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治療與方法范文
時間:2023-06-04 10:03: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血管病治療與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活血化瘀法;冠心病疾病;治療效果
在臨床上,冠心病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中老年為高發人群,而且隨著近年來人們飲食結構的變化,冠心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成為威脅人們生命安全的三大殺手之一[1]。目前,該類疾病主要以西藥治療為主,但療效并不顯著,為了提高該類疾病的治療效果,我院隨機選取了90例患者對活血化瘀法進行了研究,取得了不錯的治療效果,特進行如下報告。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從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抽取9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共45例,其中男32例,女12例,年齡43~67歲,平均(54.5±6.1)歲,病程1.5個月~22年,平均病程為(5.6±1.9)年。觀察組共45例,其中男28例,女27例,年齡42~69歲,平均(54.4±6.3)歲,病程1.5個月~21年,平均病程為(5.8±1.7)年。將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和病程等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P>0.05,表示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西藥治療方法,具體為,患者需口服單硝酸異山梨酯片(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生產批號為H10930189),2次/d,20mg/次;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山西省臨汾健民制藥廠,生產批號為H14023070),1次/d,0.1g/次;口服辛伐他汀片(宜昌長江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為H20056876),1次/d,20mg/次。觀察組使用活血化瘀法進行治療,基本的中藥方為黃芪、丹參各30g,川穹20g,麥門冬、桂枝各15g,妊娠、玉竹、生地、赤芍、炙甘草等各12g。若患者痰濁,則加入12g瓜蔞和薤白;若患者寒凝,則加入3g細辛和9g附子。加水煎服,1劑/d,分2次用完。兩組患者均以28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1.3 療效評價指標[2] 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心電圖ST-T缺血性消失;有效:臨床癥狀和心電圖ST-T缺血性均有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和心電圖ST-T缺血性均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為顯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 統計學方法 本組研究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當P
2 結果
經對比,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3.3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2.2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從傳統中醫學的角度來說,因為冠心病屬于心氣虧虛,氣化不利使痰瘀內結而發病的,所以治療該病的關鍵在于益氣補陰和活血化瘀[3]。在基礎方中,黃芪和人參為固本培元的上品,而麥門冬、玉竹和生地的主要功效就是滋陰降火;丹參和赤芍主活血化瘀通心絡;加上適量桂枝可以調和陰陽,起到止痛通陽的作用;炙甘草則可以健脾養胃。上述藥材一起使用可以充分發揮溫陽止痛、活血化瘀和益氣補陰的作用。
在本組的研究中,使用活血化瘀法方法治療的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3.33,比使用西藥治療的對照組高出11.11%,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充分表明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療冠心病疾病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值得進行臨床推廣。
綜上所述,根據中醫學為理論,使用益氣養陰和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療冠心病疾病方面具有良好效果,可以顯著提高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羅文娥.活血化瘀法在冠心病治療中的運用[J].中外醫療,2013,12(36):196-198.
篇2
【關鍵詞】 中年人 冠心病 血脂 血脂異常
高脂血癥作為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已經得到臨床證實,而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年輕化的趨勢,據報道,我國心血管病患者人數已達2.3億,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的約300萬人,平均每死亡3人中就有1人是心血管病[1]。而血脂異常作為冠心病和缺心性腦卒中等心腦心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對心血管病的發病有重要影響[2]。為了探討中年人心血管病的血脂代謝水平及治療前后對其的影響,本文對日常門診80例心血管病不同健康壯況中年人進行對比分析。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09年1月-2009年12月日常門診病人,共收集有效病例80例,分心血管組與健康組兩組,其中冠心病組40例,男34例,女6例,年齡(55±11.2)歲,健康組40例,男31例,女9例,年齡(49±10.7)歲,均為常住居民,具有代表性。
1.2 方法
1.2.1 通過制定統一的臨床資料表,對患者年齡、既往史、吸煙、血脂檢查,包括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載脂蛋白ApoA1、ApoB等相關資料進行記錄。
1.2.2 囑病人抽血前48小時內少吃油膩食物,空腹12-14小時于第二天清晨抽血,分別用酶法測定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用直接法測定高密度脂蛋白(HDL-C),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測定載脂蛋白ApoA1、ApoB,儀器采用OLYMPUS AU64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為原裝試劑。
1.2.3 診斷標準 以TC>5.72mmol/L、TG>1.70mmol/L、HDL-C
1.2.4 治療方法 采用心理干預、營養膳食、處方運動、藥物配合、健康指導等5項綜合措施運用的方法進行治療,以15天為期進行前后血脂代謝水平檢測。
1.2.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D表示,組間對比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治療前兩組間脂代謝水平對比表
表1 治療前兩組間脂代謝水平對比表(x-±SD)
注: 與健康對照組比, **P
從表1可見,冠心病組與健康組對照比較,TC的P均
2.2治療后兩組間的脂代謝自身前后對比(表2)
表2 治療后兩組間的脂代謝自身前后對比(x-±SD)
注: 各組自身前后對比,*P
3 討論
3.1 血脂與冠心病存在著密切關,但血脂異常作為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具有多樣性,血脂中不同組分對心血管病的影響也不同,僅籠統地用高脂血癥來認識血脂與冠心病的關系也會顯示理論和應用上的不足[3]。
3.2 高TC、低HDL-C血癥作為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已得到臨床證實,本文也得到了證明。本資料說明,中年人冠心病和血脂代謝異常仍以高TC、低HDL-C為主,TG也有影響,ApoA1明顯低于對照組而ApoB增高不明顯,說明中年冠心病載脂蛋白代謝異常以ApoA1降低為主,這與有關文獻報告類似。
3.3 誘發血脂異常的因素很多,包括地區、飲食營養等多種因素都有可能導致血脂異常發生率的升高,血脂異常最主要的危險因素在于導致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中年人群,面臨激烈的竟爭和日益巨大的都市生活壓力,生活節奏快,往往忽視身體的一些早期預警,因冠心病猝死事件常有發生;對于該人群,應提高早期血脂異常檢出率,盡早干預,從而降低冠心病等心血管病的發生。
3.4 以健康的生活方式為主的治療對冠心病的脂代謝紊亂有較好的干預效果,治療采用5項措施,對心情血管疾病的作用和影響遠遠大于單一的藥物治療,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倡導的合理膳食、適度運動、戒煙限酒、心理疏導的觀點,因此療效得以提高,雖然對對中年人觀察的例數不多,但所取得的效果說明,對中年人心血管病的預防治療值得進一步的跟蹤研究。
參 考 文 獻
[1] 胡盛壽,孔靈芝.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07[M].北京:衛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2008:2-34.
