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風險評價報告范文

時間:2023-06-04 10:03: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安全風險評價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安全風險評價報告

篇1

[關鍵詞]藥品風險管理;藥品不良反應監測

[中圖分類號]R92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09)03(b)-119-03

保證人民用藥安全、有效,保障公眾健康是政府進行藥品監督管理的根本目的。盡管我們要求藥品要安全,但安全并不意味著藥品不良反應為零。藥品上市后,不良反應信息接踵而來,藥物能治療疾病,但也會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威脅著人類的健康。據統計,我國不合理用藥者占用藥者的12%~30%,每年5 000多萬住院病人中至少有250萬人因藥品不良反應而入院,其中50萬人屬嚴重不良反應,19.2萬人因此而死亡。因此加強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和藥品的風險管理刻不容緩。

1藥品風險管理

1.1風險及風險管理

在現實生活中,風險無處不在,人們對它的理解也是多種多樣的。美國的韋伯字典將風險定義為“面臨的傷害或損失的可能性”。我國的杜端莆教授認為風險是“損失發生的不確定性,是人們因對未來行為的決策及客觀條件的不確定性而可能引起的后果與預定目標發生多種負偏離的綜合”。用數學公式可表示為:風險=損害發生的概率×損害的后果。事實上,風險包含3個要素,即有害結果、發生的概率和現實狀態。

風險管理又名危機管理,最早應用于社會公共與經濟領域,是指如何在一個肯定有風險的環境里把風險減至最低的管理過程。包括了對風險的量度、評估和應變策略。理想的風險管理,是一連串排好優先次序的過程和預置,使當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損失及最可能發生的事情優先處理、而相對風險較低的事情次之考慮。這其中隱含了兩個非常重要的特性。①風險確定性:是指所管理的對象或目標是肯定存在風險的,并且這種風險一旦發生,無論是對社會公共影響還是對經濟影響均具有非常大的破壞性;②預置必然性:既然風險是確定的,那么必然會通過對可預期風險和過往發生事例的評估,采取針對性防御措施,而各種控制措施,不僅包括對未發生風險的預見控制,更包括對已發生風險最小化控制。

1.2藥品風險管理

藥品風險管理就是藥物流行病學理念在藥品監督管理層面上的最直接體現,是貫穿藥品整個生命周期的一個持續過程。藥品風險管理的核心在于進行利益與風險分析,并依據評估結果,對上市后藥品采取召回、撤銷、限制使用和修改說明書等處理手段,以保障公眾合理用藥,實際是對藥品的風險/效益進行綜合評價,并采取適宜的策略與方法,將藥品安全性風險降至最低的一個管理過程。美國的藥品風險管理程序有4步:①評估藥品的風險,收益比:②在保證藥品療效的前提下,開發和實施使藥品風險最小化的工具與方案;③評估執行手段的有效性,并重新評價藥品的風險/收益比;④對風險管理的手段進行調整,以進一步改善藥品風險/收益比。藥品風險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實現患者用藥收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的目標。根據藥品批準上市的時間,藥品的風險管理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藥品上市前風險管理,二是藥品上市后的風險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對于發現或發生藥品風險時可以采取的措施有:①暫停上市前研究和審批;②開展分析、評價,發起有關研究;③修改藥品說明書;④限制使用;⑤進行質量抽驗;⑥提高質量標準;⑦撤銷批準文號或者進口藥品注冊證書;⑧通報違法藥品廣告。藥品風險管理的目的就是使得公眾使用藥品治療疾病、調節生理功能時,所可能受到的傷害最小。即風險最小化。在這個過程中,風險評價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謂風險評價就包括了對產品使用過程中出現或可能出現的風險頻率、本質/性質、及嚴重程度進行評價,分為鑒別和定性/量。最終通過對藥品風險,效益不斷重復的評價,完美實現藥品風險,收益的平衡,最終達到調整產品(狀態)的目的。

2我國藥品不良反應(ADR)監測現狀

2004年3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會同衛生部以部長、局長令的形式正式實施《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進一步明確各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的職責,確立藥品生產、經營、使用單位的法定報告和監測的責任,加大違反《辦法》要求的處罰力度,從而為推進我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管理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奠定了重要的法律基礎。我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組織體系初步建成于2002年底,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建立了省級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截至目前,又有22個地區建立本地區的省級以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或監測站,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組織體系框架已逐步構成,藥品不良反應病例報告數量和質量逐年增加和提高,在組織體系逐步建立與完善的同時,通過不斷進行的全國和地區性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管理相關法律法規和專業知識的培訓,使藥品生產、經營、使用單位對國家實行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制度的理解和認識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報告意識從無到有并逐步增強,報告數量由少到多并不斷增加。

雖然我國ADR監測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但社會各界對藥品不良反應仍存在認識不到位,思想上不重視等問題。表現在藥品生產、經營企業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對上市藥品的不良反應監測;使用單位片面認為報告藥品不良反應是暴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藥^^的缺點,會影響單位的效益,因而不愿報告藥品不良反應;公眾普遍缺乏安全用藥的常識,用藥過程缺乏醫師和藥師的指導,缺乏藥品的“風險/效益”意識僅看到藥品有效性的一面,忽略了其不良反應。或者是一旦發現藥品的不良反應,就片面的認為該藥品是毒藥,而全面否定。上述問題均提示藥品上市后仍然存在用藥風險問題。

3藥品風險管理與ADR監測

在一種藥品上市并真正大規模使用之后,國家仍有安全性監測系統對其進行監測,不但對其使用安全性予以全面的關注與評價,而且要對其通過預置的各種控制措施與條件進行評價。根據安全性問題的程度與性質,對藥品進行風險/效益綜合評價,并通過不斷的調整預置、控制措施與產晶狀態,實現藥品風險管理。整個過程不斷往復,并貫穿于藥品整個生命周期。而實現藥品安全性監測最主要的手段就是ADR監測。本文所關注的藥品風險管理主要是上市后的風險管理,因為只有當藥品上市后大量使用時,才能凸顯其在上市前未發現的各種不良事件,這時就真正體現出藥品風險管理的價值。

ADR監測是藥品風險管理中一個重要步驟和組成部分,ADR監測包括發現信號、報告、評價等環節,而藥品風險管理同樣也由發現信號、報告、評價組成,只是多了一個控制環節,這四個環節逐一遞進,缺一不可。因此我們不難看出,ADR監測在藥品風險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下面就對這四個

環節逐一加以說明。

3.1發現

任何一個“信號”從其發現本身就是發現者或者報告者對這個信號或者說安全性問題的關注,而其關注的過程,無論作為醫護人員還是研究人員,均會自覺、不自覺地對這個信號―安全性問題進行“分析、評價”以至“控制”。這個過程通常是在一個較小的范圍內進行。

3.2報告

從國家或者政府角度,在藥品監管體系中建立上市后藥品安全性監測體系均是其十分重要的一項職能工作。而一個信號在一個小的范圍內關注,對于國家和社會而講,往往是不足夠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只有當某一個安全性問題作為多個信息匯集并且在監測體系內傳遞時,才最能達到其應有的效應。這個環節就是監測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一報告。

3.3評價

任何一個品種上報的可能存在的安全性問題,即使是最常見的“青霉素”過敏引發的“皮疹”(目前一般、常見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在我國藥品不良反應病例報告數據庫中占絕大多數),對于我國構建和完善尚處于初級階段的藥品不良反應監測體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而且報告者填寫任何一份(藥品不良反應/事件監測病例報告)的過程,均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是一個對某藥品和某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分析、評價的過程,這個過程伴隨著病例報告的逐級上報,不斷被加強和深入。按照我國目前設定的藥品安全性監測體系,不但在上報過程中各級監測單位應對藥品與不良反應/事件進行關聯性評價,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也將定期、不定期地,有重點地對品種進行系統評價,這也是整個監測技術體系最核心的工作。

3.4控制

篇2

為加快推進“科技興安”戰略,切實提高化工生產過程本質安全水平,有效控制化工企業事故的發生,逐步實現化工生產過程安全自動化控制,確保我市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形勢根本好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省安全生產條例》等法律法規和*省人民政府批轉省安委會《關于進一步加強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工作的指導意見》【浙政發(2009)27號】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就推行化工生產過程自動化安全控制系統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充分認識自動化安全控制系統在化工生產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化工生產過程大多涉及高溫高壓、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一些化工反應工藝過程復雜且蘊含著巨大的能量,一旦生產過程出現異常且控制不當,將會給人身和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后果。安全科技是安全生產的重要基礎和技術保障,自動化安全控制系統能對化工生產裝置和設備可能發生的危險或措施不當行為致使繼續惡化的狀態進行及時響應和保護,使生產裝置和設備進入一個預定義的安全停車工況,從而使風險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最低程度,保障人員、設備和生產裝置的安全。這類安全控制系統以其可靠適用的設備和先進的控制技術已被發達國家石油和化工企業普遍采用,為此,在化工相關行業中推行自動化安全控制系統對有效控制事故的發生,對我市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形勢根本好轉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推行自動化安全控制系統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一)總體要求

對自動化安全控制系統總體要求為,一要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靈敏度,當生產裝置出現緊急情況時,安全控制系統能在允許的時間內作出響應,及時發出保護聯鎖信號,對現場設備及裝置區域進行安全保護;二是根據不同裝置工藝安全等級的保護需要,選擇相應安全等級的安全控制系統;三是不管是獨立設置還是混合設置的安全控制系統,其安全聯鎖保護功能模塊在生產過程中始終處于靜態,不需要人工動態操作。

(二)主要目標

到2010年末,全市已建或新建、改建和擴建化工生產項目涉及硝化、氯化、氟化、磺化、加氫、重氮化、過氧化以及聚合、裂解等且有高溫高壓、放熱或深冷等工藝過程的;對其它裝置或項目工藝過程,采用道化學公司火災、爆炸危險指數評價法(第七版)評價,經現有的安全措施補償后,其危險等級仍在很大及以上(火災爆炸指數≥128)的;對不適用道化學法評價的項目可采用危險度評價法,其危險等級在高度及以上(危險度分值≥16)的,要根據安全風險程度等級選擇安裝不同類型的安全控制系統。

到2013年末,其他項目或裝置特別是涉及易燃易爆介質、劇毒、高毒和極度危害介質,或構成重大危險源的生產儲存設施,其危險等級為中等程度及以上(火災爆炸指數≥97),或其危險度評價法危險等級為中度及以上(危險度分值≥11)的,均要安裝相應的自動化安全控制系統。對項目工藝(裝置)確實安全、穩定等特殊情況不需要安裝的,須經設計單位或安全評價機構出具不需要安裝的技術報告。

