口21896億美元,3個月為5474億美元,截至2013年末,我國扣除企業間貿易信貸的外債余額為5267億美元,上述合計為10741億美元。除了滿易性需求外,根據我國的特殊情況,我們還要預防外商直接投資利潤匯出帶來的外匯需求。2013年末外國來華直接投資存量為23475億美元,以2013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所有者權益利潤率為17.5%計,外資企業可實現利潤4109億美元,2013年國際收支平衡表中投資收益借方為2276億美元,由于我國對外負債以外商直接投資為主,我們假設投資收益借方主要為外資企業利潤匯出,因此在2013年外資企業盈利中尚有近2000億美元未匯出,這構成了隱性外匯儲備的需求。我們假設央行要持有足以應對三年的隱性外資企業利潤匯出,即需要儲備6000億美元。外匯儲備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即應對投機性需求穩定匯率,比如在本幣被大量投機性賣出時,央行可以向市場投放外匯緩解貨幣貶值壓力。所以在儲備16741億美元滿易性需求、預防性需求外,還需要額外儲備穩定人民幣匯率??紤]到國內居民持有的外匯也可滿足上述三種需求。由央行持有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足以滿易性需求、預防性需求、投機性需求。當然,這一數額是動態調整的。超過這一數額的過量外匯,可以通過下文所涉及的資本賬戶投資外匯交易市場,由民間市場主體持有并用于資本賬戶投資包括證券投資。

(二)采取更靈活的匯率安排放開居民對外證券投資管制需要更靈活的匯率安排,唯此經濟體對各種危機方能應對自如,固定或僵化的匯率制度很難包容各種沖擊,如果匯率安排更為靈活,市場就不會有一邊倒的匯率預期,居民就會擴大外幣資產權重以平衡匯率風險。事實上,更加靈活的匯率政策不僅是放開資本賬戶的前提,資本賬戶逐步放開后,國際資本流動的規模會越來越大,此時很難維持相對固定的匯率,決策者必須在固定匯率和資本賬戶開放兩者間做出選擇。實施更靈活的匯率安排需要一系列制度安排,我國長期以來實施相對固定的有管理的匯率,猛然實施浮動匯率,進出口商還有投資者都會不適應。因此,首先要建立健全匯率波動風險對沖機制,提供外匯掉期、期貨、期權等風險對沖工具,提高交易主體的匯率風險意識。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更完善的以市場為基礎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三)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統計和監測工作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2009)認為,目前在國際資本流動監管上,還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到目前為止,跨境資本流動的渠道和機制仍未厘清,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資本流入與流出的渠道和機制,另外在東道國經濟低迷時,資本流動是如何逆轉流出的,其渠道和機制也仍未厘清。因為證券投資流動性特別高,更需要對其異動保持關注,這就需要我們厘清對外證券投資的渠道和機制,建立健全證券投資統計監測體系,做好扎實的基礎統計工作。按照《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辦法》,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范圍為中國居民與非中國居民之間發生的一切經濟交易以及中國居民對外金融資產、負債狀況。放松居民對外證券投資后,對居民對外證券投資的增長速度、變動方向等數據監管部門應當保持重視,掌握其變化趨勢,以便在對外證券投資達到風險點時,及時啟動管制手段。

(四)對非正常的證券投資流動采取必要的管制手段證券資本流動由于其波動性容易造成金融動蕩,正如前文所述,泰國金融危機期間證券資本的趨勢逆轉引發了金融危機。因此,對居民對外證券投資的規模和結構需要保持一定的警惕。當某段時間內對外證券投資數量迅速擴大并引起匯率波動乃至于出現資本外逃時,對證券資本流動就應當采取一定的措施。限于文章主旨和篇幅,在此不進行深入討論。資本流動管制措施包括數量限制和價格管制措施,數量管制類似國際貿易中的配額。如直接對居民對外證券投資數額進行限制,或者干脆禁止某種方式的對外證券投資,還可以是用許可證的方式對證券投資輸出量進行數量管制。價格管制措施包括對流出的資本按交易額征收交易稅,或者對證券投資分紅或資本利得征稅,這些措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提高資本輸出的成本,使輸出的資本只有預期獲得更高的收益才有利可圖。如前所述,正常的對外證券投資能夠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監管當局只需保持關注。當對外證券投資趨勢改變并影響金融穩定時,監管當局應采取必要管制措施,此時應盡量采取征稅等價格性管制方式,直接禁止交易及數量限制等剛性數量手段只能在非常時期使用。

