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與可持續發展范文
時間:2023-07-24 17:21: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低碳經濟與可持續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實際上,低碳經濟提出的理論基礎的很大一部分是可持續發展。換句話說,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在很大程度是與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相一致的。科學發展觀所要實現的是在促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盡量降低經濟發展對環境污染的程度,盡量減少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資源消耗量,這與低碳經濟所要求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發展低碳經濟,就是通過不斷的開發新能源、創新低碳技術和發展低碳產業等來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從而降低碳排放,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這也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根本途徑。因此,可以說可持續發展與低碳經濟是相輔相成的,低碳經濟不僅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和核心內容,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為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具體表現為:
(1)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就是低碳經濟。從發展的目標上來看,低碳經濟通可持續發展一樣,都是為了實現發展過程中經濟與環境之間的雙贏,維護社會生態的平衡,實現社會、經濟與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低碳經濟是在社會面臨著嚴重的環境污染、能源短缺或浪費的情況下所誕生的,其以“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的理念引導者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從而達到改善環境、節約資源并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由此可見,低碳經濟是可持續發展內容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2)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發展低碳經濟。現如今,我國面臨的而不僅僅是資源、能源等的短缺,同時還要面對的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等生態問題,在思考如何轉變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的經濟發展模式,降低碳以及其他有害氣體的排放時,作為一種綠色的發展模式,低碳經濟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強有力的武器。
(3)低碳經濟的發展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為了發展低碳經濟,人們會通過一系列的制度、技術上的革新,通過低碳城市、低碳產業的建立等來實現經濟的零碳增長或是低碳增長,從而不斷的改善目前的社會生態環境。此外,從內容上來說,低碳經濟作為對可持續發展的進一步深化,在發展中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找到了一條明確的發展路徑。
二、必然之路———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一條必然之路。在目前的發展進程中,我國正面臨著能源資源以及環境污染等關系到整個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我們需要更多的清潔能源和新能源,并且還要不斷的提高這些能源的使用效益,通過轉變經濟發展增長方式和優化目前的能源結構來不斷的降低碳排放量,而低碳經濟正是目前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所需要的一種發展模式。具體來說,低碳經濟對可持續發展的促進作用表現為:
(1)是調整我國產業結構一個重要途徑。如今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和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階段,正需要大量的大規模的基礎設施的建設,而這些建設基本都屬于“高碳”產業之列,并且無法通過國際市場的拓展來滿足目前的需求,因此唯一的選擇就是不斷的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不斷的促進我國目前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
(2)是優化我國能源結構的一個有效措施和手段。長久以來我國的資源總體狀況都是以依賴煤炭為主的一種結構,這種不合理的能源結構很容易造成環境污染,降低經濟發展的效益和效率。而低碳經濟的發展卻能夠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低碳經濟能夠通過提高清潔能源的比重、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等來改善社會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3)是我國國際戰略的需要。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是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解決目前能源危機、控制碳排放的根本出路,也是在新一輪的國際競爭中我國能夠實現脫穎而出,并大力提高國際地位一個良好的選擇和機遇,因此可以說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實施國際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結語
篇2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農業;策略與方法
1農業中低碳經濟發展的阻礙
1.1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二氧化碳主要來源
根據查閱相關資料以及對相關部門和基層實際走訪,發現了關于二氧化碳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主要產生原因。可以將其歸納到農業發展的投入、加工、售賣、清理這四個過程。首先在投入方面,其中包含了各類化學農藥試劑、人工肥料的生產和施放及各類輔助農用薄膜。加工方面,主要是來自農機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在售賣過程中則會消耗大量包裝用品,比如各式的保鮮膜、塑料袋等塑料制品,這些包裝物的生產無疑會造成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最后農業廢棄物的清理上,大多數農業生產過程中諸如秸稈等農業廢棄物都是被直接焚燒,這一過程也是環境中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之一。
1.2各類碳及氮的化合物的生成
除了二氧化碳是溫室效應的主要造成結果外,還有各類碳及氮的化合物也是罪歸禍首之一。甲烷對于溫室效應的作用結果為二氧化碳的28倍,以及各類氮的化合物也是二氧化碳作用結果的數倍甚至是數百倍。這些結果大部分是由于人類對土地應用方式的變化所造成的,因為相對于傳統農業的耕種方式不同,現代農業已經進行了集約化改造,化肥被大量施用,諸如尿素等。將會直接導致以二氧化碳為主的各類溫室氣體的生成。根據相關專業數據表明,施加尿素的田地與未施加尿素的田地的結果是,兩種田CO2平均排放量分別是262mg•m-2•h-1和177mg•m-2•h-1。而各類氮的氧化物的生成也是因為,各類化肥農藥中的有機或者是無機硝酸鹽被土壤里的微生物轉化后形成了各類亞硝酸鹽,但是在這一過程里,或伴隨生成一氧化二氮以及各類氮的氧化物,大部分都會對溫室效應產生重要的影響。僅在過去的十年中數據統計顯示,農業中一氧化二氮的排放占據了中國整體一氧化二氮排放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2實現農業低碳經濟發展的策略
2.1灌溉技術改良
目前在中國,農業集約化不發達的地區,采取的灌溉技術依然是傳統的地面灌溉方式,這種灌溉方式雖然操作簡單,成本低廉。但是依然屬于較為落后的灌溉方式。根據發展調查,這類灌溉方式依然是今后相當長時間里的我國主要灌溉方式。但這類灌溉方式對水的利用率很低,耗水量極大。不再符合低碳經濟的相關先進理念。應當從田地改造以及灌溉方式的改良這兩個方面對灌溉技術進行優化處理。土地改造方面,農戶應當被鼓勵去對其田地進行平整化處理。根據實際實驗表明,平整化土地的單位面積用水量僅為普通土地的百分之八十左右。而在澆灌技術上,應當鼓勵農戶采用噴灌和滴灌等先進的節水灌溉方法。在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的基礎上,也糾正了農戶對于水澆灌的越多越好的錯誤思想。做到積極響應低碳經濟發展的理念。
2.2耕作技術優化
相對于現代農業,傳統農業的耕作方式對于環境的改善則不太友好。由于過度的耕作,導致耕作土地里的碳元素被釋放。既然造成了各類碳的化合物過量排放。在未來的農業耕作方式中,可以采用免耕方式進行。這樣的好處在于可以保有土地里的碳元素,加強土地對碳元素的固定。免耕方式的最大好處也在于免去了農機的過度使用,這也意味著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免去了因為農機使用化石燃料對大氣層造成的傷害。其二也在于免耕的方式在保有土地碳元素的同時,也增強了土地的肥力,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杜絕了化學肥料的過量使用。這對于農戶來說實際的收益就是農機雇傭費用及化肥購買費用的縮減,這也意味著農戶的收入資金將會得到增加,形成一個雙贏的局面。
2.3施肥及施藥
雖然相對于新式的化肥傳統的糞肥可能會起效慢,但是就目前的形式來看,糞肥的合理施用也會獲得極大的成效。關鍵在于低碳經濟的推行上,糞肥的施用比化肥更加契合低碳主體。通過有機肥料的釋放,可以減緩田地里有機物的消耗速率,改善土地的水分管理結構。相對于化肥,糞肥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會比前者大大降低。另外通過糞肥的沼氣收集池,可以獲取大量的甲烷氣體,可以利用這些氣體作為農戶的日常燃料,而非之間將其排放至大氣。最后,配合氮肥硝化還原抑制劑等,可以減少一氧化二氮的排放量。改善土地結構。
2.4秸稈的新式處理方法
雖然秸稈是一種廉價的農業生產“廢棄物”。但是在低碳經濟的發展概念中,它則是一種廉價可再生的清潔能源。它的含硫量不足百分之零點五。但是熱值卻能達到標準煤的百分之五十。應當學習國外的先進做法,增加秸稈還田率,使用秸稈來做飼料、發電、以及碳化。這樣能夠避免因為秸稈的直接焚燒而帶來的空氣污染以及土地肥力的下降。切實的將碳經濟與農業發展相結合,形成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農業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張麗光.滅茬旋耕深松全層施肥玉米精播機功能評測與綜合農藝效應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2013.
