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城市的特點范文
時間:2023-07-06 17:42: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城市的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生態旅游;綠色財政支出;環保;節能
近年來,城市化進程加速,城市環境和能源危機也隨之而來。與之對應,城市旅游業粗放式甚至掠奪式的發展模式也對環境造成了不良影響。面對這種局面,生態旅游的概念得到提出并受到關注。所謂生態旅游城市是指運用生態學、經濟學和旅游學的原理,遵循生態規律與城市發展規律,以生態城市建設為基礎,以城市生態旅游為主線,以自然生態的良性循環及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為核心,以建設城市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進行規劃、建設和管理的現代化新型城市。它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交互作用的高級階段。
在生態旅游城市的發展中,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生態旅游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環境作為一種典型的公共產品,具有很強的“外部性”特征,需要政府進行支持和引導。環境保護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綠色財政支出就是以財政收入為保障,維持和保障基本環境,以滿足公共需求。在我國“十二五”規劃發展綱要中,也正式確立了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基本公共服務的地位,要求加大投入,使不同地區、不同階層逐步享有基本均等的環境公共服務,本文將綠色財政支出定義為節能環保支出,因該類支出于2007年才進入財政收支大類中,因此選取2007-2010年的財政數據作為分析對象。
秦皇島市作為首批沿海港口開放城市,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包括大海、沙灘、湖泊、溫泉、青山、森林、濕地和特殊地質地貌等,以及古長城、名人別墅療養度假區等人文資源,為旅游業提供了極佳的發展條件,旅游業迅猛發展,但同時生態環境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面對環境制約旅游業發展的局面,秦皇島市提出綠色發展戰略:堅持以人為本,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主線,全面推進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的綠色發展,發展成為生態良性循環、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生態旅游城市。
根據所收集到的各方資料,包括期刊文獻、秦皇島市財政局、統計局、環保局所公布的官方資料,本文試圖分析秦皇島市綠色財政支出即綠色財政支出的發展趨勢及特點,研究生態旅游城市發展過程中關于環境保護財政支出存在的問題,為政府在促進生態建設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提出更為客觀的建議。
一、秦皇島市綠色財政支出特點分析
1.綠色財政支出特點
2007年之前,綠色財政支出即環境保護支出并不像國防、衛生等支出作為大類單獨列支,屬于城市維護建設支出的子項目“環境保護和城市水資源建設支出”,到2007年,伴隨著政府收支科目改革,環境保護正式以“節能環保”大類進入財政預決算中,基于該數據的特性,筆者從絕對規模、相對規模、環境支出結構等家督,對2007-2012年秦皇島市綠色財政支出進行較為詳細的分析。
從相對規模上看,2007年秦皇島市公共財政支出中有2.31%用于節能環保,到2012年穩步增長到2.46%,這說明公共財政中新增財政支出有效地保障綠色財政支出的穩定增長。
從2012年秦皇島市公布的政府財政決算數據看,2012年,秦市綠色財政支出主要用于污染防治(4.05億元),環境保護管理事務(0.24億元),環境監測與督察(0.15億元)和污染減排(0.14億元),分別占到環境保護總支出的88.42%,5.2%,3.2%和3.1%。
從2012年秦皇島市地方一般財政支出各部分構成及比例看,綠色財政支出占一般預算支出的比例較高,為4.58%,在全部大類支出中排名第7,參照我國2012年財政統計年鑒,全國綠色財政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為2.47%,比較可以得出秦皇島市在綠色財政方面的支出比重較高,對環保節能的重視保障了秦市生態旅游城市的建設發展。
2.與國外典型旅游城市環境支出的對比
為借鑒國外成熟生態旅游城市在綠色財政方面的成功經驗,筆者選取加拿大渥太華市,美國華盛頓市和秦皇島市在2011年的財政支出數據進行比較分析。
資料來源:Government of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FY 2011 Budget - Gross Funds;Budget 2011-Operating and Capital Budg秦皇島市2012統計年鑒,環境公報
從表1中可以看2011年秦皇島市財政支出總額與加拿大渥太華市總額大體相同,而明顯低于華盛頓市,從綠色財政支出額看秦皇島市處于較低水平,較華盛頓市低0.38億美元,較渥太華市低0.24億美元,但從綠色財政支出的比重來看,秦皇島市高于華盛頓市,低于渥太華市,處于中間位置。
從三個市的支出明細表可以看出,華盛頓市支出項目最為清晰,項目列支更為詳細,清晰度和透明度更高,秦皇島市項目分類不盡合理,其中多個項目有重復和相互重疊的可能,渥太華市分類較為簡略,清晰透明度較差。
從結構構成來看,渥太華市主要投資于固體廢物的再回收與重新利用,華盛頓市主要致力于提高能源效率和能源的保護開發,而秦皇島市工作主要集中污染防治上,秦皇島市的綠色財政支出偏重事中和事后處理,呈現出“輕預防和基礎、重控制和治理”的特征,這也是我國環境保護的特點。
二、結論及建議
通過對秦皇島市相關數據的分析,筆者發現,秦皇島市財政支出正不斷向綠色保護傾斜,相對于全國總體情況來說,秦市作為生態旅游城市,對于環境的重視程度相對較高,但綠色財政支出在整個財政支出體系當中處于相對薄弱的地位,但距離生態旅游城市的總體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通過綠色財政的結構分析發現秦市對于環境的保護支出的內部分配結構不盡合理,支出主要致力于節能減排和污染防治領域,這種“事后補救”的保護特點制約著公共環境基本服務的提供,同時不能從根本上提升生態環境質量。通過與美國華盛頓市、加拿大渥太華市在綠色財政支出總量、結構的對比分析中,可以看出秦皇島市在環境保護分類上較模糊,不利于進行統計分析和對比分析,受我國經濟發展情況的限制,秦皇島市財政支出規模距離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但綠色財政支出的比重相對合理。為此,本文認為秦皇島市在建設生態旅游城市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優化環境的綠色財政支出結構比例,實現生態環境的高效率的改善,倡導“綠色”財政,逐步提高綠色財政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集體措施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加大政府綠色財政支出的力度
在生態旅游城市建設的過程中,應以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為核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兼顧經濟、環境、社會,一方面加大對環保產業的投資力度,提供更加高效的環境保護的物質技術,加大對工業廢物的回收利用程度,從而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同時加大環保配套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支出,如城市公園建設維護、水利工程的建設;另一方面,加大對綠色產業的引導力度,以政府為主體,引導社會企業走向綠色化的生產道路。
2.優化綠色財政的支出結構
當今綠色財政支出的結構還需要進一步優化,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收取治污費,明確企業和個人在節能減排和污染治理中的主體地位,相應的政府應減少在這些領域的公共支出,應將更多的資金用于生態環境維護、基礎社會建設、監管建設等方面,將綠色財政支出從現存的“輕預防重治理的”模式逐步過渡到“重預防,重全面維護”的模式。
3.加強綠色財政支出的效率
從效率的評估上,綠色財政支出應該強調環境基礎設施的保障和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的建設,從公平角度上看,環境公共服務應在地區間、群體間大致相等,秦皇島市作為典型生態旅游城市,其綠色財政支出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從全國范圍來看,地區間、城鄉間仍存在不公平的現象,因此從長遠來看,環境基本服務應保證全體公民都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數量相當、質量相近的環境基本服務。
4.加強綠色財政支出資金的會計控制
綠色財政資金的使用關系著政府的形象,更影響城市建設的進程。資金是否投放到位,投放后是不是只投不管,這都是綠色財政資金在使用和控制過程中應該高度重視的問題。國外的經驗表明,績效會計控制是規范財政資金使用、提高使用的效率和效益的有效地制度保障,同時也符合我國近年來實施的政府會計制度,因此加強綠色財政資金的會計控制也是今后城市建設過程中的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郭佩霞 高鳳琴:論環境保護與綠色財政支農體系[J]新疆財經 ,2005.2:5-6.
