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式教學案例范文
時間:2023-10-16 17:07: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反思式教學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背景分析
(1)探究式教學與傳授式教學的概念界定。所謂探究式教學,是指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調查、收集與處理信息,開展交流與合作等探究活動,從而獲得知識與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的提高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所謂傳授式教學,是指學習的主要內容基本上是以定論的形式傳授給學生,對學生來說,所學習的內容只需要經自己加工后內化,即把它結合進自己的認知結構之中,以便在以后的學習和實踐中能夠再現或直接加以應用。研究者在對探究式教學與傳授式教學進行了八個方面的對照分析之后,又從四個側面來論證探究式教學與傳授式教學的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關系,通過探究式教學與傳授式教學的辨析,糾正了一部分人對探究式教學的片面理解,從而促進了探究式教學的進一步實施[1]。
(2)實驗探究式教學在我國化學教育教學中的地位。在我國,關于探究式教學依舊是基礎教育界研究的熱點問題。隨著新課程理念的逐漸深入,要求教師逐漸改變以知識為中心的觀念,突出以學生為本,充分關注學生素質、個性特征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可持續發展;關注學生在教學和學習中參與和體驗;關注對學生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堅持把學生看作教育活動的真正主體;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實驗探究式教學的模式。從現行的化學教材來看,實驗探究式教學模式有其相似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兩種模式:
模式1:這種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問題――實驗事實――討論――結論――應用。問題是學生進行探究的根源,是學生通過實驗要解決的問題;實驗事實是學生在實驗中看到的實驗現象,然后根據以前所掌握的知識對實驗現象進行討論、探究,從而得出結論、進行應用。實驗模式1是化學實驗探究的基本模式,它適用于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概念、定律、原理的教學。
模式2:實驗探究教學模式2可以概括為:問題――實驗事實――推斷――論證――結論――應用。模式中的推斷是指根據已知的知識和規律,對未知的知識和規律進行推斷和解釋。在教師的幫助下對自己的推斷進行合理的實驗設計,通過實驗驗證推斷的合理與否。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驗證包括實驗驗證和理論驗證,其中實驗驗證是最直接、最可靠、最有力的方式。
(4)通過化學實驗實施探究教學。實驗探究式教學的具體做法可有如下幾種。
①改進演示實驗,實施探究教學。改進或增設教師演示實驗[2],是恢復光大化學實驗的探究功能最好的契機。這是因為教師演示的不僅僅是實驗操作的本身,更是探究性教學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的示范。同時,又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的具體過程。
②通過隨堂實驗,實施探究教學。隨堂實驗的設置[3]是現階段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化學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因其方便、快捷、手腦并用、兼顧教育功能等特點,在化學課堂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以高中化學人教版必修1中“鈉的化學性質”內容的教學為例,談談其通過改進化學教學的演示實驗和隨堂實驗,對化學教學效果的影響的幾點收獲與感受。
二、教學案例描述
情景1:提出問題,實驗探究。
問題一: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金屬比如鐵、鋁是如何存放的?可鈉在常溫下卻只能這樣存放(展示盛放金屬鈉的試劑瓶),這是怎么回事?
【展示】金屬鈉樣品
【實驗探究】探究鈉的物理性質,探究實驗(教材P47實驗3-1),見圖1。
圖1 鈉的切割
實驗改進:
(1)為了讓學生看清鈉的切面為銀白色且有金屬光澤,用玻璃管切割金屬鈉,這樣鈉與玻璃界面能較長時間保持光澤,現象明顯。
(2)為了讓學生理解鈉很軟,選擇兩片玻璃片,在玻璃片之間放一小塊金屬鈉,讓一個學生用手指輕壓玻璃片。
【板書】1.鈉的物理性質:
銀白色、有金屬光澤的固體,熱、電的良導體,質軟,密度小,熔點低。
(設計意圖: 由此讓學生認識金屬鈉的物理性質、鈉在常溫下與氧氣的反應、鈉在常溫下的保存方法,保存在煤油或石蠟油。因為鈉在常溫下能與氧氣反應:
4Na + O2 2Na2O(白)。該過程由學生親自動手,能增強他們的動手能力,并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也能使他們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識。)
情景2:
【問題】剛才切開鈉時看到銀白色,但很快就失去光澤,為什么?(引導學生從原子結構示意圖進行分析、探究,推導出鈉的化學性質)
【學生探究】鈉的原子結構示意圖、討論其化學性質。
(復習:質子數=核外電子數=核電荷數=原子序數)
【板書】2.鈉的原子結構:
【學生活動】鈉原子的最外層只有一個電子,應該容易失去,體現還原性。
【板書】3.鈉的化學性質:
(1)與氧氣反應
4Na + O2 = 2Na2O (判斷其是否為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還原劑分別是哪一種物質)
【學生實驗探究】教材P47實驗3-2(讓學生動手實驗并描述出反應的實驗現象),見圖2。
圖2 鈉在空氣中的燃燒
現象:鈉先熔成小球,然后燃燒(說明鈉的熔點比燃點低),發出黃色火焰,生成一種淡黃色固體――過氧化鈉(Na2O2)
【板書】4:(判斷其是否為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還原劑分別是哪一種物質)
【學生活動】討論并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把教材中點、線、面上知識加以串聯、提煉、比較和分類,使學生充滿凌亂感的知識能“站起來”、“排好隊”,從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識。并且通過實驗探究使知識更立體化。)
情景3:
【探究】人們常用金屬器皿來盛水,也常用鐵、鋁或銅制的水壺來燒水,說明這幾種金屬與熱水是不反應的。是不是所有的金屬都不與水反應呢?
【設問】如果把鈉投入水中,會有什么現象?我們來預測一下。
【學生實驗探究】教材P49實驗3-3,見圖3。
圖3 鈉與水的反應
【問題思考】
(1)鈉為什么會浮在水面上?
(2)鈉為什么會熔化成一個小球?
(3)小球為什么會在水面上游動?
(4)滴入酚酞后溶液為什么會變色?
(5)保存鈉的無色液體是否為水?
【板書】5:鈉與水的反應: 2Na+2H2O=2NaOH+H2
(判斷其是否為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還原劑分別是哪一種物質).
【歸納】鈉與水反應的現象:浮、熔、響、游、紅
浮:鈉浮在水面上(鈉的密度比水小)
熔:鈉熔成一個光亮的小球(熔點低;反應放熱)
響:有“嘶嘶”的聲音(產生的熱讓水氣化;生成氣體)
游:小球四處游動(產生的氣體推動小球)
紅:生成物是堿性的
【小結】鈉是一種化學性質活潑的金屬,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態存在,有著廣泛的用途。
(設計意圖:實驗是學習化學的基本方法,通過親自動手探究,按照“問題――實驗事實――推斷――論證――結論――應用”的研究程序[4],能自主發現并提出新問題,再通過設計實驗進行論證,使得知識更清晰,掌握更牢固。)
三、教學反思
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當課堂中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潛能都被激發時,課堂的活力就會閃現出來。趣味性實驗、多媒體展示、身邊的事物等元素的引入,能使課堂上同學們興致高漲。
(1)注重情境的創設,給學生一個思維聯想的課堂。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有助于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促使學生進行思維聯想,便于學生對知識進行重組與改造,易于幫助學生知識的同化和順應。
篇2
師:小朋友,你們每天上學都要在胸前戴上什么?
生:紅領巾。
師:我們都知道紅領巾是紅旗的一角,(師拿出一條紅領巾)你知道紅領巾是什么形狀的?
生:三角形。
師:三角形上都有三個角,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角這個新的圖形朋友。(板書“認識角”)
師:大家說說看,你在哪里還見到過角?
