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建設規劃范文

時間:2023-06-01 10:44: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建設規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態建設規劃

篇1

基于生態理念的新農村建設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在農村建設的規劃中能否體現以人為本、自覺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等生態學理念,直接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的大局和成敗。科學的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本身就是效率和生產力,是統籌安排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各項任務的前提,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個方面。只有科學確立生態新農村建設的近景和遠景規劃的主要內容、基本目標和具體標準,才能有條不紊地完成新農村建設的各項任務,確保生態新農村建設工作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循序持續地向前推進。因此,探索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內容是一項戰略性研究課題。

加快新農村的建設是我國各級政府近年來的重要政策和工作之一,但是主要工作的重點以及各種媒體、雜志的宣傳基本上是集中在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如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等)和村莊的環境整治、建筑風格上,治標不治本。“加快新農村建設,千萬不能把‘新農村’建設成‘新農居’新農村在好也是農村,絕不是城市,不能只靠扒了舊房蓋新房實現新農村”。

二、生態建設與建設新農村關系

近年來農民人均收入的連年增長,掩蓋了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嚴重滯后,農村與城市居民的生活反差顯而易見,農民對提高生活質量的要求非常強烈。“年年建新房,就是不見新農村”這是幾年來農民最大的抱怨,由于過去注重于城市化,農村基本設施建設欠帳較多,多數村莊垃圾亂倒,污水亂排。許多農村普遍存在“垃圾處理靠洪水,污水處理靠蒸發”的現象。所以,建設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等生活污染處置系統,完善農村環境基礎設施,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成為目前一項迫切的任務。

2005年召開的黨的十六大五中全會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實際包括兩個精神文明建設,其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是物質文明;鄉風文明、管理民主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潔,既物質文明又是精神文明。針對具體的考核標準,開展“四化、四改、雙清、雙治”活動,既四化(凈化、綠化、美化、亮化)活動,四改(改墳、改廁、改圈、改路);雙清(清理溪流垃圾,清理路道垃圾);雙治(治理黃、賭、毒,治理歪風邪氣)。村莊基本做到無物品亂堆,無露天糞坑,無亂張貼,房前屋后無暴露垃圾,場地平整,社會風氣良好,家畜家禽圈養,庭院栽樹植綠,綠化養護,創建文明的、優美的生存空間,形成人人講衛生、講文明、講環境的社會氛圍。生態示范村鎮創建,又要注重于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等生活污染整治,改變農村環境面貌,也使農村居住環境大為改善。從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及質量。通過村民守則公約,創建農村生態示范戶,宣傳生態知識,增強環境意識,提升農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水平。呈現一片新農村景象。通過三年來生態示范村鎮建設的實踐,我們認為村鎮生態建設可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最佳切入點。

三、生態建設在建設新農村中的作用

廣袤的鄉村,是億萬農民的家園,直至今天,仍有近7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同城市相比,廣大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等發展狀況相對落后,環境基礎設施極不完善。要建設新農村,各地千差萬別,從那里入手,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然而生態建設,從這幾年創建的實踐來看,生態示范村鎮創建,對于大多數鄉鎮都是迫切需要的。不管生態示范村鎮創建,或者是百村整治示范工程。在治理農村臟亂差問題上,是一致的,是異曲同工的。都以創建活動載體——農村清潔大行動開始,倡導文明生活方式。

一般說,實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那對于有條件的人口密度大,居住集中村是可行的,但對經濟欠發達的山區村,只能因地制宜發揮自然資源優勢,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打“生態牌”。在創建生態示范村鎮的過程中發揮優勢,揚長避短,腳踏實地,走有特色創建之路。因村制宜營造良好的生態和區域特色生活居住環境。

在創建生態示范村鎮中,單單靠上級政府資金。很難有足夠創建資金。只有發揮好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勵他們以主人公精神,自力更生、積極引導富裕了農民參與,多方籌措資金。

新農村建設,需要管理民主,創建生態示范村鎮也需要管理民主,只要民主管理到位了,才能有序、整體推進和諧鄉村的建設進程中的各項工作,各級政府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引導,讓民間組織、資金有效地參與生態示范村建設、讓農村先富起來經濟能人發揮出更大作用。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并分享生活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的提高。

在生態村鎮建設中,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環境警示和宣傳教育,引導群眾了解環保、認識生態、參與生態建設。

四、農村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據調查,目前**沒有做規劃的村莊占到總調查數的72%,即使做了規劃的村莊,也是不完全符合《村莊規劃標準》,農戶住宅位置沿襲歷史,隨處而建,比較凌亂。有些是平房,有些是樓房,有些是普通磚瓦房,有些是磚混結構房,參差不齊。同時農戶基本沒有環保意識,隨意堆放農作物副產品、肥料等。整個村莊衛生較差,秩序較亂,臟亂差問題比較突出。村莊建設過程中通常沒有涉及到村民安全的項目,如飲用水源的選址和保護、消防設施的安排、污水處理、垃圾處理、人畜分離等。

在對某個設區市的調查中發現,那里的市領導和建設規劃部門極為重視村莊建設,已對部分村進行了規劃。但是,規劃者們一是沒有考慮到農村居民點的特殊性,在這些規劃中遺漏了關鍵的安全項目,沒有考慮建設中心村,為其他自然村居民向中心村集聚提供各類條件;二是測量底圖也十分粗糙,以致不可能考慮污水對水井的影響;三是多數規劃通過改變那里的地形地貌,耗費大量土建工程來建設城市型社區,以致基本上喪失掉了那里的地方風格。即使這樣,許多最基本的公共服務設施仍然不完善,如下水設施、消防設施等等,而這些內容恰恰是建設生態新農村所必須的。

五、新農村建設與生態理念結合的必要性

5.1生態理念的內涵

生態理念是人類進行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的基本價值觀,其本質主要強調:一是可持續發展;二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三是生態倫理道德觀。因此,生態理念就是運用生態規律,在實踐中體現出可持續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

5.2新農村建設的內容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加以推進。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其中,新農村二十字方針“管理民主”是政治文明,“生產發展”和“生活寬裕”是物質文明,“鄉風文明”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潔”是生態文明。

5.3新農村建設與生態理念結合乃客觀之必要

新農村的建設如果不結合生態理念,必將步城市發展的后塵。目前在城市,水資源短缺、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大氣污染困擾著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新農村建設中的各項工作必須貫徹落實生態理念。也只有這樣,新農村建設才能體現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生態文明的有機統一,農村才能實現可持續、又好又快的發展。

六、生態新農村建設模式的基本內涵與特征

6.1生態新農村建設模式的基本內涵

生態新農村發展模式,是基于農村發展現狀而又面向未來生態文明社會的一種發展戰略思考,是在農村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在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中,針對農村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種種不協調問題,應用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理論、現代生態學、生態工程原理、景觀生態學、生態建筑學、產業生態學、社會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堅持“生態與發展并重”的原則,以和諧、可持續為理念,以建設生態文明的農村社會為目標,在產業發展、人居環境、生態環境、社會文明等方面對農村進行因地制宜的全面生態化設計,使農村建設成為一個整體和諧的復合生態系統,使其結構、功能最優化,能流、物流最暢通,調節、控制最自如,村莊布局合理,人口規模適中,人與自然及人與人之間關系和諧,社會經濟生態協調、可持續發展,人居環境宜人,既有傳統農村特色又體現現代文明的新農村。其實質是農村的全面生態化發展。

6.2生態新農村建設模式的特征

生態新農村是實現農業農村可持續、健康發展,農村社會、經濟、生態協調發展的理想模式,與一般農村相比,其特征主要體現在:一是生態新農村以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理念;二是生態新農村是一個復合生態系統;三是生態新農村是一個廣大區域的集合體。

七、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的現實意義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同時也是一項復雜而偉大的系統工程。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規劃先行。新農村建設規劃是調控和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藍圖和依據,關系到農村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大局。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的出發點和著眼點都是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活方式,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現農村的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因此,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的研究和探索對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7.1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提高農民的生態意識

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對農村社會各個領域的作用和影響深入而廣泛,而且許多效應是無法用貨幣來計算的。這主要表現在:一是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能夠滿足農民對更高生活品質的不斷追求;二是有助于在農民中間傳播環境保護觀念;三是有利于生態技術的推廣和傳播。超級秘書網

7.2有利于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村地區的生活水平

用新的增長方式與新的生產體系實現社會、經濟、自然的相互統一發展,實現環境支持系統的重新繁榮,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便成為人類共同的必然選擇。把生態新理念融入農村規劃中,實現農村發展中生態、經濟、社會三方面綜合效益的統一和最大化,既不為發展而犧牲生態環境,也不為單純保護環境而放棄發展的目的,才能達到全面提高農村地區生活水平的目的。

7.3有利于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促進農村又好又快發展

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是一種強調保護當地資源的發展形式,其對環境的正面效應是十分明顯的,它負有環境保護及維護地方居民福利的雙重使命。具體可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的制定有助于培育人們熱愛環境、熱愛自然的環保意識,加大全社會的環保力度;二是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有助于人們提高回歸自然的意識,體驗自然,提高和豐富生態知識;三是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有助于協調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是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的最佳結合;四是在傳統農村建設中注入生態理念,能促進地區村鎮布局的合理化,使資源得到有效利用,推動對自然資源、野生動植物及環境的保護,有利于資源的合理、適度開發利用。

參考文獻

[1]JonRodoek.Protectingecosystemsandopenspacesinurbanizingenvironments[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8,(84):3—6.

[2]夏南凱,田寶江.控制性詳細規劃[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43-57.

[3]江蘇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規劃資料集(第四分冊)——控制性詳細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58-74.

