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的信息資源范文
時間:2023-10-19 16:05: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廣義的信息資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廣西 區域藝術 藝術欣賞
[作者簡介]呂屏(1979- ),女,廣西柳州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民族民間藝術、藝術人類學。(廣西 桂林 54100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1年度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一般項目“廣西優勢藝術資源運用于地方高校藝術欣賞課程教學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1JGA045)、2010年度廣西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地方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的創新性傳承研究”(項目編號:2010C05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02-0145-02
“藝術欣賞”是高校重要的通識教育課程,是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隨著《教育部關于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開設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出臺,此課程被擺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然而,當前不少高校教師對區域藝術資源在“藝術欣賞”課程教學中的意義理解不到位,對存在問題認識不充分,因此,本文擬以廣西為例,對相關問題及可供選擇的措施作初步探討。
一、廣西區域藝術資源應用在高校“藝術欣賞”教學中的意義
本文所指的區域藝術資源,主要是指廣西特有并在國內外同類藝術課程中具有重要價值及影響力的資源,包括民族歌舞、民間美術、民族工藝等。將廣西區域藝術資源運用于地方高校“藝術欣賞”課程教學實踐中,其意義主要在于借助地方文化藝術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發地方特色課程、培養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感。具體體現在:
(一)有利于聯系學生實際,激發學習興趣
將廣西區域藝術資源引入“藝術欣賞”課程教學,有利于聯系學生實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廣西區域藝術具有鮮活性和真實性,它作為課程內容的有益補充,比起傳統的教科書,內容更具現實性和實踐性,更加貼近學生現實生活,因而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提高藝術欣賞課程的教學質量。相對于傳統教育的古板、枯燥無味,利用區域藝術資源,拓展教學內容,構建真實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對區域民族文化藝術的喜愛與認知。這是傳統教育所無法比擬的。
(二)有助于開發地方特色課程
教育部關于高等學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學習綱要中,明確要求地方高校應建設體現當地資源與文化特色的課程。教師將區域藝術資源融入地方高校“藝術欣賞”課程教學中,豐富了藝術欣賞課程的教學內容,實現共性和特色的相結合,有助于突破傳統、陳舊、單一的課堂講授形式,創新藝術欣賞課程的授課方法與教學模式。而且將廣西區域藝術資源運用于高校“藝術欣賞”課程教學中,使高校藝術欣賞課程教學走向社會、走向民間,有助于開發具有本土特色的《藝術欣賞》教材,豐富和完善高校“藝術欣賞”教育課程體系。
(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
將地方區域藝術資源引入“藝術欣賞”課程教學,引導學生關注本土文化藝術,讓學生了解自己當地文化藝術的過去、現在及未來,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對本民族優秀民間文化藝術的認同感,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還能強化學生對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有利于實現地方高校為區域經濟、文化發展服務的教育宗旨。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的《藝術教育國家標準》中就指出:為確保學生接觸區域藝術,學習對社區藝術資源的創造性和經常性的利用便成為重要的因素。日本在藝術教育中也強調要充分利用本地區的美術館、博物館等設施和文化財產。通過對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代表的地方優勢藝術資源的挖掘及應用,不僅使藝術教育獲得來自傳統文化藝術資源的滋養,也將使藝術教育的課堂成為文化傳承的空間與陣地。可見,對于地方優勢藝術資源的拓展與利用已成為各國藝術教育改革的一大趨勢。
二、廣西區域藝術資源應用在高校“藝術欣賞”教學中的問題
應用廣西區域藝術資源在高校“藝術欣賞”教學中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區域藝術資源應用不足、教學內容脫離區域現實、教學方法單調等方面。
(一)區域藝術資源應用不足
廣西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鮮明民族特征和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資源,然而,在不少高校,承擔“藝術欣賞”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受傳統教學習慣的影響,特別是對可能增加的教學負擔的擔憂,在實際教學中有意或無意地“回避”了對區域藝術資源的應用。其實,廣西區域藝術資源內容豐富,種類繁多,如民族音樂、舞蹈、民間工藝、民間美術等,這些藝術資源不僅蘊含著各自民族的審美心理、風土人情,還折射出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色彩,為地方高校“藝術欣賞”教學提供了豐富且重要的課程資源。在“藝術欣賞”課程教學中,很多教師對這幾大資源類型缺少足夠關注和了解,難以對這些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學資源加以靈活應用。此外,網絡的普及,使外國文化更容易對本土文化造成沖擊,從而使人們失去了對區域教育資源的辨別能力和控制能力。造成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區域藝術資源了解不夠、把控不力、應用不足。
(二)教學內容脫離區域現實
由于地方高校在藝術欣賞課程教學中一直使用教育部統一規劃的教材,系統講授宮廷、文人、精英化的藝術,這樣的授課內容不僅遠離廣西區域實際,也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從當下藝術欣賞課程教育的現狀來看,統一化、單一化的教學內容無法充分體現區域藝術資源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地方特有的優秀藝術資源的學習與傳承,造成了地域民族文化認知教育的缺失,使得地方高校藝術欣賞課程教學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礙。此外,雖然我國大多數高校都以不同形式對學生進行藝術欣賞教育,然而,這些不同層次的藝術欣賞課程卻大同小異,授課內容的重復、簡單化傾向,容易導致藝術欣賞課程缺乏吸引力,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
(三)教學方法單調
“藝術欣賞”課程教學方式單調,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教師主要是以教科書為教材,沒有或很少聯系區域藝術內容,脫離學生現實生活,致使教學內容單一,理論講授為主,實踐教學不多,以“照本宣科”為主,這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覺得課程索然無味,從而影響學習的動力。二是教師對區域藝術資源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因此無法科學地選取有特色的區域教學內容,對區域藝術教學資源與課程的結合方法缺少設計與規劃,致使課堂教學散漫無邊,講到哪算哪,有隨意之嫌。教師具有“授業、傳道、解惑”的責任,如果自身對課程內容不夠了解,又怎能解決學生的困惑,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呢?可見,這兩方面因素的存在,使教學方法單一,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影響藝術欣賞課程的教學效果。
三、廣西區域藝術資源在“藝術欣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如何有效地將廣西區域藝術資源應用于“藝術欣賞”課程教學,是承擔該門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本文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構建區域藝術資源數據庫
對廣西區域藝術資源布局、結構進行全面詳盡的調研,通過對風格各異、形式多樣的區域藝術資源進行系統的收集、整理,構建區域藝術資源數據庫,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的廣西區域藝術資源框架。如對廣西紅水河流域的銅鼓藝術文化圈、廣西左江流域的巖畫藝術帶、桂東北地區的民族風情藝術圈等進行挖掘與整理,加強不同區域藝術資源的聯結,整合孤立、分割的區域藝術板塊,形成資源豐富、特點明確、相互聯動的廣西區域藝術資源體系。收集整理廣西區域藝術資源現狀的一手資料和最新數據,以生動的文字、真實的圖像和影像等方式,編撰、構建“廣西區域藝術資源數據庫”,為其運用于地方高校“藝術欣賞”教學做好資源素材上的準備。
(二)將區域藝術資源作為教學內容
對廣西區域藝術資源的分布狀況、藝術特色以及相關的歷史發展和民俗演變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結合社會現實和學生實際,將其中具有價值的資源作為“藝術欣賞”課程的教學內容。以問題為導向、以專題為單位,以針對性和實效性為著眼點進行分層次、有重點的設計。此外,以統一性和民族性相結合為原則,通過編寫與之相適應的地方教材,不斷完善區域藝術課程資源體系。即在選用國家統一編寫的教材的同時,增加一定分量的區域藝術教育,使地方高校學生既能學到全國統編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知識,又受到地方民族文化的熏陶。在這部分教學資源的選擇中,不僅要處理好廣西壯族藝術與漢族藝術內容之間的比例關系,更要在開發利用本土民族藝術資源時,避免走民族極端主義。這就要求從具體現狀出發,進行教學內容比重的調整,注重結合共有的文化藝術和地方優勢、特有的文化藝術,激發學生關心區域各民族文化的興趣,以樹立起多元文化的觀念。
(三)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廣西的區域藝術資源大多存在于少數民族地區,不僅具有廣闊的生活基礎和空間,各種藝術的傳播途徑和媒介以及對生活的體驗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對“藝術欣賞”的教學方法不能以簡單的講解、欣賞方式實施,應突破傳統單一課堂講授方式的束縛,大力加強實踐環節,充分利用學校“小課堂”教學和地方社會“大課堂”相結合的多渠道教學方法。如,可有計劃地組織師生深入民族地區參加民間音樂、舞蹈表演等活動,從中體會各種典型而實用的歌唱方法、各種民族器樂的演奏技法。這種真實的生活環境、藝術環境,不僅有助于創造出一個更開放、更具情境化的學習氛圍,而且通過親自參與動手,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他們的熱情和創造力,更能切實有效地提高地方高校“藝術欣賞”課程的吸引力與感染力。除加強實踐教學以外,為將廣西區域藝術資源更好地運用于“藝術欣賞”課程教學,還應采用單元授課、網絡教學等多形式的教學方法,以更好地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合作,增強其探究問題的能力。
(四)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
根據數字化信息發展的新媒體時代特色,建立健全廣西區域藝術資源數字化網絡體系。它超越了傳統媒介,具有超越時間、空間的特性,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建立區域藝術資源數據庫,利用網絡、遠程教育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實現區域藝術資源的遠程共享,讓廣西區域藝術資源成為更開放的教育內容,進入更普及的教育領域,努力擴大廣西區域藝術資源的影響,使廣西地方高校的“藝術欣賞”課程教學更加生動和豐富多彩。
廣西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區域藝術類型豐富。將地方區域藝術資源運用于高校藝術欣賞課程教學中,是弘揚民族文化的良好途徑。因而,我們應根據這一客觀實際,對地方高校藝術欣賞課程教學進行大膽的探索與改革,努力走出一條實踐教學的新路徑。
篇2