(五)放開居民對外證券投資路徑從放開證券投資的資金來源上,首先可以考慮允許經常賬戶順差進行對外證券投資,今后可允許合法獲得外匯的企業進行對外證券投資。推動居民對外證券投資需要完善的市場體系、發達的中介機構和便捷的渠道。首先應建立資本賬戶投資外匯市場,居民可以通過居民間外匯市場調劑外匯余缺。③其次應當培育國內的證券投資中介,加強對外投資中介機構建設。對外證券投資涉及匯率轉化、所在國政治、經濟環境分析,個人投資者很難掌握全面知識,應以金融機構對外證券投資為主,個人對外證券投資為輔。

篇9

此外,許多上市公司正在進行實質性的介入風險投資活動,如粵電力預備出巨資參股創新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湖北中天和中海海盛預備出資參股清華紫光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天津磁卡預備組建天津環球高科技投資公司,華北高速參與組建北京創業科技投資有限公司,航天機電組建科技創業投資公司等。

上市公司介入風險投資的方式分析

上市公司介入風險投資通常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而定,主要有三種方式:

直接投資的方式

即上市公司直接通過收購兼并或參股投資于高新技術企業,這是絕大多數上市公司所采用的方式。具體操作:上市公司首先通過資本運作方式,從投資者手中吸收足夠的閑散資金,形成一定規模的風險投資資本,之后,上市公司開始尋找一些把握高新技術的中小企業,經過項目評估后,進行風險投資,較多情況下,技術的提供方為高?;蚰承┛蒲性核@樣以上市公司出資,高?;蚩蒲性核黾夹g,共同組建一個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就成為上市公司的一個參股或者控股的子公司,如樂山電力出資980萬元參與組建成都鷹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又如河池化工出資5100萬元與南開戈德集團成立天津南開生物化工公司。

另外,直接進行收購兼并的也不少。這種方式的優點是:減少了委托成本;擴大公司的規模和科技實力;可以因此而提升公司的科技含量。其缺點是:風險比較集中,一般只適合上市公司介入與自身產業比較接近的高新技術產業,否則介入不熟識的產業,失敗的可能性非常大。

值得指出的是,對于絕大多數上市公司,直接投資高新技術企業不合適。其理由如下:高新技術產業是風險行業,其成功的關鍵在于機制和人才,而大多數上市公司大都從傳統體制改制而來,在機制和人才上有著明顯的缺陷;對單個上市公司而言,無法形成規模投資,單一項目風險過大。

參股的方式

即上市公司不以控股為目的,與其他公司一道聯合發起成立風險投資公司,但在公司中所占份額不會超過0%。如上海港機參股二十一世紀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深深寶參股創新科技投資有限公司。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出資額可大可小,靈活性好;投資相對分散,風險比直接投資要小得多;手續比較簡單,不用擔心不能發起成立。其缺點是:在風險投資公司中,發言權不大,處于被支配地位;不利于公司全面提升主營業務科技實力和改變業務方向。這種方式一般適合資金實力相對不強的上市公司。

以參股方式介入風險投資的上市公司,由于其本身面臨股東回的壓力,為防止大股東控制和操縱資金的使用,一般都要求風險投資公司采用資產托管方式進行經營,從而避免了許多非市場化因素的干擾。對絕大多數上市公司來說,參股風險投資公司是相對可行的方式。

控股的方式

即上市公司本身作為主要發起人發起成立風險投資公司,并在公司占有相對或絕對的控股地位。這種方式在美國比較流行,一般是以產業附屬公司的形式存在。風險投資公司通常依附于某家大型企業集團,投資方向與該集團的發展方向一致。如美國的微軟和國際數據集團等都有聞名的風險投資公司。我國上市公司中如清華紫光發起設立清華紫光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蘇常柴發起設立華鼎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就是控股的方式。

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在行業中的優勢,在投資同類公司中輕易取得成功;擁有在公司的主要發言權,以小博大,控制更多的資金;可以利用風險投資強化自身的業務優勢或者延伸到其他領域,分散風險。其缺點是:一般出資額比較大,實力不強的上市公司難以承受;風險相對較大;投資局限性相對要大一些,而不象有金融機構背景的風險投資公司那樣熟悉資本市場運作。以控股方式介入風險投資的上市公司,直接派出人員,以創業投資家的身份參與治理投資公司。

值得注重的是,目前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與券商聯合從事風險投資事業,產業資本與金融進行結合。上市公司利用自身處在市場競爭的最前沿,行業地位突出,經營治理、風險治理經驗豐富等優勢,結合券商的專業資本運作經驗,加大了所投資對象在資本市場運作成功的概率。

上市公司介入風險投資的原因分析

上市公司為什么青睞風險投資?風險投資有什么樣的魅力吸引著上市公司呢?

