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發性教育原則的基本要求范文
時間:2023-10-25 17:25: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啟發性教育原則的基本要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教學 教學民主 基本原則
由于受幾千年來“師道尊嚴”的傳統文化觀念和中國現實國情的影響,多年來,“教學民主”一詞在我國教育領域中或多或少地被看作是一個“敏感詞匯”。在由王道俊、王漢瀾同志主編的“供全國高等師范院校公共課教育學教學使用”的現行《教育學》教材中,只在第八章第四節的“教學原則”一節中的“啟發性原則”之下,作為貫徹啟發性原則的五條基本要求之一,提出了“發揚教學民主”的要求。認為“這是啟發教學的重要條件。
筆者認為,隨著全球化規模的不斷擴大,國與國之間科技競爭日趨激烈,創新日益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主要動力的“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們應在各級各類學校,大力倡導和實施創新教育,以迎接全球化帶來的時代挑戰。而實施創新教育的舉措之一,就是加大課堂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的民主化改革力度,探討并真正落實教育教學的民主化。因為實施民主化教學是塑造學生健全人格、樹立公民意識、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從而造就千百萬能適應新時代需要的創新人才的重要前提之一。本文擬就實施教學民主的意義、原則與辦法等,談點個人的看法。
一、教學民主及其意義
1、教學民主的基本含義
在我國教育界中,對什么是教學民主的問題,人們有著各自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定義。但總的來說,我們可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來對教學民主進行定義和討論。若將教學民主作為一個廣義的概念來看待的話,它除了在教育目的的指向性和教學內容的設計與選擇等方面,要涉及或包括有對學生進行現代民主意識和觀念進行培養教育的內容外,還應包括在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中,作為基本教學原則之一所確立的教師與學生在人格與地位、權利與義務、知識與真理、決策與管理以及教師施教的方法與手段等方面的平等與民主。但若作為一個狹義的概念來看待的話,即只落實在教學過程中主要由師生關系和教學方法等方面所體現出來的民主。本文所論及的關于教學民主的意義與實施辦法等,也是指后者那種狹義的主要體現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的民主。
2、是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需要
民主發展的程度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鞍l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主義民主建設,需要從兩個方面設計和著手:一方面要加強制度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另一方面要加強對人的民主素質的培養。教育不單為民主建設提供智力支持,而且還可以提供直接進行民主訓練的場所。不同的課堂氣氛直接影響著學生人格的發展。傳統“師道尊嚴”的權威主義課堂教學與非民主的師生關系,容易形成學生的權威人格,這種人格特征表現為過度地、不加批判地遵從權威人物的觀點,有時甚至是極端地唯命是從,缺乏對事物的理解力和判斷力,離開了權威的命令,便感到不知所措。而在民主的課堂教學和師生關系中,學生才能學會自己思考,做出獨立判斷。學生的行為是出自對真理的尊重,而不是出于對權威的盲從。在民主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經常地被尊重,于是也學會了尊重別人;學生輕松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于是也學會了傾聽別人的意見;學生把自己放在與他人平等的地位,從而感觸到自信的力量和存在的價值。這樣的學生將來走向社會,為官,不會一朝得志,權力意志便極度膨脹;為民,也不會奴化依附,一味盲從。這樣的人才會真正成為具有很高民主素養的對社會負責的公民,適應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與發展的需要。
3、是培養學生主體精神的需要
作為一種培養人的活動,教育到底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現代主體性教育理論認為,教育應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就是要在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主體能力、塑造主體人格,培養和提高學生在教育中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使他們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從而成為教育活動的主體和自身發展的主體。在傳統的教育活動中,重教師而不重學生,重傳授而不重探索,重管教而不重自覺,重統一而不重多樣,片面強調學生受動的一面,扼殺了能動的一面,壓抑了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也就束縛了學生主體性的發展,這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千百萬主動性、創造性人才的需求背道而馳。而師生平等、共同探討、相互激勵、暢所欲言的課堂民主氣氛,正是培養學生主體性精神的最主要途徑之一。
