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電一體化專業必修課范文

時間:2023-08-09 17:40: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機電一體化專業必修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機電一體化專業必修課

篇1

當今社會是機械化的社會,各行各業的機械化水平越來越高,機電一體化技術也在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要求高校教學要緊密聯系社會發展,要向學生傳授最新知識、最新技術工藝。因此,在教材的選擇中就要注重根據行業實際情況和人才培養的目標來選擇最優質的教材。教材體系要能夠反映出當前機電一體化技術的現狀和發展趨勢,讓學生接觸到最新技術工藝,使得教材具有時代性和前瞻性。專業必修課作為機電一體化專業的核心科目,更需要緊跟社會發展實際,尋找出原來教材體系中的問題,不斷進行改革創新。

2創設情境,營造職業氛圍

職業能力的提高最關鍵的在于根據職業的特點來進行針對性教學,創設工作情境,使學生在一定的工作情境中尋找到學習方向,讓學生通過完成一定的項目來提高技能水平,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因此,機電一體化專業必修課的教學要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將教學內容分成若干個有聯系的板塊,每個板塊作為一個子項目,最終形成一個大項目。教師在課堂或實訓基地中模擬出工作過程的情境,讓學生成為整個生產過程的一個角色,讓學生身臨其境,促進學生主動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

3啟發式教學

在情境教學中離不開教師的啟發式教學,這兩者是融合在一起的。教師需要創設一定的情境,但是營造出職業氛圍的情境需要教師的一步步引導,因此啟發式教學就必不可少。首先,教師提出學習內容,也就是子項目,向學生布置任務。其次,師生一起討論項目要如何完成,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來提出一些問題將學生引導到正確的道路上,促進學生制定正確的計劃。再次,讓學生分成小組按照計劃來一步步完成任務,教師對整個實施過程進行觀察,并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最后,學生按照項目要求進行逐項檢查,再由教師來進行檢查,分析完成任務的結果與實際任務要求之間的差距,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并在今后的學習中努力改進,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4注重方法教學

機電一體化專業必修課的特點是要求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自己動手,在動手的過程中積累經驗、獲得技能。教師在教學中注重方法教學,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學習習慣培養以及技能操作方法的學習,讓學生更好的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需要學生之間的交流、分工合作,教師要注重每個學生的特點,充分發揮每一個人的潛能,促進工作任務的完成,實現最佳團隊合作效果。

5教師觀念的轉變

傳統的機電一體化專業必修課的教學就是課程教學,教師在課堂中講授那些枯燥抽象的知識,學生聽得云里霧里。而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給了教師很大挑戰,教師需要轉變自身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水平,將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高校要正確認識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注重校企合作,注重實訓基地的建設。建設出高水平的現代化實訓基地,讓學生在實訓基地中融入工作情境,促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專業必修課的教學質量體現在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在于動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因此,要制定出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注重過程考核,比如說,操作考試、實踐能力測試、設計考試、口試、課堂考核等有機結合起來。

6結束語

篇2

由于機電一體化專業所開設的實驗與實訓課程,往往由于相關設備體積比較龐大,集成度高,價格昂貴,因此,許多院校對于機電一體化專業實驗實訓所配置的設備都相對比較陳舊、簡陋。很多實驗臺或者實驗設備都只能完成演示性實驗,整個過程對學生動手能力的鍛煉極其有限,且缺乏創新性的實驗臺供學生動手實踐,重復性的實驗無法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2機電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策略分析

2.1調整理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式

在教學內容方面,制定符合現代化建設要求的機電一體化專業教學計劃,以綜合素質培養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圍繞培養目標,對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進行合理的綜合安排,力求整體優化。在課程設計方面,除了安排專業必修課外,還適當設置專業選修課,以便學生根據個人的實際需要制定相應的課程學習計劃。在教學方式方面,運用多媒體教學進行直觀教學,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應該與時俱進,了解課程最新的技術動態,并將其傳授給學生,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求知欲和學習的動力。

2.2加大實踐教學比重,增強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是以生產(加工、設計)過程為主線,分階段制定實踐教學內容,內容包括實訓大綱、實訓教材、實訓教學規范、實訓考核標準、題庫等。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精工藝、善施工、懂數控、會操作為目標。制定各階段實踐性教學總體計劃和要求。形成與理論教學相互配合,以基本技能為基礎,專業技能為重點,注重技術應用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開放式管理,產、學、研、培一體化的體系。實踐教學計劃與大綱要明確各階段學生做什么、怎樣做、完成什么、達到什么標準等具體量化的內容。實踐教學方式可采取實驗室操作和工廠實訓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在安排傳統實驗的基礎上,還可設置創新實驗室,以便學生開展創新設計實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3建立產學研合作基地,定期輸送學生進行專業實訓

高職院校可與當地相關的事業、企業單位建立產學研合作基地,針對相關企業目前急需的人才方式設定特殊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互動教學。定期向產學研單位輸送學生進行實際工廠訓練,加強學校和企業之間的互動培養,有助于學生今后的進一步發展。

3結語

篇3

機高職教學Chinese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2012年第17期中國職業技術教育教學電一體化技術與系統是機電一體化專業的必修課之一,在專業課程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該課程理論性和實踐性要求高,教學內容涉及的知識面廣,內容涵蓋傳感器、電機控制技術、氣動技術、可編程控制器、通信技術和人機界面及組態技術等內容。基于此需要將各部分知識進行融合和變通,才能很好的應用于實踐。

一、CDIO的理念

CDIO是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為首的全球幾十所著名大學倡導的現代工程教育框架,即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施(Implement)、運作(Operate)的縮寫。“構思”指明確客戶需求,考慮技術、企業戰略和制度等因素,不斷改進概念、技術和商業計劃;“設計”指制定開發產品系統所需的各種計劃、圖紙和算法;“實施”指把設計轉變為產品的過程,包括硬件制造、軟件編程、測試、檢查和驗證;“運行”指對產品系統的維護、優化和淘汰[1]。

