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工程技術專業范文

時間:2023-10-10 17:28: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計算機工程技術專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計算機工程技術專業

篇1

關鍵詞:課程體系:核心課程;核心知識體系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雖然很年輕,但它已經成為一個基礎技術學科,在科學研究、生產、生活等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近50年來,我國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育在國家建設需求的推動下,從無到有,逐漸壯大,尤其是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更是高速發展,已經成為理工科第一大專業。

針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量大,社會需求面寬的現實,“十五”期間,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編制了《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戰略研究報告暨專業規范(試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9月第一版,以下簡稱為《規范》)。其中,“戰略研究報告”建議改變當前我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育的趨同性,鼓勵辦學單位對畢業生的分類培養,取4個可能的方向,即計算機科學、計算機工程、軟件工程以及信息技術。《規范》參照Computing Curricula 2005,分別詳細給出了四個方向的核心知識體系,以及覆蓋它們的必修課程組示例。

《規范》體現出的“分類培養”精神得到了廣泛認同,人們普遍認為中國800個左右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點,按同一種模式或者培養方案進行教學是難以滿足廣泛的社會需求的,許多學校也希望得到分類培養的具體指導。但是,如何理解和實現“信息技術”等新的專業方向的教育,如何利用已有的基礎,更好地實踐《規范》,成為大家關注的問題。

為了能更好地利用現已建成的國家、省部級精品課程、精品教材等優質資源,希望能夠按照4個專業方向公共要求來構建一些基本課程,每一個方向都可以通過在這一組課程的基礎上進行擴展來形成符合《規范》的完整的專業方向教學計劃。這一組課程是“耳熟能詳”的,無論是從師資還是教材的角度,在開始走向規格分類實踐時,也是一種現實做法。

一、核心課程選取的原則

本項研究的基本目的是要推薦一組課程,當辦學單位希望按照《規范》描述的知識結構制定自己的教學計劃時,無論四個方向中的哪一個,都能夠比較方便地在這組課程的基礎上進行擴充而實現。顯然,符合這個要求的一組課程不是惟一的,我們著重考慮了如下幾點原則。

1.體現公共要求

《規范》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劃分成4個專業方向,雖然他們有著不同的問題空間、能力要求、知識結構和課程體系,但還是有共性的部分,這也是作為同一個專業的不同方向所決定的。公共核心課程應該能夠將這些公共的要求涵蓋進去,實現在課程層面上對公共知識體系、專業培養公共要求和基本特征的體現。

2.有利于構成優化的課程體系

公共核心課程需要與其他相關課程一起才能構成完整的教學計劃,所以,這些課程需要易于與相關課程結合,構成不同專業方向的課程體系。

同時我們注意到,近些年來,許多學校在制定新的教學計劃中,采用了設置分級平臺的基本框架。例如,要求教學計劃由公共基礎、學科基礎、專業基礎等組成。考慮到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對應到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這些課程可以適當照顧到學科的要求,構成一個既照顧到學科,又照顧到專業的基礎平臺,給人們制定有特色的教學計劃提供一定的基礎,使得人們能夠方便地構建完整的、全局優化的專業教育課程體系。

3.充分考慮學時的限制

由于公共核心課程相當于學科、專業平臺的基本內容,所以,只能做一個較小集合,而且課程的學時數要盡可能小,目標在于體現專業教育的最基礎要求,同時給具有特色的完整的教學計劃的制定留有足夠的空間。特別是近些年來,不少學校已經將教學的總學時數降到2500學時以下。所以按照20%計算,將公共核心課程的總學時控制在500學時以內。

4.盡可能成熟的課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開辦50余年來,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一些課程的建設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已經具備良好的基礎,這些課程將在專業教育中起到核心、骨干作用,將這些課程進行適當改造后構成公共核心課程,有利于充分利用已有的優質資源,迅速提高整體辦學水平。所以選取的課程應該是“耳熟能詳”的成熟課程。

5.體現本專業教育基本特征

課程要體現學科教育的一些基本特點。例如,雖然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涉及到計算機理、工程實現和開發利用,但對大多數人來說,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是一個以技術為主的學科,特別是在本科教育層面上更是如此。所以課程要對技術和學生的技能訓練有較好的體現。除了學科抽象、理論兩大形態使得初學者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難,需要通過實踐去深入體會外,還要考慮社會要求本專業的學生能夠更好地去實現一些系統的研究、構建和維護。因此,選擇的課程應該在加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培養上有引領作用。此外,在本學科發展異常快速的時候,這些課程相關的內容應該是成熟的、基礎的,有利于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的。

二、核心知識體系

這里給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公共核心知識體系,力求從不同專業方向的公共需求出發,給出該專業的學生應該具備的一些基本知識,我們并不試圖包括各個專業方向教育要求的全部知識,每個專業方向都需要在此基礎上按照專業方向的教育需要增加所需要的知識,以構成完整的專業方向知識體系,其具體內容可以參考《規范》。由于是基本知識,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所以,沒有包含推薦的選修知識。該知識體系共包括8個知識領域,39個知識單元,共342個核心學時。其中,

(1)離散結構(DS)60核心學時,包括函數、關系與集合、基本邏輯、證明技巧、圖與樹。

(2)程序設計基礎(PF)67核心學時,包括程序基本結構、算法與問題求解、基本數據結構、遞歸、事件驅動程序設計。

(3)算法(AL)28核心學時,包括基本算法和分布式。算法。

(4)計算機體系結構與組織(AR)60核心學時,包括數據的機器級表示、匯編級機器組織、存儲系統組織和結構、接口和通信、功能組織。

(5)操作系統(OS)32核心學時,包括操作系統概述、操作系統原理、并發性、調度與分派、內存管理、設備管理、安全與保護、文件系統。

(6)網絡及其計算(NC)48核心學時,包括網絡及其計算介紹、通信與網絡、網絡安全、客戶,服務器計算舉例、構建Web應用、網絡管理。

(7)程序設計語言(PL)13核心學時,包括程序設計 語言概論和面向對象程序設計。

(8)信息管理(IM)34核心學時,包括信息模型與信息系統、數據庫系統、數據建模、關系數據庫、數據庫查詢語言、關系數據庫設計、事務處理、分布式數據庫。

按照各個方向核心知識結構的要求,公共核心知識體系覆蓋計算機科學341核心學時的內容,覆蓋率為60.9%,覆蓋計算機工程246核心學時的內容,覆蓋率為44.7%:覆蓋軟件工程199核心學時的內容,覆蓋率為40.3%覆蓋信息技術136個核心學時,覆蓋率為48.4%。

三、核心課程

公共核心課程共包括程序設計、離散數學、數據結構、計算機組成、計算機網絡、操作系統、數據庫系統等7門,這些課程的名稱都采用了盡量一般化的處理,即后面沒有諸如“基礎”,“原理”或者“技術”之類的字樣,為學校開設具體課程留有空間,學校可以根據自己課程的特點添上適當的限定,進一步體現自己的辦學特色。

表1給出了各門課程所含的必修知識單元和所需要的學時數,和各個學校相應課程的實際教學時數相比,其中有的課程必修學時數多一點,有的少一點。所需要的總課時為448。希望各個學校在滿足教學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據本校的具體情況,做出適當的調整,可以通過強調某些內容來體現自己的特色。

四、專業方向必修課程示例

按照各個專業方向必修知識體系的要求,以7門公共核心課程為基礎,構建相應方向的必修課程。特別需要強調的是,這里給出的仍然只是“示例”,各個辦學單位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設計出更具特色的必修課程,并制定出恰當的教學計劃。

計算機科學專業方向的必修課程示例:計算機導論、程序設計基礎、離散結構、算法與數據結構、計算機組成基礎、計算機體系結構、操作系統、數據庫系統原理、編譯原理、軟件工程、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網絡、人工智能、數字邏輯、社會與職業道德。15門課程共計776學時。

計算機工程專業方向的必修課程示例:計算機導論、離散數學、程序設計基礎、數據結構、電路與系統、模擬電子技術、數字信號處理、數字邏輯、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體系結構、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嵌入式系統、軟件工程、數據庫系統、社會與職業道德。16門課程共計理論學時920學時。

軟件工程方向必修課程示例:軟件工程專業導論、程序設計、面向對象方法學、數據結構和算法、離散數學、計算機組成、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數據庫、工程經濟學、軟件工程、軟件代碼開發技術、人機交互的軟件工程方法、軟件設計與體系結構、軟件質量保證與測試、軟件需求分析、軟件項目管理。16門課程共計920學時。

信息技術方向必修課程示例:信息技術導論、離散數學、程序設計、數據結構、計算機組成、計算機網絡、操作系統、軟件工程、數據庫系統、應用集成原理與工具、Web系統與技術、人機交互、面向對象方法、信息保障和安全、信息系統工程與實踐、系統管理與維護、社會與職業道德。17門課程總計920學時。

