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課堂教學范文

時間:2023-06-08 17:39: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夯實課堂教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夯實課堂教學

篇1

關鍵詞:設計有效作業 多樣性 自主性 感染性 實效性

背誦、抄寫、閱讀、寫作,這是一直以來深為廣大學生所苦的語文作業。馬虎應付,做過好幾遍的練習還重復犯錯,這是廣大語文老師在批改作業時甚是頭疼的問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可見,設計高質有效的作業,才能真正有效地夯實課堂教學,使作業成為培養和發展學生能力的一座橋梁。因此,在作業設計中,我做了如下嘗試:

一、多樣性,吸引學生興趣

生動有趣的作業設計,學生在完成的過程中興致勃勃,加上教師對作業的鼓勵性評價,學生不但會喜歡上做作業,并期待著下一次作業。這樣的作業肯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搜集資料。課前的預習,可以布置學生搜集相關的資料。通過網絡或資料書籍搜集資料,為學生解決課文的疑難問題提供了途徑,不僅鍛煉了學生通過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時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2)深入領悟。要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課本劇的演繹和分角色的朗讀也是一個好方法。課本劇生動形象且有趣,把文字轉變為具體的形象。

(3)歸納梳理:學習中可貴之處在于不僅懂得埋頭苦讀,更重要的是知道抬頭思考的重要性。對所學的內容進行歸納梳理,使知識點脈絡清晰,易于學生融會貫通,鞏固積累。

(4)拓展延伸。這個作業概括起來就是“一摘二擴三仿四展”。

每個學生都設有一本美麗的摘抄本,學生已養成良好習慣,學完課文后,把課文中的優美詞句、段落摘抄下來,并在早讀課中朗誦過關,此乃“一摘”。

接著,我要求學生在此基礎上拓展知識。例如,教學朱自清的《春》,我就要求學生積累關于春的一些優美語段或詩句;學完《詠雪》,我布置學生收集關于雪的比喻句或詩句,以拓展深化課堂教學內容;學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后,要求學生整理古今中外“生于憂患”的事例,整理出身低微、經過一番磨練、終成大業的人和事,這對于拓展知識面,積累議論文寫作的論據等不無幫益。此乃“二擴”。

再者,我會挑選當中一些典型的句段,讓學生在仿寫中加深領悟同時鍛煉文字組織能力。如教學朱自清的《春》一課時,文章結尾的三個比喻句優美清新并蘊含豐富,表達了作者對春的贊頌之情,那么,我就要求學生按照這種模式結構仿寫三個句子。不但如此,有時我還讓學生仿寫整篇文章,如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后,要求學生記敘一件事,重點模仿文章中人物的心理變化描寫和通過一件事得出人生啟迪的結構模式。結果,學生的模仿力和創造力給了我很大一個驚喜。這就是“三仿”。

最后是“四展”。學生是需要鼓勵表揚的,尤其是作業方面。作業本上一句熱情洋溢的贊美,課間上一句不經意的肯定,課堂上的贊賞點評,更重要的是設置在班級書櫥中的優秀作業展,以及每月“優秀作業光榮榜”的展示,無不給學生帶來無盡的激勵與熱情。這個環節細碎繁瑣,但花點心思堅持做好,效果相當好。

形式多樣,可操作性強并且實效明顯的作業,不但使學生從作業中得到信心與樂趣,更是有效地夯實了課堂教學的內容。

二、自主性,尊重學生的選擇

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設計針對性不同的作業,使作業多元化,讓每位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都取得成功,獲得輕松、愉快、滿足的心理體驗,保護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展現他們的能力,能有效實現“培優扶差”。具體做法是“分量、分層、分時”。

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有差異,我們注重因材施教的同時,更要注意作業的布置因學生學習能力而異,設計出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階層。一般來說,作業設計分為基礎、發展、創造三級目標,要求一般學生能實現基礎目標,努力完成發展目標;學優生努力完成創造目標。基礎薄弱的學生,他們通過基礎性練習,鞏固了基礎知識和掌握了基本技能。至于拓展性的練習,允許他們量力而選做。但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則對他們提出挑戰性更強的要求,如歸納梳理或拓展延伸性的作業,這會使他們體會被重視的滿足和成功的喜悅,學習的興趣更濃厚。在完成作業的時間上也實行分層要求,堂上測試的內容,允許課堂上不過關的同學課后繼續;要求學優生明早就交的作業,后進生可以回校請教老師后中午再交。

作業層次不同,自主選擇,靈活機動,后進生不會感到吃力,學優生感受到挑戰性,無論哪個層次的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既感到輕松有趣,又有效地夯實了課堂教學,掌握了知識技能。

三、感染性,觸動學生情感神經

學生需要正面的情感激勵,以此轉化為學習的動力。但是,單憑教師的力量的不足夠的,家校合作才能發揮出激勵學生學習的巨大驅動力,而作業的設計布置便是其中的推手。如教學《散步》時,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是該課的一個教學重點。于是,作業設計中便有了“真情行動”:回家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洗洗碗、拖拖地、陪父母散散步……另外,還加上一個“真情表白”:此時此刻,想對你的長輩(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說幾句心里話嗎?那就發一則短消息給他們吧,字數在60個左右。(情意要濃)這樣的作業,真情洋溢,感染性強強,不但完成了課文教學的情感目標,更使許多苦于孩子處于叛逆期而缺少溝通的家長能直接了解到孩子的學習內容,正面促進了家長與孩子的情感交流,家長樂于給以孩子表揚、鼓勵,孩子也在此類作業中觸動了情感神經,學會了感恩,更從中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并將其轉化為積極學習的不懈動力。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2、《淺談初中語文作業優化設計》――《教書育人》2012年16期