CDIO基于經驗學習模式,植根于建構主義和認知發展理論,以產品研發到產品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學習工程。其核心理念是充分利用大學學科齊全、學習資料豐富的條件,盡可能接近工程實際,以涉及技術、經濟、企業和社會的團隊綜合設計型大項目為主要載體,結合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使學生在CDIO全過程中不斷學習,在理論知識、個人素質、發展能力、協作能力和集社會、歷史、科技于一體的大系統適應與調控能力等四方面得到全面訓練。

二、CDIO模式下多種教學方法的實踐

以機電一體化技術與系統中自動化生產線分揀單元的設計與控制為例介紹CDIO模式下的教學實踐,重點介紹如何將任務驅動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基于仿真的教學法和多媒體教學法融入CDIO模式的構思、設計、實施和運作4個教學環節中,具體實施過程如圖1所示。

1.項目構思

采用多媒體教學方法實施課堂教學。首先給出任務,要求在3.5小時內完成機械、傳感器、氣路安裝與調試,并進行PLC的程序設計調試。重點能夠通過變頻器來控制異步電動機實現高、中、低三種轉速的調整,同時具有反轉控制功能。基于此介紹異步電動機調速的方法和變頻調速的概念,同時采用基于仿真的教學方法,根據SPWM的調制原理,利用MATLAB軟件搭建仿真模型,如圖2所示。同時利用仿真軟件演示具體的調制過程,如圖3所示。在這個基礎上,讓學生分組討論。

2.項目設計

在項目設計階段,學生自主學習所用變頻器的產品手冊,掌握其接線和使用方法。列出元件清單,制定實施方案,進行程序算法設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往往感覺困難重重,不知從何入手,很多學生在這個階段容易產生厭學的心理,最終放棄整個項目的學習。教師應在適當的時機給以點撥,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解決一個個問題,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信心。

3.項目實施

項目實施階段,采用現場教學方法,對每組學生進行分別指導,包括硬件安裝、參數設置、軟件編程、測試、檢查和驗證。應用合作學習方式,為學生營造一個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合作情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做中學,學中做,習得技能,獲得能力。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知識,從實踐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4.項目運作

每組學生對自己完成的項目進行完善和補充,同時做好自評和互評,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總結評論。

篇4

關鍵詞: 機電一體化專業 《機械制造基礎》課程 教學方法

高職機電一體化專業課程設置中,不會有《機械制造工藝學》、《金屬切削原理與刀具設計》、《夾具設計》、《機械切削機床》等機械制造類專業專業必修課程,為了使學生能一定程度上掌握機床、刀具、夾具、工藝等方面的知識,《機械制造基礎》課程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我結合教學經驗,以及與同事、機電一體化專業學生的探討,對本課程教學提出了以下意見。

1.加強基礎理論教學,基礎理論的多媒體教學

學科的基礎理論是構成該學科的基石,基本理論是我們分析和研究問題的指南,基本理論越扎實,我們的視野就越寬,思路就越廣,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越強。工程材料及材料處理部分教學是學生進行工程實踐和工程設計的基礎,該部分內容偏重于理論性,實踐性方面主要體現在對理論的驗證。在理論教學中我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制作多媒體課件實施教學,這樣理論上比較抽象的概念得到了具體形象表達。如鐵素體、奧氏體、珠光體等組織通過課件形象生動的展示,其結構的微觀組織在學生頭腦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對鐵碳合金結晶過程分析、熱處理過程、組織轉變等內容,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學生在金屬材料的內部組織與外在性能之間建立了直接的聯系。學生能夠很透徹地對該部分內容進行理解。加強基礎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具備良好機械制造基礎知識的人,才有可能成為優秀的機械專業人才。

2.以工程案例為主線,組織模塊教學

以實際工程案例為主線,組織模塊教學。讓學生直接面對某一個機器零件或某一臺設備,從圖紙技術要求出發,分析和實施工作的全過程。對學生來說,由始至終接觸一項工作的全過程,針對性強,有利于培養綜合應用能力和對未來職業崗位的適應性,不再茫然無知和縮手縮腳,更能適應崗位的要求;而且工作任務明確,學生對此較感興趣、表現積極主動。但對教師來說,任務卻更艱巨。因為這完全打破了教材的體系,以往教材追求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總是先基礎理論后專業實踐,現在必須讓基礎理論和專業實踐有機地結合,基礎理論知識點的介紹穿插在解決工程問題過程中,教學中以因需施教為原則,學以致用為出發點,需要什么,學習什么,教師介紹什么;需要多少,學習多少,教師介紹多少。機電一體化專業《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是一門知識點多的交叉學科,它涉及許多學科知識,如機械制圖、金屬材料與熱處理、公差配合、機械結構原理、機械加工及設備、工程標準規范等,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較全面的知識和對知識的融會貫通能力及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

3.重視實習教學,強化實踐環節

實習教學是極其重要的教學環節,《機械制造基礎》實踐性環節在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創新能力培養方面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扎實的理論基礎是靈魂,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教學的根本,這也是工業現代化時代對人才的要求。《機械制造基礎》的實習教學任務應該圍繞這一要求展開,需要創造自主學習、自我激勵的實習環境,培養學生有較強的自我建構能力。我國生源實踐基礎差,生源特點和實踐水平影響教學過程、教學方式和內容。我們的學生基本無實踐經歷,特別是來自鄉村的學生,工業基礎知識非常缺乏,使得《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的實習教學更加困難,難以完成實習教學,這就要求我們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基礎訓練。國外很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實踐環節占總學時的比例較大。如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實踐課時可占總學時的2/3,實習時間都比我國長。他們十分注重教育與生產的緊密結合,有一些國外的學校對“由校門到校門”的學生還要求經過半年的預科訓練,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無疑具有很強的實踐能力。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存在很大的差距,必須在實踐教學環節上下工夫,提供足夠的實習、實驗、設計等實踐條件;擺脫驗證的設計性、綜合性、針對性和開放性;對許多不宜放在某一些章節中的實驗合并為綜合實驗,把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放在實踐中學習;要加強實踐環節的管理,全方位營造《機械制造基礎》實習的理想環境,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4.結語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行業發展的大環境下,教師要自身的特點結合教學現場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用全新的觀念理論審視指導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和領域,以促進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呂英波,王進軍.關于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改革的研究,機電技術,2006.01.

