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演講的技巧范文

時間:2023-10-16 17:38: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三分鐘演講的技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三分鐘演講的技巧

篇1

2、一人三分鐘演講。三分鐘演講就是在規定的時間內來完成演講的題目。三分鐘演講是有準備的,所以就要記住所要講的內容,不要發揮。

3、一人在舞臺上演講。舞臺上的演講是有準備的演出活動,這就要在舞臺的燈光下來演講并有表情的發揮。

4、多人在舞臺上陪襯一人在演講。多人在陪襯演講是在在舞臺上,多人在小聲吟唱歌曲,一人在以述說的形式來演講。述說式演講就要帶有表情來演講。

5、課堂上演講。課堂上演講就是老師出一題目讓學生們舉手來參加。課堂上的演講屬于即興演講的范圍。

篇2

關鍵詞:培養“說”的能力;三分鐘演講活動;新聞活動;口試活動;辯論活動

在課堂教學中許多名家都重視培養學生“說”的能力。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在聽說讀寫四個字中間,說最為基本。”但從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最被忽視的就是“說”的訓練。其實,培養學生“說”的能力不單純是語文教師的事,各科教師都應通力協作,共同挑起此大任。然而,“說”這種能力的訓練,在教師與學生中并未得到重視。教學實踐證明,在政治課教學中重視“說”的訓練,有利于學生“聽”“思”“析”能力的鍛煉。“說”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分析力、概括和綜合力、聯想和想象力都有益處。為提高學生“說”的能力,我總結出多種訓練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三分鐘演講活動

這項活動放在每節政治課開講前三分鐘進行,這是個固定節目。演講的順序是按學生學號為序,演講者事先略作準備,根據具體要求確定內容,擬一個提綱,或寫個演講稿,演講內容可根據課本內容或當前的熱門話題,提出問題讓大家答辯。我的做法是:在開始對學生進行演講訓練時,先對開場白、吐字、語調等單項進行分解訓練,然后對表情、眼神、手勢等項目進行綜合訓練,演練時有一個人自練,也有幾人一起互練,演練后對演講的主題、觀點、內容、結構、語言技巧、表情語態等方面一起評說。因為凡演講都要面對聽眾,要突出政治課的特色,有針對性、條理性和通俗性。實踐證明,演講能彌補教材內容的欠缺,使之從課堂引向課外、聯系實際、與其他學科縱橫延伸,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開拓了學生視野。同時,演講還擴大了學生的閱讀容量,多方面獲取外界信息,其成效是十分顯著的。其次,演講不僅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而且能促進學生學習政治課的積極性,促進學生之間思想溝通、情感交流,在眾多思想情感的撞擊下,便于我們了解學生的思想脈搏,因勢利導,幫助他們提高辨識力、免疫力。總之,演講對學生各方面的成長確有幫助。每節政治課用三分鐘演講是做了一項利于學生發展的切切實實的工作,何樂而不為呢?

二、新聞活動

此項活動每節政治課都進行,事先由學生準備,在打預備鈴后的兩分鐘內,由兩位同學(一位講國內新聞,一位講國際新聞)向全班同學近一兩天內發生的國內、國際重大時事政治。學生在收集新聞時首先強調一個“新”,其次是“大”,再兼顧“地方新聞”。學生對新聞活動很感興趣,從開學第一天起到學期結束從未間斷過。在政治課課堂教學中開展新聞活動:一是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二是有利于學生養成關心時事政治的好習慣;三是有利于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能力。此外,還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

三、口試活動

多年來,為了真正使“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我在政治課教與考的問題上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實驗。主要措施是對期中期末兩次傳統考試摻入口試內容,口試和筆試各半記分。事先,把列入期考的試題送入“題庫”或“題簽”,臨考時由學生自抽其中一題為該生的口試題,學生抽出題目后,略作三五分鐘的思考,再上臺面向全班同學答題,口試者的答題時間不得超過三分鐘,這是一個規定。在評分這一環上,為了避免老師打個人感情分,因此成立了一個評分小組,這樣確定的分數更具有客觀性,又便于操作及分數的公開。如口試者認為給的分數不合理,可再共議商量,實行二次終身“裁決”制。這種做法,雖在時間上拉長了一點,但多年實驗證明是受學生歡迎的。因為這確實減輕了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同時避免了“考試背條條”的“八股式”的陣式。這種做法,老師雖辛苦一點,但老師正是堅持了為學生服務的宗旨。因此,有的學生在周記中反映:“還是口試開心。”

四、辯論活動

辯論是一個更高層次的“說”的訓練形式,是在前幾種“說”基礎上的綜合應用。因為在辯論前固然要有充分的準備,然而在辯論過程中,要邊聽對方的話,邊歸納要點,然后運用自己的知識來確立自己的辯論內容。這一切都是在極短的時間內進行的,辯論時雙方思維均處于最緊張、最活躍的狀態。這樣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注意力的集中定向、現場應變等多方面的能力都會得到鍛煉和發展。實踐證明,辯論活動是學生“說”訓練的最高層次,也是一種極好的鍛煉機會。

篇3

許多名家都重視培養學生“說”的能力。其實,培養學生“說”的能力不單純是語文教師的事,各科教師都應通力協作,共同擔此大任。然而,“說”能力的訓練,師生并未引起重視,教師認為“說”會拖長時間,影響教學進度;學生認為“除了啞巴都會說”,“有啥說啥,想啥說啥,說還用得著練”?還有些學生認為“考試只考寫,不考說,練說有什么用,浪費時間”,也有學生感到“說”很重要,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時,說不好教師瞧不起,平時談話說不好,同學嘲笑,還是不說為妙,少說為佳。久而久之,說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教學實踐證明,在政治教學中重視“說”的訓練,有利于對學生“聽”、“思”、“析”能力的鍛煉。“說”對學生的思維力、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分析力、概括和綜合力、聯想和想象力的提高都有所裨益。假如能有計劃地、細水長流地進行“說”的訓練,就可以使學生實現“笨嘴拙舌”到“能說會道”,再到“能言善辯”的轉變。