篇2

由于新課程標準下對初中思想品德實行開卷考試,學生們對考試的認識上存在誤區:認為實行開卷考試,翻翻書就能找到答案。由于學生們覺得考試沒有壓力了,學習也就沒有了動力,課堂上沒有積極性、主動性,課堂教學效率低下,考試成績不理想,考試也不像學生們想的那么容易,如何改變這種尷尬現象,是值得我們政治老師思考的問題。本文將從思想品德課堂中如何運用“指手劃角、畫龍點睛”等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進行闡述。

關鍵詞:思政課;教學;課堂;效率

中圖分類號:[G40-012.9]

正文:

實行開卷考試,有利于推進實施素質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但是開卷考試不等于對所學內容不記不背,課標中對教學內容的學習要求做了明確規定,如何讓學生告別死記硬背,減輕學習負擔,又能讓學生掌握并運用基礎知識,恰當運用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關鍵。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當今政治課堂教學中,各種方式方法和教學模式不斷創新、層出不窮,我們可以學習、模仿、借鑒那些優秀的方法和模式,但那些東西在自己的課堂中使用時總是無法得心應手,原來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最重要的是找尋適合自己與所教學生能夠共同接受,并且確有成效的方法。有句話說,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我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采取“指手劃角、畫龍點睛”等方法,雖然不盡科學合理,但是實用有效,具體做法有以下幾點:

一、“指”:即通過編制導讀提綱,指引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

教師在課前認真鉆研課程標準、教材,根據其具體要求與教學目標和學生學習能力、認知方面的實際情況,編制導讀提綱,問題設置難易適度,全面細致,逐層深入地引導學生去學習,并使導讀提綱能充分體現教學要求,問題明確并富有創造性,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初步了解學習內容,明確學習目的,并使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發現問題,明確疑難所在,以便在課堂上明確學習任務,帶著問題去討論、學習,掌握知識。

學生帶著導讀提綱中的問題去閱讀教材,然后根據教材及自己的思考去完成這些學習任務,獨立解決本課的基本問題。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不明白或不理解的地方,或者發現除老師設置的基本問題外的其他問題,則通過小組的合作學習,共同解決本組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通過導讀提綱指引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等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為學生培養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習慣與能力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良好途徑。

二、“手”:即課堂上勤于動手做好筆記,及時完成課堂練習。

題在書外,理在書內,實行開卷考試后更要充分地利用好教材,而做好筆記,能使書本中的重難點等知識一目了然,便于查閱和掌握。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對于學生來說,記錄好重點知識,既有利于課堂上的理解與記憶,也有利于課后及時整理。把難點標記清楚既有利于課堂上的理解,也有利于課后及時消化,或問教師,或向同學請教。記好板書提綱,既能使同學們理解,把握所學的內容,還能使同學們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的結構、層次及內在的邏輯關系,為課后的復習提供方便。做好思想品德學科的筆記,有助于提高課堂學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要求學生養成記筆記的習慣,幫助學生培養捕捉教學過程中的教學重難點、智慧閃光點的能力,把教學中精彩亮點永遠留在自己的筆記中,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我常用語言提醒學生做筆記,告訴學生某個重點知識“應寫在課本的哪個地方”,或者提醒學生書中的某個內容是“要求我們識記的知識點”等等。我在教學中時常會補充一些熱點問題或時事材料,對這些內容,也要求同學們及時記下來,以便把握時代脈搏,深刻理解社會的變化及國情、國策。

三、“劃”:即課堂中及時把重要內容、知識點劃線,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我要求學生做筆記要規范、字跡工整;筆記要寫在教材的左邊空白處,對應著相應的知識點,使問題和內容保持一致。劃書時的符號要統一,如含義類的用,需要識記的知識點用,要重點掌握的知識點用或,問答題用[]或,有的用{}的形式,規范標記。

通過這種方法既可以讓學生牢固掌握學習的重點內容,把書本中的基礎知識、考試要點一目了然地勾畫出來,便于學生掌握重點;又可以讓學生集中學習的注意力,尤其是初中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持續的時間相對較短,如果沒有及時的讓他們動腦動手,很容易使他們在聽課過程中走神。通過劃重點的方法,可謂是一舉兩得。

四、“角”:即角色扮演,把教學中的相關內容讓學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來。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求知的先導。中學生生性好動,動手操作和表演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激情,使學生在動中學,在動中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可以很有效地解決政治教學當中容易產生的枯燥沉悶的氣氛,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通過學生的表演展示教學內容,不僅形象生動而且真實可信,學生有了親身體會后容易理解接受。

在政治課堂中表演小品,就是讓部分學生充當角色扮演者,其他學生當觀眾。要求每個人都要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然后盡量與其他角色扮演者進行交流。通過學生在課堂上表演小品,可以培養解決問題的技能和態度,更好的理解和探討教材。

運用表演小品的形式,讓學生通過聽、看、做等方式參與教學活動,做到眼到、手到、心到,能使學生通過表演小品對所學知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表演小品的過程中,不論是看的還是演的同學都能從中發現許多問題,產生對問題的探究之心,有利于促使學生們去實踐、去創新。通過小品表演,能夠更好地教會學生如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我覺得學生的想象力以及創造性地運用語言的能力不容忽視,思想品德教材中許多內容都可以讓學生來表演,如交友、辯論、扮演不同角色等。在課堂教學中,許多內容都可以讓學生來表演,如經濟活動中的“銷售者和消費者”、師生關系中的“老師與學生”、打擊犯罪中的“警察與罪犯”等,通過表演,既能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熱情。

