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勞動教育的認識范文

時間:2023-07-05 17:03: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勞動教育的認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關于勞動教育的認識

篇1

關鍵詞 信息化建設 勞動教育 人事管理 互動研究

1前言

當前勞動教育與人事管理面臨著這樣的形勢:一是人口和勞動力流動日益頻繁,跨地區業務辦理需求愈發迫切。取消農村勞動力進城和跨地區就業的限制,完善參保人員社會保險關系轉移、銜接的政策措施,探索解決人員流動時社會保險關系接續問題的有效辦法。二是社會各界對公共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勞動教育與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設

2.1形勢分析

勞動教育與人事管理要與這些要求相適應,為跨地區的人員流動、社會保險關系轉移、社會保險待遇享受及跨地區的管理服務提供技術支持;進一步推進政務公開,使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通過網絡及時準確地了解勞動保障的各項政策和辦事程序,為他們提供方便的網上直接辦理各項勞動保障事務的服務;通過網絡架起勞動保障部門與廣大勞動者之間聯系的橋梁,及時地了解社情民意,傾聽人民群眾的呼聲,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主動應對安全的挑戰,在化建設中同步實現安全。在此形勢下,加強信息化建設與勞動教育與人事管理的互動研究是必要的。

2.2勞動教育與人事管理工作需要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

要求勞動教育與人事管理保障化建設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為民服務”這一理念。三是安全變得愈發重要。勞動保障系統管理著數以萬億計的資金和數以億計的人員,牽涉到每一個勞動者和參保人員的切身利益,出不得半點問題。同時,隨著公共服務系統的建設和應用,系統的用戶范圍將急劇擴大,通過互聯網的訪問和傳遞將逐步增多,系統面臨的風險逐步增大。

2.3勞動教育與人事管理保障化建設必須適應勞動保障事業的不斷發展

需要將系統的覆蓋范圍擴大到勞動保障各項業務;將系統的覆蓋人群從城鎮參保人員和就業職工擴展到進城務工人員、靈活就業人員、農村參保人員等,部分地區的覆蓋人群還要從從業人員逐步擴展到全體城鎮居民,甚至全體城鄉居民;通過系統整合,實現各項勞動保障業務之間、勞動保障部門和相關管理部門業務之間的協同辦理,為建立勞動保障工作長效機制提供技術支撐。社會經濟和勞動保障事業的發展對勞動保障化工作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也為勞動保障化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近年來,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成為百姓關注的熱點問題,如何解決好這兩個問題的化也關乎國計民生。

3對策分析

3.1建立健全勞動教育與人事管理保障制度及運行機制

逐步實現就業比較充分,分配格局比較合理,勞動關系基本和諧穩定,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完善,管理服務規范高效的發展目標。勞動保障化建設要適應勞動保障事業的不斷發展,努力滿足事業發展中的新要求。這就迫切需要將系統的覆蓋范圍擴大到勞動保障各項業務;將系統的覆蓋人群從城鎮參保人員和就業職工擴展到進城務工人員、靈活就業人員、農村參保人員等,部分地區的覆蓋人群還要從從業人員逐步擴展到全體城鎮居民,甚至全體城鄉居民;通過系統整合,實現各項勞動保障業務之間、勞動保障部門和相關管理部門業務之間的協同辦理,為建立勞動保障工作長效機制提供技術支撐。

3.2技術與勞動保障業務的有機結合,不斷提升勞動保障化水平

通過形成財政投入為主體的經費保證機制、實施三項重點行動計劃、理順化工作機制、健全勞動保障化標準和規范體系、建立和完善化規章制度、加強化隊伍建設、加強對化建設的宣傳等措施,重點完成金保工程一期建設,開展金保工程二期建設,強化數據中心建設,實現全網整合,突出公共服務功能,切實提高各項勞動保障業務化水平。社保的網絡是面向多種不同應用的網絡,需要無故障,無中斷地運行;社保的網絡要能夠面向未來,能夠應對未來的應用的增加,有很強的擴容能力;社保數據的長期保存需要建設穩定的數據中心,還要抵御病毒和黑客,并建立災難備份的機制等。隨著勞動保障系統建設的日趨完善以及基礎數據的積累,宏觀決策問題顯得更加重要。

3.3利用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等技術支持各級勞動保障部門的宏觀決策

通過統計分析和查詢手段實現預警功能。勞動保障工作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勢必要求勞動保障化建設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為民服務”這一理念。通過化建設進一步推進政務公開,使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通過網絡及時準確地了解勞動保障的各項政策和辦事程序,為他們提供方便的網上直接辦理各項勞動保障事務的服務,通過網絡架起勞動保障部門與廣大勞動者之間聯系的橋梁,及時地了解社情民意,傾聽人民群眾的呼聲,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

參考文獻:

[1]毛叢群,趙新龍.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民權利體系探討[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01.

[2]陳焱光.農民基本權利保障與新農村建設[J].廣東商學院學報.2007,01.

[3]曹緒紅.發展權視角下的農民工社會保障[J].農業經濟.2009,12.

[4]姜璐.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淺析[J].商品與質量.2012年S5期

作者簡介:

篇2

一、各城市、縣鎮公安機關交通管理單位的在職民警享受本崗位津貼。

二、崗位津貼標準:凡執勤民警(包括從事路面執勤、車輛檢查、考核司機、外出宣傳教育、處理交通事故、裝修交通管理設施的)每人每月十元。內勤人員,凡上路執勤、檢查指導工作,按天計算(超過二小時按半天,超過四小時按一天計算),每人每天補貼二角五分。

三、調離公安交通管理單位的干警,即停止發放本崗位津貼,不予保留;因病、事假缺勤按日扣發崗位津貼;曠工和工作失職造成一定后果以及違法亂紀者,酌情停發當月崗位津貼。

四、已實行交通民警崗位津貼(污染補貼等)的地區,其現行規定與本規定不符的,原則上改按本規定執行。

篇3

1.單位應以農民合同制工人轉為勞動合同制工人時上一年度社會平均工資(以統計年鑒為準,下同)為基數,暫按18%的比例補繳退休統籌基金;個人也以上一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為基數,按本企業職工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比例,補繳其當農民合同制工人期間的養老保險費。

2.上述費用向所在區、縣統籌機構一次繳清,并記載在《職工養老保險手冊》上。

二、城鎮臨時工,被招收為勞動合同制工人的,用工單位和臨時工人個人未按京勞險發字〔1988〕550號文件規定繳納退休統籌基金和養老保險費的,單位必須按臨時工被招收為勞動合同制工人時上一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為基數的18%,個人按月工資總額的3%,補齊當臨時工期間的退休統籌基金和養老保險費。而后,其繳費年限才可以從當臨時工時算起。

篇4

近日,經國務院同意,勞動保障部、教育部和人事部共同制定并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推動職業學校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意見》。該《意見》要求各地勞動保障部門和人事部門要面向各類職業學校(包括中等和高等職業學校)畢業生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對考核合格者,由勞動保障部門頒發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

在各類職業學校中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是落實中央提出的“在全社會實行學業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并重制度”要求的重要措施,也是貫徹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的具體行動,對于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就業準入制度的實施,促進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增強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和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見。

《意見》明確要求:經勞動保障部門和教育部門認定,職業學校所設專業的教學內容與國家職業標準要求相符合的,其畢業生申請參加職業技能鑒定時,理論課考試成績合格者可視為鑒定理論考核合格,按照職業技能鑒定有關規定只進行操作技能考核。這將意味著,越來越多職業學校畢業生在畢業時,不僅可以取得學歷文憑證書,還可以取得就業的通行證-職業資格證書。這對于拓寬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渠道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職業資格證書是表明勞動者具有從事某一職業所必備的學識和技能的證明,是勞動者求職、任職、開業的資格憑證,是用人單位招聘、錄用勞動者的主要依據。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是提高勞動者素質的重要措施。目前,“就業靠競爭,上崗憑技能”的觀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全國每年大約有500多萬人參加近千種職業的職業資格考核,累計已有3500萬人取得了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

篇5

檀傳寶:勞動教育對于今天的中國非常重要,它的重要性大體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去考慮。

第一,從社會問題的角度考慮。你會發現如今在中國,很多社會的病態都與勞動教育開展的成效不高有密切關聯。比如,一些人為富不仁,一些人一心想賺快錢,還有很多人喜歡炫富,等等……這些社會亂象背后的邏輯,其實都是不勞而獲或是少勞多得。或者,我們從特定角度看,很多社會病態都可以歸因于與勞動有關的價值觀的偏差,需要通過在全社會確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去克服。

