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安全風險評估與管理范文
時間:2023-08-30 17:06: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患者安全風險評估與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風險評估技術;精神科;安全管理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的法治觀念及自我保護意識在日益增強,醫院面臨的風險亦越來越大,尤其是精神疾病患者在精神癥狀的支配下隨時可能導致自殺自傷、傷人毀物、出走等意外事件的發生。因此更要求精神科護士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風險意識,做好精神科護理安全管理。我科認真組織學習了護理風險評估技術,并較好地在臨床工作中應用,切實提高了護理人員的安全預見性,保障了各項安全防范措施的有效落實,降低了精神科護理風險,現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期間在河南省精神病醫院早期干預一科、早期干預二科住院的首發精神障礙患者共520例,診斷均符合CCMD-3精神病診斷標準[1]。根據住院時間先后將2012年11月2013年4月的住院患者設為對照組,2013年5月至2013年10月的住院患者設為觀察組。對照組共260例,其中男性133例,女性127例,年齡25-53歲,平均(35.98±11.34)歲。診斷分別為:精神分裂癥187例,躁狂癥35例,抑郁癥29例,其它診斷9例。觀察組共260例,其中男性128例,女性132例,年齡23-50歲,平均(34.72±12.16)歲。診斷分別為:精神分裂癥189例,躁狂癥30例,抑郁癥31例,其它診斷10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種等方面進行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護理模式,按精神科護理常規進行護理 研究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應用護理風險評估技術,對患者進行細致的精神檢查及病情觀察后,再與主管醫生進行充分的溝通,之后按照精神科風險程度評分表的內容進行評估,確定風險等級,再根據風險等級制定個體護理計劃,實施針對性的防范措施,見表1。
1.2.2 評估標準 自殺風險評估共10項,1-7項每項分值為1分,8、9、10項分值分別為8、9、10分,風險程度:1-4分為輕度,5-7分為中度,8分及以上為重度。攻擊行為風險評估共9項,1-5項每項分值為1分,6、7、8、9項分值分別為6、7、8、9分,風險程度:1-4分為輕度,5-7分為中度,8分及以上為重度。出走風險評估共4項,1項分值為2分,2項分值為4分,3項分值為6分,4項分值為8分,風險程度:2分及以下為輕度,4-6分為中度,6分及以上為重度。
1.2.3 實行三級護理評估 一級評估:患者入院后由責任護士或當班護士建立風險程度評估表進行評估,以后由責任護士每周評估1次;二級評估:在一級評估中存在有中、高風險的患者由責任護士進行動態的每日評估;三級評估:護士長24小時內對新入院患者及重點患者進行再次評估,每周帶領責任護士進行總評估1次,并指導護理計劃及防范措施的制定,檢查措施的落實情況。
1.3 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者住院期間自殺自傷、傷人毀物、出走等風險事件的發生率;比較應用風險評估技術前后護理人員受傷害事件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 果
2組患者在住院期間的風險事件發生率比較見表2;應用風險評估技術前后護理人員受傷害率比較,見表3。
3 討 論
3.1 應用護理風險評估技術有利于降低精神科風險事件發生率 精神障礙患者大腦活動異常,思維行為異常,自理能力下降,特別是在受幻覺、妄想的支配下,往往會出現危害自身和傷及他人的行為[2],故精神科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具有偶然性和突發性,護理安全存在著極大的挑戰。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風險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見表2),提示應用護理風險評估技術,從患者入院到出院實施連續的三級評估方法,橫向全面地評估了風險程度,縱向評估了住院期間各個階段的風險,在危險未發生前采取積極有效的防范措施,將危險控制在萌芽狀態,從而降低風險的發生率[3]。
3.2 應用護理風險評估技術有利于降低精神科護士受傷害率 在精神科病房與患者接觸最直接、最緊密的是護理人員,要24小時不間斷的照顧患者,被患者攻擊的危險性最高。雖然精神疾病患者的風險行為具有突發和難以預料的特點,但發生前大多有先兆表現,其中有嚴重幻覺、妄想和不服從管理的患者發生風險行為的可能性最大,因此,開展預見性護理極為關鍵。預見性護理是在全面了解并評估患者的病情基礎上,制定有效的、防患于未然的護理,其根本在于積極認識預防以及處理并發癥的發生,采取預防為主的原則,有計劃有秩序有目的地給患者提供護理服務[4]。我們通過應用護理風險評估技術對新入院患者實行預見性護理,提前啟動防范措施,使護士受傷害率明顯下降(見表3)。同時,還有利于將護理工作由被動轉為主動,調動了護士的積極性,提升了護理人員的自身價值[5]。
3.3 應用護理風險評估技術有利于保障精神科護理安全 風險評估技術對精神科護理有著重要的臨床指導作用,通過對精神障礙患者實施風險評估,可以先預測出風險,指引臨床護理的方向,使護理人員在臨床護理中便于抓住護理的重點,這樣既能使護理工作不再盲目又能提高護理安全質量[6]。同時,掌握護理風險評估技術能強化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提高專業內涵,使其在臨床工作中能有效控制風險,提高護理安全管理質量。
綜上所述,安全管理是精神科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重要環節,實施護理風險評估降低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和護士受傷害率,有效地保障了護理安全。因此精神科風險評估是是切實可行的精神科護理安全管理方法,具有在臨床推廣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第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87-89.
[2] 郝偉.精神病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6.
[3] 鄧秋雁,梁艷,謝仲英,等.住院精神病人暴力危險分級及干預的研究[J].現代醫院,2008.1,8(1):8-10.
[4] 牟秀華.預見性護理程序在骨科創傷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4):16-18.
篇2
【摘要】目的:提高護士對眼科單眼手術患者護理安全的認識,降低眼科手術患者跌倒發生率,加強對患者住院安全管理。方法:對照組(60例)采用常規跌倒風險評估與干預措施。 結果:對照組發生2例,觀察組無跌倒病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或家屬的滿意度達到100%。 結論:提高了醫患家屬參與安全防范的意識及主動性,從而降低了跌倒發生率。
【關鍵詞】眼科;單眼手術;跌倒;風險評估;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3.7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6455(2011)06-0157-02
我院針對單眼手術患者存在的安全隱患,組織全體護理人員對危險原因進行分析討論,傾聽患者對安全管理方面的意見,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杜絕眼科患者住院期間跌倒、摔傷等事件的發生。保證了患者的安全,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1年1-5月60例年齡≥50歲單眼手術患者設為干預組,2010年9-12月60例年齡≥50歲單眼手術患者作為對照組。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2 兩組住院期間跌倒發生率比較
表3 干預組患者或家屬對護士預防跌倒滿意度情況(n60)
1.2 方法
1.2.1 跌倒預防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預防跌倒護理干預措施,在眼科患者手術后由責任護士進行常規口頭宣教,介紹護理安全措施,使患者及其家屬引起注意,防止跌倒。干預組使用眼科手術患者跌倒風險評估表進行評估,依據風險級別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
1.2.1.1 制定眼科手術患者跌倒風險評估表: 評估內容包括:年齡、意識狀態、單眼術、雙眼術、平衡能力受損、步態不穩、有眩暈發作、6個月內跌倒史、有暈厥史、眼用鎮靜劑、擴血管、利尿劑等。存在1項風險因素計1分,總分2分,有跌倒風險;總分≥3分為跌倒高危風險。
1.2.1.2 建立預防跌倒護理干預措施: 對跌倒風險患者給予特殊護理干預:如陪同患者去廁所,加防護床欄,保證呼叫器暢通,在病人床頭掛醒目“防跌倒”標識,物品放置于易拿到的位置,加強與患者家屬溝通,發放圖文并茂的預防跌倒健康教育小冊子,內容包括跌倒發生的原因、危害,強化病人、家屬的安全意識,責任護士實施24小時小組負責制,加強巡視,及時協助。
1.2.2 評價方法: ①比較兩組住院期間跌倒發生率。②患者或家屬對護士預防跌倒滿意度調查。出院時對干預組患者或家屬進行調查,發放問卷60份,收回60份,有效回收率100%。
2 結果
2.1 跌倒發生情況: 干預組60人無發生跌倒事件,對照組60人,發生跌倒事件1起,占1.67%(表2)
2.2 干預組患者或家屬對護士預防跌倒滿意度情況見表3
3 討論
單眼手術患者的安全在臨床上容易忽視,實施眼科手術患者跌倒風險評估表清晰指引護士,專科化預防跌倒水平的提高。以往,護士對跌倒高危人群識別,評估不足,缺乏針對性和預見性。預防跌倒專科表格的設定,使跌倒風險評估具有統一的標準,更加規范,給護士預防跌倒的護理以具體的指導,護士能主動采取評估―得分―判斷―護理干預―評估反饋的工作方式,進行分析判斷,對跌倒危險性進行分類,重點關注,重點交接班,預見性防范管理落實到位,并得到患者及家屬的關注與支持,可操作性更強。通過這些舉措,降低了可能引起跌倒的危險因素,患者或家屬對護士預防跌倒滿意率達98.33%~100%。
參考文獻
[1] 廖曉春,廖淑梅.老年人跌倒的評估及預防干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12):64-66.