[2]陳相芬.變量施肥的環境效率測算技術研究[D].吉林大學,2007.
篇3
關鍵詞:低碳經濟;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3(2013)03-0002-02
在全球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由于資源的巨大消耗和環境的嚴重污染,低碳經濟是隨之產生的一種全新的理念,低碳經濟其實是一種新型的經濟模式,其經濟發展的核心是低碳排放,這一核心對于當今人類社會的工業生產和社會文明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關鍵的指導意義。通過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能夠緩解資源和能源面臨的巨大壓力,使得生態環境的污染減少,使得生態環境能夠得到美化,這樣人和生態環境才能夠和諧發展,并且進行生產技術創新和新能源結構的推行,使得人類社會工業生產和社會文明的發展都能夠有煥然一新的進步。
一、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與低碳經濟的關系
在當前的市場經濟下,低碳經濟是一種十分超前的發展理念,并且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此外,低碳經濟也是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由于當前全球都存在著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巨大矛盾,所以低碳經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從某個層面上來說,低碳經濟要求國家從資源和產業的結構上進行很大的調整,進行脫胎換骨,還要進行技術和生產制度的創新,但是中國的工業發展一直是采取高碳經濟模式的,這對于中國的發展來說必然還要傾注很大的心血,但是這么長時間的高碳經濟發展模式使得中國在環境、資源和能源方面都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中國經濟的發展已經陷入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巨大矛盾之中,所以,低碳經濟模式對于中國經濟的發展來說是一種必然的選擇,也能夠順應全球經濟發展的大潮流,也能夠進行環境的保護,還能夠使得綠色經濟發展和中國的轉變經濟模式相適應,使得我國的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當前中國的經濟發展出現的困難
實行低碳經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一場新的工業革命。未來全球的經濟發展模式必然以低碳經濟模式為核心,隨之而來的就是市場競爭核心的轉移,低碳產業和低碳技術必定成為炙手可熱的市場競爭重點。在國際貿易的發展過程當中低碳壁壘逐漸會發展成型,對于現在的中國社會來說,實行低碳經濟已經是一項迫在眉睫的要求了,但從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來分析,我國的能源消耗和經濟發展都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這使得中國經濟發展形式變得十分嚴峻。首先,我國的能源結構多年來都是以煤炭為主要的能源結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要求的是使得這種能源結構得到徹底的改變,這樣就使得我國的煤炭企業、研究煤炭生產技術的相關企業和以煤炭為主要生產能源的相關企業面臨著一次徹底的技術改造,使得以煤炭為中心的能源結構變成低碳能源為主的結構;改革的過程當中需要很大的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這對于發展了多年的企業來說是一次十分艱難的轉變,低碳經濟的發展就會陷入艱難的境地。其次,我國當前正處于城市化建設和工業化發展的飛速進步時期,在發展的過程當中高碳氣體的產生是不能避免的,大規模的城市化建設和工業發展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低碳經濟模式的推行和我國的經濟發展存在著根本上的利益沖突,但是低碳經濟模式的推行是世界趨勢,低碳經濟的實行無可避免,這樣自然就會影響到我國的城市化建設和工業化發展,低碳能源結構的發展也會受到很大程度的阻礙,這樣就會使得我國經濟的發展陷入兩難之中。
三、倡導低碳經濟,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現在,我國的低碳經濟模式的發展還尚在雛形之中,我們要實現的,就是在能夠保障經濟發展不會受到影響的前提下,進行節能減排,對我國的生態環境負起應負的責任,這是中國政府當前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從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來看,我國不管是為了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還是為了對生態環境負起責任,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和低碳經濟都有很大的關系,所以,一定要在現在就對于環境、經濟、能源幾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研究出行之有效的科學策略,探索出低碳經濟改革的新技術,使得中國經濟發展速度能夠進一步加快。
(一)以低碳經濟發展戰略為中心進行低碳社會的建設
資源型社會的建設是我國目前低碳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所以我國一定要結合中國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和不同時期的不同計劃進行低碳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我國對于低碳經濟模式要進行大力宣傳,能夠使得人們從多個層面全方位進行低碳生活模式的認識和了解,將節能減排工作提上日程,使得公眾能夠傾向于低碳生活方式。對于企業來說,就要進行低碳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要推出相關政策和制度,在生產技術創新方面要以低碳經濟為主,制約企業的碳排放,引導消費者盡量消費低碳產品,進而能夠加快低碳經濟模式的發展速度。
(二)加快能源和產業的結構改變和調整
現在,全球的氣候變暖是一個大的趨勢,因此低碳經濟已經是全球關注的一個大事,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的就是對于能源和資源的節省,與低碳經濟的概念不謀而合,因此中國經濟要順應時代的潮流,推行低碳經濟,使得產業結構不斷得到調整,使得工業、服務業和農業等產業當中都能夠形成新的資源和能源結構,使得煤炭不再是能源結構的主體,能夠更多地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比較環保的能源,使得節能減排的政策能夠落到實處,進而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促進低碳經濟能夠得到進一步的快速發展。
(三)提高低碳技術和產品的創新水平
要使得低碳經濟的發展行之有效,就要進行低碳高新技術的創新,所以,對于清潔能源和低碳技術就要進行大力投入研究,這其中還包括對于煤炭資源的高效利用,對于可再生資源以及清潔能源的研發,研究清潔能源和替換燃料的生產技術的創新,使得能源的利用率能夠得到不斷地提高。
(四)提高低碳經濟的法律和制度完善水平
對于當前的中國社會來說,對于資源和能源保護方面的法律保護還遠遠不夠,我國哦應該加強相關立法工作,加強能源法律體系的建設,使得能源發展戰略得以實施,能夠使得能源計劃具有很高的法律地位。其中的主要措施有:對于相關于溫室氣體排放的減緩的相關能源法規進行完善和修訂,對于低碳能源和清潔能源的開發與利用進行政策上的鼓勵,制定與可再生能源法相關配套法規和政策,通過經濟、法律等多種途徑引導和激勵國內外的各類經濟主體進行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活動的參與,促進能源的清潔發展;加快推進中國能源體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實現能源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的價格體系。
(五)促進國際間合作
首先就是促進與國際上的低碳城市和低碳企業的合作。歐美地區的很多發達國家都是以服務行業為主的,他們在節能減排方面已經積累了足夠的經驗,我們要和這些組織進行合作,學習對方的技術和經驗,其次就是和周邊的國家構成低碳產業供應鏈,當前人民幣不斷升值,中國的成本不斷提高,中國的原材料價格也在不斷上漲,中國的制造業應該將上下游產業鏈做
好,產業鏈的那些中間環節要轉移到成本比較低的周邊
國家。
(六)進行人工造林補償基金的建立,使得人工造林能夠充分發揮其功能
森林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碳匯,進行人工造林補償基金的建立,使得人們將造林面積和消費行為進行捆綁,將植樹造林和工業節能減排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上,將植樹造林工作進行不斷地發展。
(七)降低火力發電的比重,提高核電和水電的比重
和傳統的火力發電相比較,核電比較清潔和環保,而和核電相比較,水電是一種十分安全的清潔能源,水力發電不用擔心核輻射的危險,還能夠有效地節省能源,減小碳排放量。
(八)構筑“以鐵路為骨干”的現代化環境保護型的交通體系
和其他的交通工具來比較,火車的碳排放量相對較少,環境污染也比較嚴重,在以后的中國的低碳經濟發展當中,對于鐵路運輸應該大力發展,應該構建以鐵路為骨干的環境保護型的現代化交通體系。
(九)對于大型超市以及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進行重點控制
要減少大型超市的建設,盡量鼓勵群眾進行就近購物;盡量降低公差和國際間飛行。要盡快建立碳排放的標示制度,還要引導對于碳排放敏感的消費方式。在超市商品上要明確進行碳排放含量標簽的標示,是在發達國家當中使用最廣泛的一種標示制度。中國應該盡快建立碳排放含量的標示制度,并將此作為科普知識進行群眾里的推廣,以此在全社會倡導合理地物質消費,反對進行攀比的生活方式。
四、結語
當前,低碳經濟是世界上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中國如果想在競爭十分激烈的國際市場下能夠獲得一定的位置,就一定要向著低碳經濟的方向進行發展,在中國過去的很長一段歷史里面,中國的工業生產當中高碳能源一直是行業消耗能源和資源的主導,如果要實行低碳經濟一定需要一個十分徹底的過程,很多方面的生產制度和結構都要進行轉變,向著低碳模式進行發展,在制度和技術上都要實現低碳模式,才能在低碳產業結構上進行不斷地發展,進而能夠使得我國的可持續經濟戰略能夠有效實行,使得我國社會經濟和自然能夠和諧發展。本文對于低碳經濟和中國可持續性戰略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為中國的低碳經濟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何靜.中國的環保政策:探討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矛盾[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
[2] 畢鳳翔.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因素——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A].中國未來研究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
[3] 孫繼玲.低碳經濟時代的綠色環保會計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1).