為提高學生“說”的能力,我經多年探索,總結出多種訓練方法。

一、三分鐘演講活動

這項活動放在每節政治課開講前三分鐘進行,這是一個固定節目。演講的順序是按學生學號,演講者事先可略做準備,根據具體要求確定內容,擬一個提綱,或寫一個演講稿,演講內容可根據課本內容或當前的熱門話題,提出問題讓大家答辯。做法:在一年級開始對學生進行演講訓練時,先對開場白、吐字、發音、語調、節奏等單項進行分解訓練,然后對表情、眼神、手勢等項目進行綜合訓練,演練時有一個人自練,也有幾人互練,演練后對演講的主題、觀點、內容、結構、語言技巧、表情語態等方面作評價。因為凡演講都要面對聽眾,要突出政治課的特色,有針對性、條理性和通俗性。實踐證明,演講能彌補課本內容的不足,使之從課堂引向課外、聯系實際、與其他學科縱橫延伸,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開闊了學生視野,同時,還擴大了閱讀容量,使學生多方面獲取外界信息,其成效是十分顯著的。演講不僅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說話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學習政治課的積極性,溝通思想,交流情感。便于教師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因勢利導,幫助他們提高辨識力、免疫力。總之,演講對學生各方面的成長確有幫助。

二、新聞活動

此項活動每節政治課都進行,事先由學生準備,在預備鈴聲響后的兩分鐘內,由兩位同學(一位講國內新聞,一位講國際新聞)向全班同學近一二天內發生的國內、國際重大時事。學生在收集新聞時首先強調一個“新”,其次是“大”,再兼顧“地方新聞”。學生對新聞活動很感興趣,從開學第一天起到學期結束從未間斷過,而且十分認真。新聞活動一是開闊了視野;二是有利于養成關心時事的好習慣,如堅持每天早上收聽“新聞廣播”節目,晚上收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節目;三是有利于培養動手、動腦、動口能力。此外,還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

三、鄉情國情教育活動

此項活動的時間放在每周的最后一節政治課上進行。資料全由學生尋找或編寫,尋找資料的原則,一般是由近及遠、就地取材,可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可信度強,有真實感。開展此項活動,目的不僅是鍛煉學生“說”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學生通過編寫家鄉史,抒發愛國情,不但可培養熱愛家鄉之情,還可逐步升華為愛國之情,并付諸行動,報效國家。

四、學習心得交流活動

此項活動放在學完了某一個單元或某個章節后的正課上進行。每人上臺演講的時間約兩分鐘左右。一般要求演講者脫稿上臺去“說”。一個在臺上“說”,評分小組在臺下評分。評分小組成員由課代表、小組長、演講者本人、老師組成,自評與互評相結合,最后確定一個分數記入記分冊,學生為了奪取高分,演講前在家里對著鏡子進行試講,研究演講用語,注意演講情感,考慮演講姿勢,選擇演講位置,協調演講動作,進入演講角色,有的學生還請爸爸媽媽做評判。總之,學生在努力著。

篇4

關鍵詞:政治;演講;活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09-021-01

在課堂教學中許多名家都重視培養學生“說”的能力。我國著名學者、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在聽說讀寫四個字中間,說最為基本。”但從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最被忽視的就是“說”的訓練。

為提高學生“說”的能力,我經多年的探索,總結出多種訓練方法,主要有:

1、三分鐘演講活動(或稱主持人節目)。這項活動放在每節政治課開講前三分鐘進行,這是個固定節目。演講的順序是按學生學號為序,演講者事先可略作準備,根據具體要求確定內容,擬一個提綱,或寫個演講稿,演講內容可根據課本內容或當前的熱門話題,提出問題讓大家答辯。此形式學生取名為“記者招待會”、“答記者問”。我們的做法是:在高一開始對學生進行演講訓練時,先對開場白、吐字、發音、語調、節奏等單項進行分解訓練,然后對表情、眼神、手勢等項目進行綜合訓練,演練時有一個人自練,也有幾人一起互練、演練后對演講的主題、觀點、內容、結構、語言技巧、表情語態等方面一起評說。因為凡演講都要面對聽眾,要突出政治課的特色,有針對性、條理性和通俗性。實踐證明,演講能彌補課本內容的欠缺,使之從課堂引向課外、聯系實際、與其他學科縱橫延伸,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開拓了學生視野。同時,還擴大了閱讀容量,多方面獲取外界信息,其成效是十分顯著的。再有,演講不僅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說話能力,而且能促進學生學習政治課的積極性,演講還能使學生的思想溝通,情感相互交流,在眾多思想情感的撞擊下,便于我們了解學生的思想脈搏,因勢利導,幫助他們提高辨識力、免疫力。總之,演講對學生各方面的成長確有幫助。滴水可穿石,每節政治課用三分鐘演講是做了一項利于學生的切切實實的工作,何樂而不為呢?

2、新聞活動。此項活動每節政治課都進行,事先由學生準備,在打預備鈴后的二分鐘內,由兩位同學(一位講國內新聞,一位講國際新聞)向全班同學近一二天內發生的國內、國際重大時事政治。學生在收集新聞時首先強調一個“新”,其次是“大”,再兼顧“地方新聞”。學生對新聞活動很感興趣,從開學第一天起到學期結束從未間斷過,而且又十分認真。學生們認為,新聞活動:一是開闊了視野;二是有利于養成關心時事政治的好習慣,如堅持每天早上收聽“新聞廣播”節目,晚上收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節目;三是有利于培養動手、動腦、動口能力。此外,還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

3、鄉情國情教育活動。此項活動的時間放在每周的最后一節政治課上進行。資料全由學生去尋找或編寫,尋找資料的原則,一般是由近及遠、就地取材,可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可信度強、有真實感。開展此項活動,目的不僅為了鍛煉學生“說”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學生通過編寫家鄉史,抒發愛國情,不但可培養熱愛家鄉之戀,還可逐步升華為愛國之情,付諸將來報國之行。