生:黑板上就有角。
生:墻上的圖片里有角。
……
師:是啊!生活中到處都藏著角,(課件展示一些角的圖片)老師這兒還有一些物體,你能找出它們身上藏著的角嗎?請一名學生上來指一指。
片段二:做角并感知角有大小
(1)做角。
師:我們剛才看了很多角,想不想自己動手做個角呢?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一些材料,請你們根據材料或者自己身邊的物體創造一個角,并且把你創造的角的頂點和邊指給小組里的朋友看看。趕快動手試一試吧!(小組合作,教師巡視)
(2)成果展示:以小組為單位,誰來介紹一下你們做的角?(請兩名學生將所做的角用實物展示在黑板上)
(3)感知角有大小。
師:誰用硬紙條做的角比這兩位同學的大,也貼上來。看來小朋友們已經知道了角是有大有小的。請你猜一猜,角的大小可能與什么有關?(小組交流)
師:老師真高興聽到你們這么豐富的猜想,角的大小到底與什么有關,我們一起來體驗一下。請小朋友把活動角一起變大、變小。從活動中我們可以發現,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大小有關。
引申:生活中有沒有見過哪些物體上有這樣的角?(扇子、剪刀)引導學生自主活動體驗扇子和剪刀中角的大小變化。
片段三:比較角的大小
其實,我們只要仔細觀察生活,到處都能發現數學中大大小小的角,瞧老師隨意轉動分針和時針,鐘面上就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師:這兩個鐘面上的角,你們能看出哪個大、哪個小嗎?(出示兩幅鐘的畫面)
生:有的說第一個大,有的說第二個大。
師:那這樣吧,拿出畫有這兩個鐘面的作業紙,同桌合作想個辦法來比一比到底哪個角大,看看你身邊有沒有什么可利用的工具。(匯報交流,強調重合的注意點)
師:小朋友們真了不起,想出了這么多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現在請剛才把角貼在這兒的小朋友用這樣的方法驗證你的角,其他小朋友和同桌比較比較誰手中的活動角更大。
教學反思:
(1)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動起來。教材是數學知識的載體,是學生在學習中最重要的對象,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依據。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有目的地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改編和加減,使教材變得更加生動活潑。《角的認識》一課的內容應充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學生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本課一開始以學生熟悉的紅領巾引入,創設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拉近了學生與教學的距離,引發了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他們的思維一下就活躍起來,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促使他們愿學、好學、樂學。接著設計了讓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索的數學活動,體現以生活為依托,以實踐為第一,讓他們在玩中發現問題,找尋數學知識。最后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大膽放手讓他們主動探索,通過觀察、討論,自己總結出角的大小比較方法。學生的思維可以得到盡情的發展,個性可以得到盡情的張揚,逐漸感受到數學學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戰性。
篇3
【關鍵詞】學案;學案教學;高效課堂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已成為必要課題之一。但是,在多年的應試教育背景下,課堂上,教師只注重“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造成學生喜歡歷史卻不喜歡上歷史課的現象。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必須全面貫徹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不斷改進歷史教學模式和手段,采用更科學、合理、有效的教學策略,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學案教學模式的出現正順應了新課改的要求,它是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動態的教學鏈,將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教師的“主導”作用真正融入到實際的教學中去,進一步發揮課堂教學效果,讓學生在輕松的、主動的、積極的氛圍中探究知識、體驗知識和感悟情感。下面就結合我的教學實際談談在學案教學方面的一些實踐和思考。
一、什么是“學案教學”
“學案”是相對教案而言的,但與教案有著本質的區別。學案是根據課程標準或教材以及學習資源、學生實際(如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學法特點和心理特征等)編制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訓練和發展學生學習能力的校本課程。編制學案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學案有紙質學案和多媒體學案兩種方式。
“學案教學”是指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以學案為載體,以教師調控為手段,注重學法指導,突出學生自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學習能力,有效地發展學生個體素質結構,提高教學效益的教學體系。它以“學案”為載體,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據學案自主學習,主動探究,以此構建了師生“互動―探究”的良好課堂氛圍,確保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的落實,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對學案教學的一些思考
任何形式的教學改革都必須把高效課堂作為最終目的和永恒追求。學案教學之所以被許多教師所認可,并長盛不衰地被創造性運用,就是因為它能高效率地提高教學質量,大幅度地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但有些時候我們教師在運用學案教學時,由于對這一模式認識不深,導致出現了一些誤區,從而大大降低了學案教學的實際效果。現結合實際總結如下:
1.學案不要與教案相混淆
在學案教學模式中,教師不再把歷史教案當做“救命稻草”,而是通過自己的教學智慧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將歷史知識進行整合。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在備課時就不用備教材,不用備課,也不意味著要拋棄教案教學模式,而是要相互補充,發揮各自長處。學案不是教案的“翻版”或“粗加工”,要有針對性,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進而實現教學目標。
2.學案不要成為習題集
有些教師在設計學案時將“知識問題化”誤解為“知識習題化”。把教材內容簡單地設計成一個個的習題,甚至機械照搬教輔資料,把有著豐富內涵的學案異化成練習題的堆砌,完全喪失了學案的功能。其結果就是導致了學生對照課本抄答案,學生合作找答案,課堂成了師生對答案的過程,對學習能力的培養毫無用處。在學案設計中,要注重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要重視問題的探究,同時,更要重視學生閱讀中問題的發現感悟、學法的指導與實踐。
3.學案內容要合理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之間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合作交流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爭取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而歷史學案設計要根據學生學習水平的不同,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來合理、科學地設計問題。在內容設計上應更多地體現生活性、研究性、趣味性。
教師采用學案進行導學,從學生身邊的熱點問題設計問題,引入歷史學習內容,突出教學重點,抓住歷史知識內在邏輯關系,以減輕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的記憶負擔;通過不斷的自主預習、共同探討和課后強化,加深學生對系統知識的記憶,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進而實現教學目標。
4.教學活動不要形式化
學案教學模式是一種自主高效課堂,學習活動的有效開展構成了課堂的主體部分。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給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又要為學生創造合作交流、互相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形成對知識的理解,適時的開展有效學習活動,充分發揮“自主、合作、探究”的實效性。然而,一些教師在學案的具體使用中,過分拘泥于學案設計的要求和內容,固定、僵死的固守預設的學案,不能根據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具體情況而變化,缺乏一種智慧生成的意識,使一些可貴的生成內容得不到重視,影響了學案教學的實際效果,使學案教學模式更多走向了形式化道路。因此,要樹立學案為課堂服務、為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服務的意識,根據課堂教學的具體情況和需要,教師要靈活運用學案,補充和完善學案,讓學案在生成和完善中成為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重要媒介。
總之,學案教學是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舉措,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體現了以生為本、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教促學的先進教學理念。在實踐中,學案教學模式還需不斷的完善,從而真正發揮它的最大功效。
【參考文獻】
[1]趙加琛,張成菊.學案教學設計[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8
篇4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92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直觀認識分數,形成關于分數的表象,會讀寫分數。
(2)過程與方法: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通過一系列操作、討論等數學學習活動,體會到認識分數的基本途徑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積極主動參與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體驗數學活動充滿探索與創造;能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理解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
【教學重點】會讀寫分數。
【教學難點】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
【教具準備】課件。
【學具準備】學具紙。
【教學設計】
一、故事引入
1.談話出示情境圖:猴媽媽拿著4個桃子要分給兩個孩子,一個給了1個,另一個給了3個,拿一個桃子的猴子在大哭,你知道為什么嗎?如果你是猴媽媽,你會怎樣分?為什么?
2.現在猴媽媽只拿了1個桃子,該怎么分?如何表示呢?
今天我們就來初步認識這個新朋友――分數(板書:分數的初步認識)。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經歷由整數到分數的過程,著眼一個“探”字,抓住新舊知識間的連接點,知道學習“分數”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1.互動探究,認識1/2。
(1)體會分數的實際意義。
大家想想,半個桃子可以是1/2,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可以是這樣分的?
一個蘋果、一個蛋糕……(用生活實例完整地說一說1/2所表示的具體含義。)
設計意圖: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2)動手折一折。
我們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片上也都藏著 1/2,想不想把它找出來?請看要求(課件出示: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顏色)。
動手操作,動口說含義。
做完的同學同桌互相小聲說說,你是怎樣得到這張紙的 1/2 的?(學生把自己的作品貼在黑板上。)
設計意圖:主要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展自己,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進一步認識1/2,豐富1/2的表象,著眼一個“動”字。要通過有意識的追問,使學生感受到: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判斷:下面哪些圖形(略)里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表示?(通過反例沒有平均分的情況來加深學生的理解。)
設計意圖:進一步突出“平均分”在分數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2.類比遷移,認識1/4。
聯想:課件播放,走進生活,看到這些圖片(略),你想到了幾分之一?說說你是從哪張圖片想到的?