五、“畫龍”:其一即漫畫,包括教材中和學習資料中的漫畫,以及學生自己創作的漫畫;其二為知識結構圖。

漫畫在教材中中已經滲透到許多知識點中,漫畫在教學中擔當起了釋疑解惑的重任,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初中生喜歡新奇、有趣的東西,漫畫恰恰貼近學生心理,會給學生帶來無窮的樂趣,使知識由“死”變“活”,“靜”中有“動”,“抽象”中顯示“直觀”。人們的視覺具有求新求異的特點,心理學已證實,視覺記憶比語言記憶要優越得多,而且在漫畫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觀察和理解,進而透過現象分析本質。這既有利于優化教學手段,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綜合能力、辯證思維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六、“點睛”:即指點迷津,在學生討論、探究的過程中出現不能解決的疑惑時,及時地給學生釋疑解惑。

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總會產生一些新的觀點,生成一些問題,我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對于在學生之間討論后還無法解答或不理解的問題,做到有的放矢,重點啟發,相機點撥,指點迷津,引導學生解決疑難問題;對于書中的重、難點和關鍵問題,我在課堂中著重講解,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和思考問題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疑問并提出問題,然后組織和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討論、探究,對學生及時加以引導、點撥,起到為學生“導航”的作用,通過師生的共同探討,引導學生逐步理解掌握知識。

在這個過程中我注意把握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關系,做到導中有學,學中有導,二者緊密聯系,辯證統一,相互促進,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中獲得較高的教學效率。

我們的教學面對的是生活在新時代的青少年學生,思維活躍、體驗豐富且富有個性,不管采取何種教學的方式方法,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應該關注的是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從而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篇3

古語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學也一樣,無論多么有經驗的教師,要上好課,課前都要認真備課。

1.依據教材精心備課。備好每一節課,要根據課標,在宏觀統覽全書的基礎上多方搜尋資料,在每一節內容的前后聯系中把握它在全書中的地位,找出本節內容的重點、難點,圍繞重點、難點的解決去選擇幫助學生理解的切入點,組織材料,確定教學步驟,最后斟酌語言。

2.結合相關材料備課。為了掌握好基本知識,把握住重難點,科學地處理好教材,備課時不僅僅局限于課本、教參,還要通過各種渠道充實備課內容,如《中學歷史》、《中學歷史教學參考》、《文史知識》等相關教學資料,可以從里面摘取一些對上課有用的資料。

3.網絡資源充實備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發揮網絡優勢。通過上網搜查一些資料,比如人教網、初中歷史教研網、中學歷史在線等,搜索一些更有效的教學實例來充實備課內容。

4.因材施教備學生。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易穩定集中,意志力比較薄弱,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感興趣的就愿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心不在焉了。備課必須遵循他們的心理特點,來決定教學方式方法。

二、上好課是關鍵

1.激情課堂。李海林說過,“所謂激情,有的時候,它其實比學問和學術更重要。”比爾?蓋茨也說過,“激情能激發一個人120%的潛能”。的確,激情讓人精神振奮,精力充沛,它能調動人身心的巨大潛能,給人以動力,給人以靈感;激情讓人產生一種創造沖動,產生一種挑戰自我的動機,讓人在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中彈撥出生命中昂揚的旋律。激情所到之處,教育工作就會生機勃勃,五彩繽紛。

2.賞識課堂。賞識是教育的最高藝術。莎士比亞說過:“一回的鞭策還不曾使馬兒走過一畝地,溫柔的一吻早已使它馳過百里。”賞識,是一個人心靈深處最強烈的需求。有時候,一個柔柔的眼神,一句暖暖的話語,一根翹起的大拇指,都有可能喚起一個學生的自尊,都有可能激起一個學生的自信,為他的生活注入鮮活的美麗,甚至影響他的一生一世。

3.合作課堂。孔子曾說:“獨學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因此,有效課堂也應是合作課堂。平常上課中,要有效利用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方式,簡單的問題同桌兩人商討,有點深度的問題同桌前后位四人一組。每每遇到一個問題先讓小組討論,每人都談了自己的觀點后,再找代表回答。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時也是這樣,先讓組內成員解答,本組解決不了的,其他組成員回答,其他組成員回答還不完善,最后老師登場引導、點撥,與學生共同解決。

三、培養能力是目的

1.學會“三抓”。首先,學會抓“關鍵詞”。歷史教科書內容多、記憶量大,如果死記硬背,則在有限時間內完不成教學任務,而通過抓住關鍵詞則是找到突破這一問題的“捷徑”。

其次,學會抓邏輯性。重大歷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經過、影響幾大段的復雜內容,學生靠死記硬背效率低下。這就需要化復雜為簡單,緊緊把握教學重點,抓住邏輯性,牽一發而動全身,層層深入對歷史事件進行剖析,讓學生掌握其層次、體系,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再次學會抓網絡體系。任何問題都不是獨立存在的,都有它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絕不能把基本史實當作孤立分散的知識點,而要抓住史實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由基礎知識、階段特征、基本線索構成的歷史知識網絡體系。

2.學會聯系、比較。對教材知識的挖掘、聯系、比較,是學生學習能力強化的一個重要步驟,是近年來對學生知識能力考查的重點。只有通過對教材知識的深入挖掘和聯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因此,平常課堂教學中,注意對知識的挖掘、聯系與比較。尤其注意學科內的知識和跨學科知識的聯系比較。學科內知識要注重橫向聯系和縱向比較,跨學科要注重相關知識點的對接,多角度完整理解知識。

3.學會運用。學史可以鑒往知來,使人明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運用。平常教學中,一方面,注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來分析現實社會中的一些問題,并嘗試對其發展趨勢作出較為合理的判斷或預測。如通過學習中國歷史上的有關內容及美國南北戰爭可引導學生得出:分裂是不得人心的,也是不能得逞的,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臺灣一定能夠回到祖國懷抱。

