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的內涵范文

時間:2023-07-24 17:23: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低碳經濟的內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低碳經濟的內涵

篇1

內容摘要:狹義的低碳經濟關注于如何避免溫室空氣的排放,廣義的低碳經濟則著眼于各種資源的充分利用。低碳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但文章認為低碳經濟不僅只關注于資源利用問題,還在深層次上涉及平等、正義、民主問題和人類思想觀念上的再定位。然而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哪一個層面對低碳經濟進行考察都不能脫離人類生存發展與自然的關系這一主線。

關鍵詞:低碳經濟 概念 內涵 研究難點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自1988成立以來,在其關于全球氣候變化的4次評估報告中先后指出:近百年全球平均地面氣溫升高了0.3℃-0.6℃;當前出現的全球變暖不太可能全部是自然界內部造成的,如果不對溫室氣體排放加以限制,2100年全球氣溫將上升1℃- 3.5℃;從1861年開始,地球氣溫的變化趨勢變暖,平均氣溫大約上升了 0.6℃。在全球范圍內20世紀90年代是最熱的十年,原因可能是由于人類活動導致;目前地球上產生的溫室效應氣體比過去一萬年中任何一段時間都高,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過去 6.5 萬年中任何時間都高,比工業化革命前高 35%。溫室效應使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變暖。過去100年(1906-2005年)中全球平均氣溫升高 0.74℃;過去50年中,平均氣溫是過去500年和1300年中的最高值。對于過去50年來的全球暖化現象,90%的可能性是人類活動引起的。并由此初步得出:人類活動引起了氣候變化,人類活動中溫室氣體的排放導致氣候變暖。

氣候變暖將導致海平面上升、與溫暖氣候相關的疾病蔓延以及極端氣候等災難性影響,其變化會嚴重影響到人類生存的環境和日常生活?;贗PCC報告中的結論,為避免氣候變暖給人類帶來的危害。1992年5月巴西里約熱內盧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簡稱《框架公約》) ,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穩定在一定濃度水平上。在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召開的《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上,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簡稱《京都議定書》), 為各締約方規定了有法律約束力的定量化減排和限排指標。在2009年12月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15次會議上形成了“哥本哈根協議”,盡管協議沒有在所有締約方中達成一致,但在發達國家強制減排和發展中國家采取自主行動上取得了新的進展,在長期目標、資金和行動透明度問題上達成重要共識。在人類溫室效應及由此產生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日趨嚴重的背景下,人們日益認識到要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必須改變目前高碳經濟模式。由此,低碳經濟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熱點。本文試圖從為什么要發展低碳經濟,低碳經濟是什么、涉及哪些問題和如何評判等方面對低碳經濟進行介紹、分析,為理解低碳經濟提供幫助。

低碳經濟的概念

英國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中首先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英國政府提出低碳經濟是指通過更高的資源利用效率(在更低的資源消耗和污染的情況下獲得更多產出)來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盡管英國政府的能源白皮書的主旨是降低碳排放量和保障其能源安全,但其對低碳經濟的定義顯然并沒有僅局限于這一目標。

國內學者莊貴陽(2005)認為低碳經濟就是以較少的能源消耗實現同樣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付允等認為低碳經濟是指在不影響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前提下,盡可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而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實現經濟和社會的清潔發展與可持續發展。鮑健強等指出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為特征的經濟發展方式。金涌等(2008)認為全球性化石能源短缺和氣候變化促使低碳經濟成為重要的焦點,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生態經濟。劉傳江(2009)等指出低碳經濟是發達國家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提出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它強調以較少的溫室氣體排放獲得較大的經濟產出。馮之浚(2009)等指出低碳經濟是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一類經濟形態的總稱,其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是為了應對碳基能源對于氣候變暖影響,其基本目的是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段紅霞(2010)認為低碳經濟在狹義上可以理解為以消耗低碳燃料為主,追求溫室氣體特別是二氧化碳最小化排放的發展,是一種高能效、低資源消耗和低溫室氣體排放的經濟模式。

在上述闡釋基礎上,本文認為低碳經濟的概念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低碳經濟是指低投入、高產出經濟發展方式,其目標是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狹義的低碳經濟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從而產生較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其目標是應對當前氣候變暖問題。這兩個概念的共同之處在于低碳經濟的目標是為了解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問題,其不同之處在于狹義的概念集中于“碳”本身,廣義的概念則考慮的是經濟發展中所有資源的有效利用;狹義低碳經濟要實現的目標是短期目標,廣義的則是長遠目標。某種程度上,狹義的低碳經濟是廣義低碳經濟中最迫切實現的部分目標。

低碳經濟的本質和內涵

第一,低碳經濟是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從低碳經濟狹義的概念看:低碳經濟的實質就是不影響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前提下,從能源使用入手,從高碳能源時代向低碳能源時代演化,建立一種較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以應對地球繼續變暖現象,從而避免人類遭受由此帶來的各種自然災害。這就要求各國致力于如何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減少高碳能源,擴大低碳能源的使用,促進產品的低碳生產開發和消費、控制全球的碳排放量。從廣義的低碳經濟來看,其要求是利用更高的投入產出比減低資源的消耗,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作為一種經濟發展模式需要相應的產業結構調整,也就是推動低能耗產業發展,限制、縮減高能耗產業的規模,同時促進高能耗產業向低能耗產業轉型,關鍵在于技術創新。

第二,低碳經濟是經濟制度變革的方向。需要在經濟生活的各方面“應該考慮制定相應的政策,減少燃燒的副產物向大氣中排放”。這涉及到建立各種能耗要求標準和減排規章制度(如對于汽車排放進行限制的“歐3、歐4”標準)、有利于低碳經濟的稅收和財政政策(如國內對符合低排放標準的減免消費稅規定)、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如英國的能源白皮書)和國家間具有約束力的協議和政策(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其關鍵是制度創新。

第三,低碳經濟是人們意識形態的轉變。面對地球環境的惡化,在更深層面上,人類應該如何應對。不僅要從人與自然、國家與國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基本權利角度資源利用問題,還要將個人自身世界觀、價值觀角度對這些問題進行再調適,為低碳經濟建立意識形態上的基礎。人與自然是一個共同體,是和諧共生的關系,人類有責任、有義務、也有能力自覺、理性地調節和控制自己對待自然的態度、行為和關系,這是可持續發展對人類的一種前瞻性和預警性的要求。不同的國家和個人間資源利用的權力問題,不僅是如何處理全球范圍內的負外部性問題,觸及到民主、公平與正義等人類最根本的訴求,包括對民主的重新認識和包括分配正義和矯正正義的正義問題以及不同國家和人之間的公平生存與發展權。如果世界觀、價值觀不能與低碳經濟的發展相協調,就不能建立起相應的意識形態,也就難以進行有效的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能夠在制度和技術上有所創新,新的制度和技術在實際運行中的成本也會大幅升高,難以獲得理想的績效。

低碳經濟的研究難點

以現代工業文明為標志的社會發展,作為人類主動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追求財富與效率的活動,極大地促進了人從自然規定性中的解放和主體性的提升。但隨著人類經濟活動的進行,當代人的生存與發展卻再次面臨著來自自然的嚴峻困境與挑戰。地球存在幾十億年以來,其氣候環境也經歷了漫長復雜的演變,但真正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甚至消失的是其上的物種而不是地球。今天的低碳經濟出現不是要拯救地球,而是要拯救人類。如果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沒有遇到來自自然的威脅,低碳經濟也不會面對如此迫切的需求。低碳經濟的產生與發展是人類面對自然對自身生存與發展問題的一種解答,其理論體系也應滿足人類生存與發展和自然相協調的目標,如果背離了這一基本目標,低碳經濟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發展的基礎。低碳經濟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使現有自然資源能夠在當代和未來人類生存與發展中的跨代選擇。

如何處理人類的生存發展問題和自然的關系無疑貫穿于低碳經濟的始終,對低碳經濟選擇和評判的基礎也是生存發展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但目前對于生存與發展問題還缺乏一個統一、完整、可量化的理論體系。首先,對于生存和發展根本的價值判斷就存在不同看法。其次,對于自然環境中人類生存問題主要考察內容自然資源承載力問題仍不成熟,作為研究資源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理論基礎,還有待探討。資源承載力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該空間內人的基本生存和發展的支撐力,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體現。承載力作為一種描述人與環境或物種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的度量工具,在長期的爭論中,已經對喚醒人類環境意識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從總體上看,無論是理論探討還是實證計算,資源承載力研究都不夠系統和深入,尚未形成從基本概念到量化方法的完善的理論體系。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對于承載力的概念和內涵尚未形成共識,以及能夠準確描述人與環境或物種與環境之間關系的定量化方法較為缺乏。時至今日,這些基本理論的不完善意味著關于低碳經濟有大量的基礎工作亟待深入,其發展面臨長期和艱巨的任務。

結論

在現有的技術條件和資源稟賦下,低碳經濟是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但影響低碳經濟的因素不僅局限于經濟一個范疇,在涉及到政治、外交、哲學、歷史、法律等社會科學的同時,還依賴于物理、地理、工程等諸多自然科學的支持和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面臨著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同時其自身的演進也有待于跨學科研究的融合與碰撞。但目前人類生存的環境僅限于地球,就此而言,低碳經濟的發展在面對任重道遠的現實的同時也具有緊迫性。但無論怎樣,發展低碳經濟都是人類發展歷程中必須邁出的重要一步。

