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知識總結范文

時間:2023-08-07 17:39: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自然災害知識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自然災害知識總結

篇1

人教版新教材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第四節“自然災害”的課程標準要求是:了解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教材緊扣課程標準的要求,重點突出三個方面。第一,在掌握程度上把握“了解”,不涉及較深的原因分析,這是因為自然災害的成因和分布較難,初中學生不適合展開太多研究。第二,在掌握內容上立足“中國”,以中國的自然災害為案例講述自然災害,讓學生了解中國實情。第三,在掌握方法上從“身邊”入手,將所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

二、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要求學生能夠結合實例說出自然災害的內涵;了解我國幾種常見的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的分布和成因;了解我國自然災害的主要特點;舉例說出我國在防災減災工作中取得的成就,形成“自然災害頻發是我國基本的地理國情之一”的認識;了解一些常見災害的避險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展示圖片和資料,觀看視頻,加深對各種自然災害及造成損失的了解;通過收集、加工整理各種地理信息資料,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我國自然災害情況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培養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和災害自救能力;增強學生關注我國自然災害的現狀與趨勢,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樹立建設家鄉和祖國的美好志愿。

三、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新教材增加的內容,在舊版教材中,自然災害零散分布于其它章節,在“地形和地勢”一節中介紹地質災害(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在“我國的氣候”一節中通過活動題呈現氣象災害(干旱、臺風、洪澇和寒潮等)。此次新教材改革,將地質災害和氣象災害合并在一起,用一節內容專門介紹,體現了它的重要性。本節教材依次介紹自然災害的種類、自然災害的特點以及防災減災三框題內容。我國自然災害的特點、分布及成因是本節的重點內容。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形成“自然災害頻發是我國基本的地理國情之一”的認識。從而更好地理解自然災害和破壞環境的關系,樹立防災減災意識,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第一框題“常見的自然災害”:與舊教材不同的是,新教材將原先零散分布的知識集中起來,首先介紹自然災害的概念和分類。然后安排圖2.46“主要的氣象災害”和圖2.47“主要的地質災害”,以舉例的形式介紹我國主要的自然災害。再通過活動題引導學生分清哪些是自然災害。這樣通過分析身邊發生的案例,避免空洞的知識說教,有助于理解自然災害的內涵,豐富對自然災害種類的了解。

第二框題“我國自然災害頻發”:教材首先介紹我國自然災害的特點。然后從同一時間多地發生災害、同一地區發生多種災害、同一災害多地發生等三個角度,強調我國自然災害頻發的特點。緊接著介紹我國受災嚴重的現實。最后通過活動題引導學生分析自然災害的分布及原因,既要學生知道各種自然災害的分布地區及原因,又要學生深刻理解“禍不單行”的真實含義。本框題重點是要掌握我國自然災害的特點,即種類多、分布廣。難點是理解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的分布及原因。在分析氣象災害分布及原因時,可要求學生在圖2.48“中國主要氣象災害的分布”中畫出秦嶺―淮河一線,找出南北方不同的氣象災害,進而歸納出干旱主要分布在華北地區,洪澇主要分布在江淮地區。然后要求學生結合我國氣候圖、地形圖等進行小組討論南澇北旱的原因。在分析地質災害分布及原因時,可要求學生閱讀圖2.49“中國主要地質災害的分布”,明確我國位于兩大地震帶上,即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并結合板塊構造學說,試著解釋我國西南多地震的原因。而滑坡和泥石流,也要結合我國地形圖、氣候圖,從第二級階梯的山地地形、降水多暴雨等自然因素綜合分析。這樣通過多幅地圖大量信息的分析,既強化了學生前后知識的聯系,又充分發揮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自主性、主動性、創新性。

第三框題“防災減災”:教材圖文并茂介紹我國防災減災工作的巨大成就和避災方法。教學中可通過師生問答、小組討論等形式,使學生從對自然災害的監測與預報、建設防災工程、做好災前準備、災時救援與救助等方面看出防災減災的成就。圍繞避災方法的活動設計更貼近生活,可培養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和面對災害時臨危不懼的自救與互救能力。

四、圖表利用

本節教材配備8幅地圖(見表1),“常見的自然災害”一框有2幅圖,“我國自然災害頻發”有2幅圖,“防災減災”這部分內容有4幅圖。這些圖大部分來自于身邊案例,為學生了解自然災害,對比分析、歸納總結自然災害的成因、分布、危害等知識提供了佐證和方向。教師若利用好相關圖表,恰當設問和引導,不僅能讓學生較快掌握知識,還能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他們熱愛家鄉、關心祖國的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活動建議

本節教材共安排3個活動,設計7道題目,既重視對課本知識的運用,又重視對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能力的培養。以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方式,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真正“活”起來和“動”起來。在教學中,教師還可結合中國地形圖、氣候圖等讓學生分組討論自然災害成因。

活動一:第1題,屬知識鞏固類。引導學生鞏固對自然災害的理解,學生閱讀材料后可小組討論,教師可提供兩個分析思路:是否自然原因導致?是否帶來危害或損失?第2題,屬問題討論類。是一道發散性思維的題目,不要選距離太遙遠的,也不要選發生了很久的案例,要求學生例舉身邊最近發生的自然災害案例,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心身邊發生的自然災害,從而真正落實“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課標要求。

篇2

1.前言

自然災害作為破壞文化遺產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文化遺產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給人類文明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針對文化遺產所面臨的自然災害威脅,應及早進行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為文化遺產預防性保護提供決策框架[1],從而降低災害對文化遺產影響的范圍和程度,最終達到保護文化遺產的目的。自然災害風險是由自然災害系統自身演化而來,因此其導致的損失具有不確定性[2]。在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領域,自然災害風險管理就是利用一些管理手段為文化遺產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風險,對自然災害風險進行管理能夠有效控制和預防災害的發生并減少自然災害的損失程度[3]。目前,普遍接受的風險管理過程包括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評估(評價)、風險管理(處理)等[4]。隨著社會實踐和人類認識的發展變化,風險管理理念亦在不斷更新。

2.伊朗巴姆(Bam)古城自然災害風險管理

2.1巴姆(Bam)古城概況

伊朗巴姆古城作為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是現存最古老的土坯結構建筑群,其獨特的建筑材料、形式與整體的建筑風格協調統一,再加上工匠們獨特的建筑技藝,使巴姆古城成為沙漠中一塊精美的翡翠(圖1)。