涉及上述情況的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必須同時設計、安裝相應的自動化安全控制系統。

三、加快化工生產自動化安全控制系統推行步伐的工作措施

(一)新建、改建、擴建化工建設項目,其設立評價報告應對建設項目工藝及裝置進行安全風險等級評價劃分,對符合化工生產自動化安全控制系統安裝要求的,項目建設單位在委托安全設施設計時應同時進行生產過程自動化安全控制系統的設計。

設計單位在編制《危險化學品建設項目安全設施設計專篇》時,要根據建設項目設立評價報告對項目工藝及裝置的安全風險分析、風險級別和安裝自動化安全控制系統的技術建議,設計中要充分體現重要參數的測量、報警、自動聯鎖保護及事故狀態下的緊急停車等自動化安全控制措施。

(二)進入施工和試生產階段的新建、改建、擴建化工建設項目,建設單位要委托相關技術機構在《項目設立安全評價報告》和《安全設施設計專篇》中補充有關自動化安全控制系統方面的專項評價報告和專項設計專篇,并在本《意見》規定的期限內作出安裝自動化安全控制系統的承諾。

(三)對已建成項目工藝及裝置的企業應對對照本《意見》,對安裝裝置、工藝和依據安評機構按照道化學火災爆炸危險指數評價法或危險度評價法得出的結果進行自評自報,并須經安評機構和設計單位確認,報當地安全生產監管部門。符合安裝要求的,當地安全生產監管部門要按照本《意見》要求督促企業限期完成安裝。

(四)2009年12月底后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許可證到期的企業,符合化工生產自動化安全控制系統安裝要求的,換發許可證前必須安裝自動化安全控制系統。

(五)本《意見》下發之日起,生產裝置發生化學品爆炸、火災、泄漏,致使人員傷亡事故的化工企業,且符合化工生產自動化安全控制系統安裝要求的,必須安裝自動化安全控制系統。

(六)在本《意見》規定的期限內符合安裝自動化安全控制系統要求的而未安裝的所有化工企業,規定期滿后,視為安全設施配置不符合安全生產要求。

(七)自動化安全控制系統安裝完成后,安裝業務技術機構要向建設單位提交自動化安全控制系統安裝技術報告書,內容主要為:設計和安裝期限、該企業的生產工藝、安全工藝控制參數及控制點、安全控制工作原理、采用的邏輯控制單元、檢測變送單元等、能達到何種生產安全控制要求、安全質量保證責任范圍以及系統日常維護要求等。為便于對自動化安全控制系統推行工作的管理,報告書同時報送當地安全監管部門。

(八)2009年后受理的危險化學品安全行政許可申請,其安全評價報告必須有專題內容對其項目工藝及裝置開展自動化安全控制系統安裝方面的評價。

1.新改擴危險化學品建設項目設立評價報告,要對項目工藝及裝置的安全風險進行分析,采用道化學火災爆炸危險指數評價法或危險度評價法評估其風險級別,按照本《意見》提出是否需要安裝自動化安全控制系統的技術建議。

2.新改擴危險化學品建設項目竣工驗收評價報告,要對建設項目是否按建設項目設立評價和安全設施設計專篇的要求安裝自動化安全控制系統作出評價。內容包括:安全工藝控制參數及控制點、安全控制工作原理、采用的邏輯控制單元、檢測變送單元等;其設計、安裝單位名稱及資質,并分析評價控制系統在試生產期間的調試、運行情況等。

篇3

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1998年的9.8%提高到2010年的24.2%。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發展到大眾化教育的過程中,也產生了高校巨額債務。巨額債務背后彰顯著高校內部控制缺失并隱藏著財務安全隱患。針對這一問題,從2009年開始,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用于化解部分部屬高校債務,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課題指南把學校財務安全問題作為一項重要的研究內容。財務安全與內部控制一直以來都是理論界和實務界所關注的重點課題之一,財務安全與內部控制是博弈互動的辯證關系,財務安全體系的牢固完善,能促進內部控制供需趨向高效均衡;反之,內部控制的不斷完善及其有效性,能約束經營者自律,規范財務行為,優化資本結構和資源配置,利益博弈趨于協調,使經營者內部的激勵約束機制更有成效,從而確保財務安全穩健和經營可持續發展。一旦內部控制缺失或失效,容易引發投資風險、經營風險、金融風險、財務風險,而這些風險背后就是財務危機和財務安全隱患。

二、高校內部控制缺失下財務安全隱患成因

高校巨額債務和財務危機,并非一朝一日堆積起來的。1999年高等教育擴招政策以來,高等教育迅猛發展與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貸款辦學”政策支持與豪華校園林立的矛盾、教育資源配置失衡與辦學經費鋪張浪費的矛盾、辦學經費嚴重不足與高校外延擴張的矛盾,以及高校盲目定位、高校內部治理結構和社會對高校監控的缺位等,導致高校在發展中內部控制失控、會計行為失范和財務危機四伏?;诟咝炔靠刂埔暯?,高校財務風險和安全隱患的原因包括:

(一)內部控制目標模糊 “內部控制是由主體的各層次實施旨在為實現其主要目標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其目的是經營者為保護其資產安全和完整,保證其經營管理政策得以有效實施,控制經營管理風險,防范舞弊行為,消除財務安全隱患。高校因產權不清、責任不明、軟預算約束、投融資自主決策、“子債父還”貸款發展外延擴張的財務理念,尤其是近年來政府債務補償(化債)政策,進一步催化了高校外延擴張“不吃虧”的財務理念和外部監控不力,高校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處于無自律、無監控狀態,內部控制目標處于邊緣化。

(二)內部控制文化缺陷 內部控制是一項需要全體員工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的管理機制,內部控制的成敗取決于單位領導與員工的控制意識和行為。因此,內部控制文化對行為規范和權力制衡以及對舞弊的否定和對損失的遏制起到重要作用。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存在等、靠、要思想,認為:辦學是政府的職責,辦學經費是政府必須解決的事情,發展貸款也應由政府買單。受這些思想以及高校行政化下的影響,勤儉辦學的傳統觀念日趨淡薄?;谡度氩蛔愫兔つ繑U張的“公辦高校負債運作”則成為理所當然。這種盲目擴張式的非理性發展和巨額投融資的反哲學“發展觀”背后,不僅隱藏著巨大的財務風險,嚴重威脅到高校財務安全,而且正是富有“傳承文化”職能的高校內部控制文化缺陷的象征。

(三)內部控制制度缺失 面對高校擴招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和教育主管部門建立高等學校教學評估制度,許多高校進行了擴建或遷址重建,外延擴張和舉債興教蔚然成風,貸款、圈地、基建已成為很多高校的頭等大事。這種不計成本、不顧自身經濟基礎和還貸能力的超前發展與過度投融資決策,引發的不僅僅是經濟學悖論下的投融資決策失誤,而且更是財務預算、財務控制和財務監督的相互脫節。在這種缺乏嚴密的內控制度和成本核算制度的情況下,高校債務風險和財務危機及財務安全隱患在所難免。

(四)內部控制活動乏力 高校在發展規劃、投資規模、項目建設、對外擔保、融資額度、融資結構、預算資金使用及信息披露、風險評估、對外投資如聯營企業和投資三產以及舉辦中外合資等校辦企業投資等,這些內部控制活動的關鍵控制點上偏離了規范的內部控制目標,行為失范和盲目發展背后就是內部控制失效下的資本擴張、透支未來和過度負債,其后果就是財務風險和財務安全隱患。

(五)內部控制報告欠缺 內部控制報告是財務報告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披露財務風險預警指標等各項財務指標以及風險評估、控制活動、監管狀況等相關信息,分析控制績效,為決策者提供科學合理的內部控制決策信息與依據。內部控制報告欠缺容易使管理層和投資者對某些風險失去警覺,使政府監管部門因缺少某些重要的財經信息而疏于管理和防控。長期以來,由于認識上的偏差和監管上的松懈以及社會公眾需求偏向,我國高校會計信息披露尤其是內部控制報告相比企業差距較大。據了解,全國超過83%的高校沒有實施內部控制報告。而目前仍沒有確切的全國高校債務總額,也是高校內部控制報告欠缺的有力佐證。

(六)內部控制評價缺位 長期以來,受單位性質和傳統理財觀念的影響,高校內部控制不受重視,意識淡薄、制度不完善、措施不到位,內部控制評價更缺少理念和實踐,尤其是缺乏對高校定位、發展規劃、企業文化及重大決策的分析和評價手段與方法,對于內部控制總體設計、政策制度、業務流程和運行及其績效等缺乏有效的整體評價。內審的缺位和外審的偏離,更加劇了高校內部控制評價缺位的程度,由此波及高校內部控制信度和效度的下降,導致高校巨額債務下風險預警機制的缺失,風險管理和財務安全面臨嚴峻挑戰。

三、高??沙掷m發展財務安全體系構建

國家的擴招政策和高校的投融資決策,以及銀行對高校“子債父還”的認同,導致貸款隨意性,造成了一些高校“內控缺失盲目發展盲目貸款巨額債務財務危機財務安全隱患”的惡性循環。從目前全國高校財務狀況看,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如果高校的投融資渠道不能發生重大變化,銀行貸款仍將是我國高校發展建設的重要經費來源。即如果無法解決高校發展中的合理辦學經費和盲目發展觀以及內部控制有效性問題,高校財務風險、財務危機和財務安全問題將更為嚴峻。由此可見,面對當前高校嚴峻的債務風險和未來發展趨勢,利用內部控制與財務安全的博弈互動辯證關系,加強內部控制,構建促進高校可持續發展的財務安全體系已迫在眉睫。

(一)明確高校內部控制目標 完善治理結構,運用“利益相關者產權論”原理,增強高校管理者的責任意識、義務承擔意識、風險意識和財務安全意識,修正追求外延擴張的財務理念,走內涵發展之路,提高融資和投資項目決策的科學性,理性發展,穩健理財,保證高校經營管理合法合規、資產安全、財務報告及其相關信息真實完整,降低辦學成本,提高高校社會效益和責任感,確保財務安全,促進高校可持續發展。高校內部控制終極目標就是對上述目標提供合理保證。

