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出口貿易會計范文
時間:2023-06-02 15:01: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進出口貿易會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據海關統計,2013年第一季度四川省實現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150.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42.1%,遠高于同期全國13.4%的整體進出口增速。其中出口總值為99.5億美元,增長59.6%,同期全國整體出口增長18.4%;進口總值為50.9億美元,增長17%,同期全國整體進口增長8.4%。
特征一:一般貿易超越加工貿易成為最大貿易方式
一季度四川以一般貿易方式進出口66.6億美元,大幅增長71%,高于全省42.1%的整體增速,拉動全省整體外貿增長26.1個百分點,是推動全省外貿增長的首要力量,占全省整體外貿的44.3%,超越加工貿易成為第一大貿易方式;同期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出口64.1億美元,增長16.2%,低于全省42.1%的整體增速,拉動外貿增長8.4個百分點,占比為42.6%。
特征二:美國是最大貿易伙伴,與東盟貿易增長強勁,與日本貿易下降
一季度四川與美國雙邊貿易額為26.3億美元,增長21.2%,占全省外貿總值的17.5%;與東盟26.1億美元,激增1.4倍,占比為17.4%;與歐盟23.4億美元,增長29.9%,占比為15.6%;與香港10.6億美元,增長69.9%,占比為7.1%;與日本8.7億美元,下降14.7%,占比為5.8%。
從一季度的數據來看,四川與東盟的貿易額相比與美國的,只相差了0.2億美元。事實上,今年1~2月四川與東盟雙邊貿易18億美元,與美國17億美元,東盟一度成為了四川最大的貿易伙伴。四川和東盟的貿易之所以能有這么快速的增長,主要受益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第一是大環境良好,2004年中國-東盟自貿區成立,促進了與東盟貿易的提速;第二是四川外貿“南向戰略”成效顯著,相關部門和企業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取得的良好成績;第三是四川與東盟之間,有著比較強的貿易互補性,特別是電子信息產業,目前四川組裝生產的筆記本電腦中有部分零部件,是從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進口的。
特征三:全省外貿以成德綿城市群為主,成都獨占鰲頭,另有7市外貿規模超過1億美元
一季度全省21個市、州中,成都以121.4億美元的進出口額獨占鰲頭,增長45.8%,占全省整體外貿的比重高達80.7%,較去年同期提高了2個百分點。同期,德陽外貿規模為8億美元,增長13.5%,位列全省第二;綿陽為7.5億美元,激增1倍,居第三位。此外,另有樂山(2.2億美元,增長9.2%)、自貢(2.1億美元,增長5.8%)、宜賓(1.6億美元,下降13.2%)、南充(1.2億美元,增長49.6%)和遂寧(1億美元,增長45.1%)外貿規模超過1億美元。
特征四:綜合保稅區增速首次低于全省平均
一季度,成都綜合保稅區進出口總額為63.8億美元,增長34.9%,低于全省42.1%的整體增速,占全省外貿總值的42.4%。其中出口總值為38.6億美元,增長48%,拉動全省整體出口增長20.1個百分點。
一季度成都綜保區的外貿增速低于全省整體增速,這是自綜保區成立以來首次出現。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隨著近年來綜保區外貿的迅速發展,外貿規模不斷大幅度攀升,基數的擴大使得增速有所減緩;另一方面,一季度四川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長迅猛,對四川整體出口增長貢獻特別大,拉高了四川整體出口增(下轉第44頁)(上接第36頁)速。當然,同全國其他綜保區橫向比較,成都高新綜保區發展勢頭良好,增速遠高于全國綜保區7.8%的外貿平均增速。
特征五:工業制成品比重上升,機電產品推動全省出口增長,結構進一步優化
一季度四川出口初級產品1.7億美元,下降10.4%;出口工業半制品13.9億美元,增長51.3%;出口工業制成品83.9億美元,增長63.8%。四川初級產品、工業半制品和工業制成品出口的比例關系為1.8:14:84.2,相較于去年同期3.1:14.8:82.1的該比例關系,工業制成品比重明顯上升,初級產品和工業半制品比重下降,結構進一步優化。
特征六:機電產品推動全省出口增長
一季度四川出口以便攜式電腦、集成電路等為代表的機電產品合計63.3億美元,增長49.5%,拉動全省整體外貿出口增長33.6個百分點,是推動四川出口增長的主要力量。
特征七: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快速增長
一季度四川出口服裝及衣著附件5億美元,激增2.1倍,同期全國增長19.4%;出口家具及其零件3.7億美元,激增8.4倍,同期全國增長34.2%;出口鞋靴3.1億美元,激增1.1倍,同期全國增長27.3%;出口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2.6億美元,增長14%,同期全國增長10.4%;出口旅行用品及箱包2.3億美元,激增3.8倍,同期全國增長42.4%。
特征八:進口商品以機電產品為主
篇2
關鍵詞:進出口貿易實務;校企合作;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05-0073-02
校企合作是職業院校與人才市場接軌,以企業需求為教學目標,培養面向一線的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措施,校企之間“互補優勢、共享資源、相輔相成、共同發展”,既有利于學校有針對性地鍛煉學生的職業技能,又有利于企業找到真正適應自己的人才,是一種學校和企業的雙贏機制。在這種模式下,中職學校要根據企業和社會需求對教學進行一系列改革?!斑M出口貿易實務”是從事外貿工作必學的一門核心課程,涵蓋簽訂外貿合同、運輸、保險、支付、商檢、索賠和仲裁等多個業務環節,內容多且復雜,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技能要求高。本文就校企合作模式下,開展“進出口貿易實務”課程時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評價標準等方面進行的改革作出初步探討。
1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目標
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高度發展以及我國外貿經營權的放開,越來越多中小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中小企業逐步成為我國參與國際經貿合作的重要力量。它們非常需要外貿知識夠,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優的初中級技能型、應用型外貿人才?!斑M出口貿易實務”課程對應的職業崗位是外貿業務員,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課程目標要以就業為導向,知識、能力、素質三者綜合培養學生。企業需要初、中級人才,教學知識目標是“夠”用就好,掌握外貿基礎理論和概念。企業對人才的實踐能力要求較高,教學能力目標是“強”,著重培養學生的技術實踐能力、實際操作能力、探究思考能力。除此之外,學校還要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人際溝通技巧,積極主動的心態、鉆研刻苦的決心,以及職業道德、責任意識等綜合素質,教學素質目標必須是“優”。
2以實踐為導向的課程內容
2.1以工作流程為軸心重組課程內容
傳統的“進出口貿易實務”課程內容以學科體系為框架,按知識點劃分章節,學生按部就班學習后即使已經熟練識記相應要點,走上工作崗位卻發現所學知識不能與工作順利對接,面對實際問題時常慌亂無措。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課程內容的組織、整合應該結合教學目標,以實踐為導向,以崗位工種的項目任務為依據,強調專業技能的訓練。因此,“進出口貿易實務”課程可打破教材框架,以“尋找客戶——磋商談判——簽訂合同——履行合同——索賠糾紛”這一外貿業務工作流程為軸心,將“對進出口貿易合同條款的把握與運用——進出口貿易合同履行的操作流程與方法——進出口貿易履行過程中糾紛的防范和處理”三大相應知識與操作模塊融會貫通,將全部教學內容化作一個連貫的、實際操作的業務訓練,讓學生領會外貿工作的實質。同時,課程內容還可按經濟形勢變化和企業實際需求及時進行調整與更新,例如在教學中增加商品知識、報檢實務、跟單驗貨等內容,滿足崗位要求。
2.2加大實踐教學環節在課程內容中所占百分比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應加大實踐教學環節在課程內容中所占百分比,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如實踐知識、實踐案例、實踐操作等技能訓練,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職業素養。實踐教學為學生提供了直接面對實際案例或深入到社會中去的機會,學生可以檢驗并運用自己所學知識,也認清自身在知識、技能、素質等方面的差距。實踐可以在課堂上進行,例如通過校企合作,引進相關合作企業完整的外貿經濟業務,全面涵蓋從交易磋商到合同履行的流程,進行操作練習,完成流程就完成了教學。同時,對合同報價、計算運輸保險費用、核算盈虧等較為復雜的環節進一步強化。實踐也可以是在實際工作崗位上完成,例如直接到企業的外貿員崗位上進行實習操作,積累工作經驗,增加社會閱歷。
3以行動導向為基礎的教學方法
行動導向教學法注重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注重讓學生掌握知識、培養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相互溝通、團隊合作素質?!斑M出口貿易實務”課程教學采用以行動導向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如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模擬法等,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務,實現教學目標。
項目教學法是以實際應用為目的,通過師生共同完成預定的教學項目,而使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的教學方法。例如在進行“貨款結算”這一環節教學時,可引入“填寫匯票”這一項目,學生以出票人身份填制匯票,在身體力行的過程中逐步認識匯票的定義、內容、種類和使用方式,發揮中職生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強的長處。案例教學法是指以精選的真實、典型事件為基礎,撰寫能夠體現課程內容的案例用于教學,以培養學生對具體問題進行辨別、分析、解決的能力,進而強化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通過對案例的探究,例如在進行“爭議與索賠”這一環節教學時,引入合作企業真實發生過的貿易爭端案例,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自發思考如何事前預防爭端出現,遇到爭端又該如何盡量避免損失地進行處理,讓學生將理論運用于實踐,同時總結案例成功或失敗的原因,為就業后的工作積累經驗。進出口貿易活動需要生產廠商、進出口貿易商、銀行、質檢、運輸、海關、保險、外匯管理局多方參與,相互合作。因此,由學生扮演相關角色進行模擬實務操作的角色扮演法可以讓學生體會角色之間的互動和協作,站在各自角度對貿易進行分析,從而體會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運作與它們之間的關系,認識體會進出口貿易實務的運作過程。情境模擬法則通過創設仿真情境,讓學生分組成立模擬公司,模擬進出口業務流程進行運作,并在教師引導下運用所學知識完成從尋找客戶、商談、到簽約及履行一系列模擬實戰,然后與教師共同評議、歸納和總結,最終消化所學知識。
4創立實訓教學環境
4.1完善先進校內實訓基地
校內的實訓基地必須能為學生提供完善的教學資源,包括多媒體課件、經貿政策、產品、市場供求、企業真實業務項目等相關信息,安裝外貿仿真軟件,同時按企業真實的部門與工作崗位設置機位,實現企業仿真環境。多媒體輔助手段提供豐富影像資料,讓教學生動、形象、直觀,也便于學生自學。外貿軟件讓學生分別承擔外貿業務流程中的不同角色,將企業業務作為學生實訓內容,結合目前電子商務興起的潮流,讓學生在電腦上處理商務信息,繕制外貿單證,進行電子通關結算,完成仿真業務,提升了對國際貿易業務的理解。
4.2建設穩定校外實訓基地
校外實訓基地的優勢在于是處于正常運轉的企業,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貿易操作環境,教、學、做一體化,學生在一線崗位接受職業指導和職業訓練。工作現場就是教學課堂,通過現場實操,完成教學。例如在學習商品知識時,通過到企業現場觀測生產過程和產品的檢驗過程;在學習運輸時,到物流倉庫、集裝箱堆場監運;在學習貨運與保險時,則親理相應單證資料……學生在實訓中親身體會真實、直接、生動的外貿崗位技能訓練,而不是僅僅是驗證與觀摩,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工學結合。
5以職業考核為標準的教學評價
學習的評價只有參照職業考核為標準,才能檢測學生所學知識和所掌握的能力的有效性,與時俱進。在過程性評價上,要評價學生的工作態度與工作方法,還要評價學生的成長性、分工任務完成情況、在團隊中作用的發揮、溝通及協作能力、自主學習情況等,同時按外貿企業規章對學生儀容著裝與考勤等進行相應考核。在結果性評價上,則減少傳統書面考試比重,加大實踐能力考核的比重,比如在考試中要求學生完成合同條款擬定、信用證審核等工作項目,也可在外貿仿真軟件環境下操作完成合同履行的程序,來檢測學生掌握相應外貿技能的水準。
6真正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隨著校企合作的深入,一方面,企業接受學校的專業教師進行頂崗鍛煉、積累實際工作經歷,讓教師既掌握來自外貿行業的第一手資料,用于充實和豐富課堂教學,同時也在外貿實戰中積累經驗、提升技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雙師型教師”。另一方面,學校吸納企業優秀行業精英兼任專業教師,不斷為學生提供最新的國際貿易實務方面的信息和動態,能有效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有助于校園文化建設中企業文化的滲透。校企在合作中增進了解與友誼,促進雙方共同成長,推進校企深入融合。
參考文獻
[1]鄧智新.高職國際貿易專業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1,(22).