[4] 趙芬.探討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J].經濟視野,2013,(5).
篇4
關鍵詞:房地產投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 the one hand to the real estate investment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mainly reflected as well as the impact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hways were analyzed to explore, on the other hand, start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ee aspects of the real estate investment and regional economic, ecological, social, the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economic is discussed.
Key words: real estate investment; regional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F2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房地產作為生活和生產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的產業,和人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房地產投資對區域經濟有著重要的影響,將房地產投資和區域經濟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房地產投資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
房地產投資和區域經濟的關系
房地產行業作為區域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其周期循環也是經濟周期的組成部分之一。房地產投資有著投資周期較長、回收較慢的特點,其規模受到當地的生產和發展水平的影響,和經濟發展的變動趨勢基本一致,大致能夠和宏觀經濟相協調,然而也有著其自身的特點存在。房地產投資能否保證和區域經濟相協調,對區域經濟有著直接的影響,當二者處于相協調發展的狀態,房地產投資就能夠促進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如果二者之間不能夠保持發展的協調性,則房地產柚子會對區域經濟的發展造成一定的阻礙,甚至可能使區域社會經濟發生全方位的蕭條。
主要體現
房地產投資能夠保證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其主要的體現在于房地產投資能夠對區域經濟的增長起到促進的作用。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以及必要的前提,經濟增長是經濟進步最主要的條件。只有是經濟得到一定的增長,才能夠實現經濟的發展。經濟增長和投資之間歷來有非常密切的關系,二者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經濟增量決定了投資的總量,而投資又對經濟的增長有著強力的推動,在科技和資源水平等同的情況之下,投資的總量和增長率決定了經濟增長的速度。從需求角度而言,國民經濟長期的發展依賴消費的需求,而短期內的發展則依賴于投資的增長。從投資結構方面來說,房地產行業的投資能夠一直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因此在當前人民消費水平難以提升的情況之下,房地產投資的增長速度就決定了經濟增長的速度。
房地產投資影響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首先,在房地產投資尚未成為房地產的物業時,通過其投資總量的變化來對區域經濟造成一定的影響。如果房地產的投資還沒有形成現實的物業之前,其資金的分配量大于區域經濟增長的速度,就會造成投資資金的膨脹,導致國民經濟發展的比例失衡,出現大量投資泡沫。
其次,當投資形成了現實的物業之后,房地產投資能夠通過結構方面的變化對區域經濟的發展造成影響。不同類型的物業在不同的產業部門中發揮作用,能夠對各個經濟產業和部門的能力和平衡造成直接的影響。如果在發展中對于消費型的物業過于偏重,如飯店、賓館等,就會在某種程度上對住宅等生產型物業造成影響,導致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房地產投資可持續發展
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全方位地轉變生產要素的結合方式。房地產投資是資金與土地兩種稀缺資源的結合。在以往,人們只對房地產投資在區域經濟增長中發揮的作用進行單獨的探討,而對其在生態、社會等方面的影響存在著忽略,導致房地產的投資和社會整體的可持續發展之間沒有了相應的聯系。當前,對房地產投資在區域整體可持續發展方面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已經成為了區域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的需要。
經濟可持續發展
要保證房地產投資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基礎和保障。如果當前房地產投資其增長速度大于了社會的需求,或者其投資的結構不能夠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就可能導致資金的積壓,產業機制不能夠得到有效的流通,進而造成金融壞賬,對正常的經濟秩序造成影響。另外,區域之間經濟定位的不同,也會對房地產投資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不同區域發展狀況和特點存在著差異,對于房地產投資也會有著不同的需要。及時在同一區域中,隨著其進入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其對房地產投資也會有不同的需求比例。只有根據實際來確定合適的房地產的投資,才能夠保證和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協調性。另外,保證房地產融資渠道的暢通性,也是經濟發展中重要的問題之一。
生態可持續發展
房地產投資需要占用大量的資源,其中空間以及土地資源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對這些資源進行過度的占用,必然會對其他行業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制約,因此在發展中應該使資源能夠進行合理的協調和配置。房地產投資的直接產品能夠改變當地的空間分配,既會對城市和環境空間造成分割,也會使空間產生房地產產品的內外之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內,我國房地產投資以粗放的發展為主,依靠對水源、土地等資源進行過度消耗來進行,沒有對空間資源的合理規劃利用起到應有的重視。在房地產投資的決策中,應該以生態保護、城市規劃等方面的專家的意見為參考,使房地產和環境生態之間能夠有更加自然地銜接。
社會可持續發展
房地產投資的社會可持續性,主要在社會環境以及人文環境兩方面得以體現。社會環境指的是在一定區域之內人們的交往和生存的環境,是一種較為特殊的社會文化。人文環境則指的是某區域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有著穩定的民族特點的文化藝術環境。社會和人文環境要求某區域的房地產及應該和該地的文化內涵、地方特色相適應,保證居民之間能夠正常的交流。房地產投資必須對社會和人文等方面的要求有著充分的尊重,才能夠真正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房地產投資和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房地產投資能否保證和區域經濟相協調,對區域經濟有著直接的影響。另外,房地產投資對于區域生態、社會方面的可持續發展的作用,也會影響到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靜巖,韓文秀.房地產投資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及對策[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3(02)
[2] 董亞紅,鮑明龍.論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及對策建議[J]. 今日科苑. 2007(12)
[3] 孔行,黃玲,于渤.區域房地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長期動態協調關系研究[J].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 2009(03)
篇5
摘要:本文闡述了低碳經濟目標、可持續發展對會計的要求等理念,就低碳經濟目標下,從完善會計職能角度,如何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 :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構建途徑
一、低碳經濟目標與企業可持續發展對會計的要求
一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對低碳環保的經濟發展理念做出過明確指示,早在2007 年末國務院就了《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白皮書,在書中提到今后的經濟發展以多元化發展為主,以可再生性能源的發展為國家能源發展戰略,將低碳的經濟發展為目標正式地列入城市發展項目。低碳經濟發展目標,是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理念,通過技術與制度的創新、產業與新能源的轉型和開發等一系列為手段,盡可能地減少使用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費的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以此達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共贏的一種發展形態。