篇5

針對數控專業培養目標的能力結構要求,圍繞如何達到所要求的職業能力。根據數控技術專業的特點和教學規律,構建了以“分層培養,層層把關。先易后難,層層遞進,逐步提高”為突出特點的實踐教學體系(如圖所示)。在構建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兩點: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教學體系與理論教學體系的側重點不同,實踐教學體系是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崗位職業能力為中心來進行訓練,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和技術應用能力,著重對經驗技術和理論技術的掌握,并要求熟練操作。但不能人為地隔絕實踐教學體系與理論教學體系的聯系。只有建立在掌握有關概念、原理、工藝規程的基礎上二,才能在實習中得心應手,才會在實踐中有所什么是納米材料創新,只有在實習中堅持理論指導實踐,才能把學到的理論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轉化為實踐活動的直接經驗。

2。實踐內容要具有連續性、針對性和綜合性,,在實訓課題的選擇上,要充分考慮了學院的設備現狀、學時安排、生源素質、理論課程的學習及不同學科實訓內容的銜接等因素來統籌安排。努力做到一方面兼顧不同學科的相互銜接,使實習課題在不同學科間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另一方面形成從初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形成從認識實踐到專業操作技能訓練實踐,最后再到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訓練實踐的實踐教學體系。例如制圖測繪、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數控加工工藝課程設計等實訓課題都可以選用減速箱,做到內容相互銜接前后連貫,有利于學生形成從設計、制造到裝配成產品的整體概念。例如車削工種的qq網盤打不開怎么辦實訓,在前期先安排基本的操作技能的訓練,如單一的車外圓、銑槽等,而在后期則安排了一些綜合性課題的訓練項目,如軸類零件,既有端面、外圓面、鍵槽、螺紋、錐面孔等的加工,又涉及到刀具、工具夾具、量具的正確選用和工藝制定、程序編制、加工生產、產品檢驗、質量分析等生產及技術環節,實現了實訓教學由低級到高級、由單項到綜合的過渡。又例如畢業設計的課題選擇具體某塑料制品的生產,可以實現模具設計、CAD造型、工藝編制、數控加工、注塑成型等多種技能的綜合訓練要求,而且最終還形成產品。

實踐性教學環節實施方案

集中實踐性教學的教學效果是本專業達到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為此,各辦學單位就實踐性教學的安排應注意以下幾點:

1、必修課中可編程控制器應用實訓應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盡可能結合產品的生產工義烏來料加工網藝過程和控制要求來制定實訓方案,務使實訓體現生產實際。

2、綜合實訓環節中機電一體化系統綜合實訓以機電一體化產品的運動控制、邏輯控制、檢測技術為核心來制定實訓方案,各辦學單位可根據自己的硬件條件具體安排實訓內容。

篇6

【關鍵詞】技能競賽 課程改革 電氣專業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3-0186-02

一 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

1.優化教學內容,推動教學改革

無論是哪一個競賽項目,其技能競賽試題的內容均吸收了行業發展的最新技術,反映了最新的職業技能要求,而這些信息對教學改革有較大意義。在進行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要將課程改革與技能競賽緊密結合,利用技能競賽所反映出來的內容不斷補充和完善項目課程教學,推進競賽內容的普及化教育。如在這幾年的機電一體化中可以看出,由開始的單一流水線功能,慢慢融入了傳感、變頻以及最近的觸摸屏等技術,由此,針對技能競賽所體現出來的信息,我校這幾年在電氣自動化、機電一體化專業中緊密結合專業發展方向,逐步開設了變頻器、觸摸屏等專業課程,并根據不同專業以專業選修課或專業必修課的形式制訂了人才培養方案。

除此之外,職業技能競賽的評分標準也在一定程度上給電氣自動化專業的教學目標改革提供了信息。無論是市級競賽還是省級競賽,每個項目的競賽試題都是相關領域的專家結合市場、企業以及專業的發展而定的內容,同時每個項目的評分標準也是該行業標準的一個反映。以電氣安裝競賽項目為例,以往的電工實習中,對學生的安裝標準并不是很嚴格,在職業學校中普遍不重視一些安裝的基本規范。因此在電氣安裝這一競賽項目中,要嚴格執行國家電氣安裝標準。通過競賽來推動電氣安裝的規范化,使各個職業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在電氣安裝方面能一絲不茍地執行國家標準,以提高我國技術工人的水平。

2.催化教學實驗設備的轉型

職業技能競賽的不斷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國家專業教學實驗設備的轉型。眾所周知,在電氣專業教育中,是否能培養技能型人才的一個較為重要的因素就是是否具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教學實驗設備。

