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資源調查方法范文
時間:2023-05-31 15:22: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作物資源調查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秸稈;現狀;綜合利用
中圖分類號:S3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019
1 秸桿資源利用現狀
青海省有耕地58.8萬hm2,2015年,農作物種植面積45萬hm2,秸稈產量170萬t,可收集量約127萬t。其中種植小麥13.07萬hm2,秸稈產量46萬t;種植青稞6.07萬hm2,秸稈產量16萬t;種植馬鈴薯9.6萬hm2,秸稈產量42萬t;種植油料作物16.07萬hm2,秸稈產量30萬t,種植玉米2.9萬hm2,秸稈產量26萬t;種植蠶豆、豌豆等農作物2.53萬hm2,秸稈產量約10萬t。秸稈種類根據農作物種植類型,以小麥、油菜、馬鈴薯、玉米、青稞秸稈為主;秸稈資源分布以青海省東部的海東市和西寧市為主。秸稈利用方式主要為秸稈能源化、飼料化、秸稈還田、食用菌基料等方式為主,綜合有效利用率達74%。
1.1 秸稈能源化
指通過直接燃燒(含農村煨火炕等)、沼氣發酵、生物質爐燃燒等利用方式,每年消耗秸稈21萬t,占秸稈收集量的17%。
1.2 過腹還田
指飼草動物以秸稈為原料,飼用消化吸收后以糞便方式還田。青海省每年有66萬t秸稈通過直接喂養或氨化、微貯后作為飼料過腹還田,占秸稈收集量的52%。
1.3 秸稈還田
秸稈還田是秸稈直接或堆積腐熟后放入土壤中的一種方法,當地以留茬還田的方式為主,每年利用量在4萬t左右。
1.4 食用菌基料
食用菌基料主要指秸稈作為食用菌栽培的基礎材料發展食用菌栽培,每年利量約3萬t。
2 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2.1 利用商品化程度低
青海省農牧民素質相對較低,接受新技術、新理念、新機具等方面較慢,推廣難度相應較大。對秸稈用之為寶、棄之為害的理念還沒有深入人心,農機專業服務組織發展較慢,社會化服務還跟不上。
2.2 秸稈還田的農機推廣困難
秸稈直接還田機具的研發及配套技術的開發力量不夠,現有的秸稈還田機械多為單項作業,而青海省農戶種田面積小,田塊不集中,尤其是青海省田塊地勢不平緩,農戶投資買農機愿意不強。
2.3 偏遠農村缺能嚴重
農村能源缺乏地區,大多是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的重點地區,而這些地區大多數農牧民貧窮,自籌能力有限,秸稈利用以直接燃用為主,幾乎沒有秸稈加工企業,除能源化、飼料化外的其他利用方式發展緩慢。
2.4 科技支持體系不健全
青海省大部分地區處于高海拔地區,平均地溫較低,并且干旱少雨,存在農作物秸稈不易腐爛等問題,由于地方財政拮據,投入秸稈綜合利用科技研究資金相對較少,致使科技支撐體系較弱。
3 相關對策建議
3.1 開展秸稈資源調查
進一步摸清秸稈資源潛力和綜合利用現狀;根據各地區種植模式,合理確定適宜本地區的秸稈綜合利用方式(肥料、飼料、燃料、食用菌基料和工業原料)、數量和布局。
3.2 加強秸稈收集處理體系
根據田塊與資源分布情況,確定合理的適宜本地區的秸稈收集處理方式、數量和布局;進行秸稈撿拾打捆機械化技術和秸稈切碎、青貯、壓塊、制粒等秸稈處理機械化技術的研發與集成,建立較完善的秸稈收集、處理體系,加快成果轉化和示范推廣。
3.3 研發推廣秸稈還田技術
根據各地區種植模式,確定合理的適宜各地區的秸稈還田方式、數量和布局;開展秸稈機械化粉碎還田技術示范:包括油菜秸稈機械化粉碎還田技術示范,玉米秸稈機械化粉碎還田技術示范,小麥秸稈機械化粉碎還田技術示范及秸稈覆蓋還田技術示范。
3.4 研發推廣秸稈食用菌利用技術
重點開展主栽食用菌秸稈的優良品種選育與篩選及菌種生產規范化研究和示范;食用菌規模化及標準化生產新技術及新模式集成與示范;食用菌工廠化生產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食用菌集約化生產關鍵技術及綜合利用研究與示范。
3.5 加強秸稈飼料化利用技術研發應用
開展秸稈飼料化利用技術的研發與集成,提高秸稈飼料化技術領域的立項比例和經費投足。
參考文獻
篇2
一、上半年工作小結
1、全力開展“三新”農業生產試驗示范基地建設
按照市農委2009年的工作部署和本單位的工作要點,積極開展農業示范基地建設,以示范基地為載體,示范推廣“三新”農業技術。在全市范圍內,已建“三新”農業生產試驗示范基地8個,分別是水稻精確定量栽培超高產示范基地、馬鈴薯稻草覆蓋免耕栽培試驗示范基地、特色白皮花生選育試驗示范基地、優新抗病花生無公害栽培示范基地、棉花高產高效栽培示范基地、西瓜無公害栽培示范基地、“稻蝦連作”生態模式示范基地、食用菌生產示范基地,共計安排試驗示范項目9個。所有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做到有實施方案、有技術措施、有專人負責,并從品種選用、測土配方施肥、高產保優栽培到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方面培訓到戶、指導到田,提供全程、面對面的技術服務,真正是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
2、強化農民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素質
為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市農技推廣中心發揮自身技術優勢,通過投標承擔實施“*區2009年民生工程新型農民培訓項目”、舉辦“全市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班”等大型培訓活動,廣泛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宣傳工作,全面提升農業技術“進村入戶”的到位率與普及率。利用《*日報》、《農技推廣》、《農作物病蟲情報》、《土肥簡報》和專業雜志刊登、發表專項技術材料近百期,同時通過“*三農網”、地方廣播電視臺和農技110等媒體傳播實用農業信息,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進村入戶接受農民的技術咨詢,解疑釋難,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技術到位率和入戶率。
3、高度重視,打好抗旱保苗攻關仗
針對今年春節前后麥油罕見旱情,市農技推廣中心高度重視抗旱保苗工作,組織技術人員深入各縣(市、區)生產一線,實地調查各地抗旱保苗工作情況,及時提出有針對性地制定春季田管具體技術方案,并通過發放技術資料、贈送田管技術光盤等形式現場指導抗旱保苗及田管工作,為抗旱保苗工作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4、午季植保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皖東“百億糧倉”,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推進行動,突出午季植保工作服務于糧食生產安全開展工作。在強化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預警監測防控工作上有突破,實現了重大病蟲預警監測準確率達到90%以上;在重大病蟲防控工作上有突破,午季重大病蟲處置率達85%以上,即蟲害處置率達到95%以上、病害處置率達到70%以上,化學除草比例達到90%以上,農作物重大病蟲害損失率降低到3%以內,超額完成了預案目標任務。
5、全面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
經各地農委和農技部門的共同努力,我市率先在全省完成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任務。為切實發揮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公益性職能,積極調研、總結基層農技推廣運行機制創新示范站建設經驗,指導基層完善其農技服務組織建設;召開了“基層農技體系管理座談會”,就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后,考核評價體系、管理模式、服務機制、推廣方式方法創新帶來的成效等方面的典型事例和經驗,深入基層進行調研、總結,并出臺了《“*市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與機制運行創新活動”實施辦法》。
6、穩步推進農業環保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工作
積極配合“國家無公害害食品行動計劃”、“安徽省食品放心工程”和“*市農產品質量振興計劃”的實施,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進一步加快我市無公害農產品申報認證的步伐,目前已完成省全年申報任務;還積極強化無公害農產品管理,主動聯系各生產企業,做好無公害農產品復查換證材料匯總上報工作,布置無公害農產品專項整治自查。此外,還組織實施了新農村清潔工程和農業面源污染監測徑流小區建設,做好小區田間管理、觀察記載、采送水樣等工作,并認真開展*市野生植物資源調查以及編寫《秸稈禁燒政協提案》、《2009年*市無公害農產品質量安全整治實施方案》。
7、推進效能建設,提高服務能力
全面貫徹落實市農委效能建設具體實施辦法,結合中心實際,布置中心效能建設工作,根據《市農委2009年主要工作目標和重點工作任務分解表》,對照自身職能,分解制定單位、個人工作計劃。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在認真理論學習的同時,市農技推廣中心工會積極組織干部職工參與市總工會“千萬農民工援助行動”、“同舟共濟保增長,建功立業促發展”等各項活動,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倡導團結互助的良好風尚,強化了為民服務意識和效能意識。
8、千方百計尋機申報農業項目和招商引資
從思想上和行動上加大了申報農業項目和招商引資的力度,緊縮其它開支,制定《市農技推廣中心招商引資具體實施辦法》并下發文件,千方百計抓招商引資,力爭農業項目在20*年的基礎上又再上一個新臺階,目前已編報各類農業科技項目9個。同時,加強了項目資金的管理,做到了專款專用,以“高標準、高質量”的要求完成每一項農業科技項目。
