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范文
時間:2023-08-30 17:12: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旱作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近年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按照中央指示精神和財政部黨組的要求,緊緊圍繞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這一主題,著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在全國大范圍開展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并突出對農業大縣特別是產糧大縣進行扶持。到2011年,全國共有2230個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縣(市、區、旗、農牧場、團場),《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以下簡稱“《新增千億斤規劃》”)確定的800個產糧大縣不但已經全部納入了開發縣的范圍,而且也是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和項目安排的重點。
大力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有效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切實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這幾項任務,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點,也是農業綜合開發的重點。農業綜合開發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資金辦大事,突出重點抓關鍵。其中最重要的是建設高標準農田,這是保持糧食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當務之急,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關鍵措施,也始終是農業綜合開發的基本任務。糧食安全始終是關系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我國糧食的供需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保障糧食安全面臨嚴峻挑戰。農業綜合開發二十多年的生動實踐表明,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提高農業抗御自然災害能力,既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也走出了財政支持農業生產發展的一條新路子。
有人說,農業綜合開發是公共財政照耀農業的一束最燦爛的陽光。二十年來,農業綜合開發通過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為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同時,通過采取綜合措施,實行田水路林山綜合治理,提高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發展區域主導產業,有力地促進了項目區農業規?;洜I,提高了標準化生產、機械化耕作、科學化種田和產業化發展水平,為推進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發揮了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
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強農業抗御自然災害能力。1988~2010年農業綜合開發共投入資金4548.0億元,投入資金70%以上用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累計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6.1億畝,開展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433處,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5.6億畝,新增和改善除澇面積2.4億畝,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顯著增強。
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1988~2010年,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新增主要農產品生產能力為:糧食1970億斤,棉花37億斤,油料100億斤,糖料560億斤。
農業生產能力的顯著提高,為實現主要農產品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平衡、豐年有余歷史性轉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為項目區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
提高了科技含量,有效推動了農業科技進步。在項目區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和集成適用的農業技術,尤其是發展節水灌溉和旱作農業。積極開展農民技術培訓,開展農業技術培訓1.6億人次,提高了廣大農民科技種田水平。這些“點面結合”措施,既促進了項目區農業科技進步,又為提高我國農業科技水平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農業發展后勁奠定了基礎。
“十二五”時期,農業綜合開發要緊緊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促進農民增收,加大資金投入,以糧食主產區為重點,大規模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加快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努力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
多渠道增加資金投入。爭取中央財政資金投入大幅度增加。地方各級政府要將政策規定的配套資金全額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優先安排,足額到位。按照“農民自愿、量力而行、民主決策、數量控制”的原則,鼓勵和引導項目區廣大農民群眾積極籌資投勞,并將項目區農民籌資投勞納入村內“一事一議”范疇,實行專項管理。
認真編制并組織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抓緊編制《全國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2011~2020年)》。同時,組織各地區按流域或灌區編制本地區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總體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合理確定建設任務。根據不同區域自然條件,因地制宜探索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的投資和建設標準,明確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時間表和路線圖。
推進資金整合和統籌。按照“統一標準、分類指導,用途不變、優勢互補,各記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加大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與其他各類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的統籌整合力度,通過土地整治、農田水利、科技推廣等各項措施的集成投入,實現連片治理、整縣推進、區域銜接,充分發揮資金整合后的集聚作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完善資金和項目管理機制。完善和落實各項資金和項目管理制度,建立覆蓋規劃、設計、施工、驗收、運行和管護各個環節的管理制度,加強資金和項目的全過程管理,提高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
強化項目實施監督檢查。嚴格按照農業綜合開發招投標管理規定,規范組織工程招投標工作。要由具備資質的監理單位對工程建設的全過程實施全面監理,確保監理職責到位。全面準確地公示項目內容,加大監督檢查力度,確保項目工程建設質量。
加強工程建后管護工作。完善工程建后管護制度,按照誰收益、誰管護的原則,明確產權歸屬、管護主體,落實管護責任和管護經費,提高工程建后管護水平。加強灌區管理體制改革,推行農民用水戶協會參與管理,鼓勵農民用水戶以承包、租賃和股份制等方式經營管理小型水利工程,保證項目監督責任和管護責任一并落實,確保工程長久發揮效益。
