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經濟的發展范文
時間:2023-07-18 17:35: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工業經濟的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引言
這些年來,我國的工業經濟體系不斷的在進行調整,因此,我國的工業企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不僅加快了我國工業經濟的發展,更提高了我國生產力的水平。這也證明了只有對我國經濟所有制進行改革與創新,才能更快的發展我國工業經濟,從而促進我國工業的發展。
1我國工業經濟所有制結構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體系不斷地再進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也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也因此我國的工業經濟在跨越式的發展,據調查結果顯示,工業經濟總產值已經翻了四翻,與此同時,由于國際進行貿易的頻率越來越高,我國的工業經濟所有制結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具體說來,我國工業經濟所有制從以前只有國家和集體所有制控制的經濟結構發展到如今的國有及國有控股、集體和其他經濟共同協作。“十一五”期間,國有及國有控股經濟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它在在工業總產值中的份額卻在走下降的趨勢,相反,非國有經濟,尤其是私人經濟和三資經濟卻飛快的進步,集體經濟的上升的速度最快,除此之外,私人經濟、聯營經濟、股份制經濟、外商投資經濟、港澳臺經濟等經濟體制或多或少都在不同程度的有所發展。這正證明了我國的工業經濟所有制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2所有制結構對工業經濟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所有制經濟所有制結構在不斷地改變和完善,而中國加入WTO,更是為工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很多的機遇和挑戰,贏得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在國際市場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氛圍下,更有利于我國工業的發展。起先,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是伴隨工業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其它經濟體制也在不同程度的增長。由于我國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以及現代企業制度不斷推廣,單一的經濟體制已經逐漸退出國際經濟的舞臺,在非國有制經濟發展速度快于過于制經濟發展的今天,非國有制經濟在工業經濟增長中的比重顯著上升。縱觀這些年我國工業經濟的發展,它一直都在不停的快速發展,但并不是各種所有制的經濟都能剛打到這水準。不同所有制經濟的發展速度存在著較大的區別,非國有制經濟的發展速度遠遠高于超過國有制經濟的發展,私人性質的經濟體制逐漸替代了國有制經濟體制的位置,在不久的將來,將位居我國工業經濟增長的首席位置。從我國的整個工業經濟的發展史來看,我國工業經濟每年都在增長。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也是工業經濟取得巨大成果的功臣之一,充分利用了地緣優勢與資源優勢,不僅僅加速了我國的國有制工業經濟發展的速度,非國有制經濟也得到了快速的增長,工業技術、工業質量水平也在顯著的提高。非國有制經濟中的集體經濟和私營經濟對工業的快速增長可謂功不可沒;非國有制經濟的所有權與決策權分散化是促進我國工業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工業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與地區區域性大部分是由經濟所有制結構的不同導致的;私有或私有經濟在某種程度上也會促進我國工業經濟的發展,所以我們可以適度的對私有或私有經濟體制進行推廣來推進我國工業經濟的發展。
篇2
雖然產業結構方面,近年來發生了較大變化,但與發達地區相比,與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態勢相比差距甚大。與東部工業經濟發達的地區相比,該地區企業人才隊伍建設還有較大差距,工作中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少數企業人才意識還不夠強;傳統單一型人才多,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少;隊伍建設機制落后,人才市場化配置程度不高;企業人才隊伍結構不夠優化,企業家人才隊伍老化且后備力量不足的問題較為突出,特別是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匱乏問題亟待解決。
土地征用難、土地后續管理難是當前制約該地區縣域工業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想進來的企業沒土地,已經用地的企業沒效益,這種“兩難”處境普遍存在;在企業融資問題上,由于缺乏很好的融資渠道,加之銀行貸款手續過于繁瑣,更增加了企業的貸款困難,縣域工業企業現在能貸到現款的寥寥無幾。
黨的十報告提出了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強調了“兩個毫不動搖”,其中第二個毫不動搖是:鼓勵、支持、引導非公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于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因此,應搶抓機遇,謀求新發展,把創新作為靈魂,堅持與時俱進。
(一)推進觀念創新,在解放思想上尋求突破
認真學習十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固樹立發展是第一要務,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首先樹立新的發展觀。牢固樹立縣域經濟以民營為主,走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一體的發展道路的新理念;其次樹立新的辯證觀。任何問題都是即統一又對立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換,不是一成不變的。目前該地區盡管發展障礙重重,但從辯證的觀點來看,這種障礙其實就是發展的動力,因此要正確引導,牢牢抓住難得的歷史性機遇,奮力爬坡、勇于進取。
(二)創造優質環境,打造一流服務
環境就是品牌,環境也是影響力,也是生產力,更是核心競爭力。一流的發展環境,就能留住一流的企業,創造一流的效益。工業經濟的發展,歸根結底,還是取決于環境。因此應著力抓好與客商利益最直接的服務環境。縣、市領導要掛鉤聯系總投資在一億元以上的規模企業,招商引資單位要自始至終做好招商服務工作,將客商當作自己的親人,把客商創辦的企業當成自己的實業,對客商提出的困難和問題,只要是合理合法的,都要努力地解決好,不做損害客商利益的事,一旦發現有損害客商利益的事情,要及時查處,給客商一個滿意的交待,真正體現出皖西北人民熱情好客的客家風范。
(三)推進結構創新,在培育縣域工業經濟特色上尋求突破
因為皖西北各縣市地理位置、資源狀況、經濟基礎等方面差別不大,縣域經濟從本質上講就是要發展特色經濟,有特色才有影響力、競爭力、生命力。縣域經濟只有走特色之路,才能在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例如界首市重點在發展循環經濟上做文章,做大做強再生金屬和再生塑料兩大行業;潁上縣依托豐富的煤炭資源,加快形成以煤炭生產基地為主的最具特色的新興產業,建成煤電一體化能源輸出基地;臨泉縣根據自身實際,做大做強以化工、紡織、食品釀造、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為主導的產業,同時做好服裝、新型建材等加工業。
(四)科學合理配置和利用土地資源
強化土地規劃,推行工業土地利用集約化,并通過工業園區使企業在空間上相連接、關聯產業鏈上相配套;建立項目評估制度,防止惡意圈地;建立工業土地進入和退出機制,杜絕工業土地隨意變更,加大閑置土地的處理力度;創新土地征用補償安置辦法,探討“以土地換保障”的補償安置辦法,以保障失地農民的長遠利益。
(五)創新金融機制,為工業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環境
篇3
【關鍵詞】循環經濟;工業經濟;發展
一、堅持提倡能源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提高能源利用率
提倡合理適度消費,實現整個社會對能源資源的節約,一方面要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節約優先的方針,以提高能源利用率為核心,以提高用能效率為重點,改變落后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調整和優化能源的消費結構,發展清潔能源;另一方面要以能源節約和有效利用為主要目標,加快運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企業,突出抓好化工、電力、煤炭等行業和耗能大戶的節能技術改造。開展廣泛的節能降耗活動,提高能源利用率。