二、下半年工作初步打算
1、繼續抓好“三情”監測,組織實施好測土配方施肥、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確保秋季農業豐收。
2、繼續加強“三新”農業示范基地(片)建設,促進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普及。
3、繼續抓好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作。
4、積極參與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工作,創新體制和機制,提高農技人員服務能力和水平。
篇3
關鍵詞:農村幼兒園 科學教育資源 課題研究
農村幼兒園,是指地處縣以下鄉鎮以及行政村落所舉辦的幼兒園,周邊環境有著豐富的自然景觀和農業產業包括畜牧和水產養殖、林場、園藝和蔬菜生產等資源,包括人類生活所接觸的人、事、物、地等。如某地的河流、工廠生產的某技術產品等。《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從中可以看出,幼兒園科學教育必須有效利用多方資源,讓幼兒在與周圍環境中人、事、物的互動中獲得有益的經驗,養成良好的環境綜合素質。在當前廣大農村經濟不是很發達的情況下,各農村幼兒園經費普遍緊張,不能為幼兒提供足夠優越和寬裕的科學教育資源,幼兒園的發展既需要政府的投入和社會的支持,也需要各園采取必要措施,使現有的農村科學教育資源發揮最大效用,為幼兒的發展服務。因此,探索農村幼兒園科學教育資源開發與利用對策,探究農村幼兒園生存與發展的有效途徑,是提高幼兒園辦園質量也是降低農村幼兒園辦學成本,提升辦園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
一、規范制度更新觀念,確保課題順利實施
1.健全制度,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一是健全管理機構。總課題組明確了課題總負責人、子課題負責人,并以子課題組負責人成立了課題研究核心小組,負責課題研究工作的實施與管理。建立“總課題個人子課題課題參與者”的三級科研網絡,課題核心組成員及時制定子課題計劃、組織實施和總結經驗,做到有計劃、有實施、有記錄、有總結。
二是規范研討制度。課題核心組每月集中研討一次,以專題講座、案例研討、活動分析、教學觀摩研討、經驗分享等多種形式進行。同時,堅持“以研究促教學”的課題管理理念,融學習、培訓、研討為一體,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三是建立分組管理制度。建立了與課題研究內容相吻合的分組管理制度,各子課題成立相應的課題研究教研組,教研組長由十七個課題組長擔任,負責日常教研活動。在總課題的統籌下采用定期與不定期的方式進行分類研究,每學期開展研討活動兩次以上,負責人及時做好記錄與整理,做到有目的、有計劃、有實施、有成果。
2.理論培訓,建設先進理念的師資隊伍
首先,在驅動階段通過專題培訓、書籍推薦、網絡學習等方式,對課題組成員進行相關理念的培訓。在開題會上,課題負責人福建省特級教師蔡雅玲老師介紹了課題申報的基本情況,解讀課題實施方案,并在開題報告中結合圖文并茂的典型案例,就課題的核心概念、研究價值、研究目標與內容、研究過程與方法、創新點及預期成果等內容進行全面的介紹。并結合國內外科學教育活動的發展趨勢、教育理念等分析與比對,提倡科學活動要從生活中選題,強調科學活動要幼兒親身經歷與參與,以及要注重幼兒科學素養的培養等給予全面指導。
其次,總課題組創建“回歸人性”課題研究QQ群,定期將國內外的幼兒園科學教育開展情況分析、國內幼兒園科學教育資源開發與利用情況的調查研究等前沿資訊傳送給課題組成員,引領組員不斷豐富有關農村科學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等理論,組建起一支強干的研究隊伍。主要引領子課題成員組對泉州地區常見的植物、動物、物體材料、常見物理現象、天氣雨季節變化,科技產品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人們生活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等科學領域的六個方面的主要內容進行開發與利用研究。如安溪實驗幼兒園組織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科學教育理論,對安溪本地的地方風味小吃、家鄉風景、茶藝資源等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挖掘,使教師對科學教育活動、鄉土科學資源有足夠的認識,不斷推進研究進程,通過教研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再次,各自子課題則根據需要,利用園內局域網等渠道,定期向教師推薦與課題研究相關的文章與書籍,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用有效的科研方法指導實踐。如永春縣港永幼兒園組織教師利用“中國幼兒教師網”等網站,學習“本土資源在幼兒園主題中運用”“鄉土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如何利用農作物創設幼兒園環境”;又如,泉州幼師附幼創建課題微信群,分享網絡上的優秀文章和有益做法,如“農村幼兒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指導家長有效開展親子科學探索活動的實踐研究”“論幼兒園家教活動指導形式”等,拓寬教師的理論知識,為實際組織奠定理論基礎。
3.調查研究,摸清實施課題的現狀與問題
課題研究初期,大多子課題組根據研究需要,采用調查問卷、實地考察等方式進行了調查,了解課題研究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為理性、客觀地分析問題提供真實、具體的依據,為課題研究指明了方向。如陳埭溪邊幼兒園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調查幼兒對社區材料資源的熟悉情況,利用班級現有的科學區、觀察區調查幼兒對材料玩法的探索情況;又如晉江市龍湖鎮衙口中心幼兒園則采取組織教師上山下海開展的采風活動,進行鄉土資源調查,提高教師對鄉土資源的認知。
二、運用行動研究方法,積累典型教學案例
從農村科學教育資源利用、科學教育課程開發等方面組織實施課題方案,采取計劃――實施――問題――反思的螺旋循環往復的邊行動邊研究的方法積累相關經驗,并在實踐中逐漸調整、完善課題研究方案,形成前期經驗總結和課例匯編。
1.實證研究,積累資源開發利用的典型案例
課題組把課題研究與實踐研究工作緊密結合在一起。每個學期,子課題組都精心策劃開展形式不同,內容多樣的課題研究活動。如泉州幼師附屬幼兒園課題組利用農村廣闊的資源,每學期均精心策劃開展了形式不同,內容多樣的,適合不同年齡班幼兒的親子科學探索活動。如“烤雞蛋”“制作冬至丸”“元宵餡的秘密”“端午粽飄香”“好玩的沙”等,為課題研究積累了大量富有研究價值的典型案例;德化雙魚幼兒園把社區資源有效運用到區域活動中,提高科學區域材料提供的適宜性和有效性,積累了小班科學活動“狗尾草”、中班科學活動“有趣的陶土”、大班科學活動“石膏模的秘密”以及“好玩的電線”等典型案例;晉江市金井鎮毓英中心幼兒園利用生活化、本土化的材料開展活動,形成了“生蛋和熟蛋”“糖怎么不見了”“認識螃蟹”“花蛤寶寶”等典型活動案例;永春縣港永幼兒園在本土農作物資源在科學活動的開發與利用研究中,積累了大班“向日葵的一生”“水稻與小麥”“種子”“春筍”;中班“蔬菜一族”“永春佛手茶”;小班“我們來種蔥”“地瓜娃娃比大小”“香香的水果”等典型案例。在實證研究引領全園教師利用竹子、地瓜藤、葫蘆瓜、玉米須、小麥桿、向日葵葉等共同創設了班級的主墻飾,以不同的材料讓幼兒的動手能力獲得了挑戰性的發展,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操作中,進一步拓展課題的研討與實施。
2.互動研討,推進研究進程的不斷深化
(1)專家引領助提高
為確保各子課題的研究方向準確無誤,在總課題組福建省特級教師蔡雅玲老師的指導下,各子課題組根據自己的研究需要,不定期地邀請省市專家前往子課題組所在園所開展專題講座和實地“把脈”。如晉江市金井鎮毓英中心幼兒園邀請福建省特級教師劉志清老師來園開展“《指南》背景下區域活動的環境創設和指導”專題講座,并組織課題成員聽取了林菁教授的“指南背景下幼兒園活動區游戲的開展”、彭琦凡教授的“探索從幼兒實際出發的教育”、吳荔紅教授的“基于生活探究的幼兒園科學教育”等專題講座,利用專家知識系統化的優勢,給予課題組成員研究上的理論引領,提高課題研究的水平。課題研究以來,聽取專家專題講座多達18次。
(2)觀摩研討引互動
總課題組以子課題為單位,采用滾動觀摩的方式,圍繞各子課題組的研究內容,定期組織子課題組的成員開展園際之間專題觀摩研討活動。如“如何利用社區教育資源開展探究式的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挖掘鄉土資源,豐富數學區材料”“本土農作物資源在科學教育中的開發與利用”等。在現場觀摩、案例分析等互動交流研討的過程中,各不同組別的課題組成員零距離地交流、深度地探討,大家或述收獲,或述困惑,在互動交流過程中,發散思維,碰撞智慧,梳理有益經驗。如2014年3月,在晉江沙塘中心幼兒園開展各年齡段“數學區域活動觀摩”;2014年4月,晉江陳埭溪邊幼兒園開展中班科學活動“鞋底花紋”觀摩研討;2014年12月,在德化雙魚幼兒園以及永春縣港永幼兒園開展的觀摩研討等。
(3)經驗交流互借鑒
學習他人優秀方法、經驗,是課題組推崇的提高研究人員自身素養的重要途徑。各子課題在實證研究的進程中,不斷積累了有益的經驗,為了將這些有益的經驗推廣,總課題組不定期地開展“傳經送寶”活動,各課題負責人將取來的“經”與大家進行分享和共同學習。如總課題組柯淑滿成員作“利用鄉土資源開展數學區域活動的策略研究”、施美旋成員作“優化社區資源 促進科學教育”等共計6次課題階段成果經驗匯報。