篇2
【關鍵詞】坡耕地;綜合治理
[文章編號]1619-2737(2016)05-06-384
【Abstract】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is a systematic social engineering. Through the mountains, water, land, forests, roads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the reasonable control measures, forming a close convergence, coordination, economical and practical, beautiful landscape organic whole.
【Key words】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Sloping
1. 前言
張寨柯項目區位于海原縣甘鹽池管委會,屬黃土地丘陵溝壑區地貌,總土地面積25.72平方公里,其中水上流失面積24.43平方公里,占總土地面積的95%,年均土壤侵蝕模數3806噸/ 平方公里。涉及張寨、鹽池2個行政村的6個自然村,總人口3500人,其中農業人口3325人,勞動力1496個,多年平均降水量在350毫米左右。項目區社會經濟總產值844萬元,人均純收入2030元,糧食總產量97萬公斤, 人均產糧292公斤。
2. 項目建設全面推行項目法人制、建設監理制、招投標制、合同制、公示制、承諾制等 “六項制度”,健全管理機構,規范建管程序,確保張寨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項目建設的順利實施
(1)建設單位為海原縣水務局,海原縣水利水保工程建設管理中心為項目法人,設計單位為固原市水利勘測設計院。
(2)項目管理嚴格落實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和嚴要求的“四高一嚴”建設程序,始終把工程質量貫穿于項目建設的全過程。
(3)監理單位為西安黃河工程監理有限公司,2014年10月9日海原縣水利水保工程建設管理中心與該公司簽訂了監理合同,監理范圍為《實施方案》批復的全部建設內容,監理工程師長期堅守在施工現場,對項目實施的進度、質量進行全面監理,確保工程順利實施。
(4)2014年10月30日,該項目在中衛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公開招標,招標機構為寧夏金誠建設工程咨詢有限公司,通過公開招標,由海原縣水利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中標。中標價11201353元,11月6日簽訂施工合同。
3. 通過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各項治理措施合理配置,形成了銜接緊密、相互協調、經濟實用、景觀優美的有機整體
(1)項目區大面積的宜修坡耕地全部修成了水平梯田,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91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從空白提升到36.5%。新增治理措施年可攔蓄泥沙4.9萬噸,攔蓄徑流9.8萬方,基本實現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使有限的水資源得到了就地攔蓄利用,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項目區新修旱作基本農田13369畝,其中坡改梯11591畝,溝壩地1778畝。人均旱作基本農田面積由治理前空白增加到4畝,在項目區基本實現了“梯田化”,使“三跑田”變成了“三保田”,提高了水、土、光、熱資源的綜合利用率,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
(2)糧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糧食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坡改梯項目的實施,使項目區耕作條件全面改善,為農機具的廣泛使用、特色產業發展、旱作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創造了條件。據統計,項目區基本實現“梯田化”,所有的土地都能采用機械化耕地、播種和收獲,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也解放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將治理與開發相結合,在大規模、高標準梯田建設的基礎上,按照“種草種樹,戶戶養羊,控規增效”的發展思路,通過項目整合,使境內優質牧草留床面積達到1.5萬畝以上,投資1200萬元在鹽池村建設萬只養殖場1個,發展100只以上養殖戶200戶,新建甘鹽池活畜交易市場一處,新建養殖圈棚400座。目前,管委會各村牛飼養量470頭,存欄195頭,羊飼養量6.4萬只,存欄3.3萬只,豬飼養量3800頭,存欄2050頭,雞飼養量4766只,存欄2597只。實現畜牧業總產值4100萬元,群眾收入穩步提高。依托坡耕地試點工程建設,將交通部門的道路工程、扶貧部門的整村推進工程、林業部門的林草綠化工程和危舊房改造工程等惠農項目一并納入項目區同步規劃和實施,項目區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快,人居環境大為改觀,有力促進了當地新農村建設,使山、水、田、林、路、村一次規劃到位,一次配套到位。
(3)2014年項目區配套砼硬化道路7公里,砂礫村道10公里,危房改造29戶,鹽池村新建120戶生態移民新村1處,群眾居住院落圍墻更新8公里,支持群眾新換大門120戶?;緦崿F了“水土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環境有效保護、民生條件得到改善”的目標。
4.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需要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和支持
篇3
2020年是全縣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做好農業農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為了更好地科學決策,提高履職水平,我對我縣的農業發展、農產品加工銷售、農民增收情況進行了調研。具體情況如下:
一、我縣農業發展狀況、農產品加工、銷售與政策扶持情況
(一)我縣農業發展、農產品生產加工狀況
脫貧攻堅以來,堅持以農民增收為中心,以產業發展為重點,立足本縣實際,經過全縣幾年的努力,形成了以有機旱作農業、“兩紅”經濟、特色養殖、農產品深加工為主導的農業產業新格局。2018-2019年,全縣糧食產量連續2年超過了1億斤大關,其中2019年1.25億斤,為歷史最高。紅棗年產量4000余萬斤,海紅年產量2000余萬斤,肉類年產量4000余噸。全縣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40余家,2019年銷售收入完成6.3億元。形成六大產業集群:以山西**食品有限公司、大河山梁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瑞義合作社、鑫土地農林科技有限公司為代表的雜糧食品產業集群,年加工能力可達1萬噸小米;以**食品公司的沙棘飲品、紅棗固體飲料,**公司的海紅果飲品,**鄉連翹有機茶為代表的果飲品(藥茶)產業集群;以**公司的海紅果酒、**公司的紅棗養生酒、**公司的紅棗醋為代表的釀品產業集群;以**鄉連翹有機深加工廠的中藥材飲片、中藥材保健品的藥業產業集群;以保潤肉業及王家洼屠宰廠為代表的肉制品產業集群及**公司研發生產的功能食品生產集群。呈現出農產品加工的多樣化,精細化,逐漸向產業鏈條縱深化發展的特點。
(二)農業補貼政策落實情況
2018年以來,全縣出臺了助推脫貧攻堅的農業產業獎補政策共44項,涉及經營主體獎補、種植、養殖、大棚、土地流轉、農產品收購、營銷、加工、光伏、“三品一標”等方面的補貼,內容多、涉及面廣。年銷售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小雜糧加工企業,獎補300萬元;年銷售收入100萬元以上的小雜糧加工企業,每個獎補50萬元;訂單收購本縣小雜糧的主體,收購數量達10萬斤者,獎補3萬元,超出10萬斤部分,每斤再加獎補0.1元;紅棗訂單收購實行階梯補貼,每斤補貼0.2-0.35元;加入“山西小米”產業聯盟的本縣企業,獎補20萬元;標準化肉聯場,民營公助,獎補400萬元;無公害認證,獎補3萬元;綠色認證,獎補5萬元;有機認證,獎補10萬元;SC認證,獎補3萬元;地標認證,獎補20萬元;評為市知名商標,獎補3萬元;評為省著名商標,獎補10萬元;評為國家馳名商標,獎補100萬元。
(三)農場品銷售情況