篇3
一、中國對外貿易所存在的問題
(一)中國的對外貿易存在著非市場化的問題
1.國內企業要出口產品必須得到政府的批準,大多數生產企業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出口產品。
雖然我國對傳統的貿易體制不斷進行改革,如賦予若干生產企業進出口自營權,但是,獲得進出口自營權的僅僅只是少數國有大中型企業(包括少數科研機構),而且其進出口自營權仍然受到很久的約束,經營范圍受到嚴格的限制,擁有進出口自營權的生產企業實際上并不能真正完全自主地經營進出口業務。此外,雖然我國也允許私營企業獲得進出口自營權,但進入門檻很高,數量極其有限??傊覈耐赓Q經營權仍然是由國家控制的,(注:政府對外貿經營權的管制實際上是一種非關稅壁壘。)只有少數生產企業有權可以直接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大多數企業并不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出口產品。這些沒有進出口自營權的企業要出口產品,就只能通過國有外貿公司。這意味著,對于大多數沒有進出口權的生產企業來說,它們并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自由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因而同國際市場之間實際上仍然存在著“隔層”。(注: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國政府曾提出了“工貿結合”的改革思路,但是,由于我國的國有外貿公司和國有生產企業都沒有獨立的財產,因此,我國外貿公司同生產企業之間的“工貿結合”大多是在政府的策劃下采取行政合并的方法進行的,而不是通過產權交易組合而成的,這不但起不到優勢互補的作用,反而導致企業內部管理及協調成本過高,形成邊際成本高于平均成本的“規模不經濟”局面。總之,我國生產企業同國際市場之間的“隔層”問題并沒有真正徹底地解決。)
由于外貿經營權由政府行政審批,哪些生產企業能進入國際市場完全由政府指定,因此,在缺乏市場競爭和篩選、淘汰機制的情況下,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從事進出口業務的企業并不一定就是最有效率的企業,這樣就必然會造成對外貿易的低效率。同時,由于國內大多數生產企業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自由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因此,國內許多生產企業就不可能完全自由靈活地根據國內外市場的供求狀況,及時生產出完全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產品,從而最大限度地擴大我國的出口,這就人為地壓抑了我國的出口供給彈性。
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國的私營企業(注:“私營企業”是我國的一種特殊提法,事實上,企業只存在因其所承擔的財產責任或民事責任的不同(既有限責任或無限責任)而出現企業組織形態不同的問題,而不存在因所有者身份不同而導致企業性質不同的問題。)在沒有得到政府的批準下并不能自由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因此,這就不利于使我國持續涌現出更多的完全自負盈虧,因而真正具有內在動力和壓力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出口的市場主體,從而極大地阻礙了中國人均出口額的不斷增長。(注:目前中國雖然躋身于世界第七大貿易實體,但與我國龐大的人口數量相比則顯得人均貿易額或出口額并不高,如人口只有五千多萬的英國和法國1999年卻分別占世界進出口總額的第四和第五位。)可見,對私營企業的出口限制實際上是對中國出口擴張能力的人為限制。
此外,雖然我國的外貿公司在政府的保護下壟斷了我國的進出口,但我國的國有外貿公司卻因規模小而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而且,由于這些國有外貿企業并不承擔經營虧損的最終財產責任,因此,各國有外貿企業為了擴大出口,而往往不負責任地對內抬價收購、對外低價競銷。國有外貿企業相互之間這種沒有內在約束的無序競爭,不但造成出口秩序混亂、而且增加了我國的出口換匯成本,降低了我國的貿易利得(Gains)。
2.我國在進口方面存在著事實上的政府管制,進口的市場化或自由化程度更低
雖然我國自1992年以來不斷降低關稅,但我國降低關稅的政策意圖實際上是側重在緩解我國過大的國際收支順差,同時擴大資本品或技術設備的進口(中國進口中的80%以上是資本品),以提高國內企業的生產率,而并不是著眼于通過實現進口的自由化,以引入國際市場的競爭機制。而且,雖然我國不斷削減非關稅壁壘,但實際上我國對一些已經取消配額、許可證管理的進口商品仍然存在著不同名目的數量限制,一些需要進口品的投資項目需要事先得到政府的立項批準或政府部門的政策性指導。同時,中國在進口的程序上也存在著一些事實上的管制(如需要若干個政府部門的蓋章認可,進口手續過于繁瑣等)。此外,在政府對進口進行嚴格管制的同時,我國對許多產品(如原油、成品油、農產品等)的進口仍實行國家壟斷,這種進口壟斷實際上也是一種非關稅壁壘。
我國對進口進行管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國內某些行業或企業(特別是保護了國有企業),但卻因減弱了進口產品的競爭壓力,同時使國內企業得不到低成本的生產投入品,從而降低了國內企業的生產效率。
(二)中國在對外貿易中缺乏規模經濟的內在動力
按照新貿易理論中的基本觀點,企業參與國際貿易是為了通過進入國際市場,以擴大產品的市場銷售,使企業能在擴大市場份額的基礎上生產更多的產品,從而降低產品的平均生產成本,從而有利于降低產品的價格,這樣就能大大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競爭力,以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但我國的絕大多數企業并沒有真正實現規模經濟,許多企業完全只是為了出口而出口,為了創匯而出口,而并不一定是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或創造利潤而出口。由于我國企業(包括外貿企業)的規模普遍偏小,因此,我國企業的生產成本普遍較高,生產率普遍較低,這樣,我國出口產品的換匯成本也就自然很高。
(三)我國的出口結構仍存在著技術檔次及附加價值低的問題
中國出口競爭力強的工業產品主要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其中紡織、服裝、鞋帽、玩具及日用消費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占很大比重),這些產品的產品鏈條短,附加價值低。目前,中國出口量最大的10類產品中有9類是勞動力密集型制造業產品(如鞋、玩具和運動用品,以及布料和服裝等)。
目前,我國的機電產品出口增長雖快,但主要依靠加工貿易和外商投資企業,而且我國機電產品一般檔次較低,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不高,缺乏有后勁的支柱產品,支柱產業的出口能力尚未形成規模。同時,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特別是已擁有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例很小,只有15%(世界十大出口國平均為40%左右),且多數還是由外資企業實現的。此外,中國的服務貿易(包括銀行、保險、電信、法律、會計、資訊行業等)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十分薄弱,出口創匯能力不強。
還必須指出的是,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加工貿易的發展。在加工貿易中,只要加工產品本身是資本密集或技術密集型產品,那么,反映在統計中就是資本密集或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但實際上國內大量加工過程比較短暫,附加價值并不高??梢?,建立在加工貿易基礎上的資本密集或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增長還不能說明我國的出口結構已真正實現了高級化。
二、中國對外貿易中的產權問題
根據產權經濟學的觀點,市場交易的實質是產權的交易。如果將這一觀點引進到國際貿易理論之中,則我們就可得出這樣一個新理論觀點:國際貿易的實質實際上是產權在國際間的交易。既然如此,本文就從產權這個角度來剖析中國的對外貿易問題,以便進行理論上的創新,并為中國的對外貿易提供正確的發展思路。
(一)中國貿易非市場化的根源是傳統的國有產權制度
既然國際貿易的實質實際上是產權在國際間的交易,因此,國際貿易市場化或自由化的實質則是產權在國際間的自由交易。這意味著,一國要真正實現對外貿易的自由化,最根本的是本國的微觀經濟主體不但完全有權在國內外獨立地獲得或擁有財產,而且還能在國內外自由地進行產權交易??梢?,貿易自由化的制度前提是財產權分散化的產權制度。
而我國目前的產權制度特征是:(1)絕大多數生產要素(包括土地、資本及企業家才能等)的產權仍然掌握在國家手中,且國家的財產權利是凌駕在其他一切財產權利之上的特殊的財產權利。(2)國有企業(包括國有外貿公司)沒有獨立的財產(即對企業的凈資產沒有所有權)。(3)私營企業的財產權沒有真正得到社會的普遍尊重和法律的平等保護。
在傳統的產權制度中,由于國家(事實上是政府)仍然掌握著大部分生產要素的產權,且國家的財產權利是凌駕于其他一切財產權利之上的特殊的財產權利,因此,政府就自然仍是最主要的經濟決策者或經濟活動組織者,在這種情況下,進出口經營權也就自然控制在政府手中,這意味著,在傳統的產權制度中,微觀經濟主體是很難自由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的。
事實上,在國有企業(包括國有外貿公司)沒有獨立的財產,因而無法真正獨立地承擔經營虧損(包括進出口虧損)財產責任的情況下,也不能讓國有企業掌握完全的進出口自營權。因為,如果讓這些不承擔進出口虧損責任,因而沒有內在的自我約束機制的企業都可以完全自由地從事對外貿易,則有可能導致不計成本的對外惡性競爭現象,從而既會導致我國對外貿易秩序的混亂,同時又會大大降低我國的貿易利得。顯然,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政府也不得不對外貿經營權實行審批制。
此外,由于在傳統的產權制度中,私營企業的財產權沒有真正得到社會的普遍尊重和法律的平等保護,因此,自由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就很難被視為是私營企業的一項天賦權利或自然權利。私營企業要獲得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的權利,就只能由政府批準賦予。
(二)傳統的產權制度人為地限制了我國企業規模的擴張
在傳統的產權制度中,由于國家為保護自己對國有企業的所有權及控制權,并不鼓勵其他財產所有者對國有企業投資入股,而且,由于國有企業的經理人員和職工對企業凈財產并沒有所有權,因此,國有企業的經理人員和職工也沒有內在的動力不斷擴充企業的凈資產,這就導致國有企業缺乏內在的規模擴張機制。同時,由于國有企業并不是擁有獨立財產的產權主體或市場主體,國有企業對其所占用的財產并不享有所有權,因此,國有企業之間不可能進行真正的會發生所有權轉移(所有權永遠掌握在國家手中)的兼并或收購活動,這又使得我國的國有企業缺乏外在的規模擴張機制。此外,由于私營企業的財產沒有得到社會的普遍尊重和法律的平等保護,因此,私營業主對其財產所有權的長期歸屬也缺乏信心,這樣,我國的私營業主也沒有內在的動力不斷擴大企業的規模,等等??傊捎谖覈钠髽I缺乏內在和外在的規模擴張機制,因此,這就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在對外貿易活動中缺乏規模經濟的內在動力。
(三)中國出口品技術檔次低下的根源是制度的限制
由于在傳統的國有產權制度中,國有企業之間不可能有真正激烈的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且國有企業因沒有獨立的財產而不可能真正承擔經營風險或虧損的財產責任,同時國有企業的經理人員及職工對采用先進技術所形成的企業財產并不擁有所有權,技術并不能通過企業的剩余索取權變成有回報的投資(楊小凱,1998),因此導致國有企業既沒有外在的壓力,同時又沒有內在的動力和壓力不斷地開發和采用更先進的技術。這一切都從根本上決定了國有企業缺乏技術創新的能力、動力及壓力,從而自然會導致我國出口品的技術檔次低下。
(四)在本國企業競爭力低下的情況下,政府也難以完全實現進口的自由化。
由于傳統的產權制度導致國內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競爭力低下,產品生產成本過高且質量較差,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實現進口貿易的自由化,則國內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就有可能因無法同國外企業競爭而面臨破產倒閉的命運。這樣,政府就不得不對進口實行事實上的管制政策,以保護國內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可見,中國對進口進行管制的實質是為了保護國內的國有企業,保護傳統的產權制度。
總之,以上分析充分證明:阻礙中國對外貿易自由化及真正成為世界貿易強國的根本原因是傳統產權制度的限制。
三、產權改革與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根據以上分析,為真正實現中國對外貿易的自由化并使中國真正成為世界貿易強國,我們應進行實現財產權分散化的制度改革,從而使我國的微觀經濟主體都成為真正擁有獨立財產的所有者或產權主體,并規定各所有者的財產權利一律平等。
進行這種實現財產權分散化,并規定各所有者財產權利一律平等的制度改革,將會自然創造出眾多真正擁有完全財產權利(包括自由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和對外投資活動的財產權利)及經濟決策權的市場主體或企業,(注:在產權改革的基礎上,企業組織形式將不再按所有者身份或性質的不同而劃分為國有企業或私營企業,而只按所有者對企業經管所承擔的財產責任的不同而劃分為獨資,合伙企業或股份有限責任公司。且所有的企業都將在完全平等的基礎上自由競爭。在這個基礎上,就不會再存在什么“私營企業”的特殊問題。)這樣,我國的所有企業都完全能夠在全球范圍內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自己所認為的合適方式自由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自由投資。(注:這意味著,我國的企業是否應成為集科研開發、生產、投資、貿易、金融為一身的綜合商社或大型企業集團應完全由企業根據國內外市場狀況由自己決定,政府不應人為地代替市場主體設計企業發展模式。)同時,由于產權改革將創造所有市場主體的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制度環境,因此,以保護人們的財產權不受侵犯為基本職責的政府未經法律授權就不能對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隨意進行人為的干預,否則就是侵犯市場主體的財產權利。這意味著,在產權改革的基礎上,政府將不能再運用行政權力直接組織或壟斷經濟活動(包括進出口貿易活動)??梢姡M行財產權分散化的產權改革將會自然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市場化或自由化,并實現國內貿易與對外貿易的一體化經營(即國內企業可以同時自由地從事國內貿易和對外貿易)。