二、建立完善政策機制,大力推動工業發展循環經濟
(1)堅持以“循環經濟”理念發展工業。第一,積極打造循環經濟試點開發區。石河子開發區要在北工業園區成為新疆循環經濟試點工業園區的基礎上,積極實現“最優生產、最適消費和最少廢棄”和三廢“零排放”的遠景目標。第二,加快五大循環經濟產業:一是化工產業:做好天業“氯堿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鏈,即“煤炭-電力-電石-聚氯乙烯-廢渣-水泥”;二是紡織產業:做強“銀力棉花”循環經濟產業鏈,即“團場-銀力集團-紡織骨干企業紡紗-織布-服裝”;三是能源產業:做優天富“煤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鏈,即“煤炭-電力-甲醇-丙烯-聚丙烯”;四是食品產業:做優西部牧業“澳牛”循環經濟產業鏈,即“團場-畜牧業龍頭企業-乳制品企業-肉制品企業”;五是新材料產業:天山鋁業循環經濟產業鏈,即“煤-電-鋁-高精鋁產品”。第三,實現循環經濟企業:已被國家批準為循環經濟試點企業的天業集團,要繼續開展“廢渣、廢氣、廢水”的綜合利用,力爭在全國率先實現“零排放”。(2)堅持生態立市,促進工業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通過學習借鑒軍墾前輩種植防護隔離林帶,保護石河子市生態環境來發展工業的理念,師市應該在石河子開發區的北區建立三大防護隔離林帶:在312國道過境段兩側種植第一“防護隔離林帶”;在天業化工城南面的東西方向道路兩側種植第二“防護隔離林帶”;在新材料工業園南面的東西方向道路兩側種植第三“防護隔離林帶”,使石河子市的北面被三層防護林環抱,努力實現工業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3)建立和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機制。一是加大對循環經濟投資的支持力度。政府要給予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等支持,并發揮政府投資對社會投資的引導作用。二是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要以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實現清潔生產。三是積極調整水、熱、天然氣等價格政策,促進資源的合理開發、節約使用、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四是堅持以企業為主體,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相結合的環保機制。提高對企業排污行為的監管力度,提高排污收費標準。
篇4
各位專家對工業經濟發展路徑與思路主報告及三個子報告已經給予了高度評價。我認為,這份報告的分析基礎是扎實的,從國內外宏觀背景和實際情況出發進行深入分析,深刻揭示了當前工業經濟發展所表現出的三大矛盾:即工業經濟快速增長與資源相對緊缺之間的矛盾、工業經濟平穩發展與產業結構相對失衡之間的矛盾、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迫切需要與經濟創新能力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這份報告提出的發展路徑是可行的,就如何破解上述這幾對矛盾,從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出發,著眼我市的現實基礎和要素稟賦,給出了內部提升傳統產業、外延拓展新興產業的集約發展之路。這份報告提出的發展思路是新穎的,我想在這里把它補充概括為“五個三”,即三個要求(增強企業內在素質、提高國際競爭力和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三個方向(紡織產業要加快提升,機械裝備與新型醫藥產業要努力壯大,技術密集的新型產業要大力發展);以及建設現代紡織、機械裝備、新型醫藥三大支柱產業;構筑電子信息、新型建材和有色金屬加工三大支撐產業;實現工業經濟的產品結構、產業結構、經濟增長方式三大轉變。這份報告提出的措施是很有針對性的,從政府導向服務、企業主體提升、生產組織協同三個層次構建起了促進工業經濟發展的強力三角。
下一階段,工業經濟的發展要圍繞報告提出的路徑和思路,著力于創新,努力走出一條發展新路。創新發展是工業經濟發展今后的主題。前段時間,基礎重化行業和電子信息業成為經濟增長熱點,我市對是否發展基礎重化業也出現了一些爭論,可以說這份報告也給出了解答,要解決產業結構不協調的問題,如果走發展當前增長和效益潛力大的基礎重化產業,對于有了原始資本積累的企業而言,資本門檻的影響不大,但我市的區位條件決定了無法克服能源和基礎性原材料的制約,也無法滿足“大進大出”的物流要求,重化產業發展有一定的資本基礎,但缺乏區位和資源稟賦,只能有選擇的適度發展;從現實出發,應著力發展的是具有一定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也即高加工度化的產業,主要精力要放在現存產業特別是紡織業的提升上,同時創造條件發展一定規模的高新技術產業。
產業的提升要著力在研發和品牌方面的創新。中低檔勞動密集型輕工產品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產品的需求彈性低,當前我市紡織等產業在生產率提高產量增加的后面,卻是“增產不增收”,因為這種生產率提高的只是同類產品的量,而沒有實現產品的差異性,量大了價卻低了。因此,如何通過研究開發促進產品升級實現產品差異,如何通過品牌建設實現產品差異,即差異路線和高端路線是今后勞動密集型產業要走的路。
市委、市政府為解決制約經濟新一輪發展的深層次原因也及早采取了相應措施。早在20**年7月,在市委五屆三次全會上就提出了要按照“優化創新、加快提升”的發展主線,在工業經濟領域實行六大創新,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由數量擴張性向質量效益型提升;在20**年底召開的市委五屆四次全會上就提出了“13458”發展戰略,提出工業發展重在結構優化和集約發展,要實現產業的高級化;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又出臺了扎實開展十大創新發展系列活動,進一步提高了對工業經濟創新發展的認識,深化了創新發展的舉措。
下一階段,我市工業經濟工作重點要做好以下幾方面:
一、要加強領導、優化服務。
要加快建立與國際接軌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政府運作機制,實行政府經濟管理方式創新,以“加強服務、培育機制”為工作重點,把精力集中到服務企業、優化環境、化解矛盾上來,把工作重點放在搭建服務平臺和鼓勵創新上來。當前重點要通過搭建優化以創新型企業家、知識型人才、技能型員工三位一體的人才服務平臺,以國家級技術中心、區域性技術中心兩級技術創新體系和技術轉移轉化中心為基礎的研發創新信息交流平臺,以網上政務為基礎的政府公共服務平臺,以銀企合作和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為基礎的企業融資服務平臺,以協會轉型為基礎的行業服務平臺,加快我市工業經濟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形成極具優勢的工業經濟發展環境。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對企業創新投入的補貼政策,逐步將政策引導轉移到對創新的引導上來,重點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集成性創新,同時要加強對創新成果的保護。通過引導和保護,增強企業進行創新投資的意愿和信心。要解決行業信息不對稱問題,消除企業投資的盲目性,促使企業投資重點從擴大規模型向創新發展型轉變。要探索多種投資形式,建立公共技術中心、工業創新中心、技術轉移中心,形成多層次的創新服務體系,加快形成對提升塊狀經濟的技術支持,加快實現高新技術的產業化。
二、要整合政策、加強引導。
要把報告的路徑思路貫徹到“十一五”工業發展規劃上來,貫徹到下一階段工業經濟的具體工作上來。要通過制定一批重點產業集群、重點培育企業、重點建設項目、重點技術中心、重點培育名牌、重點發展產品等導向目錄,同時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有效整合企業資源和政府資源,形成合力,盡快實現產品和產業升級的突破,加快形成我市工業在上述方面的核心基礎和核心競爭力。重點要加強對紡織產業升級與轉型的引導,促使紡織業從不同產業環節特點出發,采取相應的競爭和發展方式,引導前導原料規模化、化纖差別化、織造印染品質化、服裝品牌化,進一步發揮紡織業的獨特優勢,打造先進紡織制造業基地。我市工業企業研究開發和營銷能力薄弱關鍵在相關生產行業的滯后,生產力其實不僅僅是個效率的問題,更是一個進行質量和差異創新的問題。要把政策引導的著力點從追求制造效率向追求制造品質轉變,從注重生產環節向注重研發和品牌環節轉變,從依賴價格競爭向品牌以至于標準競爭轉變,促使我市工業中間產品進入高端供應鏈,消費產品進入品牌銷售渠道。
三、要落實載體、加快轉型。
