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形式范文

時間:2023-08-23 16:11: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典文學形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古典文學形式

篇1

陰陽學說是《中基》課程的開篇內容,也是貫穿中醫學體系的重要理論。但是陰陽理論非常抽象玄奧,難以理解,需要教師認真巧妙地講解。筆者運用文學方面的各種體裁進行了逐步引導,首先運用含有“陰陽”的成語讓學生品味其中陰陽的蘊義,如陽儒陰釋、陰疑陽戰和陽奉陰違等;接下來選用大家熟悉的唐詩中包含“陰陽”的詩句來渲染陰陽的文學藝術意蘊,進而理解其醫學涵義。如唐•杜甫《望岳》:“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可以借此啟發學生白晝為陽,夜晚為陰,故曰“陰陽割昏曉”。又如唐•岑參《經火山》:“不知陰陽炭,何獨燃此中?”此句為描寫《西游記》中火焰山的詩句,可以向學生講解之所以把形成火焰山的太上老君煉丹爐中的炭火稱為“陰陽炭”,是說明道家無非也是按照陰陽的理論進行修煉的?!都t樓夢》第三十一回中,史湘云和翠縷一段關于陰陽的對話,形象深刻而恰當地闡釋了陰陽概念的基本涵義、要點和難點問題,非常適合作為引導性的素材。更為關鍵的是,此段運用了湘云和翠縷對話的形式逐點逐層予以闡釋,具有循序漸進的教學引導作用,非常適合于初學者。其中翠縷對于陰陽一無所知,她的由無到有、由淺及深的認識過程中所出現的疑問、困惑和誤解,貼切地反映了廣大學生的心態。而湘云形象生動且要點明晰的引導和啟發,儼然一名優秀的中醫講師,逐步解除了翠縷(包括學生們)的疑惑。另外,這段話中尚有文學場景的精彩描述、細膩入微的心理描寫、通俗形象而趣味盎然的語言對白,使人仿佛身臨其境,在感受文學名著的特殊魅力的同時,對陰陽理論有了一個由淺入深、由抽象到具體、由茫然到了然的認識過程。同時配合教師的全面深刻的解析、細致巧妙的引導,會在陰陽理論的教學上收到極佳的效果。

二、五行學說的文學闡釋

與陰陽學說相同,五行學說也是學生學習中醫的入門性理論,也存在著抽象晦澀的特點。同樣需要舉出通俗易懂、形象深刻的例證予以引導和啟發,以促進其入門,加深其理解?!段饔斡洝分械墓适露酁閷W生從小耳熟能詳。在五行學說一節授課之初,可以《西游記》典故作為引子:孫悟空自恃神通廣大、無人能敵,可他一個筋斗即使十萬八千里也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如來佛的五個巨大的手指便代表了五行理論。如果此時學生尚覺牽強的話,可以以提問的方式啟發學生:“同學們說如來佛把孫悟空壓到了哪一座大山下面?”學生們略作思索便會異口同聲地回答:“五行山”。接下來教師便借此講解,即使孫悟空也要受到五行規律的控制。這樣學生對五行理論便有了一個很好的感性認識,可以激發起他們學習五行學說的興趣,對之后的正式講解極有裨益。另外,《紅樓夢》八十三回王太醫對林黛玉脈案的分析,既含有五行相乘的解釋,又有五行相侮的闡述,非常恰當地反映了五行理論在臨床中的運用。王太醫診脈后寫道:六脈弦遲,素由積郁;左寸無力,心氣已衰;關脈獨洪,肝邪偏旺。木氣不能疏達,勢必上侵脾土,飲食無味,甚至勝所不勝,肺金必受其殃;氣不流精,凝而為痰,血隨氣涌,自然咳吐。此處提到各脈所對應的臟腑,可以先向學生闡明左右寸關尺對應的臟腑,然后詳細講解“肝邪偏旺,木氣不能疏達,勢必上侵脾土,飲食無味,”此句是講肝乘脾,即木乘土的病變,即五行中相乘的關系。而接下來“甚至勝所不勝,肺金必受其殃?!闭俏逍兄邢辔?此處為肝侮肺、木侮金)的關系表現。如此講述,學生自然更易于理解,且印象深刻,以至于終生難忘。

三、風學的藝術點綴

關于風邪的致病特點,若不予以舉例引導,學生也易于迷惑?!都t樓夢》第七十回,薛寶釵描寫柳絮的詞,對風學不無裨益。該詞寫道:“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蜂團蝶陣亂紛紛。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詞中“東風卷得均勻”和“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反映了風性主動和風邪輕揚向上的特性。學生在優美典雅的詞韻中極有興致地感受美妙文學意境的同時,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風邪輕揚向上和風性主動的特點與致病特征。

四、七情教學的典型例證

在《中基》病因一章中,學生對六致病容易理解,對七情致病就顯得困難了。鑒于學生中學已學過《范進中舉》,可以此講解喜傷心的理論,范進由貧民升為舉人,在當時可謂“一步登天”,其狂喜而致病就不難被學生理解了。中醫七情理論認為“喜傷心、心主神”,心神亂則神無所主故癲狂。筆者又針對范進癲狂是如何治愈的問題,聯系中醫“以情勝情”的治療方法,按中醫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告訴學生范進恢復正常乃是因為“恐勝喜”(即水克火)的結果。另外,《紅樓夢》中林黛玉乃是一多愁善感的弱女子,加上父母早逝、寄人籬下的人生境遇,使其長期處于悲傷憂郁思慮的不良情緒之中。悲則氣消,悲憂傷肺可使肺氣耗傷,故林黛玉多表現為精神不振、意志消沉、乏力氣短、咳嗽等癥狀。思則氣結,肝氣郁結均會影響到脾的運化功能,而黛玉多表現為飲食不進,食欲降低。長期憂郁不解,氣郁不暢則傷肝,悲憂則傷肺,思慮過度則傷脾,多種不利情緒相互影響,對機體的損害自然會愈加嚴重,最后因婚姻不順又加重了悲憂情緒。多情交織,均會損傷及心,心氣不足則悲,所以林黛玉是在悲憂傷肺的基礎上,多種不利的情緒相互影響而傷及多臟,日久終致咳血早逝。這樣教學,學生的思維會隨著老師的講解馳騁奔躍,上下古今,從而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對“七情致病”也就容易理解了[2]。

五、痰飲教學的形象實證

篇2

關鍵詞:古代文學 教學模式 人格 當代意識 文本

2015年12月11日,林森浩因故意殺人罪被執行死刑,至此,復旦大學投毒案告一段落,兩個年輕人用自己的生命悲劇給國內的高校和高等教育者敲響了警鐘,中國大學的教育將何去何從,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人文精神的缺失、生命教育的忽視、人格培養的疏漏等將如何在各科課程的教學中滲透,成為每個教育者深思的問題。當今教育功利化、職業化、文學無用論等觀念盛行,大學生重實用、輕素質, 重功利、輕人文,使古代文學教學在某種程度上被忽視,被邊緣化甚至陷入了困境。但是古代文學是人文學科中的核心課程,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經典的作家作品、深刻的思想哲理、濃重的人文關懷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起著其他學科無可替代的作用。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逐步為各高校提倡和實踐,本文結合古代文學的學科現狀和教學改革實踐對當下的古代文學課程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有以下幾點思考:一,育人為本,注重人文教育;二,古為今用,樹立當代意識;三,突出文本,重視經典閱讀。

一.育人為本,培養健全人格

大學教育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品性、能力、責任和人格。大學首先培養的是一個人,然后才是一個人才。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是以“文”化人而非以“識”造物。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工作發展就把育人文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格是各種心理特性的總和,也是各種心理特性的一個相對穩定的組織結構,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地點,它都影響著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使他具有區別于他人的獨特的心理品質。人格能決定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甚至能決定一個人的品質。[1]古代文學教學應從“文學是人學”的角度出發,以人為本,牢固樹立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現代教育意識。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正是一個展現古代文人志士的理想高尚人格,并引導學生在古人理想人格的感召下磨礪和提升自己,從而建立自己的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王國維在《文學小言》中講到:“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茍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學者,殆未之有也?!盵2]在具體的教學中可以結合作品和作者經歷深入闡述古人的人格魅力,文學是人學,作家的經歷和人格定可以穿越時空與當今的大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心靈的共振。屈原的“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3]的高尚貞潔和“受命不遷,生南國兮”[4]的忠貞愛國;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5]的淡然灑脫和“既軒冕之非榮,豈袍之為恥”[6]的安貧樂道;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7]的仁愛憂民和悲天憫人的儒家情懷;蘇軾的“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8]的曠達超然和“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9]的進退自如、寵辱不驚的人生范式均可以成為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塑造健全人格的良好教學資源。“任何健全人格的構想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當前經驗與以往經驗在文化積累中的一種綜合?!盵10]大學生通過古代文學的學習可以從古人的人生經歷中吸取經驗,從他們的人生智慧中汲取營養,從他們高尚的人格中吸收能量,從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培養健全高尚的人格。

