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發性教學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10-20 17:31: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啟發性教學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比較式的啟發性提問
初中物理內容比較簡單,知識模塊也比較清晰,在學習同一模塊時,教師可以將不同知識點串聯起來進行學習.為了讓學生了解不同知識點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可以進行比較式提問,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梳理教學內容,進行整體學習,有利于學生解決綜合性題目.通過比較式的提問,能使學生的思維開拓起來,也能使學生站在更加宏觀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使學生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有利于學生學習物理知識.例如,對于“彈力”和“摩擦力”,這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力,產生的原理也不同.在學習這兩部分的內容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這兩種力有什么相同處?讓學生對這兩種力進行比較.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往往會關注這兩種力的不同點,而對于這兩種力的相同點則會忽略.教師提出這個問題之后,學生就會進行思考,就會了解“在表示這兩種力的時候都要注重大小和方向的表示”.這是每一種力在表示的時候都需要注意的點.因此,在后面學習“重力”時,學生在分析力的時候首先就是對力的大小和方向進行表示.這樣學生再看到力的時候,就會像條件反射一般首先表示出力的大小和方向,然后進行分析.這是一種基本的物理素養.
二、發散式的啟發性提問
新課標要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學生從禁錮的數學知識中釋放出來,促使學生能夠從多角度思考問題.這樣,在看到問題的時候,學生就能夠主動思考.目前初中學生這種發散性思維能力是比較欠缺的,教師需要對發散性的問題進行研究,然后學生在解決發散性問題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動力,從而能夠獨立高效地解決問題.例如,在講“聲的傳播”時,有這樣的知識點:聲音可以在氣體、液體以及固體中進行傳播.教師為了讓學生對這個知識點有深切的體會,提出發散性問題:請同學們自己設計實驗證明聲音可以在固體中進行傳播.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學生就覺得這是一個理所當然的事情,聲音當然可以在固體中進行傳播,但是需要學生設計實驗進行證明,學生就會感到很為難,此時教師需要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根據生活中的現象設計實驗.最后學生設計了各種各樣的實驗來證明“聲音可以在固體中進行傳播”,有的學生通過“將鬧鐘封閉在紙箱中,在箱外依舊可以聽到鬧鈴證明這個結論”,有的學生通過“墻壁兩側的傳聲證明該結論”.在做這些實驗的時候,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三、討論式的啟發性提問
篇2
關鍵詞: 中學英語詞匯 重要性 呈現方法 語境教學 “輸入”與“輸出”
由于中學英語考試直接以詞匯形式進行的很少或者沒有,造成詞匯不重要的假象,也因此造成學生與教師往往對詞匯的教與學不夠重視的現象,這對提高中學生的英語水平是很不利的。對此有必要提高中學英語詞匯重要性的認識并加強中學英語詞匯教學。
一、提高中學英語詞匯重要性的認識
人類思維活動和思想交流首先是依靠詞匯進行的。詞匯是語言的血肉,就像蓋房子的鋼筋和水泥。沒有鋼筋和水泥,何來高樓大廈?同樣,沒有詞匯,談何學好英語?朗文詞典注釋所用核心詞匯也就2000來個,而中學所學的英語詞匯基本上都屬于這些最常用的詞匯,對這些常見詞匯的牢牢掌握是將來繼續深造的不絕源泉。
但是目前很多中學生認為客觀試題在考試試題中占的比例越來越大,也許沒有必要在詞匯的學習上花費太多的時間,令人遺憾的是不少教師也持這一觀點,在教學實踐中,他們把越來越多的時間花在培養閱讀能力和應試技巧上,而花在詞匯教學上的時間越來越少。這種為應付考試而忽視英語詞匯教學的做法實際上是對詞匯重要性認識不足的表現,明智的做法是提高對詞匯重要性的認識,加強詞匯教學,以詞匯作為一個突破口來提高中學英語教學實效。人教社劉道義教授說過:“外語教學應以詞匯教學為主,要考察學生對詞匯的運用能力。”
二、加強中學英語詞匯教學
(一)英語詞匯教學面臨的問題
1.詞匯選擇的問題
英語詞匯內容不僅包括單詞,還包括一些習語、短語、固定句型等。具體到某個單詞,又要從讀音、拼寫、意思、搭配、運用等方面考慮。面對如此豐富的內容,在課堂上教師不可能對每一個單詞都做這樣的處理。在有限的課堂內,教師選擇哪些詞講、講哪些方面都是需要動腦筋的。
2.詞匯理解的問題
詞匯選擇好以后,接下來就應對所選擇詞匯進行理解消化。在理解過程中,詞匯的詞義是理解的重要對象,同時也是影響理解效果的重要因素。由于詞匯的多義性,所以單詞只有放在一定的語境中學生才知道什么時候使用這個詞、怎么用。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要找到有利于學生理解的合適語境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此外,不少詞匯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單單理解詞匯的字面意義是遠遠不夠的。英漢兩種語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增加了詞匯理解的難度。
3.詞匯記憶的問題
理解了詞匯,若不進行記憶,也無法將詞匯在實際中進行運用。然而,孤立地記憶單詞不易記住,即使記住些單詞也很難在言語中使用;若僅僅強調以句子為基本單位進行學習,完全忽視詞匯的掌握,同樣也是不可取的。在言語的使用過程中,對詞的運用往往是不假思索地進行的,因此,詞的熟記對掌握和運用語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如何更有效地記憶詞匯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
(二)英語詞匯教學的有效做法
1.注意呈現詞匯的方法和技巧。
英國語言學家Bahrick認為,人們對某一事物記憶的好壞取決于對該事物認知層次的深淺。他主張,教師應力求使學生記牢第一次出現的詞匯。因此應重視詞匯呈現的方法、技巧,可以采取如下方式進行詞匯呈現:(1)運用形象的直觀手段,根據具體內容呈現相應的直觀物象或圖像,幫助學生在英語詞匯與客觀事物之間建立聯系。(2)揭示詞匯的音、形、義特征:歸納、比較同音詞和諧音詞,幫助知覺語音、識記詞匯;分析詞形,揭示詞匯的結構特征;運用同義關系、反義關系或上下文關系呈現詞匯,幫助掌握詞匯的意義;運用詞源知識,豐富教學內容,使詞匯教學形象化。(3)創設形象的情景。如果使用實物或圖畫不能把詞義解釋清楚時,可以借助于表演、表情、動作或手勢來揭示詞義。
2.重視核心詞匯,通過語境教學。
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曾說:“詞語要嵌在上下文里頭才有生命,才容易記住,才知道用法。”語境教學就是重視上下文的關系,即詞、短語、語句或篇章的前后關系。核心詞匯意義較多,搭配能力較強,只有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作整體認識才能真正掌握,而語境教學的根本原則就是注重整體與情景。在詞匯教學過程中,采用語境教學方法靈活多樣。例如可以將所給定的部分單詞融入故事中,可以講自己的故事,也可以以接話題的形式。通過上下文猜測詞義也是語境教學的內容之一。此外,固定短語、中西方文化差異等的理解放在語境中教學也能收到較好的記憶效果。例如:The exam was very easy, but Jim failed. He was in blue mood.通過上下文能更好地記住blue這個詞與mood之類的詞連用是表示沮喪的、憂郁的。當然,通過語境教學詞匯需要教師在材料選擇與取舍上花費較大心思,課前要做充分準備。
3.多聽,多閱讀,重視“輸入”并通過“輸出”持續改進。
