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的價值范文

時間:2023-05-28 09:48: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青銅器的價值,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青銅器的價值

篇1

關鍵詞:楚系青銅器 ;美學意義;現代價值;現代文化

楚系青銅器是中國青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產生之初就被賦予了楚時代的鮮明特征。在楚文化影響的地域范圍,考古學家們發現了眾多精美絕倫、具有研究價值的楚青銅器,其造型之雄偉、紋飾之精美、鑄造之精良,堪稱是中國青銅文化的一只奇葩,這也昭示出楚系青銅器在整個青銅器的歷史長河中的輝煌成就。

1.楚系青銅器的美學意義

1.1楚系青銅器的技術美

楚系青銅器的鑄造工藝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原地區的影響,在鑄造技術上首先表現在金錯技術的發展,楚國江南地區兵器和日常用器的制作采用的多是金錯工藝,但金錯器卻不甚發達。隨后,自楚境發現了規模較大的大冶銅綠山古銅礦及規模較小的湖南麻陽古銅礦等遺址后,以代表鑄造工藝最高水平的失蠟法及其他先進的鑄造工藝,使世人為之驚嘆。這種技術工藝所鑄造出來的器物無范痕、光潔精密。而楚人最先運用失蠟法這一先進的工藝技術,是在曾侯乙墓出土的盤尊上的透空附件,之后又相繼發現了比曾侯乙墓年代稍微久遠一點的下寺楚墓出土的銅禁、銅盞等,其上的鏤空裝飾及手法也是失蠟法所做。由此可見,楚國青銅鑄造有著先進而高超的工藝技術,楚人在繼承了我國古代傳統的青銅鑄造工藝外,還融合了新工藝、新技術在其中,這就使得青銅器在許多方面加以革新、創造和發明,從而達到了一個質的飛躍、一個技術美的高度。

1.2 楚系青銅器的造型美

楚系青銅器的造型,根據生活用途的不同,大體可分為烹飪器、食器、酒器、水器、雜器、兵器、樂器、工具等八類。器型因其用途之分而各不相同,有的造型碩大、敦實實,有的造型則小巧精致、線條圓潤。我國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銅器——司母戊鼎,其器形呈長方形,四足呈柱狀,足與器身相連接,在鼎身的兩側,用邊緣圖案的組織形式飾以獸面紋與夔紋,有一種強烈對比的藝術效果。鼎的兩端口采用立耳設計,其轉角處有高起的棱角,既美觀也具有一定的牢固作用。這個鼎的造型極致特別,形制渾厚雄偉,具有莊重、瑰麗的藝術風格。這種藝術風格的形成,展示出楚系青銅器器物之精美,造型之獨特的藝術魅力,也進一步顯現出楚人在以實用為主要目的的前提下開始非常注重器物的造型美感,器物造型由傳統單一逐步向豐富多樣發展,造型精美、形象生動,并給人以極強的造型藝術美感。

1.3 楚系青銅器的紋飾美

楚系青銅器紋飾在一定程度上受中原文化的影響,但它又不僅僅是一味地沿襲中原青銅器,它更多的是在繼承中原青銅器的基礎上有所創造與革新的。楚系青銅器的紋飾主要包括龍鳳紋類、幾何紋和其他物象類。龍紋的鑄造及其裝飾是楚系青銅器最為巔峰的代表,值得一提的是聞名中外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盤尊,它以平雕、淺刻、浮雕、圓雕等多吧種技法和各種成型手段飾以龍紋及龍形裝飾,紋樣的種類也是異常豐富,有立體的龍、盤繞的龍、,及其繁密的虺龍紋、肩浮龍紋和鏤空龍紋,整個尊提上的龍紋和龍形裝飾,加上那些細小的虺形龍紋,總數可達百條之多。鳳紋在楚系青銅器上較為少見,戰國早期的曾侯乙墓曾出土過紋飾極為精致的連鳳紋,鳳紋的姿態與神韻表現的惟妙惟肖,也是極具美感的。楚系青銅器上的龍鳳紋的紋飾可謂是龍游鳳翔,圖案優美至極。幾何紋及其他物象紋相較于龍鳳紋數量不多,且往往不會是器物的主體紋樣,出現較多的有云紋和雷紋,是一種比較抽象的紋飾,其線條活潑流暢,給人以輕松的美感。

2.楚系青銅器的現代價值

2.1 楚系青銅器的藝術價值

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楚系青銅器是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統一體。楚系青銅器之所以獲得了極大地藝術成就,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審美性,它的審美性使楚系青銅器具有濃厚民族地域的藝術特色與雄偉渾厚的裝飾美特色。從藝術風格來看,楚系青銅器在不同時期的形制和紋飾都具有其獨特的特點,它們所不斷發揚的楚韻文化藝術特色和諸如雄偉渾厚、典雅大方的裝飾美感對現代生活與藝術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比如楚系青銅器富有文化內涵的造型、圖形和紋飾經過元素的概括與重組運用在現代標志設計、產品造型設計以及動畫人物設計中等等。可見,楚系青銅器中富有民族形式特征的元素無疑給如今單調枯燥、缺乏深度的現代設計風格帶來一股清新的意味,同時也滿足了現代人多元的審美情趣。

2.2 楚系青銅器的學術價值

楚系青銅器作為楚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論從造型、紋飾、工藝等多方面都散發出自己獨特迷人的風采,也是最能體現楚文化意蘊的。隨著楚系青銅器的大量出土,我國對楚系青銅器的研究日益深入。楚系青銅器研究在“楚學”這一新興學科中也有著重要的地位與作用,并且在我國青銅器文化的總體研究中起著不可磨滅的地位與作用。在許多權威性的考古研究書籍中有對楚系青銅器做詳細的論述,《考古卷》也指出:我國東周時期青銅器“總的看來,地方特點都比較明顯,尤以秦、楚兩國更為突出”。種種論述都已把楚系青銅器作為我國整個青銅器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予以研究。為了挖掘楚系青銅器的潛在價值以及讓人們更好的了解楚系青銅器文化,就需要更多的研究學者搜集豐富多樣的文獻資料、考古發掘資料以及大量有關楚系青銅器的研究資料,對楚系青銅器做一個全景式剖析,并使楚系青銅器的研究不斷深入下去。

2.3 楚系青銅器的經濟價值

楚系青銅器因其雄偉敦實的造型、飛揚的紋飾和精細的鑄造工藝,贏得了人們的喜愛,人們都樂于去欣賞它、收藏它。為了滿足人們的這種需求,一些工廠便專門從事楚系青銅器的仿制,作為旅游紀念品。楚系青銅器是楚地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藝術品,它不僅具有濃郁的東方氣息,更帶有鮮明的地方楚韻文化,對于向往東方古老文明和楚韻特色的中外游客來說,它是雄偉而神秘的,極具吸引力,因此許多工廠也常常會聯合博物館生產復制品出口外匯以滿足人們收藏的心理訴求。另外,在楚文化的帶領下,楚系青銅器也可以發揮楚地的文化優勢,大力進行旅游開發,致力打造以文化為中心的楚地旅游品牌,從而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3.結語

楚系青銅器是中國美術史上光輝的一頁,它作為楚文化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其獨特的風格、精湛的工藝美術水平與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今天來探討和研究楚系青銅器的美學意義和現代價值,不僅僅是“發思古之幽情”,更重要的是要理清楚系青銅器文化的發展脈絡,挖掘其深沉意義與潛在價值。同時,我們還要學習和借鑒傳統文化的精華,以傳統的元素來豐富現代的生活,建構更為輝煌的現代文化。(作者單位:武漢紡織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參考文獻:

[1]郭軍林.中國青銅文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9,P34.