篇2

關鍵詞:生態城市;規劃;原則;可持續發展

Abstract: The city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developed, it is not only the population is concentrated, and occupied a pivotal position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city mankind has created enormous wealth, but it also destroy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Citie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ust take the path of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but from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but also did not form a unified scientific theoretical system and practical guidance. By summing up the eco-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try to propose a new view of the eco-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nd mad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ture of China's eco-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Clear that the only correct solution to the eco-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city,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eco-city planning.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principl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一、生態城市的概念

生態城市的概念源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城市概念和發展模式,現階段,國際上生態城市的研究蓬勃發展,使生態城市的理論研究得到不斷的豐富和完善。但至今為止,生態城市的理論和實踐基本還處在研究和探索階段,還沒有公認的確切的定義[3]。生態城市也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新標志,城市在系統內部及外部建立起和諧的生態關系,是現代城市發展的高級形式和高級階段[4]。生態城市的內涵也必然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深化、充實。

二、我國規劃建設生態城市面臨的主要問題

1生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對污染控制主要采取末端治理措施,使得環境污染在加劇。鄉鎮企業的污染還在加劇,并與城市的污染連片疊加,達不到治本的目的。

2社會價值觀混亂,經濟的高速增長與社會文明發展的相對滯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隨著功利主義價值觀的普遍,急功近利成為人們追求的主流,人際關系淡漠。

3區域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水平較發達國家有很大的滯后,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日益拉大,人口仍然眾多,這些都是我國生態城市規劃建設所必須面對的主要問題。

三、城市規劃工作中生態建設應該遵循的原則

1生態優先,體現以人為本

鑒于城市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生態應該把凈化大氣、保護水源、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維持碳氧平衡、防風防災、調節城市小氣候環境等生態功能放在首位;并應以滿足人體尺度、為人類提供方便,增加生活情趣含量以及觀賞休閑等需求作為建設重點;從偏重于視覺效果轉向注重人體身心健康角度綜合考慮,強調人居環境,體現以人為本、人與自然相互協調。

2師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樣性

通過建立穩定和多樣化的植物群落,達到傳承文明,師法自然,景觀多樣,應接不暇的效果。充分利用樹種資源和生態位資源,形成不同類型的城市生態系統,既滿足人們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又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生態環境,促進生物多樣牲保護。

3系統優先,強調整體效果

科學配置,完善城市生態的類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統生態總量,發揮城市生態環境的最優效益,實現生態系統各子系統的相互協調,充分提高整個城市的總體功能。

4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根據不同地段的自然條件、生態環境質量,確定適宜的環境結構,選擇應用具有主導功能特點的構思,進行城市生態環境的合理布局。借鑒本土建筑特別是建筑群落的優點,突出生態建筑群落模式的特點,完備優化城市結構。

四、城市規劃工作中生態建設的規劃框架和模式

1規劃的框架

鑒于城市土地的寶貴性,用“土地換生態”是城市發展過程中必須要走的道路。從目前城市生態環境與城市建設的現狀分析,迫切需要建設生態問題相對突出的道路、河流、水源涵養、農田的土地利用;同時從城市發展以及人們對城市功能的不同需求,有序推進具有一定規模的、多種功能的城市生態系統結構布局。

2規劃模式的配置

根據城市生態環境類型主導功能目標進行城市結構、模式配置的設計,以實現綜合功能優化為目的,利用豐富的小區多樣性進行模式配置,形成多方位復層結構模式、多樣式混合結構類型的接近自然的城市生態環境。在因地制宜、體現生物多樣性原則的基礎上,更加注重體現“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的建設主旨,在注重景觀效果的同時,把提高生態效益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利用生態定位理論,營造多種模式的城市生態配置類型,滿足城市建設需要。如在城市交通方面,在做好視線誘導、遮光、緩沖的基礎上,注重生態隔離、噪聲隔離、抗污染、抗灰塵等生態效果。并建立基于游憩主導功能、隔離主導功能、美觀主導功能、文化主導功能、生物多樣性保護主導功能的城市生態交通環境。

五、生態城市規劃建設規劃內容

篇3

關鍵詞:生態型城市;城市規劃;生態系統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 生態型城市和城市生態的建設

1.1 生態型城市

什么是生態型城市?它是指,在城市的建設中,可以充分的利用生態資源,將社會發展,經濟和自然充分協調。利用自然資源,物質和信息。從而建設完善的基礎設施。實現合理的布局。建立生態城市,是解決目前城市化出現問題的一個最好辦法,只有建立生態城市,才能使經濟發展可持續,才能為人類提供一個更好地生活環境。他是一種科學的建設模式。

1.2 城市的生態建設

在建立生態型城市的時候,我們要注意按照生態學的一些基本原理來進行。運用科學的方式對城市進行合理的規劃。注重利益原有的生態資源,建立良好的生態型城市。使自然和人類達到和諧發展的狀態。建設合理的城市結構。在注重保護生態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保護生態文明,我們在改造世界建造城市的同時,應該減少因為改造而帶來的不利影響。從而使人和自然能夠和諧相處。從而建立一個有序的生態系統,和良好的自然環境。

在建設中,我們要堅持可持續發展。

2 生態規劃與城市生態規劃

2.1 生態規劃

“生態規劃是在自然綜合體的天然平衡情況下不作重大變化、自然環境不遭破壞和一個部門的經濟活動不給另一個部門造成損害的情況下,應用生態學原理,計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資源的利用及組織地域的利用。”在生態規劃中,我們要把城市、鄉村、人類、和自然環境當做一個統一的整體。要實現他們的和諧發展。只有經濟發展、自然環境保護得到共同的發展,才可以實現。而我們建立生態城市的最終目的,就是咬是自然和人類生活共同協調發展。最終使城市發展達到可持續。

2.2 城市生態規劃

城市生態規劃是遵循生態學和城市規劃學有關理論和方法,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各項開發與建設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從而調控城市居民與城市環境的關系。也就是運用系統分析手段、生態經濟學知識和各種社會、自然的信息與規律,來規劃、調節城市各種復雜的系統關系,在現有條件下尋找擴大效益、減少風險的可行性對策而進行的規劃。城市生態規劃是與可持續發展概念相適應的一種規劃方法,其目標是:

2.2.1 城市人類與環境的協調。人口的數量與結構,要與社會經濟和自然環境相適應,抑制過猛的人口再生產,以減輕環境負荷;土地利用類型與強度要與區域環境條件相適應,并符合生態法則;

2.2.2 城市人工化環境結構內部比例要協調。城市與區域發展的協調。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發生和發展、城市生態系統的調節、城市人工化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結構的建立都需要一定的區域回旋空間。城市生態規劃的目的。它是在一定的可接受的人類生存質量的前提下使城市的經濟、社會系統在環境承載力允許的范圍內得到不斷的發展。因此,城市生態規劃應致力于城市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建立城市人類與環境的協調有序結構;致力于城市與區域發展的同步化;致力于城市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城市生態規劃不僅僅局限于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環境治理、污染控制和保護,而且把當地的地球物理系統、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緊密地結合起來,進行多功能、多層次、多目標控制的綜合研究與規劃,據此進行城市結構調整、規劃設計、產業布局、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的規劃建設。

3 城市生態建設中城市生態規劃的重點

3.1 城市生態和諧度評價

任何城市都是在人工與自然相互作用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因此,城市在任何發展時段都存在著人類與其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即“生態”而各城市由于自然環境、資源條件、歷史條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技術水平、生態意識等的差異,這種城市中“人類與其周圍環境”關系質量的優劣程度可稱為城市的“生態和諧度”這種城市生態和諧度應包括三層含義:a.城市人類的健康;b.城市環境的持續;c.兩者之間的和諧。

3.2 創建城市生態管理系統

在處理城市生活排出的污染物時,我們要根據其不同的特點進行分類處理。還要加強對城市噪聲污染的治理。實現城市環境的良好狀態,是人類擁有更好的居住環境。

3.3 做好生態功能分區規劃

生態功能分區是進行城市生態規劃的基礎,是在對城市生態進行綜合分析評價的基礎上。通過土地適宜性分析和生態敏感性分析,確定對城市生存、運行和發展具有關鍵制約作用的生態因子及其所在的空間區域;通過對城市周邊地區生態系統的彈性研究,確定城市發展的用地性質、建設項目、建設強度等規定、管理和控制的區域;通過對人類聚居地生態健康分析,確定聚居地特殊的自然景觀區域或人工建立的模擬自然景觀區域。

3.4 加強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建設

城市森林作為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改善和維持城市生態環境具有核心作用。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邊生長的以喬灌木為主體的綠色植物的總稱,是以成片森林為主體,喬、灌、草相結合,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城市文化和福利水平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和景觀系統。這些森林對于保證城市的發展及補充城市綠地的不足,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4 城市生態規劃中的注意事項

4.1 注意保留自然景觀要素

這里所指的自然景觀要素(或稱原生的自然景觀要素)不僅僅是指山、水等自然景觀要素,還應包括歷史文物古跡經歷了長期的環境演變,這些景觀要素無論是對動植物的生存空間還是對其周圍環境的適應上,都已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形成了相對的平衡空間,具有很大的生態保留價值不僅如此,在城市生態規劃中,把這些原生的自然景觀元素與城市現代的景觀元素結合起來,在城市空間的塑造中保持這些即使很細小但是非常有趣味的自然人文景觀部分,可以豐富城市景觀的異質性,同時為新城的居民提供異樣的城市空間去休閑、休息或者僅僅就是觀賞和回憶自己過去熟悉的文化和環境。

4.2 保護和恢復濕地系統

濕地資源是十分重要的,他是地球的凈化機。它是由地球表面上的水、土和水生或濕生植物及其他水生生物相互作用而構成的生態系統,濕地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十分重要。所以我們要注重對濕地的保護。對已經破壞的濕地要進行積極地修復。

4.3 注意緩沖性城市公共空間的規劃

城市中不僅要有先進現代化的建筑和工業集散地。還應該有一部分空間作為緊張生活的緩沖。這部分地帶可以用于休閑和綠化。我們不能只對城市中那些廣場公園作出合理的規劃,而對城市周邊的環境置之不理。我們應該加大對城市周邊環境的合理規劃,建立綠化帶,使這一地區可以成為城市忙碌氛圍的一種緩沖劑。這樣可以使城市的建設更加完善,更加整體。而且在與鄉村的接壤地帶增加合理的建設和規劃,對農村建設也會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篇4

關鍵詞:村莊建設;建設規劃;生態;問題

Abstract: the village construction planning is the basis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e current village construction planning, layout, supporting weak chaos exists, the waste of resources and other problem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must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ptimizing the planning content, improve the planning mechanism,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complete from villages to zoology civilization village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village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planning; ecological problems;

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由于村莊的區位條件、經濟基礎、原有發展模式和發展階段不盡相同,應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現有資源,建設生態文明村莊。村莊規劃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貫徹可持續發展原則。

1.當前村莊建設規劃方面存在的問題

1.1村莊建設無規劃,或規劃時間滯后,或不按規劃建設,或規劃層次不高,或規劃朝令夕改,造成村莊建設布局混亂

農民建房主要是根據個人意愿選擇地址,只要取得鄰居認可,辦理土地使用許可等相關手續就可建房。農民由于長期的小農思想的束縛,建房主要考慮自己使用的方便(如離自家耕地近等),根本沒有考慮到與左鄰右舍及前后院的關系。而且農民各家各戶喜歡把自己的居住用地圈起來,搭建院墻。由于無規劃,往往所建房屋不能成排成行,甚至朝向都不一致,院墻更是里出外進,不整齊,而且材料各異。