設計意圖:再次提供給學生自主創造的機會,在動手操作中主動拓寬知識,認識新的分數;初步感受分子、分母所表示的意義。
3.讀寫分數。
三、拓展應用
1.聯想:五角星、巧克力讓你聯想到了幾分之一?
2.估計:嬰兒、成人、十歲左右的兒童的頭部占身體的幾分之一?
3.拓展:播放廣告,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廣告中動態的畫面讓你聯想到了幾分之一?
設計意圖:通過多種形式的綜合練習,鞏固本課基本知識點。通過尋找身邊的分數再次讓數學知識回歸到實際生活中,從頭部占人體幾分之一的估計中,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數感。
四、總結升華
這節課你感到快樂嗎?說出你的快樂和收獲讓我們一起分享吧!
篇5
《玩石頭》是我為學校四年級同學選取的一個校本教材之外的活動主題。我們學校地處一座小山下,左邊和前方都有小河流過,各種各樣的石頭隨處可見,它們既是我們這里的一道道自然景觀,也是孩子們的好玩具,經常能看小朋友手中拿著一些光滑的石頭玩,他們能玩出很多花樣來。看他們玩得很帶勁,我就想,如果將這個有趣的事情安排在我們的綜合實踐活動課上,該多有趣呀!和孩子們一商量,果然都很喜歡。主題就這樣來了。
二、活動準備
老師:活動表格、相機
學生:記錄本、按照各小組的分工情況各小組分別準備所需的材料(尋找漂亮的石頭、調查訪問等)
三、活動過程
圍繞以上目標,在《玩石頭》這一活動中,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及認知經驗出發,與學生一同歷經了方案擬訂、資料搜集、研討交流、自主創作、展示評價等內容豐富的實踐活動。
1.方案制訂階段
老師手中拿幾塊同學們平時經常玩的石頭走進教室。同學們此時倍感親切。都爭著說我玩過、我家門口到處都有、我爸爸廠里有等等,老師馬上引入本次實踐活動的主題——玩石頭,同學們非常興奮。
怎么玩?怎樣玩出花樣?去哪玩?等等一系列問題頓時在我與同學們交流的過程中出現。帶著這么多問題,老師引導同學們應該小組合作,于是在快樂的玩游戲當中老師巧妙地幫同學們分了小組。每個小組選好小組長。領取一張活動表格,小組開始了分工合作,有目的地去完成自己的任務。
2.資料搜集階段(課外)
學生的資料搜集過程,充分利用周一到周五放學后的時間,更多的是利用周末的時間,去河邊、去山上、去石廠。學生搜集的方式有很多,有的問父母,有的問鄰居,有的去圖書館或網上查資料。孩子們的智慧和能力,在他們所用到的各種搜集方式中得到了充分的運用和表現。
3.交流研討階段(課內)
學生都將自己淘來的有特色的石頭擺在桌子上,開始各自炫耀自己到處淘來的寶貝。有的說我的石頭上有花紋,有的說我的石頭是一顆愛心石頭,有的說我的石頭像水晶,有的說我的石頭像雞蛋等等,好多好多……
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各自介紹了自己的搜集成果以及他們了解到的與石頭有關的知識。在交流講解的同時他們展示出了一些非常具有說服力的照片、書面資料以及采訪視頻等等。
4.自主創作階段
面對這些快樂的參與活動的同學們,我說:“看著這么多漂亮的石頭,我們怎樣玩呢?”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時,有幾位同學拿起兩塊石頭擦起了火花,這幾位同學擦起的不僅僅是石頭摩擦的火花,也擦起了全體同學創作的火花。于是,老師根據同學們的一些建議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首先我們開展了拼圖。接下來我們在石頭上開始了自己的小工藝品創作。最后,我們到我們學校的后花園把一些零亂的石頭擺成了一些漂亮的花壇。從這里我們看到的是一點點創新的火花和孩子們不斷成長的實踐能力。
5.展示評價階段
為了讓孩子們從活動中獲得更多成長的快樂體驗,我組織開展了一個小型的成果展示活動。首先,回顧活動開始方案擬定階段,要同學們用筆畫出來當時的心情,同學們因為和不喜歡的同學一組或分到很難的任務,所以很多同學畫出了痛苦的表情。接下來我讓同學們看看他們設計的漂亮的小石頭,再來畫出當時創作的心情,這時很多同學的筆下就出現了笑臉,再帶同學們到后花園去觀賞自己小組的作品,他們一個個興奮的勁散發出了他們高興的心情,這時讓他們畫的表情都是大大的笑臉。
四、活動效果
這次活動由于活動主題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相聯,所以同學們活動過程中參與熱情非常高漲。通過本次活動無論是作為教師的我,還是學生,都有很大的收獲。
從我自身來講,我對綜合實踐這門課程的性質及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活動中,我與學生一起進行搜集、展示、創造,過程中建立了和諧的朋友式師生關系,體會到了一種與學生共同成長的快樂。
從學生方面來講,也可以明顯感受到他們有著很多的收獲。他們積極地找到他們要的石頭,他們不怕困難的通過各種渠道了解與石頭有關的知識。他們小組合作,就地取材,創作出了美麗的小花壇。他們體驗著與同學合作的樂趣和合作創作帶來的成就感。
五、活動反思
篇6
關鍵詞:實驗設計;情境創設;轉換法;對比法;復習課
文章編號:1008-0546(2015)07-0050-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7.017
一、背景分析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著名化學界老前輩、化學史權威袁翰青說,學生不做實驗是學不好化學的。戴安邦教授曾經指出:“搞化學實驗,不管怎樣增加,都不會過分。”這是他們在一生科學生涯中總結出來的精辟論斷,同時也說明了化學實驗在化學教學中所起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化學教學中,實驗是學生學習的前進動力,是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的催化劑。尤其是在新課程改革中,更強調了實驗的重要性。化學實驗對于化學課程目標的全面落實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復習課中要圍繞核心知識內容精選有關的實驗內容,設計有科學探究意義的實驗活動,應用化學知識探究和解決實際內容。學生科學探究中怎樣進行實驗設計以及設計什么樣的實驗進行科學探究是制約著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主要因素。
科學探究是化學新課標內容的一級主題,它既作為學習的方式,又作為學習的內容和目標,必須落實到其他各主題的學習中。科學探究屬于方法性內容、程序性知識,不能用準確的語言和符號來表達,長期以來沒有作為狹義的知識出現,教材中也沒有以文本形式體現,只是大量的具體探究實例。對于科學探究學習的評價,在目前的紙筆測試中也無法全面的對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行評價,學生喜歡實驗卻缺乏科學探究的意識。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基于這樣的認識,在對人教版初中化學教材中有關內容進行歸納整合后并借鑒學生平時反饋情況的基礎上,筆者開設了一節科學探究中如何進行實驗設計的復習課。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引出科學探究的一般要素,點出本節課要解決的問題:如何進行實驗的設計。通過回歸教材、總結歸納、嘗試設計實驗等環節層層深入,提煉出常用實驗設計的方法,使科學探究的內容和方法明朗化、顯現化。
本節課的目的是讓學生:(1)從學生分組實驗中不同實驗裝置類似實驗原理出發,激疑進而展開猜想等活動引導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一般要素。(2)分析歸納實驗設計的一般方法,再次認識教材中的許多實驗設計。為此,筆者一方面借助于分組實驗,動手實踐的切身體驗,將學生進一步置身于探索者、發現者的角色,引導學生了解常用實驗設計方法的基礎之上,交流討論、合作探究完成實驗設計;另一方面又借助于多媒體教學手段,將自然、社會、生物等各個領域中的相關知識有效整合進本課教學,充分放大知識點的應用,努力折射出枯燥的實驗設計背后所散發的獨特魅力。
二、教學案例描述
1. 情景1
將班級學生分組,每六人一小組完成兩個興趣小實驗。
實驗1:將注射器內的液體注入到錐形瓶中,振蕩,觀察現象。
實驗2:將小氣球內的液體注入到軟塑料瓶中,振蕩,觀察現象。
實驗3:將注射器內的液體注入到集氣瓶中,振蕩,觀察現象。
師:你看到了什么現象?
