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2 00:08: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博弈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博弈論論文

篇1

論文關鍵詞:會計信息失真,博弈

 

會計信息是為信息使用者提供相關決策服務的,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是保證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確決策的基本保證。而會計信息造假的存在,極大地損害了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也擾亂了資本市場

一、博弈論的基本

博弈論是研究決策主體行為在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決策的均衡問題。當人們的利益存在沖突時,每個人所獲得的利益不僅取決于自己所采取的行動,還有賴于其他人采取的行動,因此,每個人都需要針對對方的行為選擇作出對自己最有利的反應。一個完整的博弈模型包括局中人、行動、信息、策略、

(一)會計行為博弈的假設1.假定政府、投資者和其他利益

2.博弈的雙方對信息的了解程度是不對稱的?乙方是企業的經營者畢業論文格式,對企業的經營情況有充分透徹的了解,甲方作為外部

3.假設會計行為的雙方博弈為完全信息靜態博弈?靜態博弈指博弈中參與人同時選擇行動或雖非同時選擇行動但后行動者并不知道前行動者采取了什么具體行動;即,在靜態博弈中,所有的參與人都是同時行動的, 沒有任何人能獲得他人行動的信息。

(二)經營者與監管部門之

假設C1(假設為30)為管理當局提供真實信息的收益,C2 (假設為50)為管理當局提供假信息而沒被查出的收益,- C3 (假設為-50)為管理當局提供假信息而被查出的收益,C4 (假設為-60)為監管者監管嚴格的成本,C5(假設為40)為監管者監管不嚴格的成本?其中C1,C2,C3,C4 

單位 監管者

 

嚴格

 

不嚴格

 

提供真信息

 

C1,-C4(30,-60)

 

C1,-C5(30,-40)

 

提供假信息

 

-C3,-C4(-50,-60)

 

C2,-C5(50,-40)

假設管理當局提供真信息,在此情況下監管者會選擇監管不嚴格,因為C5<C4?當管理當局提供假信息時,監管者也會選擇監管不嚴格?假設當監管者選擇監管嚴格時,管理當局會選擇提供真的信息,應為C1>-C3&

(三)投資者與經營

我們假設經理有兩種戰略選擇,且必須選擇其中一種。我們把第一種選擇稱為提供真信息,我們可以認為這是為了保持一個非常健全的內控系統并提供相關可靠的財務報表。第二種戰略

表二 經理人員與投資者

投資者 單位

提供真信息

提供假信息

購買

60,40

20,80

拒絕購買

篇2

博弈論又稱為“對策論”,一種使用嚴謹數學模型來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利害沖突的理論。由于沖突、合作、競爭等行為是現實世界中常見的現象,因此很多領域都能應用博弈論,例如軍事領域、經濟領域、政治外交,解決諸如戰術攻防、國際糾紛、定價定產、兼并收購、投標拍賣甚至動物進化等問題。

博弈論的研究開始于本世紀,1944年諾依曼和摩根斯坦合著的《博弈論和經濟行為》一書的出版標志著博弈理論的初步形成,隨后發展壯大為一門綜合學科。1994年三位長期致力于博弈論研究實踐的學者納什、海薩尼、塞爾頓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使博弈論在經濟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權威性的肯定。

2.博弈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文獻[1][2]用淺白的語言敘述了博弈論的思想精髓和基本概念。文獻[3][4]更注重理論上的分析和數學的嚴謹。概括起來,博弈論模型可以用五個方面來描述

G={P,A,S,I,U}

P:為局中人,博弈的參與者,也稱為“博弈方”,局中人是能夠獨立決策,獨立承擔責任的個人或組織,局中人以最終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

A:為各局中人的所有可能的策略或行動的集合。根據該集合是否有限還是無限,可分為有限博弈和無限博弈,后者表現為連續對策,重復博弈和微分對策等。

S:博弈的進程,也是博弈進行的次序。局中人同時行動的一次性決策的博弈,成為靜態博弈,如齊威王和田忌賽馬;局中人行動有先后次序,稱為動態博弈,如下棋。

I:博弈信息,能夠影響最后博弈結局的所有局中人的情報,如效用函數,響應函數,策略空間等。打仗強調“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可見信息在博弈中占重要的地位,博弈的贏得很大程度依賴于信息的準確度與多寡。得益信息是博弈中的重要信息,如果博弈各方對各種局勢下所有局中人的得益狀況完全清楚,稱之為完全信息博弈(gamewithcompleteinformation),例如齊威王和田忌賽馬,各種馬的組合對陣的結果雙方都不嚴而喻。反之為不完全信息博弈(gamewithincompleteinformation),例如投標拍賣,博弈各方均不清楚對方的估價。在動態博弈中還有一類信息:輪到行動的博弈方是否完全了解此前對方的行動。如果完全了解則稱之為“具有完美信息”的博弈(gamewithperfectinformation),例如下棋,雙方都清楚對方下過的著數。反之稱為“不完美信息的動態博弈”(gamewithimperfectinformation)。由于信息不完美,博弈的結果只能是概率期望,而不能象完美信息博弈那樣有確定的結果。

U:為局中人獲得利益,也是博弈各方追求的最終目標。根據各方得益的不同情況,分為零和博弈和變和博弈。零和博弈中各方利益之間是完全對立的。變和博弈有可能存在合作關系,爭取雙贏的局面。

還有另一類型博弈稱為多人合作博弈,例如安理會投票表決,OPEC聯合限產保價等問題。這類問題重點放在聯盟利益的分配上,它的理論和方法廣泛應用于利益損失的共同分擔問題。多人合作博弈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特征函數模型。以個可能的聯盟為定義域,特征函數表示各個聯盟的得益(N是局中人的數目),它的分配解必須符合一定的合理性和穩定性,它的解的概念也發展成多種多樣,包括穩定集、核心、核仁、Shapely值等。解的多樣性符合現實世界復雜多樣的需要,針對不同的問題選擇或創造合適的解的概念是博弈論深入研究的課題。

不管博弈各方是合作、競爭、威脅還是暫時讓步,博弈論模型的求解目標就是使自身最終的利益最大化,這種解建立在對方也采取各自“最好策略”為前提,各方最終達到一個力量均衡,也就是說誰也無法通過偏離均衡點而獲得更多的利益。這就是博弈論求解的本質思想。

3、博弈論與電力市場

博弈論是研究市場經濟的重要工具。電力作為特殊的商品,它的生產、運輸、銷售和消費也逐漸走向市場化。世界范圍內很多國家的電力工業走向放松管制、引進競爭的進程中,遇到很多前所未有的新課題,運用博弈論來分析解決其中一些問題是一個研究方向。用博弈論模擬電力市場,模擬的結果可能更加接近實際,為市場模式設計提供依據。另外,電廠或用電用戶作為市場的參與者,可以用博弈論來分析市場,研究如何報價獲利最大。

正確運用博弈論關鍵要針對電力市場的特點正確選擇模型和解的概念。例如:力量相當的兩個區域電網之間交換功率的情形比較適合用古諾模型和Nash談判解方法;而自備電廠與公用電網之間的交易可能更適合用Stackleberg模型。還有局中人結盟問題:如何識別合作伙伴,結盟利益如何在聯盟內分配。電力市場環境下,電網輸電作為一項服務,它的網損、固定資產投資如何在網絡使用者之間分擔。這些分配問題有不同的概念的解:穩定集,核心,核仁,Shapely值等,如何合理選擇或創造最接近實際的解的概念也是面臨的課題。

博弈的結果是依賴于擁有的信息,采用什么樣的信息披露政策是設計電力市場模式的一個方面。例如:電廠競價上網,一個成功的報價不僅取決于自己的實力,還有賴于他人如何報價。但是各方往往不清楚互相之間成本、報價等信息,因為這些信息都是各自的商業秘密。如何處理這種信息既不完全也不完美的博弈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反過來,博弈的實驗結果也為電力市場披露怎樣的信息提供依據。

博弈論和電力市場理論都是很年輕的科學,兩者都有廣闊的發展天地,兩者的結合可以互相促進。

4、博弈論在電力市場中的應用

4.1自備電廠與公用電網之間的交易

開放發電市場的進程中,擁有自備電廠的用戶是一類特殊的市場參與者,它既是用電用戶,也可以是電力的供應者。隨著電力市場深入發展和工業的進步,自備電廠將成長為一支生力軍。

文獻[5]用博弈論來分析評價在分時定價的環境下擁有自備電廠的用戶(NCP)對定價的影響作用。NCP既可以從公用電網購電,也可以自己發電來滿足自身需求。為解決兩者的沖突,作者提出了三種博弈模型:非合作Nash博弈模型,合作博弈模型和超博弈模型。作者構造了三個局中人:公用電網,普通用戶,帶自備電廠的用戶(NCP),并且假設它們的需求函數、邊際成本、收益函數等均是線性的,通過數字模擬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結果:①NCP的加入促使公用電網降低出售給NCP的電價;②沖突還使普通用戶得到更多益處。該文為解決自備電廠與公用電網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很有用的分析思想。但是尚有三點可以進一步改進:①該文尚未考慮NCP將自己多余的自發電賣給公用電網的情況;②該文將公用電網和NCP置于平等的市場地位可能不符合實際市場,如果公用電網規模很大,NCP數目很多但規模小,考慮Stackerlberg模型更符合兩者實際;③該文假設公用電網的目標函數是整個社會利益最大化,而并非是自身利益最大化,這個假設不符合電力市場需要解除管制的發展方向。