五、結語

《規范》將“核心知識結構”作為開辦相應專業方向必須的要求,可以用不同的課程組合來覆蓋,《規范》中給出的“核心課程”只是這種覆蓋的一個“示例”,這里給出的是另一個“示例”。事實上,這也是《規范》所鼓勵的。這里的“公共核心課程”并不是《規范》中四個“核心課程”集合的簡單交集,而是根據對四個方向的理解,對它們公共核心知識單元的一個課程覆蓋。是每個專業方向公共的必修課程,而不是任何一個方向完整的必修課程集合。

無論開辦哪個專業方向,都可以在這里提出的“公共核心課程”基礎上,根據不同方向的要求添加若干課程,形成“必修課程”集合(完整覆蓋《規范》中的核心知識結構),然后再根據本學校的情況開設一些選修課程。這樣,當一個學校希望開設多于一個專業方向時,教學資源有可能得到較大程度的共享。如果一個學校要將原來的教學計劃改造為“信息技術”方向,許多已有的課程都可能被利用上。

篇2

關鍵詞 高職;工作過程;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開發

中圖分類號 TP393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708(2010)17-0054-02

隨著信息網絡化需要大量的從事計算機網絡系統的設計、安裝、維護、網絡管理及網絡安全監測,網絡軟件開發、測試等方面的人才,因此,很多高校都開設了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同時也迅速成為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新的增長點。但隨著企業對計算機人才要求的進一步提高,很多應屆畢業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都不能達到企業的要求,出現這個問題的很大一個原因在于不少高校開設的課程都處于一個系統化學習的過程,學習內容廣,但培養出來的學生的專業技能不夠,不能夠獨立去解決實際問題。所以,為了提高畢業生的社會競爭能力,有必要對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課程進行思考以及重新定位教學內容,對專業課程進行改革,設法提高畢業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個職業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職業,是因為它有特殊的工作過程,即在工作的方式、內容、方法、組織以及工具的歷史發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獨到之處。由此,職業教育課程應追求工作過程的系統化而不是學科結構的系統化,課程開發中就需要建立起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觀。按照工作過程的順序開發課程,是凸顯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開發的突破口,其目的強調高新技術條件下與工作過程有關的隱形知識――經驗的重要地位,同時強調學科體系知識不應通過灌輸而應由學生在學習過程的“行動”中自我建構而獲得。

1 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培養目標

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重在專業動手能力的培養。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培養目標是通過校企合作,深化“工學交替、崗證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依據“建網”、 “管網”及“用網”的實際工作過程,培養掌握計算機網絡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術以及具有計算機網絡軟件、硬件組網與調試、網絡系統安裝與維護、網頁設計與網絡編程能力,面向計算機網絡企業和領域里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人才,能在中小型企事業單位第一線從事網絡規劃、組建、應用、管理與維護等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依據“建網”、“管網”及“用網”的培養目標,將其分為培養網絡工程、網絡開發、網絡藝術設計三個專業方向的人才。其中網絡工程主要包括計算機網絡組建、管理與維護;網絡開發主要包括網站前臺設計與網站后臺開發;網絡藝術設計主要包括網頁設計、網頁美工設計等。

2 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思路

課程體系的構建應該與整體化的實際工作過程相聯系,即基于工作過程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必須與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組建、開發及藝術設計3個方向的工作過程相聯系。首先,通過調研確定網絡工程、網絡開發、網絡藝術設計3個方向的崗位群;其次,進行相應模塊的行動領域(行動領域是按典型工作過程能力要求進行歸納總結的結果,體現的是現實的工作崗位能力目標,是完成目前工作崗位的要求)分析,即具體工作過程的分析;再次,根據行動領域確定相應模塊的學習領域(學習領域即專業課程體系,是基于崗位工作過程分析,最終由行動領域轉化而來,它的教學目標要求既源于崗位工作能力要求,同時又高于之);最后,創建具體的學習情境――教學項目。在構建課程體系時,注重工學交替、“雙證”課程的融合。

3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運作

3.1建立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方法

第一階段為在校學習期間。主要利用學校的實訓教學設施,開展各項與計算機網絡技術相關的技能訓練。主要通過實驗實習、教學實習、綜合實踐及專項技能訓練使學生能熟練掌握。

第二階段為畢業實習期間。主要通過校企合作,學生在企業生產崗位,在企業技術人員的幫助指導下,有針對性地強化崗位技能訓練。此階段學生在真實的生產崗位參與生產管理的全過程,在重點訓練崗位技能項目的同時,熟悉生產環境,學會與人相處,培養其應對生產中突發事件的能力,培養愛崗敬業精神。

3.2建立過程+結果的考核評定方法

對學生的考核評定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是基礎技能項目考核和課程技能考核。基礎技能項目考核具體安排在學生畢業實習前進行,各系成立由專業教師組成的技能考評小組。考評教師根據學生操作的熟練程度和回答問題的準確性,評定基礎技能項目考核成績。

第二步為崗位技能考核。具體安排在學生就業前進行,主要委托實習單位對學生進行考核,學校派出專業教師督考。

3.3對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教學保障

為了加強對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教學保障,我們建立了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加強了實訓基地建設和“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

調整教學計劃,增加實訓時間。理論教學以夠用、實用為度,重點闡述與技能相關的基礎理論。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擁有一定數量、具有良好實施設備的校內外實訓基地是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基礎條件。幾年來,學院已與多家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為學生畢業實習(崗前實訓)提供了良好的場地保障。建立加強“雙師型”的教師團隊,這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重要保證。按照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課程的實施必須以行動為導向。以行動為導向的教學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完成工作任務,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學過程,使學生在工作實踐中進行學習、思考、總結、提高,通過過程完整的具體的工作活動,從中獲取工作過程知識,全面提高綜合職業能力。這就對教師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教師自身素質和能力的提高,以及對教學工作方式、方法的改變是學校課程改革工作能否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姜大源.關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結構的理論基礎[J].職教通訊,2006(1).

篇3

關鍵詞:功能模塊式;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體系;專業核心模塊

中圖分類號:TP3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2)08-1859-03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Functional Modular Curriculum System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Major

DOU Li-li

(Tianjin Coastal Polytechnic, Tianjin 300450, China)

Abstract: Major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has developed a very long time, further research of functional modular curriculum system can resolve the current main problem, prominent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enhance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market competitiveness. This article proposes dynamic functional modular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professional core module, studies and practice system characteristics, teaching mode,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 functional modular;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system; professional core module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推進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素質勞動者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已成為當前高職院校面臨的主要問題。[3]近年來,計算機應用專業發展緩慢,招生形勢嚴峻,為改善這種現狀,學院作為2011年院級立項課題研究并實踐了《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功能模塊式課程體系建設》,本文為該課題研究成果。

1當前高職計算機類專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專業定位不明確

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的發展極不穩定,專業調研不及時,不能了解行業現狀和發展動向,造成課程設置陳舊、計算機類的不同專業區別不大、職業方向不明確招生困難。這也就要求我們不斷動態的定位該類專業,突出其專業特點。[2]只有通過開展廣泛而深刻的專業調研、認真分析產業現狀及其發展趨勢,才能處理好市場需求與人才培養的關系、考生需求與專業設置的關系、長期規劃與短期調整的關系。同時結合地方特點,科學地進行人才預測,動態地進行專業設置,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要。

1.2專業對口率偏低

1999年以來,全國高校特別是本科院校大規模擴大招生,計算機類專業人才需求已接近飽和,同時大量的培訓機構也在不斷的輸出定向型人才,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受到空前的嚴峻考驗。經過多方努力,學院計算機類專業畢業生雖就業率保持穩定,但專業對口率明顯偏低。

1.3教育理念較落后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高職院校生存與發展之本,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和特色創新,作為高職教育工作者更應該深刻理解這一教育理念。[4]校企合作最終要體現在課程體系如何與崗位職業標準對接上,這是實現學生專業職業能力與企業崗位能力零距離對接的關鍵環節。[5]沒有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我們的學生就不能掌握企業需要的技能、不能適應工作崗位,無法實現就業,也就失去了高職教育的意義。

1.4教師企業工作經驗較少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設計者、指導者與參與者,也參與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課程標準、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制定和實施,教師實踐技能的高低決定著學生的技能水平。目前絕大部分教師直接來自于學校,沒有企業工作經驗,動手能力差,教學質量低。

1.5學生職業技能不滿足企業需求

學生在校期間所學技能與行業需求存在較大差異,專業技能不扎實,實戰能力差,難以滿足社會需求。只有依托產業辦專業, 把學院引向市場,讓社會參與辦學,廣泛整合社會資源,建立生產性實訓基地,不斷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確定職業方向,突出動手能力訓練,才能真正滿足企業需求。

2基于專業核心模塊的動態功能模塊式課程體系的構建

高職院校不斷更新辦學理念,建立完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技術領先的教學體系,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校企合作環境,開發工作崗位實際實訓項目,達到校企資源共享,把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思想和理念轉化為行為規范和具體操作,真正培養出企業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以就業為導向,以行業為依托、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原則設計模塊,首先進行了多方面的調查研究。調研對象主要包括企業、行業專家、在校生、畢業生、兄弟院校、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等,調研方式主要包括發放調查問卷、座談會、企業深訪、電話調研、參加企業招聘會或聯誼會等,同時更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大量的網上在線調研,分析得到了近年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人才需求調研報告,并據此制定出了專業發展規劃和人才培養方案。重新按培養能力平臺劃分模塊,不斷建設完善課程體系,提出基于專業核心模塊的動態功能模塊式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是一種擴展的集群式課程體系結構,包括專業核心模塊、公共基礎模塊、專業通用模塊、動態職業模塊。