篇4

受傳統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的綜合素質難以得到有效提升。因此,構建高效課堂刻不容緩。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數學教師要不斷創新思想,努力構建高效課堂,切實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一、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切實優化教學環境,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讓教師和學生都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身到教學活動中。首先,在和諧、積極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的注意力將高度集中,他們會充分調動大腦思維能力,從而積極踴躍地思考和回答課堂提問。比如,教師在講解“圓、扇形、弓形的面積”這一知識點時,良好的課堂氣氛能給學生和教師積極的帶動作用,從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其次,熱烈、積極的課堂氣氛能幫助師生建立融洽的關系,實現師生的默契配合,學生不僅能傾聽他人的觀點,還會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從而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教師在對課本知識進行講解時,課堂氣氛濃烈,不僅能加快學生的理解記憶過程,還有助于學生掌握推導過程,從而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思維意識。

二、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環節

課堂教學主要分為五個環節,概括起來如下:(1)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環節;(2)知識領悟環節,在該階段的學習中,學生要有效地感知知識和理解知識,夯實學習基礎;(3)知識鞏固環節;(4)知識運用環節;(5)知識檢查環節。

在知識領悟環節,教師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首先,教師要將抽象的概念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師在講解“空間里的平行關系”這一知識點時,可以將紙盒或者教室作為實物模型,讓學生觀察其面與面、棱與面之間的位置關系,并將其放在空間中考慮,研究出平面與平面、直線與平面的關系。其次,教師要為學生創造表達見解和意愿的機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總之,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師要不斷地解放思想,著力構建高效數學課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學習情況入手,構建科學合理的數學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數學技能,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各得其所的發展。

篇5

本著“以人為本,和諧發展,效率優先”的原則有效提升教師隊伍的素質;以落實推進2009年八道江區的“教學十項工作”為中心,細化教學的常規管理,提高教學管理的質量、效益和檔次;以校本教研、片區教研和課堂教學為載體,細化教學研究的主題、創新教學研究的模式、推進我校“問題教學研究”的進程,扎實開展各種類型的教學研究,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深化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進程;提高我校的辦學聲譽。

二、工作目標:

1.夯實并細化教學常規管理——備、教、批、考等教學工作的環節,尤其是集體備課環節,設立學科單周備課日,提高教學管理的質量、效益和檔次。

2.夯實并細化教、科研工作,尤其要改變教與學的方式,設立雙周教研日,從而拉動科研的方向。

3.全面深入課堂,加強九年級平行推進的監控與管理。

4.改進八年級兩級分化現象。

5.加強七年級學科的銜接和各班級均衡發展的管理。

6.加強學籍和檔案的規范、科學管理。

7.科研工作和師資培訓工作要加強計劃性和有效性。

8.加強新、老三室的利用率與規范管理。

三、重點工作及措施:

(一)、夯實并細化教學常規管理——備、教、批、考等教學工作的環節,尤其是集體備課環節,設立學科單周備課日,提高教學管理的質量、效益和檔次。

1、加大上學期修訂的有關《備、教、批、考等常規教學制度》的執行力度,將這些制度的執行落到實處。

2、夯實并加強集體備課的細化管理。

為了更好地發揮教師集體的智慧,促進教師業務水平提高,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的整體水平。集體備課可以將集體的智慧與個人的特長有機地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集體備課是課堂教學的準備環節,是課堂教學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平臺。

本學期設立單周集體備課日,并對集體備課制定出相應的《集體備課制度》加以具體的約束和獎懲要求。集體備課日的具體設置為:

每月單周周二至周五為集體備課日,備課的時間為兩節課。

周二下午是語文組,負責人為陳平、趙光榮。

周三下午是數學組,負責人為王永發主任。

周四下午是英語組,負責人是單麗華主任。

周五下午是理化生組,負責人是王霞主任。

周二上午政史地組,負責人是楊福榮主任。

周三上午是體音美組,負責人是姜秀敏主任。

上午的備課時間是三四節課,下午的備課時間是七八節課。

(二)、加強學科教學的階段性和終結性的質量監控與分析。

1、各級教學管理人員本學期仍然要不斷加強對課堂教學環節的監控與調研,與教師一道深入課堂,研究教學過程設計、實施、反思、效率的“分子”的提高策略,使課堂教學向著集約、創新、高效的軌道不斷運轉。

教學校長每學期聽課不少于60節,教導主任聽課不少于80節(含上課節數)。

2、為確保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學習能力等的提高。各年級主任要調動教研組長、年級組長參與教學管理的微觀管理,把單元過關、章節檢測工作落到實處。組織好月考工作。

七、八年級本學期搞好兩次月考一次期末教學質量檢測工作,九年級搞好3次月考工作。具體為:

七、八年級:第一次9月26、27日;第二次11月14、15日。

九年級三次月考:第一次9月27日;第二次11月15日;第三次12月27日。

篇6

一、夯實目標,務實課堂,落實主體

所謂“實”,是指教學要體現務實的態度、扎實的教風,是學生在積累知識、提升能力、體驗情感的一種真實狀態,包括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始終把握“以生為本”的理念,根據學生狀況將各個環節真正落實,最終使課程目標落到實處。課堂是學生正確學習概念的基地。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堂教學的實效。課堂教學的“實”要做到以下三點:

1. 夯實目標

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過程的設計,都要符合課程理念,切合學生實際,既不能任意提高標準、超越課標,也不能隨意降低要求,阻滯發展。特別要抓住課程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水平、心理需求之間的契合點,確立最為合理有效的課堂教學目標。