文獻[6]部分解決了以上問題,它重點放在自備電廠和公用電網相互作用的方式的選擇:公用電網回購NCP多余電力(buy-backsystem)或者公用電網收取NCP運轉電力的過網費(wheelingcharges)。該文分析了在不同市場環境下,各方的得益情況,得出了一些可能只有用博弈論才能得出的結論。

4.2區域間輸電交易分析

互聯網間短期電力交換是一種經濟運行的手段。白曉民等在文獻[7]中應用Nash博弈論來分析簡單的兩區域系統單時段交易分析,得出雙方都可接受的交換功率和交易價格。在此基礎上,文獻[8]提出了一種兩階段迭代計算方法來處理外部交易計劃與內部經濟調度的協調。該文所用的博弈模型是二人非零和對策,采取合作型對策,應用Nash談判公理作為仲裁程序,決策出雙方都可接受的交換功率和交易價格。應該指出,白曉民等的分析是基于完全信息的博弈也即博弈雙方均對對方在各種情況下的得益了解非常清楚。如果缺少這方面的信息,又應該如何分析處理呢?這個問題值得進一步深入探究。

4.3轉運市場中電網的固定成本分攤問題

運轉市場中一個難題是網絡輸電服務定價,這個定價能夠給網絡使用者一個信號,以達到全網最優化;并且能夠補償網絡的投資者,網損、變動成本、固定成本等費用在網絡使用者中合理分攤;同時能夠正確激勵網絡增容。節點實時價格(nodalspotprice)制度可以解決網損和網絡阻塞問題。但是文獻[9]的作者認為節點實時價格制度不能完全回收輸電系統的固定投資,為了解決雙邊貿易中輸電系統固定成本公正分攤問題,作者提出了基于多人合作博弈模型,可以計算出逐條線路逐筆交易的分攤費用。文中使用“核仁”作為模型的解。該方法的優點:①使用“核仁”而不用Shapely值,因為“核仁”處于核心,分配值更加穩定和易于被各方接受;②提供了一種激勵,減輕線路過載。

4.4基于Pool或PX模式的多邊貿易市場

電力市場環境下的博弈具有行動策略隨機性、信息隱蔽性,這些特點都給建模和計算造成困難,從而限制了實際應用。各種文獻在處理這種不確定信息環境下的決策問題中,通常需要假設或者估計對方的信息,方法各有特色。

在文獻[10]作者認為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市場參與者相對于市場規模都顯得很小,市場影響力很小。在這種情況下,優化報價決策不需要博弈的思想。文中作者認為電力市場屬于不完全競爭市場,單個市場參與者對市場是有影響力的,其模型本質上屬于不完全信息的非合作博弈。例如:每個參與者只知道自己的成本信息,而不知道對方的成本等信息。在這種情況下作者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在無法完全了解對方的信息情況下,參與者如何投標(選擇高價投標還是低價投標)才能使自己收益最大。該文通過轉化的方式把不完全信息的博弈變為信息完全但不完美的動態博弈來求解。每個市場參與者均對自己的對手可能的出價進行分類,并對每一類的可能性進行概率估計,形成一個概率意義上的期望收益矩陣,用Nash平衡點的概念求解矩陣,得到問題的解。

文獻[11][12]作者提出了一種談判模型。每一個局中人進行決策時,都同時執行以下兩個步驟:①對可能的合作對象按照一定的指標進行優先排序;②按照談判優先順序,逐一進行討價還價,談判的規則與程序是預先設定好的。該文的特色是談判對象的優先順序表的形成。排序的準則基于該局中人A對關于他人的信息的了解程度。先分別對其他局中人的成本信息進行分類,并對每一類出現的可能性進行概率估計。然后假設與某局中人B進行合作,互相交換共享所擁有的信息,聯合成博弈的一方,剩下的局中人結合為博弈的另一方。這樣的博弈模型的Nash平衡點是概率意義上的期望值,作為與B合作的優先指標。對每個局中人都進行一遍以上計算,得到了A的談判對象優先順序表。每個局中人都有自己的一張優先順序表。最后按照預先設定的談判規則與程序,各方同時進行合作談判,談判要解決如何合理分配或均衡比單干多出的利益。

該文關鍵的一點:正確掌握對方的成本、策略等信息。各方可能從每一次博弈的結果中得到有用的反饋信息,并用這種反饋來更新自己的知識庫,提高對他人了認識。遺憾的是作者并沒有提到如何實現這樣重要的學習過程。該文的模擬算法中的一個缺點:計算量隨局中人的數目和每個局中人類型的數目的增長呈指數增長。

對于多邊貿易模式的電力市場,文獻[13]提出了多理論模型,解決貿易合作問題,文中的模型基于完全信息的博弈模型。模擬的過程包括四個階段:①確定自身成本等信息;②與對方互相交換信息,互相尋求合作伙伴;③按照預先設定的準則和協議進行聯合分組,形成一個談判對象優先順序表,這個順序表獲得方法于[11][12]的方法不一樣。作者采用公平性合作標準和Shapely值來確定這個順序表;④按照優先順序表進行雙邊談判。作者認為這四個階段可以反復迭代進行,直至沒有人愿意改變合作格局為止或者達到預先設定的計算時間。作者在文中考慮了多種情況,但是模型仍偏于簡單。

4.5用博弈論解釋和實現算法

文獻[14]用博弈論來解釋拉格朗日松弛法法解決機組經濟組合的算法。該文認為在電力市場的環境下,競爭各方均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旋轉備用的約束變得軟起來,PX(powerexchange)機構可能通過松弛這一約束進一步降低成本。該文提出了一種基于博弈論的算法獲取最優的旋轉備用。

作者認為拉格朗日松弛法的拉格朗日乘子是有經濟含義的,松弛旋轉備用的乘子被看作是提供備用的價格信息,各時段的旋轉備用根據這個信息不斷在規定的高低兩種備用水平之間調整(例如:為t時段負荷)。根據優化原理,如果拉格朗日函數存在鞍點,則鞍點是原問題的最優解。

鞍點的概念與博弈論中的Nash平衡點有非常相似之處,如以上公式所示。基于此想法,作者構造了兩廠商博弈模型。其中一局中人P代表整個實際電網的利益,它控制的決策變量是p,u(p向量表示各機組分配的有功,u向量表示機組啟停),目標是使整個系統成本最低。另一個局中人Q,是一個假想的發電商,它以價格向P銷售備用容量和有功容量。雙方就旋轉備用交易進行討價還價,最終達到一個平衡的交易量和交易價格。作者證明以上博弈過程的Nash平衡解就是拉格朗日函數的解。基于以上結論,作者設計了自適應的次梯度算法尋求平衡點,其中一個關鍵技術作者設計了廠商P對廠商Q備用容量報價的反應函數該函數將映射到備用容量的兩種水平之間(例如:5%Dt-%Dt,Dtt時段負荷),形成一個隨價格信息變動的備用容量。根據廠商Q是否了解廠商P的反應函數,模型可細分為兩種:Nash模型(不了解對方反應函數)和Stackelberg模型(Q了解P的反應函數),作者認為后一種模型掌握的信息較多,因此收斂的速度和優化的效果梢好于前一種模型。

用博弈論來解釋并且設計一些算法是一個新鮮而具有挑戰性的課題。博弈論本身就是帶有優化功能的一門嚴謹的數學,不過它更具有人的邏輯思維的色彩,融合了一些用別的方法難以表達的信息。

篇3

Abstract: The incentive problems have been the focus of the company. Company incentive problems can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aff,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mpany. This paper analyzed company incentive problems, based on perspective of game theory,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owners and operators, managers and employees, and the employees, with the use of the Prisoner's Dilemma model, Kreps-Wilson reputation model and Pig Game model, and made reasonable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ly. Meanwhile, it provided the reference for studying the problem for other researchers.

關鍵詞: 博弈論;激勵;探析

Key words: game theory;incentive;exploration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31-0140-02

0 引言

本文基于博弈論的視角,圍繞所有者與經營者,經理與員工,員工與員工三個層面分析其博弈關系,從而抓住公司激勵問題的本質,據此提出合理化對策建議。這種研究視角能為公司管理者和學者提供參考。

1 所有者與經營者的博弈

1.1 囚徒困境模型分析 假設所有者和經營者都有兩種選擇:“合作”,“不合作”;只要一方提高合作的程度,對企業的總績效提高都是有利的,如表1所示。所有者選擇“合作”,即所有者認可經營者,相信經營者會盡全力工作為公司創造最大價值;經營者選擇“合作”,即經營者會把公司當作自己的公司,盡全力為公司創造價值。所有者和經營者選擇“不合作”,即雙方都按契約辦事,所有者對經營者沒有額外的激勵,經營者的努力水平也不會超過所有者的激勵水平。當雙方都選擇“不合作”,公司會失去契約之外的發展機會,雙方也失去各自發展受益,雙方只獲得3個單位的收益,不能達到雙方都選擇“合作”的5個單位收益,這是納什均衡,雙方博弈進入“囚徒困境”。

如果要改善這種狀態,那么所有者與經營者必須提高合作水平。由于博弈雙方會按照“社會習俗”選擇策略,習俗會迫使博弈雙方選擇與習俗相適應的策略。所有者對經營者的激勵不單純是一個“最優激勵契約”的問題,在不完全契約之外,所有者對經營者的激勵離不開社會習俗的影響,創造使所有者與經營者愿意合作的社會習俗或能提高雙方利益的機制是走出囚徒困境的有效手段。

