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論管理學范文

時間:2023-09-22 17:21: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博弈論管理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博弈論管理學

篇1

1.平底燒瓶:平底燒瓶主要用來盛裝液體物質,可以輕度受熱,可用作試劑量較大又有液體參加的反應的反應容器,還經常被用作各種氣體的發生裝置.

2.錐形瓶:錐形瓶可以用作氣體反應的反應裝置,在蒸餾實驗中,錐形瓶是作為液體接收器的.

3.量筒:主要用于量取液體的體積;在一些用到排水集氣法的實驗中可以通過量取液體的體積測量固體或氣體的體積.

4.集氣瓶:與毛玻璃片配合,可用于收集、存放氣體;也可以作氣體與物質反應的容器.

5.滴瓶:滴瓶是用于存放少量液體的,使用起來十分方便,能夠控制液體的使用量及液體流入的速度.

6.玻璃棒:玻璃棒的應用十分廣泛,在測pH的實驗中,玻璃棒用于蘸取溶液,引燃紅磷,在蒸發操作中用于攪拌,蒸發完畢后用于轉移固體,在配制溶液時用于攪拌,在過濾操作中用于引流.

7.廣口瓶:廣口瓶用于盛放固體,還可以用于氣體發生器.

8.細口瓶:用于盛放液體,在盛放堿性溶液時用橡膠塞,盛放強氧化性的溶液要用玻璃塞.

9.導管:長導管有冷凝回流的作用,這可以達到分離產品的目的.

10.漏斗:用于過濾或向小口徑容器內注入液體.

二、玻璃儀器使用時的注意事項

用量筒量取液體時應在室溫下進行,讀數時,要注意視線應與液體面底部相切,仰視與俯視都會造成數值偏差.量筒不能加熱,也不能用于熱溶液的盛裝,操作時要沿壁加入或倒出溶液.使用燒瓶加熱時,要將燒瓶放置于石棉網上,讓其受熱均勻,平底燒瓶不能長時間加熱,當燒瓶用于溶解物質時,用玻璃棒攪拌,玻璃棒不能觸及杯壁或杯底.試管可以直接用來加熱,用試管夾夾在距試管口1/3處,加熱前外壁應無水滴,加熱時試管口不應對著任何人,加熱后不能驟冷,以防止試管破裂.集氣瓶不能用于加熱,在瓶內進行燃燒實驗時,需要在瓶底放少量水或細沙.滴瓶在盛放堿性溶液時要用軟木塞或橡膠塞,滴瓶不能倒放,否則會引起膠頭滴管的腐蝕,膠頭滴管加溶液時,不能伸入容器的,更不能接觸容器壁,不能平放于桌上,用完之后就立即用水沖洗.廣口瓶不能用于加熱,當放入具有酸性、氧化性的試劑、有機溶劑時,要用玻璃塞,放入堿性試劑時要用橡膠塞,用棕色瓶裝見光易變質的物質.

三、玻璃儀器的清洗

儀器的洗滌方法一般有沖洗法、刷洗法、藥物洗滌法.玻璃儀器的清洗很重要,如果清洗不當或延后清洗,都可能會造成儀器的洗滌變得困難甚至損壞.洗滌一般可依照以下步驟:倒去廢物—冷卻—用水沖洗—刷洗—用水沖洗.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儀器都是用水沖洗的,一些用于特殊反應的儀器,也要用特殊的洗滌液清洗,在洗滌劑的選擇上也要注意,常用的洗滌劑有肥皂液、去污粉、洗液、有機溶劑等等.用毛刷刷洗儀器時不能太用力,以防將儀器搗破,用洗液洗滌儀器時,玻璃儀器中的水要盡量倒干凈,洗完之后將洗液倒回原瓶,并將瓶蓋蓋好,如果洗液流出瓶外,不能用手去擦,只能用水沖洗或抹布擦.化學實驗中清洗后的儀器應達到內外壁應都能被水均勻地濕潤,且不掛水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晾干后不留水痕的效果.

四、結語

篇2

關鍵詞:管理研究方法論 數學模型化 博弈論

“方法論”一詞指的是對方法的研究,通常指對科學方法的研究。在上一世紀大部分時間里,科學方法是一種多階段方法,管理研究的方法論涉及一個較為龐大的系統,一般把其劃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管理學的哲學基礎或哲學層次意義上的方法論,是最高和抽象層次的管理學方法論,是方法的方法論;二是管理學的一般思維原理和分析方法,如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方法;三是管理學分析的具體技術方法,如邊際分析法、數理統計法等。

縱觀管理學研究的歷史,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占據主導地位,管理學家出于各自背景和偏好的不同傾向于使用這種或那種研究方法。從早期的歸納法、演繹法到稍后期的經驗主義、實證主義和工具主義以及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等,管理學歷史上出現了那么多的研究方法,筆者在此無法對各種研究方法一一地比較說明,只能對近年來管理學界研究方法上所出現的一些新特點,談一些淺顯的看法,并據此依據不同管理學家的價值取向決定管理研究方法的選用。

一、20世紀80年代后管理研究方法出現的新變化

20世紀80年代后,管理學界再次興起了一次把科學哲學應用于管理學及其獨立的管理學方法論的大討論,參加的人數之多,發表的文章之廣都是史無前例的,極大地表現出了哲學思想與方法論上的新特征,在方法論上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

1.數學模型化。數學化在經濟學及管理學當中的應用歷史雖源遠流長,但進入20世紀后,經濟數學化不論從量上還是質上都取得了極大進展。從某種意義上說來,管理學就是微觀經濟學,因此這場經濟數學化的革命自然也影響到管理學的研究領域。數學的方法逐漸滲入到管理學的概念、命題、定理、原理和體系及其產生、檢驗、認可的每個環節,出現了數學與管理學一體化的趨勢。在管理學的各個領域,數學方法都開始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數學計算能較精確地表達不同變量之間的規律性關系,把不同領域的命題系統化,對于有典型意義的經濟狀態給出嚴格的不可辯駁的證明。但是管理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其本身有著極大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加之管理的主要對象是生產力所有要素當中最活躍而且最不確定的因素——人,更加大了管理學研究的隨機性。而數學只是表達管理學思想及管理學領域中不同變量之間相互關系的邏輯工具,因此把管理學完全數學化,甚至替代化是并不可取的。

2.演化論思想方法的運用。堅持用進化論、演化論及系統生成和復雜性的視覺觀察問題,關注效益、報酬遞增性、競爭、信息不完全性、交易成本下降等的進展。范式轉化和方法論上創新的意義是十分重要的。現在生物進化論、物理學中的混沌及分岔點理論、非線性理論、耗散結構、協同論、超循環理論等自組織理論正在向管理學中的資本市場、定價、期權、產量決定、均衡量的決定、經濟運行、跨時段最優增長以及投資等領域滲透,開創了管理學中進化博弈論的重要方向,從而引起了管理學方法論的一次重大變化,使管理學在解釋現實現象和解決現實問題上更具實力和針對性。

3.博弈論和信息管理學方法論的廣泛應用。博弈論和信息管理學方法論的廣泛應用,使之成為收益最大,影響最為廣泛,最具分析框架和范式轉變意義的事,它幾乎重塑了現代管理學的主要部門。博弈論和信息管理學在不完全信息、不完全合約以及不完全市場等的機制約束條件下,較有效地研究分析了企業與市場之間的相互替代關系,研究了企業之間的競爭,配合共存共生關系、企業內部的治理問題、內部激勵約束機制的設計與運作問題研究股權安排、道德風險、逆向選擇、信息顯示和問題識別等等。它充分揭示了真實企業的實際情況、約束條件及其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博弈論作為一種方法論創新了企業機制和運作的研究,在信息不同的條件下,建立為卓有成效,并有一定可操作性、應用性和現實性的博弈策略模型,形成現代企業市場競爭策略設計的思想和智慧來源,改寫了傳統的企業管理和企業機制設計思想。

目前的進展是把博弈論、企業理論、信息管理學、非線性理論與演化管理學進行一次更大范圍的組合,開創了進化博弈論的方向趨勢,這將大大提高現代管理學的真實性,加快學術成果的解釋和運用,而且還將進一步加強歷史與邏輯、真實與抽象、理性與非理性、完全理性與不完全理性、牛頓力學的管理學框架與演化物理學的管理學框架、連續與漸進、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的結合。在管理學中,企業在此基礎上,打通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通道,更有利于克服由前范式危機走向更高更大的視界溶合,建立一個更具適應性、針對性和解題力的管理學框架和范式。

二、管理學研究方法的選用與經濟學家的價值取向

正如經濟學一樣,管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和階級性很強的科學。經濟和管理似乎從來就是聯系在一起的。經濟學家往往是通過對經濟現象的研究,找出管理的對策和手段,從而解決企業當中的實際問題的。管理學家研究經濟問題,常常是為一種社會經濟制度或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據和支持。在實際研究工作中,任何一個管理學者都無法回避價值取向的問題。

當代西方經濟學家不斷創新經濟學和管理學研究的方法論,不乏有很多的科學因素。從更具體的角度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經濟研究方法主要涉及兩條不同的思路:一是經驗研究,主要是使用大量的統計數據,計量模型和歷史資料檢驗一種假說;二是理論研究,主要是用嚴格的數學方法證明一種假說,這種假說是自己提出的,但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證明別人已經證明過的假說。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一點,西方經濟學家回避了一個致命的問題,不愿去觸及資本主義本質層次的研究分析,即生產關系層次的分析,而集中于表層層次的研究分析,即局限于經濟運行機制層次的探索,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把它稱之為庸俗經濟學。

管理學作為科學,并沒有永恒的固定不變的方法論,也不可能構成一個理論體系,只用一種單一方法論。各種不同的方法之間也并非完全對立,我們在研究中需要根據不同的目的、任務選擇不同的方法論。科學的方法論無非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并形成一般性理論。政治經濟學涉及的是本質層次的分析,制度層次的分析,同時也由于我國目前經濟研究的重要目的是根據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需要,調整經濟關系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其中包括所有制結構調整,企業制度建設,分配結構和分配制度的調整,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國家與企業關系的調整等等。因而,經濟學的原理及方法論,仍然是我們進行經濟分析的基本指導和理論基礎,同時不排除對西方經濟學研究分析方法的學習借鑒。

隨著信息經濟學的發展和應用,不斷涌現新的經濟問題,相應地對管理學的研究領域提出了新的要求。對于研究方法的選用,始終要與時俱進,聯系具體的問題進行具體分析,選擇并不斷創新管理研究的方法,力求在管理學的研究上有所突破,從而解決現實的經濟問題。

參考文獻:

[1]霍紅梅,楊達.制度理論視角下信息資源管理研究方法論[j].商業時代,2008,(16):4-5

[2]涂良鋼.管理研究方法論——以寧波市衣著類消費品的實證分析[j].現代商業,2010,(29):38-39.