[2]盧洪友 祁 敏:我國環境保護財政支出現狀評析及優化路徑選擇[J]環境保護,2012.17.
[3]羅永軍:秦皇島市綠色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D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8.
[4]夏友照:生態旅游城市建設研究-以國家級森林城市琿春為例[D]吉林農業大學,2011.
[4]趙 怡:關于完善綠色財政體制的研究-以山東省為例[D]山東大學,2009.
[5]Budget 2011-Operating and Capital Budget[R] the Audit Budget & Finance Committee,2011.3.
篇2
關鍵詞:生態城市;規劃;設計
一、生態城市規劃的概念
生態城市規劃主要是結合了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采用科學、系統的手段去建設社會、經濟和自然協調發展的生態城市。在研究、辨識、設計和模擬人工生態系統內關系的基礎上,尋找一個最佳的生態位,提出人和城市復合生態系統相協調的優化方案的規劃。
二、生態城市規劃應當遵循的原則
城市是一個具有高度人工化的生態系統,其受影響的因素很多,具有不穩定、不完善性,沒有自然系統那樣較為完善的自控機制,因此在,城市規劃中要根據一定的生態學原則去對城市內部的各個要素之間進行協調,以保護城市的生態系統,促進人、社會和自然的協調發展。
(一)成長性原則
城市是人們生存、工作等活動的重要基礎,因此其建設是一項較為復雜而又重要的工程。城市處于一個動態體系之中,這是由于它是在社會的經濟發展中不斷地發展和變化著的,因此在城市的建設過程中應當不斷的進行規劃方針的變化,為未來的城市發展留下足夠的空間。還要合理的利用城市的資源,并注意保護城市的歷史、文化等物質和精神文明的建設。
(二)整體性原則
在城市生態系統規劃建設中,要站在宏觀的角度去追求經濟、社會、環境的效益的協調統一和共同發展。首先要注重城市發展和質量之間的平衡。這就要充分的了解城市的生態系統結構,樹立全局觀念,不斷的完善城市的整體規劃與設計,根據城市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容量控制,使城市的人口、土地和綠化以及交通都在合理的范圍內建設。要堅持城市的經濟與環境之間的平衡發展,不斷的優化城市的生態結構。在城市的整體規劃中,要根據區域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在整體之中把握區域內的布局和利用。
(三)多樣性原則
多樣性原則主要是針對城市范圍排出人的活動,其它各種生物的活動原則。在遵生態規律之下呈現的基因、物種等不同物體之間的差異程度。而城市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環境之間的系統結構,功能作用之間形成了緊密的聯系,其和大氣環境、水環境、巖土環境等要素相互協調后形成了生態環境基礎,總體反映了生物與生境間、生態環境__與人類間交錯復雜的關系。而城市生態環境主要說的是是在某個區域內,其人口、資源、環境等受到某種關系的影響而形成了相對集中的區域。
三、生態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
(一)生態要素的調查
主要目的是調查搜集規劃區域內的自然、社會、人口、經濟與環境的資料與數據,包括歷史資料的搜集、實地取證、測試、社會調查與遙感技術應用等,為充分了解規劃區域的生態特征、生態過程、生態潛力與制約提供基礎。
(二)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及規劃目標的研究
1、評價指標體系是描述和評價某種事物的可量度參數的集合,應根據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的特點,采用系統工程中的德爾斐專家咨詢法和多目標決策法,在參考和吸收傳統指標的同時,結合城市生態系統外向型經濟發展的特點,從協調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著手,充分發揮人對復雜系統的辯識能力,建立一套科學、綜合、簡潔、完備的評價指標體系。
2、確定生態城市規劃的總目標、近遠期目標和年限,應同城市總體規劃近遠期目標和相應的年限一致,以利用同步、協調、可比、互為應用。
(三)生態功能區劃與土地利用布局。
1、生態功能區劃。生態功能區劃是進行生態城市規劃的基礎,根據城市生態系統結構特點及其功能,劃分為不同類型的單元,研究其特點、結構、環境污染、環境負荷以及承載力等問題,為各生態區提供管理__對策。區劃的方法可用數值聚類法等。具體操作時,可將土地利用評價圖、工業和居住用地適宜度等圖紙進行疊加,并結合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綜合分析,進行城市功能分區。
2、土地利用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間配置直接影響到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的優劣,故無論是新建城市或改建城市的生態規劃都必須因地制宜地進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在生態城市的規劃中,應綜合研究城市用地狀況與環境條件的相互關系,按照城市的規模、性質、產業結構和城市總體規劃及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提出調整用地結構的建義和科學依據,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趨于合理。
(四)環境污染綜合防治規劃
環境污染的綜合防治是城市規劃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應當站在整體的角度,根據城市的自凈能力以及城市的污染度等各方面的因素制定好污染的綜合防治規劃,控制城市污染物的總體排放量,建立數學模型對城市的環境要素發展的趨勢以及影響的程度進行預測,根據不同時期的環境污染對城市的環境的污染狀況和將要實現的環境目標對城市的生態環境質量進行質量管理。
四、結語
城市作為人們生活居住和工作等一切活動的重要地域,其環境質量高低、規模大小以及是夠合理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因此在城市建設中,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可持續發展,從長遠的、整體的利益出發,綜合考慮城市的人口、環境以及經濟發展等各方面的因素,充分的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資源,保護城市的生態環境,為人類營造一個生活和工作的優質環境,最終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篇3
1.生態型城市發展規劃的主要內容
在城市化發展進程中,建設科學的、實際的和起點高的生態型城市,對城市的經濟、社會、人文和生態等的發展方向有重要影響,將其置于城市規劃的過程中,能夠為生態型城市的建設提供重要保障。生態型城市的建設,不僅需要遵循符合生態環境的基本原則,對城市進行生態規劃,還需要對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規劃設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發起“人與生物圈計劃”的研究課題,該課題為生態城市的規劃,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及規模樣板。其最主要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生產力和創造力,為人類創造舒適的生活環境,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自然與自然的相互和諧。
2.生態型城市規劃存在的價值
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以及對城市進行生態型規劃,對社會的發展都存在重要的價值,主要表現以下主要內容:第一,生態型城市的建設,有助于利用本地資源,促進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相互協調發展,形成合力的發展規模;第二,生態型城市的建設,對環境問題和自然資源緊缺有一定的緩解作用,降低了城市發展的阻礙力度;第三,生態型城市的建設,為社會和自然的和諧發展創造了健康文明的消費環境,構建了一種新型的生態文明體系;第四,生態型城市的建設,同時帶動了城鄉建設,為生態文化城市的形成創造了環境;第五,生態型城市的建設,推進了生態產業結構的形成,有利于對傳統產業進行生態化發展;第六,生態型城市的建設,確保了生態經濟的首要地位,保證了經濟的快速發展;第七,生態型城市的建設,協調了自然和社會的整體需求,為城市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優良的環境條件,實現人與自然與社會之間的和諧。
二、規劃和建設生態城市遵循的基本原則
1.城市生態的承載力原則