(二)提升高校內部控制文化內涵 內部控制文化作為內部控制要素之一,是一種重要的內部控制方式,它直接影響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與內部控制活動實施。高等教育是一項公益事業,內部控制設計要關注高校社會責任和利益相關者的權益等這些內部控制文化內涵建設要素,倡導并踐行企業核心價值觀,重視企業文化整合,把科學發展觀、資源觀和績效管理以及社會責任融入高校內部控制文化內涵建設中,除了積極履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傳承文化”高校職能外,還必須認真履行依法依規收費、提高教學質量、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陽光”招生、按期還本付息、保護生態環境、依法保護職工的合法權益等法定的社會責任,以及勤儉辦學、促進就業、參與慈善事業等非法定的社會責任,在有所為與有所不為中理智選擇,規范經營尤其是投融資和信用行為,維護利益相關者利益。

(三)完善高校內部控制制度 內部控制設計應以利益相關者為導向,關注內部控制利益需求,通過自上而下縱向管理的規章制度和單位內部各職能部門相互制約的橫向網絡管理來實現其堵塞漏洞、避免或降低各種風險、確保資產安全完整的目的。高校內部控制制度也是在這些理論基礎上設計的。完善高校法人治理結構和內部控制環境,研究制定以堅持權力機構、決策機構、經營機構、管理機構和監督機構相互分離、相互制衡原則,實現決策程序化和民主化,業務運作法制化、制度化和規范化的高校內部控制制度;從組織結構、流程結構、績效結構和風險結構四維度,建立健全以全面風險管理為導向的高校內部控制制度體系,尤其是在研究制訂高校融資機制時,應更多關注資本結構、總量、存量、增量、質量與高校的市場、資源、布局、規劃、資金及管理等因素對項目建設和財務狀況的影響,以及融資績效評價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此外,從完善法規、組織規范、業務標準、行為準則等方面,建議財政部參照《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研究制定包括高校在內的《非盈利組織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以指導和規范高校內部控制工作,防范和控制財務風險,提高財務安全度。

(四)提高高校內部控制活動執行力 現代內部控制本質就是對人財物的全面控制。高校要建立健全“管人、管事、管資產”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在發展過程中,不應把目光集中在建設“大學城”和豪華校園以及圈地基建與融資舉債上,而是更關注理性發展、科學理財和財務安全體系對高校可持續發展的影響,關注涉及財務安全體系相關的財務管理、預算管理、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績效評價等問題。基于內部控制角度,高校適度融資,穩健理財,合理控制貸款規模,建立健全財政資金安全、規范和高效運行機制,發揮財務杠桿作用,在高校發展規劃和融資決策時,應更多關注資本結構與高校發展需求、資金與管理等因素,嚴控新增貸款規模,限制高校巨額負債經營,注重財務安全的內涵和方式方法,把高校融資的需求、渠道、方式、額度、結構、期限、風險與穩健理財和科學發展結合起來,優化籌資結構,降低舉債風險,分散并化解財務風險,努力提高財務安全保障度,提高高校財務安全度對促進高??沙掷m發展的實效性和保障性。

(五)完善高校內部控制報告 高校通過建立健全內審報告和外審報告以及財務報告,及時真實完整地披露各項財務指標和影響內部控制有效性的非財務指標,尤其是償債能力、經營能力和發展潛力、風險預警指標與財務風險評價指標,以及風險評估、控制活動、監管狀況等相關信息,分析內部控制設計、財務狀況和企業文化等因素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通過報告和反饋,及早診斷財務危機信號, 及時揭示各種隱性風險,發出風險預警信號,有效防范和化解財務危機,及時消除財務安全隱患。同時,內部控制報告和反饋,也為管理者提供科學合理的防范和內部控制的決策信息與依據。

(六)建立健全高校內部控制評價機制 高校內部控制評價尤其是基本建設及項目建設的內部控制評價,要以5E(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環保性)為評價內容,從高校實施項目、功能、資金管理、項目效益(包括經濟和社會效益)以及控制活動能力(包括權力結構、公司治理、組織構架、人事管理、業務流程、分配制度、財務管理、會計核算、信息處理、文化建設等)的內控績效指標,定性分析與定量評估相結合,從項目投入實施過程產出效果的內控績效評價路徑,對項目的財務、經濟、技術、環境和社會福利(高等教育公平等)各方面進行綜合評估,尤其偏重從財務管理角度和高等教育發展需求角度進行科學分析與論證比較,評價項目建設必要性和可行性、預算管理規范性、財務管理制度的健全性,以及項目對高校教學、科研、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各方面的影響力和內部控制的有效度及財務安全維度。通過建立健全高校內部控制評價機制,在高校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和財務風險評估機制的基礎上,構建一條堅固科學的促進高??沙掷m發展的財務安全創新體系鏈。

[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課題(省級):《基于共生理論下高校財務安全體系研究》(編號:2011C0124)和2011年廣西教育廳科研課題《基于ERM的高校財務風險管理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篇4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闡述內部審計與風險管理的關系,進而分析了以風險為導向的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責任,并從三個方面論述了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

一、內部審計與風險管理的關系

隨著國際經濟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世界經濟一體化為企業在全球范圍內的大市場中開展經營活動提供了機會,同時也使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環境面臨更大的風險。風險已成為影響企業目標實現的重要因素,管理與控制風險變得越來越重要。

1、內部審計與企業風險管理的目標一致。所謂風險管理就是通過對面臨的各種風險的認識、估測、評價,準確把握各種不確定性,采取恰當的內部方法,以便用最低的成本獲得最高的安全保障,將損失降至最低水平。風險管理通過測試、評價和控制風險因素來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損失,直接服務于實現企業目標。而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的保證工作與咨詢活動,它的目的是為機構增加價值并提高機構的運作效率。它采取系統化、規范化的方法來對風險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進行評價,提高它們的效率,從而幫助實現機構價值。

2、內部審計與企業風險管理相輔相成。1992年,美國的“反虛假財務報告委員會”發起成立的一個贊助組織委員會(簡稱COSO)專門致力于內部控制研究,提出了“內部控制——整體框架”的研究報告。該報告將內部控制劃分為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及監控等五個要素,其中風險評估是指內外風險識別和分析,它是風險管理的首要步驟,構成風險管理的基礎;而監控就是指對內部控制結構運行質量的監督,它是通過內部控制方法和內部審計的職能來實現的。COSO報告為內部審計人員進行風險管理提供了指南,表明了以風險為導向的審計方法成為審計方法發展的必然趨勢。

內部審計與企業風險管理是相輔相成的,二者都是企業內部控制的重要方面。同時內部審計不僅僅是內部控制的一個重要環節和組成部分,它還是對內部控制的再控制,其中自然包括對風險管理系統充分性和有效性的評價。另一方面風險管理滲透到內部控制的各個方面,對審計機構的管理也離不開風險管理。

二、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責任

確切地說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責任應該表述為以風險為導向的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責任。

在內部審計領域,人們似乎對風險導向審計方法有著與外部審計不同的理解。內部審計師更多地將風險導向審計中的“風險”擴大為企業或組織在經營過程中面臨的不能實現其目標的各種風險,并將其作為確定審計項目及其審計重點的依據。內部審計領域的風險導向審計是以影響企業經營目標實現的經營風險為依據確定審計項目,以企業進行的所有降低風險的活動為測試重點,評價風險降低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恰當的降低風險的建議的一種方法。

采用風險導向審計方法,內部審計的報告更容易被接受,管理部門也更容易理解內部審計存在的價值。在過去的制度基礎審計中,內部審計總是以其內部控制為中心,并在審計報告中不斷提出增加控制點或增加控制的建議,這樣,若干年后審計的結果就是控制點越來越多,業務過程越來越繁雜。在風險導向審計中,審計報告中關注的企業當前及未來需要的準備,是企業現行經營活動與戰略計劃之間的“橋梁”。

三、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

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可以概括為:(1)創造良好的環境,從整體防患于未然;(2)事前風險警示,提供風險管理咨詢,監督風險控制措施、程序是否遵照執行;(3)評價風險管理目標、方式、結果的適當性、有效性,改進風險管理。內部審計對風險管理的作用在于:

1、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具有特殊的優勢。由于企業內部存在利益沖突與信息不對稱,上下級人員活動的信息并不會自動地充分地傳遞,有關風險的信息也會遭到隱瞞、虛報和錯報。另一方面風險中的誘惑會使管理層把持不住立場,從而不顧實際情況去追逐風險利潤,而風險的約束功能又會使管理層裹足不前,抑制和阻礙潛在機會的利用。內部審計在處理以上提到的問題時具有特殊的優勢,表現在內部審計人員處在不從事具體內部活動的第三者的位置上,按專業標準要求獨立客觀地從事保證和咨詢活動,能夠獲得企業內部控制、經營管理活動及風險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同時內部審計人員直接向管理層負責報告,從而不僅能夠克服管理層不了解、不重視風險的局面,幫助管理層獲得充分可靠的風險信息,而且能夠跳出管理層本身的專業圈子來看待風險,進行創造性思維,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議,避免高估或低估風險帶來的決策失誤。

篇5

QHSE管理體系最終本質是戴明模式,即“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和改進(Action)”四個階段。海洋石油企業的風險管理,依據企業現存的組織結構、程序、過程和資源,結合行業特點,按照QHSE管理體系規范要求提出,有效識別QHSE關鍵活動及其風險和影響,進行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將風險降低到合理實際并盡可能低水平,預防事故發生。

二、基于QHSE管理體系的風險管理策劃

1.將風險和影響降低到可接受程度是QHSE管理體系運行的最直接目的,而如何對風險進行正確認識、評價和控制則是關鍵所在

(1)選擇工作安全分析(JSA)、工作任務風險評價(TRA)、安全檢查表(SCL)等風險分析方法,辨識生產經營過程中,如危險物料、作業場所的設施設備、安全防護用品等所涉及的危害因素。

(2)建立QHSE法律法規標準數據庫,確認QHSE法律、法規和標準類別、組織機構、獲取途徑以及采用、跟蹤、識別、更新QHSE法規標準要求。海洋石油作業采用國家標準、國際標準、行業先進標準以及國際組織的指南及實踐作法。