三、運用經驗總結方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采用經驗總結法匯總相關資料,回顧研究歷程,總結有關經驗,反思研究得失,形成研究結論和課題結題報告。一是組織各個基地園梳理研究課例,從個人到集體、以備好一個活動驗證一個活動整理一個活動為主線,精心選擇適宜的農村資源進行活動實施與驗證。二是組織各課題基地園拓展評價模式,將觀察記錄、教學反思、教學敘事、幼兒學習故事納入農村幼兒園科學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的評價體系中。三是通過教師的自主評價確定資源的可行性與適宜性,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四是案例分享與交流,主要有主題活動案例展示、區域案例分享等方式進行。五是組織開展課題成果展板展示活動。共展示了展板共計16個版,涉及“利用農村資源開展親子科學探索活動的實踐研究”“農村幼兒園利用社區資源開展科學教育活動的實踐研究”“本土農作物資源在科學教育中的開發與利用研究”等十七個子課題的研究目標、內容、原則、方法、途徑、評價體系等內容,通過“反思――實踐――調整――再實踐――反思――總結”的行動研究過程不斷地提升了理論素養和教育教學智慧,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總之,借助“農村科學教育資源的有效開發與利用”這一課題研究的直接目標,很好地完成了“促進幼兒發展”的間接目標。教師與家長們有了正確的觀念,在農村科學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進一步了解了幼兒階段的教育目標和內容,掌握了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斷提高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幼兒教育理念一致的協同程度,有效地促進了幼兒的發展。課題組成員積極參與課題的各類培訓、研討活動,進步顯著。一是更新教育觀念,不再將一些死的知識強加給幼兒,而是充分地利用周邊的資源進行探究,讓幼兒在玩中學,在游戲中發現科學現象和科學道理。二是參與大量的實踐工作,開發與利用科學資源的實踐能力有所提升。三是改變了教學行為,建立良好互動模式。課題組的教師先后向市、區及幼師實習生開放了十余次觀摩活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輻射作用。四是提升了教育教學智慧,積累實踐經驗。教師積極地參與到各種學習和實踐中,通過“前反思――實踐――再反思調整――再實踐――總結”的實際研討形式,不斷地提升了理論素養和教育教學智慧。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美]阿林?普拉特?普萊瑞著.霍力巖譯.幼兒園科學探究教學――科學、數學與技術的融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4.
篇4
關鍵詞:生物學科;探索精神;“開眼界”板塊;生物技術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4-0188-02
近年來,初中生物教材有了極大的變化,減少了描述性知識,增加了生物科技和生物工程方面的新成就,注重生物學科和生產、生活、科技的聯系。課堂學習,注重了學科的實用性,與人們生活的聯系更加緊密,和社會發展更為合拍。強調生物圈的構成以及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相吻合。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不再是單純的生物知識,而是探索人類如何充分利用自然界的生物資源,如何研究、改造動植物,利用動植物的特殊基因來改變傳統的農業和人類生活。根據教材的新特點以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生物課上也需要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那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呢?我從“開眼界”板塊入手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談談自己粗淺的認識和做法。
一、利用“開眼界”板塊的內容和傳統農業形成對比,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索精神
教材的每節后面都有一個“開眼界”板塊,在這個板塊中,內容豐富多彩,有農業新科技、動植物生長的奧秘、生物科技的新發展、新科技的前景展望等。這些內容都包含著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智慧和探索欲望的因素,是培養學生探索精神的的良好依托。教師應充分利用新教材編排上的特點,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比如,結合“低成本、高效益的塑料大棚”和“無土栽培給工廠化農業增色彩”兩個板塊,讓學生展望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學生結合課本對工業化農業的介紹和傳統農業進行對比,能深切感受到傳統農業的局限性:受自然環境因素的制約,在高寒地區不能越冬生產;而后者能夠人工創造環境,讓農業擺脫自然界的限制,徹底改變農民看老天爺的臉色和土里刨食的傳統觀念,并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對農業的發展前景進行新設想和新探索。學生必能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對“農業”這個古老的名詞產生新的認識,并賦予其嶄新的含義。
二、利用“開眼界”板塊中的生物新發現,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葉綠素只在植物中存在”的理論一直被人們奉為不可更改的真理。但是,在《光合作用的原理》這一節的“開眼界”板塊中,提出了“葉綠素是植物特有的嗎?”這一挑戰傳統觀念的問題。其答案是否定的,葉綠素不是植物特有的,海洋浮游生物纖毛蟲體內有一半都是葉綠素,并能利用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制造供自己生存需要的有機物。這個新的發現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如果將這些葉綠素移植到人和動物身上,將會發生怎樣的奇跡呢?如果葉綠素在動物體內能夠存活,并制造供動物生命需要的有機物,那么,有哪些困擾人類生活的問題可以順利解決呢?學生的探索精神被激發后,有學生提出,可以用這一特性來解決人們爭吵不休的寵物問題。在寵物的體內植入葉綠素,只要把它們放在陽臺上曬太陽就可以了,不用喂食,也不用排泄,寵物給公共衛生帶來的麻煩就可以解決了。而由此也會引發一些產業的變化,寵物飼料生產企業,是否會被葉綠素加工廠和植入技術機構所代替呢?這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索必將引發學生學習生物、利用生物技術改變生活方式的探索。
三、利用“開眼界”板塊,激發學生充分利用動物的生理特征開發人類新科技的探索
“開眼界”板塊中,介紹了許多動物的特異功能和有益特性。對動物的一些特性,人們已經進行了有效的“仿生學”開發利用。比如,受蝙蝠的回聲定位功能的啟發,發明雷達、探測儀;利用魚鰾原理,改裝了潛水艇;利用蠅眼的構造,發明蠅眼照相機;等等。那么結合這些已知的內容,讓學生結合動物本身的特點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需要進行探索。比如,結合海葵的攝食方式和原理,是否可以研發無污染、無公害的滅蚊和滅蠅器;利用貓科動物用爪捕食的原理發明、改造礦山機械;還有利用動物特有的語言以及產生這些語言的過程,來進行氣候和地質變化的研究,從而有效地避免自然災害,進行資源調查和環境保護工作;等等,從而促進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和諧相處。
四、利用“開眼界”板塊,激發學生對人類自身生存環境的思考和探索
篇5
關鍵詞:基本概況及簡要發展 常用方法 實際應用 未來發展
一、數字圖像處理的基本概況
數字圖像處理是通過計算機對圖像進行去除噪聲、增強、復原、分割、提取特征等處理的方法和技術。數字圖像處理的產生和迅速發展主要受三個因素的影響:一是計算機的發展;二是數學的發展(特別是離散數學理論的創立和完善);三是廣泛的農牧業、林業、環境、軍事、工業和醫學等方面的應用需求的增長。
圖像處理工具箱提供一套全方位的參照標準算法和圖形工具,用于進行圖像處理、分析、可視化和算法開發。可用其對有噪圖像或退化圖像進行去噪或還原、增強圖像以獲得更高清晰度、提取特征、分析形狀和紋理以及對兩個圖像進行匹配。工具箱中大部分函數均以開放式MATLAB語言編寫。這意味著可以檢查算法、修改源代碼和創建自定義函數。圖像處理工具箱在生物測定學、遙感、監控、基因表達、顯微鏡技術、半導體測試、圖像傳感器設計、顏色科學及材料科學等領域為工程師和科學家提供支持。它也促進了圖像處理技術的教學
二、數字圖像處理常用方法
1、圖像變換:由于圖像陣列很大,直接在空間域中進行處理,涉及計算量很大。因此,往往采用各種圖像變換的方法,如傅立葉變換、沃爾什變換、離散余弦變換等間接處理技術,將空間域的處理轉換為變換域處理,不僅可減少計算量,而且可獲得更有效的處理(如傅立葉變換可在頻域中進行數字濾波處理)。目前新興研究的小波變換在時域和頻域中都具有良好的局部化特性,它在圖像處理中也有著廣泛而有效的應用。
2、圖像編碼壓縮:圖像編碼壓縮技術可減少描述圖像的數據量(即比特數),以便節省圖像傳輸、處理時間和減少所占用的存儲器容量。壓縮可以在不失真的前提下獲得,也可以在允許的失真條件下進行。編碼是壓縮技術中最重要的方法,它在圖像處理技術中是發展最早且比較成熟的技術。
3、圖像增強和復原:圖像增強和復原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圖像的質量,如去除噪聲,提高圖像的清晰度等。圖像增強不考慮圖像降質的原因,突出圖像中所感興趣的部分。如強化圖像高頻分量,可使圖像中物體輪廓清晰,細節明顯;如強化低頻分量可減少圖像中噪聲影響。圖像復原要求對圖像降質的原因有一定的了解,一般講應根據降質過程建立“降質模型”,再采用某種濾波方法,恢復或重建原來的圖像。
4、圖像分割:圖像分割是數字圖像處理中的關鍵技術之一。圖像分割是將圖像中有意義的特征部分提取出來,其有意義的特征有圖像中的邊緣、區域等,這是進一步進行圖像識別、分析和理解的基礎。雖然目前已研究出不少邊緣提取、區域分割的方法,但還沒有一種普遍適用于各種圖像的有效方法。因此,對圖像分割的研究還在不斷深入之中,是目前圖像處理中研究的熱點之一。
5、圖像描述:圖像描述是圖像識別和理解的必要前提。作為最簡單的二值圖像可采用其幾何特性描述物體的特性,一般圖像的描述方法采用二維形狀描述,它有邊界描述和區域描述兩類方法。對于特殊的紋理圖像可采用二維紋理特征描述。隨著圖像處理研究的深入發展,已經開始進行三維物體描述的研究,提出了體積描述、表面描述、廣義圓柱體描述等方法。