[3]劉芳,吳歡偉,劉卓.對“管理研究方法”的理性解讀[j].科技與管理,2006,(06):32-34

[4]姜巖.經濟學視角下管理學研究方法建構探究[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1(01):48-53

篇3

[關鍵詞] 高校;教學案例;師生互動

[作者簡介]黃杰華(1970—),江西財經大學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管理學。(江西南昌 330013)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廳教學改革研究課題“案例教學博弈分析與師生互動模式研究——基于信息認知視角”(JXJG-11-3-24)階段性成果。

什么是教學案例,教學案例的特征,如何通過師生互動提高教學研究能力,可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分析和理解。

教學案例(Case Method)起始于1870年,當時由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朗代爾(C.C.Langdell)哈佛法學院前院長發現的,后來在鄭漢姆(W.B.Doham)當時任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長的不斷推廣下,迅速從美國傳播世界各國,由于此方法通俗易懂,因此被認為是未來教育學成功代表的方向。中國于20世紀80年代將教學案例引入于教學之中。

案例是指在現實生活中真實而又具有一定說服力并可作為典型事例供讀者參考,且通過此件事可以讓讀者從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教學案例雖然出現的形式是以寫作為主,但它和論文、教案、教學設計和實錄又有著不同之處。譬如:論文一般是以議論為主導,從抽象到具體對某件事情進行理論分析和實證說明;而案例主要是通過某一個故事,針對此事來闡述說明道理;一個是在教之前已產生了,另一個是在教之后才出現的;一個是預期,一個是結果。

師生互動是從傳統的教學方式中的一種轉變,它能更加有效的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實踐創新和敏銳的社會洞察力[1]。

一、教學案例在高校教學中的運用與探討

1.教學案例法也稱為教學實例法,它是根據教學的內容和目的,由教師運用具體的教學案例指導學生思考、探索。教學案例一般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教學案例的核心部分就是師生之間的互動,即老師通過結合教學內容,反復討論教學方法,師生之間不斷的交流及對事情的正確認正,以此來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2.為能更好更有效的將教學案例運用到學習和生活中,首要前提就是建立和諧互動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勇于探索疑難問題、善于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勤于研究新觀點新認識。其次,就是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構建一種平等自由和諧的師生關系,并且要鼓勵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善于發現問題能力。最后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是占主導地位的,自身對事物的認識要有高度的清晰度。

3.教學案例是實現課堂內外互動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對傳統的教學內容的一個改進和擴充。為讓學生在學習對案例的發生有更強更好的理性和感性認識,就要讓學生學會從課堂內走向課堂外,帶領學生進行課外調研,將枯燥無味的理論教學]變成生動活潑有趣的課堂實驗,讓同學們用自己所見、所聞、所感來激發他們認識世界和分析社會發展的能力[2]。

二、教學案例師生互動的博弈分析

1.博弈論的含義

博弈論自1928年由馮·諾依曼認證以來到如今已具有悠久的歷史了,它作為當今一門膾炙可熱的學科,在各種領域中人們從沒有停止過對它的研究分析和探討 。現今的博弈論已發展到了各個領域,譬如:教育學、國防軍事戰略、經濟學,國際貿易學,社會學、生物學等等學科中,博弈論主要是根據信息分析和對能力的判斷使研究者利益能得到最大化的一種理論決策[3]。

2. 高校教學課堂中的博弈論

博弈論需要具備幾個條件:參與者、行動、信息、效用、均衡等[4]。博弈論根據它對事物的假設不同也可分為二種,一種是合作博弈,另一種是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一般來說是指參與者對博弈者的行為通過某種契約進行約束,使合作者不致于偏離合作的軌道,而非合作博弈者是因為參與者之間沒能有任何可約束對方行為的一種策略,這樣就會出現在合作的過程中實現雙贏或多贏,并違背合作原則獲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5]。教師采取教學案例的目的是為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案例來拓寬自己的視野,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一種合作博弈[6]。

在教學案例中,教師積極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并與學生進行課堂交流、討論乃至辯駁,在此過程中學生作為獨立思考的主體參與,與非合作博弈強調的個人理性相一致。非合作博弈論是以追求個人利益為主要目地。但是在教學案例的課堂上,非合作博弈論又是另一種情形,它是指師生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關系,任何人可以自由地對對方的觀點提出質疑和反問,不存在一個具有一定約束力的協議[7]。

3.師生互動的教學策略

在教學這一領域中,教師和學生是課堂中的主角。課堂并不是指一個空洞的物理空間,它主要是反映出教師和學生之間一種心靈的交匯。正如中國教育家劉國正先生曾經就說過這樣的話:“教學活動要能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的感情,調動學生積極性。不是我教你學,也不是我啟你發,而是教與學雙方在教學活動中做到融洽的交流。教師引著學生走,學生也推著教師走,教師得心應手,學生如坐春風,雙方都欲罷不能,其樂融融”。從這翻話中能深深的體現出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不是一個單一的主體他們的地位是雙主體[8]。

(1)師生互動首先要學會相互尊重,情感溝通

教學能力的強弱和業務水平的高低不單單取決于教師本人,從根本上來說是對師生關系所處位置的一種取向。教師要想獲得學生的喜愛與信任,首先是對每一個學生都要關心和尊重,師生只有生活在相互尊重、和睦融洽的環境中,學生才能勇于發表對問題的看法和他們獨到的見解,充分釋放他們的正能量。

師生互動中情感的交流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激發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和其所學知識及學科的一種認可, 常言說得好“親其師重其道”,學生對其學科產生共鳴時學習的效率無形中就得到了一定的提高[8]。

(2) 師生互動其次要啟發學生敢于探究創新、積極參與

近年來,西方在教育方面使用一種較為流行的“頭腦風暴法”取得不錯的成效,中國在實踐教育中引用了此方法,發現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就是在教學中通過某例案促使學生自己探究迷津,開動大腦,并鼓勵學生對同一問題可以提供多種解答方式。正如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利用這一教學方法應遵循的規則是:禁止批評;倡導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研究;鼓勵暢所欲言;獎勵各種發明創新,對同一個問題能提出多項不同的見解,開發思維方式,提高洞察能力; 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使其擁有自主選擇和參與的權力;鼓勵學生對不同意見的問題向教師提出質疑,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予到教學中來。

(3)師生互動產生的效果

師生互動從一開始就是一場博弈,但它是在多種情形的約束下產生的一場博弈,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比較微妙的,不存在誰是贏家誰是輸家,因為它們之間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對立,當雙方對立到一定的程度時,它們會去尋找一種平衡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9]。

筆者對于影響師生互動的因素,在此作出以下揣測:

1.多數學生對教師有一種敬畏之情,這與千百年來的尊師重教的傳統有密切關系,形成學生固有思維形式。

2.學生課前沒做好預習環節,缺乏交流互動的基礎。

3.部分教師形式性的互動使學生缺乏積極性。

4.部分教師課堂教學方式呆板缺乏親和力。

因此學校要獲得雙贏的效果就一定要建立一個寬松、和諧、平等、自由的氛圍,只有擺脫傳統的教育模式,通過師生間情感自由的交流來提升學生科學的思維能力,獨立的創造能力,敏銳的觀察能力,精密的研究能力以及堅定的實踐能力等等,才能讓學校、教師、學生在共同的利益下獲得雙贏[9]。

篇4

[關鍵詞] 中小企業 創新 博弈

一、引言

企業的技術創新方式可以分為3種:自主創新、合作創新和模仿創新。自主創新是指企業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技術創新;合作創新是指不同企業形成研究與開發戰略聯盟共同努力創新;模仿創新是指企業通過學習模仿率先創新者的創新思路和創新行為進行創新。中小企業在進行技術創新行為選擇的時候,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本文從中小企業出發,利用博弈論的思想,主要是通過兩個博弈模型來分析的。

二、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1.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博弈模型

假設某一市場中只有兩家同類企業企業1是大企業,企業2是小企業。大企業創新的產品質量好,利潤高;小企業創新的產品質量差,利潤低。此類博弈的模型得益情況可以表示如下表:

在這模型里面用數字表示新產品的創新得益,當大企業自主創新時,小企業模仿搭便車,產品質量肯定比自己自主創新要好,所以小企業的市場占有率相對提高,利潤比都自主創新時要高;當小企業自主創新大企業進行模仿時,由于小企業創新能力差,產品的質量差,所以大企業搭便車模仿,利潤比自主創新要低,小企業雖然利潤不如模仿創新,但是市場占有率比雙方自主創新要高,所以得益相對也高;當企業都模仿時候,其創新得益為0。此模型具有唯一納什均衡點是企業1選擇自主創新,企業2選擇模仿創新,其得益是(80,40)。

上面是考慮不發生合作關系的博弈模型,而在實際中,大企業如果要進行合作創新,也往往會跟同類大企業進行合作創新,以降低開發成本和風險,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品牌的影響力。除非中小企業具有高端技術,否則大企業是不會跟中小企業合作的。

所以中小型企業與大型企業進行創新博弈的時候,除了個別具有高端技術的中小企業外,大型企業也一般不會與其出現合作創新的。也就是說中小企業在利用創新產品時采用模仿創新。

2.中小企業之間的博弈模型

在市場上,大企業要進行技術創新,中小企業進行模仿生產。從短期來看,中小企業能從市場中獲得一杯羹;但是長期看,中小企業無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所以,中小企業想要發展,就可能會考慮進行合作創新。

我們假設企業A和企業B都是中小企業;不考慮合作創新的風險,若都進行合作創新其收益為(50,50);若A創新B不合作創新,也就是A自主創新,B模仿原來的產品創新,A自主創新能力差,自主創新不能獲得更多的利益,其部分市場份額會被B占有,所以可以設得益為(40,55);若A和B都模仿原來產品創新的得益為(45,45)。模型的得益矩陣描述如下表:

這是一個囚徒困境模型,唯一納什均衡解(45,45),囚徒困境不能達到最優的集體利益(50,50),所以中小企業必須能夠擺脫囚徒困境進行了合作創新。

在這可以利用重復博弈考慮,利用以下的觸發策略來解釋:企業A和企業B雙方在第一階段試圖合作創新,如果在第T階段的結果都是(合作創新,合作創新),則繼續采用合作創新的策略,否則采用不合作創新,即模仿創新。當貼現系數比較大的時候,雙方采用觸發策略構成了無限次重復博弈的一個子博弈完美納什均衡。