(3)制定海洋石油QHSE年度目標和重點工作計劃,包括人身傷亡事故控制指標、職業傷害及職業病的控制指標、環境污染控制指標和QHSE管理工作的其他績效衡量指標。

2.組織機構、資源和文件

組織結構、資源和文件是QHSE管理制度運行的組織保障和物質基礎,是保證質量、健康、安全與環境績效的必要條件。

(1)建立QHSE委員會和QHSE責任制,明確各崗位人員QHSE責任;提供必要的資源(人力、物力、安全生產投入)完成QHSE活動;QHSE管理部門配備專職QHSE管理人員或QHSE監督人員。

(2)結合工作實際情況,對從事QHSE關鍵活動和任務的人員進行QHSE培訓及資質考核。進行QHSE信息溝通,收集國內外QHSE管理經驗,科技成果及實踐案例,及時報告事故信息,建立QHSE溝通渠道,實現QHSE信息共享。

(3)建立文件化的QHSE管理體系,進行定期評估,實現QHSE管理體系的持續改進;建立QHSE文件,保存QHSE管理活動記錄和資料,如QHSE分析評價數據、事故報告、案例分析、QHSE教育培訓記錄、安全檢查、各類演習及其他活動記錄等。

3.實施和運行

通過建立系統化的QHSE管理制度,對運行過程中的活動和任務進行嚴格有效的質量、健康、安全與環境管理風險和影響控制。

(1)建設項目和承包商QHSE管理。實行“三同時”制度,對建設項目安全設施、環境保護設施、消防設施以及職業病防治設施進行風險辨識、評價及控制;確定承包商QHSE管理模式、標準及程度,選擇合格承包商。

(2)健康管理。定期識別、檢測工作場所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對可能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員工,進行上崗前、在崗期間、離崗時職業健康體檢;建立員工職業健康監護檔案。

(3)環保管理。監測污染物排放情況,進行數據分析,掌握排污狀況和污染處理設施的運行動態,依據情況及時調整工藝;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對生產現狀、污染源和環境狀況進行分析、評估,找出問題,制定削減污染和防治污染的措施。

(4)質量管理。建立實施質量管理體系,識別質量風險,制定質量規劃,控制關鍵環節,并對執行情況實施監督。強化對高危行業建設項目的工藝路線選擇、標準選用,及設計過程的質量監督。

(5)應急管理。建立、實施和保持應急準備和響應程序,建立應急組織,制定應急預案,配備應急資源,建設應急救援機構與專業隊伍,建立應急管理信息系統等。檢查和糾正措施進行事故原因分析,事故調查,實行事故初步報告和最終報告,建立相應事故檔案,采用OSHA統計方法進行事故統計。管理評審管理評審應包括QHSE管理體系審核的結果、運行狀況報告、目標、指標實現程度、事故、事件統計數據,危險因素辨識、評價和控制過程以及應急總結等等。

三、結束語

篇6

風險研究最早運用于項目工程管理領域,在其發展過程中主要應用于管理學、金融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研究中。

(一)風險管理理論

風險管理理論始于20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逐步發展成為一門學科?!?963年梅爾和赫奇斯的《企業的風險管理》、1964年威廉姆斯和漢斯的《風險管理與保險》出版,標志著風險管理理論正式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保?]風險管理理論經歷了從傳統風險管理理論到金融風險管理理論再到全面風險管理理論的不同時期。傳統風險管理理論主要對風險管理的對象進行界定和區分,將純粹意義上的風險作為研究對象,也就是將不利風險納入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要范疇。企業風險管理的主要任務是減少不利風險的發生,降低不利風險對企業的可能損害。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采用保險的方式轉移和減少風險所帶來的損失。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一些學者對市政管理中的風險問題進行研究。托德(Todd,1969)和沃恩(Vaughan,1971)通過對美國九個州市政管理現狀的調查研究,提出市政官員應加強市政風險管理的主張。風險管理理論逐步與管理學、經濟學等學科融合與發展,風險管理研究對象逐步拓展,不再局限于傳統風險管理理論對純粹風險的管控,金融風險管理興起。金融風險管理不僅是為了克服純粹風險,更不是僅僅利用保險的方式轉移風險,而是注重保險的收益功能。金融風險管理標志著風險管理理論向縱深度發展。20世紀80年代,接踵而至的金融危機推動了風險管理理論的蓬勃發展,迫使金融界進一步思考風險管理問題,全面風險管理時代來臨。全面風險管理主張從系統的角度對所有風險集合整體上加以管理和控制。全面風險管理理論已經成為企業決策和金融業決策的重要指導,作為一種系統和科學的管理模式被廣泛應用。

(二)風險社會研究的興起與發展

20世紀以來,特別是20世紀后半期,人類社會在經濟領域、社會領域取得非凡成就,但也潛藏著各種危機,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經濟危機和金融風險頻繁發生,社會貧富分化現象日趨嚴峻;與此同時,化學污染、核威脅、各種電磁輻射、轉基因產品危害等現代性的負效應正威脅人類,使社會面臨嚴重風險。出于對工業社會和現代性的反思,1986年德國學者烏爾里希•貝克(UlrichBeck)在其德文版著作《風險社會》中,首次提出“風險社會”的概念。但是在當時風險社會理論并未引起過多關注,直至1992年其英文版著作《風險社會》出版,風險社會理念才備受矚目。伴隨著對風險社會形成原因的不斷追問,貝克進一步指出工業社會所面臨的風險與以往社會所面臨的風險存在區別,如果將人類社會早期所發生的自然災害、社會危機歸結為自然規律所導致的,那么工業社會發生的危機則與人類社會的重大決策緊密相關。貝克認為:“工業化以前人類社會所遭遇的各種自然災害與工業化以后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各種風險大不一樣。”[2]安東尼•吉登斯則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角度,對社會發展的現代性、社會發展的全球化趨勢與社會風險關系進行探討,提出全球風險社會理論。吉登斯認為,人類社會面臨的風險,如果是來自自然界的外在風險,那么是自然風險;如果是由人類社會內部對自然的改造和控制等“人力制造出來的風險”,那么是“人造風險”。人造風險與人類工業化發展、對社會現代性的追求相伴生。吉登斯對風險社會的研究系統而深入,對由現代性引發的社會風險類型進行了闡釋,認為現代性蘊含著經濟增長、生態環境破壞、極權主義、軍事沖突、核危機等社會風險。從風險管理理論和風險社會研究可以看出,風險并不必然伴隨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而消失或減少;相反,可能由于人類的某種選擇和決策的失誤而被強化。因此,從全球的視野來分析社會風險,反思人類社會的管理與決策,加強決策與管理的科學性,有助于探尋社會風險的化解方法。

二、歐美重大事件風險管理的實踐經驗

近年來,歐美發達國家的社會發展水平逐步提高,社會發展能力被彰顯出來。與此同時,社會面臨的風險與不確定因素也越來越多,風險轉化成危害,嚴重威脅著社會穩定與持續發展。為此,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積極強化風險社會管理手段與方法。其依靠重大事件的科學決策有效化解風險、促進社會穩定的經驗,值得中國借鑒。

(一)美國環境風險管理制度

美國一直以來重視環境保護,20世紀80年代以來,更是將環境管理問題上升到與國家安全、國家利益、社會穩定同等重要的高度。美國政府十分重視環境管理,對于環境管理中存在的風險進行有效控制。美國對于環境管理及風險防控的基本做法主要體現在:一是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問題,將其確定為與國家安全、國家利益緊密相關的重大事件。1977年,美國學者萊斯特•布朗(LesterBrown)在其研究報告《重新定義國家的安全》中,首次提出將環境問題與國家安全問題緊密相連。布朗的觀點引起廣泛關注,關于環境安全的研究逐步增多。1987年里根政府的《國家安全報告》明確指出,自然資源的損耗與污染成為國家繁榮和國家安全的潛在威脅與風險,環境安全、環境管理被列入涉及國家安全、國家利益的重要領域,成為政府決策管理的重要范疇。二是進行深入系統的環境風險評價科學研究,為環境決策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路線。美國是較早開展環境風險評價研究的國家,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環境風險評價開始萌芽,但關于風險評價的內涵尚不清晰。20世紀80年代以來,風險評價的框架基本形成。美國國家科學院提出環境風險評價包含危害鑒別、劑量—效應關系評價、暴露評價和風險表征四個階段[3]。20世紀80年代后期,環境風險評價運用于決策的相關研究逐步增加,特別是比較風險評價理論的提出與發展,大大推動了美國環境決策發展。艾扎斯(Ijjasz)和特雷耶(Tlayie)認為,“在宏觀上,比較風險評價是在掌握大量正確數據的基礎上對決策中的風險進行排序比較,并以風險的大小作為決策方案的選擇依據,從而形成一個包含有科學家、決策者與利益相關者的開放、公平的相互交流的環境?!保?]三是建立生態風險評價的政策依據,為風險評價提供行動指南?!?998年美國國家環保局正式頒布了《生態風險評價指南》,提出生態評價三步法:問題形成、分析和風險表征,同時要求在正式的科學評價之前,首先制定一個總體規劃,以明確評價目的。”[5]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態風險評價方面的指導文件。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將比較風險評價應用于環境決策,確定了將當前環境決策未解決的問題具體化、在對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新的決策方案、決策者依據環境因素與潛在風險等因素對方案進行評估、方案選擇決策確定、校驗決策等基本環節。四是建立完備的風險管理與環境應急機制。對于環境存在的風險及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美國建立比較完善的環境風險管理與應急機制。環境風險管理與應急機制主要包括環境風險的宣傳與教育機制、風險預測預警機制、風險管理機制,針對潛在的環境風險進行識別、宣傳與防范,為降低風險和科學決策提供保障。