二.古為今用,樹立當代意識

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應堅守文學本位、史學思維和文化學視角的總體原則,突破傳統的“重文學史的傳授而輕文學作品講授”的史學模式,從文學的學科定位和教學理念上更新。既不要給學生留下古代文學課程就是古代歷史課的印象,還要結合文學是人學的本質屬性,樹立當代意識。教學從當下出發,聯系時代和新聞熱點,尋找古代文學與當今大學生現實人生的契合點,學古識今,古為今用。陳平原在追憶程千帆先生的文章中提到:“‘古典學者’應該具有‘當代意識’?!ǔ糖Х壬┰?0年代中期與學生程章燦的對話中,則再次強調:‘研究古代文化文學,是為了現在活著的人,不想到這一點,我們的研究便沒有意義?!盵11]教育的當下性關懷,是所有課程改革的重點,古代文學教學也不例外。在教學過程中活用熱點新聞,把當下事件適時引入課堂,既可以拉近古今的距離,還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效果。2013年河南周口的平墳復耕事件可以在清明節前后授課時提及,并結合中國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12]的文化傳統和關于清明時節的詩文引發學生討論并思考“清明”節日背后的文化內涵和當今文化節日傳統觀念淡化甚至歪曲的現狀,形成一種學習、保護、捍衛傳統的文化自覺。2012年央視新聞中心在重陽節推出的大型新聞公益活動“2012我的父親母親”,其中一位白發蒼蒼的天津老人發出的“恨不得快死”的悲涼無奈之聲是對大學生進行感恩和孝道教育的經典教材。若把視頻播放和古代文學中的孝悌文化和相關文學作品相結合,學生會從古典詩文中的“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輿”[13]、“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14]等文本中更好地體驗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孝道文化,并可以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踐行自己的所思所想。另外《漢字聽寫大會》的盛況播出和全民關注與“握著鼠標忘了筆桿”的漢字文化的衰落;復旦大學投毒案及大學生自殺跳樓案件與“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壞,孝之始也”[15]的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的生命教育;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與中國古代文學定時代的文化輸出和與世界文學的接軌;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與中國的中醫等傳統國粹的落寞與新發展等都可以引入課堂,引發學生的討論和思考。中國古代文學史源遠流長,作家作品包羅萬象,每個教師都應聯系實際,以人為本,樹立當代意識,適時尋找古代文學與當今學生現實人生的契合點,讓學生“臧往以知來”,在古代文學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經典作品的賞讀中凈化心靈,提升修養,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和挫折,成為一個具有健全人格和濃郁的人文情懷的大學生。

三.突出文本,重視經典閱讀

古代文學的研究與教學應當要有濃厚的文本意識,立足文學本位,重視文本分析和經典閱讀。一部中國古代文學史就是一部幾千年來中國文人的心靈發展史,中國古代的經典文學作品就是古代士子人文情懷和情感體驗的藝術外化,對于大學生的生命教育、情感教育、挫折教育、感恩教育等,存有無可替代的潛在功用。“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辭以入情”[16],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比較早地論述了作者、作品與讀者之間情感的互動和審美活動的完整過程,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更是強調了情感在文學創作和文學鑒賞中的重要性:“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于聲,莫深乎義?!盵17]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和啟發學生結合具體時代和作者經歷領悟文本中滲透的作者的濃厚生命體驗、情感體驗和審美體驗,而這些體驗可以穿越古今與當代的大學生在心靈上產生碰撞,在情感上產生過共鳴。“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18],這便是古代文學經典作品閱讀意義的最高闡釋了。愛情是中外文學作品中的經典主題,如何引導學生在當今金錢至上、物欲橫流的社會樹立正確合理的婚戀觀,除了心理專業講座外,對古代文學作品中經典愛情詩篇的解讀更能發揮其由內而外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元稹的悼亡詩《遣悲懷三首》全是對亡妻韋叢生前身后瑣事的描寫,卻寄寓著一種人生的至情。其詩句“昔日戲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來”[19]和“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20]更是情真意切,充滿哀思,感人肺腑。“夫微之悼亡詩中其最為世所傳誦者,莫若《三遣悲懷》之七律三首。……所以特為佳作者,直以韋氏之不好虛榮,微之之尚未富貴,貧賤夫妻,關系純潔,因能措意遣詞,悉為真實之故。夫唯真實,遂造詣獨絕歟!”[21]若結合蘇軾悼念結發妻子王弗的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的解讀,愛情的真摯和長久是花前月下的海誓山盟、卿卿我我,還是日常生活的相濡以沫、相知相守不言自明。 學生在品讀賞析“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和“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22]經典中定能領悟愛情與金錢利益和權勢富貴的關系,定能領略古今中外偉大愛情的真諦,從而培養合理的婚戀觀和擇偶觀。古典文學作品浩如煙海,題材包羅萬象,經典更是不勝枚舉,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加大文本分析和經典作品閱讀的力度和深度,讓學生在潤物細無聲的作品熏陶和感染下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審美情趣和人文情懷。

四.結語

“忽視或輕視文科教育,必然導致整個民族精神水平的下降,導致這個社會的庸俗化。”[23]毋庸諱言,文科教育在今后的高等教育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高等院校發揮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學科優勢,具體到古代文學教學的課程改革和創新主要從以下幾點進行探索和實踐:一,育人為本,注重人文教育;二,古為今用,樹立當代意識;三,突出文本,重視經典閱讀。古代文學教學任重而道遠,每一個古代文學教師都應根據學校、學生和時代的具體情況適時調整和創新課堂,開拓進取,豐富教學模式,發揮學科優勢,讓課程本身為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功用。

參考文獻

[1]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民族出版社,2011,第85頁.

[2]王國維.《王國維文學論著三種》([M].商務印書館,2010,第219頁.

[3]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M].中華書局,1982,第2468頁.

[4]呂晴飛.《屈原詩歌評賞》([M].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第241頁.

[5][6]王瑤.《王瑤全集卷一?陶淵明集(編注)》([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第424頁,第489頁.

[7]張式銘主編.《李白杜甫詩全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第305頁.

[8]蘇軾.《蘇軾詩集》[M].中華書局出版社,1982,第2367頁.

[9][22]鄒同慶、王宗堂.《蘇軾詞編年校注》[M].中華書局出版社,2002,第356頁,第141頁.

[10]曾大興,紀德君.《古代文學教學創新與大學生能力建設》[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62頁.

[11]陳平原.《古典學者的當代意識》[J].《東方文化》,2001年,第1期.

[12][13][14]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M].中華書局,1980,第6頁、第2頁、第4-5頁.

[15]生,陳美蘭譯注.《禮記?孝經》[M].中華書局,2007,第221頁.

[16][南朝]劉勰《文心雕龍?知音》[M].中華書局,2012,第555頁.

[17]白居易.《白居易集》(卷三)[M].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第441頁.

[18][宋]趙與時.《賓退錄》[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116頁.

[19][20][唐]元稹著、冀勤點校.《元稹集》[M].中華書局,1982,第98頁.

[21]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M].三聯書店,2015,第108-110頁.

[23]閻志堅.《重視文科教育 深化文科教育改革――高等學校文科教育改革座談會綜述》[J].《中國高等教育》,1996年,第9期.

篇3

關鍵字:女性;傳統;堅韌;自我意識

自19世紀以來,歐美國家的女權運動開始產生并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女性作家帶著她們筆下的女性角色登上了世界文學史的舞臺。斯嘉麗、梅蘭妮、簡愛、艾莉諾、瑪麗安的出現,讓男性讀者們更好地認識了女性獨特的品質,也讓一直被壓抑著的廣大女性讀者更好地認識了自己。她們不再是柔弱無力,屈服于命運的傳統角色,而是用她們的包容,善良,勤勞,堅韌和執著打動了萬千讀者,成為無數女性心中的榜樣。

1 女性之美的繼承和發揚

中的梅蘭妮雖不構成故事發展的主線,但卻與主人公斯嘉麗的人物性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梅蘭妮用她的溫柔善良,善解人意贏得了身邊所有人的尊重。并且在全書接近末尾處,用她對斯嘉麗傻乎乎地信任,讓斯嘉麗無法對她再起任何嫉妒之心。斯嘉麗與梅蘭妮在戰爭中流離的時候,從沒有過多地考慮過斯嘉麗對于她的”壞心眼”,而只是一心一意地依賴于斯嘉麗,把她當作自己生活中唯一的依靠。當別人都在談論斯嘉麗與自己丈夫的韻事時,梅蘭妮卻選擇相信斯嘉麗的清白,這在外人看來是多么愚蠢??!然而這種看似愚蠢的單純卻擁有無比的力量,中國古語云:水能克剛,梅蘭妮的單純和善良讓她的生活免于嫉妒和仇恨的折磨,也最終為她贏得了大家的尊重。

簡愛的敏感細膩是她性格中十分重要的一部份。當她與羅切斯特先生共處在一個空間時,羅切斯特先生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都使得簡愛的心中蕩起層層漣漪。在夏洛蒂勃朗特的筆下,這種悸動,這份心動不在被認為是女性的不德,而被視作一種美好。女性用她們獨立的人格去體驗整個戀愛過程的美好,她們的敏感和細膩也讓愛情更加甜蜜多彩。

中的大姐艾莉諾對應的是題目中的”理智”。艾莉諾的性格中有女性獨有的謹慎和冷靜。盡管在莊園中,三姐妹和母親寄人籬下,被嫂子奚落不止,但艾莉諾總能夠顧全大局,盡量維持莊園內的和諧。當妹妹與自私自利的嫂子即將爆發矛盾時,她總是及時出面,避免戰爭。她從不向他人吐露自己心中的悲傷和難過。當一家人被迫搬到遠離家鄉的巴頓鄉舍時,她不但沒有向家人流露出一絲一毫離開自己的戀人愛德華的痛苦,還努力撫平母親和妹妹對于從豪華的諾蘭莊園搬至這座簡陋的房屋后的心理落差。當她從露西那里得知愛人愛德華已與他人訂婚時,她也是獨自一人默默的承受。沒有任何過激的反應,而是放手,接受命運。面對姐姐的平靜,瑪麗安對姐姐說,是因為她愛的不夠深。然而艾莉諾心中的苦又豈是這顆年輕的心可以體會的。艾莉諾還有整個家庭需要照顧,而她又何嘗有精力一只沉湎于這份已經回不來的愛情中。

妹妹瑪麗安對應題目中的”情感”。面對嫂子的欺凌,她總是第一個站出來與專制霸道的嫂子抗爭,發泄心中的憤怒。她追求浪漫熱烈的愛情,毫不猶豫地接受威洛比的愛戀。愛的最深也傷的最重,面對愛情的背叛,她嚎啕大哭,幾欲崩潰,向姐姐艾莉諾哭訴不止。瑪麗安常常容易失控的,崇尚完美愛情卻亦脆弱的心靈,讓瑪麗安的性格有了一種獨特的魅力。