在職業技能競賽機制尚未形成之前,市場上針對電氣專業的各種教學實驗設備的功能都是單一的。如PLC教學儀器,大部分只是針對PLC編程所使用的,用一些彩燈所做的模擬模塊,對于一些自動控制系統,一些傳感器只是用簡單的開關來代替;再如幾年前的單片機實驗設備,大部分也是用一些簡單的燈、開關來模擬輸出。這樣的教學儀器功能單一,PLC教儀只用到PLC,單片機教儀只用到單片機知識,教學、學習成果直觀可視性低,一方面降低了學生主觀參與度,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各種專業課程知識的融合。

隨著職業技能競賽的發展,目前各種教學儀器都是以綜合化訓練為主。如國家機電一體化項目,以YL-235A為例,在該實驗臺上,可以訓練PLC編程能力,同時還可以融入

傳感、檢測、變頻以及故障檢修等各種相關專業知識,有效地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與技能相結合、各種專業知識的整合,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筆者在教學中的經驗表明,在綜合性的實驗臺上操作,學生主動參與性、學習興趣以及學習效果較之以前的單一功能的實驗設備均有明顯的提高。同時,近幾年常見的教學儀器大公司所推出的新產品,也是以強調實驗臺的綜合性為重點。

3.引領教學方式的轉變

隨著職業技能競賽的發展,其相關的競賽模式、內容也給教學方式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在往常的實習中,這些相關技能、知識不交叉,不糅合。在學生的知識體系里,這些內容是零散的、獨立的。

以筆者所熟悉的電工電子類競賽項目為例,技能競賽的出題類型均是以完成某一個完整的項目為要求。如機電一體化項目中,其競賽內容是模仿企業自動化流水生產線為主;而電子產品組裝的項目則是以完成某一產品為主。在這些競賽試題中,一方面引領了項目任務教學,另一方面能很好地將相關的幾門學科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近年來,筆者將PLC技術應用、變頻器技術相關內容盡量綜合在一起讓學生進行應用,以完成某一項目為目標,將項目劃分成幾個任務。以機電一體化實驗為例,在進行教學中,先讓學生利用學過的PLC指令在機械手實驗臺上,單個分塊地完成對機械手部件的控制,及皮帶輪傳送帶變頻器的控制和選料控制等,待學生熟練掌握后,再將各個獨立的任務合成一個整體的項目進行調試、組裝。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一步將前面所學的零散知識有效地糅合在一起,這樣由點帶面,逐步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二 創造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1.學習興趣的提高

將職業技能競賽的要求、形式融入教學中,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無論哪個項目的職業技能競賽,其競賽的內容的實踐性都較強。如機電一體這一項目,其形式就是讓學生進行產品組裝、編程到調試。將此種形式融入教學中,一方面由于這控制要求與實際生產緊密結合,另一方面學生通過自己努力可以看到機械手、自動化流水線真正動起來,能主動認識到所學東西的真正應用,學習興趣較高,課堂學習中自覺性和主動參與性也隨之提高。

2.創新能力的培養

隨著職業教育的改革,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得到關注和培養。職業學校應該把創新貫徹到人才培養方案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以筆者的理解而言,對于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并非純粹指“理論專業知識”上的創新,只要學生能打破常規、傳統的編程思路、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只要能夠突破學生自己往常的思維習慣,均是值得鼓勵和培養的。教師隨著教學時間的增長,其教學思路往往受到禁錮,而學生雖然是新接觸到這個專業,但他們的思想卻是天馬行空,沒有受到限制,在此種情況下,往往會提出一種新的思路。

筆者帶學生進行技能訓練時,曾出現過這種情況,一次物料選擇訓練時,我在提出訓練要求后,依照常規告訴學生如何作出正確的選擇,但是后來有一個學生告訴我,如果選擇出不正確的,剩下的不都是正確的?后來按照這個學生所說的方法試了一下,果然簡潔多了。在以后的訓練中,筆者就改變教學方法,在提出控制要求后,先不告訴學生思路,讓他們自己想,果然出現了許多新的思路。

三 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

對于職業學校來說,教師的專業知識、技能的水平往往能夠決定所培養的學生的技能水平。在職業技能大賽尚未形成氣候之前,職業學校的技能培養不能像普通中學那樣有著明顯的比較,而職業技能大賽則為這種比較提供了平臺。

要想在技能大賽中展現出學校的辦學能力,教師就要具備三個方面的素質:(1)深厚的理論知識;(2)扎實的技術能力;(3)突出的教學業務能力。

這就促使專業教師一方面要通過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教師擁有很強的理論基礎、技術能力,才能把“東西”教給學生;另一方面,教師要在教學中多下工夫,正確分解競賽中所體現的專業知識點,將這些知識點融入專業知識教學的過程中,并積極尋找出有效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 深刻反思,積極應對

職業技能比賽給電氣專業所帶來的積極作用毋庸置疑,但在實施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

1.是“專而精”,還是“寬而深”

有的學校為了在競賽中取得好成績,片面地追求專而精的學生,直接從一年級的學生中選拔備賽學生停課進行訓練,這些參賽學生參加哪個項目,就訓練哪個項目。如參加電子產品組裝,就從一年級開始,到三年級、四年級(高職生)參賽,這期間只學習電子產品組裝所涉及的學科。對于學生而言,這種學習方式固然有好的一面,但毫無疑問的是,學生所學的知識是片面的,是不完整的專業知識體系。而且這種所謂的“專而精”學生,在以后的專業發展中很容易越走路越窄。

筆者認為,從學生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學生的專業能力應該在“寬而深”的基礎之上追求“專而精”。對有潛力的學生應有一個長期的培養計劃,先讓學生具有一定“寬度”的專業知識基礎,然后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力再培養“專”的專業知識。

2.是“以賽促教”,還是“教為賽用”