(二)歐盟食品風險評估制度

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為確保食品安全,促進食品在成員國自由流通,歐盟就制定了食品安全政策。目前歐盟已建立相對完備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制度體系,能夠有效防控食品安全危機。一是構建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法律框架,為風險評估工作提供法律依據。歐盟委員會分別于1997年和2000年《食品安全綠皮書》、《食品安全白皮書》,明確了食品安全管理的總體思路,特別是提出了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重要性,提出成立歐盟食品安監局作為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實施機構,初步奠定了開展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制度基礎。2002年頒布了EC178/2002條例,明確提出食品安全法應建立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明確提出成立食品安全局(EFSA)進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相關工作。二是建立食品安全的快速預警系統。歐盟在食品安全法的框架下,建立了食品與飲料快速預警系統(RASFF)[6]。根據危急程度不同,預警系統分為預警通報和信息通報兩大類。當食品安全出現問題,可能危及人類健康時,成員國可以借助預警系統互通消息,從而減少風險。三是成立專門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組織機構,以保證評估工作的科學性與獨立性。歐盟食品安全局作為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和風險交流的專門機構,開展相對獨立、科學、公開、透明的風險評估工作。食品安全局組織機構完備,下設管理委員會、執行主任和成員、咨詢論壇、科學委員會和科學小組[7]。管理委員會主要負責下年度工作計劃和上年度工作總結報告等職責。執行主任公開招聘產生,主要負責日常管理工作。咨詢論壇協助執行主任開展工作,負責與各成員國主管機構合作,加強信息交流,充分了解和把握潛在的風險。科學委員會和科學小組負責為決策提供科學建議??茖W小組由食品安全領域專家組成,可以組織聽證會,加強與公眾交流,搜集公眾意見??茖W委員會則由各小組的主席以及來自科學小組以外的六名專家組成,開展全面協調工作,確保科學建議的準確性與一致性。歐盟食品安全局自動發起或者是應歐盟委員會或其成員國的科學建議請求,必須在規定期限內為歐盟成員國和歐盟委員會提供科學技術支持,盡可能地搜集決策相關信息,在對其進行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將評估結果、風險信息等因素一并提供給歐盟委員會及其成員國。

(三)英國國家安全風險評估與城市風險評估體系

英國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國家安全風險評估和城市安全風險評估機制,能夠對國家層面和城市中可能發生的危害國家和社會安全的風險進行有效的防范與控制。英國建立了完備的國家安全風險評估與預測機制,建構了《國家安全風險評估》、《國家安全任務與指導方針》等風險評估與風險應對的防范政策體系。國家安全委員會在廣泛了解和分析潛在的國家安全風險的基礎上,根據相關的可能性及其影響,促進和協助政府聯合其他部門共同面對和化解風險。以英國倫敦為例,其“一案三制”意義上的城市風險管理機制十分完備,堪稱城市風險管理的典范,可以為區域內重大事件決策的風險防范提供參考。通常情況下,風險管理分為風險評估與防范、風險控制、風險處置與恢復等環節。在倫敦的城市風險管理中,風險評估程序非常完善。倫敦城市風險評估的基本經驗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依法確立風險評估主體。英國2005年4月正式實施的《國內應急法》明確規定各級政府是風險評估的責任主體,在風險評估與應急規劃中擔負重要責任。二是建立風險評估的協調機構。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以后,倫敦出于對危機事件有效防范的考量,著手建立跨區域、跨部門的風險評估協調機構。倫敦區域應急論壇下設倫敦應急團隊,每個論壇的主要職責是對區域內的風險進行識別與評估,使倫敦能有效應對危機事件。三是完善風險評估的基本流程系統。倫敦的城市風險評估工作流程主要分為“選擇風險事項、挑選評估者、風險分析、風險評價、風險應對、監控與審查等六大步驟”[8]。選擇風險事項階段,主要由風險評估工作組和各應急論壇的組成部門協同合作,確定風險事項,識別重要的利益相關者,結合區域環境因素確定風險評估的原則與標準。挑選評估者階段,主要是確定風險評估者及地方應急論壇相關人員在工作中的分工與職責,確定主任評審員的人選,為后續工作奠定組織基礎。風險評價階段,主要由主任評審員負責,對未來五年內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分析與建議。風險分析階段,主要是由主任評審員對風險進行預測、分析,并提出相對詳盡的風險分析報告。風險應對、監督與評審已經成為制度化、穩定化的工作,地方應急論壇每四年就要對所有風險提出正式的評審報告。

三、國外經驗對我國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啟示

國外關于風險研究的理論與重大事件風險管理的實踐都取得了長足進展,而我國重大事件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諸多需要完善之處。汲取歐美發達國家重大事件風險管理的有益經驗,建立健全我國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

(一)加強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理論研究

中國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已經進入實踐階段,實踐中形成了四川“遂寧模式”和江蘇的“淮安模式”,但是中國關于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理論研究還十分匱乏。分析美國環境風險管理的成功經驗,美國國家科學院等環境保護的科研機構及專家學者關于環境風險的相關理論研究為政府決策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和方法指引,對保障決策科學性和化解決策風險起到重要作用。中國學者關于風險社會理論的研究集中于風險社會意識形成和風險社會危害等研究領域。這些研究雖然奠定了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分析的理論基礎,能夠為風險評估提供理論支撐,但是結合中國社會轉型期社會穩定風險的分析不夠深入,對于重大決策可能引起的風險認識還不夠清晰。中國對于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價值的探討較多,但是對于如何推進實踐的可操作性研究明顯不足。風險評估作為一種技術已經在國內外政治社會生活中廣泛應用,在國家、部門,特別是企業管理中廣泛應用,但是目前中國在重大決策中應用較少,學者提供了風險評估的框架體系,但是缺少細節設計,還有待于對重大決策風險評估的技術方法和實踐機制等領域進行深入系統的理論研究。

(二)增強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意識

目前,從中國相關政府部門到社會公眾,整體上風險意識淡薄,對于風險管理認識不深入、不夠重視,特別是對于重大事件決策與社會穩定風險之間的相關性認識不清,缺乏管控風險的意識。因此,強化對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意識,為各級政府決策提供軟環境。發達國家的風險意識十分強烈,美國20世紀80年代就將環境保護問題上升到與國家安全、國家利益息息相關的重大事件進行管理,對重大事件風險評估與決策十分重視。英國對于國家未來可能發生的重大風險進行識別與防控,也是緣于其高度的風險意識。

(三)完善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法律制度

歐盟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有關食品風險評估的法律制度提前建立起來,為食品風險評估提供法律保障。英國國家安全以及城市風險管理的相關法律制度較早地完備起來,為風險評估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礎,使風險評估可以按照法律和制度要求系統化、經?;?、穩定化地開展。中國對于重大決策風險評估的法律依據尚不充分,所以需要建立健全重大決策風險評估的相關法律政策,為開展重大決策風險評估提供政策依據,保障風險評估工作有序進行。

(四)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管理機制

篇7

木工機械安全作為A類檢測項目,檢測結果對產品的安全性能判定具有重要意義。在實際檢測中,木工機械安全的檢驗不符合項目在設計階段已經出現,主要的不合格項為防護功能部件不齊全,設計安全間距不符合等[1]。除通用機械安全要求以外,不同種類的專用木工機械產品涉及的機械安全相關標準繁多。對于強制性標準中要求的木工機械安全檢測項目,通過事前風險評估對機械本質安全的設計進行改良將成為趨勢。目前,虛擬仿真技術在檢測、風險評價方面的應用較少,相關應用技術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設計參數化以及裝配干涉性上,對機械安全等級方面的可視化仿真研究較少[2-4]。將虛擬仿真技術應用于部分木工機械安全項目設計階段可進行模型的檢測預判,可為木工機械的風險評價提供更為多樣的手段[5]。

1軟件設計

1.1總體技術方案

區別于傳統的風險評價針對機械產品的成品,木工機械風險評價虛擬仿真的主要功能是對木工機械的三維模型進行虛擬仿真檢測,并對仿真檢測的結果進行判定,在模型中建立標識,實現機械風險在源頭上進行把關。首先,在完成三維原始模型的基礎上,對模型的特征進行參數化提?。悴考卣骱脱b配特征)。然后在建立風險評價體系的基礎上,對機械安全特征進行提取并參數化。將模型參數與安全標準參數進行比對,輸出比對后的判定結果,完全合格則直接完成安全性能等級評估,有不符合項可反饋至模型并進行標識。在改良設計參數后,重新進行比對評估,最終完成整個檢測評估與提升安全設計的過程。

1.2關鍵功能的分析與設計

1.2.1主功能設計

(1)木工機械三維模型的模塊化設計與關鍵安全特征參數化提取過程。根據典型木工機械整機的主要特征,將木工機械的主要部分分為支架模塊、功能件模塊、防護模塊,以及相關主要零部件刀具裝置、送料裝置、傳動裝置、制動裝置、聯鎖機構等的三維模型的模塊,各個模塊下細分出關鍵的零部件,如鋸輪、吸塵口、防護罩等關鍵安全件,安全功能參數化提取過程。

(2)木工機械風險評價參數的建立,在比較中國與歐美木工機械安全標準的基礎上,對不同機床的安全防護進行分類,比如根據木工鋸床、木工銑床、木工刨床的通用標準以及專用標準,定義出相應機床的安全參數與防護功能,建立木工機械風險評價的參數體系。

(3)對虛擬仿真環境下的木工機床功能部件機械安全的參數化檢測方式進行研究,并設計出適合木工機械安全的參數化檢測方法。交互方式采用參數與三維模型實時互動的方式,用戶可以同時操作評估以及三維模型,通過三維模型的實時檢測進行評估,并生成評估結果以及標記不符合項評估節點,使用文字的方式在三維模型上顯現。

1.2.2系統開發流程

(1)建模設計主要研究裝備路徑與功能部件的模塊化問題,通過使用Solidworks進行三維建模,主要針對安全部分特征,實現裝備的功能部件模塊化。根據安全功能的描述,主要涉及整機的安全防護功能、人類工效學相關整體層次,裝配體間的安全距離等局部功能層次,以及零部件的安全尺寸層次。

(2)根據木工機械的特征,本評估過程主要采用評分法與風險矩陣法混合的方式[6],結合相關木工機械通用標準和專用標準,建立相應的木工機械評價體系,其優勢是在評估過程中對結果的表述更加直觀,有利于設計參數的修改和反饋。

(3)用戶的交互操作由兩個部分組成:虛擬仿真檢測環境與參數評估計算環境。虛擬仿真環境利用eDrawing的測試功能,將三維模型導入后,可對模型進行實時檢測與記錄。參數評估計算環境采取表格的型式,主要包括風險文字描述、參數、數值幾個方面,用戶根據虛擬仿真檢測的結果輸入相關的計算參數數值和文字描述,并生成相關的風險評估報表。參數評估計算環境與虛擬仿真環境的界面可同時顯示或自由切換,達到風險評估和虛擬仿真檢測相結合的目的。

(4)操作界面的開發設計使用VC語言進行開發,操作界面包括主菜單、功能欄目、操作說明,主界面為評估內容和相關信息表,并將三維模型檢測界面嵌入程序中進行交互操作,最終設計完成了虛擬環境下木工機械檢測可視化仿真原型系統的操作界面開發。