2.2巴姆(Bam)古城的遺產價值

巴姆古城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藝術及技術價值。其歷史價值體現在2000多年里為人們展示的持續性歷史文明;文化價值體現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使之成為重要的交通中心和商業中心;藝術價值體現在巴姆古城典型的伊斯蘭建筑風格;技術價值體現在其建筑都是由伊朗大沙漠特有的紅土建造而成,彰顯了獨特的建筑技藝。巴姆古城作為地域歷史文化的物質載體,依托其豐富的遺產價值成為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

2.3應對地震災害的風險管理策略

2003年12月26日,伊朗東南部克爾曼省發生里氏6.3級地震,這不但給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帶來巨大的損害,同時也摧毀了巴姆一半以上的歷史建筑,古城受到嚴重破壞。2.3.1地震災情評估通過航拍和利用GIS等技術手段對巴姆的建筑、道路等受災圖像與震前的圖像進行對比,對災后受損情況進行分類,12063座建筑的受災情況大致可以分為4個等級:有1597座屬于輕度受損;3815座屬于廢墟旁的建筑;700座部分倒塌;還有4951座完全倒塌[5]。2.3.2地震災后規劃在巴姆地震發生后,當地政府在危機期間立即采取行動進行響應,并制定短期計劃,同時也有許多國際組織與國家進行援助。具體措施如:在地震后建立傳統建筑材料的實驗室;清除城內的廢墟、瓦礫和垃圾等;用鋼筋支撐搖搖欲墜的建、構筑物;為游客建立參觀通道,實現游客與文化遺產之間的互動等等[6](圖2)。2.3.3災后重建災后重建需要一個長期的、綜合的規劃,在重建過程中最重要的決策之一是指派建筑師對巴姆城城市綜合規劃和設計做出評估和分析。在重建過程中,伊朗政府決定在原址上重建古城風貌,保留地方建筑風格。政府認為,在原址上重建巴姆歷史景觀可以得到國際上的認同感和支持;其次,也會增加當地居民的文化歸屬感,留下深刻的記憶,增強人與文化遺產的認同聯系。同時,伊朗政府積極加強與社區的合作,鼓勵公眾參與到重建的規劃和工程實施過程中,以此增強公眾對于巴姆文化遺產的認同感,加強公眾對于文化遺產的了解和在災后的響應意識,同時充分利用人民群眾的知識和技能。2.3.4巴姆古城災害風險管理在恢復重建的過程中,伊朗政府將地震減緩措施納入到發展規劃中,制定了新的《伊朗地震風險削弱戰略》[7],戰略包括公共政策和公眾意識,公共政策旨在改進地震災害管理質量,使用先進的防震減災技術及方法;公眾意識旨在讓公眾了解地震知識,文化遺產相關知識,提高知識儲備水平,增加公眾對地震和文化遺產的敏感性和認知程度,從而采取積極的行動[8]。

3.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策略

3.1文化遺產風險識別

對于文化遺產的評估,應對當地的文化遺產進行統計分類和價值評估,比如文化遺產普查,弄清楚文化遺產的類別、數量等基礎信息,明確文化遺產所處的地質地貌、氣候等自然地理環境,明確對文化遺產存在威脅的主要自然災害,并利用信息技術獲取遺產具體坐標及相關圖紙信息,做好完整的資料備份,進而對文化遺產的價值進行評估、分級,這樣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文化遺產受到的各種自然災害的威脅以及在災害發生后優先搶救的最重要的文化遺產。另外,文化遺產普查的結果應該及時更新,以保證數據的準確以及搶救工作的實施。

3.2自然災害風險評估

對于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首先要了解到文化遺產之前受到自然災害損害的歷史資料,自然災害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范圍、等級、頻率以及易受到損害的文化遺產類別等,這樣就可以對易受到損壞的文化遺產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以應對之后可能遇到的自然災害的威脅。根據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對自然災害進行有效預測以及對文化遺產易受到損害的部分采取技術措施進行重點的防御,也許是對文化遺產最好的保護。

3.3自然災害防災對策

應對自然災害的預防主要是從三個方面考慮:一是公眾的意識方面,對公眾進行防災教育,加強公眾的防災意識;二是日常管理方面,完善文化遺產的防范監督工作和日常管理,加強基礎性保護;三是完善自然災害預警機制。

3.4災后應急響

應災后響應是一個短期的過程,它包括災后立即對文化遺產的受災情況進行統計;對受災不嚴重的文化遺產進行緊急的搶救措施和支持保護;清理場地的廢墟;借助國際救援和國際經驗等。

3.5災后修復重建

災后修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政府制定一個綜合的、長期的規劃。在災后重建的過程中要將自然災害的風險管理納入到城市整體的發展規劃中,同時保留文化遺產的原有特征。另外,在災后重建中要借助人民群眾的力量,讓其參與到重建的各個環節,既可以振奮公眾的精神,使其不會沉浸在災害的悲傷中,也可以加強公眾對于文化遺產的了解和歸屬感。

4.總結

篇3

關鍵詞: 高中地理 自發式教學 探究式教學

自發式教學是教師通過引導,讓學生采取一種不受外界干擾,運用與自身特點相適應的學習方式進行自我認知的教學方法,它更注重學生的“自我驅動”,即學習行為的自然發生。自教育改革提出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自發式教學越來越多地被廣大教師采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然而進入高中階段后,受多種因素影響,如心理變化、學習內容難度增加、學習目標的變化、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及學習環境的改變,等等,高中生原有的自發式學習容易服從較沉悶而枯燥的教學原則,很多可供自主支配的時間與空間被束縛和局限,導致自發性學習行為失去方向。面對自發性教學與新時期教育二者之間凸顯出的矛盾與沖突,如何擺脫自發式教學的束縛,為高中生探求更有效的學習方法呢?筆者認為積極引入探究式教學十分必要,下面結合高中地理教學實踐,通過實際案例對探究式教學的具體應用進行全面探析。

一、課前問題設計

問題始終是探究性教學的核心,讓學生從一個問題開始展開探究,無疑會讓學生的學習更具動力和方向感。高中生所具備的地理相關知識及課下地理預習時間較有限,很多時候僅憑他們的水平提出的問題很難與課堂教學目標保持同步,更不用說具有一定寬度和深度且有趣的問題。因此,“誰來設計問題”、“怎樣設計問題”成為探究性教學的關鍵所在。教師在探究性教學中是以參與者和引導者的身份出現,因此問題的提出應由教師結合教學目標、知識重點、學生能力水平差異進行科學設計,讓問題帶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挑戰性,這是展開探究性教學的重要環節。