二是低碳經濟與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會計工作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低碳經濟為會計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平臺,催生了新型的環境會計、社會責任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等新會計模式的誕生;環境會計的發展也與低碳經濟發展相適應,大大地促進了低碳經濟產業和市場的發展,為投資、生產與消費的健康環保經營模式的形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兩者之間的發展宗旨及精髓都是站在以人為本的角度看待發展,這一點上是一脈相承的。
二、企業可持續發展對會計的要求
首先,環境會計、責任會計等新型會計模式的建立符合低碳經濟發展的要求。在以往的會計理論中,小型經營業戶幾乎從未將自然環境納入企業經營活動考慮的范疇,更是談不上記入會計成本核算中來。隨著國家對環境問題的重視,對經濟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自身的發展并且符合社會整體的利益的需求,企業必須將低碳經濟列入企業的發展戰略,全面地落實實現可持續發展,才能正確地判定企業的未來經營活動發展的方向。
其次,環境會計、責任會計等新型會計模式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節能、環保、減排是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流,也是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共同心聲。而低碳經濟的發展,是需要建立在一個發展的空間平臺上,一個健全的環境會計、責任會計等新型會計模式應用為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前提條件。
最后,低碳經濟發展最直接有效的途徑是建立新會計模式。從各個方面上來看,低碳經濟與新會計模式總是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低碳經濟是新會計模式理論的前提,而它的發展也為新會計模式的發展與研究提供了依據,而新會計模式又為低碳經濟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和有效的途徑。
三、低碳經濟目標下也存在著不足之處
雖然國家對低碳經濟發展有足夠的重視,但尚處在探索與研究階段,在新會計構建中仍存在著許多不足地方。例如,相關的法制建設的不完善,在目前的會計準則中對企業經營結果帶給社會及生態的影響做出過一些說明,但沒有相應的補救與處罰措施的規定,缺乏法律的有力武器,構建低碳經濟下的新會計模式顯得乏而無力。另外,低碳經濟下的新會計模式也急需著相關配套的人才,低碳經濟下新會計模式是一門新型的課題,其范圍既有傳統會計理論,又覆蓋著自然環境下的生態環保領域,因此需要的人才具備自然科學同時又兼具社會科學知識體系的復合型人才。這類人才目前在我國是非常缺乏的,這為低碳經濟目標下的新會計模式的構建帶來一定困難。
四、在低碳經濟目標下可持續發展新會計模式的構建途徑
(一)“以人為本”,加強會計人員素質的培養
環境會計、社會責任會計也是低碳經濟的組成部分,它是法治與秩序的體現,規范會計人員的行為,糾正不良的舉動,分辨出哪些為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并且懂得其行為的后果及相應承擔的責任。“以人為本”其目的是向公眾推廣個人的良好的品質行為,促進其健康良性的發展,通過法律法規的規范,新會計模式的構建會變得更加順利。
(二)加強法治建設是構建可持續發展新會計模式的前提
在新會計模式中,加強會計法律法規的建立,加強保護環境、社會責任等法律的貫徹實施,規范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完整,是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保證,同時也是構建新型會計的新局面的前提。
(三)需要完善的監督機制的配合
在會計監督體系中有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之分,外部監督以政府監督和社會監督為主體。因此,會計監督有“三位一體”的內外結合監督的機制構成,其主導思想是宣傳制度、糾正錯誤、加強工作交流、注重業務協調、突出服務等措施來促進各單位的健康持續發展。
(四)以低碳經濟為目標,可持續發展為導向來構建可持續發展新會計模式
首先,改變利潤和權益最大化的狹隘思想,以低碳經濟為平臺,突出“以人為本”、“知識為泉”的經營理念,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發展觀。企業價值的實現不是體現在報表中所反映的價值,而是企業整體的市場價值,它是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通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運用科學知識為動力來完成企業價值的實現。
其次,改變執業機構與人員對收入和利潤的片面追求思想。極目遠眺,展望未來,以培養、教育、發展為主導思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調動會計人員的工作熱情,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人的價值,也為新會計模式構建的實現發揮出應有作用。
最后,綠色會計核算為可持續性發展提供有力保證,由于有了綠色會計的核算,對低碳經濟目標下的環境保護、污染的排放與治理情況等方面的信息都有所掌握,從而能夠引起企業在經營活動的同時,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更加重視,合理開發與利用生態資源,為實現企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共贏,促進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五)積極推廣環境會計、社會責任會計、人力資源在企業中的應用
環境會計將外部的環境成本通過會計核算系統,通過各種方法,量化為企業的內部經營成本,使企業在生產經營中時刻考慮到對環境的影響,最大程度地降低環境污染,體現了低碳經濟目標的要求。社會責任會計在環境會計基礎上,還要加上披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實現企業與社會的統一發展。現今時代,人力資源作為企業最重要的資產,企業如果想更好地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引入人力資源會計模式,以更科學、更準確地衡量人力成本,防控人員流失風險。
參考文獻:
篇6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4月11日,由中國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主辦的第八屆可持續發展新趨勢報告會將“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解決方案”作為主題,可以說對于實現工商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打造新的核心競爭實力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和指示意義。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會長王忠禹在致辭中表示,“十一五”期間中國節能減排任務并沒有全面完成,去年的完成情況也低于預期。這一方面說明節能減排工作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另一方面也昭示我們,要真正有效緩解中國經濟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需要社會各界對節能減排、綠色發展進一步進行戰略性思考,繼續建立長效機制進行更加積極的探索,繼續在包括生產領域和消費領域在內的更廣的范圍內做出更加扎實的努力。
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會長彼得·巴克則在致辭中分享了全球綠色競賽和朝向低碳轉型的趨勢和實踐。他表示,工商業是改變世界最重要的力量,中國既是全球綠色競賽的領跑者,同時又是最大的污染國之一,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將是中國未來的關鍵。
因而在他看來,面向今年6月即將召開的聯合國里約+20可持續發展峰會,為適應未來世界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中國的工商企業要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發展趨勢,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加快技術創新并探索綠色發展的解決方案。
篇7
關鍵詞:生態經濟;低碳經濟;管理;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6-00-01
我國環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的問題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低碳經濟是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最好的策略,是實現經濟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作為發展中國家,走低碳經濟道路,發展生態經濟,以低能耗、低排放為標準的低碳經濟是勢在必行的。低碳經濟的發展能更好的促進總體經濟的發展,可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緩解氣候變暖的雙贏。以下本篇就對我國生態經濟理念下低碳經濟的管理為大家講解。
一、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原因
1.以低碳經濟應對全球變暖
低碳經濟發展會減少溫室效應,要知道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將導致全球溫度平均上升,全球變暖也會給地球帶來毀滅性打擊。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國,高碳消耗狀態下的能源消費必將加速全球變暖。因此,我國在生態經濟理念下發展低碳經濟管理已成為必然趨勢,以此來節約能源,減緩全球變暖速度。
2.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低碳經濟有著低能耗的理念,就是將資源利用到最大化,浪費到最小化,這可是有利于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低碳經濟本質上跟方向上就是可持續發展,是維持我國生態經濟發展的全新模式。