三、結論

從上述描述的兩個模型我們可以知道,中小企業想要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只能進行中小企業之間的合作創新。但是對于創新成本大于合作創新的得益與模仿創新的差的時候,中小企業可以考慮與大企業合作,這里的合作不是合作創新,而是合作使用創新產品,比如將新產品專利賣給大企業,或技術入股與大企業合作銷售創新產品。這樣中小企業的研發成本就通過合作的方式轉嫁給大企業,也從其獲得比較豐厚的利潤。

參考文獻:

[1]潘忠志:高技術集群企業合作創新博弈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11)

[2]馬春艷馮中朝:產業技術創新途徑的比較及博弈選擇[J].商業時代,2007(13)

[3]謝識予:經濟博弈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200-220

篇5

關鍵詞:經濟博弈論 語義分析 經濟學方法論 實證分析 語言轉向

“囚徒博弈”、“智豬博弈”、“懦夫博弈”、“協調博弈”等許多經典案例,被廣泛運用于經濟學、決策論、管理學等各學科領域;而這些虛構的案例能否用來說明博弈理論引發了學者們激烈的爭論。直至今日爭論看似逐漸平息,經典案例仍在使用,但爭論其實仍是無果而終或只是暫時表面的平靜,而相類似的討論不斷在經濟科學的其他領域重演。必須認識到,這場爭論歸根到底是方法論問題。按照傳統方法論提出的規范與實證二分法無法處理這一問題,本文試圖從語義學的視角進行分析。

爭論雙方的觀點

(一)質疑者的觀點

較為溫和的批評者認為,“囚徒博弈”等所謂的“案例”不真實,只是一個故事或寓言,不在現實中發生。激進的批評者指出,不僅上述案例是虛構的,經濟博弈論中一些所謂真實的案例,也包含有假設和抽象的成分。極端反對者不僅把焦點放在質疑案例本身,而且通過分析案例與模型、現實與理論的關系,進一步對博弈論的整體研究方法提出質疑。

從理論角度看,博弈理論和模型中包含有假設的變量,這些變量無法在現實中進行觀察。從案例角度看,在案例中被忽略掉的變量對結論不一定是無關緊要的,相反可能是必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因此整個博弈論漠視了變量可觀察的重要性,無論理論建構還是案例實證都需要做出改進。

(二)支持者的觀點

對案例使用的辯護者則直接從研究方法出發,首先強調博弈論研究中使用假設和抽象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門科學研究都需要假設和抽象,抽象和假設并不是博弈論的局限性,而是任何理論的局限性。經濟學科的研究方法如同物理學、生命科學的研究方法一樣,通過抽象和假設從萬千變化、紛繁復雜的社會經濟現象中找尋本質的經濟規律,經濟學家使用博弈模型的目的是試圖完成一種可解釋不同經濟現象的一般理論或機制體系的建構,通過博弈模型抓住諸多現象的本質機理。

(三)觀點比較及本文的思路

通過以上雙方觀點分析可以總結出雙方的三點同識和一點分歧,如表1所示。同識在于:第一,雙方都同意博弈論屬于實證分析而不是規范分析;第二,無論反對者還是支持者都認同博弈理論的正確性需要在現實中得到驗實;第三,真實的案例有證實或證偽博弈理論的作用。而分歧主要在于:虛構的案例能不能用以論證博弈理論?支持者表示同意,反對者堅決抵制。

傳統的經濟學規范和實證的二分法并不能處理關于博弈論案例使用的爭端。而如果將博弈論作為一類知識,從知識論的角度對實證知識的語義進行分析,則實證知識可進一步劃分為綜合知識和分析知識,它們都屬于實證知識的范疇,但有著不同的命題性質。本文旨在介紹實證知識二分法,闡明分析命題與綜合命題的命題性質與邏輯關系,論證經濟博弈論屬于分析命題的范疇,劃清了博弈論案例使用的合法范圍,以避免研究中的方法誤用。

經濟學實證知識的二分法

(一)經濟學實證與規范二分法

經濟學以實證方法描述經濟事實、發現經濟規律。實證與規范二分法最早追溯到休謨(D.Hume),休謨砍刀(Hume`s guillotine)提出不能從是中推出應當,經濟學實然知識與應然知識是截然不同的,需要分別采取各自不同的方法進行研究。穆勒(J.S.Mill)、韋伯(M.Weber)、西尼爾(N.W.Senior)和凱恩斯(J.N.Keynes)的著作對這個劃分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與運用。弗里德曼(M.Friedman)著名的論文“實證經濟學方法論”中再次提出,并且對它進行了詳細地討論,“斯諾命題”加深了人們對兩類知識差異的認識。當前關于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的二分法,在經濟學領域是被普遍接受的。

(二)經濟學實證知識二分法的提出

將經濟學知識視為整體知識體系中的一類,則按照研究方法將經濟學實證知識劃分為分析知識和綜合知識。在第一個層次,經濟學理論作為一門學科是通過命題語言來表達,命題語言既包括文字語言,也包括符號語言、數學模型或公式。在第二個層次上,按照傳統劃分,經濟學分析劃分為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在第三個層次上,經濟學實證命題可劃分為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同時根據實證原則將命題劃分為無意義的實證命題和有意義的實證命題。

經濟博弈論實證知識類型證明

(一)從主詞指稱上

從語義學上看,命題的主詞是概念詞或是專名。概念詞表述某類事物或屬性,專名表述個體事物。弗雷格對命題主詞的涵義與意謂做出明確劃分,指出在數學中,a=a和a=b之間的差別,只是表達形式上的差別。前者使用相同的符號,后者使用不同的符號。由于它們表示相等的數量關系,所以可以用a代替b,或者用b代替a,等式仍然成立。但是在命題語言中情況就不同了。在命題中要考慮語義的關系,即同時要考察主詞的意義與意謂,這不像代數的等式中那樣只考慮數量間的相等關系。

主詞的意義是主詞表述的思想,主詞的意謂是主詞指稱的對象。“蘋果”是有意義且有意謂的概念,“理性”是有意義但無意謂的概念,“地球”是有意義且有意謂的專名,“智豬”是有意義但無意謂的專名。對于任何一個有意義的命題,主詞必然有意義,但不一定都有意謂。有意義的命題,主詞一定有意義,但不一定有意謂。綜合命題的主詞必須同時有意義與意謂,即在實現中的相對應的對象。

根據命題主詞指稱分析,經濟博弈論屬于分析命題。從博弈理論看,理論的真與主詞的意謂無關;從案例看,如“智豬博弈”中用任何一個概念代入x或y,或替換“大豬”和“小豬”,案例結論仍成立。

(二)從命題與現象的時空關系上

在命題與現象的時空關系上,又體現了分析命題與綜合命題的根據不同。引用張慶熊等學者說明賴爾(G.Ryle)“范疇錯誤”所使用的五個命題:“(1)一只蘋果正掛在樹上。(2)蘋果服從萬有引力定律。(3)我剪斷了它的柄。(4)蘋果因為萬有引力掉到地上。(5)蘋果掉到地上因為它的柄被剪斷了”。

分析命題具有超時空性,分析命題的真包含一切可能的世界,求證分析命題的真與時空無關。時空是綜合命題真的必要條件,綜合命題描述的對象一定位于現實世界。時間、空間是綜合命題必然的、普遍有效的形式,是因為綜合知識如果是可以理解的話,或者說如果是綜合命題的話,就必定帶上時間、空間和因果性的印記。空間、時間和因果性是綜合命題的可能性的條件。

于是,句(1)、(3)與句(2)在邏輯上是不同范疇的實證命題。句(1)和(3)屬于綜合命題,它們報道發生的事情,人們可以提問句(3)在什么地方剪斷蘋果柄,它在什么時候發生,它花了多少時間等。句(2)不是綜合命題而是分析命題。句(2)是理論或假設而不是一個事件,它并不發生,它假設命題在一切可能世界都為真。對這樣的句子不能提問在什么時候、在什么地點發生了什么事情,它是理論或假設。根據命題與現象的時空關系分析,經濟博弈論屬于分析命題。從博弈理論看,命題的真與時空無關;從案例看,案例的發生與時空無關。

(三)從命題間的因果關系上

從命題間的邏輯關系上分析,用分析命題作為原因的命題仍是分析命題,用綜合命題作為原因的命題是綜合命題。句(4)和(5)都在解釋蘋果掉到地上的原因,都屬于實證分析范疇。用句(4)作為蘋果落地的原因,再用句(2)作為句(4)的原因,是采用邏輯演繹方法進行推理,因此句(4)是分析命題。用句(5)作為蘋果落地的原因,再用句(3)作為(5)的原因,是通過經驗觀察獲得的知識,因此句(5)是綜合命題。盡管句(4)和句(5)中都有“因為”這兩個字,都屬于實證分析的范疇,但是這兩個“因為”在各自的句子中所起的邏輯上的作用是不同的。但前者是分析知識,后者是綜合知識,不能犯“范疇錯誤”。

與此相聯系,分析知識的真是必然的,綜合知識的真是偶然的。用句(2)作為句(4)的原因是必須的,它的反面是不可能;用句(3)作為句(5)的原因是偶然的,它的反面是可能的,即蘋果有“我剪斷了它的柄”之外的原因落地。分析命題的真假通過邏輯規則推論出來,綜合命題是建立在經驗事實的基礎上,其真假通過經驗加以檢驗。

根據命題間的因果關系分析,經濟博弈論屬于分析命題。從博弈理論看,命題間的因果關系是必然的;從案例看,案例的結論與前提的關系是必然的。

(四)從命題的驗證方法上

從命題的驗證方法上分析,分析命題通過邏輯規則,綜合命題通過實際觀察。分析命題依據矛盾律從一些先天的概念、原則演繹出來;綜合命題通過歸納一類事物的性質或事物間的關系得到結論。驗證分析命題,只要看看它們是否在邏輯上自相矛盾;驗證綜合命題,則要看看它們是否與現實中情況相符合。

對此托馬斯·謝林(T.C.Schelling)也指出,博弈論是抽象的和推論的,而不是一門研究人們如何決策的經驗主義科學,但它是一種附有以下相關條件下的演繹原理,即參與者的決策必須是“理性的”、“一致的”或“非矛盾的”。

根據命題的驗證方法分析,經濟博弈論屬于分析命題。從博弈理論看,它不能被綜合命題證明或證偽,因為它的檢驗不依賴于經驗事實而依賴于邏輯規則。從案例看,無法被經驗觀察所證明或證偽,因為它的檢驗來源于理論模型內部的正確性。