1.2 基于克瑞普斯—威爾森聲譽模型的激勵對策 克瑞普斯—威爾森聲譽模型表明,只要消費者經常地重復購買壟斷廠商的產品或服務,就會導致廠商樹立一種高質量的聲譽以吸引消費者,即利用重復博弈原理,進入艾克斯羅德實驗,達到走出囚徒困境的目的。

從克瑞普斯—威爾森聲譽模型可以看出,職業經理人為了獲得長期收益,應該樹立良好的聲譽。然而,職業經理人本質上是不合作的,他總想在一定的條件下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但如果博弈重復的次數足夠多,這時職業經理人侵占企業所有者的剩余就可能受到企業所有者的干預,從而未來收益的損失就超過短期侵占剩余的所得。所以,職業經理人通過使所有者收益最大化,提高企業效率,建立一個良好的聲譽,就是職業經理人在特定條件約束下的最佳選擇。因此,理論上可以說,在一定時期內,職業經理人的績效應該是好的。只有在博弈結束時,如退休、調動、免職或對企業失去信心時,職業經理人就會考慮到短期收益很大而未來收益很小,就會把自己過去樹立起來的良好聲譽用盡,大量侵占所有者的剩余。但是,不到博弈的最后關頭,職業經理人輕易不會做這種選擇。

所以,建立職業經理人聲譽管理機制,發揮聲譽對職業經理人的激勵約束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一是應該盡快制定一套合理的薪酬激勵機制,提高長期薪酬的占比。具體操作可以從降低固定報酬比例、加大浮動報酬的比例開始。在企業的分配制度中,年薪制實際上已成為固定報酬,應該增加與企業績效相關的浮動報酬在報酬中所占的比例,加大長期激勵,比如采用以期權、股權等長期報酬激勵為內容的激勵手段。二是企業應該建立合理的業績考核評價體系。對職業經理人的業績進行考核,可以每年根據獨立評估機構對經理人的評估結果,決定下年度是晉升還是降級,業績好則晉升或者增加報酬,業績差則降級甚至解聘。三是建立職業經理人聲譽評價體系,推動經理人市場的建立。政府、企業和勞動力市場應該設立獨立評估的中間機構,對職業經理人進行有效的評估,并且定期公布評估結果,給企業提供參考,建立一套完善的職業經理人聲譽體系,并逐步建立經理人市場機制。

2 經理與員工的博弈

經理與員工的激勵博弈,也是從囚徒困境到重復博弈,與上文所有者、經營者之間的激勵博弈分析相似,在此不做贅述。針對重復博弈下需要達到的均衡結果,提出的建議有:一是善意地對待員工。企業善待員工,員工就會感受到精神上的鼓舞,進而有利于企業內部的和諧,有利于企業團隊精神和凝聚力的形成。二是制定長期的企業激勵制度。長期的激勵制度能讓員工有持續努力工作的動力。三是正負激勵相結合。這符合針鋒相對策略中“對合作歡迎,對背叛不姑息”的做法,采取適當負激勵措施,如淘汰激勵、降職、罰款和開除激勵等。四是準確、及時、到位的回應。對于創了業績的員工,企業一定要給予準確、及時、到位的獎勵,這一方面激勵獲獎員工繼續努力,另一方面也帶動其他員工積極表現爭取以后得獎。對于犯錯誤的員工,企業也要在第一時間對其做出合理的懲罰,以儆效尤。

3 員工與員工的博弈

3.1 智豬博弈模型分析 員工與員工之間,同樣也存在著博弈關系。基于員工彼此之間職位高低,職業技能,人際關系等因素的不同,這種博弈關系往往是一種非均衡的博弈關系。如不同職位的員工之間,就存在著不平等的博弈——部門經理可以獨吞其管轄員工的成績得到升遷,而原本成績斐然的底層員工卻被埋沒;同等職位的員工之間也有可能存在不均衡關系——人際關系好的員工往往可以得到領導的庇護及賞識;即使是同一團隊中的員工也存在著由于工作能力不同而出現的“搭便車”式的不均衡博弈關系。由此可知,大多數員工之間存在的是“智豬博弈”式的博弈關系。大豬與小豬式的博弈關系,由于員工之間的強勢與弱勢地位而形成。這種強勢與弱勢的不平衡,往往造成員工中的弱勢方倒向“小豬”式的等待作為最佳策略。從而導致,大豬疲于奔命,小豬坐享其成,企業的資源不但無法優化配置,而且大量浪費。最終,大豬小豬都疲憊饑餓。企業效益也隨之減少。

3.2 員工與員工激勵對策 一是薪酬激勵要具有公平性、競爭性和公開性。公平性是指依據業績狀況,只要是做出貢獻的員工就應該激勵,而不能偏袒和照顧某些人,任其“搭便車”。競爭性是指企業的薪酬標準應該是有吸引力的,在企業外部和內部都形成競爭的壓力,刺激員工積極向上。公開性是指薪酬的發放應該是公開和透明的,按照職位等級、技能等級、工齡等級和績效水平公開各種等級的薪資范圍,使員工能夠把報酬與績效聯系起來。二是建立合理的業績考核標準和監督機制。業績考核是獎懲的依據,考核必須要合理、公正,否則就會造成員工間的不平衡。健全和客觀的監督機制更是合理業績考核的保障。三是實施因人而異的激勵措施。企業的激勵制度應該能夠滿足員工的需求,企業應根據每個人的特點,有針對性的實施激勵。

4 結語

激勵問題是公司的一個焦點問題,解決該問題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改進。雖然博弈論是一種科學的分析方法,但是運用博弈分析方法探析公司激勵問題是不夠的。因為激勵機制涉及到人復雜過程,需要考慮員工需求、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因此盡可能多角度,多種方法研究公司激勵問題,才能為激勵制度科學化提供正確的理論依據,有效解決公司激勵問題,提高公司人力資源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資源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2]洪怡恬.博弈分析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3).

篇4

關鍵詞國際輿論大眾傳媒

在媒介全球化的今天,國際輿論具有鮮明的媒介化特-征,大眾傳播不僅是國際信息流通的主要渠道,而且是國際輿論產生的主要土壤及其體現的主要平臺。目前,我國大多數學者一般傾向于認為國際輿論就是指國際媒體的言論,認為,“國際輿論已經約定俗成地特指外國媒體上的言論”。在此基礎上,筆者進一步認為,所謂國際輿論,是指以大眾媒體為主要傳播渠道,以大眾媒體言論和報道傾向為主要表現形式,反映大眾媒體、國際公眾、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等對國際事務,問題的相對一致、且具有廣泛影響的信念和態度的總和。下文將從三個方面就國際輿論與大眾傳媒之間的關系作出分析。

一、媒介技術與國際輿論

從技術角度看,媒介技術的發展及其所形成的媒介形態直接決定了受眾如何獲取外界信息和傳播信息,并改變了信息的性質;媒介本身也成為信息的一個組成部分。

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MacLuhan)提出了“媒介(體)即訊息”的論斷,認為。傳播媒介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何種信息,而且更重要的是,她影響和培養了我們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所謂媒介即是訊息,“只不過是說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對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有新的尺度產生的。我們的任何一種延伸或日任何一種新技術都要在我們的事務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正是媒介的形式上的特性革新了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和理解世界的進路,因為媒介對信息具有強烈的反作用,它決定著信息呈現的清晰度以及信息的內在關系;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都意味著人類感知和認識世界方式的改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調整,以及新社會類型的出現。

當代輿論處在全球化傳播時代,依靠的主要是電子媒介,形成的主要是媒介輿論場。媒介技術從根本上決定了國際輿論生成的時間快慢、范圍大小,以及國際輿論本身的質量問題,如理性成分的大小、偏見的多少等。

二、媒介信息與國際輿論

與媒介技術發展相適應的是,媒介內容的革新以及受眾對媒介內容的消費需求對國際輿論生成和發展具有同樣重要而顯著的影響。媒介技術、媒介信息以及受眾對媒介內容的消費需求這三者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單獨起作用,就像我們正在經歷的全球化時代一樣,媒介技術的革新迫使(或者允許)媒介內容的形式和種類都發生了改變,我們對這些媒介內容的需求也改變了,舊有的媒介使用習慣被打破,當新興媒介提供嶄新的內容選擇的時候,新的媒介使用習慣也在形成,從而完成媒介的“功能置換”,即當原有的媒介功能被新的技術所代替時,原有的媒介往往不是就此消失,而是通過自身的某些轉型抑或直接賦予自身某些新的功能。從而獲得“新生”。

因此,從媒介內容上看,其承載的信息本身也決定了受眾如何觀察和認知周圍環境。當信息與公眾認知形成共鳴,并產生一致效應時,國際輿論就能夠形成。在國際信息傳遞過程中,各國媒體在不同程度上都在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參與國際信息傳播,并在影響國際輿論上發揮中大小不等的作用。尤其是在國際信息傳播過程中,大眾媒體不僅是信息的傳遞者,而從普通人的認知能力上說,由于我們不可能直接面對如此紛繁復雜、變化多端的現實環境,我們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如大眾傳媒來認識外部世界,特別是眾多的國際事務遠離一般他們的視野,這就使得我們必須借助于大眾媒體來認識國際事務。