2. 務實課堂

一堂課要落實哪些具體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掌握哪些知識,運用什么方法進行訓練,通過什么手段達到目的,如何反映學習效果,都要實實在在。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提出了“學會傾聽、學會表達、學會質疑、學會思考”的研究目標,激發學生的自主性,不斷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讓他們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敢于“拿出”時間讓學生動筆,積極為學生的主動發展創造空間,提升了學生的自主能力;通過觀察發現,他們的課堂逐漸去除浮華,回歸教學本質,更有效地實現了學生的發展。

3. 落實主體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則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領者。

課堂教學一定要注重實效性,課堂效率不是看教師塞給了學生多少,而是看學生自己拿來了多少。學習效率必須反映在學習的主體——學生身上。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充實知識,提高能力。 二、活化資源,靈活過程,激活情感

我們的教學必須“走出一本書的時代”,必須走出“封閉的課堂”。基于這樣的認識,教學不但求“實”,而且應該求“活”,求“活”是為了更好地求“實”,它體現了教育與時俱進的要求。所謂“活”,是指教學要目中有“人”,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使課堂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課堂教學的“活”要做到以下三點:

1. 活化資源

教材雖然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或核心)資源,但并不是唯一資源;教科書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或基本)憑借,但并不是唯一憑借。善于熟悉并運用多種版本的教材,開發適合學生的校本教材,教者在比較中創生新的教學內容。

2. 靈活過程

課堂教學要持續靈活,高效課堂的“活”,兼指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先看形式上的活。傳統課堂強調老師的教學活動,忽略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生唯一的任務就是端正坐好,認真聽講。高效課堂則要求所有與學習有關的人都要動起來,活起來,尤其學生,既要善于傾聽,又要善于表達。可以利用語言、文字、肢體、教具、學具,在小組內或班級內進行交流、爭論和探究。高效課堂的精髓是內涵的“活”,是學生對學習內容在腦海中進行積極思考的過程,是學生思維的活躍,它更多的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遷移和運用。

3. 激活情感

篇7

關鍵詞:闖關式;翻轉課堂;Web前端技術;教育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2-0164-02

傳統教學過程通常包括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兩個階段,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實現了傳統課堂中知識傳授與知識內化兩個階段的顛倒[1]。在翻轉式教學中,知識傳授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在課后完成,知識內化則在課堂中經討論、協助完成[2]。課堂活動環節是學生進行知識內化的階段,決定著學生學習的效果。但是,目前大多數研究集中在如何通過教學視頻提高學習的效率,而對知識內化階段的課堂活動關注有所不足。筆者認為,翻轉式教學的最大挑戰并不在于如何制作視頻,如何進行有效的“線上”活動,而是如何創造鼓舞人心、面對面的課堂學習[3]。針對高職學生,如何在翻轉課堂這種教學模式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旺盛的學習勁頭,并保持可持續學習的動力,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探尋知識,從而真正熟練地掌握相關技能值得進行深刻的研究和探討。本文從翻轉課堂內涵和闖關式學習理念及設計策略出發,通過對闖關式學習理念應用到翻轉課堂中的案例進行分析,提出一種“基于闖關式的翻轉課堂教學方法”,以《Web前端應用開發》課程為載體,對此教學方法開展教學設計和實施,按照“階段闖關、指導練習、分組練習與企業專家點評”等方式進行教學,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挑戰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參與度。以期更好地促進翻轉課堂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為教學實踐者提供借鑒。以下將從教學分析、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成效特色等四個方面展開分析。

一、教學分析

從近幾年信息技術發展趨勢可知,網頁前端開發技術在行業中越來越體現其重要性和蓬勃的發展勢頭。《Web前端技術》作為一門培養學生該方面能力的支撐課程,生命力強、在專業課程體系中地位重要。針對該課程設計翻轉課堂教學實施模式;開展具體“翻轉內容”的研究;建設“闖關式翻轉課堂”相關教學資源,包括知識點及情境設計、學習指導設計、學習活動設計、學習效果測評設計等相關教學、學習資源。通過“闖關式翻轉課堂教學方法”的實施,提高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就業競爭力,使學生受益。

二、教學策略

根據教學內容和高職學生特點,設計《Web前端技術》教學策略如圖1所示:

1.課前,通過微課平臺學習任務,讓學生提前完成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學習并提交反饋,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和學習效果。

2.課內,使用闖關式教學策略,結合多種信息化手段,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夯實專業基礎的目標與效果。

3.課后,通過微信平臺,讓課堂學習延續到課后的移動學習中,利用碎片時間,滿足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三、教學過程

1.課前傳承知識。課前,教師預先錄制微課視頻,提前學習任務,學生通過觀看微課視頻,進行線上學習、進階練習,并以評論、問答等方式和教師交互,完成課前預習。

2.課堂內化知識。教師根據學生線上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學習任務單,每階段任務分別采用“闖關+指導練習+分組練習與企業點評”的教學方式完成。其中,初級任務側重基礎知識的掌握,采用闖關式教學方式,將枯燥的知識學習過程結合游戲闖關理念,激勵學生學習興趣,進而夯實專業基礎;教師實時掌握學情,及時解決問題。在闖關過程中,學生的任務是主題發言、闖關、實際操作、提問交流,教師的任務是課堂引導、組織、點評。針對學生做得不完善的地方,教師及時進行講解與補充。闖關通過在線測試平臺進行,闖關的結果由平臺產生統計分析報表。高級任務側重應用能力的培養。通過有指導練習,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增強學習信心;通過學生分組實踐與企業方對作品評分及點評,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強化動手能力,培養團隊協作精神與溝通素養,與企業要求進一步接軌。任務采用真實企業項目貫穿始終,在任務提出、任務實施和任務評價階段均有企業參與,有利于幫助學生融入企業氛圍,進入職業角色,企業專家指導評分,達到校企合作目標。課程最后,教師總結歸納闖關口訣,激發學生興趣,加深學生印象,引起共鳴便于記憶。