2仿真評估應用

為了驗證軟件系統的可行性與實用性,根據木工機械的三個主要類型木工銑床、木工鋸床、木工刨床制作了三維實物模型。根據模型類型制作了相應的評估模板,輸入相關的測量參數進入評估模板可自動判定和統計不符合項目。風險評價軟件左邊界面為評價內容,右邊界面為評價模型與檢測插件。導入模型相應的評價標準,然后根據風險評價的參數對模型進行仿真的測量與標識,并將參數反饋到評估報告上進行首次風險評估。首次風險評估后,將不符合項以統計的方式顯示。根據不符合項以及相應模型上的標識對模型的設計參數進行修改,修改后進行再次風險評估,形成改善安全設計后的風險評估報告。根據評估結果與實際檢測木工機械的能力對比,木工機械安全風險評價虛擬仿真軟件可以在模型的設計階段發現機械安全防護、電擊防護、功能部件、安全距離、人類工效學等與機械安全相關的安全問題,并能有效進行不符合項設計的標識和反饋,軟件的總體設計方案可行。

3結論

篇8

關鍵詞:大數據;管理會計信息系統;項目管理

引言:大數據時代,能否從海量信息中獲取關鍵或相關信息,進而獲得客戶,成為企業盈利的重要環節。對大數據的分析和應用是管理會計的職能之一。傳統管理會計重視財務信息的分析和應用,忽略了海量非結構化的業務數據,與業務脫節嚴重,管理會計報告質量不高。2016年,財政部《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2016-2020)》,提出“提高企業會計信息化水平”,“推動基層單位會計信息系統與業務系統的有機融合,推動會計工作從傳統核算型向現代管理型轉變”,并“密切關注大數據、“互聯網+”發展對會計工作的影響”。這表明管理會計信息化已上升成為國家戰略層面的高度。管理會計信息化成為企業的基本要求,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轉型勢在必行。如何構建大數據管理會計信息系統并應用,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一、大數據對管理會計的要求

1.大數據和大數據技術

自媒體和多渠道電商平臺的興起,產生了海量大數據。大數據是指與目標群體相關的存儲類型多樣化的海量數據,具有短時間體量巨大、類型多樣化、價值密度低、時效性高等特征。大數據分為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兩種。結構化數據是指能夠以一定的邏輯結構進行呈現的數據,通常指以文字、數字和表格形式存儲的財務數據、人事數據、供應商和客戶數據等,這些數據便于使用者運用傳統技術方法進行計算和分析。非結構化數據是指不能以一定的結構呈現,以圖片、動畫、音頻、視頻等多樣化存儲形式存在的數據,這些數據難以使用傳統技術方法提取有效信息,且產生時效短,數量巨大,因此,需要大數據技術及時對數據進行挖掘、清洗和分析,才能提取經營決策有效信息。

大數據技術包括大數據信息平臺構建、數據挖掘和清洗、數據分析和處理等技術。大數據挖掘是對數據的全覆蓋式搜索,通過關鍵詞的精準和模糊搜索,全面搜索含關鍵詞的字段、圖片、動畫、網頁、音頻、視頻等數據,按一定規則對數據進行描述、分類,歸入數據倉庫。數據清洗是依據一定規則對分類數據提取關鍵信息,清洗無用數據和信息,歸集至相應的數據庫。數據分析和處理是指運用聚類分析、回歸分析、決策樹分析等大數據分析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發現數據的變化趨勢,為經營決策提供數據佐證。

2.大數據與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的關系

大數據的發展為管理會計信息系統提供了共享云平臺,提高了會計信息化處理效率,降低了會計信息化成本。應用大數據技術數據,能夠做好市場預測幫助企業抓住先機,提高財務決策的科學性,提升了管理會計分析預測的精準度和效率。同時,大數據對管理會計提出了大數據思維、分析能力、工具應用能力等更高的要求。

管理會計信息系統是助力管理會計實現增值目標的應用工具,其構建的原則和框架,不僅應基于項目單位的建設需求,還應符合大數據時代的要求。管理會計信息系統基于大數據技術進行搭建,對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進行全面搜索,歸集到基礎數據庫中,采用信息技術對數據進行挖掘和清洗、分析處理形成可視化數據庫,提供專業化、可視化的數據處理報告、專項報告、項目決策報告。

二、大數據時代管理會計信息系統構建原則和框架

1.構建原則

(1)安全性原則

管理會計信息系統,是多部門協同建設和使用的數據系統,應從用戶級別和使用權限、信息搜集和處理、跨庫數據提取等方面保證數據庫的安全性。首先,建設單位應依據管理層級和權限設置用戶級別和權限,確保在用戶登陸和使用范圍的安全性;應設置信息的重要性等級標準,便于數據讀取部門能夠依據數據等級標準判斷數據來源的重要性。其次,管理會計為了做出戰略決策、財務決策、項目決策,需要從內外部搜索、接收大量數據。信息搜索過程面臨較大風險,應建立高標準的防御措施,抵抗病毒和黑客的入侵。最后,管理會計信息系統內部跨庫數據的訪問和提取環節,是安全保障的重要環節,應在確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升跨庫訪問和提取的速度。

(2)開放性原則

管理會計信息系統應按照開放性原則,建立開源云平臺,架設開放性結構,滿足大數據處理的需求。未來的稅務征管系統、銀行系統、工商系統等平臺都將實現數據開放查詢。架設開放性結構的管理會計信息系統,能夠滿足外部環境和信息復雜多變的管理需求,多端口設計可以為企業后續擴容提供便利。

(3)統一性原則

管理會計信息系統包括人力資源系統、財務信息系統、供應鏈系統、銷售信息系統等多個數據庫。各個數據庫相互獨立,具有不同的數據代碼和標準。要建設管理會計信息系統,需要整合各獨立數據庫的序號、代碼、標準和轉換規則,按照統一性的原則,實施整體統一代碼規則。只有依據統一性原則建設,各獨立數據庫才能實現跨庫搜索和查詢,形成統一的數據庫資產,才能為實現管理會計目標提供數據支持。

2.構建框架

管理會計信息系統是由多個數據系統組成的復雜系統。依據系統論的理論,多個要素組成的復雜系統,具有開放性、自組織性、整體性、關聯性、等級結構性、動態平衡性等共同特征。根據系統論的觀點和方法,管理會計信息系統可按照基礎設施層、基礎數據層、分析應用層和綜合報告層進行構建。管理會計信息系統構建框架見下圖。

(1)基礎設施層

基礎設施層是系統的平臺,是數據存儲的媒介,由互聯網、服務器、云服務器、計算機軟硬件等組成。企業應根據戰略發展的需要和實際財務狀況,系統化設計管理會計信息系統,明確項目建設預算,制定合理的實施方案?;A設施層的構建不僅要滿足現有的系統管理需求,還應保留足夠的可拓展空間,便于未來的開放性結構擴容。

(2)基礎數據層

基礎數據層是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的數據輸入層,分為結構性數據和非結構性數據。其中,結構性數據由人力資源部門、財務部門、業務部門、研發部門等分別在相應系統端口輸入源數據;非結構性數據則由系統采用大數據挖掘技術從外部獲取,包括從政府網站、工商、稅務、銀行、電商平臺、論壇等多渠道獲得實時數據?;A數據層存儲各種類型的源數據,為分析應用提供數據依據。

(3)分析應用層

分析應用層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預算管理、戰略管理、資金管理、成本管理、投融資管理、風險管理、績效管理等管理會計工作任務;第二部分是大數據技術工具和管理會計工具。分析應用層的職能是通過大數據挖掘、分析技術、管理會計工具,對基礎數據進行分析和應用,完成管理會計工作任務。系統運用大數據挖掘、清洗技術,對非結構化數據的圖片、音頻、視頻、動畫、網站信息進行描述、歸類,挖掘有效信息;并通過聚類分析、決策樹分析、回歸分析等技術對有效信息進行分析,為管理會計的預算管理、資金管理、投融資管理、成本管理、風險管理、績效管理等職能管理提供清洗后有效信息。管理會計應對結構化和轉化后的非結構化數據進行綜合處理,才能做出精準的決策。

(4)綜合報告層

綜合報告層是管理會計經過分析處理后提供的可視化報告,包括預算報告、戰略報告、經營管理報告和績效報告等。綜合報告層是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的核心,其機密程度、訪問權限和修改權限應為最高級。綜合報告可以不設置固定匯報格式,依據管理層的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管理報告。

三、管理會計信息系統在項目管理中的應用

在阿米巴經營理念下,每個業務部門都是一個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主體。各獨立核算主體按業務類別劃分項目制進行運營。每個業務部門或每個項目配備一名業務伙伴(以下簡稱BP)。企業設置BP崗位,是對業務的支持。BP是將財務職能提升到業務前端,與業務同步,為業務提供預算編制和調整、風險識別和防控、資金結算與費用控制、財務分析和評價等管理會計服務和支持。BP的職能,一是輔助業務部門跟進全流程,為業務提供專業的財務建議和服務,二是為管理會計提供全過程鏈的分析數據。BP崗位能力,除了具備管理會計能力和信息系統使用能力,還需要掌握宏觀經濟基礎、行業生命周期、產業鏈、企業的經營戰略和策略、采購模式、生產工藝流程、營銷模式等信息。本文以項目管理中BP的工作流程來介紹管理會計信息系統在項目管理中的應用。

項目管理中,BP的工作主要分為事前預測和服務、事中控制和支持、事后評價和反饋三部分。BP進入項目組,需要掌握項目實施區域環境和風險評估、項目業務流程、主要競爭對手、項目預算等情況,才能為項目提供全流程專業預測和支持。管理會計信息系統是BP快速掌握項目情況的優質工具。項目階段BP和業務的工作成果表如下。

1.事前預測和服務

事前,BP的職責是對項目區域宏觀環境、法律規章、行業生命周期、項目競爭程度進行風險評估,完成項目預算計劃。BP可以運用大數據挖掘技術,搜集項目實施區域最新的政策文件、稅收優惠條件、項目實施最新規定、同類項目案例文書等資料,錄入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的基礎數據層;通過對比分析,生成該區域項目實施的外部環境可視化報告;結合企業過去存儲的同類或相同區域的區域環境風險評估報告,生成本項目的可視化風險評估報告。風險評估報告應包括項目流程圖和風險識別點標識,有利于項目業務執行的風險防控。BP編制項目預算,應在公司年度總預算內控制項目預算額度。BP編制項目預算計劃,應依據項目執行方案,按照時間序列和項目進度,填制預算資金支付計劃表,并按預算調整因素確定預算調整金額幅度。經項目負責人調整和確定后,確定項目預算計劃。