這其實說明r,雖然國際事務的相關信息與我們具有某種相關性或我們有了解的興趣,但由于這些信息遠離我們的直接認知范圍或超越我們的認識能力,而且一般人也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真正客觀、獨立地思考這些國際事務,尤其是國際性公共危機事件。在這種情況下,國際公眾對媒介更為依賴,依靠大眾傳媒來作出判斷和通過大眾傳媒所構建的“虛擬環境”來認知世界。而一旦這種從媒介獲取的認識形成,就會慢慢的被“固化”,“人們會對相反的一面視而不見,于是很容易對一個國家形成‘明顯的態度傾向’”。從這個意義上說,媒介信息對國際輿論的形成具有某種導向和指示器的作用。

然而,在分析這種影響時,我們也不能忽略各種干擾媒介信息對國際公眾和國際輿論的因素。關于這些干擾因素,傳播學界先后提出了多種理論假設來說明在媒介的影響力到達現實輿論(或公眾)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個緩沖體(區域),阻擋、分散、曲解、消融著媒介發出的信息,或減緩著信息的傳播速度。對此,美籍華人學者、香港城市大學教授李金銓認為,“受眾不完全被動,他們隸屬于各種團體,生存于各種社會關系,也有七情六欲,這些都構成媒介信息的‘緩沖體’,而這些‘緩沖體’(buffers)或‘過濾器’(filters),把媒介的信息加以解釋、扭曲、壓抑,信息一旦到達受眾身上,已經和原來面目不同了”。

雖然斯圖亞特,霍爾(stuartHall)提出了受眾對信息進行主動“解碼”(Decoding)的三種立場更是體現受眾主動性、能動性的理論結晶,因此。有人提出了媒介信息對國際輿論形成究竟有多大影響力的問題。雖然,我們不能回到“魔彈論”的老路上,但在當今信息交流高度發達,人們對信息依賴程度在逐步加深的時代背景下,媒介信息對國際輿論的重要建構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正如戴維?莫利(DavidMorley)和凱文,羅賓斯(KevinRobins)所說的,“不應過高估計媒介消費者個人隨意評說傳送來的節目的自由。即使他們有這個自由,他們選擇重新解讀的節目也局限于勢力強大的媒介機構建立的‘菜單’之內。再說,這些節目通常制作成‘更傾向于’某種解讀的樣子,從而即便人們永遠也不會同意這種‘解讀’,也誘使觀眾以某種特定方式‘領受’該啟示。”。

綜合來看,媒介信息對國際輿論的影響是明顯的。在短期內,受眾從媒介上獲得了認識外部世界的信息,知道了超出自身經驗范圍之外的人和事;從長期來看,受眾在獲得信息時。也會受到媒體對信息如何解讀、如何認識外部世界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影響受眾自身對事物的態度傾向。因此,在媒介對國際輿論傾向性形成的影響來看,國際受眾是在對信息進行解讀的基礎上會逐漸形成自已的某種態度、傾向、意見等,只是這種影響不可避免地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是一個逐漸發揮作用、不斷修正的過程。這對于我們更有效的開展國際輿論營造和引導提供了很好的啟示。

三、媒體言論和報道傾向與國際輿論

國際輿論的生成和發展與大眾媒體有著明顯的內在關系。對此,我國大多數學者一般傾向于認為國際輿論就是指國際媒體的言論,因為在國際事務上,大眾傳媒扮演的角色最為重要。

一方面,大眾媒體是國際輿論生成的主要載體和傳播渠道。在媒介化生存的當今世界,傳媒技術的發展以及傳媒信息的傳播極大地擴展了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和范圍。從早期的印刷媒體到電子媒體再到當今的數字化媒體,它們不僅時刻在向人們構建“擬態環境”,而且其發揮的作用在逐漸增大,人們對外界世界的了解越來越依賴媒介機構,以至于將“擬態環境”等同于客觀環境本身。“在這種由媒體構建起來的‘擬態環境’基礎上,媒體決定了人們關注什么,決定人們從哪種角度看待問題和用什么邏輯來分析問題”,因而國際輿論的媒介化特征就愈發明顯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誰支配著媒介,誰就控制著媒介話語權;誰支配著媒介話語權,誰就擁有掌控國際輿論的主動權。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國際輿論全都負載于大眾媒體之上,國際公眾通過其他方式表現出來的對國際事務或對某一,某些涉及民族國家或非國家行為體的態度、意見等也是國際輿論。比較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皮尤研究中心的“全球態度調查項目”(thePewGlobalAttitudesProject)每年就全球范圍的若干重大問題在很多國家進行輿論調查,年度報告。當然,對于能否將輿論(包括國際輿論)簡約為個人層次上的意見聚集曾有爭議,但目前人們普遍傾向于將輿論調查測量出的意見作為輿論的一種呈現方式。

另一方面。國際媒體言論和媒體對事實報道的方式及其傾向直接影響受眾對國際問題、他國事務的認識。雖然對媒體傳播效果的認識不能回到“魔彈論”的老路上,但大眾媒體對受眾態度的影響一直是相當明顯的。從國際輿論形成角度看,大眾媒體不僅改變了人們對國際事務的知識結構,而且也改變了國際公眾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的方法和思想過程,并促使人類社會由相對分散、孤立的發展逐漸走向相互依賴與融合,從彼此陌生到相互有所了解。傳播學理論中“啟動效應”、框架作用以及議程設置能力等,就明確指出了大眾媒體言論和大眾媒體對事實報道方式和報道傾向對國際輿論傾向性的生成和發展趨勢的內在關系。

從短期來看,國際媒體言論和媒體對事實報道方式及其報道傾向構成了國際輿論的表層結構,這更多的是國際輿論影響中對某國際問題、他國事務的情緒性表達,如在國際貿易中,往往為了現實的經濟利益而出現的“經濟利益至上”傾向。當前,國際傳播特別是國際新聞傳播在時效性上已實現了時時傳播、同步傳播、跨區域傳播。因此,國際公眾對某國際問題、他國事務的認知在短時間內難以達到全面的程度,在一些敏感性媒介事件上很容易受到這些媒體言論和報道傾向的影響,情緒化的反映也就難以避免。

篇5

[關鍵詞] 制度; 文化; 管理

[中圖分類號] F27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3)03- 0065- 02

1 建立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普遍的自覺,會使這一文化族群的某種能力達到巔峰狀態。文化是某一族群普遍自覺的東西。這一文化的自覺越普遍、越深刻,那么這一文化能力也越有力、越持久,也越有競爭力。制造企業需要有規則的文化支持以使計劃、工藝、質量、銷售等一系列生產和市場的要求得到全面實現。這樣,越是講規則的文化,其制造能力越強,抵御風險的能力也越強。

2 萬馬電子制度的建設、實施、管理給企業管理帶來的影響

以制造業為主的萬馬電子已經走過了幾十年的光輝歷程,各項規章制度從以前的一無所有到目前日臻完善,這也是萬馬電子有較強的競爭能力并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的原因之一。規范程度高,治理結構就牢固,企業有健康運行的基礎,企業的財產就不容易流失和產生重大損失。萬馬電子的各項企業制度簡潔、透明,執行起來具有剛性,這樣企業才能擺脫因資源價格上升導致工業企業利潤下降的困境。

萬馬電子雖然企業規模大、產品種類多、員工隊伍龐大,但整個企業設計、生產、銷售各個環節井然有序,發展穩定,分工細致,管理上層次分明,權責明確,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套行之有效的企業管理制度,它是企業領導集體智慧的結晶。

科學、有效、務實、有執行力的企業制度可以使企業生產出高、精、尖的產品,可以做大做強銷售市場,可以培養出有良好自我管理能力的員工,更可以體現出高層領導管理智慧,贏得榮譽和地位。良好的制度總是通過實踐總結完善再實踐再總結再完善這樣一個循環的過程而形成的。

在制度建設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特別是一些內控機制不健全、剛起步、處于虧損邊緣的企業,新問題、新情況層出不窮,反映在制度上也要求是動態的。制度要穩,但切不可一成不變;要變,但切不可朝令夕改。市場反饋有嚴重問題的制度不能總是修修補補,要認清形勢。大刀闊斧地進行制度再造;不要似是而非、模棱兩可,要斬釘截鐵,方便執行;不能總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制度不搞形式主義、面子工程,領導不能認為“我制定游戲規則,你照章辦事就行了”。有問題是好事情,看不出問題那才是最大的問題,而制度執行中重復出現的問題則是作風上的問題。正如彼得·杜拉克所說:“絕大多數情況下,危機的根源在于人們正在做著各種‘正確’的事,但卻做得毫無成效。”我們大多數企業都是如此。

3 企業制度管理如何走向企業文化管理

3.1 制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的必然性

我們所有的制度問題歸根到底都是人的問題。制度只不過使企業管理中那些不可避免的矛盾從人與人之間弱化為人與制度之間。而人不同于物,人是有感情、有思想、有理念的,還有利己主義傾向,因此不能期望在沒有任何外力的作用下,人們能夠徹底鏟除自身的劣根,自覺消除不良思想。這就如同人類自身缺乏對某些病毒的免疫力一樣,為了獲得這種免疫力,我們必須增強體魄,接種某些對這類病毒有克制作用的疫苗,使肌體內產生出抗體,從而產生對這些病毒的免疫力。改造人的主觀世界,增強人的自我約束能力,必須依靠提高人的道德水準和自身修養。在這方面企業文化建設能夠產生獨到的功效。通過營造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廉潔奉公、忠于職守、艱苦奮斗、顧全大局、報效企業的文化氛圍,筑起一道無形的心理防線,以優良的企業文化來抵制腐朽思想和落后意識對員工的侵蝕,壓制歪風邪氣,截斷險源禍根。