第二,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考慮。正如你在問題中所說的,現在咱們國家的GDP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很快將會成為第一。我們的人均GDP也已超過7,000美元,達到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可以說整個社會包括我們的教育都處于一個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那么,當我們告別了以體力勞動為主導的舊時代之后,有一些課題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比如,隨著社會越來越發達,腦力勞動的比重會不斷增加,但最基本的體力勞動的成分依然存在。那么,在當今這個時代我們應該怎樣去定義勞動教育所說的“勞動”呢?究竟怎樣的社會安排才更有利于讓人們在詼中獲得尊嚴、擁有勞動的光榮?應當怎樣讓青少年乃至整個社會看到體力勞動、腦力勞動的價值與意義?直面、回應這些課題,在這個時代已經非常迫切、重要。從更積極的角度看,一個能夠擁有勞動意義感的勞動者可以更愉快地生活在這個世界。讓全體國民特別是少年兒童認識到勞動的意義,從而愉快地勞作在共和國的大地上,這對于新時代中國人生存質量的提升更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三,從教育本身的角度考慮。我們強調勞動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一方面,根據馬克思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理念和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社會主義教育本來就特別重視勞動教育;另一方面,一個最根本的理由,社會主義運動說到底是為勞苦大眾主張權利的,是以承認勞動和勞動者的價值為非常重要的價值原則、教育原則的。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原則,讓勞動者克服勞動異化狀態,擺脫剝削壓迫、過有尊嚴的生活,這本來就是整個社會主義運動最為根本的一個訴求。從價值體系上講,無論是十月革命后的蘇聯還是今天的中國,崇尚勞動價值、追求勞動創造、尊重勞動創造的主體――勞動人民,都一直是最核心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在教育體系中,這可以說是社會主義教育明顯區別于資本主義教育形態的標志性特征之一。所以,如果我們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辦真正的社會主義教育,按照講的“不忘初心”,勞動教育就應該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勞動教育的內涵可以說是十分廣泛的,內容也很豐富,包括了勞動技術、社會公益勞動、家務勞動等等。在您看來,當前我國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主要應該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呢?

檀傳寶:你提到的這些都是勞動教育的具體形態,但是形態的劃分標準不一樣,比如說以場域劃分的話,就包括家務勞動、學校勞動活動、社會公益勞動等等。我更多的是想談另外一個標準,我覺得無論是在學校、社會還是家庭中,勞動教育的內容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外顯的部分,比如說在勞動過程中學一些勞動技能、產出一定的勞動產品等等;另一方面,我認為之所以要開展勞動教育,在外顯的部分里面隱含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的培養。勞動教育固然要學勞動技術,應該有勞動產品的產出,但是對于學生發展來講,最根本的目標不是要生產多少產品,而是確立勞動價值觀。在的價值理論里,非常崇尚和強調的一些原則,比如說歷史唯物主義學說所強調的勞動創造世界、勞動創造人本身、勞動創造歷史;政治經濟學理論中強調勞動是一切價值的基礎,以及按勞分配、多勞多得、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分配原則;教育理論強調體力、腦力的結合,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原則,等等。開展這些勞動價值觀的教育對于孩子的健康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就是說:勞動教育要特別注意讓孩子通過參與勞動實踐,體會到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學會珍惜勞動果實,尊敬勞動人民。我認為當前我國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最根本的出發點應該是這個。

:您認為勞動教育最根本的是進行勞動價值觀的教育,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通過勞動教育,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勞動態度和勞動習慣呢?

檀傳寶:真正要把勞動價值觀、勞動態度和勞動習慣建立起來,當然是要靠學校來進行相關的教育。但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我覺得還有非常關鍵的一點是社會風氣和家長的觀念要有所改變。如果社會本身風氣就不好,比如我們在網上經常看到“富二代”炫耀其不勞而獲的生活,居然還有很多人羨慕不已,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想要有效開展勞動價值觀教育,肯定會遇到重重阻力。另外,很多家長在心底其實并不認為勞動觀念是重要的,認為只要學習好,孩子在家里就可以什么都不干。在這種情況下,談怎么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就會很困難,因為在家庭生活中根本沒有加強勞動教育的土壤。

對學校教育來講,我覺得有兩點很重要。第一,勞動教育本身要在學校的活動課程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第二,在整個學校文化中確立崇尚勞動的價值觀應該成為當前學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果學校文化里本身就存在大量不尊重勞動的現象,那就算是學校有勞動課,作用也會很有限,因為在日常生活里學生根本體會不到勞動的意義與價值。所以,我認為社會氛圍的改變,包括學校文化環境的改變,在孩子成長的環境中形成一種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風氣,比開設多少勞動課程更為重要。

:當前在我國中小學勞動教育被弱化、被邊緣化也是不爭的事實,甚至還有老師將勞動作為懲罰學生的一種手段。您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變勞動教育被邊緣化、被異化的現狀呢?

檀傳寶:目前可以說勞動教育的異化和邊緣化非常厲害。我認為主要有三種表現:

第一,把勞動看成是一種懲罰,比如遲到了罰做一周的值日等等。勞動本身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但是當勞動和懲罰等負面心理體驗建立聯系的時候,就是反勞動教育而不是勞動教育。這是勞動教育的第一種異化。

第二,把勞動教育異化為學習一種技能。設想一下學生花很長時間只是學會怎么剪紙,若這一學習經歷對他的課業成績、身心健康沒有太大作用,這樣的勞動教育肯定會被邊緣化。通過勞動生產和實踐的確應該、也有可能學到某種技能,但是勞動如果僅限于技能的學習,而有些技能高考又不需要,這樣的勞動教育怎么可能不被邊緣化呢?

第三,把勞動教育異化為一種娛樂,比如一些畢業班學生平時學習很辛苦,所以學校會組織他們去參觀一下工廠、農村,當作生活的調劑,這就更沒有意義了。現在很多學校每年都會有一些勞動安排,認為這就是帶著學生開展勞動教育了。其實所謂的“勞動安排”,基本就是一學期甚至一學年用一天或半天時間帶學生“活動”一下,而這就同時意味著平時學生都不會做這些“勞動”的“活動”……這樣的勞動教育,效果當然會極其有限。我們可以看到,上述這三種思維或異化、或窄化了勞動教育的功能。

這就回到了剛才的問題,勞動教育在學校里邊緣化,甚至有的學校根本就沒有勞動教育,我覺得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大家對勞動所蘊含著的最重要的教育價值沒有清醒的認識。勞動教育其實有時候只是要還原某些人生的常識。例如,如果所有人都不種莊稼,面包從哪里來呢?這是常識,但問題是現在很多人會忘記,一心想著不勞而獲,不愿意通過辛勤勞動去創造價值。其實,勞動教育也可以有使人愉悅的功能。但勞動教育真正的愉悅,應該是對勞動過程、勞動果實的欣賞帶來的那種精神性愉悅。在帕夫雷什中學,曾經有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叫面包節。孩子們種的頭一茬麥子收獲以后,磨成面粉做成面包,蘇霍姆林斯基會讓孩子們請自己的家長來品嘗。這個時候孩子們的愉快真正是勞動的喜悅――由他們親手種植的小麥做成面包的那種芬芳,是勞動的芬芳,能夠鼓勵孩子以后再去進行新的勞動,而不是膚淺的認為,勞動就是我學習累了、去放松一下,那不是真正的勞動的愉悅。

:雖然一直以來學校都有開展勞動教育,比如開設勞技課、組織勞動實踐活動等,但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面對這種情況,您認為中小學的勞動教育究竟應該如何開展,才能夠真正達到勞動教育的目的呢?

檀傳寶:學校勞動教育的效果不好,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教育工作者對勞動教育的本質不清楚。教師可能模糊地知道勞動教育很有必要,然后就M織學生開展幾個相關的活動,但可能還并沒有真正意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實際上勞動與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方方面面都有關系。以勞技課舉例來說,如果認真去安排的話,可以大大促進孩子各科學習的內在動機。教師要讓勞技課變成孩子日常學習生活的一個綜合應用的領域,思考孩子在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等等這些課堂上學到的東西,有哪些在勞技課可以用得上?這樣就既有勞動教育,也強化了孩子課堂學習與社會實踐之間的內在關聯。勞技課的設計應該是這樣的思路,而不是只學一個剪紙或者陶藝就叫勞技課了。因此,我是主張勞技課更多的應該是校本的,學校根據孩子每個階段的學習情況,思考哪些知識可以應用,再去設計勞技課,才是正確的思路。

學校開展勞動教育,專門的活動和課程肯定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僅僅通過這一種渠道去實現勞動教育所有的任務。如果我們的教育工作者真正意識到勞動教育的意義,就會明白并不一定非要花很多專門的時間去完成某一個專門的活動,道德與法治、歷史課、語文課、班團活動、師生交往中,都可以滲透勞動教育的理念。

除了開展專門的勞動教育課程和活動,在這里我還想強調兩件事。

第一,教師的教育觀念要跟上去。比如現在很多老師本身已經沒有勞動光榮的觀念了,甚至有些老師特別羨慕那些不勞而獲、掙快錢的生活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怎么能夠指望他對孩子有正面的勞動價值觀的引導呢?所以,教師一定要確立正確的價值觀、教育觀,這對勞動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相關課程的建設要跟上去。比如說歷史課,過去的歷史教育特別強調勞動人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那現在我們是不是也要考慮到這一點?如果歷史課就只講帝王將相,而勞動者在歷史中的意義完全被人忘記,那肯定是不對的。無論是歷史或其他課程,都要注重挖掘勞動教育的素材。

這兩點非常關鍵,因為如果教師本身沒有確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或者勞動教育的價值觀不能滲透到學科教學里,只是偶爾帶學生去專門勞動一下又有什么意義呢?如果是那樣,可能勞動課甚至都帶有反勞動的性質了――因為大家體驗到的只是勞作的辛苦,卻感受不到其中的價值,孩子們就更不愿意勞動了。所以歸根結底,整個教育系統要確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各科教學都應該配合,再加上專門勞動教育的課程安排,才是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有效路徑。

:您談到教師對勞動教育的正確認識十分關鍵,那究竟如何才能夠讓廣大教育工作者充分認識到勞動教育的價值和重要性,進而實踐您剛才所說的勞動教育的有效路徑呢?從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角度,您又有哪些建議?

