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綜合治理范文
時間:2023-09-28 17:38: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黃土高原綜合治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黃土高原;統籌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發展措施
目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為進一步加快黃土高原地區綜合治理工作的發展,在黃土高原7省區開展黃土高原地區綜合治理示范。結合黃土高原的實際發展狀況,深入分析黃土高原統籌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的措施,并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更好地探索黃土高原地區綜合治理的新模式,成為全面推進黃土高原綜合治理進程的重要事項之一。
1 黃土高原統籌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的優勢
不斷的社會實踐經驗表明,在黃土高原綜合治理中,統籌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是黃土高原林業建設發展的必經之路。我們知道,發展林業最為根本的任務,就是改善生態環境,其最終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在黃土高原地區生態林業與民生林業發展的同時,可以有效確保區域生態的安全發展及當地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黃土高原統籌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是由于黃土高原本身具備的一些優勢才積極開展的。黃土高原白身存在著土地資源豐富、光熱資源豐富、物種資源豐富及勞動力豐富等優勢,這些優勢在利用社會科技手段的基礎上,都可以促進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獲得快速發展。因此,在黃土高原進行統籌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具有一定的社會必然性,也是有效促進黃土高原土地綜合治理工作的有效方式之一。
2 黃土高原統籌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的措施
2.1 堅持生態優先發展
由于黃土高原地區還存留著一些天然植被,需要停止人為的破壞,才能逐漸得到修復,進而發揮保持水土的功能。所以,在黃土高原統籌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中,堅持生態優先發展的理念,將改善生態作為根本任務,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有效利用生態白然力修復與人工林業建設措施,才能快速地促進黃土高原統籌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取得一定成就。因此,在黃土高原統籌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中,應時刻堅持生態優先發展的理念,積極地進行相關工作。
2.2 堅持將民生作為發展的落腳點
在黃土高原統籌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中,堅持將民生作為發展的落腳點,實現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調整土地利用結構等目標,都具有積極的意義。首先,在黃土高原統籌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的過程中,只有緊密結合農民利益,依托林業工程建設,才能最終達到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目的;其次,在統籌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的環節中,只有實現生態與經濟的雙贏,才能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地參與生態建設。因此,在黃土高原統籌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中,必須將民生作為發展的落腳點。
2.3 堅持以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
堅持以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是黃土高原統籌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中的核心問題之一。統籌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其本質是在進行生態建設的同時,發展民生建設。將改善生態與改善民生融合在良性互動的動態發展中,是促進黃土高原統籌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的重要思想。因此,在黃土高原統籌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中,堅持以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本的觀念非常重要。
篇2
關鍵詞:水土保持;小流域; 山洪災害; 防治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e the Loess Plateau Gully Region Selection Tian Jingchuan County Ditch as pilot watershed, put small watershed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to explore the ways of preventing mountain flood disasters in disaster area.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way of mountain flood disasters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aster area, the main measures are also small rivers and mountain torrents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ajor rivers.
Keyword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mall watershed; flood disaster; prevention
中圖分類號:S157.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01-0020-02
山洪災害是由強降雨引起的一種自然災害,主要形成于坡降大,治理程度差、匯流速度快,洪水陡漲陡落的流域。主要特點是多發生在汛期,季節性強,而且洪水形成快(迅)過程的陡漲陡落(猛),具有歷時短、突發性強的特點。黃土高原溝壑區小流域地貌類型一般由塬、坡、溝三部分組成,大部分流域地形破碎,坡降大,治理程度差,每年汛期是山洪災害的高發期,一遇暴雨形成山洪災害除了自身造成的危害外,常常誘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引起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及道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嚴重毀壞的事件時有發生,從而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根據《甘肅省易災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專項規劃》,甘肅省黃河流域山洪泥石流易發和潛在危害大的溝道1299條,其中隴東黃土高原溝壑區454條,占35%。本文選擇黃土高原溝壑區涇川縣田家溝作為示范流域,以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為突破口,探索易災地區小流域山洪災害防治的途徑,對該區域山洪災害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1.田家溝流域基本概況
1.1地理位置
田家溝流域位于甘肅省涇川縣北部,屬涇河水系一級支流,地處東經107°15′—107°23′,北緯35°21′—35°27′之間,流域總面積56.30km2,整個流域形狀呈柳葉狀,海拔高度1027.9—1374.1m,相對高差346.2m。轄三個鄉(鎮)的15個村7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7802人,人口密度316人/km2。
1.2氣象水文
屬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多年平均氣溫10℃,年日照時數達2315.4小時,≥10℃有效年積溫3320℃,無霜期178天,多年平均降雨量553.4mm,最大年降水量792.2mm,最小年降水量252.9mm,降水60—70%集中于7—9月,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現,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1523萬m3,年均徑流深60mm~90mm。
1.3地質地貌
田家溝流域地處黃土高原溝壑區,地質結構受賀蘭山褶皺帶與六盤山旋回褶皺帶復合的影響,形成了各種不同類型的地層、地質構造,東北部為中、新生代盆地,上層為第四紀黃土所覆蓋。由于長期土壤侵蝕,地貌被分割成梁峁、梁坡、溝谷。塬面地勢較平坦,塬邊破碎、塬間溝壑縱橫,溝壑面積占總面積的74.1%,溝壑密度1.64km/km2,“V”字型沖溝十分發育,溝邊陡峭,溯源侵蝕強烈,溝谷下切較深,干溝長度17.3km,主溝道平均比降為2%。
1.4水土流失及山洪災害
流域內土壤侵蝕類型以水力侵蝕為主,并伴有因水力侵蝕而誘發的重力侵蝕。在塬面以層狀面蝕和細溝狀面蝕為主,侵蝕程度為輕度侵蝕,分布于塬邊的重力侵蝕主要表現形式為懸崖、陡坡溝頭、溝邊溝道等地貌,其發展形勢以溝頭前進、溝岸擴張為主,是徑流的主要策源地;塬坡以溝蝕和溯源侵蝕為主,把坡面侵蝕成細溝,進而蠶食耕地,是主要的產沙區,侵蝕程度為中度侵蝕、強度侵蝕和劇烈侵蝕;溝道以溝頭溯源、溝底下切、溝岸擴張為主的重力侵蝕和溯源侵蝕頻繁發生,是主要的產沙區,侵蝕程度為劇烈侵蝕。流域內總面積5630hm2,水土流失面積5630hm2,其中輕度侵蝕面積2205.03hm2,占水土流失面積的39.17%;中度侵蝕面積1703.62hm2,占水土流失面積的30.26%;強度侵蝕面積1106.77hm2,占水土流失面積的19.66%,極強度侵蝕面積614.58hm2,占水土流失面積的10.92%,流域多年平均侵蝕模數為6000t/km2·a。
山洪災害是和水土流失伴生的,從田家溝的自然條件與社會因素分析,田家溝流域內無天然林地,人工林地樹種單一,結構簡單,水土流失嚴重,溝頭溯源侵蝕嚴重,溝道下切厲害,使大面積塬面良田逐步演變成溝壑,匯流歷時短,行洪安全存在隱患。降水集中是誘發山洪地質災害的直接因素,地形陡峭、溝道比降大成為發生山洪災害的潛在因素,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加劇了水土流失,使山洪災害的危害加劇。田家溝歷史上是一條害溝,山洪頻發,滑坡泥流嚴重,嚴重危害著流域下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2.水土保持防治體系建設
從1992年開始,涇川縣就針對田家溝流域水土流失嚴重、山洪災害頻繁的實際,通過全面規劃,多方面籌集資金,全方位的開始了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采取修建坡改梯、水平溝、水窖、坡面水系、谷坊、治溝骨干工程等工程措施,喬冠草相結合的植物措施,將流域作為一個整體,實施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對位配置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從塬面到坡腳、從溝頭到溝口、從支溝到干溝、從上游到下游,建成了完整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防治體系。