在英語教學中,主要體現的是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在詞匯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通過多聽、多閱讀加強有效“輸入”。聽主要注意語音語調,重視詞語在語句中發生變音的情況,聽的內容最好有原文,以便能夠通過“看”弄清聽力難點。讀的時候主要重視關鍵詞的搭配及其功能,影響詞語形式發生變化的原因及其理解。在“輸入”的同時,要做好“輸出”工作,并通過“輸出”持續改進。詞匯教學要充分重視造句練習。句子是承載詞匯所包含的意義和句子的語法結構所顯示的意義的載體。記憶典型例句并輔以造句等實踐訓練,永遠比單純記憶孤立的單詞好得多。學習詞匯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有一天使用外語來進行交流。因此,造句練習是從學習語言過渡到應用語言的必要途徑。教師應加強對造句的輔導,通過造句幫助學生提高對單詞掌握的深度和廣度。此外,應把“說”當作詞匯教學的重要一環,這主要可以通過生動活潑地開展會話教學與有趣的課外活動進行。
4.指導學生勤學加巧學,多記,找規律記。
教師首先要消除學生“不勞而獲”、輕輕松松就能掌握大量詞匯的思想,接著是鼓勵學生勤學、巧學,多記、找規律記。詞匯的學習要以變應變,在不同的階段,要有不同的方法。最初不可能排除“死記硬背”,想一想你是如何記住pig和dog的?從原理上來說,英語詞匯的學習離開死記硬背是不行的,因為外語的學習要點在于記憶,死記硬背好比打基礎,離開了它,成不了大氣候。聯想在學習詞匯的時候是很有必要的,但詞根詞綴法只有擁有了一定的詞匯量之后才有可能與必要。多記是勤學的表現,找規律記是巧學的表現。記憶英語詞匯除找到它們的音形、結構、意義、用法的聯系外,還應該遵循“遺忘曲線”規律。
參考文獻:
[1]魏風霞.詞匯教學中應注意中西文化差異.甘肅教育,2007,4(B).
[2]李繼民.中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幾個問題.當代教育科學,2007:5-6.
篇3
關鍵詞:中職學校;法制教育;有效教學
中職學校的法制教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當前,中職學生家庭教育存在缺失,學生傳統道德的修養缺乏,加上社會上非主流文化對學生的沖擊,使得學生思想價值觀念產生混亂。法律知識缺乏,守法意識淡薄,成為很多中職生的普遍現象。因此,加強中職生的法制教育,對培養學生知法守法意識,營造和諧守法的社會環境,培養德才兼備人才,至關重要。
一、中職法制教育進課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法制教育進課堂,切合學生學習認知心理,是提高學生思想重視程度和教學效果的必要途徑。法制教育要取得成效,學生肯學、愿學是關鍵,而且還要使學生把學到的知識記在心里,實踐在行動上。中職學校的學生,課后學習積極性不高,主要精力集中在課堂上;并且,學生還存在一個普遍的學習認知心理,就是只重視課堂上開設的課程,重視期末考試。因此,將法制教育引進課堂,把它作為正課內容開設,與語文、數學、英語等基礎課程同等地位(甚至可以擺在與專業課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采用期末考試的方式,就會大大提高學生思想上的重視程度,也促進學生加強對法律知識的記憶背誦、實踐練習等學習熱情,真真正正掌握到要學習的法律知識。只有學生心中有法律知識,腦海中有法律意識,自然在自控能力、知法守法上自覺落實到行動。
(二)法制教育進課堂,對加強學生自覺學習,遵紀守法,營造和諧校園,有重要作用。正如前面所言,通過法制教育進課堂,學生才能學法知法,知法才能守法。學生掌握了充實的法律知識,形成了知法守法的自覺意識,在校園才能守紀,在社會才能守法。就中職學校來說,學生的自控力較差,道德素質不高,男生之間更是容易產生摩擦,進而引發打架斗毆等惡性事件。學生通過有效的法律知識學習,充分認識到惡劣行為的嚴重后果,就自覺地加強了自控能力,避免校園惡性事件的發生。此外,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法律教育是德育的基礎,學生知法守法,學校才能對學生進行道德層面的深一層的有效道德陶冶和教育,這樣,學生才能自覺加強法律修養和道德修養,校園才能和諧文明,這樣的學生進入社會,才是知法守法的有用人才。
二、多措并舉推進中職學校課堂教育效果的有效落實
在堅持課堂教育為主的核心地位基礎上,要推進中職學校課堂教育效果的落實,還需要整合多方資源,利用新媒體工具,開展廣泛的校園宣傳活動,讓學生從多方面潛移默化地接受影響,擴大法制教育的效果。
(一)豐富課堂法律教育的內容,完善課堂教學及考核制度。法制教育進課堂,讓法律知識成為一門必修課程,需要在教學內容和教學制度上下工夫,形成長效機制。首先,要豐富教學內容。在教材的選用上,作為一門課程,學校不可能像大學法律專業系一樣把所有的法律教材都齊備地用來教學。學校可以根據實際,選用合適的教材,關鍵是國家的“憲法”“民法”“刑法”等內容必不可少,同時要配套有相應的、有針對性及實用性的練習。其次,要完善教學制度,保證充足教學時間。由于需要學生掌握的法律知識較多,這就需要學校形成固定的教學制度,安排充足的法律課程時間,要將法律課程作為必修的基礎課程,每周至少開兩節課時,并且中職三年每學期堅持開設,形成課程教學的順承關系;同時,也可增設每周至少一個早讀時間朗誦法律內容,確保學生能在三年里學習到充分的法律知識。此外,要完善法律課程的考核制度。就中職學生而言,有考試的課程才會重視,因此,為提高教學效果,一定要將法律課程的科目考核設置為考試的方式,并完善平時學習考核以及期末考試的考核制度,增加學生對該科目的重視程度,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果。
(二)發揮移動電信和網絡平臺,加強法律知識的滲透。人的認知心理存在一個特點,要是每天都重復的內容,久而久之就會印象深刻。因此,學校可以利用校訊通等移動電信渠道,每天編輯至少一條法律知識信息,發送到學生的手機上,讓學生每天增強對法律的深刻認知;同時,還可以利用網絡QQ或微信等平臺,編輯信息發送到學生的專門帳號上,增強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認知和重視程度;此次還可以組織教師和學生在QQ群或微信群內定期研討交流,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強化知法守法的意識。
(三)開展多種方式的宣傳活動,營造濃厚的普法教育氛圍。校園普法宣傳可以營造濃郁的法制氛圍,讓學生潛移默化接受影響,并且形成人人有意識,個個齊參與的良好局面。學校可以發揮團委的作用,在校園廣播、宣傳欄、教室墻報等加強宣傳;同時,定期策劃法律知識競賽、法律專題文藝匯演等切合學生實際的活動,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環境中,感受法律的氣氛,增強守法的意識;此外,堅持聘請學校法制副校長,進行法律知識的宣講;還要發揮班會課的教育效果,進一步擴大教學的有效性。
篇4
【關鍵詞】啟思性 教學重要性 教學實施 教學注意事項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1-0188-01
一、什么是“啟思性”教學
“啟思性”教學是啟發性教學的延伸,啟發學生思考,鍛煉學生的思維。這個過程可以簡單地用公式表示為:啟發+思考。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不但能讓學生學到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能力,從而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二、“啟思性”教學的重要性
啟發性教學源于古代,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華羅庚、蘇步青都采用啟發性來指導教學。可見,啟發性教學的重要性。
學生的獨立思考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學好知識的前提。學習物理重在理解,想清道理。如果只是教師講解,學生沒有經過獨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學的知識,不可能真正深入地理清其中的道理,使之成為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識,學習能力也不可能得到鍛煉。所以,獨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各方面的具體能力,獨立思考能力是一個核心。不善于獨立思考,各方面具體能力的培養將受到極大影響,不可能達到較高的水平,不可能有效地運用各方面的能力。特別是遇到的新的、難的問題的時候,也不能獨立地去分析、解決問題。
三、“啟思性”教學的實施
1.創設物理情境,啟發學生思維――情景設置法
