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統計學的問題范文
時間:2023-07-10 17:19: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統計學的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從目前通用的幾種最主要學科分類目錄看,對統計學的劃分也不一致國家技術監督局制定的GB/T14745-92〈學科分類與代碼》中,統計學被作為社會科學下的一級學科。國家教育部新修訂的的大學本科專業目錄將統計學作為理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但可授經濟學學位、或理學學位)而在新修訂的研究生專業目錄中,統計學被分為若干二級學科,分別列在其他有關的一級學科之下如經濟統計專業劃歸經濟學.概率統計專業劃歸數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專業劃歸醫學那么經濟統計學究竟是社會科學還是具有通用方法論性質的理學呢?我想就此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統計學歷經300多年的發展,事實上已成為橫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并與數學緊密結合的多科性的科學。為了便于討論,我們首先給出一個目前國內統計學界大多數人能夠接受的關于統計學的定義:“統計學是有關如何測定、收集和分析反映客觀現象總體數量的數據,以便給出正確認識的方法論科學”?這一定義實際上是按所謂“大統計學”的觀點給出的。從橫向看,各種統計學都具有上述共同點,因而能夠形成一個學科“家族”。從縱向看,統計學方法應用于各種實質性科學,同它們相結合,產生了一系列專門領域的統計學參見圖1
由此可見,統計學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抽象的數量為研究對象,研究一般收集數據分析數據方法的理論統計學另一類是以各個不同領域的具體數量為研究對象的應用統計學前一類統計學具有通用方法論的理學性質,其特點是計量不計質。后一類統計學則與各不同領域的實質性學科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是有具體對象的方法論,因而具有復合性學科和邊緣學科的性質所謂應用既包括一般統計方法的應用,更包括各自領域實質性科學理論的應用。傳統的“數理統計學派”只承認前一類統計學,否認后一類統計學的存在,是不妥當的傳統的“社會統計學派”否認理論統計學具有通用方法論的性質,將統計學全部劃歸社會科學也是不合適的。
經濟統計學是以經濟數量為對象的方法論科學。要在經濟領域應用統計方法,必須解決如何科學地測定經濟現象即如何科學地設置指標的問題,這就離不開對有關經濟現象的質的研究要對經濟問題進行統計分析,也必須以有關經濟理論為指導。因此,經濟統計學的特點是在質與量的緊密聯系中,研究事物的數量特征和數量表現不僅如此,由于社會經濟現象所具有的復雜性和特殊性,經濟統計學不僅要應用一般的統計方法,而且還需要研究自己獨特的方法,如估算的方法、核算的方法'綜合評價的方法等等。所以'從總體上看,我們認為經濟統計學屬于社會科學它既是統計學的一個分支,又是經濟學下的二級學科經濟統計學與其他統計學的區別在于:研究的具體對象不同,其所結合的實質性學科也有較大差別經濟統計學與其他經濟學的二級學科的區別在于:它并不直接研究經濟規律,而是為其他經濟學科提供專門的方法和工具。
應當指出,將經濟統計學作為經濟學下的二級學科,并不會影響該學科所具有的方法論性質舉個例子來說,經濟計量學中應用了大量數學和統計學方法,它也是方法論性質相當強的學科。經濟計量學屬于經濟學,對此,人們并無異議那么為什么一定要把經濟統計學從經濟學中分離開來呢?事實上,經濟學的進步離不開經濟統計學,已經有多位學者由于其在國民經濟核算投入產出核算、經濟計量分析和將統計方法應用于投資分析等方面的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經濟統計學的發展,也不僅有賴于通用的統計方法的發明和完善,而且更有賴于經濟學提供研究的背景和新的研究課題全融合,形成統一的學科?—對經濟統計學發展方向的認識。
如前所述,現實中存在著兩類不同性質的統計學目前國內統計學界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認為:兩類統計學最終將完全融合,形成統一的學科因此,將統計學劃為理學“是與國際接軌的”,“可使統計學真正成為以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為基礎、多領域應用、多學科交叉的橫向學科”。對于這種觀點筆者不敢茍同。
首先,這一觀點只是與國際上的“數理統計學派”接軌,而不是真正的與國際接軌從國際統計學會新修訂的章程看,國際統計學會的宗旨是:“在廣泛意義上發展和完善統計方法,并在全世界推廣應甩”所謂“廣泛意義上”的統計方法不僅包括以概率論為基礎的數理統計方法,而且包括與概率論并無多大聯系的其他統計方法。盡管過去較長一段時期內國際統計學界,數理統計學派占據主流地位但是,社會統計學派仍然存在和發展,并且在一些國家有較大的影響。例如,1997年筆者曾赴日本進行訪問和學習據了解,當時,日本文部省資助的有關社會經濟統計研究的重點課題有兩項:一項是“微觀統計信息的開發與應用”,另一項是“亞洲長期經濟統計”。其資助金額分別為5億日元和4億5千萬日元(按當時的匯率,大約相當于人民幣4000萬元到3500萬元)在這兩項研究中,數理統計方法的應用只占一小部分,所應用的方法大量是非概率的統計方法順便提一下,同一時期的日本文部省資助的數理統計方面的課題只有兩項,資助強度每項只有300萬日元事實上,從80年代以來,國際統計學界已出現了一些新的動向不少原來從事數理統計理論方法研究的學者開始越來越關心實際的應用問題正如一份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總結報告所指出的那樣,國際上應用統計學的發展趨勢是“統計學與數學的關系越來越遠,與計算機科學的關系越來越近,與經濟學及其他實質性學科的結合越來越密切。一些國際知名的數理統計出身的統計學家甚至提出“統計學與數學離得越遠越好”的觀點。臺灣輔仁大學統計系系主任謝邦昌教授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應該淡化統計的理學院色彩,現在統計這個領域愈來愈偏向管理學院和商學院目的就是希望統計在這些領域中和其他學科互相結合。
國際統計學會下的專業分會,70年代以前只有“國際自然科學統計協會”,后改為“貝努里數理統計和概率學會”。進入70年代,“國際調查統計協會”、“國際統計計算協會”雛成立1985年/‘國際官方統計協會”成立1990年,筆者作為中方的正式代表參加了官方統計協會在北京舉行第二屆會議,這屆會議所提交的相當一部分論文,如關于通貨膨脹率的測算總供需的平衡測算等與概率統計都沒有緊密的聯系,而是官方統計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1987年,原中國統計學會會長、經濟學家和社會經濟統計學家李成瑞還被選為國際統計學會的副主席(任期1987-1989)從國外一些主要學科分類目錄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的國際文獻聯合會分類體系、美國科研基金會科學和工程研究資助大綱、日本大學學科分類目錄、日本文部省學術國際局研究課題分類等,都將社會經濟領域的應用統計列為社會科學,而不是理子所有這些都說明,“只有數理統計才是統計”已經不再是國際學術界的主流觀點因此,不能認為將統計學劃歸理學就是“與國際接軌”。
其次,兩類統計學都是統計科學大家族的成員,可以相互借鑒、相互促進、相互滲透、共同發展,但兩類統計學特別是其中的社會經濟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的研究對象不同,理論基礎不同,知識體系也有相當大的差異,不能互相取代,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歸并成統一的學科。
過去,我國照搬前蘇聯的理論,認為只有社會經濟統計學才是唯一的統計學,而將數理統計學排斥在外,嚴重妨礙了整個統計科學的發展,經濟統計學自身也停留在“初等的統計學方法加簡單的指標解釋”的水平改革開放以來,不少同志感到:為了推進經濟統計學的發展和進步,使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必要大力引進和吸收數理統計學的成果所謂“大統計學”的提法,就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產生的并且得到了相當部分統計學家的贊成①”筆者認為,“大統計學”的提法,對于促進理論統計學與各種應用統計學的相互借鑒、相互滲遂共同繁榮、共同發展是有益的。但是,如果認為“大統計學”就是要將各類不同性質的統計學完全結合起來,建立一門統一的學科,則很可能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因為,作為統一的學科必然要強調其共性,由于各種統計學橫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與其密切結合的各種實質性學科性質差異很大,其共性只能是它們所利用的具有通用性質的統計方法和作為這些統計方法理論基礎的概率論。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將所有的統計學都劃為理學,是上述“建立統一的統計學科”符合邏輯的結果。而如果統計學是理學,則社會經濟統計學的大部分內容如國民經濟核算等將很難被包括在“理學”的統計學內。事實上,已經有一些學者提出:國民經濟核算等不是統計學而是經濟學如果這一觀點可以成立,則連國家統計局都要改名。因為官方統計工作的大部分內容,與“理學的”統計學并無太大的關系。在這樣一種誤導下,進行統計學的學科建設,其結果很可能是名義上的“大統計”,實質上的小統計,即最終異化成“只有數理統計才是統計”。
筆者認為,我國統計學科建設的正確方向是:理論統計學與各類應用統計學繼續并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一方面,理論統計學要結合應用統計研究中提出的需要解決的通用方法論問題,豐富和完善其方法論內容另一方面,應用統計學不僅要吸收和利用理論統計學研究的成果,而且還要與本領域的實質性科學更加緊密結合,著重研究適合本領域的特有的統計方法各類統計學都按其自身的規律發展,最終形成較為松散的“統計學”學科群體,而不是強求一致的統一的一級學科。
就經濟統計學而言,今后一段時期需要重點研究的課題有: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進步充實和完善;有關地下經濟的測算的研究;關于如何準確把握我國失業狀況的研究;適合我國國情的統計調查方法體系的研究;可持續發展的統計測定;知識經濟的統計測定;統計如何為企業經營決策服務;統計在投資和決策中的應用研究;統計在保險精算中的應用等等。進行這些課題的研究,需要應用通用的統計方法,但更重要的是要密切結合有關經濟理論,建立和完善以有關經濟現象為對象的特定的統計方法上述課題的相當一部分,都不是“以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為基礎的”、“理學的”統計學所能涵蓋、所能指導的。
總之,搞經濟統計的同志不要妄自菲薄,不要“東施笑顰”,更不要“邯鄲學步”,而應該理直氣壯地堅守自己的陣地,要密切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將研究適合經濟領域特有的統計方法作為自己研究的重點努力促進經濟統計學的現代化,并為整個統計科學的發展和進步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三、“大統計”還是“大經濟”?—對經濟統計學專業辦學模式的認識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我國高校原有的專業設置面過窄、專業劃分過細、所培養的人才適應面不廣等弊端曰益顯現。針對這些弊端,不少專家提出了要淡化專業,培養“寬口徑”人才。這種提法無疑是正確的。對于統計學專業來說,問題在于要培養什么樣的寬口徑人才。
對于統計專業的辦學方向有兩種模式:一是強調各類統計學所具有的共性由于統計學是橫跨不同領域具有交叉學科性質的方法論體系任何人畢其一身精力也難以成為精通統計學各領域的人才。因此,這種模式實際上將主要培養學生掌握通用的統計方法和理論它肯定統計學的“理學性質”,按照理學類學科的特點設置課程,概率論和數理統計方法等通用的統計方法論在課程中占有較大份量其培養目標是有良好的數學基礎熟練掌握統計學基本理論與各種方法,同時有一定的專門領域的知識,能夠適應各個不同領域的統計工作和統計研究的統計人才。二是強調各類統計學的個性,對于經濟統計學來說,就是強調其與經濟學其他學科的密切聯系,按照經濟類學科的特點設置課程,除統計學本身的專業課外,經濟學類的課程占相當大的份量其培養目標是所謂的“復合型人才”,即具有堅實的經濟理論基礎、既懂數理統計方法>又懂經濟統計方法,并能熟練掌握現代計算手段的經濟統計人才。這種人才既是統計人才又是經濟管理人才,不僅能勝任基層企業和政府部門的日常統計業務,而且能從事市場調查經濟預測、信息分析和其他經濟管理工作。前一種辦學模式可稱為“大統計”模式,后一種辦學模式可稱為“大經濟”模式。從國際上看,總的來說,美國的統計教育比較接近于“大統計”模式,而日本的統計教育比較接近于“大經濟”模式。
那么我國應采取何種模式呢?筆者認為,要正確回答這一問題,應根據我國的國情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柝。
篇2
關鍵詞:專業教學設計;項目課程設計;校企合作平臺;實訓教學體系
一、把握專業職業能力的“四個特征”
1、“動手”與“動腦”。在“動手”與“動腦”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方面,經管類專業學生的職業技能更多的表現在應具備“動腦”能力。即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下所具有的分析、思辨、判斷決策以及各種方案和策劃的制訂、改善、調整、實施的能力。