生:展示裝置并描述裝置發生的現象。
師:三套裝置產生的現象各不相同,它們的實驗原理類似嗎?
生:三套裝置都是密閉的,由裝置內壓強減小引起裝置中部分器材產生形變從而觀察到明顯的現象。
師:哪些液體和氣體能讓裝置產生這樣的形變呢?
生:互相討論后回答。(1)氫氧化鈉溶液和二氧化碳氣體;(2)水與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或氯化氫氣體;(3)水與氨氣;(4)稀硫酸與氨氣……
師:針對剛才老師的疑問,你們做出了猜想,接下來我們還需要設計實驗、進行實驗、驗證猜想、得出結論、反思與評價等。這就是一般進行科學探究的要素。
師:剛才同學們的實驗裝置中的液體是氫氧化鈉溶液,瓶內氣體是二氧化碳。我們知道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無明顯的實驗現象,你能通過老師的實驗設計明白其中的設計原理嗎?(教師分步演示實驗。見圖2)
師:演示實驗1、2、3步,此時能證明氫氧化鈉可以與二氧化碳反應嗎?
生:可以,先讓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當反應不再進行時加入固體氫氧化鈉,通過塑料瓶的變癟程度可以判斷出氫氧化鈉能與二氧化碳反應。
師:象這種沒有明顯現象的反應,通過巧妙的實驗設計,讓隱性實驗顯現化。這種實驗設計的方法可以歸納為轉換法。
師:要證明一個化學反應是否發生,我們除了通過觀察實驗過程中伴隨的明顯現象外,還可以有什么方法呢?
生:檢驗是否有新的生成物。
師:演示實驗4。
師:在設計實驗驗證化學反應能否發生時,不要忘記緊扣化學反應的本質有新物質生成,通過后續實驗檢驗有新的生成物或檢驗反應物消失(減少)也是途徑之一。
學以致用:提供氫氧化鈉和碳酸鈉分別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度,讓學生根據信息設計實驗,證明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反應。
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分組匯報、評價實驗方案、演示實驗。
師: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下冊教材中哪些實驗設計用到了轉換法?實驗的目的分別是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匯報。
生答:如分子運動看不見,可轉換成可見的酚酞溶液的變紅證明分子的運動,把微觀粒子的運動宏觀化。又如,探究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該實驗氧氣的體積看不見也不易測量,可轉換成水的體積進行觀察,把間接的現象直觀化。再如氫氧化鈉溶液和二氧化碳的反應無明顯現象,可轉化成先在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入無色酚酞,然后再加稀鹽酸至紅色突然褪去,證明酸和堿之間確實發生了化學反應,等等。
2. 情景2
師:剛才同學們的分組實驗中,密閉容器內的壓強減小導致部分裝置發生形變可以證明氫氧化鈉能與二氧化碳反應嗎?
生:氫氧化鈉溶液中的水也可以和二氧化碳發生反應導致裝置內的壓強減小,所以僅通過密閉裝置壓強減小無法判斷氫氧化鈉能否與二氧化碳反應。
師:如何用這樣的裝置設計實驗證明氫氧化鈉能與二氧化碳反應呢?
生:將剛才裝置中的氫氧化鈉溶液換成等體積的水做對比實驗即可。
師:很好!對比法也是我們常用的實驗設計法之一。設計對比實驗時關鍵要弄清楚實驗的目的是什么?實驗中的相同因素和不同因素分別是什么?下面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教材中哪些實驗設計運用了這種方法?
生:互相討論。
生答:⑴對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的探究;⑵探究二氧化錳對過氧化氫溶液分解速率的影響以及不同種類的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⑶木炭、硫磺、鐵絲等分別在空氣與氧氣中燃燒;⑷探究燃燒的條件;⑸探究金屬活動性順序的實驗等等
師:下面我們來討論幾個比較典型的對比實驗(見表3)。
學生討論歸納,教師引導糾錯,深刻理解每個實驗的目的及相同與不同的因素。
師:鐵在潮濕的環境下會生銹,銅如果也置于潮濕的環境中是否也會生銹呢?
生:也會生銹,有銅綠生成。
學以致用:李明同學視力不好,戴了一副眼鏡(銅制眼鏡框),某日發現鏡框上出現了綠色物質,通過學習知道,該物質是銅銹,主要成分是 Cu2(OH)2CO3(俗稱銅綠)。
【提出問題】銅在什么條件下生銹?
【假設猜想】根據銅綠的化學式,猜想銅生銹可能是銅與 、 、 共同作用的結果。 猜想的依據是 。
【設計與實驗】
師:實物投影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與學生一起評價各種實驗方案的優缺點,并確定最佳實驗方案。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對科學探究不再茫然,對實驗設計不再無助。實驗設計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在現實生活和今后的學習中要針對不同實驗目的靈活運用多種實驗設計方法進行科學探究。
三、教學反思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將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潛能挖掘出來,課堂才會有生命力。本節課通過分組實驗步步設疑、創新實驗設計激發思維、身邊熟悉的變化層層剖析使得整節課上同學們個個興趣盎然,紛紛獻計獻策設計實驗方案完善實驗方案。
思維是課堂生成的前提和內核,啟發學生進行思維不但可以是枯燥難解的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有趣,而且更易達成教學目標。如何在課堂上讓學生保持持久的求知欲,這就需要教師分析學情,研究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在課堂中主動需要和探索新的未知知識。
1. 注重情境創設,助推學生的認知行為
教學情境的功能不只是導課。好的教學情境對學生的認知活動、情感活動和實踐活動等都具有激發、推動、維持、強化和調整的作用,在教學的全過程中發揮著作用。本節課選著學生分組實驗“密閉容器中液體和氣體混合”的情境,在教學進程的不同階段出現,起到了三個作用:一是引入新課,激趣質疑;二是利用實驗情境突出實驗裝置設計的巧妙性,引出了實驗設計的方法――轉換法;三是承上啟下的過渡到另一種實驗設計的方法――對比法。一組興趣實驗的情境創設串起整節課的主干知識,讓學生通過親自實踐形成感性認識,在剖析實驗原理、歸納實驗設計方法的過程中促進學生進行思維聯想,便于學生對知識進行重組和改造,幫助學生知識的同化和順應,最終促進學生理性認知的發展。
2. 改進實驗設計,彰顯實驗的方法功能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科學探究氫氧化鈉的性質,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是一個無明顯現象的重要反應。從各類教參資料及近幾年中考實驗命題來看,設計該實驗一般采用對比的方法或直接檢驗生成物的方法。筆者重新設計實驗:在塑料瓶中充滿二氧化碳氣體,倒入半瓶蒸餾水(在瓶口掛上裝有片狀氫氧化鈉固體的塑料小藥瓶)振蕩,觀察實驗現象;倒置塑料瓶,讓氫氧化鈉與剩余的二氧化碳反應,觀察現象;用注射器注入稀鹽酸,觀察現象。將該實驗與學生分組實驗對比分析,總結出兩種常見實驗設計方法,突破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認知難點。
優化整合的實驗起到了構建新知、形成概念、運用知識、培養探究能力等多種功能。
3. 注重知識遷移,全面發展科學素養
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將知識儲存于大腦中,而是要將知識靈活運用于不同的實際情境中,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為了提高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夯實“雙基”,將所學的知識條理化、系統化,構建知識體系。通過知識的遷移和綜合運用,把科學思維的方法教給學生,提高學生應用化學知識和科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技巧,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必要的基礎。
篇7
【關鍵詞】一元一次方程;實際應用;教學反思
一元一次方程與實際應用是一元一次方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如何處理好應用問題和一元一次方程的關系關系到教學效益的提高.以下就從實踐和反思的角度來探討這一問題.