檀傳寶:要讓教育工作者對勞動教育的價值有正確的認識,我覺得應該考慮以下幾點。

第一,勞動教育要從保障社會主義教育性質這個角度去看。所有中國的教育工作者都要清楚地意識到,勞動教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是保證社會主義教育性質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第二,勞動教育要從孩子的健康人格成長這個角度來講。如果孩子從小就抱有不勞而獲的想法,他將來必定會非常自私,那樣是不會真正幸福的。如果一個人一生都沒有體會到勞動的意義,人生將是非常悲哀的。而引導孩子過有創造性的、充實的人生,能夠擁有健康的精神人格,是不能離開勞動教育的,教師也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

第三,勞動教育要從社會改造的角度去重視。正如我剛才說的,現在有那么多社會病態其實是因為人們看待勞動的觀念出了問題。要保障社會的良性發展,有良知、有責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就應該責無旁貸、高度重視勞動教育。

對于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我也有兩個建議。一方面,現在很多老師,尤其年輕老師,并不清楚究竟什么是勞動價值觀,這就好比數學老師不知道數學,那你怎么教?所以廣大教師需要去了解什么是勞動價值觀,了解勞動價值觀的內容和重要意義。另一方面,當教師明白了勞動教育的價值,具體要去實施的時候,要考慮有創造性地去推進勞動教育,不能把勞動課又變成另外增加的“課業負擔”,而是要思考如何把勞動教育和其他科目的學習聯系起來,形成綜合學習的課程形態,讓勞動教育成為激發孩子學習動機、鞏固學習成果的重要渠道。這種創造性不是異想天開,要與教師教育專業化水平的提升聯系在一起才能夠更好實現。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中小學生的勞動教育離不開學校和家庭的通力協作,但如今很多家長不重視培養孩子的勞動價值觀和勞動習慣,“家里的活兒不用孩子做,只要好好學習就行”是很多家長仍然持有的觀念。您認為應該如何改善這種局面?

檀傳寶:首先還是要明確,勞動價值觀教育是勞動教育的精神內核,這是一個大前提。具體到家長要做哪些改變?我認為有兩點。

第一,不要把學習跟勞動看成是對立的。在我看來,其實學習也是一種勞動。家長完全可以通過鼓勵孩子學習,來幫助孩子確立付出努力才能夠有所收獲這樣的“勞動”觀念。正如大人要通過勞動去創造世界,兒童要通過學習去獲得成長,我們完全可以把勞動和學習建立內在聯系,而不是將勤奮學習看成跟勞動沒有關系的一個活動。在某種意義上,孩子如果認真學習,也可以視之為勤勞的一種表現,也是值得鼓勵的。

第二,家長不能把勞動,尤其是體力勞動,看成是與兒童生活沒有關系的。你所說的很多家長在家里不讓孩子勞動,一方面是家長沒有意識到勞動的教育意義,另外一方面是在這個少子化時代,孩子都是家里的寶貝,許多家長不舍得讓孩子去做家務。那么這個時候家長就需要問自己,到底什么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如果愛自己的孩子卻不考慮教育意義的話,有可能就只是一N溺愛,反而會害了孩子。所以我覺得讓孩子適度地參加有意義的家務勞動,不僅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培育兒童的責任感、主人翁意識等等。他如果什么事都不做,那怎么學習做主人呢?這就需要家長在教育觀念上進行變革。一旦家長的教育觀念改變了,就會自覺去考慮哪些勞動方式對孩子是合適的。我覺得安排力所能及的勞動、把學習跟勞動聯系起來,是一個最為可行的選擇。

:還有另一種情況,有一部分家長已經能夠意識到勞動對孩子的重要性,也會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但他們是采取以勞動換取獎勵的方式來鼓勵孩子做家務,請問您是怎么看待這種教育方式的?

篇6

勞動是人的本源,也是物質財富和精神文明的源頭。大家知道,人是從猿進化而來的。猿通過勞動,能夠直立起來,解放了雙手,學會了制造勞動工具,同時在社會勞動中,通過互相交流,逐漸產生了交往的工具――語言,于是猿就逐漸進化成人。因此,勞動是區別人與動物的界限。猿已經知道使用樹干去采摘果實,但他不會制造勞動工具,因此還算不上有勞動的能力和勞動的表現。只有人能夠制造勞動工具,并用勞動工具通過勞動利用自然資源,改變自然。

科學技術的發展,減輕了人的體力勞動,增加了人的腦力勞動。因此,勞動和技術結合起來了,所以我們現在叫勞動技術教育。但是,不管技術多么先進,要生產實體產品,不僅最基本的勞動不能少,而且還要掌握先進勞動技能。現在我們都在講缺乏高級技工,還提到要培養國家工匠。這些國家工匠都是在艱苦困難的條件下通過勞動鍛煉出來的,充滿了體力和智力的結合。我們先進的火箭、高級的電腦,無一不是在工匠手上勞動制造出來的。因此,不能以為今天我們進入了信息社會、智能時代,就用不著體力勞動了。

當今時代是知識經濟時代,是創新時代。創造新的知識、新的技術,不是靠讀幾本書憑空想出來的,是在艱苦的勞動中創造出來的。正如所說:“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干,就是勞動,這里說的既包括腦力勞動,也包括體力勞動。

我們過去對教育方針的表述,講德智體美勞五育全面發展,現在只提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把勞動教育放到“等”里面去了。于是學校就不重視勞動教育。特別是應試教育的干擾,學校重智輕德、重智輕體,更談不上勞動教育了。

勞動教育其實對一個人的發展極其重要,是一個人得以發展的基礎。首先,勞動能使兒童的機體充滿活力,改善機體的各種生理素質,包括呼吸、血液循環、新陳代謝等機能,促進兒童的身體發育。

其次,勞動,不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要做出努力、耗費精力,要做出勞動成果,需要有頑強的意志和精神,因而可以培養兒童的自信心和責任心、情感和意志等思想品質。從小培養兒童的自信、自強就要從勞動教育開始。過去許多家訓里講,“黎明即起,灑掃庭院”,就是培養兒童自己動手的勞動習慣,養成我能做,我會做的自信心、自強心。

第三,認識勞動是產生財富的源泉,從而培養起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的品質。勞動沒有貴賤之分,只要是勞動,就能為社會增加財富,就是為社會服務。從而養成勞動光榮、不勞為恥的思想品德。

第四,勞動是創造的基礎。學生在勞動中既要動手,又要動腦,是一種創新的活動。我去年參觀考察了芬蘭的教育。芬蘭教育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芬蘭是一個創新型國家,他們除了森林以外沒有什么資源,他們的發展就是靠人才、靠創新。所以學校非常重視兒童的勞動教育,認為勞動是培養兒童創造能力的基礎。我們訪問一所學校,一個孩子在木工車間一學期做成一件產品,或小板凳,或小書架,產品要他自己設計、自己制作,在教師的幫助下克服困難。這就培養了他的創造意識和精神,同時需要一定的科學知識和工程技術能力。我們訪問了芬蘭一所培養教師的教育學院,他們領我們參觀教育技術實驗室。開始我們以為都是先進的信息技術設備。看了才知道,原來都是木工車間、金工車間、縫紉刺繡等手工車間。芬蘭要求師范生都要有這些勞動手藝,將來能夠去教學生,在勞動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近年來西方國家興起STEAM課,把科學、技術、工程、美學、數學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值得我們借鑒。

因此,勞動教育不僅是培養學生的生活技能,而且能促進人的體力發展和智力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許多學校教師怕學生參加勞動而影響知識的學習,影響升學率。其實勞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智力,而且把教育和勞動結合起恚體腦結合,就能夠提高學習的效力,提高學習的質量。