2、“管物”與“管人”。如果說工程技術類專業畢業生大多面對的是材料和設備等有形物品,而經管類專業畢業生更多的是與“人”打交道。因此,勾通、協調、組織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3、“規定動作”和“自選動作”。高職經管類專業畢業生不管是在什么職業崗位上,其所處的環境都是千變萬化的。即使是按照固定的管理流程、標準和程序實施管理過程,但管理流程中的各個環節和管理點都會由于環境和條件的隨時變化而產生許多變量。這就需要管理作業人員具有隨時適應環境,調整策略和方法的能力。
4、“單體”與“協同”。從管理的組織原理看,絕大多數的管理項目不可能是“單體”作戰,管理的層級組織注重的是協同效率。因此高職經管類專業畢業生,必須具備在組織環境和系統內的合作、服從、交流和領導的職業素質。
二、抓好課程體系開發的三個環節
1、界定行動領域。行動是指職業人在特定職業崗位上根據職業行動目標所進行的職業活動。行動領域是一系列職業行動的集合,其載體是來自企業的工作項目(任務)。界定行動領域是課程體系設計和課程開發的基礎,需要專業教師和企業專家共同組織研究小組,在企業第一線進行深入調研。確定行動領域應重點考慮業務范圍的一致性、工作過程的完整性、信息傳輸的便捷性、業務流程的范例性、經營目標的統一性、工作任務的相關性、職業能力的聚合性和產品流動的增值性等原則。
2、行動領域向學習領域轉化。學習領域是經過教學論加工的行動領域,學習領域即是課程。在行動領域向學習領域轉化中,行動領域和學習領域可以是“一對一”的關系,也可以不是。行動領域向學習領域轉換,應保證教學實施的可行性、行動過程的連續性、行動目標的指向性、行動內容的多維性、工作過程的典型性、知識和能力的相關性以及教學方法的普適性。
3、學習情景設計。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并不排斥職業能力分析,而是使二者做到有機結合。學習情境設計原則包括七個方面:知識和能力的相容性、能力目標的特殊性、能力結構的層次性、職業行動的針對性、學習和考核方法的多樣性、教學環境和條件的適應性以及職業領域的拓展性。
三、正確處理項目課程教學的“五個關系”
(一)工作過程、工作項目與職業崗位分析的關系
通常,只做職業崗位分析所帶來的問題是,大多數職業崗位因其所具有的多變性和復合性的特征,而不具有同一性和代表性。同是物流企業,不同規模和經營范圍其職業崗位設置的差異是很大的,因此,單純建立在職業崗位分析基礎上的課程體系構建就缺乏充分的根據。基于工作過程和工作項目分析并不排斥職業崗位分析,而是二者應做到有機結合。它的具體表述應是:一個具備職業能力的職業人在特定的職業崗位上,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進而完成一項具體的工作項目。這樣職業人通過完成具體工作項目所具備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就具有了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工作過程與工作項目的關系
按照基于工作過程和工作項目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思路,工作過程與工作項目的關系是鏈條與結點的關系。工作項目體現在工作過程之中,而工作過程和其過程目標的實現則要求具體工作項目的實施,二者的有機合成構成一條完整的“工作鏈”。
(三)工作項目中“大項目”與“小項目”的關系
在高職經管類專業中,有的專業,從專業整體看工作過程比較明顯,如會計、市場營銷專業等,由此,應首先明確工作過程,在此基礎上確定工作項目;而有的專業,如物流管理、國際商務等專業,從專業整體看工作過程不明顯,則首先應確定工作項目,以工作項目的實施排列工作過程,而一個具體工作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又要通過“小工作項目”(工作任務)的完成才能實現其項目目標,這就出現了在課程開發中“大項目”和“小項目”的關系。
(四)工作項目與課程體系的關系
在課程開發中,工作項目與課程體系是對應關系。其中,應把握的要點是,在職業能力和工作過程分析的基礎上,工作任務應和課程相對應,有時一門課程可以對應多項工作任務,但不允許一項工作任務對應多門課程。如果出現此情況,就意味著應對該課程進行解構和重構。如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中,倉儲設備操作(工作任務)和運輸設備操作(工作任務)分別體現在倉儲業務操作和運輸業務操作兩門課程中,出現這種情況就應經過整合獨立開設“物流設備操作”課程,從而避免課程內容的重復。課程的設置一方面要與工作任務相對應,同時應明確完成該任務,學生應具備的知識點,能力點和職業素質,從而為制訂課程標準和教材開發奠立基礎。
(五)課程教學中專、兼職教師的關系
根據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專業主干課和核心課程的實訓教學應以兼職教師為主”,這樣的要求無疑是經過認真調研,是科學、可行的。但是,應注意的問題是,在課程教學中,專、兼職教師同講一門課程,依據同一個課程標準和教學方案。因此,專、兼職教師必須彼此熟悉,相互溝通,雙方的合作應作到“零縫隙”,否則專、兼職教師雖然在課程教學中發揮了各自的專長,但偏離了課程標準,則不可能真正體現工學結合和教學做一體,其教學效率也將大打折扣。
四、構建校企合作的“六個平臺”
1、專業建設平臺。在專業建設平臺上的合作項目應包括:專業和專業方向的開發、專業人才需求調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論證、專業教學標準的制定和論證、專業教學評估、雙證融通教學模式的實施等。對此院校應充分利用企業優勢,依據行業標準,聘請企業領導和專家實實在在參與上述項目實施的全過程。
2、課程開發平臺。在課程開發平臺上的合作項目重點應圍繞精品課程和優質課程建設。精品課程和優質課程建設是示范專業的主要建設項目,根據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上述項目的建設必需有企業深度參與。
對此項目負責人應當根據課程的性質和內容,選擇并深入典型合作企業,與企業共同開發。其中包括:共同制定課程標準和教學方案、共同實施項目教學過程、依托企業選擇真實的工作場景、開發企業管理案例、廣泛匯集企業真實的制度等有關資料等。實踐證明,離開了企業的支撐和幫助,精品課程和優質課程建設很難達到預期目標,也很難做出示范。
3、實訓教學平臺。根據教育部2006年16號文件精神,“專業的生產性實訓應占實訓教學時數的80%以上”。根據經管類專業實訓教學的特點,生產性實訓應體現在生產過程、生產場景、生產對象、生產方法等方面。在實訓教學平臺上,校企可以通過課程內實訓、綜合實訓和頂崗實習,使學生在真實場景和職業崗位上訓練職業技能,培養職業素質,逐漸做到校內教學與企業真實的職業崗位“無縫對接”,并逐漸過度到“訂單培養”,同時為學生就業創造條件。
4、項目研究平臺。項目研究對于校企雙方是雙向的。一方面,在示范院校和示范專業建設過程中有大量的教學研究項目,如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和課程標準、教學管理及其運行機制等。上述教學研究項目只有借助于校企合作平臺,請企業專家深度參與,研究成果才能具有真實性、科學性、代表性和實用性;另一方面,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也必然會遇到大量的需要研究的項目,企業可以充分借助院校教師所具有的科研能力優勢,結合企業需要,真題真做,從而實現校企雙贏。
5、專任教師培養平臺。高職院校的年輕教師普遍缺少企業經歷,從而不具備“雙師素質”和“雙教能力”,這已成為深化教學改革的瓶頸。在專任教師平臺上,院校的青年教師可以有目的、帶項目下企業進行實踐鍛煉,這是教師團隊建設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
6、培訓與服務平臺。校企合作過程中,企業的收益往往包括需要院校提供員工培訓、技術支持和服務以及項目咨詢等。在培訓與服務平臺上,校企雙方可以根據企業需要共同開發員工培訓和服務項目,共同制訂培訓大綱和實施方案,通過員工培訓和技術服務,一方面可以全方位地提升企業員工的素質和經營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是院校教師接觸企業實際,提升教學與科研能力的極好機會。
五、實施“五個環節”,建立點、線、面一體化的實訓教學系統
點、線、面一體化的實訓教學系統是指:根據認知規律,構建以“單項能力、崗位能力和綜合能力”,即“點——線——面”為一體的技能訓練系統。
其中,“點”是指崗位單項能力,即在職業崗位完成某一工作任務應具備的單項操作技能,其載體是工作任務鏈的節點,單項能力尚不能完成該工作任務的全部技能操作。“線”是崗位能力,即在特定崗位上,履行職責,根據工作過程,完成全部工作所具備的技能,是單一工作任務鏈上相關技能的集合。 “面”是指專業綜合能力,即適應輪崗、轉崗需要的工作技能,是多工作任務鏈相關技能的集合,也包括可持續發展能力。點、線、面實訓教學系統的實現方式為:
崗位單項能力=課程實訓+綜合實訓
崗位能力=綜合實訓+頂崗實習
專業綜合能力=頂崗實習
六、建設具有“七個結合”功能的校內實訓基地
1、課程實訓與綜合實訓相結合。專業主干課和核心課程內的實訓是指,在該課程中的學時范圍內,為了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應安排的實訓環節。其形式為企業參觀+校內計算機軟件模擬+沙盤模擬演練+相關設備操作;綜合實訓是指,學生在已經完成專業主干課和核心課程學習的基礎上為了實現專業的培養目標所進行的綜合訓練,其實現方式應是在真實場景下的生產實訓。在課程實訓和綜合實訓中,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應力求符合生產性實訓,學時應占總實訓學時的60%-70%的基本要求。
2、仿真模擬與實際操作相結合。仿真模擬實訓是高職經管類專業實訓教學主要形式之一。從目前看,仿真模擬實訓主要包括計算機軟件模擬實訓和沙盤演練模擬實訓。仿真模擬實訓利用其理念和方法虛擬了企業真實的經營環境、條件、流程、數據和管理,符合教育部2006年16號文件中關于“建立虛擬工廠和虛擬車間”的基本精神。由于仿真模擬的實訓過程體現了企業的真實場景和真實的經營過程,尤其是符合經管類專業“實訓應設置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的基本要求,因此仿真模擬實訓應視為生產型實訓。但是在高職經管類有的專業中,實訓過程只依靠仿真模擬是不夠的,應使學生在真實的生產經營環境中進行設備操作,接觸到真實的合同、憑證和單據。在項目課程教學中應圍繞一個具體工作任務的完成,將仿真模擬和實際操作訓練進行有機結合,使學生通過訓練具備相應的知識、技能和職業素質。
3、“動手”與“動腦”訓練相結合。“動手”與“動腦”的能力培養體現了經管類專業學生職業技能的特征。在這里尤其要強調注重學生“動腦” 能力的培養。近年來國內有的公司開發的“沙盤模擬演練”以及課程教學中的小組活動與研討,典型案例分析等應當在實訓教學和實訓基地建設中給予充分考慮。
4、課程教學與技能取證相結合。“雙證融通”在許多高職院校中已經成為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特色。在經管類專業中,許多專業的職業資格鑒定充分體現了行業標準,因此雙證書教育既是學生就業的需要,也是深化專業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的需要。在實踐中,課程教學和職業技能取證在學生的知識和素質培養以及技能訓練中,其內容和方式具有一致性。高職經管類專業實訓基地所具備的實訓功能和開出的實訓項目也應當與專業職業資格鑒定的要求相吻合。
5、校內與校外實訓相結合。由于條件所限,經管類專業有的實訓項目在校內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因此必須注重校外實訓基地建設。使“兩個基地”在實訓教學中各自發揮優勢,開發不同的實訓項目,并且互為補充,以滿足實訓教學的要求。
6、校內實訓與對外開放相結合。根據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示范專業在建設中必須發揮其引領、輻射和帶動作用。因此實訓基地建成后應做到資源共享和充分利用。一方面提高有限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通過向社會開放也可以進一步搞活實訓基地運行機制,創新實訓基地的管理模式。
7、政府投資與企業共建相結合。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融入企業資金,做到校企共建將會改變實訓基地的性質,使其具有雙重屬性和不同的服務功能,這對校企雙方是雙贏的。經管類專業在實訓基地建設中應積極尋找與企業合作的機會,積極吸收企業資金,逐漸使實訓基地和企業環境做到“零距離”,雙方共同建設、共同管理、共擔風險、共享收益。
參考文獻
[1]黃克孝.“中等職業教育多元整合式課程模式的開發”研究報告[G].教育部面向21世紀職教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項目成果匯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3
【關鍵詞】學前兒童;暑期生活;問卷調查;教育觀念
【中圖分類號】G650
近兩個月以來,全國各省市陸續啟動教育部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并組織幼兒教育工作著進行培訓學習。《指南》旨在幫助幼兒園教師和家長了解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建立對幼兒發展的合理期望,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和科學養育態度,保障幼兒獲得基本的學習經驗。伴隨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安排學前兒童的暑假生活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應出幼兒的教育問題。
一、調查目的
此次調查以學前兒童的暑期生活為視角,旨在了解江蘇地區學前兒童的暑期生活安排,進而了解家長的教育觀念,積極宣傳《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了解3-6歲學前兒童的學習與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建立對幼兒發展的合理期望。