從生態學的角度來講,城市承載力原則,指的是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城市的生態系統對城市中的人類活動強度的承載極限。城市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城市發展的規模有一定的限制,因此,生態條件也存在著一定的極限承載力。城市的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對其發展規模有一定的限制,為了保證城市生態的承載力原則,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城市規劃進行要求:第一,在城市規劃過程中,環境的凈化直接關系到城市環境質量,影響城市的發展規模,因此,需要首先考慮環境的凈化功能;第二,在城市規劃過程中,需要將城市重點產業的數量、布局和種類,進行生態規劃,確保產業的生態資源能夠合理的開發和利用;第三,在城市規劃過程中,對城市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進行評估,并通過經濟和技術水平、社會和生活環境等手段,來提高承載力;第四,合理調控城市人口數量,對城市布局和密度進行合理分配,這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重要要求。
2.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原則
環境經濟學,即生態經濟學。在早期曾經被稱為公害和污染經濟學,是一種經濟和生態相互融合的一種交叉學科。在生態經濟系統中,該交叉學科有效地對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進行融合,對經濟問題進行研究,同時還對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其中,城市是一個人口眾多、人工生態環境復雜、消費系統龐大等的整體,具有較為薄弱的還原系統,很容易造成生態環境的惡化。因此,為了建設良好的生態型城市,需要將生態經濟學理論,作為建設城市的重要指導,對城市的生態環境進行規劃、設計和管理,實現生態型城市的建設。并在遵循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原則中,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系統,確保城市建設的生態發展。
3.自然與人之間的和諧原則
人們為了追求自身利益,對自然資源的過渡使用和掠奪,導致較多的自然資源急劇減少,造成全球性質的環境資源危機和生態危機。這種片面追求效益,不顧生態的行為,為社會的長期和諧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傷害。為了建設生態城市,就需要強調自然和人之間的和諧,在城市規劃中,保護和改善環境,為居民創造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和整潔的生態型城市。
4.生態型城市的成長性原則
城市規劃是隨著城市的發展而變化的,而城市發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其發展空間的存在為生態系統的成長提供了基礎。人們在遵循自然成長性原則的同時,還需要根據自然演變的規律進行規劃。在城市規劃中,運用成長性原則,會確保城市的健康長遠發展,將城市的文化、歷史、建筑、物質等作為一種生命形式,進行保護、更新和維護,是生態型城市成長性原則的重要表現。
5.生態型城市的個性原則
篇4
關鍵詞:生態城市;建設模式;生態空間體系
中圖分類號:TU984.11+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曾多次鄭重提出,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要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物質文明是人類在社會發展中改造自然的物質成果,它表現為物質生產的進步和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生態文明是人類在發展物質文明過程中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成果,它表現為人與自然和諧程度的進步和人們生態文明觀念的增強。
生態城市現在是我國人居環境規劃領域的研究熱點。全國的各大城市,也開始引入了“生態城市”的理念,上海,廈門,天津,成都等各一二線城市也開始結合自己的地理位置,構建了有自己特色的城市生態空間體系。本文首先將引入生態城市這一概念,然后討論國內各城市在進行城市生態化所做的進展,以及相應的建設模式。
1 生態城市的概念和特點
生態城市首先是在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MAB)”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提出以后立刻受到廣泛關注。生態城市的概念目前并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但對生態城市的特點和標準卻已打成共識。生態城市的特點主要有:和諧性、高效性、持續性、整體性、區域性和結構合理、關系協調七個特點。
2 我國生態城市的建設經驗
我國生態城市的建設與國外的生態城市建設相比,無疑有許多不足,但是在建設過程中,結合自己的地方特色,仍然有很多城市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2.1 生態網絡化和原生化兼具
生態網絡化是指由多個生態節點縱橫交錯,通過河流、山脈等渠道而形成點、線、面網絡形狀的一個各生物種群互利共生的網絡系統。生態原生化,主要是指在原有的森林、草原、湖泊等自然地貌的前提下,對該城市的建設進行更精心的“綠色”規劃,實現周圍自然環境真正意義上的原生化。以武漢的城市生態網絡化和原生化舉例。武漢城市建設模式是“環-楔-廊”的網絡模式。由長江,漢江及其遍布整個城市的中小型湖泊構建了“兩軸”,“兩環”,“六楔”,“多廊”的“兩軸兩環、六楔多廊”的生態網絡體系。以長江,漢江為“兩軸”;以三環線防護林帶及其沿線的中小型湖泊為主體形成的生態內環和以外環線防護林帶及其沿線的大型湖泊、農業生態空間為主體形成的生態外環。以主城區周邊的六個湖泊水系構成“六楔”;利用武漢本地自然山水,建造多處城市公園,形成“多廊”。
2.2 綠色交通為主導的交通發展模式
綠色交通主要為了解決城市中人們過度依賴機動車所帶來的局限及環境問題。以天津生態城的綠色交通系統模式為例:在城市規劃之時就能考慮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布局以達到城市的出行總量以及出行總消耗最小,使得大規模使用綠色出行方式成為可能;確立慢行交通方式在全方式出行中的絕對主導地位,確立公共交通在機動化出行中的主導地位;結合生態城周邊條件合理布局各類用地,建立從內到外,從慢行到機動,從內聚到開放的空間布局理念。
2.3 發展循環經濟
發展循環經濟即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以唐山曹妃甸生態城為例,生態城整體能源策略是首先降低能源需求,在此基礎上再盡量利用可再生能源。通過能源、垃圾和水資源的協同利用。1)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資源,使用風能和太陽能雙供電;2)使用新能源技術,建設項目采用地源熱泵和海水源熱泵技術;3)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廢水,垃圾,構建黑灰水分類收集系統,氣力垃圾回收系統,沼氣堆肥,中水回用等為一體的資源管理中心。
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不足
國外已有很多成功的生態城市建設,比如被譽為最接近生態城市理念的巴西庫里蒂巴,丹麥的生態城市建設,澳大利亞懷阿拉城市建設等。與國外已有的生態城市相比,我國目前做興建的生態城市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生態教育。庫里蒂巴學生在學校會受到與環境有關的教育,還有環境大學對市民進行免費的環境教育。丹麥在學生課程里加入生態課,學校的一些課程設計也圍繞著生態城市的主題。
大眾參與。丹麥將每年8月和9月的星期六定位生態市場交易日。商販們會攜帶生態產品在城區的中心市場進行交易,通過生態交易日既提高了市民對生態城市的認識,又鼓勵了生態食品的生產和銷售。
完善的法律政策及管理體系。國外的生態城市目前均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政策和管理上的保障體系,確保生態城市建設得以順利健康的發展。而我國城市政府相關部門普遍對生態城市的職責分工并不明確,缺乏系統完善的管理體系。國外生態城市政府通過對自身的改革,包括政府的采購政策、建設計劃、雇傭管理以及其他政策來明顯減少對資源的使用,從而保證城市自身可持續性的發展。而我國城市環境治理職能幾乎全由城市政府承擔,這導致了政府負擔過重,制度不夠完善和大眾參與不足等問題。
結論
生態城市的實踐還遠沒有達到理論所應有的高度,而國內生態城市的實踐比之國外差距也很大,但往這個方向努力所獲得的經驗則應該值得我國所有城市學習。
【參考文獻】
傅曉娜.國內外生態城市建設淺析.職教論壇.2009
篇5
關鍵詞:園林生態;城市形象;塑造
1 城市形象建設及園林生態的重要意義
1.1 城市形象建設及意義
城市形象是城市性質、功能和文明的表現,是城市留給公眾總體印象和實際評價,其反映了城市的綜合實力和發展活力,同時,也反映了公眾對城市的認可和滿意程度。城市形象與城市經濟發展有密切的相關性,其對城市的現代化建設也有很大的影響[2]。總的來說,良好的城市形象有助于經濟振興和整個社會的全面發展。