一、一元一次方程與實際應用案例分析
1.問題導入,激發興趣
在教授一元一次方程與實際應用時,筆者是以問題導入的:在一次有12支球隊參加的足球循環賽中(每兩隊必須賽一場),規定勝一場3分,平一場1分,負一場0分,某隊在這次循環賽中所勝場數比所負的場數多兩場,結果得18分,那么該隊勝了幾場?
首先,這個問題相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不是太難,拿此問題導入不僅可以激發學生興趣,還能開發學生的抽象思維.其次,本問題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背景,教師在導入時創設教育情境,可以讓學生主動地從生活中挖掘、體會數學的內涵和意義,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感受到數學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真正感受數學的社會價值.最后,以問題導入讓學生主動去思考問題可以啟發學生主動建構.這是一個激發學生智慧的過程,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所帶來的快樂,以學習一元一次方程的數學知識為載體,在學生以后的學習中能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小覷.
2.聯系實際,引導探究
問題已經導入,接下來就是引導學生走進實際生活,探究問題了,在這里筆者選取了課本中的例子(本例貼合實際,不易變動).
男生都喜歡看CBA,激烈的對抗中比分交替上升,最終由積分顯示牌上的各隊積分進行排位.下面我們來看一個2000賽季國內籃球甲A聯賽常規賽的最終積分榜:
隊名場次勝場負場積分上海東方2218440北京首鋼2214836遼寧盼盼22121034前衛奧神 22111133江蘇南鋼22101232浙江萬馬2271529雙星濟軍2261628沈部雄師2202222
問題一:要解決問題時,必須求出勝一場積幾分,負一場積幾分,你能從積分表中得到負一場積幾分嗎?
問題二:你能不能列一個式子來表示積分與勝、負場數之間的數量關系?
問題三:某隊的勝場總積分能等于它的負場總積分嗎?
問題四:想一想,x表示什么量?它可以是分數嗎?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問題五:如果刪去積分榜的最后一行,你還會求出勝一場積幾分,負一場積幾分嗎?
本例題,通過五個小問題將整個大問題一步步進行分解.問題一中,是讓學生通過看表得出規律的,經分析學生們就能發現其中奧秘:負一場積1分.如果設勝一場積x分,從表中其他任何一行可以列方程,便可求出x的值.例如,從第一行得方程:18x+1×4=40.問題二中,是引導學生列出和實際問題相關的一元一次方程,根據勝、負關系學生就可輕松地解決這一問題:如果一個隊勝m場,則負(22-m)場,勝場積分為2m,負場積分為22-m,總積分為2m+(22-m)=m+22.問題三中,依然是引導學生列出和此實際問題相關的一元一次方程,此處題解就不贅述了.問題四中,就是讓學生把實際問題和數學知識結合起來,通過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時,引導學生要考慮得到的結果是不是符合實際.x(所勝的場數)的值必須是整數,所以x=22÷3不符合實際,由此可以判定沒有哪個隊的勝場總積分等于負場總積分.此環節的設計讓學生的數學意識再一次深化了.問題五中,是為了鞏固學生列出和實際問題相關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能力,通過上述四個小問題的鋪墊,學生便能一步一個腳印地完成這一問題.
二、關于一元一次方程與實際應用的教學反思
1.一處亮點
本次教學是筆者曾經執教過的一堂課,本次課教學目標明確,雖然一節課知識講了一個知識點,但是它是基于學情的,從課堂學生的表現和反應來看,大部分學生都能在第三環節中作出兩道數學題,只有少部分學生不知所措.
2.兩處遺憾
第一處遺憾:本次教學著重是解決一元一次方程與實際應用的問題,但是本課節選的此問題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稍遠,尤其是女生,不如再細化一下更好.第二處遺憾:讓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實際問題、列出方程,才能讓學生進行充分的學習,但是本次課,筆者主要偏重的是講授,只有在第三環節才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性.因此,教師在實際問題的基礎上要引導學生發揮作用,最終,通過一元一次方程知識的學習讓學生接受數學文化的熏陶.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篇8
關鍵詞:高效課堂;復習課;反思
[中圖分類號] G6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9-6426(2013)11-015-03
針對高效課堂模式下的單元復習課程,筆者將就課型的選擇、設計思路、出現問題、解決辦法及相關問題的反思,以人教版新課標Book 3 Unit 3為例,與專家同行共同探討。
一、為什么選擇復習課課型
自筆者所任教的學校實施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以來,學生對知識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意愿十分明顯。在結束一個單元的學習后,學生應該對自己所學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總結性的檢測和評價。學生們沉淀下來的可輸出的知識到底有多少?在這一疑問下,一節復習課的設置顯得尤為關鍵和重要。眾所周知,復習課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課堂教學模式,它能幫助學生對所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展開梳理和溝通,理出良好的認知結構,從而加深理解、增強記憶,并培養學生思維的整體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各有收益[1]。所以,復習課起著查缺補漏,系統整理以及鞏固發展的重要作用。英語新課標新教材的復習課應是一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教學模式,而不是傳統的“滿堂灌”。那么如何讓我們的復習課也能煥發生命的活力,變得有聲有色,生動高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下面筆者就以Book 3 Unit 3中的一節復習課為例,從導學案的設計、課堂實施進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案等方面展開分析。
二、設計思路和環節
(一) 詞匯檢測
作為單元復習課,本單元的詞匯檢測是必不可少的。筆者從單元詞匯表中挑出15個作為聽寫考查目標詞,把它們的漢語意思顯示在多媒體屏幕上,學生默寫。全班共分為8個組,1、3、5組派同學代表來黑板上展示,2、4、6組同學代表負責批閱及改正,組內其他成員互批,7、8組同學上交練習本。此環節主要以課標詞匯及容易出現拼寫錯誤的詞為主,為后面的詞匯應用做必要的詞匯儲備。此外,在高效課堂模式下,教師在課堂上要恰到好處的運用課堂用語,干練簡約,不拖泥帶水,才會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高效復習。教師的課堂用語要求在起到交際作用、與學生有效溝通作用的同時要帶動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達到時時處處復習的效果。課堂伊始,筆者用如下兩個句子激發學生的興趣:“I’d like to know whether you have grasped the key words in this unit , now, would you mind me having a dictation?”學生回答:“Not at all, just go ahead!” 在這句看似隨意而簡單的師生問答中,涉及到了本單元的兩個主要復習點:whether引導的賓語從句;would you mind doing的問答練習。學生的回答貼切幽默,詞匯儲備到位。
(二)核對導學案中的習題答案
在對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上交的導學案進行全批全改之后,筆者在大屏幕上打印出習題答案,根據所發現的問題,針對個別學生的個別錯誤,先給學生時間進行組內討論。讓他們對自己能解決的問題自己組內解決,而針對錯誤比較集中的問題,教師要適時給予指導和解答。通過課文原句再現環節的設置避免學生只顧完成導學案而脫離課本的現象。
例1:
(課文原句再現Line32)
The next morning I’d just about given myself up for lost when I was spotted by a ship.
(選擇第二題)
I had just finished my homework ____ somebody knocked at the door.
A. while B. when C. before D. since
總結:when作“此時、那時(突然)”解時的三個用法。
例2:
(課文原句再現Line 22-23)
― I wonder, Mr. Adams, if you’d mind us asking a few questions.
― Not at all. Go right ahead.
(習題7)
― Do you mind if I open the window?
― No, go ahead.