1.2基礎設施不配套,公共服務設施短缺,加上管理不善和農民舊觀念等原因,環境衛生、村容村貌差

農村的壩、庫、渠等水利設施,基本上處于癱瘓,導致農忙時節經常發生“爭水”事件,有礙生產,極不利農村的穩定。大多數農村只有村中心一條水泥硬化路面,其他村內道路多為土路,一遇雨水,常泥濘不堪。健身器材、老年活動場所缺乏。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環境質量仍然較低,房前屋后土堆、糞堆、草堆等“三大堆”堆積,村民牲畜院外栓養,再加上私搭亂建、亂堆亂放,“臟亂差”現象比較嚴重。

1.3村莊建設土地浪費現象嚴重

農戶長期習慣于以自然院落的形式分散居住,形成了村民住宅“滿天星”式的分布格局,無規劃的盲目建設,占了大量土地,造成土地資源浪費。有的農民建了新房,沒按規定拆除舊房,浪費了有限的土地資源。村莊外延擴張,農村集體土地無償使用,使建房戶不但想多占地,而且要占好地。于是紛紛向村莊外擴張。一是“線性”擴張。農民建新房“沿路爬”,公路通到哪里,新房就建到哪里。二是“塊狀”擴張。新建住宅不斷向村莊延伸,村莊四周新樓林立,村莊內部破破爛爛,形成“空心村”。村莊擴張過度,造成了土地粗放利用,土地資源浪費嚴重,不僅給耕地保護工作帶來較大的壓力,而且影響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生態文明村莊的建設規劃

2.1生態文明的概念

生態文明的概念是上個世紀60年代由少數生態學家提出的,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統一、準確的定義。就目前我國來看,所謂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經濟社會活動中,遵循自然發展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社會發展規律、人自身發展規律,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為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生態文明建設的出發點是尊重自然,維護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生態平衡;其實現途徑是通過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其最終目標是建立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秩序。

2.2生態文明村莊的建立

2.2.1產業建立

建立發展休閑旅游、康復療養等綠色服務產業。開發主體可以是獨立經營的農戶,也可是集體或私營企業。獨立經營農戶,以農家樂、采摘、垂釣園、民俗大院等方式,直接為游客提供服務,形成家庭收入。企業提供具有一定規模和檔次的休閑、拓展訓練、療養、養老等綠色服務。

2.2.2政策建立

2.2.2.1土地制度

建立起“股份+合作”的土地流轉模式和“底金+分紅+勞務收入”的分配方式。按照“群眾自愿、土地入股、集約經營、收益分紅、利益保障”的原則,引導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共同組建合作社,合作社按照民主原則對土地統一管理租賃,不再由農民分散經營。

2.2.2.2社會保障

逐步建立完善覆蓋全部農村居民的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2.2.2.3教育制度

除保障中小學幼兒義務教育外,還應加強村民職業技術培訓教育。

2.2.2.4戶籍制度

按照自愿原則,農民可保留農業戶口,也可轉為城鎮戶口。轉戶農民不退地,仍然享受附著在土地上的各項政策,如種糧直補、農機具補貼等;承包地也可以耕種。不論是否退地,只要轉戶就可享受到城市社會保障,愿意退地的,對退出的承包地和宅基地可得到相應的補償,如宅基地征地補償。

2.2.3實施保障制度

2.2.3.1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由市委市政府出臺相關扶持政策,鎮村政府牽頭成立農莊工作協調小組,負責協調處理發展“農家樂”“養生谷”等鄉村休閑產業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重大問題。

2.2.3.2由鎮村政府及市旅游局、衛生局等相關部門牽頭搭建“農家樂”“養生谷”旅游療養產品服務平臺,充分利用各種媒介載體做好宣傳工作,提高休閑旅游產品的知名度。

2.2.3.3建立政府專項資金為支撐,多元籌措資金為補充的財力保障體系。財政安排一定數額的鄉村休閑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主要用于重點項目的補助和星級經營戶的以獎代補、從業人員培訓、宣傳推介等;信用社、農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要積極為經營單位、個人提供優惠的信貸支持,解決鄉村休閑產業發展過程中的資金需求;鼓勵農民自主創業,自我發展。

2.3生態文明村莊的建設規劃建立

2.3.1住宅設計建立

住宅建設應貫徹“一戶一宅”政策,宅基地審批報告需由村民委員會協商同意后,報請市規劃建設主管部門出具建設開發控制條件。根據主導產業特點選擇,發展“農家樂”旅游觀光產業,以低層獨院式聯排住宅為主的建筑類型,發展“養生谷”休閑療養產業以多層住宅為主的建筑類型。生活、娛樂、療養功能分區明確,加強屋面、墻體保溫節能措施,有效利用朝向及合理安排窗墻比,推廣應用節水型設備、節能型燈具,積極利用太陽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各類型建設選址必須在規劃確定的新村建設用地范圍內進行,且必須由市規劃主管部門出具規劃建設條件。

2.3.2設施配套控制

公共設施:確定村莊基層組織活動、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商業服務、集貿設施、養老設施等公共建筑的規模、位置及空間組合形式。除小學、幼兒園、集貿市場外,宜將村委會、黨員活動室、圖書閱覽室、老年活動室、衛生室、健身場所、信息服務站、露天劇場和農村超市等進行集中布置,形成村民活動中心。

市政設施:確定村莊內道路、給排水管道、電力電信線路、供熱燃氣管道、有線電視、垃圾收集轉運、公共廁所、鍋爐房、燃氣站、集中沼氣池等設施的規模、位置。安全設施:建立綜合防災減災防疫系統。明確應急避難場所規模、位置。配置公共消防設施和消防裝備,保持消防通道暢通。

2.3.3村莊設計

空間形態:小規模團狀,在沿河多有條狀形態,村莊為沿河道、道路呈一字排開。

建筑形態:滿足生態設計的基本原則,使人、建筑、自然共生,通過各種可利用的技術措施減輕人們給大自然帶來的環境壓力,創造舒適的人居環境,提取不同地區特有的建筑語言符號,剖析地域建筑形態、使用功能和建造技術之間的邏輯關系,為當地確立好建筑的典型。

2.3.4“綠色”建立

倡導建設節能環保新民居。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廣農用沼氣;改水、改廚、改廁、改圈,建設生態庭院;推廣節能、節地措施。

篇5

關鍵詞:生態型;小城鎮;規劃建設

中圖分類號: S891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在生態城市建設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在生態城市土地開發過程中,既要考慮土地開發項目對土地生態環境的要求,也要注重生態環境自身發展的需要。只有這樣,生態規劃才能兼顧生態環境和生態開發的影響,在市場經濟的調節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為全體城市居民提供最大化服務。

一、相關概念闡述

1、小城鎮的概念

何為小城鎮,一般來講主要是指介于城市與農村之間,起到溝通城市與農村經濟、文化作用的橋梁性社區。小城鎮規模普遍較小,其生態環境的開放度明顯高于城市,自然性的一面更強。小城鎮作為社會的組成部分,承擔著經濟、文化及政治功能。在經濟方面是社會原材料的提供基地,同時也是商品交換的重要場所。在文化方面,其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同時也加強了農村與城市信息的溝通。在政治方面,其處在縣、鎮政府的所在地,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并且能將中央精神和地方具體情況結合起來,更有利于國家整體的安定與民族之間的團結。

2、生態環境的概念

生態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氣候資源數量與質量的總稱,是關系到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復合生態系統。生態環境問題是指人類為其自身生存和發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破壞和污染所產生的危害人類生存的各種負反饋效應。生態環境不能等同于自然環境, 它不僅受自然界生態規律的約束,同時也受人類社會體制、人類文化等各種社會活動的約束,應該是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結合體,

二、生態型小城鎮規劃建設現狀

1、缺乏整體生態規劃

小城鎮是由縣、鄉的建成區、居民點發展而來,在歷史建設過程中沒有進行過總體規劃。現有的空間布局、建筑布局、交通布局缺乏環境理念,在功能性建設上也比較模糊。主要表現在:房屋建筑、工業建筑增多,城鎮建設占有耕地,造成土地資源浪費;新區和老區未能融合,結構松散,功能失調;功能布局混亂,沒有進行明確的功能空間劃分,各個功能區域互相干擾;缺乏生態系統,綠地建設,嚴重影響了生態功能;城鎮設計內容照搬照抄,沒有根據當地特色來進行設計和規劃。

2、生態意識落后

在規劃布局中“重建設,輕保護”,環境保護意識不強,常常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促進經濟的發展,導致土地、資金的嚴重浪費。產業發展以粗放型增長方式為主,嚴重影響了小城鎮經濟的良性循環。在建設中過分追求“大”、“高”,搞形象工程,忽視地區的特殊性。有些小城鎮因為中心鎮區的過度擴張、發展過快導致公用設施、基礎設施占用大量土地,沒有真正起到小城鎮中心帶動周邊農村經濟的作用。

3、環境污染嚴重

小城鎮發展主要依靠鄉鎮企業,而鄉鎮企業但大多以原材料開采、冶煉和簡單加工為主,由于缺乏根本的環境意識,導致環境污染嚴重。鄉鎮企業污染物在全國工業污染物排放量中占總量的一半,嚴重影響著人們身心健康。而且很多小城鎮對污染源處理沒有正確的途徑,大部分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未經過處理排入農田、河流。生活垃圾大多數是填埋處理,造成土壤污染。農田廢水、農藥化肥殘余使氮、磷、有機物等污染環境。水體自凈能力差,呈現負營養化;工業廢氣嚴重,嚴重危害環境質量。

三、建設生態型小城鎮的具體措施和途徑

1、科學編制和實施小城鎮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要實現小城鎮的全面協調的可持續性發展,總體規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就需要編制高標準的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使小城鎮向生態環境友好型發展,以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為目標,把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發展相結合,統一規劃,加強法制管理,實現小城鎮經濟、社會和環境三者的協調發展,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一要應順自然,不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讓城鎮融入大自然,減少對抗大自然的資源耗損,節省城鎮經濟社會運行的環境成本。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核算環境容量、劃定生態紅線和城市發展邊界,制定綠色、低碳、循環的城鎮化發展規劃。二要從自然要素的規律出發,有效地開發、利用、保護這些自然資源要素,促進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最終使得小城鎮實現可持續發展。三要發揮鄉土景觀環境在小城鎮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保護和利用好鄉土景觀環境。四要可持續發展,在開展城鎮化規劃建設時,應以“可持續發展觀念”作指導,在發展特色經濟、改善生態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開展城鎮化的規劃和建設,建立“以人為本、持續發展、科學創新”的發展思路,從而使小城鎮的建設水平得到提高,小城鎮的功能得到強化。