從2018年開始,全縣實行訂單收購紅棗補貼政策,由**公司、吉旺棗業等8家企業收購紅棗227萬斤,涉及貧困戶697戶、非貧困戶52戶。2019年又實行了訂單收購谷子、紅棗等農產品補貼政策。今年,正在組織20家企業分區域、分作物種類、定任務與農戶簽訂訂單收購協議,涉及農產品類別有紅棗、山楂、谷子、雜糧、海紅、海棠、秸稈、畜禽糞便、玉米、飼草、蕎麥、高粱、麩皮、酒糟等14種,訂單任務有海紅果850噸、紅棗6250噸、谷子4000噸、雜糧565噸、其它1860噸,力求充分發揮企業帶貧益貧效應,密切利益聯結機制。此外,電商銷售也是農副產品銷售的一大渠道,全縣建有一個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位于西城區移民樓門面房),鄉鎮級電商服務覆蓋率100%,行政村電商服務覆蓋率87%。2019年全縣電商總交易8741.99萬元。(包括農產品網絡零售額877.51萬、服務型網絡零售額771.5319萬元、其他253.9581萬元)、網購6838.99萬元。電商交易實現減支增收,惠及5000余貧困戶,涉及15000多人。期間涌現出一批電商(微商)達人,比如保德縣楊家灣鎮石洼村第一書記劉曉輝,通過網絡幫助農民銷售紅棗(醉棗)7萬斤,為村民增收8萬余元;余鐵村第一書記王森浩通過微信銷售小米22000余斤,銷售額超過15萬元,幫助35戶農戶增收近9萬余元。
二、存在問題及面臨的困難
(一)我縣立地條件差,長期靠天吃飯。今年春季先是開花期遇上霜凍,導致水果將近絕收,接著春夏季長期干旱無雨,谷子無法播種,剛有起色的有機旱作農業遭受沉重打擊。農業生產長期存在的“小、散、弱、低”特征,導致我縣農業綜合效益差,缺乏市場競爭力。
(二)龍頭企業影響力、帶動力有待加強。
(三)品牌宣傳、市場開拓受企業經營規模小的限制,難以兼顧。
(四)經營資金投入不足制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
(五)倉儲設施不健全,生產不能滿足市場需要。
(六)農產品基地建設未形成規模,產業化體系難以建立。
三、幾點建議
(一)建立完善的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機制,拓寬財政補貼險種,落實農業保險大災風險準備金制度,提高全縣農業生產抗風險能力,保障農民種糧基本收益,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二)強化科技支撐、人才支撐。進一步加強種養殖技能下鄉、技能培訓。通過培養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領辦人、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以利益聯結機制為紐帶,讓農民多環節受益,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
(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支持農業企業的金融融資;加大對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村基礎水利設施資金投入力度;推動富民鄉村產業發展;促進高效生態農業、特色農業發展。
(四)加強政策引導。引導農業企業樹立長遠發展目標,增強企業發展信心,加大企業投入;增強農戶增收信心,繼續大力發展谷子、馬鈴薯等有機旱作農業,兩紅產業、養殖產業。
(五)落實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扶貧特惠政策、行業部門優惠政策,激發農民農業生產積極性。
(六)加強電商服務體系建設。建議建立由工信局牽頭,涉農企業入駐電商服務中心,物流企業參與的聯盟機制;構建產地直銷、訂單生產等農業生產新模式,確保農民既種得好又銷得好、能賺錢。
(七)建議各小雜糧加工企業加大糧食倉儲設施的建設力度,同時開發糜、黍等產品的市場,解決今年旱情后老百姓大量補種糜黍帶來的銷售難題。
篇4
一、基本情況
地處大興安嶺南麓、中低山丘陵漫崗向松嫩平原的過渡帶??偯娣e1.36萬平方公里,屬淺山丘陵區。氣候屬寒溫帶氣候,年積溫2100—2900攝氏度左右,無霜期110—135天,多年平均降水量445.1毫米,多年平均蒸發量1695.8毫米,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全旗轄5個鎮4個少數民族鄉,總人口3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4.5萬人。全旗現有耕地面積435萬畝,中型水庫2座,小型水庫11座,全旗有水資源總量21.22億立方米。
二、責任目標完成情況
(一)水利年度農田草牧場水利基本建設完成情況
水利年度,我旗純增有效灌溉面積目標值7.8萬畝,實際完成9.4萬畝,完成任務的120%;新增節水灌溉面積7.8萬畝,實際完成9.4萬畝,完成任務的120%;新增水土保持治理面積目標值13萬畝,實際完成16.9萬畝,完成任務的130%;解決飲水安全人數目標值0.49萬人,實際完成0.58萬人,完成任務的118%。新打水源井669眼,共投入勞動積累工61.4萬工日,完成土石方172.8萬立方米。
防汛工程(現設防標準內)無重大事故發生;落實了防汛機構、預案、物料、隊伍和首長責任制;傳遞雨情、汛情、旱情、災情及時準確;完成了pam旱田保水新技術推廣;落實了行政執法責任制,加強了水行政執法與隊伍建設,無集體上訪、無敗訴案件;、、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完工并通過初驗;深化了水管單位體制改革,落實了兩項經費;局機關進行了政務公開,信息宣傳采用率高;落實了“一崗雙責”;制定了抗旱、防汛等應急預案,保證了水利工程順利施工,運行管理安全。
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實現了在所有制形式多樣化、經營方式多樣化上的突破。對上級投入的節水噴灌設備,折價發放給農民,各戶自行管理,使之發揮抗旱減災作用。同時,旗委、政府積極支持水利體制改革工作,制定出臺了《水管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對3個水管單位實行定額公益補助,每年補助27.8萬元;建立了18個農戶用水合作組織,積極引導廣大農戶參與水利事業建設,較好地發揮了水利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維護有保障,機制有創新。對已經建設完成投入運行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驗收合格后,整體移交給所在鄉鎮村,幫助運行單位科學核定水價,提出日常運行管理要求;同時對全旗小型的自然屯水源單井設施全部移交給村民自行經營管理,對規模較大的鎮(區)供水設施,水務主管部門通過協議明確產權,并償試有償轉讓或拍賣,明確了水利、鄉鎮村與用水戶三者之間的關系,使這一“德政工程”發揮了最大的社會效益。
2、水利工程管理步入正規化軌道。為全面加強建成后的排灌渠道工程管理,使其功能得到充分發揮,水務主管部門與工管單位簽訂協議,設施日常管理交由工管部門負責;水利部門提供技術支持,幫助建立健全水庫、灌區管理制度,負責指導維修等工作,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了保障。
3、多措并舉,破解當前農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設難題。近幾年來,農業投入不足和農民增收難的問題日漸突出,嚴重影響了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資金投入支持,對此,我旗利用上級投一點、農戶集一點的機制來解決此問題。一是通過“一事一議”的方式推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向前發展,組織群眾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具體項目進行民主討論,進行民主決策;二是加大宣傳發動力度,今年印發《農村飲水安全農民讀本》2萬冊,廣大農戶認識到改善農村水環境是為自己造福,而不是增加農民負擔。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是造福后代的大好事。三是整合有效資源。使民建公助資金、本級財政投入、群眾投工投勞的有機結合,較好地理清了影響當前農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設問題的思路,初步解決了農村水利建設普遍存在的籌資難題。
4、水利行風建設。圍繞解決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抓行風建設,把構建水利建設與發展的良好環境作為行風建設的重要任務。對此,我旗首先從轉變作風入手,深入調查,了解情況,針對調查中發現行風方面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行風建設收到了實效。其次,向社會發出“水利行風征求意見函”,把“民主評議行風”活動與專項執法檢查緊密結合起來,邊查邊改,取信于民。從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抓起,內強素質,外樹形象,通過及時解決問題,使群眾實實在在地感受了行風改進的實際效果。
5、水行政執法工作開展情況
年,我旗的水行政執法工作,在規范執法行為,強化監督管理,查處水事違法案件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針對公路工程建設項目規模大,城鎮房地產開發和市政項目多,河道采砂、取土用量大,為加強河道管理,規范河道采砂行為,保障防洪安全,旗水務局組成檢查組多次深入到采砂現場和各施工單位進行檢查,及時糾正違法采砂行為,已下達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通知書13份。查處違法采砂案件1起,罰款3000元,警告3人。查處在河道管理范圍內違法建設妨礙行洪建筑物案1起,警告1人。水事違法案件的查處工作,通過了市政府法制辦和旗政府法制辦的檢查和案卷評查,認為案件查處法律適用正確,程序合法,卷宗文書制作規范。在旗政府法制辦開展的案件評查活動中,有1起案件卷宗被評“十佳”卷宗。同時,對各取用水單位開展了經常性的監督檢查活動,重點加強了取水計量設施安裝和水資源費的征收工作,有力地推動了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落實,對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基礎。