篇3
【關鍵詞】神經內科;中老年人;心血管病患者;臨床治療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4-0087-02
在神經內科臨床治療中,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是最常見最普遍多發病癥,死亡率高被稱為第一殺手,心血管病主要由心臟、血管變異引起的,如:冠心病、高血壓、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和高血壓合體、風濕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等。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和飲食節奏的加快,誘發患病率呈現上升趨勢。因此,對中老年心血管病的診斷要準確,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早康復。本院神經內科對158例中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進行臨床診斷治療和指導等做了回顧性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市天脊煤化集團公司職工醫院內科,對2011年10月―2014年2月期間的神經內科心血管病患者158例中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進行臨床治療,其中男93例,女65例,年齡在45~93歲,平均(73.6±3.7)歲,10例45~59歲,121例在60~79歲,27例,在80~92歲;病程10個月~30年,平均病程(12.9±6.7)年;其中冠心病34例,占21.5% ;高血壓40例,占25.3%;急性心肌梗死17例,占10.8%;冠心病和高血壓合體42例,占26.6% ;風濕性心臟病16例,占10.1% ;肺源性心臟病9例,占5.7%。
1.2 方法
針對心血管病患者所患疾病的不同種類,不同的情況,進行不同的藥物治療,如:降壓藥、降脂藥、血管擴張藥、抗心律失常藥等。對患者要進行血液生化檢查、血液流動學檢測、心功能檢測,并通過CT和MRI進行動脈粥樣硬化檢查,患者切忌不能運動量過大,一定要臥床休息,時刻關注患者的情況,如:呼吸、心率、血壓、心電圖等生命體征變化,依據患者的情況適當的,給予持續低流量吸氧、強心、利尿、擴血管和抗感染治療,為了糾正酸堿平衡和電解質紊亂,保持呼吸道通暢,可以采用化痰和解痙平喘治療方法等。
1.3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有所改善或消失,在血液生化檢查、血液流動學檢測、心功能檢測等基本恢復正常,進行醫師指導后可出院;有效者: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沒有變化甚至惡化或者死亡。
2 結果
如表格所示:158名患者中無效者共5名,其余153名患者在綜合治療、精心護理和健康教育下,對中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血壓、血脂、心率恢復到正常水平的有138例,占87.3%;其余血脂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血壓基本控制在140/90mmHg以下水平。
3討論:
3 .1適當的用藥
被譽為“第一殺手”的心血管病是中老年患病率、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尤其是除了血管疾病外,還有可能伴隨有其它多種疾病,如:腎病、肝硬化、食管癌、糖尿病、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胃炎、老年癡呆癥等,因此在治療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藥物的綜合合理使用、不良反應、禁忌癥等,根據疾病的臨床情況使用藥量,并密切觀察使用藥物后的反映。
表158例心血管患者的治療效果(例(%))
3.2 治療
3.2.1心里治療法。在醫學上“病由心生”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對中老年人患者治療首先從心里開始。在心血管病治療過程中病情反復的發作,使患者處于心里緊張、擔心害怕的狀態,并且焦慮、煩躁、恐懼、不安等不良情緒極易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發作,對臨床治療造成很大的影響,見效慢甚至治療無效等,因而對患者需要進行心里開導,并安慰、尊重、關心患者,還要耐心溝通,向患者仔細講解疾病知識等,來穩定患者的情緒,使患者自覺控制自己的情緒、主動積極配合治療、保持心理健康等也是防止心血管疾病發作的一個良藥。如果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心情愉悅、樂觀積極,那將會事半功倍。
3.2.2藥物治療
根據中老年人的特點嚴格注意選擇藥物。如:冠心病藥物治療,可以采用調脂治療法提倡用他汀類藥物,常用藥物有:洛伐他汀(20毫克/日)、辛伐他汀(20毫克/日)、氟伐他汀(20毫克/日)等。最近研究表明他汀類藥物可以降低死亡率及發病率;輕中度高血壓,尤其在老年人高血壓或并發心力衰竭時可用利尿劑,痛風患者禁用,糖尿病和高脂血癥患者慎用。可選擇雙氫氯噻嗪12.5mg,每日1-2次;吲噠帕胺1.25-2.5mg,每日1次。呋噻米僅用于并發腎功能衰竭時。急性心肌梗死治療:可以采取溶栓藥物其中包括:尿激酶、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選用不同的藥物、藥量進行治療。
篇4
【關鍵詞】 人體測量裝置;心血管病;危險分層
【Abstract】Objective To screen out the population with multiple cardiovascular metabolism risks accurately.Methods The portable human body measurement instrument and innovational combined human body measurement techniques were used. ResultsThe proportions of middle and high risk groups of 61 cases, 29.51% and 4.92% respectively, were dec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one year's treatment,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Human body measurement instrument;Cardiovascular disease;Risk stratification