4、學習心得交流活動。此項活動的時間是放在學完了某一個單元或某個章節后的正課上進行。每人上臺演講的時間約二分鐘左右。一般要求演講者脫稿上臺去“說”。一個在臺上“說”,臺下由評分小組進行評分。評分小組成員由課代表、小組長、演講者本人、老師組成,是自評與互評相結合,最后確定一個分數記入記分冊上,學生為了奪取高分,因此許多學生演講前在家里對著三聯櫥鏡子進行試講,研究演講用語、注意演講情感、考慮演講姿勢、選擇演講位置、協調演講動作、進入演講角色,有的學生還請爸爸媽媽做評判。總之,學生在為想成為一個未來的演說家而努力著。

5、口試活動。多年來,為了真正使“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我在政治課教與考的問題上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實驗。主要措施是對期中期末兩次傳統考試摻入口試內容,口試和筆試各半記分。事先,把列入期考的試題送入“題庫”或“題簽”,臨考時由學生自抽其中一題為該生的口試題,學生抽出題目后,略作三、五分鐘的思考,再上臺面向全班同學答題,口試者的答題時間不得超過三分鐘,這是一個規定。在評分這一環上,為了避免老師打個人感情分,因此成立了一個評分小組(其成員同上),這樣確定的分數更具有客觀性,又便于操作,分數公開,如口試者認為給的分數不合理,可再共議商量,實行二次終身“裁決”制。這種做法,雖在時間上拉長了一點,但多年實驗證明是受學生歡迎的。因為這確實既減輕了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又避免了“考試背條條”的“八股式”的陣式。這種做法,老師雖辛苦一點,但老師正是堅持了為學生服務的宗旨。因此,有的學生在周記中反映:“還是口試開心。”

篇5

其實,培養學生“說”的能力不單純是語文教師的事,各科教師都應通力協作,共同挑起此大任。然而,“說”這種能力的訓練,在教師與學生中并未得到重視,從教師的心態上看,認為“說”會拖長時間,影響教學進度;從學生一頭去看,認為“除了啞巴都會說”,“有啥說啥,想啥說啥,說還用得著練”?還有些學生認為“升學只考寫,不考說,練說有什么用,浪費時間”;但也有的學生感到“說”挺重要,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時,說不好教師瞧不起,平時談話說不好,同學嘲笑,還是不說為妙,少說為佳。久而久之,說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教學實踐證明,在政治課教學中重視“說”的訓練,有利于學生“聽”、“思”、“析”能力的鍛煉。“說”對學生的思維力、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分析力、概括和綜合力、聯想和想象力都有補益。我們有理由相信,假如在高中階段能有計劃地、細水長流地進行“說”的訓練,是可以使學生從“笨嘴拙舌”——“能說會道”——“能言善辯”,能像阿慶嫂一樣,講話“滴水不漏”的。為提高學生“說”的能力,我總結出以下訓練方法,主要有:

一、三分鐘演講活動(或稱主持人節目)

這項活動放在每節政治課開講前三分鐘進行,這是個固定節目。演講的順序是按學生學號為序,演講者事先可略作準備,根據具體要求確定內容,擬一個提綱,或寫個演講稿,演講內容可根據課本內容或當前的熱門話題,提出問題讓大家答辯。此形式學生取名為“記者招待會”、“答記者問”。我們的做法是:在初一開始對學生進行演講訓練時,先對開場白、吐字、發音、語調、節奏等單項進行分解訓練,然后對表情、眼神、手勢等項目進行綜合訓練,演練時有一個人自練,也有幾人一起互練、演練后對演講的主題、觀點、內容、結構、語言技巧、表情語態等方面一起評說。因為凡演講都要面對聽眾,要突出政治課的特色,有針對性、條理性和通俗性。實踐證明,演講能彌補課本內容的欠缺,使之從課堂引向課外、聯系實際、與其他學科縱橫延伸,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開拓了學生視野。同時,還擴大了閱讀容量,多方面獲取外界信息,其成效是十分顯著的。再有,演講不僅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說話能力,而且能促進學生學習政治課的積極性,演講還能使學生的思想溝通,情感相互交流,在眾多思想情感的撞擊下,便于我們了解學生的思想脈搏,因勢利導,幫助他們提高辨識力。總之,演講對學生各方面的成長確有幫助。滴水可穿石,每節政治課用三分鐘演講是做了一項利于學生的切切實實的工作,何樂而不為呢?

二、新聞活動

此項活動每節政治課都進行,事先由學生準備,在打預備鈴后的二分鐘內,由兩位同學(一位講國內新聞,一位講國際新聞)向全班同學近一二天內發生的國內、國際重大時事政治。學生在收集新聞時首先強調一個“新”,其次是“大”,再兼顧“地方新聞”。學生對新聞活動很感興趣,從開學第一天起到學期結束從未間斷過,而且又十分認真。學生們認為,新聞活動:一是開闊了視野;二是有利于養成關心時事政治的好習慣,如堅持每天早上收聽“新聞廣播”節目,晚上收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節目;三是有利于培養動手、動腦、動口能力。此外,還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

三、辯論活動

辯論是一個更高層次的“說”訓練形式,是在前幾種“說”基礎上的綜合應用。因為在辯論前固然要有充分的準備,然而在辯論過程中,要邊聽對方的話,邊歸納要點,然后運用自己的知識來確立自己的辯論內容。這一切都是在極短的時間內進行的,辯論時雙方思維均處于最緊張、最活躍的狀態。這樣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注意力的集中定向、現場應變等多方面的能力都會得到鍛煉和發展。實踐證明,辯論活動是學生“說”訓練的最高層次,也是一種極好的鍛煉機會。

四、試活動

多年來,為了真正使“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我在政治課教與考的問題上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實驗。主要措施是對期中期末兩次傳統考試摻入口試內容,口試和筆試各半記分。事先,把列入期考的試題送入“題庫”或“題簽”,臨考時由學生自抽其中一題為該生的口試題,學生抽出題目后,略作三、五分鐘的思考,再上臺面向全班同學答題,口試者的答題時間不得超過三分鐘,這是一個規定。在評分這一環上,為了避免老師打個人感情分,因此成立了一個評分小組(其成員同上),這樣確定的分數更具有客觀性,又便于操作,分數公開,如口試者認為給的分數不合理,可再共議商量,實行二次終身“裁決”制。這種做法,雖在時間上拉長了一點,但多年實驗證明是受學生歡迎的。因為這確實既減輕了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又避免了“考試背條條”的“八股式”的陣式。這種做法,老師雖辛苦一點,但老師正是堅持了為學生服務的宗旨。