[2]史樹青.我國古代的金錯工藝[J].文物,1973,6.

篇2

通過近期公司對項目的督查,發現項目在復工復產后疫情防控工作呈現松懈態勢,主要表現在發生聚集性活動事件(如聚會、聚餐、聚眾打牌等)、工余管理松懈、入門關把控不嚴等現象,現就復工復產后的疫情防控要求再次強調:

(1)狠抓工余管理,嚴禁聚集性活動事件

項目部要嚴格落實疫情防控專項方案的各項措施,明確工余管理責任人,制定切實有效的工余管理排班制度,遵循“三定”檢查原則,采取不定時抽查方式,狠抓食堂就餐、下班后聚會、聚眾打牌等現象。

(2)嚴格把好施工現場入門關

項目部要嚴格落實入門登記、檢查關,作業人員每次進入項目和宿舍區時,應在入口處檢測體溫,體溫正常方可進入。要盡量減少非本項目人員進入,確因工作需要的,應檢測體溫,并詢問來源地、工作單位、接觸疫情發生地區人員等情況,符合要求方可進入。同時,針對宿舍區,要嚴控作業人員下班后出入餐館、超市等人員密集區域,如有特殊情況,應在出宿舍前告知宿舍管理員(項目值班人員),進入宿舍前重新進行體溫檢測工作。

篇3

【關鍵詞】鄂爾多斯式青銅器 區系分類 文化功能 審美風格

鄂爾多斯式青銅器以其獨有的藝術形式被世界各國學者關注,也為研究我國北方草原地區游牧民族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目前,國內專家學者對鄂爾多斯青銅器式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以及藝術價值都做了行進而深入的研究與評價,筆者則試圖將國內對鄂爾多斯相關研究進行梳理,做一個扼要的闡述。

1鄂爾多斯青銅器式的淵源

探討鄂爾多斯青銅器式的淵源問題基本從兩個問題人手:首先是考慮早期鄂爾多斯式青銅器的空間分布地域,其次還要探究早期鄂爾多斯式青銅器的發展去向。

鄂爾多斯式青銅器的分布范圍應是以鄂爾多斯、陜西北部和山西呂梁地區為中心,向東經京、津唐地區達沿海之濱,向北越遼西丘陵蒙古高原達外貝加爾,向西跨甘青寧北部達新疆巴里坤草原,向南伸進中原腹地商文化分布區域之內。

從上述早期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分布地域內,相當于朱開溝第五階段出土的鄂爾多斯式短劍、銅刀、銅鰲和銅圓牌等,是截止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資料。根據朱開溝第五階段發現的鄂爾多斯式青銅器,以及與之伴出的陶器群推測,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可能起源于鄂爾多斯及其鄰近地區,亦即朱開溝文化分布范圍之內。至晚商時期,鄂爾多斯式青銅器日臻成熟,而享有此文化的部族已開始強大起來,嚴重威脅著商王朝的安全。因此,在武丁前后,大舉向北方用兵。在這樣歷史背景之下,我國北方的游牧或半游收部族開始向適宜他們游牧的地方游動。從此,鄂爾多斯式青銅器便開始廣為擴散。

2鄂爾多斯青銅器式的區系與種類

正因為早期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分布地域非常遼闊,故把鄂爾多斯式青銅器稱之為“北方系青銅器”,又稱其為“中國北方青銅器”。然而,北方系青銅器從時空來看,它所包涵的內容又嫌過分龐雜,很難于準確地表述這種藝術的內容和實質。因此,很有必要將“北方系青銅器”,這個無所不包的藝術綜合體加以劃分。這將有助于古代的民族史、文化史和藝術史的研究,有助于對各個民族的藝術界定及其相互關系的探索。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蓋山林按照青銅器藝術品的題材內容、構圖技法和藝術風格,從東至西,大約可以區分為以下幾個區系類型:東胡系、山戌系、匈奴系和西戌系四個青銅器藝術類型。

當然也有較多的學者特別是考古學者更傾向于將鄂爾多斯式青銅器按照其用途進行分類,這也是由于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多為實用器具的緣故。大致的分類為兵器和工具、裝飾品、生活用具及車馬器四大類,以短劍、鶴嘴斧、棍棒頭、各類動物紋飾牌、飾件、扣飾等為主,因以大量動物紋飾器物而最具特征。

3鄂爾多斯青銅器式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造型藝術與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觀念、意識、、審美情趣都有著密切的聯系。鄂爾多斯青銅器式作為北方文化的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折射或反映了北方文化的歷史發展與社會狀態。

由于動物紋飾作為鄂爾多斯式青銅器最為顯著的部分,因而我國有部分學者就以動物紋飾為出發點對鄂爾多斯青銅器式的文化內涵做了詳盡而深入的探索,杜志東就以青銅器動物紋裝飾中的虎紋來闡述其特有的文化功能,在對其形象內容和造型特征等顯性要素的梳理基礎上進一步從巫術功能、象征功能、認同功能和審美功能等角度挖掘其所要表征的隱性文化內涵。包桂英從北方巖畫藝術、薩滿文化以及北方神話三個方面對鄂爾多斯式青銅器的影響進行了探討。

可以看出,不同的學者對鄂爾多斯式青銅器的文化內涵進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既有從青銅器本身具備的不同文化功能進行闡述,也有從青銅器與其他類型的文化形式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究。但總體來說,鄂爾多斯式青銅器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都與其當時游牧民族生活的社會經濟形態,生產力水平等有著的密切的關系,自然生態環境對文化形態和內容具有一定的規定和制約。

4鄂爾多斯青銅器式的造型與審美風格

鄂爾多斯式青銅器上起春秋下至秦漢,延續的時間較長,其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動物紋,具體的動物紋有虎、豹、狼、狐貍、野豬、鹿、馬、牛、羊、駱駝、刺猬、飛禽等,多采用圓雕、浮雕、透雕等雕塑手法。每個動物紋飾牌都是一個寫實小景,構圖多不求對稱,而是求其自然真實,飾牌的創作者們把自己觀察到的一切,高度概括集中到寸許的飾牌之中,給人以無限的情趣。