實現對外貿易的自由化,使我國的所有企業都可以自由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這就意味著將自動撤除國內生產企業同國際市場之間的“隔層”,從而使我國的所有企業都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以便靈敏地根據國際市場的供求狀況,及時生產出完全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產品。而且,由于我國的所有企業都是完全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我國的企業既必須完全獨立地承擔出口虧損的財產責任,同時又可以完全獨立地獲得出口盈利所帶來的好處,顯然,這種完全自負盈虧的企業將真正具有內在的自我激勵和自我約束機制,在生產及進出口貿易活動中力求做出最佳的生產經營或進出口決策,以便根據國內外市場狀況和自己的比較優勢出口機會成本最低的產品,而進口機會成本最高的產品,即為發揮本國的比較優勢而出口,為利用別國的比較優勢而進口,從而在全球范圍內最大限度地實現成本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而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國的企業會真正具有內在的動力和壓力完全根據國內外價格體系的差異以及國際市場價格的波動,不斷地比較產品的生產成本及國際市場上的消費者愿意支付或能夠支付的價格,并根據比較優勢原則盡力以最低的機會成本生產國際市場最需要,因而價格及質量最高的產品,從而使我國的產品真正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可見,產權改革基礎上的貿易自由化,不但不會出現能在國際市場上盈利的產品難以出口,而不盈利或虧損的產品又大量出口,以及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的企業相互之間因進行沒有成本約束的無序競爭,導致出口秩序混亂和出口換匯成本不斷上升等“一放就亂”的現象,反而會通過市場的篩選、競爭及淘汰機制最終使得只有那些真正最有效率,成本最低,產品真正有競爭力的企業才能大量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而那些低效率的,產品根本沒有競爭力的企業就自然被市場所淘汰,這樣就能根本消除出口秩序混亂和出口換匯成本不斷上升等“一放就亂”的現象,從而大大地提高我國的出口創匯能力及對外貿易的效率。而且,由于產權改革將不斷創造出更多的完全在自負盈虧的基礎上根據國際市場的需求不斷擴大出口的高效率的企業,因此,這就能極大地推動我國人均出口額的不斷增長。
同時,在合理的產權制度中,由于企業成立的首要前提是擁有獨立的財產,因此,這就將從根本上奠定企業規模擴張的市場機制。而且,由于企業的投資者對企業財產擁有真正的永久性所有權,因此,企業的所有者及經理人員也會有真正的內在動力和壓力為獲得更多的所有者權益而不斷擴充企業的凈資產,以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及抵御經營風險的能力,這就自然形成企業規模的內在擴張機制。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的企業對其凈資產享有所有權,因此,企業之間就真正發生為爭奪所有權而進行的市場兼并或收購活動,從而真正形成企業規模的外在擴張機制??梢?,產權改革將真正有利于使規模經濟成為推動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市場動力。
此外,由于產權改革將使我國的所有企業必須真正由自己承擔虧損的財產責任,這樣,我國的所有企業就會有真正的內在壓力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經營成本,以避免虧損。另一方面,由于產權改革將創造出眾多相互公平競爭的企業,這樣,我國的企業就自然有外在的市場壓力通過不斷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以通過降低產品的價格來擴大市場份額,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而且,在產權改革的基礎上,人們對開發技術所形成的財產擁有所有權,這樣,人們也會有真正的內在動力為積累財富而不斷地開發和采用更先進的技術。在這個基礎上,我國的技術就自然會不斷進步,這樣,我國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品出口就自然會不斷增長,從而將根本改變我國出口品的技術檔次較低的問題。
篇4
收稿日期:2015-04-13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全球價值鏈下中國制造業國際分工地位的測度與提升研究”(12YJA790122)
作者簡介:唐鐵球(1971-),男,湖南人,副教授,經濟學博士,主要從事產業經濟研究。E-mail:tqtang196@sina。com
(嘉興學院商學院,浙江嘉興314001)
摘要:本文突破現有研究多是從產業或產品層面評價中國制造業國際分工地位的傳統思路,采用兼顧出口與進口的凈貿易指數,比較研究了全球價值鏈下中國制造業22個細分行業進出口貿易結構及其在價值鏈中不同生產環節的競爭力。結果顯示,傳統的出口總量統計法高估了中國制造業的國際分工地位,尤其是高技術制造業存在出口與實際競爭力相背離的“統計假象”。在價值鏈環節,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價值鏈的低端環節,而零部件等高端環節存在較高的進口依賴度,呈現出明顯的競爭劣勢。
關鍵詞 :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生產環節; 凈貿易指數
中圖分類號:F42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5)06-0003-06
一、引言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價值鏈分工的日益深化,國際生產和貿易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制造業因嵌入全球價值鏈而獲得了快速發展。從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工業制成品,特別是高技術制成品出口量快速增長,至2009年,生產規模和出口總額均位居世界第一。然而相關研究發現,由于傳統貿易統計法在顯示比較優勢指數和貿易競爭指數等方面只側重于出口,并且主要是基于產業或產品層面,未深入到產品生產環節內部,導致制造業出口與實際國際分工地位相背離的“統計假象”,掩蓋了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主要承擔勞動密集型生產等低端環節的事實。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的國際分工體系中究竟處于什么樣的地位?在國際市場上的真實競爭力如何?對這些問題的準確判段,對于合理確定中國制造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制定正確的趕超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國內外關于全球價值鏈分工背景下某個國家產業國際分工地位的研究,大致可以歸納成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傳統出口貿易數據統計法。如胡昭玲和宋佳通過分析產品出口價格變化來研究中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邱斌等通過出口復雜度指數的變化來研究中國24個制造業細分行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地位。二是垂直專業化法。如Hummels等首次提出并采用垂直專業化法計算了10個OECD國家和4個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垂直專業化程度。劉志彪和吳福象以及黃先海和韋暢也測度了中國制造業出口的垂直專業化水平。三是附加值貿易法。如Koopman等基于國家間投入產出表,構建了核算全球價值鏈中各國附加值貿易水平的相互依賴程度。
上述研究結果大都上還是停留在對產業或產品層面的分析,尚未深入細致地探討中國制造業在各個價值鏈環節上的國際競爭力。21世紀以來,中國高技術制造業出口量快速增長,2007年國際市場份額就已躍居全球第一。但中國實際上承擔的主要是這些高技術產業全球價值鏈中的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因此,基于出口總量和產品層面的傳統貿易競爭力計算將會高估高技術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與分工地位。
本文遵循Amighini的做法,采用適應全球價值鏈分工這一新型國際分工形式,兼顧進口和出口兩方面的凈貿易指數(NET)計算中國制造業在價值鏈主要環節上的競爭力,對全球價值鏈分工下中國制造業的國際分工地位給予更為深入細致的準確評價。
二、計算方法和數據來源
衡量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常用指標,無論是顯示比較優勢指數、貿易競爭指數和出口優勢變差指數,還是出口價格指數和出口復雜度指數均只側重于出口方面。但Amighini指出,在全球價值鏈分工這一新型國際分工形式下,產品出口與進口之間的相互依賴度大為提升,如中國“大進大出、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因此,僅僅考慮出口而忽視進口可能會導致對產品或產業的貿易競爭力與分工地位產生誤導性的評判。兼顧進口和出口兩方面的NET比貿易競爭指數、比較優勢指數和出口優勢變差等指標更能客觀地反映各個國家或地區真實的產業國際競爭力和分工地位。因此,本文遵循Amighini的做法,采用NET作為產業國際分工地位的評價指標,據此分析全球價值鏈下中國制造業在細分行業與細分生產階段兩個層面的國際競爭力。
其中,X和M分別代表出口和進口,i和j分別代表貿易品和國家。NET的取值范圍在-1到1之間, 值越小,表示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越弱。NET值為1時,說明產品全部用于出口,國際競爭力最強;NET值為-1時,說明該國產品全部依靠進口,國際競爭力最弱。
OECD按照R&D 強度(R&D在產值或增加值中的占比),根據國際標準產業分類(ISIC)第 3 版,將22個制造業細分行業歸類為高技術產業、中高技術產業、中低技術產業和低技術產業四個技術層級。本文制造業也按此標準分類,為得到22個細分行業總的進出口貿易數據及其在初級產品、半成品、零部件、最終消費品和最終資本品等生產環節上的進出口貿易數據,本文將UNcomtrade數據庫提供的按國際貿易分類標準(SITC,第3版)統計的中國3位數商品進出口貿易數據,整理為按國際標準產業分類(ISIC)第 3 版的相關行業,然后再按照OECD產業技術層次的劃分方法將各行業整理為低技術產業、中低技術產業、中高技術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四個層次。并借鑒 Lemoine 和 Kesenci的方法,利用聯合國國際貿易商品分類分別與ISIC第3版和聯合國廣義經濟類別分類BEC的對照表,重新整理得到中國制造業在在初級產品、中間品(半成品和零部件)和最終產品(資本品和消費品)等不同生產階段的進出口貿易數據,據此計算制造業細分行業在產品生產主要環節上的 NET數據。進出口的美元值均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國際金融統計》中的年均匯率,調整為相應年份的人民幣值。
三、全球價值鏈下中國制造業的貿易現狀與國際分工地位
(一)制造業細分行業的貿易現狀與國際分工地位
1.細分行業的進出口貿易構成及 NET值
制造業細分行業出口貿易構成發生變化。2013年,出口排名前三位的是高技術制造業中的辦公、會計和計算機設備,廣播、電視和通信設備,以及中高技術制造業中的機電產品(電氣機械和設備制造業,其他機械設備制造業)。這三個行業的出口量在制造業總出口量的占比分別為13.68%、13.33%和19.54%,而且這三個行業也是出口占比提高幅度最大的部門,與2000年相比分別上升了8.94、6.43和10.75個百分點。而食品、飲料和煙草,紡織、紡織品、皮革及鞋類制品,家俱制品及其他中低技術制造業是出口占比下降幅度最大的行業,其中紡織、紡織品、皮革及鞋類制造業降幅高達11. 51個百分點,由2000年的29.71%下降到2013年的18.20%,出口占比此消彼長的變化表明,中國為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對制造業結構所做的戰略性調整已取得初步的成效。
制造業細分行業進口貿易構成的變化。如表1所示, 2013年,進口排名前三位的制造業分別是辦公、會計和計算機設備,廣播、電視和通信設備,機電產品,其進口在制造業總進口中占比分別為7.90%、 24.89%和10.72%。與2000 年相比,辦公、會計和計算機設備制造業,廣播、電視和通信設備制造業的進口占比分別上升3.97和12.74個百分點,而機電產品制造業的占比卻降低了6.53個百分點。進口占比的上述變化表明廣播、電視和通信設備制造業的出口擴張是建立在進口快速增長的基礎之上,具有較高的進口依賴度。除廣播、電視和通信設備制造業外,醫療、精密和光學儀器以及鐘表,辦公、會計和計算機設備、航空航天器等高技術制造業也是進口依賴度較高的行業。由于科技創新能力和自主生產能力欠缺,中國高技術制造業生產所需的中間品投入,尤其是關鍵零部件主要依靠進口。而作為中高技術制造業的機電產品,其出口大幅提升的同時進口明顯下降,表明中國為加快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重點扶持了電氣機械和設備等機電產品制造業的發展,使得該產業根植于本土的自主生產能力逐漸得到培育和提升。
制造業細分行業的NET值變化如表1所示,2013年,高技術制造業中的醫療、精密和光學儀器及鐘表,廣播、電視和通信設備的NET值在2013年分別為-0.22、-0.30,與2000年相比分別下降了0.26、0.02.這反映出這些高技術制造業的出口雖然有較快的增長,但由于較高的進口依存度和較弱的產業自生能力使其貿易競爭力和國際地位難以提升。而中高技術制造業中的其他機械設備,電氣機械和設備,低技術制造業中的紡織、紡織品、皮革及鞋類制品的NET值在2013年分別為0.26、0.32、0.72,與2000年相比,分別提高了0.81、0.32、0.36.這說明,中國的機電產品制造業,紡織品、皮革及鞋類制造業具有較為明顯的競爭優勢,且優勢還在進一步強化。
2.技術大類行業層面
各技術大類行業出口和進口貿易結構的變化如表1所示, 2013年,中國高技術制造業、中低技術制造業和低技術制造業的出口在制造業總出口中的占比分別達到29.83%、11.32%和29.50%,呈現出分布相對均衡的特征。而與其他技術大類行業相比,高技術制造業與中高技術制造業的進口占制造業總進口的比重相對較高,分別為42.35%和32.35%。以上技術大類制造業的進出口貿易構成,表明在全球價值鏈上,中國高技術制造業具有比較劣勢,但較以前已大為扭轉。而在低技術制造業中,比較優勢較明顯,中高技術與中低技術制造業也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同時,從表1中還可以發現中國的工業制成品貿易結構正逐漸優化升級。出口方面,與2000年相比,2013年高技術和中高技術制造業在制造業總出口中的占比分別上升了15.50和12.28個百分點,而低技術制造業則大幅下降了29.00個百分點,出口占比的變化反映了出口工業制成品中的技術含量不斷增加。進口方面,與2000年相比,2013年高技術制造業進口占比提高了21.51個百分點。而中高技術制造業、中低技術制造業和低技術制造業的進口比重則分別降低了4.71、0.43和15.50個百分點。上述進口占比此消彼長的變化反映出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的中等技術和低技術制造業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具備了根植于本土的自主生產能力,但高技術制造業的進口依賴度還在不斷加深。