五、學習心得交流活動

此項活動的時間是放在學完了某一個單元或某個章節后的正課上進行。每人上臺演講的時間約二分鐘左右。一般要求演講者脫稿上臺去“說”。一個在臺上“說”,臺下由評分小組進行評分。評分小組成員由課代表、小組長、演講者本人、老師組成,是自評與互評相結合,最后確定一個分數記入記分冊上,總之,學生在為想成為一個未來的演說家而努力著。

六、鄉情國情教育活動

此項活動的時間放在每周的最后一節政治課上進行。資料全由學生去尋找或編寫,尋找資料的原則,一般是由近及遠、就地取材,可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可信度強、有真實感。開展此項活動,目的不僅為了鍛煉學生“說”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學生通過編寫家鄉史,抒發愛國情,不但可培養熱愛家鄉之戀,還可逐步升華為愛國之情,付諸將來報國之行。

篇6

一、注重情景的模擬

口語交際的目標中明確說明,學生要形成根據場合組織語言的能力。其中“場合”包含了說話的時機環境、說話人的身份、聽眾的身份以及交際信息接受者的身份。然而,學生對自己的身份認識往往是單一的。需要教師模擬出一些情境讓學生想象用他人的口氣說話,用他人的方式思維。

例如:在學習如何有條理地組織語言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新聞評點活動。每個學生都可以充當新聞評論員,向全班同學播報兩條消息,并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生從播報消息到評論,需要有自己的組織順序,自己支持或反對,再說明理由。此外,兩條消息的切換需要學生自己組織過渡語言,是對學生口語表達順序和流暢程度的訓練。

再比如:社會開展禁煙活動,請幫助小區委員會寫一條禁煙標語,并配上相關說明;面對家里吸煙很多年身體不好的奶奶,請勸說她參加小區的禁煙活動;在公共場合的禁煙區看到一名中年男子在吸煙,請勸說他停止。

這三種場景的模擬分別代表了三種身份:第一種是公開的、官方的,語言正規化;第二種是親人之間的,要注意情理交融;第三種是社會上陌生人之間的交際,要講究分寸禮貌。

利用這種場景的模擬,有意識地教導學生體會不同場合的不同,從而學會換位思考。不同身份的人在提倡禁煙時是從什么立場出發,禁煙對什么有好處等等。同時,根據不同的身份,不僅要使用不同的措辭,還要注意語調和語氣的變換。

二、從借鑒到原創

口語交際學習的初始階段,許多學生往往還沒能夠掌握方法和訣竅,他們模擬思維的能力也尚未完全成熟,就會出現表達不得體、不知道該怎么說的現狀。此時,教師不妨換個思路,讓學生從模仿開始。

從嬰兒咿呀學語開始,人類就是在模仿中逐步形成語言能力。筆者認為,這一方法同樣可以適用于口語交際的學習。教材或是實際生活當中,存在無數成熟的精妙的交際范例,這些都是學生學習的對象。

例如:在學習課文《蘇州園林》時,教師可以順勢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描述物品、風景,那么也可以按照一定的順序描述事件。按照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后果進行口頭表述,然后說明自己的觀點,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觀點。

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播放一些演講視頻,摘錄一些著名演講的原文。跟學生一起討論演講的內在邏輯,有號召力的話語應該怎么說,語氣是什么樣的。

然后設置一個演講題目,讓學生運用自己總結的演講方式去表現自己。比如,在一場“青春感悟”的演講中,有的學生利用排比句增強演講的文采性;有的人利用手勢等身體語言加強感染性。

除了利用課堂上展示范例的形式,教師要鼓勵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表達亮點。如,廣告語:“人類沒有了聯想,世界將會怎樣?”這些著名的課文、演講、宣傳語是經過社會認可的表達范本,它們無論是從語言的文明得體程度上,還是從文采和創新上都可以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地方。因此,學生借鑒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體會語言邏輯、語言思維的過程。通過借鑒摸索出語言的組織思路,了解不同場合的語言特性,從而增強自己的表達能力。

三、開拓訓練機會

教師在傳授學生口語方法的同時,也要提供不同的機會讓學生進行表達實踐。在人教版教材之中,口語交際與寫作一起被放在綜合性學習的板塊。教師在講課時,也會開辟專門的課時進行講解,對學生的口語表達進行專門訓練。

除了專門的口語課訓練外,筆者建議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設計更多的口語表達環節,讓學生有充足的機會運用自己在口語課上學到的交際方式方法,使自己的交際能力經過實踐的磨練走向成熟。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一個三分鐘演講活動。每天的語文課開始,全班同學輪流上講臺做一個小演講。每堂課一個學生,每次演講不少于一分鐘,不得超過三分鐘。演講的內容可以針對課文內容,或者上一節語文課的內容,或者結合課文的發散思維等等。

在筆者的實踐過程中,有人對教師在課堂上所說的觀點提出質疑,有的人結合課文描述社會現象。學生對這一活動都表現得十分積極,很多人甚至提前準備,對演講進行預先排練。活動結束后,不少同學認為自己得到了鍛煉,表達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篇7

關鍵詞:新課改 素質教育 語言表達能力

1.三分鐘演講活動(或稱主持人節目)。這項活動放在每節政治課開講前三分鐘進行,是個固定節目。演講的順序是按學生學號為序,演講者事先可略作準備,根據具體要求確定內容,擬一個提綱,或寫個演講稿,演講內容可根據課本內容或當前的熱門話題,提出問題讓大家答辯。此形式學生取名為“記者招待會”、“答記者問”。做法是:在高一開始對學生進行演講訓練時,先對開場白、吐字、發音、語調、節奏等單項進行分解訓練,然后對表情、眼神、手勢等項目進行綜合訓練,演練時有一個人自練,也有幾人一起互練、演練后對演講的主題、觀點、內容、結構、語言技巧、表情語態等方面一起評說。因為凡演講都要面對聽眾,要突出政治課的特色,有針對性、條理性和通俗性。實踐證明,演講能彌補課本內容的欠缺,使之從課堂引向課外、聯系實際、與其他學科縱橫延伸,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開拓了學生視野。