參考文獻:

1.張建云,王國慶,劉九夫,賀瑞敏.氣候變化權威報告―IPCC[J].中國水利,2008(2)

2.水利部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簡介[J].中國水利,2008(2)

3.解振華.哥本哈根會議取得兩大重要成果[J].創新科技,2010(1)

4.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nergy, Feb,2003[EB/OL]. Http://berr.gov.uk/files/file10719.pdf

5.黃衛華,曹榮湘.氣候變化:發展與減排的困局―國外氣候變化研究述評[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0(1)

6.莊貴陽.中國經濟低碳發展的途徑與潛力分析[J].太平洋學報,2005(11)

7.付允,馬永歡,劉怡君,牛文元.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3)

8.鮑健強,苗陽,陳鋒.低碳經濟:人類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變革[J].中國工業經濟,2008(4)

9.金涌,王,胡山鷹,朱兵.低碳經濟:理念•實踐•創新[J].中國工程科學,2008(9)

10.劉傳江,馮碧梅.低碳經濟對武漢城市圈建設“兩型社會”的啟示[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5)

11.馮之浚,周榮,張倩.低碳經濟的若干思考[J].中國軟科學,2009(12)

12.段紅霞.低碳經濟發展的驅動機制探析[J].當代經濟研究,2010(2)

13. 肯尼思•J•阿羅.全球氣候變化:對現有政策的一項挑戰[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9(6)

篇2

內容摘要: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的背景下,發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征的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共識。本文對城市低碳經濟評價研究意義及研究現狀進行了分析,通過對低碳經濟的內涵進行分析以及對現有城市低碳經濟評價研究文獻進行總結,構建了包括經濟、科技、環境、社會、節能減排、低碳理念六個維度的低碳經濟評價理論模型。該理論模型的建立對于城市低碳經濟評價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參考價值。

關鍵詞:低碳經濟 評價體系 理論模型

全球氣候變暖的加劇,對各國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已經產生了非常顯著的負面影響。自2003年英國在《能源白皮書》中率先提出低碳經濟概念,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和削減碳排放,已經逐漸成為各國的共識,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許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行動和社會實踐。短短幾年時間,低碳經濟已經演進為經濟發展方式、能源消費方式、人類生活方式的一次新的變革。它將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礎上的現代工業文明,最大限度地限制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經濟發展,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征的經濟,最終轉向生態經濟和生態文明。

城市低碳經濟評價研究意義

作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核心單元,城市聚集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消耗了全球的大部分資源,排放了約占全球總量75%的溫室氣體,它不可避免地成為各國低碳經濟發展的關注重點,而發展低碳經濟應以城市為單位。然而,如何綜合評價城市低碳經濟的發展狀況是低碳經濟發展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城市低碳經濟評價的研究,對于我國發展城市低碳經濟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

(一)為我國城市低碳經濟評價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符合當今社會發展的趨勢,要想使科學發展觀得到真正的落實,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的建立是必然前提。有評價才能有定位,才能確定發展的程度,才能找到發展存在的差距,才能明確今后發展的方向。城市低碳經濟評價體系的建立能夠為建立更為科學、可行的城市低碳經濟評價方法提供參考,為全面、準確地考察低碳經濟發展狀況和變化規律提供衡量標準和依據,為今后城市低碳經濟發展研究提供支持和有價值的參考。

(二)提高評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并為政府提供決策支持

選擇符合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求的評價指標構建的評價體系,能夠充分反映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使構建的評價體系更為科學合理。從而能夠綜合反映城市低碳經濟發展的效率、狀態、效果,實時、量化、動態地分析評價低碳經濟發展,系統體現城市低碳經濟發展在不同維度上存在的發展差異。它可以為城市低碳經濟發展戰略、政策、方針的制訂和執行提供決策支持。

(三)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型進而提高城市競爭力

城市低碳經濟發展的分析和評價,可以有效地推動城市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和優化,使現代產業中的軟件、電子信息、清潔能源、旅游經濟等低碳產業更好地升級和發展。它能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推動經濟的新一輪高增長,增加大量綠色就業機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競爭力。

城市低碳經濟評價研究現狀

隨著低碳經濟的發展,相關評價理論和方法也相繼出現,很多組織和國家都對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研究。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從可持續發展的4個主要方面—社會、經濟、環境和制度著手,以“驅動力—狀態—響應”的概念模型為指導,運用了開放的菜單方法使其適用于不同國家的國情和發展需要,構建了33個評價指標;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指標體系以壓力、狀態、響應模型為框架,構建了環境壓力、環境狀態和社會響應三大類指標,用于跟蹤、監測環境變化的趨勢;聯合國統計局創建了一個由88個指標構成的評價指標體系框架,主要涉及社會經濟活動事件、影響與結果、對影響的響應等方面,清晰地反映了指標之間的關系;聯合國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根據人類活動和環境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從環境、自然資源、自然系統、廢氣和水污染四個方面,構建了25個指標,并根據指標的當前值和目標值賦予了指標各自的權值。此外,歐盟、芬蘭、德國、瑞典、瑞士、丹麥等國家和地區也都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提出過各自的指標體系。

我國學者也做了許多研究,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小組(2009)按照系統學的理論和方法,獨立設計了一套“五級疊加、逐層收斂、規范權重、統一排序”的城市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國家環保局也頒布了《低碳城市指標體系》試行版,從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社會進步三個方面出發,建立了城市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付允等(2010)在復合指標法的基礎上,綜合考慮經濟、社會和環境等問題,構建了包括23項指標的城市低碳水平評價指標體系;付加鋒等(2010)在研究探討了低碳經濟的概念和核心要素的基礎上,構建了包括低碳產出、低碳消費、低碳資源、低碳政策和低碳環境五個維度、14個指標的多層次評價指標體系和相應的評價方法;胡大立(2010)等從產業鏈的初始資源到最終消費市場這一路徑,構建了低碳經濟評價邏輯結構框架,提出了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

縱觀現有研究成果,評價體系大多對資源、環境的指標研究相對較多,以經濟、社會為基礎的綜合性指標體系研究相對較少;對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硬”的因素的分析較多,對社會意識、文化傳統等“軟”的因素的分析較少;對客觀的定量的分析較多,以人為主的定性的分析較少。如果沒有詳細的論述和相關理論的研究,那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會存在理論上的“空洞”。因此,在參考總結現有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低碳經濟的內涵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低碳經濟評價理論模型,是比較科學的思路。

低碳經濟評價理論模型構建

(一)低碳經濟內涵分析

要建立科學、系統的城市低碳經濟評價體系,首先應該對低碳經濟的內涵做深入了解。至今為止,國內外許多學者對低碳經濟的定義和內涵做了深入的研究,低碳經濟的概念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

英國政府在的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指出,低碳經濟是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概括來說就是指要通過更高的資源利用效率來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Ramakrishnan Ranmnathan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法,將非化石能源作為投入,GDP和碳排放作為產出,對能源消耗與碳排放量的關系以及能源消耗和GDP的關系進行了研究。Paul B stretesky等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研究得出人均碳排放量與出口有一定關系,并從產業角度分析得出,能源產業、化工產品和再進口產品等三個行業對人均排放量的影響是最大的。吳昌華(2009)指出低碳經濟涉及政府、企業和公眾等相關利益群體,是政策、制度安排、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的大變革和結構重構。付允(2008)提出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基礎,以低碳發展為發展方向,以節能減排為發展方式,以碳中和技術為發展方法”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夏堡(2008)認為低碳經濟是最大限度地減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經濟,即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張平等(2011)指出低碳經濟的概念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低碳經濟是指低投入、高產出的經濟發展方式,其目標是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狹義的低碳經濟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從而產生較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其目標是應對當前氣候變暖問題。付加峰等(2010)認為,低碳經濟是指碳生產力和人文發展均達到一定水平的一種經濟形態,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環境友好的突出特點,旨在實現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發展社會經濟的全球共同愿景。潘家華等(2010)認為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目標是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袁男優(2010)認為低碳經濟是一種以應對氣候變化、保障能源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有機結合為目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點的發展模式。牛文元等(2009)認為,低碳經濟是綠色生態經濟,是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和低碳發展等經濟形態的總稱,其實質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區域的清潔發展、促進產品的低碳開發和維持全球的生態平衡。

綜上所述,低碳經濟不僅是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經濟發展模式,而且是最終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是生產力與人文發展達到一定水平時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抉擇。因此,低碳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低碳理念,基礎是經濟發展,核心是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直接體現是減少影響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排放,目的是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最終目標是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低碳經濟評價研究文獻總結

本文選取國內20篇具有代表性的低碳經濟評價研究文獻,對各個學者選擇的評價維度進行總結,如表1所示。

在文獻梳理中發現,不同的學者往往將具有相同意義的維度用不同的詞語進行表述,有必要把這些具有相同含義但是表述不同的維度進行總結歸納。比如,經濟發展、社會經濟、經濟、社會經濟資源基礎、技術經濟、經濟低碳化、發展能力、經濟增長和持續發展能力都可以歸結為經濟發展維度。因此,本文最終歸納出六個準則層:經濟發展維度、科技發展維度、環境發展維度、社會發展維度、節能減排維度以及低碳理念維度,如表2所示。