專業核心模塊:對應職業核心工作崗位,同時對應專業核心技能取證。主要包括平面設計、二三維動畫制作、多媒體制作、計算機輔助設計等子模塊。對應photoshop、3DsMAX,CorelDraw、Illustrator、Flash、計算機輔助設計、多媒體設計等課程。

公共基礎模塊:對應基本職業素質培養,主要包括英語、溝通、表達、寫作、創新、合作、組織、管理等職業素養。對應大學英語、高等數學、應用寫作、演講訓練等課程。

專業通用模塊:根據面向與職業核心崗位相關的特定職業崗位群(集群)的多種職業方向,抽取出該職業崗位群(包括職業核心崗位)需要的共同專業基礎知識與技能,作為各職業方向的通用部分,設立專業通用模塊。基本專業素質主要指計算機的管理和維護以及基礎編程能力,對應計算機組裝與維護、信息處理技術、辦公設備使用維護、軟件應用、基礎編程語言等課程。

動態職業模塊:根據各個職業方向的不同要求,設計出柔性的動態職業模塊,可根據技術變化和市場需求對各職業方向人才的需求情況做出動態修改,每個模塊與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對應。主要包括軟件開發、數據庫管理、網站設計、網絡管理等動態職業模塊。每個動態職業模塊又都包含若干個子模塊,每個子模塊又由若干個學習單元或課題組成。每個動態職業模塊對應一個專業輔助技能取證。

3基于專業核心模塊的動態功能模塊式課程體系的特點

3.1突出以市場為主導

職業核心工作崗位對應專業核心模塊,同時又充分考慮到了就業市場的需求和變化,各個模塊與職業能力平臺相掛鉤。工作崗位分解為工作任務,工作任務對應課程,即根據職業需要的知識技能來確定課程內容,使“能力本位”的思想得到體現。

3.2模塊化確定了課程體系的基本結構

模塊化教學是一種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且用在教育教學中的系統化教學方法。模塊式教學(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是國際勞工組織在20世紀70年代開發出來的一種較為先進的培訓模式,以現場教學為主,以技能培訓為核心的一種教學模式。它是以崗位任務為依據確定模塊,以從事某種職業的實際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為主線,可稱之為“任務模塊”,在我國一般稱之為“模塊式教學法”。[1]

3.3動態性闡明了課程體系適應變化的顯著特征

動態性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專業核心模塊和動態職業模塊內各個專業方向的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的變化保持一致,體現出課程設置的動態性;二是根據人才需求和學生就業率的變化情況,可調整選修相應動態職業模塊的學生人數,體現出課程選擇的動態性;三是根據專業招生情況和就業情況動態調整動態職業模塊內專業方向,體現出職業發展方向的動態性。

3.4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專業通用模塊為就業打下基礎,專業核心模塊滿足了學生即時就業的需要,動態職業模塊可由學生自主選擇,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興趣和職業生涯發展。

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不能只依靠學校專業教師,必須實現專業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對接,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承擔合作職業院校的實踐教學任務,與教師共同開發實踐教學課程內容,負責學生技能訓練指導;職業院校教師參與企業的技術革新、設備改造與新產品的研發,承擔企業員工繼續教育的培訓工作,到合作企業頂崗實踐,在內涵上真正建立職業院校教師與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雙向交流與流動的機制,才能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企業生產效率。[5]

4基于專業核心模塊的動態功能模塊式課程體系的實施

4.1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

根據模塊的劃分,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在模塊的設置和每個模塊的分解過程中積極與行業企業取得聯系,建立長期穩定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合作關系,根據地方經濟特色和市場調研分析報告由行業企業專家、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共同交流構建課程體系結構。每個專業模塊(專業核心模塊和動態職業模塊)在綜合實訓后都對應一個崗位資格證書,使學生一走上工作崗位可以快速的適應和提高。增強了專業教研室和教師參與行業聯系和技能提高的緊迫感和積極性。該體系的實施,對專業教學計劃的制定人和專業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2轉變模塊化教學模式

每個學生的學習過程都包括專業核心模塊、公共基礎模塊、專業通用模塊和1個動態職業模塊。采用“分段式串并結合”的教學模式,公共基礎模塊和專業通用模塊采用并聯模式,專業核心模塊和動態職業模塊采用串聯模式。模塊化教學過程中,每個模塊分別設置了基礎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和綜合能力等四種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能力階段。每個階段組織在集中的時間內串聯進行,可以明顯區分出學生訓練中的各個層次和各個能力階段,從而便于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技能水平,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因勢利導、因材施教。

4.3設計模塊化教學內容

重組教學內容,理清每個模塊及內部各子模塊之間的關系和順序,避免大量的知識重疊或無用課程的開設。分解每個模塊的教學內容,得到若干個學習單元或課題,確定每個課題的教學目標、教學要求、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及考核標準。每個教學課題都以企業生產任務為依據,以掌握技術技能為目標,以企業管理方式為要求進行。

構建“功能化”的教學考核模式,體現“職業技能本位”的思想。采用多元考核形式,包括口試、理論考試、現場操作、答辯、大作業、課程設計、論文、技能取證或多種形式相結合,評價方式包括自身評價、小組評價、同學互評、校內外教師評價、國家認證等。每個模塊采用多級考核制度,包括單元考核、定時考核、綜合實訓考核和技能取證等,由工作態度、單項技能、拓展技能、綜合技能等共同確定水平高低。

4.4引入模塊化教學方法

引入模塊化教學后,教師的工作量和工作強度加大了,對教師自身實踐動手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師不斷加強企業聯系,提高自身動手能力。每個學習任務或課題都是一個實際項目,只有深入企業一線才能得到,每位教師與1-2名企業專家保持長期聯系,同時每年要求一個月深入企業一線工作崗位頂崗實習,為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的制定及日常教學工作打下基礎。同時,教師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工作,為每一個工作任務設計報告和相關文檔,攻關解決每一個技術難題,設計指導組織每一個教學環節,評價反饋每一個學生,掌握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進度。因此,模塊化教學對于我們教師自身的業務水平、教學水平、科研水平、師德師風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轉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每個模塊的實訓過程都要以學生為主體,選擇行動導向的教學法,主要有任務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基于項目的引導文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實驗法、現代四階段教學法等,根據不同模塊的特點選擇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好的教學方法。做好教學過程設計,以實現技能、知識一體化,教、學、做一體化,將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個人能力集成于學生能力的實訓過程中。每次任務完成以后,教師應對每位學生在本次活動中的表現給予反饋,肯定學生成績的同時,指出存在的問題及不足,并根據其完成情況,制定新的任務目標,最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5結論

動態功能模塊式課程體系充分體現了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辦學原則。課程體系的目標面向職業崗位群,把增強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作為基本要素。把從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態度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形成“基本素質一職業能力一崗位技能”三位一體的課程模式,縮小了學生在校期間所學技能與行業需求之間的差異。同時,用學生在某職業方向的就業率來動態調控選擇該模塊的人數,真正實現了就業導向的原則。

參考文獻:

[1]柳國偉.高職院校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模塊化教學課程體系構建的探索與實踐――以紹興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1):119-120.

[2]殷鋒社.計算機應用專業以職業為導向的課程體系研究與設計[J].價值工程,2011(5):299.

[3]劉琳.高職高專中計算機應用專業的模塊化教學與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 2010(12):3155-3156.