二、調查對象
此次調查主要在江蘇地區的鹽城、徐州、南京、無錫、蘇州、鎮江等地展開,面向3至6歲兒童的家長進行調查。
三、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通過學前兒童家長平時教授孩子的知識類型、最注重哪一方面能力品質的培養及對孩子暑期生活的安排等方面展開。
四、調查方法
通過派發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56份。
五、調查結果及分析
1、此次調查的有效問卷中,男孩占52.34%,女孩占47.66%。其中,來自市區的為56.25%,縣城為28.13%,鄉鎮為15.62%;年級分布分別是小班22.66%,中班27.34%,大班31.25%,學前班18.75%。家長的受教育程度主要是本科和大專,其次是高中或中專及以下的,還有少部分的是碩士及以上;家長目前從事的職業分布依次為公司職員、事業單位員工、個體經營者、公務員及其他。
2、家長平時教孩子最多的知識是關于自理能力的,其次是自然知識、禮儀和音樂繪畫方面的知識。
調查的家長認為孩子在3-6歲這個階段中,家長應最為注重的是培養與人交往的能力和良好的品質,其次才是學習識字、算術、英語等的能力,還有39.06%注重的是兒童從游戲中提高智力。
在暑期生活安排中,62.5%的家長表示孩子會將自由活動納入安排之中,46.86%的家長表示會帶孩子外出旅游。而在暑期培訓班問題上,縣城和鄉鎮的家長與市區的家長意見相差較大。
3、在參加暑期培訓班類型中,72.58%的家長選擇了藝術類(畫畫、舞蹈、樂器等),剩下的依次為技能訓練(拼音班、電腦班、英語班、奧數班等)、體育項目(跆拳道、劍術、棋類等)。這一結果從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當下各類培訓班的火爆程度。
在家長為孩子報名參加暑期培訓班的原因中,縣城和鄉鎮的家長認為"孩子喜歡,自己想要參加"是最主要的原因,而市區家長則更多的考慮"為進重點學校做準備,提升孩子的知識面"。這一結果反映出縣城和鄉鎮的孩子自主性更強,而市區家長對孩子的規劃性更強。
由于參加暑期培訓班的原因不同,造成孩子參加培訓班的態度想法上也有所差異。有約二分之一的家長反映孩子很樂于上課,但是市區的孩子中11.90%的有抵觸情緒。
4、在外出旅游的地點選擇上,78.33%的家長選擇和孩子共同協商來確定或是征求孩子意見,并以孩子意見為主,只有15%的家長會根據自己的意見來定。這一點可以看出大多數家長在外出旅游上還是比較民主的。
至于出游的目的,近二分之一的家長是為了增長孩子的知識面,同時也考慮到幫助孩子放松心情,和促進親子關系。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學前兒童的閱讀能力有限,出游便成為增長知識見聞的最佳途徑之一。
在選擇旅游景點方面,40.00%的家長會考慮主題樂園,其次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點。近年來隨著主題樂園的增多,孩子們暑假出游也有了新去處,但大多數樂園的游戲考慮到安全因素,對兒童年齡身高有限制。
5、暑期生活中包含自由活動的家長表示,在這部分自由活動時間中,孩子大多還是與父母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一起。
至于這些孩子自由活動的主要場所,縣城與鄉鎮兒童有64.29%是在家中度過,35.71%是在家以外的地方度過的,而市區兒童則相反。造成這一差異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市區公共設施較為齊全,像大型書店、體育場館等都是可供暑期兒童選擇的好去處。
6、暑期安排中,除了報班、旅游、自由安排之外,有些家長還給出了其他一些可以促進孩子身心發展的方式,例如體育運動、學做家務、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等。
六、建議
1、暑期生活中,要保證兒童的生活規律性,不要因為假期養成不良的作息習慣[1]。幼兒期是良好作息制度培養的關鍵時期,其作息制度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幼兒的生長發育及疾病的預防,并且為將來的健康打下基礎[2]。
2、引導兒童生活自理或參與家務勞動,發展其手的動作;在兒童動手操作探索心知的過程中,會不斷產生富有創造性的設想[3]。
3、暑期自由活動時可以多帶孩子們去戶外,與其他小朋友游戲,也歡迎他帶同伴到家里玩,感受有朋友一起玩的快樂,并結合具體情境,指導幼兒學習交往的基本規則和技能;
4、可以和幼兒一起觀看有關體育活動的賽事或電視節目,激發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養成鍛煉的習慣[1]。幼兒參與體育游戲的過程中對其身心發展、社會適應、社會行為等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有利于幼兒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化,即促進幼兒的社會化發展[4]。
5、暑假出游時可以更多的選擇人文景觀,講講有關的歷史故事、傳說,與孩子一起討論和交流對美的感受;
6、經常和兒童一起看圖書、講故事,豐富其語言表達能力,培養良好的閱讀興趣和習慣,進一步拓展學習經驗[5]。
七、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2]程曉琳等.沈陽市3-6歲兒童生活作息狀況及常見疾病患病情況[J].中國學校衛生.2010,31(9)
[3]李瑞.尊重幼兒的權利,培養動手操作能力[J].科技信息.2012(22)
篇4
【關鍵詞】 心絞痛,不穩定型;Von,Willerbrand因子;補體膜攻擊復合物
[摘要]目的 探討不穩定型心絞痛(UA)病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與可溶性補體激活產物(sC5b-9)水平變化及其與心肌缺血的關系。方法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對61例健康人(對照組)和82例UA(自發性心絞痛30例,心肌梗死后心絞痛28例,惡化型心絞痛24例)病人血漿VWF、sC5b-9濃度的變化進行了檢測。結果 UA病人血漿VWF、sC5b-9濃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極顯著性( t′=15.277~26.210,P
[關鍵詞] 心絞痛,不穩定型;Von Willerbrand因子;補體膜攻擊復合物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hanges of 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 and complement activation component (sC5b-9),and the correlation of VWF and sC5b-9 with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 MethodsUsing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the changes of VWF and sC5b-9 were measured in 82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UA), i.e. spontaneous angina (30 cases), post-infarction angina (28), and progressive angina (24) , as well as in 61 healthy controls. ResultsThe levels of VWF and sC5b-9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UA patients than those in controls ( t′=15.277-26.210,P
[KEY WORDS]angina,unstable; Von Willebrand factor; complement membrane attack complex
不穩定型心絞痛(UA)是一種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是急性心肌缺血的主要類型之一,也是心源性猝死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前期發展階段。其發生與炎癥反應所致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冠狀動脈痙攣、細胞黏附分子表達和細胞流變性異常有關[1~3],也與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有關[4]。我們于2004年9月~2005年6月,檢測了82例UA病人心絞痛發作和緩解后24 h的血清補體激活產物(sC5b-9)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變化,旨在探討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與補體激活之間的關系,及其與心肌缺血發生的關系,為研究UA發生 機制提供實驗和理論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1.1UA組 根據WHO診斷標準和我國冠心病分類標準,選擇冠心病UA病人82例,男44例,女38例;年齡60~79歲,平均(68.0±6.8)歲。82例病人中,自發性心絞痛30例,心肌梗死后心絞痛28例,惡化型心絞痛24例。自發性心絞痛多為靜息時發作,發作時心電圖有短暫ST段壓低或抬高;心肌梗死后心絞痛為心肌梗死后1個月內出現的心絞痛;初發型心絞痛為近1個月內發生的心絞痛。82例病人全部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冠狀動脈狹窄程度≥50%者52例,所有病人均無高血壓。
1.1.2對照組 選擇同期無心、腦、肝、腎、內分泌疾病的健康人61例,男38例,女23例;年齡61~73歲,平均(66.5±6.2)歲。
1.2 檢測方法 分別于UA病人心絞痛發作時和緩解后24 h采集肘靜脈血5 mL(其中2.5 mL EDTA-2Na抗凝, 2.5 mL不抗凝 )。對照組于清晨空腹采集肘靜脈血(處理與UA組相同),分別分離血清、血漿用于檢測sC5b-9和VWF濃度變化。血漿sC5b-9、VWF濃度測定均采用ELISA法,試劑盒由丹麥DaKo公司和上海太陽生物技術公司提供。
1.3 統計學處理 檢測結果以 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多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相關關系采用直線相關分析。
2 結果
2.1UA病人心絞痛發作時和緩解后sC5b-9、VWF濃度變化 UA病人心絞痛發作時和緩解后sC5b-9、VWF濃度較對照組明顯增高( t′=15.277~26.210,P
表1 UA病人心絞痛發作時和緩解后sC5b-9、VWF濃度變化(略)
2.2UA病人心絞痛發作時和緩解后sC5b-9與VWF的關系 UA病人心絞痛發作時和緩解后sC5b-9與 VWF濃度呈正相關( r=0.804、0.782,P
3 討論
本文結果顯示,UA病人血漿sC5b-9與VWF濃度均明顯增高,且心絞痛發作時與緩解后24 h的sC5b-9、VWF濃度變化的差異具有顯著性,提示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補體激活參與了冠心病心絞痛的發生與發展,且sC5b-9、VWF變化與心絞痛的類型有關[5]。本文結果顯示,UA病人發作時和緩解后VWF明顯高于對照組,且不同類型心絞痛病人發作時和緩解后VWF之間比較差異亦具有顯著性,且發作時VWF明顯高于緩解后,提示心絞痛發作與VWF增高有關。VWF是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的一種分子標志物,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時,VWF增高。VWF增高有利于血小板的黏附與聚集,且其作為橋梁分別黏附于血管膠原纖維及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受體(GPⅠb),促進血小板黏附及動脈粥樣硬化形成[6],引起心肌缺血和導致心絞痛發作。補體系統激活后C5~C9形成末端補體復合物,其中結合在細胞膜上的稱為膜攻擊復合物,存在于血清中的稱為sC5b-9。研究結果表明,UA病人血清sC5b-9濃度明顯增高,并與預后有關,且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亦有大量sC5b-9沉積[7,8]。本文結果顯示,UA病人血清sC5b-9濃度明顯增高,且發作時較緩解后增高更明顯,表明sC5b-9濃度增高參與了心絞痛的發生與發展。UA病人血清sC5b-9濃度增高與其抑制物CD59減少、CRP水平增高有關[7]。血清sC5b-9濃度增高可引起血管內皮細胞損傷,以及激活淋巴細胞產生細胞因子,共同引起冠狀動脈血栓的形成,參與了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發生。本文結果顯示,UA病人發作時和緩解后血漿sC5b-9與VWF呈正相關,提示sC5b-9與VWF相互作用,形成惡性循環,導致冠狀動脈血栓形成,參與冠心病心絞痛的發生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SCHIAHHBASI A, ANDREOTTI F, DE-CRISTOFARO R, et al. Prothrombotic response to coronary angioplasty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and raised C-reactive protein[J]. J Thromb Thrombolysis, 2002,14:131-138.