最新研究表明[1],我國人群心血管病(主要是高血壓、冠心病和腦卒中)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發病年齡提前。如何應對和遏止我國心血管病的上升是擺在每一位醫務工作者面前的嚴峻挑戰。本研究運用便攜式簡易人體測量裝置及技術對61例入院療養的軍隊干部進行了心血管代謝危險分層評估,按其不同危險分層進行為期1年的治療,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6年7月~2007年7月入院療養的軍隊在職和離退休干部為研究對象,納入者均符合療養適應證,多為健康或亞健康者,排除急危重癥或不穩定性疾病,共61例,全為男性,年齡26~69歲,平均(58.8±8.31)歲。
1.2創新組合人體測量裝置由2臺歐姆龍電子血壓計、1臺小型人體磅秤、1臺微量血糖血脂儀、1臺歐姆龍微型心電儀、1臺電子計算機、1條人體身高及周徑測量尺、1本操作指南、1本評估手冊、1個整裝箱組合而成。
1.3創新組合人體測量技術①腰圍、腰身指數(WHtR)、體重指數(BMI)、腰臀指數(WHpR)的測量。受試者取站位,雙腳分開25~30 cm,使體重均勻分配,平穩呼吸,在髂嵴和第12肋下緣連線的中點水平測量腰圍;測量身高和體重時受檢者脫鞋、帽,穿單衣單褲。各指標同時測量3次,取平均值。WHtR的計算為腰圍(cm)/身高(cm)。BMI的計算為體質量(kg)/身高2(m2)。WHpR=腰圍(cm)/臀圍(cm)。②血壓測量采用標準化方法,測前1 h停止較強體力活動,30 min前停止吸煙和飲咖啡,安靜坐位休息5 min,使用電子血壓計將血壓計束帶分別束于受試者右上肢肘橫紋上2 cm及右下肢踝關節上2 cm處,同步測量踝肱血壓、心率。每個受檢者連續測量3次,每次間隔2 min,取平均值。踝肱指數=踝動脈SBP(kPa)/肱動脈SBP(kPa)。③微量血糖血脂測定。利用微量血糖血脂儀在抽血后30 min內測定。
1.4心血管危險評估方法用計算器分別計算出受試者的體重指數、腰身指數、腰臀指數、踝肱指數,同時聯合腹圍、血壓、脈壓差、心率、微量血糖、微量血脂共10項指標,以醫學領域最新國際心血管指南為依據,分類積分,每項10分,共計100分,制成量化評分表進行量化評分。評分標準為:心血管代謝危險總分90分為很高危。
1.5治療方法首先對各危險分層患者均進行健康教育,指導其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煙限酒、膳食干預、參加體力活動、減輕體重、改善睡眠質量、緩解精神壓力,并根據分層情況輔以降脂、降糖、降壓等藥物治療[1],1年后再次入院療養進行人體測量及心血管危險評估。
1.6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應用卡方檢驗比較治療前后的心血管代謝危險異常率。
2結果
在治療前,中危、高危和很高危患者占多數,達57.38%,以中危為最多,為36.07%。經過1年治療,與治療前相比,中、高危組比例下降明顯,分別為29.51%和4.92%,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低危組比例上升明顯,為40.98%,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很低危組比例上升達22.95%,說明總的危險分層程度下降(表1)。
3結論
大量研究顯示:糖調節受損、高血壓、血脂異常、肥胖均為心血管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具備這些危險因素越多的個體,發生心血管病的危險性越大。多個危險因素對心血管病發病的作用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具有協同作用。幾個危險因素都輕度升高對于發病的絕對危險甚至超過單個因素的中高度升高[2],此時心血管疾病發病危險將明顯增加。因此在心血管病防治中必須要有全局觀點,在發現一種危險因素的時候要主動尋找有無其他危險因素,對于并存的危險因素必須關注并予以更積極的治療才能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發病與否與危險因素作用的大小和時間有關,同時還取決于干預的時機和力度。
既往醫院和醫生對心血管病都重視藥物、手術(如冠脈搭橋)及介入治療(如PTCA、血管內支架植入)這類純技術性操作,這種治療模式只解決了“終末期”問題,并沒有解決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獲救后的康復,因此病情常有反復。現代的治療應該向“預防―保健―治療―康復”一體化的模式轉變,實行綜合的疾病管理。加強心血管危險因素的篩查、干預以及健康狀況評估、預警和療效評價,提供全面的醫療服務。本組資料表明,在軍隊干部中,中、高危險層占大多數,經過1年的治療,中、高危險層比例下降顯著,很高危險層也有下降,很低、低危險層比例上升。表明總的心血管代謝危險程度下降,提示可改善預后,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便攜式簡易人體測量裝置的大量使用,能較準確地篩選出心血管代謝危險人群,為及時、有針對性地積極開展健康干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十分適合基層醫療單位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多重心血管病危險綜合防治建議.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6,34(12):1061-1071
篇5
【關鍵詞】 穩定型心絞痛; 急性冠脈綜合征; 冠心病心絞痛
冠心病最早見于20 世紀初, 隨后世界各個國家的冠心病病死率急劇增多, 并已成為目前位居首位的死亡因素。我國近40 年來隨著工業化的發展, 上升趨勢越來越明顯, 近幾年來,我國的心血管病也已成為第一死亡因素[1]。心絞痛屬于冠心病眾多類型中的一種, 大多表現為動脈粥樣斑塊至冠脈狹窄超50%~70%, 有些患者可伴發急性心肌梗死,嚴重者將危及生命, 是心血管內科中最為多發的危急重癥疾病[2,3]。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1.1 病史以及實驗室檢查
我院于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期間收治68例入院治療的心絞痛患者, 按照病史將這些患者分為穩定型心絞痛與不穩定型心絞痛兩組, 包括男38例, 女30例, 年齡26~78歲, 平均年齡為58歲, 平均住院為7.5 d。