6、效能建設
提高行政效能是促進機關作風轉變的有效途徑。一年來,水務主管部門緊緊圍繞民生水利這個課題,堅持在進行工程建設過程中推進水行政執法,立足機制創新,規范行政行為和程序,突出為群眾服務的宗旨,實現了效率高、服務好、形象佳、零投訴的效果。
(二)年冬春季農田草牧場水利基本建設完成情況
10月初以來,我旗組織農民重點開展了以擴大有效灌溉面積、打抗旱水源井、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解決缺水、修復水毀工程和老化工程整治為主的農田草牧場水利基本建設會戰,會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13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13萬畝;打水源井119眼,建機電井4眼,完成供水管道鋪設21公里,解決0.2萬人和0.32萬頭(只)牲畜飲水困難;治理水土流失面積0.96萬畝,投入勞動積累工4.8萬個,群眾投工投勞折資72.3萬元。
防汛工作:
我旗牢固樹立防大汛、搶大險、救大災的思想,積極開展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作,把防汛工作作為保安全、保穩定、保發展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來抓,周密部署,超前籌劃,狠抓各級防汛預案、人員、物資的落實。尤其是6.28特大暴雨,使部分鄉鎮降水量達到1998年以來最高值。旗鄉兩級指揮部積極做好應急處置的前期準備工作,并快速進入了實戰狀態,確保了抗洪搶險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
(三)重點工程建設及完成情況
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
按照相關技術規范,嚴格執行基本建設程序,保質保量地全力推進、、三座水庫除險加固及堤防等項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偼顿Y2547萬元的、、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保護下游15個村屯7374人、18937畝耕地及301國道的安全。
目前,、、三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已基本建設完成。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已完成施工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施工過程中,嚴格執行基本建設程序,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監理制全部按照相關規范予以落實。對工程實行全面的進度、質量、資金控制。工程建設完成有效保障了水庫下游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
亞行貸款堤防項目進展情況
亞行貸款堤防項目于今年5月開工建設,該項目批復總投資2749.6萬元。其中內資1552.46萬元,外資1227.14萬元。新建堤防14.9公里,新建穿堤涵洞3座,護坡1.91公里,新建山洪溝回水堤6.168公里。堤防保護得力其爾鄉0.74萬人、21.17萬畝耕地的安全。截止目前,已建設完成主體工程。
村高效節水灌溉項目
總投資300萬元的村高效節水灌溉項目規劃面積5000畝,主要建設內容為打水源井26眼,配套設備26套,蓋井房26座,項目建成后,每年可增產糧食70萬公斤,農民增加收入98萬元。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
年(新增1300億計劃)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項目上級下達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3處,總投資434萬元。解決5782人的飲水安全,其中集中式(管道)供水工程4處,水源工程9處。目前,已完成水源工程9處,建設水源井11眼,管道鋪設22.5公里,地方配套資金已全部到位,百萬元以下工程已完工,百萬元以上鎮區項目明年完工。
第三批農村飲水安全項目總投資988萬元,建設內容為機電井9眼,集中式供水7處。目前,水源工程已經完成,4處百萬元以下管網已完工,3處百萬元以上項目預計年完成。項目整體建成后,可解決1.8萬人飲水不安全問題,使全旗農村自來水覆蓋率進一步提高。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
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綜合防治一期工程天臺嶺項目區年度、年度投資計劃治理工程實施工作。黑土地治理工程年度、年度投資計劃實施方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61平方公里,到目前共完成坡耕地治理面積6.04平方公里,生態修復面積4.57平方公里。治理侵蝕溝6條,谷坊150座,青貯窖、棚圈各10座,修建涵洞7座。
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綜合防治一期工程項目區小流域治理工程順利通過竣工驗收。驗收組于年7月17日對小流域治理工程進行竣工驗收,驗收組通過現場查勘、查閱檔案資料,聽取建設單位、監理單位等有關單位匯報,認為工程質量達到有關標準和設計要求,同意項目通過驗收。
三、超前謀劃,搶抓機遇,加大水利項目爭取力度
項目是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我旗水利部門抓住當前國家擴大內需,國債項目資金較多的有利時機,高起點,高標準謀劃全旗農建項目,積極爭取上級支持,為加快全旗城鄉統籌發展,促進農業產業化,奠定堅實的水利基礎。
(一)、根據要求及時完成了《和年退耕還林水利項目實施計劃》、《牧區水利規劃》、《市增產商品糧生產能力水利規劃》、《呼倫貝爾市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規劃》及《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實施方案》的前期編纂工作。
(二)、防洪堤西移工程
防洪堤線路修改方案已初步擬定,從堤防樁號3+700處為堤防線路修改起始點,末端至兩國道交匯處,全長8750米(改線后防洪堤末端樁號11+950),堤防軸線向西側移動1400米左右,河道行洪寬度為500米左右,可劃歸城區面積7000000平方米?,F旗政府與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工程勘察有限責任公司協商,簽訂了那吉防洪堤西移、河道整治工程設計和地質勘察合同,項目前期工作正在進行當中。
(三)、擬建曉奇水利樞紐工程及下游灌區工程
水利樞紐工程座落于格尼河的中上游,壩址以上流域面積1990km2,該工程的主要任務是灌溉、防洪和發電等綜合利用。工程總投資8.7億元。
水利樞紐下游規劃灌溉面積為20.98萬畝,工程總投資5.77億元,規劃種植作物為水稻及旱作物。水庫每年可為下游灌區提供3085萬m3灌溉用水,灌溉保證率75%,滿足20.98萬畝灌區的用水要求。
(四)、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工作
到2011年,重點縣建設完成后,可增加節水灌溉面積3萬畝,恢復和改善節水灌溉面積5萬畝,增加水田灌溉面積700畝,提高灌溉保證率為80%,增加糧食生產能力2925萬公斤,增加農業產值2490萬元,經濟效益顯著。
項目建成后,當地5800戶受益,戶均增加收入1080元。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群眾收入的不斷增加,農民的生活質量將得到明顯改善,生活水平將得到極大提高,社會將更加穩定,人民安居樂業,有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健康、快速發展。
篇5