[2] 劉 成玉,紀新強,譚潤鸞. 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病人白細胞CD18表達和可溶性細胞黏附分子水平的變化[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0,19:13-15.
[3] 劉 成玉,滕青,曲彥,等. 冠心病病人白細胞變形能力和黏附功能的動態變化[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1997,16:153-155.
[4] LOPEZ Y, PALOMA M J, RIFON J, et al. Measurement of prothrombotic markers in the assessment of acquired hyperco-agulable states[J]. Throm Res, 1999,93:71-77.
[5] 劉 成玉,王紅巧. 不穩定型心絞痛病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與C-反應蛋白水平的變化[J].齊魯醫學雜志,2004,19(4):327.
[6] RUS H, NICULESCU F.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unstable angina[J]. Circulation, 1999,100:e98.
篇5
[關鍵詞]統計學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4)01-0254-02
21世紀是信息爆炸的時代,數據是信息的重要載體。而統計學恰恰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釋數據的科學。學好統計學,能夠幫助更好地理解、解釋各種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對于財經類非統計學專業的學生,掌握與自身專業很好結合的統計分析方法,具備一定的數據分析能力,對于參與激烈的職業競爭是必不可少的。作為教育部規定的高等院校財經類專業核心課程之一,統計學在財經類專業學生的整個知識體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但由于統計學課程自身的特點,以及非統計學專業中專業知識與統計學相關性的不同,在當前的非統計學專業的統計學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通過學習并沒有具有基本的統計學技能等。為此,筆者結合近幾年來的統計教學工作,對非統計學專業統計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索和思考。
一、非統計學專業統計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統計學內容比較抽象難懂
統計學教學中存在很多的抽象概念和公式推導,這部分內容對于理解統計學的理論知識及其應用有重要意義。而對于數學功底較差,所學專業又與數據分析看似關系不大的同學,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同時學習興趣不大。
(二)統計學教學方式單一
當前,在統計學的教學過程中,比較常見的是板書教學和PPT課件教學。板書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統計學中各種公式的來龍去脈,使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PPT教學可以利用各種資源,如圖形、圖片、各種鏈接,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生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際教學中,將板書和PPT教學相結合通常效果會更好一些。但是大學生不同于中小學生,更應該注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學習,應該考慮應用更多的教學方式方法。
(三)統計學的考核方式比較傳統
為了驗證統計學課程的教學效果,當前所設置的統計學考核方式還比較傳統。主要在學期末進行考核,一般會設置如單選、多選、填空、簡答、計算等傳統題型。這些通常基于題庫基礎上的考題,會引導學生更多地機械地做題,為了做題而做題,沒有考慮問題的提出,按照既定步驟解題。這不應該是大學生學習的考核方式,應該更注重學生開放式思維的培養,引導學生思考更多的開放性問題。
二、提高非統計學專業統計學教學效果的對策
(一)引入案例教學,并引導學生進行具體的統計實踐
統計學是一門方法論的課程,需要把統計學的課堂教學和實際中的應用聯系起來,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將所舉案例與授課學生的專業知識有機結合起來,更容易吸引學生,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應用具體的統計方法,加強對統計學的學習興趣,進而加深對統計學相關理論的理解。
同時,可以鼓勵學生對于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具體的統計實踐活動。例如,可以鼓勵學生在校園內調查大學生的消費支出狀況、自習室和圖書館的利用情況、進行選課和逃課問題的調查等,并且可以利用學校的資源進行數據分析并得出相關的結論。也可以讓學生利用寒暑假時間,到實踐基地,如大型的調查公司參與一些大規模的調查項目。以上的方法都可以讓學生親身體會統計方法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統計知識,更積極主動地學習、探索統計學的相關知識。
當然,在學生具體應用統計方法解決統計問題之前,應該注意學生兩個方面能力的培養:一是收集、整理數據的能力;二是分析、解釋數據的能力。這也是在統計學的教學中要特別需要掌握的。
統計學是關于數據的科學,統計學的研究都是離不開數據的。面對具體問題,如何收集數據是統計學研究能否成功的重要前提。因此,應該加強學生獲得數據能力的培養。教導學生如何利用相關的調查方法獲得第一手數據,以及如何加強獲得二手統計資料的能力。
獲得統計學的數據之后,如何去分析數據,并利用分析結果去解釋相關的現象,也是學習統計學的根本目標。應該提高學生分析數據的能力,而統計學恰恰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就是各種統計分析軟件。因此,在統計教學中,應該加強統計學軟件的應用教學。但是不同專業的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對于軟件的應用需求是不一樣的。利用財務管理、會計專業會有自己的財務處理軟件,財務相關數據分析更多利用的是Excel軟件;而金融專業的學生以后工作中處理更多的是金融數據,專業的統計分析軟件用起來會更加方便。因此,在統計學的教學過程中,應該結合不同專業的特點,利用不同的軟件教學達到與學生專業更好的結合,有利于學生今后的專業發展。
(二)豐富統計學的教學方式,如問題探討式教學、引導式教學等
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可以在統計學的教學過程中采用更多新的教學方式,如模擬式教學、問題研討式教學、引導式教學等。
模擬式教學是指利用學校的教學資源,對于模型經濟活動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這種教學模型比較適用于學校已經構建了其他相關專業的實驗室的情況。例如,會計專業有自己的會計實驗室,已經有了很多的模擬會計數據;財務管理專業也有自己的ERP實驗室,有很多企業運營數據;金融學專業有自己的金融實驗室,有模擬的股票、期貨等高頻金融數據等。對于這些已有數據,都可以讓學生利用統計分析軟件進行分析解釋,使學生在學好統計學知識的基礎上,對自身專業知識做進一步鞏固。
問題研討式教學則是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對于一個具體的問題集思廣益,進行思想的碰撞。不同小組的同學各自分工合作,這樣有助于開拓不同學生的思路,對于一個問題提出更全面的解決方案。也可以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更多地體會合作的力量。同時,不同小組會得出不同的方案,學生在方案的比較中也可以反思自身在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上有什么地方可以進一步完善或改進,有助于更好解決問題的同時,提高自身能力。
引導式教學則偏重于教師利用自身的知識儲備,對于學科前沿知識的了解,對于統計學中比較重要的、比較難于理解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對于較難的內容,教師應該更注意于問題的脈絡的講解,使學生對于知識有體系的概念,知道問題為什么會提出,才會更好地理解統計學所提供的問題解決方法。而且在解釋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循序漸進,通過一個又一個問題的設定,去引導學生對于問題進行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會進一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
(三)應該改革統計學的考試方式
統計學是一門應用學科,因此,對于統計學的應用應該貫穿于統計學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因此,對于統計學的考核也應該體現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而不應該單一地依靠學期末的考試。在授課的過程中,就應該注意構建教師和學生的學習交流平臺,如教師積極地與學生進行課前、課后的交流;構建網絡平臺,學生可以隨時在上面提出問題,教師則及時給予回復。同時,使學生能及時并明確地了解教師的教學要求,也便于教師和學生分享各種學習資料。構建了統計學的學習平臺,就應該加大對統計學平時的考核,可以給學習提出具體的教學任務,如針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一次調查問卷設計,并進行數據分析,給出調查報告;進行一次具體的抽樣調查,并對抽樣結果進行分析,給出分析報告等。這種考核方式比卷面式的考核,會使學生收益更多。
對于不同專業,數理基礎不同的同學應該進行不同的考核。在考核的側重點和難度等方面應該有所區別。如對于偏文科的專業,減少數理知識的考核,增加更多的開放式問題;對于數理基礎比較好的相關專業的學生,可以更多加強理論知識的考核。因為有了扎實的理論基礎,方法的應用就要簡單得多。并且要更多地結合統計軟件,對于實際的經濟問題及經濟數據進行上機考核。同時,要革新考試的題型。考核的重點應該放在幾個方面,如考核學生對于各種統計方法基本思想的掌握情況;考核學生對于數據分析結果的解釋程度;給出實際問題的背景,考核學生如何利用所學的統計分析方法解決問題。
三、結語
統計是一門關于數據的科學,是一門需要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在當今的知識經濟中,必然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數據處理能力及數據分析技能,是統計學教學過程中不容置疑的職責。通過統計學教學及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進,可以提高非統計學專業學生學習統計學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地去學習統計學的理論和方法,并解決實際的問題,這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及以后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胡桂華.經濟、管理類專業《統計學》課程建設的幾個基本問題.統計研究,2008(01).
[2]黃海午.《統計學》課程教學新模式探索.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2).