3.2 萬馬電子在推進企業文化建設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企業文化的核心是觀念。通過什么方式,以何種載體來整合員工的價值標準、基本信念,使之與企業需求、目標相融合,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點面結合推進企業文化建設,這方面我們已有許多有益的嘗試。2011年萬馬電子十佳明星員工隆重揭曉,他們贏得掌聲和榮譽,獲得大家的尊敬。他們是各個崗位的項目負責人、技術骨干、銷售精英、服務楷模,為企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他們理應成為全體員工學習和效仿的榜樣,是他們讓全體員工體驗到什么是企業文化所積極倡導的理念。還有每年年終都評出本企業的十佳銷售精英、先進工作者、先進集體等,這些都推進了企業文化建設,使全體員工形成了學先進、趕先進、幫后進的良好氛圍。此外,一年一度的乒乓球比賽、籃球比賽、排球比賽,也是公司員工共同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用激情共同打造優秀工作團隊的一個很好的展示。在球場上我們可能經常會看到球員之間產生矛盾,事實證明:相互抱怨的球隊往往是輸球的一方;而眾志成城、相互諒解、相互鼓勵的球隊,即使與對手在實力上有一定差距,也常常能爆出冷門,精神的力量可以產生強大的動力,給對手以震懾。優秀的工作團隊也是這樣,良好的工作氛圍,使人充滿活力和激情,促使大家形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共同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只有這樣,我們的團隊才能無往不勝,無堅不摧,才能滿懷自信地迎接挑戰,才能經受住實踐中的一切考驗,成為優秀的團隊。

4 總 結

用文化管企業,以文化興企業。制度是文化的一種載體,文化管理高于制度管理,制度更多地強調外在的監督與控制,是企業倡導的“文化底線”,即要求員工必須做到的;文化則更多地強調價值觀、理想信念和道德力量,強調內在的自覺與自律,是“文化最高境界”。只有用文化建設輔助制度建設,用制度建設豐富和提高文化建設的內涵,使兩者相得益彰,才能為企業健康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

主要參考文獻

[1]周忠英. 企業文化——未來企業的第一競爭力[J]. 商業研究, 2004(3).

[2] 謝健. 民營中小型企業制度創新[M].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篇6

干法夾層玻璃的生產流程為:玻璃清洗合片預壓高壓斧熱壓檢驗裝箱,見圖1。每一處理環節對產品的質量都會有一定的影響。預壓的目的是對松散放置的玻璃/PVB/玻璃等加工材料,通過加熱壓合的壓熱工藝進行初步的壓合,使PVB與膠片之間的殘留空氣排盡,并使膜粘附于玻璃上。由于預壓的質量對夾層玻璃后期的成品質量起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玻璃形狀的不同,而出現了平面輥壓排氣和真空預壓排氣兩種生產工藝。

2平面輥壓工藝

建筑用平面夾層玻璃最常用的預壓工藝方式為平面輥壓工藝,其優點:可連續生產,加工速度快,加工工藝較為簡單,尤其是對于原板玻璃的夾層玻璃加工。常規工藝設備配置,使用具備2個加熱區的加熱爐,利用2組對輥,對玻璃進行加熱及輥壓處理。加熱爐由紅外輻射器或電熱管進行加熱,壓輥通常由一對實心圓筒橡膠組成。實施預壓的目的是:①將PVB膜與玻璃表面之間的殘留空氣排盡并將PVB膜與玻璃粘合一起;②避免在高壓釜工藝之前過早分離使夾壓玻璃邊緣持續密封;③使玻璃在高溫高壓過程中無空氣再次進入膠片。事實證明,分兩步使用輥壓工藝進行預壓十分有益。對于松散重疊的平面玻璃和PVB膜,在一段較短的加熱通道中通過,利用中波紅外輻射加熱至約35℃(玻璃表面測量溫度)。然后將加熱的夾層結構通過一對橡膠輥加壓,從而將大多數縫隙內的空氣壓出,然后將這個夾層結構通過第2條稍長一點的紅外加熱通道,在通道中加熱至60~75℃(玻璃表面測量)。通過第2對壓輥將殘留空氣全部壓出,并使邊緣密封避免回流氣泡,預壓的質量可通過壓合后的夾層表面狀況顯示。預壓后玻璃應有半透明條狀紋路均勻分布于整個板面,邊緣周圍呈現一圈透明的帶狀(邊緣密封)。工藝控制調節:第1對輥子的輥距應比玻璃和PVB膜的總厚度小1~2mm,第2對輥子的輥距應比玻璃和膜的總厚度小2~3mm。當使用多層復合膜結構時或較厚的玻璃及PVB膜夾層結構時,必須進一步減小此間距(對于原板夾層即間距≯2mm)。進行平面預壓壓輥的氣缸的工作壓力為0.5~0.7MPa。由于玻璃表面的熱量傳至PVB膜主要由輻射及傳導兩種方式,對于多層預壓加工時,必需要一定時間才可均勻加熱夾層玻璃。因此,通過調節傳送速度和所提供的熱能來滿足達到最佳預壓效果的條件。所有顯示溫度僅為指示值,最終效果主要取決于層壓玻璃的類型和預壓加熱管道中的加熱方式。除上述工藝中的變量之外,還有其它影響因素,如PVB膜的流動特性(流變能力),PVB膜的表面粗糙度、鋼化玻璃的波紋形狀以及玻璃類型或顏色。后者將改變爐內的熱量的吸收能力,從而改變預壓時玻璃的表面溫度。在玻璃邊緣完全粘合之前應進行充分排氣。一旦邊緣密封,所有殘留空氣都無法排出,致使成品出現氣泡。因此,必須在低于密封溫度時進行排氣。另一方面,必須達到足夠高的溫度才能確保PVB膜與玻璃表面緊貼,否則,預壓可能過早分離,然后多余的空氣就重新進入壓層,導致后期成品的氣泡情況。

3真空工藝

隨著曲面夾層玻璃在新型建筑得到廣泛的應用,目前平面滾壓的方式無法滿足曲面夾層玻璃及多層夾層玻璃的要求,通過技術研究開拓,行業內已研究出適于曲面夾層玻璃與多層夾層玻璃的生產工藝——真空負壓預壓工藝。現時使用的真空預壓法有2種:真空袋與真空環,見圖2和圖3。相對平面輥壓預壓法,真空預壓法操作起來比較復雜。但是,真空工藝對于特殊的層壓以及除玻璃與PVB之外的其它材料的層壓很有優勢。對于所有真空預壓工藝,必需確保在加熱開始之前,進行冷抽真空處理約15min,時間越長越好,這是防止邊緣密封過早從而造成空氣無法完全排空的唯一方法。在整個加熱過程中(30~60min)必須保持真空狀態,真空壓力應≥10kPa。在加熱艙中,周圍溫度為100~120℃時,玻璃表面的溫度必需達到95~105℃。利用真空工藝進行預壓通常比用輥壓機進行的預壓玻璃表面清潔,根據所用設備的加熱方式,通過加工試驗來確定加熱艙內部溫度和加熱過程的最佳加工條件。成功進行真空預壓工藝的關鍵因素為:①排氣前夾層結構的初始表面溫度≤30℃;②加熱前“冷抽真空”的持續時間≥15min;③真空能級(例如10~20kPa);④真空袋、橡膠環的密封度;⑤工藝開始前橡膠袋或橡膠環的溫度(≤25℃);⑥玻璃的總厚度和預壓形狀。隨著工藝的改進,目前真空預壓工藝與高壓釜熱壓工藝同步進行,從而縮短了生產的周期。

4高壓釜熱壓工藝

高壓釜熱壓工藝是夾層玻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點,產品質量的好壞由熱壓工藝所設定的溫度、壓力和時間決定。實踐證明,正確選擇工藝參數可使產品達到較為理想的成品率。對于較厚、大尺寸的夾層玻璃,需要不同的熱壓工藝,故建議分開進行熱壓處理,熱壓玻璃的加熱和冷卻必須以較低速度進行,這樣才能生產無外張力的夾層玻璃。生產總周期時間取決于設備和玻璃的數量,根據壓力及溫度曲線程序可在3~6h之間變化。對于目前通用的鋼化夾層玻璃,通過相應的優化工藝參數,可提高產品的成品率,由于全鋼化/半鋼化玻璃的平整度較浮法玻璃低,在預壓鋼化玻璃與前述過程有所不一樣。實踐證明,下述規則對于生產優質夾層鋼化玻璃十分重要:(1)利用鋼化玻璃生產夾層安全玻璃最重要的因素是玻璃預壓過程的質量,建議謹慎選擇鋼化玻璃,必須能夠確保鋼化玻璃制品的平整度,以提高兩片玻璃之間的吻合度,減少產生氣泡而出現的廢品。在使用PVB膜總厚度的約10%可補償兩塊鋼化玻璃平面度之間的平度差異。若平整度差異大于10%,增厚PVB膜幾乎不可能生產完美的夾層安全玻璃。兩塊重疊在一起的鋼化玻璃之間的平面差(無PVB膜夾層)可用刀口尺或直尺測定。(2)要進行預壓的鋼化玻璃與鋼化輥面的運動方向必須一致,以確保兩塊玻璃有較好的吻合度。(3)假如所測得的玻璃層的差異大于規定值,波形變形大于1‰,則應使用稍厚一點的PVB膜。(4)預壓規則:與相同成分的浮法玻璃相比,放慢壓延速度,采用稍低的空氣溫度,避免邊緣提前密封。降低第1對輥子的壓力,避免壓力過大邊緣密封過早;與浮法原片玻璃相比,增加第2對輥子的壓力,可改善預壓邊緣密封效果。