初中生還處于一種形象思維的階段,特別是對于才接觸物理的初二學生而言更是如此。所以,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如果教師無原則地放手讓學生去思考、去探究,往往會適得其反,時間花了,最后什么也沒學到。記得聽過這樣一節課,《探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教師先讓學生猜想凸透鏡成像有什么特點,然后就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利用光具座、蠟燭、凸透鏡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很多學生覺得無從下手,一堂課下來,能得到其中一條規律的學生寥寥無幾。在物理教學別是在物理的實驗探究中,啟發性教學尤為重要。更重要的是,教師如何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學。在上例中,如果教師創設一些情境,如在PPT上設置一些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再討論,教學效果要好多。所以啟發思考不是異想天開地胡思亂想,也不是把問題拋給學生就算,而是要教會學生怎樣思考。即由實際中抽取問題,提出猜想或假說,經過實驗或實踐檢驗,證明或否定假說,修改猜想或假說,再到實際中檢驗。這些過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的。沒有情境的探究顯得蒼白無力。
2.設置物理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問題設置法
問題的設置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問題引導著學生思維的內容和方向。因此教師對教學中探究的問題可分層次設置,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在成功的喜悅中學習知識,提高能力,而且讓學生有繼續探究的動力。分層次問題的設置,讓學生體會到探究并不復雜難懂、高不可攀,它存在于每個人身上,滲透于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每位學生都可以是一位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實驗探究中如此,在學生做習題的過程中也是如此。從每一個簡單的問題做起,逐漸引導,點滴積累,讓學生從每一個小的“成就感”逐漸積累成獨立思考的興趣和習慣。
3.進行物理實驗,啟發學生思考――實驗提升法
通過觀察、實踐易于激發學生思考,促使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物理是一門實驗性科學,實驗在整個物理學習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在整個的實驗過程中,要經歷提出問題、作出猜想和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收集數據、分析數據、討論交流、得出結論、提出新的問題等過程。學生充分地動手、動腦、動口,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4.精選試題練習,鍛煉學生思維――練習提升法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教師的指導和同學的幫助下,掌握物理知識、物理規律,并且要在實踐中加以應用,試題的練習在這個過程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可以精選一些適合學生現有水平又稍高于學生思維能力的試題,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逐步加深題目的難度,以達到鍛煉學生思維的作用。當然,這里所講的給學生做練習,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數量,讓學生陷于題海,若是這樣也就失去了教師努力尋求先進并有效鍛煉學生思維的初衷。
四、“啟思性”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教師要進行精心準備
“啟思性”教學教師的主導地位凸顯的很重要。教師要先要吃透教材,對學生所要學的知識、技能進行分析和歸納、構建知識結構、創設探究情境、根據學情設計啟發性問題、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充分了解、因材施教等。
2.要引導學生學會反思
教師的教學反思很重要,學生的反思同樣重要。獨立思考習慣的養成,要從小處做起,點滴滲透。對每一個概念的形成,規律的得出,以及它們的應用,例題和習題的分析、解決,實驗的原理、操作及結果的得出等等,無論問題簡單還是復雜,都應引導和要求學生養成這樣的習慣:必須做到“心服口服”,即必須經過思考,想通了,才接受。任何不經過思考、辯論、驗證的結論都是浮于表面的知道,而非真正的理解,也就無法真正的應用。
3.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將主動權交與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啟思性”教學特別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可以自由發表意見,教師對有見地的學生發言要充分肯定,鼓勵創新思維,鼓勵個性發展。對理解有偏失甚至理解錯誤的學生,也不要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要給以鼓勵,給予正確引導。
4.要“寓教于樂”,讓學生學得輕松
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營造愉快、和諧的教學環境。要讓學生樂于學、主動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表現力。當然,這種良好的學習環境不能僅限于課堂,學生課外的時間也是教師應該關注的。教師要充分發揮物理學科和教師本人的人格魅力,將學生的學習延伸到課外,從而利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
葉圣陶先生說:“教就是為了不教”。“啟思性”教學正體現了這一思想。也正如老話所講的,是“受之于漁”而非“魚”,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終身學習的能力。因此,“啟思性”的教學方式,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為之不斷探索的一項課程。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 高中政治教學 語言組織 策略 重要性
學生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的教育主要是通過高中政治來實現的,但是由于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限制以及舊教學方式的束縛,很多教師在進行政治教學時,其教學模式過于單一、刻板、老套和機械,過分強調理論知識,忽略了學生學習興趣和綜合素質的培養,造成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比較差,無法將政治課真正的價值體現出來。在課堂教學中,知識的傳授和學生能力的培養都是教師的語言來實現的,語言的組織情況將直接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本文筆者就高中政治教學語言組織策略的重要性進行研究和分析,結合其自身的教學經驗,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政治教學語言組織策略的重要性
在政治教學過程中,知識的傳授和學生能力培養都是依靠教師的語言來實現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其語言的組織情況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善于應用語言的教師不僅能夠為學生帶來相應的樂趣,同時還能拉進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距離,便于師生間的融洽相處。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教學語言不僅要準確和清楚,同時還應該具備一定的藝術性,教師所使用的語言必須要形象生動、富有啟發性和感染力、由淺入深,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上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二、高中政治教學語言組織的相關策略
(一)教學語言必須要形象生動