[3]史燕.關于經管類非統計專業《統計學》課程考試改革的思考.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9(6).
篇6
任何一門學問要發展成為一門科學,最起碼地要有兩個基本前提:有專門的研究對象;具有特色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據此,統計學的產生可以追溯到17世紀。而現代統計學起源于19世紀后期,即以生物和遺傳統計學形成為標志,以高爾頓為代表的描述統計的基本體系。在整個統計學發展過程中出現過的四次重大爭論,這些對統計學的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極大的完善了統計學的思想方法體系。通過對不同學派這四次重要爭論的概括,明確爭論的實質、重要作用以及對統計學發展的影響,展現統計學統計學不斷發展完善的階段性歷程。
一、“政治算術”與“國勢學”的爭論——統計學的起源問題,明確了統計學的學科性質
17世紀中葉,以威廉配第(w.petty)和為代表創立的“政治算術”,標志著統計學的誕生。早在1661年,格朗特在《對死亡表的自然觀察和政治觀察》一書中對當時英國情況的分析,揭示出一系列的數量關系。如男嬰出生多于女嬰(14:13),男性死亡多于女性,一切疾病和事故在全部死亡原因中占有穩定的百分比等等。他在該書中指出為了提出一個要在多年內形成的規律,需要進行多次觀察。因此格朗特雖然本文由收集整理沒有提到統計學這一名詞,方法也不完善,但是他在實踐中卻已應用了現代統計中的大量觀察方法去發現規律性的思想。其獨特和新穎的方法給人以啟示,接著英國的威廉?配第撰寫了著名的《政治算術》一書。該書揭示了一些經濟學的科學原理,研究了許多經濟學范疇和經濟關系,所以它是一本重要的經濟學著作,但同時它又是一部很有價值的統計學著作。在這本書以及其他相關的著作中,采用了不同于前人的研究方法,明確地用大量的數據資料分析問題,試圖把研究結論建立在可靠的事實根據上。正因為如此,馬克思說:“配第不僅僅是政治經濟學之父,在某種意義上他也是統計學的創始人。”“國勢學派”產生于17世紀的德國。由于該學派主要以文字記述國家的顯著事項,故也稱記述學派。隨著知識交流的擴大“政治算術”引進了“國勢學”的一些長處“國勢學”也吸了“政治算術”的某些做法,從而引起了人們對“政治算術”和“國勢學”到底哪一個才是統計學真正起源的關注,最終爆發了長達一百多年的爭論。直到1850年,德國人克尼斯(g.knies)根據當時統計學發展的實踐,概括大多數人的意見,認為“國勢學”盡管有統計學之名但沒有統計學之實,應該仍叫“國勢學”,而“政治算術”雖然沒有統計學之名但有統計學之實,所以“政治算術”才稱得上是統計學的真正起源。一般把克尼斯《獨立科學之統計學》一文的發表,作為“政治算術”和“國勢學”爭論的結束。在統計學發展之初,人們對這門學科的意義、研究范圍和研究方法不甚清楚,通過這次爭論,使人們明確地意識到,統計研究方法是數量性質的,主要以數字資料為材料,通過對數字資料的分析探討客觀現象發展變化的規律。
篇7
一、關于培養目標與模式
根據統計學專業的特點,統計學專業培養目標的制定遵循“寬口徑、厚基礎、重應用”的原則,培養具有良好的經濟學基礎,掌握統計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熟練地運用計算機分析處理數據的能力,具有寬廣的知識面,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能在國家各級管理部門,各類企事業單位從事統計調查、數量分析、統計信息管理與咨詢等實際工作,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級復合型專門人才。
首先,專業培養目標中培養人才規格定位問題。專業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體系中基層目標,也是對畢業生培養的規格和質量所提出的應當達到的標準,同時也是構建專業課程體系、制定專業主干課程、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依據。國內大多數高校統計學專業培養目標對人才培養規格定位為高級復合型專門人才,在這里應該理解為統計學專業既不是培養所謂的統計“專才”,也不是培養對財經、管理類各學科無所不會、無所不曉的“通才”,而是培養在一定領域、一定程度上能融入其它財經、管理類學科的“參與型”、“協同型”的“復合型”人才。只有突出統計學專業思想,才能使統計專業的畢業生利用統計思想理解行業問題,進而選擇正確解決途徑的能力。而這種參與和協同,是指統計學專業所培養的人才,能運用自己所學的統計理論方法和相關的經濟、管理理論,與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合作和協同,解決好數據搜集、整理、分析、顯示等統計方法在經濟和管理中的應用問題。
其次,專業方向問題。著名的經濟學家、統計學家薩維奇認為:“統計學基本上是寄生的:靠研究其它領域內的工作而生存”。統計學實踐性、應用性的學科性質要求統計學專業人才應當具有從事經濟、信息、生物、醫學、法學、教育及心理等各個領域中有關統計實務工作的專業技能,為政府或企業決策、科學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據,這就必然要求統計專業人才不僅要有豐富的統計學專業知識,還應當具備經濟、信息、生物、教育等所從事行業的基本知識。然而,“高級復合型人才”的統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過程注重理論而輕應用,導致統計學專業畢業生的知識結構過于狹窄:大多數學生除了統計學專業知識外,對于其他學科領域的知識掌握甚少,這直接影響了統計專業畢業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對統計實務工作的適應能力。目前,統計學本科授予經濟學學士的院校,一般基于“大統計”及經濟學學科背景設計課程體系,但明顯的不足是統計學作為一種分析工具,課程設置中重理論方法而輕應用,沒有和具體的行業背景相結合,統計學專業沒有明確的專業方向。由于專業方向模糊,勢必影響對必修課、選修課的科學安排,實現不了多種課程的有機結合。另外,由于專業方向不明,學生在選修課程的時候茫然而不只所措,有的同學到畢業時,也沒有選修專業綜合特色課程,從而不知道統計學專業在哪些行業領域能應用自如。
再次,在培養目標中還應進一步明確“數學”和“經濟學”的基礎性作用。因為統計學是以數為據,以量為證。具備一定的定量分析,注重數的背景和量的意義,是統計學區別其它經濟學科的一個顯著特征,也是培養學生具有數理判斷能力和以數為背景的邏輯思維能力。
最后,在培養模式中,應該強調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以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和綜合能力。實踐教學的形式多種多樣,既可以滲透到具體的課程中去,又可以采用課外學生實踐的方式。實際上,統計學、社會經濟統計、抽樣調查、計量經濟學、多元統計分析等課程都可以開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這些課程的實驗大多側重于理論方法的驗證,對于如何走出模擬實驗環境,進一步面向社會、服務社會,增強學生的專業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筆者以為,從高年級開始,每學期至少有一次社會實踐機會。一是在學期教學過程中進行,如組織學生進行統計模擬專題實驗或請政府統計機關的人員走進課堂介紹統計方案的設計、數據的收集與處理、調查報告及統計分析報告的撰寫;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適當地走出課堂開展統計信息咨詢、多元化市場調查與統計分析,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高年級統計模擬實驗課程應該開設專業綜合實驗,側重以案例為背景,主要是描述統計、推斷統計、多元統計及其計量經濟等方法的綜合應用。二是在假期中進行,如寒暑假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信息咨詢、崗位實習等實踐活動,親自從事調查數據錄入、整理及分析推斷,使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不墨守成規,勇于創新。
二、關于課程設置
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具體化、實踐化要通過課程設置來實現,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方案中最核心的部分。
首先,在課程的結構上,強調數學、經濟學、統計學和計算機應用(統計軟件應用)四個方面課程的有機結合。在課程的設置上,不能貪多求全,要有側重,應著重開設突出素質能力的數學基礎課程和反映統計數據分析與處理能力、計算機技術方面的課程內容。教學內容注重揭示課程之間相互關系,在比較和聯系中給學生系統地傳授知識,提供豐富的背景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就統計學專業理論方法及其應用而言,構建課程體系時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課程設置:(1)統計方法論基礎課程和綜合課程,如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統計學、抽樣技術、計量經濟學、時間序列課程、多元統計分析、統計預測與決策;(2)社會經濟統計學基本理論和方法課程,如市場調查與分析、企業經濟統計學等;(3)主要生產領域的統計方法課程,如工商管理統計、商務統計等;(4)有較大發展潛力的行業統計方法課程,如資源環境統計、人壽與保險統計;(5)宏觀經濟統計核算理論和方法課程,如國民經濟核算、宏觀經濟統計分析;(6)前沿性統計方法課程,如數據挖掘、非參數統計、貝葉斯統計等。這種安排體現了構架知識體系的點面結合要求和循序漸進要求,也突出了統計學專業“參與型”和“協同型”課程體系的內涵。如果專業方向進一步明確,對于統計專業方向課程,學生可根據專業方向來確定選修。
其次,為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夯實數學基礎,筆者認為,應把“運籌學”和“統計建模”課程分別增加到專業基礎課程、專業綜合特色課程中去。因為運籌學課程主要學習管理決策的定量化模型和方法,是線性代數、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經濟學知識的綜合應用課程,也是深化專業基礎課“管理學”的重要課程(開課學期可進一步探討),與統計學專業開設的經濟預測與決策、管理統計學等課程關聯度較大。統計建模課程以統計理論為基礎,突出統計方法、計算機技術的應用。通過這兩門課程定量化分析方法的學習,能幫助學生在分析決策對象和解決實際問題方面更加自如,突出了統計學專業定量分析的特長。
最后,為加強計算機編程及其應用需要,使學生熟練掌握程序編制、終端設備的使用和加強數據分析能力,建議統計軟件應用課程側重介紹SAS和R軟件①編程技術和應用;而SPSS軟件、EVIEWS、馬克威軟件融合到多元統計分析、計量經濟學、時間序列課程中的實踐環節。另外,統計學專業還應增加一門程序語言(如C語言),一方面有助于統計軟件的學習,另一方面,可突出統計專業辦學特色。如果統計學專業畢業的學生編程能力強和實際操作應用能力強,則對專業聲譽、辦學特色定位及畢業生就業渠道的拓展大有裨益。筆者認為,寧可縮減統計專業交叉、重復大的課程,也要多開設計算機方面的課程,以適應信息社會數據處理的需要。
三、關于教學手段和方法的改進
國內大多數統計學專業的教學基本上沿襲了“課堂講授——課后作業——考試判分”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仍然以傳統的“灌輸式”為主,在教學上習慣于“填鴨式”教學方法。上課只重視概念、統計指標的含義和公式的推導,而忽略所包含的經濟含義和統計指標的實際運用。老師上課來,下課走,師生缺少溝通。由于對“啟發式”教學方法應用得還不夠,對實踐教學課時安排不足或很少考慮,學生接觸社會實踐的機會較少,這對提高學生的統計實踐應用能力極為不利。有些學生感覺身處大學的校園卻是中學的教學管理模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統計既難學又枯燥無味的情緒,不利于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在教學手段上,目前,統計教學中普遍采用多媒體教學。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學生難以筆記,喪失了由此產生的記憶功能和復習鞏固功能,會使部分學生感到沒有停頓思考的余地,造成知識消化吸收不良。另外,多媒體教學過程中,由于課件是事先設計好的,教學思路按課件設計來進行,學生只能循著教師固定的思路來思考問題和學習知識。也就是說,教師劃定了一個由起點到終點的嚴密軌跡,學生只能沿著軌跡走,這與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是相矛盾的。
篇8
關鍵詞:中小學統計;課程設計;教育價值;教學
當今中小學數學增加了統計學和概率論的內容,這些內容是一種“不確定性數學”內容,與傳統的“確定性數學”內容有較大區別。這使得數學教育工作者以及在教學一線的廣大教師普遍感到不適應。
統計的基本思想方法是什么?解決統計問題的基本途徑是什么?中小學統計課程、教學中應當突出的重點是什么?中小學統計的教育價值是什么?帶著這些迷茫和困惑,我們進行了較長時間的專題訪談和深入研討。
訪談對象:史寧中教授(以下簡稱史教授)。
訪談形式:專題訪談,三人對話以及多人參加的討論班式的訪談;輔以資料查詢。
一、統計及其基本思想與方法
(一)什么是統計學
問:一般認為,“統計學”這個詞源于拉丁語的“國情學”,原是國家管理人員感興趣的事情。《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對統計學下的定義是:“統計學是關于收集和分析數據的科學和藝術。”陳希孺院士認為:“統計學是有關收集和分析帶有隨機性誤差的數據的科學和藝術。”
史寧中教授,作為統計學家,您是如何認識統計學的?