各技術大類行業NET值發生變化。2013年,中國的中高技術制造業、中低技術制造業和低技術制造業的 NET值分別比2000年上升0.34、0.10和0.11 。其中,中高技術制造業的NET值升幅最大,先前的比較劣勢已有所扭轉,并呈現出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反映出中國制造業通過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與貿易逐漸積累技術與資本,已使其競爭優勢向中高技術制造業延伸。而高技術制造業的 NET值卻較2000年只提高了0.02.這一計算結果可能是由于NET值本身的構造特征造成的。在21世紀初期,由于中國的國民知識水平較低,科技創新能力較弱,所以中國高技術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融入程度不高,進出口貿易額都較小,從而得到的NET值會高估當時中國高技術制造業的貿易競爭力和國際地位。而后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中國高等教育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都有了較大的提高,推動中國高技術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嵌入程度不斷加深,進出口貿易都有了大幅度提升,且出口的增長速度慢于進口的增長速度,由此帶來NET值變化不明顯。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中國高技術制造業也將會如同機電制造業一樣經歷一個先弱后強的發展過程,通過把進口的高端零部件內化為本土知識和技術存量等方式,逐步形成并提升根植于本國產業的自生發展能力,使得高技術制造業的進口依賴度逐漸下降,進而將使其NET值經歷先降低后提高的轉變歷程。
(二)制造業細分生產環節的貿易現狀與國際分工地位
在全球價值鏈分工與貿易的背景下,產品生產的各個階段被拆解到世界各地開展。因此,要更加準確地評判一國制造業的國際分工地位,尚需進一步考察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不同生產階段的NET值,以更為客觀地反映其在全球價值鏈環節上的國際分工地位。
1.細分行業的NET值
如表2所示,2013年,在各個生產環節中,最終消費品環節的NET均值最高,達到0.84,表明該環節的比較優勢是最強的。這一生產環節的NET值,除汽車、掛車及半掛車,化學制品業,制藥業,航空航天器制造業是小于0外,其余行業均大于0,特別是木材及制品業,金屬制品業,辦公、會計和計算機設備,紡織、紡織品、皮革及鞋類制品,廣播、電視和通信設備等制造業的NET值接近1,表現出極強的國際競爭力。最終資本品環節的NET均值居第二位,達到0.58,比較優勢僅次于最終消費品環節。這一生產環節的NET值在各行業間分布差異較大,家俱制品及其他制造業,廣播、電視和通信設備,金屬制品業,辦公、會計和計算機設備等制造業的 NET值都大于 0.6,電氣機械和設備制造業的NET值只達到0.27,航空航天器制造,其他機械設備,醫療、精密和光學儀器以及鐘表等制造業的NET值都小于零,這反映出這些行業需要從國外進口較多的資本品,呈現出較高的外部依賴度。
與最終產品生產環節相比,零部件生產環節的NET均值只有-0.11,比較劣勢非常明顯。在該生產環節,除了家俱制品及其他、橡膠和塑料制品、會計和計算機設備等制造業呈現出一定的比較優勢外,其他多數行業則表現出一定的比較劣勢,對進口零部件有較高的依賴度,尤其是高技術制造業中的廣播、電視和通信設備,醫療、精密和光學儀器以及鐘表的NET值分別只有-0.34和-0.37,說明這些行業在生產中使用了較多的進口中間產品。
2.技術大類行業的NET值
如表2所示,2013年,在最終消費品生產環節,中國的高技術制造業、中高技術制造業、中低技術制造業和低技術制造業的NET值分別達到0.56、0.73、0.77和0.87.這表明,在最終消費品生產環節中,各技術大類制造業都表現出較強的比較優勢,而其中又以低技術制造業的比較優勢最為顯著。在最終資本品生產環節,高技術制造業、中高技術制造業、低技術制造業和中低技術制造業的NET值分別是0.49、0.19、0.88和0.91 ,仍然具有較明顯的比較優勢。而在零部件生產環節,高技術制造業、中高技術制造業、中低技術制造業和低技術制造業的NET值分別達到-0.09、-0.25、-0.01和0.07,均缺乏競爭優勢,尤其是高技術制造業和中高技術制造業的比較劣勢較為明顯。上述分析表明,在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中,中國低技術制造業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而在中高技術和高技術制造業中,由于高素質人才的缺乏和科技創新能力的薄弱,中國更多地專注于最終產品的加工組裝等勞動密集型生產階段,以及技術含量較低的部分資本密集型生產階段,進而只能處于這些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的低端位置。以高技術行業中的計算機為例,近幾年來,在制造業總出口中計算機出口比重雖然在逐年上升,但中國主要是進行整機組裝和生產低技術的鍵盤等配件,而技術含量較高的關鍵零部件均從國外進口,如從美國進口其生產的中央處理器,從馬來西亞和中國臺灣進口其生產的硬盤,從韓國和日本進口其生產的內存設備。
四、結論和政策建議
經過21世紀以來十多年的發展,中國制造業的生產規模快速擴張,進出口貿易大幅增加,產業層次和出口結構明顯提升。然而,目前中國的醫療、精密和光學儀器以及鐘表,廣播、電視和通信設備,航空航天器等高技術制造業的貿易競爭力和國際地位還比較低,國際競爭力較強的行業依然集中于紡織、紡織品、皮革及鞋類制品等低技術制造業。進一步考察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各個生產階段的國際地位,可以發現中國制造業在高端的零部件生產環節具有較高的進口依賴度,呈現出一定的比較劣勢,而只有在低端的最終資本品與消費品的組裝環節上呈現明顯的比較優勢。在這種比較優勢格局下,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分工和貿易中獲利微薄,無法在研發設計與品牌營銷等環節上投入更多的資本,從而也進一步制約了中國制造業整體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尤其是高技術制造業表面上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如近些年廣播、電視和通信設備制造業的出口額持續位列全球首位,然而關鍵零部件與核心技術依然被發達國家跨國企業所掌控,中國高技術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上更多地是承擔最終產品的加工組裝等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的任務。而只有在研發設計、品牌營銷以及附加值較高的關鍵零部件等價值鏈高端環節具備競爭實力,才是一國制造業國際分工地位的真正決定力量。因此,中國制造業的貿易競爭力和國際地位的實質性提升依然任重道遠。
中國制造業“大進大出”的加工貿易模式帶來的表面龐大的貿易規模掩蓋了真實的弱國際競爭力。盡管短期內中國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還會繼續維持,但這種由資源稟賦決定的比較優勢是不可持續的,需要將這種靜態比較優勢轉變為由以知識、創新和品牌等決定的新型比較優勢,從而使中國制造業不再受限于資源稟賦,而能夠攀升到全球價值鏈上具有較高的附加值和國際地位的新環節。
順應國際市場對出口商品需求的變化,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產業競爭優勢。一方面,加強高新技術對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與產業的嫁接改造,不斷提升產品的技術復雜度,加快要素密集性產業轉化,推進內部結構的優化升級,突破低端鎖定。另一方面,要大力開拓新的產業和市場領域,著力發展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新的出口競爭優勢。
加快形成國內高度專業化的合作配套分工體系,提高國內零部件等中間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逐漸降低對進口關鍵零部件的依賴度。通過培育中國自己的大型跨國零售商來打造全球貿易與營銷網絡,以逐步擺脫對發達國家跨國零售集團的依賴。
進一步加大企業人力資本投資和R&D投入,加快構建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政府為支持的政產學研技術創新體系,同時推動企業國際化步伐,通過建立國際研發戰略聯盟、開展技術學習型外商直接投資等方式在全球范圍內進行高科技研發資源的整合,不斷增強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在加快自主品牌創新體系建設的同時,努力打造自己的國際營銷渠道,積極并購海外品牌知名度較高的渠道商,與外資企業合作進行國際市場的開拓,不斷提升自己的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Amighini,A。 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 Evidence from the ICT Industry[J]。 Europe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5, 2(2):203-219.
[2]Koopman, R。, Powers, W。, Wang, Z。,Wei,S。T。Give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 Tracing Value-Added in Global Production Chains[R]。National Bureau of Elnomic Research No。16426, 2010.
[3]Koopman,R。, Wang, Z。, Wei,S。J。Estimating Domestic Content in Exports when Processing Trade Is Pervasive[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 2012,99(1):178-189.
[4]胡昭玲,宋佳。基于出口價格的中國國際分工地位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3,(3):80-92.
[5]劉志彪,吳福象。 全球化經濟中的生產非一體化——基于江蘇投入產出表的實證研究 [J]。中國工業經濟, 2006,(7):15-22.
篇5
關鍵詞:貿易;通貨膨脹;影響
一、通貨膨脹定義及識別
1、通貨膨脹的定義
通貨膨脹的定義,西方經濟學界一直存在著爭論,但大體可分為"物價派"和"貨幣派"。"物價派"學者如保羅?薩謬爾森(Paul A. Samuelson)等人的觀點是,側重通貨膨脹造成的后果,從一般物價水平持續普遍的上升來定義通貨膨脹。而以貨幣主義領軍人物弗里德曼(MJ Friedman)為代表的"貨幣派"則從通貨膨脹產生的原因出發,認為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源于貨幣數量的發行超過社會產出的增長率,也就是流通中的貨幣供應量超過了實際的貨幣需求量。但是"貨幣派"的定義有一定缺陷,如無法解釋眾多發展中國家產生通貨膨脹的原因,難以科學地測定貨幣需求量等問題。因此,西方經濟學文獻中,"物價派"的關于通貨膨脹的定義使用的較為普遍。
綜合起來看,通貨膨脹是一個價格總水平持續上升的過程,也就是一個貨幣價格持續下降或貨幣不斷貶值的過程。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第一,通貨膨脹定義中的"價格總水平"是包括所有商品和勞務的價格水平,而非個別商品或服務的價格水平。第二,通貨膨脹是價格總水平的持續上升過程,而不是短暫性、偶然性地上升。第三,由于政府管制的存在會使價格總水平的上升表現得不充分,因此,有必要對公開的價格總水平上升和變相的價格總水平上升進行區分。
2、通貨膨脹的分類
根據新凱恩斯主義的通脹率理論通貨膨脹主要有三種形式:需求拉動型通脹,又稱超額需求通脹,是指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所引起的整體價格水平的持續和顯著的上漲。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理論認為通貨膨脹就是"過多的貨幣追求過少的商品"。成本推動型通脹,是指在不存在超額需求的情況下由于供給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價格水平的持續和顯著的上漲。來自供給方面的沖擊主要是指受國際市場供給數量和價格的變化,勞動生產率變化以及農業的豐欠而造成的"工資推動"或"利潤推動"。固有型通脹,是指由合理預期所引起的,通常與物憂^資螺旋有關的。工人希望薪酬持續提高,其費用傳遞至產品成本和價格,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固有型通脹反映的是已發生的事件,因而被稱為"殘留型通貨膨脹",又稱"慣性通貨膨脹"。
另外,通貨膨脹還有輸入型通貨膨脹和北歐模型等形式。輸入型通貨膨脹。針對"輸入型通脹"理論的研宄始于20世紀60年代末。Phillip Cagan (1980)認為"輸入型通貨膨脹"是一種"國外沖擊因素,并且他不能被國內的貨幣約束及時控制住"。Michael R-Darby (1981)將輸入型通貨膨脹定義為"這種物價水平普遍上漲的趨勢是由超過供給的有效需求的異常流入,或不斷增加的進口成本引起的"。其本質就是反映國際因素對國內通貨膨脹的影響,核心內容是通貨膨脹的國際傳導機制和效應。由于輸入型通脹是開放經濟環境下的產物,一般來說,經濟開放程度越大,其發生的概率也就越高。北歐模型。瑞典學派的北歐模型是非貨幣主義關于通貨膨脹國際傳遞分析的最為完善的理論模型,又稱"經濟放型小國的通貨膨脹模型"或"斯堪的納維亞模型"。1970年由挪威經濟學家奧克魯斯特(OddAukrust)提出,分析對象是國際貿易中的小國,即對外經濟依賴性強但無法影響世界市場價格的小型開放經濟或海島經濟的通貨膨脹問題。
3、通貨膨脹的判斷標準
人們通過編制各種物價指數來測度價格總水平的上漲程度,以判斷是否發生通貨膨脹,以及確定通貨膨脹的高低程度?,F在西方各國為了測度通貨膨脹水平,而采用的物價指數主要有消費物價指數(CPI)、批發物價指數(WPI)和國民生產總值折算數(IPD)。我國較為常用的價格指數主要有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生產價格指數(PPI)。此外,還有一些其它的價格指數。
根據國際慣例,當CPI大于3%的增幅時,認定為是溫和的通貨膨脹;而當CPI大于5%的增幅時,為嚴重的通貨膨脹;當cm大于6%的增幅,就是惡性通貨膨脹。西方主流觀點認為通貨膨脹率為0可能會伴隨較高的失業率和較低的產出水平,因此一個可預期的緩慢上升的物價水平能夠為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也就是說溫和的通脹對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有好處。而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有學者,如陳彥斌(2008)提出,把4.5%作為我國的通貨膨脹警戒線,因為我國經濟發展較快,因此不能用發達國家3%的通脹率標準定位為溫和型通貨膨脹。因為他們認為,在高經濟增長率的條件下還把通脹警戒線定為3%會給經濟發展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二、通貨膨脹在進出口貿易中的產生
通貨膨脹用最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超額的貨幣追逐有限的商品"。進出口貿易作為一種"貨幣和商品的國際運動"必然會作用于我國的貨幣和商品供求,進而影響其一般物價水平。眾所周知,商品和貨幣都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而且在步步升級的科技革命中逐漸向深、廣兩個方向發展。事實上,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一直高于生產的增長速度。90 年代前,世界生產每增長1% 所引起的國際貿易增長為113%,進入90 年代后所引起的貿易增長率上升到2%。至今,國際貿易與國際資本流動并行發展,互相促進,共同成為世界經濟和各國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也成為國際通貨膨脹的主要媒介和樞紐。