2、因地制宜,協調發展

資源作為影響城鎮發展的重要因素,一定要與城鎮的發展相協調。這里所涉及的資源有土地資源、水資源、旅游資源。在進行具體的城鎮規劃時,規劃者需要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做到因地制宜的思考,從而使城鎮和現有資源的發展相互協調。生態型小城鎮規劃建設不能走大城市的老路,那種“廣場求寬、街道求寬、風格求新、建筑求高”規劃不適合小城鎮,它完全打亂了小城鎮傳統的空間布置,致使建設喪失了原有的個性化特點。因此,生態型小城鎮規劃建設要因地制宜,全面思考。尤其是道路體系的建設,小城鎮具有傳統街道的特點,尺度較小,從生態角度考慮,最適宜選用“窄路密網”的道路構架,鼓勵建設非機動交通,它不僅能滿足城鎮的發展需要,還能降低能源消耗,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

3、強化生態理念、打造園林景觀

生態園林城鎮是今后城鎮發展的必然趨勢,生態設計是小城鎮趨向生態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結合生態建設進行景觀設計。因此,強化生態理念、打造園林景觀是新一輪的小城鎮新區規劃應該遵循的必不可少的原則。一個小城鎮,改善環境質量除了主要依靠對污染的防治和控制外,還要重視發揮自然景觀對污染物承載作用,特別是天然和人工水體,自然或人工植被、廣闊的農業用地和空曠的景觀地段,都可作為景觀生態穩定帶的骨架。生態綠地的規劃中,生態綠地不僅要數量多,而且要分布均勻,大嵌塊體與小嵌塊體相結合。從景觀生態學角度看,大型植被斑塊具有多種重要的生態功能,并為景觀帶來許多益處。而小的植被斑塊可以作為物種遷徙的歇腳地,保護與規劃分散的稀有種類或小生境有利于提高景觀的異質性。小嵌塊是大嵌塊的補充,不能取而代之,應把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并通過廊道連接起來。

4、構建城鎮環境保護新機制,加強對城鎮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

小城鎮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是城鎮生態環境防治的重要保障,城鎮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直接決定小城鎮承載污染物以及治理污染的能力。因此,政府應該加強小城鎮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處理等環境基礎設施的投入,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的投資比例,為保護和改善小城鎮的生態環境奠定物質基礎。加強城鎮綠化規劃建設,修復城鎮生態,嚴格控制城鎮化建設中的亂占耕地,堅決杜絕嚴懲濫砍亂伐森林植被現象,合理布局城鎮的綠地系統。此外。還要做好小城鎮企業污染的整治規劃,切實加強對城鎮重點污染源的監控,抓好工業廢氣污染、機動車廢氣污染等專項整治工作。

結束語

生態型小城鎮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社會-經濟-環境”復合生態系統,具有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險循環的特征,城鎮生態建設是我們需要解決和不容忽視的基本問題,相關職能部門和人員一定要及時處理和解決小城鎮生態建設中所面臨的問題和情況,做到既保護小城鎮環境,又保證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論小城鎮建設[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0.

[2]羅小龍,張京祥,江曉峰,蘇南模式變遷中的小城鎮發展及其思考[J].城市規劃匯刊,2000.5:26-28.

篇6

關鍵詞:城鄉規劃;設計;生態建筑

在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離不開城鄉建設這一重要內容。因為城市與鄉村是緊密相連的,我們不能只關心城市化的進程,而忽視鄉鎮的發展。要想使我國在經濟建設方面更上一層樓,就要促進城鄉建設的發展進程,對建設的內容進行統一部署,循序漸進的開展規劃,將自然資源合理的應用在建設中,使其在人們的生活與生產中充分發揮作用。隨著城鄉發展與人們經濟水平的不要斷提高,城鄉規劃涉及的方面更加廣泛,這與各個地域的歷史發展、人民文化建設均存在很大關系,因此為了營造一個更加舒適的人們居住的生態環境,就要對城鄉規劃中的生態建筑進行研究,下面我們就來具體討論其重要意義。

1 將生態建筑的設計理念應用到城鄉建設中

城鄉規劃在城鄉建設以及現代化建設中均屬于一項重要工程,它影響到我國的經濟發展以及人們的生活水平。所以在對城鄉進行規劃建設時,首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進行深入調研以及全局統籌,從文化建設、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方面都要融入統籌規劃的思想,正確對其中各個環節的關系進行處理,不斷促進生態環境、經濟環境以及社會環境的全面發展與繁榮。為了使生態建筑設計更加豐富多彩,還要考慮到將歷史文化保護的工作放入建設規劃中,在精神以及物質方面均要滿足人們的需求。

1.1 將建筑設計與自然環境相結合

生態建筑設計實質上是要求設計師在設計城鄉建筑時將生態的理念融入進來,考慮到當前建筑與周圍的環境以及整體風貌是否融洽,并與專業的生態建筑知識結合起來,不斷對建筑設計進行革新,利用自然的調節作用輔助生態建筑的改造,改造的內容包括建筑理念、建筑風格、建筑材料等,最終使建筑與環境具有一致性,不破壞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又能夠充分的對其有效的利用,實現建筑同環境的和諧統一。

1.2 注重良好人文環境的營造

人文環境是當前最時髦的一個話題,它適應了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客觀需要,是人類社會不斷演變過來的。生態建筑中的人文環境主要是考慮到當一個人處在某一建筑內時其身心愉悅,能夠愉快的進行生活與工作,給人積極向上的情緒。良好的人文環境不僅能夠使人的身心得到滿足,還可以改變周圍人群的心理,在這個快節奏的生活中放慢腳步,靜靜感受自然帶來的寧靜。所以在城鄉規劃的建設中,要營造出這種人文環境,利用現代化的設計理念,幫助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緩解壓力,促進身心發展,最終保證社會的和諧。

2 現階段的生態建筑設計困境

2.1 生態建筑理念意識不強

經過對建筑周圍自然環境的視察,并結合建筑學以及生態學的相關理論基礎,我們能夠實現建筑與環境的完美結合。在二者共同的作用下,充分發揮其價值,利用環境的調節作用,可以達到延長建筑的使用壽命,促進居住環境的美好發展,維護人的身心健康等目的。但是由于現階段我國對于生態建筑的認識還具有很多不足之處,所以在實際的城鄉規劃建設中我們并未真正地理解生態建筑這一理念,走了許多彎路,但是正是經過一系列經驗的累加我們才逐漸找到了一條屬于具有我們自身特色的道路。過去的設計者只是在建筑物周圍種植一些花花草草,增加建筑的自然形態設計,以為就達到了生態建筑的目標要求,但實際上還僅僅停留在淺層次的范圍內,并未真正達到促進城鄉建設進一步發展的作用。

2.2 理論沒有聯系實際運用

生態建筑設計理論是在具體的建筑過程中總結和發展出來的,并且在特定的思維情境下進行了思維發散,因此在運用生態建筑設計理論時應該是因地制宜,將理論聯系實際的。城市規劃設計的生態建筑設計運用還沒有充分認識到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聯合,一方面,不去注重對理論知識的研究,在建筑設計中缺乏科學規范的指導;另一方面,對于理論的運用是死板的,沒有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合理的改造,從而導致最終設計效果不佳。

3 城鄉規劃中的生態建筑設計改進措施

3.1 深化城鄉規劃的制度改革

進行體制創新和革命,不斷促進城鄉規劃,并且改變制度中不利于城鄉規劃建設的部分,建立起高效合理的規劃體系,將生態建筑設計理念融入到城鄉規劃設計中去,不斷改善城市居民的生存條件以及生態建設,促進生態建筑設計在城鄉規劃中的更好運用和發展。在進行具體的制度改革過程中,應該根據建筑需求以及地理環境的不同來有針對性的進行制度改革,提倡具有人文觀念以及生態理念的現代化建筑,更加有效的節省土地資源,提高空間利用率,發揮良好的環境效益,促進城市建筑水平的提高。

3.2 進行觀念以及方法上的創新

在進行城鄉規劃設計中的生態建筑設計過程中,應該不斷進行觀念以及方法上的積極創新,發揮生態建筑設計的最大社會以及經濟效益。吸收優秀的建筑設計理論和經驗,結合實際來進行考察,建立天空、地面以及地下的全面立體系統,發揮建筑與環境的最佳關系,改變以往建筑設計中的老套方式,進行多種設計思路的融合,貫徹生態建筑設計的新思維,做到因地制宜,增加設計中的人文體驗,不斷完善生態建筑設計,并且提供給城鄉規劃設計的新途徑。

結束語

生態理念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不僅是建筑設計行業的一大創新,同時也是城鄉規劃建設所探索出的一種新模式與新方法。這一理念主要是將人的因素考慮在內,并且重視環境的作用,把人與自然這一亙古不變的關系作為生態建筑設計的出發點,同時營造出一種人、自然環境、建筑三者和諧共存的局面。通過對生態理念的進一步了解及其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可以使我國的城鄉建設規劃朝著更加美好的方向發展,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還是應該值得我們注意的,其最主要的問題是要將生態建筑實際的設計過程與城鄉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起來,這是合理開展城鄉規劃的首要條件,相信通過一些有效的措施一定可以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真正將生態建筑的設計理念應用在城鄉規劃中。

參考文獻

[1]馬珂.基于我國現行城市規劃管理體制問題的思考[J].中國城市經濟,2011(29).

[2]王茂洪,朱榮強.加強透明化城鄉規劃制度探討[J].江西建材,2011(2).