通過綜合命題和分析命題的五個性質區分(見表1),本文證明了博弈論及其所使用的案例均屬于分析命題的實證知識范疇。

結論及啟示

(一)結論

經濟博弈論屬于分析知識。根據傳統方法論分析,經濟博弈論屬于實證知識而不是規范知識,是關于“真”的知識。而根據語義分析,在知識類型上經濟博弈論屬于分析知識而不是綜合知識。如圖1所示,分別用實線框和虛線框表示屬于和不屬于經濟博弈論的語言區域。在求真方法上,經濟博弈論通過演繹、推理獲得,而不是通過經驗觀察從現象中獲得。

不僅是虛構的案例,任何案例運用于博弈理論研究中,既無效又無益。本文業已證明博弈論知識屬于分析命題范疇,博弈論的真與案例無關,試圖用空想的案例或抽象的案例來“實證”博弈理論的做法是無效。用案例去論證博弈理論,是用綜合知識的研究方法去處理分析知識,是對博弈論研究方法的破壞,對整個博弈論研究是無益的。

博弈論案例使用爭論雙方的觀點都是對的。反對者絕不允許用虛構的案例去論證實證知識的做法是正確的,是對實證精神和實證方法的捍衛。支持者絕不允許實證知識只停留在抽象思維的層面,堅持用案例證實或證偽理論的做法是正確的。產生爭論的真正原因是誤把作為分析知識的博弈論當作綜合知識。如表2所示,爭論雙方的觀點都是對的。

篇6

關鍵詞:信息不對稱 信息對稱 對稱方案 對稱意義

引言

2012年10月15日,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因在“穩定配置和市場設計實踐理論”研究方面的杰出貢獻,將當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羅斯和沙普利。兩位大師的共同研究方向在于資源分配以及通過合理的市場機制設計實現資源的分配效果,這一理論在全世界被廣泛應用。研究發現,兩位大師對市場資源配置研究都建立在信息不對稱基礎之上。文獻述評可知,自1969年開始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以來,有71名經濟學家獲得此獎,其中11名都以信息不對稱為研究基點,沒有一人研究信息對稱。這樣就提出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在委托之間能實現信息對稱嗎?如何實現信息對稱?

筆者對此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通過理論研究、方案擬定和實驗驗證,研究這一200年來國內外未曾解決的重大課題,實現委托人亟待破解的信息對稱。

文獻回顧

(一)西方關于信息不對稱的研究文獻

1.經濟學大師的信息不對稱研究。18世紀中期,市場已處于信息不對稱之中,亞當·斯密的《國富論》(1776)把價格機制推崇備至,只強調市場自由調節,反對政府干預市場。斯密的全部理論都建立在信息對稱假定之上,影響經濟理論200余年。

2.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信息不對稱研究。1950-1951年,納什在兩篇論文中首創完全信息靜態博弈研究,創立了納什均衡;1965年澤爾騰把納什均衡引入動態分析,創立了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1967年海薩尼把納什均衡引入不完全信息博弈,創立了貝葉斯納什均衡,三位均于1994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1975年澤爾騰又把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引入動態分析,創立了精煉貝葉斯納什均衡。至此,經濟學家完成了從博弈論到信息經濟學的轉化。

與此同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維克里(Vickrey,1961)運用信息不對稱理論第一個設計了最優拍賣機制,即“第二價格拍賣法”;莫里斯(Mirrlees,1971)最早運用信息不對稱研究中的分布函數參數構建政府所得稅課稅模型;巴羅(Barro,1974)率先運用信息不對稱理論分析了政府對企業行為的規則。更值得關注的是阿克爾洛夫(Akerlof ,1970)通過對舊車市場檸檬現象的獨特分析,拉開了用信息不對稱理論和模型研究市場失靈的序幕;斯賓賽(Spence,1973)運用信息不對稱理論提出“信號傳遞模型”,建立了分析勞動力市場的最優化模型;而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76)將信息不對稱理論應用于保險市場,提出了針對投保人逆向選擇和欺詐行為的保險模型。

3.管理學家的信息不對稱研究。管理學家研究企業管理都受經濟學研究成果的影響,一般是將信息不對稱的理論和方法運用于公司治理。

1934年美國經濟學家伯利和米爾利斯首先提出“委托理論”,倡導兩權分離,自此委托成為現代企管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

翻開企業管理理論發展史,從梅奧的人際關系學派、巴納德的社會協作學派、馬斯洛的行為科學學派、德魯克的經驗主義學派到西蒙的決策理論學派、列維特的營銷管理學派、孔茨的管理過程學派、伯法的管理科學學派、卡斯特的系統管理學派、安索夫的戰略管理學派、勞倫斯的權變理論學派、托夫勒的未來學派、明茨伯格的經理決策學派、鄧寧的跨國公司管理學派、戴明和朱蘭的質量管理學派、艾迪斯的生命周期學派、圣吉的學習型組織學派、哈默和錢皮的流程再造學派、野中郁次郎的知識管理學派、特里克的公司治理學派、卡普蘭的組織績效管理學派、金偉燦的藍海戰略管理學派等,除少數幾家屬純技術、純方法研究外,大都圍繞委托,研究信息不對稱前提下如何通過激勵和約束,在委托間達成均衡。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蒙的決策理論學派,西蒙的主要貢獻在于,決策的核心在“選擇”、選擇的標準是“令人滿意”和決策的科學程序。三點貢獻中有兩點都是以信息不對稱為理論基礎。

(二)我國關于信息不對稱的研究文獻

在我國,對經濟信息的研究起步較晚,不管經濟學家、管理學家還是會計學家可以說基本上都沒有超越西方關于信息不對稱的研究水平和范圍。

1.經濟學家關于信息不對稱的研究。筆者認為,我國經濟學大師多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引入、研究和推崇信息不對稱理論。比如高鴻業在《西方經濟學》一書中專門論述信息不對稱理論。張維迎(1996)在我國首開《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課程,并出版專著。林毅夫(1997)提出兩權分離后存在激勵不相容、信息不對稱和責任不對等三大問題,并提出把企業實際利潤率與行業平均利潤率相比較,實際“利潤率本身就變成了反映企業經營能力和經營行為的充分信息”。

2.管理學家關于信息不對稱的研究。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使我國管理學家在國際上真正有影響力的成果尚不多見,原創性理論少之又少。據筆者分析,我國管理學家自改革開放后開始與西方管理理念接軌,并取得很大進展。他們的研究成果往往能夠影響我國企業的發展變化,為西方管理學家所側目。比如1986年中國人民大學企業管理教研室出版《現代企業管理十八法》,水(1986)率先探索企管回歸東方,創立了東方管理學派。管理學者周三多、楊文士、劉冀生、周健臨、芮明杰、吳建安、高程德、李維安、徐勝畢、席酉民等人的研究成果都對我國管理學家的發展和提升產生一定影響。

縱觀我國管理理論,其研究重點以信息不對稱為基點,探索以何種監督激勵模式調動人的積極性。而東方管理學派中的精華——“以人為本、以德為先、人為為人”則是以信息對稱為研究假定。當然也有一些學者和實務工作者提出了實現信息對稱的簡單觀點,開出實現對稱或減少不對稱的藥方是加強公司治理、建立和優化信息系統、實現公司內外溝通等(葉建亮,2002;梅君,2004;戴中亮,2004;安增軍,2007;賀曉晶,2011)。

3.會計學者關于信息不對稱的研究。學者閻達五認為,企業的經濟信息75%以上是由會計提供的。因此要研究信息不對稱就不能不聽聽會計學界的發聲。筆者粗查了1996年以來刊登在《會計研究》、《財會月刊》、《財會通訊》、《財會研究》等期刊上120多篇有關會計信息不對稱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學者的主要觀點為:承認信息不對稱是客觀存在;強調不對稱的危害;分析不對稱的成因;探索治理不對稱的對策,仍是監督、激勵以及完善市場機制,與一般管理學者相比,只是突出了健全會計法規和提高會計人員素質(杜興強,2004;時現等,2011;李海英,2011;吳希慧,2013)。如果說新意的話,張文賢等(2000)提出的“社會對賬”應有特點。可見在信息不對稱研究上,會計學者也沒有提出什么實質性的創新性理論。

(三)文獻評價

綜上文獻研究可厘出以下五點:

1.信息經濟學世人刮目。信息經濟學已當之無愧地成為現代主流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公司治理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服務產業成果斐然。其中有11人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解釋了大量自由市場經濟理論說不清的問題。

3.面對企業沒有進展。不少經濟學家試圖進入公司治理,但都沒有超出信息不對稱這一。

4.管理學家沒有突破。不管東方還是西方管理學家,都是研究通過何種博弈模型引導人融入委托人的治理理念。其研究成果要么以信息對稱為研究假定,要么以信息不對稱為研究基點,似乎無人能跳出百多年來這一固定模式的思維定式。

5.實務工作者沒有發現。管理實務工作者包括經理人和會計人,盡管有人提出實現信息對稱,但其對策、措施泛泛而論,缺乏深思熟慮,未提出對稱方案。

(四)研究創新

一百多年來,信息不對稱一直困惑著中外學者和實務工作者,并給市場經濟、公司治理帶來不少傷害。如果說過去之所以未能實現信息對稱,在于理論認識和信息技術,那么在人類能遨游太空、能登上外星、能深海下潛等“無所不能”的今天,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全面引入ERP系統),借助筆者開發的“九一十五”方案,很有可能實現公司委托之間的信息對稱。

信息對稱方案創新

筆者關于信息對稱方案的設想包括信息技術、對稱方案和方案實驗三部分。

(一)信息技術

若要在公司實現信息對稱,需要全面引入先進的信息技術是ERP系統。

1.ERP的優勢。ERP系統即企業綜合資源計劃,其主要優勢是運算性能好、集成程度高、內存功能大、傳遞速度快、保密程度強,代表著當今世界范圍內信息技術的最高水平。據筆者觀察,其主要優勢是實現了物(物料)流、務(管理業務)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四流合一”。

2. ERP的硬傷。一是兼容性不夠高,適應性不夠強;二是模擬手工核算的設計思路。引入ERP系統后,信息之所以仍不能對稱,甚至是財務造假更方便、更難查出,其密碼恰恰在此。因此當手工核算不能提供對稱信息時,模擬手工核算的ERP也不能自動實現信息對稱;三是一些開發商為迎合用戶的不良需求,在開發之初已預留幾套可供選擇的彈性空間。