當前,我市工業經濟的轉型升級已經到了關鍵時期,下一階段要以工業經濟發展路徑和思路的確定為契機,努力“爭創工業發展新優勢”,切實抓好工業經濟的產業轉型升級和加快發展。一是抓重點項目促調整。有投入才有調整、有投入才有提升、有投入才有發展。要抓好重點工業技改投入項目建設,實施好我市第一批單體規模投資1億元以上的100只重點工業項目建設,實現工業經濟的存量提升和增量提質;二是抓重點企業促升級。要加快大企業大集團培育,著力抓好88家重點培育企業建設,通過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品牌創新、人才創新等途徑,不斷增強企業的核心能力,不斷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三是抓科技進步提能力。要深入開展企業技術中心試點示范工作,在抓好現有國家、省和市級企業技術中心的同時,集中力量抓好20家重點示范企業技術中心。圍繞先進制造業基地技術創新體系支撐平臺建設,著力構建國家級技術中心支撐平臺和區域性技術中心支撐平臺兩級技術創新體系。四是抓管理創新提素質。積極引導企業運用信息技術開展制造過程信息化和管理創新,重點推動企業加快以erp為重點的信息化建設,以企業管理現代化為方向,有效引導企業運用信息技術開展管理創新,全面推進企業上網和電子商務。五是抓節能降耗促集約。全面開展以工業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節能、節水、節材活動,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集中抓好主要行業的節能、節水、節材工作;集中精力舉辦好節能產品展示和循環經濟示范大會和有關宣傳活動。
工業是我市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20**年工業增加值占gdp的53.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60%。去年8月省委在視察時,要求在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優化經濟結構方面走在前列。工業經濟是經濟發展的支柱,經濟要率先發展,工業首先必須實現率先發展,的要求也就是對工業經濟發展提出的要求。讓我們以科學發展觀和省委“八八戰略”統領全局,以攻堅克難的信心和意志、創新發展的思路和舉措,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層次、轉變增長方式,著力謀求工業經濟的新一輪發展,努力爭取工業經濟走在全省前列。
篇5
關鍵詞:循環經濟兵團企業必要性
一、兵團工業的現狀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以下簡稱兵團工業)經過50多年的發展,無論是工業企業的數量還是規模都有了很大發展。兵團工業已形成了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體,能源和基礎工業相配套的現代化工業體系,擁有紡織、食品、造紙、皮革、鋼鐵、煤礦、建材、電力、化工、機械電子等近百個門類。
截至2008年底,兵團工業企業達到1356個,生產總值從1980年的9.02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381.04億元,在短短的28年間增長了42.3倍,工業增加值對經濟的貢獻率由31.6%提高到37.85%。但是,兵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08年綜合能源消耗量為4681369噸標準煤,產值耗能1.703噸標準煤/萬元,低于新疆的1.963噸標準煤/萬元,高于國家的1.576噸標準煤/萬元。
從圖1分析,首先,綜合能源消耗量和工業總產值都在快速上升;其次,2002-2003年,產值的增速超過能源消耗量,2004-2005年,二者的增速幾乎持平。但是,2005年后,綜合能源消耗量的增速一直大于工業總產值增速,所以,兵團工業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擴大規模拼能源基礎上的。隨著能源需求與供給狀況的日益嚴峻,生態問題的日益突出,以及兵團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兵團屯墾戍邊的戰略地位,兵團工業的進一步發展越來越艱難,受到很大的限制。基于兵團工業的現狀,兵團工業在發展新型工業化的過程中,必須以循環經濟模式作為工業的發展模式。
二、從資源角度看兵團工業企業面臨的困境
(一)從資源角度分析
我國是人均資源量占有率很低的國家。在人均資源方面,人均礦產資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能源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鄒進泰,2005)。從兵團工業發展到現在,由于資源開發的迅速擴大和能源消耗的迅猛增長,兵團工業發展的資源越來越顯得不足。
1 能源。能源是工業經濟發展的基礎。隨著兵團工業經濟的不斷發展,對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兵團能源企業主要有:農八師的石河子南山煤礦、農二師的哈滿溝煤礦、農四師的鐵廠溝煤礦、南臺子煤礦、農十師的和什托洛蓋煤礦等,其所占有的能源資源是有限的。要想使能源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就必須走循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也只有走循環經濟模式才能使能源得到充分利用。
2 礦產資源。雖然新疆有138種礦產資源,其中探明儲量的礦種79種,但是,兵團主要開采的是固態的資源。所以,兵團工業未來發展的道路,必須充分利用礦產資源,將其“吃干榨凈”,而不能走采用富礦,丟棄貧礦的粗放式開采方式。
3 水資源。截至2008年底,兵團擁有水庫125座,總庫容32.45億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庫11座,庫容18.34億立方米;中型水庫29座,庫容11.52億立方米;小型水庫85座,庫容2.59億立方米。機電井11305眼,其中已配套11131眼,供水能力每秒351.84立方米,年提水量14.29億立方米。在河道上建引水閘109座,其中,大型水閘4座,中型水閘26座,小型水閘79座。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25.55億立方米,其中,農業供水121.21億立方米。根據不完全統計,工業供水1.19億立方米,占總供水總量的0.95%,遠遠低于農業供水量。
(二)經濟增長方式
首先是高投入。低效率。兵團工業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資金、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的粗放投入實現的,勞動生產率還很低。2008年兵團工業人均產出1.48萬元,低于全國的3.82萬元。其次是能源的利用效率低。單位產出的能耗水平偏高,高出2008年全國的13.3%。由圖2可以看出,2002-2004年間產值能耗是在下降的,2004-2005年產值能耗有所上升,以后至今雖然產值能耗在逐漸下降,但是下降的幅度緩慢。
兵團工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不斷提升技術水平,改善傳統的生產方式,使資源達到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的排放,使企業步入循環生產。
(三)生態環境的要求
兵團所轄區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有不斷加重的趨勢。“十一五”期間,工業廢水排放2006年和2007年分別完成實際目標設計的50.84%和42.06%;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預設目標達到60%,實際2006年完成55.2%,2007年完成62.15%。工業固體廢棄物由2006年的271.42萬噸上升到2007年的315萬噸,2008年還有上升的趨勢,這說明兵團工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固體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效率低。兵團工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由于清潔生產技術,凈化設備落后或者沒有,煙塵、含硫、氮化合物、氮氧化物等各種污染物沒有得到合理的處理或再利用,對生態造成了嚴重污染。
伴隨著工業的發展,2008年全兵團工業企業污染物的排放量仍然處于較高的水平。其中,二氧化硫等主要工業排放物的排放量遠遠超過了環境的承載能力。由于工業廢水和廢棄物的排放,嚴重污染了河流、環境及地下飲用水源。開展IS0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的工業企業還不是很多。
越來越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必然會影響到兵團工業經濟的發展。因此,從生態環境的角度來考慮,兵團工業必須發展循環經濟。
三、循環經濟模式是提升兵團工業經濟的必由之路
循環經濟模式提倡的是一種生態與經濟和諧發展的模式。與傳統的工業生產思想相比,循環經濟模式遵循“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的生產方式,在整個生產流程里減少資源的浪費。清潔生產方式是一種減少廢棄物排放的有效方式,它是在生產過程中就實現零排放的產品制作過程。而循環經濟的這些方式正好能解決兵團工業所面臨的這一系列困境。所以,循環經濟模式是解決兵團工業經濟發展的有效模式,也是兵團工業在未來發展道路上的必選模式。
四、結論
基于以上的研究分析,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提升兵團工業經濟的必由之路。面對經濟增長壓力,現有資源條件難以支撐兵團經濟發展的需要。發展循環經濟可以從源頭上節約資源,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從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因此,只有循環經濟才能解決兵團工業發展過程中的資源“瓶頸”問題,緩解生態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從而使兵團工業邁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2009.