這三位作家使得這些女性的特質通以文字的方式呈現給廣大讀者。這些特質已經不僅僅是女性基本的行為方式和處世態度,而成為了一中女性獨特的美。

2 勇敢頑強的時代烙印

面對戰爭,面對貧困,斯嘉麗重建家園的信念是那么的堅定。她擺脫了束縛女性自由的條條框框,只要是有助于守護那片紅土地的事情,她都愿意去嘗試。她的人生從不猶豫,她的人生很少顧慮。作為一個曾經的貴族小姐,她卻整日騎馬在外奔波,幫助第二任丈夫經營他的鋸木廠,以便更快的贖回自己世世代代經營的莊園。在莊園恢復的困難期,她親自下地種植采摘棉花,卻毫無怨言。在戰爭流亡的途中,她用自己的勇敢和機智保護了自己,也保護了梅蘭妮和她的孩子的生命。斯嘉麗在中所做到的,遠遠地超過了我們對于一個女人的能力的預期。她的勇敢頑強,以及她堅定的信念,讓讀者了解到女性柔弱的身軀中,所蘊含的巨大能量。

簡愛熱愛生活,盡管童年備受欺凌,但卻不肯屈服于命運,一直于命運抗爭。從羅沃德孤兒院出來以后,在桑菲爾德莊園為自己謀的了一份家庭教師的工作,真正的開始了自己獨立的生活。在桑菲爾德莊園,她邂逅了莊園的主人,羅切斯特先生,盡管自己與羅切斯特先生的身份地位相差懸殊,她還是毫不猶豫地像羅切斯特先生表達了自己對她的愛意。當簡愛與羅切斯特先生再次重逢時,她發現自己依然深愛著那個已經被命運折磨至殘疾的羅切斯特先生。這種柏拉圖是的愛情已經遠遠超越了世俗,超越了肉體。女性已經獨立至此,獨立到可以自己求得生存,獨立到可以不顧世俗的眼光而享受只屬于自己的那份愛情。

瑪格麗特米切爾,夏洛蒂勃朗特在發揚傳統女性之美的基礎上,將女性從傳統的女性角色中解放了出來。在往日溫柔賢惠的形象之外,在男人的世界中也能占上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理智與情感》作者:簡奧斯汀 譯者:孫致禮 中國宇航出版社

[2]《亂世佳人》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 上海譯文出版社

[3]《簡愛》作者:夏洛蒂勃朗特 上海譯文出版社

篇4

關鍵詞:云南;少數民族;漢族;中國古典文學;接受;現狀

中圖分類號:H10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29-0195-02

本次調查選擇了云南二十多個市縣,涉及問卷187份,包括了漢族與九個少數民族:彝族、回族、哈尼族、藏族、白族、苗族、傣族、壯族、苦聰族、普米族等。在調查過程中,我們采取了深入當地調查與網絡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從調查的效果來看,大部分當地人對這類調查較重視,但也有一些問卷上有很多的選擇題被空留著。

一、云南少數民族對中國古典文學接受的現狀

通過我們對云南九個少數民族的調查發現,云南少數民族對中國古典文學接受的情況大致如下:

(一)少數民族人民對“小說”與“詞”兩種文學體裁存在偏好現象。

(二)通過電影、電視等形式向少數民族人民傳播的四大名著受到較大歡迎。對于我們提出希望我們提供何種幫助時,大部分的少數民族人民認為可以通過電影與電視等方式來進行中國古典文學的傳播。另外,少數民族人民所了解的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大部分都是通過這兩種媒介了解的。

(三)大部分少數民族人民不是非常了解本民族文化。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是原因之一。經濟環境決定了民族的文學藝術發展的程度。在統計問卷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少數民族人民在遇到“你對自己民族的文學、文學了解的程度”問題時,大部分人選擇了放棄此題目的回答。從回答的情況來看,也不容樂觀,非常熟悉的少數民族人民還未占到三十分之一,這是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的一個極大瓶頸。

(四)對中國古典文學表現出不太積極的學習態度。主要表現為:少數民族人民一般不會閱讀也不會購買中國古典文學的著作;在被調查的少數民族近一半的人民可能會去了解,只有30%左右的一定會去了解;他們對于學習中國古典文學似乎不太需要我們的幫助;等等。

(五)語言文字障礙是少數民族接受中國古典文學的難題之一。

總的來說,云南少數民族對中國古典文學的接受還是取得了一些進步,他們已開始接觸中國古典文學,并且對非常著名的作品和非常出名的人物形象有較深的印象,同時他們已認識到必須加強對中國古典文學的學習才能保證本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這不僅是一個吸收營養的過程,而且是一個宣傳自己文化的過程,對構建民族大團結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二、云南少數民族與漢族在接受中國古典文學現狀上的差異

漢族人民對中國古典文學的接受存在先天的優勢,主要是語言及環境等方面。但在具體調查和統計后,我們發現,云南少數民族與漢族在接受中國古典文學上還是有很多差異的,下述其要:

(一)少數民族偏好詞,而漢族人民偏好史書。就中國古典文學的傳播來說,大部分少數民族與漢族都偏好小說,這是由小說本身的體裁特點所決定的。有近30%的少數民族人民和漢族人民分別認為經常選擇讀詞和讀史,這兩種體裁也是他們各自選擇喜歡閱讀的體裁中所占比重第二高的。小說與詞兩種體裁應該說是俗文學的代表。特別是詞從產生始就被認為是艷麗富貴,而云南少數民族地處南疆,本身就具有南國的各種性格特點,如細膩、溫婉、富于色彩等。徐渭曾說:“聽北曲使人神氣鷹揚,毛發灑析,是以作人勇往之志……;南曲則紆徐綿渺,流麗婉轉,使人飄飄然喪其所守而不知覺。其南方之媚柔也。”云南少數民族人民恰是柔和,婉麗的性格,這與詞本身的婉轉、亮麗亦不謀而合。同時俗文學相對雅文學來說,俗文學更易于被大眾所接受。

(二)了解中國古典文學的方式上,少數民族人民主要通過電影與電視,而漢族人民主要通過書籍與電視。少數民族人民由于語言文字等因素,對于電影與電視更易于接受;而漢語人民雖然也可以通過電影與電視,但大部分都是較早通過書籍來接受中國古典文學。如漢族小孩較早就開始讀連環畫等一些普及中國古典文學的讀本。

(三)在閱讀古典文學作品時考慮的因素方面,少數民族主要考慮作品所傳遞的精神、作品內容與作品的知名度等方面,而漢族主要考慮作品的內容、作品所傳遞的精神與作品人物等方面。

(四)在學習中國古典文學的難度方面,漢族主要在于興趣不大,而少數民族主要在于語言障礙等因素。大部分被調查的漢族人民認為興趣決定了他們接受中國古典文學的態度,他們在漢語的基礎,但不一定選擇學習中國古典文學。而少數民族則不同,他們大部分連語言文字都沒有過關,就談不上興趣了。

三、對這種差異的一種思考和建議

對于加強民族融合,現已存很多觀點,也不乏創見,此不贅述。筆者拋開當代現有的少數民族政策和相關觀點,以實際調查為基礎,以少數民族的現實需求為指導,針對少數民族與漢族對中國古典文學接受的差異,提出幾點有益于提高少數民族對中國古典文學接受的建議,以期對當代少數民族工作提供一些幫助和理論支持。

(一)提高少數民族人民的文化素質是有利于中國古典文學在少數民族群體間傳播的重要途徑。認字水平是文化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少數民族人民不會認、寫、讀普通話,那么就無所謂對中國古典文學的接受了。當然少數民族的漢語學習不宜提早進行,這是為避免少數民族語言的丟失。何為文化素質?它當然包括中國傳統的文化與少數民族的文化,這兩者也是少數民族人民必不可少的素質。

(二)加強中國古典文學著作的注解,使這些著作以一種簡單明了的方式被少數民族人民所接受??梢試L試用當地民族語言來翻譯中國古典文學著作,這部分工作似乎已悄悄開始發展,但還未取得實質性的成效。原因在于還只有少數的古典文學研究者投入其中,他們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翻譯仍是杯水車薪,無法滿足少數民族增加的對中國古典文學的求知欲望。另一個原因是由于同化等因素,少數民族語言的掌握者正逐年減少,高質量的翻譯作品也難以產出,也不可能有大批量的翻譯工作者來從事此項工作。鑒于此,當代教育機構應加強少數民族語言的保護和繼承,使我們已瀕臨消失的語言得以在少數民族間廣泛流傳,并形成一種強大的勢頭進而影響當代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者,讓他們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簡單化的專門人才,這于少數民族對中國古典文學的接受大有裨益。

(三)運用電影、電視、網絡等大眾媒介來加強對中國古典文學對少數民族人民的宣傳。這些新型媒介在少數民族中已呈現出普遍性,但關于中國古典文學的相關內容還很少。我們利用這些新的媒介能直觀地展示中國古典文學的魅力所在。電視與電影具有非常強的直截性,它們以聲音和畫面的形式直接傳遞給少數民族人民。我們電影行業和電視制作企業及網絡企業應舉起大旗,做好相關產品的開發,以推動少數民族人民對中國古典文學的接受。

(四)少數民族知識群體,特別是其中的高知群體,需要真正提高中國古典文學素質。正如賀希格陶克陶在《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一文中提出,少數民族文學事業需要一批專家教授、博士碩士等高層次人才。同時也需要一批專門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專家、教授,他們成為中國古典文學與少數民族文學的橋梁,融通兩者,這不僅有利于接受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先進元素,亦有利于提高少數民族文學本身的地位。

該論文是西南林業大學2007年面上基金項目(編號:200603M)成果之一。

篇5

一、現代傳媒與現代文學的相互關系

“現代”是一個對于時間的定義,當前學術界對于“現代”的分類多樣化,本文的論述則是以“傳統分類”的角度,將“現代”的時間定義為1917-1949年。在20世紀初,中國社會環境巨變,促使了文學變革。中國現代文學幾乎是與現代媒體同時出現的,甚至在最初的社會環境中,新文學等同于新媒體,但真正要深入去探討的問題在于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一)傳媒是文學的載體

