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美術教學重點范文
時間:2023-10-19 17:11: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二年級美術教學重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好的開端
(1)本學期提前一個月上課,因此各學科在完成高二年級上學期的教學任務外,都對下學期內容有所滲透。
(2)及時完成學生的選科工作,保證教學工作的有序開展。
(3)開學初各備課組、個人制定就制定了詳盡的教學計劃,同時在各班主任和幫教老師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繁雜的高二年級學生檔案工作,保證整個學期工作的有序進行。
2、培優
(1)從3-18周,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科目的競賽輔導全面展開,逯元祥、何文哲、萬為民、吳玉成、吳恩徐、戴凝六位老師認真備課,每大周有4次承擔了競賽輔導任務,精心準備教案和練習,力爭提高優生的整體水平。
(2)開學第二周專門召開優生座談會,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并要求每位同學制定了自己的學習計劃,明確學習目標,爭取在期末統考中有新的突破。
(3)樹立何婥君、梁清泰等少數同學學習典型,發揮榜樣的力量,在他們的帶領下熱愛學習的同學越來越多。同時鼓勵優秀學生自主學習,激勵他們先走一步。
3、積極參加教學研究:
(1)年級組老師積極參加建校十周年校慶。9月25日下午2:00,高一高二年級舉行展示課,我年級夏青、張慧、吳玉成、張憲存、萬為民、葉敬之六位老師主講了數學、英語、語文科目共6節課。
(2)本學期高二年級老師除了積極參加順德區、佛山市、廣州市教研外,還積極參加部門和市里的教學評比。在2004年12月14日下午進行的全校信息整合技能大賽中,我年級吳恩徐老師帶領生物選修班的同學展示的實驗課,一舉獲得三項大獎:教學設計獎、教師素養獎、教學整合獎。
(3)每位教師在開學第二周了完成學校教師科研課題的申報,在十六周每位老師對自己確立的課題進行了認真總結,完成有關課題的教學論文,最后完成由年級組統一將每位老師的結題論文進行匯總,編輯版了部門教研刊物《出海口》第36期,共收集論文19篇,總字數近5萬字。
(4)2004年12月7日,肇慶一中英語老師到我校進行交流,他們在聽了我年級夏青老師英語課后,高度稱贊了我校學生極佳的英語口語水平,并對我校的英語教學情況給予高度評價。
本屆選美術的學生是高中部有史以來最多的一屆,輔導任務大,差生面廣,在兩個班級的班主任張慧、顏霞和美術老師吳勝輝以及其他幫教老師共同努力下,各項工作有序進行:
(1)本學期共舉辦次美術作品展覽。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兩次畫展。積極組織學生投稿《桃李園》并發表。
(2)2004年9月27日美術班同學利用周日下午休息時間到廣州觀看全國油畫展,增長了見識,開闊了眼界。
(3)1月6日,高二(6)班召開班級任教老師會議,對班級的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情況進行交流,以期找到符合美術班特點的教學方法。
(4)在參加2005屆順德區美術高考模擬考試中,高二(5)班的三個學生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5、積極參加葉曉燕老師組織的部門學生會活動,在“談戀愛是推動學習還是阻礙學習”辯論會,高二年級學生代表獲得比賽的冠軍。
6、參加校“學生素質檢測”,班主任提前做思想動員,學生認真配合,學科老師精心準備,使得高二年級的各項素質檢測圓滿完成。
7、期中考試:第十周參加部門組織的期中考試,老師進行試卷講評,考試結束后,肖幼春老師針對高二學生的分科實際,制作各項分析表格,各班級召開任課教師會議,對期中考試結果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分析,同時也召開年級期中考試分析會,表揚先進、鞭策落后。
8、營造英語環境
(1)每周三次收看英語新聞聯播
(2)舉辦英語周活動:高二英語組萬為民、張慧和夏青三位老師認真策劃和準備舉辦了英漢翻譯對抗賽和英語沙龍活動,獲得了其它部門觀摩組的肯定。同時配合部門英語教研室成功舉辦了高一、二年級英語圣誕晚會,在晚會比賽的十個獎項中,三位老師所帶班級的英語歌曲和短劇共獲得八個獎項,囊括了所有一等獎、三等獎,還有一個二等獎。
(3)組織學生參加英語等級考試,英語備課組組織十五人報考三級,一人報考四級。
(4)辦英語墻報: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手抄報比賽活動,手抄報活動獲得部門和學校的好評,高二(1)班的梁穎欣和羅健欣在年級組評比中獲得了一等獎。
(5)2004年11月17日年級為創設良好英語環境,配合英語備課組舉辦英語互譯對抗賽。
(6)2004年12月30日,年級老師參加總校舉辦的“首屆教師英語風采大賽”,顏霞老師獲得非專業組的一等獎。
(7)高二教師積極參加部門英語教研室舉辦的英語培訓
9、備課組活動蓬勃開展
除了英語備課組在營造濃濃的英語環境,做了上述努力,在這里不在重復外,其他備課組的活動也在蓬勃開展
(1)語文備課組本學期的指導思想是:理清思路、突出重點、措施落實、講求實效。在組長黃維棟老師下,認真備教案、做課件,全年級統一一種練習,各位教師輪流負責;加強集體備課,除了加強日常的交流和探討外,每周開一次小組會;11月,配合德育處和年級,指導班級學生完成了“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專題征文活動;完成三期桃李園學生投稿工作,組織學生進行了背誦默寫競賽、成語接龍比賽;承擔了部門學生辯論賽的指導工作;12月,組織6位學生參加了12份進行的順德區高中生即時作文大賽;參與了全校的展示課活動,并積極評課。同時,除了積極參加了廣州教研活動,在領導的關懷下,還派代表參加了中南六省語文研討會。
(2)數學組吳玉成老師帶領全組人員堅持每周進行一次備課,每次開會有總結有計劃,然后三人對教學重難點進行分析討論,在教案的撰寫上既有合作又有競爭,分章組織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并共享,然后各自形成自己的有特色的教案。教學設計各具特色。各個層次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不同的高考目標分層組織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案上充分體現了課前預習與復習、教學內容、例題分析、一題多解、一題多變、課堂練習、教學小結、課后作業、教學后記等環節。本學期各班作業都能很好的分層布置,精選試題,課本習題做到了人人過關。幾位教師認真對待學生的作業,做到了全批全改,并有針對性的指導性批語。每位老師主講了一節組內公開課。
10、教師參加教學舉辦的各項軟筆和硬筆書法比賽。硬筆書法比賽中,年級逯元祥老師獲得一等獎,吳恩徐老師獲得二等獎;軟筆書法比賽中,吳恩徐老師獲得一等獎,逯元祥老師獲得二等獎,葉敬之、何文哲老師獲得三等獎。
11、每位老師每月完成高考模擬試卷一套,及時了解高考動向,掌握最新高考信息。
三、輔差:
1、德育方面:
(1)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特長,引導他們在不影響學習的前提下,支持他們參加圣誕英語演出,為他們借服裝道具。很多學習上的困難生在表演中展示了自己的豐富的文藝才能。
(2)班主任在常規管理中,注重心理疏導,與他們做朋友,嚴愛結合,工作有的放矢,消除心理障礙,同時認真負責地幫助他們改正缺點,爭取進步。特別對于美術班的困難生的管理方面,楊維寒主任配合班主任做了大量細致的工作。
2、教學上:
(1)期中考試中,增設學習進步獎,使學習困難生發現自己的點滴進步,提高自信心。
(2)任課老師在教學有注重興趣培養,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針對六班很多學生不愛看課文,不愛發言的情況,葉敬之老師經常用一些幽默的語言來調節氣氛,讓他們每個人都提一個問題,不提問題就必須回答我的問題,這樣,學生就個個都讀課文,也思考問題了。張憲存老師帶的4班和6班都有一定的困難生,他準確認識到差生之所以差,最根本的原因不是智力因素造成的,而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因此他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下,無論是講授的內容、形式,還是速度、語氣、表情,都注意盡量讓他們樂于接受、能夠接受,保護他們的學習熱情。黃維棟老師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教學上注重采用“小步子、見成效”的做法。如背誦默寫,平時劃分成小塊來解決,在“背”的基礎上還要反復“寫”,逐步積累。對后進生的教學不能貪多求快,而應該“小步子”踏踏實實,“小步子”突破,最終取得大進步。“小步子、見成效”能使后進生有成功感,能增強他們的信心。經常給予他們積極的評價,能激發他們的內驅力。戴凝老師對于接受能力較差的,盡量講慢一些,同時鼓勵多問,每次錯的一個個找來當面講。對于上課管不住自己的愛走神,上課多提醒。多一份耐心,會有很大收獲。
(3)注意搞好分層教學:
楊維寒主任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如X班、美術一班、美術二班各個班的進度、作業、授課模式等均有區別;詹學軍老師在教學中盡量采取探究法教學,盡量分解知識難度,設計教學梯度,讓每人在自己的基礎上都有最大的收獲。
篇2
關鍵詞:優化;時效;創新;發展個性
美術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就是課堂作業的嘗試,是教師激活學生思維、調整教學進程、加強學生體驗、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的有效方法與手段。
