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的憂郁性格探析論文
時間:2022-11-10 11:37:00
導語:哈姆雷特的憂郁性格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從哈姆雷特的性格憂郁所引起的原由入手,認為哈姆雷特的心性氣質體現的是生命價值優先的原則,這是一種傳統的形而上學的精神氣質,永恒的期待視界。哈姆雷特的延宕正是生命價值優先原則所致,而他的悲劇,一方面是人心秩序與社會秩序抗爭;另一方面,則是克勞狄斯的冷靜計算這種現代性原則的結果。
關鍵詞:哈姆雷特性格憂郁延宕期待視界
自從《哈姆雷特》這部偉大悲劇問世以來,幾百年來,不知有多少專家學者就哈姆雷特的性格問題傾注筆墨,就其量來說,可謂汗牛充棟。A·萊溫在他1936年出版的《書目索引》中,提出與《哈》劇有關的專著和論文就有2167種。近幾十年來,這種趨勢有增無減。而談論的中心大多是哈姆雷特為什么在復仇過程中總是躊躇,或者一再延宕,其根由究竟是什么的問題。
十八世紀德國偉大作家歌德,他在1796年借人物的嘴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莎士比亞要描寫:一件偉大的事業擔負在一個不能勝任的人的身上……”①歌德認為哈姆雷特之所以身負復仇重擔而又躊躇,是由于他本身軟弱的關系。我認為歌德僅僅看到了事物的表象,而沒有把筆觸伸得更遠。戲劇的情節告訴我們,哈姆雷特不是一個沒有行動能力的人,他一怒之下一劍刺穿掛毯后面的竊聽者波洛涅斯;他還在預謀甚至使用詭計的情況下,讓設計謀害他的朝臣去送死,其行動是果斷的甚至是富有智慧的。哈姆雷特不是一個理想說教者,不是一個時代精神的傳聲筒,之所以如此,源于他性格的豐富性、復雜性、矛盾性。
十九世紀后期德國批評家卡爾·魏爾德爾,在1875年發表斷言:“哈姆雷特的躊躇原因根本不在丹麥王子的軟弱性上,而是客觀情勢妨礙了實現復仇的計劃。”②我認為魏爾德爾也僅僅看到了事物的一方面,我們承認,客觀情勢是哈姆雷特一再延宕的重要原因,但不完全是。
對于延宕,學界一般都視之為哈姆雷特的獨特行為,而沒有關注到延宕在劇中其實更為根本的是一種價值感現象;或者說,決定哈姆雷特延宕的是哈姆雷特的一種價值感。在劇中,哈姆雷特為父復仇的愿望可以說是強烈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但在聽了鬼魂的話之后,并沒有直接實施復仇,而是成為一個“瘋癲”的思考者。
《哈》劇中第一幕第二場哈姆雷特痛苦地喊出“?。〉高@一個太堅實的肉體……”③那段話,說明一出場他的人文主義理想和信念就已經發生危機,這一理論已為大多數研究者承認,但如果把他說成是“人文主義者的典型”就很難講得通。
誠然,我們批判和繼承的結果是什么呢?可以說,王子的憂郁性格是由多種復雜的因素造成的。首先,他復仇的對象是一個國王,又由于他單槍匹馬,客觀的情勢注定使他在復仇的道路上憂郁躊躇;其次,他的人文主義思想發生危機,并同舊的封建意識、封建倫理道德和宗教觀念之間產生了尖銳的矛盾,最終是后者在哈姆雷特身上占了主導支配地位,在復仇過程中,他表現了一種濃厚的封建意識和宗教神學思想,并受中世紀榮譽精神的支配,造成他復仇一再延宕。
下面,筆者將從預設、潛在、呈現三個方面對哈姆雷特的憂郁性格、延宕的獨特行為,所具有的期待視界對文壇的價值,進行剖析。