3.課后拓展提升。學生下課可以通過微信平臺進行移動學習,課后繼續通過在線測試對課堂學習進行鞏固和提升,系統自動生成成績,便于學生對照自查。教師通過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教學效果的數據跟蹤與分析,進一步改進教學設計。

四、成效特色

信息化教學在本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體現了傳統教學不可比擬的優勢,具體體現在如下方面:

1.教學手段創新。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形式,使用信息化手段,采用闖關式教學策略,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夯實專業基礎的目標與效果。采用真實企業項目貫穿始終,在任務提出、任務實施和任務評價階段均有企業參與;采用教師指導練習,達到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增強學習信心的效果;采用學生分組練習與作品點評,達到強化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團隊協作精神的效果與目標,總結歸納突破常規,用闖關口訣的形式,激發學生興趣,加深學生印象,引起共鳴便于記憶。

2.學習手段創新。學生課前可通過微課平臺利用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在線學習,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強化了學習效果。課后通過微信平臺讓課堂學習延續到課后的移動學習中,借助移動終端的通用和便捷,使課后學習不再受時空限制,增強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滿足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3.學習效果檢測手段創新。課前通過微課平臺進階測試及時監測獲取學生完成情況;課中通過在線測試平臺實時統計分析學生任務完成狀態,并由企業專家參與學生作品的評分及點評;課后通過微信平臺跟蹤測評。無論課前還是課堂中,教師都需要通過信息技術為學生構建個性化協作式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持,此為翻轉課堂的設計需求。教師需要在熟練掌握信息化技術手段和闖關式學習設計理念的基礎上,將各種闖關式學習設計策略融入到翻轉課堂教學的設計因素,實現兩者完美的融合。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從“翻轉課堂”的本質,看“翻轉課堂”在我國的未來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14,(7).

篇8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研究性學習;氛圍

高效課堂是以學生 終身發展的教學理念為指導,以規范具體的教學目標為導向。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是高效課堂所遵循的理念。高校課堂就應該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展,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愛學習;促進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使學生“會學習”。

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強化研究性學習意識

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過程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常常圍繞著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展開的,由教師針對當前學習狀況提出,經過學生直接參與探討,并最終實現問題解決而結束。對于語文教學中的一切難點、重點問題,教師要盡可能與生活實踐結合,營造趣味化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探索型學習階段,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習語文知識需要有興趣和求知欲支撐,是促進同學們進一步思考研究問題的內在動力,學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動探索精神越強,就能主動積極進行思維,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創設良好文化氛圍,以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為主,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僅促進學生的發展,而且也促進教師的發展,教師在從教書匠向學者型、研究型教師轉變的過程中, 隨著教學理論、教學策略和經驗的累積和增加, 自身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教師在教學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懸念、討論等多種途徑,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以幫助學生走出思維低谷。在講授新課時,可根據重要內容創設具有生活情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懸念,急于要了解問題的結果,而使學生求知欲望大增。在遵循教學規律的基礎上,采用生動活潑,富有啟發、探索、創新的教學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活動奠定基礎。在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倡導研究性學習,就是要讓學生自主地去發現、去思考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親身體驗語言的魅力。在課堂上把社會生活中經常遇到的語言交流方面的問題提出來,引起同學們注意,激發探索興趣,學生如果帶著探索問題的強烈欲望來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有利于強化記憶效果。

二、加強語文課堂教學管理的有效性

課堂管理是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調控師生教學關系,構建和諧教學環境和文化氛圍,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一系列教學行為。課堂管理不僅包括教師對學生的管理,還包括教師的自我管理與情緒調節,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管理,以及教師對課堂環境的管理等等。課堂管理發生于特定的時空條件即課堂環境中,所謂課堂環境,主要指師生生活于其中的,并能影響其行為的一切內、外部條件的總和。教師掌握必要的心理學知識對教學工作大有益處,它可以促進教師對自身的認識,有利于提高教育實踐水平。搞好課堂管理,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解決上課不專心的問題。其次要幫助學生認識思維的規律,幫助學生掌握學習詞語以及記憶的規律,剔除記不牢或死記硬背的問題。教師幫助學生調節考前情緒,消除緊張心理,指導學生輕松上考場等等。課堂管理是宏觀的,環境的影響是隱形的,良好的課題管理可以避免學生產生反感情緒,容易激發學生心理潛能。教師在課堂上盡力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引導學生進行互助學習,使各小組學生產生一種積極向上、主動學習、互相競賽的心理趨向,促進課堂教學管理的高效發展。

三、在互相交流學習過程中夯實基礎

新課程改革旨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改革傳統教學理論嚴重脫離實際的狀況,使學生將學到的語文知識主動應用到實踐過程中。這也是提出互助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帶動學生從強化學習生活中的日常用語開始,讓互助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帶給學生無窮的樂趣,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教師就應該充分的利用指導學生互助學習的機會,營造生活化語文教學情境,提高學生運用的能力。語文知識的應用不僅是把學過的知識反復練習,更主要的是應用所學詞語知識解決生活中交流的問題。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發現一些值得探索的語法問題,這樣學生一方面能夯實基礎,另一方面又能在日常生活中鍛煉語言思維能力。通過互助學習,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狀態,有利于實施因材施教,可以用來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性,使學生體會學習語文的重要性和成功感,在實踐中使學生體驗到語文的魅力。提高小學生的語文能力,擴大語文基礎知識的應用范圍,加強語文教學的探究意識培養,構建和諧愉快的文化氛圍和研究性學習環境,教學過程中可以將互助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加以引入,是體現素質教育思想和要求的較好學習方式,應該貫穿在整個語文教學活動中。