(三)低碳經濟評價理論模型構建

通過對低碳經濟的內涵和指標體系分析發現,經濟發展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基礎,只有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才能為其他方面的發展提供物質以及資金上的支持;低碳經濟的發展要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的發展,最后還是要落在經濟發展上,所以說低碳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經濟發展??萍及l展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原動力,科技發展水平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低碳經濟發展狀況,沒有低碳技術應用于各個方面,發展低碳經濟就只是一句空話而已;低碳經濟發展的關鍵是要發展科技。環境是低碳經濟發展的載體,發展低碳經濟要依附于環境空間;低碳經濟的發展有利于環境保護,提高環境水平。社會發展是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達到社會和諧是人們共同的期望;低碳經濟的發展保障社會的發展,有助于社會的進步。節能減排指標是低碳水平的直觀表示,可以直觀地反映碳排放情況;低碳經濟的發展也同時促進節能減排的發展。低碳理念是低碳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低碳理念要貫穿于低碳經濟各項活動的始終;低碳經濟的發展有助于普及低碳理念。由此,所建立的低碳經濟評價理論模型包括經濟、科技、環境、社會、節能減排及低碳理念六大方面,其相互關系如圖1所示。

結論

本文分析了城市低碳經濟評價研究意義以及研究現狀,在充分吸收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對低碳經濟內涵和評價體系文獻總結兩方面進行研究,構建了包括經濟發展維度、科技發展維度、環境發展維度、社會發展維度、節能減排維度和低碳理念維度六個維度的城市低碳經濟評價理論模型,以期為低碳經濟的評價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組. 200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R].科學出版社,2009

2.付允,劉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評價方法與支撐體系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8)

3.付加鋒,莊貴陽,高慶先.低碳經濟的概念辨識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8)

4.胡大立,丁帥.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22)

5.吳昌華.城市引領中國低碳經濟轉型[J].中國投資,2009(2)

6.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發展路徑研究[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 2008(2)

7.夏堡.發展低碳經濟 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J].環境保護,2008(2A)

8.張平,杜鵬.低碳經濟的概念、內涵和研究難點分析[J].商業時代,2011(10)

9.潘家華,莊貴陽,鄭艷等.低碳經濟的概念辨識及核心要素分析[J].國際經濟評論,2010(4)

10.袁男優.低碳經濟的概念內涵[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10,33(1)

11.牛文元.低碳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突破口[N].中國報道,2009(3)

12.辛玲.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統計與決策,2011(7)

13.李曉燕.基于模糊層次分析法的省區低碳經濟評價探索[J].華東經濟管理,2010(24)

14.唐笑飛,魯春霞,安凱. 中國省域尺度低碳經濟發展綜合水平評價[J].資源科學,2011,33(4)

15.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生態經濟,2011(1)

16.楊敏.低碳城市評價體系研究[J].中國市場,2011(10)

17.王嬴政,周瑜瑛,鄧杏葉.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實證分析[J].統計科學與實踐,2011(1)

18.李伯華,徐亮.低碳城市發展水平的測度及其對策研究—以長株潭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2)

19.談琦.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實證研究—以南京、上海動態對比為例[J].生態經濟,2011(12)

20.馬軍,周琳,李薇.城市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以東部沿海6省市低碳發展現狀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22)

21.華堅,任俊. 基于ANP的低碳城市評價研究[J].科技與經濟,2011,24(144)

22.李剛,王忠東,張明.基于循環修正思路的低碳經濟評價模型研究[J].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2(12)

23.鄭林昌,付加鋒,李江蘇.中國省域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及其空間過程評價[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7)

24.氣候組織.中國低碳領導力:城市[R].2008

篇3

關鍵詞:企業發展;低碳經濟;戰略思考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6-00-01

在現今的新的經濟形勢下,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發展已成為發展的主題,單單發展經濟的落后發展模式已不再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發展低碳經濟是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方向,同樣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低碳經濟以保護環境、降低能耗、節約資源為特征,將經濟的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結合起來[1],促進可持續發展,因此發展低碳經濟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有利于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有長遠的經濟戰略意義。

一、我國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發展現狀

長期以來,我國企業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給環境與資源帶來很大的壓力,過度的開發水資源、礦產和原油資源、破壞自然植被和亂墾濫伐、自然環境遭到了極大的破壞,企業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其次,我國企業的經濟發展方式都比較粗放,能源、資源的消耗量巨大,利用效率低,導致環境污染嚴重,同時也給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損失,迫切的需要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發展節能環保型經濟。

二、低碳經濟的內涵與特征

1.低碳經濟的內涵

低碳經濟是一種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的節能型經濟模式,低碳經濟要求經濟方式的大轉變,由高能耗向低能耗轉變,由高排放向低排放轉變,由高污染向低污染轉變,它是一種環??茖W的經濟形態,旨在高效利用清潔能源,能源技術創新,將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的建設相結合,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

2.低碳經濟的基本特征

低碳經濟的基本特征體現在內涵之中,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體現清潔生產,促進高排放企業的轉型,促進節能減排工作,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改變;低污染,倡導保護環境,盡可能的利用無污染或低污染的原料生產,避免先污染后治理,促進經濟環保兩者雙贏;低能耗倡導節約資源,生產開發低能耗產品,節約資源,大力發展低能耗經濟。

三、企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向低碳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1.提高低碳環保意識

在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的同時,還要大力的宣傳低碳環保的優越性,使企業的員工充分了解大戰低碳經濟發展的意義和優越性,轉變落后的思想觀念,支持低碳環保型經濟的發展。在工業生產與制造業生產中,很多的企業對環保型經濟的認識并不足,很多情況下還只是一味的發展生產,提高經濟效益,這就需要大力的進行宣傳與培訓,提高企業的環保意識,要在企業文化中凸顯發展低碳經濟的優越性和重大的戰略意義,從而促進企業大力發展低碳經濟。

2.國家政府應根據低碳經濟的要求制定低碳經濟相關的發展戰略

指導企業行動的方向與方式,例如:大排放、大能耗企業的主動轉型,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企業員工拒絕一次性用品的消費與使用等。

3.企業應根據低碳經濟的要求與特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我國企業經濟發展的方式要從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轉變成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根據產業結構冗雜不合理的現象,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例如在汽車制造業方面,企業應當生產小排量和節能型新型汽車,降低污染與能耗,保護環境。同時大力發展“三地產業”,努力自主創新。

4.大力開發新能源,促進技術創新,開發利用低碳產品

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能源資源分布不均,而且能源資源有限,有的是不可再生資源,然而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越來越多,但是不可再生資源卻越來越少。這就加劇了資源緊張的形勢,同時也伴隨著高污染與高能耗,使得溫室效應加劇,全球氣候異常,災害不斷,威脅人類生存。因此,企業必須要促進技術的創新,開發新能源,開發利用低碳產品[2],發展低碳經濟,要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能、氫能等新能源,逐漸的代替造成高污染的資源能源,使得經濟朝著環保經濟型方向發展,促進可持續發展。

四、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意義

企業發展低碳經濟,不是意味著減少生產,降低生產量,從而導致降低企業的生產效益,而是意味著生產朝著科學化、合理化、環?;?、可持續化的方向發展,一個企業的核心就是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一個企業要想長遠有前途的發展就必須實行可持續性發展戰略。發展低碳經濟能促進企業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能夠優化產業結構,能夠促進環保與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能夠真正的與世界接軌,適應世界經濟的發展主題,融入世界經濟的大環境,具有非常重大的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 低碳 低碳經濟 低碳農業 節能減排

一、低碳經濟的提出、內涵及意義

1.低碳經濟的提出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研究專家小組的《2007年度全球氣候變化研究報告》指出,由于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有增無減,使得自然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全球變暖的趨勢日益凸顯,地球表面溫度不斷升高。預測從1990年到2100年的一個多世紀里,地球表面平均氣溫可能會升高1.1℃~6.4℃,到本世紀末,世界上很多地區的地表溫度都將超過50℃,出現災難性天氣。面對如此令人堪憂的發展前景,各國都對自己國家經濟發展模式進行反思,并對能源的利用及其帶來的環境問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此背景下,英國在2003年發表的《能源白皮書》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明確了未來經濟新的發展模式。

2.低碳經濟的內涵

低碳經濟是相對于傳統經濟而言的,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選擇低碳經濟就是對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變革,意味著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能源利用技術的創新,同時也是人們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的改變?!暗吞冀洕且缘湍芎摹⒌臀廴?、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實質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也就是希望以最少的碳排放量,獲得最大的社會、經濟、環境效益,低碳經濟概念及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提出是人類社會發展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

3.低碳經濟的意義

按照目前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模式,能源的消耗總量、碳排放總量將進一步增加。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研究結論表明,20世紀中期以來,全球平均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人類活動引起了溫室氣體積聚效應。如果這種趨勢得不到解決或緩解,那么氣候異常、旱澇洪澇頻發、淡水日益缺乏、糧食產出受到威脅、海平面上升、物種滅絕等災難的出現將不可避免。因此,減少碳的排放量, 發展低碳經濟是人類唯一的出路。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78年~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以年均9.7%的速度增長,到2008年人均GDP達到252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清楚地看到發展過程中日益凸顯的環境污染與破壞、資源能源短缺及氣候變化等問題,這已經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明顯的制約。

