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郁的心理疏導方法范文
時間:2023-10-18 17:26: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憂郁的心理疏導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糖尿病;不良心理;心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587.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6455(2011)08-0167-01
糖尿病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紊亂綜合征,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易并發心腦血管病且死亡率高,需長期堅持藥物及飲食、運動治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的不斷改善,其發病率不斷上升,年齡段有所提前,中青年患病率呈上升趨勢。許多患者因此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負擔,一些患者產生嚴重的精神癥狀和心理障礙,影響了其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甚至影響到學習和工作。目前我國糖尿病發病率已達到3.2%[1],且普遍存在焦慮、憂郁、甚至悲觀厭世等心理問題[2]。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心理干預越來越必要。我們對145例糖尿病病人的不良情緒狀態進行心理干預,獲得了滿意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標準:符合1997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DA)糖尿病診斷標準[3]的145例病人,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73例,男42例、女31例;年齡38~78歲。病程1~18年,憂郁31例,焦慮25例,恐懼17例。對照組72例,男41例、女31例,年齡37~77歲。病程1~17年,憂郁31例,焦慮24例,恐懼17例。兩組病人性別、年齡、糖尿病病程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憂郁、焦慮、恐懼原因及臨床表現[3]
1.2.1 憂郁:一種常見的變態情緒,表現為心境悲觀、冷漠、抑郁。其誘因與突然的沉重打擊、易感素質、生物學因素有關。臨床表現:自我感覺不適,自我責備,自我譴責,可出現失眠、食欲差、體質量減輕、缺乏動力、興趣喪失等。
1.2.2 焦慮:一種焦急而又憂慮的不良情緒。產生焦慮的原因有:飲食控制效果不佳,需長期用藥,伴隨病魔纏身的痛苦,家庭和經濟負擔重等。臨床表現:食欲欠佳,失眠,睡眠質量差,拒絕服藥和治療,愁眉苦臉等。
1.2.3 恐懼:由某種危險情境引起的情緒,對疾病的認識不夠。患病后患者由正常社會角色轉變為患者角色,往往由于疾病的折磨、診療環境、新的人際關系的調節、由社會而來的消極暗示、不良預期等而引起恐懼。臨床表現:害怕見醫生,對別人談論疾病特別關注,怕打針、吃藥,多疑,對自我特別關注等。
1.3 方法
1.3.1 觀察組: 給予心理疏導,加強心理干預。①憂郁:重點是要對患者采取同情的態度,醫護人員要主動多與病員溝通,鼓勵親友多陪同,幫助其生活護理,并用醫學知識客觀實際的做好解釋疏導工作,引導患者正確對待疾病,堅定其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保持良好的心境,能積極配合治療。②焦慮:重點是要幫助患者解除焦慮情緒,從其具體情況出發,有針對性地做好心理疏導工作。可采用心理發泄療法,醫護人員可引導患者“訴苦”,耐心傾聽,使其心情得到放松。定期參加醫院組織的糖尿病知識講座,鼓勵患者參加力所能及的手工勞動、文娛活動等,都可緩解患者焦慮情緒。③恐懼:重點是要在患者可能產生恐懼情緒前,向患者介紹病情,使其有充分的思想準備。為克服恐懼情緒,要引導患者正確認識疾病,組織患者座談會,介紹患者互相認識,讓康復患者介紹情況,給患者以有力的心理支持,建立良好醫患信賴關系,增強患者安全感,幫助患者克服恐懼心理。
1.3.2 對照組:給予一般護理,作好生活指導。①休息:勞逸結合,避免過度緊張。②生活指導:保持皮膚清潔,經常用中性肥皂和溫水洗澡;及時更換內衣;避免皮膚損傷或使用過燙物品;注意觀察皮膚有無紅、腫、熱、痛等感染跡象;指導女患者排便后用溫水清洗,清洗會陰的毛巾和盆應單獨分開,以保持會陰清潔及干燥。養成每日洗足的良好習慣,水溫適宜;洗后用干毛巾輕輕擦干,勿擦破皮膚,并注意檢查雙足皮膚有無異常改變;平時選擇合適的鞋襪,不宜過緊。
1.3.3 觀察方法:采用16種人格(個性)因素問卷(簡稱16PF)[4]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分析結果結合臨床觀察、詢問,對心理狀態進行綜合判定。
1.3.4 療效標準(自擬):憂郁改善標準:積極配合治療,飲食控制合理,主動參與和接受護理,睡眠改善,每日睡眠在6~7 h。焦慮改善標準:積極配合治療,飲食控制合理,主動參與和接受護理,精神振奮,無顧慮,睡眠很少做夢,對治療疾病充滿信心。恐懼改善標準:積極配合治療,飲食控制合理,主動參與和接受護理,能主動與醫生、病友談論有關疾病問題,多疑行為好轉。
1.3.5 統計學方法:隨機樣本率的比較的χ2檢驗,以P<0.05為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表1 兩組糖尿病患者憂郁、焦慮及恐懼改善情況比較
由表1可見,兩組患者憂郁、焦慮及恐懼改善情況,χ210.55>χ20.05,1,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糖尿病患者由于病情纏綿難愈,部分患者產生了嚴重的精神癥狀和心理障礙。心理因素對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有顯著的影響。有效的藥物治療配合必要的心理護理,可減輕或消除致病的心理因素。我們根據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狀態特點,確定其主要的心理問題為憂郁、焦慮和恐懼,并以憂郁、焦慮、恐懼作為心理狀態測試指標。糖尿病患者心理障礙發生的主要原因為慢性病不易根治,心理護理未予重視,患者不了解病情,患者自我調節能力差等。我們分析患者存在的心理狀態,并給予相應的心理護理和一般護理,發現接受心理干預合一般護理的患者憂郁、焦慮及恐懼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單純予一般護理的患者。