2.事中控制和支持

事中,BP的職責是對項目執行的風險識別和控制,提供財務支持和服務。BP的風險識別和控制主要體現在對項目合同的成果交付和支付等條款議定,以及財務結算風險控制。項目按產品和服務類型可分為常規項目和新增項目。對于常規項目,BP可以通過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獲得以往期間同類項目的風險評估報告和項目風險控制表,可對同產品項目的風險點識別和控制有清晰認知。對于新增項目的風險識別,BP可以運用大數據挖掘技術搜索項目風險評估因素,并通過與項目負責人的溝通,明確項目風險識別和控制環節,提升項目風險防控水平。BP對項目的財務支持主要體現在對結算票據的核算處理環節。BP將票據掃描錄入后,系統調用合同庫數據,自動比對開票人、票據金額、產品名稱、發票號碼、發票專用章等信息要素。通過比對審核后,項目的業務流、資金流、信息流進入相應分析應用層的專項管理系統。資金流信息進入資金管理系統,完成資金收付和會計記賬等核算工作。業務流信息進入項目管理系統,動態顯示項目進度。供應商、客戶、產品工藝、產品流程、采購費用等信息流信息進入信息管理系統,豐富項目信息數據。

3.事后評價和反饋

事后,BP的職責是對項目績效、人員績效和往來單位進行評價,并完成項目績效報告、員工績效報告、往來單位評價報告和項目總結報告。項目績效報告不再是過去對項目的經驗總結,而是依據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的預算計劃、執行、調整、項目盈利等情況進行針對性的科學評價。員工績效報告,依據項目方案,按進度和時間節點,對員工完成項目任務的質量和進度進行評價,既利于項目員工成長,也利于項目管理。往來單位評價報告,從信息管理系統導出基礎數據,按照項目評價標準對供應商和客戶進行級別評價,并列出評價依據。評價依據應按照往來單位規模、管理制度、人員能力、預算執行、合同議價等因素進行客觀列示。項目總結報告是從財務角度對項目方案、預算執行、盈利能力、發展能力等進行總結。

綜上,可以看出,大數據時代,管理會計信息系統運用大數據信息技術和管理會計技術進行大數據信息處理、財務支持和風險防控,在事前、事中、事后三個環節能夠有效降低項目的風險水平,提高項目執行效率,提升項目盈利能力。

四、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的安全保障

篇9

①可行性研究等同為編制可批性研究成果

一些投資企業由于缺乏投資經驗,片面認為天然氣行業為朝陽行業,投資城鎮天然氣項目前景一定良好,而且為使項目得到批復,都是以可行作為先導,主觀得出項目在技術、經濟上可行的結論。為達到投資項目報批所要求的經濟指標,隨意壓縮投資費用,夸大市場,弱化投資風險,把進行可行性研究(以下簡稱可研)工作等同為編制可批性研究成果。

②前期工作不充分

主要表現為對擬建投資項目未做機會研究或流于形式;對城鎮可引入的氣源及可通氣的時間節點主觀臆斷或未做深入調查;對供應區域未做深入市場調查研究,不能很好地進行市場預測;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風險預估不足,沒有給予足夠重視。

③編制深度問題

一些可研報告存在技術和建設方案隨意、內容不全面、風險因素分析不夠等問題,盲目確定城鎮天然氣輸配系統,隨意安排建設實施進度和投資強度,直接影響投資可研的質量和效率,造成投資質量不高、資金不安全等問題,甚至出現重復投資、無效投資等問題。

④可研人員水平低、缺乏必要的科學手段城鎮天然氣項目投資可研是非常復雜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燃氣工藝、公共設施配套、技術經濟等各專業人員的全力協作與配合,從各個角度對擬建項目是否可行進行深入地論證。但實際上可

研報告編制過程中,一些編制單位人員專業配置不齊全,燃氣工藝人員承擔其他專業內容編制的情況時有出現,無專業技術資質和相應技術水平,這樣必然導致編制深度不夠、結論可靠性差。研究分析過程缺乏必要的科學手段(如計算機技術或數學模型等),對可研程序執行脫節。這些因素導致投資質量不高、錯誤決策等問題的發生,給企業的投資開發工作帶來了負面影響。

2城鎮天然氣項目投資可研的評估要素

為準確評估城鎮天然氣項目的效益,提供科學決策依據,投資可研必須依據投資目標重點確定評估要素,建立一套完整的評估指標體系,為完成高質量的可研報告提供前提條件。根據城鎮天然氣項目的特點,其評估要素包括氣源條件、目標市場需求分析、財務可行性分析、風險分析等幾個主要部分。

①氣源條件

城鎮天然氣氣源包括管輸天然氣和非管輸天然氣(LNG、CNG)。一般城鎮引入一種或者多種天然氣氣源,應對當地城鎮燃氣規劃的氣源配置、現狀引入條件、可供應量、供應價格,以及當前天然氣的供給情況等進行分析,分期確定城鎮的主要氣源、過渡氣源及應急輔助氣源。

②目標市場需求分析

城鎮天然氣項目的目標客戶為城鎮居民、商業、工業、汽車加氣等用戶。在廣泛收集資料和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用氣歷史數據進行分析總結,兼顧市場發展的可能與趨勢,對研究期限內城鎮未來天然氣需求量分年做出準確度較高的預測。

③財務分析

財務分析是可研的核心內容,進行財務分析是為了從項目及投資者的角度選擇合理的財務方案,從企業理財的角度進行資本預算來評價項目的贏利能力,從融資主體(企業)的角度評價投資收益,從債權人角度評價項目的財務清償能力。財務分析必須是建立在項目技術可靠可行基礎上,以動態分析為主,靜態分析為輔。

④投資風險分析

投資風險是指在特定條件下和特定時期內,客觀存在的導致投資經濟損失的可能性。通過調查了解有關投資風險情況,分析影響投資項目的關鍵風險因素,提出應對投資風險的建議和措施。影響投資的風險因素主要包括:氣源風險、投資環境風險、政策風險、工程技術風險、建設風險、天然氣價格風險、市場風險、融資風險、質量安全環保風險和社會風險等。

3投資可研報告的主要內容

一份完整的項目投資可研報告包含非常多的有利于決策的信息。雖然項目投資可研報告不應面面俱到,但是有利于項目決策的重要信息是不應該忽略的。城鎮天然氣項目投資可研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分析當地的投資環境、發展趨勢、市場格局與前景、投資必要性;確定供氣氣源,提出供氣方案和廠站、管道等技術要求,配置后方設施和勞動定員;制定投資計劃和資金籌措方案,進行財務分析并計算相關指標,以財務基準收益率等指標為標準判斷投資項目的可行性,分析項目風險并提出相應對策等[2]。

4編制投資可研報告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①科學預測城鎮天然氣市場需求

根據國家天然氣利用的產業政策,提出天然氣利用產業的發展順序。調查各類天然氣用戶用氣的歷史數據,并進行分析整理,分類總結各類用戶的用氣量指標、用氣不均勻系數等主要用氣參數及用氣規律,分年度科學預測城鎮天然氣供氣規模。項目投資近期(3~5年)市場預測應盡可能貼近實際,遠期可根據城鎮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綜合影響用氣量的節能減排政策、替代能源競爭力、居民消費水平等各種因素,合理考慮一定的增量。城鎮天然氣用戶一般包括居民用戶、商業用戶、工業用戶及汽車加氣用戶等。居民用戶用氣量預測宜采用用氣量指標法,即抽樣調查統計城鎮現有居民的用氣情況,測算城鎮居民生活用氣量指標,調查現有集中化居民小區的體量,向房管局收集未來幾年房地產開發項目的開工和交付計劃,合理確定居民用戶的發展速度,測算居民用氣量。商業用戶宜采用現狀能源替代法,調查供應區域內現有較大型商業用戶的耗能情況(包括液化石油氣、柴油、重油等),根據不同熱效率折算天然氣用氣量,新增商業用戶根據規劃體量參考現有商業用戶的用氣量指標確定。工業用戶一般都是具有一定規模、比較具體的用氣項目,其用氣量預測比較適合采用用氣項目統計法。在采用用氣項目統計法預測時,近期用氣量以現有和潛在(在建和規劃項目)用氣項目調查統計資料為基礎進行預測,中遠期考慮一定的增量。燃氣鍋爐的用氣量指標是根據鍋爐的額定蒸發量或額定熱功率,按鍋爐燃燒效率和天然氣的低熱值折算。城鎮天然氣汽車替代的主要對象為公交車、出租車、教練車及重型卡車等,結合車用天然氣發展形勢,不同車輛取不同替代率,根據平均每行駛100km用氣量指標及年平均運行里程進行確定。

②合理制定和優化天然氣輸配系統方案

天然氣輸配系統方案決定著工程投資規模,是投資項目進行經濟效益分析的主要依據,為投資可研的主要組成部分,應重點研究分析。天然氣輸配系統方案制定的主要內容包括供氣氣源選擇,調峰儲氣方式、應急措施與輸配壓力級制、廠站和管道建設規模的確定以及高中壓管道的布置等方面。在編制過程中,應結合當地實際,多方案比較,選擇技術先進、供氣可靠、經濟合理、適應性強的輸配系統[3]。對于城鎮供氣氣源選擇,在保證供氣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應盡可能降低供氣成本。氣源形式、距離和市場規模是決定供氣成本的最重要因素,選用不同形式的氣源,城鎮燃氣供應工程造價、生產經營成本必然不同。對于中小城鎮,如果靠近國家或省的長輸管道,鑒于氣源價格優勢,應優先選擇長輸管道供氣。在長輸管道通氣之前,可選擇CNG、LNG進行過渡供應;長輸管道通氣后,CNG、LNG轉化為應急補充氣源。CNG供應具有一定的適用范圍,以供應居民用戶為例,用戶規模為500~5000戶比較適宜,用戶規模過小,而建站造價高,不經濟;如果用戶規模過大,公路輸送跟不上,安全可靠性差[4]。LNG供應方式較靈活,應根據市場規模、運送距離、自然條件等因素合理確定儲罐容積,對于東部沿海城鎮,考慮夏季臺風對運輸的影響,應適當增大儲罐容積,延長儲存時間以保證穩定供氣。天然氣調峰分為季節調峰、日調峰和小時調峰。季節調峰的規模大,由上游負責解決。城鎮日、小時調峰由上、下游解決的可能性都存在。目前,城鎮日、小時調峰常用的儲氣方式有長輸管道末段儲氣、城市高壓外環管網儲氣、高壓管束和高壓儲氣罐儲氣、LNG站等。城鎮天然氣調峰是一項投資較大的系統工程,需要考慮投資費用和效率,在保證供氣安全的前提下,根據城鎮周邊氣源和供氣條件,多方案擇優。對來氣壓力較高的城鎮宜采用管道儲氣的方式,如浙江杭州、嘉興等城市通過建設市域高壓環網,解決沿線城鎮的小時調峰。在進行燃氣輸配系統壓力級制方案選擇時,既要考慮氣源的供氣壓力,還要考慮城鎮規劃、供氣區域內人口與建筑物的密集程度以及地下管道和設施的分布情況,在保證管道輸氣和儲氣能力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小管徑,節省投資費用,經濟合理地選擇輸配壓力級制[3]。對于大多數中小城鎮的天然氣利用項目,市場需求隨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而逐步增大,在方案選擇時必須近遠期相結合,綜合比較后選擇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經濟合理的方案。城鎮中壓管網的主要功能為輸配氣,在整個燃氣輸配系統中占有較大的比例,其輸配壓力和管徑直接影響著輸配管網的投資規模。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盡可能選擇較高設計壓力,優先選擇中壓A級系統。