[2] 唐曉英,蔡學聯,鄭芝芬,等.住院患者跌倒普防和專科化預防研究及效果[J].護理雜志,2009,26(1):59-61.
篇3
[關鍵詞]手術室壓瘡風險評估表;術中壓瘡;護理干預措施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18-128-03
術中壓瘡是指患者在手術中或手術結束后幾小時至3d內發生的壓瘡[1]。手術壓瘡的發生有其特殊的原因,手術、手術時間等因素都會影響術中壓瘡的發生,而某些因素并不是手術室護士能控制的;及時作出壓瘡風險評估,采取正確的護理干預措施,可減少手術室壓瘡的發生;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RAS)中Braden量表被認為是目前較理想的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2],并廣泛應用于臨床,但運用于手術室過程中發現有很多不符合本科室護理工作的項目,評出的分數不夠客觀,因此,在本院壓瘡小組的幫助下制訂適合手術室的壓瘡風險評估表并投入應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3月我科手術例數為1654例,術前訪視1279例,隨機選擇手術患者116例分為兩組,每組58例,對照組給予常規壓瘡預防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自制手術室壓瘡風險評估表進行評估,并對中重度危險的患者給予針對性預防措施。對照組中男37例,女21例,年齡24~75歲,平均(42.8±6.9)歲,住院時間15~46d,平均(25.2±3.4)d;原發病:骨折手術32例,腫瘤手術12例,其他14例。觀察組中男35例,女23例,年齡21~72歲,平均(41.5±4.6)歲,住院時間17~43d,平均(24.4±5.1)d;原發病:骨折手術35例,腫瘤手術10例,其他1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住院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所有患者入院時均未發生褥瘡;(2)年齡均大于18歲;(3)患者均為臥床被動;(4)無精神疾患;(5)有正常溝通能力;(6)均具有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單獨或在他人幫助下能夠完成問卷。以上條件需同時滿足。
1.3 排除標準
(1)患者不愿參加本研究;(2)住院時間低于24h;(3)因病情強迫者。有以上任何一條均予以排除。
1.4 方法
1.4.1 壓瘡風險評估與應用 根據手術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3],從患者、手術、麻醉三方因素中確立相關指標,從年齡、體質或皮膚、受力點皮膚、手術部位、預計術中施加的壓力、預計手術時間、特殊手術因素共七項內容對手術患者進行壓瘡的風險評估;套用Waterlow評估表的計分方法,確定評估表內每個項目的分值范圍。手術壓瘡風險評估由術前訪視護士完成,在術前訪視時對手術壓瘡高危患者進行評估,在評估表相應項目中寫出分數并計算總分,對評分≥12分的患者應在交班上重點提示,并上報科護長及大科護長。對高風險患者,要進行相關內容的宣教,告知患者可能采用的護理干預措施,讓患者有心理準備從而更好地配合手術的擺放及手術的進行。患者進到手術間后,巡回護士應再次仔細查看評估表,確認風險評級,按相對應的風險評級采取護理干預措施,并在評估表上注明所采取護理干預措施的編號,完成評估表各項目的填寫;科護長在該患者手術擺放時及時進行督導,必要時應請大科護長或院內壓瘡小組進行現場指導,如手術完畢后發生了術中壓瘡的患者,應及時填術室壓瘡記錄表,并按醫療不良事件處理流程進行上報。
1.4.2 制訂護理干預措施 (1)執行常規手術擺放的基本原則和要求;(2)骨隆突受壓部位使用海綿軟墊、布墊、采用懸空法;(3)嚴格落實術中患者保溫措施,將室溫保持在22~25℃,術中注意非手術野身體遮蓋,沖洗液加溫至36~37℃,嚴防術中患者低體溫;(4)保持手術鋪巾的干燥、平整,嚴防皮膚消毒液、沖洗液流至受壓部位;(5)保持臥位穩定、肢體舒展,床墊銜接部位凹陷處用軟墊支撐,選擇柔軟、有彈性、組織相容性好的高分子凝膠手術墊或凝膠托頭架;(6)保持各種墊與皮膚之間平順、無皺折、無皮膚擠壓;(7)約束帶應柔軟、平滑,固定松緊適宜,必要時內襯柔軟布墊避開粗糙面;(8)預先在皮膚受壓的支撐點涂抹醫用液,并墊上燒傷棉墊或泡沫敷料,增強局部皮膚屏障功能;(9)骨盆固定架固定正確,充分抵抗術中身體向下滑動及左右擺動的力量;(10)保護角膜,全麻手術患者雙眼貼眼貼。
1.5 風險級別[3]
評分
1.6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 or windows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描述,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2014年1~3月我科采用自制手術室壓瘡風險評估表評估高危患者58例,所有壓瘡風險評估正確,護理干預措施落實到位,觀察組壓瘡發生1例,發生率為1.7%。對照組壓瘡發生6例,發生率為10.3%,兩組患者壓瘡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435,P
3 討論
3.1 手術室壓瘡風險評估表更符合手術室的實際情況
正確的評估壓瘡高危患者是預防壓瘡的重要步驟,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在國內外已使用較廣泛,雖亦包含有手術相關因素,但不能抓住手術中的關鍵影響因素,不適合評估手術患者[4-5]。自制的手術室壓瘡風險評估表評估項目貼近手術室的臨床實際情況,易于掌握及使用,使術前訪視的護士能正確、客觀評價患者各方面情況,對高危患者進行分值評估并記錄,提高各護理人員對手術壓瘡風險的預見性[6]。本研究結果顯示我科采用自制手術室壓瘡風險評估表評估高危患者58例,所有壓瘡風險評估正確,護理干預措施落實到位,觀察組壓瘡發生1例,發生率為1.7%。對照組壓瘡發生6例,發生率為10.3%,兩組患者壓瘡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435,P
3.2 及時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減少術中壓瘡的發生
在評估表中,除能直觀顯示壓瘡的高危因素及風險評級外,同時還列出可行的護理干預措施,巡回護士可根據表內相應的指導完成各項防范措施,提高了手術室護士對術中壓瘡的預見性和護理業務能力,減少手術室壓瘡的發生率[7-8]。
3.3 提高業務能力
在手術室壓瘡風險評估表制訂完成后,科室組織全體護士進行培訓,該評估表清楚列出各種引起術中壓瘡的因素,在培訓過程中,對護士來說相當于進行了一次壓瘡知識的普及,加深護士對壓瘡形成的認知,提高了各人對術中壓瘡的重視[9-10]。同時,評估表中也作出具體指導,列出各項防范壓瘡的護理措施,使年資較低的手術室護士也能正確掌握,提高其護理業務能力[11]。
[參考文獻]
[1] 張秀平,張蘭梅,任杰平.術中壓瘡護理單在手術室壓瘡高危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3,27(7): 2237-2238.
[2] 謝小燕.手術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的研究[D].廣州:第一軍醫大學,2005.
[3] 錢維明,黃立峰,項海燕,等.手術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的研制[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8):24-27.
[4] 陸彩萍,劉秋鳴,黃淇敏.風險管理在護理安全工作中的實施及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06,6(3):4950.
[5]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5年醫院管理評價指南(試行)[S].2005.
[6] 王永明.壓迫性潰瘍的原因及預防[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2,21(9):407-409.
[7] 中國醫師協會,衛生部醫政司.病人安全目標手冊(2008)[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23.
[8] Bristol N.Patient safety alliance to tackle hand washing world wide[J].Lancet,2005,366(94):973-974.
[9] 彭雪花.1例Ⅳ期壓瘡患者應用中藥馬勃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24(9):26-27.