課堂教學的優化是當今教育的一大熱點話題。那么,什么是優化課堂?教師又如何在課堂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呢?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的時效性呢?帶著這些問題我淺談一下如何通過美術課堂作業發揮美術課堂時效性。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個性表達
課堂優化是指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用最短的時間取得最大的教學效果。美術課堂比較生動活潑,課堂中教師應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中,課堂上教師增加課堂問答、加強課堂討論等方式,讓學生可以主動地思考問題,完全融入教學中。真正做到敢想、敢說、敢做。教師多以鼓勵,激發,對學生好的創意及時肯定,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成就感。例如,在學習人美版二年級上冊《茂密的花》一課中,教師在進行正式授課之前,讓學生說說花園里有什么樣的花?讓學生從顏色、形狀、大小、姿態說說花園的樣子。之后教師利用多媒體讓學生欣賞花的圖片,對花的結構進行了解。學習花的組成。然后觀察花園里的花。用一個成語形容看到的花,以此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此可見,通過多種教學方式的應用,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與教師形成了良好的互動,并且讓學生將自己的想法完全融入整個課堂,更好地發展了學生個性,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二、興趣是老師,激發課堂作業創造激情
美術課題新穎,教師每堂課要有獨特的導入,經常講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把全部熱情放到創作中。例如,在講人美版二年級下冊《洗澡》一課時,課前老師播放一首《洗澡歌》讓學生看大屏幕跟老師一起律動,感受洗澡的快樂。緊接著老師播放多媒體圖片讓學生欣賞洗澡的場景,下面是學生表演,洗澡時候的動作和表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氣氛最高漲的時候讓學生創作,大大提高了課堂作業的創作激情,拓寬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大膽創作,學生的作品表現出夸張的動作及表情,本節課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
三、課堂作業多樣性,培養創新能力
美術作業是學生進行藝術創造的重要步驟,也是發揮想象,提高技能的過程。針對學生的能力不同,我們要設計不同的要求。課堂上教師的范例以及作品欣賞,有時候會限制學生的思維,讓思維成了固定的模式,這就需要教師去引導,讓學生有自己的想法,獨特的設計。例如,在學習人美版二年級上冊《茂密的花》一課時,教師讓學生每個人準備一朵花,剪下來。可是有的學生忘帶了,教師讓學生動手折花,然后把花做成花園。通過這個過程讓學生把課堂變得更加生動。學生通過立體手工折花,插花的過程突破重點,學習了高矮,前后遮擋關系。讓學生在做作業過程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很好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活動。
四、美術作業展評是教學課堂的延伸,體現課堂有效性
篇3
為了貫徹落實《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和《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10年)》,全面推進學校教育,全面提升學校藝術教育水平,全面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創新、實踐能力。在今后的三年中,學校將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實施新課程,把藝術教育作為學校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要在全校形成一個以藝輔德,以藝促智,以藝健體的藝術教育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使學生在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中健康成長,使學校早日成為“富陽市藝術教育基地”。特制訂本規劃:
二、總體目標:
1.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充分認識并發揮藝術教育獨特的育人功能,通過營造藝術氛圍,開展豐富多采的藝術教育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水平,藝術表現水平以及藝術創新能力,使學生的藝術素質與其他素質和諧發展。
2.學校藝術教育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堅持群體提高與個體特長發揮相結合,堅持日常教學與活動競賽相結合,使學校藝術教育工作思路更寬,方法、途徑、載體更趨多元。
3.器樂進課堂,使每個畢業的學生都會吹口琴、并掌握一定的吹奏演技。
4.在上好藝術類學科課和校園藝術文化氛圍的布置基礎上,要進一步抓好聲樂、舞蹈、鼓樂、書法、美術繪畫等興趣小組的訓練工作,力爭在參加富陽市級比賽中取得好名次,并在富陽市城區中小學藝術教育中有立足之地。
三、具體措施等要求:
(一)加強領導與組織管理工作
1.進一步健全藝術教育領導班子建設,校長親自掛帥,主任具體負責。
2.把藝術教育納入學校工作計劃,每學期至少召開2次以上的藝術教育工作會議。藝術學科各教研組期初有計劃、期中有檢查、期終有總結,做到月月有重點,件件抓落實。
3.校長具體負責對藝術教育的實施、指導及過程管理,藝術教育成果作為指導教師評優、評職、獎勵的依據。
4.創建藝術教育園地,學生美術、書法畫廊,每天5分鐘的口琴吹奏,每學年一次的“藝術周”活動。
5.在普及藝術教育的基礎上,選拔優秀藝術苗子,組成各類藝術興趣
小組。開展長年持久的輔導、訓練。
6.選拔藝術學科類的優秀教師,提高藝術類學科的教學和輔導水平,籌備成立藝術學校,吸納社會藝術資源,為學校藝術教育發展服務。
(二)音樂工作
1.照新課標要求,配齊配好音樂學科教學設備,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2.請有關音樂教學專家來校輔導,送音樂教師外出深造,提升音樂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
3.充實、完善、提升音樂教師隊伍,使之適應五小音樂教育發展需要。
4.要充分利用“丑小鴨”電視臺的作用,開辟“露一手”文藝欄目,給學生一個自我展示的機會,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興趣與特長。
5.從二年級開始口琴進課堂,二至六年級每天5分鐘吹口琴,一年級唱歌,使每個同學小學畢業后會吹口琴。
6.合唱隊:
(1)從
二、三年級招收隊員(約60人)成立初級班,
四、五年級(60人)為高級班,形成梯隊,進行訓練。
(2)以合唱訓練為重點,同時注重拔尖人才的培養,排好獨唱、重唱、小組唱等節目。
7.舞蹈隊:
(1)從
一、二年級開始招收隊員,并形成大小班梯隊。
(2)舞蹈排練以少兒專題舞蹈為重點,要突出創編和兒童的童心;注重隊員舞蹈情感表現力的培養和舞蹈基本功的訓練。
8.鼓樂隊
(1)從
三、四年級中招收隊員,要搞好隊員的銜接,使之“年年有戲”。
(2)完善擴大鼓樂隊的陣容,使之符合規范。
(3)逐步向銅管樂隊過渡,并形成一支像樣的銅管樂隊,管樂隊與鼓樂隊兼容,既能滿足學校宣傳的需要,又能在舞臺上演奏。
(三)書畫工作
1.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培訓美術教師,提高他們的工作和業務水平。
2.挑選優秀的美術和書法教師充實學校書畫教師隊伍,使之更全面、更合理。
3.聘請校外書畫界知名人士來校擔任指導教師,使書畫藝術品種更多樣化。
4.每學期舉行一次書法(鉛筆、鋼筆、毛筆)和繪畫比賽,以提高學生對書畫的興趣和愛好,促進學生書畫技能的提高。
5、以書畫為主要內容,每年至少出好(六
一、國慶、元旦)三期宣傳櫥窗,更換好校園走廊學生書畫作品。
6.成立書法、繪畫校級興趣小組,開展長年持久的訓練,注重隊的層次和大小班的銜接工作,使之年年有人才、年年出成果。
篇4
由于教學對象知識、經驗的積累有限,因此,小學低年段的美術教學相較于中高年段難度要大得多,尤其是教師自身的專業學習和藝術實踐過程中接觸比較少的教學內容更是如此。民間玩具便是絕大部分中小學美術教師很少接觸的,因此,面向小學二年級的學生進行這一內容的教學,對教師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所以,在筆者看來,陳鈞老師以《民間玩具世界》一課參加“第六屆全國中小學美術課現場評選”這樣的“頂級賽事”,勇氣可嘉。
通過認真閱讀教學案例文本,并反復觀看教學視頻,筆者覺得,從總體上來說,陳老師對教學做了充分的準備,三維教學目標的制定較為具體;在此基礎上的教學重點、難點的把握也很準確;教學流程的設計也能緊扣教學目標,各個環節之間環環相扣、層層推進;教學過程張弛有度,有著較強的節奏感,學生的興趣得到很好的激發和保持;教學策略、教學方法運用能有效地服務于教學目標,因而達成了教師預期的教學效果。關于本節課具體的優點和值得商榷之處,參與評課的同行們已經發表了不少頗有見地和價值的見解,在此不再贅言。現想借本案例,談談對于美術教學切入的角度、內容的深度和拓展的寬度的思考。
一、切入的角度