關鍵詞: 教育學; 教育技術學; 教育環境 ;教育資源;教育媒體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03(2013)01/03-0044-03
在教育文獻中,人們常見教育環境、教育資源、教育媒體等概念術語。尤其在教育技術學的文獻中,這三個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卻常常被交互使用,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和隨意性。作為一個迅速發展的學科,不斷出現新的名詞概念是必然現象。同時,規范和界定這些名詞概念也是學科建設的重要任務。故本文分別從教育學和教育技術學的角度,對這三個概念關系給予分析。
一、從教育學的角度看
“教育環境”是指與教育這個中心有關、一切可以運用于教育教學或對教育教學產生影響的物質條件、自然條件、社會條件等,是教育活動一旦產生就被拋入其中的一種文化氛圍。從宏觀上看,它包括教育活動賴以存在的社會經濟環境、政治環境和文化環境,從微觀上講,它又包括為具體教育活動展開所創設的種種條件1。“教育資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資源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被教師和學生利用的一切人力與非人力資源,主要包括信息、資源、設備、人員和場所等。狹義上的教學資源指資料、設備和場所。而“教育媒體”就是在教育活動中用來存儲、呈現、傳遞信息的工具,它可分為傳統教育媒體和現代教育媒體。
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這三個概念之間的關系可以概括為教育環境包含教育媒體和教育資源,而教育資源又包含教育媒體,也就是說教育環境、教育資源和教育媒體的范圍依次遞減(如圖1所示)。
(1)教學資源包括教育媒體。從對教育資源的界定可知,教學資源是指一切可以運用于教育教學的物質條件、自然條件、社會條件等,是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客觀存在。教育媒體是教育信息的載體或加工、傳遞教育信息的工具,明顯的,教育媒體屬于運用于教育教學的物質條件。可見,教育媒體是教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教育媒體和教學資源密不可分,將不同的教育媒體綜合運用于教學之中,對教師和學習者來說,它們就成了教學資源。因此,如果說教育媒體反映了教學材料的客觀屬性、技術屬性,那么,教學資源則側重于教學材料的實用屬性,即教學材料是干什么用的,為誰用的。
(2)教育環境包括教育資源和教育媒體。根據定義可知教育環境是圍繞著主體并對主體產生某些影響的所有外界事物。因此,不管是教育資源還是教育媒體,它們都是圍繞于學習者周圍的,都不外乎精神方面的和物質方面的,因此,他們都包含于教育環境的范圍之中。
二、從教育技術學的角度看
若從教育技術學的角度看,教育環境、教育資源和教育媒體三個概念就有了新的特定含義,與教育學的角度就有所不同了。
教育技術學所說的教育環境,實際上稱之為現代教育技術環境。現代教育技術環境是指以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為指導,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以學生如何學好知識,增強能力,提高素質為出發點和歸宿的教育環境。2在學校中主要包括校園計算機網絡系統、計算機多媒體教學系統、數字電視教學系統、數字語音學習系統、電子閱覽室等。與一般意義上的教育環境相比,現代教育技術環境更加注重的是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的物質層面的教育環境,即我們關注的是教育學角度下教育環境的一個方面。
而教育技術學所指的“教育資源”主要是“教育信息資源”。教育信息資源是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而產生的,它是指信息內容、材料和信息渠道,既包括教育信息內容,也包括了信息的載體,還包括了信息的表現形式,是信息及其載體的綜合。教育信息資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信息資源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現代生活中的信息資源,指師生在所處的現實生活中遇到的自然和社會的事物、現象;二是由各種印刷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包括教科書、參考書、報刊、雜志,等等;三是各種視聽材料和多媒體、數字化的教育信息資源。狹義的教育信息資源是指以電子化、數字化、網絡化為技術特征的教育信息資源來源,即廣義教育信息資源的第三部分。正是由于多媒體技術把教育信息以數字化方式存儲、處理,以多媒體方式呈現,以超文本結構連接;網絡技術又將教育信息進行大規模、集成化的傳播和交流,因而,此類教育信息資源就顯得格外重要起來。3而教育技術學的研究重點就是以電子化、數字化、網絡化為技術特征的教育信息資源,主要是對狹義的教育信息資源進行開發。
教育媒體,可分為傳統教育媒體和現代教育媒體。教育技術學則重點放在“現代教育媒體”,它是指教育中應用的現代視聽工具、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等媒體和技術,是以電子技術和數字技術為特征的信息工具。值得說明的是媒體具有復合性的特點,任何媒體都是由硬件設備和軟件材料兩部分組成的,即由設備和載有信息的材料復合而成。僅有硬件設備而無相關的軟件材料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媒體。因此,現代教育媒體不但包括基于電子、光學、機械等技術的視聽媒體,基于電子、數字技術的互動媒體和技術,而且包括載有教育信息的相關軟件材料等。現代教育媒體是一個具有時代性的概念,由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通訊技術對教育教學產生了重大影響,從教育技術學角度來看,通常所說的教育媒體即特指現代教育媒體。
依據前述的含義,即現代教育技術環境,現代教育信息資源、現代教育媒體的含義,三者之間的關系就有了新的界定。
現代教育技術環境是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的物質層面的教育環境,在學校里基本上是指六室(普通電教室、多媒體綜合電教室、計算機室、微型電教室、語言實驗室、電子閱覽室)和三大系統(廣播系統、閉路電視系統、計算機網絡系統),這些都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4,而現代教育媒體是指教育中應用的現代視聽工具、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等硬件設備和相關的軟件材料。換句話說,現代教育媒體既包括了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中的內容也包括了相關的軟件材料。因此,不難看出,現代教育媒體的范圍要大于現代教育技術環境。
教育信息資源不僅僅指存在于教育活動中的教育信息內容,而且包括在教育活動中用來呈現和傳遞教育信息的載體材料等,如影視材料、課件和網絡等,也就是說教育信息資源包含兩部分內容,即教育信息及教育信息的物化載體或表現形式。目前,教育信息資源的物化載體或表現形式有:試聽教材(如幻燈片、電影片、電視錄像帶、錄音帶、光盤等)、計算機課件、網絡課程和教育網站等。從這個角度來說,現代教育媒體包含了教育信息資源中呈現和傳遞教育信息的載體材料,但卻沒有包含教育活動中的教育信息內容,因此,現代教育媒體和教育信息資源是部分交叉的關系。
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現代教育媒體包含了現代教育技術環境,而現代教育媒體和教育信息資源在內容上是部分交叉的關系,如圖2所示。
篇3
關鍵詞:電子政務;信息資源;整合
信息資源整合的定義及特點
信息資源
信息資源的概念在學術界有多種說法,目前,比較通用的有廣義的和狹義的兩種解釋,廣義的解釋是把信息內容、信息技術設施和人力資源都包括在信息資源概念里。狹義的解釋只是把信息內容本身視為信息資源。近年來,狹義概念又有一種提法,既有利用價值的信息才能視為信息資源。應當說,信息資源這一概念還在研究發展中。信息資源整合所采用的是信息資源的廣義概念。
信息資源整合 信息資源整合(Inform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IRI),是指對于不同地域的信息形式、管理單位中分散存儲和管理的各類信息資源,通過一定的手段使聯結成為一個結構有序、管理一體化、配置合理的整體。整合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共享,共享則是整合的基本出發點與根本歸宿。 信息資源整合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與信息化建設的可持續性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引起人們的關注和研究。目前,國內還沒有成熟的實踐經驗,研究工作還處于發展過程。 所謂信息資源整合是“系統”的理念,就是強化對信息資源的全面管理。信息資源管理(英文簡稱IRM)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現的一個新的管理領域,當代稱為IRM思想。它的管理理念是:取代過去單純以信息技術進行信息管理的理念,主張對信息資源要運用技術、經濟、人文的手段進行統籌規劃,全面管理。其管理特征是自上而下的、集中式的、可控性的、個性化的和實時性的管理。近幾年,國內信息化建設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如信息共享受阻,重復建設現象突出等。尤其是在政務信息資源建設方面,自1999年啟動政府上網工程后,許多地方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建設、分散性建設、投資型建設,由此產生了許多自我封閉的、條塊分割的、信息隔絕的網絡和信息系統,即所謂的“信息孤島”現象,成為政府信息化建設的發展瓶頸。目前,國家提出信息資源整合就是根據IRM思想,針對當前信息資源建設的一些弊端,從實際出發采取的治理辦法。針對政府信息化建設的領域即電子政務建設而言,信息資源整合是加強政務信息資源建設,規范電子政務建設的一個符合國情的重要舉措,是政府必須面對的課題和任務。
信息資源整合的特點
信息資源整合建設采取科學、合理的整體規劃,資源能連續更新。將各種數據庫、光盤資源、網上信息資源、電子格式文獻、印刷型文獻以及視覺類信息等不同種類文獻真正融合在一起,便于用戶檢索使用。概括而言具有如下特點:
①整合后的資源來自不同部門、不同系統,因而覆蓋面較廣,能夠提供跨部門的服務。
②整合后數據對象間具有統一性和有機關聯性,體現了資源的系統性。這種關聯性反映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③整合后的信息資源具有相同的組織結構和組織功能,提供統一的用戶界面和共同的檢索方法。
④整合后的信息資源在結構功能上的統一性便于數據的更新和擴充。
電子政務信息資源整合應遵循的原則
整合是為了更好地利用,因此在信息資源整合過程中應遵守以下一些基本原則:
規劃先行的整體性原則。政務信息資源的整合,關系到整個政府的信息資源能否有效利用的問題,所以一定要從全局的觀點出發,對所有信息資源進行統一規劃,確定其統一標準,使各信息資源之間能夠有效交流,盡可能減少冗余或不一致的信息。
以公眾為中心的原則。政務信息資源的使用者除了政務部門自身外,還有公民、企業、各種社會團體,各種角色對信息資源有不同的應用需求,因此需要打破“以政府管理為中心”的理念,超越政府組織內部機構和職能的界限,采用不同的分類方法對不同的信息資源進行分類整合,以滿足從不同的角度去組織、揭示、識別和使用信息資源的需求。
以需求為導向的原則。信息作為一種資源,其價值是根據資源的利用情況來決定的,用戶的需求是決定信息價值的主要因素。政府信息資源的整合是一項系統工程,不能一嫩而就,不應盲目地從簡單的數據資料出發開發建設數據庫系統,而應該組織各方力量先做詳細的市場調研,從公眾最需要、最有價值的而社會其他組織又無法滿足的資源需求出發采集和整合資源。
模式上靈活多樣的原則。政務信息資源整合的最佳模式是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前提下的集中整合與管理,但由于政府各部門信息化一開始就處于條塊分割的無序狀態,要完全按照一種技術標準,將各部門、各系統已有的數據庫集中起來,實行集中管理、集中服務在現實中是很難行得通的。但可根據具體情況分別采用集中式或分布式的信息平臺架構,對那些尚未開發的有價值的零散的信息資源進行及時的采集、分類、加工,集中管理,而對已存在于各部門的內容龐大、體系復雜的分散異構的信息資源,在兼顧原有信息資源配置體系條件下利用技術手段實現無縫集成,通過對內容、數據和應用的多方面整合,實現統一門戶提供的可控和個性化服務,達到信息資源的最大增值。
(5)機制上多頭并進的原則。應以政府為主導,聯合社會其他機構如圖書館、信息機構、社會信息咨詢公司、軟件開發商、高等院校、商業公司等,利用他們具有的優勢共同開發政務信息資源,這是現階段一個比較可行的方式,有利于全面挖掘信息的深度和廣度,提高信息的采集效率,更好地提高政府的信息服務能力和質量。
政府門戶網站在信息獲取方面的便捷性以及它所具有的靈活互動功能和信息沉淀功能,決定了它強大的信息整合功能,遵循整體性原則、需求導向、模式上靈活多樣等原則對政府門戶網站的信息資源進行整合,是電子政務信息資源整合取得成效的重要突破口。
政府門戶網站資源整合的案例分析
瑞典的政府門戶網站首頁為三個部分構成:政府機構鏈接導航區、信息區、應用主題服務區,頁面簡潔卻包含了資訊信息、在線服務、公眾參與等大量的內容,這其中最大的一個特色在于它從用戶需求出發,在政府信息公開和用戶信息獲取兩方面做了別出心裁的設計和創新:
(l)政府信息公開
瑞典政府門戶網站在首頁主要設置了“區”、“信息”兩個欄目,前者將政府各項法律法規、政策文件作了全面的公開,后者為用戶提供了大量的政府資訊、新聞信息,進入其中,它被分為信息分類和信息展示兩個區域,用戶可以通過清晰的欄目導航和強大的搜索引擎尋找所需信息,非常人性化:
①在信息分類導航上,瑞典政府并沒有使用工作量最小的方式―按信息來源分類,而是采用了兩種用戶都容易理解的分類標準―信息的成文體裁(包括文章、演講、聲明、評論等)、信息的格式(包括文本、圖片,流媒體等)進行分類,讓用戶看得懂,找得到,同時也打破了政府網站以傳統的網頁文本信息為主的信息方式,豐富了資訊信息內容的表現形式。
②在信息檢索上,瑞典政府為用戶提供了兩種工具:一是功能強大的搜索引擎,二是每條信息的元數據描述。瑞典政府為每類信息都設置了以時間(精確到月)和產生部門為條件的搜索引擎;在每條信息前還附上元數據信息(包括信息類型、信息產生時間、信息產生者和產生部門),部分信息甚至還提供作者的聯系方式供用戶交流之用。通過兩類工具的同時使用,為用戶快捷的獲取所需信息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篇4
【關鍵詞】信息資源深層開發 圖書館
90年代以后,我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得益于經濟建設持續發展,帶來圖書館事業的繁榮,信息資源的快速膨脹得益于網絡技術在圖書館區域熟練的應用,出現了圖書館的繁榮景象。
網絡信息時代的服務,海量的網絡資源以及不斷開發擴容,它的檢索方式和手段的變化給圖書館的信息服務融入全新的概念,信息服務應該是面向一切有信息需求的用戶,所開展的社會化信息開發,組織提供的系統性活動,它不再局限于圖書館所藏,而融入到整個社會信息資源體系中。
1 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基本含義
人們對信息資源這一概念的認識存在著多種理解。考察歷史,信息資源隨著信息數量的不斷增加,信息作用的日趨擴展,信息本質研究的逐步深入而出現的一個新概念。是人們對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以及信息科學本身的知識水平提高的結果。
鑒于此,我們不妨將圖書館資源劃分為內部資源和外部資源兩部分,內部資源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而言泛指圖書館的文獻資料、數據庫網絡資源、檢索資源、人才資源、設備資源等一切資源;狹義而言專指文獻資源、數據庫網絡資源和各類檢索資源。用戶需要與信息資源的矛盾是現代圖書館信息服務工作中存在的基本矛盾,解決或緩解這對矛盾的主要形式就是要做好充分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的工作,通過對各類信息資源的挖掘,按照用戶的特定需求和信息自身有序化分布的內在規律,想出切實可行的如何提高高品質的優質服務,就是把圖書館的信息服務面向市場、面向未來,樹立創新意識深化服務內容調整知識結構,才是信息資源實施深層次開發的主要形式之一。
1.1更新觀念,以創新意識來塑造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新形象
面對知識經濟發展帶來的網絡化、電子化、社會化信息服務對圖書館傳統信息服務的沖擊,首先必須做的就是更新觀念和樹立創新意識,明確發展方向。在更新觀念方面,應摒棄一切阻礙人們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的陳舊僵化的觀念和體制,要認識和掌握有關市場的知識和原理,按市場需求和市場規則來組織信息服務的營銷,以滿足市場(用戶)信息需求為圖書館信息服務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以為用戶提供適用信息和競爭信息的科學性、完整性、實效性來考察其綜合服務水平。同時,要確立圖書館信息服務時社會信息咨詢業正規軍、主力軍的觀念,鎖定一批固定的用戶群,占有自己的市場,在樹立創新意識方面應改變長期吃皇糧、旱澇保收、亢員過多、管理混亂、好壞一樣的不良狀況,以提倡獻身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為先導,以能者上庸者下和競爭上崗、分流的強化科學管理,制定規劃建立目標管理責任制,建立制約監督機制和獎懲激勵機制,加快向社會化、規范化和多元化方向發展,真正樹立起圖書館信息服務的作用。
1.2深化服務內容,多層次開展信息服務
在當今信息服務網絡化、社會化的大背景下,圖書館應對信息服務重新認識和界定,按服務內容和用戶需要,可將圖書館信息服務重新劃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其一繼續發展參考咨詢、代查、課題服務等以及編輯專項等信息服務,同時利用計算機開展聯機檢索、光盤檢索等信息服務。其二能夠體現圖書館信息服務價值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開展深層次的信息加工,尤其是對所提供用戶信息內容的精確度和相關度,這也將是圖書館信息服務的主要內容及價值標準。
1.3調整只是結構,加強信息隊伍建設。
在知識經濟時代,電子出版物、全文數據庫、多媒體文件的發展,使知識和信息的載體及其傳遞更加多維化、網絡化和擬人化。同時,社會化的信息服務業飛速發展,市場競爭而來的風險幾率不斷擴大。這一切都迫使圖書館信息服務工作者必須行動起來,通過繼續教育和培訓來及時調整和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重塑自身的知識形象。否則,便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信息服務工作。由于信息服務工作具有知識密集、技術含量高、社會效益顯著的特性,決定了人才在該工作中的至關重要性,面對相同的信息資源,不通層次的人加工出來的信息產品是不一樣的,而信息服務人員就必須具備高深多種知識,能夠在網上取材并進行高難度的快速加工,能夠對用戶無法接受乃至理解的知識信息予以解讀。所以人才的智力結構,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是決定信息產品質量高低的關鍵。因此,人們常說信息服務需要的人才應該是指具有圖書情報專業知識和技術、外語、計算機網絡知識和技術、市場原理知識和公關意識、知識面廣和博學多才的素質,這樣一個橫向的知識水平,以及某一門學科專業較深的縱向的知識結構,以此而成為具有充分背景科學知識和信息分析與研究能力的專家。曾經有一位美國著名圖書館學家說過早期的圖書館員都是學者,在下一個世紀里,這一名言再現。
2 圖書館開發信息資源的內在機理
事實上,圖書館對信息資源實施開發的內在機理主要表現為如何實現信息本體資源內部各層次形態的不斷變化,即由一般信息向知識信息、情報信息的順利轉化,并制成用戶能夠實際利用的知識產品和情報產品,那么什么是圖書館信息資源中的信息、知識和情報?三者存在怎樣的關系,在一定條件下又是如何轉換的呢?
一般意義上我們認為,信息是世界上某一客觀物質存在的表現形式和其運動規律及特點的表象,它普遍地存在于自然界、生物界和人類社會中。知識則是人類通過信息感知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存在方式和運動規律的多次反應形成的認識,它是人類大腦重新組合形成的序列化的信息。情報則是人們意識、決策和行動中排除不確定所需要的特定制式和特定信息。信息、制式和情報都可以記錄、編碼、存儲和傳遞,并且三者在一定條件下還可以相互轉化。
因此,圖書館的現代信息服務工作,就是要在廣泛收集信息資源的基礎上,根據圖書館各自的性質和所承擔的任務,對多元化的信息資源進行合理的選配、科學的整合和深層次加工,使之成為有明確目標指向的序列化的知識信息,并且還要不斷轉換為便于用戶交流、吸收、利用的具有較強方向性、針對性的情報信息。要做好以下工作,圖書館信息服務必須逐步實現兩個轉變,即從過去注重以傳遞利用文獻這一物質載體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服務模式向以交流、利用信息、知識和情報為主要特征的集約型服務模式的轉變;從以提供知識信息、文獻信息為主向以增強用戶的信息意識、情報轉化利用能力和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技能,以及多功能、深層次的綜合開發社會信息資源,尤其是特定用戶對象需要的情報資源的現代服務體系轉變。
3 圖書館信息資源的深層開發
3.1 開發信息資源中的預測性資源
現代科學的發展不僅要求科研人員掌握靜態信息資源中的情報,而且需要科研人員及時了解各個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動態,以及各個學科當前以致將來的研究熱點、學科帶頭人,并預測出學科的發展方向,因此,圖書館僅開發出靜態式的信息產品、情報產品已遠遠不能滿足用戶特別是科研型用戶的信息需求,必須改變現有的情報服務方法,努力提供戰略性情報的服務方法,動態性綜合報道各類信息資源,幫助用戶掌握科學發展的總體趨勢和動態變化,克服社會實踐、科學研究中的盲目性。
尋找學科研究熱點。一般來說,在某一階段信息資源(如期刊上登載的論文)中所涉及到的最集中的主題,論文引文中引用最多的知識單元的相關主題,用戶檢索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檢索主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主題范圍內的研究活動相對于其他主題要活躍,這個主題也就代表著這一階段該學科領域的研究熱點。可通過設計一定功能的計算機系統分別對主題詞標引頻率,主題被引頻率和檢索主題詞詞頻進行數量? 計,加權計算得到權值大的主題詞,有信息專業人員加以分析以后再向用戶報道莫以學科的研究熱點,增強情報服務工作的科學性。
3.2 提高用戶利用信息資源的能力
雖然傳統的圖書館信息服務也采取了參考咨詢、跟蹤服務、主題服務等服務方式,解決了不少教學、科研、生產、管理中難題,但是這種服務提供給用戶的大多是現成的目錄、索引、文摘、數據或者是信息、動態等之類的知識信息,而不是具體的方法和途徑。事實上,不管圖書館提供的信息服務多么周到,都不能代替用戶自己掌握這種本領。而一個現代型用戶若不懂得信息檢索知識,不善于捕捉稍縱即逝的社會上的、科研中的發展動態及情報,不把探索的觸角伸向主要的信息發源地,不掌握鑒別、判斷信息知識情報質量和水平高低的方法,他們就無法有效地開展工作,我們知道信息資源的檢索效果除了取決于檢索者的檢索知識和信息能力外,更主要的是取決于他的專業水平以及語言能力,如果熟悉專業的用戶掌握了檢索方法,在輔之以信息人員待檢,就能提高檢索中查全率和查準率。
由于計算機、通訊和網絡技術、高密度存儲技術以及多媒體技術等縣級技術在圖書館中逐步應用,用戶在進行脫機、聯機檢索時需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了解數據數據庫自娛在哪的構成和特點,尤其在聯機檢索系統中主題詞的選擇、提問式的構造等都需要進行專門的學習和接受具體的指導。因此提高用戶利用信息的能力,將成為現代圖書館信息服務工作的一項重要職能。
篇5
關鍵詞:自主學習;外語信息資源;優化整合
1.外語信息資源的概念
外語信息資源分為狹義的概念和廣義的概念,從狹義角度來說,外語信息資源就是一切和外語教學相關的電子材料、多媒體、書本等相關的網絡教學資源;從廣義角度來說,外語信息資源就是在外語學習過程中積累的和外語學習相關的信息要素,如信息設施、信息經費、外語信息加工和存儲的技術、服務于外語教學的有用信息等。外語自主學習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和策略,并且具有良好的外語學習自主環境,因此,在外語自主學習過程中,外語信息資源建設十分重要,學生具備的外語資源能力直接影響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效果。
2.外語信息資源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外語信息化硬件設施建設仍有待完善
當前很多學者研究指出,信息化教學初級階段的關鍵部分是硬件設施的投入,其高級階段才是網絡和課程整合研究,外語信息化教學需要應用信息技術資源,提高信息化資源建設的水平,同時注重管理和培訓,真正發揮信息化建設的效能。雖然當前信息化教學發展十分迅速,但是大部分高校的信息教學硬件建設相對樓后,多媒體教室的利用率較低,且很多高校網絡化教學平臺,導致外語教學的信息化水平較低,因此為了提高外語教學的信息化水平應該進一步完善硬件設施建設,建立和完善信息技術以及基礎設施的保障體系,同時對局域網外語信息資源的建設進行強化。例如,建立地區級或以上級別的網絡外語自主學習資源庫,對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和歸類,并對不同的資源使用設置對應的操作權限,從而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獲取更多準確可靠的信息技術和多元化的信息資源。
2.2信息資源研發能力有限,“信息孤島”現象嚴重
根據相關的調查可知,大多數的高校信息資源建設還處于初級的起步階段,信息資源的研發能力有限,并且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高校之間的信息資源共享較低,存在信息資源孤島現象,這進一步阻礙了信息資源的建設和應用。這主要是因為高校管理人員、教師的信息素養水平較低,并且高校的信息技術應用環境建設相對落后,也沒有從思想上重視高校的信息資源建設。因此,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在信息資源建設中,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建立和完善資源共享的激勵機制,收集大學外語的自制課件和其他的信息資源,使信息資源得以共享,充分體現出勞動者的價值。(2)高校建設符合本學校外語教學需求的資源平臺;(3)高校根據《教育資源建設規范標準》,實現信息資源管理目錄和資源制式的校級共享;(4)充分利用校級的信息技術和環境,建立外語信息資源的共享平臺,加強外語網絡資源平臺管理。信息資源的共享是一種實踐過程。作為過程,其要求學校、教師和學生間加強合作和交流,開展多種多樣的信息資源共享活動,并建立相應層次的信息資源保障機制,促進信息資源共享目標的實現。