2.新聞活動。此項活動每節政治課都進行,事先由學生準備,在打預備鈴后的二分鐘內,由兩位同學(一位講國內新聞,一位講國際新聞)向全班同學近一二天內發生的國內、國際重大時事政治。學生在收集新聞時首先強調一個“新”,其次是“大”,再兼顧“地方新聞”。學生對新聞活動很感興趣,從開學第一天起到學期結束從未間斷過,而且又十分認真。學生們認為,新聞活動一是開闊了視野;二是有利于養成關心時事政治的好習慣,如堅持每天早上收聽“新聞廣播”節目,晚上收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節目;三是有利于培養動手、動腦、動口能力。此外,還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

3.鄉情國情教育活動。此項活動的時間放在每周的最后一節政治課上進行。資料全由學生去尋找或編寫,尋找資料的原則,一般是由近及遠、就地取材,可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可信度強、有真實感。開展此項活動,目的不僅為了鍛煉學生“說”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學生通過編寫家鄉史,抒發愛國情,不但可培養熱愛家鄉之戀,還可逐步升華為愛國之情,付諸將來報國之行。

4.學習心得交流活動。此項活動的時間是放在學完了某一個單元或某個章節后的正課上進行。每人上臺演講的時間約二分鐘左右。一般要求演講者脫稿上臺去“說”。個在臺上“說”,臺下由評分小組進行評分。評分小組成員由課代表、小組長、演講者本人、老師組成,是自評與互評相結合,最后確定一個分數記人記分冊上,學生為了奪取高分,因此許多學生演講前在家里對著三聯櫥鏡子進行試講,研究演講用語、注意演講情感、考慮演講姿勢、選擇演講位置、協調演講動作、進入演講角色,有的學生還請爸爸媽媽做評判。總之,學生在為想成為一個未來的演說家而努力著。

5.口試活動。多年來,為了真正使“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在政治課教與考的問題上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實驗。主要措施是對期中期末兩次傳統考試摻入口試內容,口試和筆試各半記分。事先,把列入期考的試題送人“題庫”或“題簽”,臨考時由學生自抽其中一題為該生的口試題,學生抽出題目后,略作三、五分鐘的思考,再上臺面向全班伺學答題,口試者的答題時間不得超過三分鐘,這是一個規定。在評分這一環上,為了避免老師打個人感情分,因此成立了一個評分小組(其成員同上),這樣確定的分數更具有客觀性,又便于操作,分數公開,如口試者認為給的分數不合理,可再共議商量,實行二次終身“裁決”制。這種做法,雖在時間上拉長了一點,但多年實驗證明是受學生歡迎的。因為這確實既減輕了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又避免了“考試背條條”的“八股式”的陣式。這種做法,老師雖辛苦一點,但老師正是堅持了為學生服務的宗旨。因此,有的學生在周記中反映:“還是口試開心。”

6.辯論活動。辯話是一個更高層次的“說”訓練形式,是在前幾種“說”基礎上的綜合應用。因為在辯論前固然要有充分的準備,然而在辯論過程中,要邊聽對方的話,邊歸納要點,然后運用復已的知識來確立自己的辯論內容。這一切都是在極短的時間內進行的,辯論時雙方思維均處于最緊張、最活躍的狀態。這樣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注意力的集中定向、現場應變等多方面的能力都會得到鍛煉和發展。

實踐證明,辯論活動是學生“說”訓練的最高層次,也是一種極好的鍛煉機會。在政治課教學采用多種形式加強對學生“說”的訓練后,學生既學到了基本觀點和基本原理,培養了學生正確的立嘗觀點和方法,指導和實現人生價值,又提高了學生“說”的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經過政治課“說”訓練的學生在大小場合的說話膽大了,所以,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說最為基本。”

篇8

關鍵詞:說 素質教育 中學政治

在課堂教學中許多名家都重視培養學生“說”的能力。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在聽說讀寫四個字中間,說最為基本。”但從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最被忽視的就是“說”的訓練。其實,培養學生“說”的能力不單純是語文教師的事,各科教師都應通力協作,共同挑起此大任。然而,“說”這種能力的訓練,在教師與學生中并未得到重視:從教師的心態上看,認為“說”會拖長時間,影響教學進度。從學生一頭去看,認為“除了啞巴都會說”,“有啥說啥,想啥說啥,說還用得著練?”還有些學生認為:“升學只考寫,不考說,練說有什么用?浪費時間!”雖然也有學生感到“說”挺重要,但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時,怕說不好教師瞧不起,平時談話說不好,怕同學嘲笑,還是不說為妙、少說為佳。久而久之,說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實踐證明,在政治課教學中重視“說”的訓練,有利于學生“聽”、“思”、“析”能力的鍛煉。“說”對學生的思維力、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分析力、概括和綜合力、聯想和想象力都有補益。我們有理由相信,假如能有計劃地、細水長流地進行“說”的訓練,是可以使學生從“笨嘴拙舌”到“能說會道”到“能言善辯”,能像阿慶嫂一樣,講話“滴水不漏”的。為提高學生“說”的能力,本文簡述幾種方法:

一、三分鐘演講活動(或稱主持人節目)

這項活動放在每節政治課開講前三分鐘進行,是一個固定節目。演講的順序是按學生學號為序,演講者事先可略作準備,根據具體要求確定內容,擬一個提綱,或寫個演講稿,演講內容可根據課本內容或當前的熱門話題,提出問題讓大家答辯。此形式學生取名為“記者招待會”、“答記者問”。我們的做法是:在開始對學生進行演講訓練時,先對開場白、吐字、發音、語調、節奏等單項進行分解訓練,然后對表情、眼神、手勢等項目進行綜合訓練,演練時有一個人自練,也有幾人一起互練,演練后對演講的主題、觀點、內容、結構、語言技巧、表情語態等方面一起評說。因為凡演講都要面對聽眾,要突出政治課的特色,有針對性、條理性和通俗性。實踐證明,演講能彌補課本內容的欠缺,使之從課堂引向課外、聯系實際、與其他學科縱橫延伸,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開拓了學生視野,同時還擴大了閱讀容量,多方面獲取外界信息,其成效是十分顯著的。再有,演講不僅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說話能力,而且能促進學生學習政治課的積極性。演講還能使學生的思想相互溝通、情感相互交流,在眾多思想情感的撞擊下,便于我們了解學生的思想脈搏,因勢利導,幫助他們提高辨識力、免疫力。總之,演講對學生各方面的成長確有幫助。

滴水可穿石,每節政治課用三分鐘演講是做了一項利于學生的切切實實的工作,何樂而不為呢?