(一)莎士比亞在《哈》劇中預先確定的讀者期待視界。
莎士比亞深刻了解他所處的“黑鐵時代”,它壓制戲劇和其他娛樂的新禁欲主義抬頭,人與人之間金錢利害關系猖獗,極端個人主義盛行。社會動蕩,百姓中沸騰著鋌而走險的情緒。宛如空中好像聚起了愁苦的陰云,普遍的幻滅情緒更激起了強烈的憤懣和憂郁、心情壓抑,甚至憂郁癥竟然成了風氣。從而,文學戲劇中出現了瘋癲的情節,大量諷刺作品成了表現憤恨不滿和悲觀情緒的工具。如和莎士比亞同時代的詩人鄧恩在長詩里就有以下詩句:
“……最崇高的部分,人,首當其沖/比禽獸與植物更蒙受了天罰的詛咒/這樣世界從第一小時就腐爛/黃昏成了白日的開端……
……它(指世界)全部崩潰了,一切和諧不見了/一切正當的供應不見了/帝王、臣民、父親、兒子都是被忘記了的事物……”④
復仇劇重新興起,其中憤世嫉俗的人物與諷刺劇里的不滿分子互相呼應。隨著當時常見的鞭撻貪欲、淫蕩和權勢欲等主題的影響,也出現了對死亡和更多的宗教迷信。這些都反映出人們的希望落空和現實黑暗日益暴露的影響。
韋勒克與沃倫在其合著的《文學理論》一書中曾說到:“倘若今天我們可以會見莎士比亞,他談創作《哈姆雷特》的意圖就可能使我們大失所望。我們仍然可以有理由堅持在《哈姆雷特》中不斷發現新意(而不是創造新意),這些新意就很可能大大超過莎士比亞原先的創作意圖。”⑤所以,一部作品的價值能夠長久不衰,創作背景則起著重要的作用。
這就是《哈》劇所產生的歷史背景。由于莎士比亞深深了解他所處的時代,所以他清楚什么能夠吸引觀眾:憂郁癥成了當時的社會風氣。因此,當哈姆雷特一出場,這個穿著黑衣服的、郁結著心事、滿口“生存還是毀滅”的王子一下子切合了當時觀眾的期待視界。哈姆雷特為了復仇裝瘋賣傻,以及他所表現出來的憤世嫉俗,甚至是厭世情緒,無不和時代息息相關。特別是哈姆雷特在克勞狄斯祈禱時的躊躇,錯過了復仇的良機,表現了濃厚的宗教色彩,也正是莎士比亞為人物預先確定的社會觀念與道德規范,恰恰切合了當時人們的期待視界。
(二)《哈》劇中所潛在意境的讀者期待視界。
《哈》劇之所以有著不朽的藝術魅力,是因為它所具有潛在的讀者期待視界。弗洛伊德結合劇情指出:“哈姆雷特可以做任何事情,就是不能對殺死他父親、篡奪王位并娶了他母親的人進行報復,這個人向他展示了他自己童年時代被壓抑的愿望的實現。這樣在他心里驅使他復仇的敵意,就被自我譴責和良心的顧慮所替代,它們告訴他,他實在并不比他懲罰的罪犯好多少。”⑥弗洛伊德往往借助文學論證自己的學說,也時時把自己的學說嘗試著應用于文學,這樣,使文學對自身的認識又邁進了一步。I
“哈姆雷特的延宕與行動之間如果沒有必然的聯系,哈姆雷特的性格就必然是不統一的。從哈姆雷特的獨白看,哈姆雷特盡管下定復仇的決心之時,也沒忘記對生命價值的思考。他的內心深處還在不斷地詢問生命意義何在的問題。他說:可是究竟是由于/禽獸的健忘呢,還是因為把后果/考慮得過分周密,想來想去,/只落得一分世故,三分懦怯——/我實在不知道為什么一天天過下去/只管在口里嚷''''這件事一定要做’,/而明明有理由,有決心、有力量、有辦法/叫我動手啊?!雹?/p>
按照弗洛伊德的解釋,所以,哈姆雷特在復仇的道路上一再延宕、躊躇,即使最后殺死了克勞狄斯,也具有極大的偶然性。而所謂哈姆雷特性格之謎——“司芬克斯”,不是由此昭然若揭了嗎?他的那種神秘和不易理解,不正是這種潛意識的沖動和渲瀉嗎?