1.1.2 冠脈造影檢查
對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的病變部位與嚴重程度、支架置入數以及療效進行記錄。術前行常規檢查,如血常規、電解質、碘過敏試驗、肝腎功能、免疫十項以及PT系列等項目, 對于患者伴有房室傳導阻滯或竇性心動過緩的情況, 需要提前行股靜脈穿刺, 將臨時心臟起搏電極及時插入, 避免發生意外。
1.2 術后處理
全部患者術后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一周左右抗凝, 對于支架置入患者采用替羅非斑氯化鈉靜脈滴注24 h, 并根據病情與原發病情況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硝酸酯類、受體阻滯劑以及他汀類藥物進行治療。
1.3 統計學方法
計量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 )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一般計數數據采用χ2 檢驗, P< 0.05代表差異具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一般檢查結果
全部68例患者, 按照既往史將其分為穩定型心絞痛30例, 不穩定型心絞痛38例, 兩組具體的一般資料檢查見表1。
2.2 冠狀動脈造影結果
對兩組間的梗死相關血管、發生病變血管數量以及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進行比較,結果差異不顯著(P>0.05);病變部位大多位于左前降支, 有46例, 第二位是右冠狀動脈有28例, 17例為左回旋支, 6例為左主干;其中受累血管支數單支24例, 雙支28例, 3支及以上8例, 并且多支病變中大多為不穩定型心絞痛, 有10例, 這10例又以2型糖尿病占8 例, 代謝綜合征2例, 大多數患者的冠脈狹窄均大于50%, 而且超過90%的狹窄程度在70%~99%之間,嚴重者出現完全閉塞以至于無法通過介入治療, 術中使用Endeavor和Fireb ird支架(見表2)。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醫療設備的不斷完善, 特別是冠脈造影技術的廣泛使用, 條件較好的醫院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多采用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出現梗死者加球囊擴張術進行治療, 能使梗死相關血管的再通率提高, 臨床療效比較理想, 同靜脈溶栓比較而言, 其能夠使血管再閉塞率下降, 避免再次血運重建,而且能夠降低心血管事件, 所以該方法已成為大多數醫院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首選方法[4,5]。
通過飲食進行治療以及借助藥物治療能夠改善患者的遠期療效, 但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能夠及時而又有效地使梗死相關血管的血流得到較好的恢復,而這正是改善冠心病心絞痛預后的關健因素, 特別是對于大面積多部位梗死患者,這是目前能夠使其存活的最理想的方法。
參 考 文 獻
[1] 武東, 華琦, 賈三慶, 等.初發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危險因素分析.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8, 36(7): 581-585.
[2] 馬禮坤, 余華, 馮克福, 等.急性心肌梗死經轉運行直接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安全性及臨床療效.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8, 36(6): 485-488.
[3]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 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劑在心血管疾病應用專家共識.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09, 37(3): 195-209.
[4] 李建軍.炎癥在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中的作用.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08, 36(3): 193-194.
篇6
什么是高血壓學科?
高血壓一方面是由不同原因和疾病引起的:一方面又作為病因導致心腦腎損害和心血管疾病,因此對高血壓的診斷治療涉及到醫學各個領域,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學科,即高血壓學科。也就是說對一個具體高血壓患者的診斷既要查清楚高血壓的病因,又要發現和確定患者心腦腎的損害和心血管疾病的情況。
對于高血壓的病因有不可改變的因素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前者包括年齡的增長、性別和家族史;后者包括高鹽飲食、肥胖、酗酒等,這些在醫學上稱為高血壓的發病因素。由這些發病因素導致的高血壓稱為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病因還包括很多疾病,例如腎小球腎炎、大動脈炎、甲狀腺機能亢進和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等,這些高血壓病人是由于上述疾病引起的,稱為繼發性高血壓。
高血壓能導致心腦腎很多的疾病,如心力衰竭、冠心病、缺血性腦卒中、腦出血和腎功能衰竭等。這些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嚴重程度與血壓高度、是否為持續性高血壓、是否為收縮期高血壓等密切相關,而且還與糖尿病、血脂異常和吸煙等密切相關。因此為了更好地預防心血管疾病,就不是簡單的吃降壓藥的問題,要同時控制所有的心血管病危險因素。
由上述可知,高血壓已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在有的醫院專門建立了高血壓科,在高血壓科診治的病人中,會涉及到很多疾病的診斷治療。廣大病人了解上述特點會主動接受專科醫師的診治,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心腦。腎得到真正的保護。
高血壓學科是怎樣形成的?