[10] Harriso MB,Logan J,Joseph L,et al.Quality improvement,research,and evidence-based practice:5yeays experience with pressure ulcers[J].Evidence-Based Nuring,1998,1:108-110.
篇4
目的:準確評估患者跌倒風險,落實預防措施,降低跌倒所致傷害的風險,確保患者安全。
2.
范圍:針對所有院內的住院和門急診患者。
3.
定義:跌倒是指患者在醫療機構任何場所,未預見性地倒于地面或倒于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可伴或不伴有外傷。所有無幫助及有幫助的跌倒均應包含在內,無論其由生理原因(如暈厥)或是環境原因(如地板較滑)造成。若患者是從一張較低的床上滾落至地面上也應視其為跌倒并上報。
4.
權責:
4.1
全體員工:協助保持醫院環境安全,防止跌倒的發生;遇有高危患者做好防跌倒宣傳,對跌倒患者進行正確處置和上報。
4.2
護士:準確及時評估患者跌倒風險,落實預防措施,做好再評估與宣教。
4.3
藥學人員:對易跌倒藥物進行界定和警示。
4.4
后勤保障人員:保持地面干燥,拖地或地面潮濕時及時放置警示標識,通道無障礙物;定期對醫院設備、設施進行檢查維修,對環境安全等進行巡視,消除安全隱患。
4.5
科室:進行全員培訓、考核,對存在問題及時改進,以確保制度執行到位。對發生的跌倒事件進行分析與改進。
4.6
護理部:對跌倒風險評估準確率、預防措施落實情況等進行監管
4.7
護理質量管理委員會:討論制訂和不斷完善制度,對發生的跌倒事件進行原因分析包括對采取的預防措施所導致的預期或未預期的后果進行分析,提出改進意見,并報醫院質量與安全管理委員會。
5.
作業內容:
5.1
凡來本院就診的門急診患者、住院患者均需進行跌倒風險的評估。
5.2
經評估具有跌倒風險的患者、情境、場所,應實施相應的措施和/或干預,以降低跌倒風險。對患者實施的干預措施應有記錄。
5.3
跌倒高危因素:
5.3.1
年齡(包括≥65周歲的老年患者、≤5周歲的兒童及>28周的孕婦)。
5.3.2
最近1年有跌倒史。
5.3.3
飲酒。
5.3.4
步態不穩、平衡障礙或肢體功能障礙。
5.3.5
意識障礙、視力障礙、活動障礙。
5.3.6
定向力障礙、精神狀態改變、躁動不安。
5.3.7
體能虛弱。
5.3.8
眩暈、性低血壓。
5.3.9
使用過影響意識或活動的藥物,包括散瞳劑、降壓利尿劑、麻醉止痛藥、緩瀉劑、鎮靜安眠藥、降糖藥等。
5.3.10
病情需要陪護但無家人或其他人員陪護。
5.4
門急診患者:
5.4.1
門急診跌倒的高危場所及情境
5.4.1.1
門診:骨科、泌尿外科、腦外科、胸外科、呼吸內科、心內科、腎內科、內分泌科、神經內科、血液科、風濕科、腫瘤科、放療科、眼科、針灸科、中醫科、婦產科、兒科。
5.4.1.2
B超、功能檢查室、醫學影像科、放療室、內鏡中心、計劃生育手術室、血液凈化中心。
5.4.1.3
急診科。
5.4.1.4
衛生間、樓梯。
5.4.1.5
救護車、輪椅、推車、檢查床間轉移,或者在狹窄的檢查臺上改變姿勢。
5.4.2
門、急診患者的風險評估:
5.4.2.1
門診患者由首診醫生進行跌倒風險評估、急診患者由預檢分診護士進行跌倒風險評估,根據《門急診患者跌倒危險因子評估表》進行跌倒風險評估,勾選一項即為高危跌倒患者。評估結果記錄在門診病歷中。
5.4.2.2
年齡年齡≥65周歲的老年患者、>28周的孕婦、≤5周歲的兒童由電腦信息系統自動評估跌倒高危患者。
5.4.3
門急診患者跌倒預防性干預措施:
5.4.3.1
在其外衣左胸前部位粘貼
“高危跌倒”標識以作提醒
5.4.3.2
通過發放健康宣教單、口頭宣教、墻報等方式對患者及陪伴者進行預
防跌倒風險的宣教。
5.4.3.3
保持通道無障礙、地面防濕滑、適宜的照明等
5.4.3.4
醫院過在易跌倒區域有醒目的警示標識(樓梯、衛生間、斜坡、濕
滑地面等處)
5.4.3.5
為患者提供輪椅、平車等輔助設施并做好防護.
5.4.3.6
陪者全程陪同,醫護人員協助。
5.5
住院患者
5.5.1
住院患者跌倒風險評估
5.5.1.1
住院成人患者:根據《Morse跌倒風險評估量表及記錄單》進行跌倒風險評估,總分≥45分為高度跌倒危險,每日評估一次并記錄,<45分住院患者每周進。
5.5.1.2
住院患兒:2
歲以上~14
歲的兒童患者根據《Humpty
Dumpty兒童跌倒風險評估量表及記錄單》進行跌倒風險評估,總分≥12分為高度跌倒危險,每日評估一次并記錄,<12分的住院患兒每周進行一次評估并記錄。
5.5.1.3
依據兒童運動的發育過程“二抬四翻六會坐,七滾八爬周會走”,4
個月的嬰兒才能翻動,工作人員需對照護者進行宣教并記錄。月齡
4
個月以上至
2
歲以下(含
2
歲)的兒童為我院高風險跌倒的患者。
5.5.1.4
新入院或轉入2小時內完成首次風險評估,如遇急癥手術等特殊情況,術后及時完成評估。
5.5.2
住院患者跌倒再評估:
5.5.2.1
患者病情、治療發生變化時,如特殊檢查后、手術后、血透治療后,使用或調整鎮靜劑、利尿劑、降壓藥、瀉藥、降血糖藥后以及出現意識、活動、自我照顧等能力改變等應對患者進行再評估。
5.5.2.2
發生跌倒事件后。
5.5.2.3
患者面臨新的治療環境,如轉科等,應對患者進行再評估。
5.5.3
住院患者跌倒預防性干預措施
5.5.3.1
在患者床頭標注防跌倒警示牌,腕帶扣防跌倒藍色標識。
5.5.3.2
簽署《預防住院患者跌倒告知書》;兒童患者簽署《住院兒童安全告書》;
母嬰同室病區新生兒家屬簽署《母嬰同室新生兒安全告知書》。
5.5.3.3
風險因素,對病人和家屬進行針對性宣教,采取預防跌倒和墜床的安全措施并記錄。
5.5.3.4
評估有跌倒風險的病人,加強床邊交接班,督促強化各項預防措施的落實。
5.5.3.5
評估有跌倒風險的病人,根據需求提供個性化幫助。及時檢查并確保傳呼系統完好,告知值班人員關注此類病人的傳呼,將常用物品放置于視野易取處,床頭呼叫鈴置于適當位置。
5.5.3.6
有跌倒風險的病人,盡量安排在病房有衛生間或離衛生間近的病房,衛生間設有坐便、扶手等設施。衛生間設置緊急求助鈴。
5.5.3.7
評估有跌倒風險的病人臥床時使用護欄,離床活動應有人陪護,教會患者使用合適的助行器。患者頭暈時,應保證臥床休息。
5.5.3.8
病室、醫療區域、公共區域光線充足、保持地面干燥,空間寬敞減少障礙物。拖地或地面潮濕時及時放置警示標識。
5.5.3.9
病房通道內設置扶手,樓梯上設置“小心臺階”警示標識。
5.5.3.10
增加全院各處警示標識的張貼,尤其在衛生間及浴室內。
5.5.3.11
為患者提供、拐杖、輪椅、平車等便利設施,使用平車、輪椅時,在換乘
和移動移動患者時不要忘記剎車。
5.5.3.12
病人避免穿大小不合適的鞋和衣褲,病情允許夜間睡前盡量少飲水。
5.5.3.13
患者在救護車、輪椅、推車、檢查床間轉移時,應有陪護,注意做好保護,防止跌倒的發生。
5.5.3.14
需遵循起床三步曲(床上靠30秒、床邊坐30秒、床旁站30秒),如頭暈立即臥床體息。
5.5.3.15
患者應在康復師指導下進行康復訓練,康復訓練時有人在旁進行保護。
5.5.3.16
躁動不安者專人陪護,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墜床的發生。因病情需要使
用約束具的患者,對可能導致受傷、血液循環受阻或皮膚完整性受損等未預期的后果進行監控。
5.6
患者不慎發生跌倒時的應急處理
5.6.1
護士立即報告醫師、護士長,并評估患者的神志、瞳孔、生命體征及受傷情況并妥善安置;緊急情況立即予處理如吸氧、建立靜脈通路等。待醫師到場后遵醫囑予進一步診療處置。
5.6.2
了解患者的跌倒經過、損傷情況等,并記錄于病歷中,跌倒傷害程度分級:
5.6.2.1
無傷害
5.6.2.2
傷害程度1級:不需或只需稍微治療與觀察的傷害程度。如擦傷、挫傷、不需要縫合的皮膚小的撕裂傷等。
5.6.2.3
傷害程度2級:需要冰敷、包扎、縫合或夾板固定等醫療處理、護理處置或病情觀察的傷害程度。如扭傷、大或深的撕裂傷等。
5.6.2.4
傷害程度3級:需要醫療處置及會診的傷害程度。如骨折、意識喪失、精神或身體狀態改變等。此傷害程度會嚴重影響患者治療過程及造成住院天數延長。
5.6.2.5
患者因跌倒產生的持續性損傷而最終死亡。
5.6.3
做好患者即家屬的安撫工作。
5.6.4
通過醫院“不良事件上報系統”進行呈報,相關職能部門進行分析定性,醫院質量改進辦公室備案。
5.6.5
根據事件的嚴重程度組織科內或科內討論,分析事件發生經過、防范及整改措施。
6.流程
6.1住院患者跌倒評估、預防與處理流程
評估患者跌倒風護士妥善安置患者、評估病情
險因素
1.《Morse跌倒風險評估量表及記1.