二、國內外低碳經濟發展現狀

1.國外低碳經濟發展現狀

在低碳經濟概念提出之前,各國就已經對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進行了反思:1988年11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世界氣象組織(WMO)聯合建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1990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第45/212號決議,決定設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正式啟動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談判進程[3]。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這是第一個為應對全球變暖給人類經濟和社會帶來不利影響而制定的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公約。1997年12月,14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在日本京都通過了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這是第一個為發達國家規定了量化減排指標的國際法律文件,規定發達國家在2008年~2012年內要將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減少5.2%。

2003年英國在2003年發表的《能源白皮書》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這是低碳經濟第一次出現在政府文件中,低碳經濟概念一經提出就得到世界各國各地區的肯定。2007年7月美國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2007年德國制定了氣候保護高技術戰略。2008年7月日本環境省準備在國立環境研究所等機構公布的《構建低碳社會的12方略》基礎上,探討制定必要的對策措施 。2008年世界環境日確定的主題是“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希望以此提高各國對低碳經濟的認識。

2.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現狀

1992年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通過時,我國就簽署了該公約,是該公約最早的10個締約方之一。1997年,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通過,雖然沒有規定要求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在年前的具體減排任務,但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我國毅然承擔起一個大國的國際責任和義務。2006年我國先后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

2007年,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的理念,為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也使人們更加關注低碳經濟的崛起。5月,制定并頒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成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根本大法”。12月發表《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白皮書,并將可再生能源發展正式列為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10月國務院發表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

三、我國低碳經濟發展之路

構建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與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發展思路是一致的,是實現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構建和諧社會、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途徑,是我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為此,我國要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實現向低碳經濟的轉變。

1.加強宣傳,提高對低碳經濟的認識

低碳經濟是對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革新,要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首先必須提高對低碳經濟的認識、轉變傳統的經營消費觀念,讓企業和公眾個人了解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及在推行低碳經濟的過程中都能做出哪些努力,使得低碳經濟理念深入到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活動過程中和公眾個人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企業和個人的一種自覺行為。對于企業,要轉變經營管理理念,推行綠色經營,建立高效清潔生產機制,自覺將環保作為企業生產經營的一部分,積極做好污染減排及污染治理工作,將環保成本計入企業生產成本;對于個人,要積極響應國家建立節約型社會的號召,徹底改變日常生活中諸如餐飲浪費、用水用電浪費等各種不良習慣,努力使自己的行為與國家節能減排的目標相一致,同時要養成低碳消費方式,在消費的過程中盡量選擇低碳產品,約束自己對奢侈品的追求。

2.優化能源結構,拓展新能源

煤炭在我國能源結構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在煤炭利用率不高的前提下,高比例的煤炭利用便意味著較高碳排放量,這與低碳經濟的內涵是相違背的,為此我國應對現有能源結構進行調整與優化,加快新能源的開發,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中的比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繼續推進核電、水電設施的建設;(2)加大清潔風力發電和高效率的發電機組方面的投資,積極發展風力發電;(3)積極開發氫能,推進氫燃料電池、氫發動機技術的研究;(4)積極開展生物質燃料技術的研究和開發;(5)全面展開太陽能、地熱能、海洋能等其他新能源利用技術的研究。

3.創新技術,提高能源利用率

目前我國單位GDP能耗遠高于同時期其他發達國家和地區,能源利用率較低,也表明我國能源利用率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近期我國能源結構不會發生重大變化的前提下,通過技術創新提高能源利用率來減少碳排放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就要求企業一方面及時更新落后能源消耗設備,實現能源消耗設備的現代化,另一方面創新能源利用技術,對現有能源利用特別是煤炭利用技術進行改造,提高煤炭干餾、煤炭氣化、煤炭液化、脫硫技術等在煤炭利用中的比例。同時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余氣、余熱、廢水、的回收利用,也間接節約了能源,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4.推進低碳農業發展

低碳經濟涉及到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低碳農業是低碳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國是農業大國,低碳農業在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國發展低碳農業應該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1)產前,目前我國農業活動會投入大量化肥、農藥、農用薄膜等工業產出品,雖然這些對農作物增產作用明顯,但也帶來了不可忽視的負面作用:農產品的農藥殘留、土壤污染、土地質量退化等。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使用農家肥代替化肥,使用生物農藥、生物治蟲代替化學農藥,使用可降解的農用薄膜代替不可降解的農用薄膜,以此來減少對工業產出品的使用和依賴;(2)產中,我國目前農業生產、管理效率不高,人力、物力、財力浪費嚴重,應該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以提高管理效率,推廣立體種植模式、節水、節能模式以節約資源;(3)產后,農業廢棄物的處理是一項耗能的工作,如秸稈的處理,如果進行焚燒,不僅焚燒本身排放了大量的碳,而且造成了資源的浪費,所以我們應加強農業廢棄物的利用,如進行秸稈還田、秸稈氨化喂畜、秸稈發電、秸稈氣化等,一方面減少資源的浪費和碳排放量,另一方面節約了其他資源;(4)農業活動整個過程,農業活動整個過程離不開農業機械的參與,其生產及使用過程都離不開電力、能源的使用,所以我們應加快農業機械的現代化,提高其效率,減少單位土地上農業機械的需求及使用量。

參考文獻:

[1]馬學祿: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必由之路[J].城市住宅.2008年5月,24~25

[2]付 允 馬永歡 劉怡君 牛文元: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年,第18卷,第三期.14~19

[3]中國氣候變化網.ipcc.cma.省略/Website/index.php?ChannelID=15&NewsID=101

篇5

【關鍵詞】:道路運輸企業 低碳經濟 發展對策

一、發展低碳經濟的機理與內涵

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等多種手段,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倡導與環境和諧發展,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對經濟活動的要求是走“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流程,物質和能源在過程中需要得到循環可持續利用,做到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降低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

低碳經濟理念是20世紀90年代引入我國,其定義為:“低碳經濟是走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基本特征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以資源的高效及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從根本上摒棄了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經濟增長模式”。因此,道路運輸業發展低碳經濟的內涵為:依據低碳經濟發展的基本原則,在生產過程中可循環利用資源要循環利用,不可循環利用資源要提高其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利用率,實現低排放、低能耗的目標,在實施過程中要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有序原則,實現資源的循環使用。

道路運輸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首要原則是在輸入端進行減量化,即在生產源頭要考慮節約資源,用較少的原料和能源來實現既定的生產及消費目的。這要求道路運輸企業實現資源集約利用,減少浪費,從生產源頭就開始注意資源的節約以及環境保護,實現節能減排的目的。

道路運輸企業資源的資源化為輸出端,主要表現在交通運輸工具的更新換代、系統管理及服務等方面。目的在于再次資源化廢棄物,減少最終處理量,通過避免產生、循環利用、最終處置的順序來處理廢物。

由以上分析可知,道路運輸企業發展低碳經濟是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之上的。因此,在此機理上建立道路運輸企業低碳經濟層次模型可為低碳經濟評價提供理論方法依據。

二、道路運輸企業的低碳經濟評價層次結構

通常運用的綜合評價方法有以下幾種:專家評價方法、數據分析法、層次分析法、人工神經網絡評價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灰色綜合評價法等。對于道路運輸企業低碳經濟評價而言,考慮到所涉及的因素具有層次性,難于準確計量,因此選用層次分析法對交通運輸企業低碳經濟發展程度進行評價更有意義。

1.評價目標

交通運輸業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基礎即對道路運輸企業發展低碳經濟進行評價。道路運輸企業的低碳經濟體現了企業內部的低碳經濟實現,企業目標是利潤最大化,社會目標是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廢棄物資源化,而低碳經濟恰恰將二者統一起來。因此道路運輸企業低碳經濟的評價目標為:

(1)評價道路運輸企業低碳經濟的發展現狀。達到了解道路運輸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狀況、水平,以及影響發展的各種因素,能為交通運輸業或其他行業提供發展經驗的目的。

(2)監測目前的發展狀態并預測未來的變化趨勢。根據能全面反映道路運輸企業低碳經濟評價數據的分析整理,通過評價可以監測目前的發展狀態并預測未來各個方面的變化趨勢。

(3)為道路運輸企業提供優化管理決策的依據。依據以上評價結果并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運用相關決策原理來為道路運輸企業優化管理決策提供依據。

2.指標體系層次結構構建

在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時,應基于低碳經濟的基本內涵及設計原則來構建指標體系層次結構。遵循道路運輸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機理,將目標層設定為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同時按照低碳經濟的基本原則,將一級子目標設定為減量化指標以及再利用和資源化指標。再考慮到清潔燃料車輛的使用可實現無害化生產,也將無害化指標設定為一級子目標。在一級子目標下設定指標層,即相關具體指標如單位周轉量固定資產、單位周轉量直接生產資源、單位周轉量占地面積、單位周轉量輔助生產資源、單位周轉量能源消耗、廢舊資源再利用率等。 轉貼于

3.評價指標計算

(1)減量化指標

減量化指標即為在生產過程中所消耗資源的產值,包括單位周轉量固定資產、單位周轉量直接生產資源、單位周轉量占地面積、單位周轉量能源消耗、單位周轉量輔助生產資源等。各指標數值越小越體現低碳經濟發展的效果越好。

(1)單位周轉量占地面積=企業占地總面積周轉量;

(2)單位周轉量固定資產=固定資產總額/周轉量;