5結語

篇7

依照約翰·杜威對傳播概念內涵的獨特理解和研究,Common(共有的)、Community(社區)、Communition(傳播)三詞結構含義相近,詞根雷同。詞根的雷同使三個詞義在抽象理解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個高于直譯詞面的深層結構平臺:“在共同(commonm)、社區(community)、傳播(communition)這三個詞之間,有一種比字面更重要的聯系。人們由于擁有共同的事物生活在一個社區里,傳播即是他們借此擁有共同事物的方法。他們必須共有的事物包括目標、信仰、渴望、知識、一種共同的理解——就像社會學家說的想法一致。這種東西不可能像磚頭靠身體做相互傳遞,也不可能像人們分吃一塊餡餅,把它切成小塊來分享……共識需要傳播。”①在這一平臺上,各類傳播元素生存在同一社區,共同享有社區的資源條件,愿意表達各自的目的、信仰、追求和知識,并通過傳播來實現共同的交流,形成共同的認識;傳播使社區本來孤獨的元素共同共通,使傳播元素活躍在社區并最終完全實現人類對世界意識的理解。在這一概念定義下,傳播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上的意義:一、將傳播理解為傳送。依照詹姆斯·w·凱瑞的理解,這是“所有的工業文化”所持有的最普遍看法,這種“傳遞觀”源自地理概念和運輸產生的功用,信息在控制的目的下,在地域范圍的空間中拓展信息。國內傳播學界對于Communition的理解,同樣經歷了從“交通”、“通訊”、“傳輸”到信息“傳遞”、“發送”至“交流”的過程。“這種傳播觀的核心是保持對信號、信息的控制,然后進行跨距離的傳送。因此,學界深深以為‘信息的傳播是技術的、空間的、控制的過程’,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力量形成的利益集團對于最大傳播效果的追求成為這一過程的關鍵所在。”②近80年來,這一原則實質上操控著我們對傳播學的理解和應用,以至于學術成果不斷重復。“公理”的重復證明似乎使傳播學的發展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境地。二、將傳播理解為儀式。本文將重點對此問題做出分析。

儀式(Rite)的詞義指進行典禮的形式,主要是宗教或祭祀儀式。“儀式”一詞聯系著信念,也有“分享”、“參與”、“合作”、“交往”等暗含之意。儀式傳播觀中,“傳播”一詞的原型是以團體或共同的身份把人們吸引到一起舉行的一種神圣典禮,它的起源和最高境界并非智力信息的傳遞,而是建構并維系一個有秩序、有意義、能夠用來支配和容納人類行為的文化世界。從媒介傳播信息的過程而言,這種傳播觀并不在意于信息的獲取,更強調參與者通過對信息的分享,使媒介在參與者的生活和時間中具備角色,擔當身份,形成媒介化的人生觀、世界觀。大眾傳媒則通過呈現和介入使受眾獲得戲劇性的滿足感,受眾追隨大眾傳媒而進入到“觀念世界”中,化為媒介創造的“觀念世界”中的一員。喜悅或悲傷,激動或平靜。此時,對信息的傳遞、獲取已經無足輕重。這種傳播觀的重心是:“它產生了社會聯結,無論真情還是假意,它都把人們聯結在一起,并使相互共處的生活有了可能。這些觀點不僅代表不同的傳播觀,而且與特定歷史階段、技術及社會秩序模式密切相關。”③

從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觀察,如果把視角停留在信息傳播這一層面時,我們便捕捉到了儀式傳播觀在古老中華文明史上不斷顯現的濃重痕跡。在部落神、氏族神靈和圖騰崇拜為基礎形成的殷商社會傳播結構中,巫術、祭祀是非常重要的傳播圖景。《史記龜策列傳》有言:“王者決定諸疑,參以卜筮,斷以蓍,不易之道也”。

“神道設教”、“占卜新聞”涉及到戰爭、天象、生產、祭祀等社會信息傳播的主體,也基本涵蓋了當時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傳播方式。到了春秋時期,“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的孔子,在塑造中華民族社會生活傳播結構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就更加具有決定作用了。“孔子開創的以人倫關系為中心的儒學,將周代完成的權力疊加在血緣關系的傳播結構上,又負載上權力倫理化的要件,把強硬的權力關系柔和地轉化為天性的倫理順從。”④也即所謂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觀念將權力關系倫理化,將人倫關系神圣化(天人合一),這樣的傳播結構必定十分重視儀式在傳播中的作用。孔子及其繼承者一貫重視通過儀式展現這一傳播結構,讓眾生在道德上自悟、自覺,并認同現存信息傳播秩序,進而達到影響社會輿論之目的。重視“禮”“樂”等社會規范,發揮它們在傳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是儀式傳播觀的突出表現。《論語八佾》中有多處論及“禮儀”的重要性。如:子日:“有言:‘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又如:“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日:“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儀式展現不當就是亂禮序,就是破壞孔子認同并建構起來的信息傳播秩序,自然會受到反對;視儀式不如餼羊重要,從而否定儀式在社會傳播結構中的重要性,自然也會受到反對。再如:子曰:“樂在宗廟之中,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通過“樂”這一傳播儀式,達到“弘道”的傳播效果。這種文以載道、意在言外的中華民族傳播習慣,在孔子營造出的儀式傳播過程中形成,并在歷代沿革中得到了繼承和發揚。

當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家作為主要思想流派和思想體系,逐漸演化為具有宗教意味的治國安邦之術。正如陳力丹教授在其著作《精神交往論》中所言:“自然宗教的實質,是人通過祈禱、祭祀和舞蹈等儀式與幻想中的神進行交往。人在其中,自然依附于想象中”,并沒有自己獨立地位的“神”。⑤借助儒家思想,歷代君王在祭祀儀式中,實現著“奉天承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帝王情懷,民眾也在依依諾諾中,在君權神授的遐思中遵循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綱五常之道。《資治通鑒》第二十卷有一段關于漢武帝劉徹泰山封禪的記載: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紳,射牛行事,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泰一之禮。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秘。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都尉霍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明日,下陰道。丙辰,禪泰山下阯東北肅然山,如祭后土禮,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江、淮間茅三脊為神藉,五色土益雜封。其封禪祠,夜若有光,晝有白云出封中。天子從禪還,坐明堂,群臣更上壽頌功德。詔曰:“聯以眇身承至尊,兢兢焉惟德非薄,不明于禮樂,故用事八神。遭天地況施,著見景象,屑然如有聞,震于怪物,欲止不敢,遂登封泰山,至于梁父,然后升壇肅然自新,嘉與士大夫更始,其以十月為元封元年。”在這里,儀式的精確和過程的控制使傳播效果一覽無余。正是通過禮儀繁多、程序井然的封禪儀式使整個儀式神化、圣化,以致王權也在儀式中通過神與帝的對話而進入神授境地。當儀式的實際社會作用通過儀式并以象征意味的時代符號進行傳播時;當千百年來不同君王走馬燈似的登臨泰山舉辦封禪儀式時,社會時間在這一刻停止了,或者說持恒了。泰山成為了與社會時間相類似的物質,成為了頗具象征意味的祭臺。

沿著歷史流動的線索,關照以和平、發展為主題圖景的現代社會,儀式傳播已經不在。然而,人類的儀式傳播行為變換了形式,以依然持恒的本質影響著居住在地球村落中等待分享信息、共享信念的蕓蕓眾生。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閉幕式上,以“從奧林匹亞到萬里長城”、“歡迎大家來北京”為主題的8分鐘中國歌舞節目中,通過二胡演奏中國民歌《茉莉花》、孩童朗誦中國盛唐詩歌、少林寺僧人在高蹺上表演高難度的武術動作、黃豆豆的中國民間舞蹈、國粹京劇片斷等節目,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特色和文化風采。導演張藝謀說:“8分鐘就已足夠,8分鐘足以在閉幕式上震撼雅典和整個世界”。奧運會,現代人類共同參與的巨大儀式,億萬人眾通過各種傳媒分享儀式傳播出的信息,并籍此構建關于中國的“觀念世界”。當二胡、唐詩、少林絕學、紅燈籠映襯下的舞蹈、京劇這些世所公認的中國符號被藝術化地創造、展現、加以強調時,中國5000余年文明浸潤出的文化信息,隨著無線電波、光纖電纜從電視、廣播、網絡等媒介呈現在每一個觀賞奧運儀式的受眾面前。當有意味的象征形式作為信念被眾人所分享時,我們看到傳播已經不是簡單意義上的信息傳遞和發送了。

參考文獻:

①③《作為文化的傳播一“媒介與社會”論文集》,華夏出版社,第11頁。

②《新聞與傳播評論》,武漢大學出版社,第70頁。

④陳力丹:《陳力丹自選集》,復旦大學出版社,第247頁。

⑤陳力丹:《精神交往論》,開明出版社,第532頁。

篇8

語言是人類溝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人們通過語言表達所思所想,語言促進了人際傳播中的交流與理解。播音主持專業作為新聞傳播學下面的分支學科,更是在語言藝術方面對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媒體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下,播音主持人不能不迎接播音主持表達、語言藝術風格展現等新挑戰,以下筆者將談談播音員、主持人如何展現語言藝術魅力。