2.3亟待提高學生網絡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們是知識的建構者和信息的加工者,因此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信息技術水平直接影響著外語信息化教學的水平。通過調查可知,當前大學生的英語學習意愿較強,但是學習能力相對欠缺。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針對性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顯性教學和隱性教學相結合的方法,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同時教師在課上還要提高信息資源的利用率,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完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擴展教學中的外語資源來源,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便捷地利用多種信息資源建構知識和實踐。這樣,學生在課余時間才會利用外語信息資源進行學習。
3.外語信息資源的整合優化
當前計算機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外語教學中應用信息資源可以實現教學資源的多元化,開拓學生的眼界,但是由于當前高校信息資源的建設比較薄弱,因此應該加強高校的外語信息資源整合優化,直接推動外語信息資源庫的建設,讓學生利用外語信息資源庫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3.1外Z信息資源結構
通過外語信息資源庫學生可以獲得多元化的外語信息資源,提高了學生的外語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鑒于網絡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整合優化的理念,結合傳統與現代信息資源的優勢,基于自主學習的高校信息資源建設包括網絡信息資源和非網絡信息資源,網絡信息資源包括互聯網外語信息資源(專門的英語學習網站和具有信息價值的外文網站)和校園網外語信息資源庫(精品課程、網絡課堂、電子閱覽室、網絡學習平臺)。非網絡信息資源包括課件、光盤等電子材料及紙質的書籍、報紙和雜志等。
3.2外語信息資源整合優化
基于自主學習的外語信息資源整合優化理念依據建構主義理論、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資源依賴理論構建而成,用以提高信息資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包括信息資源創建、利用、自主學習過程管理及學習效果評估四大要素,各要素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如圖1所示。
(1)理論基礎。基于自主學習的外語信息資源整合優化模式貫徹建構主義理論所強調的學生對信息資源的主動選擇和運用,充分體現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以學生為主”的學習觀,實現了資源依賴理論提倡的資源共享理念。(2)信息資源創建。外語信息資源的創建應以學生為主體開發力量,從學生的需求出發,教師、社會和高校之間共同協作,創設出可以自由選擇的信息資源環境。(3)信息資源利用。在信息資源利用過程中,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學習和討論,內化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還可以實現資源的積累,通過討論和總結產生新的信息資源,實現自身資源價值的增值。(4)自主學習管理。自主學習管理主要包括學習策略的監控和信息資源的管理。學習策略的監控主要是在元認知策略的指導下,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互評或者學生之間互評,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策略運用能力、反思能力、自我評價能力和自我監控能力。信息資源管理主要是對外語資源的識別、獲取、使用、開發、存儲等進行開放式管理。(5)評估。對基于自主學習的外語信息資源整合優化模式進行評價,不僅要對外語信息資源創建、利用、共享等各個環節進行分析評價,還要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進行過程性的、真實全面的、動態的、及時的評估,從而為外語信息資源的進一步整合優化提供導向性指導。
篇6
關鍵詞:網絡教學 信息資源 開發與利用
網絡教學環境為人們教與學的活動提供了全新的溝通機制和先進的技術方法,教學方式和教育理念發生了變化。網絡環境下教師與學生通常是分離的,知識的來源不再是教師而是分布在網絡中的教學信息。如何將教學活動融合到網絡當中,有效利用稀缺的教學信息資源,提高資源的信息化程度和共享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成為當前教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
教學信息資源的含義
教學信息資源作為教學資源的一部分,其所包含的內容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來說,教學信息資源包括相關網絡硬件資源及其軟件資源兩個方面,其硬件資源是指各種教學信息資源在搜集、加工、存儲、傳遞和利用過程中,必須借助和依賴的相關網絡硬件設施,例如電腦終端、耳機、掃描儀、打印機、錄像機、服務器、交換機、路由器、網關、網卡、光纖、電纜等;軟件資源是指各種教學信息資源數據庫及其相關管理、存儲和傳輸的軟件、技術標準和協議(包括網絡操作系統、信息存儲格式標準、信息庫的制作軟件、IP和HTTP等網絡傳輸控制協議等)。從狹義上說,教學信息資源僅指那些經過數字化處理后,可以在多媒體計算機或互聯網上運行的,對教與學起促進作用,能夠幫助和促進學習者學習的信息資源;或經過加工、組合后能夠對學習起促進作用的信息資源。這些信息資源一般以教學信息資源庫(知識庫或數據庫)的形式出現。
本文所指的教學信息資源主要指后者,就是狹義上的教學信息資源。按照教育部《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的界定,教學信息資源主要包括各類網絡媒體素材、網絡題庫、試卷、課件、網絡課程、教學案例、常見問題解答、資源目錄索引以及文獻資料等。
教學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現狀
重硬件資源建設,輕軟件資源建設。目前我國教學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普遍存在著“重建設、輕應用,重硬件、輕軟件”的現象,很多學校把主要精力、財力都花費在鋪路、建網、購買機器設備上,對于應用則關注較少,缺乏必要的資金投入,沒有配套的軟件資源建設方案和措施,忽視了應用系統、網上資源和人員隊伍的建設。這正是當前許多學校校園網不能發揮效益的主要原因所在。
教學信息資源開發缺乏規范性。教學信息資源的開發是依靠眾多單位或多人合作完成的,因而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劃,資源分類不規范,種屬界定不清,內容龐雜凌亂,相互包含重疊,不利于教師使用,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也不利于管理,給校園網內部教學信息資源的開發和使用以及實現與外界交流帶來了諸多不便。
教學信息資源開發簡單化。有些學校雖然建立了教學信息資源庫,但是這些資源庫只是試題、課件、教案、教學錄像等資源的簡單堆積,在學習資源的呈現以及學習環境的設計上仍以教為主導,導致只是簡單的課本搬家,將部分教案搬到網上。部分學校的教學信息資源庫就是購買大量的教學光盤進行拷貝,重數量而輕質量,教學信息資源缺乏科學性的教學設計,導致師生使用網絡開展教學工作的積極性不高,教學信息資源的利用率低。
實施網絡教學的技術系統不完善。教學信息資源庫的網絡開發應用支持系統對于方便有效地開展網絡教學,真正實現教育信息化,是十分重要而不可或缺的。而現有的教學信息資源庫在這些方面十分薄弱,如缺乏資源檢索、在線交流、在線測評等功能,師生不能方便地上傳和修改資源,安全性差等。這是當前教學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不重視教師培訓和指導。目前還有部分教師缺乏使用網絡的意識和技術,有的教師還抱著一支粉筆一本書的教學思想,對新的教育技術和教育思想不感興趣,不愿去學習新的知識。有的教師雖然愿意學習,但是計算機知識欠缺,加之目前較好的課件開發軟件比較少,課件開發難度大,所以感覺無從下手。這些都與學校不重視對教師的培訓和指導有關。
“信息孤島”現象嚴重。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在教學領域中的應用,各學校囤積了大量的教學信息資源,如教師制作的優秀課件、教案、教學改革成果等,它們分散在教師的個人電腦中,資源利用率非常低。教師間缺乏交流、協作和資源互補,并且不能將自己的教學成果及時與人交流和分享,產生“信息孤島”現象,導致資源重復浪費與優質教育資源匱乏并存,無法充分有效地利用優質資源,阻礙了教師有效地利用網絡進行教學工作,難以優化教學資源和促進教學效果。
開發利用教學信息資源的必要性
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教學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可以使廣大師生突破時空界限,方便靈活地獲取信息,共享網絡上最好的教師和課程。通過豐富多樣的交互方式,讓學生們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和調用其中的內容,有利于打破以教師、書本、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逐步建成一個全新的、開放的、全民的、終身的教育體系。
可以滿足現代辦學的需要,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我國目前教育狀況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再加上最近幾年連續的擴大招生,使得各學校都存在師資缺乏、教育資源短缺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要實現教育振興計劃,就必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將信息技術和教學實踐有效結合,將各學科寶貴的教學資源有效組織、整理、存儲、加工,使之成為教學資源庫中的寶貴財富。利用現代網絡資源共享的特點,可以將有限的教學資源最大限度地提供給使用者(教師和學生),從而大大提高資源利用率。從長遠看,這也是降低辦學成本、提高辦學效益的有效途徑。
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舉措。當今社會進入信息化時代,人們通過各種不同類型的通信設施和網絡技術來豐富自己的知識,進行創造性勞動。如果學校具有便捷的校園網絡和豐富的教學信息資源,教師和學生就能方便地加以獲取、采用。一方面,教師就能不受時空限制,從網絡上獲取國內外相關領域的最新知識,編入自己的教案中向學生傳授;也可以足不出戶地與世界各地的同行、專家進行學術討論,不斷更新、完善自己的學術思想和教學內容,做出原創性的成果。另一方面,學生們也可以在網絡化教學環境下,自主地尋求他們所感興趣的領域與知識,吸取當今國際最前沿的知識和信息,并和已有知識加以融合,就可取得創造性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學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能為創新人才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開發利用教學信息資源的措施
宏觀規劃,分工協作。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統籌規劃,采取有效措施,根
據各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優勢,承擔相應的教學信息資源的建設,這樣既能迅速豐富各學校教學信息資源庫的內容,又能保證其質量。分工協作不僅是不同學科的教學信息資源建設的需要,對于同一學科同樣存在分工協作問題,因為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往往發生在同一學科。因此同一學科更應當統籌規劃、加強協作,讓有限的人力和資金發揮出更大的效益。
科學管理,規范建設。要對教學信息資源庫按一定規則進行分類管理,進行資料的電子化轉換工作,定期維護和更新,經常從網上搜索和下載新的信息資源。還要按專題建立網站,以web教材形式,對專題研究方法進行指導,這種網站既可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又可延伸到課外,讓學生自主學習,去探索網上和資源庫上的知識信息世界,培養學生成為主動性強、具有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學習者。與此同時,還應遵循統一的技術標準和評審標準,使各校之間能夠互相調用資源,達到資源的高度共享。
校校聯合,優勢互補。這里的校校聯合指的是高等師范院校與各中小學彼此協作來實現符合新課程標準的優質教學信息資源庫的建設。由于高等師范院校對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掌握理解得比較深刻,在資源庫建設過程中,各中小學就可以充分利用各高校的理論研究成果,將基礎教育教學實踐經驗與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優勢有機地結合起來完成教學信息資源庫的建設。各中小學通過利用高校的硬件和軟件資源,既能保證制作設備的檔次,也可節省大量的經費。