上市公司參與風險投資,應該說有其深刻的理論基礎和現實因素。

理論上說,主要有三個機制促使上市公司介入風險投資:

技術機制

高科技是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的智能密集型產業,高投入與高風險的特征在客觀上需要有專門的風險投資機構的支持。從風險投資的整體過程來看,不但需要有科學的資本運營與資本治理體系,而且需要有嚴格的風險控制體系,而達到這些要求或能承擔這些智能任務的最好角色莫過于擁有豐富資本市場運作經驗的上市公司。因為上市公司天然就與最為熟悉投資銀行業務的券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且在新經濟的挑戰下,為獲取高額回,必須以風險換收益,介入那些高風險,高回的行業,從而實現其利潤最大化的目標。這樣,兩者的特征不約而同地實現了對接。所以,上市公司參與風險投資是技術創新和金融創新相融合的必然產物。

委托機制

我國成立的風險投資公司,嚴格地說是類似私募的封閉基金,只不過由于目前尚沒有法律答應設立風險投資基金而不得不采取這種方式。這種私募封閉式基金方式的作用體現在促進資本性融資機制的形式,從而使資本形成更具有長期性資本積累與聚合效率。一般來說,發起設立風險投資公司的大股東要么有金融機構背景,熟悉資本市場運作,要么是業內技術含量非常高的大型上市公司。參股的上市公司充分利用了這種優勢,降低單獨組建的風險。

融資機制

從資金供給來看,高新企業的發展需要資金的大量投入,非凡是在初創階段,且投資時間長,另外在公司成長過程中還有可能需要追加投資,這就要求投資者不僅要有一定規模的初始資金,有相當的后續融資能力,還要有較好的耐心等待,直到被投資公司上市或產生效益回。這是一般借貸資本不能忍受的。同樣由于風險投資的高風險、高回特性,使得并不是所有的投資都會成功,這與作風穩健、資金實力雄厚的銀行資本經營目標相矛盾的。反觀上市公司可以通過資本市場的運作,如配股、增發新股、發行可轉換債券等方式多次籌集大量資金。這些募集資金多為權益性資本,沒有強制性的還本付息的約束。因此,上市公司作為高新技術企業的風險投資者在資金這一關鍵環節上有著明顯的優勢。

當然,我國上市公司之所以現在熱衷于風險投資,應該說與一些現實情況是分不開的:境內外風險投資高收益的誘惑,尤其是美國風險投資的巨大成功。據統計,美國從事風險投資的機構共500多家,風險投資額近1000多億美元。幾乎90%的高科技企業是按照風險資本模式發展起來的。這些企業已經成為9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國內風險投資事業呈咄咄逼人之勢。至1999年,全國22個省市已創建的各類科技信托公司、科技風險投資公司及科技信用社已達80多家,具備了65億的投資能力。北京設有北京科技風險投資有限公司,上海設有上??萍纪顿Y有限公司,深圳設有創新科技投資公司,廣州設有廣州科技投資公司,注冊資本金都在3億元以上。境內許多機構正在著手發起成立風險投資公司。上市公司參與風險投資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黨中心、國務院對科技產業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尤其是1999年國務院出臺了105號文件《關于建立風險投資機制的若干意見》的文件,明確支持各級政府和企業積極參與風險投資事業,并將提供積極的政策支持;國內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年均增長率達到16.7%,遠遠高于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香港創業板的設立以及我國深滬兩市即將設立二板市場為境內風險投資提供了良好的退出渠道;從項目資源看,據科技部統計,每年約有3萬項省部級成果,而真正形成產品的只有20%左右,實現產業化的尚不足10%,項目資源之大為上市公司參與風險投資提供了廣闊的市場。與上市公司業務的相關性。許多上市公司介入風險投資,除了考慮收益之外,還將其與本身的業務聯系起來,要么希望通過介入風險投資提升主營產品的技術含量,擴大市場份額。要么希望以此改變自身的主營業務,或拓展業務活動空間。上市公司需要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大多數上市公司從事傳統行業。受市場規模、產業結構、同業競爭、技術水平以及即將加入WTO等諸多因素影響,其銷售收入和利潤水平的增長變得緩慢,在本行業的發展已達到或接近某種極限,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顯得迫在眉睫。所以,對這些上市公司而言,從事目前產業獲得穩定利潤,保持融資和再投資能力,投資于高新技術產業,尋求新的增長,是其發展的必然方向。而對于那些本來從事高新技術的上市公司而言,一方面它們進一步加強和鞏固在該領域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單獨冒險進入其他高新技術領域,所以采取組建風險投資公司的形式。