文學的表現形式是文字,文字往往又依托于具象的載體進行表現,在中國古代,文字的載體經過一系列的演變,從石頭、竹簡到紙張,這些具象的物體都可以被稱為文學的載體?,F代傳媒是文學的重要載體,這是毋庸置疑的。但現代傳媒并不是客觀接受現代文學的載體,它與現代文學之間的發展應該是相互的,甚至現代傳媒是對現代文學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的?,F代傳媒的主要形式為報刊、雜志,作為有形的物體,在有限的承載能力下,現代傳媒對于現代文學就具備一定的篩選能力,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現代傳媒的表達是極具社會目的性的,所選擇的文學作品必然是能夠反映現實、抨擊現實的。這時媒體承載著作家的社會理想、文化追求、個人情感,或者說,作家的人生訴求、社會使命、情感世界,以物質化的方式進入讀者的閱讀視野中,作家的寫作不再是個人化的寫作,作家的隱秘世界也隨著載體的社會化而不再是個人的秘密。

(二)傳媒是聯絡文學與受眾的傳遞者

現代傳媒的“傳播”功能是毋庸置疑的,它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橋梁。文章一旦在報刊和雜志上發表,就必然會被大量讀者閱讀、評鑒?,F代傳媒加速了現代文學的流通和傳播,但同時也加強了讀者對現代文學的選擇性?,F代文學能夠對當時的社會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而社會現實也必然給予文學的發展一定的反作用力?,F代報刊的銷售情況、讀者反映情況、對社會產生的影響等都會成為作家創作時將要考慮的因素,而現代媒體,為了加強自身的社會影響力,往往會更傾向于邀請知名度高的作家,從而造成現代傳媒對作家的多樣性選擇。現代媒體的“中介性”也是其傳播功能下的一個隱形的表現,報刊媒體的中介性成為現代文學社團流派的主要動因,由于中國社會缺少沙龍文化,知識分子缺少參與文化活動的公共場所,因而幾乎現代文學的每一家社團、每一個文學流派,無不與報刊密切聯系在一起,即使如京派文人常常有下午茶一類的沙龍聚會,但他們真正發生文人間的聯系,仍然需要報刊這個媒介。

(三)傳媒構造了現代文學的語境

傳媒能夠將文學轉換為一種影響力,它的本質是文化產物,是一種對文學的實物表現,但現代傳媒實物的自身發展,又構建出了一種特有的文化語境,甚至報刊、雜志這些具象的物體也成為了一種文學的素材,而被放到許多現代文學作品的敘事語境中。現代傳媒與現代文學的語境關聯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傳媒被社會大眾廣泛接納,促使了一種基于報刊、雜志的新的文體形式出現,從而形成了新的語境。報刊、雜志均有一定的出版周期,均受到一定的篇幅限制,在有限的表達范圍內,作家想要準確表達自身的思想與觀念,就必須要在受到限制的條件下,進一步調整作品的敘事結構。二是現代傳媒所形成的時代風尚,引導了市民社會的生活、藝術的觀念變化,影響到整個社會審美意識的變異,這種文化氛圍形成為文學的傳媒語境。

二、現代傳媒事業下的中國現代文學特質

(一)現代性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文化積淀十分深厚,中國古典文學是一個系統的文學體系,無論是在文學的文化精神方面還是文體表現方面都十分成熟,其文學創作機制也是十分完善的,其本身并沒有出現需要改革的地方。現代文學并不是在古典文學的基礎上改革而形成的,它是根據現代社會環境的變遷以及現代人們文化及精神需求轉變而誕生的。但中國古典文學對于現代文學的影響也是十分巨大的,我們只能說,中國古典文學在藝術技巧、審美經驗上對中國現代文學產生了影響,而中國現代文學對中國古典文學的超越卻是根本性的。中國現代文學的“現代性”,主要體現在對當下的社會環境的多元化表現,它改變了傳統中國古典文學“自賞”“自憐”“自享”的創作心態,通過報刊、雜志放下“文學”高貴的身段,將其深入民間,傳播至各個階層。這種現代性是現代傳媒視野中現代文學所表現出來的獨特,是完全超越古典文學的。

(二)文學性

古典文學的文學性體現在其創作機制、文體表現形式以及思想表現上,古典文學對于精神層面的體現是專一的,它僅僅將高雅的稱為文學、藝術,而對于“俗”的作品是不接納的。但現代文學則是處于一種“雅俗共賞”的文學狀態,更具有包容性。與此同時,在現代傳媒視野中的現代文學還出現了較為顯著的“雅俗轉換”現象,形成一個關于“雅”和“俗”的綜合辯證體系,形成一個綜合整體。當現代傳媒主要面向市民為主體的讀者大眾時,所有的文學都表現為面向市民的“通俗”文學。文學最終的受眾產生了變化,這也是現代文學特質發生改變的重要原因。中國古典文學是服務于“貴族”的,它追求的是文化底蘊的體現,更重視藝術表現手法,將雅俗劃分出了明顯的界限,而現代文學是服務于社會大眾的,更多的讀者是“平民”,這也就使得現代文學必然朝向通俗的方向發展,模糊了雅俗界限,既沿襲了對文化底蘊的追求,同時也追求更加平實的描述手法。

(三)理性

周作人在闡述“五四”新文學時說:“古代的文學純以感性為主,現代卻加上了多少理性的調劑。”與古代物質文化條件下的理性相比,現代傳播媒體支持下的理性是以技術理性或工具理性為主的現代科學理性。新的傳播媒體和傳播方式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使人們從封閉保守的狹小圈子中走出來,獲得了與“世界”進行直接對話的可能性。中國現代文學所表現出來的“理性”,讓人們逐漸形成了以科學去認知世界的思維習慣,借助于現代媒體,他們能夠接收到社會的各種信息,延展人的精神空間,豐富人們的思想。

三、結語

篇6

關鍵詞:文學;園林;意境;藝術

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化步伐突飛猛進,園林以其特有的功能在城市建設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園林規劃設計更加注重以人為本,體現人性化,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而現代園林設計理念大多都是在中國優秀的造園藝術及造園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中古代造園文化對現代園林設計理念有著極大的影響。中國園林追求人文自然,注重意境創造,蘊詩情畫意于其中的特點在許多古典文學作品中多有反映,園林景觀蘊含深厚的文化內涵,啟迪游人豐富的想像力,使園林意境得到更進一步的開拓、升華。在中國建園理論與實踐史上,文學作品與建園理念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尤其古典文學對園林設計理念的影響最甚。對中國園林與古典文學之間關系的探討,有助于我們繼承中國園林規劃設計方面許多優秀的造園文化及造景的成功經驗,結合現代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和科學技術發展,在合理運用傳統成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園林的內容和形式,走雅俗共賞之路。

1 園林與文學

園林是以物質為實體,融入一定的園林美學思想建造而成的,供人們游憩、活動的場所。文學,是意象思維的結晶,是以文字符號形式反映人類生活、精神及審美水平的藝術。古典文學容納了許多關于中國園林的描繪。如四大名著《紅樓夢》里面描寫園林建筑的內容舉不勝舉,“第三回林黛玉進賈府”一段描寫到:“林黛玉扶著婆子的手,進了垂花門,兩邊是抄手游廊,當中是穿堂,當地放著一個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轉過插屏,小小的三間廳,廳后就是后門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間上房……?!鄙厦孢@段描寫,正是對園林各景的精彩描繪,讓我們仿佛跟著林黛玉進入賈府富麗堂皇的大宅院,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其中“垂花門”、“抄手游廊”、“大插屏”不正是現代園林中的“景門、廊、障景”的原形嗎?有人曾評價:“《紅樓夢》不僅是一部文學巨著,也是一部著名的《園林史》?!闭且驗橛辛恕都t樓夢》對古代建筑風格的描述,我們才知道大觀園是什么樣,榮國府有多么氣派,我們才得以仿造,在現在建造的很多地方公園里我們也不難看到《紅樓夢》里大觀園的影子。正是古典文學中蘊含的園林文化,影響著人們的園林設計理念,人們在園林設計過程中更加注重園林景觀的所要表達的意境,形成特色鮮明的中國園林,讓園林景觀給廣大的審美群體一種自覺與不自覺的審美體驗。正如雪萊在《詩辯》中所說:“讓心靈容納許許多多未被理解的思想組合,從而喚醒心靈,并擴大心靈的領域。詩揭開帷幕,露出世界所隱藏的美,使平常的事物反而像不平常了,……人們一度對這些靜觀默想,使在自己的心靈上永遠留下含義優美而有高貴的紀念碑。”假如你到某一公園游玩觀賞,當我們對園林的個別形象進行具有普遍性意義的觀照和沉思的時候,我們的心靈就會得到升華,使園林的功能上升一層,起到美育的作用。這些名勝古跡,銘刻于我們的心靈,成為優美而高貴的“紀念碑”。

2 古典文學中記載的中國園林的發展歷程

古典文學作品不但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園林的特點,同時記載了中國園林的發展歷程,為我們展現了園林深廣、博大的感性形態,帶給人們心靈的震撼,引起人們產生敬仰和贊嘆,大大提升了人們的精神境界。通過文學作品的表述,園林崇高美與園林意境美的功能得到了雙重體現。

2.1 自然山水時代

在我國,園林的發展源遠流長,從有文字記載時的殷周的“囿”算起,中國園林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中國園林崇尚自然的思想對世界園林有著深遠的影響,當今社會,人們更加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類希冀與自然達成更高的精神默契,園林藝術以其特有的功能凝固了人類美化的自然,同進也融入人類另一個藝術的殿堂,那就是文學。中國園林有文字記載的是周文王的靈囿(約公元前11世紀)。《詩經?大雅?靈臺》篇對靈囿的描述是這樣的,“王在靈囿,鹿鹿攸伏。鹿鹿濯濯,白鳥篙篙。王在靈沼,於軔魚躍。”靈囿除了筑臺掘沼為人工設施外,其他全為自然景物,從文字可現靈囿的規模與布局,文王靈囿以其獨有的文化載體,成為中國傳統思想、格局、特色的典范,這一以文學體裁出現的記載中國園林的文學作品,方使我們知道中國園林最早的雛形。

在春秋戰國時期,冶煉和磚瓦建筑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和發展,在客觀上為統治階級大興離宮別院、營造宮室提供了一定的物質條件。如,吳王夫差筑姑蘇臺,并“于宮中作海靈館、館娃閣,銅構玉檻,宮之楹檻,珠玉飾之”,足以說明當時宮室建筑規模之宏大。另據記載,吳王夫差還曾造梧桐園、會景園,有“穿巖鑿池,構亭營橋,所植花木,類多茶與海棠”之舉,可以看到以自然山水為園林主題的萌芽在這個時期已經出現。