篇7

關鍵詞:組成要素 設計原則 問題對策

人類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城市是賴以生存的環境,創造著高度的物質文明的集中地,是一個以人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機體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制約和依賴構成的統一體,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社會經濟復合生態系統。生態城市則是一個新興的詞匯和規劃理念。生態城市建設不僅要高水平、高質量地做好生態城市規劃,而且要精心做好生態城市設計。在規劃、設計和實施建設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態系統,同時也要保證城市建筑在整體規劃設計中的協調及統一。

1.城市生態系統的組成要素

關于城市生態系統的組成要素有很多種不同的觀點,不過有一點是一致的:城市生態系統是一個以人為中心的復合型的人工生態系統,它具有很強的人工性。除了人這一主體之外,還包括自然系統、經濟系統與社會系統。這種劃分是一種廣義生態系統觀,是把整個城市當作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按照這種組成方式可以從整體上研究城市的生態機理,進行城市生態建設。

在社會學中,將城市生態系統分為城市社會和城市空間兩部分。城市社會包括了城市居民和城市組織,城市空間則是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的集合。將城市生態系統的組成要素重新分析,可分為兩部分:一是生命系統,指城市人群和自然生物(包括野生動植物和人工栽培或飼養的動植物)。二是環境系統,包括次生自然環境、人工環境和廣域環境。次生自然環境就是一些自然要素和自然資源;人工環境又分為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廣域環境是在更大的范圍上來說的環境,包括城市周邊的郊區環境以及整個區域環境。 這種組成形式嚴格遵循了生態系統的要素構成,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城市生態系統中的主導關系。

2.城市生態規劃需遵循的設計原則

2.1 社會生態原則。這一原則要求生態規劃設計要重視社會發展的整體利益,體現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態規劃要著眼于社會發展規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公平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2.2 經濟生態原則。經濟活動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動之一,經濟的發展決定著城市的發展,生態規劃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要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持續性。這一原則要求規劃設計要貫徹節能減排、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及優化產業經濟結構,促進生態型經濟的形成。效率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2.3 自然生態原則。城市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一原則要求生態規劃必須遵循自然演進的基本規律,維護自然環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凈能力和穩定性、持續性,人類活動保持在自然環境所允許的承載能力之內。規劃設計應結合自然,適應與改造并重,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消極影響。平衡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2.4 復合生態原則。城市的社會、經濟、自然系統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規劃設計必須將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三者兼顧,綜合考慮,使整體效益最高。規劃設計要利用這三方面的互補性,協調相互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間尋求平衡。協調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以上這些原則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區性的,地區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會文化兩方面的影響。因此,這些原則的具體應用需要與空間、時間和人(社會)的結合,在特定的空間中有不同的應用。

3.科學編制生態城市規劃

如何科學編制生態城市規劃是當前人們十分關心的問題,生態城市的建設不僅要有一個科學的、高水平、高質量的生態城市規劃,而且要做好生態城市設計,同時在規劃和設計實施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編制生態城市規劃,就是要建立由經濟、社會和環境三方面要素構成的生態城市規劃指標體系。城市規劃要做好以下幾點:

3.1 用科技創新改善涉及人居環境的有關領域

城鎮是人口和經濟活動的集聚地,也是各類污染集中的地區。建設規劃工作必須圍繞人居環境質量的改善,研究氣象環境與規劃布局、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關系,努力控制城鄉建設活動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資源化、建筑節能、化學建材、建筑用鋼、智能交通、住宅產業現代化等影響和制約人居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的幾個關鍵領域,加強科研攻關,加強技術集成,加大技術推廣應用力度。

3.2 城市建設規劃要具有特色性

中國城市建設文化走向。風情各異、不同特色的城市景象已不復存在,代之以“千人一面”的再造城市。高大的玻璃幕墻建筑、點綴著假山、假石、噴泉、羅馬柱的大廣場,有著各式各樣路燈,加上中間綠化隔離帶的大馬路、穿行在城市中的高架橋等,幾乎成了城市現代化的標志。在趨同化的大潮中,曾經熟悉的城市面孔,城市記憶已經被淹沒。城市建設并不等于城市表面形象的建設,高樓 大廈并不等于現代化。照搬照抄、拿來主義,人有我也要有的城市建設思維只會導致城市傳統文化、城市特色的喪失失去了傳統文化的城市就缺少了靈魂和活力,沒有特色的城市就沒有了發展的競爭力。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地理環境,山水特征、地質資源、物產資源、氣候特征等等都是豐富多彩的,這些就是獨特的地理文化;每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審美情趣、價值追求等人文精神內容也不盡相同,這無不與當地的城市文化基因、傳統個性都有著必然的密切的聯系,這些人文內容也就形成了當地的獨特的社會文化。

3.3 用綠化建設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環境

篇8

生態城市反映人類謀求自身發展的意愿,也體現了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更深刻的認識。工業是城市發展的支撐,也是最易產生污染的區域。生態工業區建設是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工業區規劃建設要體現生態學的理念。將生態學的理念全方位地貫徹到生態工業區規劃建設全過程,是建成生態城市的保證。

1工業區規劃走向生態化

生態工業區的概念是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對人與自然關系認識的不斷深化提出的。生態工業區規劃從最初運用生態學原理,發展到現在包括自然生態、經濟生態、生產過程生態等綜合的生態系統理論,形成了生態工業區的規劃體系。生態工業區規劃具有綜合性和極大的研究空間,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模式。工業是城市重要的經濟支柱,又往往是城市污染源的主要產生地,要建設生態城市,就必須建成生態工業區。

生態工業區規劃的目的,是使工業區各系統之間得到協調平衡,即使其相互之間的作用達到最佳,這實際上也是生態城市的目標。

因為生態學的原理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它可應用于生態工業區規劃的各個環節。況且,生態工業區規劃也是多目標的,這些目標的確定,其實施過程的措施及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任何規劃,無論稱為生態工業區規劃還是應用了生態原理的工業用地布局規劃,都不可能將與工業相關的事物全部包攬,其規劃深度也不可能無限。就生態工業區規劃與傳統工業區規劃的關系,一般有以下三種模式:其一是將生態學原理應用于工業區規劃,規劃過程和階段仍用現行模式和程序;其二是將生態工業區規劃作為城市規劃的一個專項,與其他城市規劃專項并列,成為城市總體規劃下一個層次的規劃;其三是用生態工業區規劃取代現行的工業區布局規劃體系。

就我國目前的生態工業區規劃來講,其主要任務是研究工業區發展戰略問題、確定工業區性質和規模、合理布局各項用地、合理配置各項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處理好遠期發展與近期發展的關系等。這些合理布局、合理規模和性質等要求,就是生態工業區規劃的要求。實際上,現行工業區規劃已在某些方面應用了生態工業區規劃的原理。我們可以說,生態工業區規劃與現行工業區規劃具有一致性,其一致性主要表現在規劃目標、規劃對象、規劃地域范圍等方面。而其不同點則主要是規劃核心、規劃原理及方法、規劃內容等。

將生態工業區規劃的原理用于現行的工業區規劃,這顯然是可行的。實際上,我們也在努力這樣做。但現行工業區規劃如何應用生態原理,哪些方面應用,應用深度如何,都尚無具體規定,這種應用也尚在探討中。而且,在現行工業區規劃的框架下,各個階段完全用生態學原理,也是不可能的。

2生態工業區規劃

2.1生態工業區內涵

生態工業區是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產業生態學、循環經濟學和系統工程理論指導下,在一定地理區域內的多種具有不同生產目的的產業,按照物質循環、生物和產業共生原理組織起來,構成一個利用資源的具有完整生命周期的產業鏈和產業網,將工業區內一個工廠或企業產生的副產品用作另一個工廠的原材料,通過廢物交換、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等手段,最終實現工業區的污染物“零排放”。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形成多產業綜合發展的工業區。該工業區內的各種產業,不受產業生產方式和行政邊界的限制,在原料供應、產品分配和信息技術等方面,共同享有同等權力,以獲得共同發展的機會。其采用的環境管理是一種直接運用工業生態學的生態管理模式。它不僅是傳統生產方式向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的必然選擇,也體現了現代化發展對生產的現實要求,是工業生態思想的具體體現。因此,從環境角度來看,生態工業區才是最具環境保護意義的工業區。

2.2規劃原則

2.2.1工業副產品要能交換共生

以工業生態學和循環經濟為理論指導,遵循物質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的原則,致力于企業副產品和廢物的交換、能量和廢水的逐級利用、基礎設施的共享,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綜合。

建立工業系統“食物鏈網”,即工業鏈網,采用廢物交換、清潔生產等手段實現企業間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多級利用的模式,使園區內企業之間形成物質、能量、信息的共生關聯,提高園區產業關聯度,形成園區內不同產業間的共生。

2.2.2空間布局要合理

以精明增長為規劃布局理念,深入分析園區產業結構特性、生產工藝等,合理進行功能組合與用地布局。并通過行之有效的方法實現土地的集約利用,充分發揮土地的效用。工業區空間布局以“集中、集聚、集約”為目標,實現精明增長。

“集中”要體現精明增長,即以精明增長理念為指導,在縣域產業向工業園區集中的基礎上,合理規劃園區用地,內部實現不同功能用地,特別是工業用地的再集中。同時,生活居住功能向生活核心區集聚,在生活居住區內部大力推行用地的內涵化發展和高密度增長。

“集聚”即體現有機集中,即以發展產業集群為導向,在充分尊重工業園區現狀地形、地貌等自然條件的基礎上,依據各產業循環體系之間聯系的緊密程度、產業區與生活居住組團的相互影響與聯系等,實現產業的集群化布局。同時,保留城市生態敏感區,設置城市生態景觀廊道,避免各產業組團的過分集中,實現“大分散,小集聚”。

“集約”是實現緊湊工業區,工業區現狀用地盡量占用不宜耕種的土地,變廢地為寶地。轉變傳統的土地開發方式,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的容積率,生產區提倡建設多層標準式廠房,實現土地的集約利用。

生活居住區將住宅、商業、辦公、公建、公園等設施緊湊布局,減少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最大限度地滿足生活居住的多樣性需求。

2.2.3要以人為本

在工業區建筑、景觀、文化等方面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引,以景觀生態原理為設計理念,以滿足人的需要為首要原則,創造一個與周邊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的“山、水、園、林”式的宜居性新型工業區。

2.3生態工業區評價與目標

生態工業區一般都是在現有工業區基礎上規劃建設的,所以,生態工業區的規劃建設,首先要分析現狀基礎條件,只有在現狀條件十分清晰的條件下,才能做出最符合規劃對象,科學合理的生態工業區規劃。

2.3.1生態資源多樣化評價

利用生物生態學、景觀生態學等生態學分支的基本原理、概念,從棲息地分析、自然服務的角度,對工業區及周邊區域進行生態資源分析、得出重要的生態資源空間分布,為生態系統規劃提供基礎。重點分析的生態資源包括水資源、耕地資源、林地資源和人文資源等。

2.3.2生態過程與生態敏感性評價

尊重生態過程進行景觀和城市規劃是生態規劃研究的核心。在工業區規劃中,如何維護工業區內部、工業區與周邊的生態過程,保障物質流、能量流的連續性,維護現有優勢的格局,是生態過程分析的重要意義。