篇4

【關鍵詞】工作過程;數據庫課程;教學改革

一、引言

目前數據庫系統應用于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信息系統的核心和基石。因此數據庫技術日益成為計算機科學與工程技術人員必不可少的知識與技能。數據庫應用課程是高職院校計算機相關專業學生學習數據庫技術的一門專業核心平臺課程,擔負著培養學生數據庫技術的基礎知識和數據管理的應用能力。但是數據庫應用這門課程由于自身難度大,課程理論體系復雜、高深、發展快,其應用技術具有靈活性、多樣性,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該課程的學習效果一直不明顯。數據庫應用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學生能夠掌握數據庫的基本知識,但如何靈活運用數據庫知識解決后續課程中的數據管理、數據維護能力卻相對薄弱,同時缺乏對學生綜合能力與職業素養培養的觀念。因此,數據庫應用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本文將基于工作過程的職教理念在數據庫應用課程的課程設計與課程教學中進行的改革進行研究,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與職業素養。

二、課程來源與課程設計

按照基于工作過程的職教理念,課程應經過社會調研和專家訪談,確定專業面向工作崗位群中的具體工作崗位;對工作崗位進行分析,以工作任務和行動過程為導向,以崗位工作任務所需的相關知識、能力為依據進行設計,開發典型工作任務;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教學加工與教學設計處理,得到適合教學的學習情境,并使之具體化。(1)多維度專業調研。按照職業教育改革的理念,課程必須為其專業服務,因此任何一門課程都與專業有著緊密的聯系。通過進行服務區域、面向行業調研、人才需求調研、同類院校專業調研、畢業生調研等多維度的專業調研,得出結論:面向整個產業鏈,會計電算化從業人員的需求量大,已從業人員的數量及質量遠遠未滿足需求。但應拓展會計電算化人才知識結構,培養高技能應用型會計電算化人才。(2)確定專業崗位群。根據多維度專業調研結論,專業應培養適應現代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掌握以會計信息化應用、系統管理與維護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技能與方法,具有熟練應用財務軟件進行財務業務一體化處理能力的會計信息系統管理、實施、維護的復合型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在專業調研專家訪談的基礎上,確定了以下崗位群:會電核算崗、會電維護崗、會電實施崗等。并對崗位群進行分析,具體如表1。

表1 崗位群分析

(3)開發典型工作任務。通過專業調研與崗位群的分析,教學設計者應該基于工作過程來構建學習情境,把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巧妙地隱含在一個個工作任務之中。工作任務設置的總原則為從工作需求出發,選擇相關的工作任務并確定相應的知識和技術,其目標是在工作中學習和應用知識。(4)設計學習情境。數據庫應用課程的學習情景是依據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典型工作任務為基點,綜合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和職業素質為一體的思路進行設計。以形成數據庫應用和數據管理能力為基本目標,緊緊圍繞完成工作任務的需要來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突出工作任務與知識的聯系,讓學生在職業實踐活動的基礎上掌握知識,增強課程內容與職業能力要求的相關性,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選取項目的基本依據是數據庫應用課程涉及的工作任務范圍,但在具體設計過程中還以數據庫系統應用流程與典型的項目為載體,使工作任務具體化。學生通過4個典型工作任務完成數據庫應用課程的學習任務。以數據庫認知、學籍管理數據庫、網上購物系統數據庫、會計信息系統數據庫共4個項目為載體來組織教學,4個項目設計循序遞進、循環上升,并將職業行動領域的工作過程融合在訓練項目中。在每一個學習情境下,結合學習情境內容和能力要求的特點,設計若干學習子情境。子情境的設計上,將數據庫管理系統的相關任務由易到難、由基礎到提高、簡單到復雜貫穿于教學和實踐的全過程,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理論進行實際應用的能力。為后續管理信息系統軟件的應用與維護以及今后的數據管理維護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促進學生學習遷移效果的顯現和綜合能力的提高。

三、課程教學的具體實施

在學生學習的初期,對數據庫的認知非常有限,所以“數據庫認知”作為第一個教學情境,完成認識數據庫、SQL Server的安裝和設置等知識目標與安裝和正確使用及簡單配置SQL Server數據庫的能力目標,該階段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在第二階段,以“學籍管理數據庫系統”為情境進行教學,以培養學生初步管理、維護及備份恢復SQL Server數據庫的能力為目標,該階段以教師的引導、講授為主。在學生對數據庫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后,學習中期的“網上購物系統數據庫”中,教師應讓學生嘗試完成一些任務。該階段中應采用情境教學法、小組討論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在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的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團隊意識和協作能力、學生的表達能力等綜合能力。在學生對數據庫的知識有了整體認識后,教師引入“會計信息系統數據庫”,向學生展示一個完整的數據庫項目,這個階段采用項目教學法為主;通過操作會計信息系統數據庫的前臺應用軟件與后臺數據庫的管理,讓學生明白會計信息系統數據的來龍去脈,為管理軟件應用、ERP維護等后續課程中數據的管理與維護打好良好的基礎。這一階段,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取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具有質量意識與安全意識,基本的職業素養與嚴謹的工作作風等等。

四、改革效果與特色

(1)理論夠用、注重實操。根據現在高職改革的理念,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類型是技術應用型、技術技能型的高技能人才,不是研究型的人才。同時根據高職院校學生能較快地獲取經驗性和策略性知識,對理論性知識的理解相對薄弱的這一特點,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按照理論夠用的原則,針對所在具體崗位所需知識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摒棄了數據庫設計、數據庫應用程序開發等傳統教學內容。(2)重點突出、貼近應用。教學內容基本來自于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籍管理系統、學生容易理解的網上購物系統以及與學生專業相關的會計信息系統,貼近實際應用,能夠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果。(3)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筆者所在學院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增強辦學活力,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對人才素質的需要。通過課程基于工程過程的教學改革,對學生從原來主要強調動手能力的培養,轉變為在培養操作能力的同時,加強作為一個職業人的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成為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參 考 文 獻

[1]密君英.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數據庫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福建電腦.2010(1)

篇5

計算機工程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3.5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8500(2013)04-0041-02

以計算機的計算數據為準,這在進行工程設計時,將對工程建設的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工程師在進行正確應用計算機工程技術進行工程設計工作的教育和提醒,是當前應該注意的一個突出問題。

1計算機工程技術的應用現狀

隨著計算機硬件技術、軟件技術的高速發展,各種計算機應用程序的開發形成了這一批技術工程師從走出校門開始,就在計算機上進行工程計算、設計。他們小再經歷老一代工程師們通過乎工計算的過程,甚至自日迷信計算機,認為計算機是解決一切工程問題的源泉,簡單地信賴計算機。隨著人里的計算機軟件的開發,但又缺乏對計算機軟件的質里的保證,包括對軟件開發者和其技術支持的技術資質證明;軟件開發商的質量保證、質量控制過程的嚴格評價,軟件中所用技術的理論依據的嚴格評價;簡單和復雜例題測試結果的嚴格評價及其與其他獨認求解結果的比較等等很多威脅到工程技術安全的問題,被計算機軟件應用的發展所掩蓋了。

人們越來越愿意相信計算機技術使他們能對工程作出正確的判斷,而很少有人在想,特別是年輕的工程師們更很少去想,如果沒有計算機,工程設計師需要哪些必要的知識和經驗。人家都相信,解決工程問題的專業知識就是怎樣使用計算機技術以及計算機本身的專業知識,有的甚至把使用計算機的能力當成能勝任工作的能力,人里的工程師們相信,他們僅僅依靠計算機技術就可以“解決”工程問題。沒有人認識到高質里的工程只能是淵博的工程理論知識、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以及艱辛的腦力勞動、高質里的設計思想相結合的產物。

在工程設計計算中利用計算機工程技術已有了很嚴重的負內影響,它使年輕的一代工程師們相信計算機的安全莊、知識莊和能力。他們變得如此依賴計算機,以至十喪失了正確進行工程計算工作的能力。他們不懂得計算機不可能記錄有關模型、分析和設計的一此技巧。在現實工程實踐經驗中,工程設計,特別是水利水電工程設計的模型是千差萬別的,計算機不可能識別上千萬種工程設計思想,除了具有陜捷的計算速度以外,計算機程序只是一此離散的知識。而真正的工程知識是經驗、直覺、靈感、領悟力、創造力、想象力和“認知”的巨人綜合體,它超越了任何計算機程序和程序員對結構工程的“理解”。

現代工程具有復雜的理論依據、集體的設計思想,單純的依靠計算機工程技術是不可能讓人們學習有意義的經驗的。越來越多的工程師們都期盼計算機軟件能將工程設訓程序完全自動化,希望在解決工程問題時他們只需要區化類型和條件,讓程序自動生成必要的數學模型,完成復雜而重復的分析和設計過程,最后由制圖工具完成設計圖紙。這樣,工程設計唯一的責任就是明確所要解決的問題,然后評價最后的設計“成果”。而對于是否能可靠的檢測特征值,在進行分析時是否用了足夠的模型、狀態,或計算機建認數學模型的理論是否正確,是否符合工程實際的特征,分析結果對工程敏感部位是否敏感,計算結果是否在條件允許范同之內,是否能根據實際的工程設計模型對某此邊界條件進行調整。這些在年輕一代的結構工程師們心中,都變得模糊不清。

計算機是一種工具,不可能替代人的腦力勞動、人的知識、經驗的積累,計算機能處理大量的信息,但計算機程序是沒有多少工程實際工作經驗的程序員編制的,程序對工程建立的數學模型也不會很完善,在計算中,即使是錯誤的信息,計算機也不可能識別,同樣的都在計算機上顯示給專業技術工程師們。這就要求專業技術工程師們自己能通過專業技術知識的掌握,來控制設計計算機的偏差。

在軟件的實際應用方面,那些只有極少經驗、極少學識、年輕的工程師依靠計算機軟件來解決極度復雜的結構分析和設計問題。他們對力學基本原理和設計規范的背景知識了解很少,無法判斷程序算法所蘊含的假設和步驟,也無法判斷計算機運算結果的質量,他們寧愿相信計算機程序產生的任何結果都是正確的,也無法懷疑計算機作出的所有結果,以及用獨立的例題校驗結果,這對計算機工程技術的應用方面造成了很大的缺陷。