面對—個具體的教學課題,執教者一般都會做一番思考,分析該課題的內容屬性(即所屬的學習領域),揣摩教材的編寫意圖,以尋找教學實施的落腳點,即切入教學內容的角度,這事關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內容的組織和作業任務的設計。這便是通常所說的“教材分析”。以《民間玩具世界》為例,本課屬于“欣賞·評述”學習領域,課題的文字表述由“民間”“玩具”“世界”三個概念組成。由于教材提供的內容較為有限,編者的意圖也沒有明確的表述,所以,就需要教師在這三個概念中尋找教學的落腳點,思考該從哪個角度切人教學。就字面看,本課的編寫意圖可以作兩種理解,一是欣賞民間風格的玩具,玩具是主體;二是以欣賞民間玩具為手段,了解民間美術的藝術特征和文化內涵,玩具是載體。從本案例“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及“教學過程”等方面我們不難看出,陳老師選取的是后者,這也是大多數老師的教學取向。筆者不否認民間玩具屬于民間藝術,但從基礎教育階段美術課程的系統性和小學低年段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角度思考,本人對此有不同的理解,想與同仁們商榷。
“世界”是個普遍適用的概念,與美術課程關系并不緊密,因此,本課的切入點主要在“民間”和“玩具”二者中產生。通觀整套教材,關于民間美術的課題不少,而關于玩具的內容主要出現在本冊教材(本課為第一課,此外還有第二課《現代玩具世界》和第三課《我的玩具伙伴》),所以,從整個小學美術課程系統看,本課應該將“玩具”作為內容組織和教學實施的核心詞,“民間”則作為規定“玩具”來源、范圍和特征的定語。而玩具的最主要特征是“玩”,對于兒童來說,玩具具有開發智力、鍛煉體格、撫慰情感、豐富生活、文化熏陶等多重價值,因此,在欣賞(中國)民間玩具時,可涉及玩具的功能、造型、色彩、裝飾紋樣、制作材料與方法、文化內涵等方面。“玩”是兒童的天性,這正是“在玩中學”教學理念(游戲教學法)提出的基礎。基于這一點,筆者認為,對玩具功能的了解和體驗應該是本課的重中之重,孩子們在愉快地玩玩具的過程中,自然會不知不覺地關注其造型、色彩、紋樣,琢磨其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陳老師在教學中注意到了這一點,在“新課導入”環節安排了學生玩醒獅活動,在“摸一摸、玩一玩”環節讓學生分小組賞玩不同的玩具,在“小結拓展”環節讓孩子們跟觀摩的教師們一起玩玩具。但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陳老師似乎志不在此,而是在玩具的功能、造型、色彩、紋樣、制作、文化內涵之間搖擺,尤其“賞一賞、畫一畫”環節的安排,給人感覺本課的重點是在玩具的裝飾紋樣,故有以偏概全之嫌。
二、內容的深度
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兒童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兒童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表現為“兒童還不能獨立地完成任務,但在成人的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模仿,卻能夠完成這些任務”。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的本質目的就是幫助兒童順利過“最近發展區”。這個理論不僅適用于知識的教學,也適用于技能的教學。對于融知識與技能為一體的美術教學來說,其指導價值不言而喻。因此,教師在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時,既要充分掌握學生既有的知識和技能狀況,也要準確分析通過教學學生能夠達到的知識與技能水平,從而找準“最近發展區”,為確定內容的難度提供依據。
就本課而言,正如陳鈞老師在“學情分析”中所說,學生經過一年的美術課程學習,了解了一些常用的美術詞匯,但由于本案例的實施是“異地教學”,陳老師對這些學生并不是很了解,他們“了解”了哪些美術詞匯,是否了解民間美術、民間玩具的相關“詞匯”似乎不好把握,所以,他們在這兩個方面“已經達到的水平”難以評估,“可能達到的水平”也不好預測,這就給“最近發展區”的判斷和教學內容難度的確定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正因為如此,在教學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難以把握,師生對話無法順暢地展開,教師不得不自己揭曉答案的狀況。如,教師在讓學生根據自己所畫的紋樣猜一猜這些紋樣“所蘊含的中國民間傳統文化中的吉祥寓意”時,面對“桃子”“蝙蝠”“蓮花”“公雞”“大象”“葫蘆”等形象,學生幾乎無話可說,因為這對二年級的城市孩子來說太遙遠、太高深,難度太大了。當然,了解這些紋樣的吉祥寓意,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既非無必要,因為美術學科的人文性特征要求在美術教學(尤其是“欣賞·評述”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電非不可能,因為以二年級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完全可以接受和理解這些知識。問題的關鍵在于他們從未接觸過這些知識,讓他們無師自通地說出來未免強人所難。如果改變一下思路,教師做一些必要的提示,或者將相對應的吉祥語(長壽、福、祿、連年有余、吉、祥)列出來,讓學生選擇或連線,則可大大降低知識的難度。
三、拓展的寬度
教學的拓展具有拓寬學生視野、發展開放式思維、促進知識遷移、延伸學習空間、提升教學效率、增強學習內容的關聯度等多重價值,因此,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教學環節。在本課“小結拓展”環節,陳老師讓學生創造新的玩法,拿著玩具和觀摩教師一起玩,并請教他們“是否有好的創意”。這樣的拓展還是值得探討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并未將“玩法”作為重點,學生基本上不知道這些玩具的“老玩法”,如何“創譴新玩法”?因此,在課堂上難免會出現學生草草應付的情況,觀摩者也會對能“創造”出怎樣的“新玩法”產生疑問。
篇5
作者簡介:李欣,男,中學一級教師,上海市寶山區教師進修學院,郵編:201900。
“同課異構”教學是當下各區域、學校經常采用的一種教學研究方式,其目的是希望通過“同課異構”教學研究,引發思維碰撞,形成觀念交流,促進教師成長,最終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感悟、建構并豐富學習經驗,實現知識傳承、能力發展、積極情感的形成與統一。
作為—個教學研究人員,我覺得有必要思考美術教學的“同課異構”究竟應該是怎樣的“異”和“同”。為此,我們選擇了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美術教材第三冊第四單元《線條的變化》第10課《茂盛的植物》開展研究。該課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教材的編寫意圖是通過組織學生討論與發現自然界的植物造型千姿百態、具有獨特的排列規律,探究茂盛植物的表現方法,進而要求學生了解植物的排列與穿插組合的形態特點,運用變化的線條和色彩畫出想象中的植物,并進行裝飾。以下是結合本次“同課異構”教學研究中的四則教學方案展開的一些想法。
一、“同課異構”的“異”
在“同課異構”教學中,由于教師不同,學生不同,導致在課堂教學中會出現許多差異,但從大的方面來說,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不同點。
1.作業內容形式的不同
美術作業是理解、落實學科知識與技能的載體。它包括課堂內學生所創作的繪畫、雕塑、工藝、設計等美術作品,此外,還包括欣賞、評論,以及參觀調查的文字和圖像記錄等。它是體現教學過程、落實教學目標的渠道。在“同課異構”教學中,由于教學內容和教師專長、學生實際能力的不同,美術作業設計往往具有不同的特色。
這里提供的4則教學方案,都以“茂盛的植物”作為主題,但作業內容形式卻各不相同,有吹塑版畫、科幻想象畫、刮蠟畫,以及結合文字和圖像的寫生畫。四位教師通過不同的美術表現形式進行作業設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極大的拓展,使得美術教學的“同課異構”在作業環節“異彩紛呈”。
2.學生學習經歷的不同
學生的學習經歷,主要指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是特定課題學習的起點狀態。當我們在進行“同課異構”教學時,要認識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并根據學生不同的認知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設計出符合學情并能有效實施的教學方案。現代教學設計理論認為,認真研究學生的實際需要、能力水平和認知傾向,“為學習者設計教學”,優化教學過程,將更有助于達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
祁連中心校和江灣中心校分別是我區版畫和科幻畫特色學校。兩所學校的學生在學校特色的浸潤下,在平時的美術課堂教學中已經體驗過版畫練習,嘗試過科幻畫創作,對這兩種美術表現形式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學習經歷。徐豪老師是市優秀科幻畫輔導教師,陸鳳芝老師是區“版畫共同體”成員,也正是基于學生這樣的認知水平,二位老師才能在“同課異構”教學時把教師自身專長與學校美術特色有機地融入《茂盛的植物》的教學內容。
而大場中心小學的學生來自周邊的農村地區,學生美術學習的經歷比較少。面對這樣的學情,吳敏老師降低作業難度,讓學生在刮蠟紙上用線條描繪出各種造型的樹葉,再進行細節的豐富。盡管美術技能降低了,但有趣的作業形式依然能使學生興致盎然。
同樣是畫茂盛的植物,實驗小學沈俠老師則采用了完全開放的作業形式,通過引導學生利用“學習單”觀察校園內的植物并進行寫生,進而討論交流、賞析大師作品,最終繪出—幅裝飾性的草本植物圖。這樣的教學設計,完全基于實驗小學學生的美術學習經歷。因為學生大多在課外接受過藝術的熏陶,所以,具有較強的美術學習能力,他們已經不滿足于課內的描畫,更渴望能夠運用所學,走進大自然,大膽表現身邊鮮活的對象。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由于身處不同區域、不同家庭、不同學校,面對不同的教師,學生的學習經歷必然很不相同,而面對這樣的個體差異,教師必須依據學生的經驗展開教學設計。正因如此,我們的美術課堂教學面貌才會如此千姿百態。