在政治教學過程中,學生在理解概念的時候,教師的語言對于學生認識和理解概念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教師形象生動的藝術語言引導,使學生頭腦中所反映出的相關概念更為直觀和具體。
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學語言必須要符合以下幾點要求:第一,將一些抽象的知識概念講的形象生動,將一些深奧的知識內容講的妙趣橫生和淺顯易懂,使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下來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內容,以此提高學生的技能,避免學生死記硬背。第二,根據教育對象各自的學習水平,其教學語言應該“有的放矢”和“難易適當”,既不能太膚淺、稀薄,同時也不要太過于晦澀難懂,應結合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情況,其教學語言要面向全體。第三,其語言必須要規范,通過運用自己的語速和語調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形象生動的語言來進行描述,加深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的感性認識,促使學生能夠更深刻、更透徹地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概念以及原理。
(二)教學語言應該具有啟發性和感染力
在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理解力、注意力以及判斷力,啟發學生的思維,從而引導學生自己學會獨立思考,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語言的啟發性,關鍵在于應該將學生的思維特點和教材知識的相關內容結合起來,通過強烈的藝術性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獲取知識的欲望。
要想一節課語言始終做到扣人心弦,必須要把握好課堂教學兩個階段的語言,從而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這兩個階段為:第一,導課階段,在政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通過啟發性和形象生動的語言快速地把學生帶入到教學情境中去,比如可以從社會現象、生活中的自然現象或者一些小故事、科學趣聞、寓言以及典故等來導入課題,同時其語言必須要形象、具體、生動以及有趣,這樣才能讓原本枯燥乏味的內容通俗化、具體化和形象化。第二,授課階段,授課階段作為教學的核心內容,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更加注重教學語言的啟發性,其語言不僅要邏輯性強、調理清晰和層次分明,同時還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使學生能夠聽懂,便于學生接受。尤其在一些深奧難懂的問題,就越應該發揮其語言的魅力,從而使學生能夠輕松自如地學習,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師自身語言組織的訓練
要想掌握這種語言技巧,其離不開平時的積累和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做到以下兩點:第一,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地研究,熟練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識。第二,博覽群書來豐富其語言,真正做到“厚積而薄發”,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保持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增強其語言的感染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此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楊海.淺談高中政治教學對語言藝術的見解[J].空中英語教室(新教師教學),2010,(7):117-118.
[2]邱小榮.非語言形式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2,6(14):32-32,38.
[3]張行軍.高中政治教學中語言能力的培養[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6):291-291.
篇6
關鍵詞:思考;解題;理解;培養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過去教師的定位是“傳道授業解惑”,社會的不斷進步,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理解為“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 教師不是僅僅停留在“教知識”上,而是教學生學會學習――會學,成為一名“思考者”,掌握學習的方法,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學會自己獨立地獲取知識,學會從不知開始,一步一步地達到問題的核心,直至最終構建和解決問題. 那么,如何將學生培養成為一名“思考者”呢?
[?] 教學的首要任務――教“怎樣思考”
平時教學中經常聽到學生說:“老師講的我都懂,但自己做就不會了.” 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教師沒有把“讓他自己會做”的方法教給他. 那么怎樣把“讓他自己會做”的方法教給他呢?
首先是解決“你是怎么想到的”然后解決“怎樣讓他也想到”,好的教師“想給學生聽”,“想給學生看”,差的教師“做給學生看”,“讓好學生做給差學生看”.
然后教大多數學生能想到的方法――“教育效法自然”(盧梭). 教本原的方法,有“技巧”的也要教“技巧”,是怎么想出來的?比如求 1+2+3+……+100,要想高斯怎么會想到“首尾相加”的,而不是僅學習“首尾相加”這一操作.
最后教“怎樣思考”,“怎樣才能想到”,這是數學教學的核心任務. 比如,若3a=0.618,a∈[k, k+1],k∈Z,則k=________.
思考如下:
(1)是什么問題?求什么? 求值問題,求k,區間左端點.
(2)3a=0.618是什么? 冪;當a等于多少時,3a=0.618.
(3)[k,k+1]是什么? k∈Z相鄰整數區間.
(4)a∈[k,k+1]是什么? k≤a≤k+1,它能推出什么?
[?] 解題教學――教學生“學解題”
學生的主要任務并不是解題,而是“學”解題. 教師教的重點和學生學的重點, 不在于“解”而在于“學解”. “解”作為出發點去關注解題的結果,“學解”作為出發點去關注思路的尋找,學解題的核心是學思路的尋找. 如何教學生學思路的尋找?我們要堅持“以理解題意為核心”的原理進行解題教學.
比如2012年江蘇高考第14題:已知正數a,b,c,且 5c-3a≤b≤4c-a,clnb≥a+clnc,那么的取值范圍是________.
(1)著手解題:它是什么問題? 是由不等關系,求取值范圍的問題.
求什么? 求的取值范圍.
(2)理解題意:“它”是什么(意思)? 大于什么?小于什么?
“它”怎么表示? 求:_____≤≤_____.
是什么?還能怎么表示?還能寫出其他的表達式嗎?只能到條件中去找!已知a,b,c是正數,(這極大便利不等式運算),5c-3a≤b≤4c-a,還能怎么表示?
5c-3a≤b,①
b≤4c-a,②
5c-3a≤4c-a. ③
由①②可得,2a≥c④,將④代入②,得b≤8a-a,b≤7a,則≤7.
再求大于等于多少. 要求大于等于多少,還能怎么表示?由clnb≥a+clnc能推出什么?
推得a≤clnb-clnc=cln
,得a≤cln
,ln
≥>0,用它能表示 嗎?缺少什么?――b. 將不等式兩邊同除以,得≤,顛倒分子分母,可得≥,
⑤還能怎樣表示?令=x,由⑤得≥(lnx>0).
要求的極值,怎么求?――用函數求導.
令y=,y′=
′=,令=0,解得x=e.
當x0,此時單調遞增,所以當x=e時,lnx=1,y取最小值,即y=≥e,得≥y≥e,所以∈[e,7].
[?] “從無到有”地尋找思路
遇到一個陌生的問題,怎么去想呢?如何著手解題呢?如何“從無到有”地尋找思路,由“所有”去探索“所無”?“理解題意”是解題學習第一環節,解題第一位是理解題意,但它卻往往被學習者所忽視. 善于解題的人用一半時間理解問題,只用另一半時間完成解答. 學生不能很好解題的最重要原因,一是沒有重視理解題意的意識,二是沒有養成理解題意的良好習慣,三是沒有掌握如何理解題意的方法. 所以教師要教學生學從著手解題的啟發性提示語、理解題意的啟發性提示語去尋找思路.