二、課上雙邊活動

探究性教學與自發性教學最顯著的不同在于,探究性教學是師生共同完成的課上雙邊活動。從表面看教師的作用較隱性,只是提出問題讓學生自主完成,但從根本上說,探究性學習的整個過程都在教師的掌握與調控中。探究性學習課上活動的程序都是由教師提出問題,然后師生共同討論,再由教師對結論或者是知識點進行歸納,最后指導學生實踐,這個過程中學生遇到的關于任何與知識相關的問題與難題都會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學、小組合作及教師指導的方法加以解決。無論是生生互動,還是師生互動,都是一個相互交流和溝通、思考和討論的發展過程,幾乎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并從中獲益。

三、課下探究性學習

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解決問題,更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其發現新問題的能力。通過探究思考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或者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是探究性教學的主要任務,但通過問題探究而引發和延伸出新問題更具有實際教學意義。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通過課外作業,都應該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問題聯系起來,從一個新的地理高度發現新問題。問題的提出有無實際價值對學生來說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方法讓學生形成學會對知識進行遷移的能力,活躍發散思維,進一步提高地理創新思維能力。而對于教學中發現的新問題或者是確實具有一定實際意義的問題,可以讓學生進行課下探究,并以研究論文的形式加以呈現,作為探究性教學必要的、有益的補充和延伸。

以下通過“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一課的教學設計,對探究性教學的有效展開進行詳細介紹。

1.問題情境創建

通過視頻對近期剛剛發生的云南魯甸地震的情境回放,引出問題:大家了解自然災害嗎?自然災害分為哪幾類?地震是怎樣發生的?今天我們換一種學習方法,大家自己去采集資料思考問題,并可以多多提問,我們共同了解自然災害到底有哪些危害。

2.展開探究性學習活動

教師通過多媒體讓學生認識我國自然災害的相關內容:一是氣象氣候自然災害,包括沙塵暴、臺風、旱災,等等,二是地貌地質災害,包括荒漠化、水土流失、山體滑坡、地震,等等,進而對學生進行啟發:以上自然災害中從我們最為熟悉的,也是近幾年我國頻發的災害――地震為例,我們能發現哪些問題?

教師先進行地理知識普及,對地震的概念、成因分類、地震帶分布、板塊學說等知識進行展示,然后對云南魯甸的地理地貌情況進行概括,讓學生通過視頻短片談談自己對地震的感受和認識。然后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組至少提出五個問題,這對于高中生來說只要稍稍動腦就能完成。然后將這些問題記錄并公示,通過交流找出幾個有價值的問題供學生研究學習。如:“應該怎樣對地震進行有效監測?”“動物在地震發生前比人類能夠更早感知,為什么?”“怎樣快速從地震災害中逃生?”從學生提出的問題入手,反過來讓學生探究解決,這種方法將探究的主動權交還到學生手中,對于學生的積極性來說是一個很好的促進。

3.探究性課題的課下延伸

篇4

“自然災害與防治”這一課題所使用的教材和一般的教材相比較,具有明顯的教學優越性。首先是在每一個章節的起始部位就加入了圖片和課外資料等元素,為教學內容的進行創造出了引發思考的情境,學生在一開始就能夠通過圖片融入其中,再通過附加資料的引導深入,對于教學內容就有了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能夠帶著問題進行知識的進一步探究。

這一課題所使用的圖片能夠真實地展現各個時代的自然災害及其影響,比方說,1976年間唐山發生的特大地震災害,1991年間江淮地區發生的特大洪澇災害,20的年間歐洲發生的熱浪災害以及2004年間塞內加爾發生的特大蝗災。通過圖片呈現出來的實際狀況,能夠幫助學生了解這些自然災害帶來的慘重結果,使得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形成強烈的保護大自然和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2通過知識窗口進行課堂教學內容的結構完善化

在課堂教材的設計當中,通過知識窗口的個性化設計,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的能力。知識窗口的設計一般包括生動形象的語言陳述以及美麗靈動的圖片素材,能夠更加全方位地展示出課本內容,為學生對于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領悟創造了一定的條件。對于“自然災害與防治”這一課題來講,知識窗口的使用主要體現為三種形式:僅僅使用文字,圖片和文字的完美搭配以及表格和文字的完美搭配。

這一課題的具體設計當中使用了6個單純文字敘述的知識窗口,使用了28個圖片和文字完美搭配的知識窗口,使用了5個表格和文字完美搭配的知識窗口。知識窗口最主要的展現形式還是圖片和文字的完美搭配,這是最能顯示出地理知識的豐富性和廣泛性的方式,教師通過知識窗口的使用能夠設置出形象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理解力和學習的成效。

3通過單元活動的開展,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提升其地理技能

這個版塊的設計是針對社會的需求以及個人的愛好進行的,屬于非常獨特的設計版塊,一般都設置在章節末尾,包含的內容有:防震的預演細節,對于區域性災害的調查方法,對于預防和減少災害的活動的推行以及對于災害發生規律的深入探索。這個板塊的設計需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課內外的實踐探索,其所要求的活動性對于學生的技能培養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單元活動的核心思想就是讓學生將自己的所學用到生活實際當中,提升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成為教材設計的主體內容之一,為增強教材的深度和廣度奠定了基礎。

4總結

篇5

一、工作目標

為提升全民事故災害防范意識和避險自救能力,加快建設全民性事故災害防范教育體系,確保應急管理宣傳教育培訓全面覆蓋、家喻戶曉,進一步豐富宣教內容、創新方式手段,以系列宣傳教育活動為載體,提高宣教活動吸引力、傳播力和引導力,保障我鎮安全管理形勢持續穩定好轉。

二、主要任務

(一)開展全方位、多層次應急知識宣傳教育。

1、組織開展安全生產“七進”活動。建立、健全安全生產“七進”活動協調工作機制,組織舉辦安全知識講座、觀看警示教育片、印發安全知識圖冊、樹立示范典型等活動,統籌推進安全生產宣傳教育進企業、進校園、進機關、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進公共場所“七進”等活動,提高社會公眾和從業人員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組織開展應急管理重大宣傳教育活動。

(1)開展“5·12”防災減災日活動。5月12日,各村要組織開展以“提高災害防治能力構筑生命安全防線”為主題的2020年防災減災日主題宣傳活動,進一步宣傳防災、減災、救災及應急知識,提升全鎮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

(2)開展“安全生產月”活動。6月16日,將舉辦2020年全國安全宣傳活動,開展互動咨詢、展覽展示、應急文化宣傳等形式多樣的宣傳咨詢活動,面對面解答群眾關心的問題,大力宣傳貼近群眾、貼近實