3.教師教學策略的不同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教材改革應有利于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主動探索知識的發生與發展,同時也應有利于教師創造性地進行教學。”同樣,《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學建議”中也提出:“積極探索有效教學的方法—一明確‘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教學目標、教學情境、信息資源、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練習活動、學習評價等方面的精心策劃和設計,提高美術教學效果;引導學生關注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通過觀察、體驗、構思、描繪、塑造、設計和制作等美術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關注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培養學生親近自然、融入社會、關愛生命的情感態度與行為習慣,逐漸形成他們的環境意識、社會意識和生命意識。”可見,美術教材作為知識與技能的載體、材料與資源,給教師重新建構文本提供了可能,從而引導教師完成對教材的二度開發;同時,基于教師不同的學習經歷和個體差異,在“同課異構”教學中,不同的教師在教學中所選擇的教學方法、手段、策略會大相徑庭,所呈現的教學風格也會各有千秋。
在《茂盛的植物》“同課異構”教學中,4位教師的教學策略也不盡相同。
徐豪老師通過一個介紹“學校花卉節”的短片,引出“創意植物博覽會”,又通過師生共同演示造型獨特的植物及其穿插組合的方法,觀察樹葉花紋的變化,進而創作出茂盛植物的有趣外形,并運用線條進行裝飾。
陸鳳芝老師讓學生欣賞《熱帶雨林的植物》視頻,引出茂盛的植物,并通過回憶認識的“線條朋友”和給植物拍照游戲的教學環節創設,鞏固學生對植物前后層次、穿插交鐠的真實感受,進而通過對作品“改一改”、“加一加”、兒歌朗誦等教學手段,讓學生直觀感受各種線條在版畫技巧下的變化和運用,思考并發現線條粗細、深淺、疏密與前后層次之間的聯系,最后用吹塑紙版畫的形式表現茂盛的植物。
吳敏老師則通過“樹葉精靈”的情境創設,及“樹葉精靈”的介紹,讓學生近距離地觀察樹葉的外形和葉脈,感受其線條的不同變化和樹葉疊加穿插的特點,最終在透光刮蠟紙上用線描繪出各種造型的樹葉;在最后的評價環節,學生打著手電在教室里尋找最美的“樹葉精靈”和最神秘的“樹葉精靈”,使整堂課達到教學。
而沈俠老師則把學生帶到校園,利用“學習單”引導學生觀察校園植物并進行拍攝和寫生,在比較、討論的基礎上理解線條的疏密、粗細和長短變化的表現效果;通過欣賞大師作品,學習他們運用想象力表現所見景物的方法,完成裝飾性草本植物作品的創作,并組成“植物墻”,以評選“校園植物繪畫師”的形式進行作業評價。
通過對以上4位教師教學策略的簡述,我們不難發現,4位教師采用了不同的導入方式,運用了不同的教學過程與方法,通過啟發、引導、比較、分析和討論,創設豐富、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配合示范、實物、影視等直觀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體驗與感悟;通過讓學生學習技法、構思構圖、動手創作、展示交流等活動,提高學生的視覺感悟能力與表達能力;并運用不同的展示方式和評價手段,引導學生發現他人作品中的創意之處,感受到尋找美、發現美的樂趣,體現美術學科的育人內涵。正是這些不同,使得這4節課帶給我們完全不同的感受。
二、“同課異構”的“同”
盡管“同課異構”教學有許多不同,但是,這些看似不同的課堂教學中,總有一些內在的共同之處。
1.美術教材是“同課異構”的載體
“同課異構”教學離不開美術教材這個載體。這個載體不僅為教師提供了相同的教學內容,更通過編者的意圖,確定了整套教材、每個單元、每節課的知識與技能目標,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使教師在進行“同課異構”教學時,除了關注教學內容的相同,更要關注教材所傳遞的核心知識與技能要求。《茂盛的植物》作為“線條的變化”單元中的一課,自然要圍繞“線條”這一主題展開教學。本文所提供的4則教學方案,無論采用了什么教學策略,無論面對怎樣的學生,無論選擇了怎樣的媒材和作業形式,但在教學過程與方法、教學策略與學生活動設計時,都應圍繞“線條”這一美術知識,以線條的不同表現形式為教學重點,展開“同課異構”教學。
2.教學日標是“同課異構”的基礎
無論何種結構的課堂教學,其教學目標部應該是大致相同的。當然,面對不同的學生,教學目標會進行適度的調整,但都應圍繞“實現知識傳承、能力發展、積極情感形成”這樣的三維目標展開。
統觀這4則教學方案,都是通過美術課堂教學引導學生觀察體驗,初步了解植物的外形特點,用各種線條的變化表現植物排列及穿插組合的形態,感受植物的獨特之美,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體會觀察、創作帶來的樂趣,教學目標是基本一致的。
3.課程標準是“同課異構”的依據
當然,我們在制定教學目標的同時,始終要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并基于中小學美術課程標準展開教學與評價。四位教師在進行“同課異構”教學時,都認真研讀了上海市中小學美術課程標準,并根據課程目標、小學階段(一至二年級)的內容與要求,緊密結合整套教材中有關“線條”這一美術知識的序列進行研究,因而,這樣的美術教學“同課異構”就具有了一定的科學性。
“同課異構”教學研究開展了這么多年仍經久不衰,是因為它給我們的教師打開了一扇扇不同的窗,引發了教師不同的思考,既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了種種可能,也對教師提出了更多挑戰,也許,這就是它的價值與魅力所在。
教學方案一
執教:徐豪
上海市寶山區祁連中心校
教學內容分析(略)
學情分析
二年級學生通過一年的學習,對線條的運用已經有些基礎,能夠比較自如地運用線條表現簡單對象。而他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愈來愈強,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地表現畫面,想法具有創造性。而《茂盛的植物》這節課就是讓他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符合學生發展的特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想象植物特別的外形,學會運用各種線條來表現植物的有趣形態。
過程與方法:在觀察、比較、想象和嘗試過程中,創作出別具特色的茂盛植物,并運用各種線條進行裝飾。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茂盛植物的獨特之美,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體會創新帶來的無限樂趣。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創想植物的有趣造型,運用不同類型的線條進行裝飾。
難點:創作外形新穎獨特的植物組合,線條的裝飾有粗細與疏密變化。
作業形式
以真實植物為原型,通過創意聯想描繪植物的有趣外形,并運用線條進行裝飾。
教學準備
教師:示范所需的工具、范例、多媒體課件等。
學生:畫紙、記號筆等。
教學過程
(一)欣賞與啟發
本課以學生熟悉的校園花卉節活動為導入,通過播放學校盆花展示的短片,引出學校今年的花卉節將舉行“創意植物博覽會”,勾起學生對校園文化的美好記憶。而后,通過欣賞插畫師們筆下的《茂盛植物王國》作品,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觀意愿,并感受經過藝術加工的茂盛植物的無限魅力。
(二)討論與嘗試
1.創想有趣造型
在欣賞插畫師們的作品后,學生的學習熱情已被點燃。教師及時出示一盆葉子形狀特殊的植物,學生通過觀察,初步感受特別植物和常見植物在外形上的差異。經過教師的講解,學生明確了植物外形可以進行創新設計。接著,運用討論法,引導學生討論:葉子還能設計成哪些有趣的形象?這個環節的設計能充分發揮二年級學生敢想敢說的特點。討論交流后,教師出示各種有趣的創意葉子形狀,直奔主題,打開學生的思維想象空間。
基于以上的鋪墊,接下來請學生充當“小老師”,上臺嘗試創想有趣的植物外形。植物生長的姿態和前后的穿插關系是較難表現的,因此,在演示過程中采取師生合作的方法。先讓學生嘗試畫一株外形奇特的植物,然后教師演示表現植物間的穿插。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就能直觀地了解各種茂盛植物的不同畫法和構圖要點。
接著,請學生自己創想有趣的植物外形,教師提出作業要求:(1)大膽創作茂盛植物的各種形態;(2)畫出植物間的穿插組合。
2.添加裝飾線條
完成植物特別造型的創想后,就要為植物進行裝飾。本單元的主題是線條的變化,而線條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因此,教師運用范作提示學生運用線條也能為植物進行美化,順理成章地引出“線條裝飾方法”。然后,指導學生觀察樹葉實物圖片,讓他們真切地體會各種線條都是源于生活的,從綠葉上可以找到熟悉的線條,能發現線條豐富的粗細與疏密變化。這一環節,用“實物觀察法”幫助學生突破了本課的難點。之后,再請學生嘗試為植物的不同部位添加線條。這既是對線條的復習,又能通過課堂的生成,引導學生感受局部線條的疏密變化和整體布局的疏密對畫面的作用。
隨后,教師圍繞本課的重難點,提出作業要求:(1)為植物添加各種裝飾線條;(2)表現線條的粗細和疏密變化。
3.構思與創作
學生開始為植物添加裝飾線條,教師巡視指導,并為學生提供參考和欣賞的相關圖像資料,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作業。
4.展示與評價
教師組織開展“創意植物博覽會”,展示學生作品。并提出作品的評價依據:(1)植物的造型是否奇特、有趣?(2)線條的裝飾是否體現了疏密與粗細的變化?