2.2 建筑宮苑時代

到了秦漢時期,營造宮室,規模更加宏偉壯麗。園林建筑中有關于“引渭水為池,筑為蓬、瀛”的記載,這時的建筑與造園家對于自然風景的藝術加工,有了自己的見解――控制自然氣勢,進行重點加工,賦予原始自然風景以明確主題思想,對后世宮苑建筑影響很大。上林苑是漢武帝劉徹于公元前138年在秦代一個舊苑址上擴建而成的宮苑,除修建有苑、宮、觀外,還有許多池沼,如昆明池。據《三輔故事》:“昆明池三百二十五頃,池中有豫章臺及石鯨,刻石為鯨魚,長三丈。”《三輔黃圖》中是這樣描述漢武帝建造的建章宮的:“周二十余里,千門萬戶,在未央宮西、長安城外?!睂m城內北部的太液池,《史記?孝武本紀》載:“其北治大池,漸臺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園林以山水、植物和建筑相互結合組成特色鮮明的山水園,如北魏張倫在宅園中模仿自然造景陽山、湘東王造湘東苑,園林形式由精確地模仿真山真水轉到用寫實手法再現山水;園林植物由欣賞奇花異木轉到種草栽樹,追求野致;園林建筑不再徘徊連屬,而是結合山水,列于上下,點綴成景。

2.3 山水建筑宮苑時代

隋代則演變為山水建筑宮苑,如隋煬帝楊廣在東都洛陽營建的別苑中的西苑,在布局上繼承了漢代“一池三山”的形式,反映了王權與神權的統治以及享樂主義思想,具有濃厚的象征色彩,是中國園林從建筑宮苑演變到山水建筑宮苑的轉折點。

國力強盛的唐朝,則以大內三苑最為優美,同時出現了運用藝術和技術手段來造景、借景而構成優美的自然園林式別業山居,如畫家王維在藍田縣經營的輞川別業、白居易在廬山上修筑的草堂等,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詩情畫意。

唐朝晚期到北宋初期,造園者布局的章法、借景的運用、理水的技藝較前代都有較大的進步,因地制宜地營造了許多表現山水真情和詩情畫意的寫意山水園,正如《洛陽名園記》中描述的一樣:“點景起亭,攬勝筑臺,茂林蔽天,繁花覆地,小橋流水,曲徑通幽,巧得自然之趣。”。

到了北宋,隨著建筑技術和繪畫的發展,出版了《營造法式》,造園多以全景式地表現山水、植物和建筑之勝景,被譽為山水宮苑,如宋徽宗政和七年興工修筑的艮岳,并且親自寫有《御制艮岳記》。

2.4 明清宮苑時代

明清宮苑是我國古代造園發展的鼎盛時期,明清園林規模之大,分布之廣,藝術手法之高超,構筑之華美是歷代所不可比擬的,北京的頤和園、圓明園和承德避暑山莊等是當時皇家宮苑的代表。更值一提的是在這個時期出現了關于造園技藝和造園理論的著作,而不僅僅是簡單地對園林勝景的描述,其中最有名的造園家當數明末的計成,他通過自己對園林的創作,把實踐經驗與造園傳統總結提高到理論高度上,著有《園冶》一書,此外明代畫家文震亨對園林藝術也頗有研究,所著《長物志》把畫山水的理論運用于園林設計,對園林中瀑、泉、水的布局,以及湖石的運用,均有獨到的見解。

3 中國園林與古典文學的關系

感悟中國古典文學,也許感受不到文學家描寫景觀時的心情和他所要表達的意境,或許作者正是對自己所處私家園林的簡單描寫,或許是作者心中的海市蜃樓,而文學家恰恰借助優美的文字,將自己所體會到的園林意境以真實的筆觸表達出來,給造園家以啟迪,二者追求的意境從某種程度來說是一致的,造園家將這種意境與園林的藝術效果有機地結合起來,加以提煉,融入到園林設計當中,構造園林意境,如蘇州的網師園、留園、個園等都飽含明顯的文學意境。古典文學如同園林設計當中的材料,就看造園家如何運用、安排、構思和組織。有些古典文學作品好似園林設計步驟,只要園林設計師將其意境和方法融入園林建設當中,就可建成環境優美、主觀的“情”和客觀的“景”相統一的園林作品,供后人鑒賞、品位,達到美學的效果。正是因為有了園林意境,留園、網師園、個園成為人們陶冶情操,超越時空的去處,讓游園者去感受當時建園者的那種心境,讓欣賞者從中體味出許多人生哲理。

3.1 中國園林和古典文學的共通點

中國園林和古典文學二者都是藝術作品,是人類大腦活動的成果,是依靠人類想象活動創造出來的產品,他們與其他精神產品的區別在于二者是通過造園家和文學家的意象思維創造的意象世界,借以傳達人類的審美經驗,這是二者獨有的審美本質。遠古時期的人們對于傳說中“瑤池仙境”的向往,通過想象、幻想、聯想等方式將其演繹成最早的園林,人們把人間優美的自然環境加以理想化,塑造成美好境域來改善自己的現實生存環境,有了最早的園林,就開始形成園林文化,通過文學家的思維給人們展示了一個非現實的意象世界,并以此傳達人類的審美經驗。文學家筆下的這種非現實的精彩的意象世界又給造園家提供了廣闊的想像空間,為他們的造園實踐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從某種意義上講二者是共通的:

娛樂消遣。游園、讀書可以使人們在緊張的工作之余,獲得一種精神性的放松和快怡,成為人們消遣的手段,好的園林山水建筑和好的文學作品都能給人帶來不同的精神享受,有異曲同工之妙。

認識事物。園林文學作品源于園林建筑,但他不僅僅是對園林建筑簡單的描述,其中不乏虛擬的意象世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夾雜著作者對園林的認識,而造園家對園林文學作品意境的理解和作者本人的理解又是不一樣的,二者認識的不同又進一步推動著園林理論和文化的發展。

引導教育。二者都會向受體顯現和指示某種典范,以對受體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引導游園者和讀者從中汲取精華,并根據游園者和讀者對園林和文學作品的理解進行道德的自我完善。

啟迪思想。園林和文學作品對接受主體進行引導與啟蒙,或以浩蕩的氣勢,或以洗練的語言,給受體以思想啟蒙,加深對園林和文學作品內在價值的提煉與欣賞。

平衡心理。通過對園林和文學作品的欣賞,使接受主體得到一種心理上的補償和平衡,可以愉悅他們的心情,開闊他們的視野,在一定程度上沖淡郁悶,保持情緒的穩定。

交流傳播。二者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在各民族和全世界的互相傳播,起到很好的交流作用,逐漸形成現代的混合式園林和自由式園林,為發揚中國園林和古典文學發揮重要作用。

3.2 中國園林和古典文學的區別

3.2.1 園林是一種實物,是客觀存在的美,而文學是對客觀存在的事物的描述,具有強烈的情感性。如康熙在承德避暑山莊看到古松、巖壑,聽到松濤聲時曾作詩:“云卷千松色,泉如萬籟吟”,美好的勝景激發了詩人強烈的感情,在作者的眼中不再是古松和巖壑,而是優美的詩句。

3.2.2 園林給人以感性認識,文學給人以理性認識。園林景觀僅憑人們的感官就可得到直觀、具體的意象,文學則需經理f生反思,結合讀者本人對記載文字的理解和生活經驗進行感知,對景觀進行初步模擬,同樣的園林景觀文字記載,不同的讀者感知景觀是不一樣的。

3.2.3 園林景觀具有現實性,文學作品則更多表現虛擬世界。造園家構建的景觀是現實生活中已有的或者可能有的東西,而文學作品則更多地體現非現實性,即虛擬性。如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中所描寫的“景物”并非實際存在的,而是經過了主體創造性的加工――虛構、虛擬,目的是為了表現一種蒼涼的人生況味。

3.2.4 園林景觀是對生存環境的美化,文學作品則是將其所負載的審美經驗加以加工、轉移和傳遞。如張于湖的詞:“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此詞上景下情,清澈空靈的景與蕭疏空闊的情交融,是情景合一的意境,使讀者從中體驗一種超塵脫俗的審美心境、情趣和經驗。

4 結語

篇7

關鍵詞:成人學習;成人心理;古典文學教學

成人教育是一種針對成年人實施的特殊教育方式,學員學習心理主要有以下特點:需要的現實性和動機的強烈性;自我的強烈性和人格的獨立性;認知的穩定性和經驗的豐富性;思維的多向性和掌握知識的同化性。針對學員的這些特點,我在長期的古典文學課堂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改革,收到較好的效果,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共勉。

一、教育目的明確化

在教育目的上,教師要注重智能教育、創新教育,培養成人的終身學習能力。成人學員雖然機械記憶力差,但理解力強,有較強的自制力,具備一定的知識積累。這些都是培養終身學習能力的優勢條件。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對學生進行全面系統的知識講授,而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幫助和引導成人獨立自主地完成學習任務,幫助成人克服學習中遇到的自身無法解決的困難。教師從傳統意義上的權威人土變為成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鼓舞者、咨詢者、服務者和幫助者。他最主要的任務已變為指導成人學習者掌握古典文學自學方法,使其逐漸擺脫對教師的依賴。

二、教學環境的寬松化

營造寬松的、積極的教學氛圍,為成人學習創設一個安全的被接受的環境,首先要求教師以師長和朋友的身份參與教學活動,真誠地尊重、接納成人學生,努力使成人學員感到自身的價值被承認、被尊重、被支持。成人學生在校上課時間短暫,特別是與教師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的時間就更少。教師要表現出質樸、誠實、坦白等真誠的品質,主動地有意識地多花時間接觸學生,充分利用課前、課間和課后的時間多與學員交談,多了解一些學員對學習課程的想法和心理,溝通感情,密切師生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改變教師為了教而教,學員為了學而學的教學脫節現象。教學中應發揮成人的優勢,注意啟發學員深入思考,發表見解,調動學員投入課堂學習過程中。由于學員參與,投入到了教學過程中,強化了學員的主體地位,提供了顯示自尊的機會,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學員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教師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無限發展的潛力,關心、了解成人學生的經驗,聽取他們的故事和認可他們曾經的成就,尊重他們的感情。在管理上也可適度放松要求,多一些寬容、理解和關懷,避免機械古板、誤解和冷漠。建立起信任、平等、溫暖的伙伴關系有利于保持和促進成人學習的動機與興趣,并能適當控制焦慮,使他們具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