篇3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環境教育;思考實踐
正所謂,環境保護,教育為本。因此,對初中生物教學中強化環境教育的思考與實踐的探討有其必要性。
一、立足于教材,強化環境意識教育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要結合教材,增強課堂上的生態環境意識教育,將環境教育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中。例如,在進行《生物對環境的影響》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
首先,在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先展示一下黃土高原的景觀圖,讓學生通過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請用簡短的語言概括該高原的地表形態特征:黃土高原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是什么?導致這種生態環境問題嚴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你認為治理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教學引導:黃土高原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導致水土流失嚴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黃土高原土質疏松,植被稀少,夏季暴雨多等,黃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溝壑縱橫,黃土高原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是水土流失嚴重,導致水土流失嚴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黃土高原土質疏松,植被稀少,夏季暴雨多等。
然后,教師讓學生針對問題,分析具體的治理措施。治理的主要措施有,如,上游:建設大型水庫;中游:在中游黃土高原地區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下游:加固黃河大堤,進行就導入到課堂教學中。
通過這樣的教學,既可以考查學生對生態環境問題等知識點的掌握,又切實有效地強化了學生的環境意識。
二、通過習題教學,滲透環境意識
在習題教學中,教師可以滲透環境教育,適時引導學生的環境意識,進而強化學生的生態環境意識。在這里我們通過案例說明一下:
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舉出以下各種做法中,讓學生從中找出哪些有益于生態環境的改善,哪些會破壞環境。
①若想吃得好,就吃蛙蛇鳥;②綠化荒山,鳥語花香;③用劇毒農藥消滅病蟲害;④長期使用含磷洗衣粉洗衣服;⑤吃飯要干凈,筷子一次性;⑥要致富,大砍樹。
教學引導與分析:蛙蛇鳥是野生動物,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我們應該保護這些動物,維護生態環境的穩定,而不能吃它們;綠化荒山,植樹造林,防風固沙,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有益于改善生態環境,建造一個鳥語花香的生態家園;用劇毒農藥消滅病蟲害,不僅會造成環境污染,還會通過食物鏈危害其他動物及人類,故該做法破壞環境;長期使用含磷洗衣粉洗衣服,造成水體污染,可能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發生赤潮等嚴重后果;一次性筷子的使用,要耗費大量的木材,不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樹木能夠調節氣候,改善生態環境,大量砍伐樹木,只能破壞環境。
三、利用社會實踐,滲透生態教育
隨著工業的不斷發展,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為了使經濟和社會和諧發展,保護生態環境。讓學生擬定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計劃:
首先,在擬定計劃前要對當地的生態狀況進行調查或通過圖書館、到當地環境保護部門咨詢,也可以通過報刊雜志、電視臺或互聯網站收集資料。
其次,讓學生選擇一個當地存在的問題后要詳細寫出具體實例和近些年來采取的措施,進一步收集和學習有關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科學知識,以便加深理解,進行評價并寫出調查報告。
第三,結合當地情況,分析在生態環境方面出現問題的原因,指出有關部門和公民在保護當地生態環境方面應當如何做,并寫出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計劃。
篇4
[關鍵詞] 黃土高原溝壑區土壤;旋耕;研究
一、北方黃土高原溝壑區的概念
黃土高原位于我國的北部和西部,處于北緯34~41°,東經103~113°之間。東起太行山,西至賀蘭山、烏鞘嶺和青藏高原,南到秦嶺,北及大青山的廣大區域,包括山西、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內蒙古、河南七?。▍^),總面積約431,580km2。黃土高原的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海拔超過2000m的地面只占10﹪左右,海拔在1000m以下的地面不及20%,70%以上的地面海拔為1000~2000m。
黃土高原土壤種類和分布情況頗為復雜,這是由于黃土高原多變的地勢和氣候的差異,以及長期人為活動隨之引起土壤侵蝕的結果。黃土高原的土壤大體上有棕壤、褐色土、黑褐土、黑壚土、灰鈣土、栗鈣土、棕鈣土以及沼澤土、草甸土、鹽堿土等。各類土壤由南而北,自東向西有著明顯的地帶性分布。
甘肅省天水市地處黃土高原溝壑區中南部,海拔900~1800m之間,地形以梯田黃土地和緩坡黃土地兩種形態為主。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黃豆、洋芋為主,經濟作物以蘋果、桃、杏、大蒜、辣椒等為主。機械化程度不高。隨著全市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耕地工具由蓄力逐步發展為小型微耕機。我校在推廣國家名優微耕機的同時,對適宜我市的微耕機械在不同土質的一些耕作質量進行了一系列探索性研究,通過對比實驗得出數據,進行分析,總結出機具實際發揮的效果,得出代表性的結論。
二、選用材料
1.土地類型
(1)緩坡土地:指坡度小于20°的丘陵山坡地。小型微耕機在此種山坡地上可實現耕翻作業。
(2)梯田土地:指用人力或大型機械作業形成的綜合治理區域,包括山、水、林、田、路一體化。小型微耕機作業時作業面水平小于5°,如同在川地平整地面一樣。
2.微耕機類型
微耕機以小型柴油機或汽油機為動力,具有重量輕,體積小,結構簡單等特點。微耕機廣泛適用于平原、山區、丘陵的旱地、水田、果園等。配上相應機具可進行抽水、發電、噴藥、噴淋等作業,還可牽引拖掛車進行短途運輸,微耕機可以在田間自由行使,便于用戶使用和存放,省去了大型農用機械無法進入山區田塊的煩惱,是廣大農民消費者替代牛耕的最佳選擇。
微耕機目前在國內生產和銷售的機型主要有兩款:一款是由風冷汽油機或水冷柴油機作為動力,皮帶或鏈條式齒輪箱作為傳動裝置,配以耕作寬度為500~1200mm的旋耕刀具,價格一般在2000~3500元之間,經濟性較好,但多用途擴展能力有限,結構也較為簡單,適合經濟條件較差,用途較為簡單的地區使用。另一款是由風冷柴油機或大馬力風冷汽油機作為動力,全軸全齒輪牙箱作為傳動裝置,配以耕作寬度為800~1350mm的旋耕刀具,價格一般在4500~6000元之間,整機采用齒輪傳動,動力無損,耕幅寬,耕深深,適應性強,各種土質均能適應,部件鋼性好,變速箱體采用球墨鑄鐵精鑄毛坯加工令強度更高,使用壽命更長。離合方式采用摩擦片式離合器,可輕松實現換檔,倒檔等功能。該類機型價格較高,但擴展能力出眾,配備相應農具可完成旋耕、犁耕、播種、脫粒、抽水、噴藥、發電和運輸等多項作業,能實現真正的多功能多用途。
三、具體研究路線及結果
在黃土高原溝壑區旱地進行不同耕作對比試驗,地點:天水市麥積區花牛鎮趙崖村,海拔1272m,年降水量500~550mm,此地為典型的黃土高原溝壑區梯田土地,對比試驗面積均為2畝,時間2011年3月10日至15日。 我校在此次示范推廣中采用風冷全齒輪傳動機型(合盛系列、農眾系列)為代表,進行對比試驗。
1.不同微耕機機械性能對比:
2.不同微耕機田間耕深對比:
實驗結論:合盛牌1Z-105系列、農眾牌1WG-4.0型微耕機適宜堅硬土質、粘度大土壤能適應高強度作業;合盛牌1Z-80系列適宜一般土質、粘度小的土質。
3.免耕、畜力耕作、旋耕前后土壤土質改善對比:
四、結論
采用微耕機進行耕作不僅可使土壤狀況發生明顯改觀,能提高土壤保墑性能,且比采用畜力耕作更具有高效、節省勞動力的優點,可以使更多的勞動力得以解放,從事非農業產業活動。
(耕作經濟收益分析(以中檔機合盛牌1Z-105系列微耕機為例):
1.維修費:一年約200至350元;
2.一臺此種微耕機大約日均耕地5至8畝;
3.一年有效可耕地畝數:75天/年×6畝/天=450畝;
4.耕地一畝收益:(參考收費)40元/畝-(油費)6元/畝-(人工費)4元/畝-(維修費)1元/畝=(收益)29元/畝
5.一年最低收益為450畝(一年有效耕地面積)×29元/畝(耕地一畝收益)=13050元
6.全市按年新增微耕機500臺計算其收益為
13050元/臺×500臺=6525000元=652.5萬元
以全市每年新增500臺合盛系列微耕機,且經過技術培訓的機手,按操作規程使用機具,每年創造價值為652.5萬,將極大促進農機化在全市農業生產中的貢獻。
五、小結與討論
1.我市農機化發展水平較快,目前全市擁有微耕機的農戶逐年增多,通過對微耕機新機型的示范推廣,將進一步調動農戶購機的積極性,提高農機在農業生產中的比重,減輕勞動強度,加快農機發展步伐。
2.在我市黃土高原山地梯田及緩坡地機械耕作實驗的比較分析得出:旱地微耕機如合盛105系列、農眾牌1WG-4.0型兩種代表性的機型具有耕幅寬、耕深深、適應性強、使用壽命長、操作輕便的特點,各種土質都能輕松解決,且燃油耗量適中非常適合我市半坡、梯田地,建議山區農戶購買使用。以合盛80系列為代表的微耕機比較輕巧,耕幅小,旋耕能達到一般的農藝要求,一般土壤可以耕翻,使用汽油發動機,耗油量低,經濟性明顯,建議川臺地,梯田地,菜地,果園用戶購買使用。
參考文獻
篇5
高中區域地理是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應用篇,主要是把區域發展的一般分析思路和方法交給學生,這就離不開案例型情境的有效設計。所謂案例型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落實課標要求,根據所學知識特性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一定的案例素材,將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滲透、融合其中,適合學生主體活動,并產生一定探究欲望的場景。在區域地理教學中,針對案例型情境的設計,可從不同的案例素材入手,創設“疑”境、布構“動”境、引導“議”境、巧立“辯”境等方式,讓學生獲得區域發展的理性認識。
一、搜集現實和史料素材,創設直觀感知情境,引導學生生“疑”,逐步建立分析區域環境問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直觀的教學情境能使抽象的知識變為形象的知識,靜態的知識變為動態的知識,有助于展示事物的內部結構、相互關系和發展過程,有助于知識的“同化”與“順應”,讓學生形成科學的概念和思維方式。
創設直觀情境就是為學生提供生動而鮮明,可供直接感知的具體事物,讓學生對所要研究的現象和問題,先有個生動具體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事物的本質,在心生“疑”問、逐步探究的過程中達成課標要求。
【素材設計】閱讀以下資料,回答相關問題。
資料1:讀黃土高原區位圖,以及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景觀圖,聆聽陜北民歌“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藍”。
資料2:據文獻記載和考古表明,古代黃土高原的山地上生長著茂密的森林,樹木既有松柏等針葉樹,也有多種闊葉大喬木,在溝谷中生長著由闊葉樹形成的茂密森林。在由厚層黃土堆積而成的黃土高原和黃土丘陵溝壑地區,既生長大喬木,也生長小喬木以及種類很多的灌木。灌木成片連叢生長。還有面積很廣大的天然草地,草本植物很茂盛。附地處過渡地帶的黃土高原圖。
資料3:搜集一些黃土高原生態問題治理成果的圖文素材,體會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
思考:(1)黃土高原區域生態環境問題是什么?能帶來什么樣的危害?