***市農業委員會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組織開展全市經濟形勢分析調研活動的通知》下發后,市農委高度重視,牽頭組織市畜牧局、市漁業局、市水利局、市農發辦、市扶貧辦、市氣象局、市煙草公司、市林業局等部門,抽調精干力量,組成專門調研組,通過下發調研《通知》、召開座談會、到鄉村企業農戶調查等方式,深入細致地調查分析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情況。總的看,我市1—10月份農業農村經濟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糧食生產、現代農業、農民收入等方面都好于年初預期。前三季度,全市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212.39億元,增長3.7%;農民人均現金收入7524元,增長21.3%;各項農業農村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糧食生產形勢好于預期
***是農業大市,糧食生產大市。歷屆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視糧食生產,近年來我市自然災害頻發,特別是去年秋、冬季、今年春季遭遇百年不遇持續特大干旱,夏、秋季遇到旱、澇交加等特別不利氣候條件,糧食生產保持連續增長的任務十分艱巨。各級黨委政府狠抓抗旱、搶時播種、加強管理,努力減輕災害損失,實現了夏糧總產持平,秋糧總產保增長的目標。據統計,全市548.1萬畝小麥,單產達384.7公斤,較去年減少9.7公斤,總產210.9萬噸,與去年相比增加0.2萬噸;預計秋糧總產266萬噸,比去年增加8.6萬噸。全市糧食總產預計可達477萬噸,比去年增加8.8萬噸。今年在這么大的自然災害之下奪得豐收,糧食生產實現“八連增”的目標,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領導高度重視。市委、市政府專門召開抗旱及糧食生產工作會議,對抗旱、打井及春季麥田管理等進行部署安排。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臨抗旱第一線,指導全市各級做好抗旱促農業生產工作,力爭大災之年糧食實現“八連增”。農業部門積極行動,市農委在***縣召開了春季麥田管理暨春季農業生產現場會,制定了春季農業生產督導檢查的標準,委黨委成員分片包干,到各縣區抓督導落實。抗旱以來,始終堅持每周兩次抗旱情況聯系調度,及時掌握旱情、抗旱春管和春季農業生產情況,形成《抗旱促春管專報》13期。加強土壤墑情監測,在全市12個縣區,設立了109個土壤墑情監測點,實行土壤墑情周報告制度。
二是抗旱效果顯著。據統計,我市投入各級抗旱資金3.38億元,抗旱工作用電2024.23萬度,用油4605噸。新建塘壩、水池、機井等水源工程5312處,新增蓄水能力1238萬立方米,累計解決13.69萬人、4.35萬頭牲畜的飲水困難。2010年秋、冬季灌溉共調配抗旱水源2.58億立方米,有390多萬畝麥田澆上了越冬水;2011年春季,全市調配抗旱水源1.84億立方米,澆灌319萬畝次,其中返青水麥田260萬畝,為奪取夏糧豐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是農業科技支撐。農業部門發揮技術人才集中的優勢,組成6個農業專家組,在小麥生長的關鍵環節,深入田間地頭,及時進行苗情、旱情、災情的調查會商,通過農情調度、土壤墑情監測和專家會商,提出指導意見,為各級政府指導生產提供了決策依據。今年在全市擴大了高產創建的實施范圍,特別是面對災情,廣大農技推廣人員深入一線指導和幫助農民群眾救災、生產。今年8個縣區承擔了小麥、玉米、水稻糧食高產創建項目,落實萬畝示范片23個,其中小麥13個、玉米8個、水稻2個,示范帶動面積達160萬畝。在省、市組織的實打驗收中,小麥十畝高產攻關田平均畝產704.5公斤,萬畝示范片平均畝產598公斤,超出全市小麥平均單產213.3公斤;玉米高產攻關田最高畝產908.86公斤,萬畝示范片平均畝產630公斤,高出全市預計單產185公斤;水稻萬畝示范片平均畝產618.5公斤,比全市預計單產高38.5公斤;花生高產創建共有6個縣承擔,十畝高產攻關田平均畝產達599.89公斤,萬畝示范片平均畝產400.7公斤,高出全市平均單產91公斤。為全市糧食豐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二、農民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勢頭
今年前三季度,農民人均現金收入7524元,同比增長增長21.3%;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幅高于全省1.3個百分點。分析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就業增收形勢好。一是農民培訓力度加大。今年以來,市農委、共青團***市委聯合開展了青年農民創業增收培訓工程,市農委、市婦聯共同開展了沂蒙農家女創業致富培訓工程,市委組織部、市農委聯合開展了新型農民十大示范培訓工程等,利用農廣校、農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及各類成人教育學校,借助實施新型農民創業培訓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等項目,大力開展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和農業技術培訓,農村勞動力綜合素質不斷提高,自主創業、外出就業渠道拓寬,增收后勁增強。今年以來,累計培訓農村勞動力15萬余人次,經培訓轉移勞動力2.8萬人。開展農民創業培訓3000余人,有1500名農村勞動力獲得沼氣工、園藝工等農業職業技能證書。二是農民工工資水平上漲。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企業用工也從“民工潮”進入到“民工荒”階段,即“劉易斯”拐點呈現,在過去民工勞動力一直供大于求,隨著特定的背景因素的變化,如果不漲工資就招不到人,出現民工荒。據中國新聞網2011年10月12日,江蘇省今年企業用工缺口達36萬人,***省企業用工缺口達10.8萬人,其它省區市也不同程度地出現“民工荒”問題。不管是從國家的政策看,還是從客觀實際看,工資的上漲是不可阻擋的趨勢。我市歷來是農村勞動力外出大市,常年外出農民工達120萬左右,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3.7%,農民工工資的上漲,帶動了農民收入的增長,這也是今年農民現金收入快速增長重要因素之一。
(二)農民政策性收入增多。國家對“三農”的重視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農民政策性直補增多。一是糧食補貼政策直接增加農民現金收入。2011年小麥直補面積575.18萬畝,每畝補貼資金98.45元,共補貼資金5.66億元;玉米371萬畝,每畝補貼10元,共計3710萬元;水稻70萬畝,每畝補貼良種15元,共計1050萬元;棉花16萬畝,每畝良種補貼15元,共計240多萬元。全年糧棉油補貼6.2億元。二是農機化補貼高效惠民。2011年,我市共爭取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001億元,比去年增加1350萬元。截至目前,全市補貼資金已全部落實完成,共補貼農機具4.1萬臺(套),受益農戶3.47萬戶,完成購機總額3.4億元,帶動農民直接投入2.34億元。其中,購置免耕播種機546臺,玉米收獲機394臺,深松機245臺,小麥收獲機986臺,動力機械1.51萬臺,其它各業機械2.39萬余臺(套)。
(三)家庭經營收入實現豐產增收。前三季度農產品價格總體呈上升趨勢。據***省農業信息中心統計,今年第三季度,***省主要農產品價格除棉花持續弱勢外,普遍高位上漲。其中,小麥前期平穩后期略漲;玉米、雞蛋價格延續了今年以來的漲勢,價格持續上漲,且幅度增大;蔬菜、化肥價格穩中有漲。糧食價格漲勢明顯;經濟作物中花生7月末上漲行情接近尾聲,價格開始略有下跌,但仍大幅高于上年水平,三季度花生仁平均價格7.53元/斤,環比上漲21.87%,同比上漲57%;三季度蔬菜批發價格持續上漲,且幅度逐月擴大,7、8、9三個月份蔬菜批發價格分別較上月上漲1.00%、2.80%、11.70%,所監測的35種蔬菜批發價格平均為1.44元/斤,同比下跌7.18%。整體來看,三季度蔬菜批發價格水平低于上年同期,主要是由于大蒜、生姜等部分品種價格明顯回落造成的,大部分蔬菜品種價格仍要高于上年同期水平;畜禽產品中生豬三季度平均價格9.39元/斤,同比上漲55.25%。生豬價格沖高回落,7月份基本延續了今年以來的漲勢,價格繼續有所上漲并創歷史新高。農產品價格的大幅上漲,幫助農民實現了豐產增收,這也成為農民收入大幅上漲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隨著新型工業化進程的快速推進,農村城鎮建設步伐加快,農民從事家庭經營二、三產業的越來越多,得到的非農產業收入也越來越高。
三、現代農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現代農業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進行的的社會化農業。在按農業生產力性質和水平劃分的農業發展史上,屬于農業的最新階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發展,今年提出“四三二一”發展戰略,發展現代農業是三大亮點之一,***市各級給予了高度重視,全力推進,成效明顯。
(一)高效特色農業發展快速。***市氣候宜人,屬暖溫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一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光照充足,溫差明顯,年平均氣溫13度,無霜期200天左右,年降水600-800毫米,氣候條件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農民歷來種植蔬菜、果茶、花卉等高效特色農作品的傳統,特別是近年來,在確保糧食生產安全的基礎上,全市各級因勢利導,積極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全市各級緊緊圍繞打造沂沭河兩岸高效特色農業長廊、環蒙山林果產業帶、郯蒼優質糧食產業塊,堅持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大力發展蔬菜、果業、畜禽、漁業、銀杏、杞柳、茶葉、中藥材、苗木花卉、食用菌等十大特色高效農業,在全市形成了南糧菜、北果油、西果藥、東油茶的農業種植業格局,促進了農業內部結構優化調整,形成了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產業帶。全市高效特色農業已達到700多萬畝。特別是食用菌產業,已在我市的蒼山、***、蒙陰、***等縣區發展為農業主導產業之一,中藥材總產1.1萬噸,其中金銀花總產3360萬公斤,年實現收入20多億元;食用菌總產23.86萬噸,年實現收入11.1億元,休閑觀光農業、區域特色高效生態農業異軍突起。今年,我市有8個農業園區被確定為***省休閑農業精品園區。