3.2 不良的心理因素,可導致和加劇疾病的發生、發展,影響疾病的轉歸,而良好的心理狀態可預防和治療疾病。采用對照研究方法,發現經過系統心理干預,糖尿患者心理問題可明顯改善。在護理中我們運用了語言溝通技巧,鼓勵和安慰的方法,教育、疏導,減輕了患者的痛苦與不適,幫助患者從憂郁、焦慮、恐懼的心態中解脫出來,對促進其身心健康的恢復起到積極作用,證明了心理干預的有效性。因此,為使糖尿病患者的治療取得更好的效果,應該把心理干預、一般護理和藥物治療有機結合起來,加強對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護理,幫助患者解除精神痛苦,改善提高其生活生存質量,促進糖尿病的治療更加成熟完善。
參考文獻
[1] 馮正儀.內科護理學(二)[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29
[2] 嚴和.醫學心理學概論[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119-122
篇2
論文關鍵詞:中學教師;心理健康;處理策略
1問題的提出
1、1研究的目的
教師處理學生心理問題,作為一種行為,也存在著負向和正向的區分,在不同的情景下,這種區分可能不盡相同。但是作為行為,它必然與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將從教師的心理健康、認知和行為三個方面來進行探討。本研究的實踐意義在于能為學校師資培訓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使教師對于他們本身及他們工作所面對的對象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真正成為受學生歡迎的教師。
1.2研究的現狀
目前,國內關于教師各方面的研究很多,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僅關系到教師自身的生活幸福,更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而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教師心理健康現狀和問題的調查“。這些研究表明,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比全國常模嚴重,盡管在不同的地區存在不同的差異。國外也有研究表明,教師這個職業比其他社會職業更容易使人感到精疲力竭”。不同年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顯著差異’。而關于教師行為和心理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上,對學生心理問題處理策略與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卻是較少探討”。
姚三巧的研究發現,有力的社會支持可提高教師的正性情緒;自尊感強可增強教師的工作滿意感,提高其心理衛生水平,減輕軀體抱怨和抑郁癥,增加正性情緒。有效的應付策略可使教師工作滿意感和心理衛生水平提高,減輕抑郁癥。鐘向陽的研究表明,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與社會支持、消極應對方式和自我效能感均有顯著相關,并發現了心理健康分數與消極應對方式負向的關系。而李春靈’在分析南寧市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及影響因素時,也得出了相似的結果,積極的應對風格有利于提高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極的應對風格使心理健康水平下降。這些結果可以看出心理健康與消極行為的負向的關系。那么,教師的心理健康是否也與他們處理學生心理問題的策略有關系呢?這是本研究想探討的一個問題。
2對象和方法
2.1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抽樣方法抽取滄州市八所中學共300名教師進行調查,最后得到有效問卷286份,有效率為95.3%。其中女教師204份,男教師82份。
2.2研究方法
2.2、1采用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編制的SCL-90癥狀自評量表測評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該量表含有90個項目,評分標準采用五級。
2.2、2采用查明華,申繼亮等編制的《中學教師處理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策略問卷》,此問卷包括5個分問卷,分別是:厭學情景問卷,退縮行為情景問卷,自我中心行為問卷,攻擊行為情景問卷,和考試焦慮隋景問卷。問卷共包括101道題目,每一題目作為一種具體策略。所有策略分屬于六大策略即:言語疏導型策略、責任轉移型策略、懲罰約束型策略、行為疏導型策略、拒絕忽視型策略和情感關愛型策略。要求被試對有效性和可能性進行5等級評分。
2-3統計分析所有資料錄入計算機并采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
3結果
各情景中教師的六種處理策略的有效性(E)、可能性(P)與教師心理健康的相關。
在厭學情景中(見表1),考察教師心理健康與處理策略的關系,發現心理健康恐怖因子與言語疏導策略的可能性、行為疏導策略的可能性以及拒絕忽視策略的有效性存在顯著正相關;拒絕忽視策略的可能性與心理健康強迫癥狀因子、焦慮因子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心理健康的精神病性因子與拒絕忽視策略的可能性及有效性存在顯著的負相關。
在退縮行為情景中(見表2),考察教師心理健康與處理策略的關系,發現言語疏導的有效性與心理健康的憂郁、焦慮、敵對及偏執存在顯著正相關,其可能性與軀體化、焦慮、恐怖存在顯著正相關;行為疏導的可能性與恐怖存在顯著正相關;
懲罰約束的有效性與軀體化、憂郁、敵對、恐怖、偏執及精神病性存在顯著負相關;拒絕忽視的有效性與焦慮、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顯著負相關;情感關愛的可能性與恐怖存在顯著正相關。
在自我中心行為情景中(見表3),考察教師心理踺康與處理策略的關系。心理健康的恐怖因子與行為疏導的有效性、可能性存在顯著正相關,與拒絕忽視的有效性存在顯著負相關;憂郁因子與情感關愛的可能性存在顯著負相關;偏執因子與行為疏導的有效性存在顯著正相關;精神病性與懲罰約束的可能性存在顯著負相關。
在攻擊行為情景中(見表4),考察教師心理健康與處理策略的關系。言語疏導策略的有效性與心理踺康各因子均存在極顯著正相關,其可能性與恐怖因子存在顯著正相關;責任轉移策略的可能性與強迫癥狀、憂郁及精神病性存在顯著負相關;行為疏導策略的有效性與焦慮、恐怖及偏執存在顯著正相關,其可能性與恐怖存在顯著正相關;懲罰約束策略的有效性與敵對、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顯著負相關,其可能性與阮郁、焦慮、改對、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顯著負相關;拒絕忽視策略的有效性、可能性與焦慮、敵對、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顯著負相關;情感關愛的有效性與人際關系存在顯著負相關,其可能性與恐怖存在顯著正相關。