水平生態過程分析是指發生在不同的土地利用單元或生態系統之間,包括風、水、土和其他物質的流動與土地利用格局的關系的分析。水的生態過程貫穿了工業區所有的土地利用類型。

垂直生態過程分析是指發生在某一土地利用單元或生態系統的內部,利用土地單元本身的土壤、植被、水、動物等資源特性的差異性進行分析。垂直生態過程的應用表現為生態敏感性分析,即生態系統的抗擾動性。

2.3.3生態工業區規劃的目標

工業區的規劃要三大體系協調,即產業循環體系、空間布局體系和基礎設施體系的協調。規劃通過三大體系內部以及之間的相互協調,實現園區生產、生活、生態的互促共生。

生態工業區規劃要調整工業結構和工業布局。調整工業結構就要淘汰污染企業。要優化行業結構、產品結構和企業結構。對污染嚴重、能耗高、效益差的企業堅決實行關停并轉。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提高技術水平。引進世界先進的設備,使生產工藝能力達到全國一流水平,產品質量居全國領先水平。引進先進技術設備的同時,還要提高工廠的生產管理水平,使產品的能耗、物耗明顯降低。

工業布局的調整,要走集中治理污染的道路。按照工業向園區集中的方針,加快工業的重新布局。鄉鎮工業要著重建設工業小區,避免分散的面污染。在工業區的建設中,要統籌規劃,做好環境保護等各項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為創建清潔優美的工廠打下良好的基礎。

生態工業區要現代化管理,要對所有的企業進行梳理,排查出重點工廠,尤其是對污染嚴重的電鍍、造紙、漂染、化工等行業的企業,要限期治理,并加強現場監督執法,實現生態工業區規劃建設目標,完善各類治理設施,保持環境質量優勢。

生態工業區要實施清潔生產,發展生態工業。按照清潔生產的涵義,通過改革工藝,更新設備,使用替代產品等,在生產過程中盡可能減少資源的消耗和實現資源能源的充分利用,把污染物質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在清潔能源方面,除推廣秸稈代煤技術外,盡可能多的利用新能源。在清潔生產過程方面,實施清潔生產,使工廠的環境保護達到生態工業區的要求。

2.4生態工業區生態環境規劃

2.4.1用生態網格進行生態承載力分析

基于網格計算的生態承載力分析,能夠將宏觀的單一的生態承載力數據轉化為微觀的生態承載力指數空間分布,從而為生態工業區規劃提供理論依據。該方法是將分析區域劃分為1公里的網格進行分析研究。

對規劃區內每個網格內部的土地進行分類面積統計,并轉化為生物生產性面積,從而得到全區生態承載力的分布。如某工業區從生態承載能力分布上看,高生態承載能力地區分布在北部和西部,該地區具有相對優勢的用地組合;而其他地區由于建筑用地占據較大比重,使得其具有較高的人口承載能力,但處于不平衡狀態。

2.4.2工業區環境的生態結構與功能

根據工業區周邊環境(如沿河、環山、水系等)的自然生態格局以及城鎮的分布特點,以景觀格局、生態過程分析、生態承載力分析為基礎,確定以生態保護區、生態控制區、生態廊道、生態開發區、生態修復區為主要功能區劃原則,對工業區周邊進行合理生態功能區劃,提出合理的生態體系結構。

2.4.3工業區環境連接帶綠道網絡系統

工業區應規劃環境綠道。綠道是不同寬度的綠色廊道構成的網絡,指自然形成或人工栽植的綠帶,如河流、山谷構成的綠化較好的廊道。也指沿著諸如用作游憩活動的廢棄鐵路線、溝渠、風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線型開敞空間。它是連接公園、自然保護地、名勝區、歷史古跡及其他與高密度聚居區之間進行連接的開敞空間紐帶。連接帶地區,山水景觀格局優良,具備良好的綠道構建基礎。以主體水系網絡構建區域主、次綠道,以城市交通線防護綠帶和水系防護綠帶作為城市生態隔離廊道,構建連接帶綠道系統。

工業區綠道是城市綠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濱水空間作為河流廊道是構建工業綠道系統(或城市開放空間系統)的關鍵部分,它是連接綠道系統的主軸。

建立區域生態廊道。區域生態廊道應有區域道路貫穿,道路與區內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相銜接。建立綠道與綠道,綠道與區域河流廊道形成的區域綠道骨架。

2.5 生態工業區廢物生態排放

2.5.1生產活動廢棄物排放處理

生態工業區廢棄物是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城市中以工業生產所產生的廢棄物居多。因此,在人類活動廢棄物排放與處理系統中,至少應包括三個因子,其一為廢氣因子,其二為廢水因子,其三為固體廢棄物因子。

就現階段而言,我國大部分城市的經濟支柱是工業。就是說,城市的生產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之一,要控制廢棄物排放量,減少對城市的污染,首先要推進城市產業結構生態化,因城市生態系統是不完全的開放系統,市區還原功能差,要與附近區域結合才能實現生態平衡。由此出發,將三廢產生多的企業布置在城市下游,減少與其他城市活動的交叉和影響,城市中心則以第三產業為主,是減少城市污染的措施之一。工業區內部的生態布局要按生態學“食物鏈原理”,即“放牧食物鏈”和“腐屑食物鏈”原理布置工業,要研究工業生產的工序和各工業的原料及其所產生的廢棄物,使工序、原料、產品、廢棄物有聯系的工業組成一個生態工業系統,重組后的生態工業區應保證上一個工廠生產的初級產品在下一個工廠進行深加工;上一個工廠的廢料、廢棄物成為下一個工廠的原料或配料,形成合理的工業“食物鏈”,變單一利用資源的工業為綜合利用資源的生態工業系統,以最少的“異化”換取最大的“同化”,產生最少的廢棄物。

2.5.2廢水廢氣排放

不僅要控制其排放濃度和總量,還要考慮工業區空氣中有害物質的總含量,要保證工業區在最不利的氣象條件下,空氣難與外界交換時,不致對人和生物產生危害。

廢水的排放,不僅要考慮對所規劃工業區不產生危害,對下游城市、下游農業也不能產生危害,這就要求廢水的排放必須達標,特別是一些含有重金屬及其他難以無害化還原分解物質的廢水,必須嚴格控制,以免對地下水及河流造成長期危害。在世界水資源越來越缺少的情況下,對廢水深度處理實現循環利用、首先是工業用水的循環利用非常重要。作為生態工業區,其水循環利用不應少于90%。

2.5.3固體廢棄物排放

固體廢棄物的排放側重點是再生利用,例如生態工業鏈中的粉煤灰用作制造砌體等建筑材料、礦渣制作水泥等,都是廢棄物處理和循環利用的例子。小城市的生活垃圾,一般是衛生填埋或焚燒,但其填埋必須注意防滲和遠離城市,并采取防止二次污染的措施。焚燒的同時制磚或提取其他副產品的試驗在各地也有不少,也將成為垃圾生態處理的主要方式。垃圾發電供熱和分揀焚燒將是垃圾生態處理的方向。工業區固體廢棄物的處理,應根據其化學、物理特性,選擇最佳的處理方案。

3生態工業區布局

3.1工業區的生態布局

生態工業區布局大都是在原有工業區布局基礎上的改造,需要生態城市的支持。對于資源環境已經無法繼續支撐以資源消耗為主要驅動力的發展方式的地區,就需要引入循環經濟的與生態工業的理念,加快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從我國生態產業發展的里程來看,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資源環境的制約日益明顯,產業發展模式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生態工業與循環經濟的階段。

通過對生態可持續發展因素的引入,通過廢棄物資源化來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削減污染物排放在根本上改善環境質量,通過廢物利用降低成本來提高經濟競爭力,最終促進結構調整,實現可持續發展。在這種情況下,產業發展戰略需要從產品產業鏈和生態產業鏈兩個維度進行研究。

產業研究的兩個維度中,生態產業的發展主要分為廠商清潔生產、生態產業園共生和生態城市共生群落三個層次。引入生態可持續發展因素后,產業發展既要通過專門化的分工與生產業的發展來有力的促進產業合作互補,促進能源原材料業和裝備制造業的產業梯度升級,同時也要通過循環經濟的發展形成內部產業循環。

生態工業區要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速度推進”總體要求,堅持“突出重點,集中力量、分步實施”,積極招商,大力實施基礎建設。實現通信便捷、電力充足、用地高效、道路寬敞、環境優美,成為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在發展工業園區時,充分運用工業生態學原理進行系統設計,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廢物和最大限度地提高材料與能源的循環利用。生產系統要盡可能封閉,以防止能源或有用材料的流失。工業生態學的根本特征是在循環經濟理論的指導下,鼓勵更高的環境與經濟效率。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體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其本質是一種生態經濟。即按照“新開采的資源資源生產產品消費排放廢品”的順序進行開發生產。

“減量、再用、循環”是循環經濟理論最重要的實際操作原則,每一原則對循環經濟的成功實施都是必不可少的。“減量”針對是輸入端,旨在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物質和能源流量。“再用”屬于過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長產品和服務的時間強度。“循環”的關鍵是輸出端,能把廢棄物再次變成資源以減少最終處理量,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廢品的回收利用和廢物的綜合利用。

按照循環經濟理論建設工業園區,要借用“工業生物群落”的概念。在生態系統中,不同的生物種群總是依據一定特性的組成關系才能組成。對此,我們可以把這一思想擴展到生態工業區布局中去,尋求確定“恰當的”,即最優化的工業活動組合。比如,與其單獨建造一個蔗糖廠,從一開始就應該設想一個聯合企業,以便與蔗糖生產有關的物質、能源流都得到最優化利用。也就是說,為使不同的甘蔗副產品得到充分利用,就至少需要建立一個造紙廠、一個制糖廠和一個熱電廠。正是以這種方式,我們可構想諸如“紙漿—造紙”、“肥料—水泥”、“煉鋼—肥料—水泥”等一類的聯合體。

農村經濟迅速發展的形勢下,農、工、貿一體化、農業產業已成為今后一段時間內的發展趨勢,在實現一體化的經營過程中,有效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生態系統對可持續發展的支撐能力是鄉村工副業區建設的主要任務。我們可利用鄉村眾多的優勢,以養殖業和種植業為起點,推行雞糞喂豬、豬糞化沼氣、沼渣養魚及其他形式的綜合開發利用,形成規模后逐步開展深加工和精加工,進而大量出口,形成多家骨干企業,實現農工商一體化經營。