3.改善能源利用
發展低碳經濟,不僅對環境有影響,對國家的發展也起到推進的作用。開發低碳產品不僅是資源的最大利用,更能緩解我國的能源約束。因此,在國內煤炭、石油、電力資源日益緊張的供應趨勢下,發展和利用綠色環保的低碳經濟已成為緩解我國能源發展問題的新途徑,符合我國生態經濟發展的理念。
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面臨哪些挑戰
1.淘汰落后產業結構難
我國的節能減排還存在不少障礙。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要依靠那些看、高能耗產業,低碳經濟在我國的推行就必須要面臨很大的挑戰了。相對于工藝和裝配落后。資源利用率低、環境污染重的企業,我國應以生態經濟為發展需求,對其進行相應的制止,而不是爭先恐后的發展這些重化工項目。
2.我國低碳經濟政策和投資落后
我國雖然將節能減排工作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對于我國低碳經濟政策的不徹底實施和落后的投資,政治實施效果并未達到生態經濟理念下的低碳經濟管理水平,存在政策時滯效應。這就導致了低碳經濟由技術進步轉化為企業節能需要長期的過程,降低了我國經濟的發展。
3.金融危機對我國低碳經濟的影響
金融危機使得我國化工、鋼鐵等企業處境困難,為促進經濟發展,我國取消了部分高效能產品的出口關稅,這就造成了低碳經濟管理上的困難。金融危機使得企業由于資金問題在低碳節能上的積極性有所降低,生態經濟理念的低碳管理也不再是企業關心的問題,這就使得低碳經濟管理更難在各大企業實施。
4.我國還處在工業化中期階段
工業化本身就是對能源的依賴度很高,發展低碳經濟就是要減少對能源的消耗,作為工業化中期階段的中國,產品能源消耗就相對高了,要發展生態經濟理念也相對困難。因此,我國的國情決定了低碳經濟管理在我國實施的難度,但是也不要氣餒才行。
三、我國低碳經濟管理的策略
1.發展低碳科技
生態經濟理念下,發展低碳科技管理,構建新的科技價值體系,以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經濟為理念。鼓勵各企業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以促進低碳減排。要知道低碳科技是具有影響力的,在吃、穿、住、行、文化觀念、價值理念的硬件和軟件方面,對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2.重視教育
教育的發展必將影響國家經濟的發展。我國要發展低碳經濟還要走很長的道路,低碳經濟其實在創作就業機會方面也有很大的潛力,在我國生態經濟的理念下,發展低碳科技必將少不了高素質的管理人才。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勞動力轉移,我國都要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高人員素質,為我國的低碳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3.推廣低碳技術
比如電力方面,如果大力推廣風力發電的低碳技術,及時推進了我國生態經濟的發展,又節約了我國的電力資源,將風轉為電負荷可持續發展的策略。還有太陽能、物理病蟲害防治等,都是在生態經濟的理念下,發展低碳經濟。因此,推廣低碳經濟不僅能節省資源,還能使我國的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和諧。
4.循環資源和生態園規劃
資源的循環利用就不是浪費,對于我國的低碳經濟,就是這種把資源浪費降到最低的管理。優化能源結構發展可替代能源推進和可再生能源,循環利用資源,將生態園規劃作為一項目標,堅持科學發展觀,低碳經濟節能減排。
5.激勵低碳技術的研究和開發
激勵低碳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在生態經濟理念下,國家可以開設低碳基金,對節能減排做得好的企業進行政策上的獎勵。加大科研低碳能源的科研投資,鼓勵科研人員努力創新,研發新的低碳技術造福人類。我們還要與國際先進低碳技術交流合作,開拓低碳市場技術,為科學發展做出貢獻。
結論
生態經濟不僅符合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低碳經濟的管理更使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將能源的消耗降到最低,節約環保。低碳經濟可謂是全球經濟發展的一種最佳模式,發展我國的低碳經濟,努力實現環境、經濟的和諧發展,為世界和諧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鄭國柱.發展低碳經濟推動我國可持續發展[J].經濟師,2010(09).
[2]李博.低碳經濟與節能減排[J].機電信息,2010(03).
[3]鐘史明.低碳經濟的發展機遇[J].熱電技術,2011(01).
篇8
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方式是新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和必由路徑。
1 減少對CO2等溫室氣體排放量
由于國家轉方式調結構的深入推進,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相關產業也必須找到適合自身可持續發展之路徑。在此大環境下對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做初步探討,非常必要。
(1)綠色農業經濟是以市場需求和經濟、生態協同發展為根本原則,在傳統經濟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是對各種農業資源進行開發并保持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然后在此基礎上達到的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活動過程,其本質是要實現農業生產經營與社會、生態資源的協調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2)所謂的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發展,就是指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態勢下,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積極運用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等各種方式,盡最大可能的減少對CO2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加強現有資源的循環利用率,從而實現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可持續戰略的實施。
2 推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必須采取低碳農業發展模式
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是今后推動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必須采取低碳農業發展模式,以提高我國糧食產量。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可以保護生態環境和維護糧食安全,由于傳統農業模式解決溫飽問題,造成了農業土地破壞嚴重的現象,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農業的亂排亂放。因此,發展低碳農業有利于保護環境。進入新世紀以來,多重因素左右全球糧食供應,使得糧食安全從區域性問題上升為國際問題,從民生問題上升為國家戰略問題,因此,加快轉變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切實解決好糧食的安全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出路就在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
3 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面臨的問題
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從客觀角度來說,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現存農業基礎薄弱。首先是較為嚴重的人地矛盾,當前農業人口9億,農戶約占農業人口總數的27.7%,每戶所經營土地不足0.5公頃;其次農村勞動力短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主要勞動力青壯年集體外出務工,農業產業勞動力缺口嚴重;最后,農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農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一直以來實行以工業輔助農業的發展路子,雖然有大量的輔農、助農、惠農政策,但是由于開展農業經濟的基礎設施不完善,導致可用耕地流失嚴重,面積減少,農業物資浪費嚴重,且已有農業基礎設施功能較為老化,破壞較為嚴重。第三,農業經濟服務系統未及時建立完善,鑒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農業經濟發展方向起步較晚,相關的農業經濟服務系統并未得到有效建立和完善,農業經濟服務工作開展較為滯后,相關服務水平也較為低下。
4 農業經濟的發展作用分析
4.1 傳統農業經營模式的不足
農業生產越來越商品化、專業化,傳統的以家庭為單位的經營模式已不能滿足社會分工與生產專業化的需要,而是要求農業生產過程中各種形式的合作。農戶之間的合作不能依靠強行的手段,而是要在各個農戶之間出現相當的社會分工和專業化時,各個不同的環節、階段由不同的組織去完成的情況下,農戶之間才會形成良好的合作。
4.2 傳統農業抵御風險的能力不足
單獨的家庭經營模式對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沒有很強的抵御能力,而且農業生產很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因此,農戶需要通過農業合作經濟,增強其抵御風險的能力。
4.3 農產品的特性
農產品的不易保存與專用型決定了農業需要合作經濟制度,大部分的農產品都不易保存,而且銷售時間都很短,一旦在成熟或采摘之后沒有盡快銷售或加工,豐收的農產品就會很快腐爛,也給農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許多生產資料都是針對農業方面的,如果放棄農業經營,會遭受很大的損失。為了減少上述方面的損失,農戶希望能夠尋求在生產、銷售過程中的穩定合作。