二、新聞活動

此項活動每節政治課都進行,事先由學生準備,在打預備鈴后的兩分鐘內,由兩位同學(一位講國內新聞,一位講國際新聞)向全班同學近一、二天內發生的國內、國際重大時事政治。學生在收集新聞時首先強調一個“新”,其次是“大”,再兼顧“地方新聞”。學生對新聞活動很感興趣,從開學第一天起到學期結束從未間斷過,而且又十分認真。學生們認為,新聞活動:一是開闊了視野;二是有利于養成關心時事政治的好習慣,如堅持每天早上收聽“新聞廣播”節目,晚上收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節目;三是有利于培養動手、動腦、動口能力。此外,還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

三、鄉情國情教育活動

此項活動的時間放在每周的最后一節政治課上進行。資料全由學生去尋找或編寫,尋找資料的原則,一般是由近及遠、就地取材,可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可信度強,有真實感。開展此項活動,目的不僅為了鍛煉學生“說”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學生通過編寫家鄉史、抒發愛國情,不但可培養熱愛家鄉之戀,還可逐步升華為愛國之情,付諸將來報國之行。

四、學習心得交流活動

此項活動的時間是放在學完了某一個單元或某個章節后的正課上進行。每人上臺演講的時間約二分鐘左右,一般要求演講者脫稿上臺去“說”。一個在臺上“說”,臺下由評分小組進行評分。評分小組成員由課代表、小組長、演講者本人、老師組成,是自評與互評相結合,最后確定一個分數記入記分冊上。為了奪取高分,許多學生演講前會在家里對著鏡子進行試講,研究演講用語,注意演講情感,考慮演講姿勢,選擇演講位置,協調演講動作,進入演講角色,有的學生還請爸爸媽媽做評判。總之,學生在為成為一個未來的演說家而努力著。

五、辯論活動

篇9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演講

一、結合講讀課進行訓練

1.教學生字詞時,可以選擇幾個詞語,讓學生連詞成句或連詞成段,表達一個意思。這既是考查學生對詞語的理解與掌握,又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2.講讀課文時,可讓學生復述課文內容、再現情景、補充環境描寫、人物對話、心理活動等。這既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及對人物的把握,又能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3.講完課文后,請學生談體會、感想,聯系實際提建議、措施,或者續寫課文等,這可以拓展學生的思路,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

二、安排專門的三分鐘限時口頭作文訓練課

每周至少要安排一節口頭作文課,也可以把口頭作文課和書面寫作課安排在一起。這堂口頭作文課要進行一些專項的訓練,最好是要訂計劃,有目的、有序列、有系統地進行。要持之以恒,循序漸進,如果能有個系統的教材或輔導材料會更好。

三、三分鐘口頭演講的指導原則

1.循序漸進的原則

第一階段,訓練學生用標準的普通話口頭述事的能力。如訓練學生用普通話朗讀、發言和交流,用普通話回答問題;仿照課文的段落或句式說一段話。在學習《荷塘月色》后,仿照“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的語段,說一段自己的感受等。也可以聯詞成段或口述見聞或對某個人物的肖像、語言、行為進行描述。總之可供訓練的題材非常廣泛、內容很多。通過訓練,對學生的思維的敏捷、思路的開闊、條理化都會起到良好的作用。

第二階段,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并著重進行說明事物能力的訓練。可以借助資料或實物,要求學生按一定順序,采用一些說明方法,層次清楚地加以說明。可做這樣的游戲:叫一個同學到臺上看一個實物,沒有實物也可在紙上寫上實物的名稱,(其他同學不能看),由這位同學進行描述,但不能說出實物的名稱,讓大家猜猜他描述的是什么東西。可分小組進行競賽,學生的興趣很高。

也可利用資料或課件,看一段風光片,讓學生說一段解說詞。或者由學生口述每個物品、某種食物的制作方法及過程等等。通過訓練,可以大大增強學生說明事物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仔細觀察事物的能力和習慣,對提高寫作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第三階段,進一步提高述事說明能力,著重訓練學生論事說理能力。論事說理要求論點明確,有理有據,有詳有略,有說服力。可以就某則新聞或某件事發表自己的看法。或針對課文中的某一點談感想或發表評論。可以圍繞“話題”讓學生“說說看”。設計如下:課前先讓學生自己設計話題十個(最好是一周前),并把話題公布出來讓學生做好準備。(一個話題還可設計十個子話題或關鍵詞)。上課時,學生按一定順序上臺抽取話題(可分組進行),一組派出一名代表,然后圍繞話題及關鍵詞的提示,快速思考,三分鐘完成口頭禪。學生抽到話題后可自行選擇子話題,這樣讓學生有更大的選擇空間。最后由學生評說,再由老師總結。把競爭引入課堂,在游戲中完成學習與訓練,學生沒有感到壓力,興趣深厚,訓練的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了。

第四階段,綜合能力的訓練。這一階段是對前三階段的總結與提高。可采用演講比賽、辯論會、記者采訪等形式進行。要求學生語言清晰、條理清楚、重點突出,還要考慮表情、動作等“體態語言”的配合,增強表達的感染力。