4、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需要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提高綜合國力,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前提。而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離不開一個寬松、和諧而又充滿民主的教育氛圍。因為民主與創新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沒有教學的民主,課堂就是****者的課堂,而****是壓抑創新精神的。在一個一切都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課堂上,學生是無任何主體精神可言的,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一切惟命是從,按圖索驥,很難想象在這樣一種教學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學生,會在今后形成什么打破常規的創造性思維。不摒棄傳統教學觀念和課堂上的****主義,代之以一種新的民主教學觀,談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等無疑是一句空話。 5、是適應時展的需要
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以計算機和網絡化為特征的現代信息技術,正在對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帶來巨大沖擊,對教育的影響是首當其沖,它正在引起人們教育觀、教學觀方面的重大變化。摒棄教學****,施行教學民主,既是信息化時代的內在要求,也是人們不得不做出的必然選擇。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教師是知識的先知者和絕對擁有者,學生知識的獲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傳授,教師樂意教與否,教得多與少、差與好,直接決定著學生的前途命運,從而自然形成了教師的知識權威。這種知識權威又逐漸演化成了教師在人格上凌駕于學生之上的人格權威,在這種權威面前,學生往往只有“絕對服從”的份。而信息時代所帶來的信息傳播速度和知識更新速度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不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及時的。這就大大削弱了教師以知識權威自居的基礎,由此而派生的權威式教學方式便自然面臨著不能繼續下去的現實,教師不得不適應時展的需要,實現由高高在上的知識傳授者到平等的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和幫助者的角色轉換。
6、是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的需要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要想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完成既定教學任務,實現培養目標,將美好的教育意圖化為現實成果,僅有一些技術層面上的操作和改進是不夠的,還必須在師生之間建立起有效的情感交流渠道。師生心靈的真正溝通,還必須依靠教師的人格力量,特別是在教學過程中構建民主氛圍的人格魅力。一名教師,只有在把學生看作是與自己一樣有血有肉有靈性的完全平等的人的基礎上,才能在給予學生充分尊重的前提下贏得學生發自內心的尊重,并由此搭起師生之間有效溝通的橋梁。使學生真正在“親其師”的基礎上而“信其道”,大大提高教學的目的和質量。
二、教學民主的實施原則
由前述討論可知,傳統“師道尊嚴”的****主義教學模式,給我國的教育事業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它嚴重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束縛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培養了一批高分低能、唯唯諾諾、平庸順服的“書呆子”。筆者認為,有的放矢地深化教育改革,改變課堂教學的傳統模式、實施教學民主,注意落實好以下幾條基本原則。
1、確立教學民主的基本原則地位
能將教學民主作為一條基本的教學原則,寫進各級各類師范類院校公共《教育學》教科書中去,讓各級各類學校的未來教師們,在接受師范專業的各項教育和訓練時,就對實施教學民主的重要意義和途徑有著明確的認識。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自覺地把實施教學民主作為一條基本的教學原則貫徹到自己教書育人的職業行為中去。
2、確立師生人格地位上的平等關系
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把每位學生都當作是與教師在人格地位中完全平等的教學活動的主動參與者,而不是在人格上低教師一等的被動的服從者和知識的被灌輸者,保護學生求知和探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挫傷學生的人格,不扭曲學生的心靈,不傷害學生既使是很幼稚可笑的求知和創造的各種沖動和熱情。 3、營造自由民主的教學環境
即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努力將整個教學活動營造成為一種師生共同參與、自由探討、暢所欲言、相互激勵的雙邊活動過程。教師的教必須充分落實到學生的自由的學上,教師只能作為學生學習道路上稱職的向導和引路人,自覺有意地或在學生需要時,為學生指明繼續前進的新方向,克服前進道路上的新障礙,為全體學生提供一個即自由平等又寬松和諧的學習和再創造(甚至是創造)的機會和條件。不把自己的權威和意志強行施加到學生的頭上,扼殺學生自由發展的各種可能和機會。
4、保護和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
篇2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生活動的評價,是指對學生參加活動的表現、體驗及活動成果所進行的評價,它是課程評價的主體。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學生評價,重視學生心靈在生活中展開的歷程,致力于探索新知的過程,學生不H僅是課堂的參與者,更是踐行者。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評價,有助于轉變觀念,全面落實、提高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目標。
[關鍵詞]