(2)黃土高原生態問題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其主要因素是什么?
(3)在搜集部分治理成果的圖文數字基礎上,討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要點】(1)水土流失;耕地變薄、生態惡化、河床抬升。 (2)自然因素(位置、土壤、氣候和地質);人為因素(輪荒、露天開礦、無計劃施工、破壞植被);人為因素。(3)工程、農業技術和生物措施。
【思路點撥】教學中,第一步先通過現實素材的探究,引導學生心生“疑”問,認識黃土高原的生態問題是水土流失,明確水土流失能帶來哪些危害。第二步再通過史實素材,認識黃土高原的生態問題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農耕以來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的結果,所以說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破壞植被等人為原因才是黃土高原生態問題形成的決定因素。
最后,形成分析區域環境問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明確區域地理位置和范圍分析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了解環境問題產生的危害分析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制定綜合治理的措施。
我國西北地區的荒漠化、西南地區的石漠化、亞馬孫熱帶雨林、洞庭湖濕地等問題,都可以采用這種案例型情境設置方法。
【注意要點】案例型情境設計要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能夠利用舊知“同化”新知,或做到認知結構“順應”新知。
二、虛擬故事情節,創設誘思情境,引導學生行“動”,逐步明確區域資源開發與可持續發展關系的基本思路
曾有教育工作者說過,施教三功貴在誘導,進學三功貴在領悟。以誘導的方式把學生引入案例情境的分析,這是案例教學成功的前題。
設疑誘思的實質就是用懸念來引發學生的思維。根據學習動機理論,學生學習首先要有需要,為滿足需要才會有內驅力以至于行動。而學生的需要是靠誘因激發的,教師創設沖突或矛盾的情境是誘因,當教師能激發學生想舒緩矛盾的需要時,學生就會提出問題,并產生想解決矛盾的內驅力。因此,扣住課標要求,虛擬一些故事情節,制造一些懸念,作為案例型情境的素材,有助于學生產生適度學習動機,從而逐步建立分析區域資源開發與發展的基本思路。
【素材設計】閱讀以下資料,回答相關問題。
資料:19世紀后半期,保羅·羅伯特是一家小企業管理者,他的企業位于萊茵河支流魯爾河畔的杜伊斯堡,經過他和他的工友們幾十年的拼搏與努力,他的機械制造企業蓬勃發展,企業規??涨皵U大,迅速成為當地一家有名的企業,老羅伯特因此也成為著名的企業家。
到20世紀50年代末,退休在家的百歲老人老羅伯特每月領到的薪水越來越少,企業區住房、生活空間的生存環境與生態條件越來越差,后來他因患肺部疾?。ǚ螝饽[)而死亡。
20世紀60年代起,當地政府提出治理措施,老羅伯特的孫子——懷特·羅伯特,從企業技師的崗位走上了企業家的管理崗位,小羅伯特帶領他的工友們,利用政府政策,努力工作,不斷改造企業,治理企業周邊環境,企業東山再起,成為蒸蒸日上的現代大企業。
思考:(1)通過閱讀以上三段文字,結合教材內容,從圖文中找到魯爾區的區域特征有哪些?并探尋魯爾區發展前后期的有利因素和制約因素是什么?
(2)聯系提供素材和教材內容,分析區域可持續發展中的主要問題是什么?(找出問題的表現和成因)
(3)如果你是魯爾區政府決策者,針對區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你會提出什么樣的治理策略?
【答案要點】(1)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煤炭資源豐富;離鐵礦較近;水源充足;市場廣闊。 (2)發展前期,區位優勢條件明顯;發展后期,傳統產業衰落,生態環境惡化,人地關系不協調。 (3)改造傳統產業,扶持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調整工業布局,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整治環境污染,營造綠色空間。
【思路點撥】第一步,讓學生回顧區域特征的內容,包括區域的位置和范圍、優勢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等,進而結合素材第一段文字和教材第一目內容,分析區域發展特征,評價區域發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如交通、資源、市場等。
第二步,結合素材第二段文字和教材第二目內容,分析區域發展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如傳統產業衰落和生態惡化等現象的成因、表現和危害,認識區域發展中出現的人地不協調。
第三步,結合素材第三段文字和教材第三目內容,分析區域發展的綜合治理措施,如產業調整、發展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整治環境污染和營造綠色空間等。
最后,經過以上逐步行“動”,明確區域資源開發與可持續發展關系的基本分析思路:分析區域特征探尋、評價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約因素,認識區域可持續發展中的主要問題選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策略。
我國山西省能源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等,也可以采用這類案例型情境
進行教學。
【注意要點】案例素材設計要關注貼近學生真實生活,創意要新穎,以激起學生的親切感和好奇心。
三、遷移同類案例素材,創設對比情境,引導學生善“議”,逐步掌握資源跨區域調配及流域綜合開發的分析思路
遷移是人類認知的普遍特征,凡有學習的地方就有遷移,m. s. james就將遷移定義為“在一種情境中獲得的技能、知識或形成的態度,對另一種情境中技能、知識獲得或態度形成的影響”[1] ??梢?,課堂教學中同類案例素材遷移的情境創設,能影響學生認知遷移能力的提高,達到一舉反三的教學效果。
當然,近年來基于建構主義的研究也提出,抽象的、一般的知識與技能常常不能促進知識的遷移,因為知識與認知技能雙方均高度地依賴于學生獲得這些知識與技能時的情境[2] 。只有在特定情境中獲得的知識,才能比一般知識更容易遷移。
新課程理念就是要改變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習技能和經驗,而不是知識本身,這就要求我們要學會創設同類案例素材的遷移,引導學生掌握終身必備的知識和技能。
【素材設計】閱讀以下資料,回答相關問題。
資料1:“西電東送”工程主要是把貴州、云南、廣西、四川、內蒙古、山西、陜西等西部省區的電力資源,輸送到電力緊缺的珠江三角洲、滬寧杭和京津唐地區。西電東送分北、中、南3條通道:北部通道是將黃河上游的水電和山西、內蒙古的坑口火電送往京津唐地區;中部通道是將三峽和金沙江干支流水電送往華東地區;南部通道是將貴州烏江、云南瀾滄江和桂、滇、黔三省區交界處的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的水電資源以及黔、滇兩省坑口火電廠的電能開發出來送往廣東、海南等地。
西電東送可有效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實現電力資源優化配置,拉動經濟發展,促進江河治理,以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意義重大。
資料2:我國西電東送的主要路線圖。
思考:(1)我國的水能資源、坑口電廠主要分布在哪些區域?東西部供需矛盾有什么差異?(為什么要送?)
(2)西電東送的3條通道分別是什么?請同學們在地圖上用彩筆描繪下來。(怎么送?)