3.對ERP的控制。面對先進的ERP系統,關鍵在于發揮其技術優勢,制衡其設計缺陷,使之只能生成委托人認可的對稱信息。這套制衡機制就是“九一十五”信息對稱方案。

(二)對稱方案

筆者開發的“九一十五”方案,即實現信息對稱的九大機制、一組數據庫、十種技術和五項操作。

1.九大機制。在此的機制是指對信息生成過程進行制動、制衡和制約,即嚴格控制的思路或理念。主要包括對成本費用控制的四制、對收入控制的三制和對貨幣資金控制的兩制。

第一,對成本費用控制的四制:實(際)額(定額)對應制——即成本類賬戶既記發生數又記定額數以便核對;實(際)預(預算)對應制——即費用類賬戶既記發生數又記預算數以便核對;錢物對應制——即成本類賬戶上的資金與生產經營中的物料筆筆核對;錢務對應制——即費用類賬戶上的資金與經營管理中的業務筆筆核對。

第二,對收入控制的三制:雙重核對制——即將營銷收入中商品的數量、單價與預算中的數量、單價筆筆核對;雙價對應制——對關聯方交易,既記成交價又記市場價或行業平均成本;雙重核簽制——即例外收支由總裁和財務總監雙重簽字方準記錄。

第三,對貨幣資金控制的兩制:雙重披露制——即貨幣資金對外披露不變,對內按授權逐筆披露;現金頻道制——即對經理層的“三公”消費專設現金頻道披露,實行陽光財務。

2.一組數據庫。實現信息對稱的要害在于適時的錢物核對、錢務核對,而數據庫則是適時核對的載體。筆者設計的數據庫包括:錢物核對數據庫一般樣本;成本核對數據庫;收入類核對數據庫;利潤核對數據庫;錢務核對數據庫(現金頻道)等。

3.十種技術。在實體公司中,銷是業務主流。在“產”的兩頭,供和銷都是物隨錢走,在核對中應是以資金核對物料,通過社會核對或社會對賬驗證物流的真實性。在“產”的過程中原本是錢隨物走,即先有物料再有資金流。但物料因質地不同而不可加總,使信息加工的最終產品全部是資金信息。這就決定了在錢物、錢務核對中,內審可以直接實現錢物核對,用物流驗證資金流;而外審往往先接觸會計報表的資金信息,首先把資金信息返還為物流信息,再用物流驗證資金流。因此內外審計的錢物核對所運用的具體技術就包括內審的六種技術和外審的四種技術。

第一,內審的六種技術:指令接收技術——內審人員通過ERP系統接收監事會、內審委員會的內審指令,當然也包括按崗位職責所應開展的常規內審;信息提取技術——內審人員面對海量的原始信息,根據核對需要自動快速的提取出所需信息;信息排序技術——內審人員面對提取的有用信息,根據數據庫路線圖,從前到后自動快速排列以便核對;信息核對技術——對恰當排序的信息進行錢物、錢務一一對照,以判斷信息的真偽;異常信息剝離技術——錢物不符、有錢無物、有物無錢的異常信息分離出來,另行專門分析;內審報告技術——內審人員把審計結果自動報告給有關領導。

第二,外審的四種技術:信息分離技術——通過ERP系統,注冊會計師把會計報表中全年綜合的百多條財務信息分解、裂變為千百萬筆賬簿信息;信息還原技術—通過ERP系統對賬簿中的資金信息進行技術還原,還原為記賬憑證進而原始憑證;信息組合技術——運用組合技術,對需要核對的信息按外審審計需要施以針對性排列組合;自動報警技術——對按需排列好的信息進行一一核對,對發現的異常信息,比如有錢無物、有物無錢、錢物兩無、違規違制等信息不實、信息虛假等問題自動閃亮紅燈報警,以特別關注。

4.五項操作。五項操作是指在操作層面,比如在賬簿、憑證的設計上進行改進以適應九大機制和十種技術,它是對十種技術的落實。眾所周知,現行賬簿、憑證的結構內容是根據手工信息加工技術設計的,完全不能適應信息對稱和適時核對的需要,對此必須考慮修改傳統設計。其中主要包括:對收入類賬簿賬頁的改進——主要是增加預算欄和差異欄;對成本類賬簿賬頁的改進——主要是增加定額欄和差異欄;對關聯方交易類賬簿賬頁的改進—主要是增加行業平均成本類或市價欄;對費用類賬簿賬頁的改進——主要是增加預算欄和差異欄;對會計憑證的改進——主要是對會計憑證進行技術加注(增加定額或預算指標)和工序加注(物流的上下游工序),以便適應信息排序技術的需要。

(三)方案實驗

筆者開發的“九一十五”信息對稱方案能否成立、能否實現,關鍵在于實驗驗證,以實驗說明方案的可行性、科學性。

1.先在實驗室試驗。基本思路是在國家ERP實驗室(設在河北經貿大學)先行試驗,以修正、補充、完善方案。

2.重在管理現場實驗。尋找一家大型制造公司,將“九一十五”方案在管理實踐中進行實驗驗證,以最后說明方案的可行性,實現委托間的信息對稱。

3.在企業管理中試點推廣。通過先在上市公司、后在國企公司、再在大型企業的順序試點,最后在一般企業普遍推行。

研究意義

(一)在理論上開創信息對稱研究新領域

迄今為止,在經濟理論、管理理論和會計理論研究中,國內外學者要么以信息對稱為研究假設,要么以信息不對稱為研究基點,探尋信息不對稱下委托雙方如何通過監督激勵達成均衡實現效用最大,而無人研究如何實現信息對稱。課題組瞄準這一空白進行系統探索,研究包括信息不對稱的危害、成因,信息對稱的理論基礎、內在規律和控制機制等在內的一系列理論,開創信息對稱研究的新領域。

(二)在學術上創立信息對稱學新理念

國內外重要管理學派少說100家,至今尚無信息對稱管理學派。課題組將以羅斯、沙普利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以及張維迎等國內知名學者的信息不對稱理論為參照,提出信息對稱新的管理觀點,創立信息對稱管理新理念,為管理思想史增添新內容。

(三)在實務上創新公司治理新模式

針對信息不對稱的無處不在,筆者將揚長避短,通過細化 “九一十五”信息對稱方案并用以控制信息生成過程,使之只能生成委托人認可的對稱信息,以此改變委托之間貓鼠博弈規則,重構兩者之間非合作的契約關系,打開人被監督、被控制的精神枷鎖,從根本上再造公司治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實現公司目標。

研究結論

綜上,國內外經濟學、管理學、會計學大師尚無人研究信息對稱方案。即便國內外有少數學者和實務工作者曾提出信息對稱觀點,但也都是簡單地陳述而已。信息對稱研究既是重大的理論課題,又是東西方公司委托人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筆者提出的信息對稱的“九一十五”方案很有可能實現信息對稱。

作為技術性很強的科學研究,不能僅僅滿足于理論探索,關鍵在實驗,筆者提出的信息對稱的“九一十五”方案尚待實驗,特別是管理現場的實驗,以實驗驗證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學性。

實現信息對稱是原創性研究成果,此成果對創新公司治理模式,從根本上改變委托之間非合作博弈關系,實現公司效用最大化將發揮重大作用。

參考文獻:

1.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三聯書店,1996

2.水.東方管理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3.林毅夫.創造信息對稱、責任對等的環境—充分信息與國企改革之二[J].中國經濟信息,1997(13)

4.葉建亮.不對稱信息市場理論與信息經濟學[J].商業研究,2002(8)

5.梅君.信息對稱:公司治理的治理途徑[J].企業改革與管理,2004(9)

6.戴中亮.委托理論述評[J].商業研究,2004(19)

7.安增軍.治理信息不對稱與國有企業改革[J].東南學術,2007(5)

8.賀曉晶.探討我國金融信息服務如何實現信息對稱[J].中國市場,2011(9)

9.李海英.會計信息不對稱以及治理[J].企業導報,2011(17)

10.吳希慧.基于會計信息不對稱視角的征納博弈研究[J].會計之友,2013(1)

11.時現,陳駿,王菁.公司治理模式、治理水平和內部審計[J].會計研究,2011(11)

12.杜興強.公司治理演進與會計信息監管[J].財經研究,2004(9)

13.張文賢,柯鎮洪.社會對賬與信息溝通—如何根治會計信息失真的頑癥[J].會計研究,2000(5)

作者簡介:

篇7

關鍵詞:會計信息失真 會計博弈 不完全信息 會計監督

1.信息失真――會計博弈產生之根源

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可以引用一個經典的會計博弈模型來概括:會計人員的行為選擇“囚徒困境”模型。假設甲乙兩個企業的會計人員在提供會計信息時有兩種選擇:如實做帳(合法)、弄虛作假(違法)。此博弈模型如下表所示:

可見,如果乙如實做賬,甲弄虛作假可比如實做賬多獲取3個利益單位(5-2=3);如果乙弄虛作假,則甲弄虛作假比如實做賬多獲取1.5個利益單位(3-1.5=1.5)。無論乙作不作假,甲弄虛作假都比如實做賬獲利大,因此從個人理性出發,必然選擇違法行為而作假賬。乙也同樣如此。結果大多數企業“不造(假)白不造”,弄虛作假泛濫成災,成為一種社會普遍選擇。因此,從經濟學角度看,舞弊行為的發生是舞弊者的理性選擇。

1.1“信息失真”的內涵

信息失真亦可稱信息不對稱,是財務會計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信息經濟學認為,在商業交易中有一些人比他人具有信息優勢,當發生這種情況時,一般認為該經濟機制中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它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種是“逆向選擇”,例如,投資者可能不了解將要上市的公司的質量;股東們可能不了解所雇傭的經營管理人員的真實能力等。在這些情況下,導致信息不對稱的原因是一些人掌握了另外一些人所沒有的信息。第二種是“道德風險”,例如,經營管理者可能會以犧牲債權人利益的行為為股東們謀福利或者犧牲股東的利益為自己謀福利。在這種情況下,導致信息不對稱的原因就是商業交易中的一些人不能觀察到另外一些人采取的可能會影響各方利益的行為。

1.2會計博弈的產生

會計信息的使用者非常廣泛,包括投資者、政府、債權人、企業經營者、供應商等。博弈論的假定是每個參與人都是為了使自己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由于市場中買賣雙方掌握的信息是不平衡的,在效用最大化的驅使下,有信息優勢的一方便會利用有利的信息使自己獲利,而處于劣勢的一方則會采取各種手段去獲取更多的信息以便作出更為科學合理的決策。在信息的搜尋和利用過程中,每個參與者所采用的行動方案不僅要考慮自然狀態隨機性所帶來的所有不確定性,還要慎重考慮其他參與人的決策。這樣,會計博弈應運而生。