圖像分類(識別):圖像分類(識別)屬于模式識別的范疇,其主要內容是圖像經過某些預處理(增強、復原、壓縮)后,進行圖像分割和特征提取,從而進行判決分類。圖像分類常采用經典的模式識別方法,有統計模式分類和句法(結構)模式分類,近年來新發展起來的模糊模式識別和人工神經網絡模式分類在圖像識別中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三、數字圖像處理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
圖像是人類獲取和交換信息的主要來源,因此,圖像處理的應用領域必然涉及到人類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圖像處理的應用領域也將隨之不斷擴大。
1、航天和航空技術方面的應用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在航天和航空技術方面的應用,除了JPL對月球、火星照片的處理之外,另一方面的應用是在飛機遙感和衛星遙感技術中。現在世界各國都在利用陸地衛星所獲取的圖像進行資源調查(如森林調查、海洋泥沙和漁業調查、水資源調查等),災害檢測(如病蟲害檢測、水火檢測、環境污染檢測等),資源勘察(如石油勘查、礦產量探測、大型工程地理位置勘探分析等),農業規劃(如土壤營養、水份和農作物生長、產量的估算等),城市規劃(如地質結構、水源及環境分析等)。在氣象預報和對太空其它星球研究方面,數字圖像處理技術也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2、生物醫學工程方面的應用數字圖像處理在生物醫學工程方面的應用十分廣泛,而且很有成效。除了CT技術之外,還有一類是對醫用顯微圖像的處理分析,如紅細胞、白細胞分類,染色體分析,癌細胞識別等。此外,在X光肺部圖像增晰、超聲波圖像處理、心電圖分析、立體定向放射治療等醫學診斷方面都廣泛地應用圖像處理技術。
3、通信工程方面的應用當前通信的主要發展方向是聲音、文字、圖像和數據結合的多媒體通信。具體地講是將電話、電視和計算機以三網合一的方式在數字通信網上傳輸。其中以圖像通信最為復雜和困難,因圖像的數據量十分巨大,如傳送彩色電視信號的速率達100Mbit/s以上。要將這樣高速率的數據實時傳送出去,必須采用編碼技術來壓縮信息的比特量。在一定意義上講,編碼壓縮是這些技術成敗的關鍵。除了已應用較廣泛的熵編碼、DPCM編碼、變換編碼外,目前國內外正在大力開發研究新的編碼方法,如分行編碼、自適應網絡編碼、小波變換圖像壓縮編碼等。
4、工業和工程方面的應用在工業和工程領域中圖像處理技術有著廣泛的應用,如自動裝配線中檢測零件的質量、并對零件進行分類,印刷電路板疵病檢查,彈性力學照片的應力分析,流體力學圖片的阻力和升力分析,郵政信件的自動分揀,在一些有毒、放射性環境內識別工件及物體的形狀和排列狀態,先進的設計和制造技術中采用工業視覺等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研制具備視覺、聽覺和觸覺功能的智能機器人,將會給工農業生產帶來新的激勵,目前已在工業生產中的噴漆、焊接、裝配中得到有效的利用。
5、軍事公安方面的應用在軍事方面圖像處理和識別主要用于導彈的精確末制導,各種偵察照片的判讀,具有圖像傳輸、存儲和顯示的軍事自動化指揮系統,飛機、坦克和軍艦模擬訓練系統等;公安業務圖片的判讀分析,指紋識別,人臉鑒別,不完整圖片的復原,以及交通監控、事故分析等。目前已投入運行的高速公路不停車自動收費系統中的車輛和車牌的自動識別都是圖像處理技術成功應用的例子。
6、文化藝術方面的應用目前這類應用有電視畫面的數字編輯,動畫的制作,電子圖像游戲,紡織工藝品設計,服裝設計與制作,發型設計,文物資料照片的復制和修復,運動員動作分析和評分等等,現在已逐漸形成一門新的藝術--計算機美術。
7、機器人視覺:機器視覺作為智能機器人的重要感覺器官,主要進行三維景物理解和識別,是目前處于研究之中的開放課題。機器視覺主要用于軍事偵察、危險環境的自主機器人,郵政、醫院和家庭服務的智能機器人,裝配線工件識別、定位,太空機器人的自動操作等。
8、視頻和多媒體系統:目前,電視制作系統廣泛使用的圖像處理、變換、合成,多媒體系統中靜止圖像和動態圖像的采集、壓縮、處理、存貯和傳輸等。
9、科學可視化:圖像處理和圖形學緊密結合,形成了科學研究各個領域新型的研究工具。
10、電子商務:在當前呼聲甚高的電子商務中,圖像處理技術也大有可為,如身份認證、產品防偽、水印技術等。
四、結語
自20世紀60年代第三代數字計算機問世以后,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出現了空前的發展,在該領域中需要再進一步提高精度的同時著重解決處理速度問題;加強軟件研究,開發新的處理方法,特別要注意移植和借鑒其他學科的技術和研究成果,創造新的處理方法;加強邊緣學科的研究工作,促進圖像處理技術的發展;加強理論研究,逐步形成處理科學自身的理論體系;時刻注意圖像處理領域的標準化問題。讓數字圖像處理技術更好的服務生活。
參考文獻:
1、《數字圖像處理》,郭文強,侯勇嚴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年
篇6
關鍵詞:農業循環經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黑龍江省
中圖分類號:F30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5-3740-04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食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使得中國農業一直經歷著大量投入、大量產出的線性經濟發展歷程。農業生產中過量及不合理使用化肥、農藥、農膜等化學品的現象屢見不鮮。2011年《中國統計年鑒》指出,中國農藥及化肥用量已高達1 750萬t和5 600萬t,分別比2009年增長2.40%和2.90%;農膜覆蓋面達1 600萬hm2,殘留量達65萬t;廢水中的CDD和氨氮有47.40%和31.70%來自農業;《全國農作物秸稈資源調查與評價報告》顯示,2009年中國焚燒及廢棄的秸稈量達2.15億萬t,達秸稈總量的31.30%。農業面源污染已經對農村及周邊環境造成了嚴重威脅。
面對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帶來的資源短缺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制約,農業循環經濟應運而生。農業循環經濟是一種環境友好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循環經濟理念在農業領域的重要應用,它以農業科技進步和先進的管理手段為基礎,提倡按照物質利用和能量流動的規律合理地組織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從而實現物質和能量利用的最大化,最終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共贏[1]。
對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狀況的有效評估是其快速發展的基本保障。中國幅原遼闊,各地由于自然地理、人文、風俗的差異,導致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多樣化和復雜化,相應地產生了針對各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特點的評價指標體系[2-6]。根據區域特點,姜法竹等[7]從投入、利用、產出、效應4個方面設計了黑龍江省農業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本研究以黑龍江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現狀為出發點,參考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適合黑龍江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的多層次定量指標體系。
1 黑龍江省農業循環經濟綜合評價模型
1.1 指標體系的構建
1.1.1 指標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 ①符合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農業循環經濟指標體系的構建應能體現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原則,即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②具備實用性原則:指標數據計算應簡單,易操作,且能夠在國家規范性數據庫中檢索到;③具有可比較性原則:指標數據在其他地區和國家間易查到,可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區和國家間進行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比較;④符合整體性原則:指標應反映農業循環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單項指標應涵蓋農業循環經濟的各個環節;⑤客觀性原則:盡量采用可定量指標,避免主觀因素的影響。
1.1.2 指標體系的構建 根據黑龍江省農業發展特點,提出了由經濟效益、減量化、再利用和社會效益4個指標層及18個單項指標組成的黑龍江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多層次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體系以黑龍江省農業循環經濟綜合發展水平為評價目標,采用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確定指標權重[8]。同時,根據指標對循環經濟發展的影響將其分為正向和負向指標。指標值越大,表明循環經濟發展越好的指標即正向指標,指標值越小,表明循環經濟發展越好的指標即負向指標。表1中,X代表目標層,Xi代表指標層,Ai代表指標權重值,Xij代表單項指標,Aij代表單項指標權重值。
1.2 數據的標準化處理