篇7

關鍵詞:勞動能力低下,家庭因素,培養,健康人格

網絡時代的社會信息多元化,評價多元化,社會分工逐漸細化,社會競爭日趨激烈,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父母們帶給孩子的愛也越來越多。在這各父母要求多,社會需求多的情形下,孩子們要學習的內容也種類繁多,沒有時間勞動,不愿勞動,逐漸遠離勞動,日漸形成勞動力低下的現象。如:近些年陜西澄城某高中學校錄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會自己掛帳子,許多高中生在入學前沒有親手洗過一件衣服。一個班50名學生的調查,有49名不會縫補衣服,不會釘扣子。該縣對所重點中學初一年紀的學生作過一次調查測試,結果表明,從沒有洗過一件襯衫的占79%,不能煮好一鍋白米飯的占84%,不會和不敢使用電飯鍋、液化汽爐的占67%。對某小學一個班的調查,謬論班44名學生中,家長每天給整理書包的占39%,家長給洗手絹的占66%,家長給洗腳的占52.3%,家長給穿衣服的占59%。由此可見,勞動這種人類生存的基本素質,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正在由于某些因素的影響而被淡漠,被弱化,被遺忘。這種勞動觀念淡漠,勞動能力低下的不正常現象影響著孩子們的健康成長。

勞動創造世界,勞動創造人類,勞動是人類的第一需要,不勞動者不得食。這些觀點反映了客觀真理。要做一個真正的人,就必須愛勞動。愛勞動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什么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每況愈下?究竟是什么原因?該如何繼承弘揚中華民族的美德?筆者對這些問題做了深刻的思考,以供探討。

一、青少年勞動能力的現狀

1、在家里:現在的青少年,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被嬌慣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懶骨頭,在家里很少干家務活或不干家務活。飯前不知道整理餐桌,拿碗筷,飯后更不知道收拾餐桌及刷鍋洗碗,房間臟了不掃,油瓶倒了不扶。甚至自己的一些自理性勞動都推給父母。

2、在學校:爺爺,奶奶接送心愛的孫子孫女,還有一些爺爺奶奶弓著腰在教室里替孩子們打掃衛生,或給孩子們記作業。到了中學最令班主任頭疼的是班里的衛生,不會做值日,不知做什么,該干什么活,做值日逃跑等問題;還有很多學生記不住老師布置的作業,不做作業,抄作業,甚至花錢雇同學來寫作業。

二、導致青少年勞動能力低下的原因:

1、家庭因素:

(1)家庭勞動啟蒙教育不恰當;

(2)孩子小,怕添麻煩。一如:跟著洗衣服,跟著擇菜,跟著搟餃子皮,跟著拿筷子端碗等,這時家長都會說:快去自己好好玩去,別弄臟了手和衣服,等長大了再學,這是爸爸、媽媽做的事。父母這種認為孩子太小不適合參與勞動的意識,在孩子遠離勞動的行為中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3)孩子學習忙,怕耽誤時間;

(4)心疼孩子,不讓勞動。一有一份關于各國中小學生每日勞動時間的統計顯示:美國72分鐘,泰國66分鐘,韓國42分鐘,法國36分鐘,英國30分鐘,中國只有12分鐘。中國城鎮的中小學生大約有50%不參加或每天只參加10分鐘的家務勞動。德國法律明確規定:孩子必須幫助父母做家務,其中610歲的孩子要幫助父母洗餐具,給全家人擦皮鞋;1416歲要負責擦汽車和菜園翻地;1618歲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間大掃除。

(5)生活富裕,沒必要勞動;

(6)用勞動懲罰孩子;

(7)工種用貴賤來區分;

(8)家長養育觀念的狹隘性;

(9)家長沒有起到榜樣作用;

(10)家長勞動教育沒有持續性

2、學校因素:學校勞動教育的、缺失,也造成了孩子重學習,輕勞動的態度。學校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過多的追求了成績,忽視了勞動教育,課程安排很滿,沒有時間安排勞動課,鍛煉課,沒有大面積的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公益勞動,勞動最多也就是做值日和大掃除,由于人生安全問題,學生還沒有擦玻璃的經驗,技能及樂趣。

3、社會因素:

(1)社會片面的成才觀和用人觀對青少年勞動能力低下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2)社會主流觀念的陳舊,不認同勞動最光榮。

三、培養孩子勞動能力的途徑與方法:

勞動能力的培養重在家庭教育中,主要可從以下幾方面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品質。

1、及早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嬰兒剛出生經常有不會吮吸母親的乳汁而餓哭的現象,為了生存嬰兒每天學習吮吸媽媽的乳汁,所以勞動是人的本能。家長應盡量滿足孩子的需要,讓他盡早的參加家務勞動,這種做法并不單純是為了幫助大人減輕家務負擔,而重要的是通過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來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獨立自主能力這些都是塑造健康人格所必需的保障。

2、家長要起到勞動教育的示范作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勞動教育方面家長首先要為孩子做表率。父母主動承擔家務勞動的精神會感染孩子,在這各好的家庭氛圍的熏陶下,孩子會逐步從父母身上學到為他人著想,熱愛勞動的美好品質。

3、家長要鼓勵孩子進行自理性勞動。

4、家長隨時樹立孩子的勞動自信心。

5、家長多帶孩子參加公益勞動。

讓孩子能明辨是非,全面看問題,知道不是所有的勞動都有報酬,勞動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金錢上,從而正確的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6、重視勞動實踐

四、勞動教育對孩子健康人格的影響

1、勞動有助于孩子的發展

2、勞動能促進孩子智力發展

從生物學角度講,適當勞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過程,調節大腦疲勞,有利于大腦發育。長期的勞動過程還可以培養孩子對事物的觀察、分析和判斷能力。

3、勞動易于培養孩子的創新品質

一切的創新能力和技能與勞動實踐者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經過動手和實踐,思維和想像往往不夠深刻,不夠深遠。即使科學家的發現和發明,都是在動手的實踐活動中產生的。

4、勞動促使關系和諧

5、勞動能更好的孝敬老人,給國家減免。

篇8

1 充分利用教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顯示:興趣是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它標志著一個人參加某種活動的積極性。濃厚的興趣能激發強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主動地、愉快地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最優化的教學,通過適時的啟發誘導,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刺激他們心靈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能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以達到培養他們的創造欲望與意愿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始終將激發學生的興趣作為教學的基礎目標之一。

如在教學“泥團捏塑造型”時,為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的導入情境是向學生展示一組由往屆學生捏塑的各類小動物造型,作品生動、形象、活潑可愛。學生瞪大了眼睛,感到萬分驚訝,議論紛紛:“真像!”“真好看!”“誰做的?”“怎么做出來的?”一連串的贊嘆和問題冒了出來。筆者立即抓住學生的興奮點,適時進行激發:“只要注意捏塑的步驟和技巧,我相信你們的作品會更好。”學生的興趣激發起來以后,學生熱情高漲,躍躍欲試。在接下來的捏塑過程中,筆者邊指導邊鼓勵,學生則認真仔細,捏塑的作品非常成功。

2 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創造性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和智力特點,挖掘教材本身的創造性因素。筆者在平常的教學中非常注意挖掘教材中的這些因素,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如“有趣的線體造型”實踐課,教材的要求是提供相同的材料,要求學生完成一個作品。但是筆者發現,大多數學生只是模仿老師,完成的作品往往雷同,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一次,筆者依據五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思維活躍的特點,嘗試改變教學實踐,事先準備多種造型,從視覺上讓學生感受到各種造型的愉悅,引導學生產生遐想,同時又激勵每個學生盡情發揮,自己進行造型設計,在造型結構、作品意境等方面進行自主創造。結果學生創作出豐富多彩的形式各異、造型獨特的作品。

3 教師要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培養學生的實踐性

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學習和創造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為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交互式”教學模式,通過激勵、探索、創新來組織課堂教學,使學生在平等、自主、和諧的氛圍中發揮想象力、創造力,同時掌握必要的社會交往技能,強化協作精神,增強主體意識,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

例如在“柳條編織”的教學中,按照“授受式”教學模式,教師先講解制作步驟及要求,然后學生按要求操作。筆者改變這一陳舊的教學模式,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想象力設計造型,再動手付諸實踐。如此一來,創新意愿異常強烈,不同的制作方案異彩紛呈,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極大的釋放。

4 在知識和技能的遷移中,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勞動技術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其內容涉及美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在教學過程中,適時、科學地與其他學科進行橫向聯系或跨學科的體系滲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學生把各學科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知識和技能的遷移,提升他們的創造能力。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對通過多學科的知識滲透引導學生知識和技能的遷移進行了一定的探索。