在考試焦慮情景中(見表5),考察教師心理縫康與處理策略的關系。恐怖因子與責任轉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顯著負相關,與行為疏導策略、情感關愛策略的可能性存在顯著正相關;敵對因子與責任轉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顯著負相關。
4討論
4.1心理健康與處理學生心理問題策略選擇的關系
由表1一表5我們可以看到,只有在情景四(攻擊行為)中教師策略的選擇才與心理健康有較大的相關。究其原因,SCL一90問卷主要是測定近段時間的心理健康狀況,時間的局限性比較大。而教師的自我概念是相對穩定的,是作為教師在相當長的時問內累積下來的自我意識,因此,從測量角度看,自我溉念與教師行為的關系應該更密切。
由表可見,心理健康程度得分與言語疏導、行為疏導和情感關愛這三種積極正向的策略,呈現顯著的正相關,也就是說,心理健康程度高的教師,更傾向于使用言語疏導、行為疏導和情感關愛的行為干預策略,反之亦然。根據鐘向陽的研究,心理縫康分數與消極應對方式存在負向的關系。
這種現象可能反映出當前教師由于普遍接受培訓教育,所以都能認識到處理學生問題時哪些有效哪些無效,但在真正行為上,可能有些教師還不能做到。
4.2不同情景對教師處理學生心理問題策略選擇的影響
由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在教師的觀念中,在厭學、攻擊行為和考試焦慮情景中,教師傾向于認為情感關愛型策略更有效;在退縮和自我中心情景中,教師認為懲罰約束型策略更有效。而在實際采用的策略上戒們發現對于厭學問題和考試焦慮問題,教師都更傾向于采用情感關愛型策略,對于退縮和自我中心問題,教師更傾向于采用懲罰約束型策略;在攻擊行為情景中,教師更傾向于采用言語疏導型策略。
面對厭學和考試焦慮問題,教師無論在觀念上還是行為上,都選擇了情感關愛這一策略。可見,教師對待學生的厭學和考試焦慮問題,還是充滿了人情味,希望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愛,用更多的情感感化學生。
面對退縮和自我中心問題,教師無論在觀念上還是行為上,都選擇了懲罰約束這一策略。可能是教師認為用言語疏導等正面教育很難奏效,所以更傾向于給學生以制裁,讓學生受到懲罰,得到教。
對于攻擊行為問題,教師雖然認為情感關愛更有效,卻更多使用言語疏導。攻擊,如果不及時處理,可能會造成學生之間的一些傷害。所以在選擇使用策略時,他們更傾向于采用言語疏導,因為這樣可以在瞬間見效。
除了上面的差異外,我們并未發現教師對處理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策略的有效性的認可和真正在具體情境中采取的策略有顯著的差異,這可能是由于他們對行為結果的認知對他們的行為有一定的指導性,另一方面,在我們的問卷設計中,有效性和可能性體現在同一問卷上可能會造成本身的較高的相關性。
5結論
篇3
1 心理疾病產生的原因
現代社會的變化很大,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精神壓力越來越沉重,社會心理支持系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變化。日積月累的煩惱缺乏有效的宣泄,久而久之形成了心理疾病。如果老干部個體缺乏應變能力,生活過于單調,行為過于刻板,就容易出現心理失衡,導致觀念偏差,進而出現焦慮、憂郁、失落、孤獨、怨恨等不健康情緒和心態。
2 心理問題的特征
老干部的習慣比較固執,心理個性特別明顯,主要表現如下。
2.1 既自尊又自卑 老干部由于年紀大、閱歷廣,曾是單位的“權威人物”,在家庭、單位和社會上都受到人們的尊重和愛戴,故老干部容易有強烈的自尊心;但離休后權威性和影響力降低甚至消失,于是開始自卑,甚至對自己缺乏信心,情緒低落,有失落感。
2.2 孤獨、空虛 老干部的社交活動逐漸減少,親朋好友相繼去世,老少分居,生活變得空閑且無所事事,就會感到精神空虛、孤獨和寂寞。
2.3 缺乏安全感 與在位時相比,離休后社會福利待遇相應下降,生活有危機感。體力和腦力不濟,常常疑心有病,易產生不安全感。
2.4 憂郁、焦慮 老干部年老體弱,社會適應能力下降,遇到不如意之事,感到無能為力,就會情緒消沉、憂郁。如果得不到子女和周圍人的理解、體諒和鼓勵,更會加重癥狀,出現焦慮不安、心情壓抑、急躁易怒、嫉妒別人等。
3 心理護理的方法
針對老干部心理特點,護理人員對老干部要有一種親人般的理解,摯友般的安慰,即心理援助,理解老干部的內心想法,是非常重要的。老干部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為社會、國家、軍隊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進入老年后,理應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良好服務,要給予他們極大的關心,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和滿足醫療保健需要。注意文明行醫,禮貌待人,以赤誠之心,在言行上給老干部以關愛和慰藉。
3.1 親情護理 配合其家屬,為其提供安靜舒適的生活環境,以利于老干部身心健康和精神愉快。特別對精神恍惚、痛苦狀態中的人員一定要細心陪伴照顧,要親切地與患者交談,使其壓抑在心頭的情緒得到及時疏泄,從而擺脫不良情緒的困擾。
3.2心理疏導 平時在對老干部的療養護理中要注意耐心聽取他們的“心聲”,不要隨意打斷,不要否定他們的看法,不要向他們亂作保證。表情要專心,眼神要親切。傾聽和理解是最重要的“安慰劑”,尤其是對固執己見、缺乏理性、情緒偏激的人員,需要多給予親人般的悉心疏導,幫助他們走出認知的誤區,化解他們的煩惱,使之不糾纏于區區小事,客觀并全面地看問題,清除心理障礙。使老干部在精神和心理上得到滿足,有利于心理健康,延年益壽。
篇4
【關鍵詞】死胎引產;孕產婦;心理疏導
【中圖分類號】R6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7-0215-01
對由于不明原因死胎或胎兒宮內停止發育等原因而必須終止妊娠的孕產婦不得不做引產術,為了解此類患者的心理狀態,為制定相應的心理疏導措施提供依據,本文作者對我院46例死胎引產孕產婦的心理情況進行觀察,并對有心理問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導,取得一定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產科收治的46例死胎引產孕產婦,年齡22~38歲,平均30歲,文化程度小學3人,其余中等學歷以上;孕周16~38周,其中首次懷孕為28人,曾今自然流產及人工流產史為18人,其中無子女者42人,有子女者3人。
1.2 方法:護士全員培訓,資料收集及自制表(見表1表2);通過面對面與孕產婦溝通,了解孕產婦心理狀態且詳細記錄、整理并對其及家屬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