對于鄂爾多斯式青銅器應該是何種造型與審美風格,有的學者認為是寫實風格,有的學者認為是寫意抽象風格,更有學者折中兩者觀點,認為是準“實”風格,當然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青銅器的審美風格是介于寫實與寫意之間,甚至烏蘭托亞、海日汗冠之以象征著草原民族文化的狂野之美風格。

總之,形態不一的動物紋造型是鄂爾多斯式青銅器乃至整個北方草原青銅器最醒目的文化標志。鄂爾多斯式青銅器以它復雜巧妙的圖案構思、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優美的造型而享譽海內外。對鄂爾多斯青銅器式動物紋飾造型的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歷史學意義,而且更具有藝術價值。

篇4

關鍵詞:青銅器 動物紋飾 藝術設計 特征 啟示

據傳說,夏禹鑄九鼎,象征九州,這也許是青銅器歷史的開端。從現代的考古學來看,青銅的初始是在夏代,史料上也有關于禹之子煉銅的記載。青銅器的到來并不是偶然的,在其之前還有一個紅銅時代作為過渡期,或者稱之為石、銅并用的時代。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制陶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把紅銅、錫等金屬混在一起冶煉出硬度更高、更容易造型青銅的技術,因其顏色灰青,故曰青銅,青銅器到了商、周時代達到了鼎盛時期,開辟中華民族歷史上輝煌的青銅時代。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于性能更優質的鐵的出現,青銅作為主要造器物、兵器的原料而讓位于鐵,但是青銅作為裝飾鏡子等日常生活的制作材料還延續著自己的生命。

一、青銅器的動物紋飾

中國古代青銅器上的紋飾,始于夏代晚期,據現在所知,最早出現在容器上的是實心的連珠紋。關于這些紋飾的起源,最主要還是來自于陶器的影響。青銅器的紋飾,在商代中期以前,多是直接雕在模的壁上,后來的往往在模壁上外加泥片,再進行雕刻,這樣能產生淺浮雕的效果,同時產生了裝飾上的主文和地紋之分。青銅器的裝飾紋樣主要分為三大類:動物紋、植物紋、幾何紋。其中動物紋,又可以分為怪獸紋和一般自然界的動物紋兩類。

怪獸紋,是一類變形奇特,而在現實世界根本找不到的動物紋樣,例如:饕餮紋、龍紋、鳳紋等。這類紋飾在青銅器的裝飾上占據著主要的地位,特別是在商代。饕餮紋又稱獸面紋,是商代青銅器的重要紋樣,其主要特征是首面、大眼、有鼻、雙角。大多以鼻梁為中線,兩側作對稱排列,最上面是角,角下是眉,眉下是目,兩側為耳,另外還有鋒利的爪子。根據角型的不一,還可以有牛角型獸面紋、羊角型獸面紋,龍角型獸面紋等。據《呂氏春秋》記載:“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己身,以言報更也”。《左傳·宣公十八年》說饕餮是貪于飲食、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從此也可見饕餮是一種兇悍的動物,但是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

龍紋,也是商代比較常見的花紋,在我國器物裝飾紋樣中應用的最為久遠的一種紋飾,到了封建社會,龍成了真明天子的象征,龍紋的使用受到了限制,但是它在皇家的使用過程中也得到了發展和完善。在青銅器的紋飾當中,凡是形體蜿蜒者都可以稱作龍紋類,龍在商朝人們的心目中還沒有現在這樣確定的形象,不同的區域都有自己的龍的造型,這些龍在角形、頭型、鱗節、爪子、身軀大小等方面都不相同,它可以分為爬行龍紋、卷體龍紋、雙體龍紋等。

鳳紋,在東周典籍《詩經·商頌》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之說,所以大家公認鳥應該是商代的圖騰,以至于青銅器紋飾和時代的圖騰崇拜有關系的論斷在商代沒有體現出來。鳳是傳說中的神鳥,自然界美麗羽飾和華麗鳥冠的大集成者,鳳紋的鼎盛時期是在不在商朝,而在西周早期,那時候的青銅器紋飾有大量的鳳紋出現,那個時代的在青銅史上被稱為鳳紋時代,鳳紋中除了羽飾華麗,在鳳冠上面也有很多的變化,根據冠的造型不同、可以分為多齒冠、長冠和花冠等種類。

一般動物紋,是指的從紋飾上看,能夠看出動物的具體的形象來,這類紋飾雖然沒有占據青銅器裝飾的主要地位,但是它的種類繁多,例如牛紋、馬紋、羊紋等家畜、虎、兔、鹿等野生動物,還有蛇、魚、蟾蜍等小動物,都在動物紋之列。

虎紋青銅器的經典之作是比較著名的是司母戊大方鼎的耳部,對稱的兩虎食一人頭的形象。一般的虎紋出現的時候,是那種具有威嚇、森嚴的紋飾,這也符合商代的統治階級的需要;牛紋單獨的在青銅器的裝飾比較少見,但是饕餮紋的主要造型來源于牛頭形象的說法也是比較盛行的,因為牛在當時的農業生產中占據的地位還是比較高的,牛的地位相對的也是較高,所以有些地方的青銅器上面裝飾牛紋。二、動物紋飾的歷史價值

李澤厚先生在他的《美的歷程》中稱青銅器的饕餮紋為一種“獰厲的美”,的確有他的道理,同時也體現出了動物紋飾在當時的歷史價值。青銅器在商代和周代以及春秋戰國時期的用途是有區別的。在商出土的青銅器中,以酒器居多,以祭祀為主,可見當時的人們特別是上層階級比較尚酒。并且紋飾以饕餮居多,饕餮紋的威嚴、恐怖、神秘、詭異、殘酷、兇狠的形象,始終指向一種無限深淵的力量,指向某種似乎是超出人世間的權威神力的觀念,這主要由于在商代生產力相對比較落后,一些在生活中間解釋不了事情,而又想去努力的解釋,最后只有走向了唯心主義的神,這也是那時候的人類的一種精神寄托,統治階級那些勞心者也正是看中了這一點,利用了這一點來加強自己的統治地位。占卜在整個社會活動中占有很大的地位,所以不論是在農作、出行、還是戰爭、祭祀、帝王登基都要巫師占卜問天。在此之前的陶器上面的生動活潑的寫實的形象已經不復存在了,取代它的是一種神秘的威力和獰厲的美。到了周朝,統治者吸取了商沉迷酒色以致滅亡的原因,基本上就不再飲酒,到了周朝青銅器基本上都是食器或者禮器,開始以“禮”治國安邦平天下。周朝的列鼎制度也正是通過青銅器鼎的區別來樹立統治者的地位,那種威嚴、獰厲的饕餮紋也逐漸的減少,取代它的是竊曲紋,其實這也是動物紋樣的簡化和抽象。另外,在周朝的青銅器上出現了“明貴賤,辨等列”“記功烈,昭明德”的銘文,這些主要記載祭祀、戰功、婚嫁等的青銅器是上層階級重大事情發生的見證,也是他們樹立自己統治地位,彰功顯德的重要手段。到了春秋戰國,鐵的出現也迫使青銅器走下坡路。“禮崩樂壞”也驗證了周朝的統治地位不存在了,青銅器出現比較多的是兵器、食器,開始向生活日用器皿上發展。青銅器的應用,則是是鐘鳴鼎食的組合,那種以“祭祀”和“禮器”的特性已經消逝了。在紋飾上逐漸擺脫了宗教神秘的氣氛,開始向幾何紋發展,并且出現了很大場面戰爭、狩獵或者生活的圖案場面,例如“宴樂水陸攻戰銅壺”的紋飾就屬于此類。由于青銅器是只有帝王、將相等上層階級才可以使用,這些器物反映是只是當時上層階級的生活、以及當時的政治、軍事活動,盡管這些青銅器是由普通勞動者或者是奴隸來制作的,但是,整個造型設計和裝飾基本都是當時的上層階級來實現的,體現的也是當時統治階級的意志,青銅器文化基本也就是帝王文化。