做好宣教,發放防跌宣教單
2.
在外衣左胸部位貼“高危跌倒”標識
錄評估患者跌倒風險因素
確定跌倒高風險人群
1.
簽署《預防住院患者跌倒告知書》、《住院兒童安全告知書》、《母嬰同室新生兒安全告知書》。
2.
手腕帶扣“防跌倒/墜床”標識,在床頭掛“防跌倒/墜床”警示牌標識。
3.
對患者及家屬做好預防跌倒的宣教,落實預防措施。
4.
做好再評估及再教育。
5.
護士長及護理組長負責檢查預防措施的落實情況。
啟動預防跌倒防范措施
發現患者跌倒
確定跌倒高風險人群
立即通知主管醫師或值班醫師
簽署《預防住院患者跌倒告知書醫師根據患者病情進行處理
護士執行醫囑、做好觀察察,加強巡視
記錄患者跌倒事件全過程重點交班班
對患者進行再評估,對患者家
家屬進行預防跌倒再教育并采
取改進措施。
護理安全質量小組對導致患者跌倒因素進行分析,提出改進意見,并報護理部審核。
科室討論,進行原因分析,確定改進措施
填寫《不良事件報告表》網報護理部
通知主管醫師或值班醫師
啟動預防跌倒防范措施
發現醫師根據患者病情進科室執行改進措施
門急診患者:《門急診患者跌倒危險因子評估表》
護士妥善安置患者、護士執行醫囑
、做好觀察察,加評估患者跌倒風險因素
強巡視
評估病情
立確定跌倒高風險人群
1.
做好宣教,發放防跌宣教單
2.
在外衣左胸部位貼“高危跌倒”標識
師記錄患者跌倒事件全過程重點交班班
醫師根據患者病情進行處理
護對患者進行再評估,對患者和家屬進行預防跌倒再教育并采取改進措施
士執行醫囑、做好觀察察,加強巡視
記錄患者跌倒事件全過程重點交班護理安全質量小組對導致患者跌倒因素進行分析,提出改進意見,并報護理部審核。
班
護理安科室討論,進行原因分析,確定改進措施
填寫《不良事件報告表》網報護理部
全質量小組對導致患者跌倒因素進行分析,提出改進意見,并報護理部審核。
對患者進行再評估,對患者和家屬進行預防跌倒再教育并采取改進措施
科室執行改進措
門急診患者:《門急診患者跌倒危險因子評估表》
評估患者跌倒風險因素
科室執行改進措施
確定跌倒高風險人群
《患者跌倒危險因子評估表》
6.2
門急診患者跌倒評估、預防與處理流程
評估患者跌倒風險因素
確定跌倒高風險人群
1.
做好宣教,發放防跌宣教單
2.
在外衣左胸部位貼“高危跌倒”標識
3.
全面的環境、著裝安全
4.
合理使用工具、家屬陪護
5.
必要時醫務人員、志愿者協助就診等
啟動預防跌倒防范措施
發現患者跌倒
評估病情、護送至診間或急診科
進一步處理
跌倒發生時間
對患者進行再評估,對患者和家屬進行預防跌倒再教育
記錄患者跌倒事件全過程,
分析原因,系統上報
門診患者報告門診辦公室
急診患者報告急診室
7.
相關文件
7.1
《國際聯合委員會(JCI)醫院評審標準》(第
6
版)
7.2
《江蘇省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實施細則》(2017版)
7.3
《護理敏感質量指標實用手冊》(2016版)
8.
表單
8.1
《門急診患者跌倒危險因子評估表》
8.2
《Morse跌倒風險評估量表及記錄單》
8.3
《Humpty
Dumpty兒童跌倒風險評估量表及記錄單》
8.4
《預防住院患者跌倒告知書》
8.5
《母嬰同室新生兒安全告知書》
8.6
《住院兒童安全告知書》
8.7
《新生兒病區新生兒住院告知書》
獲經批準:
簽署日期:
—
篇5
【摘要】 目的 探討大面積燒傷患者院內轉運的安全隱患分析與護理對策。方法 采用回顧性的調查,對2008年-2009年37例收住于我科的大面積燒傷患者院內轉運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結果 37例大面積燒傷患者轉運中發生安全隱患的共2例,氣管滑脫1例、休克1例,轉運成功率達94.59%。結論 做好患者轉運前風險評估,進行轉運前預處理并實施風險管理可提高大面積燒傷患者院內轉運的安全性,杜絕安全隱患。
【關鍵詞】 大面積燒傷 院內轉運 安全隱患 護理對策
大面積燒傷患者作為急危重患者救治對象之一,其院內轉運的收益和風險是并存的。大面積燒傷患者經急診室初步處理后為進一步的治療需實施院內轉運。院內轉運患者時間雖然短暫,但轉運風險始終貫穿存在[1]。因此,如何將患者安全轉運到相應科室,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現將我院燒傷科2008年-2009年收住的37例大面積燒傷患者安全轉運資料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年-2009年我科實施大面積燒傷患者轉運共37例,男性25例,女性12例,年齡0.5~54歲,燒傷深度由淺ii度至iii度不等,面積為48%-71%,伴吸入性燒傷8例。患者主要來自院前急救、急診科,以居室內單發燒傷為多,其次為工作場所意外事故的燒傷,所見燒傷多為熱液或蒸汽所致。大部分患者由平車護送,個別患兒由家屬抱送至專科科室完成診斷性檢查或有效治療。
1.2 方法 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對科室發生并記錄在案的大面積燒傷患者院內轉運相關資料進行整理統計,歸類總結。
2 結果
大部分患者達到轉運的目的,轉運成功率為94.59%,轉運途中發生安全隱患共2例,氣管滑脫1例、休克1例。發生的1例轉運途中的休克于現場搶救后病情穩定,轉運途中意外發生率為5.41%。
3 討論
3.1 大面積燒傷患者院內轉運安全隱患的分析 雖然院內轉運患者僅需短暫的十幾分鐘,卻存在著許多安全隱患,除患者本身的病情變化外,還包括環境及硬件、職業道德及技術、責任心等[2],同時對于伴有吸入性損傷且處于燒傷休克期的患者,其合并癥多,更是大大提高了轉運過程中的風險難度。現結合我院37例院內轉運資料分析結果探討轉運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因素:(1)不良情緒的存在。(2)缺乏轉運前的風險評估。(3)轉運流程未能完善。
3.2 大面積燒傷患者院內安全轉運的對策
3.2.1 根據患者心理變化的轉歸,樹立治療的信心,確保轉運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燒傷前后患者心理變化明顯,這些心理的變化實際是患者傷后心理緊張、恐懼的表現。這些心理因素都會使患者情緒出現低落或波動,心理負擔加重,導致不配合治療,延誤治療甚至治療失敗。此時醫務人員要特別注意心理治療,要多給患者希望,并及時和患者家屬溝通讓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堅強信心。
3.2.2 做好轉運前的風險評估和預處理 轉運前通過風險評估,有助于降低途中突發性死亡事件的發生,杜絕護理安全隱患。在遭遇燒傷之后,應先對特殊部位的燒傷進行初步處理。急救時應立即給氧,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時行氣管切開術;進行創面的現場處理,盡可能去除燒焦或污染的衣物,用干凈的敷料或床單覆蓋包扎;對于深度創面需要及時耕耘減張處理;迅速建立靜脈通道,進行擴容、抗休克、抗炎等治療,留置尿管以便觀察休克情況,充分做好轉運前的風險評估后方可實現院內轉運。
3.2.3 規范轉運制度,建立轉運流程,具體流程如下:
3.2.3.1對即將實施轉運的患者做好充分評估。
3.2.3.2通知相關接收科室和運送部,簡要匯報病情,做好有關安排,確定轉運時間、轉運方式和參與人員。
3.2.3.3搬運患者時應連同床單一起搬動,按大面積燒傷患者搬運方法取合適,注意做好保暖工作及保護創面。
3.2.3.4穩定患者情緒,予以保護性約束,預防非計劃性拔管。
3.2.3.5病情危重或生命體征不穩定者需有護士陪同下方可轉運。
3.2.3.6選擇最佳的轉運通道。
3.2.3.7告知患者或家屬外出檢查的目的、方法、可能出現的不適與并發癥,經同意并簽轉運知情同意書后再實施轉運。
3.2.3.8途中嚴密觀察患者病情,如出現病情變化,應立即進行現場搶救,同時通知病房做好應急準備。
3.2.3.9送至目的地后要與接收患者的醫護人員共同安置患者,然后進行床旁交接,雙方確認交接內容無誤后才確定轉運完成。
總之,在轉運過程中重視患者心理的轉歸、做好風險評估及處理結合轉運流程的指引可改變以往轉運前職責不清,準備不充分的現象,從而提高救治成功率。
參 考 文 獻
篇6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共有140例于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就診治療的乳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前進行病理診斷確證為乳腺癌,根據患者的病理類型采取不同的手術治療,手術后進行化療,按照隨機分組原則分為觀察組(n=70)和對照組(n=70),觀察組:年齡32~64歲,平均年齡43.3歲。對照組:年齡31~65歲,平均年齡42.5歲。經比較,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程度及治療方法等基本一致,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風險評估的實施
(1)對所有患者建立風險管理程序:首先識別風險,對風險進行分析和評價,制定實施策略,最后對于實施效果進行評價;
(2)對所有患者設立風險評估表:對今年來乳腺癌患者化療后出現的風險進行收集整理,制定風險評估表,其主要內容有風險識別(包括患者一般情況及對化療情況認知等組成)、風險分析及風險評價[1];
(3)預測乳腺癌患者進行手術后化療前的風險;
(4)對護士關于乳腺癌患者出現風險情況的認知進行調查;