2.關于會計信息失真博弈的基本假設

2.1博弈論分析的基本假設

博弈論的基本假設有兩個:一是強調個人理性,假設當事人在進行決策時,能夠充分考慮到他所面臨的局勢,即他必須而且能夠充分考慮到對弈者之間行為的相互作用及其可能影響,能夠做出合乎理性的選擇;二是假設對弈者最大化自己的目標函數,能夠選擇使其效益最大化的策略。

從社會生活的實際看,博弈論的這種假設是非常現實和合理的。因為在各種情形中,各個行為主體或當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或目標函數,都面臨著選擇問題,客觀上要求他們選擇自身的最佳策略。由于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利益沖突與一致往往具有普遍性,因此幾乎所有的參與人之間的互動決策問題都可以納入博弈論的分析框架。博弈論把現實世界中不同參與人之間各種復雜的行為關系進行抽象,概括為不同參與人之間的利益沖突與一致,進而通過構建經濟行為模型,來研究不同參與人的策略選擇問題,使分析更加準確。博弈論分析強調不同參與人之間行為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即某一方的收益或效用函數不僅取決于自己的選擇,而且還依賴于對手的選擇;同時博弈論把信息的不完全性作為基本前提之一。這就使得博弈論所研究的問題和所提示的結論與現實非常接近,具有真實性。博弈論研究在一定的信息結構下,什么是可能的均衡結果,沒有政治和道德的含義,它只是一個分析工具,博弈分析的結果告訴人們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均衡結果將被引向何方。

2.2會計監督博弈的基本假設

第一,假設會計監督博弈的當事人有兩個,包括監管部門和企業。雙方都了解博弈的結構和自己的收益或支付。

第二,監管部門有責任對企業進行會計監督(如進行審計或其它措施)。監督部門的純策略為檢查(監督)或不檢查(不監督)。

第三,企業有作假帳的動機或內在要求,企業的純策略是選擇作假賬或不作假賬。為使 博弈模型更符合實際。進一步假設:

(1)企業作假賬所得收益為a(a0),如偷漏稅款等。企業不作假賬時所得收益為0。

(2)企業如果作假賬,被查出后將被處罰f(f>0)。

(3)監管部門的監督成本為c(c0),是指監管部門計劃并實施了監督所發生的一切費用,而且一旦發現間題還要繼續追查等。監管部門如果不監督則不花費成本。

(4)如果企業作假賬,而監管部門不對其進行監督,有兩種情況:一是有人舉報或案發牽連,使企業作假被曝光(但這時尚未核實和對企業實施處罰),這時監管部門將被追究責任,被處罰d(d0);二是無人舉報,企業作假不被發現,則監管部門無得也無失。

(5)企業作假賬時,監管部門雖然進行了監督,但由于技術水平、職業道德、執業環境等原因,沒有發現問題,則企業得到作假收益,監管部門發生監督成本。

3.博弈模型與分析

3.1博弈模型

根據上述假設,監督博弈的博弈矩陣表示如下:

表2中圓括號中的數字含義:第一個數字為企業的收益,第二個數字為監管部門的收益。該博弈顯然不存在占優策略均衡,也不存在純策略的納什均衡。

假設該博弈是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我們可以求解混合策略的納什均衡。為此,我們做出接近于實際的假設:即企業作假賬與否、監管部門進行監督與否、監管部門監督時能否發現問題、是否有人舉報等都是不確定的。

具體假設是:假設企業作假賬的概率為p,不作假賬的概率為1-p;監管部門進行監督的概率為q,監管部門不進行監督的概率為1-q;監管部門監督時發現問題的概率為r,沒能發現問題的概率為1-r;監管部門不監督時有人舉報的概率為w,沒有人舉報的概率為1-w。

這時,監管部門的預期收益為:

?仔1= q?{r?[p?(f-c)+(1-p)?(-c)]+(1-r)?[p?(-c)+(1-p)?(-c)]}

+(1-q)?{w?[p?(-d)+(1-p)?0]+(1-w)?[p?0+(1-p)?0]}

企業的預期收益為:

?仔2= p?{q?[r?(-f)+(1-r)?a]+(1-q)?[w?a+(1-w)?a]}

+(1-p)?{q?[r?0+ (1-r)?0]+(1-q)?[w?0+(1-w)?0]}

監管部門和企業預期收益最大化的一階條件是:

=0和 =0

于是,可得該監督博弈的混合策略納什均衡解為:

p* = c/(rf+wd) 和 q* = a/[r(f+a)]

即在既定的制度安排下,為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企業以p*的概率選擇作假,而監管部門以q*的概率選擇監督。

3.2基本分析和結論

從上述分析和該博弈的混合策略納什均衡解中,我們得到如下基本結論。

(l) 對于企業而言,加大對企業作假賬的懲罰f,則企業作假賬的概率p將降低;如果減小對企業作假的懲罰f,則企業作假的概率會加大。懲罰對企業來說,是一種有效的威脅。

企業作假賬時,增大監管部門檢查時發現企業作假的概率r時,即提高檢查監督質量和水平時,企業作假賬的概率p會降低。相反,如果監管部門監督檢查發現間題的概率r下降,如監管水平不高、執業環境差、職業道德水平差等,作假賬的概率p就會上升。

即使監管部門不對企業進行監督檢查,如果企業作假賬時被舉報的概率w增大,則企業作假賬的概率p將會降低。這意味著企業內部人員和社會公眾對企業作假賬也是一種有效的監督。

若加重對監管部門的懲罰d,使其有壓力對企業進行有效監督,則企業作假的概率p會下降。也就是對監管部門進行再監管會降低企業作假的概率。

監管部門的監督成本c(或不監督時的節約成本)增大時,會使企業作假的概率p上升,因為此時監管部門監督檢查的積極性會大大降低。

(2)對于監管部門而言,加大對企業作假的懲罰力度f,將使監管部門監督的概率q降低,從而不對企業進行監督的概率1-q增大,因為此時監管部門可能會偷懶或搭便車。企業作假時所得到的收益a越大,監管部門進行監督的概率q越大,因為此時企業作假的動機和機會都很大,作假水平也可能更高,因此監管部門的監管責任也更重大。

監管部門增大監督檢查時發現企業作假的概率r(即r增大),即提高檢查監督質量和水平時,監管部門不檢查的概率1-q就會增大,這是由于監督水平提高和威攝作用,企業作假賬的概率p會降低,使監管部門不必經常去監督。

4.治理會計信息失真,使會計博弈達到“納什均衡”狀態

加強和完善會計監督的制度建設,這對企業的會計監管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從博弈論角度看,制度安排就是博弈的規則,有什么樣的制度安排,當事人就有相應的對策行為,就產生相應的均衡結果。制度安排既能對當事人起到激勵作用,又能對當事人的行為起到約束作用。同時,制度安排又是博弈的結果,不合理的或不完善的制度安排會在不斷進行的“動態博弈中”不斷演進、完善,最后達到一種新的均衡。也就是說,制度設計者和制度執行者之間進行的是一個動態博弈,一個好的制度安排應該不斷完善。在一定意義上,“制度”比博弈本身更重要。

為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加強我國企業的會計監管,應該從以下幾點做起:

(1)完善關于企業會計監管的法律、法規,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嚴肅性,在《會計法》中明確并理順有關會計監督的條款。

(2)改變我國目前對企業多頭監管的模式,對企業的會計監管主要由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來執行和完成。同時,加強對諸如會計師事務所等監督部門的檢查、監督、懲罰。通過制度安排,來不斷提高注冊會計師的水平、職業道德素質,加強注冊會計師的行業自律。

(3)成立一個獨立于注冊會計師協會之外、專門負責對注冊會計師的監督和處罰的機構。

(4)結合我國證券市場實際,加強和完善市場制度建設,不斷進行制度創新。

參考文獻:

[1] 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 謝識予.經濟博弈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3] 徐虹.會計信息質量的產權博弈分析――基于相關性與可靠性的均衡視角[J].安徽大學學報,2008(7).

[4] 黎筠.企業會計作假賬的博弈機理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09(10).

[5] 溫章林.上市公司會計欺詐問題的博弈論分析[J].當代經濟,2010(3).

[6] 周健.我國對上市公司會計欺詐行為的監管研究――引入第三方博弈的囚犯困境模型及應用[J].當代經濟管理,2007(10).

[7] 馮文芳.我國會計誠信缺失研究――基于博弈論模型的分析[D].蘭州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篇8

關鍵詞: 博弈實驗 教學軟件 實驗經濟學

一、引言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愛德華?哈斯丁?張伯倫(E.H.Chamberlin)教授1948年在哈佛大學博士生課堂上進行的描述市場需求和供應經濟關系的紙牌實驗正式拉開了實驗經濟學的序幕[1]。20世紀50年代,美國休斯敦大學約翰?福布斯?納什(John Forbes Nash Jr)利用不動點定理證明了均衡點的存在,并將博弈論引入議價行為模型,進行了純議價博弈實驗,1994年因為他在博弈論領域的卓越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2]。1952年,美爾文?爵爍和莫萊爾?弗萊爾(MelvinDresher and Merrill Flood)進行了著名的“囚徒困境”實驗。20世紀60年代,有著“實驗經濟學之父”之稱的弗農?洛馬克斯?史密斯(Vernon Lomax Smith)教授在亞利桑那大學十一個班級進行了長達六年的實驗驗證競爭均衡理論,1962年,以此實驗為基礎撰寫的論文《競爭市場行為的實驗研究》在《政治經濟學雜志》上的發表,標志了實驗經濟學的誕生。其也因為在實驗經濟學領域開創性的貢獻于2002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3]。

近年來,博弈實驗及以其為代表之一的實驗經濟學以其實現方式的可復制性和實驗過程的可控制性受到越來越多經濟學家的青睞,該實驗還是研究不同經濟政策建議有效性的經濟、可行辦法之一。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不少學者已經逐漸意識到實驗經濟學的發展,目前正有組織地對其開展研究和應用工作。因此,以實驗經濟學為主要研究方法,進行研究性、設計性的本科生實驗教學已經成為經濟管理類實驗的發展趨勢。目前,國內諸多知名高校如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等已經相繼建立了自己的經濟學實驗室,開始了在實驗經濟學領域的專業研究和教學應用[4]。