③認真做好投資估算和財務評價

投資估算是確定投資規模和進行資金籌措的依據,也是項目財務評價的重要依據,投資估算是否準確顯得尤其重要,應進行認真、科學地編制。投資估算一般采用經驗投資估算指標、類似工程造價資料。采用這些數據時一定要注意它的時效性,要使用最新的數據,同時數據的來源應盡量可靠。對燃氣廠站使用的大型、重要設備應盡量向多個生產廠家詢價,而不僅僅采用經驗數據,同時還要考慮廠家給予的優惠條件,確定出合理的設備價格。計算土地使用費時,應了解建設項目是通過劃撥還是土地使用權出讓的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按工程所在地政府規定的費用標準并參考類似用地實際發生費用測算。財務評價是投資項目可研的核心內容,通過財務評價考察項目的贏利能力、清償能力,并以此最后確定擬建項目的可行性。進行財務評價,首先應在明確項目評價范圍的基礎上,根據項目性質和融資方式,選取必要的基礎數據進行成本估算、銷售(營業)收入和相關稅費計算,進行財務現金流量計算。然后編制主要財務報表和計算財務評價指標進行財務分析。財務分析主要包括贏利能力分析和償債能力分析。在對基本方案進行財務分析后,還應進行不確定性分析,主要包括盈虧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最后,將財務評價的結果進行反饋,完善優化初步確定的建設方案。為準確做好項目的財務評價,應結合當地實際,合理確定天然氣市場購銷價格、公司經營成本、國家規定的各種稅率等評價參數。

④重視風險分析

在城鎮天然氣項目決策階段必須考慮的風險有氣源風險、投資環境風險、政策風險、工程技術風險、天然氣價格風險、市場風險等。對這些不確定性的風險因素進行分析是投資項目可研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目前可研分析的薄弱環節。在進行投資項目評價過程中,必須對可能影響經濟指標的風險因素進行識別分析,根據需要和可能選擇適當的方法估計風險程度,提出針對性的避免或者降低風險的對策,最后將項目風險進行歸納,并提出風險分析結論。為提高風險分析的科學性、準確性,應選用或綜合運用盈虧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等數學方法進行模式化定量處理。一般城鎮天然氣項目在天然氣購銷價格、供應市場方面敏感度較高,影響經濟指標比較明顯。前期調研過程中應重點做好天然氣價格、市場容量、價格競爭力等方面的調查,盡可能準確預估研究期限內天然氣的購銷價格和市場規模。對于不同城鎮,由于發展天然氣的各方面基礎條件不同,風險分析的側重點也應進行區分。以浙江省某沿海縣為例,某投資公司擬投資除中心城區以外的縣域天然氣項目,擬供氣區域主要包括沿海開發區和周邊鄉鎮,區域之間距離較遠,最遠兩鄉鎮間距離達30km。經營區域內現狀意向用戶主要包括鄉鎮居民用戶和分散在鄉鎮和開發區的工業用戶,商業用戶較少。氣源方面,根據浙江省天然氣管網建設計劃,三年后長輸管道方能通氣,近期需考慮采用過渡氣源供應。啟動期如均采用LNG氣化站供氣,因經營區域較分散,無論是各區域單獨建站還是通過管道連通,建設成本均較高,市場規模又偏小,沒有經濟效益。本投資項目為防范投資風險,采取了分期投資的方案,一期為管輸天然氣通氣前,根據區域特點,居民用戶為主的鄉鎮建設LNG瓶組站進行臨時過渡,工業用戶集中的鄉鎮和開發區采用LNG氣化站進行過渡供應;二期為管輸天然氣通氣后,擬根據市場發展情況來確定各供氣區域通氣的時間節點,有序安排管道和廠站建設計劃。通過分期投資的方案,有效降低了投資風險,保證項目投資收益。

5結語

篇10

第一章 橡膠制品項目總論

一、橡膠制品項目名稱及承辦單位

二、橡膠制品項目擬建地址

三、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四、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依據和范圍

(一)橡膠制品項目可行性報告編制依據

(二)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范圍

五、研究的主要過程

六、建設規模與產品方案

七、橡膠制品項目總投資估算

八、工藝技術裝備方案的選擇

九、橡膠制品項目建設期限

十、投資橡膠制品項目備案數據

十一、研究結論

十二、橡膠制品項目主要經濟技術指標

第二章 橡膠制品項目法人基本情況

一、橡膠制品項目法人概況

二、橡膠制品項目承辦單位概況

第三章 市場需求預測

第四章 建設規模與生產方案

一、建設規模的確定原則

二、橡膠制品項目建設規模

三、橡膠制品項目生產綱領

第五章 橡膠制品項目建設選址及土建工程

一、橡膠制品項目建設地選擇原則

二、橡膠制品項目建設地概況

三、橡膠制品項目建設選址方案

四、選址用地權屬性質類別及占地面積

五、橡膠制品項目用地利用指標

六、橡膠制品項目建筑工程方案

(一)建筑工程概況

(二)建筑結構設計

(三)標準化廠房設計

七、橡膠制品項目選址綜合評價

第六章 原材料及能源需求情況

第七章 技術生產方案

一、工藝技術方案的選用原則

二、工藝流程

三、設備的選擇

(一)設備配置原則

(二)設備配置方案

第八章 環境保護

一、環境保護設計依據

二、污染物的來源

(一)橡膠制品項目建設期污染源

(二)橡膠制品項目運營期污染源

三、污染物的治理

(一)橡膠制品項目施工期環境影響簡要分析及治理措施

施工機械在不同距離處的貢獻值一覽表

(二)橡膠制品項目營運期環境影響分析及治理措施

辦公及生活廢水處理流程圖

生活及辦公廢水治理效果一覽表

四、環境保護分析

五、廠區綠化工程

六、環境保護結論

第九章 勞動保護安全衛生及消防

一、勞動保護和安全衛生

(一)設計標準及規定

(二)主要不安全因素及職業危害因素

(三)采取的主要防范措施

二、安全生產措施

三、橡膠制品項目消防

(一)設計原則

(二)主要防范措施

第十章 橡膠制品項目節能分析

一、橡膠制品項目建設的節能方向

二、設計依據及用能標準

(一)節能政策依據

(二)行業標準、規范、技術規定和技術指導

三、節能背景及目標

四、橡膠制品項目能源消耗種類和數量分析

(一)生產橡膠制品項目主要耗能裝置及能耗種類和數量

橡膠制品項目主要能源和含耗能工質年需量測算表

(二)單位產品能耗指標測算

單位能耗估算一覽表

五、橡膠制品項目用能品種選擇的可靠性分析

六、工藝設備節能措施

七、電力節能措施

八、節水措施

九、運營期節能原則

十、運營期主要節能措施

十一、能源管理

(一)管理組織和制度

(二)能源計量管理

十二、節能建議及效果分析

(一)節能建議

(二)節能效果分析

橡膠制品項目主要能耗指標一覽表

第十一章 橡膠制品項目風險分析及風險防控

一、政策風險分析及風險防控

二、用地及工程建設配套風險分析

三、市場風險分析及風險防控

四、資金風險分析及風險防控

五、原材料采購風險分析及風險防控

六、環保因素風險分析及風險防控

七、橡膠制品項目風險評價結論

橡膠制品項目風險因素和風險程度分析表

第十二章 橡膠制品項目實施管理和勞動定員

一、橡膠制品項目建設期管理組織

二、橡膠制品項目建設期管理

三、工作制度

四、勞動定員

勞動定員一覽表

第十三章 橡膠制品項目實施進度計劃

第十四章 投資估算與資金籌措

一、投資估算依據和說明

(一)橡膠制品項目總投資估算編制依據

(二)橡膠制品項目投資費用分析

(三)橡膠制品項目固定資產投資(固定資產)

(四)橡膠制品項目固定資產投資估算

固定資產投資估算表

(五)流動資金估算

流動資金估算一覽表

(六)橡膠制品項目總投資估算

總投資構成分析一覽表

二、橡膠制品項目資金籌措方案

(一)橡膠制品項目資金籌措方案

資金籌措與投資計劃表

三、投資使用方案

(一)建設投資使用計劃

(二)流動資金使用計劃

資金使用計劃與運用表

第十五章 經濟評價

一、橡膠制品項目經濟評價的依據和范圍

二、橡膠制品項目費用估算與財務效益

(一)銷售收入估算

產品銷售收入及稅金估算一覽表

(二)橡膠制品項目綜合總成本估算

綜合總成本費用估算表

(三)利潤總額估算

(四)所得稅及稅后利潤

(五)橡膠制品項目投資收益率測算

橡膠制品項目綜合損益表

三、橡膠制品項目財務分析

(一)全部投資財務分析

財務現金流量表(全部投資)

(二)固定資產投資財務分析

財務現金流量表(固定投資)

四、盈虧平衡分析

生產橡膠制品項目盈虧平衡分析表

五、敏感性分析

單因素敏感性分析表

第十六章 綜合評價及投資建議

一、橡膠制品項目綜合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