(5)風險的管理策略的制定:患者:根據上述評價結果,對患者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評估和分析,針對可能出現的風險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護理人員:了解護理人員對于乳腺癌化療后發生風險知識的了解情況,進行針對性培訓;
(6)風險發生后的處理:患者一旦發生風險,應積極處理,對風險發生的原因進行調查,第一時間根據發生原因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同時應該與患者及家屬進行積極溝通,情況嚴重時應第一時間向上級匯報[1]。
1.2.2評價標準
(1)患者滿意度調查:對所有患者進行術后滿意度調查,采用調查表進行。其中調查表滿分為100分,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滿意度評價[2]。
(2)關于護理過程中患者投訴情況評價:主要是按《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的標準進行評價。
(3)患者化療期間其配合程度和治療積極程度進行評價:對患者配合情況進行打分,其依據主要是化療期間患者的主動配合程度,患者發生并發癥后護理人員有無抵觸情緒等等[2]。
(4)患者化療期間護理風險的發生情況:對于患者在化療后的皮膚及血管情況進行評估,同時觀察其藥物是否出現外滲等。
1.3統計學處理
若為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統計學分析采用2組間的t檢驗進行,對于定性資料采用卡方檢驗或者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統計軟件應用SPSS進行統計學分析。
2結果
2.12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其滿意度好于對照組患者;2組間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具體結果見表1。
2.22組患者化療期間配合程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其配合程度好于對照組患者;2組間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具體結果見表1。
篇7
關鍵詞:入院護理記錄;電子模板護理評估
隨著護理事業和醫院信息化建設的發展,護理電子病歷的普及大大減少了護理人員傳統的繁復的手寫工作,護理文書的內涵也隨之延伸并不斷細化,這一系列的新變化對護理文書書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入院護理評估記錄是由責任護士對患者入院時,通過觀察、交談、詢問、查體、輔助檢查等評估等獲得的患者資料,并對患者進行的入院安全告知的記錄,責任護士須在當班內完成[2]。2012年1月我院護理部與信息網絡中心研發制成智能化入院護理評估記錄單電子模塊,在6個科室試點,組織專業人員、護理專家及業務骨干收集存在問題、進行分析、評價,整改,以確定入院護理評估記錄單內容,逐步在全院使用推廣并完善功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6~2013年6月的600份護理評估記錄為評價樣本,其中2012年6~12月共300份為對照組,采用傳統手工記錄的入院評估護理記錄;2013年1~6月的300份為觀察組,采用單電子模板評估護理記錄,觀察兩組書寫時間及質量。
1.2方法 我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為一體的地市級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開展床位900張,護理單元30個。設護理部主任3人,科護士長5人,護士長40人,護理人員605人。隨機抽取2人進行入院護理評估記錄單電子模板設計,設計理念按照衛生部等級醫院評審和國家衛生部、中醫藥管理局下發的《醫療機構病歷管理規定》及《病歷書寫基本規范(試行)》的規定。主要設計系統功能:涵蓋入院時護士所要評估患者的全部內容的基礎上增加患者自理能力評估、壓瘡風險評估、跌倒/墜床風險評估、疼痛評估及專科護理重點等內容,在護士評估患者后,根據情況,選擇及規范填寫即可。
1.2.1評估方法及記錄 由具有資質的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評估[3]。通過觀察、交談、體格檢查、查閱記錄、診斷報告方式取得患者各項護理相資料,所有評估內容在入院護理評估記錄單電子模板全部完成。記錄使用我院自主研發數字認證系統,責任護士錄入"用戶名"與"密碼",登入醫院電子病歷系統,選擇入院護理記錄,記錄、查詢及修改相關信息,記錄后系統自動簽名。入院護理記錄單隨病歷保存留檔。
1.2.2護理記錄質量評價方法 根據"克拉瑪依中心醫院護理病歷質量檢查的內容及評分標準"進行評分,病歷終末評分≥85分為合格。由護理質控組中的護理文書小組6個成員統一培訓后評價。對手工和電子的入院護理評估記錄單的合格率和書寫質量分進行評價。記錄兩組每份的填寫時間。
1.3統計學方法 本次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P
2應用
2.1自動生成或自動導入 患者基本資料如姓名、性別、年齡、病案號、科室、 床號、臨床診斷、化驗檢查結果由系統自動獲取,無須人工錄入或填寫,主訴同樣與醫生病程記錄同步,自動從病歷中導入。生命體征體溫、脈搏、呼吸、血壓、體重從體溫單中自動讀取并導入記錄,若使用移動護理工作站(PDA),入院護理記錄單中的眉欄、住院日期、生命體征也會自動導入。
2.2護理風險評估 單壓瘡風險評估(Braden評分表)、跌倒/墜床(Morse 評分表),責任護士根據內容評估后,系統自動累計分值并判斷風險程度,判斷是高度風險時,提醒建立評估單及復評時間、建立知情告知。在執行提醒功能的同時具有監控功能,并在首頁醒目處顯示。
2.3采用結構化、下拉框形式錄入項目 對于過敏史入院方式可采用下拉框形式選擇平診、急診等進行記錄并由責任護士補充文字記錄。評估所有項目均結構化,有選項者以下拉菜單填寫,溝通能力、視力、聽力、情緒、睡眠、吸煙、飲酒、、 面容、營養、食欲、意識狀態、皮膚粘膜、口腔粘膜、 排便、排尿、水腫、的內容進行結構處理,護士根據患者的情況從結構點選擇記錄。電子單增加了疼痛評分項目,疼痛評估方法包括Wong-Baker面部疼痛程度量表采用設置下拉框項目方式,統自動累計分值,并進行程度判斷,疼痛評分為醫生的治療方案提供依據、護理方案,建立提醒功能。護理風險評估單壓瘡風險評估表(Braden)、患者跌倒、墜床風險評估(Morse 評分表)、患者自理能力評估巴氏量表獨立成表。評估內容采用結構化選擇,系統自動累計分值,并進行風險程度判斷。判斷偉有風險時,系統會自動建立風險評估單,高危的患者建立知情告知書。護士根據風險程度在護理措施中使用結構化點選擇具體的護理措施,系統提供提醒與監控功能。巴士量表(Barthel指數)與護理級別對應,當入院評估結果完成時,系統提示醫生護士站患者的護理級別,入院安全告知如醫務人員介紹、病房環境介紹、入院須知及安全教育、飲食指導及訂餐等選項。
3結果
觀察組合格率為98.4%,對照組為87.99%,兩組比較差異性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
4討論
4.1提高入院護理評估記錄質量和工作效率 入院護理評估電子模板的應用,通過計算機的統一管理,記錄格式實現模式化、規范化。克服了手工護理病歷字跡潦草、涂改、有刮痕、不整潔的弊端,代之以統一、美觀、整潔的文書。操作時利用EMR導人數據,或用下拉框項目選擇,記錄更簡單、便捷、及時、實用,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及護理記錄的質量。
4.2樹立護理風險意識,降低不良事件發生 入院護理評估單:不但記錄了責任護士在患者入院時的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的基本情況,而且根據Braden壓瘡風險評估表、患者跌倒、墜床風險評估(Morse評分表)、患者自理能力評估巴氏量表(Barthel指數)對患者進行評估、及時篩查高危患者、確定護理診斷、制定護理計劃、采取防范措施和實施動態的監控;優化了護理風險上報流程,提高了護士的風險意識,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確保護理安全。
4.3有利于護理管理的質量控制 計算機對每份入院護理記錄實時監控,了解護理記錄的及時性、準確性,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及時修改糾正。使醫院護理管理更加標準化、信息化、科學化、護理管理質量更上一層樓。
4.4規范診療護理行為,提高醫療護理質量,提高患者滿意度 電子護理評估記錄單簡化了護理電子文書書寫,規范了護理人員的行為。使護理記錄項目不易遺漏,記錄簡單,節約了護士的時間,使護士有更多的時間護理患者,提高了患者滿意度。
4.5護理文書具有十分重要的法律意義 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規定:護理病歷中體溫單、醫囑單、護理記錄單屬于患者復印或復制資料的范圍,因此具有法律效力[4]。通過資源共享,有利于醫療護理記錄同步。醫生入院病程記錄、體溫單記錄可以與入院護理評估記錄單的信息實施共享,達到了分散輸入、信息共享的效果,使護理記錄更加的客觀、及時、準確無誤、完整,減少了醫護記錄的誤差及護理記錄缺陷的發生,達到舉證責任倒置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利巖,王英,馬洪杰,等.電子護理文書規范手冊[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3:7.