比如2011年江蘇高考第13題:設1≤a1≤a2≤…≤a7,其中a1,a3,a5,a7成公比為q的等比數列,a2,a4,a6成公差為1的等差數列,則q的最小值是________.
尋找思路:(1)它是一個什么問題?求什么? 數列問題,奇數項成等比數列,偶數項成等差數列,求q的最小值.
(2)1≤a1≤a2≤…≤a7,它表示什么? 數列,是a1=1的遞增不減數列.
(3)a1,a3,a5,a7成等比數列,公比q它還能怎么表示? a3=a1q=q,a5=q2,a7=q3.
(4)a2,a4,a6成等差數列,公差為1它還能怎么表示? a2,a4=a2+1,a6=a2+2.
(5)1≤a1≤a2≤…≤a7,它還能怎么表示?具體化.
1≤a2≤q≤a2+1≤q2≤a2+2≤q3…①
還缺少什么? 缺少a2和q,
a2有什么性質? 1=a1≤a2≤a3,
q有什么性質? 1≤a2≤q,要q最小,必須a2要最小,則a2=1.
代入①,有q≥1,因為q≠1,所以q>1,有q2≥2,得q≥;有q3≥3,得q≥. 因為
[?] 著手解題的啟發性提示語
(1)它是一個什么問題?它要求(或求證)的是什么?――什么范疇的問題?――“盯著目標”――求(或求證)什么?
(2)現有哪些材料?――題設中的條件.
(3)有哪些工具?――已經學過的相關概念、命題、公式和方法.
(4)還缺少什么材料?能否從現有的材料和工具中找到?
(5)如何運用這些條件和工具?
(6)是否還有條件沒有利用?如何利用?
這些思考不是文字簡單瀏覽和思想上的一掠而過,而是深究每一個對象的意義、性質,不同對象的關系,特別是能否轉換為其他的意義、關系. 這些思考并不是孤立進行的,是貫穿在上述所有問題思考之中. 這是用于著手解題的最基本的思考方法.
[?] 理解題意的啟發性提示語
如何深究?――對題意深究,如何轉換?――將形式轉換.
(1)它是什么?如何表示?還能如何表示?(轉換)
(2)它有什么性質?如何表示?還能如何表示?
(3)它們有什么關系?如何表示? 還能如何表示?
(4)由題設中的條件能夠推出什么?還能推出什么?
(5)中途結論之間有什么關系?它們可以怎樣利用?
(6)它是否與某個解過的題有聯系?能否利用這個聯系?
這里的“它”,是每一個句子、名詞、概念、關系、表達式、符號、符號的上標下標、圖形中的點線面等等. 教學生尋找解題思路,教師就要提供有效的指導思維操作的策略、解題的啟發性提示語等.
比如,已知函數f(x)=+(a>0)是偶函數,求a的值.
教師要教學生問:(1)它是一個什么問題?――函數問題;(2)求什么?――求a. (3)已有什么材料?條件是什么?(4)理解題意――逐一搞清楚:“它”是什么?怎么表示?還能是什么?――含自然對數、分式的比較復雜函數,x∈R. “偶函數”是什么?――f(-x)=f(x). f(-x)是什么?還能怎么表示?
即f(-x)=+ [f(-x)=f(x)][ ]+=+
a-
(ex-e-x)=0 a-=0 a=±1 [a>0][ ]a=1.
[?] 培養學生良好的讀題習慣
(1)要求學生解題時先反復讀題.
(2)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反復敘述問題.
(3)要求達到不看題就能完整敘述問題后,才開始動筆解題.
(4)要求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反復敘述問題.
(5)要求解釋題中各個名詞的意義(用概念思考),包括每個符號的含義(用符號表示),每句話的含義(換一種說法或表述).
(6)要求盡可能畫一張圖.
(7)要求盡可能對每個名詞,、每個符號、每句話換一種表示.
(8)要求把看不懂的符號或表達式具體化. (抽象符號具體化)
(9)要求解釋圖中每一個點、線、面的含義,盡可能寫出它們的表達形式.
(10)要求發揮想象力,訴說自己對題意的聯想或猜想.
[?] 培養學生尋找解題思路
(1)數學解題的啟發性提示語要在“用”上下工夫.
(2)數學解題的啟發性提示語是對波利亞解題表的運用和發展,看上去很普通,但對啟發尋找解題思路作用很大. 關鍵在于堅持用,用好了,用習慣了,用的水平提高了,解題能力就能大大提高,它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 必須在運用提示語的過程中學習提示語,在“用”中學,只有不斷運用,才能提高運用的水平,提高解題能力.
(3)對解題的啟發性提示語,教師要首先提高自己運用的水平. 教師教學生學習上述提示語時,關鍵也在于教師自己要用. 教學上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自己首先要做到. 教師首先自己一定要堅持用,用給學生看,學生學著用,逐步感悟,潛移默化,持之以恒,習慣成自然.