(3)單位周轉量直接生產資源=直接生產資源總量/周轉量;

(4)單位周轉量能源消耗=能源消耗總值/周轉量。

(5)單位周轉量輔助生產資源=輔助生產資源總量/周轉量;

以上計算指標中,占地面積為企業占用土地面積總和,固定資產以企業財務報表中固定資產科目所列資產總值計,直接生產資源包括汽車、輪胎等,能源包括燃料、電等能源,輔助生產資源包括維修、安檢、清潔設備等。

(2)再利用及資源化指標

再利用指標是指道路運輸企業的生產過程中要延長資源的使用時間以及使用時效,達到較高的使用效率。這主要包括直接生產資源以及輔助生產資源的利用率。相關計算為:直接(輔助)生產資源利用率=已用直接(輔助)生產資源/直接(輔助)生產資源總量。

資源化指標主要是指在在生產過程中對陳舊落后的生產資源的再利用程度,主要包括廢舊資源再利用率等。相關計算為:廢舊資源再利用率=再利用資源/廢舊資源總量。

(3)無害化指標

無害化指標反映著清潔低碳能源的使用狀況,評價指標為使用清潔燃料載運工具比率,相關計算為:使用清潔燃料載運工具比率=使用清潔燃料載運工具數量/載運工具數量。

再利用及資源化指標、無害化指標越接近1,說明低碳經濟的發展效果越好。

在構建層次結構模型以及建立標評價體系后,便可根據層次分析法,運用專家調查法、標度法等來確定各層次以及各元素的權重并建立判斷矩陣,最終評價出低碳經濟的發展效果,并實現評價目標。

在進行低碳經濟評價時,考慮到各道路運輸企業的經營特質不盡相同,可以結合企業獨特的特點設計相關指標,修正完善上面的指標體系以及層級結構,對自身發展低碳經濟進行全面的評價。

三、道路運輸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

在可持續發展發展理念下,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道路運輸業的重點內容。在道路運輸企業采用評價指標進行低碳經濟發展應用時,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來采取措施:

(1)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不盲目追求高標準、高指標,節約土地,避免重復建設,合理分配企業資源,使資源的有效利用率最大化。建設時注重經濟效用,保證企業收益,對可通過改造作為其他用途的基礎設施,可合理使用將其資源化。

(2)車輛的選擇及使用方面:選取節能環保的車輛,使用過濾裝置或配備尾氣催化轉化裝置以減少尾氣污染,使用清潔燃料車來節約能源。提高車輛利用率及運輸效率,在滿足市場需求基礎上選用大型運輸車輛,陳舊車輛可改做其他用途。

(3)經營管理方面:重點發展低碳經濟,要求有新技術、新科技產品投入市場。時刻關注新技術的發展并及時引進與使用。在運營過程中做好統計預測工作,預測未來市場走向并對車輛、能源的使用成本、辦公設備、清洗清潔設備使用成本等進行成本管理。合理利用自身優勢,注重資源優化利用,增加企業收入并提高設備利用效率。

(4)信息技術應用方面:合理調配企業資源,實施資源計劃建設,提高信息平臺信息共享水平與服務能力,加強可視化管理技術、集成化管理技術、智能技術在運輸車輛方面的應用,延長運輸資源使用年限并提高運輸效率及安全性。

(5)生產經營方面:應多學習借鑒新的生產經營理念及管理模式。如采取先進的管理制度或運輸企業聯營模式,運用先進的的車輛調度制度保證車輛利用效率最大化等。 轉貼于

四、結論

在道路運輸業經營管理過程中,我們不但要從基礎設施建設、經營管理、車輛選擇使用、信息技術應用、生產經營這些方面考慮交通運輸業在低碳經濟發展方式下的對策,而且要根據經濟、科學技術的發展變化運用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進行合理決策以提高生態資源、經濟資源和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從而促進道路運輸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趙濤,徐鳳君.低碳經濟概論[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

篇6

關鍵詞:低碳經濟;發展路徑選擇;政策建議

在我國的經濟結構中,汽車、住房等產業是較強的推動因素。這些產品在生產的過程中需要消耗能源并且產生大量二氧化碳。隨著全球不斷變暖,低碳經濟成為了新型的發展模式,并且受到了人們的關注。推動低碳循環發展,促進節能減排是當前各個國家的發展重點,也是我國的發展重點。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和特征

1.低碳經濟的內涵

2003年2月24日,英國首相布萊爾發表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首次詳細提出低碳經濟概念,這個理念的提出,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對于低碳經濟這種新興的經濟形態和發展模式,當前還沒有相關的統一定義。結合它的發展特點和社會的現狀,對于低碳經濟,可以理解為使用技術和手段來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有效降低碳能源的消耗和排放,促進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齊頭并進。在低碳經濟發展中,可持續發展是最基本的理念,節能減排是最直接的呈現。

2.低碳經濟的特征

低碳經濟并不是單純地降低碳的排放,對于二氧化硫、甲烷等會導致溫室效應的氣體也會是低碳經濟的處理對象。所謂的低碳經濟,首要的就是要實現“低碳排放”。我國的能源結構有著“煤多、油多、氣貧”的特點,因此要盡快地進行節能減排,對我國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加大對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淘汰力度,盡快使得我國的現有能耗得到降低。低碳經濟的第二個特點是低碳發展理念在整個社會當中都得到良好的樹立。發展低碳經濟,可以使得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得到良好的建設,因此這種經濟發展模式會得到全民的支持,并且深入人心。

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所面臨的困境

1.我國的能源結構制約了低碳經濟的發展

我國是一個重工業的國家,近年來,我國在工業發展上開始對一些高耗能的產業進行淘汰,但是依然改變不了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我國的能源中,主體能源是化石能源,這種類型的能源所含的碳量比較高,屬于高碳排放型的能源。這些能源的廣泛使用導致我國的低碳經濟在發展中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2.技術水平落后

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它需要利用技術手段提高能源利用率并且開發新能源。因此,對于低碳經濟發展來說,技術是基礎也是關鍵。如果技術不到位,那么節能減排的效果就會不理想,并且不利于新型能源的開發。我國處在發展中,在技術層面上面臨著嚴重的壁壘,使得低碳經濟的發展受到制約。技術的研發和技術人才的儲備和發達國家相比遠遠落后,從而使得我國的低碳經濟在發展上困難重重。

3.“鎖定效應”影響了低碳經濟的長久發展

當前,我國的資金和技術一旦投入使用,就會受到使用年限的限制,a生“鎖定效應”。這個年限限制一般都會在15年甚至是50年以上。在使用年限當中,基礎設施一般都不能被輕易地淘汰,還需要繼續使用。以建筑物為例,絕大部分的建筑都是高能耗的,在短期之內難以對它們進行改造。

三、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路徑選擇和政策建議

1.調整產業的結構,發展低碳產業

在各類產業當中,服務業的耗能是比較低的,并且對環境的污染程度也比較小,它的范圍十分廣泛,涉及旅游、廣告、金融及保險業等。從低碳經濟的發展來說,服務業是最佳的發展行業,因此應該在產業發展和經濟發展模式上進行轉型,推動服務業的不斷發展。我國的服務產業雖然在近年來不斷地進行發展,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是十分落后的,因此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此外,一些高技術產業也是具備低排放這樣的一個特點的,例如信息與通信技術產業,它的能源利用率高,且對經濟有著較大的拉動作用。因此,我國應該從政策的角度,凸顯政府在低碳經濟發展中的宏觀管理和調控功能作用,促進產業結構進行合理低碳化的調整。

2.加強低碳技術和能源的創新

低碳經濟要想得到良好的發展就需要有技術作為最基本的支持,因此加強技術創新是首要的,也是必需的。我國要加強政策的制定,對技術的發展給予大力的支持,同時提高待遇條件,吸引和留住優秀的技術人才。在人才和技術的支持下,我國才能更好地對低碳能源進行研發,推動可再生能源的投入使用,并且對新型綠色能源進行開發。我國在低碳技術和產品上,自主研發的產品較少,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可以通過和國外進行合作,不斷學習他們的先進經驗,為自主產品的研發積累基礎。

3.對群眾的消費行為進行引導,對奢侈消費進行遏制

發展低碳經濟是一件長遠的事情,它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普通的群眾也有義務為低碳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居民的生活習慣、消費方式和社會的風尚都會對溫室氣體的排放產生影響,在低碳經濟的發展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要通過政策引導或者其他各種手段對社會的文化習慣和居民的消費方式產生改變,讓每一個人都成為低碳經濟發展的推動者和促進者。

結語

綜上所述,在低碳經濟的發展上,我國和發達的國家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但是卻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發展的效果也不斷地提升。要想更好地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我國需要明確低碳經濟發展路徑,并且能夠結合現狀和國情,利用政策來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俊清.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和政策探析[J].經濟論壇,2012(12)

[2]李 .我國低碳經濟發展路徑選擇和政策建議[J].城市發展研究,2010,17(2)

篇7

關鍵詞:環境問題;低碳經濟;國際貿易規則;內涵及策略

發展低碳經濟是世界各國的共同目標,如今歐盟已經明確將低碳經濟作為其新世紀展現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美國也已將生物燃料、頁巖氣等新能源作為實現其經濟發展和出口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也努力發展低碳經濟,在共同保護地球環境的同時也力圖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因素便是規則的制定,“無規矩不成方圓”說明了規則的重要性,為實現低碳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制定必要的國際貿易規則。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