篇7

《液壓與氣動技術》課程教學整體設計的內容包括設計依據、教學目標、學習資料、教學團隊、教學準備、教學內容、教學的組織與方法、考核評價、教學反饋。

一、設計依據

教育部關于“十二五”職業教育教材建設的基干意見》、《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機械制造與自動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這些專業的《液壓與氣動技術課程準》。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液氣壓傳動的工作原理、液氣壓傳動的組成、液壓系統圖、職能符號、優缺點等; (2)液壓傳動基礎中液壓油的性質及選用,液體靜力學和動力學基礎;管路液體的壓力損失計算等; (3)具有液壓元件結構、原理、功用、拆裝、選用及控制維護能力; (4)具有氣壓元件結構、原理、功用、選用及控制維護能力; (5)具有液壓基本回路設計、連接、調試維護能力; (6)具有綜合設計和控制維護液壓基本回路能力; (7)具備對項目設計進行總結、整理、歸納的書面表達及口頭表達能力; (8)培養學生查閱手冊、檢索資料的能力。

2、能力目標:

(1)通過實物拆裝可以鍛煉學生的拆卸、裝配能力,掌握元件各個部件之間的裝配順序、定位要求,部件的加工間隙、加工精度等知識。 (2)具有檢測,調試,維護常見機械設備液壓系統的能力; (3)具有設計一般復雜程度的液壓系統的綜合能力; (4)參與診斷并排除工程機械常見的液壓氣壓故障的初步能力。

3、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與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從習慣思維中解脫出來,引導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2)培養學生刻苦鉆研的學習態度,善于思考的學習方法,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 (3)使學生具備在專業方面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4)使學生具備正確的價值觀與評定事物的能力。 (5)使學生具備良好職業道德和誠信的與人交往溝通的能力。 (6)培養學生愛崗敬業、團結協作、吃苦耐勞的職業精神與創新設計意識。

三、學習資料

1、教材:

《液壓與氣動技術》(第四版)、鄒建華主編,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9

2、參考資料:

《液壓與氣壓傳動》,左健民主編,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5

《液壓與氣動技術》(第三版),張宏友主編,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2

3、拓展性學習材料:

《液壓工程手冊》 雷天覺主編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5年

《實用液壓機械故障排除與修理大全》 陸望龍主編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年

四、課程教學團隊

課程教學團隊由課程負責人、團隊成員和企業專家組成。

(1)課程負責人:

課程負責人應熟悉液壓與氣動控制技術。熟悉高職教育規律,實踐經驗豐富,教學效果好,在本領域有一定影響,具備操作、維護、設計大型機床、大型工程機械控制設備的能力,具有高級職稱的“雙師”素質教師。

(2)教師專業背景與能力要求:

主講教師:機電技術專業或相關專業畢業,具備中級以上職稱,從事本專業教學工作5年以上。

兼職教師:機電一體化技術或相關專業畢業,在液壓或氣動相關行業工作5年以上,具備大型工程機械控制系統設備維護、設計能力。

(3)企業專家:

在液壓與氣動技術行業有一定的知名度,具備操作、維護、設計大型機床、大型工程機械控制設備的能力,具備高級技師或技師職稱。

五、教學準備

1、教室:

多媒體教室(含計算機、投影儀等設備)、液壓與氣動仿真實訓室。

2、實訓條件:

液壓與氣動技術仿真實訓室配置(表1)。

六、教學單元(模塊)及內容(表2)

七、教學的組織與方法

1、直觀教學法。在課堂上盡量采用實物、圖片、動畫演示等方法,將復雜的原理用簡單的、感性的方法展現出來。

2、參與式教學、體驗式學習 以學生為中心強調行動學習,“在做中學”。 以實訓開始,先行后知的 “在做中學”,采用邊提問、邊實踐、邊講解及指導的方法, 在“學”中“做”。

3、討論交流法。課程教學中,經常將關鍵工業應用技術拿出與學生討論,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給學生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

4、激勵教學法。實訓過程中,經常采用小組之間競賽的方法,競賽的結果記入考核成績。鼓勵團隊合作精神和培養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八、考核與評價

改革考核手段和方法,制定工學結合的課程學習階段的考核量化標準,按量化指標對過程和結果實施考核。課程總體上以理論考試成績占60%,學習活動過程占40%組成。在工作學習過程中關注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在學習和應用上有創新的學生、對參與技能競賽并取得較好成績的學生應給予加分獎勵。

九、教學反饋

本課程主要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反饋,從而了解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盡快地找出原因,研究對策加以解決。

(1)課程組老師常規教學提問反饋;

(2)召開學生坐談會反饋;

(3)根據學生實訓結果反饋;

篇8

關鍵詞:職業崗位 機床控制與PLC 課程實施 能力培養

機床控制與PLC課程是無錫技師學院數控機床裝配與維修、機電一體化(機械設備裝配與自動控制)專業群的一門理論性、系統性、實踐性和專業性較強的主干課程,其依據上述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崗位群的任職要求而設置的,主要學習內容為機床電氣控制與PLC應用技術的基本知識與操作技能。課程采用校企合作方式教學,是集機床電氣控制技術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操作應用技能的一體化教學課程。

一、課程目標

通過機床控制與PLC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熟悉常用金屬切削設備電氣控制系統的基本構成,掌握一般金屬切削設備電氣控制系統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能夠正確選擇和應用電氣元器件,具有機電設備的常見電氣故障檢測和維修的能力,并具有初步的電氣控制線路安裝、調試能力和可編程控制器應用系統的基本編程、安裝、調試能力,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創新能力;具有良好的誠信品質和責任意識,為學生就業奠定基礎。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專業能力目標

(1)了解CA6140車床、X6132銑床、T68臥式鏜床、經濟型數控車床的結構組成、傳動路線、加工的工藝特點與用途。

(2)熟悉上述機床的主要技術參數、操縱系統。

(3)能夠簡單操縱上述機床進行最基本的粗加工。

(4)能夠做好上述機床的基本維護與保養工作。

(5)熟悉企業典型金屬切削機床電氣控制系統所用低壓電器的結構、原理、用途、文字和圖形符號,能正確選用和維護接觸器、繼電器等常用低壓電器,能夠測繪典型金屬切削機床電氣控制系統原理圖。