篇6
關鍵詞:貧困地區;工業;加快發展;措施;
一、貧困地區工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從縱向上看,貧困地區工業經濟總量有了一個較大的提升,經濟增長速度超于常規;從橫向上看,工業經濟總量極小,增長速度偏慢;從結構上看,工業發展中存在著小而全的問題,對農業的帶動能力弱,對城鎮經濟的支撐力差;從制約因素上看,阻礙工業經濟發展的因素紛繁復雜,既有地理因素,又有歷史原因,也有主觀因素,并且,這些因素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仍將存在,影響著貧困地區工業的發展。
1 資源稀缺。從資源分布上看,貧困地區區域內除了地表分布的水、巖石、粘土和頁巖、河道沙石外,無其他礦產資源,限制了采礦業、冶金業、制造業的發展,整個工業經濟主要以農副產品加工業為主,工業門類不齊,工業經濟發展空間狹小。
2 原料不足。從經濟發展結構上看,貧困地區經濟仍以傳統農業為主,但以農產品為主的工業原料生產基地建設嚴重滯后,農村種養殖業發展規模小、分布散,運行機制單一死板,缺乏活力,工業原料供應總量少,品質差,無法滿足現代工業發展對原材料的需要。
3 資本匱乏。由于貧困地區絕大多數工業企業正處于起步階段,生產經營規模較小,資本原始積累慢,自身實力較弱,投入嚴重不足。同時,受地理位置、交通條件、資源等條件的限制,加之項目面窄、規模偏小,特色不明顯,招商引資成功率低,外來資本少。而且,貧困地區地方財政十分困難,享受國家、省促進工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少,對工業發展支持力度小。部分企業誠信度低,與金融機構未建立起良好的銀企互動合作關系,企業進行技術改造、生產經營所需資金,從金融機構貸款融資難。
4 人才缺乏。由于貧困地區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工作生活條件差,人才引進難,留住更難,工業領域懂技術、善管理的專門化人才缺乏,尤其是高素質的職業經營人才和專業技術人員稀缺,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整體素質偏低。
5 環境較差。除了辦事程序復雜、關口多、效率低,導致企業非生產成本增高的不良軟環境外,還包括貧困地區離中心城市、經濟發達地區、經濟集中發展地區較遠,交通建設嚴重滯后,運輸條件差,增加貨物運輸成本,招商引資的硬環境差,造成外資無法進來。
二、加快貧困地區工業發展的對策措施
要加快貧困地區工業發展的步伐,必須要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興縣(區)”的戰略,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一方面要立足當地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建立面向境外市場的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生產基地。另一方面要依托鄰近區域的城市經濟集群、經濟開發區的工業優勢,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借船出海,努力發展配套加工制造業,迅速建立地區工業體系。
1 努力改善發展環境。一方面要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對行政審批事項進行認真清理,廢除過時的、不適應發展的地方性審批事項,實行集中辦公制,推行一站式服務,減少辦事環節,搞好政務公開,開展陽光政務,切實治理投資環境。另一方面要積極爭取國家、省對本地區交通建設的投入,打通與外界聯系的主交通干線,認真實施農村公路建設的通達、通暢工程,建立“干線暢、環線通、外聯大市場、內聯千家萬戶”的交通網絡。同時,要按照“一縣(區)一園區、一園區一主業”的原則,搞好工業園區建設,搭建好企業發展的平臺。
2 積極對外招商引資。貧困地區的地方人民政府要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從財政、稅收、土地等方面,給予外來企業一定的優惠,提供比在大中城市、經濟發達地區、經濟集中發展區更優惠的政策,筑巢引鳳。制定招商引資的具體辦法,創新招商方式,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創造優良的投資環境,營造有利于招商引資工作的氛圍。緊緊圍繞新一輪國家產業發展方向、產業結構調整,精心選擇一批優勢項目,打好項目招商牌。充分利用經濟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機遇,發揮貧困地區自身綜合優勢,積極引進、接納一批優勢項目,借梯登高,借力發展。通過設立招商引資獎和回鄉人員創業貢獻獎等方式,千方百計引進優勢產業和新興工業項目到貧困地區落戶,不斷優化工業結構,增加工業規模和總量。
3 破解企業融資難題。要積極爭取國家、省對貧困地區工業區發展的政策性支持,特別是要加大對貧困地區農副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支持,落實更多的國家對貧困地區工業發展專項資金、低息貸款指標。建立和完善地方工業發展資金管理辦法、國有資本金收益制度、土地收益制度等各項融資制度,組建各類政府性投資公司、中小企業擔保公司,搭建企業融資平臺,拓寬工業發展投融資渠道。建立工業企業信用體系,完善銀企協調機制,融洽銀企互信關系,解決企業生產經營、技術改造融資難的問題。
4 積極培育主導產業。在培育壯大產業上,要按照發展優勢產業、培育潛力產業、拓展配套產業的發展思路,充分發揮貧困地區的綠色、環保農產品資源優勢,重點把飲料制造、畜禽肉類綜合加工、優質糧油精深加工、中藥材深加工、絲綢紡織業培育成有規模、有特色、有品牌、有規模的區域特色支柱產業。拓展飼料加工、包裝印刷、輕工、機電等配套產業。依托大中城市、經濟集中發展區,大力發展配套加工制造業,逐步建立起產業門類齊全、優勢產業明顯的現代工業體系。
5 培育壯大現有企業。認真實施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小巨人”計劃、工業企業技術改造,撬動現有工業快速發展。對主營業務突出、產品市場占有率高、稅收貢獻大、發展穩定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予以重點支持,把企業做大做強。選擇一批在產品、技術、市場等方面具有優勢、成長性好的中小企業加以重點扶持,形成一批“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集團,形成大、中、小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格局。打造一批地方知名品牌,以大企業、大品牌帶動大產業。加快拓展國內外市場,為有出口業務、無出口權的企業及時辦理相關注冊手續,開拓企業發展空間,增加產品附加產值。
6 大力打造工業品牌。依托現有優質糧油精深加工、畜禽肉類綜合加工、中藥材深加工等拳頭產品,爭創國家級綠色食品認證、省級著名商標和省級名牌產品,形成有較強競爭力的知名品牌。制定地方品牌保護政策,促進地方名優品牌占領市場,提高市場占有率。把好產業準入關,有針對性地引進、培育、壯大優勢骨干產業,實行優勢產業重點扶持,創新攻克產業核心技術,搞好優勢產業宣傳,加強優勢產業原產地保護。支持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大力開發拳頭產品,積極培育名、優、特、新產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知名品牌。鼓勵企業培育名牌、打造精品,促進產品更新換代,提高市場競爭力。
篇7
一、吳江民營工業經濟已形成初級的發展優勢
(一)民營經濟總量大,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優勢。2003年,全市民營工業企業總資產395.2億元,完成銷售收入498億元。至2004年9月底,全市納入統計的民營工業企業6994家,資產總額505億元,職工人數23.2萬人。2004年民資當年工業投入達150億元,注冊資本1000萬元以上的私營企業已超過157家。