[2]羅姣,李思.電子病歷對護士工作影響的研究進展[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8):571-572.
篇8
關鍵詞:跌倒;危險因素;評估量表
跌倒是指患者突然或非故意地停頓,倒于地面或倒于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1]。跌倒是住院患者(尤其是老年住院患者)發生的常見意外事件之一,據報道,由跌倒造成的死亡已成為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意外傷害死因的第一位,直接的醫療費用在50億元以上[2]。同時,研究顯示,跌倒發生還可能降低患者對醫療機構安全的信任[3]。因此,中國醫院協會在其制定的《2008年患者安全目標》中,將"防范與減少患者跌倒事件發生"作為目標之一,納入到其安全防患目標范圍之內。同時,現代醫院管理理論也提出"安全管理應貫徹預防為主"的原則[4]。防范住院老年患者跌倒是醫院護理質量管理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也是評價醫院醫療護理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有資料報道[5],在醫院發生跌倒的患者中,52.38%的患者在跌倒時有家屬及陪護人員陪伴;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對患者可能發生跌倒的危險性估計不足,未做好相應有效的防護措施造成的。護理風險管理[6]是對現有和潛在的護理風險進行識別、評估、處理和評價,以減少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及風險事件對患者和醫院的危害與經濟損失的一種有效方法,因此,本研究采用自行設計的《老年患者跌倒風險評估量表》,對2011年1月~12月住院的存在跌倒風險的老年患者進行護理風險管理,并對其效果進行評價。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2011年1月~12月,選取在我院住院的2571例老年患者(年齡≥65)作為量表干預組,一般資料顯示:男性患者1249例,女性患者1322例,平均年齡為(73±2.4)歲。回顧性收集2010年1月~12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2283例老年患者作為對照組;一般資料顯示:男性患者1056例,女性患者1227例,平均年齡為(72±2.8)歲。
1.2方法
1.2.1《老年患者跌倒危險因素評估量表》的設計 在2006年浙江省護理質控中心制定的《跌倒危險因素評估量表》基礎上,結合相關文獻[7~9]報道,設計出適合老年患者的《老年患者跌倒危險因素評估量表》,該評估量表由10個條目組成:意識狀態、跌倒史、年齡、陪護者、視聽情況、依從性、肢體活動、體能狀況、藥物影響和疾病因素。每條目均有相應分值,分值越高說明跌倒危險度越高,見表1。同時該量表還新增了《跌倒預防護理干預表》,安全"十知"告知書表格化,表格內設置簽字欄,護理措施落實欄,整個跌倒預防護理干預表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如實填寫,在相應的資料上劃勾,見表2。
1.2.2量表干預組護理風險管理方法 對納入的新入院老年患者,由其主管護士對其跌倒發生風險進行評估,若跌倒危險因子總分≥4分,則將其列為高危險性傷害/跌倒風險;評估量表要注明評估日期,按評估項目各選項評分選擇評估分值,所評的分數越高,表明跌倒發生風險越大。同時,在預防跌倒護理干預表上,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十知"告知,落實相應護理措施,患者或家屬、宣教護士簽字。在電子病歷系統、患者一覽表及床頭牌上標識 "警防跌倒"標記。評估時間:首次評估以后,評估1次/w,根據評分調整護理對策,若病情改變(意識、肢體活動改變、加用影響活動或意識的藥物時)由負責主管護士重新評估。
1.3評價指標 對兩組老年住院患者的跌倒發生率、跌倒發生類型、跌倒損傷程度情況進行評價。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2.1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 對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進行統計學分析,如表1所示。量表干預組患者的平均年齡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跌倒發生情況比較 量表干預組患者住院期間共發生跌倒12例(其中床邊跌倒3例,如廁時跌倒5例,走廊跌倒4例);跌倒后果嚴重者2例(1例尾骶骨骨折,1例恥骨骨折);輕度者10例(6例皮膚擦傷,其余4例無不良后果);對照組患者住院期間發生跌倒31例(其中床邊跌倒11例,如廁時跌倒12例,走廊跌倒5例,下樓梯時跌倒3例);跌倒后果嚴重者15例(1例枕部硬膜下血腫,6例肢體骨折,8例皮膚裂傷),輕度者16例(13例皮膚擦傷, 3例無不良后果)。對兩組患者跌倒發生情況進行比較,見表2。量表干預組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間跌倒發生率為0.47%,明顯低于對照組(1.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跌倒屬于突發事件,無固定的模式和地點,老年患者跌倒的發生率很高,據統計[10],65歲以上老年患者中,30%以上的患者1年內會出現一次以上的跌倒現象。加強防范意識,預防老年患者跌倒的發生,是目前醫院老年患者護理工作中的重點。已有研究報道 [11],對存在跌倒風險的患者進行護理風險管理,即通過評估患者的跌倒風險,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是預防跌倒發生的一項重要手段。目前,國內也有學者進行跌倒量表研制[12,13],但主要是針對專科疾病和一般人群,缺乏專門適用于老年患者的跌倒風險評估量表,且項目側重不一,以致實際臨床使用中護理人員對老年患者跌倒的評估、護理干預方面缺乏系統化。
本研究在2006年浙江省護理質控中心下發的《跌倒危險因素評估量表》的基礎上,參考相關的文獻,設計出適用于老年患者的《老年患者跌倒危險因素評估量表》,對存在跌倒風險的老年住院患者進行護理風險管理。結果顯示,使用量表干預組的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間跌倒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并且干預組患者的平均年齡高于對照組患者,理論上具有更高的跌倒發生風險,因此,應用本研究設計的《老年患者跌倒危險因素評估量表》,對老年住院患者的跌倒風險進行評估,并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對預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發生具有一定的作用。
另外,應用《老年患者跌倒危險因素評估量表》對老年患者進行護理風險管理,具有以下優點:首先,護士可以在老年患者入院當天了解其潛在的跌倒危險程度,從而有助于護理人員針對不同的患者制訂出相應完善的護理措施,對存在跌倒的老年患者迅速實現護理風險管理。其次,本量表增加了既往跌倒風險評估量表中沒有的評估項目,如患者依從性等;也細化了評估項目危險因子具體內容,如體能狀況等,突出了量表的實用性和適宜性。再次,本研究針對《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危險因素評估量表》,設計出了《跌倒預防護理干預表》,把安全"十知"內容表格化,使護理人員在宣教指導上更具有條理性,通俗易懂,便于患者及家屬理解,也有助于護士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做好安全指導,同時對安全意識薄弱的低年資護理人員起到指示作用。另外,護士通過對患者的跌倒風險進行評估,對患者存在及潛在的健康問題有了總體認識,能促使護士預見性地對患者存在的跌倒風險進行重點防范,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避免了護理問題的遺漏或偏倚。同時,本研究在跌倒風險因素評估中,強調家屬及陪護人員對跌倒防范措施的配合,護患家屬三方共同參與防范,層層把關,加強了對患者的安全管理,增強了患者對護士的信任度,融洽了護患關系。
參考文獻:
[1]Oliver D. Britton M. Seed P. et al.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evidence based risk assessment tool (stratify) to predict which elderly inpatients will fall: Case-control and cohort studies[J]BMJ,1997,315(7115):1049-53.