綜合實踐;課程;評價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新課程改革中最活躍、最富有生機和活力的一個領域,正以其日益凸顯的育人價值而備受人們關注,而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管理和評價策略的研究,是課改實驗操作過程中公認的瓶頸和關鍵。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一門新增設的必修課程,學生學業的評價方法同樣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指導思想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強調建立促進教師和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毒V要》指出:“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能力?!薄毒C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提出:綜合實踐活動要求新的評價理念與評價方式。它反對通過量化手段對學生進行分等劃類的評價方式,主張采用“自我參照”標準,引導學生對自己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強調師生之間、學生同伴之間對彼此的個性化的表現,進行評定、進行鑒賞。
二、理論基礎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多元化評價體系的構建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表明,課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機構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因此,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價值角度可以看出:
(1)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重建了課程觀,體現了課程的“范式轉換”。課程不再只是靜止的“跑道”,它已成為對個體生活經驗的改造和建構,成為自我的“履歷情境”,成為“在跑道上奔跑”的歷程。
(2)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重建了教學觀,體現了教學的“范式轉型”。它改變過去機械的、單向灌輸式的知識傳遞方式為靈活的、多角度探究式的知識獲取過程,讓師生在生活世界中通過交往共同建構活動。
(3)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重建了學習觀,體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綜合實踐活動打破原有知識的“霸權性”,學習作為建構新知識的活動,學習成為學生不斷質疑、不斷探索、不斷表達個人見解的歷程。
三、指導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原則,是指開展活動評價時所應遵循的基本要求,這些要求既反映了教育評價的一般規律,也體現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規律的特點。
(一)以促進個性發展為重點的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要以促進學生心理素質全面、健康發展為宗旨,在評價中,要以人為中心,反對就事論事,要從活動中發掘一切因素促進學生個性的完善和成熟。
評價中,不以學生活動的成果為重點,應該挖掘每一活動環節內含的因素作為個性教育素材,啟發和引導學生。比如,一些學生的模型制作得非常精美和奇特,那么評價就不應只限于對作品本身的評價,還應評價學生對活動的投入以及創新精神。又如,一位學生的任務是擔任調查員前往訪問某工廠,被拒絕接待后就無功而返了。對于這項失敗的活動也不能簡單地說其完成得不好,而應引導學生回顧完成任務的每一個環節,查一查所做的努力夠不夠,是否從多種角度想辦法去完成任務,與對方打交道時為什么沒能說服接待人,從而讓學生評價自己在態度、意志、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啟發學生看到自己的缺欠。
(二)體驗分享的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在評價中,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導學生愉快地交流活動中的感受和經驗,交換意見和看法,將每一個人的收獲變為大家的共同精神財富。
評價活動應盡可能具有公開性,組織的形式要多樣。如調查活動可以采用演講、報告、討論、演示等評價形式;制作活動則可采用比賽、展覽、答辯會等形式。鼓勵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對問題的看法,引導學生就一些問題展開深入討論。
(三)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的原則
這是指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地開展評價,培養其自我認識的自覺性,并提高其獨立的分析能力。
貫徹這一原則時應注重學生個體評價和集體中相互評價相結合。
(四)非等級評價的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對學生的評價應以鼓勵為主,激發每一個學生的上進心,調動其自我教育的積極性。
(1)采用口頭評價或口語評價法。例如,寫某學生“在活動中敢于獨立思考,大膽提出見解,但尚不夠細致、全面”。
(2)評優不評劣。
(3)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在活動中成功的機會。
(五)差異性原則
這是指在評價過程中,指標體系項目的設定、深度要求以及評價中分寸的掌握,都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人發展水平來加以掌握,從實際出發,講究實效。
(六)靈活性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評價要從學生發展的需要、活動進行的狀況及條件許可程度出發,審時度勢,靈活地加以組織,講求實效,不要拘泥于某一種模式。
四、評價內容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生活動的評價,是指對學生參加活動的表現、體驗及活動成果所進行的評價,它是課程評價的主體。
(一)學生活動評價的基本依據
根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所提出的三個方面的基本目標,站在現代社會的角度,比較扼要地概括了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應培養的基本素質,可以作為學生活動評價的目標要素。這三個方面是:
(1)態度。是指一個人對生活和周圍事物的穩定的觀點和行為的表現。具體來說,又表現為:①關心;②參與;③進取。
(2)能力。對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而言,目標主要集中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領導和被領導的能力、搜集處理資料的能力及動手制作簡單物品的操作能力等。
(3)知識。主要是指學生在接受和理解新知識及綜合運用知識等方面所取得的進步。
(二)學生活動的兩個層次評價
學生活動評價也要從總體評價和L庋習活動評價兩個層次上進行。
(1)總體評價
學生活動的總體評價是指階段性評價。這種評定著眼于衡量學生群體素質的變化,以此驗證課程的成效,并為以后課程目標的制定及方案設計提供依據。
(2)專題學習活動評價
學生專題學習活動的評價是對學生參加活動的表現及其收獲所進行的總結,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集中體現了課程的“過程性”原則。通過總結,學生對活動獲得概括性的體驗,可以進一步提高對所獲經驗的認識并激發興趣,也可以分享其他同學的經驗,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找到進一步前進的方向。例如,在一次環保專題的評價會上,做匯報的女同學生動地講述了她和同學所見到清潔工人辛勤勞動的場面,以及見到和聽到的一些人對清潔工人的勞動甚至人格不尊重的情形。她哽咽著再也說不下去,全體同學也深深地被感動了,思想感情上受到強烈的震動。
五、評價標準
評價指標體系一般是由評價項目和權重兩個方面構成的。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生評價指標體系中的評價項目,主要包括以下兩個維度的評價項目。
第一個維度是活動過程的要素,主要涉及行為能力或基本的發展狀況,包括活動主題或活動項目的選擇和確定的狀況。要評價學生活動主題或活動項目的意義、學生在主題或項目選擇和確定中的作用、活動方案的制定狀況。要評價學生制定活動方案的能力、活動方案本身的合理性程度、方案的具體化程度、活動過程的具體行為方式等;要評價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具體行為,如行為的合理性、行為方式的多樣性、具體的操作方式、參與實際情境的深度、文獻資料、具體事實材料的搜集情況、活動的總結情況等;要評價學生的活動報告、成果或產品等狀況。
第二個維度是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態度、情感發展,主要涉及行為所反映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狀況。包括學生參與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狀況,學生在活動中的合作精神、學生各種良好思想意識的發展狀況,如環境保護意識、社會責任感、服務意識、安全意識、效率意識等。
六、評價方法
全面、科學地收集和處理信息,是得出準確評價結論的基礎。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信息的收集范圍取決于評價的對象和評價類型。目前在實際工作中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問卷法
這種方法是將所要了解的問題寫成書面材料,讓被調查逐一填寫回答,然后統計分析、了解問題的一般趨向。問卷的形式主要有自由敘述式和選擇式兩種。
自由敘述式是編制若干個開放性題目,讓被調查者自由表達。比如:“你與同學在活動中有不同意見時是如何處理的?有什么體會?”
選擇式問卷是對所要了解的問題編成若干陳述句作為題干,然后列出若干選擇支讓被調查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加以選擇。例如:“我們應當關心貧困地區的同學們”是題干之一,其后可列“很贊成”、“比較贊成”“說不清”“不贊成”和“很不贊成”5個選擇支。
(二)談話法
談話法是調查者通過與被調查者直接談話來獲取信息的方法。
(三)行動觀察法
這是把學生作為觀察對象,有目的地在各種活動中考察學生的變化。觀察時應自然,認真做好詳細、全面的觀察記錄。
(四)作品法
這是以學生的作文、日記或其他創作物為中介,評價學生的變化與進步的方法。
(五)活動資料分析法
這是針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注重在活動過程中使學生得到鍛煉的特點而采用的一種方法,是指在活動中要求學生妥善保存自己擬定的活動計劃、草稿和半成品等資料,在活動完成后進行總結時,作為評價其活動過程的基本素材,從中發掘工作經驗、教訓、評價工作態度和方法。
所獲得的評價信息,在開始時還比較分散和凌亂,必須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整理和分析。整理工作一是去偽存真,二是歸類。分析可分為狀態分析和原因分析兩種。
總體來說,評價的反饋應遵循評價的原則進行,做到客觀、公正、全面、富有啟發性、教育性和藝術性。
[參 考 文 獻]
篇3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育 互聯網 預習 信息收集 信息處理
中圖分類號:G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9(b)-0158-02
1 研究現實背景及意義
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表達與傳遞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基礎教育階段非常重要的任務之一,也是時代對小學語文教師提出的新要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強調通過課程實施和學習方式的變革,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新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也要求“學生初步具備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目前小學語文中利用互聯網教學有以下特點:縱觀教與學,互聯網多為教師單方面使用,是教師教學的工具,而學生主要是被動接受,并沒有主動參與,學生的主體性和交互作用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沒有引入學生主體的能動性認識。