(3)開展“119”消防宣傳月活動。11月,圍繞“119”全國消防日及消防宣傳月活動主題,普及消防法律法規、消防常識與逃生自救技能,推動開展消防安全培訓、應急逃生演練等活動,加強火災案例警示教育,增強群眾預防火災和應急逃生的能力。

(4)開展森林草原防滅火宣傳月活動。全鎮多渠道、全方位、大力度開展森林草原防滅火宣傳月活動。通過張貼防火命令、懸掛橫幅標語、發放宣傳資料等形式,普及森林防火法律法規和安全知識,倡導“網上祭奠”“家庭追思”等文明新風,引導群眾自覺摒棄上墳燒紙、點燃香燭等傳統不良陋習,讓更多的人關心森林防火、參與森林防火,不斷提高全民防火意識和撲火安全避險能力。

(5)開展《安全生產法》宣傳周活動。全鎮集中組織《安全生產法》學習和警示教育、舉辦法律咨詢日活動、開展安全生產執法檢查等活動,大力宣傳普及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全面營造安全生產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濃厚氛圍,推動在全社會樹立安全生產法治權威和法治信仰。

(二)應急管理知識培訓方面。

1、培訓對象:鎮村、轄區企業安全監管人員

2、培訓內容:

(1)《安全生產法》等有關法律、法規。通過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標準解讀、典型案例分析、安全風險分析、防范措施講解,進一步提升安全監管人員安全責任意識、綜合業務素質和依法監管能力。

(2)自然災害。圍繞災情管理政策解讀、自然災害救助管理、自然災害災情報送、氣象災害基礎知識等方面,加強對各鎮政府分管領導、災害信息員,村級災害信息員的業務培訓,全面提高災害信息員業務技能。

(3)消防安全。圍繞消防器材使用、常見火災預防、初起火災撲救、受困人員疏散、消防通道設置、家庭用火用電安全管理及火災隱患排查整治等方面開展培訓,提升網格員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強領導,嚴密部署。鎮安委辦將對各單位宣傳教育培訓活動的組織情況進行考核,納入對各村、各單位的考核中。各村、各單位要高度重視宣傳教育培訓在全生產防災減災應急救援工作中的基礎性、全局性作用。

篇6

關鍵詞 TPACK 地震災害教學 災害教育

中圖分類號:P315.25 文獻標識碼:A

“國際防災十年”世界會議提出“教育是減輕災害的中心,知識是減輕災害成敗的關鍵”。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要求的“學習公民必備的地理”的理念下,地震災害教育成為地理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1地震災害教育的重要性

我國自古以來就多地震。在地震災害中,如2008年5.12汶川8.0級地震,2010年青海玉樹7.1級地震,由其他學者的調查研究可知,中學地理防災減災教育思維模式的不健全,學生具備的災害意識不夠,對災害的基本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并不是很好。

因此,通過地理課堂開展地震災害教育,培養中學生具有地震災害意識,掌握緊急救援、互助逃生、防震避災的知識和能力,能夠推動全社會公眾的防震減災技能提升,實現全民地震災害教育的目標。總之,進行地理教學中防震減災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2地震災害教育的傳統課堂教學

地震災害教育主要涉及選修5《自然災害與防治》和必修1-3的部分單元閱讀章節。地理課堂中,多采用“以老師為中心,以講授為主,以課本為基礎”,教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模式,使得教師主要講解地震的基本知識。這種抽象的語言使課堂知識講授變得枯燥,學生不易理解,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

美國學者科勒和米什拉提出的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簡稱TPACK)的概念框架。TPACK特別強調教師的信息技術知識,并將其作為教學職業發展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成分,這與目前信息技術在各領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密切相關。

因此,基于TPACK框架進行課堂教學與傳統的課堂教學具有明顯的區別。教師由課堂的講授者向課堂的引導者轉變,學生由課堂的參加者向課堂的主體者轉變,教學形式、課堂內容、評價方式也向著著新課改所倡導的方向轉變,這也是中學地理教學開展地震災害教育的理想選擇。

3基于TPACK框架的地震災害教學實施步驟與方法

3.1教學準備

選取人教版選修5《自然災害與防治》與地震災害相關章節作為教學內容。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實現因材施教理念,教學前將學生分成4-6人的若干小組,使學生能夠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3.2實施方法

首先,教師播放汶川大地震視頻,通過PPT演示文稿介紹我國是世界上大陸地震最多的國家之一,展示中國地震信息網、中國地震臺網中地震的監測、報道等。并由教師提供我國地震的相關資料給之前分好的學習小組,各小組依據所提供的資料分析、討論、總結我國地震的特點,每個小組派出小組代表總結自己小組的觀點。

然后,再由教師匯總并總結各個小組的觀點,用多媒體形式展示我國地震災害的特點。該階段結束后,教師還將對本階段學習效果的評價標準及細則,明確告訴學生。教師向各個學習小組提出依據上階段總結的地震的特點,各學習小組進行討論和探索活動,分析造成我國地震頻發的原因以及我國地震帶的分布。要求學生運用多媒體展示本組的成果。展示結束教師小結。

最后,教師依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模擬地震發生時的狀況,觀察同學應對突發性地震災害能力的表現。總結同學們的實時表現,對其中表現不足之處提出建議,把表現優秀的學生頒為“防震減災小明星”使其定期進行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和模擬演練指導。教師總結本節課對地震基礎知識和地震災害的學習,并對學生學習情況依據評價標準及細則進行評價。

4總結

這樣的地理課堂,絕大部分時間以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為主。不過,教師的主導作用并未被忽視,而是發揮的相當充分。即在教師在指導、示范和歸納總結,以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為主。

在課堂教學中結合TPACK理念進行地理教學,既實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地震災害教育在地理教學更有效的進行,也是傳統課堂教學的創新和改進。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足、教學課時與教學目標不對稱、師生相互適應時間較長、學校教學資源較為缺乏、學習內容系統性不完整等問題,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完善、修正。

參考文獻

[1] 楊毅.“國際減災十年”簡介[J].中國減災,1999(1):62-63.

[2] 宋雪交,趙振斌.中學地理防災減災教育思維模式探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5(7):68-69.