(6)掌握典型金屬切削機床電氣控制系統啟動、調速、制動等電氣控制線路的分析方法,掌握查找典型金屬切削機床電氣控制系統常見故障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7)熟悉機床維修的一般要求、常見電氣裝置的檢修質量標準,能夠做好維護保養工作。

(8)了解PLC結構組成、原理、特點,熟悉三菱PLC內部器件、PLC基本指令、步進指令的用法,能根據簡單控制要求合理分配I/O、設計程序、對控制系統進行調試運行。

(9)熟悉經濟型數控車床的最常用的指令,能夠看懂經濟型數控車床的數控加工程序。

(10)了解經濟型數控系統的結構組成、原理、特點,能夠測繪經濟型數控車床電氣控制系統結構圖,掌握查找經濟型數控車床電氣控制系統的常見故障點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2.方法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模仿、操作、交流、思索,掌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2)通過小組學習和討論,培養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及與人共處能力。

(3)具有簡單綜合運用知識與技術、從事一定復雜程度的技能工作能力。

(4)具有一定獲取、分析、歸納、交流、使用信息的能力。

(5)具有一定自學能力、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

3.社會能力目標

(1)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愛崗敬業精神。

(2)具有團隊意識及妥善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

(3)具有溝通與交流能力。

(4)具有適應新環境能力、安全操作意識與信息處理能力。

(5)具有良好的誠信品質和責任意識。

(6)通過任務的設定、驅動,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勤于動腦、長于動手的良好學習習慣。

(7)培養學生遇到問題會思考、會分析、會總結的綜合素質能力。

(8)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不斷探究、勇于創新的意識與能力。

二、與前導、后續課程的關系

作為一門技術應用型的專業必修課,教學對象是已完成機械制圖與CAD、電工基本技能、鉗工基本技能、機械技術基礎等專業基礎課學習的學生,后續將學習數控機床機械裝調、數控機床電氣裝調、數控機床操作與維修、機械設備裝配調試、機械設備維修等專業課程。

三、課程實施

機床控制與PLC課程特性:電氣控制的機床動作現象直觀,但相關概念抽象;電氣控制線路抽象難懂,學生一般難于理解電氣控制工作原理。電氣技術發展迅速,不斷向機械等領域滲透,機電一體化,知識的覆蓋面寬,機、電、液、氣技術結合,在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新技術的能力尤其重要。課程的系統性、理論性、實踐性強,與生產實際聯系緊密。

課程建設組成員根據機械制造行業企業發展的職業崗位需求,緊密和南京第二機床廠、南通科技、威孚集團、一汽錫柴、無錫機床廠等知名企業深度合作,進行課程內容設計、教材編寫、教學模式設計、實施方案設計和評價體系設計,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一體化學習領域課程模式。課程教學采用職業崗位要求的“一體化”教學模式,通過機床加工操作、電氣控制線路測繪、電氣控制線路故障排除等實際操作將抽象知識直觀化,提高教學效果;通過理論知識與實踐內容深度結合,讓教、學、做一體化;通過分組合作訓練,培養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及與人共處能力等關鍵能力。

1.以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設計開發課程內容

針對學生的特點、課程性質和作用,學院成立了由有長期企業工作經歷且從事本課程教學的老師、相關課程教學的老師、行業企業的機床維修人員組成的課程開發與改革小組,通過用人單位調研、職業崗位所應具備能力確定、專業課程體系分析,調整制定本課程的學習目標、完成任務所需學習的內容及參考學時。

在課程內容的選取和組織上,學院堅持以職業崗位綜合能力的培養為主線,體現“知識為基礎,能力為目標”的指導思想,經過調研綜合分析各崗位能力和職業素質要求,確定課程教學內容選取CA6140車床電氣控制故障的檢修、X6132銑床電氣控制故障的檢修、T68臥式鏜床的PLC改造、四機械手PLC控制系統裝調、經濟型數控車床電氣控制故障的檢修等五個學習情景。五個學習情景的學習任務和學習內容安排如右圖所示,其包含了當今制造業中所用常見的機床電氣控制技術。

2.課程教學設計面向實際工作過程

每一個學習任務都是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課程教學設計以工作過程為參照系,從職業崗位的技術項目入手,引出相應的“任務引入-知識學習-示范操作-技能實訓-檢驗評價-鞏固提高”六個環節的課程教學改革及課程內容設計流程,將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深度融合,教、學、做密切結合,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

3.課程實施面向校企共建

機床控制與PLC課程的實施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完成。企業現場技術人員和學校“雙師型”教師以職業技能、職業素質、企業要求三維合一共同構建課程內容體系,學校“雙師型”教師為主、企業工程師為輔實施教學。學院采用企業聯合編寫打破傳統學科體系知識結構、基于工作過程的教材,以仿真企業環境的校內實訓車間、校外企業實訓基地為雙元化的教學活動場所,變學習過程為工作過程,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學習方法能力和社會工作能力,充分體現出課程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特點。

4.課程評價面向“三位一體”

全面改革課程考核方法,學院采取將平時學習態度、課堂表現、單元項目考核、綜合考試相結合,實施過程與結果考核的結合,注重學生崗位技能的掌握、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綜合素質的提高,集“素質、技能、知識”于一體的綜合性評價方法。

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學院設計的這種基于職業崗位要求的課程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的職業能力得到了加強與提高,受到學生歡迎與企業的認可,課程建設成為無錫市職業教育的精品課程。課程改革與建設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今后的工作中,筆者學院將以創建“國家示范校”為契機,進一步更新教學理念,通過加強科研與教學的緊密結合,推動教學和學術水平的提高,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優質教學資源,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黃穎,李航.基于工作過程的飛機電子系統課程教學改革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5).