進出口貿易得以影響通貨的最深層的機理就在于各國不同的社會發展水平,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國別價值與國際價值的差異。商品價值量是由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決定的,即由生產這種商品的國際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進出口貿易中商品的價值以國際貨幣計量,具有很大的穩定性,一般來說,只有在生產該商品的整個國際社會勞動生產率發生重大變化時才有一定的躍遷。商品的國別價值則常直接以該國貨幣來表現和計量,具有不少的不穩定因素。那些發達國家由于生產工具等生產資料的裝備水平、勞動者的熟練程度以及生產組織管理水平都相當高,特別是科技創新能力加速發展使其勞動生產率幾乎永遠處于領先水平。
從社會總體來說,世界商品總供給不斷擴大,貨幣總供給隨著價值總量增加也不斷增加,但這種增加量在發達國家與我國之間的分配是不公平的。發達國家主要生產高科技壟斷性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這就使其在總價值分配上處于絕對優勢,使相當一部分增貨幣以高價商品出口的途徑傳遞到我國;反之,我國多是些"量"的擴張,很少有"質"的飛躍,多為了國內資本積累超額發行貨幣,為"促進出口"使本幣貶值,從而不僅沒能改善其貿易條件,反而引入了通貨膨脹。進出口貿易收支改變了外匯儲備量,影響國內貨幣供給量,進而間接影響國內通貨膨脹水平。正因如此,至今發達國家能在社會生產總值低速增長的情況下保持較低的通貨膨脹率;而我國卻在社會生產總值高速增長的情況下都難以降低過高的通貨膨脹率,進而出現經濟增長率遞減趨勢與通貨膨脹率遞增趨勢同時并存的局面。
三、進出口貿易對通貨膨脹的影響
1、貿易差額導致的貨幣供給量變化
一國對外貿易的差額會影響本國的外匯儲備量,使中央銀行的貨幣資產結構發生變化,形成外匯占款;而外匯占款的增長或減少,會影響本國貨幣投放總量變化,進而影響國內通貨膨脹水平。其傳導機制是:進出口差額--外匯儲備--外匯占款--貨幣供給量--國內通貨膨脹水平。從國際收支來看,我國對外貿易和直接投資長期呈現出雙順差狀態,2012年底,進出口差額為1831億美元,同比減少了6.4%,近兩年我國的對外貿易順差雖然有所收窄,但在2011年上半年仍實現了449.3億美元的順差。高額的貿易順差直接導致了外匯儲備居高不下的增長勢頭,央行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我國外匯儲備余額截至6月末已飆升至31975億美元,同比增長30.3%。分析機構數據顯示,這是外匯儲備增幅自2008年10月以來33個月中首次超過30%。面對高額的外匯儲備,國家必須在市場投放相應的人民幣,高達3.2萬億的外匯儲備形成了巨額的外匯占款,隨著外匯占款的增加,基礎貨幣投放量隨之增加,引發物價上漲,給我國帶來巨大的通脹壓力。
2、進口貿易與勞動生產率傳遞的路徑
中國開放的過程其實體現在出口勞動密集型、技術含量低的商品上,而進口的通常是技術含量高、資本密集型的初級產品和工業生產必需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技術外溢效應帶來的技術改善,并未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在國際市場上以低價格優勢為最大競爭力的特點。這也就決定了中國進口的商品或者服務價格相對更高于國內價格。所以,國際市場上石油、原材料等價格上漲時,導致國內進口這些基礎產品的價格增加,從而引起國內生產產品價格上漲。在關稅水平一定的時,不存在關稅水平減低對進口價格的抵消效應,所以進口額的增加將對國內通貨膨脹造成正向的影響。
對外開放帶來了生產要素的跨國界流動,而隱含在進口商品中的先進技術和工藝也能較好地被國內同行業通過"干中學"的模仿而吸收,進而被推廣,這樣通過進口能較好地影響和提高國內勞動生產率。生產率的提高降低了生產的單位成本,從而也有利于抑制價格的上漲。與此同時,由于前期國內勞動力市場處于過剩狀態(主要是非熟練勞動力),但隨著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在產業升級中政府也采取了培訓、教育非熟練勞動力的措施,這樣不至于因為對外開放而導致某些類型的勞動力效率不能提升而影響國內物價水平,但是由于沒有對服務貿易進行分析,所以服務貿易帶來的影響通貨膨脹可能為正。因此,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與通貨膨脹水平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
3、加工貿易方式
貿易方式多樣化是進出口貿易發展的一大特點,這也是發達國家憑借其現代科技占領國際貿易優勢的一種手段。但是,我國的國際貿易方式比較單一和落后,這就使其對外貿易的活動領域、規模以及競爭能力都相當有限,外貿的經營管理水平又差,特別是非價格競爭能力低,因而多依賴價格競爭方式:抬價進口,壓價出口。目前,我國一般貿易出口和加工貿易出口比重高達97%(各占一半左右),其中外商投資企業的進出口貿易額就占全國進出口總值的37%(其中出口比重為 28%)。加工貿易表面看起來不影響國內物價水平,其實,除外商提供主要原材料和零配件外,我方投入了大量勞動力、水電、廠房、設備及部分輔助材料,這必然通過"前向連鎖"和"后向連鎖"影響國內的工資、水電費及相關設施物料的價格。租賃、互購及補償貿易在購進機器設備和技術時常高估價格,若引進的技術設備能充分發揮作用,就不會出現多大問題,否則,從多方面減少國內商品供給,同時增加貨幣需求。在易貨貿易中也因貿易地位的懸殊而產生種種不等價交換現象。由于科技落后、信息不靈、市場不完善、國際信譽不高,使其在包銷、、寄售、拍賣及招標投標交易活動中常處于不利地位,更不敢接近商品期貨市場,從而處處為通貨膨脹敞開著大門。
四、防范進出口貿易引發通貨膨脹的對策
世界經濟的一體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這將導致前述的兩國貿易模型更加符合現實,總供給總需求的相互影響將繼續深化,并且根據國際經驗,中國的重工業發展還有15年左右,而中國對國際資源的依賴也至少不會少于10年,所以在國際資源的價格將繼續攀升的情況下,防范供需對通脹的影響和成本對通脹的輸入顯得尤為迫切:
1、加快對外貿易結構調整
加快對外貿易的結構調整,盡快完善出口措施。要調整出口補貼的方向,將出口補貼的重點轉向產品價值鏈的研發環節,調整現行的科研和技改政策,推進國內企業的技術和產品創新,促使我國產業獲得動態的比較優勢;要加強宏觀調控,進一步整頓出口秩序,加快建立市場經濟的價格運行機制,盡快形成與國際接軌的價格體系,加強對出口企業的協調管理,避免因出口企業低價競銷而引發貿易摩擦,導致出口市場和效益的流失;要強化中介組織的功能,為出口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應提高現有行業協會的服務功能,建立和完善涉外的律師、會計、審計服務體系,同時加強外經貿管理部門及海關、外匯、保險、銀行、商檢等機構的網絡化建設,為出口企業提供全方位、高效率、規范化的服務。
2、參與進口定價權
爭取進口商品定價權和進口市場多元化。雖然中國是許多大宗商品的原料主消費國,但當前中國參與國際市場商品定價權的能力有限,所以中國應該利用自身在國際市場的地位逐步尋求國際市場價格定價機制的話語權,并能通過建立相應的聯合市場和大宗商品的期貨市場等,尋求自身進口價格的合理性,政府和商會、協會等應積極努力開拓低成本國家的進口市場,實現貿易地理方向上的進口市場多元化。
3、加強國內價格監測預警
加強國際國內價格監測預警,完善關鍵物資儲備體系。中國的價格監測主要著重于國內市場,而更多地忽視了對國際市場關鍵產品價格的監測和預警。在沒有實力決定國際價格的情況下,利用對國際商品價格的正確判斷來引導進出口策略和國內相關物資的生產儲備是一個很有效的抵制通脹輸入的措施。價格的上升并非在一夜之間,有其發展的階段過程,但是一旦發生,調節手段傳導到商品價格會有或多或少的時滯。以目前持續上漲的農產品為例,中國的農產品價格預警體系缺位,而農副產品具有先天的生產周期,所以在反通脹中便處于了不利位置。同時,為了保障國家安全和人民生活,對于石油、糧食等重要物資必須進行國家戰略儲備,從而在發生突發性事件時控制國內物價,減輕國際通脹的沖擊。
4、建立商品價格調節基金制度
價格調節基金是政府為了應付某些商品突發性的市場價格波動,專門籌集建立的用于調控生活必需品等重要商品價格的專項基金,它是供需決定價格下的有效補充。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體系,比如美國的價格支持補貼制度和日本的價格平準基金制度。在應付國際通脹傳導方面,完善的價格調節基金制度可以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目前國家的價格調節基金制度并未能有效完善和全面啟動,所以價格管理部門應當在借鑒已實行此制度的地方政府的經驗教訓,盡早在基金的征收、入庫、使用、監管四個方面進行規范,從而使它在抑制通脹輸入方面發揮有效作用。
5、加強國際交流合作。
通貨膨脹已經成為國際現象,在世界經濟聯動效應下,僅憑一國國內的調控無法完全有效地實現經濟平穩的目的,所以國際上的協同合作是極其關鍵的。對于中國來說,人民幣升值是一個良方,雖然它也會有相應的副作用,比如抑制了出口,但是如果政府能有效地降低儲蓄率和擴大國內消費需求,這將會是一個雙贏的局面:既有效抑制了通貨膨脹,又改善了經濟結構,用名副其實的三駕馬車均衡地拉動經濟增長。
參考文獻:
[1]余珊萍.論開放經濟下通貨膨脹的國際傳導[J].東南大學學報,2002,(3).
[2]黃憲慧,韓海波.中國的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基于因果關系的檢驗[J].經濟理論研究,2006,(1).
[3]游德升.我國進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分析[J].經濟師,2007,(6).
[4]劉華,盧孔標.進出口貿易與通貨膨脹的國際傳導--基于中國數據的實證檢驗[J].金融與經濟,2007,(10).
[5]溫浩,朱建勛.我國進出口貿易對國內通貨膨脹的影響[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8,(3).
[6]田文.進出口貿易對國內通脹的影響路徑分析[J].商業文化(上半月),2011,(8).
篇6
我國銀行貿易融資業務的普遍開展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繁榮和進出口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而得到很大發展。據統計,2007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是1978年的85倍多,已經穩居世界第三位。據海關總署統計,2001至2006年間,我國進出口貿易增長了179%,2007年增長23.8%,其中出口增長27.2%,進口增長20%,全年實現貿易規模1.76億美元進出口貿易的增長,使得企業對銀行融資需求增加,為銀行發展貿易融資業務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但從整體上看,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發展仍然較慢,從國際貿易融資額僅占銀行貸款余額3%的比例中就可看出端倪,對應地貿易融資的收入在銀行的總收入中也是微乎其微,而國外的一些銀行該項業務已占到收入的四至八成。具體分析,目前我國國際貿易融資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
1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授信規模核定隨意性強,標準不一
各家銀行在核定國際貿易融資授信規模標準上有較大區別,有的銀行將國際貿易融資視同流動資金貸款處理,有的銀行則根據融資品種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數,融資政策的制訂多是根據自身對國際貿易融資的理解,缺乏深入、科學的研究。在對國際貿易融資的認識和風險控制上,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有明顯區別,如對打包貸款這一傳統業務,外資銀行在操作流程和手續上要簡化得多,他們更①本文作者:趙陽,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國際貿易學07級碩士研究生注重通過控制貿易全程來達到控制風險的目的,而不是過分關注企業本身的規模和實力。相對而言,國內銀行的國際貿易融資產品流程設計相對不夠科學,手續煩瑣,可操作性不強。
2企業申請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存在擔保難問題
一方面企業在找第三方擔保時,會顧慮對方將來會要求自己提供擔保,進而產生其難以控制的風險;另一方面部分申請國際貿易融資的企業為貿易公司,缺乏銀行認可的固定資產,如廠房、土地等,生產型出口企業的機器設備雖能用于抵押,但抵押率低,而且費用高、手續煩瑣、時效性差,不符合國際貿易融資方便快捷的特點;第三,企業對國際貿易融資產品不熟悉,對各種金融工具不能合理運用。在銀行產品不斷更新、新的國際貿易融資名詞不斷涌現的情況下,大多數企業不能很好地結合自身實際,選擇適合本企業業務特點的業務產品,對各類融資產品無法靈活運用。
3風險控制手段落后
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所涉及的風險有客戶風險、國家風險、國外行風險、國際市場風險和內部操作風險。這些風險的管理需要先進的技術手段將銀行相關部門之間、分支行之間高效有機地聯系起來。而目前我國各國有商業銀行在開展國際業務特別是國際結算業務方面一直沿用的是分散的經營模式,外匯業務處理系統較為落后,國際結算與外匯信貸、外匯信貸與會計獨自運行,缺乏網絡資源的共享和統一協調的管理,以致無法達到共享資源、監控風險、相互制約的目的。
4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方式簡單,新產品開發力度不夠
目前我國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基本仍維持傳統融資方式,即以信用證結算與融資相結合的方式為主,而較為復雜的業務如保理業務、福費廷業務則開展有限。隨著銀行業務國際化和我國加入WTO,國內銀行在科技和管理水平、金融服務及經營方式等方面與外資銀行的差距日益顯現,據統計外資銀行辦理國際結算業務已經占有中國市場份額的40%左右。近年來,根據市場的需要,各家銀行也在不斷推出新的融資產品,但因對業務理解的差異,在業務操作上各有不同,缺乏對各種融資形式嚴格統一的標準,更缺少對各項業務相對比較規范、明細的統計資料。
5國際貿易融資的對象過于集中
受傳統授信業務理念影響,國內銀行融資業務對象集中于優質大中型企業。目前,各大銀行對優質大企業客戶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市場已經逐漸趨向飽和。而近些年來我國中小外貿企業迅速發展起來,目前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60%左右由中小企業實現,在從事跨國投資和經營的3萬多戶我國企業中,中小企業占到80%以上,中小企業已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
針對以上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對商業銀行開展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對策建議:
(1)實行適應國際貿易融資特點的授信規??刂品椒ā?/p>
國際貿易融資的客戶評價標準應有別于對流動資金貸款客戶的評價標準。評價時更多地根據客戶以前在海關、銀行、外匯局、工商、稅務等辦理業務的記錄,在此基礎上,再參考客戶的財務報表反映的經營業績和整體實力。銀行應著手開發建立國際貿易融資客戶信息管理系統,為客戶建立詳盡的業務檔案,通過業務了解客戶及客戶的交易對手,分析其實際履約能力,為國際貿易融資授信提供依據。