[2]李林濤,王聲湧.老年跌倒的疾病負擔與危險因素[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1,(04):28-30.
[3]崔妙玲,應燕萍,鄧家忠.住院患者跌倒危險因素分析與預防對策[J].廣西醫學,2007,(09):1346-1348.
[4]曾琨.前饋質量控制在老年患者防跌倒中的應用與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14):74-76.
[5]錢萍,劉金妹,陸潔,等.對21例住院患者跌倒的調查分析及對策[J].護理管理雜志,2007,(07):9-11.
[6]謝少華,趙力紅,余儒,等.風險管理培訓對護理人員風險意識和工作綜合滿意度的作用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06):83-84.
[7]朱勝春.3個專科住院患者跌倒高危因素比較及對策[J].護理學報,2011,(19):32-34.
[8]孫莉萍.跌倒危險因素評估表在老年住院患者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22):3650-3651
[9]姚麗文,侯黎莉.住院患者跌倒危險因素與評估表的建立[J]上海護理,2005,(03):1-3
[10]Tromp A.M. Pluijm S.M. Smit J.H. et al. Fall-risk screening test:A prospective study on predictors for falls i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J]J Clin Epidemiol,2001,54(8):837-44.
[11]林鳳英,陳俊新,馮燕英.護理風險管理預防住院跌倒高危患者跌倒的實踐及成效[J].現代臨床護理,2012,(05):64-66.
篇9
關鍵詞:墜床;風險管理
隨著住院患者老齡化比例逐漸增長,患者墜床風險也在增加,若發生墜床不僅增加患者的痛苦,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可能發生醫療糾紛,增加醫院賠付。從2012年8月起我院實行了墜床風險管理,自行設制了《墜床危險患者判斷標準》及《墜床風險因素評估單》并應用于護理工作中,從2013年2月將墜床評估率納入病區護理質量考核指標之一,有效降低了墜床的發生率,減少了醫療糾紛的發生,收到良好效果,現對其使用方法介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2年8月~2013年2月我科共收治89例患者,填寫墜床風險評估表47例,男31例,女16例;年齡57~95歲。墜床危險因素評估分值為17~31分的有19例;為8~16分的有15例,為6~12分的有13例。無1例墜床發生。
1.2方法
1.2.1評估
1.2.1.1墜床高危患者評估 責任護士對住院患者在24 h依據護理部制定的《墜床高危患者判斷標準》進行評估:年齡>70歲,
1.2.1.2墜床風險因素評估分析 根據《墜床風險因素評估單》進行評估:年齡、既往墜床史、身體機能障礙、精神機能障礙、自理情況、意識狀態、用藥情況、環境因素實施動態評估,危險因素有變化時隨時再評估,無變化時1 w后再評估。評分0~7分標示有墜床發生的可能,8~16分表示容易發生墜床,>17分表示經常會發生墜床。針對存在危險因素在評估單中選擇相應護理措施:懸掛標示、重點看護,加強陪護,支起床檔,日常用物放到患者可及處,必要時使用約束。責任護士簽名,護士長檢查評估準確性及護理措施是否得當并簽名。將評估單懸掛于患者床尾。
1.2.2宣教與標示 經墜床危險因素評估,存在墜床危險因素護士按照《墜床風險因素評估單》的內容逐條認真細致地告知家屬患者病情,并在床尾懸掛墜床警示牌,在護士站患者一覽表護理級別右下角粘貼墜床高危警示星,以引起全科護理人員重視。
1.2.3上報 對評估存在墜床高風險患者,責任護士在24 h內通過內網上報護理部,形成責任護士、護士長、護理部的3級人員層層監控的管理體系。
1.2.4護理措施 對有墜床危險的患者制訂科學有效的個性化護理措施嚴格實施,并根據患者的病情及時調整:①支起床檔;②專人陪護;③必要時約束:對躁動不安患者適當約束;④增加與患者交流時間,關注患者需求,穩定患者情緒:對于需要大小便患者及時遞送便器,生活給予協助;⑤定時翻身,協助取舒適臥位。
1.2.5考核 墜床管理納入病區護士長及責任護士日常考核中。多項一級質控表格內容涉及墜床風險管理質量:重點環節及安全護理質量、患者護理質量、專項護理質量、責任護士工作質量、護理文書質量:危重患者24 h病情總結要求對墜床風險進行動態評估;墜床評估率作為考核病區護理質量之一。
2結論
篇10
1跌倒危險因素分析
1.1其他因素(1)跌倒史。跌倒引起心理創傷,進而使老年人活動減少[8]。有跌倒史的患者,發生再次跌倒的幾率比一般患者要高。尤其是80歲以上的患者、使用器械輔助的患者更容易再次發生跌倒,前夜班發生率大于白班和后夜班。因此,對于有跌倒史的患者,應該多關注80歲以上老人,對伴有視力障礙、肢體活動障礙、頭暈、性低血壓、睡眠障礙患者,需使用器械輔助,減少再次發生跌倒的風險[9]。(2)患者對健康教育內容接受能力、患者受教育的程度,對疾病知識了解,安全防護知識的掌握等。(3)著裝不合適。
1.2環境因素老年人肢體協調功能減退、靈敏性降低及對居住環境適應性較差,所以環境對老年人的安全問題尤為重要。很多老年住院患者適應能力差,住院后由于環境改變使患者睡眠不足,加上疾病的影響,更容易發生意外跌倒[10]。(1)病區環境。地面積水、潮濕或有油漬,衛生間或走廊缺乏扶手或堆放雜物,病房物品擺放雜亂,夜間光線太暗等。(2)暗室環境。光線較暗,空氣不流通易誘發暈厥,儀器較多或擺放不合理,檢查高峰期患者較多且擁擠。(3)床頭、衛生間、洗澡間等缺乏緊急呼叫系統或報警裝置。(4)預防跌倒標識缺乏或不醒目。(5)服務系統和組織工作不到位,醫療設施配備不足或性能差。常規設施設計不合理、不便利,如衛生間、淋浴間、走廊未安置扶手,病床未加用床檔,未為行動不便的患者提供助行器(如輪椅、平車)等。
1.3護理人力資源不合理因素Staggs等[11]研究顯示,跌倒發生率與低護理人力配置呈正相關。馮志仙等[9]研究顯示,跌倒發生在夜班占67%,跌倒后造成的傷害中,2名護士值班的病區是1名護士值班的0.678倍。跌倒事件多發生在患者取物品、移動、入廁等時候,科學配比一線護理人員和高素質的護工隊伍,能有效降低因跌倒防護措施落實不到位引起的跌倒事件的發生,并滿足患者的生活護理需求[12]。
1.4護士自身素質因素護理人員對跌倒預防意識的提高是防止跌倒發生的基礎[13]。患者護理安全意識淡薄,責任心不強,交接班不仔細,巡視不及時,健康宣教不到位,告知行為不規范,知識水平參差不齊,臨床經驗欠缺,對跌倒風險的預見性不足、團隊協作意識不夠等。
1.5管理者因素未形成行之有效的跌倒風險管理制度或制度不健全、工作流程有漏洞,對跌倒的高危人群、高風險因素及跌倒管理的薄弱環節監管力度不夠,缺乏對跌倒不良事件的根源分析及追蹤。
2防護對策
2.1跌倒風險評估