(3)西電東送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分別是什么?(送后會產生什么影響?)
【答案要點】(1)黃河上游和晉、內蒙古煤產地;三峽和金沙江干支流;烏江、瀾滄江和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以及黔、滇煤產地。東部電力不足,需求量大;中西部電力富余,需求量小。 (2)在圖上描繪。(3)促進中西部電力資源開發,拉動相關產業發展;緩解東部電力緊缺和交通壓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改善大氣質量,實現電力資源優化配置。
【思路點撥】第一步,教師引導學生先“議”區域資源時空分布特征及供需矛盾,引出為什么要跨區域調配資源。第二步,運用地圖描繪三條通道,加深學生對西電東送怎么送的認識。第三步,分組活動、查閱資料討論西電東送對區域地理環境帶來的影響。第四步,形成資源跨區域調配的一般學習思路:為什么送?(該資源有什么特點、供需矛盾是什么)怎么送?(線路方案是什么)帶來什么影響?(正面、負面影響,以及如何趨利避害)。第五步,遷移在該案例型情境基礎上形成的學習思路,開始分析教材中的“南水北調”案例。
“流域綜合開發與可持續發展”部分內容,也可以運用案例型情境的遷移與對比分析的學習思路來進行。如長江、田納西河、珠江、伏爾加河等流域的綜合開發與治理。
【注意要點】遷移同類案例情境素材的設計,要有詳、有略、有對比性,才能突出課標要求的重心。
四、提供圖表文字素材,創設“中間開花,帶動兩頭”情境,引導學生巧“辯”,逐步厘定經濟發達地區或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方向
利用圖表文字素材,創設“中間開花,帶動兩頭”的教學情境,是教學設計的常用技巧。杜威在《我們怎樣思維》一書中提出“思維起源于直接經驗的情境”。[3] 區域地理可持續發展部分直觀內容多,但抽象內容也不少。教師要善于從直觀的事物入手,引導學生分析理性的內容,巧選中間案例素材,設置“中間開花,帶動兩頭”的案例素材情境,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構思維模型,以帶動課文兩端內容的學習。
【素材設計】閱讀以下資料,回答相關問題。
資料1:20世紀80年代,珠江三角洲經濟區通過大量引進外資企業,從一個工業基礎薄弱的地區發展成為以工業為主導的地區。20世紀90年代以來,珠三角又一次抓住了國際產業結構調整與轉移的機遇,及時調整了產業結構和工業部門結構,成為我國重要的輕工業和外貿出口基地,外貿依存度遠遠高于長江三角洲經濟區。
資料2:20世紀80年代以來,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大大帶動了城市化進程,城鎮人口和城鎮數量不斷增加,城鎮規模不斷擴大,目前該地區已有城市25座,建制鎮420個,城鎮密度為108個/萬平方千米,城市密度為6座/萬平方千米,形成以廣州為中心,包括深圳、珠海、中山等大中城市在內的城市群。2010年,珠三角城市化水平已近70%,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答案要點】(1)從資料1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化進程快的成因是什么?
(2)從資料2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化水平高的成因是什么?
(3)從資料1和資料2可以看出,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之間的關系及作用是什么?
答案:(1)優惠政策、外向型經濟、國際產業轉移,促進珠三角工業化進程加快。(2)工業經濟發展迅速,帶動城市化水平提高。(3)工業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動力。兩者相互促進,區域工業化必然帶來城市化,城市化反過來又會促進工業化。
【思路點撥】第一步,閱讀資料1和2,搜集一些圖表文字素材,分析珠三角工業化進程快的成因,以及城市化水平高的成因,初步厘清工業化與城市化是兩股相互促進的力量,區域工業化必然帶來城市化,城市化反過來又會促進工業化的關系。了解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較低或剛剛起步的發展中國家,往往通過優惠政策,鼓勵少數有條件的區域先行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從而預設好“中間開花,帶動兩頭”的案例型情境。
第二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珠三角工業經濟發展快、城市化水平高的優勢條件是什么,結合珠三角區位圖,順著“中間開花”的案例情境,引導學生完成珠三角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區位優勢條件、區域經濟發展成就的分析,認識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利弊影響。
第三步,提供巧辯方式,順著“中間開花”的案例情境,分組梳理珠三角地區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對策,探討區域發展的戰略方向。如巧設“要科學發展規劃,還是要單純發展速度”等辯題,以體現學生對區域發展中的產業結構調整、城市規劃和生態建設等問題和措施的理性認識,進一步了解珠三角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現實意義。
“區域農業發展”一節內容,也可以采用這類案例型情境,先預設探討“區域農業生產和布局特點”這個中間
案例,再引導學生探究區域農業生產條件,以及區域農業發展中遇到的生態問題,最終討論確定區域農業發展方向。
【注意要點】“中間開花”案例型情境設計要關注開放性,以引導學生產生多方面聯想,生成相關思維,體現“中間開花,帶動兩頭”的妙境。
當前,案例型情境設計與運用依然存在諸多操作誤區。諸如“講”案例,而不是“用”案例教學;脫離教材,精典案例不選,另選其他案例;新選案例素材設計不當,沒有扣住課標要求教學,等等。
另外,根據教學業務差異,案例型情境設計的層次性應不同:一個是淺層次案例型情境設計,即教師采用有意義接受式的教學: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操作方式適合新教師;另一個是深層次案例型情境設計,即學生采用有意義發現式的教學: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操作方式適合有經驗教師。兩個層次的案例型情境設計,教師均應把握。
參考文獻:
[1] 吳慶麟,胡誼. 教育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254-263.
篇6
坐落于古老的鄂爾多斯高原上的準格爾旗,西、南、東三面有黃河環繞,屬黃土丘陵溝壑區第一副區,是國家水土流失重點監督區和重點治理區。全旗水土流失面積7114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92.5%,被國內外專家喻為“地球癌癥”的嚴重砒砂巖區面積占15.8%,是造成黃河下游危害的多沙粗沙集中來源區之一。全旗每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土壤高達1.88萬噸,平均每年向黃河輸送泥沙達1億噸以上,約占黃河上中游地區年入黃河泥沙總量的十六分之一。
受惡劣的自然條件影響,過去的準格爾是內蒙古最貧困落后的地區之一,長期帶著“國貧縣”的帽子。那時的準格爾大地千瘡百孔、入目凄涼,“七山二沙一分田”,生態環境異常惡劣。嚴重的水土流失使準格爾變成典型的干旱缺水區,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經濟發展遲緩,人民生活貧困,個別地區甚至到了無地可種、無水可飲、無草可牧、無法生存的地步。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沐浴著改革開放、西部大開發、能源戰略西移、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縷縷春風,敢于創新、勇于拼搏的準格爾人,以防治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綠色經濟、創造綠色財富為目標,走上了生態、經濟、社會三效并進的和諧共贏之路,成功實現了高原崛起,創造了跨越發展的奇跡。2011年,全旗地區生產總值完成830億元,財政收入達到220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7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093元。在第十一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綜合評價中,位居全國百強第十二位、西部百強第一位,曾榮獲中國全面小康十大示范縣、中國十大最關愛民生縣,是改革開放30年內蒙古十個典型旗縣之一。
讓我們循著準格爾旗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足跡,走近這片神奇的土地,去感受發展的律動,去體味奮斗的艱辛,去分享成功的喜悅……
沙棘新曲
準格爾人進行水土保持治理是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的。但那時還只是人們自發的行為。由于重視程度不夠,財力投入不足,治理規模較小,所以一直收效甚微。1982年準格爾旗被列入全國八片治理重點地區,1983年被列入國家重點治理計劃。同年,準格爾旗水土保持局正式成立。從此,水土保持這個概念正式以國家機構的形式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在千百年來以單調的黃色為主基調的準格爾大地上,準格爾人奏響了治理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的恢弘樂章。