2如何正確合理的應用計算機工程技術

在年輕一代的工程師當中,應讓他們對工程設計的危險性、對公眾安全的威脅、對工程設計的責任感有一定的認識,應該讓他們知道,工程特性是由工程設計的質量決定的。真正有經驗的工程師,應該不用完全使用計算機就能工作,計算機工程技術的應用本身并不是壞事,問題的核心是在工程計算中計算機的使用方法,不能濫用計算機。要強調工程實踐中知識、專業技術以及經驗的重要莊,了解“為什么”這樣設計才是關鍵。專業的工程師應在參加工作的最初一段時間內,對工程設計計算進行手工求解,了解手工求解的原理、基本原則和提煉模型、識別計算結果中的錯誤,解決問題的其他方法,判斷計算結果的有效性。對計算機的計算結果應持批評態度,尊重工程實踐經驗,通過工程實踐學習工程設計,強調從那此資深的或有經驗的結構工程師那里學習結構工程設計。不依賴計算機解決工程問題,要經常懷疑計算機,在沒有深入工程以前不使用計算機的結果。在被工程師證實正確之前,假設計算機提供的結果是錯誤的。在用計算機求解之前,必須先知道答案。不崇拜計算機,而是崇尚知識和經驗,提倡全面了解工程理論和實踐中的所有經驗。

雖然在工程實踐中計算機技術是非常有價值的工具,但是工程師們必須認識到對工程學的原理、方法、標準等等的全面了解,比對計算機操作方法的了解要重要得多,計算機不可能記錄有關模型、分析和設計的一些技巧。

篇6

關鍵詞 計算機軟件 維護 管理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在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下,我國的計算機軟件管理卻顯得有些滯步不前,尤其是在軟件工程技術方面,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首先,我國的計算機軟件研究起步較晚,因而在技術和體系方面都尚不完善,管理中的一些問題也難以被發現。其次,我國的計算機用戶在使用計算機軟件時受到的限制因素較多,使軟件的一部分功能無法得到完全的實現,從而給軟件管理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計算機軟件管理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項目,相關專家和單位必須努力掌握計算機領域的各個方面,從而對軟件管理上的問題進行及時處理。

1計算機軟件項目管理的主要內容

1.1員工管理

計算機軟件工程的設計和管理都需要專業技術人員的參與。作為一項高科技工程項目,軟件工程管理對于相關管理人員的技術要求很高,工程人員必須熟練掌握計算機操作使用的技術,同時具備數據整合分析的能力。為使計算機軟件管理工作順利完成,軟件工程人員應首先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增強工作責任感,在工作中與其他部門人員積極配合,努力保證每一個管理環節的質量。與此同時,軟件工程人員還應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積極學習新興計算機工程技術,為管理工作的開展打下基礎。

1.2用戶管理

軟件開發的最終收益者是廣大用戶,因此在軟件開發過程中也應充分考慮用戶需求。為完善后期管理工作,相關管理人員應在前期就與用戶保持積極聯系,充分了解和調查用戶對計算機軟件的要求。在軟件投入使用的過程中,工作人員也應做好用戶信息的反饋工作,并對問題較大的部分進行及時整改,充分保證軟件的實用性,滿足用戶的使用要求。

1.3組織管理

計算機工程也屬于信息工程,其主要工作內容是處理并傳遞大量的數據信息。為了保證信息傳遞的準確性,必須對信息進行高效、完善的組織。相關技術人員首先應對數據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并形成數據組織的一套系統,在進行數據整合時遵循整體按照系統進行,局部根據實際調整的原則進行。

2計算機軟件項目的管理問題

2.1用戶需求與實際管理中存在較大差距

基于計算機工程的復雜性,用戶對計算機軟件的使用需求有很大一部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無法達成。造成這一原因的因素除了技術限制等方面的客觀原因,還有管理人員操作不規范、數據統計不夠完整等因素。其次,由于我國計算機軟件管理領域尚未形成一個完善的體系,導致技術人員在操作時有很大的隨意性,使得用戶需求與實際軟件功能有較大出入。

2.2對工作量估算的誤差

計算機系統要處理的信息數據相當龐大,數據間關系又十分復雜。為高效的完成計算機軟件管理工作,技術人員必須首先對信息數量量進行較為準確的估算,從而對數據管理工作投入適宜的人力和物力。對工作量估算的誤差將會極大地影響到計算機工作的效率。人為的因素是導致誤差產生的主要因素。技術人員對數據的處理方式、后期的校對整改工作都將極大地影響數據量的準確度。因此,有許多估算誤差都可以通過后期的核查避免。軟件工程人員必須首先端正工作態度,其次應制定一套完整的數據量估算體系,從而提高數據估算的效率和準確性。

3計算機軟件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3.1提高軟件工作效率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各產業的相關理論技術都在進行革新,對于高科技信息產業的計算機工程更是如此。原有的前臺軟件控制方法在不斷發展的計算機系統下已經不再適用,網絡開發商逐漸使用工作效率更高的數據庫管理來代替傳統的軟件控制系統。在這種管理系統的控制下,軟件運行的速度和效率都有了明顯的提升,在未來這種管理系統應獲得更廣泛的應用。

3.2建立健全的計算機軟件管理制度

對計算機軟件系統的管理可以分為幾個方面。首先是相關技術人員的管理。高科技人才是21世紀最重要的資源。在軟件管理領域,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術的工程人員應受到更多的關注和重視。同時,相關部門應加強對技術人員的培養,并制定相關的措施調動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其次是對高層監管人員的管理。對于監管人員也應要求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在軟件管理問題發生時能及時地做出應對和調整。同時建立完善的監管體制,為監管人員的工作提供依據和參考。

3.3建立統一軟件開發平臺

建立統一的軟件開發平臺有利于資源的共享和數據管理。目前,在我國還尚未有一個完善統一的管理平臺,相關部門和技術人員可以借鑒國外發展經驗,積極推進平臺的建立,為計算機軟件的開發管理提供一個更好的技術支持。

3.4加強軟件工程的風險管理

軟件的開發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要有效地規避風險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應進行有效的需求分析。需求分析階段的風險主要產生與用戶要求與軟件實際功能的誤差。當用戶要求達不到滿足時,軟件開發商必須在原有的軟件功能基礎上進行整改,從而造成了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為避免這種現象,軟件開發商應在前期做好與用戶的溝通工作。其次,技術工作人員必須保證軟件開發的進程。計算機行業產品技術的更新速度快,軟件開發一旦更不上市場需求就會很快被市場淘汰,為此技術人員必須保證軟件開發的速度。

4結語

本文針對我國計算機管理領域現存的問題,提出了一定的整改措施,對軟件的性能、相關技術人員的管理方面等都進行了綜合的考慮。計算機軟件的開發必須與用戶需求和社會科技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并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從而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參考文獻

[1] 李萬軍, 曹艷云. 論計算機軟件工程管理工作[J]. 才智,2012(03):78-80.

篇7

關鍵詞:計算機工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1引言

近年來,我國各計算機專業院校為社會培養了大量的本科畢業生,但所培養的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方面和社會目標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人才培養目標與市場需求之間嚴重失衡,出現了結構性就業困難。原因在于我們的計算機專業在培養方案的制定與實施過程中跟不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而傳統的教學模式一時又難于改變,實踐教學和創新能力培養嚴重滯后。西安郵電學院計算機系在當前金融海嘯嚴重影響的形勢下,仍然保持了往年一樣較高的就業率,得益于連續四年的艱苦探索,特別是在構建適應社會需要的計算機工程型人才,創新校企互利雙贏的合作教育模式方面所進行的嘗試。

2堅持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相統一的人才培養方案

符合計算機工程型人才培養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指導思想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協調發展,注重對學生探索精神、科學思維、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計算機工程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應該是:能夠滿足新興技術發展的需要,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高的綜合素質、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適應性、具備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能力的現場工程師。計算機工程應用型本科人才融合了傳統本科的基礎知識寬厚、綜合素質較高、具有可持續發展潛力,以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實際應用能力。

重視基礎理論的教學,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強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的應用性部分,把應用性環節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強化學生動手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突出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的相互滲透和融合,堅持工程科學教育與工程實踐訓練并重,通過產、學、研結合,逐步建立起科學合理的計算機工程型本科人才的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

3面向市場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動態教學機制

計算機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必須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高度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西郵計算機系根據企業需求,采取了靈活彈性的專業選修課設置、考核與管理模式,加大了各專業培養方案中集中實踐環節,包括課內實驗、課程設計、認識實習、生產實習以及畢業設計等實踐環節,都制定了嚴格規范的指導書或實施細則。為了加強與企業的聯系與溝通,計算機系與西安高新開發區、北京中關村軟件園、深圳市軟件園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成為園區的人才培養基地。通過與園區中大量企業的合作,根據來自企業的需求信息,及時對培養方案進行充實調整。如企業對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有一定要求,就以選修課的形式開出“IT職業規劃與職業化塑造”課程,聘請企業人力資源經理、項目經理到校為學生授課。這些調整和合作得到了企業的認可與支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07年,計算機系與廣州周立功單片機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了“周立功3+1創新教育實驗班”,前三年按照學校的教學計劃培養,大四第四學年學習企業的課程,學校通過課程置換,承認學生所獲得的學分,畢業后到企業任職,大多數同學獲得了高新聘用,許多同學畢業后都成為公司的核心骨干。