根據不同的國際貿易融資產品的特點建立不同的判別標準。不同種類的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所涉及的風險,及該業務所能提供的保證、抵押或質押要求都有區別,銀行所承擔的業務風險也因此有很大不同,銀行應根據不同國際貿易融資產品的特點制訂相應的產品標準及對客戶的授信標準。
(2)采取適應國際貿易融資特點的擔保方式,豐富業務內涵。
首先,針對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特點,創新思維,制訂操作性強的擔保方案。可由企業聯?;蛱峁﹤€人擔保,或開展與社會信用擔保機構的合作,對有條件提供抵質押的企業,可采取動產等質押、應收賬款質押、倉單質押等融資擔保方式。其次,充分引入第三方金融機構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企業面臨的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進口國的國家風險。第三,積極鼓勵出口企業投保出口信用險。第四,加強對企業相關人員的培訓,使其了解銀行的貿易融資產品理解各類產品的特點和實質,適時向企業推介合適的業務品種,發揮理財顧問的作用。
(3)建立科學的貿易融資風險管理體系,加強風險管理。
建立風險防范體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風險,是開展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前提條件之一。如確定融資條件和標準,建立風險指標監督體系,使用外匯交易以保值或降低風險;完善分層授權設置、加強密碼管理;嚴格審查真實貿易背景、認真按照操作規程和審批程序處理;定期與客戶進行溝通,追蹤業務狀況;成立信用審批中心和貿易融資業務部門,集中商業銀行內部有限的信貸業務專家,成立獨立的信用審批中心,以評估客戶的信用;集中目標結算和貿易融資人才資源,成立國際貿易融資業務部門以專業處理貿易融資業務及其可能形成的業務風險,利用人才優勢事前防范和事后化解各種業務風險。
(4)更新觀念,積極創新國際貿易融資產品。
首先,應在傳統的國際結算業務,如L/C、托收、信用證等業務的基礎上,根據對國際市場的分析,不斷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如保理、福費廷等新業務在我國尚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當前應適當引導客戶對貿易融資的產品需求,逐步推出國內保理、福費廷、票據貼現等有市場前景的業務品種。其次,國際貿易融資的產品設計要與貿易鏈有機結合,從貿易環節出發設計產品,才能有效地解決企業在采購和銷售中的融資需求。再次,要根據客戶的需求量身定做國際貿易融資產品,將傳統方式與新的國際貿易融資方式結合起來,使國際貿易融資服務“增值”。亦可根據客戶的需求,為客戶提供包括定單融資,動產質押開證、進出口保理、全球互聯網托收、網上開證等不同類型的創新產品,解決客戶在不同的貿易環節中的個性化需求,利用科技平臺為企業提供高效優質的增值服務。
(5)依托全方位多系列的產品,培育多元化的貿易融資客戶。
篇7
(一)對上海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及分析
1.2005年7月21日~12月31日匯改半年對上海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自2005年7月21日起實施,截至2005年12月31日人民幣匯率為8.070 2,升值2.56%。上海進出口貿易統計:2005年出口907.4億美元,同比增長172億美元;進口956.2億美元,同比增長100.2億美元,貿易逆差由2004年的130億美元縮減到49.02億美元。其中,2005年下半年出口480億美元,較上半年出口427億美元,增加53億美元;下半年進口511億美元,較上半年進口445億美元,增加66億美元。2005年出口增速23.42%,較2004年的出口增速51.70%下降了28.28%。
2.2006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匯改對上海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2007年12月31日人民幣匯率為7.304 6,期間累計升值13.30%。上海進出口貿易統計:2007年出口1 439億美元,同比增長303億美元;進口1 390億美元,同比增長251億美元。貿易順差48.43億美元。出口較上年增速1.5%,進口較上年增速2.87%,進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人民幣升值導致上海企業的匯兌損失達1 022億元。
2007年出口產品結構中,機電產品增長1.98%,高新產品增長0%,紡織產品下降1.71%;進口產品結構中,機電產品下降0.36%,高新產品增長2.81%,紡織產品下降0.63%。
3.2008年7月21日匯改3周年對上海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2008年7月21日匯改3周年,人民幣匯率為6.827 1,累計升值21.23%。上海進出口貿易統計:2008年上半年出口805億美元,進口771億美元,較匯改前2005年上半年同期相比,出口下降了1.33%,進口增長14.58%,貿易順差33.70億美元。
2008年上半年出口產品結構中,機電產品增長4.87%,高新產品增長4.07%,紡織產品下降5.08%;進口產品結構中,機電產品下降1.99%,高新產品下降3.38%,紡織產品增長1.73%。匯改對進出口產品結構調整有略微的影響。
(二)匯改對調研樣本企業進出口的影響及分析
課題組對紡織服裝、高新技術、鋼鐵、其他等4大行業的13家進出口企業進行了調研,情況如下:
1.樣本企業的基本情況
13家進出口企業中:國有企業8家、外商獨資企業3家、股份制企業1家、民營企業1家,分別占61.54%、23.08%、7.69%與7.69%;
從企業類型分:貿易企業10家,生產企業3家,分別占76.92%與23.08%;
以出口產品分:紡織服裝行業4家,高新技術行業4家,鋼鐵行業2家,其他行業3家。分別占調研企業總數30.77%、30.77%、15.38%和23.08%;
在調研企業中,進出口規模1億美元以內3家,1~4億美元8家、4億美元以上2家。其中:出口占50%以上的11家,進口占50%以上的2家;
這些企業中員工人數200人以下的6家,200~1 000人的4家,1 000人以上的3家;
從出口市場看,主要出口市場為美國與歐盟(占出口額44%以上)的企業8家;主要出口市場為美國與港臺(占出口額87%)的企業1家;東南亞1家,占出口額75%;東盟與非洲1家,各占出口額50%;非洲1家,占出口額60%。本次被調研的行業,13家進出口企業比較具有代表性。
2.人民幣升值(2005~2008年)對企業整體及主要產品的影響
(1)根據調查問卷提供的信息顯示
①紡織服裝類企業出口額下降8.49%,年換匯成本下降16.58%,經營現金凈流量增長6.85%,利潤總額增長15.18%。匯改3年主要產品銷售收入減少333 888萬元。
②高新技術類企業出口額增長201.76%,經營現金凈流量增長102.35%,利潤總額增長347.21%。匯改3年主要產品銷售收入減少30 100萬元。
③鋼鐵類企業出口額增長38.41%,換匯成本下降21.53%,經營現金凈流量下降491.63%,利潤總額下降7.71%。匯改3年主要產品銷售收入減少5 792萬元。
④其他行業類企業出口額下降64%,換匯成本下降19.03%,利潤總額下降0.13%。匯改3年主要產品銷售收入減少40 139萬元。
(2)調查分析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對各企業的影響因各企業進出口比率、企業業務性質、風險轉嫁能力以及金融避險準備的不同而各有差異。在人民幣作為記賬幣種的情況下,人民幣升值有利于凈進口企業,而不利于凈出口企業;自營進出口業務中,匯率帶來的風險主要由企業自行承擔,而業務中的匯率風險則可以通過談判與供貨方和購貨方協商由3方共同承擔;企業產品在國際市場占有率越高,技術專有程度越高,則企業轉嫁風險的能力越強,反之則越弱。
3.根據調查資料顯示,不同行業對人民幣升值的承受能力呈現分化態勢
(1)人民幣升值對紡織服裝行業負面影響較大,企業承受能力弱。紡織服裝行業是一種附加值較低的行業,勞動密度高,產能較大,結構雷同,市場重疊,議價能力差,加上國內物價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壓縮了企業利潤空間。人民幣快速升值后,出口產品的利潤空間受到內外兩頭擠壓,價格優勢逐步減弱。一些企業為不放棄國際市場,考慮用其他業務彌補主營出口業務的虧損。
(2)鋼鐵行業受匯率的影響目前不十分明顯,鋼鐵行業的特點決定了其對人民幣升值有較強的承受力。今年上半年鋼鐵產品國際市場需求旺盛,賣方的議價能力較強,其出口產品有提價的空間。另外,鋼鐵原材料進口比重大,人民幣升值節約了大量的進口成本,匯兌收益大于出口匯兌損失。
(3)高新技術類企業短期內對匯率影響能承受。高新技術類企業屬于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產品附加值高,利潤較厚。產品通過升級換代,可以逐步緩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二、外貿企業對人民幣升值的態度和采取的措施
(一)根據調查問卷信息顯示
1.匯率調整方式選擇:13家進出口企業中選擇“緩慢漸進,小步慢步升值”方式的12家,占92.31%;選擇“一次性調整,相對穩定”方式的1家,占7.69%。
2. 人民幣兌美元繼續升值的態度選擇:選擇“不放棄外貿業務,考慮用其他業務彌補外貿業務的虧損” 的12家,占92.31%;選擇“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到6,本企業考慮放棄外貿業務”的1家,占7.69%。
3.在課題調研過程中,我們上門走訪了一些企業,聽取了企業老總和一線業務人員的意見。他們認為:進出口企業代表的不僅僅是我國成千上萬家進出口企業本身,而是代表著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歷史發展而形成的“水龍頭”。這個“水龍頭”開關后面關系著成千上萬家外貿生產企業、加工貿易企業,關系著幾億農民工兄弟的勞動就業問題。而中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與地區的最大的區別、特色與優勢就是13億人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就是以出口為導向、廉價勞動力為支撐、引進外資的發展中大國的經濟格局,現在想劇變為以內需為導向、品牌技術為支撐、對外投資的發達大國的經濟格局,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今年以來,上海地區經濟發展從前幾年的高增長、低通脹、高就業演變為高增長、高通脹、低就業的不利趨勢。企業及員工收入略有增長,但由于受通脹影響,人民幣表面升值、實際對內對外都貶值,這樣的宏觀調控沒有得到良好的實效。
(二)對人民幣升值的態度和措施
通過調查,我們可以看出,外貿企業對人民幣兌美元繼續升值是有預計的,并可以承受人民幣升值緩慢漸進,即小步慢步升值。大部分企業對人民幣快速升值有一定的準備,除盡早結匯以應對可能發生的影響外,還根據各自的情況采取各種措施。
1.一般企業采取的措施
(1)調整企業經營。一是更新產品,調整產品結構;二是提高產品附加值,提高產品價格,提高自身議價能力;三是調整貿易發展方式;四是培育自主品牌,增強核心競爭力。
(2)增加貿易融資和結算幣種的選擇。通過銀行提供的進出口押匯、福費廷以及保理等結算融資方式提前收匯;有不少企業在出口收匯方式中,以預收貨款的方式來降低匯率波動的風險;部分企業增加了非美元結算幣種。
(3)利用金融避險工具,減少匯兌損失,控制匯率風險。匯改后,境內外人民幣遠期價格的差距逐步縮小,企業進行遠期結售匯交易的積極性增強。遠期結售匯交易是當前企業運用的最為直接有效的規避匯率風險的手段之一。
2.大型企業采取的措施
(1)加快貿易結構調整、自主品牌建設、“走出去”三大戰略的實施步伐,不斷提升貿易發展的質量。
(2)加快打造設計打樣研發、生產供應銷售網絡、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三大平臺的產業鏈,不斷提升貿易發展的能級。
(3)加快改革改制、搞活體制機制、領軍人物建設三大抓手的運作,不斷提升貿易發展的活力。
此外,還有不少企業為不放棄國際市場,對人民幣升值造成的虧損,“痛并忍受著”,采取多方措施:對外與外商客戶在簽訂進出口買賣合同時爭取到“匯率保值條款”,明確匯率變動時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對內與加工工廠在簽訂進出口加工合同時也要爭取明確“匯率保值條款”,內外結合形成“三位一體”的防范和化解匯率風險的鏈條。有進出口企業反映:2008年各項成本上漲約30%~35%,而企業自行消化約5%~10%、外商提價約3%~5%、工廠壓價約3%~5%。企業承受已到極限。
但不得不指出的是,部分中小企業對匯率調整預期不足,簽訂合同時對匯率風險有所忽視。目前雖想通過提高產品價格來彌補利潤損失,但由于企業產品議價能力較低,如出口企業的產品處于買方市場,又缺乏競爭力的,貿易磋商的難度較大,造成客戶流失,企業被迫關閉或轉行。
三、調研對策建議
在本次調研過程中,我們通過發放調查問卷、上門走訪、座談討論、咨詢專家、收集資料等多種方式聽取來自各方面的不同聲音,我們深切地體會到人民幣升值及其外匯風險防范工作是一項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具有戰略性的系統工程。首先,在要素上涉及戰略戰術思想的運籌帷幄;其次,在空間上涉及政府相關部門、銀行、企業等相關組織;另外,在時間上涉及到交易風險、換算風險與經營風險等,這就需要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以企業為主體、銀企合作、政府相關部門牽頭等齊抓共管,始終堅持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的三大總體戰略指導原則,始終堅持以我為主、市場沉浮、以穩代升的三大戰術對策措施,并建立能事前預警、事中監控、事后反饋的人民幣升值及其外匯風險防范體系。主要對策建議如下:
(一)要素方面
1.戰略戰術――人民幣升值及外匯風險防范工作是一項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總體戰略及其國際貿易分工發展緊密相關的戰略性、長期性、重要性工作。只是目前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的深化才體現得尤為突出,表面上看起來是一項階段性工作,實質上是一項事關我國經濟安全、社會就業、涉外企業的轉型與發展等熱點話題并帶有戰略性、復雜性、長期性的大事,這項工作歸根結底取決于我國在國際經濟及國際貿易發展中的實力與作為。有實力才有話語權,因而應對人民幣升值,我國一定要確立“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的戰略戰術思想,始終堅持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的總體指導原則。正因為人民幣升值是我國經濟發展必然的、長期的趨勢,為此,外匯風險防范工作也是一項必然的、長期的工作。人民幣升值的速度要與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速度及改革進程、涉外企業的承受程度及轉型速度相匹配,要留有足夠的空間及時間的回轉消化余地。
2.理念意識――根據當代最新管理理論,任何一個國家或一家涉外企業(包括外貿企業),其理念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結果,顯而易見一個國家或一家涉外企業的戰略戰術思想的正確與否決定其行動與結果的成敗。目前,我國涉外企業面臨經濟全球化的客觀環境,面對人民幣升值及外匯風險防范,外貿企業首先應該從觀念上給予重視,可以通過增加未來預期現金流、降低匯率風險給企業帶來的損失,通過風險管理穩定企業的經營收入或支出,確保企業日常經營活動的正常運行。建立企業風險管理機制,借鑒和引進國外和成熟市場的風險管理方法和經驗,建立風險監控體系,加強風險培訓,掌握風險管理方法和技術,來化解匯率變化對我國外貿企業的沖擊。