1.2 城市園林生態的作用
城市園林具有美化城市環境,改善城市環境,傳播城市文化,提高居民生活品質等眾多優點,特別是在城市更新節奏加快和居民對生活品質要求越來越高的前提下,城市園林以其不可替代的生態優勢和景觀優勢成為城市發展的關鍵動力之一,在城市的建設中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2 園林生態塑造城市形象的原則
2.1 尊重自然環境
城市園林生態環境的建設必須以原有自然環境為基礎,通過順應氣候特征,尊重地形地貌,運用鄉土植物等方法來維持城市的特點,從而塑造出獨特的城市形象。
2.2 與人工環境相結合
城市園林生態環境的建設本質上是按照城市土地利用的規劃進行,其與城市的功能分區、結構、交通路網等密切相關。在城市園林生態環境的建設中,充分利用城市整體規劃,與城市發展相適應,從而起到限制城市無限擴張的作用,并保證現代城市具有良好的環境。
2.3 與地域文化相結合
城市地域文化是經過長期經營、創造、演變的有共同價值的文化,主要表現在歷史遺跡、歷史文化、民風民俗等方面。在城市園林建設中應保護和利用歷史遺跡,使城市在現代化建設中彰顯歷史淵源。為發揚城市的歷史文化,在城市地域性特色營造過程中還應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將歷史文化融入到現代化城市建設中。在園林設計中還應有意識地將地域風俗習慣反映到城市建設中,從而促進城市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高城市文化特色與形象。
3 園林生態塑造城市形象的方法
城市的特點是其形體結構發展的結果,城市功能和城市空間布局都是以城市形體結構為基礎的,城市園林作為維系城市與人的天然紐帶,在城市形體結構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城市園林布局最能體現城市的形體結構,在充分利用城市自然環境、人文特點、整體布局的基礎上,將地域性諸要素融入到城市園林生態環境的建設中,可以發揮城市園林生態的作用,展示城市的地域風貌和人文特色。
從“面”這一層次看,城市園林生態環境建設中的自然地理結構和地貌特征是城市獨有的區域特色,應通過對城市園林的合理布局,將城市園林生態融入到城市建設的大系統中,使其成為城市景觀的主旋律。城市邊緣作為城市三維空間的邊緣,最能反映城市的地域特色,需要加強城郊綠地的保護和建設來發揮城市邊緣特征,表現出城市園林生態的景觀效應。在城市園林生態環境建設中,還應將各類園林景觀在城市中均衡分布,從而發揮園林綠地的最大效用。
城市園林生態環境在“線”這一層次是指以城市中潛在的特色資源為基礎展開的交通型綠色、濱水型綠色、文化遺產綠色等綠色,通過將城市中帶有地域特色的線性自然與人文景觀元素聯系在一起,是各類園林生態景觀緊密聯系,形成完整的城市園林生態空間體系,有助于城市形象的充分展示。交通型綠色通道的建設一般是通過城市交通將城市園林景觀串聯起來,給人們以最直觀的地域特色體驗,在城市園林布局中應充分重視道路和城市的發展規劃,從而創造有序的城市地域景觀。濱水型綠色通道是基于城市水系的城市園林布局方法,通過充分利用水系廊道來改善城市園林生態環境,并與歷史遺跡保護與歷史文脈相結合,營造出獨具魅力的地域景觀。文化遺產綠色通道是將特殊的文化資源集合成線性景觀,從而更易于城市地域歷史文化特色的體現,使原本缺乏活力的點狀遺產重新煥發青春,促進城市文化的發展。在城市園林布局中,還應從“點”這一層次上進行優化,通過將各具特點的園林生態景觀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合理布置,可以改善城市景觀的視覺效果和提高城市景觀的異質性,從而塑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形象。
4 結論
在城市園林生態環境建設中,必須充分協調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并通過城市人文的傳承來塑造城市的特色,按照面、線、點的思路進行園林生態景觀的規劃與設計,從而塑造出城市的獨特形象。
參考文獻
篇6
生態城市規劃是以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為目標,以建設生態城市為基本要求,通過多學科的應用,科學、系統的達到人、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通過科學手段對人工生態系統進行辨識以及模擬,從而確定最佳的生態位,同時能夠提出人與自然、自然與社會共生、協調發展的方案。生態城市規劃需建立在眾多規劃的基礎上去實現,對城市規劃、建筑規劃、環境規劃提出具體要求,根據政府制定的規劃綱要,對城市建設工作進行系統的規劃。另外,生態城市規劃是基于自然基礎之上的人類活動,必須符合自然規律,在滿足建設條件的情況下,實現城市社會經濟、人文以及民生方面的進步,使生態城市的建設目標、發展方向更加符合城市的整體要求。同時,生態化城市體系強調的是本地區的各方面都能協調發展。生態化城市首先要解決的是城市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問題,對經濟、人口規模以及自然資源進行調整,以期達到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生態城市規劃與其他規劃有著明顯的不同,但是也有著聯系。城市規劃強調的是對城市的空間以及時間進行統籌安排,實現城市資源的合理配置,城市功能的合理化與科學化,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同時對產業進行規劃布局,對單位平方內的建筑密度進行優化,另外,城市規劃對建筑設計也提出了很高的技術要求,使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能夠融為一體。城市生態規劃主要是對城市所在的自然環境進行恢復與調節,使之能夠促進城市的發展,規劃的對象主要是水、土壤、空氣等自然物質。這里面涉及到環境的保護與治理、水土的再生、水源的保護以及城市的綠化等等方面。生態城市建設的涉及面要比城市規劃更加廣泛,強調運用自然的手段進行協調與治理,根本目的是為了城市與自然能夠長期和諧與共存。
2生態化城市發展現狀
目前,不少城市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資源枯竭的預警,最嚴重的或許是水資源。但是由于我國自然資源分布極不均勻,加之人們對資源的浪費,使得資源的供需關系日益緊張。于是,國家提出了建設生態化城市的措施,而且生態化城市也是解決城市資源日益短缺的必要途徑。國內很多城市都開始試行生態化城市建設,很多現象都在表明,我國的生態化城市建設正在邁向新的臺階。但是,由于我國的城市生態化建設尚處于初級階段,相關的城市管理經驗相對不足,使得我國的城市化進程遇到很多阻礙,制約了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城市生態化建設需要多個部門協調運作,但是對于生態理論方面的指導,目前很多城市都很缺乏。雖然其他諸如環境保護、園林景觀、地理地質等學科都與城市管理階層進行了合作,但是效果來看并不是很好,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城市管理經驗上的不足,缺乏有效使各機制協調運行的方法。特別是一些城市社會學家,在城市的管理中并未參與太多活動,無法充分發揮智囊團的作用。所以,面對生態化城市建設等多方面的問題,還需要在未來相當時期內加以解決。
3生態化城市規劃要點分析
城市的管理者在進行城市的規劃時,要精心做好城市生態的方方面面。真正實現城市的生態化目標,需要對城市文化、城市形象以及城市的獨特風格等多方面進行優化設計。在生態城市規劃中主要有三種基本設計,分別是:城市住區設計、城市產業設計以及城市景觀設計。
3.1城市住區設計
生態化城市規劃方面城市住區的設計要包含四個基本原則,分別是:保障綠化率、提高生態技術應用水平、節能環保、合理布局。
(1)保障綠化率。在城市規劃的實行過程中要注意保障綠化率,積極推廣綠色植被的栽植,同時,加大對人工湖的建設力度,在居住區增加綠地面積,對居住區的房頂與墻壁實習綠化。在居住區內必須指定公共綠地的面積標準,敦促各單位堅決實行。
(2)提高生態技術應用水平。政府應鼓勵生態技術的發明創造,對發明生態技術并有著良好效果的或者個人進行物質上的獎勵,對相關科研單位進行補貼,加大對科研工作的資金投入。同時,在城市全面推廣生態技術的使用,對起模范帶頭作用的企業或者個人進行獎勵,建立相應的獎勵制度。
(3)節能環保。對建筑材料的使用要嚴加規范,敦促建筑企業使用低耗材、無污染的建筑材料,堅決查處使用有毒建材。同時,應避免使用能夠造成水污染、光污染以及化學污染的建筑材料,另外對放射性建材嚴加控制,避免在市場上進行流通。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規范,對建筑企業嚴加管理。
(4)合理布局。居住區要充分考慮到居住區的地理環境,對區域內的水資源、空氣等多方面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從長遠目標出發,對住宅區的選擇要進行科學的選址,避免住宅區處于工業化污染地區。
3.2城市的景觀設計