低碳經濟的提出最早是英國政府2003年的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其的提出是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低碳經濟是指通過制度、技術創新和產業轉型,以及新能源開發等手段減少高碳能源的消耗,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兼顧的一種新型經濟發展形態。

二、低碳經濟對國際貿易規則的影響

1.擴展國際貿易規則及內容

低碳經濟對國際貿易規則的影響之一是擴展國際貿易規則及內容。發達國家憑借自身在新能源應用體系方面和產業技術方面的優勢在國際貿易的各經濟活動中將國際貿易與低碳經濟聯系起來,是低碳經濟對國際貿易最首當其沖的影響。如當前衍生的新型低碳概念“碳國際標準”、“碳關稅”等,這些新名詞實質上是將一些發展中國家排除在外,尤其是在低碳發展這一方面做得相對不足的國家,從而達到促進本國經濟發展、提高本國產品和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和維護國際貿易的目的。

2.促進新興產業的出現與發展

低碳經濟對國際貿易規則的影響之二是促進新興產業的出現與發展。新興產業的出現和發展是隨著新興科技成果和技術的發現而進行的,現今的新興產業包括新能源、海洋、信息、生物和電子等新技術。低碳經濟的出現和發展促進了新興產業的出現和發展,尤其是新能源產業。新能源主要包括地熱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核聚變能和海洋能等,其在應用的過程中極少產生污染,符合低碳經濟的發展目標,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能夠兼顧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3.使國際貿易格局出現新變化

低碳經濟對國際貿易規則的影響之三是使國際貿易格局出現新變化。發展低碳經濟,大量運用環保、清潔的新能源能夠改善以往運用傳統化石能源帶來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推動人類經濟發展能源體系的根本改變。此外,發達國家由于經濟實力較強,發展低碳經濟的條件更為成熟和設施技術更為完善,因此對低碳經濟的發展走在世界各國的前端,這成為發達國家在制定低碳經濟國際貿易規則的優勢,使得低碳經濟國際貿易規則能夠符合本國發展利益,能夠維護其在國際競爭中的優勢地位,且長期領先于眾多發展中國家。

三、我國應對低碳經濟的策略

1.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業低碳化

調整產業結構,推進我國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是我國應對低碳經濟最基礎的方針。我國過去注重第一、二產業的發展,但如今第一產業經濟效益不高,第二產業環境污染嚴重,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受影響較大,不利于低碳經濟的發展,因此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的共贏發展。政府應在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進行科學的宏觀調控,利用經濟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限制碳排放量高的產業的市場準入,減少和淘汰落后產能,實現產業低碳化,以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政府應鼓勵發展低碳產業,利用財政政策鼓勵、引導和支持低碳產業的發展,如文化產業、旅游業、生態農業等。

2.加大研發力度,提高企業創新能力

發展低碳經濟,必須加大對技術的研發力度,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大力發展新能源和節能環保方面的技術能夠降低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成本,以及保證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標準符合國際標準。低碳經濟作為新事物,符合經濟發展和環境發展的客觀規律,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因此擁有先發優勢是非常重要的。我國加大對低碳方面技術的研發力度,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能夠為我國的經濟增長帶去新的增長點,此外,還有利于我國環境的保護和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3.建立健全低碳經濟法律法規體系

發展低碳經濟,需在其發展戰略的領導下,建立健全低碳經濟的法律法規體系,制定相關的鼓勵發展低碳創新、進行節能減排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相關的政策,以及明確禁止一些不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行為。石油、天然氣是我國如今主要使用的能源,但我國在石油、天然氣等方面的能源單行法律和能源公共事業法方面的法律都較缺乏,導致我國能源與環境的協調不夠暢通、不夠全面,因此政府應加強能源立法工作,提高相關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以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

4.進行宣傳引導,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應提升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發揮其在低碳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尤其我國作為人口大國,我國人口基本占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人民群眾的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尤為突出,因此政府應在全社會范圍內對低碳經濟進行大力宣傳,使人民群眾能夠明確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對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進行科學的、合理的和有意識的引導,使人民群眾形成綠色生產、綠色消費和綠色經營的理念。對人民群眾進行宣傳引導,提倡其實行低碳生活方式是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

四、結束語

通過上文的分析,低碳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發展前途,其必將使得貿易條件、貿易市場和技術競爭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其必將成為我國乃至世界今后的經濟發展方向。低碳經濟對國際貿易規則產生一定影響,我國作為國際貿易的一部分自然也受到影響;反之,我國作為世界各國這一整體中的部分,我國應對低碳經濟的策略同樣能夠被世界其它各國借鑒??偠灾?,低碳經濟的發展和環境的改善與保護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進行兼顧。

作者:劉佳佳 單位:大連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李麗.低碳經濟對國際貿易規則的影響及中國的對策[J].財貿經濟,2014,09:114-123.

[2]鄭崢.國際貿易規則視角下低碳經濟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J].商業經濟研究,2016,06:145-146.

篇8

【關鍵詞】低碳經濟;發展意義;主要問題;建議和對策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與特征

低碳經濟指的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其實質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創建清潔能源結構,核心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發展觀念的更新。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場涉及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國家權益的全球性革命。它主要依靠的是技術創新的方式來開發和利用能源,通過用新能源、低碳能源來替代或減少原有石化能源的使用,更好地實現經濟增長、環境保護以及資源消耗之間的協調與平衡發展。以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取代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理念,低碳經濟具有經濟性、目標性和技術性三個主要特征。在發展方向上,低碳經濟注重的是綠色經濟、節能經濟。

二、低碳經濟的發展意義

低碳經濟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經濟增長模式,它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方面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積極承擔環境保護責任,完成節能降耗指標的要求;另一方面它是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發展新興工業,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體現。這是摒棄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約的發展模式的現實途徑,是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雙贏的必然選擇。同時,發展低碳經濟是適應人類生存環境變化和社會現代化發展的要求,具有可持續性發展意義。最后,發展低碳經濟適應我國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是一種體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道德觀、科學發展觀。

三、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能源需求加速增長,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難以改變

我國目前正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城市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都對重化工產品形成巨大的需求,這種需求最終轉化為對能源的需求。煤炭消M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量高,導致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高碳”的特征非常明顯。因此,在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在解決環境污染,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形勢非常嚴峻。

(二)低碳技術水平的制約

我國總體的自主研發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現有降低碳排量的技術水平有限,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尤其在新能源技術和可再生能源方面,如氫能技術、太陽能光伏電池技術、大型風力發電技術與燃料電池技術等。在發電行業中,我國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技術、熱電多聯產技術、高參數超臨界基組技術等也尚未成熟,在很大程度上仍舊依賴于火力發電。因此,我國在向低碳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面臨著低碳技術水平的制約。

(三)污染產業和污染產品的國際轉移

國外污染產業和污染產品的國際轉移,也加劇了我國的碳排放問題。由于各級政府偏重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來拉動經濟增長,保護環境的意識不夠強烈,致使一些國外污染較重的產業以對華投資的方式轉移到我國。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相對發達國家環境標準而言,我國的環境標準偏低,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國外污染行業為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而向我國轉移。此外,發達國家通過貿易轉移方式向我國家輸入危險廢物。由于我國在這方面的相關的法律體系還不健全,缺乏相關的限入標準和措施,給予了污染產品轉移的機會,這也成為我國碳排放量增加的重要方面。

(四)國民的低碳環保意識有待加強

發展低碳經濟不僅需要政府和企業投身其中,同時也需要國民的積極參與,尤以提高國民低碳環保意識最為關鍵。從消費角度看,我國國民最為突出的問題包括:一是污染性消費比重很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次性商品的消費。二是存在嚴重的陋習性消費,體現在環保意識淡薄,盲目追求排場:要大排量的汽車,毫無必要的私家車出行等等。這也導致污染產品的消費不減反增,已經制約成為節能減排、低碳經濟發展的頑疾。

四、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建議和對策

(一)優化能源產業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煤炭資源是有限的,且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因此,我們需要繼續推行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政策,積極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資源;同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低碳經濟發展的核心,優化能源利用方式是控制碳足跡的關鍵。因此,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淘汰能源使用效率低下的企業。只有大幅度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才能有效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

(二)加大低碳技術的研制開發。

國家應成立專門的低碳經濟研究機構,制定低碳技術研發計劃,為從事低碳經濟的相關機構和企業提供技術指導。鼓勵企業研制開發低碳技術和產品,限制高碳排放,走節能、降耗、清潔的生產道路,對積極發展低碳經濟的企業分別從資金匹配、稅收減免等方面給予優惠。還應注意加強國際企業間技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發達國家對我國的低碳技術轉讓,并整合國內市場現有的低碳技術,多途徑地迅速推廣和應用。

(三)構建完善的法律體系

制度是發展的保障,低碳經濟要想健康順利的發展就必須要有強有力的制度保障。構建完善的低碳經濟法律法規體系,在經濟手段和市場手段失靈的時候,法律手段必須發揮作用。完善立法的同時要嚴格執行現有法律,強化執法監督管理,強化法律約束力,建立更加有效的節能環保監督管理體系,堅決依法懲處各種違法違規行為。