上市公司介入風險投資存在的問題分析

雖然,我國上市公司開始介入風險投資,并在投資參與度、項目培育、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許多積極的成果,但在實踐中仍然面臨不少問題:

參與的深度和廣度不夠

目前的現狀是我國上市公司參與風險投資事業才剛剛起步,絕大多數仍然停留在培育項目的基礎上,把風險企業直接與公司的概念形象聯系起來,而對于直接從事風險投資還停留在可行性研究的水平上,還沒有深刻熟悉到風險投資的巨大投資收益。而且,大量的上市公司根本還沒有考慮通過間接的方式參與風險投資這件事。他們都認為,我國風險投資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風險大,收益小,即使是那些新興風險投資公司尚存在著規模小、數量少、政府色彩濃、運作尚待規范等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上市公司參與組建風險投資公司的積極性。

相關的業務和人才還不能與風險投資匹配

由于我國的風險投資剛剛起步,上市公司的業務仍然局限在固有實業的領域,對資本市場運作還了解不深,而且我國上市公司與券商的關系是一次性的,很少建立起長期合作的關系,導致相關的風險投資人才非常缺乏,風險投資家仍然處于培養之中。短期內,即使上市公司有這樣的實力和精力,也沒有成功運作風險投資的把握。

資金實力還不足

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本規模小,資金實力弱。這些資金只能勉強用于日常業務的開展,連科研開發資金都不夠,而風險投資是純粹的資金投入型企業,占有資金量大,資金周轉的周期長。假如資金投入后,暫時不能變現,就會面臨流動性風險。所以,許多上市公司在決定是否參與風險投資時不得不考慮自身的實力。

法律環境制約著上市公司參與風險投資

篇10

關鍵詞:西安市;外商直接投資;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0)01-15(5)

作者簡介:王 晶 陜西師范大學旅環學院碩士研究生

陳瑛陜西師范大學旅環學院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

改革開放以來,西安市經濟迅速發展,尤其是2000年以來,經濟增長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其中外商直接投資在西安市經濟發展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

1 西安市外商直接投資發展歷程

西安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資(FDI)工作從1983年中美合資金花飯店開始,至今已有26年的歷史。根據FDI的數量、規模、方向將其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

一、起步階段(1983―1991年)。投資規模都是以中小額投資為主,到1991年底全市FDI總額僅為1364萬美元,實際利用FDI為1097萬美元,無1000萬美元以上規模的企業。投資領域集中在服務性行業(賓館項目),生產性項目較少,外商投資是一種探索和適應行為。

二、高速發展階段(1992―1995年)。1992年由于全面實施開放政策,西安市引進外資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勢頭,投資規模增大,投資領域拓寬。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外企數量驟增,發展迅猛。二是利用外資的規模不斷擴大。三是引資工作注意發揮西安市科技、旅游和加工業的優勢,投資重點由賓館項目轉向生產性項目、房地產開發和旅游配套設施建設,對產業結構的調整起到了很大作用。

三、調整階段(1996-2000年)。由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實際利用FDI出現暫時調整和下降,但投資規模在調整過程中,各年度利用外資額波動不大,并且在2000年又有所恢復和增加。

四、穩步發展階段(2001年至今)。外商直接投資增多,投資規模明顯加大,加速了西安市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2009年1月實際利用外資11452萬美元,近年來引進的外資項目已從簡單加工業的中小型項目向高新技術為主的大型項目轉移,投資領域從第二產業向第一、三產業拓展,對城市通訊、供水、道路建設、舊城改造、老企業技術改造等起到了積極作用。2西安市外商直接投資現狀分析

自1983年以來,西安市利用FDI持續增長,實際利用FDI金額除了1999年是因為受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而有所下降以外,其余年份均呈上升狀態(圖1)。到2008年西安市實際利用外資額達到11.48億美元。研究發現,西安市歷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增長有兩個。1992年為大,增長率高達375.32%,比前一年增長5倍;2005年為次,增長率為106.93%??偟膩碚f,西安市運用外資狀況良好,外商投資總量逐步上升,并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3 西安市FDI企業的空間分布

3.1 數據的處理

基礎數據處理:研究中采用的基礎資料是截至2006年3月1069家在西安市投資的外資企業的數據。數據主要來源于《西安外資企業名錄》、網頁查詢以及西安市黃頁,通過多方面的查證,數據真實可用。

數據近似:由于技術上的原因,對于企業點的空間定位研究做了如下近似處理:通過西安市的電子地圖搜索相應企業點的位置,然后通過相關軟件在地圖上提取企業點的空間位置,輸入企業點形成模擬圖形。