教師邀請學生參觀“博覽會”,并根據評價要求選出自己心儀的或是最新穎的植物組合作品。在評價過程中,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
5.拓展與延伸
最后,結合我校的特色—一科幻畫,讓學生欣賞科幻畫中的“茂盛植物”,拓展他們的想象空間,讓他們感受創新帶來的神奇和樂趣。
教學方案二
執教:陸鳳芝
上海市寶山區江灣中心校
教學內容分析(略)
學情分析
二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勇于嘗試,樂于探索。在以往的學習中,已經具備初步的造型能力,對于線條的組合運用也有了一定的方法積累。在版畫方面,由于我校是“寶山區版畫共同體”成員,長期開展兒童版畫特色教學實踐,因此,學生已熟悉基本的吹塑紙版畫制作過程。借助吹塑紙版畫的形式,學習用豐富的線條變化表現植物的疏密層次和前后穿插的形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了解部分植物的外形特點,學會用粗細、疏密、深淺的線條表現植物的層次和形態。
過程與方法:在欣賞、觀察、比較、分析等過程中,學習用吹塑紙版畫的方式、變化的線條表現茂盛的植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大自然變化之美,體會線條表現之美,增強熱愛自然、表現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用吹塑紙版畫的形式表現茂盛的植物。
難點:用變化的線條表現植物的前后穿插組合。
作業形式
利用單色吹塑紙版畫形式,通過觀察、比較,用粗細、深淺、疏密不同的線條,表現植物茂盛的形態。
教學準備
教師:示范所需的工具、范例、多媒體課件等。
學生:吹塑紙、預裱宣紙、木刻筆、水溶彩棒、噴水瓶、水彩筆等。
教學過程
(一)欣賞與感受
導入部分,通過欣賞《熱帶雨林的植物》視頻引導學生領略自然界中植物繁茂、種類繁多的熱帶雨林帶給人們的震撼和美感。又用遭受人為破壞后的“雨林”的照片做前后對比,幫助學生理解“茂盛”的含義,并引出課題,同時激發學生熱愛自然、關注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
(二)思考與認知
從剛才的視頻欣賞,進入分析植物種類和特點的環節。首先,由學生“講一講”自己所關注的一種植物的結構特點;然后,教師出示兩組高矮不同種類植物的圖片,相互比較、分析差異,由于高大的“樹木”類已在之前的教材中出現過,因此,這里主要引導學生歸納矮小如草類、藤蔓類植物的造型特點;再帶領學生復習“線條朋友”,嘗試選擇合適的線條,用“書空”的方法簡單描繪出植物的形態,并通過“說一說”相互交流心得,反饋調整,從而解決了植物基本造型的問題。
(三)游戲與理解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前后層次、遮擋穿插,教師借助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回憶拍集體照的場景;再分組討論,比較兩張不同效果的集體照,分析造成效果好、差的原因,從而使學生真正感悟到:層次安排的原則是前矮后高,遮擋穿插。最后,用游戲“雨林集體照”多種植物的組合構圖,讓學生在“玩一玩”的過程中鞏固對前后層次、穿插交錯的真實體驗,使“茂盛的植物”畫面具體化。
(四)嘗試與示范
1.欣賞回憶嘗試作業
本環節,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欣賞優秀的“植物”版畫作品,激發繪畫欲望;再讓學生回憶吹塑紙版畫的制作過程,嘗試作業。接著,教師選擇兩幅作品進行比較,分析線條疏密、粗細等變化帶來的不同效果。然后,通過師生合作“改一改”“加一加”的過程,讓學生直觀感受各種線條在版畫技巧下的變化和運用,思考發現線條粗細、深淺、疏密與前后層次之間的聯系。
2.兒歌小結歸納要點
為了鞏固版畫中對線條表現方法的掌握,便于學生理解,教師自編充滿童趣的兒歌作為歸納小結,增加學習趣味:“眼前小草用力刻,后面大樹細細描,遠處植物輕輕劃,粗、細、疏、密巧安排。”
3.教師示范提示要點
基于前面的理解和認識,進入教師示范環節。通過教師的完整示范,使學生直觀地回顧由構圖到作品完成的整個版畫制作過程。期間,教師示范時有意在關鍵部分放緩速度,并提示要點:前面低矮植物要加重刻,輪廓清晰;后面高大植物,外形線條粗重,細節花紋具體;遠處景物,輕描淡寫。從而使學生真切感受植物形態通過版畫線條組合的趣味。
(五)實踐與指導
學生課堂練習環節,教師圍繞本課重點、難點,提出作業要求:
1.用深淺、粗細不同的刻線表現前后。
2.用疏密不同的線條表現主次。
3.作業印制清晰均勻。
(六)展示與評價
教師創設“拯救熱帶雨林”情境,展示學生作品,與導入部分前后呼應。學生把作品插在熱帶雨林的背景中,依據細節生動、印制清晰的要求,評出“雨林小衛士”,把手中的“小苗苗”獎章貼在認可的作品下方。最后,通過互評、自評、教師總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評價環節,體驗成功的喜悅,培養初步的版畫欣賞意識。
教學方案三
執教:吳敏
上海市寶山區大場中心小學
教學內容分析(略)
學情分析
通過前期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夠比較自如地運用線條表現簡單對象,但還不善于把事物的細節描繪出來。因此,以樹葉為教學內容,適當降低對各種植物的整體觀察的學習要求,讓學生通過對植物葉子的形狀、細節逐步加以細致的觀察,在觀察中發現線條的粗細疏密變化。由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他們更愿意嘗試使用一些新的畫材進行創作表現,而透明刮蠟紙的使用,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不同的樹葉,在刮蠟紙上用線條表現樹葉的外形特征,并用線條的粗細疏密等變化來表現樹葉的生長細節。
過程與方法:在對實物進行觀察和比較的過程中,學習運用線條表現樹葉外形和生長細節,并學會物體穿插組合的構圖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自然界植物的千變萬化,發現生活中的線條美,并體會使用新畫材的創作樂趣。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在觀察樹葉的基礎上,運用不同的線條表現樹葉的外形特征和生長細節。
難點:在刮蠟紙上表現出樹葉的穿插組合。
作業形式
利用透明刮蠟畫的材質特點,通過觀察,用“刮蠟”的方法表現樹葉的形狀,添加線條,表現葉子的生長細節,并以樹葉穿插組合的方式表現。
教學準備
教師:各種樹葉、透光刮蠟紙、竹筆、范例、多媒體課件等。
學生:各種樹葉、透光刮蠟紙、竹筆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與激趣
課前讓學生到校園里撿拾植物的落葉,不但讓學生了解植物是多樣的,而且也為學生在課堂內能觀察到不同造型的葉子做好準備。
導入部分,教師通過課件創設情境,先讓學生欣賞秋天美麗的落葉景色,并在撿拾到的落葉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樹葉,這時,情境突然發生了變化—一落葉不見了。結合低年級兒童天真、好奇的特性,以情境故事的發展,吸引學生的視、聽覺,充分調動起學生的興趣。最后在“魔法棒”的幫助下,學生們在黑暗中找到了一片片“樹葉精靈”,讓學生在了解新畫材(透光刮蠟紙)特有的表現效果的同時,激起創作的欲望。
(二)討論與交流
通過“樹葉精靈”擬人化的語言,向學生介紹楓樹、樟樹、松樹等植物的樹葉特征,并讓學生在尋找“樹葉伙伴”的過程中,了解到不同的樹葉有著不同的造型;教師還將學生發現的其他樹葉的形狀以簡筆畫的形式直接畫在黑板上,師生間的互動,不但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觀察發現的積極性,更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需求。
(三)觀察與嘗試
1.嘗試體驗(摸一摸)
教師引導學生摸一摸樹葉,讓他們能直觀感受到樹葉輪廓的線條特征。隨后,教師在示范的同時又配合語言描繪:“這一片樹葉摸上去毛毛糙糙的,橢圓形葉子的邊線就像鋸齒。”從而再次強化學生對樹葉的外形特征的觀察,使學生不但在交流時就能準確地說出自己喜歡的葉子的外形和線條特征,而且還能在刮蠟紙上直接運用線條表現葉子的形狀。
2.觀察添加(看一看)
在學生進一步觀察(看一看)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討論交流發現葉子筋脈的生長細節,葉子的主葉脈粗而長,旁邊的葉脈細、短而密集。在隨后的嘗試添加線條的過程中,根據所觀察的事物直接添加線條,這對二年級學生來說,可能還有一些難度,但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修改,學生不僅能明確線條粗細、疏密的組織方法,還能掌握這種根據觀察進行表現的方法。
(四)欣賞與發現
先請學生欣賞范畫,讓學生感受到樹葉疊加穿插的特點,再請個別學生上臺嘗試樹葉組合。這個環節不但讓學生了解樹葉間前后遮擋的表現方法,而且也讓教師對這個過程中會出現的一些生成性的問題及時進行講解,加深學生對事物疊加穿插表現特征的印象。
(五)展示與評價
在展示過程中,讓學生將自己的作品貼在透明展板上,然后關燈,學生打著手電在教室里尋找最美的“樹葉精靈”和最神秘的“樹葉精靈”。學生們通過欣賞互評,發現他人作品中的創意之處,感受到尋找美、發現美的樂趣。整節課是以情境故事為主線的,因此在結尾處設置的情境,不但能激發學生參與評價活動的積極性,也讓學生了解了新畫材(透光刮蠟紙)特有的表現效果。
(六)拓展
欣賞白天的“樹葉精靈”,以及用拓印等不同方法表現的“樹葉精靈”,從而拓寬學生的創作思路,讓學生知道可以運用色彩或不同的方法去表現事物,進一步激發學生進行不同繪畫創作的熱情。
教學方案四
執教:沈俠
上海市寶山區實驗小學
教學內容分析(略)
學情分析
通過一年的美術學習,我校二年級學生對于點、線、形的表現已有一定的基礎;在本單元第一課《昆蟲樂園》里學習了細節的觀察方法,也具備了一定的審美和創造能力。據調查,95%以上的孩子更渴望能夠深入自然,并運用所學大膽表現身邊鮮活的對象。本課正是基于此階段學生的心理需求,帶其走進校園,嘗試運用各種線條的變化表現出裝飾性的植物效果,感受真實的自然美。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了解草本植物的外形特點,學會用各種線條表現草本植物排列及穿插組合的形態,并進行裝飾美化。
過程與方法:在觀察、記錄、討論、比較及欣賞的過程中,嘗試運用各種線條對校園草本植物的形態進行細致描繪,并發揮想象、裝飾美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草本植物千變萬化的美,體會細致描繪、裝飾美化的樂趣,激發熱愛自然、關注自然、表現自然的興趣。