(四)推行低碳生活

低碳經濟的發展和推行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要發展低碳經濟,推行低碳生活政府應該首先從思想觀念的轉變上入手,加強人們的低碳環保意識??梢酝ㄟ^報刊、電視、網絡等各種媒介大力宣傳和推廣低碳生活方式,增強人們的節能減排意識,培養民眾的低碳消費觀念。一旦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改變,低碳生活方式得到認可,普通民眾就會努力為社會的環保事業和低碳經濟的發展做出自己貢獻。同時作為公民,我們應時刻牢記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們的家園需要我們共同維護,我們都積極行動起來吧。

參考文獻:

[1]金樂琴,劉瑞.低碳經濟與中國發展模式轉型[J].經濟問題探索,2009(1)

[2]郭萬達.低碳經濟:未來四十年我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開放導報,2009(4)

篇9

[關鍵詞]低碳經濟 法律體系 完善

近年來,“低碳經濟”這個名詞,愈發受到人們的關注。2008年世界環境日和2010年世界地球日都將“轉變發展方式,倡導低碳生活”作為了主題。2009年聯合國召開了氣候變化峰會,倡導在世界范圍內推行低碳經濟發展模式。

我國也提出要發展低碳經濟,并開展了一些積極的探索,將發展低碳經濟作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低碳經濟概述

1.低碳經濟及其內涵。低碳經濟這個概念最初由英國前首相布萊爾于2003年提出,并很快為國際社會所接受。

就其內涵而言,低碳經濟是一種盡可能地減少石油、煤炭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經濟,是一種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的發展模式。通過建立清潔能源機制與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來實現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開發利用低碳的技術、能源和產品。

從價值取向上來看,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二者是一致的,都將根本上改變人類生存發展的方式。

2.低碳經濟提出的背景。低碳經濟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大氣中C02濃度升高所引起的氣候變化及其環境破壞;(2)碳經濟的限制;(3)能源現狀與能源安全;(4)新能源的應用成為必然趨勢。

因此,走低碳經濟的道路就成為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低碳經濟在我國的緊迫性

發展低碳經濟,倡導使用可再生能源,符合各國的經濟利益,也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國內外的嚴峻現實加劇了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緊迫性。

1.從國內背景看,我國能源使用和發展的現狀與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不相適應。

(1)我國已成為事實上的能源生產與消費大國,但能源現狀不容樂觀。(2)可持續發展意識的淡薄與產業結構的嚴重不合理,造成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大量浪費。(3)能源環境破壞問題日趨嚴重。

2.從國際背景看,一方面,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時代潮流,新一輪國際競爭浪潮即將形成,時不我待;另一方面,我國環保的國際壓力正日益變大,環境摩擦不斷。

3.中國低碳經濟的探索 。我國積極推進有關低碳經濟的研究和實踐,一些城市中開始了城建方面低碳環保的嘗試。同時建立了排放權交易所,探索“碳匯”交易,逐步推動碳排放權市場化。這些嘗試,取得了寶貴的經驗,但仍任重而道遠。

三、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相關法律進程與現狀

低碳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法律的保障。因此,建立一個有利的政策法律體系是不可或缺的。

在積極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的基礎上,我國制訂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和《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是最早制訂實施《方案》的發展中國家。

在開發利用領域相繼制定頒布了《循環經濟促進法》、《節約能源法》等一系列法律,在支持低碳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下一步還將適時開展一些資源環境領域法律的修訂工作。

同時還頒布了《節能中長期規劃》等一系列約束性目標文件,來減緩氣候變化,對法律法規的制定有著相當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相關法律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但總體來說,我國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法律體系仍處于薄弱狀態,對低碳經濟的發展構成了一定的阻礙。主要表現在:

1.立法體系不夠完善,單行法律缺位現象嚴重;

2.能源立法過于原則化,不夠詳細,缺乏足夠的操作性;

3.立法中雖有激勵機制,但缺少相應的細化程序與手段,可操作性不強。

4.立法內容滯后,與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相脫節,無法滿足低碳經濟發展的新要求。

五、完善措施

為了加快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完善與低碳經濟發展相關的政策法律體系,提供制度上、政策上的保障也具有迫切性。

1.立法應遵循的原則:強調保護氣候,明確環境資源可持續利用;平衡社會穩定和發展環境的關系;倡導國際合作。

2.國際公約與協議的完善。目前的國際公約與協議缺乏約束力,必須制定新的國際公約或協定來進行補充和完善。

3.完善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相關法律體系

(1)建立健全基本的法律保障體系。在《憲法》中增加保障和推進低碳經濟的內容和條款,加快基本法及相關配套法律的立法和修訂,提高其法律地位,加強其協調。

(2)制定可操作性強的實施細則和支持措施。一方面要修改法律條文,增加具有可操作性的具體規定;另一方面還要逐步頒布與基本法配套的實施細則和盡量詳盡的支持措施。

(3)立法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要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和需求,及時修改舊法律、制定新法律。

六、結束語

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時代潮流,我國絕不能再錯失良機和先機,必須加快低碳經濟的發展。健全相應的法律體系,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和竟爭力,是構建社會經濟發展新框架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實現低碳繁榮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劉穎杰.低碳經濟——中國相關法律及其完善[J].管理觀察.2010(21):23

篇10

“低碳經濟”一詞最早見諸于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其含義在學術界、理論界沒有統一的界定,總體而言,“低碳經濟”是一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旨在通過消耗較少的自然資源、污染較少的環境,獲得較多的經濟產出。國內學者一般認為:低碳經濟的實質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創建清潔能源結構,核心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發展觀的轉變①o2010年8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確定在5省8市開展低碳產業建設試點工作,同年,我國“碳排放和碳減排認證認可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成功列入國家首批啟動的“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這意味著我國在建設新能源經濟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對此,作為新世紀的大學生,理應響應國家的號召,在校園里實施和推廣低碳新生活??紤]到大學生在建設“低碳經濟”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及其所處環境的特殊性,筆者認為有必要提出一個新概念:校園低碳經濟,即一種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學習、工作、生活三位一體的經濟模式,校園低碳經濟是指在校園中實行低碳經濟的生活模式,教育及引導廣大師生參與到低碳校園建設當中②,做節能環保、倡導可持續發展的先鋒,營造人文型、生態型、環境友好型的和諧校園,促進高等學科教育的發展和高級人才的培養,為國家經濟的發展做貢獻。

2研究在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的目的及方法

2.1研究在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的目的

2.1.1大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推廣低碳經濟對于“低碳經濟”這一概念,從被引進到被接收、被采納、再到被實踐需要一個很長的時期,可是當今嚴峻的生態環境明顯表示我們已經沒有時間來等待它慢慢被接受,現代社會迫切的需要我們盡快地把低碳經濟引入到我們生活中。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聯系很緊密,并擅長于接受新知識,對于“低碳經濟”這一概念也易于進行深入理解和推廣,雖然低碳經濟具體概念至今國際上還沒有統一的界定,但大學生是社會的精英,他們有著較強的理論知識,有著較高的素質,也有著較強接受最新理念的能力,在校園里推廣低碳經濟,能夠很快的被大學生所吸收,進而向全社會推廣。

2.1.2大學生是未來實踐低碳經濟的主體發展低碳經濟需要政府部門的組織推動,更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大學生作為未來建設低碳經濟的主體,在他們中推廣低碳經濟更有利于我國新經濟模式的發展。隨著各高校的擴招,大學生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在逐年上升,二十一世紀是大學生的時代,他們將擔任著未來社會建設的重任。大學生素質的高低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未來社會的發展走向,加強對大學生的低碳經濟理念的教育,把低碳經濟的觀念植入他們的心中,并引導他們把這一理念實踐到現實生活中,這對于建設低碳國度、低碳社會具有積極的意義。大學生這一新生代力量,是未來建設社會的主力軍,他們的低碳經濟意識,從某種程度上講,關系了我們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方向,在他們中推廣低碳經濟能更好達到最終目的。

2.1.3大學生具有很好的帶頭作用在中國,大學生是知識分子的代表,有著很重要的社會地位,他們被看作是一種標桿和風向標,能起到很好的帶頭作用。如果一個大學生能把低碳經濟相關理念進行深入理解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那他可以以自己為中心,對其家人、朋友、同事等身邊的人產生影響,使低碳經濟的概念以乘倍數增長的速度在社會中廣泛推廣。當把這種低碳經濟意識貫徹到實際生活中,這個社會就會在這些大學生的帶領下,走出一條低碳之路。

2.2在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的研究方法

《低碳經濟在大學生中推廣問題的研究》是針對于在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的相關問題展開的,主要就低碳經濟在高校中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這對于促進低碳經濟在各高校的進一步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對此,項目組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2.2.1資料收集法由于項目立足于高校,所以項目組成員深入有代表性的十幾所高校,深入學生群體,對學生于低碳經濟的了解現狀進行調查,對他們的低碳經濟生活的方式進行研究,利用不同的資源進行收集分析,找準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其原因。項目組成員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得到了很多詳細的數據及信息,為其研究做支撐。

2.2.2文獻法項目組成員利用圖書館、網絡等各種渠道,廣泛收集和整理中外各種文獻資料,通過閱讀經典書籍,了解相關的理念和作者思想,總括和提煉出了自己的觀點。現階段,低碳經濟在國內的發展主要介于理論到實踐的過渡中,而在國外,低碳經濟相關方面發展更進一步,已經向較成熟的實踐過程邁進,公民意識更加深入和具體。