4.4 傳統農業缺乏競爭力
在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的今天,小規模的經營方式沒有競爭力。通常來說,農戶的經營范圍較小,不能形成大的規模。農戶在單獨采購生產資料時,因采購量太少而不能獲得優惠的價格,而小批量的出售農產品,也難以獲得較高的價格。小規模的農業生產不可以采用大型機械,不能使成本控制到最低。為了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就需要各農戶聯合起來,形成大規模的農業活動來提高收益。
5 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應對的措施
一是優化農村農業產業經濟結構,在基層大力普及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發展模式,開展相應農業服務技術培訓及繼續教育,培養一批綠色低碳循環農業專家人才,發掘一批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種植能手,并形成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的規模效應和聯動效應。二是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綠色低碳循環經濟模式進村進戶。大力開展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檢修與更換,并普及農業低碳經濟的發展方向,引導并向農村引入大量的資金,積極地研發新技術,擴展新視野,推動農民獲得最大化的經濟效益。三是建立新型化的農業技術專業服務系統,隨著城市化進程和工業化發展,建立專業服務系統,包括信息服務、大數據服務、物流服務及高端制造服務等,對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對農產品及衍生品銷售渠道拓寬等一系列的專門服務,促進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在基層推廣。
6 農業合作經濟對農業經濟的作用
6.1 提高農民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
首先農業合作經濟最直接也是最明顯的作用就是增加農民的收入,在沒有發展農業合作經濟之前,農戶的小規模經營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農戶的收入也不理想。農業合作經濟的實施不僅提高了農民在市場經濟中的主體地位,而且也加強了農民自身的競爭力。這樣,既能使農民在交易的過程中獲得更大的利潤,同時也增強了農民抵御風險的能力。另外,農業合作經濟有利于大型機械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農民的勞動強度。
6.2 農業合作經濟促進農業管理水平的提高
合作經濟的形式是農戶自愿地組織在一起,進行共同生產、共同銷售。隨著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在管理上和技術上都需要改進,一些先進的管理方法和技術手段也值得共同學習借鑒。農業合作經濟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也有利于提高我國農業的管理水平。
6.3 農業合作經濟能夠促進我國農業市場的發展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單個的農戶無法適應不斷變化的國際市場,所以合作經濟的發展是農業發展的必要條件。農業合作經濟可以把單獨農戶的資源進行整合,改變其市場地位并提高經濟效益。縱觀全球,農業合作經濟已經在大部分的農業發展中國家占據著重要地位,凡是受市場經濟支配的農業,農業合作經濟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7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方案
7.1 實施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
農業要想盡快地實現市場化、集約化以及現代化的目標,就一定要發展可持續農業,充分發揮出農業所具有的自然資源優勢,提升綜合效益。當前,制約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相當多,比如: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農業類型與種植物十分單一、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夠合理、注重化肥卻忽視農肥、土壤有機質的肥料含量過低、森林的覆蓋率過低、河流與海域受到污染、生態環境愈來愈惡化等,這些均限制了我國農業的發展。為此,應當依據生態經濟的發展規律,建設高效能人工系統,切實做到低能耗與高產出、無污染的新型生態農業,全面運用生物之間的量化關系,在空間與時間上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積極運用新技術以強化農業經濟系統的自身調節能力以及抗擊自然災害的能力;提升生態平衡恢復能力,從而落實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目標,進而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以及農民群眾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
7.2 開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路徑選擇
7.2.1 強化農業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一是要立足于選擇與運用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農業技術以及農業生產方式,從而防止出現農業土地的水土流失、沙漠化以及鹽堿化等不良現象。在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進程之中,要做到節約利用土地,降低不可恢復的非農業廢棄地,從而鞏固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物資基礎。二是要運用最為先進的農業技術方式以防止出現水資源的嚴重浪費。要大力實施讓水資源不受到污染與破壞的實用性技術,切實解決各類水環境問題。三是要運用技術改進以及生產利用方式的改變,努力防止農業生物資源運用上的重大浪費,讓農業生物資源的利用盡可能地做到合理化,讓生物多樣性能夠得到最大的保護。四是要通過技術進步以及富有成效的制度制約,切實防止溫室效應以及臭氧層耗損造成的多種生態影響,防止酸雨、紫外線輻射、干旱以及洪澇等自然災害對于農業經濟所產生的危害,強化大氣資源以及農業氣候資源之保護。
7.2.2 落實污染控制與環境保護措施
一是要減少與消除化肥、農藥、農膜以及其他剩余殘留物對土壤、水體與大氣所造成的污染;二是積極有效地治理集約式家畜養殖糞便以及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廢棄物對于農業環境所造成的危害;三是要預防和治理農業生產中能源消耗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
7.2.3 完善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措施
在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技術措施選擇上,要切實遵循適宜性與可持續兩重標準。前者是指選用合理的技術。要依據不同區域中的資源、生態、技術以及投資等具體狀況,選用合理的技術類型;要以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新型農業技術為先導,優先選擇富有實效性的傳統農業技術、工業式農業技術以及可替代農業技術,從而實現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的合理結合。要跨越單一化的農技科學,從而實現多和學科領域中相關技術的組合以及創新。可持續發展的標準是指農業技術的選擇應當具有持續性、發展性、公平性以及共同性等原則。要盡可能地選擇低污染或者無污染,并且有助于實現生態良性循環的清潔型農業技術,使用較少或者不會導致水土流失、沙漠化或者鹽堿化等副作用的農業技術和其他類型的生態良性化農業技術。要選擇能夠提升農業生態系統生產效率的良好技術、能夠提升農業生產效益的技術、能夠提升農業市場運營效率的技術、能夠提升農業消費品利用成效的技術以及能夠提升農業管理系統工作效率的技術等。
7.2.4 健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制度機制
一是健全農業法律法規與農業經營管理制度機制;二是要健全農業發展規劃與政策;三是要健全行為準則等非正式制度因素。
7.2.5 大力改革現有農業科技體制
強化農業科技的開發與推廣,促進農業科技成果實現轉化,這是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點環節。一定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手段,將農業的發展建立于依靠科技的進步與提高廣大農業勞動者的素質上。所以,在農業科技工作當中應當做到如下幾點:一是要加快農業科研體制改革的進程,健全現有的農業科研體制,改進與優化農業科研系統結構,積極探索更加科學、更為有效的農業科研應用機制,真正做到農業機構的輕型化、農業隊伍的精干化、農業成果的產業化、農業企業發展的集團化、農業運行機制的高效化。二是要依據現代農業發展之所需,強化現代農業的科研開發。要切實增加農業科研的投入力度。各級政府要把農村科技視為社會公益事業加以對待,通過財政撥款加以扶持。三是要積極鼓勵農業科技人員深入到農業生產一線來推廣示范性科技成果,要積極探索設立科研源自于生產、成果由市場加以檢驗的新型機制,強化科技和經濟的密切結合,不斷提升農業科技服務于"三農"的能力。不斷加大對農業特別是農業科技人才工作者隊伍建設的關注力度,徹底扭轉社會上不夠重視農業科研工作者的態度,積極推動農業科研成果實現轉化,并提升農業產出的效益。
7.2.6 加快生態農業的發展
農業生態系統是農業的核心系統之一,系統內部各個子系統相互之間、子系統的各組之間雖然具有一定聯系,但是歸根結底還是要遵循相互依存與制約的生態學規律。為此,要充分認識生態學的發展規律,促進農業生產實現高產化、優質化、穩定化與可持續發展。在生態農業建設中,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理、農業生態系統總體調控的原理、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原理、彼此依存與制約原理以及生物競爭性原理等來安排與組織農業生產,這樣一來就能確保我國的農業生態系統具備比較高的生產力、可持續性以及可塑性。促進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這是實現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途徑,而實現傳統農業到現代化農業的轉變,則是我國當前與今后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