三、研究青銅器動物紋飾的現代價值

篇5

>> 青銅器之鄉――寶雞 青銅器保護中“粉狀銹”問題的研究 論寶雞地區出土的西周青銅器 寶雞青銅器國寶背后的故事(四) 寶雞青銅器國寶背后的故事(五) 寶雞青銅器國寶背后的故事(一) 寶雞青銅器國寶背后的故事(二) 寶雞青銅器國寶背后的故事(三) 淺談青銅器的科學保護 寶雞市蘋果產業發展存在問題與對策 寶雞市金臺區農業科技推廣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論基層文物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對策 談文物保護與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L市青銅器營銷策略SWOT分析 青銅器修復和保護方案的初探 淺論館藏青銅器的修復與保護 淺析楚青銅器的紋飾特征及意義 青銅器紋飾的裝飾性分析 中國青銅器裝飾藝術的審美分析 寶雞市古樹名木現狀及保護對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堪稱一部不朽的青銅史書,留給后人慢慢品讀。

二.寶雞市青銅器文物保護存在的問題

(一)寶雞市青銅器博物館溫濕度掌控不嚴

青銅器文物保存的溫濕度環境是對青銅器文物保存環境中對文物脫變影響最大的因素。無論是青銅器展廳還是青銅器文物藏品庫,溫濕度晝夜變化都非常之大。寶雞市的大多數的青銅器博物館雖然設置有集中制冷或者集中供暖設施,可是青銅器博物館內溫濕度調控范圍設置的相對不合理,僅僅是為觀眾提供了一個相對舒適的觀賞和學習的環境,并未能按照不同材質,不同文物,不同藏品,不同時間段來分別調控不同的溫濕度。

(二)寶雞市青銅器博物館對光照技術控制欠缺

寶雞市的青銅器博物館展廳內的光照形式,主要的光源照射時以人工光源為主導,展館奶使用的照射燈光主要是以直射燈、光導纖維燈,管燈等等,很多寶雞市內小型的博物館在展廳采光上僅僅使用的是自然光和人工照明光相結合的方式,在采光問題上,為滿足旅游者觀看欣賞時的光線要求,將光線直接照射在博物館青銅器文物之上,對博物館的青銅器文物并未采取任何的保護措施,在這樣長時間的燈光直射照射青銅器文物的情況下,很有可能會造成青銅器文物表面或者青銅器文物的局部受熱膨脹收縮不均,致使出現裂痕或者裂紋,使空氣中的有害氣體、水汽進入其中,造成青銅器文物損壞。

(三)大氣環境對寶雞市青銅器文物的影響

對于青銅器文物而言,周邊的大氣環境的優劣是影響寶雞市青銅器文物保藏壽命的首要因素,隨著城市現代工業的快速發展,大氣環境中的氟氧化物、硫氧化物、二氧化碳、氟化氫,氟氣等等有害氣體的含量越來越多且成分越來越大,給博物館收藏的各種歷史文化遺產和物質文物都帶來了極其嚴峻的威脅。

(四)寶雞市青銅器文物發生病害和損壞得不到及時修復

寶雞市的青銅器文物在發生病害和損壞時,很多青銅器文物不到及時的修復和保護處理,導致其發生損壞。在寶雞市的一些青銅器文物收藏單位中,由于文物修復專業的專職人員相對不足,有些青銅器文物長年累月的得不到及時的檢查、整理和修護,給寶雞市青銅器文物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五)寶雞市青銅器文物考古現場保護措施不利

由于長期處于一種相對缺氧、低溫的穩定環境下,大多數埋藏于地下的器物與周圍的埋藏環境也達到了一種相對穩定的平衡,文物腐蝕速度也相對比較緩慢。一旦文物被發掘出土,這種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就被打破,文物存在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不能采取適當可行的保護措施,文物將很快l生氧化、皺縮、粉化等現象,使得很多有價值的歷史信息被破壞。

(六) 國家的重視程度和資金投入力度相對不足

在寶雞市的青銅器文物保護過程中,國家的重視程度和資金投入力度相對不足,對青銅器文物管理人員沒能做到法律監管實施有效,使得寶雞市的青銅器在被保護過程中有被盜取盜賣的現象。

三.寶雞市青銅器文物保護的對策

(一)加強博物館硬件設施建設

按照寶雞市青銅器文物的收藏數量和價值總量依次遞減,分別設置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寶雞市分所,寶雞市市級博物館,區級博物館,各地縣博物館和文物管理所幾個等級。在寶雞市的青銅器博物館庫房、展廳等大環境中建造溫濕度監測器。把監測環境的溫濕度變化作為日常的工作進行,設置合適的監測范圍,以此來摸清寶雞市青銅器博物館內溫度和濕度變化的規律,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對展廳及庫房進行溫濕度的調節。

(二)規范文物保護法律法規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文物必須依法進行保護,尤其在現今,用切實可行的手段進行文物保護勢在必得,為此,寶雞市的文物保護工作不但要以《文物保護法》為要求和基礎,還需進國家一步加強對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并以切實可行的法律手段進行規范和加強對青銅器文物管理工作。

篇6

上海博物館新館的整幢建筑是上圓下方的造型,寓意中國的傳統說法:"天圓地方"。從遠處眺望,圓形屋頂加拱門的上部弧線,整座建筑宛如一尊中國古代的青銅器。建筑面積共4萬平方米,地下一層半,地面四層半,建筑總高度為29.5米。

我和表哥迫不及待地走了進去。哇!博物館里面的人真多呀,有來自五湖四海的外國朋友,也有許多是中國各地來的參觀者。

看了簡介,我知道了上海博物館陳列面積共計12000平方米,一樓為中國古代青銅館、中國古代雕塑館和展覽大廳;二樓為中國古陶瓷館、暫得樓陶瓷館和展覽廳;三樓為中國歷代書法館、中國歷代繪畫館、中國歷代璽印館;四樓為中國古代玉器館、中國歷代錢幣館、中國明清家具館、中國少數民族工藝館和展覽廳。但是,還有些是沒有開放的,所以我們沒有全部都參觀過。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樓的古代青銅館,因為我和表哥都算是這一個館參觀得最仔細了,也是唯一把全部都參觀過的一個。在那里面,我知道了青銅器是所有文物中比較重要的一類,而在中國這一點尤其突出。青銅器以其量大、精品多、藝術與科學價值高而飲譽海內外,因此青銅器的鑒定也成為文物鑒定中最重要的一門學問。