完善教師的培訓體系。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為構建新型教學模式提供了依據。這就需要對教師進行培訓,提高他們在多媒體制作、網頁設計、課件制作、網絡教學等方面的理論和技術,讓他們踴躍地參與到這一進程中來。同時,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建立激勵機制,鼓勵教師積極使用網上教學資源,積極探索利用網絡進行教學的新模式,建立一個真正應用于教學的、資源可以高度共享的、效益良好的教學信息資源庫。
搞好信息采集工作。信息的采集是資源庫建設的基礎,在整個資源庫建設過程中應引起高度重視。資源庫信息的采集可采取自制、購買、下載、剪輯等多種辦法進行。從采集工作開始,在整個建設過程中,都應體現以教師、學生為中心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的原則,充分發揮全體教師、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僅讓他們成為教學信息資源的使用者,而且要讓他們成為資源的提供者和評價者。用戶、資源評價和管理員、系統管理和維護人員共同參與教學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篇7
關鍵詞:信息資源國民經濟開發利用信息化
信息化是當今社會發展的潮流和趨勢,信息化程度標志著一個國家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同時決定著下個世紀的發展實力與機會,這就使信息化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什么是信息化?我國定義為:在國家統一規劃組織下,在農業、工業、科學技術、國防及社會的各個方面應用現代化技術,深入開發和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加速適應國家現代化的進程。顯然,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信息化的關鍵。
一、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國民經濟信息化的關鍵
1、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信息化的出發點和歸宿。
(1)、信息資源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據有關資料統計,1980----1990年間,美國、日本、西歐的CNP增長率分別為:2.97%、8.53%、1.02%,而同期的能耗增長率分別則為:0.49%、1.65%、0.17%。這組數字表明,國民生產總值不斷增長,物耗和能耗卻不斷下降。也就是信息所起的作用超過了物質和能源這兩種傳統經濟的基礎資源,信息已成為支持經濟發展的關鍵。
(2)、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信息化的核心。
信息資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信息資源,是指人類社會活動中經過加工、處理、積累有序化的有用信息集合;廣義的信息資源,是指信息和它的生產者及信息技術的集合,信息、信息生產者和信息技術三要素按一定的原則加以配置,構成一個信息系統,才能顯示其價值并被加以利用。
信息資源建設是人類對處在無序狀態的各種媒介的信息進行有機集合、開發、組織的活動,其結果是形成信息資源。推進信息化,就是要加強信息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加速信息產業的成長與發展,擴大信息活動的規模與作用,統籌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行,促進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2、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信息化建設的制約因素。
中國信息協會1996年年會認為:我國在推進信息化的過程中,重設施(硬件)建設,輕資源開發的傾向表現突出。近幾年以“金”字工程為代表的大型信息系統和網絡建設迭起,而面向社會公眾的信息服務業卻進展遲緩,造成資源開發和硬件建設比例嚴重失調,以數據為證:目前美國信息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營業額之比為:1:57,日本為:1:96,韓國為:1:566,而我國僅為:1:1129,況且,這一“重硬輕放”的現象還有加劇的趨勢,長此下去將嚴重制約我國信息化整體水平的發展和提高。
3、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
眾所周知,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誰占有和控制了信息,誰能有效地開發利用,誰就能占領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制高點”。正因為如此,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把它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從生產角度來看,以計算機科學力為基礎的信息處理技術和以數字編碼技術為基礎的信息傳搖手段得到迅速和普及,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手段,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從生產關系來看,傳統工業在整個社會經濟中逐漸退居次要位置,而信息高科技產業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的支柱產業;從上層建筑來看,人類的科學、技術、思想文化乃至無意識形態不再有國家的界限,呈現出一種全球化的趨勢。可見,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國民經濟信息化的關鍵。
4、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導致了知識經濟的產生。
知識經濟是以一種全新的社會經濟形態出現的經濟,它的產生又導致了一系列顯著的變化。首先,是信息產業和服務業的飛速發展,導致新的信息產品和業務層出不窮;其次,在知識經濟形態下,高科技產業逐漸成為社會經濟的第一支柱產業,經濟的繁榮不是直接取決于自然資源、資本和硬件技術的數量,而是直接依賴于智力資源知識和信息的積累和利用;第三,知識經濟直接導致經濟的全球化,這就使市場的規模和容量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使市場結構和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此可見,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成為衡量一個社會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因此,信息資源通信領域將成為下個世紀世界各國激烈的爭奪的焦點,誰占據了通信技術的制高點,誰就擁有了未來。
二、目前我國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問題和難點
目前,我國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基本狀況是五多五少,即原始信息多,加工整理少;孤立分散的多,交流共享的少;常規方式的多,電子方式的少;為政府宏觀服務的多,為企業微觀服務的少;靜態的信息多,動態的信息少(國內上下千個信息庫能保持動態更新和有效利用的不足10%,其余的是“死庫”)。形成目前狀況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1、在信息資源開發過程中資金投入不足,結構不合理,重硬件輕軟件現象普遍存在。
在信息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數據加工、產品研究開發和產品服務是關鍵環節、重點部位就是資金的主要投向。目前我國對信息基礎設施的硬件方面投入很大,發展速度也比較快。而作為支柱產業的電子工業發展明顯滯后于信息產業群中的其它產業,如電腦業、電信業等,這就造成了整個信息產業技術設備國產化程度低,大部分核心設備市場為外商所占領。例如:目前微機芯片和電腦軟件基本上均需進口,集成電腦市場約有75%為外商所有。而且由于資金、技術力量的不足,加上國內科研單位、企業大都需要零散經營,各組為戰,缺乏核心經營效應,因而在技術開發上始終滯后于世界水平,這也大大影響了我國信息化的進程。
2、信息市場發展尚不完善,缺乏統一管理,且法制建設滯后。
雖然我國的信息資源有了很大發展,但與發達國家民辦信息市場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發育不健全,統一的信息市場尚未形成,這不僅與國民經濟和經濟發展對信息化進程的要求不相適應,而且與我國的國際地位極不相稱。由于我國還沒有一個完善的信息市場政策,一方面,對新興的信息市場沒有專門的部門進行統一管理;另一方面,傳統的信息市場的法制建設極其滯后,沒有制定出完善的關于信息市場的全國統一法規,來治理市場,整理秩序,保護信息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正當權益。而信息具有內容豐富、實效性強、變化頻繁、結構復雜、組織無序等的特點,信息市場發展的不完善,顯然不利于信息進程的加快發展。
3、全民的信息意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高,信息化建設的高級人才尚缺乏。
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的信息網絡將成為人類進行生產、管理、教育、流通等和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的主要應用手段。但在我國,信息化意識并未深刻變化,對電腦、科技通訊、網絡的應用也十分局限。尤其是目前真正懂信息、懂科技、有開發能力和高水平應用能力的人比較少,這一點必然影響信息化的發展。
三、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對策
1、強化政府職能部門的作用,統一規劃,宏觀調控,促進信息產業的協調健康發展
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是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核心,不能單純依靠市場的力量來實現,政府管理、支持和引導十分重要。
實現信息產業發展目標的關鍵是抓好兩個轉變,因此,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把工作重點放在提高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層面上,無疑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逐步理順信息產業群中的電子工業、電信工業、信息服務業內部及相互間的體制關系,各級政府部門對信息產業加大資金投入,給予政策性支持,完善法律法規,建立管理機構,優化市場機制,才能使信息化經濟沿著集約化的增長方式發展。而且,由于信息產業群內部諸產業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且兼有專門化特點,因而各個部門的發展,必須隨著該產業與整個經濟的發展,進行動態平衡和協調推進,以避免彼此間畸輕畸重,甚至“瓶頸”產生。
2、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的共同發展。
我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中期向后期過渡的發展階段,又面臨著全球信息化的機遇與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埋頭工業化而置信息化于不顧或脫離工業化實際盲目追求信息化,都是不現實的。必須把工業和信息化結合起來,以此作為我國中遠期發展途徑。利用信息化促進工業化,引導新時期的工業化支持信息化,為信息化進程和信息產業的建設發展提供物質、能源、資金、人才以及市場。而且,由于信息網絡和信息高速公路形成后,信息流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客流量和貨運量,以此緩解工業化發展對能源的需求和環境的危害,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
3、把企業信息化建設作為信息化進程的一個重點來抓。
抓好大型企業與放活小型企業相結合,同時把信息化作為國有企業改革的一個重要途徑。在信息化進程中,收集技術、市場等信息,分析國內外影響信息產業發展程度化等工作在我國仍十分薄弱。因此,增加研究開發費用,加強研究開發力量是十分重要的。既要注意中小型企業的培育和扶植。另一方面,信息化也為企業改革提供了有效的途徑,這兩年國家經貿組織和實施的“金企業工程”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信息化的導入,將滲透于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的各個方面,從內在提高效率,提高質量,降低成本,還將要求企業對舊體制的流程及時進行改革。目前已是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的關鍵時期,如果注重提高運用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使企業盡早擺脫困境也是可能的。從這一角度看,企業信息化已成為生存與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趙廷齡.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國民經濟信息化的關鍵[J].中國信息導報,1999,(5).