篇9

探究問題設計;思維度;知識生成;變式探究;智慧課堂

從2010年9月起,福安一中就積極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實施“導學研討、訓練拓展”課堂教學模式,這是福建省政府教育教學改革的試點項目,也是省教育廳確定的改革項目.“導學研討、訓練拓展”課堂教學模式包括五個環節:課前自主預習―課堂檢測反饋―課堂互動研討(課堂探究)―課堂訓練鞏固―課后拓展提升.這一模式的實質是學生自主合作學習主導下的參與式、討論式、探究式教學.對于這種模式下的數學課,很多數學專家及教師曾存在以下疑惑:1.這種課前自主預習模式因缺少了情境引入,會不會使學生喪失學習數學的興趣;2.在這種以學生預習為前提的教學模式下,是否喪失數學新知生成部分;3.對于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會不會過度放任學生的個性發展,導致難以打好堅實的知識基礎.

針對以上疑惑,本文就“導學研討、訓練拓展”課堂教學模式下如何設計好課堂互動研討環節的課堂探究問題進行探討.

一、改變傳統的情境創設方式,挖掘數學內涵創設教學情景,注重數學活動過程的思維度

傳統教學中的情境引入一般是學習新知識前的情境引入,大多旨在引出新課,毫無疑問這將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便于課堂教學的開展.然而在我校推行的課改模式中,學生在課前已經對新知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預習,并完成了課前導學案,所以在這種傳統模式下課前的傳統情境創設對我們的意義不是很大.說到底創設情境是為了數學活動,數學活動是為了思考,思考是為了構建數學.好的情境不僅要有情境,還要有數學活動過程的思維度.在學生已預習的基礎上創設情境問題,更能順理成章地從數學內部提出問題并開展研究,這樣整個數學活動過程更具思維性,也更容易構建數學.

案例1.“拋物線的標準方程”教學

在傳統教學課上,大部分教師首先投放大量的生活實例,如拱橋、運行軌跡等,然后直接說“這些都是拋物線”,進而提出本節課題.在沒有建立拋物線定義之前,教師憑圖形的直觀就斷定它們就是拋物線,未免有邏輯混亂之嫌.

而在學生課前自主預習的基礎上拋出以下課堂探究,更能體現數學的思維價值.

探究:工人在一片戈壁灘上植樹造林,然而植樹需要水,通過勘察,發現在這片戈壁上有一條河流筆直穿過,在河流以外還有一眼泉水,在植樹時既可在河中取水,也可以在泉水中取水,問在植樹過程中,如何規劃取水方案,使得取水路程最短?

學生通過預習了解拋物線的定義前提下,出示此探究題,由學生小組合作討論,教師適度引導,可以發現一個定點F (泉眼)和一條定直線l(筆直的河流),問題轉換為戈壁灘上的任意點到定點和定直線的距離比較,在已知拋物線定義下,很容易在戈壁灘上找到一條拋物線 C,把戈壁灘分成如圖三部分(A,B,C),A部分在泉水中取水路程較短,B部分在河中取水路程較短,拋物線C部分在泉水和河中取水路程一樣.教師借此引導學生在如何建立適當坐標系,完成拋物線標準方程的推導過程中突破教學難點,突出教學重點.通過此生活情境問題的探究,學生不僅能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更能深刻體驗到利用自主學習的拋物線知識成功解決實際問題的快樂.

因此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借助有思維價值的生活情境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不僅能從數學內部突破教學難點,突出教學重點,更能有效地實現情境為數學服務的終極目的.從而構建以能力和思維訓練為主旨的課堂,讓課堂成為智慧課堂、活力課堂.

二、精心設計探究問題,充分展示知識生成過程,加強學生對數學本質的理解

數學教學過程中如果沒有知識生成過程的展示,沒有學生思維的參與,學生很難把握數學的本質特征,也就沒有了學習新知的原動力,這必將影響學生后續的學習和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而在我校新課改教學中,照樣可以通過精心的探究設置來充分展現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使學生能夠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經歷數學的發現和創造過程,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

案例2.“簡單的三角恒等變換(2)”

在上本節課之前學生通過預習已經了解輔助角公式asinx+bcosx=sin(x+φ)但根本不清楚公式是如何產生的,導致在解題時經常會出現以下錯誤:-sinx+cosx=2sin),學生是通過tanφ ,得出 φ=- ,而忽略了輔助角其實是另外一個值 ,究其根本原因是學生沒有經歷公式的生成過程,難以把握輔助角的本質特征.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筆者通過以下探究順利地完成輔助角公式的生成.

探究:已知角φ的始邊與x軸的非負半軸重合,終邊過點P(a,b)

(1)若a=,b=1,則f(x)=cosφsinx+sinφcosx的最大值為 ;

(設計意圖:通過三角函數定義的應用,讓學生了解終邊上的點與三角函數的對應關系.)

(2)若a,b=1,則f(x)=asinx+bcosx的最大值為 ;

(設計意圖:通過類比問題(1),提出系數2,f(x)=asinx+bcosx,由系數a、b構成的點(a,b)恰為輔助角φ終邊上的一個點.思考(2)與(1)的異同點.)

(3)若a=2,b=1,則f(x)=asinx+bcosx的最大值為

;

(設計意圖:通過類比(2)如果把問題(3)中(a,b)看成一個角φ終邊上的一個點的話,

思考:輔助角φ與系數a、b之間的關系)

(設計意圖:針對問題(1)與問題(2)中得出的結論進一步推廣到輔助角為非特殊角情況下加以應用)

歸納:對于形如f(x)=asinx+bcosx的函數,你能得出哪些結論?