1.聲音魅力的展現

據筆者所知,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都會進行發聲訓練,力圖盡可能地展現最好的聲音魅力。其中包括發音標準、正確的呼吸、優雅的坐姿或站姿等。發音標準是最基本的專業素質,也是聲音富有魅力的一個前提條件;播音員、主持人一般要求用丹田呼吸,處理好呼吸的節奏是控制語音語調的基礎;俗話說:“坐如鐘,站如松”,主持人的坐姿和站姿體現了其內在的氣質,同時也能消除一定的緊張感。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把各種不同的語境帶入播音主持中,使受眾產生情感共鳴。這是屬于語言藝術魅力的外在表達形式。

2.強化語言文化功底,擴展知識面

語言的內在藝術魅力主要是指語言內容豐富、富有感染力和創造力。這里就離不開平日里的積累。播音員、主持人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應該有扎實的語言文字功底,言語組織多變創新,這里可以通過不斷學習和培訓煉成。另外,因為播音主持是個特殊的職業,經常需要應付很多突發狀況,特別是一些對專業要求較高的節目,更需要主持人在工作之余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這樣不僅對節目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且能適當地給出點評,更能與細分后的受眾有更多的共鳴和對話。

3.口語化、親和力創造個性魅力

隨著受眾的欣賞水平的提高,對播音員、主持人也有了“個性化”的期待,縱觀現在活躍在媒體特別是電視行業的主持人中,個性鮮明是形成廣大受眾喜愛的主要原因。要做到主持風格獨具一格,口語化的表達是重要要素。比如央視評論員白巖松,他讀書涉獵極廣,但主持時往往語言簡練樸實,評論簡潔中肯,他用受眾能接受的口語化的方式深入淺出地表達自己的意見,這就是語言個性魅力的體現。除此之外還包括娛樂節目主持人何炅,多年來他塑造的形象讓受眾感到非常親切,這離不開其幽默、風趣、機智的口語化語言表達方式,看他的節目處處可感受到生活氣息,拉近了主持人與受眾的距離。

4.情感和語言藝術融會貫通

播音員、主持人在主持節目時若能與受眾形成情感交流,通過語言藝術感染受眾、感動受眾將助推節目的成功。電視節目主持人趙忠祥老師曾經說道:“節目主持人應該與觀眾站在一起,想他們之所想。”這話沒錯,節目主持人應該通過感情與受眾緊密結合在一起,用真誠的語言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同時也可充分展現自身語言藝術魅力。特別是一些情感類節目,更是需要主持人情感的表達,讓受眾的思緒跟著節目進行,對節目內容產生共鳴,最后對節目形成依賴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提到的情感與語言藝術的融會貫通,并不是指胡亂煽情,而是建立在傳播真實情感的基礎上的。

二、結語

篇9

BI也可稱為企業行為規范,是指在企業理念指導下的企業領導及全體員工的行為準則、狀態、表現與過程。企業及其品牌形象取決于企業領導和員工的行為表現、對企業理念的理解程度和對企業行為規范的執行程度。醫療機構的BI是踐行經營理念的內在相關管理流程網絡,以及其中細化標準和操作規程。對外樹立醫院形象,打造醫院品牌建設的載體。VI指的是企業統一的視覺形象,是通過具有一定規則的、設計定型的、統一的視覺圖形設計系統。VI分為基本設計要素和應用設計要素。基本設計要素包括醫院的LO-GO、整體基色調、診療環境、診療設施、醫務人員衣著打扮等。應用設計包括醫院文化建設、傳播醫院正面形象等。醫院形象的塑造,必須靠MI、BI和VI的相互支撐,相互促進。以MI為總領,通過制訂和落實各項BI并運用VI進行不斷的增強效果,從而達到MI的目標,醫院得以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

2現代大眾傳媒的特點

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之一,就是信息廣泛高速度傳播。沒有這種信息的有效傳遞,深居小巷之內的酒再香,恐怕也不能成大氣候。任何信息的傳遞都需要一定的介質,即我們所說的傳播媒體。眾多傳播媒體中,以大眾傳媒使用最廣,形式(如報紙、雜志、書籍、廣播、電視、電影、網絡、微博、微信、QQ等)、內容最為豐富,技術發展最快。

2.1傳播機構高度專業化

大眾傳播工作要由專業的機構和人員來從事,如記者、編輯、制片人、主持人、網絡制作人等。

2.2傳播對象高度大眾化

大眾傳播擁有大量的受眾,涉及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階層。

2.3傳播內容大眾化

由于面對整個大眾,大眾傳播的內容一般要求能夠為大眾所關心、所接受,能引起許多人的注意和興趣,從而獲得一定數量的讀者、聽眾或觀眾。

2.4傳播手段高度技術化

現代大眾傳播必須借助各種技術手段才能實現,如印刷、攝影、微波、通訊衛星、電波等等,其技術程度越來越高。

2.5傳播活動高度化

由于使用現代的傳播技術能夠大量高速地復制和傳遞信息,使傳播活動能夠大范圍覆蓋,高速度進行,具有強大的公眾輿論影響力。現代大眾傳播的這些特點把它與醫院形象緊密聯系起來,因為后者的感受對象也是社會公眾。這就為我們提供了充分借助大眾傳媒的功能樹立醫院形象的思想和方法。

3醫院形象與現代大眾傳媒的關系

3.1醫院與大眾傳媒關系現狀

媒體信息傳播是一個醫院實現發展目標的最有效手段,創造既有市場又有藝術魅力的媒體傳播方式,追隨服務對象意向,可以比較準確地到達目標受眾,起到在長期的傳播實踐中形成的傳播契約關系的作用。將企業精神和企業文化形成一種具體的形象,通過運用統一的視覺設計手段,向公眾傳播,創造企業的個性,使公眾產生一致的認同感和價值感。醫院必須與媒體保持良好的合作互動關系,獲得新聞媒體的理解和支持。新聞媒介包括紙質報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網站、騰訊、微信等,現在醫療市場被媒體認為是一個能迅速吸引關注的話題,媒體會抓住醫院在醫療技術、診療環境、服務過程、經營情況以及患者的一個問題,進行宣傳和傳播,而且不同的媒介又有不同的特點。因此,要針對需要宣傳的問題的對象和時候性選擇不同媒介進行傳播。

3.2塑造良好的醫院形象,需要媒體的正面宣傳和傳播

①積極主動地與媒體建立長期穩定的聯系。公眾輿論影響面大,可以對就醫選擇起引導作用。要懂得新聞宣傳規律,醫院最好設置對外宣傳部門,配備具備新聞傳媒或具有與新聞媒體打交道的人員,這樣便于與媒體溝通和建立關系。經常把醫院的正面新聞信息提供給新聞媒體,如醫院的發展規劃、新技術項目、醫患之間的好人好事、醫院發展中碰到的困難等內容,把這些內容通過媒介傳播給群眾,爭取各界和老百姓對醫院及醫務人員的理解和了解。要到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新聞媒體,大力宣傳醫院的醫療技術、科技成果,介紹新項目、新技術,宣傳醫務人員的先進事跡等,使社會了解和認識醫院。②重視公益宣傳,積極和傳播媒體舉辦公益活動。醫院可以在各種節假日、紀念日、特殊日子,積極與大眾媒體聯合舉辦健康宣教活動,包括聯合開辦健康宣教講座、健康互動欄目、義診義醫、贈送健康教育資料和藥品。主動參與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應對,塑造一個誠實可信的公益形象,這會為醫院帶來潛在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形象。

3.3了解媒體的不同特點,為醫院形象宣傳不同的內容選擇合適的宣傳媒體形式

由于信息傳達技術的進步,媒體承擔情報傳達的范圍和力度越來越大、越來越強。所以想要建立企業形象的經營者都必須特別關注媒體的信息傳達作用在企業實施戰略中的重要作用。

3.1.1要想使得醫院有一個良好的發展,除了自身的醫療條件外,對自身形象的宣傳廣告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如今這個信息快速傳播交流的時代,如能在宣傳廣告上占盡先機,對自己的發展無疑將起到很大的幫助。聚焦媒體,就目前來說,宣傳廣告媒體的投放有以下幾種方式:報紙,電視,雜志,廣播,網絡、流動車輛和招牌等。運用各種媒介組合,在樹立醫院形象的引導期采用密集型的信息傳播方式,造成強大的攻勢,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吸引患者對醫院的關注。媒介組合:以報紙電視為主,車體廣告、招牌、燈箱廣告為輔。節假日配合廣告宣傳,在新聞媒體上,做適當的報道。

3.1.2根據醫院形象不同內容選擇合適的宣傳媒體與宣傳形式。

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特點,同一話題采用不同的宣傳媒介,將會取得不同的宣傳效果,醫院應針對不同宣傳內容選擇合適的傳播媒介,如導診人員介紹、圖文展示、新聞采訪報道、拍攝宣傳片及編發內部刊物等不同的方式方法。同時,為了使醫院宣傳產生更直接的效果,應增強宣傳內容的通俗性、廣告性等特征,拍攝、制作、撰寫反映醫院文化、技術力量、相關健康常識、好人好事等的電視節目、“拉拉寶”、墻報、大型圖片展、LED顯示屏等,這樣可以更加刺激群眾的眼球,達到健康宣教目的,又能擴大醫院的社會影響力和提高醫院的知名度,樹立醫院良好形象。①醫院形象戰略中的理念宣傳較適合于使用報紙和雜志等媒體形式進行宣傳,它可以在較長時間內進行間斷刊登,這樣做既節省開支,又能激發讀者斷點記憶功能,增強讀者的印象。宣傳冊以實用和就診導航為特點,在色彩和內容上盡量突出醫院的特點,為患者提供各種信息。②醫院行為識別和視覺識別內容則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使電視、廣播或者戶外招牌、流動廣告載體(如交通工具)等媒體形式。人類對外界信息的獲得絕大部分是通過視覺和聽覺,電視作為一種快速的信息展示交流平臺,對人的視覺沖擊也最大。它以直觀的畫面,聲音的信息傳播方式,對信息需求者的引導力和影響力也最大,視覺和聽覺的雙重傳播保證了電視媒體的宣傳效果。廣播電臺是電視的一個互補,它具有移動性強,收費低廉的特點,收聽方便,對開車一族效果明顯。主要宣傳醫院的新技術項目、強勢科室和開展健康知識講座。流動廣告載體則較適合于進行導醫導診服務的開展。③網絡是當今大眾媒體中適用性最廣,互動能力最強、傳播最及時、費用較低的一種,它幾乎適用于醫院形象戰略中的每一項內容。