篇9

關鍵詞 課程體系;中等職業教育;評價機制;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2)08-0026-03

一、問題的提出

2008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深化課程改革,努力形成就業導向的課程體系[1]。2010年,教育部出臺的《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年)》中再次明確,要推進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改革,以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和服務終身發展為目標,貼近崗位實際工作過程,對接職業標準,更新課程內容、調整課程結構、創新教學方式,構建適應經濟社會變化發展要求的課程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2]。為了有效開展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江蘇通州中等專業學校為例,積極探索專業課程體系重構,全面優化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過程。

二、中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體系重構路徑

(一)重構原則

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以能力為本位,努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是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必然要求。因此,創新中職專業的課程體系,要遵循兩大原則:一是以生為本的原則。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分層次構建,確保學生經過努力能夠實現能力的提升;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認知規律,讓不同的學生根據各自的基礎和愛好有側重地培養和發展職業能力;要有利于學生今后的終身發展。二是以市場為導向的原則。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必須緊密聯系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認真調研人才市場對專業人才的需求狀況,科學確定學生職業能力的具體內容。

(二)重構目標

2009年《教育部關于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明確提出了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并指出各專業的教學計劃要按照培養目標的總體要求,進一步明確具體培養目標。基于調研結果分析,江蘇省通州中等專業學校確立了機電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在人文素質方面,具備吃苦耐勞、積極進取、敬業愛崗的工作態度;具備勤于思考、善于動腦、勇于創新的精神;具備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客戶服務意識。在職業技能方面,要能熟練操作和使用常用工量具;熟練操作和使用電工工具、儀器儀表;能對機電一體化設備進行安裝、調試、檢驗、維修;能加工簡單的機械零件、選用傳感器以及常用專業設計軟件等。在職業知識方面,要了解機械、電子、電氣、液壓、氣動和控制方面的基本知識;理解機電一體化設備中常用控制器件的原理;了解機電一體化設備生產中所涉及的新技術、新工藝等。遵循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總體目標和具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明確專業課程體系重構目標,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一方面讓學生掌握立身之能,如掌握較為扎實的機電專業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能勝任本專業相關崗位的工作;另一方面讓學生具備發展之基,即滿足在本專業、本行業進一步發展的需求以及具備職業轉換及自我創業、開創事業的能力。

(三)重構內容

人的能力是一個綜合體,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在職業能力的培養中,方法能力與社會能力恰恰是在專業能力培養過程中習得的,而不能以某一特定課程來培養理論上定義的能力[3]。因此,根據職業能力的理論分析,把方法能力與社會能力融合統稱為通用職業能力,與專業能力同步培養。中職機電專業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內容見表1。

三、中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體系重構策略

(一)重構課程體系

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要在課程設置中突出培養以專業技術應用為基礎的學生適崗能力、轉崗能力及一定的創業能力。因此,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可以從兩個方面作調整:一是開設《現代通用職業能力》綜合課程,同時將《心理健康教育》列為必修課,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加大網絡商務知識的比例,以此強化職業能力培養。二是在專業課上調整三大類課程的比例,即精煉學科課程,僅開設機械基礎、機械制圖、電工電子技術三門課程;加大項目課程開發力度,在確保國家規劃課程與省推薦課程開齊開足的情況下,按照機電專業技術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原則分類開發項目課程,注重每一項目之間的技術銜接與項目課程體系的完整,減少技術斷層。三是開設綜合實踐課程[4]。機電專業課程體系具體見表2。

(二)改革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傳遞——接受”。這種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狀態,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得不到發揮,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得不到全面培養。因此,必須改變這一傳統的教學模式,著力培養學生的產品生產能力、管理能力、創新能力及創業能力。對專業課程的項目教學要選擇典型項目作為教學課題,開發相互之間緊密關聯的知識、技能培養模塊,形成項目課程。通過創設生產情景,實施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突出培養學生崗位操作技能,由師生共同參與產品的設計與生產過程。以專業產品的生產過程來完善教學環節,并注重具體的教育細節,提升學生的崗位適應、產品研發與職業發展等一系列能力。

(三)優化評價機制

一是優化評價的載體。傳統的評價載體是試卷,完全以試卷成績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優化對學生的評價,主要是評價學生學習過程中各種能力的發展情況,評價的載體拓展到學生提交的項目、項目實施過程、完成的作品等。二是優化評價的組織形式。傳統評價一般都是由教師組織的,而要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評價的實施者可以拓展到學生,由學生相互評價。三是優化評價的時機。傳統的評價一般是在學生學完一個單元后實施,著眼于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評價的時機可改教后為教前、教中、教后三個階段。教前評價可根據學生提交的項目,評價學生發現問題、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判斷和自我學習的能力;教中評價可以評價學生知識及技能的掌握情況、相互合作情況、職業習慣養成情況;教后評價則對學生學習全過程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評價學生職業能力的達成情況。同時,對學生專業項目產品的評價標準也應該與企業生產產品的檢驗標準統一,采用統一的標準以“合格”或“不合格”來評價產品,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產品生產質量意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Z].教職

成[2008]8號,2008-12-13.

[2]教育部.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年)[Z].教職成[2010]3號,2010-11-27.

[3]肖晗予.基于職業能力結構的職教課程模式的思考[J].職教通訊,2009(5):38-40.

[4]涂仕媛,韋時穎.基于職業能力發展的一體化課程的構建[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9(6):32-36.