史教授:我們先來簡單地回顧統計學的歷史是有益處的。正如拉丁語所說,統計原本就是收集和分析國家管理中需要的各種數據,比如國民收入、各種稅收。為了直觀,人們才發明了各種報表、直方圖、扇形圖等等。可以看到,這種傳統意義上的統計學現在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我們現在小學統計教學中的主要內容之一。后來到了14世紀左右,隨著航海業在歐洲興起,航海保險業開始出現。為了合理地確定保險金與賠償金,需要了解不同季節、不同路線航海出現事故的可能性的大小,需要收集相關的數據,根據數據進行分析和判斷,這被稱為是近代統計學的發端。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們把數學、特別是概率論的有關知識引入到統計學,構建了統計學的基礎。與古典統計學相比,雖然二者都是對于數據的收集和分析,但是卻有本質的不同,因為后者進行分析的基礎是“不確定性”,我們稱之為“隨機”。
到了現代,人們發現,對于大量數據的分析,采用隨機的方法不僅方便而且準確。比如,對于國民收入,我們可以動用大量的人力來收集數據,但是誰都知道這樣的數據不可能是準確的,遠不如我們依據某種原則劃分出地區和人群,然后抽樣、加權求和準確。再比如,對于股票市場,一天交易之后,可以得到精確的交易總量,但是人們寧可用部分核心企業的股票交易量來反映股票的變化,這便是“恒生指數”“上證指數”等等。特別是到了21世紀,銀行、保險、電信,以及材料科學、基因組學等新興學科的實驗中涉及大量數據,其分析更需要借助隨機方法了。我想,大概就是因為這些原因,國家才決定在現在中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加入統計學的內容。
因此,你們談到的關于統計學的定義都是可以的。但是,要把握統計學的根本思想方法卻是非常困難的。
問:那么,您認為統計學的基本思想方法是什么呢?
史教授:這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對于統計學的掌握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感悟”,需要較長時間的理解與實踐。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中小學傳統數學的教學內容。這些內容主要是對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圖形和數量的抽象,研究的問題是圖形的變化與計算法則,研究的基礎是定義和假設,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歸納、遞歸、類比和演繹推理。
統計學則不同。如我上面談到的,統計學是通過數據來進行分析和推斷的。因此,統計研究的基礎是數據。這些數據的特點是,對于每一個數據而言,都具有不確定性,我們需要抽取一定數量的數據,才可能從中獲取信息。因此,統計學的研究依賴于對數的感悟,甚至是對一堆看似雜亂無章的數的感悟。通過對數據的歸納整理、分析判斷,可以發現其中隱藏的規律。因為可以用各種方法對數據進行歸納整理、分析判斷,所以,得到的結論也可能是不同的。而且,我們很難說哪一種方法是對的,哪一種方法是錯的,我們只能說,能夠更客觀地反映實際背景的方法要更好一些。比如,我們希望知道某公司員工的收入情況,可以用平均數也可以用中位數,很難說哪個方法對哪個方法錯。事實上,如果收入比較均衡,用平均數要好一些;如果收入比較極端,用中位數要好一些。當然,最好的方法是對收入情況進行分類,但是分類的方法又有好壞之分。我們可以看到,統計學關心更多的是好與不好,而中小學傳統數學關心更多的是對與錯。
因此,統計學的基本思路是,根據所關心的問題尋求好的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和判斷,得到必要的信息去解釋實際背景。
(二)統計學的研究對象
問:我們對于統計學有了一定的了解。從您的談話中我們感覺到,統計學似乎是包羅萬象的。那么,統計學到底研究什么呢?
史教授:是這樣的,統計學的應用面非常廣,凡是涉及數據分析的都可以成為統計學的研究領域。特別是到了近代,人們希望更加精細地了解實際背景,更多地借助數據分析,甚至人文科學也是如此,并且逐漸形成了專業的研究領域,比如計量經濟學、計量社會學、計量教育學、計量心理學等等。這些研究領域分析方法的基礎大體是統計學。統計學并不研究某一個領域的具體內容,在本質上只是研究數據分析的方法,這包括創造新的方法,也包括分析方法的好壞、分析方法的適用條件。
問:你能否結合中小學統計的內容談得更具體一些?特別是,在統計教學過程中,應當把握的基本原則是什么呢?
史教授:可以。在統計研究中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如何獲取“好”的數據。所謂“好”的數據是指那些能夠更加客觀地反映實際背景的數據,而要獲取得好的數據則要依賴于“好”的方法。根據數據的不同,方法主要分兩大類,一是通過調查收集數據,二是通過實驗制造數據。中小學統計教學中涉及的主要是前者,稱為抽樣調查(而后者通常被稱為實驗設計)。抽樣調查又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對已經存在的數據的收集,稱之為抽樣,比如市場的物價、學生的身高、企業的產值等等;另一個是需要我們了解才能夠獲取的,稱之為調查,比如美國總統的民意支持率、人們日常消費的主要項目、中小學生喜歡的歌手等等。
根據問題的不同,所要采用的方法也可能不同,但是要建立兩個基本原則。第一個基本原則是,采用能夠獲取“好”的數據的方法。為了獲取好的數據,我們需要盡可能多地利用對于實際背景已有的先驗知識。比如,希望知道學生的身高,先驗知識是“年齡之間差別很大”。因此,最好是根據年齡段學生數的多少按比例抽取樣本,我們稱這種方法為“分層抽樣”。可以看到,統計方法的直觀想法是很明顯的。如果對于實際背景一無所知,那么,一定要隨意抽取樣本,這便是“隨機抽樣”。比如,希望知道學生喜歡的歌手,因這些學生年齡之間差別可能不大,就可以采取“隨機抽樣”。當然,也可以用“分層抽樣”,但是要麻煩得多。第二個基本原則是,采用簡單的方法。能夠基于上述兩個原則的方法就是一個“好”方法。我們不要小看第二個原則,一個好的方法往往能夠節省很多調查經費。這就是為什么咨詢公司非常歡迎統計學家的原因。
問:剛才你提到了“樣本”,許多教師對這個概念總是感到費解。
史教授:是的,這個概念很難把握。樣本實質上就是數據,但是,統計學中涉及的數據往往是具有隨機性的。還是回到“學生的身高”這個問題上來。在抽樣之前,我們并不可能知道具體數據的大小,這些數據對于我們是隨機的;為了討論出一個好的方法,我們假想能夠得到這些數據,并且假想這些數據的出現是依據某種規律的,這種規律就是數據出現的可能性的大小,我們稱之為“概率”。比如,高年級學生出現大數據(高個子)的可能性要大于低年級學生,就是說,出現大數據的概率要大。但是,只有當抽樣之后,我們才能得到真實的數據,才能進行實質的計算與分析。這樣,我們所要研究的數據既具有隨機性又具有真實性。為了方便起見,我們稱這樣的數據為樣本。
問:根據你的闡述,統計學怎么有一些哲學式的思考呢?
史教授:你們理解到了根本。這是統計學與中小學傳統數學的最大區別。傳統數學可以根據假設和規定的原則進行計算或者推理,但是統計學往往要問你所采用的方法是不是有道理,是不是還有更為合理的方法。不過,傳統數學是統計學不可缺少的工具。
問:是不是因為統計學需要計算呢?
史教授:不僅僅如此,判斷統計方法的好壞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賴傳統數學的。
問:你能不能結合中小學統計課程、教學,談得更具體一些?
史教授:可以。假如我們得到了數據,由于數據看起來是雜亂無章的,就需要進行必要的整理,整理的實質是對大量的數據進行“壓縮”。根據問題的不同,壓縮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比如,希望知道學生的平均身高,稱之為“總體均值”。我們可以計算樣本的平均數,然后用樣本的平均數去估計總體均值。樣本平均數就是對于數據的一種壓縮方法。當然還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比如計算中位數,或者計算最大數和最小數的平均數。那么,哪一個方法要好一些呢?雖然我剛才談了平均數和中位數的使用條件,但這僅僅是一種描述性的。對于數據壓縮也有一個原則,就是不能失去我們所要研究問題的信息,滿足這個條件的壓縮后的值被稱為“充分統計量”。這個原則的數學表達需要借助“條件概率”,涉及很深的數學。因此,統計學需要哲學的思考,也需要嚴格的數學推理。事實上,對于總體均值,上面的三個壓縮后的量中只有樣本平均數是充分統計量。直觀地想,樣本平均數以局部的特征估計總體的特征,可能要好一些。這是因為,雖然樣本平均數依賴樣本的選取也是隨機的,但是我們可以想象,當我們反復取樣本計算時,這些樣本平均數應當在總體均值附近擺動。當然,我們還可以建立其他的準則來判別方法的好壞,只要這個準則是合理的。比如,我們可以驗證,樣本平均數是使“與所有數據差的平方的和達到最小”的數;樣本中位數是使“與所有數據差的絕對值的和達到最小”的數。這兩個準則都是有道理的。
因此,作為教師,在統計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不僅僅需要知道如何去計算,還需要知道之所以這樣計算的道理。只有這樣,在講課的時候才可能心里更有底,才可能根據學生的反應隨時調節教學策略。再比如統計圖表,是為了更直觀地表達數據,這也是數據整理的一種形式。根據我們所要研究問題的不同,表達方式也可以有所不同。
(三)統計學研究方法的本質
問:嚴士健先生認為,統計學的研究方法與傳統數學的研究方法有一個本質上的不同:統計學的研究方法是基于歸納,而傳統數學是基于演繹。
史教授:我想,這是從思辨的角度來考慮的。一般來說,推理分為演繹和歸納。上面已經談到,傳統數學在本質上研究的問題是確定性的,基礎是定義和假設,遵循約定原則進行嚴格的計算或者推理,因此更多的是演繹;統計學在本質上研究的問題是隨機的,是非確定性的,通過較多的數據進行推斷,也就是通過許多的個別來推斷一般,可以認為是一種歸納。但是,正如我在上面也談到過的那樣,在許多情況下,哲學思考后的數學表達也是嚴格依賴于演繹的。
二、中小學統計課程設計的核心問題
(一)統計與概率課程設計的總體構想
問:《標準》《標準》指《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總體目標中提出,要使學生能夠“經歷提出問題、收集和處理數據、作出決策和預測的過程,掌握統計與概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能解決簡單的問題;經歷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推斷的過程,發展統計觀念”。在課程實施中,許多在教學一線的教師,甚至學科教學的專家都感到統計的內容安排不好把握,甚至對《標準》關于統計的設計提出了一些質疑。
作為統計學家,你認為如何設計中小學各學段的統計課程內容更合理呢?