在水土流失的治理當中,最讓準格爾人感到頭疼的,恐怕要數砒砂巖治理區了。砒砂巖有“世界水土流失之最”、“地球環境癌癥”之稱。它上面寸草不生,嚴重破壞著生態環境。在準格爾旗西部,嚴重砒砂巖面積就達915平方公里,潛在砒砂巖面積有5000多平方公里。過去這里年均向黃河輸沙5000多萬噸,而且80%以上為粒徑大于0.05毫米的粗沙,是“地上懸河”的罪魁禍首。早在上世紀80年代,準格爾旗就致力于砒砂巖治理的研究。經過長期的摸索實驗,人們逐步認識到耐寒、耐旱、耐瘠薄、易成活、生長快、根蘗性強的沙棘是治理砒砂巖的首選樹種,于是把發展沙棘種植產業作為治理砒砂巖這一“地球癌癥”的最有效途徑。準格爾旗注重生態治理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為鼓勵和支持農民從種植沙棘上得到更多的利益,促進沙棘產業化發展,旗里出臺了補助激勵政策:從2009年開始對沙棘種植戶在原來基礎上每畝新增補助30元,推進了全旗沙棘種植每年以新增50萬畝的速度遞增。截至2010年底,全旗沙棘造林面積累計達175萬畝,保存面積達140萬畝,保存率達80%,打造出了109國道兩側溝道、酸刺溝、壕賴溝忽沙圖溝等沙棘造林精品工程。沙棘種植不僅有效遏制了砒砂巖水土流失,也成了當地增收致富的“黃金產業”。項目區每年通過采果、采葉和苗木培育可實現經濟效益6800萬元,人均增收1500元,真正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流域歡歌
卓有成效的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是準格爾旗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生態骨干工程”。準格爾旗地貌以丘陵溝壑為主,約占74%。針對這一特點,在上級部門和流域管理機構的大力支持下,準格爾旗通過淤地壩建設加強對黃河多沙粗沙區的洪水泥沙的控制,先后成功實施了重點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皇甫川流域重點治理項目已順利完成了一、二期工程75條重點治理工程;窟野河勃牛川水保生態項目10條重點治理工程;先后啟動了國家水土保持重點治理項目、國家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程、治溝骨干工程、中央財政預算內專項資金水土保持項目、黃河多沙粗沙區重點小流域治理工程、保護母親河工程、黃土高原淤地壩建設項目、世行貸款項目和生態修復項目等。目前,西黑岱溝、暖水溝、烏蘭溝、老山溝四條小流域壩系工程完成全部建設任務。通過淤地壩建設加強對黃河多沙粗沙區的洪水泥沙的控制,先后開展了小流域壩系工程13條,總流域面積1057平方公里,計劃總投資2.5億元。以淤地壩工程為基礎,生態建設和生態修復同步推進的準格爾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矢Υ饔蛑攸c治理項目已完成水保綜合措施累計保存面積近2000平方公里,項目區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產業結構得到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率大幅度提高,重點治理區的農民提前脫貧,并逐步走向富裕。
被譽為“黃河流域一枝花”、“黃土高原小江南”的川掌溝小流域,地處皇甫川流域北端,經過20多年的建設改造現已建成治溝骨干工程27座,淤地壩、治河造地工程44座,溝道壩系工程已形成較為完整的防御體系,昔日荒涼的巖石溝如今已是一片蔥蘢。北部的呼斯太河流域和大溝流域的治理,成功實施了世行貸款項目,形成了多渠道、多層次的水保投資體系,實現了國際、國內管理體制的結合,加快了水土保持步伐。該項目不僅成為全旗的樣板、鄂爾多斯的典范,也走在了國內四省區前列,是中國利用世行貸款搞水土保持一舉成功的首例,整個黃土高原項目被譽為世界銀行項目的“旗幟工程”。
原野華章
長期以來,準格爾旗黨委、政府始終把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作為全旗的重點改造來抓,同念一本水保經,一屆一屆往下傳,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特別是近年來,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旗委、政府進一步明確了統籌經濟與生態、發展與質量相協調的科學發展路子,即堅持把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來抓,追求綠色GDP,走綠色發展、節約發展、循環發展道路,進一步強化“生態是民生之本、生態是文明之源、生態是經濟之基”的理念,把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列入“民生工程”,全力實施“再造秀美山川”戰略。先后出臺了《禁牧禁墾辦法》和《草畜平衡工作實施辦法》,在自治區率先實行“全面禁牧”;出臺了《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辦法》,落實“一礦一企治理一山一溝”等政策;出臺并實施《生態建設實施方案》,全社會參與生態“大會戰”;出臺了《生態自然恢復區人口轉移暫行辦法》,對生態脆弱區人口退出、生態保護進行規劃,確保水土保持和生態建設順利實施;通過探索和實踐,形成了“政府主導、企業有責、社會共建、人人參與”的治理模式。
篇7
一、明確區域地理的高考考查方式
學習必須要與考查結合起來,考試是考查的重要形式,特別是高考。學生經過考試,有了成就,就會更加促進學習深入提高。那么高考的考查方式是什么呢?高考是通過概括區域特征、比較區域差異、解決區域問題和分析區域發展條件來考查地理的。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把區域地理的考查方式灌輸到教學中去。
二、明確學習區域地理的具體目標
具體地講,當一個經緯度坐標給出的時候,學生的地理思維不僅能反映出這一區域的位置,而且關于這一區域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會源源不斷地展現出來,甚至進一步深入的相關分析和預測也會形成,即要求學生頭腦中要有比較豐富的地球模型,要能出現立體化、數據化、結構化的數字地球。
三、明確學習區域地理的原則及方法
學習區域地理的原則及方法,說通俗點就是解決區域"在哪里"、"有什么"、"為什么"和"怎么辦"的問題。
區域在哪里有什么為什么怎么辦
位置、事物分布、聯系與差異、環境與發展
區域特征、人地關系、區域差異、可持續發展
具體復習時,老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思考:
①定位:本區在全球的絕對位置(經緯度)及相對位置。②掌握本區域內氣候、地形狀況,并以此推斷水文、土壤、自然帶、工農業生產特點、城市、人口及交通等。③比較區域差異,進行跨區域比較異同,如長江中下游地區農業生產與河西走廊農業生產的區別。④發現區域問題,做出合理評價,制定發展策略。如我國黃土高原和南方山區的水土流失問題、中東的水資源問題、歐洲的人口老齡化問題等等。⑤關注熱點地區。
在哪里(位置與范圍)---區域定位
1、絕對位置(經緯度定位)
2、相對位置:一個區域相對于其它地理事物的位置。記憶一些主要的經緯度及主要的地理事物,然后以它們為參照物進行定位。
3、政區的輪廓特征
4、利用特殊地理事物來定位
有什么--通過圖掌握本區域內氣候、地形等事物狀況,并以此推斷其它自然地理特征及人文地理特征等。
其它自然地理特征:水文(河流湖泊)、自然帶(土壤、植被等)、自然資源。
人文地理特征:人口、民族、農業、工業、城市、交通、人文景觀等。
為什么--地理事物的聯系和差異
通常要分析影響A區域的地理因素。如A與B的相互關系;B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A區域的開發優勢;發展A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A與B地區發展的差異等問題。
怎么辦--區域的環境與發展問題
黃土土質疏松地形破碎,千溝萬壑
植被稀少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制約農業發展
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生態環境脆弱下游形成地上河
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整治。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整治:退耕還林還草、恢復植被;調整土地利用結構;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
自然:氣候干旱,多大風天氣;
人為:過度開墾、過度放牧,流域內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植被的破壞。
區域開發(如何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如黃淮海平原的魚塘-臺田;珠江三角洲的基塘農業;南方低山丘陵、橫斷山區的立體農業;云貴高原的特色農業;西北內陸的生態農業等等。
區域開發的意義(經濟、社會、環境):如長江三峽水利工程:防洪、發電、航運、灌溉、養殖、旅游、調節氣候、改善環境等(要能分清對大壩的上、下游的意義)
關注熱點地區:
綜合地說,某一區域(實體)的存在、或某一時間發生的演化,曾經或正在對世界產生著重大的影響,這些都是"熱點"。
①如世界通要道:中東(蘇伊士運河,土耳其海峽,"五海三洲之地")、中美洲(巴拿馬運河)、東南亞(馬六甲海峽)等。
②油氣資源蘊藏區:中東、中亞(石油與天然氣)、中國油氣資源分布及調配等。
③民族矛盾尖銳區:印度半島(印、巴沖突)、巴勒斯坦地區、北愛爾蘭、朝鮮半島等。
④再如生態環境破壞區:亞馬孫流域(熱帶雨林急劇消失)、主要海上航線(油輪石油泄漏)、極地(臭氧空洞產生與DDT等殘毒污染)、溫帶草原區(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等。
⑤自然災害高發區,地質災害高發區:環太平洋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帶(臺灣、日本、東南亞、土耳其)等。
氣象災害高發區:東亞、南亞(洪澇、干旱、臺風或颶風、寒潮及沙塵暴)、非洲(干旱)、美國南部(颶風、寒潮)等。