城市的景觀設計要結合建筑與園林進行綜合設計。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具有自然性與科學性的特點,進行城市景觀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景觀與建筑的有機結合。對空間天際輪廓進行詳細設計,這是建筑景觀設計的重要工作。在城市中進行街道景觀的設計工作,對于整個城市人文素質的提高有著重要作用。高層建筑景觀設計工作同樣也非常重要,要進行應地適宜的設計工作。對于底層建筑景觀要做好統一的規劃,與街道所在商戶進行協商解決。做好園林設計的重點在于是否具有符合城市特點的園林,充分利用好周圍的水源。對園林公園要充分尊重民意,了解民意,促進人工園林與環境的融合。將城市的歷史文化與現念充分結合,與園林融合共通,從而提升園林的藝術氛圍與生態效益。也必須注意,園林設計之外要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
3.3城市產業設計
作為城市經濟發展的發動機,產業的布局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城市的長遠發展。城市產業應該建設成為具有先進生產力與先進生態文明的“排頭兵”。城市的管理者要充分認識到本城市的工業發展狀況,對本城市的產業結構有著深刻的了解,同時著眼于全國的工業發展情況,對本地區的產業發展進行統籌安排。在生態化城市建設中要以高科技、無污染、環保型企業的發展作為主力,支持與鼓勵服務型企業的發展,大力促進教育、旅游等產業的發展。同時政府要對高污染企業進行治理,對于危害生態環境的企業要堅決進行關閉處理。
4結語
篇7
關鍵詞:生態城市;現狀;建設途徑
1 引言
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同時也帶來了生態環境的問題。隨著社會經濟和環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對生態保護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任務,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為使城市自然、經濟、社會和諧共存、持續發展,我國政府提出了“生態城市”的發展模式。目前所倡導的建設“生態城市”,進一步促進了從高碳城市向低碳城市的轉變,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生態城市的概念是在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MAB)研究計劃中首次提出的。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外不少學者對生態城市的內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目前,國內外對生態城市的共識概念是:生態城市是運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指導城鄉發展而建立的空間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環境整潔優美,生活安全舒適,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經濟發達、社會進步、生態保護三者保持高度和諧,人與自然互惠共生的復合生態系統[2]。生態城市的發展目標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生態城市與傳統城市相比,主要有以下幾大特點:包括和諧性,生態城市的和諧性重要的是反映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基礎上,具有合理的生態結構,城市體現出生態系統的健康與和諧;可持續性,體現為自然、社會和經濟的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高效性,生態城市能提高一切資源的利用效率,最大程度的減少資源的消耗,使有限的物質和資源循環利用,降低能耗,最大限度獲得效益;整體性,不單獨的追求經濟效益或是環境的優良,注重整個生態系統的整體效益,謀求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統一與同步發展。
2 生態城市建設的現狀
我國生態城市的建設與發達國家相比,起步較晚但是發展較快。在1984年,江西省宜春市就進行了生態城市的規劃與建設,經過20多年的發展歷程,截至2011年2月有230個地級以上城市提出了以“生態城市”為建設目標,占全國比重的801%[3]。但我國的生態城市建設存在著很多問題,由于前期的發展經驗不足,意識落后和政策上支持不到位,過度強調發展經濟,導致城市的發展結構單一,生態基礎差,城市的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環境容量超出承載負荷,形成總體環境的低質性。這就為后續的生態建設帶來很大的不便。我國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是總體在惡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逐漸擴大。
3 生態城市的建設途徑
3.1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生態意識
通過加大宣傳的力度和方式,提高公眾的生態意識使人們知道自己在環境
中的位置和環境責任,改變傳統的消費方式,倡導綠色低碳消費模式,推進全社會厲行節約,節能減排,提升居民參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的自覺性。逐步引導到居民日常的生活方式,增強自我調節能力,從而保障城市生態系統的運行[4]。
3.2 發展生態經濟,調整產業結構
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帶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同時也帶來的嚴重的環境問題。以前粗放的傳統經濟模式,造成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能源消耗高,形成生產系統的弱勢性和低效性。因此建設生態城市必須注重循環經濟和低碳發展理念,調整城市的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大力發展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從根本上改變城市舊有的粗放發展模式。
3.3 發展生態技術,增強產業持續發展能力
生態城市建設中要始終注重科技創新,以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和海洋技術等為主要內容的新的生態技術革命正在興起和發展,對資源和能源進行可再生利用,投入少量的能量,產生較低的污染或無污染,要與高新技術企業、高等院校研究所建立好良好的合作機制,共同研發生態技術對廢棄物集中回收處理和資源化再利用再循環技術攻關。此外還要吸收、合作、直接引進國外先進環保技術,提高資源循環利用率,逐步走上清潔生產、綠色消費之路,給生態城市建設以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3.4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科學的規劃要考慮經濟、社會、環境的各個方面,要把生態建設、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綜合考慮。確保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要根據發展需要和資源條件。完善規劃,確保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避免無序發展,資源浪費,污染惡化。合理布置居住區、商業區和工業區的位置,以人為本,統籌城鄉規劃建設和城鄉環境治理,建設現代化生態城市[5]。
3.5 環境污染綜合整治
環境質量是生態城市建設的基礎和條件。實施區域內污染源的綜合整治,對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的企業要責令限期整改或關停,加大處罰力度。嚴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的工業準入門檻。要求企業采用能耗低、污染少的清潔生產工藝,保證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以建設清潔舒適、環境優美的生態城市。
3.6 重視城市間、區域間的合作
加強城市間、區域間的合作和交流,努力促進實現技術與資源共享的跨區域流動、優化重組和互惠共生。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應承擔相應的生態義務和責任,實現整體區域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協調發展。
4 結語
生態城市是依據生態學原理提出的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的城市,必須以科學、發展和變化的觀點,來探索生態城市建設問題,不斷探索、研究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努力推動城市穩步、合理的朝著低碳、生態、綠色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梅紅霞.生態文明視野下的生態城市建設-以淄博中心城區為例[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4(8):31~32.