史教授:對中小學統計課程內容的設計,我沒有進行過專門的研究。我想,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清楚的問題是,除了知識之外,統計學的教育功能是什么?或者說,統計學的教育價值是什么?
問:在中小學階段,統計學的教育價值是什么呢?
史教授:我在上面都已經談到了,現在再總結一下。主要有三點。首先,養成通過數據來分析問題的習慣。其實質是通過事實來分析問題,當遇到問題時,應當去調查研究,應當去收集數據,在此基礎上進行的推斷才可能客觀地反映實際背景。其次,建立隨機的概念。有些事情可能發生,有些事情可能不發生,這在日常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即便如此,只要我們掌握的信息多了,也能夠合理地推斷實際背景。第三,學習如何去判斷事情的主要因素。我已經談到,統計學能夠在一堆看似雜亂無章的數據中提煉信息、尋找規律,這就需要抓主要因素。比如我剛才談到的股票市場的例子,核心企業就是主要因素。在統計學中,可能還有其他方面的教育價值,但在中小學階段統計的教育價值主要就是這三點。
問:如何通過這三點來說明中小學統計內容的課程、教學設計呢?
史教授:教育價值,或者說教育功能是進行課程、教學設計的靈魂,是課程、教學設計的核心目標。如果中小學統計學課程、教學設計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通過數據來分析問題”,課程、教學設計的總體框架就應當是,體現從收集數據到分析推斷的全過程,并以這個過程為主線,抓住要點,循序漸進。我們以小學統計為例, 在第一學段(1~3年級),可以側重于統計直覺的培養。首先,應該對數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這主要是數的大小的比較,以及對于數的分類。后者對于學習現代數學和現代統計學都是重要的,但是過去我們很少接觸。比如,我們可以讓學生“建立一個原則,在這個原則下給全班同學分類”。顯然分類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這個原則可以是男女、出生月份、家庭區域等等。再比如,把全國各省的GDP統計數據提供給學生,讓學生根據GDP的多少對各個省進行分類,并講出分類的標準。其實,這里也涉及抓主要因素的問題,分類的標準就是抓主要因素。
其次,學習一些抽樣的方法,最好針對身邊的事情。比如,同學們的身高、腳的大小、睡覺的時間等等。在這其中可以得到一些趣味性的結果。可以學習平均數,也可以學習統計表、直方圖等等。
最后,可以學習分層抽樣,并且通過比較,領會分層抽樣的好處。因為有了數據的分類的基礎,學習分層抽樣就比較自然了。
在第二學段(4~6年級),可以有一些具有背景的理性的思考。比如,再進行學生身高的調查,然后與以前的數據比較,看身高的變化,其中可以得到許多有趣的學習:可以作直方圖或折線圖,然后比較;可以分類比較;可以通過斜率來分析變化率;甚至可以通過變化率來預測未來。除此之外,還要進行社會調查,比如市場物價調查,評估物價的上升還是低落,這里也涉及抓住主要因素的問題。
在這個階段,可以滲透隨機和概率的思想,分清楚有些事情可以直接判斷可能性的大小,有些事情則需要調查估計可能性的大小。可以涉及加權平均。中位數和眾數的學習一定要結合具體的案例進行學習,并且與平均數比較,這是因為中位數和眾數在日常生活中用得不多。
最好有一個案例能夠貫穿小學統計教學的全過程,比如我剛才談到的身高的調查分析,讓學生積累調查記錄,逐年比較,從而對統計的學習有一個整體的了解。
(二)處理統計與概率關系的策略
問:在中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應當如何處理統計與概率的關系?
史教授:概率論與統計學有很大的差別。雖然二者都研究隨機現象,但概率論的研究基礎還是定義和假設,這與傳統數學很相似,而統計學的研究基礎是數據,它的研究要借助概率論的結果。比如我剛講到的“分清楚有些事情可以直接判斷可能性的大小,有些事情則需要調查估計可能性的大小”,前者是概率計算,而后者是統計推斷。在小學階段,概率所涉及的形式化數學知識很少,只需要很好地理解分數。我曾經在前面的訪談中講到,真分數有兩個含義:一個是0與1之間的實數,一個是比率。后者可以理解為概率。如果再懂得一些代數知識,就能夠理解概率中的邏輯運算和計算的基本原理。
中學的統計教學也涉及分數,也是借助比率的含義,也是表示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大小。但是,在統計的計算中,分數是基于樣本計算出來的,是與樣本量的大小有關系的,在計算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到這一點。比如,希望了解學生對某一項活動的支持率,一班有50人,10人贊同,支持率為;二班有45人,15人贊同,支持率為,那么總體支持率是否為(+)÷2=呢?不是的。應當考慮樣本量的比例和,則總體支持率為,大約為。這就是加權平均,權為樣本量的比例。當然也可以用來進行計算。兩個計算都是合理的,因為都考慮到了樣本量。但是前一個式子已經不需要樣本的具體數據了,因而是更為深刻的。
從知識的角度來看,統計學的研究需要以概率論為基礎。但從認知的角度看,統計比概率更為具體,概念和定義用得更少,因此,在小學階段應當以學習統計為主,到初中階段可以學習一些概率的初步知識,但是仍然要注意結合生活背景和實驗背景,對概念的表達要以描述性為主,不要出現太多的專業術語。我想,概率的全面學習安排在高中階段更為合適。
(三)統計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整合
問:從課程改革實驗區的情況看,計算器、計算機的日益普及為學生學習統計與概率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工具。你是如何看待計算機在統計課程教學中的作用的呢?
史教授:如我在上面談到的那樣,中小學統計的課程教學應當是一種直觀的教學。什么是直觀的教學呢?就是更多地依賴于學生的經驗,特別是他們曾經親身經歷過的經驗,從中去感悟、分析、理解、抽象,最后形成概念,學會判斷。反復重復這個過程,直覺就建立起來了。直覺在本質上是不借助思維和理智的判斷。而我們現在的教學,往往是從抽象開始的,沒有重視從經驗開始的前期過程,因而很難培養出學生的直覺。
篇9
關鍵詞:概率論;數理統計;理論對比;大統計
0.引言
在統計學領域,有關討論和爭議時間最長同時也是范圍最廣的問題就是統計學科問題。統計與數學社會經濟統計現狀糾紛愈演愈烈,消除門戶之見,越來越多的人們趨向于建立大統計學科的;現階段,有人提出將數理統計的數據取向作為唯一取向。
1.兩門統計學的對比分析
1.1內容與特點對比
就科學內容而言,社會經濟統計主要涵蓋以下兩個部分:社會經濟體量的核算工作和社會經濟的定量工作。社會經濟體量的核算工作的主要核心內容是宏觀經濟核算表,設計到統計雪中的分類理論、數據收集和整理、會計理論和統計理論等,同時還涉及到已經開發或者準備開發的科學、環境等相關的社會統計數據的會計核算。社會經濟的定量工作則更多的涉及到有關社會經濟數據的總量、社會結構、經濟效益及其動態趨勢發展等。
概率論從整體上來研究,主要是圍繞統計學的目標進行的,在經濟管理中起著直接的作用,研究的內容是有關數據計量、指標分析以及數據索引等內容。數理統計主要涉及兩方面:描述統計和推論統計,在內容上,這兩門統計學科相互關聯,但是兩者依然存在差異性。數理統計的基本上是圍繞模型假設、研究和論證。在概率論分析所用方法群中,數理統計方法是一門最基本同時也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同時,數理統計學也是其中應用的一個范圍較廣的領域。可以這樣說,社會經濟統計和數理統計之間的差異大于相似,社會經濟統計數據具有獨特的服務對象,它與實際工作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數理統計一般認為是自然科學的一個科學的方法,所采用的理論基礎是概率論,主要源自于生物學研究和農業試驗等方面。
1.2發展與創新機理對比
社會經濟統計和數理統計在統計領域影響不同,都受到各自的內容限制,導致這兩門學科研究的驅動力也具有差異性。社會經濟統計的經濟核算主要研究力量來自一些政府機構和高等院校,主要服務于官方統計機構等一些宏觀管理部門;數理統計理論的主要理論源于實踐,通過數學推導,由分析研究人員經過一系列的推算和理論得出分析結果。科學實驗在早期的研究方法中具有重要的影響。、是比較大的。在不久的將來,數學推導、社會實踐的影響及其作用將進一步擴大。
1.3地位與影響對比
在國際統計學界中,數理統計學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數學統計學會是一個國際統計學會,這個學會所采用的統計學術基本上是以數理統計為主。然而,概率論的發展是逐步進行的,其采用的統計方法也越來越多,同時概率論在很多研究應用領域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包括社會生活、國家和地區經濟的宏觀調控和企業管理。
2.大統計學現狀與發展趨勢
2.1統計學觀點的價值判斷
近幾年,有關概率論和梳理統計學的研究和討論越來越多,態勢也越來越激烈,許多人從學科發展角度,以視覺的辯論的廣度觀察,提出了將概率論和梳理統計學作為一個整體的“大統計”學科的理論。從觀念上看,由于概率論和梳理統計學的統計口徑不同,即使可以形成一個大的統計體系,但就大統計學科的內部關系而言,這一門新興的學科更像是一個松散的學科群。此外,通過對包括概率論和梳理統計學在內的多門學科統一性的強調,并不足以否定在更多方面多分支學科的差異性。
數理統計學是從統計學科中縱向轉變而得,例如生物統計數據、氣象數據經以及濟統計數據等是從中分離出來的,這有利于提取方法本身的改進,同時也是學科發展的必然,更加有利于方法的應用推廣。事實上,隱藏在這學科分化的表面真實的理論基礎,正是在更多的水平和綜合領域中使用不同的統計方法的融匯與綜合。到目前為止沒有很好的理由認為:數理統計和社會經濟統計數據(或其他的縱向統計)將來會重新在一起。
2.2核算統計理論大有學問
大家都知道,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原先長期沉悶學術氣氛被打破,過去在統計學界一直相信的理論也在一步步的研究中開始反思和討論。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在社會經濟統計數據方面,包括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學等在理論、時間等方面存在許多問題,有些學者雖然有關社會經濟統計數據持有懷疑的態度,但考慮到社會經濟統計學僅僅只是一個政府工作中的一個統計數據而已,缺乏必要的歷史、辯證的使用態度,導致負面的社會經濟統計數據鏈反應。
通過對指標和指標體系在統計理論的經濟統計數據的研究,以及在社會經濟現象的數量之間關系的研究,現階段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學科依然具有活力,也就是核算統計理論不會消失,在現階段,導致核算統計理論大有學問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及其復雜性的數量變化邊界的決定統計理論的價值。另一方面,價格因素決定著會計理論的價值,包括廣泛性和綜合性統計調查的內容。
2.3統計理論研究極端化現象的根源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原先長期沉悶學術氣氛被打破,國內統計行業興起對統計學科的改革性思考。現階段在統計學領域,國內統計學科研究者一方面要面對著國內外有關統計雙向的問題的研究,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統計學科基本單薄,國內一些學者運用傳統的統計理論的徹底批判國內理論,固執地獨自理解西方尋求理論并尋求經驗支持,逐步走向極端化,試圖通過國外,尤其是西方有關“大統計”學的定義和理論對我國的統計理論設計和規劃的發展目標“指手畫腳”。
在極端的趨勢下,是對西方通用的統計理論和應用的假設的有效性的“肯定”,思維模型的研究,這個假設是簡單的二分法處理。當談到過去和現在的中國統計理論,就“以一概全”的、自覺或不自覺地、統一文字修改,這給我國傳統統計理論造成負面影響,所謂的現代統計理論往往根據西方社會因素發展的經驗和成果的統計理論抽象,或是任意類型的處理來界定,傳統與現代的相互滲透性從根本上被否定了。這種觀點認為,傳統的就是落后的,落后的阻礙現論的進一步發展;這種“錯誤”的觀念的研究,忽略傳統統計中所隱含的向現代統計轉型的深厚的正確性資源。割斷歷史,閉塞本國經濟統計學科的理論和實踐發展,或者一味的堅持傳統理論,另起爐灶,抵御國外整體統計學發展理論結果。而應該站在在國家統計科學有效的、合理的基礎上,積極與國際合作,因為任何一個單純地模仿他國的理論成果都沒有成功的先例。
3.結束語
統計學產生于應用,在應用過程中發展壯大。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學科相互融合趨勢的發展和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統計學的應用領域也將不斷發展,、統計學的應用展現它的生命力和重要作用。
在應用統計這門學科中,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應用過程將會更加的發展壯大。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以及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統計理論與分析方法在更多領域應用廣泛,統計學的應用將會展現它的生命力和重要作用。(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韓琳.關于統計學科若干問題的理性思考[J].西安金融.2000(05)