⑥經濟持續增長區,如:中國東部沿海、中國中部地區、中國泛珠三角地區、日本、東南亞、美國西海岸、德國等。
在指導學生過程中,要求學生們要千方百計調動自己的思維,要注重知識的落實。專題圖訓練、區域圖訓練、覆疊圖訓練、拆分圖訓練、局部圖訓練等都是很好的復習方法。要求:每日10分鐘--地圖(經緯網、地區輪廓、若干地理事物的綜合)(填-記-畫-想)
從近幾年高考情況看,尤其要重視中國區域地理的學習。在熟練掌握中國行政區劃、地
形與氣候分布、河流、鐵路網等知識的基礎上,認識典型地區的區域輪廓特征、區域自然、
人文特征以及區域發展存在問題、發展策略。應該對西北、青藏、東北、黃土高原、華中地
篇8
站在五千年華夏文明今天,追溯上億年人類發展的源遠歷史,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水和土。水是生命之源,它滋潤萬物;土壤孕育了地球上的萬物,是山川之根,萬物之本。水土是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水土流失造成耕地銳減,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貧瘠,農業低產,生態環境惡化,使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生活陷入貧困狀態,已成為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因此,提高認識,加強水土流失防范,保護水土資源,減少人為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有效改善生態環境,已成為目前十分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1山西省水土流失現狀
據2000年公布的全國第一次土壤侵蝕遙感調查數據,山西省的水土流失面積約10.8萬km2,占全省總土地面積的69%,占全省山丘區面積的84%,是我國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省份之一。全省森林覆蓋率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8%,人均占有林地面積僅0.043hm2。水資源也非常匱乏,全省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7%。土地沙化、堿化、退化現象也極為嚴重,是造成沙塵暴的罪魁禍首。年平均輸入黃河的泥沙量占到中上游總量的22.9%。近年來,山西省緊緊抓住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的大好機遇,加大治理力度,強化預防和保護,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由于山西地處黃土高原,嚴重干旱缺水,加之水土流失面積基數較大,丘陵山區面積廣闊,水土流失形勢依然嚴峻。從生態退化的嚴峻現實看,生態恢復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和大量的資金、技術與勞動投入,需要多部門、多學科的密切合作。
2水土流失危害與產生基礎
2.1破壞土地資源,蠶食農田,威脅群眾生存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環境的基本要素,是農業生產的基本資源。年復一年的水土流失,使有限的土地資源遭受嚴重的破壞,地形破碎,農田蠶食,耕地變少;丘陵山地大量養分流失,土壤肥力下降,使荒地和低產田面積擴大。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損失,已直接威脅到水土流失地區群眾的生存,其價值是不能單用貨幣來計量的。
2.2枯水季節水量減少,洪水季節容易發生洪澇災害降雨量尤其是暴雨級以上雨量的季節分配,是影響地表徑流的主導因子。地表植被的蓋度則決定著徑流量的大小,植被蓋度高,枯落物厚,土壤的活性有機質就高。據相關研究文獻,對于無植物覆蓋的土壤,活性有機質僅3.41g/kg,有植物覆蓋的土壤活性有機質遠遠高于無植物覆蓋的土壤。地表枯落物及高有機質土壤,可以有效攔截、分散和吸收降水,增加土壤水分下滲與儲存,有效減少地表徑流。無植物覆蓋的土壤結構不夠穩定,土壤隨水而去,貯水空間就會隨之喪失,土壤的蓄水量也因此而減少。從水文角度看,水土流失可增強地表徑流的年內變化,使洪水季節水更多,枯水季節水更少。洪水季節,由于山區地面坡度大,無植物覆蓋土壤坡面截流能力較差,土壤表層涵水能力低,暴雨強度遠遠大于土壤入滲速度,降水來不及下滲迅速大量產流,瞬時形成山洪,兇猛的洪水夾雜泥沙傾瀉而下,使河流下游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嚴重損失。
2.3造成河庫淤塞,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益由于表層土壤,在水力侵蝕下,大量泥沙隨地表徑流流向塘庫、河流,造成河床抬高,嚴重影響行洪能力,致使洪水宣泄不暢,水位上漲,經常出現10a一遇的流量20a一遇的水位現象。另一方面,淤積的泥沙侵占了庫容,削弱了水庫的防洪能力,減少了水庫的使用壽命,嚴重時易造成漫壩、垮壩等災害。如向省城太原供水的汾河水庫總庫容7.21億m3,多年淤積量達3.63億m3,淤積量占總庫容的一半。由于水庫淤積,占用了防洪和興利庫容,降低了水庫的防洪標準和供水效益。全省有些中小型水庫只能緩洪蓄清,已基本喪失了調節能力。
2.4面源污染加重,水環境質量下降雨季,表層土壤中含有的大量有機質及殘存的農藥、肥料等物質隨土壤一起以泥沙形式進入水體,使水體的面源污染加大。水土流失越嚴重,進入水體的污染物就越多,水污染就越嚴重。如汾河水庫,上游多為黃土丘陵溝壑區,坡耕地及荒山荒坡的水土流失嚴重,加之水庫周邊人為活動頻繁,水體污染日趨嚴重。據2005年調查,進入水庫的地表水質量為Ⅳ-Ⅴ類,達不到國家飲用水源(地表水Ⅲ類)標準,影響到太原市民的飲水安全。水土流失造成水體的稀釋自凈能力下降,水環境容量減少,水污染速度加快。
3尊重自然,科學防治
大量的研究表明,植物以顯著且重要的方式影響邊坡表面與土體的穩定,在增加邊坡穩定、減少水土流失等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結合多年來黃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的經驗,只有由治水為主,轉向植樹、種草恢復植被,治山治土,綜合治理,遵循地帶性適樹、適草規律,森林覆蓋率將達到30%,植被覆蓋率將達到60%,區域年水土流失量可控制在1000-1500t/km2,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全面控制。
3.1尊重自然規律,考慮生態用水如果違背自然規律,僅憑人們的主觀愿望去建設一個不符合當地自然條件的新的生態系統,往往事與愿違,適得其反。以往生態建設的教訓是深刻的,我們必須認真汲取。黃土高原絕大部分地區適宜于旱生的草灌生長,喬木只能生長在陰坡或溝谷等局部山地,沒有水源或人工補水的地方,植被恢復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從保證生態用水角度來看,應在年降水量大于300mm以上地區采取以生態自然修復的措施。
3.2必須解決好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水土流失多發生在經濟落后的山區,而我省大部分地區的水土流失是由于陡坡開荒,破壞植被造成的,且逐漸形成了“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循環。這就必須從解決群眾的基本生產、生活問題入手,通過給人以出路,使當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群眾安居樂業,社會穩定和諧。在這樣的前提下,控制人為破壞,實現生態環境的重建和恢復才切實可行。
3.3注重科學規劃,體現水土保持綜合效益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要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益,必須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措施協調,分步實施。在治理開發上,因地制宜,突出搞好農田基本建設。對25°以下的坡耕地必須修成梯田,并實行“兩先兩后”的辦法,即先修近地、后修遠地,先修肥地、后修瘦地,力爭春修夏種,當年受益。在工程安排上,以治理水土流失為主,尋找改善生態環境與提高農民收入的結合點。在土壤侵蝕嚴重的黃土丘陵溝壑區,建設淤地壩,并與治灘造地相結合,實行壩灘聯治,既可使洪水淤漫荒灘成地,又可利用洪水灌溉,減少泥沙下泄。在工程布局上,與退耕還林相結合,堅持生態效益優先,堅持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集中連片大搞植被建設,并向周圍山系、流域擴展;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積極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為有機農業、綠色農業基地建設奠定基礎;與調整產業結構相結合,突出治理的經濟效益,突出“生態林經濟化,經濟林生態化”。選擇既有生態效益又有經濟效益的樹種,采取生態林與中藥材套種、檸條與苜蓿套種等辦法和采取“灌木鋪底,兼用樹種點綴”的模式布局,增強農民自身的造血功能。在植被建設上,先抓植被稀少、立地條件差的,喬灌結合,長短結合。在治理方法上,以小流域為單元,打破鄉村界線,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經營,產業化開發,大面積坡地、梁地和峁地,實施基本農田、植被建設同步的治理方針,將治理的點、片、線連起來、串起來,上規模、上檔次、出精品。
篇9
作為一個小村莊的“當家人”(黨支部書記),這位壯年漢子不住地訴說著家園的興衰史,目光憂郁,神情哀傷。
這是4月7日的下午,強勁的西北風裹沙挾塵,襲掠荒原,遠道來采訪的我們,連同任錫榮及他的鄉鄰們一起經受這場沙塵暴的“洗禮”。睜眼望遠,無邊的黃褐接天垂地,山麓公路上一輛輛運煤的貨車和不時駛過的國內最新款的高檔小轎車無言告訴世界:曾困頓多年的高原人如今闊綽無比了!