Exploration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Case of Mechanical Electronics Specialty of Jiangsu Tongzhou Secondary Specialized School

JIANG Han-rong

(Tongzhou Specialized School of Jiangsu Province, Nantong Jiangsu 226300, China)

篇10

【關鍵詞】典型傳感器;教學改革;課程內容

1.《典型傳感器應用技術》課程的特點

《典型傳感器應用技術》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應用型課程,也是應用電子技術、電子與信息技術等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必修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合理選擇和應用各類典型傳感器,有一定的組建各種典型檢測系統以及設計、調試和檢修各種信號的轉換和處理電路的能力。

傳感器是檢測系統最核心最前端的部分,其功能是將各種被測參數如力、壓力、溫度、濕度、速度、位移量等信息轉換成可用電信號,被測參數的種類多,涉及的傳感器的種類也多,而不同類型的傳感器的工作原理也是不同的,因此本課程信息量大,涉及的范圍廣[1],且各章節教學內容相對獨立,缺乏連續性和系統性。

2.在課程教學改革中面臨的問題

典型傳感器應用技術與物理學、電子技術、信息技術、工業測控技術、儀器儀表等領域聯系緊密,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是眾多專業工程技術人員必須掌握的技術之一。我校應用電子技術、電子信息技術、機電一體化、電氣自動化、機械、汽車等專業均開設有這門基礎課。

(1)學習時間的限制

長期以來,在我校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典型傳感器應用技術》課程的教學時間為60學時(包含實操練習時間),本課程學習內容多而時間短。根據專業課程標準(大綱)的要求,結合高職學生的學習狀況,為了本課程的優化教學,結合職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改進課程體系,在教學內容上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介紹應變式、電容式、電感式、壓電式、熱電式、光電式等基礎類型傳感器的工作原理、特性、測量電路和應用[2]。隨著微電子技術、新材料技術和傳感器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新型傳感器不斷涌現,為避免學校教學內容過于陳舊,課程內容上還必要的增加和拓展了部分新型傳感器的介紹。因此,教學時間更為緊張。

(2)教學方式改進后學生學習現狀

為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曾經嘗試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少講理論多實踐,然而,在實踐操作時大多數高職學生由于知識基礎不夠,造成理論不能支撐實踐,反而影響學習興趣。

教學中,在理-實一體室采用多媒體與板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為加深學生直觀了解各種傳感器結構及模擬安裝環境,多媒體圖片展示的同時,讓學生觀察實物,所以老師在課堂中會要求學生的注意力在板書、屏幕、實物之間進行切換,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要么注意力集中于看多媒體上的信息,忽略了老師口頭表達,要么因好奇心驅使擺弄實驗儀,甚至拆卸面前的設備器具,往往做不到跟隨老師的要求,反而影響教學效果。

這些年嘗試把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應用與本課程的教學,選用適合本課程的教學方法,結合講授法、圖片展示、文本引導、小組討論、案例教學的方法,遵循“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這一完整的行動過程序列組織教學[3],這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和解決實際問題上的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了培養學生團隊協作意識,在實踐操作任務實施中要求學生分工合作,但在實際上,學生往往各自完成各自的工作,為了督促學生了解本小組其他同學的工作任務,教師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加強引導和疲于考核。

3.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探討

高等職業教育的任務是實行產教結合,為本地區經濟建設服務,與企業密切聯系,培養高級技術員、高級技術工人等實用人才和熟練勞動者。這就要求在教學上將基本理論與應用技能相結合,并以職業技能為主。《典型傳感器應用技術》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是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通過課程改革,切實達到學科教學目標。

(1)修訂課程標準

高職教育的專業教育需符合學生將來工作崗位的需求,我國職業標準有等級之分,其技能要求也不同。例如精密儀器儀表修理工,本職業共設四個等級,分別為中級(國家職業資格四級)、高級(國家職業資格三級)、技師(國家職業資格二級)、高級技師(國家職業資格一級)。因此,結合本專業的職業崗位群的職業標準修訂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應符合高職業教育目標,有別與中職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

(2)調整課程內容體系

介于《典型傳感器應用技術》課程內容多,知識涉及面廣,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既不能大信息量地向學生灌輸,又要具備完整的學科體系,使得教學內容切實符合本專業需求,這就需要我們深入而廣泛地分析本專業的崗位和行業特點,做到教學內容符合學生將來的工作需求和符合行業在一定時期內發展的需求。

(3)優選教學載體

《典型傳感器應用技術》高職階段主要培養學生選擇和應用各類常見的典型的傳感器。在教學載體的選擇上,不但要選擇看得見,摸得著,明確用途的載體,還要在本專業崗位工作中應用廣泛的,在知識深度上是高職學生能接受的。

(4)優化考核評價體系

《典型傳感器應用技術》是一門集理論與實踐為一體的課程,需更全面地考核學生對該課程基礎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能的掌握情況,同時考察學生職業素養。合理分配期末理論考核、應用能力考核和平時操作過程考核的成績比分,突出動手能力考核;課程各項目相對獨立,理論考核的知識盡量覆蓋到各個章節,擬定出各任務項目的占分比例;平時實操過程的考核采用分組考核方式,教師采用隨機提問、觀看操作過程、學生敘述分工情況等方式進行實時考核。

(5)建立更多實踐操作場地

在《典型傳感器應用技術》課程的實踐教學和實踐練習中,一方面在學校課程實驗室利用教學實驗平臺給學生提供實踐場地,另一方面通過各種協會和興趣小組的如科技下鄉活動、家電維修服務、市場調查、電子產品設計等活動展開更為廣闊的實踐場地,以及加強校企合作,工學結合。

參考文獻

[1]姚齊國,胡即明,李林.傳感器原理及應用課程教與學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 2009.

[2]馮柏群,祁和義.檢測與傳感技術.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