2結果
死胎引產的孕產婦接受心理疏導后的心理變化見表1。
以上各種心理變化有的單獨出現,也有多種變化同時出現,以擔心、抑郁、焦慮、緊張自責、自卑是婦女在此時最常見的心理癥狀常見。
3 討論
3.1 死胎引產孕產婦的心理需求見表2:
3.1.1 需要了解相關的醫學知識想要知道引起胎兒死亡的常見原因、預防措施和一些有關優生優育常識,以便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預防再次死胎[2]。產前檢查的重要性,做好優生優育,必須從孕期孕前開始。
3.1.2 健康教育 印制一些有關優生優育常識以及死胎常見原因、預防措施、產前保健的必要性及相關保健內容的小冊子,內容圖文茂,通俗易懂,發放給有生育需要的孕婦。定期開展一些健康教育講座,或播放有關面的錄像,邀請孕婦及其丈夫參加,讓孕婦和家屬掌握預防及減少死胎的有關知識。
3.1.2 希望家屬的關心和理解孕產婦本身承擔著生育的重任,面對死胎,往往有自責心理,緊張、焦慮、抑郁、自責、自卑是婦女在此時最常見的心理癥狀,心理壓力大。這時不僅需要丈夫的關心,也需要家屬的關心和理解。
3.1.3 希望手術安全、盡快完成引產孕產婦住院后,希望有醫療水平較高的醫護人員為自己引產,以減少引產過程中的疼痛及后遺癥的發生,順利出院。
3.2死胎引產孕產婦的心理疏導:
3.2.1 同情、關心、安慰孕產婦醫護人員要主動與孕產婦溝通,熱情接待,創造融恰的氣氛,鼓勵她們將自己心理需求講出來,解除她們的孤獨感,取得她們的信任,在與孕產婦交談中,,注意收集其生理、心理、職業、社會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和資料[3],分析本次妊娠可能致死胎的原因,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及對疾病認識程度、擔心的問題,耐心仔細解釋患者提出的疑問,實施必要的心理疏導。這是孕產婦配合臨床診斷處理、順利度過引產分娩以及對今后妊娠建立信心的關鍵[4]。
3.2.2 對孕產婦服務態度要熱情,工作要認真嚴謹,使孕產婦及家屬信任醫護人員在進行各項檢查及手術過程中要做到手法輕柔、技術嫻熟,從行為舉止上給患者以安全感,消除心理障礙。分娩時,要仔細觀察患者的產程進展情況。主動與患者交談輕松的話題,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使患者情緒穩定,引導患者正確使用腹壓。引產后及時正確的處置娩出物,避免對孕產婦造成不良刺激[2]。
3.2.3 做好優生宣教工作對孕產婦家屬講解一些常識,解釋引起死胎的原因和預防死胎發生的措施及術后注意事項,指導家屬對孕婦給予精神上鼓勵和心理上支持,尤其是丈夫,更需關心、體貼孕產婦,多與孕產婦交流,給予理解,以減輕孕產婦的消極情緒。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預對有效預防孕產婦抑郁癥的發生,減輕心理、生理負作用極為重要[1-4]。
死胎引產可導致孕產婦多種不良心理反應,針對性作相應的心理疏導,可明顯改善孕產婦心理狀態,幫助其渡過生理、心理不適期。這對恢復孕產婦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蘇艷華,李壽明,韋梅玉.對崎胎妊娠孕產婦的健康教育[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1(4):57-58
[2] 王臨.紅生殖健康[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5,111,72,74
[3] 吳佩雁,楊雪嬌,沈瓊佳.崎胎妊娠孕產婦的心理護理[J].實用醫技雜志,2006,13(15):2717-2718
[4] 鄭修霞.婦產科護理學[M].北京.北京醫科協和大學出版社,2000,83-85
篇5
[中圖分類號] R473.71[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8(a)-138-02
胎死宮內是孕婦生活中重要的應激事件,是孕婦群體中的特殊個體,精神上的打擊和引產的痛苦使她們的心理有別于正常妊娠分娩的孕婦,其負性心理遠遠大于正常妊娠分娩的孕產婦。2004~2007年,通過對我科收治的28例死胎孕婦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與結果
1.1臨床資料
2004~2007年我科共收治死胎孕婦28例,占住院孕產婦的0.9%,初產婦20例,經產婦8例,年齡22~38歲,孕周20~41周;文化程度:初中17例,高中9例,大專以上2例。通過與孕婦之間的交流溝通、咨詢觀察,了解其心理特征,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護理。
1.2心理特征
1.2.1否認與震驚孕婦的第一反應常表現為否認與震驚,她們無法接受現實,往往在醫生確診后還不愿意接受失去胎兒這一現實[1],甚至出現強迫癥狀,要求反復診斷,70%的孕婦有兩個以上醫療機構的診斷證明。
1.2.2痛苦和絕望所有的孕婦一旦被確診為“胎死宮內”,表現特別痛苦,腹中的胎兒與自己血脈相連,畢竟孕育了幾個月,已經建立了母子感情,她們很難接受這種現實,感覺很絕望,并且馬上還要面臨引產手術中不可預知的疼痛,心理和身體上的雙重傷害,使這種感覺更加強烈。
1.2.3 失落感和負疚感由于胎死宮內,將要做母親的喜悅和孕育新生命的快樂嘎然而止,情緒一落千丈。一些孕婦由于自己不能重視圍生期保健而導致胎死宮內或家庭關系和睦的孕婦,往往將責任歸咎于自己,其內疚感尤其嚴重,感到對不起父母和愛人,也對不起腹中的胎兒。
1.2.4失去信心胎死宮內對孕婦自信心是一種致命的打擊,曾經的幸福感突然消失,她們往往擔憂會不會影響再次懷孕,即使會再次懷孕,腹中胎兒是否安全及是否會對家庭關系造成影響也是她們擔心的重要內容。
1.2.5悲傷和憂郁孕婦一旦被確診為胎死宮內,悲傷心情表現得非常突出,感到無助,失落、痛苦,沮喪、消沉,不愿與人交流,經常哭泣,不愿意聽到同病區新出生嬰兒的哭聲,對周圍人員的談話非常敏感,有時會遷怒于工作人員。
1.2.6緊張與焦慮主要表現為對分娩經過的緊張和焦慮,無法預知是否能忍受分娩的陣痛,更無法面對出生后就沒有生命的孩子。
2 心理護理
2.1入院時的心理護理
入院時護士應熱情接待患者,盡量不要直接通過患者本人了解其生活工作及此次妊娠情況,多與家屬溝通交流,鼓勵他們多關心體貼孕婦,并盡量安排其在單間。在取得充分信任后,根據孕婦的個性和知識層次以及本次妊娠的經歷,有選擇性,運用其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心理疏導。
2.2引產前的心理護理
產前心理護理至關重要,直接影響到分娩過程的產力、產程,對預防滯產和產后出血具有積極的作用[2]。產前的心理護理重點在于調動她們的潛力,調動其體內原始的積極因素,使她們能主動配合醫護人員的心理護理,增強其心理承受能力。護士應用安慰性語言疏導產婦,根據孕期生理以及孕卵優勝劣汰的自然規律講解死胎的原因,減輕其內疚感,積極地引導孕婦面對現實,說明引產過程中會出現的一些問題,使其做好心理準備。在選擇合適的引產方式后,護理人員要隨時觀察產婦的宮縮情況,并告知產婦臨產時的一些癥狀,避免出現宮縮后產婦緊張和害怕,使其做好心理準備。