作業形式
參照觀察筆記,描繪草本植物的外形、細節,并進行裝飾添加。
教學準備
教師:草本植物圖片、范畫、課件等。
學生:拍立得相機、學習單、勾線筆、水彩筆、彩鉛等。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運用各種線條表現裝飾性的草本植物。
難點:草本植物的穿插、排列與組合。
教學過程
(一)欣賞與導入
本課2分鐘預備鈴期間,以欣賞各種草本植物圖片,結合“猜猜我是誰”的游戲來引入。而后,先觀賞視頻《校長大動員》,通過校長發出號召,須在學生中公開招募多名“校園草本植物繪畫師”的情境導入,作為任務驅動,在課的—開始就抓住了學生樂于競爭的心理特點,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主人翁意識,引出繪畫需求。
(二)觀察與發現
1.組織觀察校園里的草本植物
經過校長的動員,學生們的表現欲已被激發。這時,老師帶領學生進入校園,依照學習單要求分組各選一株草本植物進行觀察。學生們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畫一畫等活動,填寫學習單的正面。(圖4)
2.交流、發現草本植物的基本特征
再依照學習單內容反饋,共同討論交流、集思廣益,發現草本植物的基本特征,并在教師引導下歸納草本植物的基本組成部分:枝、葉、花果等;以及不同特點:枝條粗細長短不一、花葉的形態各異、表面的肌理紋路不同。
3.嘗試寫生校園里的草本植物
在自主探索了各種草本植物外形特征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依據各自不同的審美角度進行取景,每人拍攝一張即時成像的植物形態照片;學生根據照片內容嘗試用鉛筆在作業單背面的“繪圖區”(圖4)里畫一畫,感受一下類似“寫生”真實植物的效果。此環節有效地解決了低年級學生嘗試寫生過程中的散點觀察、哪里都想畫,卻又無從落筆的問題,這種類似于“自然筆記”的原始草圖,也為后續的進一步創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整個活動過程基于學生的心理需求,有效地培養其有目的地觀察、積極思考的能力。
(三)探索與表現
1.探究草本植物的表現方法
(1)欣賞、比較、發現
初次嘗試寫生的低年段學生雖然積極性很高,但畫面中較復雜的植物莖葉穿插遮擋、前后組合等關系都較難把握好,若不及時加以引導,會導致學生喪失信心和耐心。因此,適時地出示一組實物照片與線條作品對比圖供學生欣賞、交流,并通過媒體的演示,強調植物的穿插、遮擋關系,以幫助學生更快地發現線條之間的奧妙。
(2)提煉、修改、歸納
組織學生思考、討論:怎樣才能讓這些草本植物變得更生動?師生通過在實物投影儀上共同探索、演示、修改,小結得出:①運用各種線條組合表現植物的穿插、遮擋關系;②植物的排列要有高低、前后、大小的組合變化。
(3)修改、調整、重組
學生用記號筆在鉛筆稿上進行修改、調整或重組,最后擦去鉛筆線條。
此環節通過欣賞、比較,使師生共同在學生的鉛筆寫生稿上進行修改、調整、重組,有針對性地設置了坡度,循序漸進地讓學生探索和感知草本植物的線條表現方法,突破教學難點,便于學生學習和掌握。
2.思考草本植物的裝飾方法
(1)運用線條裝飾
引導學生欣賞優秀的植物裝飾線描作品,并思考如何讓作品更具裝飾性。學生在了解了植物的大體形態以及莖葉的穿插遮擋關系后,通過欣賞優秀的裝飾性植物線描作品,回憶學過的線條類型,發現不同的線條適合裝飾植物不同的部位,并感受線條疏密、粗細、長短等變化帶給畫面的不同效果。然后,讓學生嘗試用記號筆添加各種不同的線條進行美化裝飾。
(2)添加色彩裝飾
在基本完成黑白線稿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欣賞克利·保羅的作品《路上的風光和黃色鳥》,感受大師勾線填色的裝飾方法,了解裝飾畫面的多種形式,鼓勵學生在上色的時候不局限于固有色,大膽想象,激發其進一步創怍的欲望。
(3)學生自創裝飾
創作源于欣賞和借鑒,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大量作品的視覺沖擊能帶來一定的啟發思維的效果。在欣賞了大師克利·保羅作品豐富大膽的色彩表現之后,教師在多媒體上出示更多大師的優秀作品,讓學生全方位地感受大師作品的天真、浪漫和神奇,學習他用想象表現所見景物的方法,充分領略作品中豐富的想象力和超現實的追求,感受“原來畫面還可以這樣表現和處理”。
隨后,再引導學生思考該如何在自己的畫面中跟著大師的感覺,嘗試添加(人物或動物等),亦可適當變形,在作品中大膽融入自己的想法,進一步豐富畫面效果。
(四)展示與評價
教師組織學生將作品展示在“校園草本植物墻”上,并提出作業評價要求:(1)談談觀察草本植物過程中的感受;(2)說說自己是怎樣用線條來表現裝飾畫面的;(3)介紹自己所表現的作品有什么特殊含義。
篇6
1新課堂教學重視運用多媒體
要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美術欣賞教學可能在短期內帶來知識與能力的增長,我們所看到的教科書中的范例,包括與之配套的燈片,由于畫面太小,或因時間的關系,有些范例太陳舊、落后,沒有達到真正的美感和欣賞的效果;如果有效地運用多媒體,如通過掃描儀,把一些與時代接近的圖片顯示給學生欣賞,教師進行講解和誘導,使學生視覺上耳目一新,思維上有一個美好的、能夠各自發揮的想象空間,那么,美術欣賞教學課的目的就能真正落到實處。
在美術課教學中,教師事先總要做大量的示范作業,有時時間和精力又不允許。有了掃描儀,這個難題就好解決了。如學生在學習國畫課時,我們可以找來一些名畫讓學生欣賞,如六年級的美術課有畫梅、蘭、竹、菊“四君子”,我們可以找到大量的圖片,通過CAI演示,讓學生欣賞。體會、感受,從而再進行臨摹、訓練。這樣的作業才多姿多彩,不拘一格。在低年級教學中,如一些色彩教學,我們可以播放一些兒童喜歡的動畫畫面,增強色感,指導配色學習。在想象畫教學中,啟發和引導學生的想象非常重要,我們可以播放一些動畫片來引導。如二年級的想象畫吹泡泡,可以播放動畫片《小飛象》片斷,兒童既高興又啟發了想象,整堂課至始至終都有趣味。這樣的課,小朋友自然愛上,而重點、難點又在欣賞中解決了。
創作一件完美的美術作品,總是要經過反復修改,修改就需要教師及時指導。學生作品中的問題往往具有共性,所以當部分學生初稿出來后,先選取幾張具有代表性問題的作品,用投影儀展示出來。這時,可以同時引導學生及時發現問題,找出修改的方法,并同時將學生作品中各自的優點都一一予以展示、講解;學生相互之間也就能取長補短。繼而各自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品。作品完成后,希望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給大家,享受成功的喜悅;學生也可以展示。
美術教學中,手工課所占比重也很大。以往,我們示范作業時,教師邊講邊示教,但終因空間狹窄、視野遮擋、前后不連貫等原因,很多學生無法清楚而完整地看到整個演示過程,因而有一部分學生不會做或不想做。但我們如果運用實物投影儀,這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學生通過畫面,能清楚地看到教師整個演示過程;同時,優秀學生也可以上臺嘗試作業或演練,或將作品通過投影儀進行展覽,并讓學生自己講解、自我評價,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積極性和能動性,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使手工課真正成為學生自己動手作業的課。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盡可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以期提高和擴大手工課的教學效果
2使用幻燈技術視覺形象來感知和認識
根據心理學的有關理論,人的興趣首先產生于新奇事物和它獨特形式的刺激。我們在大談現代多媒體手段的同時,幻燈機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工具,特別是常規教學中美術教師運用最多;它具有體積小、資金少等特點,一般邊遠地區的教師也能掌握。而合理地運用,也會相得溢彰。例如,小小的剪紙課教學,教師剪完作品后,平著展示給學生,和放于幻燈機或投影儀上放大,二者的效果就不一樣。在上三年級剪紙花邊一課中,我把作品通過投影儀,產生的黑白對比效果給學生一種新奇感,放大后的例圖格外突出,紋樣清晰可見,教師也可以由一個單元至多個單元的組成即花邊的形成。教師可根據圖形指導學生欣賞,也可用單獨例樣并由此而設計的花邊進行對比講解,誘導學生的創作欲望。
篇7
關鍵詞: 非美術現象 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 傳統美術教學手段 小學美術教學
在現代和傳統、新的和舊的教育觀念與教學設計彼此交鋒的當下,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常見的“非美術現象”都有哪些呢?為何會產生這些有悖于課堂教學常規的現象呢?我們又該如何改變美術教學中的“非美術現象”呢?這是本文需要探討的問題。
一、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的“非美術現象”
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深入,美術課堂逐漸失去傳統美術教學的優勢,不再把美術知識和美術技能大量呈現在美術課中。在課堂變得熱鬧的同時,課堂的美術成分越來越少,大量“非美術現象”充斥美術課堂。
1.活動課傾向的“非美術現象”。在美術課堂中,在學生動起來的同時,教師往往會忽略教學內容的科學預設,使精彩的動態生成變成游離于美術教學之外的“花招”。如在小學美術二年級《動物朋友》一課中,教師播放了一段不同動物的各種叫聲,讓學生學叫聲,猜情景。學生聽到動物的各種叫聲,紛紛學著叫起來,有的學生甚至打斗起來,好不熱鬧。緊接著,教師又發給每位學生一個動物頭飾,在教室中間模擬森林場景,伴著音樂的節奏,大家笑著、叫著、奔跑著……在完成創作時還余興未了,叫著、學著,笑著。如此出現活動課傾向的美術課堂成師生表演的舞臺,教學效果很不好。
2.信息技術課傾向的“非美術現象”。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把電腦當成一種“高級板書演示器”,鼠標替代傳統的粉筆,用大屏幕代替黑板的現象充斥著美術課堂。如在小學美術一年級《畫味覺畫嗅覺》一課中,老師以幻燈片的形式出示課題,新授環節過多地采用電腦屏幕展示,師生之間的交流很少,在作業環節中出現了學生不知道怎樣畫的情形。這樣一節課堂只是一些圖片資料的堆砌,教學效果甚微。