提起高血壓學科的形成,有一段艱辛的歷程。早在1773年就有人在馬身上測血壓,將小馬的動脈血管分離、切斷接在測壓計上,這樣馬以生命為代價滿足了人們對科學的探索。此后人們開始研究血壓計,直到1896年,血壓計和聽診器才同時用于測血壓,一直沿用到今天。
在1827年,科學家們發現了腎臟病的病人有心臟擴大,當時認為,腎臟病的病人血管阻力增加,也就是今天的高血壓導致了心臟的病變,可是當時的部分權威專家們認為心臟的這種改變與高血壓無關,直到20世紀30年代,保險公司的調查證實血壓高度和人的壽命期限成反比,即血壓越高,壽命越短。從而確立了高血壓是一種病態,即高血壓病。
在1856年,學者們提出了高血壓是導致心腦。腎損害和心血管疾病的原因,應該加以防治,但反對的專家認為血壓增高是對腎臟的一種代償反映,是為了維護腎臟的利尿功能,因此降壓被視為,結果導致很多人傷殘和死亡,是20世紀50年代流行病學調查的驚人發現才改變了人們的認識,即高血壓是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
上述結果闡明后,高血壓的治療從無意識的治療轉變成有意識的控制,從而開始臨床治療的觀察,先后證明對重度、中度、輕度高血壓的治療均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而且提出了理想血壓的概念,特別是最近確定控制血壓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根本,使高血壓學科的理論發展完善。
綜上所述,高血壓學科的發展經歷了艱難的歷程,尤其是錯誤觀念會給人們造成嚴重的危害。當前,高血壓病人能夠在高血壓專科接受診治,使自己的血壓控制在理想水平,同時其他危險因素也得到控制,使自己心腦腎得到理想的保護,享受正常人的生活質量和壽命期限。
有哪些疾病可引起高血壓?
從大的方面分兩大類,一類為原發性高血壓,占全部高血壓患者90%~95%;另一類為繼發性高血壓,是指某些疾病引起的高血壓,高血壓為上述這些疾病中的癥狀和體征之一,繼發性高血壓占所有高血壓病人的5%~10%。繼發性高血壓疾病多分布在急診、重癥、頑固和波動大的高血壓病人中。在大的醫院特別是專科門診或住院病人中比率要大,我們統計連續住院的482例病人中,繼發性高血壓91例,占全部高血壓住院病人的20%。
高血壓能引起哪些心血管病?
高血壓對人類的危害是能導致病人心腦腎等靶器官的損害和心血管疾病。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高血壓學會再次確立了靶器官損害和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病危險因素有哪些?
20世紀60年代初,醫學專家研究證實,高血壓、血脂異常和吸煙是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以后又證實糖尿病等很多心血管病危險因素。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高血壓學會歸納了心血管病危險因素:收縮壓、舒張壓水平(1~3級);吸煙;血脂異常;肥胖;缺少鍛煉:男性>55歲,女性>65歲;一級親屬50歲前有心血管病史。
我科連續住院的482例高血壓病人中,血脂異常204例(42.32%),糖尿病人113例(23.44%),糖耐量異常69例(14.32%),高尿酸血癥33例(6.85%),說明在專科住院的高血壓病人中占有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的病人很多。
研究證實,心血管病危險因素越多,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越高。“什么時候1+1=37算錯的時候等于3。”對這句臺詞大家很熟悉,今天我們認為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符合1+1>3,1+l+1>8,這是在沒有算錯時候發生的,這是因為心血管病危險因素有疊加作用,即危險因素越多病人得病的機會就越大。
1例68歲女性患者,病人有高血壓20年,糖尿病10年,均未得到有效控制,盡管病人在述說病史中僅描述有胸悶、心慌而無胸痛及夜間憋醒,我們從分析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入手,高度懷疑這個病人冠狀動脈有狹窄,結果冠脈造影得到證實。當然對這個病人從改善生活方式和嚴格控制高血壓和糖尿病來治療冠心病,使病人癥狀很快消失。
篇7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原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049
急性心肌梗死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心血管疾病之一,在我國呈逐年增加的趨勢,給患者與家庭社會帶來極大的損害[1]。其治療的關鍵是早期開通梗死相關動脈,迅速恢復心肌血流,降低并發癥,并且改善臨床預后[2]。體外和體內動物實驗顯示,尿激酶能夠促進冠狀動脈開通[3]。本文為此具體探討了尿激酶溶栓加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4年5月~2005年5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入選標準:都符合中華心血管病學會2001年關于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臨床表現為持續性胸痛持續≥30分鐘;發病至進行溶栓時間≤6小時;年齡18~75歲;患者家屬同意并簽字。其中男50例,女20例,年齡35~74歲,平均54.2±10.2歲。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各35例,兩組一般資料情況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
治療方法:兩組常規記錄18導聯心電圖,各種體檢等,治療組在采用尿激酶150萬U加入5%葡萄糖100ml,30分鐘靜脈滴入;兩組患者于溶栓開始前即刻給予阿司匹林300mg口服,同時常規口服氯吡格雷300mg。溶栓后12 小時兩組都給予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兩組都治療1周。
冠狀動脈造影:在溶栓90分鐘時,進行冠狀動脈造影,觀察血管開通情況(依據TIM1分級,達到2~3級者表明血管再通)。同時收集患者兩周內梗死后心絞痛、心力衰竭、死亡等發生率[4]。
統計學處理:全部統計分析在計算機上應用SPSS20.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冠狀動脈再通率、并發癥發生率與死亡率等計數資料組間比較用X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冠狀動脈再通率:經過治療后,治療組梗死相關動脈再通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具體情況,見表1。
并發癥發生率與死亡率:治療組的心絞痛及心力衰竭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中有3例死亡,治療組無死亡,兩組之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具體情況,見表2。
討 論
急性心肌梗死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已經成為了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同時在臨床上無特效藥物,發病機制也比較復雜[5]。
隨著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率的逐年上升,尋找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特效藥物與治療方法顯得尤為重要。在治療方法中,早期的溶栓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近年來溶栓劑在方便使用和快速起效方面取得了進展,新研制溶栓劑的纖維蛋白特異性增強,療效增加,出血并發癥降低。其中尿激酶是非專一性激活因子,可大量激活血塊上所有結合纖溶酶原以及周圍游離的纖溶酶原,從而致使血塊的迅速降解,形成治療效果[6]。本文結果顯示,治療組梗死相關動脈再通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的并發癥發生率與死亡率也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
總之,尿激酶溶栓加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急性心肌梗死能提高治療療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與死亡率,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委會.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療參考方案[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6,24(2):328-329.