此處為交際用語的典型題型考查。筆者在編制導學案的過程中花了很多心思取舍考查題目,力爭在設計任務時作業與練習的數量以及總體難度都要適中。既要考慮學生的總體發展水平,以及學生發展的個性差異,又要做到學生總體層面及個體層面的量與質的適度中和。對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既不能超越,又不能一味遷就,學生跳一跳夠得著,朝著最近發展區邁進,這是設計作業與練習時難易程度的原則。同時,要尊重學生學習上的差異,分梯度設計難度不同的作業與練習,激發不同層次學生充分挖掘自身潛能[2]。
(三)課標詞匯、課文精華句子、語法重點句的再現
學生的crazy大聲朗讀為下一步的依照情景編短鋪墊。此環節看似重復,卻必不可少。
(四)編設情景,風采展示
給出四個情景及所運用的詞匯,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之后,編寫情景短文,編出有自己特色小文章,之后派本小組代表展示到黑板上。展示期間,小組成員之間互換短文,找出美句與同學分享,劃出錯句練習高考短文改錯技能。教師要適時予以改錯格式及技巧的正確指導。在課堂上,交流與展示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存,很多情況下交流和展示是同時進行的。只有讓學生參與實際問題的解決,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并將其作為新知識的基礎,將新知識與學生的生活世界融為一體,才能夠真正意義上促進學習[3]。因此,筆者選擇了貼近生活的四幅圖片拋磚引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或愛好選擇任意圖片,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生們可以根據所給詞匯編寫句子,盡可能使用本單元的語法項目――賓語從句和表語從句。
Situation 1
permit; spot; account for…
Situation 2
stare at; go ahead; indeed…
Situation 3
novel; adventure; author; scene; seek
Situation 4
What is true happiness? (indeed; as for; lie in)
在本環節中,1、2組同學派代表展示情景一;3、4組同學派代表展示情景二;5、6組同學派代表展示情景三;7、8組同學派代表展示情景四。沒有展示的同學寫出句子后,交換并相互批改。目的:語言輸出的同時訓練學生的改錯技巧;讓學生找出好詞句來共同欣賞。此環節的設置可以根據學生的層次水平做適當的調整。為避免高水平學生的思路受限,可讓學生直接編寫短文,不給目標詞匯或情境。如:請根據本單元戲劇內容,以不同人的角度(參看課本56頁第一題和57頁第二題),從課標黑體詞中任選3-5個詞編寫情景。所有的有效學習都要建立在學生自主發揮的基礎之上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也必須建立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之上[4]。在此環節的實施過程中,學生們積極踴躍,課堂氣氛熱烈而具有時效性,是本節課的小。
(五)升華篇章及點評質疑
此環節用高考作文25分的模式給分,并給出高考作文評分原則。根據課標詞匯編寫短文,在完成短文后,讓各小組內作文水平較高的幾位學生擔任“評卷小組長”,組織本組成員互評。學生互評時,發現好的句子,在該句后畫一個簡筆笑臉;發現錯誤的表達,在錯誤處畫線并更正。 在互評過程中,大家相互協商,遇到疑問或困難,先由組長指導解決,組內解決不了的教師提供幫助。 無論是小組長還是其他成員,都在更正和分析同學小短文的同時復習了已學知識。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掌握的知識比自己反復做題時掌握的更加全面,印象更為深刻。在此基礎上,學生不僅體驗了小組合作的魅力,而且意識到了合作的必要性[5]。他們切實地感受到了合作學習樂趣多,復習課收獲多。
三、出現問題、解決辦法及反思
1.在詞匯考查環節,學生在黑板上寫字相對較慢,所占用的時間相對較多。解決辦法:發小紙條。把要考察的詞匯打印在小紙條上,檢測時發給學生,寫完之后小組抽查或組內成員互批。這樣能節省時間,為學生展示小短文環節節省時間。這樣就不會導致前松后緊的情況發生。
2.教師掌控及駕馭課堂的能力有待提升。環節與環節的銜接方面有待于在今后的高效課堂中進一步的強化。
3.升華篇章環節之前應加入更有針對性的儲備。復習課上,對于學生點評過程中質疑比較集中的知識點,需要及時有效地解決并強化。
結束語
高效課堂模式下教師的角色是“導演”,在整節課中起到一個統領大局、把握方向的作用。當然作為導演的我們在給學生“一滴水”的同時,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更多。但是,教師的課堂用語在這種高效課堂模式下該如何得到更有效的鍛煉和提高?不同教師的教學特色和風格在高效課堂模式下怎樣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在有限的45分鐘課堂上,學生在展示評價等活動時如何權衡知識效率與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如何更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這些問題仍需要廣大教師不斷的探索和思考。
參考文獻:
[1]楊九俊,吳永軍.新課程備課新思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44-172.
[2]肖 菲.人教版高中新課標教材解析與單元整合[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2(3):1-7.
[3]陳永梅.高中英語課堂中交流與展示環節教學案例[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1(12):1-5.
篇9
關鍵詞:師范專業認證;美術;教育情懷;教學案例
一師范專業認證與教育情懷概念的提出
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了“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的通知”,師范類專業認證以“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為理念,構建了“縱向三級遞進、橫向三類覆蓋的分級分類認證標準體系”。“教育情懷”這一概念也成為認證標準之一。《中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第二級)》(認證標準的第三級也同樣有)“二、畢業要求”包含“踐行師德”、“學會教學”、“學會育人”、“學會發展”四個大的方面,其中“踐行師德”又包含“師德規范”與“教育情懷”兩個方面。“教育情懷”是指“具有從教意愿,認同教師工作的意義和專業性,具有積極的情感、端正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具有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尊重學生人格,富有愛心、責任心,工作細心、耐心,做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1]”教育情懷首先體現為對教育事業的情感,即具有從教意愿,熱愛教育事業,是一個人對教育職業的高度認同;教育情懷其次體現為對學生的情感,即愿意做學生的引路人;教育情懷最根本的作用在于能夠賦予我們的工作以意義。有情懷與沒有情懷是不一樣的,情懷的有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教師職業發展的可能性。沒有教育情懷的人,只會把教師職業當作一個可以維系生存的手段,其發展的可能性會大大減低;而一個具有教育情懷的老師,絕不僅僅把教師職業作為謀生的手段,會為自己的信仰調動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的目標上,其知識、能力、內心世界都會得到充實和提高,從而推動個人及社會的發展,因此,教育情懷的有無,對于教師來說意義深遠。“顯然,教育情懷不是操作層面上的技術特征,更不是肉眼可見的‘量化’指標,但它的存在卻絲毫沒有被懷疑過。它是一種超驗的‘行動意識’,是滲透于教育者教育行動過程中的意念,是對教育者的行動產生深刻影響的精神力量。”總之,培養合格與優秀的教師,教育情懷的有無成為重要的衡量標準,而如何培養未來教師的教育情懷成為目前和將來一段時間值得研究的重要問題[2]。
二當前高師學生美術教育情懷的現狀調查
據一項調查顯示,地方高校的美術學專業中只有41.7%的學生愿意在畢業后從事美術教師職業,這種擇業心理除了社會、學校、家庭等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外,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價值觀念等也是影響其擇業心理的因素,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對教師職業缺乏正確的認識和了解。一些學生認為教師從事的是單調乏味的重復性勞動,幾十年如一日沒有變化和新意,更談不上樂趣。對事物的認識是決定一個人對待某事物的態度與情感的主要因素,有一種認識我們稱之為陳見,那就是當事物已經發生了改變而我們的認識仍然停留在以前的位置,缺乏對這一事物現狀的調查與了解。高校美術教師教育專業的學生在進校后,接受的多半是專業訓練,學生更多關注的是發生在專業領域的事情,比如畫展、畫家等,而對于教育領域尤其是基礎教育的關注很少,除了自己對曾經的中小學經歷的記憶外很少接觸到這方面的信息,因此很難形成對基礎美術教育的正確認識。這樣就成為了學生今后從事教育職業的一種障礙,消除這一障礙已經刻不容緩。改變學生頭腦中長期以來形成的對中小學美術教育的成見,重新認識新環境下的教師工作特點,激發其成為教師與熱愛教育事業的情感意向應該成為美術教師教育的首要目標,而最有力的武器即最有說服力的證據應該是那些在教改浪潮中涌現出的優秀的教學案例,事實勝于雄辯,這些課例是基礎美術教育最形象的代言人。正如藝術的本質規律體現在一系列標志著人類藝術最高成就的經典名作之中一樣,美術教學的本質規律也必然體現在那些優秀的經典課例當中。讀經典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在相同的時間里,其得到的收獲和進步要大得多,多讀經典才能形成一個人高層次的品味和追求,進而在行動中以高標準來塑造自我。