三、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成人學員對學習多存獨到見解,理解能力強,有探討和研究問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社會實踐經驗,教師要注意向學員學習,認真對待學員的反應與建議,探求活潑多樣的教學方法。首先,要提供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根據成人不同的年齡層次、文化程度設置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組織形式。其次,在教學方法方面,要積極調動雙邊活動,關注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注重啟發式教學,改善“教”法,教給“學”法。有效利用“問題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課堂討論法”、“自學指導法”及“程序教學法”等諸種教學法,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應用性,提高成人的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在種種得體的教學方法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比較法”,如將古代文學與西方文學、當代文學進行比較;還可以進行朝代間、作家間、作品間的比較。比較教學使教學顯得形象直觀,容易被人接受。

四、教學內容的現實化

成人學生往往感性經驗較為豐富,但容易缺乏理性的理解,不能把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結合起來,即使感性經驗再豐富,也不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理論聯系實際是成人教育的教學基本原則,既要求老師在課堂上引導學員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系中去理解知識,還要使學員學會運用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做到學以致用。成人學員的經驗也是一種教學資源,教學應該結合成人學員的生產生活和工作實際,教師應該加以發掘并正確引導,使他們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階段,發揮學員的更大潛力。首先,古典文學教學要正確把握宏觀備課與微觀教學的關系,理清文學發展流變的軌跡,努力把握各個時期文學發展演變的基本特征,并以重點作家作品為代表,分析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作家作品,指出其各自特征及相互之間的承繼關系,使知識立體化、層次化,有利于學員對古典文學知識框架的全方位構建。其次,古典文學教學要面向人生。中國古典文學本身貯存著關于世界和人生的思考,是一個思想和感情的寶藏,這是其永久的活力和價值之所在,而且這種活力和價值具有普遍性,傳達出的往往是人類共通的一種感覺。古典文學的教學在本質上是促成學員和文學作品平等的心靈對話,用對自己及其自身環境的感悟去理解古代作家及他們的生存環境,引起心靈的共鳴。

五、教學手段現代化

現代多媒體教育在教育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具有很大的優越性,能夠以全方位、立體、動態的方式進行,以全面、形象、直觀的方式展示教學的內涵,而且以其多種媒體方式組合,有效地交替使用,來全面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感受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他們的感知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以電腦為依托的多媒體教學,以其聲像并茂的優勢,可以改善以教師為中心、被動的、單向灌輸的封閉式教學模式,豐富教學的表現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教學內容呈現出文學的魅力和強烈的感染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如在小說和戲曲教學時,插入相關的戲曲表演和電影電視等視頻信息,可以使原本單調的課堂變得豐富多彩;中國古典詩詞一方面形象性強、感情豐富,另一方面意境深邃空靈,如“水中月、鏡中花”、“羚羊掛角,無跡可求”,這就造成了理解和講授的難度,是公認的教學難點。如果在教學中插入一些古代名畫、古代樂曲、配樂朗誦等,營造一種引人人勝的氛圍,則有助于學員情感體驗的觸動和進行詩詞意境的體驗,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篇8

一、以人為本降低經典閱讀門檻

德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黑塞在談到名著閱讀時曾說:每個人應從自己能夠理解和喜歡的作品開始閱讀,不要迷信任何模式,“必須走一條愛之路,而非義務之路?!睂W生畢竟不同于成人,他們的興趣點要摸準。最初的閱讀應當選擇一些容易為他們接受,比較淺顯的作品。我的慣常做法是故弄玄虛講故事,講到緊要處就戛然而止,或者為某部作品編一個吸引學生眼球的廣告詞,來勾起學生的閱讀欲望。

二、借影視東風吹響經典閱讀號角

利用最近影視播放的有關名著改編的作品,“誘惑”學生看原著,找影視改編的優缺點,并嘗試提出自己的改進意見。有一些戲說的影視劇,我就引導學生去讀同時期的歷史,比賽誰能找出戲說的成分,恢復歷史原貌。例如,每回假期期間,電視臺都會重新播放《西游記》,就利用這個機會指導學生讀原著,互相印證。不定期的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由經典著作改編的影片,如《駱駝祥子》、《茶館》等,并發給他們有關的名著賞析,以此引導學生去閱讀原著,感受原著與影視的不同表現形式,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借歷史資料再現經典名著語境

經典名著由于受時空所限,難以讓人親近。對于那些學生接受起來有一定困難的作品,我通常給他們補充一些資料把經典來一個“包裝”。其中包括一些歷史圖片、歷史文物、歷史場境的紀錄等,努力減少跨語境所造成的接受困難。同時鼓勵學生編演劇作,用今人的視角再現古典,感受經典里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氣息。

四、生生互動創設經典閱讀氛圍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遍喿x、分享、體驗快樂,就會讓學生的興趣更加濃厚。開展課前交流活動:利用課前幾分鐘時間,讓學生輪流上臺自由表達,可以導讀名著名篇,可以談閱讀感受,向同學展示自己的課外閱讀成果。開展討論辯論活動、閱讀競賽、表演活動,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開辟展示園地:充分利用教室黑板報,開辟“讀書角”、“向您介紹一本好書”、“我的讀書筆記”等園地,讓學生有展示閱讀成果的場所。利用這些活動讓學生體驗閱讀的喜悅、成就感,將閱讀形成習慣。

五、以誦讀為主回歸閱讀經典模式

以誦讀為主的閱讀教學方式是古典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的傳統方式之一。以誦讀為主的教學方式是以引導學生高聲朗讀、反復吟誦,達到背誦程度為主的一種閱讀教學方式。在語言教育史上,誦讀作為有效的閱讀教學方式,是一以貫之的。

(一)古典文學作品自身的特點決定了以誦讀為主的教學方式的回歸

我國傳統文化的思維,以超常、頓悟見長,與之相對立,漢語的詞匯具有很強的模糊性和意象性。盡管語言是表達思想的工具,但并不是任何思想都能用語言準確地表達出來的。漢語字詞與世界其他語言種系相比,具有更濃的情感色彩,因此模糊性也就更為突出。古典文學作品作為用漢語表現的文學,其語言的模糊性、形象性、情意性決定了我們在教學中不能作太多的科學的精確分析。像“春花”、“秋月”、“玲瓏剔透”等詞語就如金森先生所說的那樣:“意義愈清楚,情感的寄托愈貧乏;情感的寄托愈豐富,意義愈不清楚?!?/p>

唐代杜牧《江南春》中,“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边@里的“千里”喻意極為模糊,但極言視野開闊,使意象更加深遠。對于這些語言,如果教師在講課過程中,講得太簡略,學生是很難意會其中的意境的,無法產生共鳴。但如果分析得過細,意象將會支零破碎,意境全無,那就更無法感染學生了。而采用誦讀,就可避免這種尷尬。可以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領會意境、感受形象、了解主題,教師只需適當講解、指導,讓學生讀準節奏、讀出語氣、讀出感情,通過誦讀,去“意會”,以達到理解的目的。

此外,古人做詩講究抑揚頓挫,做文講究啟承轉合,這使古典文學作品尤其古詩韻文本身就有一定的音樂性、節奏感,其語言的優美、意境的深邃,決定了它最適合于誦讀。可以這樣說,正是因為古典文學作品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在古典文學作品尤其古詩韻文的閱讀教學中采用以誦讀為主的教學方式。

(二)誦讀自身的豐富內涵決定了其成為古典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的主要教學方式之一

1.誦讀是理解的基石。首先,誦讀能培養學生對閱讀材料感知的敏銳性。其次,誦讀可以感知情境,對語言文字快速領悟。再次,誦讀可以強化學生多種心理活動。在誦讀中,面對感知的語言文字,感覺、知覺、表象、聯想、理解、情感等,主動、自覺地奔涌而出,閃電似地在頭腦中浮現、編碼、組合,滲透著思維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等活動,從而獲得對作品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所以南宋朱熹在《朱子讀書法》中說:“凡讀書且要熟悉讀,不可只管思。讀得貫通后而義理自出”,還說“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的境地的。可見,誦讀對于理解的確有著非同一般的作用。

2.誦讀是積累的捷徑?!坝浾b積累”是我國傳統讀書法的一種,讀得多,積累得自然豐厚。對于學習古典文學作品(尤其文言文)中的許多知識是需要記誦的。學生如果在閱讀中能記誦較大量的古詩文精品,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做到辭暢意達、文從字順。劉勰說“積學心儲寶”,黃宗羲云“要使古今體式,無不備于胸中,始不為韙所壓倒”,可見綿妙用。”而誦讀正是把知識儲存起來的一種最有效的方法。

3.誦讀是語感的源泉。

篇9

關鍵詞: 大學語文 古典美 傳統文化

近年來,隨著高校中大學語文課程的停而復開,學界對大學語文課程的存在意義、教學手段、改革方向等進行了很多討論。這種討論不僅促進了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改革,而且促進了《大學語文》教材的改革?!皳y計,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國內共出版發行大學語文教材1402種,目前正在使用的有100多種”。[1]各個版本的大學語文教材,無一不選錄大量古代詩文作為母語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快餐文化盛行、新媒介影響下的“新語文”現象[2]熱涌的E時代,古典文化正越行越遠。忘記傳統文化就是背叛人文歷史,就將迷茫于未來。大學語文作為所有專業大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即成為傳播古典文化的重要陣地。

教學古典文學篇目的任務是什么?是為了讓學生通曉古音古義、學會讀寫古文字?“茴香豆”的“茴”字到底有幾種寫法,是專門人才應該掌握的知識,不應該作為對各專業學生泛化的要求。我們認為,教學古典文學篇目,其目的是讓學生接受傳統文化,感受古典文化之美?;谶@個認識,我們嘗試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突出古典文化教育,引導學生探尋傳統文化的古典美。