2 鏈激酶多中心臨床試驗協作組.急性心肌梗死鏈激酶靜脈溶栓療法的多中心試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8,2(2):403-405.
3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0,29(12):713-714.
4 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與尿激酶對比研究組.國人小劑量重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與尿激酶治療急性心肌梗塞隨機對照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8,27(3):174.
篇8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溶栓治療
[中圖分類號] R542.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1(a)-0038-03
目前,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及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最為嚴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臨床表現主要為胸骨后劇烈疼痛,嚴重者出現惡性心律失常、休克、急性心力衰竭,從而導致死亡。溶栓治療及直接冠狀動脈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療是AMI有效的治療方法。許多大樣本的隨機研究已經證明直接PCI治療AMI,其臨床近期療效和遠期預后均優于溶栓治療。現將近3年來本院接受溶栓治療或直接PCI治療的AMI患者的病例資料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AMI患者174例,分為PCI組106例和溶栓組68例。PCI組:男88例,女18例;年齡35~88歲,平均59歲;所有患者均在發病12 h內行直接PCI術治療;經心電圖診斷心肌梗死部位:前壁心肌梗死47例,下壁心肌梗死41例,側壁心肌梗死18例;合并Ⅲ度房室傳導阻滯4例,心源性休克6例。溶栓組:男43例,女25例;年齡40~75歲,平均62歲;經心電圖診斷心肌梗死部位:前壁心肌梗死33例,下壁心肌梗死25例,側壁心肌梗死10例;合并心源性休克2例。
1.2 治療方法
1.2.1 PCI組 患者入院后即嚼服腸溶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600 mg,術中應用普通肝素100 U/kg。根據病變的不同性質選擇合適球囊,首先對閉塞或狹窄病變進行預擴張,然后再重復造影;在閉塞或最狹窄部位置入支架,并觀察遠端的血流及狹窄情況。術中連續監測血壓、心電圖。本組106例患者,經橈動脈途徑完成選擇冠狀動脈造影術及PCI術,需臨時起搏下行PCI 4例;需主動脈內球囊反搏下行PCI 6例;88例術中使用ThrombusterⅡ血栓抽吸導管。術后常規給予低分子肝素鈉4000 U,每12小時皮下注射1次,療程5~7 d;口服腸溶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服用12個月[1]。
1.2.2 溶栓組 患者入院后即嚼服腸溶阿司匹林300 mg,尿激酶1 500 000 U加入生理鹽水100 ml中30 min內靜脈滴注,低分子肝素鈉皮下注射5~7 d。長期口服腸溶阿司匹林100 mg/d[2]。
1.3 判定標準
PCI成功判定標準:梗死相關動脈血管(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殘余狹窄50%,IRA前向血流達TIMI 3級。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IRA再通率、病死率、嚴重并發癥發生率、平均住院時間。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情況
PCI組106例患者中,78例為單支血管病變,28例為多支血管病變;IRA:左主干2例,前降支45例,回旋支18例,右冠狀動脈41例;TIMI血流分級:0級78例,1級28例;急診PCI治療:2例行單純球囊擴張術,104例行支架置入術,其中28例球囊擴張后置入支架,76例直接置入支架,總共置入支架110枚;1例為右冠狀動脈近端閉塞,實現再灌注后出現心率過緩,繼而發生心室顫動,經及時處理成功;1例為前降支近端閉塞,導絲通過閉塞病變時,發生心室顫動,經及時處理成功;2例PCI手術失敗,均為廣泛前壁心肌梗死,血壓較低,其中1例球囊擴張時出現心室顫動死亡,1例支架置入后出現血流慢,心室顫動而死亡;術后灌注成功患者均獲得TIMI 3級血流灌注,住院時間8~16 d。溶栓組68例患者中,43例溶栓成功,2例心源性休克死亡。
2.2 兩組患者IRA再通率和病死率的比較
PCI組患者IRA再通率明顯高于溶栓組,病死率明顯低于溶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和嚴重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PCI組平均住院時間短于溶栓組(P < 0.05);嚴重并發癥發生率低于溶栓組(P < 0.05)(表2)。
3 討論
AMI是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基礎上,由于不穩定斑塊的破裂,繼發血栓形成,引起冠狀動脈管腔急性閉塞或狹窄,血供急劇減少或中斷,使相應心肌嚴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導致缺血壞死,及早開通IRA、縮短患者的總體缺血時間是治療的關鍵[3]。靜脈溶栓治療及直接PCI是實現AMI心肌再灌注的方法。靜脈溶栓是通過靜脈注入溶栓劑溶解IRA內的新鮮血栓,使IRA再通的方法。目前采用的溶栓劑多為尿激酶,尿激酶是從人尿液中提取的一種蛋白水解酶,可催化纖維蛋白結合型或游離型纖容酶轉化為纖容酶,從而達到溶栓作用,但靜脈溶栓有一些局限性和不足:溶栓后冠狀動脈再通率為60%~80%,常伴有殘余狹窄[4],且溶栓治療血管未開通患者的病死率高,據研究心電圖證實溶栓未成功者早期病死率達16%~20%,尤其合并心源性休克靜脈溶栓治療的病死率達70%。直接PCI可快速開通IRA,冠狀動脈再通率>90%,可恢復心肌的有效再灌注,挽救缺血心肌,保護梗死區功能并降低病死率,尤其是心源性休克患者可顯著降低病死率,有溶栓禁忌者也可用此法。國內報道尿激酶溶栓再通率約為53%[5]。AMI直接PCI治療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對心源性休克患者尤其具有優勢。目前,直接PCI已成為治療AMI首選的治療方法,有條件的醫院應盡量采用直接PCI治療[6]。直接PCI冠狀動脈內血栓負荷較重時,易導致PCI術后無復流、慢血流及遠端血栓栓塞,其是制約直接PCI效果的突出問題[7]。血栓抽吸裝置是一種介入治療導管,術中可用來吸出血栓和粥樣斑塊碎片。直接PCI時聯合應用血栓抽吸導管將冠狀動脈內血栓抽吸出來,不僅有助于減輕血栓負荷,改善心肌灌注狀況,也可減少術中無復流、慢血流的發生及遠端栓塞[8]。本院PCI組106例,88例術中使用ThrombusterⅡ血栓抽吸導管抽出大量血栓,未發生無復流和慢血流。對AMI患者急診PCI進行常規還是選擇性血栓抽吸的問題,仍需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AMI直接PCI治療優于溶栓治療,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委會.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療法參考方案[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6,24(5):328-329.