(二)烤煙生產工作整體水平進一步提升。今年以來,隨著行業“卷煙上水平”戰略的實施和現代煙草農業的深入推進,市煙草公司按照“基礎工作上水平、重點工作求突破、創新工作見成效”的總體思路,面對非常不利的氣候條件,大力推進煙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煙用機械研制與推廣、公益事業幫扶、水源工程建設及土地整理項目試點等各項工作,煙葉生產生態村富民工程進展順利、有力地促進了全市煙葉生產發展。2011年國家局批復我市煙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074個,行業投入補貼資金9018萬元,發展種植專業戶5506戶,種植面積14.05萬畝;家庭農場307個,面積4.4萬畝;戶均種植面積26.54畝, 同比增加12.71畝,規?;潭冗M一步提高。共收購煙葉44.53萬擔,上級下達計劃51.5萬擔,完成計劃的86.5%;上等煙比例57.1%,中等煙比例21.1%,均價16.01元/公斤。投放收購資金35641萬元,煙葉價格補貼3482萬元,實現煙農總收入39123萬元,實現煙葉稅7841萬元。
(三)優質農產品基地品牌建設深入推進。建設優質農產品基地是加快推進農業規?;N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的重要舉措,市農委深入分析我市現代農業發展現實及全市人民對健康農產品的需求和要求,提出了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市的目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多次召開高規格的基地品牌建設會議,全市基地品牌建設工作快速發展。目前,形成了一批優質農產品產業集群,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顯著提高,“生態沂蒙山、綠色農產品”的品牌成功打響。截止今年10月底,新增優質農產品基地59.59萬畝,新增優質林產品基地33萬畝,新增優質畜禽小區83個,新增優質水產品基地1.79萬畝,新增觀光小區50個,提前完成全年計劃任務。累計,全市優質農產品基地達到479.59萬畝,經過認證的“三品”達到902個、地理標志農產品19個,注冊農產品商標4300件,均位居全省前列。在上半年全省例行抽檢中,我市蔬菜合格率達到100%。濱河生態高效特色農業長廊建設取得初步成效。***建成萬畝桃生產基地、萬畝優質葡萄生產基地和1.8萬畝的出口生姜基地。***辛集生態園、葛氏農莊、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等初具規模。河東區建設了湯頭三益有機循環農業示范園、太平星期九假日采摘園、湯河海棠精品園、鳳凰嶺楓荷苑濕生水生植物基地、劉店子綠三葉草莓基地等一批生態觀光項目。蘭山區南坊街道、白沙埠鎮、李官鎮初步形成鮮切花、蔬菜、桃、園林苗木四大主導產業。郯城縣開發建設了新村省級萬畝古銀杏森林公園、重坊中華銀杏品種園、中華銀杏樹圣碑林等生態農業觀光景點。***圍繞“影視城”項目,規劃建設了面積1000畝的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科技示范園區,推出“蒙蓮牌有機藕”、“藍鵬牌綠色蔬菜”等特色農產品。蒙陰蜜桃、蘋果、葡萄、板栗等形成規模,蒙陰縣被評為“全國果品綜合強縣”。
(四)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加快農業產業集群發展,農民通過創辦農業企業、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形式聯合起來,抱團闖市場,形成規模優勢。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把發展縣域經濟列為重點工作,國務院批準沂蒙革命老區執行中部地區政策,各地制定了一系列扶持農業產業化的政策措施,全市農業企業經營規模快速膨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進入發展的“黃金機遇期”。2011年新增86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使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447家,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54家,市級390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列全省第二位,農業產業化經營總體水平居全省前三位。目前,各類產業化組織達到1777家,全市規模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923家,占全省規模以上龍頭企業十分之一,其中銷售收入過億元的158家,過十億元的12家,過百億元的1家。***市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起步早、發展快、數量多、分布廣,全省知名、全國有影響。上世紀50年代,就對莒南縣王家坊前農業合作社作出過重要批示。近年來,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快速增長、運行日益規范、功能不斷拓展、競爭力逐步增強,初步實現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由低級向高級、由單一向復合、由松散向緊密、由生產聯合向股份合作和資金合作、由本區域聯合向跨區域聯合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蓬勃發展,促進了農業規模經營和農業科技推廣,提升了農業標準化水平,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發展,創新了農村社會管理,對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11年10月底,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1299家,其中工商登記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7331家,擁有成員87萬人,出資總額41.92億元,登記總數和出資總額均居全省首位。今年10月份,***在全省農業專業合作社工作會議上作了典型經驗介紹。
(五)生態循環農業成效顯著。發展循環農業作為搶占現代農業制高點的戰略選擇,早已引起***歷屆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市農村戶用沼氣建設始于上世紀的七十年代,多年來,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這項工作。近年來,按照 “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節能減排”的總體部署,全市各級農業部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探索和推進生態循環農業建設。今年以來,全市新建戶用沼氣2.6萬戶,累計達到41.6萬戶,新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87處,累計在用數達到326處。年產沼氣總量2億立方米,可替代標煤13.6萬噸。沼氣總戶數和產氣量繼續保持全省第一位。農村沼氣服務體系建設滯后的狀況有了顯著改善。同時,打造了“畜-沼-菜”、“畜-沼-果”、“四位一體”、生態家園、秸稈沼氣等一批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循環農業新亮點,新發展“豬-沼-果(菜)”等循環農業模式。***三益畜禽農業有限公司于2008年初投資571.91萬元建設大型沼氣站,可日產沼氣900立方,年產沼液、沼渣1.1萬噸。沼渣用作有機作物肥料,沼液經沉淀處理后,清液通過管道輸送和液肥噴灌等方式給生態園作物提供生長所需養料。而沼氣除供公司生產、生活用能所需外,還向附近村民供應。大型沼氣工程的建成運行,使公司由“飼料—養殖—雞糞—種植”的簡單化粗放式循環鏈條,變成了“飼料—養殖—雞糞—沼氣—沼液沼渣—種植”的精細化循環鏈條。一方面,雞糞污水通過沼氣站的有效處理,既實現了養殖基地污染物的零排放,又使附近居民用上了清潔生態能源,改善了農村環境;另一方面,以沼氣站為核心的綠色循環經濟模式拉長了產業鏈,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的良性循環,為企業增添了后勁和活力。