篇8
摘要:本文從服務科學的獨特視角出發,分析了當前高校信息服務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指出今后在高校信息服務發展的過程中,應該開展面向用戶的信息服務集成平臺建設,重視信息集成平臺建設的可擴展性,并探討了信息服務集成的具體方式。
關鍵詞:服務科學;信息服務;高校圖書館;信息集成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服務科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許多學科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中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信息服務研究領域也不例外。本文試圖從服務科學的視角,探討在新形勢下高校信息服務建設的新方向。
1、關于服務科學的概述
1.1 服務科學的基本內涵
服務科學作為近年來出現的新興學科,對其比較權威的研究是IBM。IBM的研究者認為,服務科學是預測服務創新的新方法,以商業和專業的知識為基礎,追求按需服務。
目前,關于服務科學的學術論述可分為廣義和狹義2種:廣義的“服務科學”是有關“現代服務”的探討,即“服務、科學、管理和工程”(service,science,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縮寫為SSME),其內涵比較廣泛;狹義的“服務科學”僅指SSME中的“科學”部分,即對服務認識的一種理論總結,或倡導組織廣泛采用IT、網絡技術及科技成果,改進服務性能,降低服務成本,增強服務效率,迎接和創造新的發展機遇,帶有濃厚的實用特征。
簡單來說,所謂的服務科學就是強調人和科技的有效結合,同時為服務提供者和客戶創造價值,充分體現以人(即用戶)的需求為根本。
1.2 服務科學與服務創新
服務是人類的重要活動形式,是創造社會財富的重要源泉。服務科學以技術為手段,以服務為目的,促進技術融入、轉化為服務活動,延伸產業價值鏈,增強服務,催生新興服務業的生成。同時服務科學關注技術與服務結合,在微觀經濟領域強調技術是手段,服務是目的。它側重于管理學、工藝學方面的論述,豐富了服務的內涵。服務科學貫穿著創新理念,并深化了制造業與服務業的產業聯系。
而服務創新作為一個相當寬泛的概念,又可分為廣義和狹義2種。廣義的服務創新是指一切與服務相關或針對服務的創新行為與活動,涉及服務業、制造業等領域;狹義的服務創新是指發生在服務業中的創新行為與活動。
服務創新是創新的重要形式、途徑,不僅包括服務業的創新,還包括制造業內部的服務創新,具有普遍性。服務創新的模式包括技術創新、服務媒介創新和服務性創新。服務創新豐富了創新理論的內容,是服務業發展的動力,延伸了產業價值鏈,對提升服務質量和經濟效率具有直接作用。
對信息服務業來說,服務創新的特點是通過知識、技術的引入和運用實現創新,或利用技術手段提供服務,或提供新的服務項目。
2、基于服務科學的高校信息服務集成
2.1 網絡環境下高校信息服務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當前,圖書館是高校文獻信息服務的主要提供者,同時各院系的資料室也發揮著部分文獻信息服務的功能,但各自為政的現狀很難為高校的科研教學提供全面新信息服務。以高校圖書館來說,近年來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使高校圖書館的服務面不斷擴大,同時,用戶對信息的需求也朝著縱深化發展。這就要求高校圖書館在服務功能上實現集成化,以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水準。
目前高校以圖書館為主體的信息服務在服務理念、服務模式及服務內容、服務技能等方面還存在許多差距,使得高校目前的信息服務缺乏創新和競爭能力,不足以與客戶共創價值,也不足以幫助科研人員創建全新的信息服務產品。同時,由于對信息服務的創新體系結構及創新模式缺乏理論和方法上的深入研究,難以為實際的信息服務創新過程提供指導,因此,高校信息服務迫切需要對服務創新模式、過程、技術及組織管理進行科學的研究,以提供更有競爭力的優質服務。而服務科學有助于進行系統性的創新和生產率的提高,它通過提高對服務中生產效率、質量、業績、開發、知識的重復利用等方面的有效預測,成為服務改善的動力。
事實證明,面向用戶是信息服務賴以生存的土壤,只有面向不同時期、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為用戶提供集成化的信息服務,才能開創信息服務的新局面。隨著數字化、網絡化社會進程的發展,信息服務的空間問題逐步被淡化,各種服務的支持平臺日益發展成熟,這為信息服務人員觀念的轉變提供了條件。
近年來,國際上許多國家都在積極開展面向用戶的信息服務研究,例如美國西肯塔基大學圖書館制作的信息門戶,把圖書館和非圖書館的、有償的與無償的信息資源集中在一個萬維網界面,并上傳有地方特色的信息資源,使之成為有圖書館特色的信息門戶模式;而北卡羅那州立大學圖書館開發的信息門戶系統,則是基于用戶定制為用戶提供局部和遠程的數據、信息和知識服務,即個性化信息服務。目前,國內很多高校圖書館也開始重視并開展面向用戶的個性化信息服務,如中國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跨庫集成檢索系統和清華同方的異構統一檢索平臺USP(Union Search Platform)等。
由此可見,當前各種垂直網站、學科信息門戶、主動化信息推送,以及基于用戶體驗的信息構建服務模式,都是面向用戶的信息服務體系逐步深化,不斷滿足用戶集成信息服務需求的具體體現和實踐,這也是今后信息服務發展的必然趨勢。
2.2 基于服務科學的高校信息服務集成
當前,隨著信息服務業的迅速發展、各種信息服務機構的興起、信息服務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信息用戶在圖書館之外有了更多的信息利用選擇,因此,高校信息服務機構必須面向用戶開展各種更深層次、綜合集成的服務。
服務科學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人文科學交叉形成的科學,是應用性、實用性很強的科學。它不僅研究戰略、結構、運作、營銷,還研究服務需求、服務定位、服務績效、服務文化、服務創新、服務策略、服務產品、服務定價、服務品牌等等。我們基于服務科學來探討高校信息服務集成問題,說到底就是在現有的服務模式基礎上進行服務創新,充分考慮用戶需求,改變服務策略,為用戶提供更多更優秀的信息服務產品。
另一方面,在網絡廣泛應用的環境下,用戶對信息的需求不再只對單一的載體所含的信息感興趣,他們對信息的需求往往需要通過不同的途徑來得到滿足。用戶不僅對信息獲取的結果感興趣,對獲取信息的過程也很關心;同時,他們往往還要求服務提供者圍繞他們關心的信息提供一系列個性化的信息服務。
因此,在服務科學的基礎上探討高校信息服務集成的問題,是一種服務創新,可以更好地解決當前高校信息服務在具體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和障礙,有助于充分考慮用戶需求,提高信息服務質量。
3、基于服務科學視角的高校信息服務集成策略
3.1 構建面向用戶的高校信息服務集成平臺
服務科學的特色在于強調服務創新。IBM全球研究中心負責人Paul Hom將服務科學定義為:服務科學是科學、工程和管理的跨學科應用,其目的是改善服務。而在高校,面對科研和教學中日益強烈的信息需求,圖書館作為主要的信息服務提供者,有必要開展面向用戶的信息服務集成,為用戶提供良好的服務平臺。
一般來說,面向用戶的信息服務集成主要是指將分布的資源和分散的服務,按照一定的知識管理規則和服務目的有機地鏈接成一個整體,靈活地無縫整合不同系統的資源和服務。為支持用戶搜尋、發現和利用各種資源與服務,圖書館應利用已經建立的信息門戶,集成各種類型、各種格式的信息資源,開發同構或異構系統的統一檢索平臺,同時提供個性化的信息服務,建立數字參考平臺。
需要注意的是,在信息服務集成平臺的建設中,還必須注重其可擴展性,也就是能夠可持續發展,在設計的時候要預留未來發展的空間。
3.2 網絡環境下高校信息服務集成的具體方式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目前高校信息資源管理的發展已經從傳統數據集中模式轉向信息資源應用層面進行集成。因此,要建立以圖書館為主體的面向用戶的信息集成服務模式,應該是以用戶信息需求中心,以開發利用人力資源為出發點,集成所有館藏信息資源并加以整合,為用戶提供主動、高效的信息服務。具體來說,就是要構建一個基于用戶個性化需求的數字圖書館集成服務框架,綜合考慮信息用戶的環境、用戶偏好、用戶需求以及數字圖書館服務組件的功能,利用Web services等信息技術,實現不同數字圖書館系統中符合用戶需求的子系統和組件的動態集成,實現包括高校各類信息資源在內的集成化管理,充分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而Web2. 0正是強調個性化服務的互聯網體系,其目的正是為用戶個體微內容的收集、創建、、管理、分享、合作、維護等提供集成化信息服務平臺,可以按個體的客觀需求在網絡環境下集中獲取所需信息。Web2.0是基于元數據信息方式的新型互聯網,其核心理論和思想包括:六度空間理論、長尾理論、社會資本、去中心化等等。正是在這些核心理論和思想的指導下,形成了博客(Blog)服務、簡易信息聚合(RSS)、維基(Wiki)、標簽(Tag)、社會網絡服務(SNS)、及時通信(IM)、社會性書簽服務(SN)、社區信息資源共享服務和集體編輯服務等應用服務,并且發展迅速。Web2. 0的信息傳播是以微內容為基礎,通過聚合、管理、分享、遷移這些微內容,以進一步組合成各種個性化的豐富應用。
因此,構建基于Web2.0技術的高校信息服務集成平臺,是當前網絡環境下高校信息服務實現信息利用最大化的有效方式。
4、結語
綜上所述,把服務科學這一新興學科應用于高校信息服務工作中,探索知識經濟時代高校信息服務創新的新途徑,有助于進行信息服務質量的提高,使高校在社會發展中具有更強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沈崢.服務科學與高校圖書館服務的關系[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30):10-11
[2] 梁戰平.21世紀的新興科學——服務科學[J].中國信息導報,2005(5):11-13
[3] 吳吉玲羅蘭珍.基于集成的圖書館信息服務管理研究[J].現代情報,2007(6):94-96
篇9
[關鍵詞]政府信息 信息資源管理 協作管理
[分類號]F27
隨著政府信息爆炸式的增長,單憑政府部門一己之力來管理政府信息資源已經力不從心了。為了解決此問題,學者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列維坦認為,信息資源的本質就是協調和整合。庫柏則認為,信息資源管理意味著整合或協調。因此,對于包羅萬象的信息資源,必須依靠多元合作、多方協調進行管理。不少人提出應該改變政府信息資源的傳統管理模式,引入企業、第三部門,甚至社會公眾的力量對政府信息資源進行協作管理。
1 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概念
政府信息資源協作管理的概念建立在對政府信息資源概念的認識基礎上。不少研究者都認為政府信息資源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政府信息資源是指一切產生于政府內部或雖然產生于政府外部但對政府活動有影響的信息資源的統稱,包括政府部門為履行管理國家行政事務的職責而采集、加工、使用的信息資源,政府部門在業務過程中產生和生成的信息資源,由政府投資建設的信息資源以及由政府部門直接管理的信息資源等。廣義的政府信息資源是指政府行政工作中產生和利用的信息資源及其相關人員、設備、技術、環境和資金等要素的集合,可分為政府信息資源本身、信息技術設施資源和其他資源。
很多研究者提出了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概念。其中比較經典的是謝陽群從信息資源管理的組成要素出發對其進行的定義: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既包含信息本身,又包含諸如人員、設備、資金和技術之類的相關資源。朱曉峰、蘇新寧從生命周期的視角進行定義,認為政府信息資源管理就是政府信息資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不僅要對政府信息資源本身進行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還需對其他相關資源進行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
2 政府信息資源協作管理的理論
目前國內外還沒有政府信息資源協作管理的系統研究,但在電子政府、電子政務、協同政府、協同治理的研究中都包含了協作管理的思想。
2.1 政府信息資源協作管理的重要性研究