通過教師指導預習方向,小學高段年級學生作為主體自主通過互聯網預習可以提高信息收集處理能力,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因此,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預習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課題。
2 研究理論依據
2.1 主體性教育理論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教育過程中,主體教育強調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受教育者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激發自主學習潛能。
2.2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學生的知識獲得途徑不僅僅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習者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主動建構的方式而獲得。
2.3 現代腦科學研究理論
腦科學研究表明,不同的認知系統,使用不同的部位加工信息,可以并行工作,有利于綜合素質的提升。網絡信息兼備聲像,動靜結合,激活多種認知系統同時加工信息,可以在知識的抽象性和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橋梁,有利于信息的再提取,成為探索知識的有力工具。
2.4 蘇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理論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成功的歡樂就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彼麖娬{讓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對學習充滿興趣。學生自己探索和獲得知識的樂趣、教師的鼓勵肯定,將激勵學生通過互聯網尋找需要的信息資料。
2.5 發展心理學
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最大的特點是喜歡直觀形象的東西。從能力方面看,而中高段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文學科基礎知識儲備,也有了初步對信息處理的能力。
3 小學語文中高段年級學生利用互聯網預習有效性研究的策略
科學的信息素養包括知識層面、意識層面和能力層面3個層面,即:信息素養、信息意識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教師必須從這3個方面進行培養,讓學生學會主動收集有用的信息、獲取知識,處理問題。
3.1 正確的原則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綠色通道
(1)整體性原則:利用互聯網預習是在正式教課之前,在教師針對性問題指導下,學生自主多層次、多角度思考問題,并通過互聯網查找、分析和尋找答案。培養學生多渠道獲取信息與資料的能力和對于信息的分析、綜合、交流的能力。
(2)實踐性原則:以語文課本課文為立腳點,教師設計合理的問題,通過學生自主互聯網查找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發展性原則:教師的問題設計有難度,有梯度,引導學生從易至難,在不斷探索中提高信息素養。同時,發展性引導可以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繼而產生濃厚的興趣。
如學習四年級上學期《長城》一課,就僅僅要求學生在互聯網查找有關長城的資料或小故事,并觀看長城的圖片并通過互聯網了解我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景觀的相關知識;并觀看圖片,說說自己喜g哪一處景觀,選擇喜歡的畫出來。而到了高段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時,就要求同學們查閱了很多魯迅先生的資料,對魯迅先生有較為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要求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為課堂上理解難點句子,例如:“你想,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等做準備。問題的設計和深度的要去都有了發展性的提升。
(4)開放性原則:互聯網世界里學習空間是開放的,學習途徑是開放的,學習結論是開放的,教師要鼓勵學生就預習問題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
3.2 在實施方法上的有效性策略
(1)教會學生利用有效的搜索方法尋找有用的學習資料,并能進行有效歸納與總結。面對開放的、虛幻的、信息量龐大而又存在安全隱患的網絡世界,如果沒有教師的指導,學生很容易迷失其中,浪費大量的時間,卻實現不了教育教學的初始目標。教師應特別指導學生如何在網絡浩瀚的知識海洋中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內容。
(2)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在語文課的預習中,學生由被動地在課堂上接受知識,記憶知識,轉變為通過信息技術,利用各種學習資源,主動探究知識,建構知識。使學生“學會學習”。懂得的是“從哪里”和“怎么樣”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
(3)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應當使學生樂在其中,采取一切可能的辦法,來激發學生對于知識和學習的強烈愿望,凸顯學生的自主性。
利用互聯網預習教學方式中,教師在設計預習要求時應充分考慮學生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如何引入新知識,在引入新知識之前還需補充哪些知識。還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智力發展水平及學習方法、學習習慣、信息技術上有什么問題等。
如學習《鯨》這篇課文考慮到五年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智力發展水平,就不僅僅要求學生在互聯網查找有關鯨這種動物的知識如:種類、生活習性、食物等。還要求學生通過互聯網了解鯨魚這種可愛的動物的生存的現況,了解人類的撲殺和海洋環境的污染對它們有什么影響?小學生應該做些什么?