篇9
關鍵詞:林業;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4-0-01
當前,氣候變化成為了全球性所面臨的挑戰之一,已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而當前及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在經濟與技術方面,林業都是有較大可行性的減緩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正確認識、充分發揮林業在低碳經濟中的重大作用,以林業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是順應世界經濟發展潮流,也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然選擇。
在“十二五”規劃中,低碳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在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的建設中,要始終堅持節能減排的理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林業經濟的發展,不僅提供生產所需的木材,還能促進生物多樣性發展,其固碳減排和調節氣候的作用,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林業的內涵概述
林業指的是為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和培育森林以取得所需的木材,以及利用林木的特性發揮其防護作用的重要生產部門,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林業的生產是以土地為基本的生產資料,以森林為其主要的經營對象,對林業生產的全過程進行綜合性管理的生產部門。林業生產不僅包括育林、護林、造林、森林的采伐、木材加工等,林業的發展不僅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原材料,還能保護環境、防風固沙、調節氣候和保持水土,對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的保護都有重要作用。
二、林業經濟對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
低碳經濟指的是在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之下,通過制度創新、技術創新、新能源開發和產業轉型等,減少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消耗,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共同發展的一種經濟發展的形態。全球經濟在經歷了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之后,逐步認識到經濟發展不能以環境為代價,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林業經濟對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林業屬于我國大農業的組成部分
在我國的產業結構中,林業是屬于我國大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農業的發展一直以來是立國之本,農業的發展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需要,更是社會穩定的需求。同時,林業是一個復合型的基礎性產業,對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中的相關部門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農業可以為其它產業的發展提供生產所需的原材料,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林業可以為其提供生產所需的各種木材,為加工制造業的生產提供各種優質的原材料,促進加工制造業的發展。同時,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
(二)林區財政的主要來源
我國有3大林區:東北林區、西南林區、東南林區。林業成為我國林區財政的重要來源,特別是重點林區,林業收入可能是政府財政的主要收入。林業發展的好壞,對政府的財政收入有重要影響,對政府職能的充分發揮也產生了重要作用。林業的發展,可以增加地方財政的收入,保證地方經濟的發展,也有利于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林業的生態效益與防護效益對經濟效益的影響
林業的發展,不僅對經濟建設產生直接的影響,還可以通過對生態環境的改善,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良性循環。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儲碳庫,通過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與工業減排方法相比,森林的固碳具有投資少、綜合效益更佳等特點,在實際工作中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時,森林能調節全球氣候變化,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等重要作用。森林的儲碳固碳作用,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對全球氣候的變化進行調節,緩解全球溫室效應。再者,大規模的植物造林,可以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在風害區設置防護林帶,可以將風速降低30%左右。在農田建設林網,可以改善農業的生產條件,促進糧食增產。森林可以蓄積水源,減少水土流失,對我國生態環境的改善以及自然災害的減少都有重要作用。生態環境的改善,對經濟的發展產生促進作用,有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其次,林業的能源價值。林業“三剩物”和灌木可以用以發電,油料能源林可以生產生物柴油,以替代部分化石能源。森林資源僅次于石油、煤炭和天然氣,是我國第四大戰略性的能源資源,可再生,可降解,是一種潛力非常大的綠色能源,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與國際社會的經濟發展模式接軌,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增強我國的國際影響力。
三、結語
總之,林業是我國農業的組成部分,在我國產業結構中有著重要作用。森林資源的生態效益和防護效益,不僅可以儲碳固碳,調節氣溫,緩解溫室效應;還能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有利于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為經濟建設創造良好的發展空間。同時,林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戰略性能源資源,是一種綠色能源,有利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低碳經濟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董國紅.淺議林業在低碳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J].甘肅科技,2011(7).
篇10
關鍵詞:低碳生態社區、可持續發展、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 F 文獻標識碼: A
社區是人們生活居住的主要場所,也是城市的重要組成細胞。在加劇的城市化進程中,隨著地球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劣,如何創造更好的人居環境與家園,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同時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其主要的生活場所社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前提下,一種可持續的人類聚集模式---生態社區的概念應運而生。
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理念已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坐標。如何致力于構造一種和諧的低碳生態社區也成為各國學者紛紛探討的重要課題。城市低碳生態社區旨在將低碳的理念融入生態社區的規劃,從而構建體系上低碳,功能上生態的和諧新社區。低碳生態社區不僅僅是緩解環境危機的重要途徑,也是構建和諧人居環境的重要舉措。
1.低碳生態社區的內涵與特征
1.1低碳生態社區的內涵
在低碳城市規劃的研究進展中,低碳城市的內涵最初的以減少碳排放為主的狹義觀點發展為現在包含社會、 文化、 經濟、 環境的綜合課題。低碳城市規劃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是通過經濟發展模式、消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在保證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前提下,實現有助于減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設模式和社會發展方式[1]。
低碳生態社區作為低碳城市的重要組成單元之一,是指在社區規劃的基礎上,以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生態學理論為基礎,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為核心,以現代生態技術為手段,設計、組織城市社區內外的空間環境,最高效最少量地利用能源與資源,營造一種自然和諧,低碳生態化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居住環境。低碳生態社區的內涵不僅僅局限于生態學的范疇,而應是一個環境、社會、經濟三方面可持續發展的綜合體,外部因素于內部環境、社會、經濟要素相互作用,共同組成人類和諧的居住環境。