3.人才培養――做好外匯風險防范工作,政府及涉外企業要培養熟悉國際金融游戲規則、外匯管理和外貿經營的專業人才。從國際經驗來看,衍生產品市場的高速發展需要大批從事相關設計、估值、交易、風險管理的專業人才。目前,中國風險管理的專業人才還非常匱乏。國內已有多所高校開設了諸如金融工程、世界金融、金融風險管理等專業。但國內在這個領域內的人才培養,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與國外金融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要加強本土金融工程人才培養、交流與合作。國內企業,特別是金融服務單位和外貿企業可以根據本單位的要求,建立風險管理部門,引進和儲備風險管理的專業人才。
(二)空間方面
1.政府部門――齊抓共管
人民幣升值及外匯風險防范工作不僅僅是涉外企業一家需要轉變經營發展方式,而是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共同管理,從我國國家經濟安全的高度、經濟發展轉型的難度這個實際出發,結合國際貿易發展形勢,有計劃、有步驟地搞好并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及其外匯風險防范工作,制定可行政策。在堅持自主性、可控性、漸進性的總體指導原則下,各部門齊抓共管,以確保我國經濟安全與外向型經濟又好又快可持續發展。
2.銀行金融――開拓創新
加快金融衍生產品的開發,完善一年期以上避險產品。目前,國內可供選擇的金融衍生產品不多,企業對這些產品的應用則更少。僅有的遠期結售匯業務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銀行要結合國際貿易發展及我國外匯管理的實際情況,逐步開發更多更好的防范外匯風險的金融新品種;開發涉外中小企業融資品種,并提供融資便利。
另外,涉外企業要主動與銀行開展長期的、雙贏的銀企合作。有一定進出口規模的外貿企業,都可以與銀行就結匯匯率(爭取高于買入價)、開證通知費及其他手續費等進行優惠政策談判。一年創收少則幾十萬、多則幾百萬以上,效益十分可觀,也有利于銀行業務的穩定與集中。保險企業也可以結合外匯風險及進出口業務風險等新形勢,不斷開發新的保險品種。
建議結合國務院新修訂的《外匯管理條例》,真正實行人民幣匯率從1996年的以市場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到以市場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轉變,真正實行從過分依賴虛擬的美元及債券到依賴自已現實的有實物平價購買力的人民幣及一攬子貨幣的轉變。考慮采取“以穩代升”的戰略轉變,強調宏觀調控與市場運行的有機結合。
由于我國廣泛采用以美元為主的國際貿易結算制度。匯改3年來,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導致企業匯兌損失嚴重,僅2006、2007年兩年人民幣升值導致上海企業的匯兌損失就達1 022億元。我們的銀行、金融機構及管理部門是否可以研究“人民幣作為國際結算貨幣的問題”,以緩解人民幣升值給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我們認為,人民幣作為國際結算貨幣是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重要步驟,也是目前我國資本項目在開放的情況下提升人民幣國際地位的重要途徑。當然,研究這一問題涉及面很廣,結算流程再造,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套政策的支持。但是,我們認為這是一條必然發展之路。
3.中介機構――服務貿易
各類咨詢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要抓住機會,主動為涉外企業提供法律咨詢、會計和評估等配套服務工作;各涉外企業協會、會計學會等組織可開展有關人民幣匯率改革及防范外匯風險方面的知識性講座,做好行業政策協調與防范外匯風險的教育、培訓、宣傳及經驗交流工作;幫助建立完善風險管理體系。首先,以適合企業的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標準為基礎,結合企業的業務特點,制定一套可操作的方法,作為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系統執行工作的依據;其次,成立信息安全管理部門,明確其任務,并在執行安全管理工作方面賦予相應權利,以保證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系統真正發揮其價值;最后,借助必須的工作流程系統,監督風險管理和風險評估工作的狀態、過程和最終結果,以體現信息安全管理部門存在的價值。通過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將從各部門傳遞過來的信息,進行綜合評估,測定企業在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并把監控和測評的結果反饋給企業的決策層以及相關部門,防范企業風險。
4.外貿企業――強化管理
強化企業自身的風險管理能力:
(1)改變經營運作和結算方式。在人民幣匯率處于單邊上揚趨勢下,企業提高出口產品價格、增加內銷比重是規避匯率風險最直接的辦法。對于進出口頻繁的外貿企業來說,可以通過配比(Matching)的方式來實現貨幣風險管理。配比,即在一段時間內,通過保持進出口貿易總額在幣種、金額和收付時間上完全相同,從而抵消匯率變動影響。在結算幣種的計價選擇方面,原則上使用“收硬付軟”,即在出口貿易中力爭硬貨幣計價結算,在進口貿易中力爭軟貨幣計價結算。此外,企業也可以通過匹配資產與負債的期限和貨幣結構防范匯率風險。當人民幣匯率有升值預期時,出口商應盡量多使用即期信用證、跟單托收結算,少使用賒銷結算,爭取盡早收匯;進口商應盡量多使用遠期信用證或延期付款信用證、D/A跟單托收、賒購結算,爭取推遲付匯。
(2)靈活運用金融衍生產品。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具有杠桿效應,其主要功能是為了對沖風險和套期保值,有利于企業的資產負債管理,有利于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當前,我國比較成熟的金融衍生產品有遠期結售匯、外匯掉期交易等等。在我國,運用金融衍生產品是除貿易融資之外,企業使用最多的匯率避險方式。但我們也應看到,金融衍生產品作為匯率風險管理工具,也是把“雙刃劍”,其本身固有的風險性和金融衍生工具運用的復雜性似乎有些讓人望而卻步。所以,應該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規范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行為,以既定的制度和應急措施來防范意外沖擊,從而有效地管理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風險。
(三)時間方面
對于外匯風險可根據經濟活動中的時間不同、階段不同,采用多種方式防范。外匯風險,又稱匯率風險(Exchange Rate Risk),是指經濟主體在持有或運行外匯的經濟活動中因外匯變動而蒙受損失的一種可能性。外匯風險可分為交易風險(Transaction Risk)、會計風險又稱換算風險(AccountingRisk)、經營風險(Operating Risk)3種。
1.防范交易風險
(1)遠期外匯買賣(包括擇期外匯交易)。外匯買賣雙方據外匯買賣合同約定的日期、匯率進行交割,以固定的進出口成本來避免外匯風險。
(2)掉期外匯買賣(包括貨幣、利率掉期)。外匯買賣雙方對貨幣、利率進行短期與遠期的掉期防范匯率風險。
(3)外匯期權交易(包括買入、賣出期權)。在金融市場上以相對固定的代價獲得在一定期限內以約定匯率價格買進或賣出一定數額的某種外匯的權利。
(4)調整流動資金余額法。可通過減少流動資金余額中的軟貨幣比例,提高硬貨幣比例來防范匯率風險。
(5)調整信用期限法。出口時若計價貨幣看漲,則應延長支付信用期;進口時則相反。
(6)選擇合適貨幣法。出口貨物時用硬貨幣收匯,進口貨物時用軟貨幣付匯結算。
(7)再開票中心法。國際化或集團型企業條件下,可建立再開票中心,既可以抵銷部分交易風險,又可節約固定費用,并爭取匯率優惠。
(8)貨幣互換法。進出口貨物時使用可能帶來利益的貨幣替換可能帶來損失的貨幣。
(9)匯率保險法。西方發達國家均有此種保險做法,現在我國外貿企業集團中的海外企業可參考該種做法,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化,相信不久的將來國內也有此種保險做法。
(10)易貨貿易法。當人民幣匯率升值時,可采取易貨貿易、引進設備及原料等方法,減少結匯風險。
2.防范換算風險
(1)外幣資產凈暴露法。當所在國貨幣升值時,應增加該種貨幣資產、減少該種貨幣負債;貶值時則相反。
(2)配對管理法。這是一種使外幣流入與流出在幣種、數額、時間上相互平衡的方法,包括同一種貨幣的資產與負債、收匯與結匯的自然配對及不同貨幣的正相關配對。
(3)凈額結算法。當人民幣匯率升值時,用進口付匯軋抵出口結匯,減少出口結匯的凈額,減少人民幣匯率升值帶來的損失。
3.防范經營風險
(1)多元化戰略(包括經營多元化、資金多元化)。經營多元化包括產銷地點、貿易伙伴、產品品種、產品結構等多元化,資金多元化是資金的籌集與運用的多渠道、多去向、多區域等,以減少匯率變動的風險。
(2)營銷管理戰略。國際化或集團型企業條件下,當子公司所在國貨幣貶值時,母公司指令其擴大銷售額或提高產品定價來增加銷售收入,部分抵消母公司現金流入減少的損失;升值時則相反。
(3)生產管理戰略。國際化或集團型企業條件下,當子公司所在國貨幣貶值時,母公司指令其擴大生產替代成本上漲的進口投入品,減少成本、提高利潤收入,避免匯率變動風險;升值時則相反。
課題組組長: 王曉華 上海市外經貿會計學會
課題組成員: 陳小五 上海市金融學會
瞿志明 上海對外貿易學院
鄭步芬 上海市對外經貿委員會
徐志龍 上海世博(集團)會展管理部
鐘哲天 上海外經(集團)有限公司
戴繼雄 上海蘭生(集團)有限公司
戎 蓉 上海絲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陳金姝 上海漢森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孫國民 上海浦東進出口有限公司
篇8
參考文獻
[1]林娟娟,王勛銘.甘肅省進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的協整分析[J].消費導刊.2007年08期
[2]張慶君.遼寧省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3]吳錦峰.基于FTD的湖北GDP增長實證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07年03期
[4]戴德鋒.甘肅省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5]陳淑蕓,尉浩,馬江波,王青志.天津市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價格月刊.2007年02期
[6]張冰,金戈.進口貿易與經濟增長的研究綜述[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7年02期
[7]王正儒.寧夏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分析[J].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4期
[8]張洪峰.我國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分析[J].統計與咨詢.2006年05期
[9]張玉明,聶艷華.對外貿易對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的牽動作用分析[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10]楊海水,趙大平,范方志.進、出口對我國經濟增長作用的比較[J].統計與決策.2006年12期
參考文獻
[1]唐海燕.進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作用機制與風險度量[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2]周帥,于淼,楊宜勇.我國價格傳導機制的實證分析[J].中國物價.2008年09期
[3]沈學楨,黃帥.美國經濟下行變動對我國港口(對美)凈出口的影響[J].港口科技.2008年07期
[4]陳丹丹,任保平.需求沖擊與通貨膨脹——基于中國的經驗研究[J].當代財經.2008年06期
[5]林劍平.中國歷次通貨膨脹的原因與啟示——基于貨幣因素和體制因素的雙向視角[J].世界經濟情況.2008年06期
[6]溫浩.論貿易對中國通貨膨脹的影響[J].金融發展研究.2008年05期
[7]周望軍,葛建營,王小寧,侯守禮.價格傳導問題綜述及量化分析[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8]薛迎春.中國貨幣市場失衡與國際儲備波動聯系——基于1994年~2004年的實證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7年10期
[9]程國平,方蘇立.關于我國邊際消費傾向的探討[J].商業時代.2007年26期
[10]魏杰.探求流動性過剩的化解之道[J].中國金融.2007年17期
[11]熊仁宇.成本推動型通脹考驗央行調控智慧[N].21世紀經濟報道.2008(013)
參考文獻
[1]唐海燕著.中國對外貿易創新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吳瑩等著.中國進出口貿易預測與分析[M].科學出版社,2005
[3](美)杰弗里·薩克斯(JeffreyD.Sachs),(美)費利普·拉雷恩(FarrainB.Larrain)著,費方域等譯.全球視角的宏觀經濟學[M].上海三聯書店,2004
[4]范從來等著.通貨緊縮國際傳導機制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3
[5]李杰等編著.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6]程祖偉,韓玉軍編著.國際貿易結算與信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7]唐海燕編著.國際貿易學[M].立信會計出版社,2001
[8]李曉西著.現代通貨膨脹理論比較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參考文獻
[1]樂平.2008年中國匯率大觀[J].中國自行車.2008年04期
[2]黨明燦.人民幣幣值高估或低估的標準分析[J].河南機電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5期
[3]葉莉,郭繼鳴.利率平價的人民幣匯率與利率關系的實證研究[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4]宋磊.淺析我國人民幣升值的影響因素[J].硅谷.2008年16期
[5]周義,李夢玄.我國匯市和股市相關性的實證研究[J].科技與管理.2009年01期
[6]任兆璋,寧忠忠.人民幣匯率預期的ARCH效應分析[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12期
[7]王穎.我國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影響因素的計量分析[J].哈爾濱理工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8]焦桂梅.通貨膨脹的原因及解決的措施[J].硅谷.2009年08期
篇9
關鍵詞:進出口業務 會計核算 核算特點與難點