聽說我們中國的青銅器數量繁多,其原因也在于它的數量太大,到處都有,難以確知。

青銅器不但數量多,而且造型豐富,品種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樂器、兵器、農具與工具、車馬器、生活用具、貨幣、璽印,等等。單在酒器類中又有爵。角、觶、?小⒆稹⒑?⒇鍘⒎揭汀Ⅵ⒗?、?、勺、禁等二十多個器種,而每一器種在每個時代都呈現不同的風采,同一時代的同一器種的式樣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區的青銅器也有所差異,猶如百花齊放,五彩繽紛,因而使青銅器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青銅器有不同凡響的吸引力。

篇7

關鍵詞:青銅器動物紋飾藝術設計特征啟示

據傳說,夏禹鑄九鼎,象征九州,這也許是青銅器歷史的開端。從現代的考古學來看,青銅的初始是在夏代,史料上也有關于禹之子煉銅的記載。青銅器的到來并不是偶然的,在其之前還有一個紅銅時代作為過渡期,或者稱之為石、銅并用的時代。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制陶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把紅銅、錫等金屬混在一起冶煉出硬度更高、更容易造型青銅的技術,因其顏色灰青,故曰青銅,青銅器到了商、周時代達到了鼎盛時期,開辟中華民族歷史上輝煌的青銅時代。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于性能更優質的鐵的出現,青銅作為主要造器物、兵器的原料而讓位于鐵,但是青銅作為裝飾鏡子等日常生活的制作材料還延續著自己的生命。

一、青銅器的動物紋飾

中國古代青銅器上的紋飾,始于夏代晚期,據現在所知,最早出現在容器上的是實心的連珠紋。關于這些紋飾的起源,最主要還是來自于陶器的影響。青銅器的紋飾,在商代中期以前,多是直接雕在模的壁上,后來的往往在模壁上外加泥片,再進行雕刻,這樣能產生淺浮雕的效果,同時產生了裝飾上的主文和地紋之分。青銅器的裝飾紋樣主要分為三大類:動物紋、植物紋、幾何紋。其中動物紋,又可以分為怪獸紋和一般自然界的動物紋兩類。

怪獸紋,是一類變形奇特,而在現實世界根本找不到的動物紋樣,例如:饕餮紋、龍紋、鳳紋等。這類紋飾在青銅器的裝飾上占據著主要的地位,特別是在商代。饕餮紋又稱獸面紋,是商代青銅器的重要紋樣,其主要特征是首面、大眼、有鼻、雙角。大多以鼻梁為中線,兩側作對稱排列,最上面是角,角下是眉,眉下是目,兩側為耳,另外還有鋒利的爪子。根據角型的不一,還可以有牛角型獸面紋、羊角型獸面紋,龍角型獸面紋等。據《呂氏春秋》記載:“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己身,以言報更也”。《左傳·宣公十八年》說饕餮是貪于飲食、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從此也可見饕餮是一種兇悍的動物,但是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

龍紋,也是商代比較常見的花紋,在我國器物裝飾紋樣中應用的最為久遠的一種紋飾,到了封建社會,龍成了真明天子的象征,龍紋的使用受到了限制,但是它在皇家的使用過程中也得到了發展和完善。在青銅器的紋飾當中,凡是形體蜿蜒者都可以稱作龍紋類,龍在商朝人們的心目中還沒有現在這樣確定的形象,不同的區域都有自己的龍的造型,這些龍在角形、頭型、鱗節、爪子、身軀大小等方面都不相同,它可以分為爬行龍紋、卷體龍紋、雙體龍紋等。

鳳紋,在東周典籍《詩經·商頌》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之說,所以大家公認鳥應該是商代的圖騰,以至于青銅器紋飾和時代的圖騰崇拜有關系的論斷在商代沒有體現出來。鳳是傳說中的神鳥,自然界美麗羽飾和華麗鳥冠的大集成者,鳳紋的鼎盛時期是在不在商朝,而在西周早期,那時候的青銅器紋飾有大量的鳳紋出現,那個時代的在青銅史上被稱為鳳紋時代,鳳紋中除了羽飾華麗,在鳳冠上面也有很多的變化,根據冠的造型不同、可以分為多齒冠、長冠和花冠等種類。

一般動物紋,是指的從紋飾上看,能夠看出動物的具體的形象來,這類紋飾雖然沒有占據青銅器裝飾的主要地位,但是它的種類繁多,例如牛紋、馬紋、羊紋等家畜、虎、兔、鹿等野生動物,還有蛇、魚、蟾蜍等小動物,都在動物紋之列。

虎紋青銅器的經典之作是比較著名的是司母戊大方鼎的耳部,對稱的兩虎食一人頭的形象。一般的虎紋出現的時候,是那種具有威嚇、森嚴的紋飾,這也符合商代的統治階級的需要;牛紋單獨的在青銅器的裝飾比較少見,但是饕餮紋的主要造型來源于牛頭形象的說法也是比較盛行的,因為牛在當時的農業生產中占據的地位還是比較高的,牛的地位相對的也是較高,所以有些地方的青銅器上面裝飾牛紋。二、動物紋飾的歷史價值

李澤厚先生在他的《美的歷程》中稱青銅器的饕餮紋為一種“獰厲的美”,的確有他的道理,同時也體現出了動物紋飾在當時的歷史價值。青銅器在商代和周代以及春秋戰國時期的用途是有區別的。在商出土的青銅器中,以酒器居多,以祭祀為主,可見當時的人們特別是上層階級比較尚酒。并且紋飾以饕餮居多,饕餮紋的威嚴、恐怖、神秘、詭異、殘酷、兇狠的形象,始終指向一種無限深淵的力量,指向某種似乎是超出人世間的權威神力的觀念,這主要由于在商代生產力相對比較落后,一些在生活中間解釋不了事情,而又想去努力的解釋,最后只有走向了唯心主義的神,這也是那時候的人類的一種精神寄托,統治階級那些勞心者也正是看中了這一點,利用了這一點來加強自己的統治地位。占卜在整個社會活動中占有很大的地位,所以不論是在農作、出行、還是戰爭、祭祀、帝王登基都要巫師占卜問天。在此之前的陶器上面的生動活潑的寫實的形象已經不復存在了,取代它的是一種神秘的威力和獰厲的美。到了周朝,統治者吸取了商沉迷酒色以致滅亡的原因,基本上就不再飲酒,到了周朝青銅器基本上都是食器或者禮器,開始以“禮”治國安邦平天下。周朝的列鼎制度也正是通過青銅器鼎的區別來樹立統治者的地位,那種威嚴、獰厲的饕餮紋也逐漸的減少,取代它的是竊曲紋,其實這也是動物紋樣的簡化和抽象。另外,在周朝的青銅器上出現了“明貴賤,辨等列”“記功烈,昭明德”的銘文,這些主要記載祭祀、戰功、婚嫁等的青銅器是上層階級重大事情發生的見證,也是他們樹立自己統治地位,彰功顯德的重要手段。到了春秋戰國,鐵的出現也迫使青銅器走下坡路。“禮崩樂壞”也驗證了周朝的統治地位不存在了,青銅器出現比較多的是兵器、食器,開始向生活日用器皿上發展。青銅器的應用,則是是鐘鳴鼎食的組合,那種以“祭祀”和“禮器”的特性已經消逝了。在紋飾上逐漸擺脫了宗教神秘的氣氛,開始向幾何紋發展,并且出現了很大場面戰爭、狩獵或者生活的圖案場面,例如“宴樂水陸攻戰銅壺”的紋飾就屬于此類。由于青銅器是只有帝王、將相等上層階級才可以使用,這些器物反映是只是當時上層階級的生活、以及當時的政治、軍事活動,盡管這些青銅器是由普通勞動者或者是奴隸來制作的,但是,整個造型設計和裝飾基本都是當時的上層階級來實現的,體現的也是當時統治階級的意志,青銅器文化基本也就是帝王文化。