篇7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充分利用各種減災救災資源,綜合運用行政、法律、科技、市場等多種手段,建立健全綜合減災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著力強化災害監測預警、防災備災、災害救助、恢復重建等能力建設,扎實推進減災工作由減輕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損失與降低災害風險并重轉變,全面提高綜合減災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目標任務

2013年全縣救災工作要力爭實現“兩下降、三提高、五確保”目標,即在未發生巨災的前提下,力爭全年實現因災死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占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較常年明顯下降,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意識、提高災害綜合防御能力、提高搶險救災應急處置水平,確保受災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住所、有干凈水喝、有病能得到及時治療。

三、工作重點

(一)切實安排好冬春救助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視冬春困難群眾生活安排工作,認真組織落實。一是要對冬令救助工作進行自查。認真開展“回頭看”,檢查冬令救助資金是否全部下撥,救助對象是否準確,救助臺帳是否建立,救助資金發放程序和手續是否完善,發現問題要立即整改,違反政策的要堅決糾正。二是要認真做好春荒救助工作。要摸清底數,精心制定救助方案;統籌安排,實行分類救助,確保災民每人每天1斤口糧,保證接上夏糧。三是要嚴格執行救助政策。冬春救助資金主要用于災區群眾口糧、衣被等救助,不得挪作他用,切實做到專款專用、重點使用。

(二)認真做好新災應對工作。一是要加強災情會商。要與氣象、水利、國土、農業等部門進行災情會商,對本地重大自然災害發生趨勢作出預測,為做好救災減災準備提供依據。二是要修訂完善應急預案。汛期之前,完成縣、鄉(鎮、場、企業集團)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預案的修訂編制,使預案內容更科學、更完善。三是要加強救災物資儲備。根據本地實際需求,會商有關部門利用實物存儲、協議儲備等多種方式,形成規模適當、供應充足的救災物資儲備能力。四是要加強災情信息管理。認真落實《民政部自然災害統計制度》,保證災情信息報送渠道和救災通訊網絡暢通,確保災害信息上報及時、準確。五是要加強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確保每個鄉鎮和每個村(居)委會至少要有一名災害信息員。各地要根據《災害信息員國家職業標準》,通過多種方式對災害信息員進行業務培訓;同時,積極爭取政府的支持,安排一定的通訊補助。六是要全力做好災害應急救助工作。一旦災害發生,要迅速啟動救災應急響應,進入應急狀態,實行24小時救災值班,及時收集、上報災情,派工作組到災區查災核災,組織轉移安置受災群眾。

(三)繼續推進農村困難戶危房改造工作。今年,省廳將繼續對農村困難戶危房改造予以補助,各地要再添措施,積極推進今年危房改造工作。一是要爭取領導重視,將危房改造工作納入黨委議事日程。二是要加強與財政、建設、土地等相關部門的協調工作,齊抓共管,形成危房改造整體合力。三是要通過財政補貼、社會捐助、包戶扶持和建房對象自籌等渠道,千方百計籌措建房資金,破解資金籌措難題。

(四)繼續完善基層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預案制訂任務。根據民政部和省廳的部署,今年要完成鄉鎮和村(居)委會的自然災害應急預案制定工作,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救助應急預案體系。1、成立工作專班,開展業務培訓,加強檢查督辦,確保按時完成任務。2、制定樣本,供鄉鎮和村(居)委會參考;預案文本簡明扼要,便于操作;選擇部分鄉鎮和村進行試點,在試點的基礎上總結經驗,上半年完成試點,下半年全面推開。3、預案制定前要對本地自然災害情況進行分析,制定過程中要做好征求意見、專家咨詢和按程序審批等工作,后要做好實施、修訂、宣傳、培訓、演練等工作;要通過現場演練,檢驗預案質量,及時修訂完善預案內容,不斷提高預案的實用性;鄉鎮和村救災應急預案要報縣民政部門備案。

(五)開展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活動。今年,省廳將制定省級綜合減災示范社區標準,開展創建和表彰活動。一是要加強防災減災宣傳教育。要編印適合社區居民閱讀的防災減災知識手冊、減災科普讀物和掛圖;積極與教育部門聯系,將防災減災知識納入教學內容,并完成規定的課時;在公共場所設置減災知識宣傳欄,在社區和學校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減災宣傳教育活動,努力提高社區居民的減災防災意識。二是要制訂社區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預案。并結合實際,有針對性的開展預案演練,提高社區居民的自救和互救技能。三是要推進災害應急避難場所建設。要綜合利用城鄉社區服務設施、學校、公園、綠地、廣場、體育場、停車場或其他空地,建設災害應急避難場所;要組織專業部門進行質量鑒定,確保應急避難場所的質量安全。四是要探索建設減災志愿者隊伍。要積極與共青團、婦聯和教育部門聯系,建立相對穩定的志愿者隊伍;聯合衛生、消防等部門做好志愿者相關培訓,提高減災志愿者的業務素質和工作水平。

篇8

安全工作是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發展的最根本的前提。本學期我校繼續以加強安全管理為目標,認真開展安全教育活動。爭創宣城市2009~2010年度“平安校園”

二、工作重點:

(一)、加強安全思想教育工作,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全體教職工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切實提高安全防范意識,本學期學校將定期召開安全工作會議,研究布置安全工作,組織師生學習安全知識和安全教育法律法規,積極開展安全教育活動,認真落實安全責任。使教師認識到安全工作人人有責,時時處處都要提高思想警惕,繃緊安全這根弦。

為使安全工作能夠落到實處,學校將在原有安全工作制度的基礎上,依據有關安全法律法規進一步建章立制,使我校的安全工作有章可循、有規可依,逐步實現安全工作制度化、規范化。

(二)、加強安全日常管理,確保校園安全。

1、認真做好安全值班工作,加強學生校內活動安全管理。

本期仍然堅持安全護導制度,學校抽出認真負責的老師做安全護導工作,召開專門會議,根據學校安全重要部位、重要時段,對護導人員進行明確分工和要求,按時準點到達所負責的區域,承擔起護導的職責,發現不安全隱患,及時報告或排除。如發生不安全事故,妥善處理后,立即上報主管副校長或校長,并認真做好記錄。

2、開展安全檢查工作。

開學前,組織人員進行一次“地毯式”的安全自查活動,做到不漏一個死角,不留一個漏洞,徹底消除不安全隱患。平時,堅持每月排查制度,組織人員對樓梯、電棒、電扇、開關、體育設施等教學設施進行一次排查,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理或上報,并認真做好排查記錄。

3、規范教育教學行為,教導處要加強考課,決不允許出現課堂無人看管的現象。

4、交通安全教育是我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難點、重點,

5、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6、完善校園周邊環境治理工作機制,加強學生飲食衛生安全管理,主動聯系工商所、安監站抓好校門口攤點的治理工作,尤其是杜絕“垃圾食品”的銷售活動。