工業生態學為生態企業發展提供了根據效益和成本來決定工藝的新思路,強調廢物交易、再循環,是物耗最少化的系統。在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生產的前提下,適當發展以城鄉結合為思路,以種植、養殖、加工、工業和服務等多產業、多組分密切聯系、合理耦合,系統良性循環為主的現代新型生態工業園區,是促進工業區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模式。

3.2生態工業區產業鏈

工業布局必須充分利用城市的區位優勢、開發成本優勢、物流中轉優勢等。以經濟的新一輪發展為契機,以清潔生產的生態型工業為主線,努力發展高附加值、充分就業的先進制造業,改造提升傳統工業。工業區的建設,應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原則相統一,推行綠色清潔工業,淘汰劣勢產業和污染型工業,建立行業準入目錄機制。其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1)大力發展自然資源優勢型的綠色加工業;(2)重點發展具有良好環境指向型的科技密集型產業,包括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工程、新材料工程和精密儀器、儀表為主體的高科技產業;(3)相應發展勞動密集型的都市型工業,例如:服裝服飾業、儀器加工制造業等;(4)突出推進循環經濟型企業和零排放生產方式的企業先行發展。同時,應重視從生產工藝和手段方面來區分鼓勵產業、限制產業和禁止產業,要杜絕污染企業進入。要充分發揮新能源的優越性,利用風力、太陽能、生物質發電等無污染新能源對環境與生態保護的作用。

推行清潔生產工藝。在絲紡織業、化肥制造等行業推廣使用無毒害原料、溶劑、催化劑等新工藝,代替傳統輕度污染的工藝。促進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生產工藝改造、生產技術手段的提升,改變現有的粗放型生產方式,采用對環境友好的工藝路線,減少廢水排放,改善臟亂差的生產環境。建材業要以生產對環境友好的產品為導向,代替可造成污染的產品。

提升工業區鏈網結構。鏈網結構既可用于加大多種產品集成的柔性,又可形成緊密型的生態網絡。如利用磷石膏分解技術,可把磷肥廠、水泥廠、高硫煤廠和硫酸廠鏈接起來,形成一個緊密的“生態網絡”,有效地解決磷石膏污染問題,又使資源得到合理利用;通過廢氣廢渣收集技術,將鉛鋅冶煉廠、建材廠的廢氣廢渣用于制造硫酸、水泥等。

建立資源的循環共生共用系統。在企業中采用高效率、低物耗和能耗的技術,打破傳統產業技術部門的分割,形成產業與企業之間的共生系統,從而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和重復利用。不僅在各分行業工業區內部,整個工業區也要盡最大可能建立資源共生共用系統。

4循環經濟體系設計

按照各工業行業在工業區循環體系中的所處的不同層次,一般可將工業區企業劃分為核心行業、派生行業和紐帶行業三類。

(1)核心行業是工業區生態建設的核心,產業鏈構建的出發點,并以此為基礎與其他產業鏈接,構成生態工業網絡體系。從工業園區發展的現狀出發,并考慮對其他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大小,規劃確定循環工業體系的核心產業。

篇9

  《福建生態省建設“十二五”規劃》

  到2015年,生態省建設主要目標基本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成效顯著,多數設區市達到或接近生態市創建標準,生態文明建設位居全國前列。

《福建省“十二五”服務業發展專項規劃》

《福建省“十二五”金融業發展專項規劃》

《福建省“十二五”人口和計劃生育發展專項規劃》

《福建省“十二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專項規劃》

《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

《福建省殘疾人事業“十二五”發展綱要》

《福建省現代農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

《福建省建筑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福建生態省建設“十二五”規劃》

《福建省新聞出版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福建省“十二五”能源發展專項規劃》

《福建省“十二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專項規劃》

社會民生

《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

加強區域合作,突出區域統籌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基本形成“一帶、兩區、四軸、多點”城鎮空間結構;堅持政府調控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構建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體制機制,實現廣大群眾“住有所居”目標;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更加配套完善,綜合承載能力明顯增強;建筑業、勘察設計咨詢業、房地產業、市政公用事業發展機制更加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日趨成熟;建設領域轉方式、調結構取得重大進展,建設科技含量明顯提高,建筑節能和城鎮減排成效突出,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更加牢固。

  《福建省“十二五”人口和計劃生育發展專項規劃》

“十二五”期間,人口年平均出生率控制在14‰左右,年均自然增長率不超過7.8‰;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達90%以上;2015年嬰兒死亡率下降到7‰以下;孕產婦死亡率下降到18.0/10萬以下;2015年全省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5.5歲。

  《福建省“十二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專項規劃》

“十二五”期間,全省累計新增城鎮就業人數3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力爭達到200 萬人;“十二五”期末,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760萬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1278萬人,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參保分別達到435萬人、500萬人、445萬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達85%。

  《福建省殘疾人事業“十二五”發展綱要》

殘疾人生活總體達到小康;建立起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基本框架,保障水平和服務能力明顯提高;依法保障殘疾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權利;加強殘疾人組織和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殘疾人事業科技應用和信息化水平;系統開展殘疾預防,有效控制殘疾的發生和發展;弘揚人道主義精神,為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創造更加有利的環境。

服務業

  《福建省“十二五”服務業發展專項規劃》

“十二五”期間,服務業年均增長速度力爭高于全省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到2015年,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0000億元,占GDP比重超過42%,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服務業從業人員年均遞增6%左右,到2015年達到1100萬,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達40%以上,。現代服務業增長速度高于服務業平均增長速度,生產業占服務業比重達到60%以上。

  

  《福建省“十二五”金融業發展專項規劃》

2015年,金融業力爭實現增加值達2000億元以上,占全省GDP的6%以上。

銀行業發展目標:力爭新設分行30家,支行及支行以下機構150家,自助銀行400家;2015年末,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量達55000億元,各項存、貸款余額分別達36000億元和30000億元;行業整體不良貸款率控制在1.2%左右。

證券業發展目標:“十二五”期間,力爭福建省新增境內外上市公司100家,爭取發行企業債券、中期票據800億元以上;力爭福建省法人證券公司增加到5家、證券營業部增加到250個;法人期貨公司增加到7家、期貨營業部增加到100個;新增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3家;證券投資咨詢機構增加到9家。

保險業發展目標:“十二五”期間,全省保險業保費收入預計年均增長16%-18%,至2015年,預計保費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超過800億元;保險深度達到3.3%,保險密度達到2200元左右。

其 他

《福建省現代農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

力爭種植業產值年均增長2.0%以上,畜牧業產值年均增長4.0%以上。到2015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800萬畝以上,總產達650萬噸以上;油料產量達28萬噸;肉蛋奶總產達266萬噸;水果、茶葉、蔬菜、食用菌等特色產品穩定增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總體合格率96%以上;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累計有效認證數分別達3000個、800個、200個、50個;農產品加工產值突破1萬億元;農機總動力達1450萬千瓦,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程度達40%以上;省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農戶60萬戶以上;“一村一品”專業村數量達2000個,占全省比例達13.3%;依法登記農民專業合作社達20000個;新增戶用沼氣池20萬戶,普及率達10.8%;農牧業產值達156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2515元。

《福建省建筑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到2015年,全省建筑行業產值比2010年翻一番,力爭7500億元。建筑業增加值占全省GDP比例保持7%以上。建筑業產值利稅率達到8%以上。勞動生產率超過25萬元/人。培育發展“建筑之鄉”,完成產值比重不低于30%。培育2家以上產值超百億的的龍頭建筑企業,10家以上產值超50億元建筑企業,營業收入超5億元勘察設計單位2-3家,營業收入超億元的監理企業3家。扶持2-3家有實力的建筑企業上市。

《福建省新聞出版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到“十二五”末,全行業實現增加值230億元,年均增長15%;營業收入1110億元,年均增長15.7%;資產總額1200億元,年均增長16%,力爭比“十一五”末翻一番。

到“十二五”末年出版圖書達到5000種、1.20億冊、90萬千印張,年均分別增長7.4%、9.3%、9.6%。培育年銷售碼洋超3億元的圖書出版社2-3家;報紙品種數與“十一五”末基本持平,總印數18億份、800萬千印張,年均分別增長18%、14.8%。培育1-2家大型現代傳媒集團,期發行量超過30萬份的報紙3-5種;期刊品種數與“十一五”末基本持平,總印數7000萬冊、26萬千印張,年均分別增長20.1%、14%。打造一批在細分市場中領先的重點期刊,期發行量超過30萬冊的期刊5種;實現印刷工業產值890億元,印刷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5%。力爭培育3-5家年產值超10億元、80家年產值超1億元的印刷復制骨干企業;出版物零售10億冊(盤、份)、42億元(碼洋),年均分別增長6.4%、9.1%。培育3家年產值超3億元的出版物發行骨干企業,3-5家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數字出版產值達100億元,力爭年均增長35 %以上。

《福建省“十二五”能源發展專項規劃》

2015年,全省一次能源消費量為1.4億噸標煤,年均增長7.6%。;一次能源消費結構為煤炭52.2%、石油20.6%、水電7.7%、核電9.8%、天然氣7.3%、其他能源2.4%;全省用電量2270億千瓦時,用電最高負荷3840萬千瓦,分別年均增長11、5%和11.6%;人均綜合用電5780千瓦時,人均生活用電1155千瓦時;全省煤炭產量控制在2300萬噸/年左右(就近出省500萬噸,省內按1800萬噸/年平衡),到2015年省外調入煤炭量8200萬噸/年;關閉小火電37萬千瓦,2015年福建單位GDP能耗降至0.658噸標煤/萬元,降幅約16%;全社會電網線損率小于6.6%。

《福建省“十二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專項規劃》

港口: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力爭超過1500萬標箱。

鐵路:全省鐵路通車里程達5000公里,進出省通道增至10個以上,實現各設區市通快鐵,鐵路覆蓋90%以上縣市。

公路: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5000公里,出省高速公路通道達17個;全省公路網通車總里程突破10.5萬公里。

民航: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超過44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超過70萬噸。

軌道交通:爭取全省建成和在建軌道交通里程約200公里。

篇10

[關鍵詞] :新建;城市公園; 規劃設計;心圩江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 Nanning "Moon Lake"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positioning change as an example, some thought and summarize made by the cit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positioning to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new park, and the moon Lake project, put forward some new ideas and suggestions to the continued construction. [Key words]: New construction; city parks; planning and design; heart Wei Jiang 中圖分類號:Q1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一、“明月湖”公園的建設背景