(六)農業基本建設項目取得了較大進步。近年來,各地積極申報、爭取農業基本建設項目,嚴格規范實施,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助推劑”。目前我市在建的項目有***縣千億斤糧食項目、臨沭縣千億斤糧食項目、莒南縣花生生產基地建設項目、蒙陰縣水果良種苗木繁育基地建設項目、蒼山縣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項目、蒼山縣標準糧田建設項目、***旱作農業示范基地建設項目、***市農科院小麥新品種原原種擴繁項目、***縣標準糧田建設項目以及有關縣區質監站項目等工程有序推進。這些項目的建設,必將改善水土資源環境,減少自然災害,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作物病蟲害防控能力,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大幅度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持續增加農民創收。
四、優化產業結構,畜牧業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
今年,全市畜牧產品價格波動頻繁,畜禽存出欄繼續增長,畜牧業發展中調整,在調整中提高,畜產品檔次和水平不斷提升,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全市畜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115家,年加工能力180萬噸,規模以上加工企業年產值133億元。飼料加工企業157家,年產值120億元;獸藥生產企業8家,年產值2億元;畜牧服務業年產值130億元。畜牧二、三產業共吸納農村勞動力80多萬人,年創收160億元,占當年農民純收入的32%。
(一)畜禽存出欄繼續增長,利潤可觀。1-10月份,我市生豬、統貨豬肉、仔豬價格整體上一直處于高位運行,養豬效益維持在300-700元/頭。6月底-7月上旬,全市生豬價格達到最高位,利潤在600-700元/頭。國慶節后價格下滑,最近價格降幅較大。目前,二元肥豬、三元肥豬、統貨豬肉、仔豬價格分別為15.7元/公斤、16.6元/公斤、27.4元/公斤、24元/公斤,同比上漲19%、20%、28.7%、28.1%。盡管飼料、人工、防疫等成本上漲,但出欄一頭100公斤的三元肥豬利潤仍達300元左右。
(二)禽類產品價格波動頻繁,生產平穩發展。一是受豬肉價格影響,肉雞價格穩中有跌。肉雞價格今年最高時曾達11元/公斤,目前為9.4元/公斤,同比增長3.9%,但比6月中旬下降10.5%;肉雞苗4.8元/羽,同比增長6.7%。1-10月份肉雞養殖利潤基本維持在1.5-2元/只。二是蛋雞養殖比較穩定,雞蛋價格處于漲后下跌階段。目前雞蛋市場價格8.6元/公斤,同比持平,比6月中旬下降3.4%。蛋雞養殖仍有利潤,每售一公斤雞蛋凈利1.2元左右。通過無公害認證的雞蛋超市價格仍在10元/公斤以上,每公斤利潤5元左右。三是肉鴨養殖利潤可觀。合同肉鴨價格8元/公斤,同比持平;合同鴨苗價格5元/只。養鴨場戶利潤在1.4-1.5元/只。今年鴨產品最高價曾達1萬元/噸,目前均價在8700-8800元/噸,同比增長2.9%。
(三)草食動物養殖平穩發展。一是奶牛養殖。目前生鮮乳到奶站的價格為3.3-3.5元/公斤,同比持平。大育成奶牛和產奶牛為9000-13000元/頭,絕大部分奶牛場盈利,奶業生產正處于理性穩定發展階段。正常情況下,年產6噸的盈利2500元左右。二是肉牛養殖。目前價格18.4元/公斤,同比增長19.5%,與9月中旬比增長8.2%;牛肉價格36.9元/公斤,同比增長13.3%,出欄一頭肉牛獲利500-1000 元。三是肉羊養殖。目前價格22-24元/公斤,同比增長22.2%;羊肉價格56元/公斤,同比增長16.7%。出欄一只50公斤肉羊,利潤200-500元。四是獺兔價格波動中上漲,肉兔價格上升。前三季度獺兔價格大幅下滑,9月中旬跌至底點,獺兔皮價格20元/張,同比下降63.6%;獺兔價格14元/公斤,同比下降48.2%,出欄一只2.5公斤獺兔約虧損10元。10月底以來,獺兔價格強勁反彈。目前,獺兔皮價格40元/張,與9月比上漲100%;獺兔價格22-25元/公斤,同比下降22.6%,但比9月上漲64.3%。出欄一只2.5公斤獺兔利潤約30元;肉兔16元/公斤,同比上漲23.1%。出欄一只2.5公斤肉兔利潤10-15元。
(四)特養行情復蘇。隨著國內市場擴大,國際市場逐漸恢復,去年底以來,皮毛動物行情一路看漲,走出微利陰影。據河東政泰特種養殖有限公司老板趙欣玉介紹,目前母貂皮190-360元/張,公貂皮400-460元/張;狐貍皮品種不同為600-1100元/張;貉子皮為330-550元/張。目前,特養動物平均毛利率高達180%。
五、實施板塊建設戰略,漁業呈現五大發展趨勢
(一)漁業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今年以來,我市積極調整漁業產業結構,實施水庫、池塘、塘壩、河流“四大”漁業板塊建設戰略,狠抓優質水產品基地品牌建設、現代漁業園區建設、水產良種工程建設和水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積極打造生態漁業知名品牌,不斷提升水產品市場競爭能力,全市漁業經濟保持了平穩健康運行勢態。1-10月份,全市水產養殖面積46萬畝,水產品產量9.93萬噸,產值10.66億元,同比增7.8%,漁業經濟總產值23.8億元,同比增8.1%。入秋以來,雨水充沛,養殖水面擴大,水質條件改善,魚種投放充足,秋季漁業生產勢頭良好。水產品市場價格保持高位,水產養殖利潤較常年增加20%多,極大地刺激了群眾發展水產養殖的積極性,全年漁業經濟目標有望超額完成。
(二)池塘養殖向名優高效漁業方向發展。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市池塘面積在逐漸減少,由原來的近10萬畝降到現在的8萬畝,而且仍有下降的趨勢。池塘已經成為漁業生產寶貴的資源。粗放粗養、低投入低產出的養殖方式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名優高效養殖。南方省市的池塘規?;B殖,主要是養殖鱖魚、鱸魚、黃顙魚、黃鱔、翹嘴紅鲌、泥鰍等名優品種,市場價格高,養殖效益好。郯城縣的河鱸、狗魚養殖就是很好的例子。池塘養名優、養精品,高端高質高效,是今后發展方向。
(三)大中型水庫生態養殖成為必然趨勢。我市有天然水面100多萬畝。淡水資源豐富,特別是水庫河流眾多、水質良好,是我市漁業發展最大的優勢所在。水庫等大水體漁業發展的方向就是生態增養殖,以增殖放流鰱魚、鳙魚等濾食性魚類為手段,凈化水質,保護生態環境。***許家崖水庫2011年3月份清除了養魚網箱,全市7座大型水庫中有4座已清除了養魚網箱,另外3座大型水庫的網箱清理也為期不遠。開展水庫等大水體魚類增殖放流,加大資源修復力度,發展有機生態漁業已成為必然趨勢。
(四)現代漁業園區建設成為發展重點。***省漁業振興規劃明確提出實施園區建設行動。今年全省選劃300個園區建設項目列入《***省現代漁業園區建設規劃》,是今后省級以上財政資金扶持的重點。我市根據要求提報了22個工廠化流水養殖、精品池塘和休閑漁業項目,把園區建設列入漁業發展的重點。如:以沂河、沭河為軸,沿河兩岸規劃布局現代漁業園區建設,在百里濱河高效生態特色農業長廊中心地段——***縣辛集鎮,高起點、高標準建設一處“***現代漁業產業園”。結合我省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優質魚產業項目的實施,今年總投資4000萬元,建設工廠化養殖面積20萬平方米;計劃到2015年,園區建成核心區面積1000畝,規劃面積5000畝,示范帶動10000畝,形成年產冷水性名貴魚類1萬噸、產值4億元的省內一流、國內領先的現代漁業產業園。通過園區示范帶動,建立郯城、***、經濟開發區、河東、***、***等沿沂河兩岸冷水魚養殖產業帶,促進我市現代漁業發展。
(五)休閑漁業持續升溫。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促進了生態旅游、休閑垂釣和都市觀賞漁業的興起。我市山清水秀,獨具資源優勢,發展休閑漁業具有廣闊的空間。***區、郯城縣的觀賞魚養殖,畝效益上萬元,是常規品種養殖的近十倍;莒南陡山水庫、蒙陰黃仁水庫的休閑漁業特色鮮明、效益顯著;城鎮居民家庭觀賞魚養殖市場潛力很大等,促進休閑漁業快速發展。9月28日-29日在***濱河景區成功舉辦了首屆·***沂河放魚節。省市領導及漁業部門、園林部門職工代表和熱心市民1200余人參加了啟動儀式和放魚活動。在最近省旅游局組織的“到***不可不去的100個地方”評選活動中,***濱河景區名列其中。
五、農業支持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在為農服務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一)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高低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標志,今年以來,農機部門堅持“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服務新農村”戰略,不斷提升農機化綜合指標,實現了農機化整體工作更好更快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截止到10月底,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891萬千瓦,比上年增加28萬千瓦,全市拖拉機保有量40萬臺,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獲機械所占比重逐年增加。糧食作物機械化、經濟作物機械化、牧漁林業機械化和農產品加工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全市已進入農機化跨越式發展的新階段。