2.3產時護理
臨產后,產婦由于疼痛難忍會出現緊張、焦慮、恐懼等反應,由于她們沒有正常產婦那種伴隨幸福的感覺,所以對疼痛的反應尤其敏感,產房的工作人員應認真負責,調節好產房的溫度、濕度,替她們準備好必要的物品、態度和藹、關心體貼產婦、語言要溫柔,同時適當運用藥物緩解疼痛,穩定情緒,軟化宮頸,加快產程進展。進行操作時,動作要輕柔,宮口開全后要正確指導產婦運用腹壓,以減少體力消耗并縮短產程。產后及時檢查胎兒及胎盤狀況,根據產前對產婦個性特征的了解,和產婦交流分析死因,對于原因未明的死胎,送病理檢查,產后應密切觀察子宮收縮情況,積極預防產后出血,協助她們喝紅糖水和熱飲料,使孕婦能感受到來自醫護人員的關愛,從而在心理上得到一點補償。
2.4 產后的心理護理
死胎產婦比正常產婦更容易引起產后憂郁癥,憂郁不僅影響產婦的健康,而且影響著婚姻、家庭和社會,有必要對她們進行心理護理,給予相應的心理疏導,減少或避免精神刺激,幫助她們重新面對生活。盡量安排單獨房間,保持房間安靜、舒適,避免別人的詢問來刺激她們,也避免她們看到別的產婦及新生兒使她們更傷心,讓她們遠離別人做父母親時的喜悅、溫馨的氛圍,以減輕她們的心理壓力和失去孩子的失落感,并放置報刊、雜志或讓她們傾聽一些輕松的音樂,以轉移其注意力,指導其充分休息,避免勞累過度和長時間的心理負擔,提供適用的放松療法,樹立正確的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態度,提高心理素質。同時運用溝通技巧,充分發揮社會支持系統的作用,可以運用暗示、引導、制造溫馨氣氛等技巧,指導家屬尤其是丈夫經常關心安撫產婦,不要在產婦面前流露不良的情緒,讓產婦時刻感到家庭的溫暖,消除焦慮、抑郁情緒,對于有哭泣、緊張、焦慮的產婦,以極大的同情心安慰疏導產婦,說明其不良情緒對身體健康可造成不良影響,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勇于戰勝自我。
2.5出院護理
在產婦出院前,掌握產婦的機體恢復情況,并做好必要的健康教育工作,宣傳優生優育知識,以增強信心。告知下次懷孕的最佳時機,做好出院后的回訪工作,回訪時間要一直延續到下次懷孕的整個孕期;告訴其在下次懷孕期間應注意的事項,以便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告訴其求助的方法以及咨詢電話,隨時咨詢,耐心解答,盡可能減少畸胎及死胎的再次發生。
3 小結
胎死宮內是妊娠期間特殊的個體事件,對孕婦的心理刺激很大,不良的心理反應會直接影響到機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導致疾病的發生,甚至影響到下一次懷孕或家庭的穩定,因此醫護人員應全面了解其生理、心理特征,針對不同的情況給予不同的指導,同時醫護人員應進一步加強圍生期保健知識宣教,以擴大圍產期保健網絡,減少和降低圍生兒死亡率,同時應注重對孕產婦心理健康的測量,了解孕婦的個性特征,提高其對生活中重大事件的應激能力,促進母嬰健康。
[參考文獻]
[1]樊尚榮,趙瑞林.分娩期婦女的心理衛生[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1999,15(1):6.
篇6
【關鍵詞】老年人 肺結核 心理護理
1 心理因素
1.1不適應角色轉換。
1.2擔心疾病。
1.3經濟因素。
2 心理特征
2.1焦慮型 此類心理特征病人情緒極不穩定,有經常被“死亡陰影”籠罩感,食不甘寢不安,常常不配合治療和護理[1],往往對預后不甚樂觀。
2.2悲觀型 此類心理特征的病人多是病程長,病情多次反復變化,住院次數多的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或合并肺癌者,其中有的曾有大咯血,他們多是病情危重者,而他們的子女、親屬或單位的同事有的對他們感情冷淡,缺乏同情或體貼。多種因素使這類病人悲觀失望,對疾病的轉歸缺少信心,甚至產生輕生的想法。
2.3憂郁型 此類心理特征病人得病后認為自己老了,對治療缺乏信心。
2.4過分執拗和過分依賴型 此類心理特征病人往往是長期患病或病情較重者,患病前曾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較好的家庭條件,在單位和家庭長期有人伺候,患病后過分依賴醫護人員、配偶、子女和同事。
3 心理護理
3.1針對病人心理特征實施心理護理
3.1.1護理焦慮型病人時,主要采取疏導的措施,協助做思想工作,對大咯血病人要及時教給他們正確的引流,避免發生窒息,同時給予格外的關懷,必要時派專人守護[1]。通過這些措施以減少或消除焦慮,使其情緒安定。對于情緒高度緊張者,必要時可遵醫囑給予小劑量VB1與牛奶聯合睡前口服,具有抗焦慮作用,使之配合治療。
3.1.2護理悲觀型病人時,要激發病人戰勝疾病的勇氣和信心,給病人講述結核病及有合并癥治療的新進展,將病人病情的每一個點滴好轉都及時告訴病人[1]。對某些重要病情及不良的預后必須做到向病人保密,以減少心理負擔。并且告之要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
3.1.3護理憂郁型病人時,主要是采取開導和疏通的辦法[1]。引導他們與病友廣泛交往,結交朋友和知心者,消除其孤獨和對疾病的憂郁,使其情緒樂觀,配合治療。
3.1.4護理過分執拗和過分依賴型病人,要尊敬病人的意見和要求,哪怕是不完全合理的要求也盡可能講清道理,進行規勸和解釋,切不可批評和訓斥。要真正做到微笑服務,使護理人員在他們心目中樹立起可親可敬的形象。要經常表揚他們在配合醫療和護理的每一點進步,以增進他們的自強意識。 轉貼于
3.2進行結核病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 結核病的治療過程長,化學治療方案的藥物副作用較多,使得許多病人不能足量、合理、全程用藥,直接影響治療效果,所以對病人及家屬的健康教育十分重要。
3.2.1提高藥物治療知識。
3.2.2宣傳結核病傳播與預防知識,應向病人和家屬宣傳結核病的傳播途徑及消毒隔離的重要性,指導其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
3.2.3指導休息和活動。
3.2.4指導患者飲食。
3.2.5指導患者良好的睡眠習慣。
3.2.6預防壓瘡發生。
3.2.7預防跌倒。
3.3針對老年結核病人最常見的合并癥實施護理 肺結核病人由于患病時間長,抵抗力低,治療護理繁雜,極易產生合并癥,肺內感染是老年結核病人最常見的合并癥。
3.3.1防止院內感染。
3.3.2給予霧化吸入。
3.3.3對于呼吸道內分泌物較多的患者,采取各種措施進行護理。
3.3.4痰致病菌培養。
4 做好醫院外療養的保健指導
4.1指導病人和家屬熟悉結核病防治知識和呼吸道隔離技術。
4.2囑病人戒煙、戒酒,注意保證營養的補充,避免勞累、情緒變化及呼吸道感染,合理安排休息。
4.3向病人介紹院外堅持口服藥的重要性,說明用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用藥的注意事項,如出現眼花、手腳麻木、耳鳴應立即停藥并及時來院就診。
4.4病人定期復查胸片和肝、腎功能,以了解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4.5做好結核病預防工作,早期發現病人并登記管理,注意個人衛生,做好結核病人的隔離及痰液的消毒、滅菌工作;不隨地吐痰,不飲未消毒的牛奶;給未受過感染的新生兒、兒童及青少年接種卡介苗,使其產生對結核菌的獲得性免疫力。