[?] 理解題意是一種重要的探索活動
篇7
問題導學是“基于問題?主動學習”的高效課堂教學,它是以問題解決為起點,以問題及問題解決為主干,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成確立態度、培養能力、習得知識的教育任務。
問題式教學模式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著名教育學、心理學家杰羅姆?布魯納提出來的,該模式是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習理論知識和訓練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最大的特點是通過學生心理認知結構的變化,使學生獲得理論學習和能力提高。經過這種模式培養的學生理論功底雄厚,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較強。問題式教學模式和多媒體教學中大量的信息量和生動鮮活但缺乏學生心理主動追求相比,形成有效的互補。這一方法已經普遍被國際上各高校作為培養和訓練MBA學生的重要手段。
課堂提問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師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的基本控制手段,準確、恰當、有效的課堂導問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 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課堂中教師導問時存在的問題
1.1導問以教為目的,忽視了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教學中有些教師為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也為了避免自己的一言堂,于是設計很多問題來引導學生學習,殊不知這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此題,其實解決方法很多,但教師在教學中怕學生發生“意外”,思維出現“偏差”,影響教學進度,故步步導問,把學生完全引導到了自己的思維模式中,殊不知,如此教學雖然能教會學生如何做,卻在無意中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思維,這只能增強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感。
1.2導問起點太高,激不起學生的參與熱情
新課標指出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組織者,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強調教學中教師應盡量少講,學生會的不講,可講可不講的不講,故導致有些教師在問題設計時,定的起點太高,引導不到位,致使部分學生失去了解決問題的熱情。
真的是學生啟而不發嗎?認真分析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發現其實是教師的導問不切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起點太高,導致部分學生感覺做題很盲目,無路可走,思維難以開展,也就失去了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
1.3導問太頻,學生成了忠實的回答者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育中師生相互交流、相互撞擊的重要雙邊教學形式。課堂提問能促使學生利用原有知識對當前問題進行分析、思考和想象,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訓練思維品質,提高思維能力。但問的太多,只能讓學生跟著老師的步伐走,被動的接受知識。
學生終于解決了問題,可他們是在老師的牽引下完成的,其分析能力和問題解決的能力并沒有得到真正的提高。發散思維只有通過學習者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形成。
2 “問題式導學”的意義
“問題式導學”,就是學生始終圍繞問題經過獨自思考、合作探究、獲取知識的學習方式。它以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為線索并把它始終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其核心是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創設生動、真實的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產生想問的沖動,具備敢問的膽識,形成會問的技巧,逐步培養問題意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問題式導學”,無疑具有現實意義。
課堂提問能促使學生利用原有知識對當前問題進行分析、思考和想象,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訓練思維品質,提高思維能力。富有啟發性的導問更能大大開闊學生的思路,為學生創造性的發揮提供更為廣闊的天地。
2.1有效導問要講究細節――讓學生領悟傾聽的重要性
真正有效的導問,是傾聽。學生一旦主動學習,教師的責任就由講授,提問轉換為傾聽。在傾聽中引導學生走出誤區,掌握新知。
2.2有效導問要講究啟發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學
教師在設問時應該根據課時內容和教學環境的具體情況,同時分析學生的特點,在適當時候設疑質問,在學生們都陷入困境時以“問”代啟,指點迷徑,讓學生體驗“柳暗花明”的愉悅。
教學中,教師通過這幾個問題的設置,給學生點撥了正確的思維方法及思考方向,使學生把新、舊知識很好地結合起來了,同時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了不同的發展。啟發性不僅體現在問題的設置上,還表現在對學生的引導上,要適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維特點。因此課堂設問只有做到有啟發性,才會使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進入問題情境,獲取學習體驗,激活我們的數學課堂。
2.3有效導問要講究針對性――還學生主體,讓課堂活起來
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層次,使學生真正達到了知識的內化,真正做到了在學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做到了“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2.4有效導問要講究教會學生自己質疑提問――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篇8
關鍵詞 教學語言 化學教學 語言規范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教育要給學生提供未來發展所需要的最基礎的化學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從化學的角度初步認識物質世界,……”這些教學目標的達成需要依靠化學教師通過各種方法來努力實現,其中高質量的教學語言是必要方法之一。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過:“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可見教師合理運用教學語言的重要性。
教學語言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教育、傳遞知識等信息的工具和載體,是一種接近演講體的交際語言。因為教學語言是交際語言中的一種,所以運用是否得體是需要遵循的最高原則。化學教學中運用的教學語言還必須符合教學的要求和化學學科的特點。一般言之,化學教學語言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具有科學性、啟發性、教育性、趣味性、直觀性和節奏感等一系列特征。
1 教學語言的科學性:字斟句酌,準確精練
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科學性是教學語言應該具備的基本特征。
教學語言的科學性主要包括教學語言的準確、規范和邏輯嚴密。化學教材內容是由一系列科學的概念、術語、原理及客觀事實等為主干構成的知識體系。從教材和學科特點來說,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管是對概念、定義的表述,還是對客觀事實的引述等,都要在教學語言的表達上準確、規范和邏輯嚴密。如果教師在教學時信口開河、隨心所欲,從而出現錯誤百出、邏輯混亂的教學語言(如表1、表2),必定給剛剛接觸化學的學生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化學教師在使用教學語言時除了要避免錯誤以外,還要注意把握一些基本概念的整體性,要防止由于過分強調概念的關鍵點而使學生出現理解偏差。例如,在復習“化合反應”或是“分解反應”這2個概念時,教師常習慣性地強調“化合反應要抓住生成物只有一種,分解反應要抓住反應物只有一種”,這樣的教學語言可能使學生產生理解誤區,在遇到“2NO2=N2O4”這個反應時,很多學生會一籌莫展,無法準確判斷。
2 教學語言的啟發性:善于激疑,巧于解惑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在學生對所要解決的問題處于心求通而未遂,口欲言而不能的時候才去啟發。這種啟發式的教學方式早已為教師所熟知,而啟發式教學必須要通過教學語言的啟發性來體現。因此,教學語言要力求耐人尋味、發人深省,能激發學生思考,給學生留下想象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教師在學生“憤”和“悱”時高超的提問藝術、巧妙的解惑方法是體現教學語言啟發性的突出表現。如在人教版《化學》九年級第七單元課題一“燃燒和滅火”中,學生通過對此課題的學習和以前知識的積累,容易產生一些思維定勢。
定勢一:可燃物燃燒需要與氧氣(或空氣)接觸及溫度達到著火點。
定勢二:二氧化碳氣體可以滅火,液態二氧化碳滅火器可用于很多重要場所的滅火。
教師為了破除這種思維定勢,在課題小結以后加做了一個鎂條在二氧化碳氣體中燃燒的演示實驗,實驗效果很好,現象比較明顯。實驗一結束學生就產生疑問了,這個實驗得到的結論和自己的思維定勢“矛盾”很大,此時老師巧妙地利用這個“矛盾”進行了3次設問。
設問一:請大家先根據現象推測一下這個反應的生成物是什么?
設問二:你們推測的依據是什么?
設問三:通過這個實驗你有什么新想法?對你有什么啟示呢?