5 走出課堂,發揮學生的技術實用性

課堂的時間畢竟是有很有限的,而組織勞動技術興趣小組,讓學生走出校門,觀察、了解社會,開闊視野,獲取信息,是激發學生技術實用性的有效途徑。正是基于這種認識,筆者以學生的興趣與意愿為依據組建勞技興趣小組。有的小組成員發現馬路上、校園里到處都是廢棄的塑料飲料瓶,于是他們積極開動腦筋,廢物利用,制作了各種插花容器,有花盆、花瓶、花籃、筆筒和各種裝飾物;有的小組成員利用瓜子殼、花生殼等制作了許多壁畫,裝飾教室、寢室和走廊,不僅美化了校園環境,更是發揮了創造能力。

篇9

在思想觀念上,中職生缺乏理想、信念,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利己主義較為盛行,凡事講報酬、論得失,想方設法逃避勞動,缺乏責任感,艱苦奮斗意識與觀念缺失。

在生活作風上,貪圖安逸,鋪張浪費,盲目追求各種名牌用品,追逐時尚潮流,甚至盲目攀比,而且生活中自理能力差,遇事不順之時總是怨天尤人。

在學習工作上,得過且過,六十分萬歲,吃不得苦,逃學曠課借口不少,手機不離手,作弊現象普遍;找工作時卻想清閑舒適,嫌苦嫌累嫌臟嫌工資低,不切實際,缺乏實踐勇氣和艱苦創業精神。

當然,中職學生出現這些現象是有其深刻原因的,改變這些現象也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德育工作者用適當的方式耐心地去限制、教育和引導他們。作為一名重要的德育工作者之一——班主任,我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了一些教育活動,做了些嘗試,總結出幾點經驗。

一、把“熱愛勞動、勤儉節約、艱苦奮斗”落實到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上

每年的新生入學教育,需把《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作為重要內容,逐步形成制度。[1]作為班主任,我充分利用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把“熱愛勞動、勤儉節約、艱苦奮斗”落實上去,然后通過多種方式,如引導學生學習《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播放相關教育藝術片、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等,來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念,樹立優良的班風和傳統。

二、充分利用主題班會,開展系列教育活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主題班會是中職學校實施德育工作的重要陣地,是班主任管理班級、學生展示自我和鍛煉的平臺。[2]作為一名班主任,我充分利用主題班會,召開了系列的主題教育活動。如“我的理想”、“我的消費觀”、“我能為他人做什么”、“我為什么讀書”“昨天、今天和明天”等專題,在這些主題班會上,通過講解、討論發言、演講、電影等方式,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雖然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同時也要認識到,我國還處于社會主要初級階段,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水平不高,仍有八千萬同胞的溫飽問題還沒有解決;我們正面對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完善、面對世界格局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科技日新月異的新形勢。要實現我們的理想、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依靠大家發揮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樹立積極有為、不畏艱難、頑強拼搏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三、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

勞動是人賴以生存和服務社會的基本活動,實施素質教育不能忽視勞動教育。只有加強勞動教育,才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3]積極促使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對學生培養艱苦奮斗的精神是最好的歷練。我一方面與家長溝通,爭取他們的配合,安排學生一定的家務勞動,另一方面組織學生參加學校的各種義務勞動,同時還利用課外時間和節假日組織學生為老年院打掃衛生,到孤兒院給小朋友們布置家園、在文化廣場做簡單的健康體檢和宣教等。俗話說“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參加各種勞動讓學生體驗到勞動的艱辛和收獲的喜悅,體驗到勞動的果實來之不易,使他們懂得珍惜勞動成果、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同時又在勞動中經受了歷練,培養了學生熱愛勞動、不怕困難、樂于奉獻的精神品質。

四、以評促養,激發學生的責任感和進取心

青少年尚處于價值觀形成時期,其價值觀呈現出多元性和不確定性,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在實踐的過程中,難免會受到一些困難和挫折,失去勇氣、力量。針對這些現象,我制定了評比策略,給予自理能力強,熱愛勞動、勤儉節約、堅強上進的學生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共同評選班級的“最整潔宿舍”、“我是家中一分子”、“優秀志愿者”、“手工能手”、“勞動標兵”、“學習進步之星”等。適當的表揚語批評對學生的學習活動予以肯定活否定的強化,從而鞏固和發展正確的學習動機。表揚、鼓勵比批評、指責能更有效地激勵學生積極的學習動機。[4]在實踐過程中,表揚先進,樹立榜樣,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提倡賞識教育,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艱辛和快樂的同時,還能抵制外界的誘惑,激發學生勇于承擔責任,積極進取,傳承中華民族艱苦奮斗的光榮品德。

通過發揮班主任的優勢,培養中職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條件下對中職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必然需要,是中職生未來成材必需的基石。班主任作為學生德育培養工作的主要參與者,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通過自身的努力探索,在培養中職生熱愛勞動、艱苦奮斗的新征途上發揮自身的光與熱。

參考文獻:

[1]睢文龍,廖時人,朱新春.國家教育委員會關于頒發《中學德育大綱》(試行稿)等文件的通知[M].教育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黃玉珍,如何發揮主題班會在中職學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J].廣西教育. 2011(27)

篇10

關鍵詞: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教育目的;體育內容;體育教育;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80-05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3612(2012)11-0033-07

Research on Pestalozzi’s Sports Thought

HUANG Gui1, SU Yongjun2

(1.College of Sports and Scienc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7, Jiangsu China; 2. Xinglin Colleg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7, Jiangsu China)

Abstract:Pestalozzi is not only a famous Swiss educator in 19th, but also a world wellknown educator. He has dedicated his glorious life to education cause by the spirit of “all for the children”, created a unique sports thought system and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world sports. His sports thought includes such several areas of content as advoca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and intellectual education, combining sports with productive labor, education purpose transmitting the attention paid to physical education, the selection of sports content conforming to the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feature, physical education being proceeded in an orderly way and step by step and physical education following natural law. As a bourgeois democratic educator living at that times, Pestalozzi’s sports thought has its inevitable limitations. Today when promot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reform and quality education in China, the various practical guidance value of his sports thought must be fully recognized and tapped. Pestalozzi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health to the human,the society and the state. Pestalozzi attaches importance to earlier physical education of children. He opens quality education, ensures the natural body quality of the human becomes mature and can develop and implements the love given to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Pestalozzi; sports thought; education purpose; sports content; sports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約翰·亨里赫·裴斯泰洛齊(1746—1827)是19世紀瑞士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世界上享有盛譽的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學各科教學法奠基人,被譽為“初等教育之父”、“近代教育理論的奠基之父”。他畢生從事平民教育及教育改革實驗,留下了“和諧發展教育”、“普及教育”、“愛的教育”、“勞動教育”、“教育心理學化”等教育遺產,這些對歐美以及其他許多國家的教育曾產生很大影響。19世紀初,在歐洲不少國家設立了“裴斯泰洛齊式”的學校。到19世紀中期,在美國,學習和推廣裴斯泰洛齊的教育理論,也一度蔚然成風。因此,他與福祿培爾和赫爾巴特并列被譽為十九世紀歐洲出現的三個“偉大教育巨匠。”[1]

裴斯泰洛齊一生辦過幼兒園、小學、中學和師范學校,擔任過各級學校的教師,進行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創建了獨具特色的體育思想體系。他的體育思想對許多國家體育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引領與指導作用,他在世時和去世不久,歐洲大陸和美國就接連掀起了“裴斯泰洛齊運動”,以后其影響不斷擴及整個世界,并影響到現在。[2]189對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進行梳理、概括、歸納和總結,可進一步豐富與完善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體系。正是由于裴斯泰洛齊對體育本質及規律的深刻揭示,促使了人們開始用新的眼光去認識與分析體育,并激發了專家和學者極大的研究興趣和探究心理。裴斯泰洛齊關于倡導體育、德育和智育的和諧發展、體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體育內容選擇符合兒童心理特點、體育教育應循序漸進、體育教育遵循自然法則等體育思想不但沒有過時,對新世紀的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素質教育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還會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現實指導價值。

筆者以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與理論基礎,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的主要內容以及歷史評價和現實指導價值為研究對象,旨在揭示裴斯泰洛齊的體育思想體系,參考和借鑒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以更好地推進我國當前的素質教育與體育新課程改革。擬從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展開研究。1)宏觀層面上,采用唯物辨證的方法、歷史分析方法。把裴斯泰洛齊放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力求切合實際,恰如其分,真實的反映其走過的崎嶇道路,進一步了解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和理論基礎,從中受到應有的教育。2)微觀層面上,采用文獻資料法、調研法、專家訪談法與邏輯分析法,對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個人地位、體育思想理論基礎等方面給予深入地綜合研究,研究和整理其留下來的經驗教訓,以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通過論證如何認識過去與現實的關系上,以揭示其體育思想的歷史意義及在推動我國當前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中的地位。