三優秀教學案例對培養美術教育情懷的作用
教學案例是指“在教學實踐、作品(論著、電影和小說)中存在的,有教育意義的教學事件或教學故事。[3]”好的教學案例一般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特征,所謂“有教育意義”是指通過這些案例的學習,師范生能夠從中理解和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學規律、方法或技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專業要以引導師范生‘做學生成長引路人’為目標,通過參與式課程學習、示范性榜樣熏陶、反思性案例分析、主題性教育活動、行動性實踐體驗、激勵性成長評價等養成途徑和形式,幫助師范生樹立正確的教師觀,理解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認同教師工作的意義和專業性在于創造條件促進學生自主和全面發展,加強自身修養,豐富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養成積極向上的情感,端正奮發的態度和持續努力的行為。[4]”其中“示范性榜樣熏陶、反思性案例分析”都可以通過優秀的教學案例對師范生進行教師觀、學生觀的引導,所以,優秀教學案例對培養未來美術教師的教育情懷具有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師范生形成對基礎美術教育現狀和教師工作價值的正確認識
觀摩學習優秀的美術教學案例,有利于師范生形成對基礎美術教育現狀和教師工作價值的正確認識,一方面是因為:優秀的教學案例首先是充分體現出了當前最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改革意識的教學成果,代表當前基礎美術教育改革的普遍現狀與趨勢,是優秀的中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體現,因此能形成學生對于基礎美術教育現狀的正確認識。基礎教育改革以來,《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的頒發以及新版教材的編寫和應用,使廣大中小學美術教師積極投身于新課程精神的學習和教學研究,涌現出了一堂堂精彩的教學課例。筆者有幸到中小學觀摩現場美術教學,對一些優秀的教師和課例感受很深:那活躍而有序的課堂氣氛,結構謹然流暢的教學組織,踴躍表達豐富情感體驗的快樂學習的學生,教學姿態與風度游刃有余的老師,還有孩子們創作出的一幅幅充滿童稚和無窮想象力與創造力的作品,無不體現出教學已經成為了藝術,聆聽一節美術課猶如欣賞一件精彩的藝術作品,使人神情舒暢而愉快。另一方面是能讓師范生重新認識美術教師的勞動特點與工作價值。為什么傳統的中小學美術教育留給大家的是單調乏味的印象,而如今課改后的美術教學則呈現出生動活潑的教學效果,能充分體現出教師的創新意識和工作樂趣與價值呢?那是因為教學中的一系列因素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突出表現在新課程觀念給予了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廣大空間,這種空間的獲得使教師的工作更具有創造性特點:首先,課程標準只對學生某一學段之后學習結果的行為描述,并為教師的教學提供參考與建議,教師與學生為達到這一結果的途徑是多樣的、不確定的,這就為教師提供了選擇方式與途徑的自由空間;第二是教材觀念的轉變,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學目標和內容,而只是一種材料和資源,一種幫助學生學習的工具,其作用只是起到溝通學生與課程內容之間聯系的媒介,教師可以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并不局限于教材,可根據學生與教師的實際情況進行取舍甚至重新設計教學方案,課程設計能充分體現教師的創意,其他教學資料的收集與運用能體現每個教師的特色,這樣,同一個課題由不同的美術教師上其效果都是不同的,都深深地打上教師本人的烙印,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第三個轉變是教學過程的改變,傳統的教學過程是單向傳授式的,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灌輸式教學是最貼切不過的:“人都成了啞巴,只有真理在說話。”教師即是真理的代言人,而學生都被剝奪了話語權。新的教學觀念認為教學過程不僅是知識傳授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師生交流互動的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體驗、探索的過程;不僅是知識、技能、智慧等智力因素的形成過程。同時也是學生情感、感受、態度、意志、價值觀等非智力因素的發展過程。課堂成為師生交流的場所,從而產生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遠離教師講學生聽這種課堂教學的呆板與乏味,而充溢著師生情感的交融與共鳴。還有一個轉變是教師的作用與師生關系的改變,過去的師生關系是控制與被控制、灌輸與接受,而現在的師生關系強調民主、平等、合作,這種轉變也改變了過去課堂教學中過分的嚴肅與冷漠,而增加了濃厚的情感色彩,使課堂充滿愉悅與樂趣。總之,現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具有廣泛的自由空間,可以通過自己的創造性勞動營造生動的課堂。通過學習優秀的教學案例,師范生能重新認識教師的勞動特點與工作價值,對教師工作價值的肯定將增強他們畢業后從事教育職業的意向,從而在讀書期間注重自身教育知識的儲備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養,這樣一來,學生學習的態度將得到極大的改變:從不得不學到不能不學和樂于學習。正如有一位同學在學習了一系列優秀教學案例之后寫道:“在我看來,課改是一次對傳統教育的革命,原有的單一的教條式教學模式被打破,師生互動,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吸收與學習他人優秀方面的能力,而這次的《優秀教學案例賞析》課程,正是以這樣的新式教學,讓我喜歡上了教師這個職業,在老師的教學和引導下,我這次課程學習到了很多關于教學案例賞析的知識,也見證并學習了許多優秀教師的課是如何上好的。……在還沒有上這個課之前,我其實打算畢業后不從事教育類工作的,我總覺得小孩子太調皮了,我不想去引導和教導他們,但現在我看到這些優秀教學案例后,我覺得教師是一個很幸福的職業,當你把孩子們都教育好,你們相處如一家人,那該是何種成就感能夠比擬的呀!所以,我現在應該提高自我意識,對自己有一個明確的自我與職業認知,樹立高尚的教師專業價值觀,向做一名好老師奮斗。[5]”
(二)有利于師范生反思自己與優秀教師的差距
《中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第二級)》“二、畢業要求”中的第四點是“學會發展”,包括“學會反思”與“溝通合作”兩個方面,“學會反思”是指“具有終身學習與專業發展意識。了解國內外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動態,能夠適應時代和教育發展需求,進行學習和職業生涯規劃。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創新意識,嘗試運用批判性思維方法,學會分析和解決教育教學問題。[6]”一切的教育最終要變成自我教育,而反思正是自我教育的主要形式。反思的目的是為了改善與獲得進步。學習優秀教學案例能讓師范生了解自己與優秀教師的差距,使其產生緊迫感,從而激發學習動力與改變學習態度。一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繪畫功底不錯,已經足夠勝任中小學美術教學了,而一個優秀的美術教師絕非僅僅是能教學生畫好畫這么簡單。教師要不斷學習和發現新的教學規律,有創造性地運用新的教學方法,敏銳地觀察和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廣泛地開發和利用新的教學資源,引導、啟發和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質,并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評價和反思,而這一切教學活動的目的不是只教學生畫好幾幅畫,而是把學生培養成一個人格完善的具有創新精神的全面發展的人。當師范生認識到這一點時便會在心理產生緊迫感和差距感,這種緊迫感能激發學生抓緊在校時間努力學習的動力,也會使學生自覺地投入到學習中來。如一位學生在賞析了一系列優秀的美術課堂教學案例后,產生了這樣的反思:“由左斌老師上的那堂《品析父親》的鑒賞課,課程內容的豐富程度讓我驚嘆,環環相扣的環節設計,生動的語言表達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知識儲備讓未來會成為教師的我深感不足,同時也激發了我加強理論知識與專業外知識的心理……還有一堂小學美術課《儺戲面具制作》開始導入的環節也讓我眼前一亮,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了解了一些常見的導入方式,但這種表演式的導入方式一下子將我帶到了一個新的領域,讓我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新的認識。[7]”優秀的教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對于高校學生來說,優秀的教學案例也是一種美的熏陶,學生可以從中感受到教師的價值與使命,從而產生樂于從事教育的情感與意向。
四以優秀教學案例培養美術教育情懷的方式與途徑
學習優秀教學案例的方式與途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來自于教學實踐的教學案例,另一種是來自于文藝作品如論著、電影和小說等中的教學案例。
(一)教學實踐中的教學案例