通過三個問題、兩個思考、一個歸納最終得到輔助角公式中的輔助角φ的終邊經過點(a,b),這樣角φ就由系數a、b唯一確定的,學生經歷過這樣的知識生成過程就會避免上述錯誤,增加學習的信心,增強學習新知的原動力,進而構建為學生未來生存發展服務的課堂,以綜合素質培養為主攻方向,全面培養思維、交流、表達、獨立、組織等綜合能力.

三、巧用高質量的變式探究,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夯實基礎知識,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在預習的基礎上可以創設高質量的變式探究,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層層遞進的、既有聯系又有變化的、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學生在解決問題及變式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改造、重組、整理已有的知識經驗、建立新的認知平衡,最終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靈活應用,實現真正的“既懂又會”.

案例3.“幾何概型”

幾何概型是近幾年新課程新增的內容之一,幾何概型是建立在幾何度量的基礎上,選擇哪種幾何度量是幾何概型的難點,關鍵是看選擇的度量樣本空間是否等可能的,很多學生甚至部分老師都會忽略這一點.筆者通過以下既有聯系又有變化的探究變式力求解決這個 難點.

探究: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60°,AC=2,在斜邊AB上任取一點M,求AM

變式: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60°,AC=2,過點C作一條射線與線段AB交于M點,求AM

思考:探究與變式中的幾何度量一樣嗎?分別取什么?依據是什么?

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小組討論合作,教師的點撥,可以得出結論:探究題中的點M出現在線段AB上的任何一個位置都是隨機的,也就是以線段AB為樣本空間下的每個基本事件是等可能的,所以應選擇的幾何度量是長度,答案應為P(AM

篇10

[關鍵詞] 開放性課堂;物理教學;促進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人類有機體有一種自我主動學習的天然傾向。”他主張:“人的學習應以自主學習的潛能發揮為基礎。”認識心理學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建構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師和學生是教育活動中的兩個基本要素,學生是受教育者,但不是完全被動地接受教育,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一切教育的影響必須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著名文學家、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需要教。”“不需要教”就是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了學習,達到了“不需要教”的境界。夯實“終身學習”,這也是教育的終極目的。

一、開放性課堂的意義

開放性思想,我認為,開放性不只是形式的開放,更是一種思維,是一種習慣。開放性的課堂不能簡單地被理解或執行為自由式(或放羊式)課堂教學,它應該有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科學的教學方法作指導。其次,開放性的課堂不能簡化為一種課堂教學模式,因為它不可能有固定不變的教學程式。開放性課堂應作為一種教學思想指導全過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領悟開放性課堂對教學的幫助作用。

開放是為了融合,在融合中求得最佳效果。因此,開放性課堂教學作為一種與封閉性課堂教學相對立的課堂教學模式,其生命力正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化而不斷地展現出來,且對教學成效的幫助也日見突現。

二、物理課堂如何開放

課堂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是在三個維度上同時進行的,這三個維度分別是:教師與學生的心理空間由封閉到開放到融合,教材的知識空間與學生的經驗空間由封閉到開放到融合,課堂的學習空間與學生課外的生活空間由封閉到開放到融合。

其中,師生間的心理空間關系是決定課堂活動性質的基礎,因此,同學型師生關系的確立是開放性課堂教學的首要特征。確立同學型師生關系是對教育本質的自然回歸。孔子強調“教學相長”,教師教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只是與學生的學習內容有所不同而已。因為同是學習者,所以,學生因與教師的角色不同而形成的心理壓力就會減輕,他們對教師會產生一種心理認同感,這種心理認同的結果是心理自由,而有了心理自由,學生就不會產生逃避的需要。同學型師生關系的確立是教師放下對學生行為的控制心理,糾正對學生人格的藐視態度,向學生開放自己的心理空間,并以此贏得學生信任進而彼此接受的開放過程。這一開放過程無論對教師來說還是對學生來說都是一種情感享受,它為開放性課堂教學的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隨著學習材料的來源多樣化,活動成為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教育時空觀發生了重大變革,書本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渠道,教材也不再是學生課堂學習的唯一材料。學習材料來源的豐富化、多樣化要求學生必須學會選擇與整合,而活動(包括討論活動、實驗活動、實踐活動等)是整合學習材料最有效的形式。在開放性的課堂教學中,活動成為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活動被區分為集體活動與個體活動,這兩種不同主體的活動是相輔相成的)。

原有的課堂紀律受到挑戰,學生參與了學習規則的再制定。在課堂學習從封閉走向開放的過程中,原有的一些紀律規定受到了挑戰,為了使開放性課堂能夠順利進行,學生開始將游戲規則的概念引入學習活動中。與遵守教師制定的課堂紀律相比,學生更樂于遵守大家約定俗成的游戲規則;違反前者大不了換來老師的一頓批,而違反后者,也許將被同伴擠在游戲圈外,那將是十分痛苦的。在開放性課堂中,師生關系趨于和諧,統一嚴肅的教學活動逐步轉變為認真活潑的學習活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自然而然地參與學習規則的制定,這些規則大多是經過反復磨合后確定的、約定俗成的游戲規則,它們對學生具有強大的約束力。事實表明,開放性教學是教育信息化、教育現代化的必然結果,是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研究并身體力行的。

我想把開放性課堂形成一種新的課堂形式,并將其融入到日常的教學當中。根據具體的實踐看,通過開展開放性課堂活動,我的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更高了,更積極主動了,知識掌握得更扎實了,在生活中物理知識運用得更熟練了。總之,開放性課堂這種教學模式為提高物理教學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征求意見稿).教育部基礎司。

[2] 黃寧生《經典教學案例與創新課堂設計》.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