三、研究青銅器動物紋飾的現代價值

作為現代人來研究青銅器紋飾,只有靠出土的實物和歷史記載資料來考察。出土的實物靠科技手段來推測年代比較可信,但是,歷史文獻資料的考證就很困難了,因為這些在夏、商、周三代,中國的文字還不是很成熟,處于發展階段,后來的文獻記載也是自己的研究和聽聞。但是,我們不可能回到那個時代來考證,就會出現“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局面。但是這些青銅器紋飾對我們今天的藝術設計方法論的研究以及藝術設計教育有很大的啟示。

不論是青銅器上的饕餮紋,還是龍紋、虎紋、鳥紋等,是夸張、想像力的精華和濃縮,是富有很大的創造性,但究其設計的創意源泉仍是生活、自然界以及當時的宗教、圖騰崇拜的對象。對今天的藝術設計工作者,無論深居高校,還是戰斗在設計工作的第一線,在進行設計創意的時候,都在思索同樣的問題:設計的創意點是什么?設計創意的源泉在何處?為什么有的設計師作品層出不窮,個個令人拍案叫絕;但是有

的設計師的作品卻依然平淡無奇。研究青銅器的紋飾,就會給出我們這個謎底。青銅器上的怪獸紋、夔紋等都是生活中常見動物的抽象,那些動物有的生產勞動中所必須的畜力,在生產勞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有的是部族圖騰崇拜的對象;這些都和生產生活有關,我們現在的設計也不能脫離生產生活而存在。這也給我們現在的設計師指出了一個途徑:當設計遇到難題的時候,不妨出去深入生活,了解一下各個民族的文化、生活,給自己的設計思維添加新的活水。

今天的藝術設計教育是否也應該深思一下?設計高校培養的未來的設計師,培養的對象是一些在教室中成長的孩子,根本沒有精力、也沒有時間去體驗真正的生活,藝術設計專業基礎的學習就是從素描、速寫、色彩應試的基礎課開始,進入高校就強化基礎、構成的訓練,一般只有一、兩次簡短的采風,這對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來說,可能是第一次到農村,第一次以設計的眼光考察中國傳統建筑、服飾等,當他們畢業成為職業設計人的時候,才思枯竭是不會令人感到以外的。增加采風時間、深入體驗生活是我們高校教育值得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美學三書,李澤厚,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10月

2、中國青銅器寶典,鄭春興,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3、美的沉思,蔣勳,中國藝術思想芻論,文匯出版社,2005年

4、中國工藝美術史,田自秉,東方出版中心,1985年1月

篇8

青銅器分為禮器、重器、葬器、日用器,青銅器(BronzeWare)在古時被稱為“金”或“吉金”,是紅銅與其他化學元素錫、鉛等的合金,其銅銹呈青綠色。

中國青銅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銅器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和藝術價值,代表著中國5000多年青銅發展的高超技術與文化。

(來源:文章屋網 )

篇9

關鍵詞:青銅器;彌生時代;青銅武器;銅鐸;起源

一、彌生時期的青銅文化

探討日本彌生時期的青銅文化,不得不談及中國大陸青銅文化、朝鮮半島青銅文化和日本青銅文化的關系。日本學者在涉及此方面研究時,經常將以遼寧式青銅劍為代表的中國青銅文化為切入點。在此領域研究較為著名的日本學者是宮本一夫先生。宮本一夫先生以遼寧式青銅劍為代表細形青銅劍為例,對朝鮮半島的遼寧式細形青銅劍進行排列組合,并得出這些細形青銅劍的出現時間為公元前5世紀。日本出土青銅器最古老的例子是:日本福岡縣今川遺址出土的對遼寧式青銅劍和銅鏃進行再加工的例子。同樣的例子是在朝鮮半島的忠清南道松菊里遺址出土的青銅器,基本可以考慮為同一時期的。除此之外,在青銅器鑄造模具出土方面,根據資料,在近畿的和歌山蘊鏌胖煩鐾亮嗣稚前期末的銅矛的模具和陶器。北九州地區的福岡縣莊原遺址出土的彌生中期銅矛的鑄造模具以及陶器。

彌生中期開始階段的朝鮮半島的甕棺葬副葬出土的銅戈和北九州的獨特型式的銅戈有一定的區別,可以說在日本的青銅器鑄造年代是從彌生中期的前段開始的。最古老的銅鐸鑄造模具是在愛知縣的朝日遺跡中發現的,并和陶器一起出土。除了朝日遺跡之外,還有同時期的石川縣八日市地方遺跡。

武器型青銅器以北九州、中國地區較為代表性,除了中國地區的重要遺址外,還有九州地區的:福岡地域、春日地域、唐津地域、早良地域③。出土的主要是青銅劍、戈、矛,還有少量的銅鐸。銅鐸主要在近畿附近出土,主要遺址為愛知縣的朝日遺址,四國地區也有集中分布,銅鐸在彌生中后期開始向周圍地區傳播,尤其是向東和西北向傳播較為明顯。因此,日本出土青銅器主要在彌生中期的前段,集中在北九州和近畿地區,并和同時期的朝鮮半島也有一定的聯系。

二、彌生時期青銅器的明器化

對于日本列島青銅器文化的研究,日本青銅器的出現和發展主要集中在日本彌生中后期,早期和前期幾乎沒有發現青銅文化遺跡。北九州地區在青銅文化未傳播日本時,以石制型的武器為主,在彌生中期前段從朝鮮半島青銅武器后,傳入的青銅武器和日本本土石制型武器結合發展。青銅武器的出現,其原型是石制型武器,而銅鐸則不一樣。銅鐸的出現最開始就是以祭器的型式出現。九州地區的青銅器主要以武器為主,而從山陰地區開始到北陸、近畿以及東海地區的青銅器主要以祭器為主,這就是日本出土早期青銅器的差異④。