數據的標準化處理能夠避免由于指標間量綱、評價標準、數量級等的差別造成的可比性差的現象,本研究采用極差正規化法對指標的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分別采用公式(1)和(2)對正相關指標和負相關指標的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在公式(1)和(2)中,Sij+和Sij-分別表示第i個指標層的第j個指標正向指標和負向指標的標準化值,Xij代表第i個指標層的第j個單項指標的原始值,Xijmax和Xijmin分別代表第i個指標層的第j個單項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3 綜合評價模型
本研究采用加權法對黑龍江省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進行綜合評價,評價模型如公式(3)和(4)所示。在公式(3)和(4)中,P為循環經濟體系的綜合評價指數,Yi為各指標層的評價指數,Ai代表第i個指標層的權重值,Aij代表第i個指標層的第j個單項指標的權重值,Sij為第i個指標層的第j個單項指標的標準化值。P和Yi值越大,表明農業循環經濟的綜合發展水平以及分類的發展水平越高。
2 黑龍江省2001-2010年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綜合評價實證分析
2.1 黑龍江省2001-2010年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情況
本研究以黑龍江省農業發展為例,根據表1的評價指標體系,從《黑龍江統計年鑒》等資料中搜集了黑龍江省2001-2010年農業發展的相關數據,少數沒有找到的數據根據變化率進行推算得出。采用公式(1)至(4)對黑龍江省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進行綜合分析,得到了黑龍江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綜合評價趨勢圖(圖1),同時對經濟效益、減量化、再利用和社會效益4個指標層的發展進行了分析(圖2)。
2.2 黑龍江省2001-2010年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綜合評價及分析
2.2.1 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綜合評價 根據圖1黑龍江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綜合評價結果可知,2001-2010年黑龍江省的農業循環經濟總體水平呈穩步上升的趨勢,10年間綜合發展指數上升了0.31。其中,2001-2005年綜合發展指數上升了0.14,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相對緩慢;2006-2010年綜合發展指數上升了0.17,已逐步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根據圖2黑龍江省農業循環經濟指標層綜合評價結果可知,2001-2010年黑龍江省農業循環經濟的經濟效益、再利用和社會效益發展指數均呈上升發展趨勢,且發展指數均上升了1.00,只有減量化發展指數呈下降趨勢,且在10年間下降了0.41。指標層發展速度從高到低依次為:再利用、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減量化。農業生產資料的過量投入是制約黑龍江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2.2.2 農業循環經濟綜合評價結果分析 2001-2010年黑龍江省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基本符合發展規劃。黑龍江省“十五”規劃(2001-2005年)期間,提出了通過選育優良作物品種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進農業優質化的政策,并重點提升農產品的價值鏈,充分發展鄉鎮企業。到2005年實現綠色作物種植面積達100萬hm2,鄉鎮企業增加值達500億元。這些措施有效地推動了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十一五”(2006-2010年)期間,黑龍江省提倡以科技進步帶動農業的發展,健全農業發展的基礎設施,以農產品的綠色化和有機化為目標,進一步延伸農業產業鏈,大力推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在2008年提出的《黑龍江省農村循環經濟示范村建設標準》中強調了循環經濟比率、循環經濟規章制度完善率等指標,完善了農業循環經濟的評價指標。到2010年實現綠色農作物種植面積333.33萬hm2、科技進步貢獻率60%、農業機械總動力2 500萬kW、人均居住面積21 m2。可見,農業發展已不局限于經濟的進步,而是推廣到了社會、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因此,此階段農業循環經濟理念已經形成,并逐步完善。
3 黑龍江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加強農業保障體系建設
加大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扶持和補償力度,如通過建立合作社為農民提供信息交流平臺,從而提高農產品生產和銷售效率;對實施農業循環經濟以及購置農業機械化產品的農戶給予補償,促進農民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主動性,使農民成為農業經濟體制轉變的主體。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民提供安全和諧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加強循環經濟知識普及和環保宣傳活動,逐步提高公眾對綠色農副產品的關注程度。
3.2 推進農業技術發展
推進“產、學、研、銷”一體化進程,建立農業科技研發基地,加強農業科研院所與農業生產的聯系,一方面提高農民的科技水平,另一方面推進農業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如黑龍江省一年中有近半年的時間溫度在0 ℃以下,傳統的農業廢棄物沼氣發酵技術運行時間短,若在冬季運行則需要投入大量的能源,因此,應重點開發低溫農業廢棄物資源化途徑,以適應黑龍江省的自然環境,通過菌種馴化或篩選,開發低溫下的農業有機廢棄物降解菌相關產品。
3.3 提升農副產品價值
由于氣候限制,黑龍江省耕地利用率較南方低。因此,農產品價值提升是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和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應積極推進特色農副產品和土特產加工項目建設,發展綠色及有機農業,擴大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發展特色畜牧業和水產業,提高農副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另外,應加強落實生產與后期加工并重的方針,發展農產品精加工、深加工企業,大力提升農產品價值,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4 結論
提出了適合黑龍江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綜合評價的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包括經濟效益、減量化、再利用和社會效益4個指標層及18個單項指標。指標體現了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3R”原則,即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反映了循環經濟目標的實現程度,即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了各指標的權重值。
對2001-2010年黑龍江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綜合評價結果表明,2001-2010年黑龍江省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呈現穩步上升的發展趨勢,取得了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逐步提高了資源和能源的再利用程度,找出了農業生產資料的過量投入是限制黑龍江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最后,根據黑龍江省2001-2010年農業循環經濟的綜合評價結果,提出了加強農業保障體系建設、推進農業技術發展、提升農副產品價值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對策建議。
參考文獻:
[1] 張良強,鄭雨蘋.農業循環經濟[J].福建農業科技,2008(3):98-101.
[2] 趙 波,李根榮.區域農業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研究[J].農機化研究,2012(4):8-12.
[3] 楊 文,李世平.寧夏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評價[J].農業技術經濟,2008(6):101-105.
[4] 那 偉,祝延立,龐鳳仙,等.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及優化對策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1,32(2):209-212.
[5] 劉曉敏,李志宏,范鳳翠,等.基于密切值法的河北省市域農業循環經濟綜合評價[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11):145-149.
[6] 李婭婷,張 妍.北京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研究[J]. 環境科學與管理,2009,34(1):109-112.