1 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

裴斯泰洛齊一生坎坷,出生在與德意志分離不久的瑞士蘇黎世城一個基督徒的家庭。祖父是個鄉村牧師,父親是外科醫生,五歲時父親就因病逝世。兄弟姐妹都在四、五歲時不幸夭折,母親在精神上倍受打擊,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并且又沒什么遺產。裴斯泰洛齊是在其母親的女仆巴貝麗關愛下長大的,巴貝麗純樸善良,對他們家忠心耿耿,把裴斯泰洛齊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教養,她的自我犧牲精神深深地影響著裴斯泰洛齊,使他終生難忘,這也正是裴斯泰洛齊從事愛的教育的基點。[3]

裴斯泰洛齊所生活的時代,是瑞士資本主義和封建關系并存的時代,城市工人和貧民受到沉重剝削,農村的階級分化也在加速,廣大農民遭受著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雙重壓榨,過著貧困悲慘的生活,更談不上受教育的問題。雖然部分貧苦兒童有幸上學,但是當時的貧民小學的教育水平是十分低下的。[4]13對于廣大平民百姓,國家沒有拿出一定的錢來辦學校,沒有專門的辦學場所,經常把教師的宿舍當作教室。教師沒有進行過專業的培訓,也沒多少文化,很多是由手工業者擔任的,他們把教師工作當作補充工資的一種形式。

在法國啟蒙運動的指引下,他矢志改革傳統教育和社會現狀,以解救貧苦的人們為己任,深信每個人都具有身體、道德和智慧各方面和諧發展的潛在能力,只有通過教育(體育、德育和智育)才能使之得以發展。裴斯泰洛齊把體育看成是人的和諧發展教育的一項重要的內容并且主張體育跟勞動教育應緊密聯系;倡導體育教師與學生之間應建立父子般、母子般的愛,兒童之間則建立兄弟姐妹般的愛,使整個集體融入一個大家庭的氛圍中;兒童有喜歡活動的本性,因此,體育教師在安排體育內容時應該以發揮這種本性為目的,從而確定了以體操與游戲等為主的教學內容;體育教育應循序漸進、遵循自然法則;主張教育應成為每個人的財富,通過體育、德育和智育的和諧發展消除貧窮、改良社會,培養有智慧、有道德、有勞動能力與身體健康的“全人”,這個“全人”實際上是裴斯泰洛齊心目中理想的資產階級新人即公民。[5]

2 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形成的理論基礎

2.1 萊布尼茲關于單子自我發展學說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1646—1716)提出,構成宇宙萬物的是單子,單子是一種不能再分的不占空間的能自由活動的精神實體;宇宙萬物便是由上帝安排單子互相結合、協調一致的精神上的聯系而形成的,具有“先定和諧”的屬性;單子的另一屬性是具有內在動力,推動它不斷地自我發展。

裴斯泰洛齊受這一思想的影響,認為人的智慧、道德情感和體力的萌芽先天地結合為統一體,潛存在體內,并具有從不活動狀態到充分發展的傾向,所以裴斯泰洛齊倡導體育、德育和智育的和諧發展;在教育史上第一個明確地提出了“教育心理化”的口號,并指出所有的人都有兩面性,即低級天性和高級天性,[6]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就在于使這種潛在力量得到充分發展,因此,非常重視人的天性,要求體育內容的選擇符合兒童心理特點,強調體育教育遵循自然法則。

2.2 康德“感性直觀”觀點 德國哲學家康德(1724—1804)提出,人的認識過程一開始是“自在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使人獲得感覺經驗,感覺只能作為誘因,但這種感覺經驗要有先天的能力(直觀形式和范疇)給以整理、綜合,才能形成普遍的科學知識。

裴斯泰洛齊在教學理論中,反復論述知識的基礎是對事物的感覺印象,但這種感覺印象是混亂的、復雜的,必須與內在的理解力結合起來,只有感官才能把“以不明顯狀態存在的”觀念引申出來,才能形成明白的確定的表象,然后再上升到清晰的觀念。教學就是要通過各種方法,使兒童的感覺印象正確無誤的發展為清晰的概念的過程,這些使得裴斯泰洛齊認為一切教育過程都要從最簡單的要素開始。裴斯泰洛齊認為各關節的運動能力是體育中最簡單的要素,因為只有關節的活動才能保證人有行動的可能。讓兒童多進行游戲、軍事體操、游泳、手工勞動、運動會等活動,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由輕到重,由少到多,不但可以鍛煉、發展其體力,培養其勞動技能,也可養成勞動習慣。[7]

2.3 夸美紐斯、盧梭的自然主義思想 在學習和借鑒夸美紐斯和盧梭的自然主義思想后,裴斯泰洛齊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法則,但他同時強調教育不應完全模仿與遵循自然,教育也能反作用于自然,這是在繼承兩位教育家自然主義思想基礎上的更進一步發展。

裴斯泰洛齊在反對傳統舊教育的兒童觀上提出了“兒童是他自己的教育者”的主張。裴斯泰洛齊認為,兒童有一種內在力量在生長著。這種內在力量是兒童各種能力發展的基礎。因此,教育者必須注意和保護兒童這種先天的內在力量,鼓勵兒童積極主動活動,引導兒童在活動中發展自己的身體、道德和智慧。[8]78教育要遵循自然,體育教育也要遵循自然。[2]80兒童體力的增強與發展,需要通過從簡單動作過渡到復雜動作這一過程來進行。[9]根據這個理論,他對當時初等學校(包括幼兒學校)的體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做了重要改革,主要內容是體操與游戲等,方法在于“循序漸進”。

3 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3.1 倡導體育、德育和智育的和諧發展 裴斯泰洛齊從人性的統一性的基礎出發,提出了和諧發展教育理論,其內容包括體育、德育和智育三個方面。他認為人的本性具有均衡性,即“人的體力、道德和智力的均衡,或換句話說,人的手、心和腦的能力的均衡性”。只有全面、平衡地發展人的體力、道德、智力,才是符合人性的教育,才能真正發揮人內在的力量,因為人性的整體性是教育成功的基本條件。

裴斯泰洛齊認為,體育是人的全部才能和潛能獲得發展的基礎,是人的和諧發展教育的重要的手段與內容,它的任務就是要把所有天賦的生理上的力量全部發展起來,同時通過體育鍛煉培養其它方面的天賦內在力量,使人能夠和諧發展。裴斯泰洛齊認為,體育最簡單要素是關節的活動,體育教學和訓練應以關節活動為起點,從最基本的運動動作開始,由易到難,逐漸發展到復雜的動作訓練;練習是體育的基本方法,練習應該與感覺的訓練、思維的練習相協調,以便使體力、感覺、聽覺和思維同時得到發展。在裴斯泰洛齊看來,體育可以促進兒童的歡樂和健康,有利于兒童勤奮、坦誠、勇敢、吃苦耐勞等個性品質的養成,因此,體育對身體和道德的發展同樣具有重要的價值。[10]同時,他認為,德育是和諧發展教育的關鍵環節,也是培養“完善的人”的重要方面。他還認為,智育對人的和諧發展也具有重要作用,所有人生來就有各種能力和才能[11]。

裴斯泰洛齊認為,人的體力、道德和智力的均衡發展是人的高級天性的表現。在這三種教育手段中,體育通過各種體育教學與訓練,智育通過對知識的學習,德育通過信仰和愛,共同滿足和發展人性,從而實現人的和諧發展這一教育目的。[12]但是,體育又必須和智育同時進行。體育和智育只有統一于人的道德教育中,人才能真正得到和諧的發展,才能真正展現人的高級天性,顯示人的內在力量。[13]

3.2 體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裴斯泰洛齊不僅把勞動與學習相結合視為幫助貧苦人民掌握勞動技能從而改變貧困狀況的手段,而且將勞動教育和體育、德育、智育聯系,肯定其對人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裴斯泰洛齊的“勞動教育”包括身體各種器官訓練、生活能力訓練、職業訓練和其它一切有實踐意義的教育。勞動教育能發展體力、智力及形成道德,必須貫穿于體德智三育的相互聯系之中進行,人的全面和諧發展才有可能實現。可見,裴斯泰洛齊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具有超前性,把“教勞結合”作為兒童自身發展和社會化的根本途徑。[14]53

裴斯泰洛齊把體育看成是勞動教育的最基本的和初步的階段。他認為,關節活動是體育最簡單的要素。自然賦予人關節活動的能力是各種體力得以發展的基礎,也是進行體育教學訓練和各種體力活動的要素。勞動就是一種體力活動,所以關節活動也是勞動教育的基本要素。勞動教育、勞動習慣、勞動技能的培養和訓練是建立在體力發展的基礎上的。

裴斯泰洛齊主張通過對身體的練習增進和發展兒童身體的力量和技巧,通過手抓、腳蹬、走動、伸舉等這些簡單的關節活動逐漸發展兒童的體力,使兒童掌握各種勞動技能。裴斯泰洛齊根據實際勞動的需要制定一種“技能入門”作為發展體力的內容,包括勞動中最簡單的一些身體操練——打、拿、推、擲、揮動、角力等等。兒童掌握了各種基本技能之后,就能夠全面地發展其體力,同時還能夠掌握各種勞動技能。[15]裴斯泰洛齊認為體育和勞動教育要在家庭和學校中同時進行。