(二)傳統出口產品有較強的技術優勢與廉價勞動力優勢。吳江市以紡織、服裝、制鞋業為主的傳統工業較早地融入國際市場,外向度較高。經過多年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技術結構和產品檔次不斷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有了較大提高。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這些傳統產品出口增勢更加強勁。同時,吳江市早期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中培養了大量熟練勞動力,并由他們培訓了一大批外地工,又營造了廉價勞動力優勢。這些都為吳江市較好地承接國際性傳統產業轉移,快速發展現代制造業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產業高度集聚的板塊經濟特色,極大地提升了工業產品的地域知名度優勢和比較成本優勢。經過多年的悉心培育與發展,全市已經形成了以盛澤為主的絲綢紡織業,以七都、蘆墟為主的電纜光纜業,以吳江開發區為主的電子資訊業的三大支柱產業,占全市工業經濟總量的80%左右,在國內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較強的競爭能力,吳江市也因此被命名為“中國綢都”、“中國光電纜之都”和“江蘇省信息產業基地”。此外,金家壩的彩鋼夾芯板、菀坪的工業縫紉機、橫扇的羊毛衫、黎里的日用化工等產業聚集度較高,在周邊地區乃至全國也有一定的影響力。
(四)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投資環境,形成吸引外來資本的新優勢。吳江市地處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腹地,能夠最先接受到上海大都市經濟圈的輻射,同時又地處江、浙、滬兩省一市交界地,信息等各種資源豐富,加上便捷的交通和發達的市場,正符合國際性制造業產業轉移的要求。吳江市又是國家級衛生城市和全國環保模范城市,文化教育事業發達,勞動力素質高,社會治安好,衛生、醫療、金融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同時,市政府部門遵循“親商、安商、富商”理念,在認真執行《行政許可法》的基礎上,加快轉換職能,依法行政,強化保姆式服務,成立了“一站式”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在指導產業升級、加強項目服務、探索建設行業性技術服務平臺、推進中小企業貸款擔保體系建設等多方面,著力營造政府部門的服務優勢,不斷改善投資環境。這些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軟硬投資環境,引起了國內外客商的廣泛關注,除了引進大量外資外,還吸引了外地民資的大量涌入。
二、吳江民營工業經濟發展面臨的客觀制約因素
(一)資源供給的制約。今年夏天的電力制約目前雖有緩解,但總的情況還是制約,可能會延續1―2年時間,石油的漲價因素,大大提高了用油工業的生產成本;宏觀調控后銀根的收緊和利息的上調,造成了資金的緊張;土地的嚴格控制,制約了一般加工工業的擴張。因此,節省資源、節約資金,提高資源、資金利用率是當務之急。
(二)環境生態的制約。隨著發展要以以人為本為指導思想,人居環境質量要求將越來越高,必將嚴格執行對工業污染的治理標準,禁止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加工工業的發展。今后,發展工業經濟必須與環境保護同步,走循環經濟的道路。
(三)勞動力價格因素的制約。隨著沿海地區生活水平的提高,勞動力價格上漲速度加快,依靠廉價勞動成本支撐的勞動密集型初級加工的產業發展必將受到阻礙。走技術進步之路,依靠先進的生產力發展工業已成為必然趨勢。
(四)法治經濟的制約。政府依法行政的到位,市場必然從無序的自由競爭過渡到依法的有序競爭軌道上來,迫使民營企業必然要守法經營、規范運作、加強管理,從膽大的掙錢、搞活的發展的粗放型經營方式轉化到依法辦事、向管理要效益的經營方式。
(五)社會承載力制約。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統籌區域經濟和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的要求越來越高,要研究民營經濟結構與規模和勞動力人口在吳江這塊土地上的承載能力,尋求最佳工業的組合狀態。
三、促進吳江民營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措施
(一)圍繞做強做大集群產業,提升產業技術層次與大企業核心競爭力。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以人為本協調發展為目標,以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提升集群產業競爭力為關鍵性措施,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牢牢抓住項目、產品、技術、名牌和做大骨干企業做強行業排頭兵,不斷研究探索一些具體的激勵性措施,推進民營企業提升競爭力,開展創建集群產業示范鎮活動,進一步培育、做強“3+3+8”的集群產業作為發展吳江經濟的特色之路,既做大紡織絲綢、通訊電纜和電子資訊三大支柱產品,又提升毛衫針織、新型建材、縫紉機及零件三個特色產業,培育服裝、制鞋、有色金屬、日用化工、電梯制造、食品加工、汽車配件等7―8個新型產業群。
(二)圍繞培育名牌產品的領軍企業,全面提升優勢企業管理素質。研究探索提升民營企業管理素質的途徑與方式,積極推進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程,推廣企業信息化管理工作;開展有效的民營企業管理素質評級考核,爭創先進獎勵優秀的促進活動;幫助與推進民營企業實施各項管理認證工作,促進民營企業管理素質的提高。2005年,要扎實開展民營企業培育名牌工作,圍繞培育省、市和國家級名牌而推進各項管理工作,全面提升民營企業的管理素質。
(三)圍繞貫徹落實《中小企業促進法》,全面建設中小企業服務體系。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小企業促進法》,將工作的重點落實在中小企業服務體系的建設上,包括努力發展中小企業行業性技術服務平臺;認真協調好民營企業投訴中心投訴案件處理工作;促進發展工商業領域中律師、會計、咨詢等中介機構建設;推進行業協會的組織建設并使之發揮更大的作用;認真研究幫助中小企業應對反傾銷應訴、境內外上市融資等新工作;進一步發展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機構,研究探索民營金融事業的發展等。
篇8
關鍵詞:城鎮化 工業經濟發展 VAR模型
引言
城鎮化與產業發展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經濟動力,城鎮化是產業發展的必然結果,產業發展是城鎮化發展的重要途徑。根據配第-克拉克定理,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將伴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化與重構,而工業經濟發展則是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劉剛(2013)通過研究產業總產值的增長所產生的城鎮化效應,以及三次產業增長和結構優化對產業總產值的影響,表明三次產業發展的城鎮化效用各有不同,產業增長推動城鎮化效用存在明顯邊際作用,當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應把第二、三次產業同時推進。呂一清、何躍(2010)運用協整理論、Granger 因果關系檢驗、廣義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法,考察了成都1985-2008年城鎮化率與第三產業發展之間的長期動態影響特征。分析結果表明,城鎮化率與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占整個社會從業人員比重互為雙向因果關系,其相互促進;在短期內,隨著第三產業增長速度促進城鎮化率進程的發展。從方差分解結果可以得出,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占整個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對城鎮化率的貢獻度相對比較大。