[2] 于洪存,賈玉鶴.沈陽市生態城市建設的必然性研究[J].環境科學導刊,2011,30 (2):12~14.
[3] 李 迅,劉 琰.中國低碳生態城市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城市規劃學刊,2011(4):23~29.
篇8
關鍵詞:生態城市;城市規劃;要點
中圖分類號:S891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我國城市化建設不斷加快,但隨之也帶來了較嚴重的環境污染,這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兩大矛盾,對可持續性發展進程起到了一定的制約,這就需要在城市規劃設計時,要以保護環境為規劃設計的前提,保護生態系統的平衡,打造宜居、綠色的城市,所以進行生態城市規劃變得更具有重要意義。
一、生態城市建設的內涵與特點
生態城市建設能夠更好的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同時也能促進城市經濟取得更好的成績,對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經濟學的原理進行了利用,對人類的經濟社會活動和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協調,能夠更好的促進經濟社會良性發展,同時,在持續發展方面也能實現高效形式,生態城市建設中范圍更加廣泛,其對城市建設過程中鄉村也進行了生態環境建設,城市發展過程中要和周邊的地區相統一,生態城市系統性決定了其建設的全面性。
生態城市的建設能夠推動人們更好地合理利用資源,同時,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要進行改善,在利用資源方面要合理,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也要處理好和自然的關系,實現有序發展。生態城市是一個復合的生態系統,其在發展過程中將自然、社會、經濟等因素進行整合,對環境質量進行重視,同時,對整體效益的實現更加重視。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更加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是生態城市建設的長期目標,對有限的資源進行有限地利用能夠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二、城市規劃中生態規劃的組成要素
(1)、環境的生態化表現
在城市生態規劃設計時,需要以保護自然為基礎,確保城市的發展與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最大程度的保護好生物的多樣性及生物生存所需要的環境。在適當的區域內建立良好的大地景觀和生態系統,通過對土地的合理利用配置,使植被的結成和結構更加合理化,提高植被的覆蓋率,實現對大氣、水及噪聲等環境的有效的控制,對固體廢棄物實現利用及回收,打造出來的人工環境要與自然環境能夠良好的銜接和融合。
(2)、社會的生態化表現
注重對人們生態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在全社會倡導生態文明,引導人們生態化的消費模式,使可持續發展觀點變成人們的自覺行為。同時在法律體系、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上要不斷的進行完善,從而提高社會管理的效率及綜合服務能力,優化人口結構,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打造出自然、社會和經濟復合共生的人類生態環境,使人類的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境界。
(3)、經濟的生態化表現
生態城市規劃還需要確保經濟的生態化,在保證經濟增長的基礎上重視經濟質量的提高,實現資源的可再生和利用,加快生態農業的全方面發展,加快工業的清潔生產,利用先進的生產工藝及清潔的原料,減少生產過程中所帶來的污染,有效的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減輕對人類健康和環境所帶來的危害。優化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使可再生能源成為當前能源結構的主體。加快推廣生態化交通、生態化旅游及生態化居住小區,充分的利用清潔能源,打造生態建筑和綠色建筑。
三、生態城市的規劃原則
(1)、城市承載力
一個城市的生態系統與城市的發展息息相關,如果人類過分破壞環境,終有一天,生態系統的承受力會達到極限而崩潰,這就是城市承載力原則。城市的發展離不開人類,人類的生活離不開城市中的生態環境,每個城市的生態環境都具備一定的承載力,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發展。因此,發展城市時,必須要考慮到環境的影響,如何保護環境,減少污染,是發展中首先要考慮的因素。再者,要確保資源與能源的合理開發,使其最大化地得到利用。可通過評估的方法確定城市承載力,并通過合理的方式提高承載力。此外,一個城市的人口過多,分布不合理,也會影響到城市生態的規劃。
(2)、經濟發展與環保
環境經濟學與環境科學有關,但也徘徊于經濟學的邊緣,主要通過經濟杠桿解決環境問題。目前,人類對環境造成了大量污染,凸顯了經濟發展與環保的矛盾,也反映了人類未考慮遠處,只考慮近處,忽略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當能源問題、污染問題層出不窮時,給人們一味地從大自然中的索取行為敲了警鐘,并為此付出了許多代價。因此,研究相應的環保政策成為許多學者積極去做的事情,在進行科學的比較后,再篩選出合適的方法,防止環境進一步惡化。生態經濟學理論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導。
(3)、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類對大自然的過度開發和掠奪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不僅導致資源的浪費和短缺,更引發了各種各樣的危機。如果任由這樣的行為繼續發展,人類終將得到大自然的懲罰而自食惡果。因此,必須要杜絕這樣的肆無忌憚,學會用長遠的視角看待和解決問題。生態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系統,只有和諧共生,積極采取保護環境、控制污染的措施,才能實現生態城市的建設。
(4)、發展與個性
城市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而且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規劃時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生態系統。根據成長性原則,確保城市的可持續性發展,將城市的各個方面的發展考慮周全,維護城市的生態環境。考慮到城市的實際情況,在建設和規劃時突出城市的文化和特色,對能夠展示城市特色的景和物進行有個性的規劃和建設,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內涵,抓住經濟和環境,將二者有機結合,共同發展,彰顯生態城市的個性。
四、生態城市的規劃要點
(1)、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
自然具有很強的自我維持和自我恢復能力,利用自然的力量實現生態系統的恢復和再生可以大大節約資源,并且減少廢棄物的產生。所以這些是對建立生態型城市十分有利,不僅要利用,而且要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可以通過對場地原有生態環境元素保留和對原有材料的再利用或藝術加工等處理方式,盡可能的保護原始的、現有的生態環境。在保護的基礎之上,還可以對原有的生態資源進行提升,通過人工來對原有的資源進行完善,并賦予其新的使用功能。
(2)、加強生態景觀設計