4建立多位一體的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體系

知識、能力和素質是工程應用型人才必須具備的三大要素,而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只有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來實現。除了加強傳統實踐教學環節的組織管理和質量保證外,計算機系積極開展了實驗室開放工作。各個實驗室在完成正常課內實驗、課程設計以及畢業設計等任務的同時,全天為學生開放。每門課程都開發了供學生在開放實驗中選做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既解決了正常課內實驗學時不足的問題,又為學生綜合使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開展實驗研究工作提供了條件。

計算機系還成立了十余個課外科技活動興趣小組,由實驗室承擔學生的課外科技活動的組織與管理工作,主要有“嵌入式系統興趣小組”、“FPGA興趣小組”、“多媒體制作興趣小組”、“網頁制作及組網興趣小組”、“計算機應用系統設計興趣小組”等。一個興趣小組常常出現數百學生報名的可喜景象。近年來,學生課外科技活動項目在陜西省電子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競賽、“挑戰杯”以及各類企業或行業比賽中獲得了優秀的成績。多位一體的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為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素質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積極參加開放實驗或科技活動,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得到了用人單位的好評和肯定。

5與企業共建校企合作雙贏實踐教學基地

計算機系特別重視與企業建立校內外實習基地,在實習基地的建設上,采取了內外結合、校企互動、訂制培養、就業對接的方式:同一家企業,既在校內建立實習基地,又是學院的校外實習基地,校內校外功能對接,互為補充;校企雙方共同參與管理,各有所側重;實習實訓和課程內容根據企業用人要求設置和調整,校外實習是校內實訓的銜接和延續;最終實習考核的結果以在企業就業為目標,以勝任企業要求成為合格的職業人為檢驗。

以雙基地合作伙伴北京神州數碼融信軟件公司為例,雙方的合作關系為:校內實習基地由學院提供實驗設施和場地,企業承擔教學費用。有意參加培訓的學生先由企業招聘,再根據企業的要求,與企業共同組織通過筆試和面試的學生前期培訓。培訓從大三暑假開始到大四上學期,利用業余時間完成第一階段的技術培訓。期間學生具有雙重身份,既是西安郵電學院的學生,又是神州數碼的見習員工。在校內實習基地培訓經考核通過者將成為企業的見習工程師,進入第二階段,到企業校外實習基參加真實項目實習。參加項目兩個月后進行適崗度考核,通過后將成為神州數碼的正式員工。企業為不被錄用的學生出具見習表現證明,以便重新求職。被錄取者繼續參與企業開發項目,同時在企業完成畢業設計,在學校通過答辯,畢業后正式入職。

6吸收社會和企業資源參與實踐教學和培訓

目前教育體系下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具備了比較扎實的基礎理論和一定的實踐能力,但在新技術、新工具的使用、企業真實環境下工作流程與管理模式的了解以及必備的職業素養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須開放辦學,吸收社會資源和企業參與。例如,學校近年來與西安高新開發區、北京中關村軟件園的多家企業就軟件開發與測試人才的合作教育模式進行了探討,與企業合作開展各種面向就業的培訓,使學生盡快實現角色轉變,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由于企業的參與,學校不僅迅速接軌信息產業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而且還獲得了企業捐助的大量硬件設備和軟件工具,改善了辦學條件。

計算機系將國家鼓勵發展的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作為重點,針對企業需要進行課程開發,并設立培訓項目。大三下學期和大四上學期,學生在完成正常的培養方案中規定的課程外,利用業余時間在校內完成企業所提供的有關課程的培訓,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請企業經理和技術總監給學生上課,并且帶學生到企業體驗實際工作流程。其中有關團隊合作、職業素質、企業文化等培訓內容,直接由企業派有關人員來授課。培訓后,學生在企業由擁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指導下進行實際項目的開發工作,并在企業完成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等教學環節。這些學生絕大部分都會被企業錄用成為企業的正式員工。

7探索并創新校企互利雙贏的合作教育模式

計算機系積極加強與企業的交流與溝通,與國內外多家不同性質和不同規模的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探索出“3+1創新教育實驗班”、“與企業對接定制培養”、“企業參與以緊缺行業需求為目標的就業培訓”等多種校企合作方式。多種校企合作方式構建出計算機工程型人才培養的創新模式――校企互利雙贏的合作教育模式,這一模式不僅具有針對不同企業的靈活性和適應性,而且貫穿了不同方式所共有的核心內容,都是以本科教學為根基,以校內校外聯合實習雙基地為載體,以共同組織教學和管理為手段,以實現學生就業和企業招聘到合格員工為目標,最終實現校企雙贏。

與傳統教學不同,校企合作教育在教學方面注重提高學生的認識,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作用,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培養學生“思想過得硬、作風過得硬、技術過得硬”,力爭畢業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同時,為了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培養創新精神,開展了多種具有企業特點的實踐教學活動,采取以企業的真實項目作為教學案例,緊跟前沿技術,并以項目設計為學習小組,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使學生具備“零適應期”的平穩就業。

8大膽改革創新實踐教學組織模式

在與企業的合作中,需要企業參與制定實訓課程、聯合組織教學和共同管理,組織對接培訓并開展就業服務。這些任務的開展逐漸顯現了原有實踐教學體系的不足,為滿足與企業合作的需要,計算機系在實踐教學的組織形式上尋求突破,建立了“西安郵電學院IT應用型人才實訓中心”。實訓中心的功能包括有窗口功能、實踐教學、教學改革、校企合作、就業服務、素質教育、教師培養等功能,實現了校企合作的管理、服務和保障。

實訓中心開展了各種就業實訓,成為學校通向社會的窗口和紐帶,開辟了學生過渡為職業人實現直接就業的新途徑,彌補了現行就業服務體系的不足,構成了校企合作對接雙贏的就業特色。實訓中心通過建立接近企業真實物理環境和管理環境的實驗室,在技術課程實訓的過程中,貫穿了職業員工素質養成教育,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在本科教學中的缺失狀況在實訓中得以改善,凸顯了計算機工程型人才培養的職業化特色。

9結語

西郵計算機系在探討計算機工程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中,通過培養方案目標導向,建立動態教學機制,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實踐教學基地,豐富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創新實踐教學組織實現管理和保障,逐漸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校企互利雙贏的合作教育模式。四年來效果顯著,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共贏。學生更是最大的受益者,不僅能夠充分運用所學知識,實實在在掌握與日后工作對接的本領,而且實現了人生價值轉換,對未來充滿信心,成為工作需要和企業搶手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元元,李正,徐向民. 改革實踐教學模式 培養創新型工程人才[J]. 中國高等教育,2006(23):33-35.

[2] 洪林. 國外應用型大學實踐教學體系與基地建設[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12):117-119.

[3] 王陸海,韓俊剛. 校企合作雙贏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與實踐[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10):162-163.

[4] 張輝,樊澤恒,孔垂謙. 高校“工程訓練中心”功能定位與特色追求[J]. 江蘇高教,2007(3):68-71.

[5] 張輝. 高校工程訓練中心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程訓練中心為個案[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1):72-75.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Computer Engineering 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

WANG Lu-hai, WANG Zhong-min

(Xi’an University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710121, China)

篇8

關鍵詞:人才培養模式;卓越工程師;計算機專業;全程式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8-0053-02

一、引言 

計算機專業教育模式成為制約計算機產業發展的瓶頸之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當前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廣西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于2013年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專業,其定位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應用型卓越工程師,優化“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方案,探索適合自身情況的高素質工程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為此,選擇與學術型培養目標錯位發展的道路,以產學研合作為依托,以強化培養學生實踐、創新和創業能力為主線,培養“厚基礎、重實踐、富層次、強適應”的計算機工程技術人才,完成以工程技術能力培養為主線的、具有體系化和全程性特征的計算機工程實踐能力訓練。本文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對如何建立涵蓋校企聯動、職業認證考試、學科競賽、工程實踐等環節相融合的、豐富多樣化的計算機專業實踐體系進行探討。 

二、構建以全程式培養為目標的實踐體系路線圖 

根據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及有關文件精神[1],借鑒國內外計算機工程教育的成功經驗,將工程教育理念貫穿整個培養環節,以反映計算機產業的主流技術和最新發展的課程體系改革與能力訓練建設為核心,有針對性地制訂“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方案,形成“1.5+1.5+1”的校企聯合培養模式——1.5年時間在學校基本完成通識教育和專業基礎教育,培養學生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1.5年時間在學校以注重實踐環節、強調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完成工程基礎教育和專業知識的學習,培養基本的工程意識和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累計1年時間在企業完成課程設計、工程項目實訓、畢業設計,培養學生的工程素質、職業素養和實踐創新能力。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卓越工程師”計劃培養班(以下簡稱“卓越班”)教學計劃的特點體現在“專業課程、工程實踐、資質證書、科技競賽、創新創業”相融合,即通過校企聯合培養、認證考試、學科競賽、工程實踐等一系列形式豐富的實踐活動(概括為“全程實踐驅動”模式),實現以學科競賽和實踐項目結合為主的工程應用能力培養的人才培養。基本思路如圖1所展示的全程實踐體系的培養路線,主要措施如后文所述。 