參 考 文 獻
篇7
關鍵詞:血液透析;心理特點,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526(2012)06-0193-01
血液透析是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慢性腎衰竭尿毒癥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療以維持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患者對血液透析的不了解和高昂的透析費用所帶來的巨大經濟負擔往往使患者不能積極面對透析而延誤治療,影響預后。近年來,血液透析患者逐年增加,怎樣幫助首次進行血液透析的患者盡快適應角色轉換,減少和避免消極情緒對透析質量造成的不良影響,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和接受血液透析,是血透室護士應努力探討的課題。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10月-2011年12月在我院首次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42例,其中男33例,女9例,年齡24~76歲,平均43.5歲。
1.2方法:通過觀察與交流,對患者普遍存在緊張、恐懼、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進行疏導和調解。
1.3結果:42例首次血液透析患者,不良情緒緩解,積極面對和接受血液透析。
2心理特點
2.1恐懼心理:因為腎臟有很強大的代償能力,很多患者是在自覺不適的情況下才來就診,而且多以高血壓,頭痛,貧血乏力,等非腎臟病來就診,當獲知被確診為尿毒癥時,首先是對尿毒癥等同于癌癥的嚴重后果感到恐懼,不能也不敢接受,覺得自己得了不治之癥,繼而對陌生的治療環境,新的治療方式產生恐懼害怕的心理。
2.2焦慮心理:血透治療是一個長期的維持性的替代治療,且費用昂貴,平均每年發生醫療費用約5-8萬,對普通患者來說無疑是一筆巨大的經濟負擔,特別是許多青壯年病人在病前是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治療費用成為病人最為擔憂的瓶頸問題。即使有醫療保險,每年自理費用也需1.5萬元左右,農村患者每年的費用近3萬。且患者多半喪失勞動能力,也意味著收入銳減與醫療費用巨額支出的雙重打擊。因此巨大的經濟壓力和負擔與患者強烈的求生欲望形成激烈的心理沖突,導致病人產生焦慮困惑的心理,甚至伴有無價值感。
2.3憂郁絕望的心理: 患者患病時間長,失去了原有的工作和社會活動范圍,也不能承擔原有的社會和家庭角色,反而需要家人長期照顧,若遇到單位不支持,親人朋友冷落等情況,更易產生憂郁絕望心理。而老年病人則擔心自己拖累兒女,耽誤兒女的工作,時常流露出生不如死,悲觀厭世的心理。
據統計,患者在血透前的心理狀態為:表現有緊張的病例數為21,占比50%,表現有焦慮的病例數為9,占比21.4%,表現有恐懼的病例數為7,占比16.7%,表現有憂慮的病例數為5,占比11.9%。
3心理護理
3.1.1消除緊張恐懼心理:首先為選擇血液透析的患者進行血液透析原理及注意事項講解,解答其提出的疑問;告知患者首次透析可能出現頭痛、惡心等不適癥狀,一般情況下通過數次誘導透析上述不適癥狀可自行緩解。介紹其它血透患者了解透析的經歷和體會,以消除緊張恐懼感,從而堅定透析治療的信心和決心。
3.1.2減輕焦慮和抑郁:慢性腎衰竭患者需要透析時,大多病程冗長,家庭經濟負擔較大,擔心透析費用高而療效差。給患者耐心講解透析的科學性及慢性腎衰竭透析的必要性,同時鼓勵患者傾訴內心苦悶、煩惱、憂愁或痛哭來發泄情緒;幫助患者樹立生活信念,珍惜生命,熱愛生活,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減輕焦慮與抑郁心理,主動積極接受透析治療。
3.2透析過程中的心理護理:血液透析即刻并發癥是指并發癥發生在透析過程中,發生快,病情重,需立即治療。常見的即刻并發癥有失衡綜合征、低血壓、低氧血癥、心血管并發癥等。罕見即刻并發癥有溶血、空氣栓塞等。多在透析開始5min內發生,典型癥狀是呼吸困難、發熱等。因此,透析過程應做好有效的預防和護理,發現并及時處理上述并發癥對患者是極大的心理安慰。在透析過程中,脫水不宜過多過快,密切觀察患者的全面情況,掌握病情變化,經常詢問患者的感受及需要,如出現:打呵欠、冷汗、心慌、便意、眼花、常采取緊急措施,如生理鹽水快速靜滴,停或減超濾,緩慢靜脈推注50%葡萄糖液,如效果不理想,及時回血,指導患者放松技巧,如深呼吸,保證患者生理、心理上的舒適感和安全感。
3.3透析后的心理護理:透析后患者身上帶有透析管,應耐心詳細講解透析管的注意事項,以及出血和感染的危險,囑其穿寬松棉質衣褲,股靜脈置管者要使用坐式便椅,減少置管側肢體的活動度。勤觀察置管處敷料是否清潔干燥,有無滲血,置管處皮膚有無紅腫、癢感,監測生命體征,最大程度減少首次透析后的不適,減輕軀體痛苦和心理緊張。透析后,因透析管路和疾病的影響,患者不能很好地與外界聯系和獲取信息,產生與世隔絕的心理,我們建議并指導患者收聽收音機,獲取外界信息使心理平衡。營養不良是影響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質量、醫療費用及病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強患者營養教育,盡快幫助其由非透析療法至透析療法營養觀念的轉變,順利進行長期透析治療。
篇8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隨機抽取2013年1~11月燒傷整形外科82例眼部整形受術者。其中初中10人,高中14人,中專5人,大學53人;未婚36人,已婚35人,離異11人;學生15人,農民12人,職業女性45人(事業單位人員、公務員等),其他10人;年齡18~45歲,平均年齡29.1歲。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調查工具采用由Derogatis1973年編制的癥狀自評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SCL-90)[2]。該問卷由王征宇等人于20世紀80年代將其引入我國并翻譯成漢語[3]。此量表使用簡便,測查角度全面,廣泛用于心理測量,是目前我國使用最多的一種檢測心理健康狀況的量表。本量表共90個項目,包括軀體化、強迫、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等9個因子,采用1~5級評分計算各因子得分,分別記1=沒有,2=很輕,3=中等,4=偏重,5=嚴重。
1.2.2 分組:將82例受術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干預組,每組41人。調查者在術前(以下稱干預前)及12周末(以下稱干預后)以問卷調查方式,按統一調查程序,要求受術者規定時間內按照指導完成答卷,當場收回。