3.自習課傾向的“非美術現象”。部分美術教師只注重教學內容的傳授,輕視課堂作業時的巡視輔導。如在小學美術二年級《機器人伙伴》一課中,教師巡回輔導時,不是積極引導學生更有創意地創作,而是運用各種話語對學生進行催促:“我們的作業有時間的規定,速度提高呀!”“有的同學已經開始上色了,速度慢的抓緊啊!”看到學生創作的速度不夠快,教師不惜花費血本,用獎品進行刺激,全然不顧學生作品的創作效果如何。在這樣的催促下,學生無心創作,草草幾筆便完成作業。
二、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非美術現象”的分析
1.教師誤解新課標。新課標提出用形體來表達自己對美術作品的感受和認識,為的是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表達空間,并以此加深對美術作品的體驗和認識。如果學生愿意用表演的方式,如動作、舞蹈、喜劇等進行表達,應當給予鼓勵。[1]基于這樣的認識,很多美術課堂紛紛出現運用肢體語言進行美術教學的現象。“美術”是一種人和人之間通過美的心靈的交流。沒有審美主體積極的情感體驗,就不會有審美活動本身。[2]美術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安排,必須遵循學生的思維、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教師要努力關注學生的學習本身,而不是走個過場,熱鬧一下。
2.教師誤解現代教育技術。實踐證明,教師在課堂上適當運用電腦技術手段,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學校評價一堂美術課的優劣,就把教師是否運用多媒體作為評價指標,而不管運用得是否適時、適量、適度。電腦課件的運用只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不能完全代替教師的講解。對現代教育技術片面、膚淺的理解,給美術教師造成了一種誤導:不使用多媒體,就不是一節好課。如果哪位美術教師不會運用電腦課件輔助教學則是一件怪事。[3]
3.教師輕視教學輔導環節。教師對學生創作的作品進行輔導是教師巡回指導的中心任務,但一些美術教師沒有充分重視學生課堂練習時教師輔導的重要性。一些美術教師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只是走馬觀花,上一環節草草結束就開始進行下一環節的教學。更有甚者,覺得某位學生肯定無法完成作業,便匆忙拿起畫筆幫學生完成。長此以往,教師的巡回輔導只會流于形式,只巡視不輔導,無事可做,就像晚自習的值班老師,走幾圈了事。這樣一來,學生在黑暗中摸索,作品創作失敗率居高不下,學生便漸漸失去對美術課的興趣。
三、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非美術現象”的建議
1.分清主次。美術是以視覺感受為主的藝術。[5]教師想通過活躍課堂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肢體語言,使學生加深對藝術作品的體驗和感受,本無可厚非,但有一個問題必須分清,那就是美術是以視覺感受為主的,其他的感受只是為了輔助和強化視覺感受。教師如果過于強調聽覺、觸覺、動覺,課堂看起來熱鬧,但往往形式新穎卻華而不實,學生應在視覺上得到的東西更是一無所獲。
2.合理整合。在美術教學中,我們不應該夸大多媒體技術在新課改中的作用,既要認識到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的積極意義,又要估計到多媒體課件存在的不足,發揮美術教師的藝術特長,使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實現多媒體信息技術與美術學科的合理整合。我們應該在強調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同時,避免丟失傳統教學中那些已經證明是優秀的教學手段。
3.全體與個體相結合。學生作業環節,教師巡回輔導,全體輔導與個體輔導相結合。全體輔導時,教師快速地對學生作品進行整體巡視,然后對學生作品不當的、突出問題給予及時糾正,為全體學生創作出成功作品創設一個好的起點。個別輔導時,教師聲音不要過高,要與對全班學生進行講授的聲調有明顯區別。[6]教師在巡回輔導時,要循序漸進,先整體再個體,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指在點子上,導在關鍵處,利用提示、激勵、對比等豐富手段。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日趨成熟的今天,教師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和策略,更加準確地把握教學要領,使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學習方法有機結合,幫助學生實實在在地掌握美術知識,推動學生美術素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89.
[2]李天道.美育與美育心理[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3):126.
[3]周信達.試論美術欣賞教學中的“告訴”[J].中國美術教育,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3):24.
[4]張麗.審美教育與美術鑒賞教學[J].當代教育科學,2008(9):54.
篇8
根據我們近幾年的觀察與調研,如今的建筑學專業新生有幾個顯著的特點。(1)90%以上的學生沒有美術功底,這樣他們對于圖形的構成與立體空間變現能力要顯得薄弱一些。(2)大部分的學生動手能力非常差,比如每一次的模型制作時都有同學不小心,比如把材料切歪或者切到手指。(3)相關知識欠缺,對于建筑的構成、建筑的結構材料方面的知識基本是空白。(4)缺乏創新性的思維,一直以來很多學生只是會單一的模仿,很少學生有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與能力。針對這些環節,我們設置了四個新的課題,通過四個課題的訓練使初入建筑專業的學生可以克服一些學習建筑學的困難,迅速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下面我們逐個分析各個課題。課題一是“造型與主題模型”,本課題的任務就是讓學生用熱線切割機來切割泡沫乙烯材料,切割出方塊、三角、圓等形狀的成品。然后固定粘貼在A3大小的底板上,布置的方式由學生自行考慮決定,構成以美觀悅目為原則。最后給自己的作品定義一個主題。本課題的目的就是:(1)使學生熟悉模型制作工具和機械的使用,特別是對熱線切割器的使用。通過熱線切割器對泡沫苯乙烯材料進行的切割練習,是針對今后的模型制作中方案階段的研究模型以及主體建筑的周圍模型制作的一項基本訓練。(2)利用切割出的成品進行立體構成訓練,引導學生掌握運用形態構成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學生的構圖與審美能力。課題二是“結構與受力模型”,本課題是第一個課題的延續,而采用的材料有所改變,要求學生了解各種材料的性能,同時了解第一個課題模型的結構與受力。第二個課題改變了模型制作材料,不再用泡沫乙烯材料了,同時要考慮構造物的支撐等機構問題,所以增加了制作難度。這個模型的制作使學生開始思考自己第一個模型的結構,開始研究材料與材料的連接和支撐等受力問題,同時也讓他們去尋找更多的材料,了解這些材料的特性。第三個課題“肌理與色彩模型”,這也是第二個課題的延續。我們讓學生專注于材質與色彩的研究,同時也讓學生專注于空間的研究,因為這個課題更為具體,可能是一座小型建筑,可能是一個小空間的室內。這個模型是更為精細的模型制作階段,課題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尋找更多的模型制作材料,研究材料的肌理與色彩。最后一個課題是我們一直沿用的“建筑成果模型制作”課題,該課題是以建筑大師的作品為題材,偏重于現代建筑,讓學生做一個完整的成果展示模型,包括建筑所處的周邊環境制作。該課題的特點是:我們盡量讓學生選擇規模不是很大的建筑,比如柯布西耶的“薩伏伊別墅”、賴特的“流水別墅”、密斯的“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等;并且我們安排學生分組完成最終成果模型,他們中有的同學可以查資料,有的同學可以準備材料,然后大家一起共同完成,在制作過程中他們體會了團體合作的工作方式,這對他們將來的設計競賽和走向工作崗位都有很大的幫助。在一年級的第二學期,我們的建筑設計課程中有了較小的建筑設計環節,學生開始應用各種表現方法,而模型表現是使用最多的一種,因為它非常直觀。這使學生從建筑的結構、材料、空間以及建構都有所了解,對建筑設計的理解也從模糊變得越來越清晰。我們的模型制作環節,的確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了建筑抽象思維的方法并且開始了建筑設計入門。
二、建筑模型教學改革的要點及教改成果
本次建筑模型改革的要點就是實現開創性的教學,我們并沒有完全讓學生去單純模仿。改革主要是針對建筑學一年級新生的,我們調研了很多優秀院系建筑學專業的教學方法,不斷完善整合,最終成為建筑模型教學中自己的特色。我們同時在二年級的設計課進行了細致的觀察,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對建筑設計學茫然無措,不知從何下手。這些學生一年級時單純的注重制圖、表現訓練,注重在二維圖紙上反復推敲三維空間,沒有經過一個完整設計制作過程。顯然,通過模型制作過程的安排,學生設計能力會提高顯著。學生也普遍反映建筑模型對他們的空間構成、形體造型及功能組織都有著融會貫通的作用,從而對建筑設計中的重點和難點都有深刻的理解。本次研究要點如下:要點一,三維空間的認知;要點二“,結構關系的表達”;要點三“,色彩與材質的表現”。模型制作課程中強調三個要點,也就是培養學生的“三維空間的認知”、“結構關系的表達”以及“色彩與材質的表現”能力,我們并沒有教學生如何做設計,而是通過模型制作過程讓學生知道該怎樣去思維去辨別建筑的結構以及材料的質感和色彩的搭配。這種潛移默化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理解到設計并非是片面去模仿與抄襲。二年級的設計課程中,我們要求學生制作“工作模型”,通過制作“工作模型”的推敲過程,空間環境的認知,使學生對建筑構件的結構關系認識得更為清晰,同時也可以研究建筑材料的色彩與質感。這次教改的成果很顯著,具體表現有以下幾點:(1)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更能注重模型制作,模型制作質量越來越好。(2)學生的思維完全被解放,從他們二年級的作品中我們發現設計方案大多比較靈活,打破了以往的保守思維。(3)建筑設計基礎教學課程中表現能力有所提高,特別是構圖能力。