有的研究從政府信息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人手,對企業、第三部門參與公共信息協作管理的必要性展開論述。
歐文?休斯從分析政府信息資源共享需求的多樣性入手,指出政府信息資源共享應當樹立“分類共享”的觀點,并在公共物品理論的基礎上,把政府信息產品或服務分成兩大類,即純公共信息和準公共信息。根據在競爭性上存在的差別,準公共信息進一步細分為弱競爭信息和強競爭信息。對于純公共信息應免費共享;弱競爭信息通過向消費者收取一定比例的成本費共享;強競爭信息由信息企業通過市場定價的方式向消費者收費,提供有償共享。國外還有的研究者認為多元主體參與協作可形成信息化領導力(E-leader-ship),他們采用Quad模型表示多元主體,涵蓋除了政府部門、私營部門、民間社團和創新與教育部門(I&E)四個方面的主體。
旃群認為只有市場經濟作用于政府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信息資源產品遵循市場供需機制,才能孕育良好的信息資源市場,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職能。楊玉麟等認為在公共信息資源領域,凡是能提供公共信息,以提高私人福利、引導社會價值取向、實現公共利益為目標的組織,都能夠成為公共信息資源的提供者。在新的社會環境下,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第三部門、企業及個人等多元主體參與,以公眾滿意度為宗旨的多元化公共信息資源格局勢在必行。陳聰提出了多元化政府信息資源共享的理念,具體而言是指政府信息資源共享的投資建設主體的多元化,從單純的政府建設轉向由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企業(包括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外商獨資企業、合資合作企業)、第三部門、社會公眾投資或通過合資、合作的形式共同投資建設政府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黃志澄通過對政務信息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引入第三方中介服務對保證政務信息化建設的效益最大化至關重要,進而提出第三方中介服務(包括咨詢、監理、培訓)的應用,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對政務信息化建設的若干建議。黃萃認為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建設的市場化,正成為推動電子政務發展的趨勢。一方面,社會團體、企業既具有投資的能力,又具有創新的活力,他們的加入將使電子政務信息資源的發展動力進一步增強;另一方面,社會團體、企業的介入,不但促進了電子政務信息資源的發展,也推動了相關產業和經濟的發展。
2.2 政府信息資源協作管理的方式、模型與體制
西方各國政府信息資源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傳統官僚制階段;以“政府外包”、“政府業務合同出租”、“競爭性招標”等為特征的市場多元化階段;現行的以“整體合作政府”為特征的整體合作階段。
陳聰所構建的政府信息資源的分類共享模式,包括健全純公共信息資源的共享模式和優化準公共信息資源的共享模式。魏吉華提出了政府信息資源內外聯合開發模式,政府部門可聯合社會機構如圖書館、情報所、信息資訊公司、軟件開發商、高校等共同開發信息資源。劉月學等認為政府信息資源開發模式有外源化模式、產業化模式、內外聯合開發模式和網絡開發模式。黃萃認為目前來看電子政務信息資源的市場化和資金籌措已經呈現多元化格局,包括伙伴關系、外協外包、政企整合、發行債券和廣告籌資五種模式。
2005年,李立明等以信息化城市管理為對象,提出了電子公共服務模型――GBCP模型,描述了政府(G)、企業(B)、公眾和社區(C)、公共產品(P)構成的、涵蓋電子公共服務各方面的完整動態循環系統,如圖1所示:
筆者提出在公共信息資源管理領域引入電子參與,調動公眾以社會治理者的身份,協調各組織、各階層的利益來進行公共信息資源的有效管理,筆者還曾提出了基于E-Participation的公共信息資源管理模式。
3 政府信息資源協作管理的政策
政策能為協作管理的順利實施和健康發展提供有效的支持,許多國家制定政策支持公司、企業等私營部門以及非政府組織參與政府信息資源管理、開發與建設,發揮市場機制的功效。
1983年,英國信息技術咨詢小組(ITAp)提議將一部分政府信息在市場上進行交易,由私營信息部門對其進行進一步加工、開發或者利用。2000年9月英國的《21世紀的電子政務服務》中指出了將商業機構和民間組織引入到電子服務市場的重要作用。2003年10月英國批準執行《歐盟公共部門信息再利用指令》,隨后參照此指令制定了相應的法規。例如,
2004年制定了《政府公共信息再利用的最佳實踐指南》,2005年頒布了《公共部門信息再利用規則》,它們明確了政府部門職責以及應公開的信息內容,規定在公共信息再利用時要堅持非歧視與公平的原則,并且規范了公共信息再利用的范圍、再利用的申請流程,許可證發放以及批準的程序等問題。
1990年美國工業貿易署的《政府擁有的可交易的信息: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信息交易指南》中指出,美國政府可按市場價出售已形成市場價格的公共信息;政府為企業提供那些尚未形成市場價的信息時可只收信息成本費。在交易完成后,政府不直接參與信息加工活動,而由企業自己投資建設;對于可由私營部門提供的信息服務,政府不應再提供類似服務。此外,政府部門應與私營部門加強合作,同時將大部分的信息收集工作委托給社會信息服務機構。1993年美國公布《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行動計劃》,提出了9個方面的具體措施,確定了反對壟斷、鼓勵競爭與合作、優勝劣汰的方針。該計劃支持私人企業在國家信息基礎沒施建沒中占據核心地位,并采用稅收優惠和頒布相應的監管政策的辦法刺激私人企業投資建設國家信息基礎設施。2001年1月,美國圖書館與信息科學委員會(NCLIS)向白宮遞交《公共信息傳播綜合評估》報告,肯定了商業機構、非政府組織(NGO)在公共信息傳播中的作用。2001年3月,NCLIS又提交了《公共信息資源改革法案2001》,提議制定行之有效的公共信息資源獲取計劃,并采用多種手段特別是以公私合作的方式實現公共信息資源的整個生命周期管理。2002年美國頒布了《電子政府法案》(E―Gov―ernment Act 2002),提倡為外包服務商創造有利的環境,鼓勵采用外包的方式開展電子政務項目,這樣能為承包方帶來通過使用lT改造業務流程所節省下來的節余資金(share-in-saving)。
歐盟在多國整合協調基礎上進行區域性公共信息資源管理。歐盟成立信息協會(information society),該協會的主要職能為領導和協調歐盟成員國進行信息化建設,特別是進行公共信息資源建設與服務。歐盟1994年信息化建設報告,提倡國家信息自由化政策,保護信息化領域的多元化競爭。1996年歐盟制訂了《促進公共與私人部門在信息市場的協作指導原則》,促進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之間的協作。1999年1月歐盟委員會發表了《公共部門信息:歐洲的重要資源――關于信息社會公共部門信息的綠皮書》,提倡與私人企業、非政府組織、非盈利機構加強合作以促進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的公平競爭,提高政府部門信息資源共享程度,明確規定了官方版權的含義、公共部門信息的范圍、獲取和傳播公共信息的條件等。2000年11月歐盟通過了《提高和擴展公共部門信息的獲取》指令,提倡公共信息的非歧視性公平交易,并且進一步規定了公共部門信息再利用的申請流程、公共部門信息再利用的條件、這項指令的具體實施等一系列問題。該項指令旨在促進公共部門信息的再利用與商業性開發。
4 現有研究的貢獻與存在的問題
雖然已有的研究沒有直接提出協作管理的概念,但是多元化管理、公私合作管理、市場化管理、公眾參與信息資源管理等研究都包含了協作管理的思想,為政府公共資源協作管理打下了基礎。但是研究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尚不成熟,存在不足之處。
4.1 現有研究成果
在理論層面,目前的研究者都意識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單靠政府部門進行公共信息資源管理存在局限性。不少研究者都明確提出要加強政府、企業、第三部門的協作,依靠行政機制、市場機制、志愿機制的協同效應來提高公共信息資源管理的水平。
有的研究者對公共信息資源進行更細致的分類,指出了哪些類型的公共信息資源具備市場開發的可能性,這些理論為企業參與協作管理奠定了理論基礎;有的學者對企業、第三部門參與公共信息資源管理的作用進行了分析;有的研究者從公共信息資源管理起源人手,對公共信息資源管理體制的歷史演變進行歸納,并對比分析了國內外一些國家的公共信息資源管理體制,提出了我國公共信息資源多元管理體制。
在政策層面,美國、歐盟、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都在電子政務服務的相關條令中提出了一系列促進公私合作(包括政府與企業合作、政府與第三部門合作)的措施,肯定了企業、第三部門在政府信息資源建設中的地位,指出了協作管理、多元化管理對于信息開發的重要意義。特別是《歐盟公共部門信息再利用指令》的影響巨大,許多國家都參照本國的國情制定了政府信息再利用的政策,支持企業參與到政府信息開發和服務中來。各國政府在制定公眾參與政策方面的成果也十分突出。聯合國自2003年后的電子政務測評報告中,都設立了電子參與指數,將電子參與的程度直接與電子政務的成效掛鉤。電子參與指數的設置反映了政府信息資源管理領域對公眾參與的重視。
在實踐層面,政府公共資源協作管理方面的項目已經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了。協作管理的形式在電子政府、政府門戶網站、公共信息平臺、公共信息服務系統、公共信息商業開發、醫療信息服務等政府信息資源管理多種領域得到應用。私營部門通過服務外包、多元融資、成立公司、外聘人員、租用設備等形式參與到政府信息資源的供給、開發利用。第三部門也在信息咨詢、技術援助、人員支持等領域參與到政府信息資源管理過程中。公眾參與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案例也不斷涌現。公眾參與在政策制定、公眾門戶、電子論壇、網上民主、服務系統、政府網站、公眾參與窗口都得到了廣泛的體現。
4.2 研究存在的不足
在理論層面上,把政府信息資源與公共信息資源混為一談,很少細致地區分出政府信息資源管理這個具體而重要的領域。已有的研究目前還停留在對多主體協作進行公共信息資源管理的重要性的討論上,還沒有深入下去,缺乏對協作模式、協作流程、協作機制、協作平臺建設方面的系統研究。公共信息資源管理和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本身還是一個發展中的課題,它們的概念、內涵、研究對象等至今還處于探索階段,因此政府公共資源協作管理理論研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政策層面,由于政府信息資源協作管理還處于研究的起步階段,國家缺乏專門針對此領域的立法和政策。現有的法律和規范都是在把政府作為單一主體的傳統的管理體制下設立的。
政府信息資源協作管理的實踐應該說已經走在理論研究的前面,滯后的理論研究無法為其提供有效的指導,實踐活動還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自為狀態,遇到不少困惑和難題。
參考文獻:
[1]謝陽群信息資源管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9:26
[2]李志敏淺析政府信息資源管理學理論,2010(9):40-41
篇10
Abstract:“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as one which proposed by the overseas scholar carries on the conformity and the management idea in the 1970s to enterprise's soft resources. Since the birth, has brought the benefit including the enterprise insider information system and the enterprise extraneous information recognition system'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ethod and the strategy for many enterprises.