篇7
利用自然元素營造園藝美景
與以往不同,青島世園會園區選址位于山東省青島市百果山森林公園,是首次在中國臨海城市舉辦、具有山地型特色的世界性園藝展會。
自規劃設計之初,注重依托原有地形地貌打造景觀亮點,充分考慮山地、水庫等地形地貌特點,利用場地中的地形、水體、植被等,以自然景觀為依據進行設計,保留了畢家水庫揚水站、沈鴻烈橋、櫻桃溝、梨樹坡等自然與人文遺跡。園區道路選線則盡量利用原有通道,保護現狀景觀,減少土石方工程量,使道路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
在植物配置方面,聯合青島農業大學,對世園會園區及周邊區域的動植物資源現狀進行普查,編制了《青島世園會園區樹種(花卉)選擇和植物配置研究技術報告》、《青島世園會園區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報告》,為園區規劃設計提供了基礎資料。
調查表明,區域內原有植物168種,野生動物近200種。園區規劃建設體現生態保護原則,同時為體現生物多樣性特征,通過引進適應青島氣候的植物種類,補充、豐富和完善園區植物群落系統,共配置設計植物種類700余種。同時,實施懸掛鳥屋等“引鳥計劃”、“挽留候鳥”活動,增加鳥類種群,并與野生動物保護組織合作,引進駐留青島的野鴨等野生鳥類。
百果山食用觀果植物都得到保留和展示,其中,包括原有的食用及觀果類96種,如葡萄、甜柿、石榴、李子、蘋果、桃、梨、棗、核桃、板栗、桑葚等;野生果類21種,如黑莓、蛇莓、藍莓、茅莓等。
園區保留了水杉、杜仲等原有行道樹和自然生長的楊樹、柳樹、梧桐、楓楊、刺槐等大樹,新栽行道樹則選用適宜青島氣候的全冠大樹,如銀杏、櫸樹、樸樹、國槐、白蠟、鵝掌楸等。
景觀營造始終高度重視對周邊自然環境的尊重與保護,使自然環境成為景觀營造的天然素材。利用自然元素營造園藝美景,中華園的沖溝景觀營造無疑是其典型。
在中華園內,沖溝自成一景,乃天然形成,貫穿整個園區,總長達360米,局部總落差達13米。由于沖溝地形復雜多變,施工初期沖溝被視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因為中華園沖溝地處百果山,最終綜合了防洪、經濟、景觀等各方面因素進行景觀改造。
在施工中,最大限度地對原地形進行保留,對沖溝進行置石和景觀綠化;苗木選用喬灌木和花卉地被,豐富景觀效果。
考慮到園區地處嶗山范疇,沖溝打造的石材選取也考慮到與嶗山石相互呼應、融合,繼承青島嶗山石剛硬不屈的性格,這樣才能使沖溝融入整個中華園的設計當中。而現有嶗山石過于圓潤、棱角不太鮮明,不利于堆砌,同時為了契合現狀,最終選定了浙江長興的黃石作為材料。
黃石為細砂巖,色灰、白、淺黃不一,材質較硬,屬于沉積巖中的細砂巖,棱角分明,輪廓呈折線,呈現出蒼勁古拙、質樸雄渾的外貌特征,因風化沖刷所造成崩落沿裂縫分解,形成許多不規則多面體,石面輪廓分明,鋒芒畢露,顯示出一種陽剛之美,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景石堆砌結合現狀,因地制宜按疊石進行藝術處理,錯落有致,大小搭配。在景石堆砌至一定程度時,通過種植植物,達到軟化硬質駁岸的效果,或者采用大景石進行退讓布置、抬高綠地的方式處理。在景石布置時,預留一定數量的種植槽,用于植物種植。植物搭配的主要目的是采用喬木、灌木、地被花卉有機結合,掩飾山石的缺陷,豐富景石的層次,使景石更與周邊環境和諧統一。
類似的園藝造景理念也同樣體現在其他園區。
在飛花區,利用原有山勢,塑造出一片“龍脊梯田”,并融合百果山原有村落風格;在科學園,沖溝采用了仿自然式的龜紋石處理方法,著力打造“山林野趣”之感;在童夢園、茶香園,沖溝采用了自然景石護坡做法,使道路邊坡回歸自然狀態;在山地園,利用山勢的陡峭和豐富的植被,打造“康體公園+森林氧吧”,并融入原有植被、自然景石、純天然泉眼等元素。
當然,如此精心打造,除了突出景觀功能之外,還有更實用的生態功能。
很多園區在原有沖溝的基礎上砌筑生態駁岸,可以充分保證河岸與河流水體之間的水分交換和調節,同時具有一定的抗洪強度。除了具有護堤、防洪的基本功能外,對河流水文過程、生物過程,還有補枯、調節水位、增強水體的自凈作用,以及使河流生物、濱水區植被與堤內植被連成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河流生態系統等多種作用。
飛花區的花式龍脊梯田碎石擋墻,更重要的作用是保護百果山的這片水土以免流失,避免泥石流等自然地質災害的發生。
園藝景觀展現自然山水魅力
在主題區七大園、體驗區五大園的建設過程中,各園區充分尊重自然,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園藝美景。這些景觀“雖由人做,宛自天開”,很多景觀雖然看似自然形成,實為精心設計,巧妙布置,無不完美體現出自然山水的無窮魅力。
草綱園創意源于我國藥物學著作《本草綱目》,旨在探索中華智慧,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展示利用植物對抗城市各種污染疾病的最新成果,令游客在游園中體會自然的恩賜,立意在于通過植物的手段為人類提供健康、低碳的生活環境。
園區是一處自然山谷,地勢復雜,最低點是一條自然形成的沖溝。沖溝兩側保留了大量原生樹木,沖溝景觀改造根據設計要求,在保留原有苗木的基礎上,對沖溝兩側綠地進行適量補植。植物配置又以鄉土樹種為主,適當加入造型樹木。沖溝景石選用北太湖石,與原有毛石擋墻相結合,達到對原始地貌最大限度的保護和利用。
植物搭配主要采用喬木、灌木、地被及水生植物的有機結合,掩飾山石的缺陷,豐富景石的層次,使景石更能與周邊環境和諧統一。溪邊和水邊依據實際情況,栽植相應的水生濕生植物,如千屈菜、黃菖蒲、花葉蘆竹、隨意草等;沿河兩岸坡地,點綴常綠或半常綠植物,如大葉黃楊球、麥冬、八仙花等;灌木栽植相對集中,形成點叢的局部效果,適當點綴,如接骨木、紫葉風箱果、金葉風箱果、榆葉梅等。
在童夢區,天然沖溝經過改造后,形成了清泉石上流的美景,青山幽幽,潺潺水流,美不勝收。溝底經過清淤疏浚之后,鋪以自然山石,舒緩水勢的同時,也營造出了泉水順流而下、百轉千回的自然意蘊。點滴之水,匯聚成溪,順石而跌落成瀑,無論是少水的旱季,還是水豐的雨季,都有可看之處、可聆之音、可賞之景。水來自百果山的高處、來自雨水、來自地表徑流的匯聚,在童夢園的石景上流過,又流向遠方,流向大海……
就地取材營造人間仙境,飛花區同樣將自然山水魄力演繹得淋漓盡致。
從山腳來到半山腰,麥冬青青郁郁,路邊野花泛起點點斑斕。來到位于世園會北部最高點的飛花區,也許才能一覽花卉品類之盛。
飛花區位于園區南北中軸最北端,為現狀山地。在設計上,充分利用現狀山地自然形態,通過配置不同色彩花帶,展現“天女散花”的大地景觀。為打造出飛花疊彩的景觀效果,地形整理之初,為還原這片山林原有的自然、野趣,對原來比較貧瘠的山地地形進行了再次塑造,依山就勢將其打造成梯田的地形地貌。
建造梯田時,以嶗山碎石為擋墻砌筑材料的工藝,更是將依托自然的理念發揮得淋漓盡致,花與石的和諧搭配渾然天成。石墻采用當地原生的毛石、碎石砌筑而成,也許本身并不出奇,但匯聚在一起,卻營造出了“花式龍脊梯田”的景觀效果。
在花卉的種植方面,采用了宿根花卉和時令花卉相搭配的組合,品種包括:硫華菊、月見草、蛇目菊等6種黃色系野花組合,黑心菊、異果菊、百日草等8種橙色系野花組合,醉蝶花、滿天星、虞美人等9種粉紅色系野花組合,紫花地丁、柳葉馬鞭草、大花飛燕草等8種藍紫色系野花組合,以及大濱菊、石竹、射干等9種雜色系野花組合。
這種花卉品類繁盛的配置方式,足以保證飛花疊彩的景觀效果與持續時間,真正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景致。展會期間,蔚為壯觀的山花漫山猶如花海跌浪,讓身臨其境的游客驚喜不斷,流連忘返。
是石堪堆。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理論認為,造景選石無貴賤之分,應就地取材,隨類賦型,最有地方特色的石材也最為可取。在飛花區,大塊的山石被作為景石孤置在飛花景區的高處,隨著山體的加高,石體愈大,形成由散而聚的視覺效果。
原有的大樹、老樹也都保留,如山桃、槐樹、泡桐等。當然,還有充滿野趣的農家小院,山花爛漫,小院幽深,引人想走進去一探究竟。
夏雨蒙蒙,百果山輕霧迷離,然而這山,這樹,這屋舍,這梯田,無不在飛花落雨里盡情沐浴。