生態景觀設計是城市生態規劃的縮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城市環境、城市生態、城市風格。生態景觀設計需要把握好人文景觀和自然生態景觀之間的關系,把城市文化、生態環境、現念都融為一體,提高城市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應。生態景觀設計著重點是江河湖兩岸林帶、城市公園、城市廣場的景觀設計,還包括生態示范園、生態旅游區的規劃設計,以高科技、循環經濟為特色,建立完善的生態景觀基礎設施。生態景觀還包括對城市的公共廣場和公共綠地進行規劃和設計,還需要對城市的邊緣地帶進行規劃。
(3)、提高城市產業規劃水平
提高城市產業規劃水平,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科學合理地制定完善城市整體規劃,重點發展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污染程度小的產業。規劃應按照城市區域功能進行合理布局,遵循生態規律,優化產業布局,控制城市工業規模,進行生態監管,重點搬離市區一些污染較大的企業。同時,加強城市上風方向、城市水源及環境脆弱地帶的保護,嚴禁項目建設,堵住污染源頭,達到城市規劃的思維超前、技術先進、經濟適用、環境優美的良好效果,為人們工作、學習、居住提供良好環境。
(4)、加強城市綠化建設
城市綠化建設是打造生態城市的基礎性工作,合理規劃城市綠地系統,劃定綠化用地范圍,科學布局城市綠化結構,重視提高城市中心區域綠化率,合理規劃城市綠化點、線、帶的布局。尊重城市自然和人文條件,因地制宜地進行生態城市規劃,同時加強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的規劃建設。
(5)、城市交通規劃的生態化
近年來,城市汽車數量不斷增加,給城市環境帶來了較大的污染。所以城市交通規劃生態化的主要應體現在公共交通優先上,這是有效的解決城市環境問題的關鍵,在城市交通規劃時對公共交通的發展進行優先考慮,制定公共交通發展的專項規劃,落實其發展用地及在其他規劃中的優先地位,從而將公共交通優先得以落實。
五、結語
總而言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帶給人們美化生活的同時,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破壞。生態城市是人與自然能夠和諧共處,設計人員一定要立足長遠,在設計中堅持生態原則,實現現代城市規劃的發展目標,這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現代城市規劃設計的新方向。
參考文獻
[1]黃光宇,陳勇.論城市生態化與生態城市[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12.
[2]沈清基.生態城市及其規劃方法的探索[J].城市規劃,2012.
篇9
關鍵詞:園林規劃;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對策
園林綠化是城市里僅有的帶有生命的綠色公共設施,可以極大的發揮美化城市居民生活壞境和提高城市的生態環境,這些作用都是無法替代的。在城市的整個生態系統中園林是重要的組成內容,在保持城市的生態平衡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同時貫徹“以人為本”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必要的生態舉措,是現代城市規劃一項重要的內容。隨著逐漸對城市園林規劃的重視,各個城市都加強了園林綠化的工作,提高了我國城市的園林綠化水平。但是,從目前城市園林規劃的整體情況來看,城市的園林規劃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不利于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提高園林規劃的科學水平,解決在城市園林規劃中存在的這些問題。
一、城市園林綠化的重要作用
目前,園林綠地已經成為城市居民生活空間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為普通市民提供了優美的生活環境,是基礎的城市公共設施。人們有了更多的生活空間,可以在生活的閑暇去享受綠色,使人們的戶外活動有了更多的去處,實現人們親近自然,提高生活品種的愿望。同時還能使人們的娛樂、鍛煉、戶外活動等各項要求都能得到滿足。
園林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可以發揮四個方面的作用:第一,園林能夠把城市空氣中的各種有害氣體都吸收,對空氣進行凈化,留住水源和保持土壤等。人類的生存環境中空氣必不可少的基礎,是影響人類居住的最為重要的外部條件。借助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把把城市中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吸收變為氧氣,同時大量的樹木還能把城市中眾多的汽車尾氣和粉塵進行吸附和阻擋。很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對城市的污水有著極強的凈化作用。大量的署名還能凈化城市的土壤,借助繁茂的地下根系把大量的有害物質都分解到地下,對土壤起到凈化和保護的作用。第二,園林還能對人的心理進行有效的調節。人們生活在綠化較好的園林環境周圍,可以讓人保持充足的活力,內心也十分的安寧,有利于城市居民的保持良好的情緒。城市中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噪音,容易損害人的健康,而樹木可以有效的吸收各種噪音,降低噪音的分貝,使城市居民感到生活舒適。第三,園林還有效的改善城市的小氣候,緩解城市的熱島現象,在夏天降低城市的溫度,增加空氣中的濕度,為城市居民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節省大量的電力資源。第四,園林綠化還能為城市增添很多的人文景觀。在城市中進行園林規劃的根本目標是使人與自然可以協調發展,園林綠化不僅可以極大的改善環境,還能增加城市的文化而后藝術底蘊。優秀的園林規劃可以為居民提高很多的人文景觀,改變城市的面貌,讓滿足城市居民的審美要求,陶冶人們的情操,促進城市居民的藝術文化修養的提高。這樣可以極大的提高城市對外的魅力,使城市充滿了吸引力,創造一個良好的投資和居住環境,有利于吸引外地的人才和企業來本地投資。因此園林規劃對城市的經濟和文化發展都有極大促進作用,如果園林規劃搞的好,城市的文化和經濟也會更加的繁榮。
二、我國城市園林規劃中常見的問題
㈠片面的重視景觀建設,對生態效應重視不夠
目前廣西的一些城市由于缺乏園林規劃的經驗,往往簡單的把園林規劃作為城市景觀的附屬品,而不能對園林的生態效益仔細的考慮,不考慮園林對城市環境的改善作用和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作用。在規劃時也不能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和土壤特點。對城市園林的規劃很多情況下都是一味的追求園林綠化規劃的廣闊形式、具有視覺上沖擊力以及整體的對稱,放松了園林改善環境的設計要求。表現最為直接的就是不少的城市規劃出的城市廣場和公園看上去十分的美觀,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藝術表現力,但植物的品種十分的稀少,往往都是比較好看單一植物,沒有遵循園林堅持植物群落的原則。還存在著很多居民小區以及城市公共綠地只是簡單的種植一些樹木的現象,雖然這樣起到了美化城市環境的作用,但很容易導致城市的生態布局不合理,整個城市的總體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現象。因為這些不合理的園林規劃,嚴重的影響了城市園林功能的發揮,不僅極大的浪費了寶貴的土地資源,耗費大量的資金,還不能滿足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不利于城市的長遠發展。
㈡園林規劃只重建設,日常管理比較松懈
當前廣西的一些城市對園林建設的熱情很高,而對園林的日常管理工作落實得很不好。這導致了很多地區用于園林日常養護的經費較少,平時的養護設備比較陳舊和不足。城市的園林部門應該對建成的園林實現統一的規范管理,把防治病蟲害、除草、澆水、修剪和施肥等日常的養護工作完成好,做好這些工作才能保證城市園林規劃的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但一些城市對園林的管理很不規范,平時不注意管理,造成很多種植的樹種成活率很低,即使成活了生長也很慢。往往是面臨上級檢查或者有重大的活動時,才會突擊對園林進行養護,很難把園林管理好。