資源的巨富與山川的殘損如此不和諧地共處一方,在滋生少數豪門的同時帶來了更多人的生存艱難。橫亙中國西北、面積達60多萬平方公里的黃土高原,由于地下蘊藏豐富的煤、鐵、鋁、金等資源被年復一年地開采挖掘,除要遭受嚴重的水土流失的困擾外,還要承擔因采空而產生的地表大范圍塌陷之災。僅山西一省,礦區塌陷已占到全省總面積的七分之一以上,那么,高原上的其他省區又能好到哪里呢?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不少來自高原的代表、委員大聲疾呼:能源緊缺電力告急,高原人用煤為全國各地制造“和諧”,自己卻一天天遠離“和諧”,長此以往,高原的子孫怕是連立足之地都將喪失殆盡了吧!
其實,高原又何嘗不是中國那些資源型地區的一個縮影呢?
裂縫包圍的家園和瞬間沉沒的生命
任錫榮在村小學邊的一孔舊窯洞里歡迎我們的到來。“昨天就聽說有記者來,一夜沒睡著。這些年總是這樣,只要有上邊的人來村,對我們就是一份希望?!边@個叫仲家山的山村位于山西省孝義市西南三十余公里處,從1974年發生第一次耕地塌陷起,近30年間,700多村民年年能聽到地層深處放炮的悶響,能看到不斷增多的地陷和房裂?!靶W所在的這塊是惟一安全的地方,煤礦的人說這下面是支撐巷道的煤柱。我們就把這最后的安全給了孩子們?!?/p>
盡管與黃土高原數百萬年的歷史相比,煤的形成要早得多,但對于當代開采業來說,黃土和黑煤是無法分開的:掘開地面的“黃”才能挖出地下之“黑”,當“黑”盡地空時,厚達幾十、幾百米的“黃”便訇然傾塌,嚴重者還會引發地震,其對地面建筑、耕地及生活設施的破壞可想而知。
“直到2001年,突然聽不到塌陷的聲音了,大伙還挺納悶兒,后來一打聽,說是這一大片的煤全采光了,煤礦工作面轉移到別的縣了?!痹絹碓蕉嗟娜俗哌M來,七嘴八舌說村事。
他們說的“煤礦”指的是汾西礦業集團所屬的柳灣煤礦,這是一個大型的國有煤炭企業。從上世紀50年產至今,五十多年的開采歷程,把仲家山方圓幾十公里的地下煤田一層層采盡,有人形容說光這個礦挖出的煤也足可以堆成幾十座大山了。據孝義市國土局的同志介紹,除柳灣礦外,還有兩個大型國有煤礦也分布在孝義境內,再加上一百多座鄉村煤礦,使這個縣級市“光榮”躋身于全國首批50個重點產煤縣(市)的行列。
有觀點認為:煤炭在成就山西的同時,也在摧殘著山西。這種深刻的二律背反法則在孝義、在仲家山表現得更加具體和直觀。資料顯示,從20世紀70年代到2000年,孝義市共有25萬畝土地因采空而塌陷,其中耕地面積7.27萬畝,涉及9個鄉鎮的64個村。
三十年間提心吊膽的日子,影響了整整一代人?!按謇?0多戶人家搬往了外村,在‘塌陷’中長大的青年人大多數到外面打工去了,留下的老人、女人和小孩守著破敗的村莊?!痹陬I我們看村子的塌陷狀況時,任錫榮說。沿路走過,用滿目瘡痍和觸目驚心形容實不為過:裂縫、斷墻、深溝、亂丘……我們明白,塌陷所破壞的不止是村容村貌,更是將多數村民心頭希望之燈塔幾近摧毀――80%以上的良田被廢、90%的民房開裂、河斷井枯、牛羊難存,村民總結了“三不”:有地不能種,有房不能住,有樹不掛果。
發生塌陷的村莊大都有過人畜掉進裂縫的紀錄。記者曾在晉東南一處深達三十多米的陷坑中見到過一臺掉下去的農用拖拉機,所幸駕車的青年農民及時跳車得以逃生,而那坑就是煤礦采空所致。
鐵礦開采導致的塌陷同樣是致命的。記者親歷過兩次山崩人亡的慘劇,至少造成13人遇難。一次發生在太原以西的古交山區,被采掘一空的山巒突然發難,半架山坡頃刻間陷入地下,正在山間勞作的5名民工被埋進地下,尸骨全無。另一次在晉南襄汾的塔兒山鐵礦采區,一個夏日的清晨,不堪重負的山峰呈垂直式陷落,8名還在睡夢中的采礦人成了山底的冤魂。
有人說:如能走遍高原,有關塌陷的故事隨處可聞。所以,真正了解煤礦本質的人,總是對煤(同樣包括鐵、鋁等資源)懷有一種復雜的心情:一方面對每塊在地下埋藏了上億年的煤充滿了歡喜和感激,是它把光與熱帶給人間;另一方面又因開采的過程總夾帶著井下礦工的血汗和地面鄉民的血淚而使人唏噓畏懼。
為生存吶喊――他們并不孤單
俗話說“六十年為人生一個輪回”,在這個“輪回”中若能做成一件大事就算功德圓滿了。60歲整的張秀生見我們時說,今年是雞年,自己又屬雞,能在有生之年給全村近千口鄉親爭回失落的“飯碗”,真是大吉大利了。
同是農村支部書記,此時的張秀生與任錫榮比,就多了豪氣和底氣。特別是當陪同來的國土局同志告訴他一個中德長期合作的土地開發復墾項目即將在這里展開時,張秀生飽經風霜的臉上浮滿了舒心的笑。
作為汾西礦業集團的采空區,張秀生所在的官窯村與仲家山的遭遇幾乎一樣。所不同的是,當家園發生危機后,以張秀生為代表的一批勇敢而不失希望的村民,在廢墟般的高原上挺身而起,果斷地走下荒原,走進陌生的城市,將吶喊聲傳送給每個相關的機構和官員。官窯村第一次塌陷出現在1976年,張秀生從1982年就開始了“要耕地、要水吃、要生存”的呼吁。
“我讀書不多,講不出更多的道理,但我堅信一條,就是建設總不該用破壞作代價。煤要挖,但把原本好端端的田地和村莊毀成這樣,是在任何時候都交待不了的?!彼麖目h里反映到地區,再到省城,跑的路越來越遠,見的官兒也越來越大,而他的名氣也漸漸增大了。到了后來,他竟成了采空區群眾的代言人,大伙一致推選他為孝義市的人大代表。身份的合法化更增添了他“鼓與呼”的信心。他把群眾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不解寫成材料,一有機會就發送。
“一次,我到了太原,進了當時山西省省長的辦公室,對他說‘我是孝義市的人大代表、官窯村黨支部書記張秀生,向領導反映我村的采煤塌陷問題’,省長看了材料說‘知道你們的情況,全省像這種問題的地方很多,政府正在逐步解決’,我急了,說‘不行,得先解決我們村,咱村上千口人受煤礦影響,二十幾年沒吃過干凈的井水了’,省長笑了,說‘我記住你了,一定安排機會解決’。機會終于來了,省里在實施‘飲水解困’工程時,我村榜上有名,2000年,工程人員用幾個月時間打出了一眼580米的深井,當甘甜的井水再次進到大伙口中時,不少人都哭了。都20多年沒喝過這么好的水了?。 睆埿闵啾M甘來后的喜悅情緒都感染了我們。
苦難是勇士的熔爐。山西在煤炭生產中伴生的諸多問題不僅直接催生了張秀生這樣的吶喊者,還引起了一些官員、學者的研究和關注。處長楊志強和研究員李連濟便是其中的代表。生活中的他們素不相識,但因其對高原塌陷的重視,在我們的文章中他們雙雙成為主角。
在山西省國土廳多個部門擔任過職務的楊志強,雖已是知天命的年齡,卻一如青年人那樣慷慨激昂。十余年前他就調查過省內的煤礦塌陷區,寫出了一萬多字的報告文學,他也因此被稱為最早關注高原塌陷問題的政界人士之一?,F在,身為國土廳耕地保護處處長的他,保護土地、恢復高原生機更成了他的份內職責。
不用資料,他開口便歷數起了山西的“煤之?!迸c“煤之禍”:山西每年出省銷售的煤炭數量占全國總量的三分之一,而山西的采空塌陷災害也是全國最嚴重的。1980年至1999年的20年間,山西共生產原煤34.1億噸,相應的采空塌陷面積達到8.18萬公頃,而各類礦山采空區則達兩萬多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七分之一以上。單大同市就有地裂縫97處,塌陷67處,涉及人口23萬,近年來因塌陷造成幾十人死亡。
而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員李連濟則把目光投向全國、全球。在他不久前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我國煤炭城市采空塌陷災害及防治對策研究》中,系統分析了我國煤炭城市采空塌陷災害現狀及防治中存在的問題。該文稱,我國的煤礦采空塌陷面積已超過70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達500億元。可怕的是,采空塌陷面積仍在擴大,僅2002年就新增采空塌陷面積3萬公頃。
“煤礦采空塌陷是人為引發的地質災害,已成為影響我國經濟協調發展、妨礙和諧社會建設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币堰^花甲之年的李連濟,與張秀生屬同時代的人。盡管走在不同的路途,可他們的目的地應該是一致的。
文明發源地的“圓夢”之旅
獨一無二的黃土高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高原上的河流、峽谷、盆地見證了祖輩創造輝煌農耕文明的艱辛歷程。無論考古史上的藍田猿人、丁村人以及仰韶文化等,還是典籍里的黃帝和他的子孫堯、舜、禹,無一不把他們前所未有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留給了高原。可就在我們由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過渡的當代,卻因不可或缺的工業化、城市化過程帶來了生態環境惡化的后果,如何順利跨越這個“文明的斷層”,成了上至執政者、下至普通民眾探索的課題。