1.2低碳生態社區的特征
1)生態和諧性
低碳生態社區的低碳生態性主要體現在自然、社會和經濟三者的生態性,主要指高質量的環境指標,以綠地為主的住區結構模式,充裕的自然空間,較好的自然親和性(2)。社區個人、團體和組織都將生態觀融入自己的思想意識和價值取向,可以擁有更為和諧的鄰里關系。同時,社區必須走生態經濟發展的道路,使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生態和諧性還體現在人與自然的和諧。低碳生態社區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所以低碳生態社區應是一種多功能的社區,體現人、建筑、環境的和諧統一,將人車分流,綠色建筑、生態步道等思想融入建設中。
2)低碳循環性
低碳循環性主要體現在社區規劃、能源結構與生活消費等諸多方面。低碳生態社區運營所采用的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實現能源的清潔、安全、高效利用。建設低碳建筑,倡導居民對于日常生活用品,也盡可能選用低碳產品。同時,低碳生態社區應該在滿足自身發展的基礎上,協調區域化發展,提升整個所生態化循環。
3)系統高效性
低碳生態社區是一個由自然生態系統、人工生態系統等若干個子系統構成的動態平衡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生態系統中,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人口流必須是高效益的流通轉換。低碳社區的規劃和建設應以“低碳化”為指導原則,追求城市的緊湊、舒適和宜居;從本質上改變能源的利用方式,提高能源的轉化率,倡導使用公共交通,實現經濟、生活的高效化和集約化。
2.低碳生態社區的規劃實踐
2.1國外低碳生態社區實踐基本概況
低碳生態社區的實踐主要集中在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圖1),社區的人口規模都相對較小,300人以下居多,外國相關學者曾根據生態社區所處的位置、規模大小等特征將其分為鄉村生態社區、城市綠化帶地區項目、城市更新項目和生態城鎮等四種類型(3)。
圖1.全球生態社區分布情況(來源:/4)
而國外外生態社區的建設策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合理開發棕地,減少城市的擴張,保護生態環境。(2)提倡綠色出行,通過采取限制停車位設置、進行道路路面特殊鋪裝等措施,積極倡導非機動車的應用。(3)有效利用能源,實現能源的可循環利用與建筑的節能設計。(4)強調社區的公共參與性。
2.2國外生態社區實踐分析
國家 社區名稱 低碳理念 實現低碳生態社區的規劃途徑
英國 BedZed生態村 零耗能
產居綜合型
(世界上第一個生態社區) (1)再生能源:采用生物質能、太陽能及風力發電。
(2)環境綠化:設置屋頂花園。
(3)低碳建筑:建筑材質與功能設計采用可循環材料
(4)資源循環:采用可回收再生及低耗能綠建材。
(6)綠色交通:外出更有全社區的綠色共乘俱樂部和公共交通系統。
阿聯酋 Masdar零碳城 “零廢棄物”
“零車輛 (1根據以產帶居的開發思路。
(2以綠色低碳為核心,以綠色環保等相關產業的研發為主導,將知識密集型與人力密集型產業相結合。
(3:政府強力支持,在用地、招商等方面的鼓勵政策。
(4)技術創新:新能源、環保材料利用,實現社區真正的綠色低碳。
德國 弗萊堡Vauban社區 光能發電自行車管制系統 1.vauban社區發展出“學習型規劃(planningthatlearns)”的模式。結合民眾參與和共同治理。
2.無車社區和“零容忍停車政策
3. 建立低碳生活觀念:透過Vauban論壇負責的社會工作,居民進行更多的社區活動。
4.建立光能發電系統于能源循環系統
2.3國內低碳生態社區實踐概況
我國低碳社區建設剛剛起步,對低碳社區的研究處于摸索階段。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更是以低碳為口號,同時萬科、萬通、郎詩、當代等企業為代表的中國城市房地產開發策略聯盟也發起了低碳綠色運動。
固然我國的生態社區建設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由于我國實際的國情與現狀,低碳生態社區的建設和發達國家仍存在很大差距。從社區規模而言,我國的社區人口在5000-10000人,這無疑從技術層面上增加了建設低碳生態社區的難度。從組織管理而言,我國居民的公眾參與意識薄弱,生態保護重視度不夠。從評價指標體系而言,未建立合理的低碳生態社區的評價指標體系,無法進行界定,這些都是我國低碳生態社區建設落后于發達國家的原因。
4、低碳社區規劃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在低碳生態社區的建設與運營體系中,規劃設計、建設、驗收與使用管理應該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周期,因此實現它們的分步發展與整體協調是實現低碳生態社區的重要途徑。
4.1 規劃設計的可持續性
1)土地布局規劃: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模式與緊湊的空間布局形態。城市的活力在于不同城市功能的混合和人類活動的流動,土地使用兼容性制度為土地使用的混合和多元化提供可能(5)。現代主義過分強調城市的功能分區,使居住區與商業區彼此分離,從而造成多樣性城市生活的消失,人文氣息逐漸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觀。因此,在低碳生態社區規劃中,應首先拋棄功能主義的束縛,強調多種功能的混合,在社區中合理布置商店、醫院、學校等公共設施和戶外活動場所,增強社區各功能空間的有機聯系,不僅可以創造更好的鄰里關系,也可以達到節約資源、能源,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
2)交通系統規劃:步行交通系統與綠色出行方式。社區對內交通應建立完善的步行交通系統,保障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都在步行可達的范圍之內,以減少居民的出行需求,已達到減少機動車交通為目標。同時在社區對外交通規劃中,為營造低碳生態社區,社區內應提供良好的交通聯系,包括公交車線路和軌道交通線路,倡導以清潔能源為主體的公共交通體系,提倡人們采用更為綠色的出行方式。
3)社區生態環境系統規劃:低碳生態社區的規劃應注重內在各系統的協調發展和各種生態流的暢通(6),使社區生態系統向有序理智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轉變。利用綠地生態系統中的“碳中和”功能,以尊重自然為前提,建立完整的生態系統網絡,采用斑塊廊道基質等景觀生態學的理論方法,增加社區內部物質流和能量流的交換,保持社區內生態系統的平衡。
4.2 建筑設計與建設的可持續性
1)建筑的高效節能設計:綠色建筑應注重使用保溫材料和構造,提高建筑熱環境性能,同時高效利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使建筑自身達到自給自足的可持續狀態。具體做法如可在建筑的內外表面采用高性能的保溫材料,高效節能玻璃等,從而對建筑物起保溫隔熱的作用;采用外墻隔陰和屋頂隔熱的措施,控制建筑物對熱量的吸收,與自然通風降溫手段減少耗能與空調費用。
2)健康環保建筑材料:在城市低碳生態社區的建設中,采用的健康建筑材料不僅僅是人們對安全居住環境的需求,同時可以減低這類材料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同時可以延長住宅的壽命,有利于減少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耗,以達到城市低碳生態社區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4.3 使用管理與運營體系的可持續性
中國的生態社區建設落后于發達國家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缺少社區居民的公共參與。只有通過提高社區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改變居民的生活習慣,養成節儉的消費觀念,低碳生態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才不會斷在最后一個環節。構建低碳生態社區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從其規劃設計到后期管理都應注入低碳生態的理念與意識,這不僅僅是針對于居民,也要針對于規劃者與管理者。居民在低碳生態社區構建的整個生命周期中,應自覺參與,積極獻策,社區的主體是人,因此,讓人們擁有更好的居住空間與居住環境才是建立低碳生態社區的最終目標。
5 低碳生態社區的未來發展趨勢
1)生態化 研究居住區可持續發展中強調生態極限問題,在充分考慮社區承載力,環境容量負荷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供應極限高度來規劃建設低碳生態社區(8)。低碳生態社區會盡量維持原有生態系統的平衡,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充分考慮自然通風、日照等自然條件。可應用深層生態學與城市生態安全等理論指導低碳生態社區的規劃,同時將健康住宅理念融入規劃理念。
2)人文化 低碳生態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更多地體現人本主義與人文主義的關懷。低碳生態社區的建設需要各方面的、各階層的廣泛參與,充分發揮政府及NGO的各方面協調組織作用,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完整的機制體系,并著手于社區實際,采取長期而整體的建設策略(7)。國外一些新的理念如“開發權轉換”(TDR)和靈活分區(FZ)都可以為低碳生態社區的規劃提供新的規劃思路。
[1] 劉志林,戴亦欣,董長貴,等.低碳城市理念與國際經驗[J].城市發展研究,
[2]沈清基 關于生態社區的思考[J] 華中建筑,2000,18 99-103
[3]Hugh Barton.Sustainable Communities[M].London: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2000. 68.
[5] 王瀟文“. 白地”、“棕地”及其它:土地使用兼容性制度研究[C].2009 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09.
[6] 謝更放 城市低碳社區規劃的理論構架與實施策略研究[D] 長安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