對于防范跌倒,評估住院患者跌倒危險因素已被公認為是有效和必要的對策[14]。建立跌倒評估系統,于患者住院后即對其進行全面評估,找出跌倒的潛在危險因素。國內很多醫院都已建立并使用跌倒評估表,其內容主要有腦功能障礙、行動障礙、感官障礙、性低血壓、年齡、跌倒史、使用藥物、排泄異常等,用以篩選出高危人群。郭紅梅等[15]報道,已將手術眼為主觀眼、非手術眼視力、雙眼手術或術后雙眼包蓋納入其科室自制的“眼科手術患者跌倒風險因素評估表”中,更加適用于眼科患者的跌倒風險評估。而對于高齡白內障患者,因其高齡和視力障礙決定了他們已經是跌倒高風險人群,但仍有必要制定出具有眼科專科特色、適應性強的跌倒風險評估表,能及時發現更多潛在的跌倒風險。根據患者跌倒風險的評估分值,結合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評價,制定并落實預防跌倒防范措施。
2.2跌倒風險預防
2.2.1患者方面(1)提高患者及陪護的安全意識。向患者及陪護說明所擬定防范措施并能與其達成共識,讓其認識到跌倒的嚴重后果,鼓勵患者及陪護積極參與到自身的跌倒風險管理中。告知陪護應提供24h不間斷照護,特別是下床活動或外出檢查時。(2)正確指導患者用藥。了解藥物作用、副作用、給藥途徑、注意事項等,避免因藥物作用而致跌倒。對使用易跌倒藥物的患者,護士應及時進行評估、準確識別、落實宣教與管理[16]。對于易引起跌倒的上述藥物務必遵醫囑服用,告知用藥后可能存在跌倒風險,保持警惕,注意觀察用藥后出現的不適。(3)防止性低血壓。提醒患者醒后30s再起床,起床后30s再站立,站立后30s再行走。(4)加強營養,增加鈣質的攝取。研究發現,高危人群每日攝入鈣1000mg,維生素D800U可以減少跌倒的發生[17]。因此,可指導患者適當補充富含鈣質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魚類等。(5)做好心理護理。高齡患者因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功能的衰退,有時不能迅速正確地接受和理解語言信息[18]。溝通時,護士要耐心細致的講解,語速適中,態度親切。尤其對性格固執或內向的高齡患者,更應真誠友善,主動關心幫助,取得患者的信任,鼓勵患者及時與醫護人員溝通,積極參與跌倒風險的管理。(6)著裝合理。避免穿長短不合適的衣褲及大小不合適的鞋,應穿防滑鞋。(7)教會患者突發跌倒時的應對措施。告知患者發現身體不適時應停止活動,保持冷靜,抓牢就近的比較固定的物體或扶手,或坐下躺下休息,立即按呼叫器或大聲呼救。很多糾紛是由于醫護人員沒有認真履行告知義務而造成的[19]。
2.2.2環境方面(1)病區環境。包括地面清潔干燥,安置防滑墊,光線適當,走廊設扶手,床邊及通道無障礙物等。洗手間建議安裝垂直的扶手來取代水平扶手,更為安全實用。按方便原則擺放病房物品,床頭呼叫器放于可及之處。夜間病房開啟地燈,并調節走廊、洗手間照明,睡覺加床檔。(2)暗室。合理規劃和擺放暗室內儀器,避免儀器過多,整理并固定好每臺儀器的電源線路。注意維持暗室秩序,避免擁亂。(3)緊急呼叫系統或報警裝置。告知患者病房和洗手間、洗澡間呼叫器的位置,并教會如何正確使用。(4)預防跌倒標識。患者床頭標識牌、手腕標識帶,以及病區走廊、衛生間均應設醒目的預防跌倒標識或宣傳資料,以提醒患者小心跌倒。
2.2.3護理人力資源配置護理人力資源的合理配備是現代護理模式運行的基礎,直接關系到醫院的醫療、護理質量[14]。護士人力的缺乏、工作量大,使護士忙于完成常規治療及護理,無更多的時間給予患者悉心的照護,從而增加了患者的安全隱患。特別應關注薄弱環節的人力資源配置。在患者洗漱和餐前等跌倒高發期,加強巡視,確保患者安全[20]。
2.2.4護士自身素質(1)加強學習,定期進行護理風險教育,提高護士的法律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護士培訓是前瞻性護理質量管理方法,高素質的護士,是高品質護理的前提和基礎[17]。(2)加強責任心、職業道德和對患者的人文關懷。(3)嚴格執行規章制度,交接班認真仔細,及時巡視病區,發現安全隱患及時處理。(4)健康教育細致全面又要因人而異、重點突出,反復強化,直至患者理解接受為止。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及時向其他有經驗的護士或責任組長反映,請求幫助。(5)培養團隊協作意識,當其他護士不在班時,不能漠視對其所管患者的跌倒風險管理。
2.2.5管理者方面通過制定專科化防跌倒指引,是各專科在預防跌倒上采取了有針對性的措施和宣教手段,提高了防跌倒護理水平和效果[21]。(1)制定預防跌倒管理規范,規范應包括跌倒危險的評估量表、評估方法、高危患者的警示、告知與簽字制度、預防跌倒的保護性措施,跌倒的處理預案、跌倒事件的呈報制度與流程、各級人員在預防中的職責。制定的規范要組織全體護士學習,做到人人掌握。(2)進行全面風險評估,患者入院后由責任護士對其進行入院評估的同時進行跌倒危險因素評估,以確定是否為高危跌倒患者。(3)制定有針對地護理措施,設計簡便易操作的預防跌倒護理措施表,用打鉤的形式進行記錄。(4)定期總結分析,對跌倒事件進行登記匯總,內容包括患者基本情況、跌倒時間、地點、原因、后果、采取的處理措施、患者轉歸等。組織全體護士進行根源分析,明確在患者跌倒管理上的薄弱環節,再次修訂防范措施。(5)合理調配護士人力,避免因人力不足而導致的跌倒事件發生。
2.3跌倒風險處理
2.3.1建立應急預案及處理流程護理風險的預防重點是著力于建立起更規范、更安全的醫療環境和風險管理體系。風險處理是在風險識別和風險評價基礎上采取的應對風險事件的措施。一旦發生跌倒,當班護士立即到患者身邊,通知醫師,檢查病情,初步判斷摔傷原因,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和對病情進行觀察,盡可能將跌倒危害降至最低限度,最后對跌倒不良事件進行上報。
2.3.2建立健全不良事件上報制度不良事件的上報有利于發現異常因素、保障人員安全和保護患者利益,有效防范醫療缺陷的發生,提高醫療水平和服務的透明度。我院一直堅持非懲罰性、主動上報原則。跌倒作為不良事件的一個類別,發生跌倒后應及時主動上報護士長和通過上報平臺上報對口部門,對口部門接到上報后需在規定時間內聯系當事人,收集資料、調查、研究、討論,制定整改措施,通過上報平臺填寫反饋意見。同時,科室應進行深刻總結,組織全體護士討論,展開根源分析,提出整改措施,避免同一原因的跌倒再次發生。通過根本原因分析法分析跌倒發生的原因、地點、發生的具體時間、患者年齡、原發病、陪同情況等,分析發使跌倒的根本原因,再根據根本原因分析出其他原因及影響,從而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防范措施以降低同類型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3小結
- 上一篇:電商企業稅收籌劃
- 下一篇:稅收籌劃中的節稅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