有人指出,對塌陷區的治理,我們政策上有缺失,經濟上多欠賬。長期以來,國家主要執行兩項政策:一是由煤礦給造成地面塌陷的農民以一定經濟補償?,F在看來,這個補償是十分低廉的。仲家山村被毀后無法再種的2200多畝耕地,柳灣煤礦按政策給予了一次性的青苗補償,標準是3年產量的一半乘以當年的國家糧食收購價,加上對房屋、墳墓、果樹等的賠償,仲家山歷年來共得到補償費約90萬元。這些錢七抵八扣早分文不剩,可謂錢路已斷,而山川依舊。另一條是國家要求“誰引發,誰治理”,就是說地面的塌陷要由地下采煤者去治理,事實上,由于災害發生時間往往滯后于采礦活動,再者“地上”與“地下”并無直接利益關聯,所以這一原則缺乏可操作性,效果甚微。
楊志強說:“塌陷區的歷史欠賬十分巨大,而國家未對歷史遺留的采空塌陷引發責任人做出明確界定,使這筆賬無主可找,無人來還?!?/p>
李連濟通過對更大范圍環境的研究,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1980~1999年,山西省累積的環境破壞直接經濟損失為1274億元,占該省20年GDP總和的10.61%。這其中,煤的“作用”當推第一。
就在一些官員為山西財政收入破天荒跨過500億元關口、并以罕有的41.2%的增幅高居全國首位而歡呼時,更多人卻對愈加糟糕的環境憂心忡忡。一位長期關注山西發展的經濟學家對記者講:幾年前當煤炭生產處在低迷狀態時,山西各地提出要抓住機會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意圖改變能源工業獨撐晉省經濟的格局,誰知這項工作剛有成效,突然暴漲的煤價卻幾乎斷送了前幾年的調產成果。每噸煤平均上漲54元的巨大誘惑,是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了的,“煤老大”在山西的地位反而更加牢固了。他強調,也許當我們覺得機會到來的時候,真正的機會卻在悄悄溜走。眼下的當務之急,是利用煤價處于高位的時機,拿出大量資金,彌補過去幾十年里在環境上的欠賬,并繼續加大調產的力度。
好在事情正有一個良好的開始。去年春季,張秀生他們的呼吁得到了更大的回報,國家級的“塌陷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在官窯村正式實施,1000余萬元的資金投入將在三年內使這片飽受磨難的黃土地舊貌換新顏。站在山頭俯瞰,一塊塊新造的梯田層層相疊,田面平展如鏡?!敖衲暌瓿伤O施配套,把這716畝梯田全部變成水澆地。我請專家來考察過了,準備在這里建一個生態農業園區,發展高技術的農業項目?!睆埿闵枥L著他的家園,神采飛揚。
這是一個重要的信號,一個足以讓久盼安居樂業的高原人欣喜異常的信號:是不是可以這樣說,我們的圓夢之旅就此起步了呢?
篇10
那么怎樣閱讀理解不同類型圖像給我們的信息呢?這是地理圖像教學的重要環節。地理思維能力是中學地理學科能力的核心。通過思維的訓練,不僅可以使學生學到許多豐富的地理知識,而且能夠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地理觀察、地理記憶、和地理想象能力,進一步的把地理知識落實在地圖上。
以下是我在幾種圖像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一)通過分布圖的教學,使學生熟練運用地圖這個工具,研究分析地理事項,從而達到牢固掌握地理知識的目的。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運用分布圖
1.看。首先強調分布圖的名稱。其次是熟悉圖例,圖例是圖像內容的語言,它可使學生明確圖上的符號、代號、注記和比例關系等內容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另外還要辨別方位。最后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引導學生有目的、有重點去觀察圖像解決問題。
2.析。學生在觀察獲得的地理信息基礎上,還需進一步學會分析個地理要素之間存在的聯系,并將所獲得的信息通過大腦進行思維加工和處理,以達到明晰一些與地理事項有關的地理特征和地理規律。如在的教學中,讓學生仔細閱讀植被分布圖,了解植被的空間分布特點,然后置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在老師的指引下,學生通過觀察內蒙古的輪廓、地理位置,聯系易學過的有關知識,得出結論:自東向西,離海的距離越來越遠,降水量越來越少,所以植被的分布自東向西為:森林、草原、荒漠。
3.填、繪。填圖練習,要培養學生嚴謹的學風,文字的大小、書寫要規范,間距、位置要準確,不能隨心所欲,張冠李戴。要使他們明白:圖上相差毫厘,實地失之千里。繪圖訓練應從以下兩方面著手:(1)課堂訓練。學生要準備紙筆,根據學習內容動手動筆。學習區域地理,先畫出區域輪廓,例如,中國政區圖要求學生模仿繪制、勾繪輪廓,中國地形圖中三級階梯的劃分、主要山脈的分布等,以及中國主要鐵路干線圖等等,若能長期堅持,必將激發學生學習地理興趣,養成動手動腦的習慣,增長地理技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并且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將會十分牢固。(2)活動課訓練。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進行地理調查,搜集地理素材,在教師的指導下,編繪學校平面圖、家鄉交通圖、對學生進行填圖、繪圖訓練有利于地理知識的鞏固和地理技能的培養。
(二)運用曲線圖和柱狀圖,培養學生辯證的發展觀,使學生掌握地理事物發展的規律性
這兩種圖像主要是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閱讀氣溫變化曲線圖,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首先找出一年中氣溫最高月份和最低月份及其數值。其次,從圖上讀出氣溫最高月份與氣溫最低月份相差的數值。最后,利用所學知識和已知條件,判斷影響氣溫變化的主要因素。如果十幾個地點的氣溫變化曲線圖,可在上述一般了解的基礎上,分析比較幾個點氣溫分布的共同點和不同點,然后做出判斷和結論。柱狀圖類似曲線圖,因為柱狀圖可以看作是曲線圖的變形或簡化。例如讀北京的氣溫變化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首先讓學生找出一月份氣溫最低,并且低于零度,以此判斷北京處在溫帶;七月份氣溫最高接近30℃,再觀察降水也集中在七八月份,由此判斷本地雨熱同期。再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學生就可以判斷北京屬于溫帶季風氣候。
(三)運用景觀圖,使學生對地理知識達到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統一
景觀圖能把學生難以見到的地理景觀生動形象地顯現在面前。由于地理環境的廣袤性和復雜性,有許多地理事物和現象是學生難以直接觀察到的。例如:生活在溫帶季風氣候區的學生,難以直接感知熱帶沙漠戈壁的景觀,因而不易理解風沙地貌的特點和成因;而內陸地區的學生又難以直接感知大海的景象,因而不易理解潮汐、洋流等海洋方面的知識。這些單靠口講和地圖是難以形成地理事物的觀念和概念的。這時若借用課本景觀圖,展示不同地區的景觀特色,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直觀感,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又為進一步提高學生讀圖、析圖能力打下了基礎。
我在指導學生閱讀景觀圖時,要求學生與有關課文相互配合,提出一系列問題:從而使學生加深對地理事項的感性認識。①是什么景觀;②在何時何地;③有什么地理現象;④為什么有這些地理現象;⑤這些地理事項有什么聯系和意義;⑥這些地理事項的發展前景怎樣。例如,學生在閱讀《黃土高原》彩圖時,我設計了以下問題:①看圖說出黃土高原的地貌特點。②它的分布范圍?③黃土高原為什么有這樣的景觀?④那條河流流經哪些地區?⑤它對這條河流的下游河道有什么影響?⑥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對黃土高原進行綜合治理?有了哪些改善?通過這種方法閱讀景觀圖,使學生既增長了地理知識,又提高了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