銅鐸一直作為祭器,而青銅武器早期是以實用性為基本要求,之后則逐步象征化、威嚴化,武器型態也逐步大型化,并向日本東部傳播。在劍莖上帶有雙孔的祭祀用青銅劍也隨之出現。與此同時,日本各地出現各種各樣的關于青銅器的模仿器,彌生中期后段的北九州地區出現多種青銅器的分節化,中國地區、四國地區則出現地域型青銅器。這些青銅器失去了本身原有的特性,并全都向大型化方面發展。青銅武器強調金屬光澤,銅鐸則注重紋樣造型。彌生中期后段僅闊型銅矛和突線紐式銅鐸作為祭器存在之外,眾多小型青銅器得到快速發展,青銅祭器的價值體系也相對降低。而兼具青銅武器金屬光澤和銅鐸復雜紋飾的銅鏡作為新的祭器登上了歷史舞臺。

三、結語

綜上所述,日本青銅器,主要是在彌生中期以后產生,以青銅武器和銅鐸的型式出現。以青銅劍為代表的青銅武器在型式上與中國北方地區青銅文化、朝鮮半島文化有著一定聯系。同時,不可否認日本本土石制器具對青銅器的影響。青銅器在彌生中后期,主要是作為祭器而存在的,失去了其原有的屬性,并逐步大型化。由此可見青銅器作為祭器在日本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青銅器明器化現象和中國商周時期青銅禮器也有著一定的相似性。尤其青銅器在傳入日本后,各地出現各種各樣的仿制青銅器現象,并且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青銅器在明器化方面之外,對當時人們的生活應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同時,彌生后期青銅器逐步小型化,銅鏡作為新的祭器代替大型的青銅武器和銅鐸出現。這些現象,該如何聯系起來,并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這都是有待以后深入研究。

【注釋】

①石潁茂登,イシバシ,シゲト, Ishibashi S.山地方の青~器をめぐって[J].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09(19):215-227.

②春成,秀. 日本の青~器文化と|アジア (第3回s博國Hシンポジウム |アジアにおけるr耕社會の形成と文明への道)[J].Bulletin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Japanese History,2004,119.

篇10

關鍵詞:分析化學文物保護;重要性

分析化學是化學學科中的分支,是以物質間的化學反應為基礎的重要方法,是在現代文物保護和修復中的不可或缺的,而且還在礦物學、生物學、醫藥、考古學等諸多學科中得到了V泛的應用。

中國古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造就了我國燦爛輝煌的悠久歷史,很早就有學者開始研究在古遺址、古墓葬的考古發掘中出土文物的保護問題,但在我國把化學這門學科應用到文物保護中卻是到20世紀80年代才逐漸被越來越多的考古工作者所重視。

文物是人類文明遺留下來的實物,是研究人類社會情況的憑證,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鑒賞價值。由于文物年代的久遠、出土后環境的改變,極有可能造成文物的腐爛、霉變、金屬的銹蝕使文物材質外觀的改變,給考古工作者在進行文物保護研究上帶來一定的誤區,因而可以通過分析化學這門學科對出土文物進行研究來得出精準的數據。

一、化學在出土青銅器保存上的應用

隨著我國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大量的青銅器被發掘出來,而一般學術上的青銅器是指銅、錫、鉛的合金,而云南省個舊市錫文化歷史悠久,錫礦業開采從漢代開始至今持續開采了兩千多年,個舊卡房鎮黑螞井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云南通往異國(越南)的重要通道,又是紅河州的各少數民族與中原地區聯系的必經之路,銀銅業發達,是世界上最早生產錫金屬的地區之一,城市因錫而生、因錫而興,有“世界錫都”的美譽,錫產品享譽全球,錫業的繁榮促進了個舊地區的社會進步。

1989、1994、1995、2010年由云南省文物考古所、紅河州文物管理所、個舊市文物管理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黑螞井漢代青銅墓地進行了四次考古發掘,出土文物十分豐富,其中青銅器占的比例很大,這些青銅器從地下發掘出來后,隨著存在的環境改變,在空氣中受到了水、光、溫度、酸、堿等的影響,造成了這些青銅器的表面發生了化學變化,外部極易產生“銅綠”這種堿式碳酸銅,俗稱青銅器病,化學式為:Cu2(OH)2CO3 ,其中一個青銅器得病會傳染給其它的青銅器,嚴重地影響出土青銅器的保存,為了讓這些在地下沉睡千百年的文物更好地保存下來,使更多的子孫后代能了解我們的先祖們在錫文化歷史的長河中創造出的青銅文明,個舊市文物管理所的文物工作者有義務來研究用化學的方法對其進行科學的保護。

從個舊市黑螞井出土的兩件出土青銅器可看出表面已經有很多“銅綠”樣的物質存在,因而我們要用化學的手段來對此“銅綠”進行有害銹和無害銹的測試。

物理去銹法:采用刻刀將粉狀銹粉末進行取樣,浸泡在去離子水(俗稱二次蒸餾水)中,一天后用試管取10毫升浸泡液看是否有氯離子析出,方法是:在浸泡液中滴入稀硝酸,用PH試紙測量其為酸化后,再滴入配制好的0.1個當量的硝酸銀溶液(稱取1.7克硝酸銀配入100毫升去離子水中),如果有乳白色的懸浮物說明有有害銹存在急需要去除,如果沒有乳白色的懸浮物說明此銅綠為無害銹。無害銹的去除遵循“最小干預”原則法,

也就是只清除銘文、 紋飾部位的銹蝕,無紋飾素面部位穩定的無害銹層應予保留,一是可以對器物起保護作用,二是年代久遠的象征。

化學去銹法:青銅器有害“銅綠”的化學去銹法有很多種,傳統的去銹法是用老陳醋貼敷在銹層上,保持一定的濕度將銹逐漸軟化后用刻刀剔除。但此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對于銹蝕比較嚴重的器物,用此法不容易除徹底,效果不是很理想,這時候需要借助化學的方法來對其進行處理,通過我們的實際操作看這幾種方法除銹效果很好,達到治理青銅病的要求。

(一)EDTA法(化學名稱:乙二胺四乙酸二鈉法,配制:乙二胺四乙酸二鈉100克溶于650毫升去離子水中,再加入350毫升氨水)。此法是通過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鈉與氨水的絡合作用來將銹化層軟化后用刻刀等工具去除。