飛花區簡約而不簡單,出挑而不出格,留住了花的香、景的美、園的韻味,是被藏在大山里的世外桃源。
園藝展示薈萃經典植物品種
鮮花大道長達2000米,既栽植櫻花、海棠、丁香、紫薇、紫荊等開花喬灌木,又栽植美女纓、薰衣草、紫羅蘭等品種多、數量多的草本花卉,形成一條姹紫嫣紅、引人入勝的迎賓地毯,以極強的視覺沖擊力迎接四面八方的賓客。
一樣的精彩,不一樣的內涵。在不同片區,植物配置組合都各有千秋。總體上,園區做到喬、灌、花、草、藤有機結合,體現層次性、季節性。
草綱園,既集中展示我國北方常見的中草藥,又展示能夠對抗城市各種污染疾病的植物;飛花區,按照宿根花卉和時令花卉相結合進行配置,每片梯田撒播一種色系野花組合,花期從3月至10月,保證了開園期間多種時令花卉爭奇斗艷;青年大師園,以不同空間利用木本植物、草本植物、水生植物、果蔬植物營造不同的精致色彩花園,包括月季、杜鵑、牡丹等名花品種,以及按藍色、粉色、橙黃色、白色等色彩區分的花卉品種;科學園,春夏秋三季分別種植成片的油菜、向日葵、蕎麥等作物,呈現大色塊的花田效果……
同時,各展園也展示了不同地區不同特色的植物,體現植物配置的生物多樣性原則。在國際園,有德國的高山杜鵑、墨西哥的大麗花、朝鮮的金日成花、花等;在中華園,有新疆的胡楊、四川的珙桐、河北的八棱海棠、寧夏的枸杞和沙棗等;在齊魯園,有德州的百年棗樹、臨沂的百年銀杏、棗莊的石榴、菏澤的牡丹等;在企業展園,則有東林的紅豆杉、青啤的啤酒花、海潤的古果桑、綠韻的紫薇古樁等。
當然,草綱園的睡蓮尤其值得一看。為展示溫帶水生植物,在保留原有中華睡蓮世界的基礎上,草綱園內建設睡蓮博物館、睡蓮學術文化交流中心等,集中展現多姿多彩的睡蓮、荷花,這是目前我國睡蓮、荷花品種最多的蓮荷景區。同時,園區在淺水區、濱水區引進栽植菱角、菖蒲、鳶尾、千屈菜、美人蕉等水生植物。
目前,草綱園的水景園進行了睡蓮、荷花等水生植物的栽植布展工作,共栽植睡蓮400余品種、荷花600余品種、其他水生植物100余種,總計10萬余株。
據介紹,草綱園將是世界上栽植睡蓮、荷花品種最全、花色最豐富的水景園。在這里,千瓣蓮、孫文蓮、友誼牡丹蓮等著名的荷花品種應有盡有,此外,大王蓮、芡實(雞頭米)等名貴水生植物,以及中國首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0個睡蓮品種,也將會一并展示。
欣賞更多的植物園藝美景,植物館無疑不容錯過。
此次植物館的設計,在植物采購、植物設計及空間營造方面緊緊圍繞新、奇、特三點,同時兼顧科普性及美觀性,令人可學、可贊、可思。
在植物館,青島世園會首次設立了海洋植物展區,建設陸地大型海藻活體養殖和觀賞系統,在封閉循環系統中養殖活體巨藻等海底森林大型藻類,同時兼具海洋動物和珊瑚等活體材料展示,展現海底森林的壯麗景觀。
枝葉扶疏的竹藝館為青島首創的一個展示竹類植物的專類館,已引種具有代表性的竹子品種約50種,其中包括全世界最高大的竹子巨龍竹、竹竿方形的方竹、竹節有如佛肚的佛肚竹等等。館內利用老石板、青磚、磨盤等老物件,精心設計打造竹藝館景觀,并在園中設置了一些小景點,表現江南竹林人家生活場景的小品空間……
溫帶館有沙生植物區,在游覽道路兩邊主要展示仙人掌科、大戟科、蘆薈科、龍舌蘭科、景天科等科屬的多肉植物。在這里,可以欣賞到高大的武倫柱、小巧可人的鸞鳳玉、樹狀的大戟閣、色彩奪目的牡丹玉錦、葉片退化的光棍樹、肚大葉小的象腿樹、葉狀仙人掌曇花、開白色倒鐘狀花的曼陀羅、匍匐狀的大戟科植物狗奴子、葉片如仙女翩翩起舞的景天科植物仙女之舞、葉片上有條條白絲的龍舌蘭科植物白絲亂雪,等等。
暖溫帶館主要體現豐富多彩的熱帶植物風貌。入口迎賓區由旅人蕉、天堂鳥及多彩花境等植物組成的層次豐富、色彩多樣的植物群落,這里的“山洞”爬滿熱帶藤蔓。穿洞而過,只見各種熱帶開花植物爭奇斗艷,如花紅似火的火焰木、樹干帶刺的美麗異木棉、開金燦燦黃花的黃花風鈴木等。菩提樹、無憂花、大青樹、地涌金蓮、黃緬桂等體現佛教五樹六花的植物,營造出不一樣的植物文化氛圍。熱帶叢林區當然也不容錯過,由高大的獨木成林榕樹區和深幽的峽谷瀑布區組成,其中峽谷瀑布區深凹于地下,兩岸草木蔥蘢,高大的熱帶喬木將峽谷遮蓋,密不透光。
綠色低碳打造生態文明樣板
漫步園區,除了欣賞珍稀奇異植物、感悟自然山水魄力之外,也別忘了一些與眾不同的景觀亮點,比如立體綠化、新節能技術等。
在綠業園,園區由于道路開挖建設形成坡體,坡面大部分為破碎花崗巖結構,部分坡體為土礫石結構,上部坡度為50度-90度。根據現場實際情況,按照與周邊環境協調、植被繁茂、配置合理、觀感自然的原則,采用高次團粒噴播、新型立體墻等方式對邊坡進行修復,植物配置主要選擇刺槐、紫穗槐、胡枝子、小葉扶芳藤等鄉土樹種,抗逆性強、扎根較快,形成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的自然景觀。
據介紹,針對園區多處石質高陡邊坡,都采取了植被種植、植被混凝土、噴混植生、生態袋等多種新型邊坡生態恢復技術,全園共復綠面積近4萬平方米,成功的生態修復保證了園區生態景觀的整體和諧。
屋頂綠化同樣也是一大亮點。從遠處眺望,夢幻科技館與臨近的綠色山體完全渾然一體。這是由于科技館屋頂實施了屋頂綠化的緣故。同樣,主題館、天水綜合服務中心、地池綜合服務中心、濱水餐廳等建筑物均進行了屋頂綠化設計,屋頂綠化率將達到48%,使建筑物掩映在綠色之中,與周邊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在部分展園,還應用了建筑墻面綠植系統,減少實木、石材的使用,多采用塑木等柔性材料,在磚墻、混凝土墻、木質墻、石膏墻、玻璃幕墻等各類墻面直接鋪貼,營造自然覆蓋的景觀效果。
漫步園區,那些看似尋常的路面其實也蘊含著神奇。很多路面的面層采用透水人行道板與透水混凝土,墊層材料使用園區內可利用的建筑垃圾,采取土壤固結劑穩定建筑廢棄物作為道路墊層與土基;道路施工采用環保型路基路面材料,如溫拌瀝青、改性瀝青、彩色瀝青、再生瀝青等,并廣泛進行硬質瀝青、透水瀝青的研究應用。在園區,人行道采用透水地坪、透水磚等透水性材料,比例達到75%。
廢棄物再生利用、使用新工藝等減少材料損耗,正是建設綠色低碳園區的重要手段之一。園區部分鋪裝采用建筑垃圾產生的廢磚骨料經加工而成的再生磚;鮮花大道采用的無土草皮應用技術,實現了秸稈、稻殼等農作物廢棄物的再生利用;推廣使用無公害的污泥肥料、滸苔海藻肥;采用玻璃纖維混凝土假山造景技術,減少天然石材開采;室內裝修使用了被稱為“涂料工業綠色革命”的貝殼粉生物涂料,不含任何刺激性物質。
篇8
工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綱要
第一章項目總論
第二章項目背景和發展概況
第三章市場分析與建設規模
第四章建設條件與廠址選擇
第五章工廠技術方案
第六章環境保護與勞動安全
第七章企業組織和勞動定員
第八章項目實施進度安排
第九章投資估算與資金籌措
第十章財務效益、經濟與社會效益評價
第十一章可行性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章項目總論
總論作為可行性研究報告的首章,要綜合敘述研究報告中各章節的主要問題和研究結論,并對項目的可行與否提出最終建議,為可行性研究的審批提供方便。總論章可根據項目的具體條件,參照下列內容編寫。
§1.1項目背景
§1.1.1項目名稱
企業或工程的全稱,應和項目建議書所列的名稱一致。
§1.1.2項目承辦單位
承辦單位系指負責項目籌建工作的單位(或稱建設單位),應注明單位的全稱和總負責人。
§1.1.3項目主管部門
注明項目所屬的主管部門。或所屬集團、公司的名稱。中外合資項目應注明投資各方所屬部門。集團或公司的名稱、地址及法人代表的姓名、國籍。
§1.1.4項目擬建地區、地點
§1.1.5承擔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單位和法人代表
如由若干單位協作承擔項目可行性研究工作,應注明各單位的名稱及其負責的工程名稱、總負責單位和負責人。如與國外咨詢機構合作進行可行性研究的項目,則應將承擔研究工作的中外各方的單位名稱、法人代表以及所承擔的工程、分工和協作關系等,分別說明。
§1.1.6研究工作依據
在可行性研究中作為依據的法規、文件、資料、要列出名稱、來源、日期。并將其中必要的部分全文附后,作為可行性研究報告的附件,這些法規、文件、資料大致可分為四個部分:
(1)項目主管部門對項目的建設要求所下達的指令性文件;對項目承辦單位或可行性研究單位的請示報告的批復文件。