學生通過互聯網圖片對可愛的鯨魚有了直觀認識,培養了對自然界的好奇和熱愛動物的精神,并把愛動物轉化為保護動物,保護環境,從身邊小事做起。孩子們嘗到了搜集信息的甜頭,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也在運用時得到了充分發展。
(4)注重反思性評價。反思評價的功能在于教師在對學生評價過程中可以不斷反思,調整自己的工作作風,尋找更加有效的培養途徑。同時學生可以在他人的評價中勤于反思,了解自身能力發展的水平,尋找差距,迎頭趕上。
4 思考
(1)學生信息的收集和處理應擺脫“為了收集而收集,為了處理而處理”的現象,強調信息的收集和處理是為現實需要服務。
(2)收集和處理信息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礎。這種能力也是需要培養的,預習――意味著新領域探知,教師要通過有效引導互聯網學習,使學生逐步從被動利用到主動利用,學會自己提問,自己探索。
總體來說,利用互聯網教與學的優勢很多,它能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還能打破課堂空間的局限,使n堂延伸至廣闊的知識海洋,實現課內與課外的溝通與融合。但如何更好發揮互聯網促進教學的作用,還要教師和學生在實踐中繼續共同探索、共同努力,才能把網絡學習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取得學習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 葉瀾.教育研究方法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 宋曉麗.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多媒體技術[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181.
[4] 劉艷敏.小學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教研),2011(7):166-167.
篇4
當前,國內偏遠農村的小學體育課大部分還是持續著傳統的模式。隨著學校教學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一系列的不適應正在初現端倪。體育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指出:“在注意選擇適當的教學組織形式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教學方法的改革”。因此,加強教學方法的研究,是貫徹執行課程標準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方法的創新就是在原有的“傳統體育教學方法”的基礎上,發展和形成新的“現代體育教學方法”。
2.傳統模式對體育教育的影響
長期以來,我國偏遠農村小學體育教學一直是“教師:講解――示范,學生:聽看――練習”的傳統教學模式。這種死板、單調、成人化的教學方法,嚴重抑制了偏遠農村小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突出表現為喜歡上體育課的小學生正在隨著年齡的增大而逐漸減小。因而,在目前的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繼續改進陳舊的學習方法,以適應小學生生理、心里的需要,創新體育教學方法,使學生既能鍛煉身體,又能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任務。
3.體育教學創新對農村體育教師的要求
3.1 強烈的創新意識
創造意識活動是一種高級的腦力勞動。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提出問題,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去積極思考。提出的問題,應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可以是實際問題,也可以是理論問題。其方法可以從客觀實際與學生已有知識出發,注意新就知識的聯系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也可以結合動作技術技能要點,使學生通過積極思維,提出新穎的創見,提出新的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3.2 較強的創新能力
創新教育能力是挖掘人的創新潛能,弘揚人的主體精神,促進人的個性和諧發展的教育。它的本質就是遵循人的創造活動規律和人的創造素質的培養規律,以培養創新人才為宗旨,是指以培養創造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的教育。創新教育能力不是一種具體教學模式,而是一種意義深遠的教學思想,創新教育思想是時展的產物,是知識經濟時代對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3.3 體育教師必須具有多元的知識結構
體育教師作為教學過程的主導者,是創新教育的主要參與者和實踐者,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保證。要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教師必須先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和創新意識的人。一個循規蹈矩、步人后塵,不研究學生創新機理的教師,不可能去超越常規教學模式,更不可能大膽地、獨特新穎地去創設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教學模式。他本身就不會創新,指導他行動的思想總是處于被奴役狀態,這樣的教師別人想不到的他永遠也想不出來,他只能當一個“知識技能的傳播者”。因此,體育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接受新的專業、理論和相關的教育,不斷地探索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一時的教學方法。
4.教學方法創新的具體內容
4.1 以教師的創造性教學方法為出發點
教學方法一般包括“教法”與“學法”兩個方面。新一輪的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開始以后,持續了20多年的體育教學方法的改革更加活躍起來。
4.2 現代體育教學方法