[2]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委會.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2,30(12):709-710.
[3] 馬禮坤,余華,馮克福,等.急性心肌梗死經轉運行直接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安全性及臨床療效[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8,36(6):485-487.
[4] 楊新春,李延輝,王樂豐,等.急性冠脈綜合征[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57-258.
[5] 高潤霖.國人小劑量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與尿激酶治療急性心肌梗死隨機對照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9,27(3):14-19.
[6] 楊麗霞,郭瑞威.心血管病診治新進展[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152-154.
[7] Resnic FS,Wainstein M,Lee MK,et al.No-reflow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death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Am Heart J,2003, 145(1):42-46.
篇9
關鍵詞:脈搏波傳導速度檢測;心血管疾病;研究進展
近年來,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危險因素的增多,我國心血管病發病率逐年上升,2012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已達2.9億人,且存在龐大的后備人群,心血管病已成為威脅我國居民生命健康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1]。血管結構與功能改變是心腦血管疾病病發、進展為主要原因,及早發現這種變化,給予針對性的干預,對于防止心腦血管病具有重要意義。肱動脈~踝動脈脈搏波傳導速度檢測(brachial 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以下簡稱脈搏波傳導速度檢測或PWV)是檢測動脈彈性與功能重要技術,具有無創、敏感性強、快捷高效、重復性好、廉價等優點,本文旨在分析其在心血管病早期篩查中的應用價值,并概括相關研究進展。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篩選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健康體檢中心進行體檢者500例。其中男232例,女268例,年齡18~73歲,平均(45.3±11.8)歲。排除標準:①體檢前確診為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壓等心血管病,以及肝腎疾病;②檢測前依從性差,有吸煙、飲酒、和刺激性濃茶或咖啡等情況。
1.2方法 檢查前1d,醫囑患者規律作息,戒不良嗜好如吸煙、飲酒,次日至體檢中心4h前禁止大量有氧運動。檢查采用動脈硬化檢測儀,醫囑患者平臥于受檢床,靜吸5min,促心緒平穩,采用問答方式進行問卷調查,收集相關資料輸入至儀器,而后選擇儀器自備血壓袖帶傳感器,圍于患者上臂與踝部,安裝心電、心音傳感器,檢測PWV。重復3次,機器計算取其均值,留檔,所有患者分不同時間段重復檢測。
1.3風險評估 測算左右兩邊體側,PWV均值:①輕度異常,PWV>1400cm/s;②中度異常,PWV>1700cm/s;③明顯異常,PWV>2000cm/s。
2 結果
2.1一般資料比較 除年齡、心率、舒張壓外,男性身高、體重、BMI、收縮壓、脈壓差均高于女性。
2.2PWV水平性別、年齡分布 男性左右側PWV均高于女性,高于總體,男性、女性、總體左側高于右側,(見表1)。男性、女性PWV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上升。
2.3PWV風險等級分布 女性正常率高于男性,≤45歲正常率高于>45歲,≤45歲者輕度異常率、中度異常率、明顯異常率低于>45歲者,(見表2);男性、女性異常率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上升。
2.4PWV相關系數分析 就統計資料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年齡、收縮壓、心率、性別、平均動脈壓、脈壓與PWV值相關(見表3)。
3 討論
心血管病已成為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現在我國心血管患者數仍在持續增加,每天因心血管病死亡9千余人,每10秒鐘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每5個成年人中就有1個心血管病患者。我國每年死于心血管病的約350萬人,占總死亡原因的41%,居各種疾病之首。心血管病以冠心病、高血壓為典型代表,動脈以硬化是最重要的病理變化之一,研究證實其為血管壁早期損害的綜合表現[2]。PWV在心血管病篩查、診斷中的重要意義包括:①對高血壓患者早期血管損害、治療與預后評估提供依據[3];②為一般人群心血管事件風險評估提供依據;③對終末期腎病進行預測。本次研究中,受檢患者均為一般人群,尚未確診心血管疾病,結果顯示異常者占43.20%,成為心血管病風險人群,PMV在心血管病疾病篩查、風險預測中具有重要意義,是體檢必備技術之一。
脈搏波傳導速度與動脈管壁粘彈性、血管直徑與管壁厚度、血液密度有關,后兩項因素變化幅度較小,對脈搏波傳導速度影響不顯著,故PWV可直接反映動脈血管粘彈性[4]。本次研究中,男性PWV均值高于女性,左側高于右側,且PWV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上升,符合動脈血管內皮功能生理特征,反映PWV檢測指標較客觀。
PWV可獨立預測心血管病發生風險,可篩查早期動脈硬化,研究證實PWV水平每增加350cm/s,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上升1.4~1.5倍,同時PWV還是原發性高血壓獨立預測因子[5]。
PWV水平與年齡密切相關,在55歲以前,男性PWV略高于女性,進入55歲后,PWV均值快速上升,性別差異基本消失,這可能與對血管功能具有保護作用的雌激素分泌迅速減少有關。除年齡、性別外,PWV還存在諸多因素影響,如體重、血壓、吸煙、高血脂、糖尿病等,與動脈硬化危險因素存在高度相似,本次研究中年齡、收縮壓、心率、性別、平均動脈壓、脈壓與PWV值相關,與多數學者研究結果基本相同[2,4-5]。PWV在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定位、危險因素篩查中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王魯豫.亞健康研究進展[J].中外醫療,2009,07:152-153.