4結語

篇10

實際上我們每天都在通過會話、作出指示、傳授知識、分享重要觀點等傳播行為創造著我們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并不斷地對它進行維系和修正,而卻不自知。就像麥克盧漢說的那樣:“就像魚并沒有意識到水的存在,媒介構成了我們的環境,并維持著這種環境的存在。”傳播通過語言和其他的符號形式,也構成了人類生存的周遭環境。

城市文化的傳播現狀

城市文化的內涵包括了三個層次:一是城市的物質文化,又稱表層的城市文化,它是通過物質形態表現出來的文化,由可感知的有形物質文化組成;二是城市的行為文化,又稱中間層文化,它是在法律規章、管理制度、城市形象、行為準則、典禮儀式、組織領導方式以及其他行為方式中所體現的精神因素;三是城市的精神文化,又稱深層的城市文化。

然而在城市化及現代化的發展中,許多城市都是以犧牲城市的文化功能為前提條件的。以武漢為例,武漢江漢路的百年老街就因為修建地鐵的原因走在了存亡的邊緣,這是城市物質文化層面的毀壞。然而,面對快速的城市化建設進程,整個文保系統都顯得有心無力,以武漢市為例,幾乎所有的古建筑在改革開放之前都沒有被列入到文物行列,而老房子歸當地房產局管理,1986年開始,武漢市文化局陸續將一批老建筑列入保護范圍,但二十年來也不過只公布了103處具有相當藝術和歷史價值的老建筑,仍有大部分不夠級別的老建筑散落城區,進而在城市化的進程中被逐漸淹沒。更可怕的是,有許多掛牌的文保單位,也依然逃脫不了被拆除的命運,比如2004年市級文保單位武昌鄂園,曾經是來漢住過的地方,依然被拆除,沒有人問責。

高度城市化的現代城市也犧牲了城市文化的生態多樣性,也就是中層的城市文化。最初的古代城市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鄉村文化傳統仍延續在城市空間中,用芒福德的話來講就是“城市在聯合村莊、城堡、圣祠、市場的同時,還繼續依托了村莊的道德基礎:在日常的共同任務中愉快勞動、相互協作,以及在飲食、生育、祭祀供奉方面的共同習俗”。而現代城市則在很大程度上完全與鄉村社會隔離開來,使自身的精神要素與文化生產越來越單調和機械,這是現代大都市人的精神日益麻木、心靈日益空虛的重要原因之一。武漢的民眾樂園便是這種文化多樣化泯滅的最好注腳。隨著城市化的進程步伐加快,整個社會都變得浮躁和焦慮,當年民眾樂園中戲劇百業花團錦簇般的繁華已經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商業中心和寫字樓,而隨之消失的還有那許多代表著武漢城市文化的種種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和藝術形式。

城市文化物質層面和行為層面所遭到的破壞,直接影響到了城市的精神文化。城市中的浮躁和焦慮侵蝕了人們的心靈,讓人們變得功利和麻木,沒有人愿意靜下心來再去談論文化,正如德國學者喬治•齊美爾在《大都市與精神生活》中所說:“它(大都市)把所有的人格與品質都簡化成一個問題:‘值多少錢?’”可是,文化盡管不直接創造財富,但由于它直接關涉到人這個根本性的環節,因而不僅是人性最高與最后的目的,同時也是城市文化功能的終極意義所在。由此可知,現代城市的解體與危機,其根源就在于文化靈魂的隱匿;而要拯救當今正在沉溺的城市,真正地實現城市化的內涵,首先需要拯救的也是城市文化。

盡管媒體進入城市研究的領域時間不長,但是在文化研究中,大眾媒體從來都不曾缺席,甚至常常站在被眾多學者關注的位置。摒棄過去稍顯功利和機械的“傳遞觀”,用新的“儀式觀”來審視城市文化傳播的現狀,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城市文化傳播方式,讓城市化為城市文化的傳播鋪路,讓城市文化的傳播對物化的城市化的進程進行補充和豐富,這是需要我們探討的內容。

用“儀式觀”看城市文化的傳播

城市文化研究學者劉易斯•芒福德曾說過,在經歷過各種變化之后,整個城市的環境獲得了生機活力:它把整個人類精神世界發展中的一系列重要階段都連成一氣,同時又不丟失城市的總體形式。

這實際上就是傳播的“儀式觀”所描述的傳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構建并維系一個有秩序、有意義、能夠用來支配和容納人們行為的文化世界。居住在同一座城市中的人們,分享著相同的城市歷史,擁有帶著城市傳統烙印的多樣化行為方式,他們的腦海和心靈中根植著同樣的城市精神文化,而城市文化的傳播實質上就是一種通過符號來使現實得以生產、維系、修正和轉變的過程,是一種分享意義的文化儀式。受眾作為旁觀者,加入到了媒體所描述的城市文化的場景之中,這樣的描述能夠為整個城市生活提供整體的形式、秩序和調子,能夠保持城市的精神文化發展脈絡,不至于在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的浮躁氛圍中丟失了城市的總體形式、破壞了城市的生機和活力。

(一)鞏固城市對文化的貯存功能

人類進化要依靠文化積累,而文化手段則首推文字和城市。當我們的城市環境被日益破壞,當城市對歷史的延續被打斷,媒體,作為城市的記錄者,必須利用文字發揮出自己應有的作用,讓受眾不再和自己城市的歷史擦肩而過,而是營造出一種城市歷史縱深感,讓受眾們重新認識并置身于自己城市的歷史脈絡之中。

以武漢為例,媒體首先要致力于保護武漢的城市物質文化,如古建筑群,老街巷等,用文字、影像等對它們的歷史,也是整個城市演進的歷史進行記錄和講述;除此之外,媒體自身還必須轉變身份,提高自己的都市意識,從記錄者和介紹者變成組織者和參與者、從事后的問責變成事前的預警、從被動地記錄變成主動地保護,形成一種媒體和輿論的合力,并以此推動城市物質文化的保護。

比如為修地鐵拆除江漢路一事,武漢多家媒體都對此事進行了相關報道,引起了廣大武漢市民的高度重視,市民們在各種媒體的報道和講述中重新認識了身邊的這條百年老街,真正地融入了街道所代表的城市歷史之中,對這條街道,或者說是武漢的城市歷史文化產生了發自內心的認同感。也正是因為此,還建方案迫于壓力而作了修改,同意對部分有代表性的建筑物進行原址原貌還建。也許對于拆除整條江漢路來說,這一點點堅守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媒體和文字至少還是一種可以堅守的力量,是一個管道,一種希望。如果武漢的媒體多一些城市文化的意識,多挖掘武漢的文化底蘊和歷史遺跡,讓武漢市民對自己的城市有更多的了解并且為此而自豪,那么城市對文化的貯存就有了整個社會作為后盾。

(二)恢復城市對文化的流傳功能

全球經濟的一體化正在使得現代城市逐漸失去特色,成為鋼筋、水泥、大面積玻璃的龐大雜合物,城市之間的相似性越來越大,而市民的“家園”意識越來越小。商業廣告催生的消費主義,大眾媒體構建的流行文化,極大地破壞了城市文化的多樣性,磨平了不同行為方式之間的差別,城市化更是加快了日常生活和行為的“標準化”。

媒體要具有一定的親和力,去挖掘和關注武漢的人文風俗習慣,從武漢市民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語言方式、娛樂消遣方式等入手,將正在逐漸消失的民間藝術形式、民間習俗、老行當、老一輩的生活娛樂方式、飲食習慣等,重新展現在市民眼前,保護文化的多樣性,并且通過媒體的宣傳和挖掘,將他們傳承下去。比如武漢的“過早”、輪渡、那些老字號的店鋪以及方言等,這些都是構成武漢城市文化的支柱之所在,將他們在媒體上進行充分的挖掘和展現,不僅僅能幫助武漢在城市化的進程中保持文化形態和生活行為形態的多樣性,更重要的是能夠保持武漢自身的人文風俗特點,能夠讓武漢市民形成文化認同感,不至于在現代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失去前進的方向。

(三)培育充滿個性的城市文化,重塑城市文化靈魂

易中天在《讀城記》中提到:“武漢的城市文化和城市人格缺少自己的特色。北京有‘京派文化’,上海有‘海派文化’,南京、成都的文化特色也都十分明顯,廣州便更是特色鮮明,就連一些不怎么樣的小城鎮也不乏獨到之處。請問武漢文化有什么特色?似乎誰也說不出。它‘雅’不夠,‘俗’也不夠,既不新潮,也不古樸,似乎什么味道都有一點,卻又什么味道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