在體育教學方面,現代教學方法主要是針對以往“以運動技能傳授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的一些補充和修繕。現代教學方法是以“學懂”和“學樂”為主要目標的,既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集體性思考和提高的探究性和創造性,更好地發揚教學民主為主要目標的。
4.2.1 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的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并通過合適的方式把學生完全融入這個情境之中,讓學生在具體情境的連續不斷的啟發下有效地進行學習。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關鍵是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具體情境的營造。它要求具有形式上的新異性,內容上的實用性和方法上的啟發性。
如在教授跪跳起教學時,教師先出示彈簧,然后讓學生跪立墊子上模仿彈簧并親自感受:如果要彈簧彈起來,我們首先應怎么辦(身體向下壓)?力量從哪里來(擺臂、壓小腿)?彈簧壓下去后,是什么狀況(腿面壓墊)?接著演示彈簧并結合學生的模仿練習,啟發想象,得出結論。這樣設置情境,引導學生體會動作要領,比教師的講解要好得多。
4.2.2 自主式教學法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按照體育教學的基本特點,根據自主學習的思想,把握一個基本的教學模式:教師導學――確定學習目標――探索性活動――評價反饋。
教師導學:要求教師用最短的時間,明確教學內容,重點難點和基本要求,有技術動作學習內容則要求示范,為學生探索性學習提供載體。
確定學習目標:學生根據學習內容,把握各自的特點確定個體學習目標,不要求班級目標統一,而是強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
探索性活動:這是自主學習的中心環節,學生要在此環節中開展具體的自主學習活動,摸索快速學習技術動作的方法,發現他人的優點長處和缺陷,強化自己的優點和矯正不足。
評價反饋:考評學生個人目標達成度,通過學生個人評價,學生間相互評價及教師評價,及時將經驗的東西總結出來,分析學習效果及學習效率,促進學生勤于動腦,不斷理解學習過程。
4.2.3 合作式教學法
合作式教學法是以小組合作學習為基本形式,充分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自己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具體地說,就是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長、能力、個性以及認知傾向、思維方式等,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根據教師有計劃的指導、調控,小組成員間展開相互配合、相互幫助的合作性學習,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合作學習是小班教學的主要策略,它能有效地解決教師面臨大班級授課制與新課程學習方式要求之間的矛盾。合作的客觀基礎是學生之間存在差異,合作的主觀目標是縮短差距,共同提高。
4.2.4 探究式教學法
探究式教學法是指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探究問題,培養創新意識、創新思維習慣的教學方法。探究式學習教學模式是仿照科學研究的過程設計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實踐精神和創新意識。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探索性學習主要在于學生的學,以獨立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索性、研究性學習活動,注重學生的主動探索、體驗和創新。
4.2.5 發現式教學法
發現式教學法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的。發現法是一種學生獨立學習,自行發現問題,掌握科學原理的教學方法。他特別強調學生自己去發現和創造,要求學生利用課本材料和教師提供的信息,通過獨立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進而形成概念、能力。
例如短跑教學中采用發現法教學步驟:1.設問:你在50米跑中,用多少步跑完?2.觀察:讓學生相互數出同伴50米跑的步數;3.啟發思考:每人多少步數合理?4.討論揭示:學生經過討論,教師用掛圖、錄像結合講解,提示步頻、步幅與跑速關系及霍夫曼提出的步幅/身高=1.20,步頻(S)×身高=8的指數法為依據來衡量步幅與步頻的合理搭配。5.驗證,學生根據自己的身高,在不減速的前提下,在跑道上按標志點跑,看哪種步長比較適合自己。6.實踐提高,50米反復跑,摸索改進技術。
4.3 課堂的組織富有創意性
小學生都比較好奇,我們應保護好這種好奇心,這是創新人才的基礎。小學生好奇心強,所以,在教學中可以從改變教學的分組形式入手,通過學習小組形式的重新組合,來滿足學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和學習的實際需要,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的興趣,具體的方法有:
4.3.1 互幫互助的分組
在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身體素質好壞的情況和對體育動作、技能掌握的程度,調節各小組人員的組合,使各小組都適當安排一部分較好的學生和稍差的學生。在學習中通過組員間的互幫互學來提高學習質量,以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如在足球教學的過程中,組員之間互相幫助,好的學生在技術上對差的學生進行指導,充當小老師,讓差的學生學有榜樣、學有目標,提高他們的體育成績。
4.3.2 分層教學的分組
教學中根據小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的不同,將學生分為不同層次的五個小組。結合因材施教和從實際出發的教學原則,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相應的學習目標,實行因材施教。這樣,有利于調動各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好的學生能得到足夠的訓練,差的學生得到相應的提高,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在各自的基礎上“學有所獲、學有所成”。