篇10
隨著國家創新體系的建立,統計創新工程已經提上議事日程,統計創新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統計實踐的創新;二是統計教育的創新。創新的基礎在于教育,沒有統計教育的創新,就談不上統計實踐的創新。準確把握統計學的發展方向與發展形勢,培養適應新世紀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是統計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問題,本文從統計學的基本發展趨勢談一談統計教育急需改革的幾個方面。
一、統計學的基本發展趨勢
縱觀統計學的發展狀況,與整個科學的發展趨勢相似,統計學也在走與其他科學結合交融的發展道路。歸納起來,有兩個基本結合趨勢。
(一)統計學與實質性學科結合的趨勢
統計學是一門通用方法論的科學,是一種定量認識問題的工具。但作為一種工具,它必須有其用武之地。否則,統計方法就成為無源之水,無用之器。統計方法只有與具體的實質性學科相結合,才能夠發揮出其強大的數量分析功效。并且,從統計方法的形成歷史看,現代統計方法基本上來自于一些實質性學科的研究活動,例如,最小平方法與正態分布理論源于天文觀察誤差分析,相關與回歸源于生物學研究,主成分分析與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研究。抽樣調查方法源于政府統計調查資料的搜集。歷史上一些著名的統計學家同時也是生物學家或經濟學家等。同時,有不少生物學家、天文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人口學家、教育學家等都在從事統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他們在應用過程中對統計方法進行創新與改進。另外,從學科體系看,統計學與實質性學科之間的關系絕對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將實質性學科看作是縱向的學科,那么統計學就是一門橫向的學科,統計方法與相應的實質性學科相結合,才產生了相應的統計學分支,如統計學與經濟學相結合產生了經濟統計,與教育學相結合產生了教育統計,與生物學相結合產生了生物統計等,而這些分支學科都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是統計學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應實質性學科的分支,所以經濟統計學、經濟計量學不僅屬于統計學,同時屬于經濟學,生物統計學不僅是統計學的分支,也是生物學的分支等。這些分支學科的存在主要不是為了發展統計方法,而是為了解決實質性學科研究中的有關定量分析問題,統計方法是在這一應用過程中得以完善與發展的。因此,統計學與各門實質性學科的緊密結合,不僅是歷史的傳統更是統計學發展的必然模式。實質性學科為統計學的應用提供了基地,為統計學的發展提供了契機。21世紀的統計學依然會采取這種發展模式,且更加注重應用研究。
這個趨勢說明:統計方法的學習必須與具體的實質性學科知識學習相結合。必須以實質性學科為依據,因此,財經類統計專業的學生必須學好有關經濟類與管理類的課程,只有這樣,所學的統計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統計的工具屬性才能夠得以充分體現。
(二)統計學與計算機科學結合的趨勢
縱觀統計數據處理手段發展歷史,經歷了手工、機械、機電、電子等數個階段,數據處理手段的每一次飛躍,都給統計實踐帶來革命性的發展。上個世紀40年代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誕生,給統計學方法的廣泛應用創造了條件。20年展起來的多元統計方法雖然對于處理多變量的種類數據問題具有很大的優越性,但由于計算工作量大,使得這些有效的統計分析方法一開始并沒有能夠在實踐中很好推廣開來。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誕生與發展,使得復雜的數據處理工作變得非常容易,那些計算繁雜的統計方法的推廣與應用,由于相應統計軟件的開發與商品化而變得更加方便與迅速,非統計專業的理論工作者可以直接憑借商品化統計分析軟件來處理各類現實問題的多變量數據分析,而無需對有關統計方法的復雜理論背景進行研究。計算機運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規模統計調查數據的處理更加準確、充分與快捷。目前企業經營管理中建立的決策支持系統(dss)更加離不開統計模型。最近國外興起的數據挖掘(data mining,又譯“數據掏金”)技術更是計算機專家與統計學家共同關注的領域。隨著計算機應用的越來越廣泛,每年都要積累大量的數據,大量信息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信息過量,難以消化;信息真假,難以辨識;信息安全,難以保證;信息形式不一致,難以統一處理;于是人們開始提出一個新的口號“要學會拋棄信息”。人們考慮“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沒,而是從中及時發現有用的知識,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對這一挑戰,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dmkd)技術應運而生,并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數據挖掘就是從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聲的、模糊的、隨機的實際應用數據中,提取隱含在其中的、人們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潛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識的過程。數據挖掘是一門交叉學科,它把人們對數據的應用從低層的簡單查詢,提升到從數據中挖掘知識,提供決策支持。在這種需求牽引下,匯聚了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數據庫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統計、可視化技術、并行計算等方面的學者和工程技術人員,投身到數據挖掘這一新興的研究領域,形成新的技術熱點。雖然統計學家與計算機專家關心data mining的視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說,data mining與dss一樣,使得統計方法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因此,統計學越來越離不開計算機技術,而計算機技術應用的深入,也同樣離不開統計方法的發展與完善。這個趨勢說明:充分利用現代計算技術,通過計算機軟件將統計方法中復雜難懂的計算過程屏障起來,讓用戶直接看到統計輸出結果與有關解釋,從而使統計方法的普及變得非常容易。所以,對于財經類統計專業的學生來說,一方面要學好統計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學會利用商品化統計軟件包解決實踐中的統計數量分析問題,學好計算機信息系統開發的基本思想與基本程序設計,能夠將具體單位的統計模型通過編程來實現,以建立起統計決策支持系統。
所以統計與實質性學科相結合,與計算機、與信息相結合,這是發展的趨勢。了解這一點,再來看我們目前教育中的問題就更加明顯了,所以一些課程要改革,教學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談一談統計教育需要改革的幾個方面。
二、統計教育的改革
(一)統計專業課程建設問題
專業建設考慮的是應當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和怎樣培養這樣的人才。專業建設的核心問題是課程設置和規范課程內容。課程設置主導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統計理論人才應當設置較多的數學課程,目的是讓學生能對各種統計方法有較深刻的理性認識;培養應用統計人才應當設置較多的相關應用領域的專業課程,目的是讓學生如何能將統計方法正確地運用到相關領域。例如培養從事經濟管理的統計人才,在課程設置上至少應當包括四方面的知識:(1)經濟理論課程,讓學生了解經濟活動的主要進程和基本規律;(2)研究社會經濟問題主要統計方法,包括常用的統計數據搜集方法,統計數據處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適用電腦技術,讓學生初步掌握運用電腦進行統計數據處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技能;(4)有關統計理論和統計實踐中的前沿性問題,目的不在于要學生真正掌握這些問題,而是讓學生了解統計理論和統計實踐的前沿發展動態,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
統計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中,有兩個焦點問題:一是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統計學的興趣;二是應用什么教學手段來達到較好的統計教學效果等。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手段,更新教學方法,促使教育技術、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有機結合。
1.改灌輸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特別注重教育多樣化和多層次性,不僅讓學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數據的技術,還要教學生讀懂數字背后的事實。學會按照具體與抽象、動態與靜態、個體與總體、絕對與相對、一般與特殊、演繹與歸納等不同的思維方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注重利用一題多解與一題多變,開拓學生的發散思維。
2.改單向接受式的教學為雙向互動式教學,以案例分析與情景教學開啟學生的思維閘門,使學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識,發揮其獨立思考與創造才能,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3.構建以課堂、實驗室和社會實踐多元化的立體教育教學體系。在傳授和學習已經形成的知識的同時,加強實踐能力鍛煉,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只有將統計學的方法結合實際進行應用,找到應用的結合點,才能使統計學獲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統計學與計算機教學相結合
教材要與統計軟件的應用相結合。現在許多教材都是內容與軟件分家,現在計算機已非常普及,無論是高校、高職和中專,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會用統計軟件分析數據,不管哪一個層次,都已說不過去。統計學是一門應用的方法型學科,統計學應從數據技巧教學轉向數據分析的訓練。統計學與計算機教學有機地合為一體,讓學生掌握一些常用統計軟件的使用。除了要培養學生搜集數據、分析數據的能力外,還要培養學生處理大量數據的能力,即數據挖掘的能力。
(四)教學與實際的數據分析相結合
統計的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課本上,案例教學與情景教學應成為統計課程的重要內容。統計教學和教材增加統計實際案例,通過計算機對大量實際數據進行處理,可以在試驗室進行,亦可在課堂上進行討論,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統計思想和方法,而且鍛煉和培養了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電腦、網絡來教學的新型教師
電腦、網絡的出現,不僅改變了教學的手段,還深深地影響著教學的內容,因為它影響著經濟、生活的發展和需求。語文(中文、外文)、數學、計算機、專業知識是一個統計人才必備的素質,它們之間不是分離的,而是要盡可能結合在一起來進行教學,各管各教一套的辦法已不適應現代化教育教學的需要,現代教育特別注重教育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網絡化、社會化和國際化、多樣化和多層次,有了電腦、網絡,必需要更新,要培養出一批能用電腦、網絡來教學的新型教師,以便培養出新型的21世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賀鏗.關于統計學的性質與發展問題.中國統計,2001.9.
- 上一篇:勞動教育課程建設
- 下一篇:企業采購管理辦法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