1.能力進階式的校企分階段聯合培養。反映計算機產業的主流技術和最新發展的課程體系改革與能力訓練建設為核心,有針對性地制訂“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方案。其中,重點保障累計1年時間在企業完成課程設計、工程項目實訓、畢業設計,培養學生的工程素質、職業素養和實踐創新能力。以“專業能力進階”培養方式[2]對教學計劃進行科學合理安排,多維度、交錯融合、螺旋式提升學生的綜合工程應用能力,通過項目內容側重點的差異和目標要求的分級,結合相對比較成熟的探究式教學思想,最終達到因材施教和學生個性化能力培養的目的。 

將“卓越計劃”能力進階的系列化探究式教學項目設計成三個層次:基礎項目、綜合項目和企業項目。基礎項目針對大二學生,主要讓學生了解一個項目的基本構成,體會項目實施的具體流程;綜合項目針對大三學生,進入專業課程的學習階段,一般設計為基礎項目的繼續深入和水平提升,在完成項目基本構成的前提條件下,主要要求學生實現較高的技術指標,達到實際工程現場能夠應用的目標;企業項目針對大四學生,主要要求學生在企業頂崗實習過程中尋找和發現項目,最好是能夠實現企業的技術革新或者技術改造,完成后能夠為企業創造相應的效益,這是真正的項目體驗。 

2.實踐教學與國家行業工程師標準接軌。結合計算機技術專業的特點,依據就業為導向的職業能力培養的原則,通過調研歸納總結計算機職業崗位(群)所需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設立職業認證教育實踐教育環節,按照行業工程師的知識體系修訂相應的實驗計劃和方案,實踐教學訓練的內容與行業資格標準的對應[3]。同時,參照國家“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要求的工程師標準,要求參與“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學生選擇一個或若干個工程師資格申請認證,了解相關工程師技術資格要求的知識體系結構,有針對性地、較系統地掌握計算機專業核心知識和應用技能。一般要求學生達到中級資格以上的標準。 

在校企合作教育實施過程中,按照工程師職業角色需求動態組織“模塊化”課程群模式,組織軟件設計工程師、網絡工程師、信息系統集成工程師等課程群,突出知識主干,留出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更主動、更積極地去學習,并注重培養工程師的職業道德與素養。演練項目過程要貼近真實的企業項目過程,在實際演練過程中強調“落地”,努力做到從學校到企業實訓的平滑過渡。 

3.為每個“卓越工程師”建立工程教育導師組。為每個“卓越班”的學生確定“工程教育導師組”,導師組由研發能力較強的高校教師、企業高級工程師和一線工程師的不同層次人員組成,導師組為學生量身定制個性化的5~8學期的教學計劃(包括專業選修課程、實踐能力培訓和科研計劃等),共同完成工程實踐和畢業設計的指導等工作,重點培養學生在課程實踐、項目研發、社會實踐、課外科技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 

以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建設為核心,與企業合作建設若干個應用型人才實訓中心或者聯合實驗室。校內實訓中心或者聯合實驗室由學院提供實驗設施和場地,學校根據企業要求,與企業共同組織他們進行前期培訓。在校內實訓考核通過者將輸送到企業充當見習工程師,到企業校外實習基地參加真實項目實習。 

4.構建層次化的學科競賽體系。繼續倡導和支持軟件興趣小組、計算機與網絡協會等多種形式的學生學術團體,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專業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在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標準指導下,層次化的學科競賽體系模型不僅僅是多增加一些競賽類別或者是多安排一些實驗和實踐環節,而是根據低年級到高年級各個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知識結構、不同專業技能,整體設計一套適合于各個年級的完整學科競賽體系。將各種競賽分為多個層次,既有面向廣大同學的基礎性競賽,也有面向尖子生的綜合競賽。主要包括面向本科一年級學生的數學和計算機基礎應用等基礎知識競賽,以活躍思維、激發對學科專業和工程設計的興趣為目的。面向本科二、三年級組織開展軟件技能競賽、網站設計競賽等,著力訓練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綜合運用和實踐動手能力。面向本科三、四年級組織開展以實際工程為導向的學科綜合競賽,著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能力、團隊協作和溝通等軟技能,注重作為一名卓越工程師所應具備的綜合素質。學科競賽在較大程度上能推動專業課程與教育教學改革,推進實驗室的建設和實驗教學改革,起到學科競賽反哺教學的作用。 

三、效果 

自2013年1月起,廣西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開展了“卓越計劃”培養試點工作,從大三開始按照定制的教學計劃學習,同時聘請了企業導師,與校內導師一起組成導師組,共同指導學生,通過工程項目提供實踐機會。 

專業以國家級校外大學生實踐基地建設為依托,在企業建設了大學生實訓實驗室,以接納學生實習;同時,以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實習基地合作建設,企業與學校開展了更深入的信息化建設項目合作,在企業的信息化建設中取得更實際的產學研合作成果。 

與普通班學生相比,參與“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學生已成為競賽獲獎、申請軟件著作權等成果的主力:參加2013—2015年工信部“藍橋杯”全國軟件人才設計大賽三年獲得全國總決賽獎項20余項,近3年獲得軟件著作權近20余項。在職業資格認證方面,卓越班學生首次參加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一次性通過率達到67%;參加中國計算機學會(CCF)的CSP軟件能力認證也取得較好成績,多數同學超出全國平均分數線。學生反饋通過參加職業資格認證考試,切實認識自身能力與社會需求的差距,強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技術熱情,鍛煉了學生的編程能力。 

四、結語 

從已經開展的工作來看,無論是企業還是學生,對參加工程的全程性都持正面的積極支持態度。我們將繼續以全程互動為指導思想,及時總結“卓越班”的培養經驗,改進“卓越班”實踐培養方案和計劃。重點落實和推進工程教育中心的建設,完善中心的運營機制和方案,探討如何從比較純粹的實踐基地向產學研基地提升,發揮學校的師生資源優勢,實現依托于實際工程項目的校企共贏。同時,探索“卓越計劃”經費的自我造血機制,通過落實和深化產學研合作方式,吸引企業投入經費到“卓越工程師”的工程實踐和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林健.談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引發的若干變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0,(17):30-32. 

篇9

    隨著計算機網絡系統的健全,電氣工程應用技術也在不斷深化,其現代電氣工程系統逐漸健全,滿足了時代經濟對于電氣工程技術的發展需要,電氣工程的發展,離不開對其內部理論應用體系的健全,實際上電氣工程理論體系的健全與當時的經濟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特別是在學科相互融合交叉的今天。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導致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和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

    二、關于電氣學科環節的分析

    1隨著電氣工程系統的不斷健全,電氣學科理論知識也在不斷深化應用,這兩者實現了相互促進。我國對于電氣信息學科的劃分包括以下內容,其屬于工學門類,其學科分支有電氣工程、信息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技術等。無論是哪一個學科分支,其都以計算機應用為基礎,這是電氣學科的理論實踐基礎,也是電氣工程的應用基礎。隨著時代的發展,其技術工程及其電磁類的基礎學科得到有效結合。實現了對其現代電氣工程的發展,滿足了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我國電氣工程一級學科下設五個二級學科:電機與電器、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電工理論與新技術,電氣工程包含的專業基礎理論有電路原理、模擬電子、數字電子、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單片機原理、自動控制原理、電磁理論、MATLAB仿真等。專業理論有電力系統及其暫態分析、電力電子、電機學、高電壓與絕緣、電力拖動、輸配電、工廠企業供電、電力市場等。

    2目前來說,國外發達國家的電氣工程專業體系是比較健全的,隨著經濟時代的發展,其內部理論實踐體系日益健全,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在以前的電氣工程專業中,國外發達國家的教學是以電力工程為主要的模式,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其電子技術及其計算機技術逐漸成為電氣工程的應用核心,其電氣學科體系日益健全。有些國外高校的電氣工程教學過程中,實現了對電力工程學科的取締,取而代之的是電氣工程的計算機應用教學,這滿足了國際經濟發展的局勢,實現了對電氣工程的更新,保障了電氣學科系統的健全,確保其內部各個環節的有效協調,無論是電氣學科的健全還是電氣工程技術的更新,這一定程度提升了國外發達國家的發展的軟硬實力。我國的電氣工程始于1908年上海南洋公學的電機電工學科,就是上海交大的前身,距今也有100多年的歷史了。1917年該校的電機專科設立了電訊門,即我國最早的無線電專業,如今的電子信息及計算機專業群都是由此發展演化而來的。1932年,清華大學設置了電機系。建國后,我國建立了一大批以工科為主的多科性大學,其中大多設立了電機工程系。1977年以后,大部分高校的“電機工程系”陸續更名為“電氣工程系”,近幾年來,部分高校又把“電氣工程系”發展成為“電氣工程學院”。我國的電氣工程雖然與國外名稱相同,但內涵有很大區別,我國大學一般都是強弱電分開,即電氣類與電信類分設在不同的學院。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高校的電氣工程教學中,電力學科也逐漸實現了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符合了國家信息化經濟的法發展需要,這有效推動了我國的電氣工程的學科應用系統的健全,進行其電氣工程領域的技術創新模式的應用,保障其內部技術應用環節的優化。在此過程中,我們為了本國的電氣經濟的發展需要,需要進行國外電氣學科的先進管理經驗的汲取。國外發達國家的著名大學大都把電氣工程、通信工程、計算機工程放在同一學院,以利于在電氣工程學科中融入大量的信息技術知識。與其他學科不斷交叉融合,拓展了研究領域,大量的研究都是在跨學科領域開展的。與企業聯系密切,科技成果轉換能力強,引領產業技術更新。