所以讀者和王子同呼吸,共命運,一同憂郁,一同躊躇,一同延宕;而《哈》劇是屬于一切時代的。難怪安那托爾法朗士指出:“你是屬于一切時代,一切國家的。三個世紀以來,你沒有變老一小時。你的心靈和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是一般年紀,我們共同生活著,哈姆雷特王子,你就是我們整個悲苦宇宙中的一個人。”⑧這就是為什么這部劇作直到現在仍然能夠震撼人們的心靈的原因所在。
(三)《哈》劇中所呈現出來的永恒的期待視界。
一部文學作品在文學史的進程中是不朽的,還是速朽的,作家自己是無法預料的,這是由接受者決定的,而讀者的接受離不開文學本身,作品本身必須蘊含著永恒的讀者期待視界。哈克勞狄斯殺兄娶嫂,篡奪王位,這是為文明社會所禁忌的,是一樁罪惡。哈姆雷特作為被謀殺者的兒子,向謀殺者復仇就有著永恒的正義性。這正符合文明社會觀眾的期待視界。特別是當代觀眾并不關心哈姆雷特是一個人文主義者,還是一個封建王子,人們只關心復仇的成敗。
莫運平在《哈姆雷特:現代化進程的祭品》一文中指出:“有學者指出,如果在第一幕哈姆雷特王子就干掉了克勞狄斯的話,《哈姆雷特》一劇也就該閉幕了。也就是說,哈姆雷特的延宕在劇中并非是可有可無的,或不是哈姆雷特可以選擇的。哈姆雷特的延宕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雹岫诠防滋貜统鸬倪^程中,因為各種各樣的客觀情勢和主觀因素,造成他錯失良機,一再延宕。其實,這是和復仇悲劇的樣式和自身創作規律分不開的,假如在克勞狄斯祈禱時把他殺死,那就沒有《哈》劇的今天。這就是說悲劇樣式的自身具備了永恒的條件。
弗洛伊德指出:“觀眾是一個經歷不多的人,他感到自己是一個可憐的人,對他來說,沒什么重要的事情會發生,他不得不長期沉淪,或者無所適從,他的野心卻讓他處于世界性的中心,他渴望成為一個英雄。而劇作家和演員通過他以英雄自居而幫助他實現了這一愿望?!雹?/p>
同觀眾相當清楚地知道,要想成為英雄,不經歷痛苦、災難和強烈的恐怖是做不到的。根據朱光潛分析:“悲劇英雄往往超出于一般人之上,他們都是按巨人的尺寸塑造出來的?!雹稀豆穭〉某匀粴夥?,如鬼魂一場,就給悲劇主角的頭上閃爍著一道神秘的光芒——悲劇之謎。而且,我們普通人沒有悲劇英雄那種超群的力量,也不會遇到巨大災難或難以克服的困難,我們更沒有那種難以置信的弱點。從而造成一種觀眾與主人公的距離感。這種距離感終于使觀眾經歷了成為英雄的白日夢。哈姆雷特單槍匹馬進行復仇,預示了這項任務的艱巨性,也為他成為英雄提供了必要前提,這自然也有哈姆雷特被中世紀榮譽驅使的因素。人都是自尊的,每一個觀眾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和努力克服困難,這也是一種快樂。但在通往英雄的道路上,人物性格呈現的則是憂郁的,在這種特殊情勢下,人們喜歡憂郁正像喜歡快樂一樣,這是必然的!
綜合上述三點的分析,我們可以這樣說,哈姆雷特的憂郁性格無論是從《哈》劇所產生的歷史背景考察,還是從精神分析角度出發,或者運用悲劇心理學進行分析,或是從讀者的期待視界出發,進行多方面的分析,都符合了觀眾和讀者的期待視界,由此可見,這一性格的形成,讀者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如果說這一性格是莎士比亞的創造,不如說是讀者的創造。
也只有這樣,對哈姆雷特憂郁性格的論述才是全面的。然而,知識是無限的,真理是永遠沒有窮盡的,所謂“學海無涯苦作舟”就是這樣的道理了。哈姆雷特悲劇之謎是永遠沒有窮盡的,相信《哈》劇還會激發出更多的思想靈感。這里所謂的“全面”也只是本文的偏執之詞,我不過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嘗試,也許是一次失敗的嘗試。以此來求教各位指導老師!
參考文獻:
①《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歌德
②《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講稿》卡爾·魏爾德爾
③《哈姆雷特》莎士比亞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④《第一周年紀念里》鄧恩
⑤《文學理論》韋勒克、沃倫海三聯書店1984年
⑥《夢的解析》弗洛伊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3月
⑦、⑨《哈姆雷特:現代化進程的祭品》莫運平
⑧《論哈姆雷特》安那托爾法朗士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月⑩《劇中的精神變態人物》弗洛伊德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6月⑾《悲劇心理學》朱光潛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
- 上一篇:兒童依戀缺失分析論文
- 下一篇:女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