1.2.3 心理干預方法:兩組在術前均接受常規護理,干預組在此基礎上由調查者對其進行系統的心理干預,每次50~60min,每周1次,連續12周,采取一對一服務。干預內容:①支持心理干預:營造良好的溝通氛圍,耐心傾聽,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消除陌生感,對受術者心中的疑慮逐一解答;②心理疏導:讓受術者了解自己的處境和所承受的壓力及內心需求,把自己的期望值調整到自己能力相適當的程度。引導受術者合理的宣泄自己的情感,以緩解精神壓力;③放松療法:指導并協助受術者進行放松訓練,主要采用深呼吸訓練、傾聽音樂法及漸進松弛法等進行心理放松,可反復訓練,學會對自身生理活動和對情緒的自我調節,從而改善心身癥狀[4];④認知干預:糾正錯誤的認知和行為模式,消除疑慮和擔擾。
1.2.2 統計學方法:采用上海惠誠咨詢軟件,成人心理測驗系統5.0版進行分析,兩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P<0.01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根據不同心理類型給82例受術者進行分類, 見表1。
2.2 兩組眼部整形受術者術前SCL-90各因子得分情況見表2:82例受術者中人際關系敏感、強迫癥狀、偏執等因子得分較高。表2顯示,術前干預組與對照組得分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2.3 兩組眼部整形術12周SCL-90各因子得分情況表3顯示,干預組在SCL-90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討論
3.1由表1可見,根據受術者的職業、教育背景、經濟收入、家庭情況、審美觀、就診的目的與動機,進行初步評估。并根據受術者的求美動機、外貌期待類型、心理狀態、分為正常求美型、情感受挫型、期望值過高型[5]。
3.2 受術者心理健康基本狀況:①正常求美型:此類受術者在調查過程中表現出心理機制成熟,能夠擺正心態,希望通過手術來彌補不足與缺陷,提出的要求符合大眾審美要求,受術者一般表現為術前焦慮、恐懼等心理。針對此類受術者,心理干預主要采取心理支持+放松療法,其它干預措施為輔。此類受術者心理承受能力較好,通過與受術者持續真誠的溝通,教會受術者放松療法技巧,讓受術者緩解術前焦慮、恐懼心理;②情緒受挫型:此類受術者大多是因戀愛、婚姻、工作中經歷過挫折。受術者表現為焦慮、憂郁、人際關系敏感、敵對等心理。針對此類受術者,心理干預主要采取心理支持+心理疏導,其它干預措施為輔。此類受術者動機往往是為了挽救某種關系,所以要尊重患者的穩私權[6]。正確引導受術者找出問題的根源,正確面對生活,逐步從痛苦中走出來,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③期望值過高型:此類受術者大多有自戀傾向或者是完美主義者,對手術抱有太大的希望,受術者表現為軀體化、強迫、焦慮、偏執、人際關系敏感、甚至精神病性等心理。針對此類受術者,心理干預主要采取認識干預+心理疏導,其它干預措施為輔。此類受術者重點降低期望值,改變認識,讓其了解醫護人員并非“魔術師”,不能將一切丑陋變為美麗,重塑美麗必須在自身條件上進行,不能憑空捏造。
3.3 心理干預是一種適應現代醫學科學發展的新的治療手段[7]: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各因子得分均較高,表明的確存在焦慮、憂郁、強迫、偏執、人際關系敏感等心理。兩組對照組比較,術后對照組各因子雖有下降,但不明顯,經過心理干預后,干預組各因子均有顯著降低,組間比較也明顯低于對照組,這充分證明了心理干預的有效性。
4對策
4.1 加強溝通,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做好宣教,并讓受術者共同參予手術設計,為其講解術前、術中、術后注意事項及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介紹手術的方法及麻醉方式,讓受術者做到心中有數。
4.2 調整情緒:講解手術的可行性、科學性、安全性,手術可能或只能達到的效果。引導受術者認識到手術只能局限于外貌美的改善,要實現圓滿的精神及社會生活還須內在美的完善。通過心理疏導,幫助受術者重塑認知結構,達到審美共識,消除不良情緒和心理感受,幫助受術者重塑自信,更好的融入社會[8]。
4.3 降低期望值:由于受術者對術后效果抱有過高的期望,術前應做好疏導工作,降低期望值。糾正受術者不切實際的幻想,科學與真實地宣傳整形的實際功效,改變醫學美容能將一切丑陋化為美麗的錯誤認知。了解受術者心理發展過程,對受術者進行心理分析,篩選適宜人群手術,如果不能糾正,寧可不做手術。
4.4 保護隱私:嚴格保守受術者談話的內容,不得對外公開受術者的姓名及個人隱私。尊重受術者人格。
4.5 提高醫務人員素質:護理人員要在日常工作中逐步培養自己道德情操和責任感,促進形成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業務技能,以健康、愉快、穩定的情緒,正確的態度和飽滿的精力以及耐力去影響并幫助受術者解決心理問題,達到改善受術者不良心理,恢復健康的目的。多加強心理護理和溝通技巧的學習,經常做實際案例討論,在工作中逐步提高[9]。
5討論
現代社會不僅是個快節奏、競爭發展的社會,且也是一個十分注重“個人形象”的社會。在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大多數女性希望通過整形美容來改變外貌上先天的不足,但因個體受環境、職業、教育水平、年齡的影響,對審美的標準也不同,心理防御機能也有所不同。可以發現受術者大多存在焦慮、憂郁、人際關系敏感、敵對、強迫、偏執等心理癥狀。受術者如果處于心理沖擊和危機狀態,在沒有調試好心理狀態下接受手術,會大大增加手術的風險性,降低手術的耐受性[10]。術前針對受術者出現的心理狀況,通過安慰、宣泄、放松、鼓勵等方式進行心理干預,更好的發揮潛能改變心理應對防御機制,引導受術者重塑認知結構,建立自信心,不僅可以融入社會,更好的可以提高手術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馬如夢,郭樹忠,苗丹民,等.美容咨詢者與受術者個性差異分析[J].中國美容醫學,2005,14(6):760.
[2]Dew A M,Sorra J J,Seghezzo M E.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Symptom Checkist 90(SCL-90)in an Argentin Bonicatto population sample[J].Soc Psychiatr Psychiatr Epidemiol,1997,32:332-338.
[3]王征宇.癥狀自評量表(SCL-90)[J].上海精神醫學,1984,26(2)68-70.
[4]陳晶.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手術前后焦慮與抑郁調查及心理干預[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8):1712.