2.點、線、面結合的原則

口頭作文的指導既要有“點”,也要有“線”及“面”。“點”的練習指的是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于學生的薄弱環節,老師有目的地設計專項的訓練內容。如學生在景物描寫中比較缺乏,就進行景物描寫、場面描寫的專項訓練。可由煉字、煉詞、煉句到景物描寫的順序來訓練,這樣分細來練,讓學生有的放矢,懂得寫作的技巧與方法,對其寫作奠定基礎。“線”的練習相當于擴展訓練。要求學生把某件事寫具體,或把某個人寫生動。如:放學后,校門口真熱鬧!要求學生進行具體描述。“面”的練習是讓學生圍繞話題口頭成文,跟書面作文相似。要有頭有尾、條理清楚。練習時要先列提綱再口述,切不可前后矛盾,想到哪里說到哪里,前言不搭后語,這對學生的整體思維及構思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影響。

3.互動原則

口頭作文有一個優點,就是互動。它是通過說與聽來完成的。學生說,學生和老師聽,學生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夠得到及時的交流。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學生在口頭表達中出現的問題能得到及時的更正,學生可以在與學生交流,與老師交流中不斷地完善自己的口頭作文。而在書面作文中,“學生寫——老師改”的形式,老師改完后,學生不知道有沒有去看,能不能理解,老師不了解學生所要表達的思想,不能及時地進行輔導。每次改完作文后,學生存在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作文能力依然沒有提高。而每次的口頭作文,通過師生的互動,并不亞于老師的一次的作文面批。而學生在大家的幫助下,使自己的口頭訓練趨于完美,再寫成文章就能更有效的提高作文的寫作能力了。

四、基本功的訓練

有些同學在說話時,我們會覺得聽不清楚或感到他說話很平淡。那么就要針對學生的自身弱點,有針對性地做一些單項練習。比如有的人語音含混不清,語速一過快就會把某些音節吃掉,就需要練繞口令和快速朗讀;有的人聲音弱小、吐字不飽滿,缺少力度,就要多練氣息控制、聲音共鳴和吐字歸音;有的人講話語調平板、節奏感不強,就要著重練習以聲傳意的基本技巧。

五、思維能力的訓練

篇10

要培養和提高自己的證題能力,一是要熟悉證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二是要通過做題、思考來感悟和領會這些方法、技巧,使其變為自己的證題能力。不等式的證明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并且在一個題目的證明過程中,往往不止應用一種方法,而需要靈活應用各種方法。現將證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歸納如下。

一、比法較

1.作差比較法

依據a>b a-b>0(或a

例1.已知:a、b、c為正數,求證:a3+b3+c3≥3abc

證明:因為a3+b3+c3-3abc

= ( a+b+c)(a2+b2+c2-ab-bc-ca)

= (a+b+c)[(a-b)2+(b-c)2+(c-a)2]≥0

所以a3+b3+c3≥3abc

2.作商比較法

依據若b>0,則a>b >1(或a

二、綜合法

由已知條件或已被證明的基本不等式出發,運用不等式的性質,推導出所要證明的結論。了解算術平均數和幾何平均數的概念,能用平均不等式證明其它一些不等式。

例2.已知a、b、c為實數,求證:a4+b4+c4≥a2b2+b2c2+c2a2≥abc(a+b+c)

證明:因為 a4+b4≥2a2b2

b4+c4≥2b2c2

c4+a4≥2c2a2

三式相加,得

a4+b4+c4≥a2b2+b2c2+c2a2

同理可證:a2b2+b2c2+c2a2≥abc(a+b+c)

三、分析法

先假設結論成立,由此出發,利用不等式的性質,推出已知條件或絕對不等式,如果上述過程的每一步是可逆的,則證明求證的結論是成的。

例3.已知:0< < ,

證明:2sin2 ≤cosvw,并討論 為何值時等式成立。

證明:假設不等式成立

于是4sin cos ≤

因為sin >0,

所以4cos ≤

4cos (1-cos )≤1

4cos2 -4cos +1≥0

(2 cos - 1)2 ≥0

這是顯然成立的,且以上每步可逆,故原不等式成立,

當且僅當2cos -1=0,即 =時,等號成立。

四、反證法

假設求證的反面成立,由此出發,通過合理的邏輯推理,導出矛盾,從而說明原結論的反面不對,于是肯定原結論正確。

例4.已知:對于任意的正數 ,恒有a≤b+ ,求證:a≤b

證明:假設a>b,則a-b>0

取 =>0

有b+ =b+=

這說明假設a>b是不對的,

于是a≤b成立。

五、放縮法

在證明不等式的過程中,有時根據需要將不等式的一端放大或縮小,利用不等式的傳遞性達到證題的目的,這種證題方法叫放縮法。放縮法是不等式證明的重要變形方法之一。

例5.已知:ABC的三邊長是a,b,c且m是正數。

求證:+

證明:因為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取m1=a+b-c0,

于是有

==++

可見,放縮法的主要依據是不等式的傳遞性,或等量加不等量為不量,或同分子(分母)異分母(分子)的兩個分式作比較對本題而言,可以強化放縮法的功能。放大或縮小的方式很多但放縮適度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必須分析思考,要有目標,而且要做到恰到好處,目標往往要從證明結論考察,逐步形成技巧,方能得心應手。

六、利用函數的單調性

該法適用于某區間上成立的函數不等式,對于數值不等式通常是通過做輔助函數完成的。

證題程序:

①移項(有時需要作簡單的恒等變形),使不等式一端為“0”,另一端即為所作輔助函數f(x);

②求f′(x)并驗證f(x)在指定區間的增減性;

③求出區間端點的函數值(或極限值),作比較即得所證。

例6.證明:當x>1時,>.