對于美術教育而言,實踐中的教學案例主要是指美術教學的課堂實錄,學習的途徑有兩種:一是通過現場觀摩,有條件的學校可組織師范生到附近中小學觀摩一些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現場觀摩的好處在于身臨其境,感受真切而深刻,課后還可以與上課教師和學生進行交流。二是通過多媒體觀看教學錄像課。比如各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學美術教材,教師教學參考書往往都配有教學視頻,一般都是由有經驗的老師就教材中的某一課題上的一堂完整的美術課。另外還有全國或各省份舉辦的中小學美術教學比賽的一些錄像課,都是來自實踐中的教學案例。由于時間與空間條件的限制,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來觀摩錄像課是我們進行教學案例賞析的主要方式。錄像課具有可重復觀看的特點,因而可以對某一課例進行多角度的深入研究。互聯網與現代數碼攝影攝像技術的發達為我們進行錄像課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教師可以從網上下載優秀的教學課例,也可以自己深入基礎美術教學的現場進行拍攝和錄制,高校教師應密切關注基礎美術教育的現狀與發展,與之保持緊密聯系,這樣才能得到豐富的教學資源。通過實踐中的教學案例師范生能生動直觀地學習其中的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很多同學都表示優秀教學案例的學習對其微格訓練很有幫助,微格訓練課程的安排是讓師范生學以致用的平臺,讓她們能從在這些案例中學習到的優秀教學形式靈活改變借鑒于自己的上課訓練中,通過優秀教學案例的學習,師范生能知道教師應該如何朝著正確的方向培養學生,如何教育、管理學生,及老師教學的不足之處應該怎樣避免,這對她們將來的教育實習也能產生積極的引導作用。由于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的經典熏陶,學生在進入教育實習后會自動地以高水平的課堂教學來要求自己,使其教育實踐在開始階段即站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為其畢業后選擇教師職業提供優勢。通過實踐中的教學案例學習,還可以讓師范生領略優秀教師的人格魅力。一位師范生在賞析了人教版八年級美術教材配套視頻中黃靜老師的一堂課后,發表了這樣的感慨:“其中我最喜愛的優秀教師黃靜老師的教學案例,她給我的印象與眾不同,上課風格獨特,深深吸引了我。她上的是八年級美術《中國古典園林欣賞》這一單元,老師的聲音很好聽,使我覺得她去配音一定也不差。從她上課的內容、談吐可以發現黃靜老師具有極高的文學修養,她例舉了《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引用了許多中國古典詩詞,就連她說話時的肢體語言也如此優雅,板書上的字體也剛勁瀟灑……[8]”從中可以看出,優秀的教師往往具有很大的人格魅力,會為師范生學習與前進提供榜樣力量。當然,學習優秀教學案例并不意味著盲目崇拜和模仿,優秀的課例也會有其不完美之處,在賞析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教育學知識、教學案例賞析知識對案例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發現其不足之處,并提醒學生在以后的教學中避免和改進。
(二)文藝作品中的教學案例
藝術來源于生活,是對生活的提煉與濃縮,如果說美術課堂教學案例能使學生學習美術教學的技法技能、教學設計、教學方法、領略優秀教師的人格魅力等,那么文藝作品中的教學案例則能更多地使學生感悟身為教師,如何以自身的教育情懷引領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一個優秀教師對學生的影響,絕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而更重要的是成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教會學生如何思考,如何去過好自己的一生。如美國影片《蒙娜麗莎的微笑》中的美術史教師凱瑟琳,她在美術史課的教學中一改傳統的教學大綱,以現代派的先鋒畫家作品入手,引導女學生們分析思考什么是藝術,藝術有何標準等重要問題,同時也是在引導女學生們思考什么是人生,我的人生究竟誰說了算等人生觀與價值觀問題,提醒女孩子們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夢想,活出自我。“從前很多的時候,人們對于教師的刻板印象,是教師們辛苦傳授我們書本知識的人,他們能教給我們的只是專業知識,但是通過幾次教學案例賞析,我發現教師的作用,絕不僅僅只是豐富我們的知識儲備,還有更為重大的關于人生的影響。[9]”通過文藝作品中生動活潑的教學案例能引導師范生學習如何育人。
篇10
【關鍵詞】大學;計算機基礎;案例教學;教學案例;設計方法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科技化信息時代,計算機越來越被廣泛運用到人們的生活學習當中,而針對大學計算機教學水平的提升工作是眼下十分需要重視的。故此,只有深刻了解到大學計算機基礎案例教學所起到的重要意義,并將案例教學法合理高效應用到大學計算機教學中,才可以實質性提升大學計算機教學水平。值得一提的是,不能忽視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案例的設計工作,需要對其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分析,從而找出最佳設計方案。
一、大學計算機基礎案例教學的意義
所謂案例教學法,就是結合理論與實踐,進行啟發式的先進科學教學方法。其核心意義是一改傳統單向傳輸知識的模式,轉為教師通過結合實際案例,提出教學任務,教師指導學生進行針對性操作,深入了解掌握知識,使得學生通過效仿案例,掌握操作手法,進而實現舉一反三的學習目標。案例教學法極大優于一般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較為領先的引導式教學方法,既符合了認知規律的需求,又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了學生主動學習習慣的培養,是一種新時代大學計算機教學事業中非常寶貴的教學手段。
二、大學計算機基礎案例教學的應用
(一)結合實際情況準備教學案例
想要案例教學法實質性作用到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當中,就必須結合實際教學知識需求,準備相應的教學案例。不能出現馬虎敷衍的情況,案例的準備必須是真正符合課程實際需求的,要圍繞著課程知識點。在教學過程中,針對課程的知識點,教師需要提前做好準備,收集好相關案例資料,讓學生在正確的案例指導下完成學習任務。
(二)展示案例的方法
教師可采用幻燈片實施案例展示,演示的文稿包含幻燈片設計模板、自定義動畫、插入的視頻聲音等眾多知識點,結合這些知識點,以幻燈片方式將教學任務和知識點展示出來,使學生更易接受。
(三)針對案例進行分析探討
信息的回饋是極為重要的,所以說在大學計算機基礎案例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如何教的問題,還要注意學生在面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時能夠給予及時的反饋,以便快速解決問題,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在制作《我的家鄉》演示稿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先引導學生結合案例進行模仿操作,同時隨時關注學生操作進度,一旦發現學生出現什么問題,立即展開交流互動,使問題能夠最快得到解決。
(四)展示成果
在教學操作過程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成果,這些成果展示的同時,也是學生的自我展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同時也與其他同學互動交流,取長補短,進而完善自己的操作能力。這個部分是非常和諧的部分,學生借此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能夠在較為輕松自主的學習氛圍中學到計算機基礎知識,也提高了實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案例的設計
(一)遵循實用性原則
培養興趣,才是完成一切教學提升的基礎,因此,設計的教學案例必須要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只有這樣,學習效果才能有明顯提升。也就是說,設計的教學案例應該貼近于大學生的生活,應該是一些有實際應用價值的案例。
例如,運用Excel設計學生測評考核以及獎學金機制等內容,或者是運用Word進行軟件處理,制作求職簡歷、雜志封面等內容。也就是盡量使所學的知識結合社會實際需求,針對的正是以后可能在工作中將要面對的內容。只有這樣,教學才有了更高的實際價值,學習學習起來也比較有興趣,從而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熱情。
(二)強化啟發性原則
設計的教學案例應該是具有啟發性的,是能讓學生在通過一個教學案例的學習后掌握這種操作體系,進而培養出舉一反三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正是日后遇到類似問題可以輕松解決的保證。所以說,教學案例應該具備一定的思考性,要學生通過查找資料,整合分析后才能落實完成。
(三)教學案例盡量使典型案例
教師在教學案例設計過程中,應該對要教的知識進行詳盡分析,通過總結后選出具有代表性的教學案例。簡而言之,教學案例應該是最具說服性,同時也最有實用價值的,這樣設計出來的教學案例才是最佳案例。
四、結束語
案例教學法在許多教學過程中都有顯著的成效,尤其在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當別明顯。在案例教學法實施過程中,對教學案例的設計工作必須重視起來,要優化設計,強化實質性。希望通過本文的論述,能對大學計算機基礎案例教學的合理應用以及優化教學案例設計工作提供有效見解。
參考文獻:
[1]丁海燕,袁國武等.大學計算機基礎案例教學法與教學案例的設計[J].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S2:282-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