一、辨識形式之古典美

古典文學作品形式多樣,從押韻與否來區分,可以分為韻文與散文兩大類。在韻文中,最為人熟知并喜愛的是詩和詞。我們以此為例,討論如何在教學中使學生領略形式上的古典美。

1.節奏美

作詩與吟詩是分不開的,詩人作詩自有千吟,不吟之無以落其筆。賞詩之人益多吟詩,不吟詩無以知其美。詩歌到了五、七言為標范的近體詩時代,吟詩的節奏已有大致的模式。王力先生認為:“近體詩的節奏,是以每兩個音節為一節,最后一個音節獨自成為一節?!盵3]比如五言詩,音節節奏依次為2、2、1,七言詩,音節節奏依次為2、2、2、1。不過泛覽群詩,兼吟詠之,詩歌節奏在末二節亦可錯位。如七言詩,音節節奏可以為2、2、1、2。這樣錯位的結果,使得全詩節奏有所變化,更顯節奏美。

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第1、5、6句節奏為2、2、2、1,其余5句節奏為2、2、1、2。進一步再玩味,可以發現,對仗的頷聯、頸聯,節奏完全相同,而不對仗的首聯、尾聯,節奏則可以相同,也可以錯落。生活中不乏將七言詩一律讀作2、2、2、1節奏的人,譬如第二句,讀成“錦官/城外/柏森/森”的大有人在,譬如尾聯,讀成“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人數不勝數。我們的任務就是在大學語文課堂上教會學生正確地辨識其節奏,即使不會作詩,在吟詩時也能凸顯文化品位。

2.韻語美

古典詩詞中存在大量的韻文,韻語的和諧使詩詞的吟誦得以朗朗上口。如千古名句“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全詞以“樓”、“愁”、“休”、“秋”相與為韻。韻尾調作陰平,適合拉長聲調,裊裊有余音。無論是吟誦之,或是彈歌之,都令人含韻咀味,意緒悠然。

又如蘇軾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整首詞韻尾全是入聲字:物、壁、雪、杰、滅、發、月,使詞文奔放豪邁的氣勢頓收于噴薄之際,讀之短促有力,干練精爽。

如此種韻語之美,在大學語文教材中隨處可見。課堂教學時,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注意到韻尾的類型,吟誦時應體現出韻尾的韻類特征,舒聲韻尾可適當延長氣息,促聲韻尾則有意加強頓挫,尤能展現古典之美。

3.調律美

古典詩詞之格律,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聲調的平仄。比如近體詩,嚴整的格律應該是句中平仄相間,一聯中兩句平仄相對,上一聯的下句和下一聯的上句平仄相粘。正是這些相間、相對、相粘使得詩句聲調高低錯落,收放有致。

如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此詩首句不入韻,韻腳在“貧”、“人”二字。平仄如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整首詩平仄嚴整,僅在第4句首字可平可仄處拗而不救。仄聲“日暮”、“遠”與平聲“蒼山”相間,平聲“天寒”又與仄聲“日暮”相對,“柴門”句參照“天寒”句平仄相粘而出,又因“柴門”句不入韻須收于仄聲,故將“白屋貧”的“仄仄平”調整為“聞犬吠”的“平仄仄”。漢語的“平”、“仄”兩大類聲調在詩句中變化萬千。詩中又間綴“日”、“白”、“屋”、“雪”四個入聲字,使調律在工整之余、益顯錯落有致。這種聲調格律之美也是我們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應重視的對象。

二、感受內容之古典美

古典文學作品除了在形式上有不同于現代文學的地方外,在內容上也有一些特別能體現古典文化美的方面。有些審美對象經常出現在作品中,使帶有這些審美對象的文學語言逐漸帶有特殊的文化色彩。

1.山水神韻

和中國畫一樣,山水風光永遠是古典詩詞吟詠的主題。從古至今不知有多少詩人文豪贊美過山水風韻。如王維《漢江臨眺》描寫荊楚風光,壯闊山水。一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流傳千古,彌足涵泳。這種畫一般的山水風韻,如能配合中國畫進行審美教育,則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2.月下情懷

在中國文人的筆下,月是一種獨特的審美意象。如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賦予月以思鄉念人之意;張若虛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賦予月以感史懷古之智。月以其清冷的容顏、如水的光華,博得眾多詩心文人的偏愛,成為他們感時寄情的對象。在大學語文課堂中,如能啟發學生廣搜詠月之詩以類比泛讀,則能幫助學生理解古人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下為何鐘愛詠月抒情,為何諸多詠月之句成為動人心弦的千古絕唱。

3.樂音琴思

古代詩文中,有一些吟詠音樂的詩詞,獨成一種特殊的題材。比如王步高主編的《大學語文》中就集中收錄了詠音樂詩詞22首。[4]其中李白的“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杜甫的“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白居易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都是學生們耳熟能詳的名句。文人詠音樂,或是歌贊藝人技法之高妙,或是寄托清絕高遠之情思。大學語文課堂應引導學生體會詠音樂詩詞背后的文化內涵。音樂,尤其是琴樂,在文人筆下往往是陽春白雪的代名詞。文人筆下彈琴的往往是高僧、智者,很少寫到女性彈琴的。這和女性弄箏寄托少女情思完全不同。琴音所承載的,往往是古雅的情調、高遠的哲思,常常寄托操琴人或作者絕塵的品性、高潔的情操。大學語文可從這個方面培養大學生對古典音樂美的興趣。

4.詩酒人生

自《詩經》起,歷代文人都與酒有不解之緣?!皬闹袊膶W史上你很難舉出不喝酒的詩人,無論誰,詩里總有酒”。[5]如李白“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是抒發孤獨無親的愁思,“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是抒發生命易逝的感慨;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抒發友人之間的別情;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是抒發軍人征戰的豪情;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抒發憤世嫉俗的悲情;鮑照“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是抒發懷才不遇的傷情。這些酒意詩情是中國古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語文傳播古典美的重要途徑。

三、體味情感之古典美

情感并無古今之分,可是有些道德情感,古人更為重視,而今人已漸不屑。譬如王步高主編的《大學語文(全編本)》分類輯錄大量情感道德篇目,主要有誠信、修身、公正、仁愛、處人、孝慈、寬恕、處世、順逆、大度、明智、節制、改過、廉恥、廉潔等類目。其中如誠信之“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公正之“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節制之“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衛靈公》),廉潔之“廉者,政之本也;讓者,德之主也”(《晏子春秋?內篇?雜下第六》),等等,久已不為人重視,引發眾多“世風日下”的感慨,直到近幾年才又重新被人提起,作為重要的行業道德標準進行廣泛的宣傳、深入的學習。大學生正處在學校向社會過渡的重要人生階段,性格已然形成,而人生觀、價值觀還有可能搖擺,在受到社會多元文化沖擊之時,需要一些引導和支撐,應能在古代圣哲語錄中擷取片言聊以自警。這也是大學語文情感古典美的教育目標。

四、結語

誰說大學語文可以休矣?大學語文不是高四語文,不是糾纏于音義語法的課程。大學語文可以是傳承古典文化的課程。“傳統被整個社會承載著,它就生活于現在”。[6]古典文化是經典,同時也生活于現在。我們需要大學語文彰顯學生頭腦中模糊的古典文化,使我們的現代生活中仍保有古典美的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汪瑞林.大學語文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N].中國教育報,2007-08-22,(3).

[2]周志強.“新語文”與大學語文的感染教育[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

[3]王力.漢語詩律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王步高.大學語文(全編本)[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篇10

關鍵詞:獨立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實踐性;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本文是寧夏大學2010年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立項“獨立學院《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實踐性教學改革”之階段性成果。)

獨立學院是中國高校教育體制近十年來出現的新嘗試,如何建設自己的辦學內涵,形成自身鮮明的辦學特色,走出一條全新的完全適應當代中國社會建設與發展需要的辦學模式,這就需要我們立足于學生的知識現狀、學院的教學現狀,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探索符合獨立學院特點的新型實踐性教學體系。本文針對筆者在獨立學院承擔《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工作所推行的實踐性教學改革提出若干粗淺的看法。

一、獨立學院《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實踐性教學是切合學生實際知識結構與學習訴求的最佳教學途徑。

毋庸諱言,獨立學院所招收的學生絕大部分在中學階段都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較差,基礎知識的掌握較為薄弱。筆者曾在漢語言專業四個年級的班級進行過問卷調查,問卷中羅列的問題從中學階段是否對中國古代文學有無興趣?是否主動參加過古典詩詞誦讀活動?上大學之前是否閱讀過中國古代小說名著?到進入大學以后對古代文學的興趣有無變化?有沒有一個比較明晰的學習古代文學的目的?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85%以上學生的回答竟然都是沒有。由此可見,中學階段以高考取得高分為目的語文教學使得一部分學生對于古代文學興味索然,在他們看來,古典文學就等同于雜亂無章的知識碎片,是老師強行灌輸、注入于他們心田的,學生只需要機械地去背誦、接受即可。因為學生并沒有被激發起學習古典文學的興趣,更沒有養成以一種主動的精神去接受古典文學精品的浸潤、熏染,以此來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培育自身的人文情懷,所以進入大學以后,學生頭腦中關于古典文學零碎的知識碎片,早已被時間的流逝蕩滌殆盡,他們對古典文學作品的感受力與領悟力存在著先天不足,故而,進入大學后,他們會帶著某種成見來面對古代文學這門課程,絕大多數學生學習興趣也就自然不會有什么明顯的變化。這就是獨立學院教學對象學習《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現實基礎。

與此同時,筆者的調查問卷中也涉及到了獨立學院學生對古代文學教學的學習訴求與最佳教學途徑。下列問題引起了接受調查的學生較為深入的思考:現在大多數人都不屑于古典文學,你對此抱有何種態度?95%以上的學生回答是古典文學并沒有過時,學習它有助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你認為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目的是什么?90%以上的學生回答是,了解古代仁人志士的優秀道德品質,更好的為自己修身養性;你希望教師以什么樣的教學方式講授古代文學?98%的學生回答是,聯系現實,古為今用;你覺得采用n+2教學改革模式①的學習效果到底好不好?85%以上的學生回答是很好。