南寧市“明月湖”公園其前稱為“心圩江”公園,心圩江位于南寧市西部,是南寧市建成區內重要的內河之一,屬于邕江重要的支流,是南寧市重要的防洪排澇通道,也是市區內河流水體楔形綠網的重要組成部分。現狀有較大的水面和農田,綠色植被較好,綠化多為原生態狀,自然風光優美。“明月湖”公園就位于南寧市西部的西鄉塘片區,用地范圍北臨大學路、南靠邕江堤路園,西接南寧市動物園及規劃后的大化路,東至20米城市規劃道路,規劃用地總面積為103.8公頃,其中現狀水域面積為20.73公頃。

其規劃建設的背景是南寧市環境整治工程亞行貸款項目的子項目之一的心圩江河道綜合整治工程,總投資12.79億元的基礎上在2004年將其規劃為城市公園,形成以濱水森林景觀為特色兼顧防洪排澇功能的大型休閑綠地。從南寧市規劃管理局2004年2月16日關于心圩江的規劃設計評審批文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公園定位為生態恢復,在社會上廣泛被稱為“心圩江”濕地生態公園。

在南寧市提出打造“中國水城”,強化“綠都”,“水城”舀念的時候,心圩江即“明月湖”公園的建設納入了“水城”項目,進行重點建設,也從社會上征集名稱為“明月湖”,水面也從原設計的69.8米提高到70.8米,水域面積是南寧市最大水面“南湖”的二倍。其建設的層次和定位提高為城市大型綜合性公園,但其底子和功能依然是生態恢復,規劃設計的指導性思想依然是生態優先原則。

二、“城市生態公園”與“城市綜合性公園”的區別

城市生態公園是位于城市城區或城郊,通過保留、模仿或修復地域性自然生境來建構主要環境,以保護、營建具有地域性、多樣性和自我演替能力的局部生態系統進而改善城市生態系統為主要目標,以生態文化或技術為主題,提供與自然生態過程相和諧的游覽、休憩、實踐等活動的公共園林。“城市生態公園”是近年來景觀設計中出現頻率很高但概念又很模糊的一個詞。顯然,無論是生態公園還是城市綜合性公園或多或少都會具有生態效益;但并不是具有生態效益的城市公園就可稱為“城市生態公園”。生態公園主要是指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所建設的園林綠地系統,它的建設需滿足以下三個方面的要求:

1、“城市的”,作為城市生態系統一部分的城市生態公園,無論從地理位置、空間格局、生態功能和規模級別上,都是城市的一個有機部分,都具有城市的屬性。從地域上劃分城市生態公園,包括城區生態公園和近郊生態公園兩種。城市生態公園的“城市”屬性,使其有別于位于近郊和林區的自然公園、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和國家公園。

2、“生態的”。城市生態公園與一般城市公園的最根本區別在于其“生態性”。從生態學的體系來看,這種生態性應該滿足三個不同層面的標準:①對宏觀尺度(全球生態系統)而言,它的生態過程、能源和物質的使用是有利于全球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的。②對于中觀尺度(城市生態系統)而言,它的功能可以保護或者改善城市系統的生態基礎和生態結構,減少污染,改善環境,保護景觀和生物多樣性。③對于微觀尺度(公園生態系統)而言,它的環境建構是符合生態原則的,生態環境系統具有地域性、多樣性和合理性的特征,具有自我演替發展的能力。它的具體空間和實體形象能充分考慮到與包括人在內的生物個體的互動關系,能喚起人對于生態意象的文化體驗和美學感受。

3、“公園的”。城市生態公園的本質還是公園。《中國大百科全書》對公園的定義是:“城市公共綠地的一種類型,由政府或公共團體建設經營,供公眾游憩、觀賞娛樂的園林。”因此,滿足人的心理和活動要求,也是城市生態公園的一個重要功能。人有親近自然的天性和權利,因此城市生態公園對于生態的保護與修復不應以隔離人的活動為代價,而應遵循生態原理,合理規范、引導人的活動,創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場所。其與城市綜合性公園有如下表格中的區別:

三、以生態性為指導思想的“明月湖”規劃設計

根據“明月湖”的現實情況以及其功能要求,盡管其公園的層次定為大型的綜合性公園,我們在規劃設計時首要還是立足于其生態性,在體現其綜合性方面主要增加一些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其主要的區域我們還是以打造生態公園為主,但其檔次和品位已不再是剛開始建設時的簡單的生態恢復,而是有長期建設和短期建設相結合,在綠地規劃設計中組合進來一些城市公園的一些有序性手法和人為因子,使人們瀏覽其中能感受到整齊有序的城市公園的便利感覺,而又能區別于一般的城市公園的單調性,因為畢竟在“明月湖”公園中除水域面積外,陸上面積的確90%是綠化用地,且在一些主要的進出入口和主要的觀景點上都對植物做了精細的造景處理。

1、明月湖”公園的規劃設計理念

“明月湖”公園的規劃設計理念是立足生態意義和功能,打造別出一格的南寧內河游玩景區,以城市綜合性公園為模板進行建設。其總體思路為“一江二岸,四區八園,四季花開”,植物應用上是以闊葉常綠樹種為依托底子,大量采用各季開花植物種植于河的二岸,并在河邊淺水區域種植大量的水生開花植物,力求打造一條花江。其景觀分區如下圖:

錦陽春江 桃李芬芳 夏日紛蕓 清源幽境

“明月湖”公園被秀廂大道、科德路、大學東路三條路分割成四個部分。根據現場的實際環境,在規劃設計時從北往南依次分為四個景觀分區如上圖。其相對應的功能分區為自北向南依次為自然濕地生態區、保健養生區、娛樂休閑區和全民健身區。在四個景觀分區中分建八個特色園子,分別為引鳥園、藍花楹園、水上花園、鳳凰花園、桃李園、佳果園、棕櫚園、風鈴花園。

2、景觀分區的特色

自然濕地生態區(清源幽境)位于可利大道和秀廂大道之間,東臨總部路。這一區的主要功能是保護可利江濕地,同時具備休閑娛樂功能。自然濕地生態區陸地上以水杉、落羽杉為主,搭配榕樹、秋楓進行生態種植。區內將建設兩個人工島,島上主要種植藍花楹等藍紫花色的夏季觀花樹種,利用寬闊的淺水區域,種植水生植物,打造獨特的水上花園。在自然濕地生態區將建成引鳥園、藍花楹園、水上樂園三大主題園。

保健養生區(夏日紛蕓)位于秀廂大道和科德路之間,將主打夏季如火的鳳凰花園放置其中,整段以種植夏季開花的蘇木科植物為主,并在人工島上重點打造鳳凰樹為主的景觀,營造南國之夏的火熱氛圍,寓意“筑巢引鳳”招商引資的發展之道。

休閑娛樂區(桃李芬芳)位于科德路與大學東路之間,東臨廣西大學。本區將與常綠大樹為基調,以桃、李等春花植物為主打。可利江東、西兩岸將分別被打造成桃李園和佳果園兩大主題園。東岸的桃李園以多種植被方式突出“春花”景觀,西岸則重點打造一片純果林景觀,東岸觀花,西岸觀果,展現出“桃李滿天下,碩果盡人間”的學府文化氣息。

全民健身區(錦陽春江)位于心圩江下游、在大學路和江北大道之間。本區將打造以春花植物與棕櫚科植物為主的特色景觀。西岸以棕櫚林結合豐富的花灌木、開花地被加上寬闊的草坪形成獨具特色的棕櫚園,為健身者提供一個開闊疏朗的優美環境。東岸則以豐富的春季開花植物為主,大量種植紅花風鈴木,打造環境熱烈的風鈴花園,營造歡快熱烈的全民健身環境。

3、個園子獨具特色且各有不同的生態功能

在“明月湖”公園別打造了八個各具特色和功能的獨立園子,它們不單以獨自的特點吸引游人的眼球,在生態上也各具有不同的效益。如水上花園:它是利用緩坡自然式駁岸,沿水邊種植耐水濕植物,水中分色塊大片種植豐富的水生植物,形成一片自然流暢、層次豐富、大氣壯觀的水上花園。主要選用的水生植物有荷花、睡蓮、菖蒲、香蒲、梭魚草、旱傘草、蘆葦、紙莎草等,這些植物對“明月湖”的水質具有很好的凈化功能,此類植物的選用和種植方式產生良好的生態效益。

又如棕櫚園和佳果園(如下圖),都是采用亞熱帶和熱帶的棕櫚科植物和特色果樹進行種植,這樣既能體現植物的本土原則和地方特色,打造了熱帶風情園子,也融入本地的自然生態系統之中,跟南寧周邊整體的生態環境融為一體,成為良好的生態循環系中的一部分。

(佳果園效果圖)

4、明月湖”中水的生態性應用

在整個規劃中,親水性設計也是一大亮點。考慮到明月湖的水質現狀,規劃中的親水性設施以觀水、賞水為主,在沿岸辟出親水區域,留出寬闊視線,利于人們從岸上觀賞江景。此外,在橋頭和沿路一些重要景觀節點也將依據地勢不同巧妙設置休閑健身設施,滿足不同年齡層次人群的休閑和健身需求。 明月湖將成為南寧西城區較大的生態人文景觀帶,周邊居民的生態環境甚至整個南寧西城區的生態環境都將得到極大提升。

四、“明月湖”公園后續建設的幾點想法

1、進一步加大生態性建設,豐富植物品種和群落式種植模式,更深入地體現南寧亞熱帶地區植物品種豐富和植物生態復雜多變的特色,水生植物的利用要進一步擴大,敢于引進新的水生植物品種。水生植物的種植進一步延續到整個水域駁岸邊和淺水區,不再局限于重點區域。

2、“明月湖”公園的建設在下一步規劃中應當著手建設一個與主題相呼應的中心點。建議規劃建設一個中心廣場,其功能就是讓南寧的市民在每年的中秋進行賞月活動,讓其成為南寧市民中秋賞月活動的場所,打造中秋文化和中秋經濟。“明月廣場”的設計應臨水,有較大的集散空地,有一個大的與明月有關的雕塑,形成水、月、影交相輝映的景觀效果。

3、在建設進度上應注重長期規劃,近期打造,不宜全線輔開。確定近期建設的幾個重點區域,把建設資金用在這幾個主要點上,使“明月湖”的建設先具有亮點,再進一步深化。

參考文獻:1、城市生態公園規劃設計方法鄧毅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淺談城市生態公園建設李婷、張寧《現代園林》

3、園林綠地規劃設計刁俊明主編中國林業出版社

4、蘇雪痕植物造景[M] . 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

5、黃肇義, 楊東援1 國內外生態城市理論研究綜述[J ] 1 城市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