在我國一家藥品企業,自從2004年創建以來,到目前為止一直在進出口會計核算業務上有著不斷的摸索和進步。由于藥品行業本身的嚴格性和關鍵性,必須嚴守有關藥品管理法律法規的規定并按照進出口條例和規定進行。面對這樣需要嚴格規范的進出口要求,此企業在自身的管理上進行了大力的改革。于2008年開始引入網絡管理模式,聘請了專業的會計師進行所有數據和銷售狀況以及過程的統計,在公司上上下下進行了嚴格的相關進出口程序的培訓。在2009年的時候,公司的網絡以及各項數據核算程序已經大體上健全,進入了進一步提高效率的階段。在業務人員以及會計人員進行工作的同時,會有專門的負責人進行進出口事宜的跟蹤處理以及跟蹤檢查,對全程進行直接或間接的監控,保證進出口流程的安全規范。
在突破了開始一系列的技術難關以及人員管理難題之后,此藥品企業在2011年的時候被國家評為了示范藥品企業,并取得了業績上的大幅度增長。
對于其他進出口企業來說,也同樣具有著自身的特殊性和普遍特點,那么,就大多數企業而言,我們來了解一下進出口業務會計核算的難點以及應對的方式方法。
一、對于不同的幣種和各類數據記錄記錄方式要制定專門的管理賬戶以及記錄界面
進出口企業的成本核算,收入和支出,利潤和費用等內容在計算起來的時候需要更加多元化的方式,針對不同的國家以及不同的幣種要具有自己專門的記錄和整理方式,在計算自身企業的成本以及各項利潤等內容的時候要同時計算并整理出人民幣以及外幣的數據賬目,從多個渠道進行正確的匯總和整理,取得準確的數據結論。
當然,由于幣種的不同,同樣必不可少的就是明確各國與我國幣種的匯率。在絕大多數的進出口業務當中,一般都是用不同國家的外幣進行賬款的流通和交易,為了更加規范會計核算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在進出口企業的會計核算內容當中,必須要明確各項匯率浮動情況,做出精確的記錄,將企業中各項收入和支出做出專門的賬目,以明確企業的財務實際狀況。
這樣一來,在做到充分考慮人民幣以及外幣的不同價值和不同匯率的前提下,會計核算所要負責的便是在精確計算出收支情況以及商品流通各個環節的費用的基礎上,進行多幣種的考核和結算,從多個方面來考核本企業的經營盈虧狀況,為領導者制定今后的營銷策略做出可靠的依據。
二、嚴格遵守相關規章制度以及各國的法律法規
對于進出口會計核算來說,其另外一項關鍵職責是要保障企業的核算制度在遵守我國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還要兼顧到各國的經濟法規,在商品流通和經濟業務進行的過程當中,避免由于違反規章制度而引發的后果和不良事件的發生。
對于會計核算部門來說,要考慮的因素還包括了社會經濟政策以及政府經濟政策的指向。由于改革開放的進程加快,我國各個企業的經營方式和經營理念都有著巨大的變化,在進出口業務當中,各種行業帶來的選擇也是多種多樣,無論進出口企業從事著的是哪一項進出口業務,都會受到國家政策的影響,對于某些進出口業務來說,我國有著鼓勵政策,而還有一些進出口業務,我國是具有限制性的。這些都會受到當代經濟發展的狀況和我國的發展實情的影響。
三、商品流通以及交易規則有眾多不同
進出口業務會計部門在進行數據整理和交易記錄的時候都會發現我國與其他國家在進行成本錄入,銷售匯總以及各方面的賬款整理的時候,會與別的國家有著方式上的差異。這些差異一般會體現在,賬款和交易款項的具體時間點上或者是各國對于商品流通的不同政策規劃上。這樣一來,無疑帶給進出口業務會計核算在內容上的差異和繁復。
四、針對進出口業務會計核算中的難點制定有效的應對措施
(一)分類分層次進行賬目記錄
很多從事進出口事業的企業,自身有同時從事著本國的商品流通事業,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在會計核算的時候分列出多個并行的賬目,將內外貿業務分別核算。要將國內的銷售和成本記錄數據和進出口業務方面的數據進行明確的劃分和不同方式的處理,以適應稅務,海關及外匯管理等部門的監管需求和出口退稅的處理。
(二)核算方式要由專業的會計核算人員進行并互相之間進行監督和協助
在進出口業務所需的復式賬戶當中,有關各項業務的核算原則和匯總方式有有著非常強的專業指向性,不但要有專業的計算方式,還要充分的考慮到國際上的匯率以及經濟原則等問題,在進行記錄和匯總工作的同時,要充分將不同時期的不同匯率差異考慮在內,使得記錄在案的數據具有實效性。
(三)協調好與進出口業務相關的各項業務
對于我國來說,進出口業務是國家經濟管理的其中一項重要內容,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和社會發展的平衡和穩定,我國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對進出口業務的外匯業務和商品流通過程進行管理和規范,其基本的內容包含了對于外匯收支和去向的管理,由于我國的外匯管理針對資本項目和一般項目的管制級別不同,應當按照有關的法律法規,將進出口業務當中的各項外匯進行妥善處理。
在此項管理原則當中,主要內容包含了:進出口企業首先要在所屬地區和管理部門進行登記;在進行各項進出口業務之前首先要遵循經濟管理方針領取外匯業務的審核手續,在進行商品進出口流通的時候,要配合海關管理部門進行審查和監管,不得違反各個環節的審核管理原則;在具備了進出口業務的合法手續和資格之后,要將必要的業務銷售憑據和進出口有關的各項審查手續報給專門的管理部門進行記錄在冊。
(四)會計核算賬目當中各個款項的管理和結算要準確無誤
在進出口業務會計核算的內容當中,外匯結算有電匯(TT),信用證,托收等幾種方式,而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又擁有了網上轉賬,網上匯款等便捷的方式,對于進出口業務的會計核算部門來說,不妨根據各自企業的不同情況以及交流業務過程的具體要求和形成來進行賬目款項的管理,選取最為快捷且方面核實和記錄的方式來進行款項的結算和付清。在多種結算方式當中,為了安全可靠,可以盡量選擇電匯(TT)或信用證等有第三方銀行進行擔保和監督的付款方式,不但可以增強交易雙方的可信度,還可以確保賬款和交易過程的安全清晰。
綜上所述,進出口業務有著其特有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國家對進出口業務管理的部門和法規較多,在我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針對進出口貿易的政策變化也較快,近2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辦法》,《人民幣跨境結算試行辦法》等重要的法規。會計核算部門應當針對新的形勢制定不同的賬務處理方式,在遵循國家經濟政策和各國國際管理的前提下,運用現有的先進技術手段進行有效會計核算。
參考文獻:
篇10
一、單項選擇題(在下列各題答案選項中,選出一個正確答案)
1、下列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的性質表述正確的是:―。
A、進出口貨物的監督管理機關
B、國家的進出國境的監督管理機關
C、國家的進出關境的監督機關
D、國家的進出關境的監督管理機關
2、下列對我國現行的緝私體制表述正確的是 :―。
A、海關負責組織、協調、管理全國打私工作
B、聯合緝私、統一處理、綜合治理
C、各執法部門獨立緝私
D、地方公安機關負責緝私
3、下列對海關偵查走私犯罪公安機構履行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職責時,應當依照的規定表述正確的是: ―。
A、《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
B、《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C、《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D、《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
4、各有關行政執法部門查獲的走私案件,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應 ―依法處理。
A、自行 B、移送檢察院
C、移送海關D、移送海關緝私局
5、下列對海關審查確定進出口貨物完稅價格的基礎價格表述正確的是: ―。
A、正常成交價格 B、正常到岸價格
C、正常申報價格 D、成交價格
6、下列對報關企業接受委托人的委托辦理報關手續時,應當對委托人所提供情況的真實性進行審查表述正確的是 ―。
A、簡單審查B、嚴格審查
C、進行調查D、合理審查
二、多項選擇題(在下列各題的答案選項中,選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正確答案)
1、下列對海關執法依據表述正確的是:―。
A、《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 B、《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
C、《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D、《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條例》
2、下列對海關監管對象表述正確的是:―。
A、進出境貨物
B、進出境的各國貨幣
C、利用管道輸送出口的天然氣
D、各國駐華使領館用品
3、下列對海關偵查走私犯罪公安機構的主要職責表述正確的是:―。
A、對海關監管區的治安保衛工作
B、對海關調查部門查獲移交的走私犯罪案件和走私犯罪嫌疑人依法進行偵查、拘留、執行逮捕和預審工作
C、對地方公安機關移交的非走私犯罪案件的調查、處理
D、負責對全國涉稅走私犯罪案件的統計、綜合分析。
4、下列對海關根據有關規定,復制與進出境貨物有關的單證表述正確的是:―。
A、原產地證明
B、收發貨人自有倉庫管理單據
C、企業會計賬冊
D、電子數據資料
5、下列對必須依法經直屬海關關長或者其授權的隸屬海關關長批準,方可實施的權力表述正確的是:―。
A、查閱進出境人員的證件
B、在海關監管區和海關附近沿海沿邊規定地區,拘留走私犯罪嫌疑人
C、在海關監管區和海關附近沿海沿邊規定地區以外,調查走私案件時檢查有走私嫌疑的運輸工具
D、在調查走私案件時,查詢案件嫌疑人員在金融機構的存款、匯款
6、下列對自營進出口企業進口貨物,可以為其報關的報關員表述正確的是:―。
A、本企業報關員
B、國際貨運公司報關員
C、其他進出口公司報關員
D、專業報關行報關員
7、下列對屬于抗拒海關監管行為表述正確的是:― 。
A、進出境運輸工具違抗海關命令逃逸的
B、因關稅繳納與海關發生爭議的
C、毆打、侮辱海關執法人員的
D、以武裝掩護走私的
三、判斷題(對下列各題正確與否進行判斷,認為正確答“對”,認為錯誤答“錯”)
1、對進口貨物,海關將按照接受申報的日期統計。
2、申請人可以就同一項海關事務同時向兩個直屬海關提出行政裁定。
3、海關在查驗進出境貨物、物品時,損壞被查驗進出境貨物、物品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4、納稅人認為海關征稅有錯誤或者法律適用不當時,可以向海關申請復議,但同時應當在法律規定的時間內按海關核定的稅額繳納關稅。
5、個人進出境物品超出自用合理數量的,不列入海關統計。
6、海關發現進出口貨物有侵犯備案知識產權嫌疑的,應當立即書面通知知識產權權利人。知識產權權利人在規定的時間內未向海關提出申請或者未提供擔保的,海關不得扣留貨物。
習題答案及淺析(三十五)
26、 【答案】 B、50000000公斤
【淺析】 《規范》規定:“凈重” 是指貨物的毛重減去外包裝材料后的重量,即商品本身的實際重量。填報進出口貨物實際凈重,計量單位為公斤。該題所及貨物為5萬噸散裝小麥。因此,凈重應填報為:50000000公斤。
27、 【答案】 B、 0
【淺析】 《規范》規定:“集裝箱號”是在每一個集裝箱箱體兩側標示的全球唯一的編號。集裝箱數量四舍五入填報整數,非集裝箱貨物填報為“0”。 該題所及貨物是非集裝箱運輸方式入境的設備。因此,集裝箱號應填報為:0。
注意,非集裝箱貨物本欄目不得為空。
28、 【答案】 A、免填
【淺析】 《規范》規定:“批準文號”用于填報出口報關單的《出口收匯核銷單》編號。該題所及貨物為海運進口設備。因此,批準文號免予填報。
29、 【答案】 B、0000200601429
【淺析】 《規范》規定:應申領進出口許可證的貨物,必須填報商務部及其授權發證機關簽發的進出口許可證的編號。該題所及貨物為國家限制出口的高純度鈣。因此,許可證號應填報為:0000200601429(《中華人民共和國兩用物項和技術出口許可證 》編號)。
30、 【答案】 B、技術改造(403)
【淺析】 《規范》規定:“征免性質”是指海關對進出口貨物實施征、減、免管理的性質類別。應按照海關核發的《征免稅證明》中批注的征免性質填報,或根據實際情況按海關規定的《征免性質代碼表》選擇填報相應的征免性質簡稱或代碼。該題所及貨物為技術改造設備,《征免稅證明》中批注為:“折半征稅”。 因此,征免性質應填報為:技術改造或403。
31、 【答案】 B、免填
【淺析】 《規范》規定:“征稅比例”僅用于“非對口合同進料加工”(代碼715)貿易方式下進口料件的進口報關單,填報海關規定的實際應征稅比率(例如5%填報“5”)。 該題所及貨物為“來料加工”貿易方式下進口的面料,因此,征稅比例免予填報。
32、 【答案】 A、3(FOB)
【淺析】 《規范》規定:“成交方式”應根據實際成交價格條款按海關規定的《成交方式代碼表》選擇填報相應的成交方式代碼。該題所及貨物的實際成交價格條款為FOB。因此,成交方式應填報為:3(FOB)。
33、 【答案】 A、免填
【淺析】 《規范》規定:“運費”欄目對于成交價格中不包含運費的進口貨物或成交價格中含有運費的出口貨物,應填報該份報關單所含全部貨物的國際運輸費用。填報時可按運費單價、總價或運費率三種方式之一填報(“1”表示運費率、“2”表示運費單價、“3”表示運費總價),并且按海關規定的《貨幣代碼表》選擇填報相應的幣種代碼。該題所及進口貨物的成交方式為CIF,因此,運費免予填報。
34、 【答案】 B、502/5000/3
【淺析】 《規范》規定:“保費” 欄目對于成交價格中不包含保費的進口貨物或成交價格中含有保費的出口貨物,應填報該份報關單所含全部貨物的國際運輸的保險費用。填報時可按保險費總價或保險費率兩種方式之一填報(“1”表示保險費率、“3”表示保險費總價),并且按海關規定的《貨幣代碼表》選擇填報相應的幣種代碼。根據《2005年報關員資格全國統一考試教材》的提示,保費應填報為:502/5000/3(保費標記“3”表示保費總價,“5000”表示保費總價額度,“502”表示保費幣制)。
35、 【答案】 B、502/ - 10000/3
【淺析】 《規范》規定:“雜費”是指成交價格以外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相關規定應計入完稅價格或應從完稅價格中扣除的費用,填報時可按雜費總價或雜費率兩種方式之一填報(“1”表示雜費率、“3”表示雜費總價),并且按海關規定的《貨幣代碼表》選擇填報相應的幣種代碼。應計入完稅價格的雜費填報為正值或正率,應從完稅價格中扣除的雜費填報為負值或負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的規定:由賣方承擔的包裝容器費,不應當計入完稅價格。根據《2005年報關員資格全國統一考試教材》的提示,雜費應填報為:502/ - 10000/3。
36、 【答案】
A、A:110400106001197
【淺析】 《規范》規定:“隨附單據”是指隨進出口報關單一并向海關遞交的單證或文件。但是,其中的合同、發票、裝箱單、進出口許可證等不在此列。采用H2000通關系統辦理報關手續的,“隨附單據”分為隨附單據代碼欄和隨附單據編號欄兩項填報。該題所及進口貨物向海關提供的隨附單據為《入境貨物通關單》,隨附單據應按代碼及編號分別填報為:A:110400106001197。
37、 【答案】 A、03(其他內銷)
【淺析】 《規范》規定:“用途”應根據進口貨物的實際用途按海關規定的《用途代碼表》選擇填報相應的用途代碼。該題所及進口貨物為原來料加工貿易成品轉內銷。因此,用途應填報為:03(其他內銷)。
38、 【答案】 B、北京精密軸承廠
【淺析】 《規范》規定:“生產廠家”是指出口貨物的境內生產企業。此欄目供必要時手工填報。該題所及出口貨物為已知北京精密軸承廠生產的航空軸承。因此,必要時“生產廠家”應手工填報為:北京精密軸承廠。
39、 【答案】 A、免填
【淺析】 《規范》規定:“標記嘜碼”欄目,無論采用H2000通關系統,還是采用H883通關系統辦理報關手續,均填報除圖形以外的貨物標記嘜碼的文字、數字。
該題所及進口貨物的海運提單上的“標記嘜碼”欄目顯示為該批貨物沒有標記嘜碼。因此,標記嘜碼免予填報。
40、 【答案】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進出口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