㈢園林規劃中,生物多樣性不合理
生態學里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種類多樣性,生物的多樣性能夠保證整個群落的穩定發展。要保持整個城市園林系統的生態穩定和協調發展,在對城市園林進行規劃時要考慮樹種配置的多樣性。但一些城市在園林規劃中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對植物品種的多樣性提出了過高的要求,甚至出現了在一塊園林中種植了上百種的樹木,而且很多城市只是一味的追求名貴樹種,這表明園林管理部門對園林規劃的認識不科學,存在著很多的誤解,這種只是簡單的增加樹木的種類,而不考慮這些樹種的具體生長情況,很難真正的形成穩定的植物生存環境,不利于保持園林生態結構的穩定性,很難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三、園林規劃的改進措施
㈠園林規劃與城市建設協調發展
廣西地區各個城市的自然條件有較大的差異,必須根據各個城市的氣溫、土壤和緯度等條件,設計出符合本地特點的園林規劃方案,提出的方案要能體現出所在城市的歷史文化特色。在新城區土地資源較為充足,可以采用大面積種植的方法,而老城區因為可以用于種植的土地不多,園林規劃時可以對原有的地塊進行改造,針對所在地區的居民的實際需求進行改造,為居民提供活動休閑的空間。同時應該精心規劃,把城市的園林規劃出多種不同的風格。在園林中要合理的配植樹種,多挑選些具有較強適應性的樹種,廣西的氣候特點是熱量豐富、雨熱同季,降水豐沛,要根據這一情況挑選那些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成本低、容易養護的樹種。
㈡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發揮園林的生態效應
篇10
關鍵詞:城市 園林建設 管理新方法
城市化進程伴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發展影響也越來越快,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問題比較突出,對提高環境質量的呼聲不絕于耳,城市園林作為影響人們居住環境的一個主要因素,在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改善環境質量等方面是任何其他因素無法比擬的。城市園林建設是一個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的集中表現,是該城市居民展現道德建設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一個重要窗口,城市園林這些無法取代的作用正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因此,這些年來,園林工作者在城市園林的建設過程中收獲了豐碩的成果。
一、城市園林建設中需遵循的原則
我國許多城市在現代化建設中沒有充分考慮到城市的實際需求,更多從政治因素考慮,受到政治決策影響較大,而一些城市管理者為了能夠在短期內迅速提高自己的管理政績,浮躁、盲目風氣盛行,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利益,不計成本,造成了人力、物力、財力和資源的極度浪費。因此,要以科學發展觀的理念指導城市園林建設,合理結合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要從實際需求出發,做好以人為本,打破原有的城市園林建設思維方式,樹立適應時代潮流發展的思想。具體可以做到從以下幾點。
(一)從城市實際需求著手,遵循自然規律,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
人只不過是自然界眾多物種的獨特一個,人類實現全面發展的前提要尊重自然規律,因此,我們在規劃和建設城市園林中,需強調回歸自然,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享受自然。人類的足跡已經踏遍了地球上的任何一個地方,地球到處都是人類建設的奇跡,大自然已被人類改造的面目全非,在城市生活的居民更是大自然的美,因此,城市園林建設作為彌補城市建設中缺失的大自然的美,要選擇一種理性的方式回歸自然。所以,我們在對園林進行規劃和建設中要堅持以人文本,遵循大自然的規律,科學建設城市園林。
(二)城市園林建設要處理好和城市經濟發展的關系
隨著人類積累的物質財富越來越多,其精神方面的要求也相應的提高,環境對居住在城市中的居民具有更直接的導向作用。因此,要從城市建設的整體出發,為人類創建一個整潔優美的生活、工作環境,這既是人們迫切需要實現的愿望,也是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但是現在城市中的一些施工單位為了追逐眼前短暫的利益,不重視城市園林建設,一味的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這導致了城市園林建設和城市的總體發展不相協調的情況,也阻礙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城市的園林建設中必須考慮到經濟發展和城市園林之間的關系,需科學的布局,合理的規劃,整個城市面積中園林綠化建設的面積要達到相應的比例,使城市園林建設和城市的整體規劃相協調,實現城市園林和人的需求、園林和經濟發展、園林和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相協調發展。
二、城市園林建設中采取的措施
(一) 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園林建設和生態理論相結合,提高生態效益
1.科學地對園林布局的結構進行規化
很多城市的園林建設中,都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城市園林的無序規劃、布局分散和過多的人工雕琢等等,城市的園林規劃和建設應該履行生態優先及城市整體規劃優先的原則,在城市園林規劃中堅持以生態平衡為先,著眼城市的整體生態環境,將大自然的環境引入到城市,形成一個“城中有林,林中有城”的美好景象,使城市和園林景象相互融合,科學合理的布局園林建設中的各種苗木,這樣,優化了土地使用率,使城市中有限的土地得以最大化的利用,增加了城市綠化面積。此外,在城市園林規劃中也要對個植物物種進行合理的配植,對不同植物種類的特征進行分析,綜合配植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態群,可以達到良好的生態景觀,避免了栽培單一物種,使城市園林更具有大自然的天然和野生的特點。
2.按照不同物種的生活習性,合理的進行配植
現在城市園林建設中普遍使用的幾個植物群體是藤本植物、灌木及喬木、草本植物等,在大自然中它們有各自本身的特點,在城市的園林建設中各有不能相互替代的優點。因此,在城市園林建設中要充分的考慮城市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該城市的功能及栽培植物的生活習性,不能盲目崇拜,大量購進。要依據城市所處地理位置的特點栽培適合該地區生活的物種,在這個條件下,在合理配植草本植物、灌木及喬木等搭配。總之,在城市的園林建設中,要充分考慮到該地區的生態環境,在確定適宜該城市栽培的植物,決定是栽移一些外地物種,這樣考慮僅僅節約了植物栽培后的養護費用開支,還更大程度的展現了林園的價值。
3.根據城市歷史文化底蘊,選擇具有特色的植物群落
每個城市都擁有自己的特色,城市園林建設也必須考慮到該城市的特色,城市特色因素也要充分融入到栽培植物的選擇上,苗木選擇上要選擇那些具有鄉土特色的植物,因為這些苗木能夠更好的適應本地區的氣候條件,成活率高、成長迅速等優點。此外,栽植具有鄉土特色的植物還有其具有對本地病蟲害具有較強的抵抗能力和環境等因素的干擾,城市園林建設中一般都是以鄉土特色植物為主體,也可以適當的引進外來物種,這樣可以增加整個城市園林的穩定性,外來樹種的引進也向市民展現了鄉土植物以外的生物群落外貌。
4.要保持園林物種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