這3次設問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產生了很多新想法,也逐步獲得了很多新知識,這個特殊環節中提問的設計成了這堂課中的一個亮點。這樣地層層設問就如同是大海中的一盞盞明燈,指引著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邀游。
3 教學語言的教育性:切合時宜,恰到好處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從韓愈的這句名言可以看出“傳道”是每個教師的第一責任。所以說,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具備教育性。
在化學課程目標中,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方面,明確要求“通過化學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化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有針對性地運用生動有趣的化學史實與經典的化學家故事去引導和啟發學生,將教學語言的教育性切合時宜、恰到好處地滲透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
如在學習“空氣”時教師可以介紹普利斯特里、舍勒、拉瓦錫、卡文迪許等化學家對空氣組成的發現過程,讓學生從中看到科學家對科學研究的執著;在學習“純堿碳酸鈉”的內容時教師可以介紹我國的著名化學家侯德榜和他的成就“侯氏制堿法”,以使學生感受到他拳拳的愛國之情;在學習“原子的結構”時教師可以介紹道爾頓、阿伏伽德羅、湯姆生、盧瑟福等科學家對原子理論逐步完善的過程,以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在化學課程中有很多將教學語言的教育性自然滲透的教學點,恰到好處地處理可以擺脫語言的平淡和無效的說教,使學生更加信服,從而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4 教學語言的趣味性:寓莊于諧。活躍氣氛
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如果能夠達到樂此不疲的境地,那是十分可貴的。在化學教學中,教學語言的趣味性是激發學生化學學習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師在教學中用名句、故事、詩歌、順口溜、謎語和歇后語等方式,可以創造語言情趣,激起共鳴,使深奧的理論形象化,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復雜的知識簡單化,使學生如臨其境,給人以美的享受。
4.1 引入語的趣味性引人入勝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在新課的引入時,可以努力做到教學語言新穎別致、扣人心弦,使之富有趣味性和啟發性。
如在學習“水的組成”時,教師選擇了這樣一段引言:“水是生命之源,水也是無錫人的驕傲,我們有幸擁有著煙波浩渺的太湖、悠悠流淌的古運河、清澈甘甜的天下第二泉。今天我們就一起走近無錫人引以為傲的水。”具有家鄉特色的這段引入語,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2 結束語的趣味性余音不絕
在課堂的結尾時教師也要注意教學語言能夠不落俗套、簡潔明快、承上啟下,努力做到既能總結本節內容,又能為學習后面內容埋下伏筆,讓學生產生繼續學習的欲望。
如在學完“燃燒和滅火”這一課題后,教師模仿學生喜聞樂見的長篇章回小說的結尾方法來作為結束語:“實踐證明人類生活必須依靠能量,當今社會需求的能量又主要來自燃料的燃燒,對燃料的利用和開發是世界各國致力研究的方向。同學們,欲知詳情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4.3 講解語的趣味性化解難點
不少化學概念和原理(尤其是學生看不見、摸不著的微觀世界)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使得學生的理解會比較困難,這些難點往往又成為學生學習化學的分化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貼近學生生活的事例,把抽象的化學知識用充滿趣味的講解語來描述,把內容講得形象、生動、有趣,學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有關知識,以期能巧妙地化解難點。
如在講解氯化鈉的形成時,教師用了這樣的一個故事:“風度翩翩的鈉原子生活了多年一直想找個心儀的女朋友,可惜沒有合適的。這一天,他在街上閑逛,突然看見對面街上款款走來了一個綠衣飄飄的氯原子。目光相視,一見鐘情,鈉原子深情地把自己最外層多余的一個電子送給了恰好缺少一個電子的氯原子,這樣兩個原子都恰好成了穩定結構,但是它們也發現自己發生了改變——從一個不帶電的原子變成了帶電的離子,鈉離子帶一個單位正電荷,氯離子帶一個單位負電荷。從安全的角度考慮,它們必須相互扶持,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從而形成了穩定的氯化鈉,也就是我們每天都要食用的食鹽。”教師充滿深情的講解吸引著學生,課堂上不時發出陣陣笑聲,教學難點得到了突破。
4.4 總結語的趣味性加深記憶
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初始階段是最容易遺忘的,為有效地減少遺忘,教師一定要利用總結語的趣味性來幫助學生完成記憶,使學生能夠深刻領會、融會貫通,而不會滿足于一知半解、囫圇吞棗。
如“水的組成”這一內容中,學生對電解水正負兩極產生什么氣體感覺很容易混淆,此時只要抓住“與電源負極相連的管子產生氫氣”,將其概括成“負氫”=“父親”即可加深記憶。又如實驗室制取氧氣的7步操作步驟“檢查裝置氣密性、裝入藥品、固定儀器、點燃酒精燈加熱、收集氣體、將導管口離開水面、熄滅酒精燈停止加熱”可以總結為“茶莊定點收利息”來理解。實際上,初中化學中的“1到18號元素”、“化合價”、“金屬活動性順序”、“鹽的溶解性”等難以記憶的內容,都可以總結相應的口訣來幫助記憶,這些口訣既使學生縮短了記憶的時間,又使學生不容易遺忘,還使學生對這些原本枯燥的內容充滿了興趣,真正提高了學習的有序性。
5 教學語言的節奏感:抑揚頓挫。有聲有色
孔子曰:“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這句話也可以用于化學教學時對教學語言節奏感的把握。教學時教學語言的音調、輕重、緩急和停頓等有規律的變化,都是教學語言節奏感的體現。如果教學語言隨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富有節奏感,時輕時重,時緩時急,抑揚頓挫,有板有眼,張弛有道,那就很容易保持學生的亢奮情緒,較易完成教學目標,相反,如果教學語言平板單調,重復羅嗦,節奏混亂,則易使學生產生厭倦、疲乏感,教學目標的達成就比較困難。
篇9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評價語 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4-0064-01
1 評價語的作用
1.1 激勵性作用
從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來看,小學生特別期待得到教師的贊美。表揚性評價語的運用,有時往往能幫助小學生建立信心,養成認真學習的態度。《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1]因此可見,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應用表揚評價語去激勵學生,激發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促使其認真學習,提高語文學科的教育教學質量。
1.2 指向性作用
課堂教學評價語對小學生的語文學習具有指向性作用。教師基于分析和判斷學生的課堂回答和行為表現后,同時利用合理的評價語將其反饋給學生,有利于學生及時了解自身的學習和行為習慣的表現狀況,進而調整自身學習狀態或者思考方向。教師同時應注重評價語的使用對學生的啟發性作用,合理利用評價語參與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強化小學生對語文學科知識與技能的掌握。
2 小學語文教學中評價語運用存在的問題
2.1 評價語缺乏合理性
如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使用評價語時,往往容易忽略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通常表現為:選用枯澀難懂的詞匯充當評價語,其超越了小學生的理解范圍,導致學生無法順利的建立對教師評價語的認知和判斷。同時,教師評價語的準確度也同樣關系到小學生對自身回答及其行為表現的判斷。小學生由于年齡小,缺乏對事物的判斷能力,因此需借助教師的評價語來對自我進行評判。但教學中,部分教師的評價語不夠準確,或含糊不清,或判斷指向不明確,當然,也無法為學生的學習做出指導性建議。
2.2 過度使用批評性評價語
人的性格類型不同,表現出的性格傾向也必然有所不同,有的學生外向調皮,有的學生內向安靜,但小學生中性格內向的學生則占主要部分。語文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往往忽略學生的性格差異,每當學生犯錯的時候,就使用批評語進行教育評價,內向的學生往往難以接受,造成自卑感加深。而外向的學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承受批評語,但因為年齡小,心理承受能力有限,也易造成其心理上存在陰影。過度的使用批評語造成小學生對語文學習厭煩,降低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從而使小學語文學習質量低下。