然而在博弈實驗的推廣過程中卻出現了教學效率低、教學工作量大、數據不易收集、多為驗證性實驗等諸多難點,極大影響了博弈實驗在高校別是在普通高校本科教學中的推廣。筆者所在的中國藥科大學醫藥經濟管理綜合實驗教學中心自行編寫了基于Browse/Server(簡稱B/S)結構的博弈實驗教學軟件。該軟件使用JSP(Java Server Pages)與My-SQL相結合,構建了功能強、使用簡便、管理方便、運行速度快、安全可靠性強的網頁數據庫。基于該數據庫,將Java和JDBC結合起來極大降低了程序編寫難度,提高了軟件在不同平臺運行的兼容性和穩定性[5]。

二、傳統博弈實驗模式在教學應用中的缺點

1.教學效率低。

國內實驗經濟學教學大多沿襲國外教學模式,嵌入于經濟學、管理學等理論課程中進行,用于加深對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多為演示型、驗證性實驗。實驗中沿襲國外常規教學手段使用紙質教學文件為實驗用具(見圖1),學生在格式化的紙質文件中記錄每輪博弈決策,每輪博弈后,將決策紙交予教師進行記錄、評判后再行發回進行下一輪博弈。每輪博弈均涉及決策、收決策紙、記錄、評判、發回決策紙、下輪決策的循環,因其極大地占用了課堂教學時間,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運用受到課時等諸多因素的限制,難以開展。

以本中心的實驗教學為例,在使用博弈軟件之前每次進行重復囚徒困境博弈模型的實驗教學時,60人的博弈實驗,需要4位實驗教師同時工作(2位教師計算和統計實驗結果,1位教師按時收集、發放博弈決策紙,1位教師維持教學現場秩序)才能保證博弈實驗的正常進行,1課時(45分鐘)只能進行7-10輪博弈,平均5-7分鐘完成一次博弈,實驗效率較低。而在7-10輪博弈輪數中絕大部分學生還未能體會均衡、零和等博弈的核心理念,實驗就已經匆匆結束。

2.教學難度大。

常見的用于本科教學的博弈實驗模型如囚徒困境博弈模型、選美實驗博弈模型、智豬博弈實驗模型、重復博弈實驗模型的課程化構建中多要求構建博弈方信息完全不對稱的實驗環境。但是由于多種原因如重復囚徒困境博弈實驗中相對規則的博弈對手配對、微信等現代化的信息溝通途徑甚至是同學間的手勢和眼神極易導致博弈對手間的信息溝通,從而極大地影響實驗的結果。有時甚至需要教師使用分割博弈對手所處實驗環境、強制信息溝通工具管制等方式保障實驗教學的正常進行,增加了實驗教學工作量,加大了實驗教學的難度。

3.教學計算量大、工作量大。

多數博弈實驗均需要一定的運算和統計工作,尤其是在賄賂博弈、領導者博弈等帶有研究性的博弈行為實驗中。在重復囚徒困境博弈實驗中每輪實驗都需要統計并標示博弈對手的博弈決策,計算本輪博弈雙方得分。雖然單個運算強度不大,但是由于參與實驗者眾多和往復博弈次數而導致運算量較大,且較為容易出現計算失誤。

4.教學數據收集困難,工作量大。

為了強化博弈實驗的教學效果,需要及時統計參與博弈學生的博弈決策及其產生的效果,作為學生優化決策的依據。在重復囚徒困境博弈實驗中需要歸納典型博弈思路,如一報還一報策略(TIT FOR TAT)、弗里德曼策略(FRIEDMAN)、道寧策略(DOWN ING)、喬斯策略(JOSS)等經典博弈策略的產生概率及其平均收益,用以引導學生的決策思路[6]。但是對紙質材料的收集和整理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在一個教學單元(如2課時)內,難以完成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5.教學、科研效果分析困難,缺乏必要依據。

北京大學董智勇教授在《實驗經濟學》一書中寫道:實驗經濟學(Experiments with Economic Principles)是經濟學家在挑選的受試對象參與下,按照一定的實際規則并給以一定的物質報酬,以仿真方法創造與實際經濟相似的一種實驗室環境,不斷改變實驗參數,對得到的實驗數據分析整理加工,用以檢驗已有的經濟理論及其前提假設,或者發現新的理論,或者為一些決策提供理論分析。高校能夠提供大量可供選擇的高度理性受試對象,實驗課程能夠以分數等激勵手段代替的物質激勵極大地降低了實驗成本,因而成為實驗經濟學的重要實踐場所。以博弈實驗為代表的實驗經濟學更是成為優化決策體系、提升決策水平的重要方法,其是在賄賂模型等研究性博弈實驗模型中。這一切的實現不但需要基礎數據,而且需要強大的以博弈數據庫為基礎的數據挖掘工具。紙質實驗道具因其在收集速度上的缺陷顯然不能滿足要求[7]。

三、計算機網絡技術在博弈實驗教學應用中的優勢

1.提高實驗教學效率。

本中心采用博弈實驗軟件后,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在重復囚徒困境博弈實驗中,以每次實驗20輪計算,傳統紙質道具的博弈學實驗,至少需要90分鐘,使用計算機實驗教學軟件后,只需要20分鐘,在1個課時內就可以完成實驗,保證了教師講解時間,提高了學生的博弈水平。對比具體如下圖(圖2):

通過上圖,我們可以很直觀地發現,應用計算機的實驗方法具有明顯的技術優勢和顯著的進步性。

2.降低實驗教學難度。

博弈實驗中通過電腦自動分組等功能可以做到真正的“雙盲”實驗。在重復囚徒困境博弈實驗中,自制教學軟件能夠實現自動配對、隨機分組功能(見圖3),使學生在完全不知道博弈對手的情況下完成博弈實驗,真正做到了信息的完全不對稱。

3.免去實驗教學的信息收集、整理、運算工作。

采用了計算機的實驗方法后,在重復囚徒困境博弈實驗時,學生只需要單擊“合作”或“背叛”后即可看到(或等待后看到)博弈對手本輪決策,由電腦依據評分原則直接給出單輪分數并累計入學生總得分。學生決策提交后,收集、整理、運算、統計的工作都由電腦后成并展示在學生眼前,極大地降低了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工作量。

4.教學數據自動轉存,方便實驗效果深入挖掘。

使用教學軟件后,重復囚徒困境博弈實驗中的學生的操作將被自動保存,實驗結束后以EXCEL的形式導出。導出后的數據經過EXCEL的簡單加工可以進入SPSS等統計軟件深入挖掘掩藏于基礎實驗數據背后的經濟學現象和規律。

四、結語

為了滿足實際教學需要,越來越多的高校自行編輯博弈實驗教學軟件以推廣博弈實驗在經濟學、管理學等相關課程中的運用,提高教學效率,深化教學改革。筆者所在實驗中心的軟件化博弈教學實踐表明,博弈教學軟件的使用不但能夠極大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夠降低教學難度,實現實驗數據的自動收集、主動分類及自動基礎分析等,這樣不但滿足了本科教學需要,而且為經濟博弈行為的科研提供了強大依據,具有較高的推廣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劉曉麗.博弈實驗對博弈論的方法論意義[J].學術探索,2013.

[2]杜麗群.經濟學的兩種研究范式:實驗經濟學與行為經濟學評析[J].經濟思想史評論,2007.

[3]鄧釗.經濟學實驗方法及在我國的應用前景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0.

[4]方小教.經濟學實驗課程構建方法的改革路徑[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

[5]謝玉誠,茅寧瑩,陳露,施皓韻.經濟學實驗教學方法改革[J].新西部,2013.

[6]周駿宇.艾克斯羅德重復博弈實驗及其應用[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

篇9

1、經濟統計學專業是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經濟學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經濟學學士學位。

2、經濟統計學主要研究統計分析原理和統計分析技術在國民經濟領域的應用,通過理論學習和專業實踐,養成良好的數學和經濟學素養,掌握常用的數據統計和分析的方法及相關軟件的使用技能,具備在政府部門、經濟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從事統計調查、統計信息處理,管理與咨詢、經濟分析預測等工作的能力。

3、主要課程: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高等代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統計學、現代回歸分析技術、抽樣技術、市場調查與分析、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多元統計分析、投入產出分析、時間序列分析、運籌學、統計分析軟件(Excel、SPSS、SAS)、計量經濟學及計量軟件(Eviews)、會計學、管理學、國民經濟核算、統計預測與決策、經濟博弈論、風險管理、投資項目評估與管理、金融統計學、貨幣金融學、證券與期貨投資分析等。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0

【關鍵詞】 績效評價方法; 博弈論; 模糊綜合評價; 主觀性

一、問題背景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市場競爭環境日益復雜多變,企業從組織結構到運行模式都在不斷發生變化,然而企業對于績效的追求確是永恒。在一些學者相關的調查報告中顯示通過內在流動和激勵性薪酬的管理途徑可以有效地提高員工的組織認同,進而對組織和個人產生積極的影響。而公正、客觀的績效考核辦法是實現內在流動和激勵性薪酬的基礎和標準。因此,員工績效評價與績效管理成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整個績效管理系統主要包括績效計劃、績效評價方法、績效評價信息來源、績效溝通與反饋、績效改進與評價結果應用幾個部分(如圖1)。

二、文獻綜述

(一)提出問題

績效評價作為企業人力資源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人才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找到一個好的績效評價辦法一直是學者們探討的問題。目前常用的績效評價辦法主要有簡單排序法、交替排序法、配對比較法、強制分布法、關鍵事件法、目標管理法以及360度考核法。這些方法的優點各不相同,但都存在一個共同的缺點,即由于都是由人擔當評價辦法的執行者,所以評價過程中難以擺脫人自身的主觀因素,以致發生“暈輪效應”,“魔角效應”,寬大化偏差,不負責任評價等問題,這些問題或多或少地會影響到考評的效果。例如,在交替排序法中,評價者先將績效最好的員工挑出來排在首位,績效最差的員工排在末尾;再在剩下的員工中挑出最好的排在第二位,最差的排在倒數第二位……直到排序完成,由于被評價者都不想被排在后面,出于人情等因素,會使評價結果出現“趨中趨勢”,進而影響結果的客觀性和真實性。

(二)一些學者對現有問題的研究

鑒于目前評價方法不夠完善,一些學者對績效評價方法的改進進行了研究,如周慶和呂登高提出基于關聯矩陣法對人力資源績效考核系統進行分析的方法。將評價指標設為兩級,并對每一級分別賦予一個權重集,將兩層的評價結果綜合起來作為最終評價。朱巋然提出為了使評價結果更加公正,且防止同事之間相互吹捧的局面,對一般員工的日常和定期考評應由直接主管進行。馮肖宏提出可以通過建立包括組織績效、部門績效和員工績效三個層次的完整的績效考核體系。根據組織績效的整體性、未來性和發展性三個特點,設計組織考核體系。同時將組織考核與職工考核掛鉤。魏洪,謝湘源提出通過實行分序列考評排序的方法,建立優勝劣汰的方式進行績效考評。西安理工大學的武銀萍,劉羽揚提出運用改進過的層次分析法對績效考核辦法進行改進,在層次分析法中引入“序數表決,基數統計”的方法。北京聯合大學生物化學工程學院的劉鳳霞提出了運用集對分析的方法較為準確地對中高層管理人員進行區分。雖然以上學者的方法都可以完善評價機制,通過創造一種機制消除或者減弱人的主觀性來使評價結果更公正,但是人的主觀性很難完全消除。