(二)水利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2011年,市委、市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大搞農田水利建設,極大改善了我市農田水利設施狀況。今冬明春計劃總投資12.9億元用于農田水利建設。其中,國家下達了3處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8個小農水重點縣建設、涉及全市的飲水安全及面上農田水利建設項目,共計總投資64768.9萬元,其中中央投資21819萬元,省投資14358萬元,市縣投資22600萬元。以上項目的實施,使全市農村水利灌溉設施狀況得到進一步改善,農業抗御自然災害能力進一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全市有效灌溉面積進一步擴大,為保證全市糧食生產連續增收,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使全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進一步提高、農民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
(三)氣象預測提升了農業生產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市是氣象災害頻發、多發及災害嚴重的地區之一。如2010年9月11日至今年2月下旬,***連續166天無有效降水,發生特大干旱,為200年一遇,有119條小型河流斷流、48座小型水庫干涸、2080眼機電井出水不足,500多萬畝冬小麥受旱。面對嚴重旱情,全市氣象部門統籌部署,精心策劃,全力以赴開展干旱氣象服務。市氣象局抽調技術骨干專門負責干旱決策服務,制作圖文并茂的抗旱服務專報15期,氣象短信息417余次,服務的針對性、實用性顯著提高。2月26-28日,全市抓住有利時機,開展了規模空前的人工增雨(雪)作業,發射火箭彈200余枚。5月9-11日天氣過程,市氣象臺預報準確,服務周全,人工增雨作業及時有力,大部分縣區旱情基本解除,取得了明顯的經濟社會效益。2011年7月中下旬到9月中旬,***市發生三次大規模降水、大范圍降水和連續陰雨天氣。全市氣象部門密切監視每次天氣過程,從短期到短時、臨近預報均較為準確,服務及時到位。汛期市氣象臺共向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部門《重要天氣預報》16期,《雨情報告》52期,《一周天氣預報》13期,氣象旬月報12期,農業氣象旬月報12期,全市通過氣象決策短信平臺各類預警信息151次415條,1503349人次免費接收到預警短信服務,經濟社會效益顯著。
(四)積極推進農業開發項目建設。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既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礎,也是我市農業亟待加強的薄弱環節。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工程,是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民生工程。今年以1-10月份,我市已爭取省以上農業綜合開發無償資金1.22億元,其中土地治理項目資金首次過億元。爭取土地治理項目19個,其中存量資金項目16個,增量資金項目3個。爭取產業化經營項目27個,其中財政補助項目14個,貸款貼息項目13個。爭取到的項目和資金量都位列全省前茅。莒南玉芽茶葉專業合作社茶葉基地項目、***明富食品有限公司優質生豬屠宰加工項目、***縣魯中蔬菜保鮮配送項目、農豐食品有限公司財政貼息項目、蘭山區龍雨食品有限公司種鴨養殖基地等產業化經營項目,建設檔次高、效益好、帶動能力強,成為當地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新亮點,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新龍頭。***縣***鎮項目區成功引進了萬德大地公司和深圳客商兩只“金鳳凰“,萬德大地公司投資110萬元進行部分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資料投入,發展有機果蔬基地1200畝,深圳客商投資200余萬元,在項目區高標準建設了目前全省最大的連體櫻桃大棚,發展大棚櫻桃38畝;蒙陰縣扶持宗路果品專業合作社2000噸氣調庫建設項目與土地治理項目相結合,發展優質果品基地,項目總投資239.6萬元,其中財政扶持51.6萬元,輻射帶動發展優質果品基地2萬多畝。這些項目的實施提升了農業綜合開發的綜合效益,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發展。
六、當前發展現代農業存在問題及不足
(一)糧食生產在高的基數上增加產量難度較大。農村生產要素流失嚴重,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關鍵農時缺人手、現代農業發展缺人才、新農村建設缺人力問題凸顯;加之自然災害等不確定因素,糧食生產在高的基數上實現“九連增”難度大、困難多。
(二)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今年農民收入增長較快,但從增長的因素看,一是農民工工資上升,二是農產品價格上升,這些增收因素增長空間有限,加之農業生產進入高成本階段,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難度增大。
(三)縣區之間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各縣區之間因區域位置、經濟發展基礎、領導重視程度等方面存在差異,造成現代農業發展、農機化、烤煙生產等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
(四)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物質裝備水平不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公共服務和社會化服務滯后、組織化程度較低等問題突出。部分農田靠天吃飯的現狀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全市還有297萬畝是“靠天田”,有近200萬畝根本沒有抵御洪澇干旱、防災減災的能力;中型灌區灌溉渠系亟待配套維修,灌溉水跑冒滲漏現象嚴重,水資源浪費嚴重;漁業苗種繁育基礎設施比較薄弱,生產能力相對不足;畜牧業發展整體水平還不高,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
今年以來,我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遇到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各級農口部門群策群力,廣大農民群眾抓住機遇,發展經濟,我市農業農村經濟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糧食生產實現“八連增”已成定局,今年小麥播種面積552萬畝,為明年糧食實現“九連增”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有望突破7500元,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年底全市肉蛋奶總產將突破200萬噸大關,全年畜牧業總產值達到133億元以上;全年水產品產量將達到12.5萬噸,漁業經濟總產值28億元以上。
七、幾點建議
(一)大幅度增加“三農”投入。用足用活沂蒙革命老區執行中部地區政策的有利條件,完善相關制度,把增加農業農村投入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逐步建立和完善財政支持引導、社會主動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二)以農業農村為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農村基礎設施落后已經成為制約全市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瓶頸”,農村經濟基礎薄弱,依靠農民自已搞困難重重。因此,應借鑒城市和工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方式來開展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建立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管護的新機制。積極探索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減少政府直接面對一家一戶的交易成本,集約利用各種資源,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
(三)強化工作措施促進農村增收。近年來,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一直保持兩位數增長,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農民增收困難,既有經濟規律影響,也有體制因素制約。應通過提高直接補貼和間接利益補償增加農民收入,積極培育農村生產要素市場,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 上一篇:防災減災救災法律法規
- 下一篇:房地產項目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