3.2 西安市FDI企業的總體分布特征

為了顯示企業的空間分布特征,文章采用數量密度特征圖來分析,把西安市分成192個小空間單元,根據各空間單元的數量密度距平均密度的標準差,把密度分為6個級別,分別用不同的色度顯示出來。

從圖2可以看出外資企業的空間分布情況,數量密度大于0.7759個標準差的區域集中了70.8%以上的企業。外資企業主要集中在高新區、北郊的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老城區,企業數分別占調查總數的24.8%、13.75%、20.2%,這種團狀集聚塊的分布又主要集中在隴海鐵路線的兩側,以點成塊,以塊帶面形成了西安市的外資企業分布格局,各區內部也呈現出更明顯的集中中心,集聚程度更強烈。

從地區結構看,西安市的外資制造業企業在高新區、經濟技術開發區、老城區都有一定量的分布。其中,高新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外資企業在空間上呈現一種密集的群團式布局,而在老城區的分布則相對比較均勻。而服務業則以高新區最具優勢。另外,老城區的分布也具有明顯的優勢,在城區內的外資服務業企業的比重達25.3%,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外資服務業企業則很少。

4 西安市FDl特點

4.1 投資領域:

西安市外商直接投資大項目增多,投資領域拓寬,涉及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旅游業、現代服務業、文化產業五大主導產業。

2008年6月舉行的第十二屆西洽會,西安組團在招商引資工作中引進一批創稅、創利、創匯型的大項目,外商直接投資項目達15個,占47.4%,涉及到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旅游業、現代服務業、文化產業等五大主導產業。其中,西安高新區與臺灣英華達以及與弗蘭德科技的合作受到了與會者的矚目,兩個項目投資總額3800萬美元,依托高新區通訊產業的發展優勢,分別在高新區投資通訊產業配套及研發項目,從而帶動西安高新區通信技術、手機設計研發以及通訊類高精度部件加工的整體水平。同時,高新區還與格威石油、美國盛賽爾公司等四家簽約,當日簽約總額達12億元。其中內資8億元人民幣,外資5800萬美元。

4.2 產業結構:

FDI的產業分布以第二、三產業為主,第一產業比重過輕。

從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分布來看,工業領域的投資項目在外商合同投資額中占主要份額。2001年和2006年,第二產業分別占西安市合同外商直接投資額的比重為57.16%、61.62%;第三產業分別占41.85%、37.89%;第一產業分別占0.98%、0.48%(表1)。從中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資在西安市的產業結構表現為以第二、三產業為主;第一產業的比重過輕,其潛力尚未發揮出來。目前,楊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初步形成了以農林牧良種繁育、生物制藥、環保農資、綠色農產品加工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群。2007年,全區共實現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4.96億元,其中實際利用外資1993.76萬美元,比2006年的1026萬美元增長94.32%,發展勢頭良好,西安市可以充分發揮楊凌開發區的作用,以其為中心,通過輻射示范效應,帶動整個城市的農業產業化與現代化,切實提高第一產業的引資能力。

從產業內部看,外商直接投資存在一定的行業偏差。西安市第二產業的FDI全部投入到制造業上;第三產業的FD[投入到房地產業的比重過高,2001年和2006年分別占第三產業合同FDI的比重為47.2%、65%(表1),房地產產業具有預期效益較好和投資風險較小的特點,成為目前外商投資的熱點,但是這些產業鏈條短,要求配套的能力低,從長期來看,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小。而金融、保險、會計事務所等具有巨大消費需求的現代服務業領域,外商投資微乎其微,這與國際資本流動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越來越多地流向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的趨勢不相符合。今后西安市要多渠道、多形式的吸引外資,使其投資逐漸趨向多元化,投資結構逐漸趨向合理,促進西安市的經濟增長。

4.3 投資方式:

20世紀90年代,西安市外商投資主要采取中外合資和中外合作兩種方式,且合資占主導地位。這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改革開放不久,中國及西安市政府鼓勵發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對某些產業有股權比例方面的限制;二是由于外商對西安市各方面的情況不太熟悉,為便于盡快投入生產和占領市場,采取合資經營:三是采取合資經營的方式,中外雙方共同出資、共同經營,并分享利潤和共擔風險,可以降低投資風險。然而,由于發展目標與利益的不同,合資經營不可避免會導致合作雙方之間的利益沖突,產生各種矛盾和摩擦。因此,隨著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外商逐漸以獨資的方式進行投資,且占總投資額的比重呈線性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