    三、關于電氣技術發展前景的分析

    電氣技術的未來發展前景是非常廣闊的,其影響著電力工業及其相關電力行業發展,可以說電氣技術的應用發展,是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環節。電氣技術的發展,也推動了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深化應用,滿足了國家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實現了對風電技術、光伏技術及其氫能的有效應用,這符合未來電氣工程的發展需要,滿足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特別是氫能技術的應用,氫能有其他能源無與倫比的優勢,其反應后的生成物為水和氮化氫,對環境沒有污染。地球上的海水所含的氫用來發電就夠人類用數億年。單位重量的發熱量叫熱值,氫的熱值是汽油的3倍,煤炭的4倍。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正在斥巨資研究這一能源,但目前還處在實驗室階段,距工業應用還有一段距離。超導技術的深化,滿足了電氣工程的發展需要,促進其綜合社會效益的提升,通過對其超導儲能系統的深化應用,實現對其電能的有效轉換,實現對其電磁能的應用。它是一種高效的儲能系統,能夠實現對電網的安全性的提升,滿足了實際工作的需要。保障電網安全。超導大容量電纜,可大大降低輸電過程中的電耗,提高能源效率。靈活交流輸電技術,用大功率電子器實現對電力系統電壓、參數、功率、相位角等的實時調節控制,以實現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性和輸電過程中的能耗。

篇10

關鍵詞:計算機軟件;工程技術;

邏輯運用在軟件工程技術的研究方面,分析其合理性主要是理應邏輯方法,在開發組當中,可以將各種角色和職務進行合理的定義,在軟件團隊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將生產效率和軟件產品質量進行改進,對于計算機軟件工程領域建模深入的研究,運用數學建模知識的過程中,和邏輯發展具有密切的關系,這就是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的過程。

1軟件工程技術當中的邏輯應用

1.1軟件定義階段邏輯應用

定義軟件的過程中,需要對于市場減值給予充分的考慮。可以利用簡單的方案或者很容易實現的方案。軟件開發人員在這一階段需要將軟件的可操作性和不需要操作的內容進行明確,這樣有利于將軟件的設計目的進行明確,避免對于各種功能盲目的實現,從而對于功能軟件必要性的忽略。開發軟件的過程中,需要設計出精確的范圍文檔。但是在設計的初級階段,開發者并沒有明確的定義,這樣一來,這款軟件功能就沒有得到明確,對英語相關的要求沒符合,使雙方都遭遇很多的麻煩。在概念當中利用邏輯學,在對比和運用的過程中,可以將軟件定義進行完善。

1.2應用領域建模邏輯

在領域建模當中,主要是對概念之間和概念類的屬性等存在的關聯進行論述。第一方面就是復合,指的就是在領域當中出現的圖片或者單詞,第二方面就是內涵,指的就是定義領域類,和邏輯學內涵之間具有很多的相同點,在領域類定義當中的實例都是進行有效的外延。邏輯學的概念在領域建模當中進行有效的利用,在限制和概括的過程中包含的種屬關系,可以對于領域建模內涵進行更好的理解。

2軟件開發過程匯總利用邏輯

2.1階段應用的分析

分析軟件需求,我們應該明確利用軟件需要將用戶怎樣的需求進行滿足,描述軟件需求的時候,需要和軟件開發者進行良好的描述,進行有效精確的細化。研發軟件的過程中,比較重要的就是需求分析。在實際分析的過程中需要很多的時間,如果沒有花費很多的時間,那么很容易就會出現返工和失敗,這樣一來,軟件設計成果和用戶的需求就會出現不同,因此在描述數據的過程中,需要以各個數據為基礎,利用圖形化的方式,將數據模型之間的關系比較直觀地反映出來。

2.2規范的應用軟件設計

需要在另一個方面進行考慮,轉化軟件需求,使其成為軟件體系的結果,因此概念設計就包括系統接口和全局數據結果以及數據庫模式,還可以實現模塊的算法。劇目數據結構當中,可以利用更加恰當的方式,進行有效的數據計算,這也就是處在了詳細設計的階段。軟件的分析需求和描述階段是特別重要的,可以發揮出說明的作用。數理邏輯和計算機科學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利用數理邏輯,可以分解人類思維,使其運算變得更加簡單和機械,利用機器實現模擬。使用計算機的時候,需要通過程序設計。相關的研究人員需要經過數理路基的相關訓練,這樣這一類型的設計才會更好的完成。程序在設計的過程中,程序的正確性需要得到保證,在實際計算的過程中,怎樣防止出現錯誤計算的情況,并且及時將錯誤找出來,利用方法進行改正,這些都是比較重要和程序設計理論有關的內容,樹立邏輯和這些內容具有緊密的聯系,將這種樹立邏輯利用計算機語言進行書寫,就是在計算機當中利用樹立邏輯。

2.3代碼生成過程中的聯系

站在邏輯學的角度,在實踐過程中的說明和驗證不僅需要利用軟件規格,還希望利用系統方法和規范,使其生成程序,這就是自動程序的研究領域。E在實際演繹的過程匯總,主要有水平關系和垂直關系兩個方面組成,在垂直關系看待這個問題,如果長時間沒有登錄Login和LockForm,可以正確的運行,LockForm長時間沒有登錄,但是,MasterForm在登錄的過程中,其主界面可以正常的運行,這就說明如果LockForm沒有長時間進行登錄,但是可以正確的運行,那么Maste登錄進去的主頁面就會實現運行。而水平關系可以一一列舉其余的代碼,這3個程序之間可以調用函數,將某一個公共函數進行直接調動。

3在軟件的測試階段進行應用

設計實現軟件的所有模塊之后,從而就會進入到軟件測試階段。對于軟件工程實現軟件測試,主要目的就是將軟件當中的BUG找出來,但是不是要測試人員進行修改,經過審核,從而使相應的開發完成修改,完畢之后,才會回歸到正常的流程當中,在采取測試之前,需要每個測試人員對于業務功能進行學習,掌握之后,才可以明確軟件的缺陷和不足。例如測試網絡安全的過程中,需要測試人員把握網絡安全知識,測試網管軟件的過程中,需要明確簡單的配置指令,還要對于業務的基本流程進行熟悉。利用邏輯學進行觀察,可以促進測試人員對于業務基本流程進行更好的掌握,使開發人員可以實現糾錯,并且將運算進行簡化,從而將效率進行提高。

4在軟件的維護階段進行利用

當前科技產品通常情況下都配置了維修站,某個產品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有時候會出現一些問題,要想進行及時的反饋和維修,在利用軟件的過程中,就要將出現的問題認真的記錄下來,這樣在日后維修和修改的過程中,可以更好地找到癥結。軟件用戶和設計者之間具有矛盾,這樣的矛盾要想避免,需要利用邏輯學知識。軟件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那么開發人員自身需要具備良好的程序設計風格,這樣在開發軟件的過程中,才可以提供維護服務。當前工作環節和硬件環境不斷發生變化,很多機器語言就會缺乏可移植性,要想在計算機當中利用機器語言,那么就需要良好的用戶文檔,對于后期的維護和發展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5結論

綜上所述,全面的研究計算機軟件工程當中的部分階段,將其余邏輯學的聯系進行挖掘,通過一些具體事例從而將應用之間的關系進行解析,這樣可以明確邏輯學在其中的有效利用,在開發利用邏輯學的過程中,也拓展了邏輯學的應用。

參考文獻

[1]黃武雙,李進付.再評北京精雕訴上海奈凱計算機軟件侵權案——兼論軟件技術保護措施與反向工程的合理緯度[J].電子知識產權,2017(10):58-62.

[2]于繼武.高職院校經濟類專業計算機技術基礎課程教育的研究——以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電子商務專業為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13(12):91-93.

[3]孫國菊.計算機專業課考試模式改革的探討與實踐——以遼寧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軟件工程系部分專業課程考核為例[J].遼寧高職學報,2012(11):43-44.

[4]“節能環保型循環水養殖工程裝備與關鍵技術研究集成系統V1.0”獲國家版權局計算機軟件著作權[J].中國水產,2015(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