2.3 評價過于形式化
課堂教育教學中,教師評價語的關鍵性不言而喻,但是部分教師使用教學評價語時過于隨意,僅僅將評價語作為應對學生回答和表現的一點反應,絲毫不關注評價語給學生帶來的影響,忽視了評價語的重要性。如:僅僅以復述學生的話語充當評價語,或者對學生的評價語給予:好、很好、不錯的話語,完全沒有對學生的思考或行為提出建議。長此以往,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大大降低,同時,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被抹殺。
3 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運用評價語的方式
3.1 加強評價語使用的準確性
注重評價語使用的準確性,其中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教學評價語本身需正確無誤的反應出小學生目前的學習狀態,二是教學評價語需貼合小學生的實際,如通俗易懂,方便學生接納教學評價語的反饋信息。因此,教師使用評價語時,需建立在仔細聆聽學生發言,觀察學生行為表現的基礎上,結合語文學科特性和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而提出建設性和指導性的評價語,激發學生的思考,促使其能夠更輕松的去應對學習。
3.2 多用表揚語,少用批評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有機的將鼓勵語、表揚語、批評語等結合,綜合使用幾種評價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小學生學習做出指導性意見。同時,小學生由于年齡小,自尊心強,教師的批評語往往容易對其心理造成極大的傷害。因此,教師應謹慎使用批評語,盡量多用表揚語和鼓勵語,以此來促進學生的學習,樹立學習的自信心。當然,使用批評語也因人而異。對于性格內向的學生,切記少批評,評價語中應暗含鼓勵和激勵,而對于調皮外向的學生,適當的可以在鼓勵語和表揚語中加入少量的批評語。當然,不管對于哪種類型的小學生,批評語都應盡量少使用,不到萬不得已,則不使用。
3.3 加強教學評價語的啟發性
新課程倡導,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師應充分發揮引導者的角色,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教師在使用教W評價語的過程中應注重評價語自身的啟發,注重激發學生的思考。同時,在課堂教學評價中,教師應避免陷入為了評價而去評價的形式化評價,需對學生的思考和行為習慣等提出建設性對策,幫助學生分析不足和優點,以便學生進行改進,同時提升自我。此外,為了使教學評價語更加富有啟發性,教師應注重針對學生的課堂回答等提出更高層次的進一步思考,亦或者是從問題的不同方向進行思考,為學生的思考指明路徑。
3.4 加強評價語內容的豐富、有趣
課堂教學評價語切記枯燥乏味,應盡量使用豐富有趣的評價語。在課堂教學中,若需通過評價語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評價語必須貼切小學生的實際,并且豐富有趣。心理學上認為,小學生的期待與其學習動機相對應。小學生在回答問題或做出某種行為后,往往期待教師的及時評價,同時也希望教師對自己的評價與眾不同。因此教師應不斷研讀書本,發揮想象,在明確評價語指引性的基礎上,豐富評價語內容,增進評價語趣味。當然在使用評價語時需具有一定的親和力,善于站在小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并適時進行點撥。
4 結語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必須重視評價語對小學生的指導性和激勵性作用。加強使用評價語的準確性、啟發性,豐富評價語的內容,增進評價語的趣味。同時盡量多使用表揚語和鼓勵語,以此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質量。
篇10
一、巧設懸念
認知的內驅力是一種指向學習任務的動機和求知的欲望。可見,認知的內驅力是維持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習的根本力量。學生認知結構的發展和思維的矛盾運動是參與學習的真正內動力。課堂上,學生的思維往往從問題開始。在學習新的課文時,應首先激發他們的參與興趣,這就需要巧設懸念,啟迪思維。“看題目,設懸念”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因為課題是文章的“眼睛”,透過“眼睛”可以窺視文章的條理、內容。圍繞題目設問,可以誘發學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學《竊讀記》一課,學生看到題目后問:“竊”是什么意思?誰在竊讀?在什么地方竊讀?為什么要竊讀?怎樣竊讀?帶著問題學習課文,學生學有方向,而且這些問題給學生留下了懸念,激發了他們的參與興趣。抓住課題,巧設懸念,能有效地引導學生的認識方向,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
二、注重趣味
提問的高明,還在于引發學生的興趣。課堂提問的趣味性就是指所設置的問題,要根據不同年級的不同學生的心理,盡可能地使他們感到有趣,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積極思考。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的提問,能夠使學生感到有趣而愉悅,從而愉快地接受教學。比如,在教學生寫觀察小動物的作文時,老師就可以先給他們講這樣一個小笑話:雞媽媽帶雞寶寶們在花園散步,來了一只野貓,雞寶寶
們嚇得亂跑。眼看雞寶寶們就要被野貓抓住了,雞媽媽急中生智,學狗“汪―――汪”叫了兩聲。野貓被嚇跑了,雞寶寶們得救了,雞媽媽借機給雞寶寶們上課:“現在,你們都該知道學好一門外語的重要性了!”聽完笑話,同學們捧腹大笑,老師因勢引導學生:“動物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歡樂,我們應該保護好它們。你們的寵物有什么趣事呢?”學生們的思維立即活躍起來,爭先恐后發言。也許我們不能做到在問題提出前都講一個故事或者創設一個情景,但一?l民間諺語、一句順口溜的提出,往往能令人耳目一新。我們要做的是使問題新穎,有趣味性,以免落入俗套。
三、針對重點
首先,要針對教材。即提出問題要根據教學目標,圍繞教材重點,突破教材難點,問到關鍵之處。重點難點解決了,教學的任務也就落實了。設計問題應從教學目的出發,以教學的關鍵為主線,把問題串在這一主線上,真正起到“牽一問而動全篇”之效。同時,也只有抓住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提問,才能使學生踏踏實實地掌握課本知識,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習能力,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其次,要針對學生。也就是說,提問要緊扣學生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年齡特征和個性差異等。教師的提問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學生所能夠接受的知識和能力程度、年齡和心理特點以及學生個體間的差異等方方面面,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反應,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四、啟發引導
啟發性是課堂提問的靈魂,語文教師的提問必須具有啟發性。富有啟發性的提問能觸動學生的思維神經,打開其聯想的閘門,使學生積極思考并能調動已有的知識與技能,去探究面臨的問題。因此,在平時設計課堂提問時,要特別注意運用啟發性原則,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一個充分調動自己的思維器官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我在教學《將相和》一文時,特別注意利用問題誘導學生思考,發揚學生的創造潛力。整個問題的設計呈現出由小及大,由淺入深的趨勢。教者首先讓學生在文中找出比“理直氣壯”更勇敢的詞語,然后以“撞”這一訓練點切入,讓學生聯系實際,通過體會“撞”與“磕、碰”之間的不同之處,從而幫助學生深入體會“撞”中所蘊含的“勇敢”品質。在此基礎上,教者設問:“那么,藺相如是真的要將和氏璧撞在柱子上,還是故意嚇唬嚇唬秦王,為什么呢?”針對這一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學生積極思考,圍繞各自觀點熱烈爭辯。如此有效訓練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充分培養了學生的爭辯能力、表達能力。
五、質疑問難
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的主動參與者。”因此,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教學生學會學習的一個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