馬遠、陳軍(2012)利用VAR模型對1960至2009年新疆城鎮化與三次產業發展的動態關聯效應進行分析,研究發現:農業現代化、工業化、第三產業發展對城鎮化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城鎮化發展同樣會帶動三次產業發展。從長期來看,農業現代化、工業化、第三產業發展對城鎮化貢獻率分別達到了33.75%、29.45%、6.85%。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對城鎮化的促進作用要顯著高于第三產業發展。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李剛、魏佩瑤(2013)通過構建完美市場和不完美市場條件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協調發展模型,分析了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協調程度較低的形成機理。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礎上,根據城鎮化與工業經濟發展的相關理論,運用VAR模型對中國城鎮化與工業經濟發展的動態關系進行實證研究,試圖揭示中國城鎮化與工業經濟發展之間的動態關系,旨在為更好推動中國城鎮化進程及提高城鎮化質量提供決策依據。
實證分析
(一)指標選擇及數據來源
本研究采用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衡量城鎮化水平(URB),采用工業產值占GDP比重(ID)、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IU)表示工業經濟發展水平。所使用的樣本1998-2011年的年度數據,數據來源于《2012年新疆自治區統計年鑒》。并對城鎮化、工業經濟發展水平與工業經濟效益水平分別取對數值,記為LNURB、LNID和LNIU。
本研究采用向量自回歸模型(VAR)揭示城鎮化、非農化與城鄉收入差距之間的動態關系。VAR模型常用于預測相互關系的時間序列系統及分析隨機擾動對變量系統的動態沖擊,從而解釋各種經濟沖擊對經濟變量形成的影響。
VAR模型的數學表達式是:
式中, yt是k維內生變量列向量,xt是d維外生變量列向量,d是滯后階數,T是樣本個數。Φ1,…Φp和k×d維矩陣H是待估計的系數矩陣。εt是k維擾動項列向量。若滯后期p和r足夠大,則可完整地反映模型的動態特征,但滯后期越長,自由度越少,因此,在滯后期與自由度之間應尋求一種均衡狀態。下文將以VAR模型為基礎,利用單位根檢驗、協整關系、因果關系檢驗、脈沖響應函數、方差分解模型對城市偏向、城市化與城鄉收入差距之間的動態效應進行分析。
(二)實證分析
1. 單位根檢驗。表1檢驗結果顯示,原序列LNUEB是平穩序列,LNID和LNIU是非平穩序列,而經過一階差分后,一階差分序列DLNUEB、DLNID和DLNIU均是平穩序列,一階差分序列LNUEB、LNID和LNIU在5%的顯著水平下拒絕原假設,可以確定LNUEB、LNID和LNIU是一階單整序列,即LNURB~I(1),LNID~I(1),LNIU~I(1)。
2. 協整檢驗。本研究用Johansen法檢驗LNURB、LNID與LNIU之間的協整關系。表2中的r表示LNUEB、LNID和LNIU之間協整關系的個數,在5%的置信水平上接受r≤1的原假設,即原變量之間至少存在一個協整關系,說明城鎮化與工業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3.VAR模型構建。基于我們選擇的變量:LNURC、LNURB及LNNAI,構建3維的向量自回歸模型。采用AIC和LR準則來確定VAR模型的滯后階數為2,并建立VAR模型,如表3。
4.Granger因果檢驗。表4說明了中國城鎮化與工業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因果關系。表4數據顯示,滯后1-2期,LNURB不是LNID的格蘭杰原因,說明城鎮化不是工業經濟發展的格蘭杰原因,也就是說中國的城鎮化發展沒有推動中國工業經濟的發展。
滯后1-2期,LNURB是LNIU的格蘭杰原因,說明城鎮化是工業綜合經濟效益的格蘭杰原因,即在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中,中國的工業企業的綜合經濟效益水平顯著提高,城鎮化的發展促進了工業綜合經濟效益的提高,究其原因是,城鎮化發展使得中國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水平顯著提高,這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同時,在中國城鎮化的發展進程中,農業富余勞動力、技術工人以及高級人才紛紛轉移到城鎮或城市,這又為中國工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這些都有益于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水平的提高;而滯后期1-2期,均接受LNIU不是LNURB的格蘭杰原因原假設,沒有充分理由說明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是城鎮化的格蘭杰原因,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工業經濟發展并沒有促進中國城鎮化的發展。
5.脈沖響應分析。城鎮化與工業經濟發展的脈沖響應函數結果如圖1-4所示。
圖1顯示,從工業總產值占GDP比重看,工業經濟發展對于城鎮化一個標準差沖擊的響應,除了第8期之外,均呈現出負效應。第1期時負效應為-0.010825,隨后開始減小,到第5期時達到-0.000393,而后開始先增后減,并在第8期時暫時轉為正響應(0.000555),第9-10期均為負效應。這說明工業經濟發展對于城鎮化產生了負面的效應,工業經濟發展并未有效促進中國城鎮化的發展,這與國內其他學者關于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的結論基本一致。
圖2顯示的是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對城鎮化的一個標準差響應,在開始時呈現出正效應,在第3期時出現負效應(-0.007917),而后轉為正效應,在第7期時又呈現出負效應(-0.001667),隨后一致呈現出正效應。這說明,從工業綜合經濟效益來看,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對于中國城鎮化的發展起到了正向的促進作用。其作用機理在于,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一方面提高了中國城鎮和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加速了中國農村居民城鎮化的進程和速度,最終促進中國城鎮化進程的發展。
從圖3可以看出,城鎮化對工業總產值占GDP比重的沖擊效應,一直呈現出了負效應,在第3期最大值為-0.001903,并且是在逐步減弱的。這說明在一定程度上城鎮化對于工業經濟發展產生了反向作用,并未促進工業經濟發展。但是這種反向作用是在逐步弱化的,并趨近于零的。究其原因是,在中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我們過度重視城鎮化規模,忽略了城鎮化發展質量,并未實現城鎮化與工業經濟發展的互動發展。
從圖4可以看出,城鎮化對工業綜合經濟效益的沖擊效應開始時為正效應,第3期為-0.000152,隨后的第5-10期均表現為負效應,并且是逐漸減弱的。這說明城鎮化發展對于工業企業經濟效益并未產生多大的促進作用,或者說這種作用不是很明顯。究其原因在于,城鎮化的發展并未激發中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需求結構和消費結構,進而對于工業企業綜合經濟效益并未產生多大的促進作用。結合圖3和圖4可以看出,中國城鎮化對于工業經濟發展并未產生正向的促進作用,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過度關注城鎮化發展速度和規模,忽略了城鎮化發展質量。
6.方差分解。表5是跨期為10期的城鎮化的方差分解表。