證明:令f(x)=(1+x)ln(1+x)-xlnx

f′(x)=lnv1+>0(x>1)

f(x)在[1,+∞)中,f(x)“J”

又f(1)=2ln2>0

所以在[1,+∞)內,f(x)>0

即 (1+x)ln(1+x)-xlnx>0

故在[1,+∞]內有>

總結:不等式的證明問題,由于題型多變、方法多樣、技巧性強,加上無固定的規律可循,往往不是用一種方法就能解決的,它是多種方法的靈活運用,也是各種思想方法的集中體現,因此難度較大。解決這個問題的途徑在于熟練掌握不等式的性質和一些基本不等式,靈活運用常用的證明方法。

淺談Daily Report對于城鄉結合地區英語學習的作用

昌 燕

珠海市香洲區灣仔中學,廣東 珠海 519000

摘 要 Daily report是在英語課堂教學前的3~5分鐘,由一名或幾名學生面向全班所做的報告或演講,可以自成體系,也可以作為lead-in的一部分,雖然它只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小小環節,但是它能成為一堂課精彩的開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和信息收集整合能力,并促進師生交流和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從而對提高教學效果起很大的作用。

關鍵詞 Daily report 英語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0041-02

我校位于城中村與市區結合的南灣片區,學生多屬于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即使是本市的生源,家長多屬于灣仔本地人,文化程度不高,家庭學習環境差,很多家里沒有電腦,學生根本不會利用互聯網查閱資料,電腦對于他們來說就是一臺游戲機。無論漢語還是英語,表達能力都很差。目前常規的英語教學,有限的課堂45分鐘只能落實一些課本基本知識,日常口語會話不能得到很好的練習。為了有效練習日常會話和口語表達能力,我打算英語課利用課前3分鐘開展一個“Daily Report”活動,活動實施前進行了學情調查,通過調查獲得的數據,使我有了一種認識:受調查學生都經過了小學3年的英語學習,有些甚至學了6年,但由于眾多原因,大部分學生未能達到應有的口語水平。存在的問題如下:

1.隨著年級的增高、學習內容的增加、學習負擔的加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興趣也隨之減弱。

2.課堂是學生語言學習與習得的主要環境,離開課堂之后,他們很少有機會說英語,更無法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交流。

3.部分學生有講英語的熱情,但對開口講英語總有一種懼怕心理,怕出錯,怕受老師責備,怕被同學恥笑。這種恐懼心理常導致學生平時缺乏足夠的口語練習機會,在開口時沒有一種自主感。越害怕說的就越少。

4.由于學生英語基礎差,對學習英語產生了煩、厭、沒興趣等心理障礙,覺得用英語進行交際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而逃避說英語。

《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英語課程標準》三至五級中對我們初中英語教學有這樣的要求:“學生能嘗試使用不同的教育資源,從口頭和書面材料中提取信息,擴展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并描述結果。能在學習中互相幫助,克服困難。”

開展Daily report活動能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與他人分享交流的平臺,能夠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生做事能力,增強自信心。同時為師生互動交流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學生在演講前會通過多種媒體收集、查閱大量資料,再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整合,這要求學生要正確地獲取和判斷各種信息,了解媒體傳達信息的方式、工具等特點,合理使用數碼技術、通訊工具和網絡。這體現了21世紀技能――學生的信息、媒體和技術技能。所以,Daily Report對城鄉結合地區的學生英語學習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開展Daily Report活動的要求

1.確定演講內容。課前三分鐘演講順序由課代表安排,或按座次,或按學號,或男女輪流出場;演講的內容從剛入學七年級上的教學需要實施命題演講,如自我介紹;一段時間后進行半開放型演講,即演講內容不做太多限制,讓演講者在備選的幾個話題中抽簽選擇;最后進行開放型演講,讓演講者自由選題。嚴密組織,讓學生充分重視這一教學環節,以達到以講促學的目的。杜絕信馬由韁式的放縱,鼓勵學生運用意會、感受、想象等方法,豐富詞匯,領悟語法,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

2.要求脫稿,不走形式。脫稿演講,一方面能提高學生的記誦能力,另一方面還可以讓學生在反復背誦中加深對主題的理解。每一次背誦都是一次學習的過程,也是一次提高的過程。我強調讓學生珍惜難得的鍛煉機會,嚴格脫稿演講制度,不要讓演講有名無實。

3.注重教師指導,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要對“課前三分鐘演講”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千差萬別,演講內容豐富多彩,演講風格各不相同,那么演講的效果肯定不會一致。初中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敏感、自尊的心理特征,他們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認可和表揚,所以我們要對其中成功的演講進行充分地肯定,讓其盡享成功的愉悅,進一步激發他們的表現欲望和創造欲望,為其他學生樹立一個榜樣。教師言傳身教,自始自終應把握正確的指引方向,既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又不放任自流,任由學生隨意的“演講”,讓演講流于形式。鼓勵為主,恰當點評。對于不太成功的演講,教師要善于從“不成功”中發現閃光點,讓演講者體會到了小小的鼓勵,使其對下一次演講充滿渴望。

二、開展Daily Report活動的作用

1.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課前三分鐘演講,使學生的創造力得到了極大限度的發揮。從標題擬定、題材翻新、主題升華,一段音樂伴奏,不管是內容還是形式,學生們都表現出了非凡的創造力。為了吸引聽眾注意,各種各樣的小花招更是層出不窮。

2.鍛煉了學生發表個人見解的膽量,消除了學困生畏難的情緒。很多學生第一次上臺手足無措,語無倫次,經過第二次、第三次鍛煉以后,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Daily Report循環周期長,學生準備時的工作量大,對基礎差的學生是個很大的挑戰。如何照顧學困生?可由課代表組織Daily Report的活動,分組依次輪流進行,前一天由科代表在公示欄里提醒,分布完這個任務后,第二天就開始執行,先從英語基礎好的學生開始。對膽子很小、成績也偏后的學生Daily Report會遇到困難,教師特意鼓勵這些學生,讓其好好表現。并帶動其他同學給予其熱烈的掌聲鼓勵。一些語音不好、語言表達不好的學生在Daily Report活動中可分配簡單的任務,讓其找到適合自己的舞臺,這不僅使他們有成就感,而且也可提高他們的課堂參與熱情,增強他們學好英語的信心。這樣一來,既給學生們掃除英語課的緊張心理,也給學生開創一個很好的表現機會。

3.養成了學生仔細聆聽的習慣。在進行Daily Report后,演講者會對自己的內容進行提問,聽眾也會對所聽到的內容進行糾錯。只有仔細聆聽了,才可以做到準確的回答問題和糾錯。在糾錯這一問題上,教育學生一方面要禮貌的糾正他人的錯誤,另一方面要敢于面對自己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