3.3 教育目的透射出對體育的關注 裴斯泰洛齊從他的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出發,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發展人的一切天賦才能和形成完美的人,這種發展又必須是和諧的,全面的,使之成為身體強健的、有德行的、有智慧的、能勞動兼有一定勞動技能的人。“教育要名副其實,必然努力使人的完善能力得到圓滿的發展。”[16]83因此,“依照自然法則,發展兒童身體、道德和智慧各方面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發展,又必須照顧它們的完全平衡。”[17]

人的體力、道德情感和智慧的萌芽先天地結合為統一體,潛存在體內,并渴望得到顯露與發展,而只有教育才能把這些潛力挖掘出來,發展起來。[18]裴斯泰洛齊說:“為人在世,可貴者在于發展,在于發展各人天賦的內在力量,并在經過鍛煉之后,使人盡其才,使每個人在社會上都能得到他應有的地位。這就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裴斯泰洛齊關于教育總目的的構想有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目的,“為社會造福,使高尚的窮人和自己思想上渴望的天下得以實現。”一是個人目的,把每個兒童培養成體格健壯、道德完善、有切實知識、能獨立思考的人,即體育、德育、智育和諧發展的人。

3.4 體育內容選擇符合兒童心理特點 在世界教育歷史上,裴斯泰洛齊是第一位明確提出“教育心理學化”口號并努力實踐的教育家。他指出,經院主義和專制主義教育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它們違背了兒童的本性,把一堆無用的知識充塞兒童的頭腦。這種教育不僅不能發展兒童的內在能力,而且還扼殺了兒童的個性和智慧。裴斯泰洛齊認為教育和教學工作應該遵循兒童的心理活動規律,實現教育心理學化。[19]其中的教學內容心理學化,要求選擇和編制教學內容必須適合兒童的學習心理規律。根據這個理論,裴斯泰洛齊確定了初等學校的教學內容,如體操、閱讀、書寫、算術、幾何、測量、繪畫、唱歌以及地理、歷史和自然方面的課程。[20]

裴斯泰洛齊認為,人喜歡體力活動的愿望是與生俱來的。兒童具有好游戲的天性,這種天性驅使其總是盡情地游戲(這種游戲是有組織的,決不是放任的)與活動。[21]因此,教師在安排兒童體育教學內容時,必須遵循兒童的心理活動特點,唯此,才能充分地發展兒童的體力和各種運動能力。

同時,裴斯泰洛齊強調,一般性培養先于專門培養,幼年的兒童不應該接受專業舞蹈或擊劍等訓練,而應該注意一般性的體格和靈活程度的訓練。在學校里可以上體操課,但不要突出單項的體操項目,而純粹是讓孩子多活動。裴斯泰洛齊的理論是以孩子天生的動作本能、體力和身體靈活程度的一般發展情況為依據的。他按自然的動作安排身體訓練,如慢步走、跑步、跳、投擲、擊打、搖擺、推舉、撞擊、牽拉等,使其身體的發育不致因過早地從事某項專門的體育訓練而變為畸形或不適宜于做必要的工作。[22]

3.5 體育教育應循序漸進 裴斯泰洛齊依據人的心理的自然發生的規律提出了要素教育理論,他認為初等教育是從最簡單的要素開始而逐步復雜化的。教育目的在于“人的和諧發展”,而教育方法在于“循序漸進”,即“人的和諧發展”主要依賴于體育、德育和智育這三育的“循序漸進”及其完美協調。

裴斯泰洛齊強調,在各種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各門學科中,都存在著一些最簡單的因素,即所謂教育要素。教育、教學過程就要從這些最簡單的、為兒童所能接受的“要素”開始,再逐漸轉到日益復雜的要素。這樣的教育、教學符合心理學的原則,簡便易行,效果良好,有利于促使兒童體育、德育和智育的全面、和諧發展。[23]為了改變當時學校呆板、煩瑣、經院式的教學方式,并使每個普通家庭和每位普通母親能夠獨立而容易地教育自己的孩子,裴斯泰洛齊在教育實驗中不斷地探索簡化教育的方法,在發展兒童的道德和智慧的同時,也重視兒童身體力量的發展。[4]34

裴斯泰洛齊把要素教育理論全面貫徹到了兒童的初等教育中,認為初等教育既要讓每個人在體、德、智等方面都能受到基本的教育而得到和諧的發展,又能使體育、德育和智育的每一方面都通過“要素方法”獲得均衡的發展。裴斯泰洛齊認為體育中最簡單、最基本的要素是關節活動。[24]207關節活動由一些最基本動作構成,如打擊、跳、撞、拉、轉、壓、振動等,這些基本的動作結合起來,可以構成各種復雜的動作。體育應該從這些最簡單的動作開始,待這些動作和技巧熟練后,再進行其他復雜動作的練習,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增多、增強。通過這些關節動作的由簡單到復雜的練習,就可以逐漸發展兒童身體的力量和各種技巧。從關節活動,逐步擴展到全身的復雜的體力活動,全面地發展體力。[25]

裴斯泰洛齊認為運動必須是漸進的,體操的復興是在這個方面業已實現的最重要的一步。體操藝術的最大價值不在于某種運動所必需的敏捷,也不在于它們能給人以從事某些要求有大量力量和技巧的工作的資格,而在于這些運動所產生的最大益處是從這些運動的安排中可以觀察到的自然進展,從容易進行的運動開始,以此為準備,繼而進行更為復雜的、難度更高的運動。或許還沒有一種藝術可以如此清楚地表明,唯有通過練習,那些看來似乎是缺乏的能力才是可以產生的,或者至少是能夠發展起來的。這一點也許像那些從事教授任何一門學科的人以及那些在指導學生達到他們所期望的水平時遇到種種困難的人提供了一條最有價值的啟示——讓他們根據一個新的計劃重新開始工作,在這個計劃中,各種活動將作重新安排,用從易到難自然進展的方式來設計科目。[2] 371~372

3.6 體育教育遵循自然法則 裴斯泰洛齊認為,“自然”是指兒童與生俱來的本性,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進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發展的藝術。[26]體育和德育、智育及勞動教育是緊密聯系的,教育不僅要培養兒童的認識能力,還應發展他們的實踐能力,而實踐能力的基礎就蘊涵在兒童身體力量的發展之中[27]。

體育要遵循人的力量的自然發展:(1)最簡單的體力表現形式:打擊與搬運、刺戳與投擲、拖拉與旋轉、圍繞與擺動。(2)最簡單的體力表現形式的基礎:自然所賦予的關節活動的能力。(3)體育最簡單的要素:各種關節的活動。(4)基本的四肢操練同基本的感覺訓練協調,同機械思維訓練協調,從而使體力與智力都得到發展。(5)體育應該從兒童早期開始。[2]355

裴斯泰洛齊把自己所做的一切看成是人類教育接近自然進程的嘗試,自然進程是在起居室里發展人的各種才能時表現出來的。初級教育只是一種人類技藝的協作方式。通過這種協作,通過信仰和愛,把人引向善良和虔誠的愿望,使他獲得認識和能力,并引導他采取行動。要使接受初級教育的孩子們不僅掌握所傳授的體育和智育知識,而且還要活躍他們的宗教和道德的動機,以便根據父母的觀點和感覺行動使每個受過初級教育的人,不僅在體育和智育方面是敏捷的,而且在事業上是強有力的,還具有高的道德水平。只有這樣才能使各種力量達到所期望的和諧。[28]

4 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的局限與偏頗

正如一切歷史人物一樣,作為生活在那個時代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也有其必然的階級和時代局限。他試圖以教育(包括體育勞動教育)來改變貧苦人民命運的愿望明顯帶有改良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傾向,他還錯誤地認為農民和貴族因天賦能力不同而不應受同等的體育教育。同時,他忽視了體育與勞動教育有質的不同,他認為體育的內容應以勞動形式為主,錯誤地把體育視為是勞動教育的基本和初步階段。

當然,評價前人的思想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實際,正如列寧所說的“判斷歷史的功績,不是根據歷史活動家沒有提供現代所要求的東西,而是根據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29]而且“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程度,決定于理論滿足于這個國家的需要程度。”[30]我們應該將前人的思想放在當時社會的現實中加以考察,而不能用現代人的眼光對前人思想過分苛求。

5 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的現實價值

5.1 強調健康對于人、社會、國家的重要性 體育是獲得健康的最積極、最有效的手段。盡管裴斯泰洛齊早在19世紀就提出了健康對人、社會和國家的重要性,為“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樹立和以功能為綱體育課程結構的建構奠定了理論基礎。[31]但由于各方面原因,體育并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經過挖掘、研究與論證,我們重新審視了裴斯泰洛齊博大精深的體育思想,其體育的目的是發展和增進兒童的一切身體力量和可能性,通過練習養成他的技能和熟練技巧,發展他的體力,并同時發展兒童的智慧、情感和意志。