表5是城鎮化的方差分解結果。從表中可以看出,中國城鎮化水平波動不僅受自身沖擊影響顯著,同時還受到工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城鎮化水平的波動受自身沖擊影響在第一期達到100%,隨后隨時間推移呈現出“先降后升”的趨勢,到第10期以后保持在85.11%。工業總產值占GDP比重和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這兩個指標對于城鎮化變動的沖擊不盡相同,工業總產值占GDP比重對于城鎮化的沖擊大于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對其的沖擊。來自工業總產值占GDP比重對城鎮化變動的貢獻率的沖擊起初很小,隨后逐漸增大,最后穩定在14.44%左右,也就是說城鎮化預測方差的14.44%,這可由工業經濟發展水平的變動來解釋。但從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這一指標看,工業經濟發展對于城鎮化變動的影響和沖擊不是太大,大概保持在0.46%左右。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城鎮化水平變動不僅受到自身變動影響,工業經濟發展對其也有顯著影響,從長期來看貢獻率達到了85.11%、14.44%。
表6是工業經濟發展的方差分解結果。從表中可以看出,中國工業經濟發展水平不僅受自身沖擊影響,同時還受到城鎮化發展的影響。工業經濟發展的波動受自身沖擊影響保持在第一期為80.36%,隨后隨時間推移大致呈現出穩中有降的趨勢,到第10期以后保持在79.35%。城鎮化對于工業經濟發展的沖擊不是很顯著,第1期為19.64%,隨后開始增強,并于第3期達到20.57%,第4-10期呈現出階段性變化趨勢,第10期時為20.02%。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工業經濟發展受自身變動影響較大,而城鎮化對其不太顯著,從長期來看貢獻率達到了79.35%、20.02%。
由此可見,城鎮化與工業經濟發展的互促作用不是太明顯,城鎮化對于工業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要弱于工業經濟發展對于城鎮化的促進作用,這同時也說明了中國城鎮化發展和工業經濟發展均處于較低的水平。
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通過對中國城鎮化發展與工業經濟發展水平的實證研究,得到以下結論:中國城鎮化與工業經濟發展互促作用不是很明顯,但城鎮化對于工業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要弱于工業經濟發展對于城鎮化的促進作用。從長期看,工業經濟發展對于城鎮化發展的貢獻率為14.44%,城鎮化發展對于工業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為20.02%。
(二)建議
在此基礎上,提出相對應的政策建議:
第一,提高中國城鎮化質量,實現城鎮化與工業經濟發展的互促發展。提高城鎮化質量是促進中國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中國城鎮化質量的核心內涵是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這個過程會有效激增消費需求,改變現有的消費結構,為中國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市場條件和前提。
第二,加快工業企業的轉型升級。工業企業是中國工業經濟發展的核心主導力量,同時工業企業的發展狀況也是反應城鎮化中的居民或消費者需求的滿足程度和工業經濟發展水平和效益的重要表征。隨著工業經濟發展,工業企業面臨著產能過剩、稅收負擔、資金成本上升所導致的企業經營壓力大等障礙和壓力,這需要中國工業企業要加快企業的轉型和升級。中央政府及相關部門要進行與工業企業轉型升級相對應的體制機制、管理方式、生產要素市場改革,切實做好政府在市場配置資源中的服務性作用,明確企業作為投資主體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大力發展私有經濟。私有經濟是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支撐。私有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可以提高城鎮居民和進城農民的就業水平,為工業經濟發展提供市場條件。另一方面,可以為中國城鎮化發展提業支撐,促進中國城鎮化的發展。
第四,大力發展農村城鎮化進程,推動農村消費結構升級。農村城鎮化進程是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就目前的實際情況,農村的城鎮化水平和質量均低于城市的城鎮化水平和質量。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中國城市和農村的工業經濟發展水平也是存在較大差異,城鄉二元結構明顯,這也是農村城鎮化質量低于城鎮化質量的重要原因。農村的公共設施落后,公共產品服務水平較低,農村生活成本較高,農民收入水平低下,這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民的消費結構轉換和升級。中國農村的城鎮化進程應該是在農村消費結構轉換和升級的背景下完成的,讓農民、農村、農業切實的享受到中國城鎮化進程的成果。
1.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Eviews應用及實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2.馬遠,陳軍.城鎮化與產業發展的動態關聯效應研究-以新疆為例.管理現代化,2012(5)
3.劉剛.產業發展及結構優化進程中城鎮化效應的研究.市場論壇,2013(2)
篇9
回顧過去的幾年,我們大理州的工業經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工業“倍增計劃”實施。提前一年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下達的第一輪工業“倍增計劃”目標任務,各項指標全面超額完成,啟動了第二輪“倍增計劃”,工業經濟實現了較快的發展。
(二)工業體系初步形成。大體形成了電力、煙草、有色冶金、機械制造、建材、優勢農產品和生物資源深加工六大支柱產業。
(三)技術創新不斷推進。企業技術創新已經表現出了一種比較好的態勢,高耗能、低產出的產業和企業已經淘汰或正在淘汰。
(四)生態理念得到落實。絕大多數企業基本實現污染或做到達標排放,單位產品能耗下降,環境友好型社會創建取得初步成果。
(五)是企業優勢發揮明顯。部分企業根據各自在市場、資源上的優勢,不斷發展壯大,已經成為我州工業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
同時,我們也存在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企業規模偏小;二是企業外向度不高;三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還有很大的差距;四是品牌小、散、雜。
對于我們存在的不足和差距,要解決好它,就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我認為就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一)要確立危機意識。一定要以一種時不我待的危機意識,加快我們工業經濟快速的發展。
(二)要破除落后觀念。一定要破除兩種觀念,一個是自以為是的觀念,一個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觀念。確立“四個引進”的觀念,要引進理念,引進人才,引進管理,引進資金。
(三)要搶抓發展機遇。一定要把握住交通不斷得到改善的這么一個機遇,積極投入到全球、全國、全省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爭取發展的主動權。
(四)要不斷深化改革。一定要加快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在管理上實現新的突破,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要求。
(五)要不斷擴大開放。一定要以開放的意識,包容的心態,樹立形象,以良好的環境,爭取外部支持。
工業發展上,我有這么幾個觀點,要在解放思想大討論中推動,在具體工作中抓好。