7、抓好防止自然災害活動。

8、鞏固我校血防教育工作成果,繼續加強血防知識的教育和血防實踐活動,并通過“小手牽大手”的形式,向家長傳遞血防知識。

(三)、認真開展安全教育培訓和實踐活動,提高師生安全防范本領。

1、根據上級指示精神,認真落實各項安全教育活動,充分利用板報、廣播、標語等形式宣傳安全知識,創造校園安全環境,倡導校園安全文化,營造安全教育氛圍。

2、嚴格執行課程計劃,開齊開足各門課程,不隨意增減課時,按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求,保證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環境教育等專題教育的教學時間,落實課時,組織實施。尤其要注重安全知識的學科滲透。以《安全教育讀本》為主要內容,講授各種安全防范知識,教導處負責:安全教育“有教師、有備課、有教案、有課本”。各科要結合學科內容,適時滲透安全教育。小學自然課講授一些自然災害發生的原因、受災時的自救、互救常識,以及上實驗課的實驗規則和一些簡單實驗事故的處理方法;體育課中,要檢查活動場地和體育設施認真做好運動前準備工作,并適時講授運動損傷的應急處理方法等;勞動課中講授在活動中的操作安全,注意的事項等。

3、抓好師生普法工作。

(四)、規范管理,做好安全工作資料整理工作。

(五)、做好期末總結表彰工作。

三、工作策略

1、充分發揮“農遠”項目優勢,組織學生觀看安全教育錄像。學生在觀看錄像的過程中,能夠利用直觀可視的教具,使學生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飲食衛生安全等知識方面得到加強、提高警惕。

2、各班每學期召開以“安全教育”為主題的班隊會不少于10次,通過各種形式,來提高安全意識,掌握一些必要的自護技能。

3、根據區2009基礎教育工作意見,開展好模擬演練活動,有組織地對全體學生進行一次突發事件逃生演練,切實提高學生自護、自救的能力。

4、組織做好安全教育日(周)活動。

5、加強家校聯系,共同營造全社會都來關注學生安全的氛圍。一學期各班召開的家長安全培訓活動不少于一次。重點講授家長如何加強對學生的安全教育。

6、開展法制、衛生、安全知識抽測活動。

加強學習制度,建立安全培訓制度,制訂切實可行的安全培訓計劃并嚴格實施。結合“五五普法”組織全體教師認真學習《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小學生意外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等法律法規,以及學校安全工作規章制度,提高安全責任意識。

月工作要點:

二月份:1、進一步完善安全工作計劃,布置新學期安全管理工作。

2、期初安全隱患排查工作。

3、交通安全教育主題活動。

4、整理上報月安全工作總結、隱患排查呈報表等資料。

5、組織全體教師簽訂《安全工作責任狀》。

6、各班上好“開學安全第一課”。

7、再次學習教育部12號令——《中小學生意外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和區教體局關于強化、落實“一崗雙責”制的有關文件。

三月份:

1、食品衛生安全教育主題活動。

2、開展“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活動(最后一周的星期一)開展“征文”活動

3、普法學習活動

四月份:

1、預防溺水教育活動周(四月第一周)

2、血防教育,開展滅釘螺實踐活動。

3、法制宣傳月活動

4、防電、防雷擊教育活動。

5、安全檢查、總結及資料上報工作。

五月份:

1、預防自然災害月教育主題活動,組織“5.12”防自然災害綜合演練。部分年級開展一次“自然災害調查”社會實踐活動。

2、安全檢查、總結及資料上報工作。

3、開展《應急法》學習活動及5.19安全教育培訓日活動。

六月份:

1、針對季節特點,強化防溺水安全工作各項措施,制訂相關制度。

2、開展預防血吸蟲病、艾滋病及普法、禁毒宣傳活動(6月5日國際禁毒日)

3、安全知識抽測活動。

4、安全檢查、總結及資料上報工作。

5、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動。

篇9

摘要:高校災害防御意識教育是一個關乎生命的重要問題。本文基于我國高校開設災害防御意識教育課程的現狀,旨在探討通過開設災害防御意識教育的相關課程,使學生正確地認識和對待各種災害事件及其嚴重后果,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自救觀念,使他們掌握相關的應急自救知識與技能。近年來極端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我國迫切需要廣泛開展災害教育以促進防災減災工作更好地開展。高校災害通識教育是實現向社會公眾傳播和普及防災知識、持久有效地提升社會公眾災害意識和防災減災技能的重要環節。

關鍵詞:高校;災害教育;防災減災;教育課程

中圖分類號:U45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52-0001-04

隨著極端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和經濟的發展,世界各國加強了災害的教育,同時越來越重視防災減災的研究。紛紛加強了對災害防治的研究和教育。我國災害發生頻繁,是世界上受災十分嚴重的國家之一,近年來,大災乃至巨災時有發生。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災害教育意識相對較差,民眾缺乏災害相關知識、防災意識不足、防災技能較差,使得自然災害帶來的危害更加嚴重。“致力于將災害教育納入學校課程中”是國際災害教育的發展趨勢之一[1],高校災害通識教育是實現傳播和普及社會公眾災害知識、持久有效地提升社會公眾災害意識和防災減災技能的重要環節[2]。災害教育需系統化,才能使大學生掌握基礎的災害知識,對防災減災意識和技能的提升具有重大意義[3]。

高校是人員密集的區域,面對突發災害,怎樣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人身安全,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而高校開設災害與防災減災通識教育課程,使學生正確認識災害的種類、規模以及災害造成的嚴重后果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校大學生也即將步入社會,在充分了解災害相關知識后,對實現向社會公眾傳播和普及知識,提高公民災害意識和防災減災技能起著重要作用。

一、高校開設災害與防災減災課程的必要性

當前國內大學生災害救護知識與技能較缺乏,學習災害知識和技能的意識較強,但高校開展災害教育內容較分散,缺乏系統性,形式單一,學習需求與教育現狀存在矛盾,大學生獲取的災害教育知識遠遠不能滿足防災、自救互救、應災的需求[4]。災害知識的教育十分重要,災害一旦發生,災前準備充足與否以及緊急情況下應變災害的能力高低,對及時選取適宜的防治措施減輕災害帶來的危害和自身安全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一)國內災害頻發,形式嚴峻

我國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繁,災害一旦發生,災害的損失特別是人員傷亡十分慘重,其原因主要為:

①我國國土面積廣大,自然環境條件十分復雜,孕育災害發生的條件十分優越;②我國人口眾多、人口密度大;③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十分不足。所以,開展防災、減災工作對未來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聯合國對20世紀以來全球發生的特大自然災害進行了統計,發現全球共發生特大自然災害共54起,我國占8起之多,我國災害發生造成的死亡人數占同一時期全球因災死亡人數的44%。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災害造成了重大損失,據統計,每年因災造成的直接損失達500億元以上,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嚴重阻礙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地區人口密集,災害的發生對人們生命財產帶來嚴重的威脅。一些農村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落后,自然地理條件復雜,防災減災能力較弱。國內自然和人為引起的災害以及災害發生后帶來的次生災害,是我們當前不可忽視的嚴重問題之一,我國防災減災工作十分艱難,形勢嚴峻。

(二)國內災害教育起步晚,比較缺乏

災害教育的開展,有利于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災害的認識,培養人們具備良好的防災能力,更好地應對災害發生時帶來的突況,降低災害發生的風險[6]。我國開展災害和防災減災教育起步時間與國外有很大的差距。

100年前,新西蘭就已經開始在學校進行火災演練,1977年明確把自然災害與民事防御納入學校教學大綱[7];日本學校開展災害教育已有30余年歷史[8]。而發展中國家從1990年代中期才開展災害教育,災害與防災減災教育起步時間較晚。

汶川地震后,我國提出要將防災減災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不少專家也呼吁把災害教育納入可持續發展戰略體系[9]。總而言之,隨著災害的不斷發生,越來越多災害與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大量的宣傳減災與防災行動,讓人們意識到災害帶來的危害。但關于災害的教育方面卻明顯不足,人們不能準確的判斷災害來臨時該采取何種方式來保護自身安全。國民教育和基礎教育中對災害教育還相對薄弱,人民群眾對災害認識嚴重不足,影響災害發生后防災減災實施的效率,災害教育有待加強。

(三)大學生防災知識和能力的學習必不可少

大W生是將來社會的主力軍,在災害預防、應對中能發揮積極的作用。①災害已經成為威脅人類生命的全球性問題,在災害和意外事故頻發的當今,災害給社會和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人員傷亡和難以磨滅的傷痛[10];②因為大學生意外傷害發生率高[11],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一連串問題,為減少大學生受到意外傷害的幾率,對高校普及災害教育是非常必要的[12];③因為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不同的地方,畢業以后會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崗位和層面,基礎扎實、學習能力強[13],有利于普及災害教育。對大學生進行災害教育,不僅能提高他們自身的安全系數,也能幫助周圍的人逃生、自救互救,減輕傷亡率。

二、高校災害教育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我國災害教育的現狀

高校是對大學生進行災害教育的主要場所,然而高校中卻缺乏相關災害教育課程。調查中發現,學校教育排在大學生獲取災害及減災知識主要途徑的最后一位,僅18.3%的大學生參加過救災演習等活動,這說明學校對災害知識及防災減災教育不夠重視,大學生對防災教育和防災演習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知識,更不具備相應的防災技能和素養。如:俄羅斯的人民友誼大學2003年發生大火災,在同一座樓里,我國11名留學生無一逃脫,而日本幾十名小學生卻全部存活。另外,在一份對包括北京師范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和中國農業大學5所不同類型的高校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雖然有一定的減災意識,但存在明顯的災害基礎知識不足、減災行為不正確等問題,反映出大學生對災害問題了解不足,不具備基本的防災、減災能力。調查還顯示,大學生獲得災害及減災知識的主要途徑依次是電視、網絡、書本和報刊,學校教育排在最后一位[14]。

(二)我國災害教育存在的問題

如何在高校學生原有知識基礎上,更好地開設防災減災教育課程,是高校教師在災害教育過程中面對的一大難題。而在高校災害與防災減災教育的開設過程中,并未達到教育的目的,總有一些不足之處。當前,高校開設的災害與防災減災課程具有以下特點。

1.注重知識講授,忽視技能培養。高校開設災害教育過程中,所采用的方法通常是講授為主。老師在課堂上占支配地位,主要是停留在理論講解上,這樣的講解方式對相關知識的傳達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缺乏實踐,與災害教育的特點不相適應,并未達到災害教育的要求。災害與防災減災教育,主要達到讓學習者具備正確的災害與防災減災素養、技能以及思想的主要目的,在面對災害時,能夠正確采取相應的防御措施。老師單純地給學生灌輸一些防災減災知識,一方面學生覺得枯燥無味,另一方面不能達到災害與防災減災教育的目的。應當讓學生具備正確對待災害的態度,切實掌握一定的防災技能,這是當前災害教育急需解決的問題。

2.雖有開設課程但考核不足。我國各個高校在教育部和主要上級主管部門的領導下,都會開設災害與防災減災的相關教育課程,但這些課程大都屬于選修課的范疇,有的高校甚至沒有相應的教學課本,且課程只是注重開設,對課程的監管力度十分不足,考核過程中與其他基礎課程基本都采取閉卷或開卷的考試模式。由于學校不重視,學生雖然拿到相應的選修學分,但是并未對災害與防災減災的認識有多大提高。

3.災害教育課程開設散亂,缺乏延續性。高校在災害教育課程的設置上比較散亂,課時分配不均。高校災害教育課程的開設系統性不強,許多學校主要把課程開設在新生入學時期,過后不再開設,沒有形成延續性和系統性。而且,高校災害教育大多按照學校安全教育相關規定傳達安全知識的相應內容,對災害與防災減災知識的教育嚴重不足,學生并未學到真正的知識,相應防災技能也十分缺乏。

4.教學方式單一,忽略防災演練。災害與防災減災的教育過程中,老師主要以講解為主,與災害教育的特點相悖,沒有起到災害教育的真正作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很難達到災害與防災減災教育的要求及目的。災害與防災減災教育過程中應當添加一些模擬逃生等實際防災減災教育內容,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樣的教育方式能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重要的防災減災技能。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防災演練過程中絕對不能形式化,認為只要有了防災演練,災害教育的目標就達到了。防災演練具有仿真性、體驗性等特征,這樣的教學形式是對教學的檢驗,讓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具體應用到實踐中,這樣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防救災能力,讓學生在面對災難時做到不慌、不亂、有序地疏散以及自我保護和保護他人。

三、高校開設災害與防災減災課程的思考

研究者自2008年開始,一直在云南大學開設全校性選修課《災害與防災救災》,選課的學生很多,該課程得到學生喜愛,效果很好。課程開設后,學生不僅學習到系統的災害知識,也具備了一定防災減災的能力。現對多年來講授《災害與防災減災課程》的經驗總結如下。