(三)一些學者基于博弈論對現有問題的研究

本文引入“博弈論”的思想可以利用人的這一主觀性來使評價結果更加客觀,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這種問題。博弈是指利益存在沖突的決策主體(個人,企業,集團,政黨,國家等)在相互對抗(或合作)中,對抗雙方(或多方)相互依存的一系列策略和行動的過程集合。也有不少學者從博弈論的角度出發對績效考核進行改進,如西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李欣雨提出通過員工與主管之間的博弈使雙方都采取合作策略進而獲得評價。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的劉凌云提出了博弈論在有小團體和無小團體兩種情況下的應用情況。陳萍等人通過構建“員工-上級收益矩陣”和“員工-下級收益矩陣”對360度考核進行改進,進而提出一種考核方法。陳三艷等人基于博弈論對績效考核中的“棘輪效應”的形成機理進行分析,提出了通過改善委托人與人之間的目標一致性問題緩解“棘輪效應”。陳理濤等人提出通過評價者和員工之間的博弈和處罰悖論可以得出通過加大對員工歪曲信息行為的處罰力度和發揮企業中非正規制約的作用來減少員工的機會主義行為。

(四)本文的創新之處

一方面,有些學者雖然引入博弈論,但最終判定博弈的參與者是否“合作”的標準還是依賴于面談、交流等人為的輔助機制來確定,這就導致人的主觀性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評價結果。本文則是把“客觀情況的唯一性”作為判斷標準,將人為的參與程度盡量降低。另一方面,有些學者提出讓評價者和被評價者之間進行博弈,這樣可能會導致自我高估的現象。本文則是在評價者之間進行博弈,起到一個評價者之間相互監督、相互壓制、相互判定的作用。最后,本文還加入了模糊綜合評價的方法,將個人對別人的評價表現計入對個人自己的評價中,有效避免了不負責任評價的問題。

三、基于博弈論的績效評價辦法

(一)基本思想

上述的幾種評價方法之所以會出現偏差,在很大程度上因為每個人由于私怨或者朋友關系等不能對被評價者作出客觀的評價。設想如果是否作出客觀的評價會影響到評價者自己的利益呢?根據理性人的假設,人們就會為了使自己能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而放棄其他的情感。那么,如何才能確定人們作出的評價是否客觀呢?如果規定在一定范圍內多數人作出的評價即為客觀評價,在所有人都不知道其他人會作出何種評價的情況下,為了使自己與大多數人選擇一致以獲得個人的最大利益,客觀事實就成為此時的唯一標準,因為對于被評價者而言,客觀的評價等級只有一種,而非客觀的評價等級有不止一種,評價者知道即使被評價者的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再好,人緣再好,也很難做到讓一個公司中的所有人都對他沒有意見,由于每個評價者都不知道自己會和與被評價者關系好還是關系不好的人分在同一組進行博弈,不知道其他人會從被評價者的哪個方面進行評價,哪件事進行評價。在這種相對“信息封閉”的情況下,為了使自己與多數人作出的評價一致以獲取最大利益,所有人都會根據客觀事實從各方面綜合進行評價。這時就要引入“三人博弈”的思想。

(二)問題假設

1.對于每個被評價者的某一方面,評價者的人數都為3的倍數。

2.公司內部不存在“小團體”的問題,即所有評價者對被評價者的感情因素僅限于私人原因,不受其他人的影響。

(三)具體論述

首先將所有員工按照與被評價人的關系分為幾組,以第一組(同事關系)為例:假設這一組有N個人,讓所有人對被評價者的一個方面進行等級評價。將所有人分為若干三人小組,從這些評價中隨意抽取A、B、C三個人的,如果三個人的評價都相同,則各獲得一單位的效用,這個評價即為對被評價者這方面的評價;如果某兩個人的評價相同,則這兩個人都獲得兩單位的效用,不相同的那個人減少一單位的效用,多數人的評價即為對被評價人這方面的評價;如果三個人的評價各不相同,則從這一組剩下的人中再抽取D的評價,假設A與D相同,則A和D各獲得三個單位的效用,其他兩人各獲得零個單位的效用,A與D的評價即為對被評價人這方面的評價,博弈矩陣如表1。

對于上述的博弈矩陣,有幾點需要說明。

首先,這是一個“常和博弈”,即每個人效用的增加是以其他人效用的減少為代價的,這樣會增加競爭的激烈性,進而更加激勵所有的參與者選擇與大多數人相同的客觀評價。

其次,鑒于假設中提出公司內部不存在“小團體”,每個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的關系不同,如果根據“人情”進行評價的話,那么作出的評價也就不同,如某兩個評價者與被評價者關系都不錯,但是有“好”和“較好”兩個好的等級來選擇,所以評價過程中出現兩個選同一不客觀評價且被分到同一組的概率極小。

再次,對于右下角的效用值,一方面表示即使由于某種原因,你知道另外兩人也許不會選擇客觀的評價,只要你堅持給出客觀評價,你會得到更多單位的效用,多出來的效用可以看做是一種“獎勵機制”,獎勵其堅持己見的勇氣。另一方面,有些評價者可能認為其他人對一些人緣好的被評價者會作出較高評價,為了使自己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也會選擇較高評價。但是,即使某個人的人緣再好,也不可能“收服”所有人,如果這個評價者堅持客觀評價,萬一與第四個人相同就會獲得三個單位的效用,即使與第四個人不同,其損失也相對較小。這種獲得與損失之間較大的差異一定程度上會鼓勵人們“冒險”堅持客觀評價。

最后,為了使這種方法起到作用,一方面應該把每個人在評價別人過程中的表現也加入對其自身的評價中去以減少不負責任評價的情況;另一方面,每次評價不應該把等級劃分得過為細致,避免導致評價者由于在兩個相近的等級中猶豫不決,進而使結果發生偏差。要通過設定一些量化指標,評價小組細致講解等方式使評價者明白每個等級的具體標準和界限,消除由于不同的評價者對同一等級理解的偏差導致評價不一致。(見圖2)

四、基于模糊綜合評價的改進

在實際工作中,對一個事物的評價或評估常常涉及多個因素或者指標,這時不能只從某一因素情況去評判事物,而是要根據多個因素對事物作出綜合評判,“模糊綜合評判決策”就是對受多種因素影響的事物作出全面評價的一種十分有效的多因素決策方法。在把所有員工按與被評價者的關系分為若干個三人評價小組對被評價者的多個方面進行評價之后,每一個員工都會得到許多來自更多方面的評價,這時就需要用到“模糊綜合評判決策”的方法對所有員工進行排序。

設U={u1,u2,u3,…un}為n種因素(或評價指標),V={v1,v2,v3,…vn}為m種評判等級,由于各種因素所處地位不同,作用也不同,用權重集A={a1,a2,a3,…an}來表述;接著用rij(0≤rij≤1)表示vj對因素ui所做的評判,得到模糊綜合評判矩陣R=(rij)nxm;最后建立V上的一個模糊子集B=A?茌R=(b1,b2,b3…bm),根據運算?茌的不同定義,可得到不同的模型,采用模型三――加權平均模型(M(?,+))

bj=∑(ai?rij) (j=1,2,3……)

這種模型對所有因素依權重大小均衡兼顧,適用于考慮各因素起作用的情況。

五、論證

計算后得到模糊綜合評判矩陣R:

R=0.11 0.12 0.12 0.13 0.120.12 0.11 0.1 0.09 0.140.1 0.13 0.13 0.11 0.10.13 0.09 0.09 0.09 0.070.08 0.08 0.08 0.13 0.120.1 0.08 0.11 0.1 0.080.13 0.13 0.1 0.09 0.150.09 0.13 0.13 0.12 0.10.13 0.13 0.14 0.13 0.12

根據工作的側重點給出權重集,假設公司想通過此次績效考核選拔管理人員,則管理能力上的權重應該設置大些,如:

A={2,1.8,3.5,2.4,0.3}(由于綜合判斷矩陣R數值太小,為了更清晰地顯示結果,將權重集整體放大10倍)

采用加權平均模型進行計算可得8名員工的評價集為:

B={1.21,1.04,1.18,1.01,0.97,1.02,1.14,1.2,1.37}

對以上結果進行排序可以得出,9名員工的績效成績排序為I,A,H,C,G,B,F,D,E。

六、改進與評價

本文從博弈論和模糊綜合評價的角度出發,介紹了一種較為客觀的績效考評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人的主觀性對結果的影響,增強了評價的綜合性和全面性,使得評價結果更加客觀,更好地反饋信息。當然,也存在一些缺陷,如過程較為復雜,適用面較窄,不能排除評價者之間通過“小團體”作出同一評價以獲取效用進而導致評價結果偏差的現象。

本文只是提出一種績效考核的思想,要想運用于實踐中,還需要進一步的改進與完善。例如通過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注意與員工溝通,不定期抽查等輔助機制進一步檢驗被評價者得到的評價是否屬實,防止私下串通的行為。

【參考文獻】

[1] 袁慶宏. 績效管理[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2] 李焱,魏峰.高績效人力資源實踐有助于組織認同?[J].管理世界,2011(2).

[3] 周慶,呂登高.人力資源績效考核方法[J].萊剛科技特刊,2005(6).

[4] 朱巋然. 企業績效考評初探[J].人力資源管理,2003(1).

[5] 馮肖宏.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績效考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J].警官論壇,2009(4).

[6] 魏洪,謝湘源.不斷完善績效考評機制,有效實施員工績效管理[J]. 漣鋼科技與管理,2009(6).

[7] 武銀萍,劉羽揚.AHP在事業單位績效考評權重中的應用[J]. 武漢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

[8] 劉鳳霞. 基于SPA企業中層管理人員績效考評模型[J].人力資源管理,2011(1).

[9] 姚國慶.博弈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0] 陳萍,詹沁泉,孫建富.基于博弈論的360度績效考核系統的改進[J].石油教育,2010(5).

[11] 陳三艷,袁樂平.基于博弈論的績效考核中棘輪效應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12] 李欣雨.博弈論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