[5]潘小林,時靜.美容整形者的心理特點及護理對策[J].家庭護士,2008(2):153.
[6]王晶茹,張高坤,林英.女性整形美容圍手術期心理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3):510.
[7]劉振英.綜合護理干預對康復期精神分裂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12):1432.
[8]范世蓮,周菊華,季冬梅.重瞼受術者的心理護理效果分析[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09,6(2):70.
篇9
先兆流產是指婦女妊娠28 周以前出現陰道流血或下腹痛,子宮頸口未開,妊娠產物未排出,有希望繼續妊娠者。近一兩年我科收住此類病人有增多趨勢,雖然不是常見病,但對患者及家庭成員均可造成心理影響,而出現不同的心理問題影響疾病康復,護理體會淺談如下:
1 一般資料
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62例先兆流產病人,年齡26歲至31歲之間,治愈37例,未愈25例
2 心理問題
2.1 恐懼和緊張
患者多數因為有陰道流血而感到害怕,尤其是年齡較大的患者、不易懷孕、習慣性流產的患者,這種心理更為嚴重,不易懷孕的患者由于受孕困難;年齡較大的患者由于年齡的問題;懷孕后出現流產現象會感到非常緊張,而習慣性流產的患者由于有過流產的經歷,心理反應會更嚴重,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恐懼緊張心理。
2.2 焦慮和憂郁
患者由于擔心預后問題,頻繁的詢問自己相關的檢查結果,是否能繼續妊娠等問題,如果得不到答復會坐立不安,尤其我們地處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層次差別較大,并且缺乏相關知識,出現了陰道流血現象誤認為自己妊娠終止沒有希望了,有部分患者害怕用力會加重出血,不敢下床、不敢大聲說話、語言缺乏交流、而導致焦慮和憂郁。
2.3 家庭因素情結
大齡夫婦家庭盼子心切,有習慣性流產的患者為不能給丈夫帶來親子的快樂而難過,出現自卑心理。少數民族由于可以生育兩胎,懷孕第二胎普遍年齡偏大,更為重視,而且語言溝通困難,住院后常心神不安,嚴重者夜不能寐,都會給疾病康復帶來不利的影響。
3 護理措施
3.1 穩定患者情緒
首先要熱情接待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建立信任感,創造良好的病室環境,有條件可安排住患者較少的病室或和輕癥患者住同一病房室,保證安靜休息。少數民族患者由于飲食和信仰的差別可安排住同一病室,并隨時掌握信息做好調整,便于患者交流從而減少緊張心理。
3.2 做好健康教育
積極耐心的為患者講解先兆流產的原因、臨床表現、治療方法,少數民族患者可請同民族護理人員幫助解決語言溝通障礙問題,讓她們對自己目前病情有所了解,減少恐懼。注意觀察患者心理變化了解心理狀態,積極交流,并給予生活上的照顧和關心,樹立治療信心。
3.3 進行心理疏導
積極和患者家屬溝通,消除家庭顧慮,可單獨和患者丈夫交流,說明患者當前心理狀態,安慰和關心妻子的重要性,并調整自己的心態,讓家屬共同協助護理人員做好患者思想工作,消除自卑心理。
篇10
【關鍵詞】 腦梗死 心理特點 心理干預
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腦梗死患者的病例不斷增多,病死率約占所有疾病的10%,與心臟病、惡性腫瘤構成人類三大死因,它不僅導致患者的生理性殘疾,而且使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應激反應,溶栓、抗凝、改善微循環等藥物治療及必要時的手術治療是現在治療腦梗死的主要方法,但心理干預在治療方面也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它可幫助患者改善不良心態,正確面對現實,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在臨床護理實踐中,我們對129例清醒的腦梗死患者進行了心理分析,并給予針對性護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臨床資料
129例患者均為2009年8月—2010年2月我科收治的腦梗死患者,均為頭顱CT或MRI確診,其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57例,年齡52—83歲,平均年齡65.3歲,均有不同程度的肢體癱瘓和語言障礙癥狀。
2 心理特點
2.1 焦慮 由于腦梗死起病突然、病情重,短期內不可能完全康復,大多留有偏癱、語言障礙等后遺癥,年輕患者為自己不能繼續工作,年長者為自己生活不能自理連累家人而焦慮不安。
2.2 自卑 因患者病后肢體活動障礙,生活不能自理,說話結巴或嘴角流涎,總怕別人取笑而產生自卑感。
2.3 急躁 多出現在年輕人身上,表現為精神緊張,情緒急躁,敏感多慮,求愈心切。
2.4 抑郁 有些患者對未來焦慮不安,消極,甚至自暴自棄,拒絕治療
3 心理干預
3.1 環境影響 首先要求有良好舒適的治療護理環境,病房要求安靜整潔,光線柔和。
對新入院患者,護士應熱情接待,做好詳細的入院介紹,包括醫院環境、各項規章制度、科主任、護士長、責任醫生及護士,使之盡快熟悉環境進入角色。
3.2 時間安排
一級護理患者因病情尚不穩定,隨時有反復的可能,雖意識清醒,但盡量減少打擾的次數,一般每周兩次,二級護理因病情基本穩定,一般每兩天一次,三級護理,病情穩定,即將出院,但對康復生活飲食指導的知識需求更迫切,一般每日一次,也可在晨晚間護理,做各項護理操作前后,根據病人需求進行溝通與干預。
3.3 針對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預的方法
護士要盡快對患者心理做好評估,掌握患者的動態心理,根據患者不同的知識層次、年齡和性格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干預。如針對焦慮患者,首先要了解其焦慮的原因,然后對癥疏導,告訴患者,經過治療及自己的康復鍛煉,可以恢復肢體的部分功能,生活自理是完全可能的。針對自卑的患者,我們要多體貼,多關愛,告訴患者偏癱的癥狀,經過治療和護理是能逐漸康復的,還可定期組織病友座談會,請恢復的比較好的患者做現身說法,鼓勵患者間多進行交流。針對急躁的患者,我們要主動與其溝通,做任何治療前都要向其說明此項操作的目的,告訴其疾病的轉歸和預后,使其承認并接受患病的現實,使其明白積極配合治療才能恢復的更好。針對抑郁的患者鼓勵患者主動說出自己的心理感受,認真傾聽其訴說,幫助患者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將要遇到的困難,及時采取必要的解決措施。
4 結果
129例腦梗死患者中,有憂郁傾向的占22%,焦慮約占38%,急躁約占15%,自卑約占13%,其他消極、厭倦等占8%,有時各種心理交雜在一起,通過心理干預后患者的焦慮、憂郁、自卑等負面情緒明顯下降,情緒基本穩定,98%的患者能積極配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