1.改變教學方法,加強實戰演練。防災減災課程教育以講授為主,只能起到相關知識的傳播這一目的,但在預防災害的發生以及養成良好的防災習慣等方面卻不明顯,學生不能更好且快速地將所學知識進行靈活應用。學校開設相關課程要加強防災模擬演練等訓練,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將所學知識充分應用在實際行動中,充分掌握災害與防災減災技能。當災害發生時,才能保持冷靜,做到不慌、不亂,從容面對。

2.完善課程體系建設,改變教育觀念。高校災害與防災減災課程開設普遍缺乏系統性、連續性學校不夠重視,不能滿足災害與防災減災教育的實踐性和效率性。為此,應當推進災害與防災減災課程教育的改革,將課程系統化、有序化。另外,災害與防災減災教育不僅僅是為了開設課程,讓學生起到了解的作用,其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具備防災減災的技能。因此,要改變教育觀念,要有針對性地對發生頻率高的災種進行專門的訓練。

3.救援隊和實習基地的建立。建立救援隊和實習基地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能身臨其境地感受災害發生時現場的種種狀況。當前我國建設的救援隊和實習基地數量還很少,在此方面還有十分優越的發展空間。救援隊和實習基地可以通過社會、家庭、企業等聯合起來建立,這樣能更好地利用現有資源,還能起到宣傳災害與防災減災知識的目的。這樣能讓學生在真實模擬的情況下進行學習,讓其更好地掌握面對災害時該如何預防、減輕以及損害,提高學生面對災害時自我保護與保護他人的能力。

四、總結

高校開設災害與防災減災課程,其目的主要在于教授災害基礎知識,培養防災減災意識,提高防災減災能力。這對高校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具有重大的意義,是大學生防災、應災、減災以及救災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同時,災害教育通識類課程的開設也積極響應了21世紀以來教育部提出的關于高校課程改革的精神。

另外,通過使學生認清災害后果的嚴重性,引導學生主動關注災害問題,培養其減災防災的責任感,增強其災害意識。災害教育作為一種基礎素質教育,還要使受教育者具備一定的處理災害問題的實際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當今這個災害發生頻繁的年代,大學生作為社會中掌握較多知識、推進時代進步的群體,應該了解國家乃至世界的災害形勢,更應該了解必要的防災減災知識,在關鍵時刻自救和救人。

參考文獻:

[1]張英,國外地理課程中的災害教育內容概況[J].地理教學,2013,54(2):54-55.

[2]文彥君,基于“問題導向”的高校災害教育課程集成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2,24(7):173-176.

[3]李益敏.暮τ敕澇旨踉[M].氣象出版社,2012.

[4]時春紅,任小紅,張銀華,等.我國大學生災害教育現狀分析與啟示[J].護理研究,2014,28(11):4111-4113.

[5]傅志軍.災害科學研究[M].西安:陜西教育出版社,1997:9-21.

[6]張英,王民,譚秀華.災害理論研究與實踐的初步思考[J].災害學,2011,26(1):109-117.

[7]韋杰,朱婭秋,羅娜.高等學校開設災害地理學通識課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5,24(6):189-190.

[8]Shaw R,Kobayashi K S H,Kobayashi M. Linking Experience,Education,Perception and Earthquake Preparedness[J]. Disaster Prevention & Management,2004,13(1):39-49.

[9]張英,陳紅,譚秀華.可持續發展教育框架下的中學災害教育及實施建議[J].環境教育,2008,(1):71-72.

[10]李宏.大自然的報復[M].沈陽:遼海出版社,2013.

[11]陳天嬌,季成葉.中國大學生傷害流行特征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0,31(2):205-206.

[12]陳玉英,張正黎,黃蘭芷.對高校大學生開展應急救護培訓的探索與思考[J].重慶醫學,2013,42(12):1434-1435.

篇10

成立__縣“防災減災日”宣傳周活動工作組委會,由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__任主任,副縣長__任副主任,縣委宣傳部、縣政府辦、民政局、廣播電視局、教育局、衛生局、國土資源局、農業局、林業局、水利局、安監局、科技局、消防大隊、人防辦主任、縣應急辦等等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組委會下設辦公室(設縣應急辦內),由__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負責整個活動的組織與協調工作。政府辦副主任__多次召開協調會議,要求各相關單位重視此項活動,按工作職責進行不同形式的宣傳活動,認真搞好防災減災的宣傳,具體策劃安排了各單位5月12日到縣城__廣場、__廣場舉行集中宣傳活動。

(一)開展一周的媒體宣傳活動。從5月7日起,縣電視臺、5月7日-13日,在縣電視臺開辟專題欄目,重點時段開展防災減災知識及相關法律法規宣傳。

(二)開展一次廣場集中宣傳活動。在__廣場和__廣場各懸掛1個拱門和9副氣球,在__廣場設置宣傳點、擺放宣傳展板、散發宣傳資料、現場講解、接受咨詢。本次活動發放宣傳資料3萬多份,解答群眾疑問300多人。縣城關鎮5個社區共發放資料2萬份;人防辦組織干部職工向廣大市民宣傳防空防災知識,接受群眾咨詢,免費發放宣傳資料500余份,發放《防空防災應急知識手冊》1000多冊。增強了宣傳的廣泛性和針對性。

(三)舉辦一次學校應急知識講座。在__小學,我們邀請消防大隊、水利局、人防辦等單位的專家通過現場演練、舉例子,生動形象的為學生們講解怎樣使用滅火器,發生火災怎樣處理,怎樣防御山洪災害,地震發生后怎么辦等知識。

(四)開展了相關的隱患排查治理。國土局、交通局對全縣容易出現地質災害的地方進行了排查;公安、安監、建設、環保、質檢、藥監、等單位對全縣食品、藥品進行了抽檢和督查,安監、公安、環保、水利等單位對尾礦庫閉庫進行了治理。在排查治理過程中開展防災減災、應急知識宣傳和安全隱患事故警示教育。廣泛動員群眾參與災害隱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提高社會應對突發能力。

通過開展5.12 “防災減災日”宣傳周活動,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加了解了防災減災知識和防災減災法律法規,有力的喚起了社會各界對各種自然災害的高度關注,增強了全民防災減災意識,推動了我縣避災自救技能的普及,提升了綜合減災能力,進一步樹立了防災減災意識,對增強綜合減災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