三、探討建筑模型制作的發展方向
通過這次教學內容的改革,我們發現了如何通過模型制作來培養專業新生對設計思維的理解,同時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明確了將來的發展方向。我們將同一屆學生的二年級的設計課成績與學生的一年級的模型成績比較發現,擁有過硬的模型制作素質的學生,在設計課的表達能力與表現能力、綜合能力上都比較強,設計思維能力更要比其他同學高出一籌。模型制作基礎課程的將來如何發展?該課程的存在是否有必要?課題小組教師與其他專業教師進行了多次交流后,得出的結論是:該課程的課時雖然只有32學時,但是的確也占用了學生的專業學習時間,應節約課時讓沒有模型制作經驗的學生在短時間內成熟起來;我們可以通過專題講座的形式來進行模型制作的教學,同時在設計課程中穿插模型制作,讓學生一邊做設計一邊做模型。在一年級“學科導論”課程教學中設立一個“造型與表達”的環節,讓學生接觸各種模型制作材料與制作方法,同時又能發揮自己的創意,這樣的教學內容更具特色。同時我們也可以每年舉行一屆模型制作比賽,讓學生主動參與模型制作,并且將模型實驗室對學生開放,學生可以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隨時進行模型的制作。
四、結語
篇9
一、 課前助學生搜集資料、體驗生活
課前準備是教學活動的起始階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它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和課后延伸活動的效果,決定課程的實效性。這個時候假使由我們的家長做“助教”,在課前能幫助學生搜集與課相關的資料,做好充分的準備,可以為課堂上的充分活動打好基礎。
1. 家長協助學生搜集資料
可以請家長協助搜集文字、圖片、視頻與音頻、實物等資料。
如教學二年級下冊《我長大了》一課,讓學生在家長的協助下進行搜集活動:學生去收集小時候穿過的衣服、鞋子,戴過的帽子、手套,玩過的玩具,量自己的身高與嬰兒時的身長做比較,收集小時候的照片,聽家長講講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在這樣的活動中,孩子通過看一看、比一比、問一問、量一量、憶一憶,親身感受到:自己的確長大了。
2. 家長引領學生體驗生活
可以請家長協助孩子進行觀察記錄,開展現場調查、參觀訪問等活動,豐富和推進體驗活動的進程,最終使課堂生活成為一種快樂、積極、有意義的生活。
(1) 觀察記錄
觀察記錄是指通過仔細察看客觀事物或現象并用記錄的方法進行探究的活動。
如教學一年級下冊《和小樹一起長大》一課后有個要求:小記錄——小樹、小花成長記錄,教學前,根據實際情況,筆者做了調整,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種一粒綠豆小種子,觀察它的發芽過程并做記錄,然后在上該課時進行交流。在課后,筆者又布置了一個遠期的觀察記錄作業,讓學生種小樹或小花,并填寫教材上的小樹或小花的成長記錄表。
(2) 現場調查
調查法是指學生到現場觀察或與當事人交流,使學生對所關注的問題能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直觀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如教學一年級下冊《上超市》一課,課前教師讓學生進行小調查:家里還需要什么;爸爸、媽媽喜歡吃什么;我準備買什么。然后指導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去超市學習購物,請家長做記錄員,用照片、DV或文字等如實記錄下學生在超市內的表現。然后在課堂上進行交流、介紹。
(3) 參觀訪問
參觀訪問這類活動旨在充分利用各種校外教育資源,讓學生走出學校,到社會中去學習、實踐,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擴展興趣,發展實踐能力。
如學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我們生活的地方”前,可以聯系家長,讓家長帶領孩子調查社區,留下相應的文字材料、圖片材料或DV作品。然后還要相應地對社區內各種功能室進行了解,向相應的社區工作人員進行了解。課堂上老師要求學生借助一定的材料來介紹自己的社區。
教學實踐證明,唯有引導學生在實實在在的生活中,在自己喜愛并樂于參與的活動中進行自我體驗,才能使道德認知內化為道德行為。那么,課前“助教”先行,就為這一系列目標的達成打下了基礎。
二、 課中助學生解讀教材、感悟生活
部分教學內容,需要得到相關人員的幫助。教學時,筆者在調查的基礎上適時邀請一些家長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引領、指導學生。在此之前,對這些家長進行簡單的培訓,使他們在了解教育教學規律的前提下發揮自身的最大效益。
1. 家長參與教材的重組
教材無非是例子,在品德課程里面,由于必須與學生的思想實際、生活實際相結合,因此,讓家長參與教材的重組是經常有的。
如二年級下冊《我們的社區》一課,由“認識社區”和“雙休日的社區”兩個活動構成,但現實生活中,每個學生所處的社區不同,而且雙休日相對來說社區的功能體現得不充分。這樣通過教材重組,將雙休日的社區這塊教材淡化,同時將每個學生所在的社區搬進我們的課堂,我們可以讓家長帶領孩子參觀社區,了解社區的名稱、社區的設施、社區的活動等,留下一定的影像等資料,重點幫助學生去了解社區的功能。
2. 家長參與過程的重構
把某方面具有專業知識的家長請進課堂,引領學生的學習,他們的講解會更科學地烙在學生的腦海中,更科學地影響學生的心靈。
如執教一年級下冊《有人生病時》和二年級下冊《秋天的保健》時,可以邀請做醫生的家長來合作參與該課,教師可以和家長一起設計教學方案,教師主要把握教學目標,家長主要考慮衛生保健的知識性材料,然后教師和家長可以一起執教該課,這樣既保證了教學過程的流暢性,也讓學生接觸了保健等專業方面的知識,而且可以增設現場咨詢的環節,使教學內容變得更豐富。
三、 課后助學生完善評價、學會生活
有時候,教師常常面臨著這樣的尷尬場景:有的學生品德考試卷面上得了很高的分數,但平時不愛勞動,不尊重長輩等;說的和做的不一樣,學校里和家里不一樣。使評價難以收到實效。這時家長的“助教”作用更加重要。
1. 實物展示式評價
讓家長有意識地配合教師保留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實物。如曾經的書寫作業、書法作品、美術作品等等,一個階段以后,可以將現行的書寫作業和以前的書寫作業進行對比,實物展示,讓學生去感悟他們學習態度的變化和成長的快樂等,能讓學生感受到興趣與堅持的重要性,這也就成了一下《興趣與堅持》一課的評價方式。以實物的形式來記錄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等等,既直觀又有效。
2. 影像記錄式評價
該評價方式可以來評價學生態度、情感、價值觀方面的內容。譬如在執教一年級上冊《讓我自己來吧》一課以后,為了促使學生在家里自己管好自己,以幫助長輩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等,就可以利用照片和錄像來記錄學生的一言一行,或者記錄生活中的一些片段,全程追蹤式地看學生成長的過程。這樣的評價避免了書面與生活實際脫離的尷尬,對學生的評價比較客觀、真實,更能發現存在的問題,提高品德教學的實效。
3. 活動記錄式評價
有時候家長和孩子還可以用文本的形式來記錄成長過程。如執教二年級下冊《我長大了》一課時,其中有一項活動“假如我有20元……”在這里,教師可以讓學生把這個活動過程用自己的筆記錄下來,然后和家長一起來看看自己在這項活動中的表現是否合理,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這種評價方式,能全面多方位地來看待我們的學生。
家長參與的評價過程,有多角度、多層面的評價信息,提高了評價效果和可信度,促使教師能更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同時,這種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中評價學生實際的表現,使得學生們更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對成功的渴望更加強烈,真正地在學習中學會生活,在生活中學會做人。
篇10
在小學美術教材中,從四年級開始涉及透視知識。如果從這時硬講透視知識,勢必會出現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因為小學生原來的一些錯誤透視習慣,一時難以轉變,所以對這種理性化、抽象化的知識乍一接觸感到難度較大,不易接受。這就需要我們提前進行滲透教學,做好鋪墊,減緩教學的坡度。小學一二年級主要以感性認識為主進行繪畫教學,不接觸透視方面的知識,允許在作業中出現與透視規律不符的現象。這是根據低年級學生認知特點而定的。但是到了三年級,學生認識能力有所提高,已經初步具有觀察能力、造型能力及表現能力。我們從這時就應該向他們滲透最簡單的透視常識。如“近大遠斜的現象。在繪畫過程中,讓學生觀察周圍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在頭腦中留有印象,盡量在繪畫中不養成錯誤透視的習慣,基本上表現出這種現象,形成透視教學的粗淺的概念,為以后的教學做好鋪墊。
透視教學是一個較為抽象的問題,要使小學生真正掌握這方面的知識,還需要一個認識過程,那么這個過程就是變抽象為具體,再由具體到抽象。我的做法是:
1.實景觀察。在新課講授之前,先讓學生進行實景觀察。學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美術第七冊第二課《景物近大遠小現象》一課時,教師先把學生帶出課堂觀察實景,記錄下各種現象。如:近處的路面和遠處的路面是什么樣的;近處的樹木和遠處的樹木是什么樣的;建筑,近處的和遠處的又各是什么樣的。回到課堂后,教師提出:你所觀察到的這種現象是什么現象?然后學生討論。
2.充分利用教具,講授新知。教師出示復合投影片進行分步演示。第一步出示:現實中的路面是同樣寬的,路兩旁的樹木基本上是等高的。第二步演示:我們會看到近處的路面寬,遠處的路面窄,這是我們所觀察到的現象。物體在人的視覺中會產生近大遠小的現象。例如:一片樹葉,在遠處幾乎看不到,拿在手里,向眼前移動,它的形象就會越來越大。我們就把這種現象叫做透視現象。第三步繼續演示,進一步印證所觀察到的現象。然后讓學生欣賞掛圖和課本上的圖片,學生和教師一起歸納總結:景物的近大遠小現象就是透視現象。
這樣教學,學生不僅容易接受,而且教師在愉快的教學氣氛中完成了這一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