(二)六偏磷酸鈉法:用棉花蘸取15%六偏磷酸鈉去離子水溶液敷在青銅器上面,去除石灰石和堅硬的泥沙。

(三)稀硫酸法:用10%稀硫酸和10克重鉻酸鉀或者用10%的磷酸加3%的硝酸、5%的六次甲基四胺、5%的醋酸與去離子水溶液去除堅硬的銅銹層。

(四)酒石酸鉀鈉15g、氫氧化鈉5g、去離 子水1000ml,再加5%過氧化氫。約40分鐘 以上可以軟化硬銹殼,去除硬銹層。

(五)10%硫酸稀釋液加10g重鉻酸鉀去除氧化亞銅。10%碟酸稀釋液,可以去除氧化亞銅,再加5%的六次甲基四胺溶液,3%硝酸、5%草酸或醋酸與去離子水稀釋液均可去除質地堅硬的銅銹層。

(六)為了不被二次傷害,我們在處理青銅器時都非常謹慎,一般采用先用鋼針、手術刀等工具小心地把銹蝕坑挖出所有的有害銹,用5%倍半碳酸鈉溶液中冷熱交替處理,再用滴定硝酸銀法測定氯離子的存在情況,直到水質清澈無氯離子存在,用此方法清除有害銹比較安全,對文物本體無損害。

以上幾種方法除完銹后均需用去離子水把器物徹底清洗干凈,晾干,以免給出土文物造成不必要的二次傷害。

二、化學對出土文物錫器的保護處理上的應用

2010年個舊市卡房黑螞井考古發掘出了大量的金屬器皿,其中就有一些是錫制品。

錫器由于在地下埋藏了幾百年,這些錫器或多或少也被氧化,變成粗粒狀灰黯色的氧化亞錫,如果出土后不能很好地被保護,會繼續腐蝕,變成粉末狀的灰錫,已有的錫器長期與空氣接觸,表面生成一層氧化膜,這層氧化膜對錫器已經起到保護作用了,如果有松軟的的氧化錫,遇到空氣后被激活,構成對整器的感染破壞,可用三甲樹脂、有機硅樹脂減壓浸滲加固處理。

腐蝕不嚴重的錫器,可用氫氧化鈉水溶液作電解質,鋅、鉛或鎂作陽極這種電解還原法處理。

三、化學對出土文物質地的鑒定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有著高超的技術制造工藝,由于文物在地下埋藏時間久遠,出土時很多器物外觀已經發生改變,單憑肉眼觀察是很難判斷是什么工藝和質地的材料做的,而應用化學分析則可以非常準確地解決這個問題,湖北省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就是應用光譜分析確定其劍身為銅錫為主的青銅合金,并過含Cu2S?FeS等硫化處理,所以它的外觀具有更加光滑、美觀、耐腐蝕等特點,這就充分證明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勞動人民就已經掌握了青銅器硫化處理工藝了。

2010年個舊卡房黑螞井漢墓出土了一組金屬,這組金屬文物出土時由于埋藏的時間久遠,在外觀上呈灰白色,已看不出是什么質地的金屬器物,有人說是金屬錫的冶煉產品,也有人說像金屬銀,還有人講像金屬鉛,一時間眾說紛紜,大家都只能猜測,這時候用科學的方法來鑒定就很有必要了,在2010年4月份個舊市文物管理所對這組出土文物取樣送往云南錫業集團公司云錫研究所分析室進行了光譜定性分析,從報告單上看出鉛含量遠遠大于10%,充分說明此金屬物是以鉛為主的金屬餅,所以化學學科在文物質地的鑒定領域是其他任何方法不能替代的。

四、鉛同位素分析法在青銅器原料來源追蹤上的應用

晚商時期的青銅器生產,已經達到鼎盛階段。在河南殷墟等地發現的大型冶鑄遺址和屬于這一時期的巨型器物如司母戊大鼎等,顯示了當時中原青銅鑄造業的巨大規模。河南一帶的錫礦根本滿足不了需求。大量研究表明,這一時期的中原青銅主要是銅、錫、鉛合金。從現代地質資料看,黃河中下游所謂中原地區僅有部分銅、鉛礦產。因此,晚商中原這么大的青銅器生產礦料特別是錫的來源,這時我們就有了一個大膽的設想,中原河南殷墟大型冶鑄遺址用是礦料是不是由云南省個舊市黑螞井一帶礦山供給,這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所關注。

而早在20世紀50年代,日本學者天野元之和臺灣學者石璋如認為商代中原地區青銅器鑄造業有可能采用中原本地開采的錫礦,但是由于證據不足很多學者對此說法持保留態度,直到今天都還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在中原地區開采過錫礦,如果要證明在中原地區是否開采過錫礦就要考證是否存在錫礦的問題,建國以后有關部門曾經組織過中原地區地質礦產普查工作,結果表明沒有錫礦的存在。

針對中原地區在商代青銅器非常巨大的鑄造規模以及鑄造礦料來源,1984年中國科技大學的金正躍教授就對商代河南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青銅器進行鉛同位素測定分析認為:婦好墓出土的青銅器礦物來源于云南。2008年金正躍教授率助手到云南省個舊市黑螞井對大約50個出土青銅器進行鉛同位素采樣分析比對,認為2008年到云南個舊市黑螞井對大約105個出土青銅器進行鉛同位素采樣分析后推測婦好墓出土的青銅器礦物來源極大的可能來源于云南個舊黑螞井一帶的礦山。

五、化學在文物做舊處理中的應用

應用不同的化學試劑配制不同的配方,可用做對出土青銅器地子皮做舊,可以做出褐紅色、黑褐色、黑灰色、茶褐色等。比如氨水中加堿式碳酸銅,加少許硫氰酸鉀浸泡銅質表面呈黑灰色。用氫氧化鈉、過硫化鈉、硝酸銅、氯化銨氯化鉀等多種化工顏料按照不同的配比,將出土青銅器修復部位銅表面腐蝕生成一體的藍綠色古銅銹斑,使修復后的青銅器更真實,更具有整體性。

六、化學方法在青銅文物封護中的應用

封護涂層化學保護法是青銅文物保護過程中的最后步驟,目前國內外在青銅文物保護處理過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是將器物浸泡在溫度為60度、5%的苯并三氮唑的乙醇溶液中8小時。但是現在金屬器物的封護采用最多的是3%的B72丙酮溶液來進行封護處理。

2014年,云南省紅河州博物館從收藏的青銅器中挑選了15件急待修復和保護的青銅器請個舊市博物館進行修復、封護處理,這批青銅器存在著殘缺、斷裂、銹蝕、裂隙等多項病害,個舊市博物館修復工作人員接手這批青銅器后,科學地制定了修復方案,修復完成后就是使用3%的B72丙酮溶液來進行封護處理的。

通過以上幾個有關化學在文物保護方面的探討,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化學與文物保護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化學可應用到文物質地的分析鑒定、文物保護、文物考證、文物修復等多個方面,化學向文物保護領域的滲入,構成了文物保護技術的革新,為文物工作提供更加寬廣的發展空間,反過來也為化學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科研課題來為文物保護工作服務。

參考文獻:

[1]王武鈺等:文物出版社《首都博物館文物養護工作手冊》23―25頁.

[2]劉樹林等:中國書店出版《金石雜項類文物修復》76-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