(一)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發展工業的重要推動力量。以招商引資來推動工業發展,這一點堅決不能動搖,要作為重點工作抓好。一定要營造好環境,策劃好項目,采取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吸引項目進來,要“靚女先嫁”,盡快在企業條件好時,引進合作伙伴,實現股份的多元化,增資擴股,不要一股獨大。
(二)堅持把企業上市作為解決資金瓶頸的重要方式。上市是最重要、最好的融資平臺,尤其在當前銀根緊縮的情況下,上市是最好的融資渠道。企業有一些畏難情緒,要迎難而上,要敢于改革、善于改革,積極推動,遇到困難,我們首先要在改革上求得突破。企業上市對政府的要求很高,做好了,反過來會推進政府改進服務,因此再難也要上。只有通過上市,企業才能走向全國、全世界,對企業也是一種宣傳。我們州要在發展過程中不能只考慮利潤,要發展成為創業樂土,大家都來淘金,今后就能打發展。
(三)堅持技術創新,不斷提升工業企業的競爭能力。技術創新是企業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要保證,要保持產品市場優勢,就需要不斷地研發,不斷地有新的技術成果出現,這是企業生命力、企業活力的根本。所以,技術創新,我州工業企業必須常抓不懈,我們的農用車市場需要創新,制藥企業也要創新,要不斷開發新產品。
(四)堅持以工業化的理念經營農業。首先要扶持號龍頭企業,,其次要加強基地建設,使資源向龍頭企業聚集,政策向龍頭企業聚集。乳業上,我們的基地建設跟部上,目前牛奶職能滿足25%,要扶持大的龍頭企業。要研究解決核桃、蠶桑、優勢農畜產品、蔬菜基地建設,使其做大做強,發揮規模效益。
篇10
關鍵詞:林產工業;經濟發展;生態化;優化對策
林業資源有目的性的開采與利用,并經過相關的生產單位進行加工,制作成新的木制品,提高木材的利用價值。林產工業規模正在逐漸擴展,并得到社會的支持,這也使得林業采伐量不斷增長,而在重用輕種的狀態下,林業資源很快就面臨短缺的局面,這并不利于林產工業與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為此,我國相關部門已經提出相對有效的辦法,從培育管理到栽種技術等方面都在不斷優化與改進,從國民經濟與生態系統協調發展的角度進行整改。
一、發揮林下經濟優勢,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產業
1、積極完善林下經濟市場建設,政策優化林下產業
林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相應政策的支持,特別是資金支持,因此在林下經濟的發展中,務必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資金整合,為林下資本市場建設提供支持。其一,充分利用國家資金貸款及銀行貸款,以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促進經濟穩增長的若干措施三大政策為發展點,爭取國家的資金支持,同時充分利用現有的資金及扶持政策,同時結合當地地域優勢,搭配建設國際和國內各項基礎投資,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其二,注重引導林農進行合作社或者家庭經營主體的自籌資金融入,積極進行市場拓展與技術投入,對林農積極開展各類技術培訓,同時加強農林合作社建設,努力加強市場抗風險能力,為林農徹底解決后顧之憂,在政策上也應當積極向林農傾斜,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其三,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礎設施,積極引入國內外先進的生產企業,利用一些先進的管理理念及生產技術,發展本地林業市場,提升農產品的技術水平與深加工力度,創立各類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
2、注重農副產品加工,加快林業產業工業化進程
林下產業是基于林業發展的新興產業,是依托于森林食品、化并產業、森林旅游等產業的新型產業綜合體,林下產業的相關衍生品不斷增多,林下產業的內涵與外延也在不斷發展。我國的食品產業與農副產品加工產業呈現出了快速發展的特征,這樣可以有效形成規模優勢,促進林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為此,需要在以下方面努力:其一,圍繞當地合作加工企I的需求,確定林下產業的范圍與方向,解決當地加工企業原材料問題,積極發展為外地加工商的原材料生產地,林下產業生產基地;其二,積極加強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合作關系,形成一體化的生產加工產業鏈,將承包戶、基地、加工、物流與市場等市場元素統一整合,形成大帶小、企帶大的產業特征,努力調動全員范圍內的市場化運作,從而形成當地區域的林下產業化優勢,走企業產業與集群化發展道路。
二、改進人員結構,大力實施人才引進策略
人才是林產工業經濟發展的助推力量,而就目前我國人才市場發展情況來看,林產工業經濟管理人才相對較少,這主要是因為很多地區在林業建設中相關的資金支持比較短缺,所以要針對這些經濟條件一般或者較差的地區進行人才政策研究,以如何留住人才、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等多個角度為研究方向,以更好的人才引進策略來實現人才的充足,進而實現林產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1、出臺配套的人才專項政策
留住人才首先需要發展當地配套設施及配套人才建設,將其放在人才發展的首位,針對當地衛生及教育人才的大量缺失,應當積極打破收入及待遇壁壘。一方面,可以適當放寬人才技術職稱評定壁壘,保證教育及醫療行業有更多的中高級職稱人才,調動骨干人群的工作積極性;另一方面,對一些有著杰出貢獻的學科人才配套專項資金支持。
2、積極培養當地人才
很多青年才子都比較喜歡進入大城市工作、發展、定居,這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當地的經濟條件已經不能滿足這些青年才子的物質欲望,對于林產工業經濟發展來說,人才的短缺無疑會讓該發展方向難以實現。所以轉變人們的舊時思想很關鍵,加強林產工業經濟管理的制度,實現薪金與激勵制度的相互作用,可有效提高留住人才的作用,并聯合相關的教育機構,加強林產工業經濟學的專門針對性的教育內容,培養新時代的優秀專業人才,并定期組織各項技術與管理知識的培訓活動,提高在職人員的專業性。
3、積極引入稀缺人才
在林業產業發展的部分領域的一些高精尖人才還需要單純依靠外部引進解決,特別是林業產業高級管理人才、高級技術人才等。針對當地林下經濟發展,野生藥材的種植等特點,轉變人才引入方式,吸納一批“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與省內行業專家或者院校建立暢通的人才交流方式,通過各類學術交流活動,吸納可用人才;與外地學校建立一些基地建設合作關系,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教育資源及設施,吸引更多林業方面的專家人才在當地開展各類科研活動。
三、加強林產工業產業區建設,實現發展模式的升級
目前,林產工業的發展短期內難擺脫以經濟增長為主要推動力的主導地位,伴隨政府及社會大眾對林區森林生態服務功能的逐步重視,以單純的林木采伐量增長來支撐林產工業粗放式、過渡式的經濟長的模式難以為繼,以循環經濟思想為導引、秉承“三民”的基本原則,對林業工業經濟發展模式進行生態化再造和集約運行是當前切實提高林產工業經濟發展水平直接著力點。
1、生態化林業工業體系的建立
按照“三民”原則建立生態化的林產工業體系(包括森林采伐、木材運輸和木材膽存業,纖維、復合、膠合等人造板制造業,小木制品和家具制造業等),保證清潔生產,盡量降低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風險。
2、發展林副產業
重點發展林副產品培育與加工業,森林中草藥、特色林果與菌類、特色動物含品等林副產品具有廣闊的商業化前景,林產工業的發展應從適度與集約馴養、規模與現代化培植、提高食品與藥品標準、系統的營銷網絡建設等方面入手,純天然、高質量的綠色品牌形象迅速占領逐步增大的綠色藥品與食品需求市場,提高遼寧省林產工業森林農副產品培育與加工業的市場規模與利潤空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