2.2.3學生帶動法在項目實施后期,項目組成員提出了針對在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相關措施,為了驗證其可行性,項目組選取了一部分人進行特定培養,讓他們遵循要求開展相關活動,同時讓他們帶動、感染他周圍的學生,實踐證明,項目組成員提出的措施能有效達到推廣低碳經濟的目的。

3在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的相關問題及原因

項目組成員通過對成都具有代表性的十幾所大學進行實地調查分析后,找出了在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存在的三個主要問題,下面就進行具體分析。

3.1大學生低碳環保意識不足,對低碳經濟還沒能很好的實施眾所周知,大學生的低碳環保意識是大學生能否正確認識理解低碳經濟的重要前提。根據筆者對成都部分高校在校大學生進行的2000多份問卷調查統計分析和訪談記錄的數據,可分析得知,當代大學生中環保意識很好的只有18%,其中66%的是環保意識一般的,而差的要占到23%,這說明當代大學生的環保意識需要進一步提高,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他們的低碳環保意識決定著我國未來低碳環保的發展方向,因此提高當代大學生的低碳環保意識迫在眉睫。按理說大學生在校期間接受了高等學科教育,同時也能夠及時的接觸到社會信息,他們的環保意識應該比較強。然而從分析結果來看,事實卻并非如此。筆者通過調查分析,總結出大學生低碳環保意識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3.1.1學校環保意識教育機制不健全大學校園由于更側重于高等的素質教育,可能在環保意識教育方面比較欠缺,而大學生由于在校期間相對于初中和高中更加的自由,因此在個人的自律方面會較之高中有所欠缺,環保意識沒能強化于大學生行為意識中。

3.1.2輿論宣傳機制不健全低碳環保意識是一個逐漸養成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大學生如果能夠不斷地受到輿論媒體的宣傳報道的熏陶,那么對于其樹立一種良好的低碳環保意識有著重要作用。輿論的導向力是巨大的,但是由于各高校對低碳經濟的重視程度不高,而同學們的低碳意識也不強烈,校園里也就缺乏了相對健全的輿論宣傳機制,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低碳環保意識的薄弱。

3.2大學生對低碳經濟認識不夠充分,不能準確理解其內涵低碳經濟自見諸于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以來,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正在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模式。能否正確的理解其內涵,對于當代大學生能否正確的踐行與宣傳低碳經濟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當代大學生對于低碳經濟的理解卻并不樂觀,根據調查得知,有59%的同學了解過低碳經濟,但是他們并不掌握其確切含義及行為方式,只是大概知道部分內容,而31%的同學雖然聽說過低碳經濟,但是并不知道其具體是什么意思。只有6%的同學十分了解其內涵。因此在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還是十分,必要的,有必要讓當代大學生了解低碳經濟的確切含義,進而指導他們在現實生活當中低碳經濟理念的實踐,讓低碳經濟深入每位大學生的心中。大學生對低碳經濟認識不夠充分,原因在于:

3.2.1低碳經濟作為新生的經濟模式,還沒能有效地深入人心低碳經濟一詞是最近幾年剛剛興起的新名詞,作為一種新生的經濟模式,其與之前的產業結構有很多不同。習慣了以往的經濟模式,而對于這個新起步的模式的認識的并不充分,導致低碳經濟沒有能夠大眾化,深入人心。

3.2.2低碳經濟的概念本身不好界定,導致大學生對其認識模糊低碳經濟,其含義至今在學術界、理論界都還沒有統一的界定。由于這種眾說紛紜的現狀,當代大學生無法準確的把握其概念與含義,或許只有一種是是而非的認識。低碳經濟的這種宏觀性和廣泛性使得大學生對其認識比較模糊。

3.2.3雖然低碳經濟已經作為經濟發展的主流,但是其發展并不成熟,大學生對其認識可能只是名詞上的感知,并沒有切實體會到本質低碳經濟作為新生的經濟模式,雖然最近幾年提出的比較火熱,但是其技術上并不成熟,大學生對其的產業生產模式以及其帶來的產品體會的并不深刻,對低碳經濟的認識也只是在于表面的感知上,并沒有體會其內涵。

3.3在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存在不小的阻力前面已經提到,在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在當代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存在著一些困難,當問及“您認為在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生活模式的困難有哪些”時,大家指出了很多不同的阻力,其中19%的同學認為是理念上的差距,48%的同學認為是來自生活習慣上的阻力,33%的同學認為是現實中的制約。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生活習慣和社會經濟中各種不低碳的產業等現實的制約是在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的最大阻力。因此在以后的推廣中我們要側重于引導同學們改變生活習慣以及消除現實中實踐低碳行為的各種制約因素,同時加強在理念認識上的宣傳教育。

4在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的措施及建議

根據項目組針對在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后,項目組提出以下幾點推廣措施及建議:

4.1實施低碳經濟教育,增強大學生低碳行為意識所謂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主觀印象,筆者認為大學生的低碳行為意識主要是指以低碳經濟理念為指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在大學生頭腦中形成的主觀印象。因此在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關鍵是要增強大學生的低碳行為意識。高校作為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主的教育機構和傳播知識、傳承文明的社會組織,應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低碳意識。舉辦專題講座是一種增強大學生低碳意識的有效方法,它能夠在短時間內,普及低碳知識,讓大學生形成低碳意識。學校在培養大學生低碳意識時應重點關注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大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并學習低碳意識,履行低碳行為,使低碳思維模式融入到每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

4.2建設低碳經濟機制,促進大學生低碳學習方式學習是在校大學生的主要任務,低碳經濟機制的建立,有利于推動大學生以低碳方式進行學習。首先,學??山⒍纸滩幕厥赵倮脵C制。跟據我們調查,每年高校畢業生離校之際人均將會處理掉200元左右的舊書,而這些舊書當中大部分是可回收、再利用的。對于課程內容變化較小的教材,通過建立二手教材回收再利用機制,在學校圖書館、后勤中心或者教材科等機構設立一個專門的二手教材回收部,以合理價格收購舊教材,并出售給所需同學,這種行為能有效減少大學生教材紙張使用量,同時可大大減少大學生教育費用,更有助于貧困同學完成學業,促進大學生學習低碳,以實際行動踐行低碳理念。另一方面,針對大學生紙張使用量大的問題,高校應加快建設信息化的步伐。信息化、無紙化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前提,針對校園中的紙張浪費現象,高校應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在日常教育管理中的功能④,通過無紙化教學、電子化考試、畢業論文電子化等形式減少紙張使用量,達到低碳機制的貫徹和實施,進而使學習方式向低碳轉變。

4.3營造低碳經濟環境,激勵大學生低碳生活模式眾所周知,環境對一個人的發展有著很重要的作用,甚至有的時候在眾多影響因素里占著主要地位。所謂低碳經濟環境是一個在生活、學習、工作中處處充滿著低碳經濟的多維環境,在這個環境中,人們有著良好的低碳意識,有著高素質的低碳行為,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下,發展大學生低碳經濟將會事半功倍,這種意識熏陶有利于大學生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大學生的生活環境主要是校園,要在校園里營造低碳環境,主要是著手于“衣”、“食”、“住”、“行”等相關方面④。在穿衣方面,應提倡選擇棉質、亞麻和絲綢,不僅環保、時尚,而且耐穿,女生盡量少買不必要的衣物。在飲食方面,應提倡大學生多食用蔬菜、水果,少食用肉類、油炸類食品,這不僅有利于在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而且有利于大學生自身健康的發展。在出行方面,應提倡大學生盡量選擇步行或搭乘公交車、地鐵等交通工具,時刻關注汽車尾氣排放指標,以身作則,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增加自己對低碳的認知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的,在推行低碳經濟的當今社會,各高校也可以開發一種大學生的低碳生活模式,從平時生活點點滴滴入手,促進大學生踐行各種低碳行為。筆者在調查中發現,由于大學生生活模式的多樣化,各高校普遍存在著浪費現象。就拿水資源為例,由于很多高校沒有對大學生實施水費購買機制,因而他們的節約水源的意識并不是很強。針對這一現象,學??梢砸M社會上的水費機制,實行按比例收取水費,同時也可以針對用水情況實施獎懲機制,把水源浪費嚴重的寢室予以張貼,形成一種懲罰,并把收集起來的水費用于植樹造林??傊?,在大學校園里建立一個良好的低碳生活模式,營造一個低碳經濟環境是行之有效的推廣低碳經濟的方法。

4.4設立低碳經濟學科,培養低碳經濟專業人才通過筆者調查得知,加強低碳知識宣傳和低碳文化傳播有助于低碳經濟的開展和普及,政府扮演著“低碳經濟倡導者”這一重要角色,大學生普遍認為在校園中宣傳低碳經濟比政府面向公眾宣傳所取得的效果更加顯著及深入,所以各高校需高度重視低碳經濟在校園內的推廣及相應人才的培養。針對這一新型經濟模式,學校可開設低碳經濟相關課程,通過課堂這種傳統的教育方法,對相關的在校大學生進行低碳經濟知識的培養,讓大學生系統的學習低碳經濟知識,樹立起低碳經濟意識,必要時還可以針對那些對低碳經濟有著較高興趣的人進行專業化培訓,培養低碳經濟的專業人才,為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輸送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