1999年,我國把“健康第一”確立為學校教育的指導思想,強調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性,全面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青少年學生只有具備了健康的身體,才能學習好,才能更好地報效祖國。當前我國學校體育取得的成就固然與我國的有關國家決策是分不開的,但也不能忽視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對我們的重要啟示:體育能夠促進兒童的健康,是人的全部才能和潛能得以發展的基礎。[32]

5.2 重視兒童早期體育教育 在我國開展素質教育、推進體育課程改革的今天,人才的早期教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三章明確提出要基本普及學前教育,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堅持科學保教方法,保障幼兒快樂健康成長。

而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高度契合,他十分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認為兒童應該盡可能早地受教育,最好從誕生時就開始,而體育是兒童早期教育的重要內容。裴斯泰洛齊強調兒童體育教學內容除了體操練習外,還要編制訓練所有感官的特定練習并要具有游戲性質,兒童應盡早地進行這類練習而不能過早地從事某項專門的體育訓練;同時,他把體育遵循自然作為最主要的教育原則,強調兒童的自然發展,根據各種年齡和各種體力強度的實際需要,來設計多種體育運動,保證和促進兒童德智體的全面發展。[33]“如果體操訓練得當,對于促進兒童的歡樂和健康十分有用,而歡樂和健康則是道德教育的兩個十分重要的目的。此外,還可以在他們中間助長一定的團體精神、兄弟般的情感。”[34]

5.3 開啟素質教育,保證人的身體自然素質的成熟與發展 裴斯泰洛齊“人的全面和諧發展”思想與我國當前正在實施的素質教育的要旨有著高度對應的關系。素質教育強調的“全面”,狹義上指的就是德育、智育和體育,這與裴斯泰洛齊的“心、頭和手”思想對應相關;素質教育中提及的素質分為自然素質、社會素質(含心理素質)和道德素質三個層次,這與裴斯泰洛齊強調指出的人的發展的三種狀態——自然狀態、社會狀態和道德狀態也對應相關。

裴斯泰洛齊把要素教育理論全面貫徹到了兒童的初等教育中,認為初等教育既要讓每個兒童在德、智、體等方面都能受到基本的教育而得到和諧、全面的發展,又能使德育、智育和體育的每一方面都通過“要素方法”獲得均衡的發展。按照裴斯泰洛齊“要素教育”的劃分,德育的基本要素是愛,其任務在于完善人的行為倫理素質;智育的基本要素是直覺,旨在培養受教育者的智能——潛能、能力、才能及創造力;體育的基本要素是關節活動,其目的在于保證人的身體自然素質的成熟與發展。[14] 50~52

5.4 體育教育貫徹愛的教育 裴斯泰洛齊指出,“愛是認識、能力、知識和行為集中的神圣的中心。通過這個中心,它們才真正成為人性的力量,即真正的人的力量。”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裴斯泰洛齊始終懷著一顆愛心來教育孩子,這種愛的精神就是被教育學家們所稱為的“裴斯泰洛齊精神”。世界教育史上象他這樣一心為兒童健康成長而堅韌不拔、自我犧牲的教育家是屈指可數的。裴斯泰洛齊強調指出:“教育的主要原則是愛。”[8]49即愛的教育。

裴斯泰洛齊50多年一直是本著這種愛生如愛子的精神從事兒童教育事業的。“愛”的教育不是一種同情、一種憐憫、一種博愛,而是一種根植于現實的教育理想,是“仁愛之心永恒”的行動實踐。不管在新

莊、斯坦茲,還是在布格多夫、伊佛東,他能克服重重困難,靠的就是赤誠的愛。他身懷崇高信念,歷經風雨,癡心不改地為兒童付出了他全部的愛。值得注意的是,裴斯泰洛齊所面對的兒童并不是健全的兒童,他們多數為身體或心理有缺陷的。裴斯泰洛齊不但沒有歧視他們,還滿懷愛心地照顧和教育他們。[25]196裴斯泰洛齊愛的教育創造了奇跡,經過長期的艱辛工作,孩子們在健康和道德方面都得到了改善,變得活潑聰明起來,生活得十分幸福與快樂。[16]221

愛的教育是裴斯泰洛齊教育理論體系中頗具特色并產生深遠影響的部分,同時也是他教育試驗的一條指導原則。“愛”的教育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教師對學生的愛;二是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愛心。一個合格的教師,最重要的問題就在于對學生的愛。愛學生既是進行體育教育的前提和保證,也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感情基礎;既是一種積極情感,也是一種教育手段。體育教師更要“以愛育愛”,教育學生在享受被愛的同時體會到給予別人愛的快樂。一位體育教師只有具備了“一切為了孩子”的精神,才能真正使自己的教育教學符合學生生理、心理的發展。只有從“一切為了孩子”的精神出發,堅持愛的教育原則,才能有體育教育理論與方法的創新,才能在體育教育實踐中戰勝一切困難、取得新成績。[35]

6 結 語

裴斯泰洛齊生活在歐洲由傳統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時期,并深受法國啟蒙運動的影響,他矢志改革傳統教育和社會現狀,以解救貧苦人們為己任,深信每個人都具有身體、道德和智慧各方面和諧發展的潛在能力,只有通過教育(體育、德育和智育)才能使之得以發展。萊布尼茲關于單子自我發展學說、康德“感性直觀”觀點以及夸美紐斯、盧梭的自然主義思想奠定了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的理論基礎。

裴斯泰洛齊把所有的心血和整個生命都獻給了教育事業,創建了獨具特色的體育思想體系。他的體育思想對許多國家體育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引領與指導作用,為世界近現代體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推行素質教育和體育課程改革的今天,又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剛剛,我們應充分認識與挖掘其體育思想所具有的多方面現實指導價值。當然,作為生活在那個時代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裴斯泰洛齊的體育思想有其必然的局限,因此,要用歷史的眼光客觀地去看待前人,而不能過分苛求。

參考文獻:

[1] 弗羅斯特,著,吳元訓,等譯.西方教育的歷史和哲學基礎[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407.

[2] 裴斯泰洛齊[瑞士],著,夏之蓮,等譯.裴斯泰洛齊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9,80,371-372,355.

[3] 鐘文芳.試論裴斯泰洛齊“一切為了孩子”的教育理論[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6(2):69-70.

[4] 吳值敬.裴斯泰洛齊教育思想述評[D].揚州:揚州大學,2009:13,34.

[5] 曾彬,盧清,杜學元.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愛對幼兒教育的啟示[J].教育導刊,2003(10):8-9.

[6] 王春燕.自然主義教育理論及其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21(9):59.

[7] 劉新科.國外教育發展史綱[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88-191.

[8] 趙祥麟.外國教育家評傳[M].第二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78,49.

[9] Perevia Cole. A History of Educational Thoughts [M].Greenwood Press,1972.

[10] 熊玲玲.裴斯泰洛齊教育思想對我國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啟示[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0(2):87-88.

[11] 趙榮昌,張濟正.外國教育論著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278-286.

[12] 于曉君.赫爾巴特教育思想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D].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12.

[13] 汪劉生.裴斯泰洛齊的和諧發展教育思想與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J].比較教育研究,1986(3):55-56.

[14] 李劍.昔日裴斯泰洛齊與當今素質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1999(5):53,50-52.

[15] E.P.Cubberley.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M].Honghton Mifflin Company,New York, 1920.

[16] Kate silver. Pestalozzi, The Man and His Works [M].New York Press, 1924:83,221.

[17] R.De Guimps.Pestalozzi:His Life and work[M].Translated by J.Russell Sonnenschein,London,1890.

[18] 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95.

[19] 張鋒.裴斯泰洛齊的“教育心理學化”思想[J].心理世界,2006(11):57.

[20] 博仔.貧民教育家裴斯泰洛齊[J].湖南教育,2005(3):17.

[21] 邵偉德.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簡述[J].體育文化導刊,1988(1):78.

[22] 李麗.建構以“愛”為基礎的現代教育——裴斯泰洛齊“愛”的教育啟示[J]. 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6,23(10):94.

[23] 王保星.外國教育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25.

[24] 張煥庭.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07,196.

[25] 侯威.要素主義教育理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11.

[26] 李艷,張立昌.基于不同人性論的盧梭與裴斯泰洛齊自然主義教育思想比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21(10):19.

[27] 阿圖爾·布律邁爾[瑞士].裴斯泰洛齊選集[M].第二卷.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78.

[28] 羅炳之.外國教育史[M].上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194.

[29] 戴本博.外國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62.

[30]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62.

[31]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全日制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4.

[32] 移素林.學校體育與洛克——讀《教育漫話》有感[J].體育文化導刊,2003(9):76.

[33] 杜林蘭.裴斯泰洛齊和諧發展教育思想及對幼兒素質教育的啟示[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2,4(4):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