[2]岳磊.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失穩破裂的粘彈性動力性研究和臨床應用[D].山東:山東大學,2010:44-47.
[3]蘇子美,郭建英,劉瑾.脈搏波的頻域特征提取與自動識別技術[J].納米技術與精密工程,2010(1):70-74.
篇10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 靜脈溶栓 冠脈再通 出血
靜脈溶栓治療可使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的心肌相關聯的阻塞冠狀動脈再灌注,挽救其缺血心肌,縮小梗死面積,提高心臟功能及患者生存率,是治療AMI的主要手段之一。本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采用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本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中的溶栓適應證標準[1],隨機分為溶栓治療組50例和常規治療組50例。溶栓治療組50例中男24例,女26例,年齡40~67歲,其中梗死部位位于前壁27例,前間壁7例,廣泛前壁4例,下壁4例,下壁+右室壁8例,發病后12h入院;常規治療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齡38~70歲,其中梗死部位位于前壁15例,前間壁4例,廣泛前壁11例,下壁11例,下壁+右室壁9例,均在發病6h內入院。兩組性別、年齡、梗死部位及發病入院時間等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條件:①年齡≤75歲;②相鄰2個或更多導聯ST段抬高,肢體導聯>0.1mV,胸導聯>0.2mV;③持續胸痛≥30min,含服硝酸甘油癥狀不緩解者;④發病≤6h;⑤無溶栓及抗凝治療禁忌證。
1.3 治療方法
①溶栓治療組:患者立即進行持續心電監護、止痛、臥床休息、吸氧、鎮靜、靜脈滴注硝酸甘油和極化液、抗凝及活血化瘀等對癥處理。口服阿司匹林300mg后,靜滴尿激酶(100~150)×104U+生理鹽水100ml,30min內輸完。12h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5000U,每12小時1次,連續5d。溶栓3d后阿司匹林改為75mg/d,長期維持。②常規治療組:除不采用尿激酶溶栓及低分子肝素鈣外,其余治療方法與溶栓治療組相同。
1.4 觀察指標
①觀察患者皮膚、黏膜、咳痰、嘔吐物及尿中有無出血征象,詢問患者胸痛減輕情況及減輕程度;②心電圖記錄:溶栓前做l8導聯心電圖,溶栓開始后3h內每0.5小時復查1次12導聯心電圖,以后定期做全套心電圖導聯;③用肝素者以LeeWhite三管法或AFIT法監測凝血時間,正常分別為4-12min和35-45s;④發病后6、8、10、12、16、20 h 分別查CK、CK-MB。
1.5 冠脈再通判定標準
①溶栓2h后胸痛基本消失;②溶栓后2h心電圖抬高最顯著的導聯ST段回落50%;③心肌酶CK峰距離發病16h內;④溶栓后2h內出現短暫再灌注心律失常。具備上述條件2項或以上者判斷為再通,但僅具備①+④2項不能判斷再通[2]。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1.3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療效
溶栓治療組冠脈再通、心功能改善、嚴重心律失常及死亡發生率分別為84.0%、8.0%、6.0%、2.0%;常規治療組冠脈再通、心功能改善、嚴重心律失常及死亡發生率分別為60.0%、20%、12.0%、8.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并發癥比較
溶栓治療組出血5例,占10.0%,其中上消化道出血3例,齒齦滲血和血尿各1例;常規治療組出血3例,占6.0%,均為上消化道出血。出血患者經對癥處理后均不影響后續治療。兩組出血并發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AMI發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冠狀動脈內血栓形成[3],因此,溶栓療法是目前治療早期AMI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溶栓治療可挽救AMI患者缺血心肌,縮小梗死面積,保護左室整體和節段收縮功能,預防左室擴大和重構,降低病死率和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近期和遠期預后。尿激酶價格相對低廉,可直接使纖維蛋白溶酶原轉變為纖維蛋白溶酶,因而可溶解血栓。本研究在嚴格掌握適應證和禁忌證條件下,采用劑量(100~150)萬單位的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AMI。研究結果顯示: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AMI患者,對提高冠脈再通率、改善心功能、預防嚴重心律失常的發生及降低急性期病死率方面,溶栓治療組均優于常規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 考 文 獻
[1]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循環雜志編輯委員會.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12):710-725.
[2]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第六屆全國心血管病學術會議紀要[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