通過調查了解,獨立學院的學生也有著比較強烈地學好《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愿望,只是他們更加渴望這門課程的學習與講授能夠立足于他們自身的知識現狀,能夠為他們健全人格培養提供一些切實的幫助,進而為將來步入社會從事某種職業提供實際的能力培養。

二、獨立學院《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實踐性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實踐性教學目標不明確。

獨立學院要創出自身特色,培養的學生在激烈競爭的就業市場具備較強的競爭力,就必須要有明確的具有一定創新性的培養目標。它的“新”要以教學為中心,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普通應用型人才為核心目的,體現在教學上就是要探索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全面轉型革新?!吨袊糯膶W》作為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新聞、文秘等專業的必修課程,學時較長,內容廣博,課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目前獨立學院在對這門課程的教學中流行的教學模式,是“文學史”加上“作品選”,而以“史”為主,許多學校甚至將這門課程直接當做“中國文學史”。既然是“史”,所講就多為作家地位、藝術成就、時代思潮、發展規律之類宏觀問題。這種教學模式的局限與流弊是顯而易見的:學生缺失對古代文學優秀作品魅力的直觀感悟,凌空蹈虛的理論概述不但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也會引導學生去應付教學、應付考試,使得他們只須死記硬背文學史上歸納的條條款款就能在這門課程的學習中輕松過關。這樣的教學模式,既與學生學以致用的學習愿望想去甚遠,而且學生走出校門也定會難以適應當今社會對文科人才的要求。

(二)實踐性教學體系的建構不完善。

獨立學院在成立之初多依附于一本大學,所以其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培養方案先天嫁接母體,教學基本上延續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重知識傳授、輕能力素質培養的問題比較突出;實踐教學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即使有實踐教學的環節,也往往多半淺嘗輒止,缺少系統性、多層次性和相對獨立性;實踐教學的內容比較單調,達不到培養學生實際能力的需要;課程考試多沿用傳統的閉卷考試方法,實踐教學的成果無法反映到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考核之中。

(三)實踐性教學資源相對不足。

獨立學院發展速度較快,但似乎更多是在追求一種量的增長,不乏一些學校在盲目地擴大招生規模、拓展招生專業,無暇顧及教學基礎設施的建設,更無力量投入經費保證實踐教學的正常進行。實踐教學需要的圖書資料及相關的教學輔助設備得不到保障,從而導致學生實踐訓練不足,直接影響了實踐教學的質量。

(四)實踐性教學所需要的指導教師較為匱乏。

由于獨立學院成立時間較短,師資力量的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近年新招進的老師都比較年輕,普遍缺乏教學經驗,外聘教師的流動性較大,這樣的情況下很難形成一個固定的教學團隊,良好教學傳統的傳承更是無從談起。而《中國古代文學》的實踐教學又對教師的教學技巧與自身的知識儲備、科研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如果因為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不足,或是指導實踐的教師頻繁變動,實踐教學自然會失去對學生應有的吸引力。實際上,獨立學院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隊伍質量,已然成為了能否推行實踐教學的瓶頸。

三、獨立學院《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實踐性教學的策略與方法。

(一)確立以綜合素質的提升為培養目標的教學模式。

筆者認為,獨立學院講授《中國古代文學》,不應該簡單地把這門課程當成“史”或“論”來教學,而應該著重講授中國各體文學本身,應該引導學生多讀和細讀經典文學原著。通過多讀與細讀,去感受中國文學的藝術魅力,從而培養學生典雅的氣質與高雅的情操。“我們應該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使他們不僅具有開拓新知識的創造力,而且具有一個高尚的靈魂,具有正確的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及對社會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成為對社會有貢獻有價值的一分子,他們才能作為一個完整人格的人度過更有意義的一生。”[1]完整的人格應該具備樂觀豁達,積極向上,有責任心和使命感等一系列基本特征。而《中國古代文學》俯拾皆是的真善美的內涵,不但完全能夠提供完整人格塑造的基本素材,而且它還能以厚重的文化濡染力量,沁人心脾的優美意境,潤物無聲地發揮對學生理想人格的熔鑄作用。袁行霈先生說過:“中國文學的創作注重表現意境,文學的鑒賞當然也應該力求感受和進入意境。當我們讀著那些意境深遠的作品時,可能暫時忽略了周圍的一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整個心靈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之中,有時是自己的審美經驗被喚起,并和詩人取得共鳴,有時會對一種新生活、新的性格,對宇宙和人生得到新的理解。有時會感到超越了故我,在人格和智力上走向更加光明和智慧的世界?!盵2]

在基礎知識的掌握方面,重點要求學生體悟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與此同時,輔以背誦與模擬練習,將古典名篇的語言藝術化為己有,從而轉化為一種實用的技能,即能以優美雅致的文筆撰寫各類文章,包括應用文,學術文以及美文等。至于文學發展史一類見仁見智的理論問題,作初步了解即可。事實上,獨立學院中文系的培養目標,主要是社會各行業包括國家各級機關廣泛需要的文職人員,而不可能是作家、詩人或文學批評家。眾所周知,作家或詩人無法由高校批量生產,而文學批評家則社會所需有限。所以,獨立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應該既務虛又務實,以培養學生的氣質、情趣、談吐與文筆等為主要目標。

在能力培養與提升方面,通過《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學習,要求根據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以就業作為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具的具體要求,著重培養學生以下幾方面的能力:第一是從事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能力:作為中小學語文教師應具備的古典詩詞教學的實踐能力和分析歸納與綜合鑒賞作品等專業技能。第二是具備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能夠通過古注閱讀古典文學原著,具備文本解讀的基本能力;能夠檢索使用文獻資料,并且把握學界相關問題的研究動態,具備獨立撰寫文學專題研究報告或文獻綜述的能力。第三是從事其他行業的競爭能力:未來從事與漢語言文學相關的職業,諸如文秘、新聞、傳媒等職業所具備的人文素養、綜合素質與聽說讀寫的能力。

(二)制定以自我實踐為導向的課程改革措施。

獨立學院《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如何對學生進行實踐訓練?通過我們幾年的教學實踐驗證,以下措施效果頗好:

首先,任課教師要對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有明確的認識,課堂教學要圍繞形成學生能力為核心而展開。具體做法是,通過古典文學原著的精講來建構學生聽說讀寫實訓的基本內容。譬如古典詩詞的講讀,不能只停留在一般性的鑒賞和了解古詩詞體制常識層面,而是要讓學生在掌握古詩詞鑒賞技巧的同時,能夠自己去作詩和填詞,對學生寫作能力進行訓練,以學生的古詩詞創作代替傳統的課后練習,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方面更加感性地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達到了學以致用,強化了學生的寫作能力與學習興趣的目的;“文讀百遍,其義自見”,古典文學經典作品需要大量吟誦,課堂教學中,適當組織學生學習吟唱古典詩詞作品,或者進行詩詞的背誦與誦讀比賽,讓學生在朗朗讀書聲中去體驗作品的美感,培養學生的審美感悟力以及對傳統經典作品內在精神的把握能力;《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也應積極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通過播放一些優秀文學作品的聲像資料,以更加靈活有趣的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也可以讓學生將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片段排練成話劇或情景劇的形式在課堂上演出,通過場景的再現,真正引領學生走入古人的世界,去切身感受他們作品所表達的喜怒哀樂之情。筆者曾在講授屈原《九章》和司馬遷《史記》的時候,就曾讓學生自導自演過《山鬼》和《高祖本紀》中的鴻門宴,學生的反映非常好。

其次,以學生知識的應用與提升為目標,拓展學生學習與實踐的平臺。教師在講授《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中要時常有一種引起學生思考一些學術問題意識,一些有爭議的問題,或是學術界討論的熱點問題,可以在課堂上介紹給學生,并給學生提點一些思考的門徑,讓學生課下去嘗試搜集相關資料,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解決的方案。另外,教師也應該將學生納入到自己的課題研究工作之中,按照一定的步驟與計劃讓學生參與一些研究的基礎工作。通過引導學生進入古代文學的現代研究,讓學生去了解古代文學研究的基本方法,進而促進學生科研能力的形成。

再次,教師要注意培育《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學習的氛圍,注重發揮一種積極參與的群體效應。可以組織學生成立學習古典文學的興趣小組,以團體的形式讓學生分工協作去制作一些課件在課堂上進行演示;也可以根據學生不同興趣成立讀書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分享閱讀感受;也可以組織部分學生成立古典文學研究小組,由教師給出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利用團隊的優勢去鍛煉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最后,要注重《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實踐教學效果的檢查。獨立學院課程改革的實施,不能只停留在某種方案的提出,而是要落到實處并且使任課教師和學生都看到實效。從學院教學管理的層面來說,要制訂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督檢查的辦法,切實保障實踐性教學的常態化,從具體任課的教師來說,不但要擔負學生一系列實踐活動的指導教師,而且也要負責考核檢查學生的實踐成果。

(三)完善實踐性課程的管理體系。

獨立學院推行《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實踐性教學改革,著眼于課程管理體系的完善與建構,制定好本課程的實踐性教學標準、實踐教學教學質量規格、反映實踐教學成果的考試大綱、實踐性教學指導綱要等教學文本,從體現實踐性教學大綱的指導性和規范性出發,不僅結合每章的教學內容,設定考核目標作為評價實踐性教學效果和實踐性教學目標完成的尺度,而且制定統一的實踐性教學質量規格要求。同時,還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和課堂延伸的學習內容的指導,提供相應的參考書目和具體學習要求,使學生的學習有明確的指向,真正在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中能將自己鍛造成為人格健全、具備一定實際能力的合格人才。

注釋

①“n+2教學改革模式”是我院采取的一種教學、考試模式。其中n是指教學的動態化管理或教學過程考核,包括課堂實踐、討論、考勤、作業等,原則上n要求大于或等于3,2是指讀書筆記加期末考試。這三項考核成績構成本課程最終成績,其比例是40%+20%+40%。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