4.3.3 自由結合的分組
在教學中,改變過去一般按男女學生高矮的分組的形式,讓學生自由組合成五個小組。目的是讓興趣一致、關系良好的學生結合在一起,營造一種愉快、和諧、團結互助的課堂氣氛,增強小組的凝聚力和奮斗目標,有利于學習和體育競賽的順利進行。
4.4 創新的體育課堂教學模式“343”
我國《教育大辭典》中寫道:“教育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學理論邏輯輪廓的、為保持某種教學任務的相對穩定而具體的教學活動結構?!庇纱丝梢姡虒W模式是指定一定理論體系指導下,以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為目的的一種教學設計或教學方法的組合。與其它學科的教學模式相比,體育教學模式除了具有教學模式的一般特點外,還具有體育教學本身的特點。我們將之加以概括,把體育教學模式定義為:依據體育教學思想和體育教學規律提煉出來的具有典型性、穩定性的教學樣式,以及體育教學過程的結構和相應的教學方法體系。第一個三是指:以學定教、先學后教、以學為主;四是指:個人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課堂展示、達標訓練與測評;第二個三是指:學生整體學習的狀態、教學目標的明確、課標與學情;教學行為致力于目標的達成、達標的效果。
4.5 給學生一定范圍內的自由支配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大膽發揮
在體育課教學中,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最有效途徑是在練習中教師放手讓學生嘗試自編內容。有了創新意識、創新氛圍,我們應讓學生在實踐中用創新的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創新的實踐能力。結合體育課的特點,可把準備部分的徒手操讓學生自編自練,并要求編的內容最好不要 相同,為了使每個學生都有嘗試的機會,每一節請一個同學來帶。又比如在游戲中,給每一小組一個小籃球,畫出一定的活動范圍,要求每組的學生以小籃球為中心,創編或組編出大家喜歡的體育游戲。游戲前,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創新,不要照搬已學過的游戲,組與組之間最好不要一樣,想方設法創編出具有新意、有利于鍛煉身體、能夠培養體育興趣、具有開拓精神等的游戲活動,要求只有一個你認為開心就行。在上述活動中,教師發揮“導演”的角色,充分讓學生自行活動,這樣自編和游戲的過程中,創新能力得到提高,思維能力得到提高,學生自我組織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都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4.6 實施個性化的評價,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改革教學評價是目前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體育課也不例外。我們在教學中實行了等級制評價,目的是使學生學習分數的精確度變得模糊,淡化分數對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消除分數對學生帶來的學習壓力,進而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我在開學時對學生進行開學初評定,每個學生設定一個預設的基數,在期末考核中,根據開學初的預設的基數來評定成績,這樣一來,學生的個體化身體差異減小了,只要你在本學期有進步了,那你就能取得好成績。這樣的考核,學生的積極性自然而然地就會有很大提高。
在教學設計時,我們圍繞有關體育的基本基礎知識、基本技術和技能等,細化了評價項目,確定了以出勤情況、體育常識、運動素質、身體素質、技能技巧等五個項目對學生進行評價。將百分制改為:A優秀(90-100分);B良好(75-89分);C中等(60-74分);D努力(60分以下)共四個檔次。實踐中,各項目的評價只對學生公布等級的檔次,而不直接公布具體的分數。這樣既可以減少分數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又能夠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找回自信心和自尊心,從而達到更加全面地、中肯地、有效地評價學生的體育學習,對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起到了促進作用。
5.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1)創新的體育教學方法走進我們的體育教學是件好事,但如果沒有真正的了解它的地位和作用,甚至用它來取代傳統的體育教學方法,那么就會出現偏差,創新的體育教學方法的功能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發揮。我們在大力提倡改革體育教學方法的同時,也要認真學習、研究和繼承前人留下的好的教學經驗,對傳統的體育教學方法不能一概否定。將體育教學中的懂會樂練等要求,通過我們的改革把他們很好的結合起來,成為一個整體,以利于切實提高體育教學的整體質量。
(2)體育教師要由原來的重知識、技術傳授向重學生身心發展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由限制學生自由(如隨時向教師發問),轉變為最大限度地拓寬學生的“自由”空間,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自身能力的轉變。
(3)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潛能,并且希望自己的潛能得以實現,這就需要學生學會學習。傳統體育教學模式是以學生學會什么動作技術為出發點設計的,它束縛了學生學習潛能的開發和利用,忽略了遠期教學效果的最佳獲得。新課程理念下我們追求的體育教學模式則以教會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為出發點,最終達到由“教”到“不教”,由“學會”到“會學”這一目標發展。
5.2 建議
- 上一篇:玻璃絲在化學實驗中的作用
- 下一篇:法律援助的權利與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