關鍵詞:知識經濟管理 信息資源管理 企業管理
Key word:Knowledge econom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Business management
作者簡介:張花萍(1972―)女,商丘市人,本科,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
引言
在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智力和知識資本逐漸成為了一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所在,而同時,知識和技術的的快速更新和老化,以及經濟環境的非連續性變化為企業組織的穩定發展制造了很大的障礙和壓力。所以單純的信息資源管理似乎已經不再能滿足一些企業的要求,尤其是包括各類高新技術企業、文化傳播、出版、新聞、廣播電視、咨詢服務、金融保險、大學和研究機構、服務型企業等等在內的知識密集型產業,若想真正實現組織的可持續發展并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就不僅要組織管理好組織的內外部信息流,而且還要將組織成員所積累的知識有效的保存和傳遞。而所謂知識,是一種儲存在人腦中的,比泛化的信息更加隱性的資源,所以也就需要特殊的管理思維與管理方法,于是相應的,學界又提出了知識經濟管理這一概念以求解決這一問題。
一、信息資源管理與知識經濟管理
要明確二者之間繼承與替代的關系,我們首先需要明確二者的相關概念與定義,以及其特點。
1.1、信息資源管理
就像企業管理范疇的很多概念一樣,學界對信息資源管理的概念也沒有一個明晰的劃歸與界定。但是,一般來講,人們都傾向于認為信息資源管理屬于信息管理的范疇之下,是信息管理發展的一個最新階段,也是當下企業運用最多的一種信息管理手段。
信息資源管理是從信息管理的基本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上發展而來的,但是在管理的內涵和外延上有所發展。信息資源管理的理念核心是以人為本,它不僅對信息本身進行整合,也同時對從信息的產生到消亡過程中的所有參與主體進行管理,是集信息的技術管理、信息的經濟管理和信息的人文管理于一身的一種集約化管理方式。信息資源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對人在生產、傳播、處理信息過程中的行為的管理;二是利用信息技術和法律手段,對信息資源進行監測和控制;三是對資源配置及運行結果進行評價和研究管理。
可以說,信息資源管理同時兼顧了技術因素、經濟因素、人文因素,尤其突出強調了人文管理的重要性,將“人”置于最核心的地位,一切從人的需要出發來設計實施,使人的信息需求達到最大化滿足,這是在之前的信息管理過程中一直被忽略的方面,也是信息資源管理之所以被稱為一種新的信息管理理念的進步之處。但是,相較于知識經濟管理來說,信息資源管理的側重點依然停留在信息技術的開發與利用上,而所管理的信息也都還停留在顯性的信息方面。或者可以說,信息資源管理的研究內容就是抽象的信息,是一種對于符號的研究,是通過既有符號來觸及問題本質的方法。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我們可以將信息資源系統看作是有信息管理走向知識管理過程中的一個過渡性產物。對于這個問題,我們會在后文的比較中詳細探討。
1.2、知識經濟管理
與信息資源管理一樣,學界知識經濟管理的概念也是眾說紛紜。至今可考的來源是位于美國馬薩諸塞州克萊星頓的思圖維星公司在其一份報告上所提出的。被普遍認可的知識經濟管理策略是指,組織有目的的在內部建立一個具有量化與質化指標的知識流動系統,讓組織中的資訊與知識,使組織成員對知識的獲得、創造、分享、整合、記錄、存取、更新、創新等過程,不再是個體的單獨行為,而是通過不斷的回饋,被納入到整體的知識系統內,在組織內部形成一個永不間斷的累積過程,使得個人與組織的知識在組織內部不斷循環與增長,從而在企業組織中成為管理與應用的智慧資本,并對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企業文化建設和企業的決策等多個方面做出貢獻。
在實際的應用中,知識經濟管理具有狹義和廣義兩個意義層面上的內涵。在狹義的層面上,知識經濟管理僅指對知識本身的管理,而在廣義上,知識經濟管理包括對知識本身的管理,還包括對在知識流動過程中各個相關主體的管理,這樣的管理往往是社會層面的,至少不僅僅局限在企業內部,而要延伸到企業所處上下游的其他組織,是多個組織協同工作的結果。
但是無論從哪一個層面來看,知識經濟管理的目標是相同的,即通過對知識本身和其相關主題的管理,實現知識價值的最大化,實現其在組織內部或者多組織間的可持續發展和永續流動,提高其應用主體的整體素質,最終達到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目的。它是一種將個人智慧轉變為集體智慧的有效的、規范化的、程序化的途徑,所以它既是對客觀事物的管理,又是對人本身的管理,讓知識在共享過程中不會因人員流動的因素在組織中消失,而是成為組織文化的一部分。
二、從信息資源管理到知識經濟管理
2.1、知識經濟管理產生的必要性
談到知識經濟管理產生的必要性,我們就必須先談一談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
顯性知識指的是可以用文字、圖象、聲音等形式進行表達,并通過印刷或電子設備進行廣泛傳播的知識類型。對于這種知識的管理,很多企業已經將之納入到了信息資源管理的范疇之內,并探索出了良好的的繼承與培訓的方法。
而隱性知識則是一些比較主觀的知識,它們只存在于人的大腦中,包括人的經驗直覺感情等等。這種知識常常是十分難以傳授和表達的,即便可以傳播,其傳播形式和傳播范圍也受到極大的限制,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潛移默化”、“言傳身教”或“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所以在組織內部,尤其是已經拋棄了傳統上師徒關系的現代企業中,這種隱性知識常常隨著員工的流動,比如跳槽或退休而不可挽回的流失著。但與此同時,隱性知識又常常成為知識創新的關鍵,甚至在文化傳播和服務行業領域,這些隱性經驗是能否高質量的進行工作的決定性因素。
知識經濟管理正是基于這些考慮和需要因運而生的,隱性知識的創造和傳播,是知識經濟管理系統鼓勵挖掘的重點。知識管理就是要通過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對組織成員所具有的隱性知識進行引導,使其轉化為顯性知識。在這種由隱性到顯性的轉化過程中,知識在組織內部由于不斷的碰撞和交流而得到保留,傳播和創新,形成一種良性循環,讓知識在企業內部活了起來。
2.2、知識經濟管理與信息資源管理的區別
最后,我們再總結性的探討一下信息資源管理與知識經濟管理的區別。
信息資源管理更多解決的是如何通過管理組織的“物流”、“資金”、“生產設備”等有形資源的信息,借助成本控制等手段,提升硬件設備產能;而在信息輸出方面,則是通過強調規范化和程序化來從企業的外部和內部統一的信息口徑,從而樹立一個固定的企業形象。這種方法雖然行之有效,但是會造成隱性知識流失的弊端。
而當企業進入了知識管理時代,知識經濟管理則是以“戰略績效” 、“協同”、“知識”、“激情”等無形資產為關注對象,強調知識的工具化、快速應用,期望通過“戰略績效”幫助企業“做事對”,實現和諧戰略;通過“協同”幫助企業“做事快”,實現和諧工作;“知識”幫助企業“做事好”,實現和諧知識;而“激情”則幫助企業“做事樂”,實現和諧文化。
從關系上來講,知識經濟管理是信息資源管理在面對新的競爭形勢時所進行的提升和互補。具體的來說,知識經濟管理以十大功能應用為核心,即戰略績效管理、組織協同類的任務管理、流程管理和項目管理;組織知識類的數據中心、知識中心和人才中心;激情類的文化管理、社區管理和活動管理。這十大核心功能中,以組織知識類為重點,在管理的創新和突破上也最多。而在十大核心功能應用基礎上,知識經濟管理還面向不同管理和業務需求,發展出了不同的拓展應用,如自動化辦公應用、企業文化管理應用、人力資源管理應用等,并通過建設以人為導向的門戶管理,在企業內部的信息軟件系統方面,也實現傳統以功能為導向的軟件應用到以人為導向的軟件應用的轉變。
參考文獻:
[1]張宇.信息資源管理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12
- 上一篇:藝術培訓活動
- 下一篇:文化課和藝術課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