(2)可行性研究開始前已經形成的工作成果及文件。
(3)國家和擬建地區的工業建設政策、法令和法規。
(4)根據項目需要進行調查和收集的設計基礎資料。
§1.1.7研究工作概況
(1)項目建設的必要性。簡要說明項目在行業中的地位,該項目是否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技術政策、生產力布局要求;項目擬建的理由與重要性。
(2)項目發展及可行性研究工作概念。敘述項目的提出及可行性研究工作的進展概況,其中包括技術方案的優選原則、廠址選擇原則及成果、環境影響報告的撰寫情況、涉外工作的準備及進展情況等等,要求逐一簡要說明。
§1.2可行性研究結論
在可行性研究中,對項目的產品銷售、原料供應、生產規模、廠址技術方案、資金總額及籌措、項目的財務效益與國民經濟、社會效益等重大問題,都應得出明確的結論,本節需將對有關章節的研究結論作簡要敘述,并提出最終結論。
§1.2.1市場預測和項目規模
(1)市場需求量簡要分析。
(2)計劃銷售量、銷售方向。
(3)產品定價及銷售收入預測。
(4)項目擬建規模(包括分期建設規模)。
(5)主要產品及副產品品種和產量。
§1.2.2原材料、燃料和動力供應
(1)項目投產后需用的主要原料、燃料、主要輔助材料以及動力數量、規格、質量和來源。
(2)需用的主要工業產品和半成品的名稱、規格、需用量及來源等。
(3)進口原料、工業品的名稱、規格、年用量、來源及必要性。
§1.2.3廠址
地理位置、占地面積及必要性
水源及取水條件。
廢水、廢渣排放堆置條件。
§1.2.4項目工程技術方案
(1)項目范圍,即主要的生產設施、輔助設施、公用工程、生活設施內容。
(2)采用的生產方法、工藝技術。
(3)主要設備的來源,如需向國外引進,則簡要說明引進的國別、技術特點、型號等。
§1.2.5環境保護
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是否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
主要治理設施及投資。
§1.2.6工廠組織及勞動定員
工廠組織形式和勞動制度。
全廠總定員及各類人員需要量。
勞動力來源。
§1.2.7項目建設進度
§1.2.8投資估算和資金籌措
(1)項目所需總投資額。分別說明項目所需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包括投資方向調節稅、建設期利息)、流動資金總額,并按人民幣、外幣分別列出。
(2)資金來源。貸款額、貸款利率、償還條件。合資項目要分別列出中、外各方投資額、投資方式和投資方向。
§1.2.9項目財務和經濟評論
(1)項目總成本、單位成本。
(2)項目總收入,包括銷售收入和其它收入。
(3)財務內部收益率、財務凈現值、投資回收期、貸款償還期、盈虧平衡點等指標計算結果。
(4)經濟內部收益率,經濟凈現值、經濟換匯(節匯)成本等指標計算結果。
§1.2.10項目綜合評價結論
§1.3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表
在總論章中,可將研究報告各章節中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匯總,列出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表,使審批和決策者對項目全貌有一個綜合了解。
主要技術指標表根據項目有所不同,一般包括:生產規模、全年生產數、全廠總定員,主要原材料、燃料、動力年用量及消耗定額、全廠綜合能耗及單位產品綜合能耗,全廠占地面積、全員勞動生產率,年總成本、單位產品成本、年總產值、年利稅總額、財務內部收益率,借款償還期,經濟內部收益率,投資回收期等。
§1.4存在問題及建議
對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項目的主要問題進行說明并提出解決的建議。
第二章項目背景和發展概況
這一部分主要應說明項目的發起過程、提出的理由、前期工作的發展過程、投資者的意向、投資的必要性等可行性研究的工作基礎。為此,需將項目的提出背景與發展概況作系統地敘述。說明項目提出的背景、投資理由、在可行性研究前已經進行的工作情況及其成果、重要問題的決策和決策過程等情況。在敘述項目發展概況的同時,應能清楚地提示出本項目可行性研究的重點和問題。
§2.1項目提出的背景
§2.1.1國家或行業發展規劃
說明國家有關的產業政策、技術政策、分析項目是否符合這些宏觀經濟要求。
§2.1.2項目發起人和發起緣由
(1)寫明項目發起單位或發起人的全稱。如為中外合資項目,則要分別列出各方法人代表、注冊國家、地址等詳細情況。
(2)提出項目的理由及投資意向,如資源豐富、產品市場前景好、出口換匯、該類產品可取得的優惠政策、利用現有的基礎設施等。
§2.2項目發展概況
項目發展開礦指項目在可行性研究前所進行的工作情況。如:調查研究、試制試驗、項目建議書(初步可行性研究)的撰寫與審批過程、廠址初選工作以及籌辦工作中的其他重要事項。
§2.2.1已進行的調查研究項目及其成果
1、資源調查,包括原料、水資源、能源和二次能源的調查。
2、市場調查,包括全國性和地區性市場情況調查;出口產品國際市場供需趨勢調查。
3、社會公用設施調查,包括運輸條件、公用動力供應、生活福利設施等的調查。
4、擬建地區環境現狀資料的調查,包括擬建地區各種主要污染源以及其排放狀況,大氣、水體、土壤等目前環境質量狀況等。說明環境現狀資料的取得途徑、提供單位、以及當地環保管理部門的意見和要求,取得的環境現狀資料及文件名稱。
§2.2.2試驗試制工作(項目)情況
已完成及正在進行的試驗試制工作(項目)的名稱、內容及試驗結果。這些實驗包括建筑材料的試驗、擬采用的新工藝技術的試驗。對采用的新工藝技術必須有國家有關部門的認可證明。
§2.2.3廠址初勘和初步測量工作情況
(1)各個可供選擇的建設地區及廠址位置的初勘、測量、比選等工作情況。
(2)初步選擇意見和資料。
(3)遺留問題。
§2.2.4項目建議書(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撰寫、提出及審批過程
(1)項目建議書(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撰寫、提出及審批過程。
(2)項目建議書所附資料名稱。
(3)審批文件文號及其要點。
§2.3投資的必要性
一般從企業本身所獲得的經濟效益及項目對宏觀經濟、對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兩方面來說明投資的必要性。包括下面這些內容。
(1)企業獲得的利潤情況。
(2)企業可以提高產品質量,加強市場競爭力。
(3)擴大生產能力,改變產品結構。
(4)采用新工藝,節約能源,減少環境污染,提高勞動生產率。
(5)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優越條件和競爭力。
(6)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影響。包括增加稅收、提高就業率、提高科技水平等。
第三章市場分析與建設規模
市場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于,任何一個項目,其生產規模的確定、技術的選擇、投資估算甚至廠址的選擇,都必須在市場需求情況有了充分了解之后才能解決,而且市場分析的結果,還可以決定產品的價格、銷售收入,最終影響的項目的盈利性和可行性。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要詳細闡述市場需求預測、價格分析,并確定建設規模。
§3.1市場調查
§3.1.1擬建項目產出物用途調查
本產品的主要用途,可否有替代其他產品的用途,如果產品是工業基本原料,應分別說明本項目產品在主要使用行業的用途及單位消耗量。
產品經濟壽命期論述。調查本產品目前處于經濟壽命周期的哪一個階段,更新換代的可能時間。
§3.1.2產品現有生產能力調查
(1)本項目產品國內現有生產能力總量,現有生產能力開工率;主要生產廠家生產能力利用率。
(2)國內現有生活能力總量在本地區的分布數量與比例。
(3)本產品目前在建項目的生產能力及其在地區間的分布、數量與比例。
(4)已批擬開工建設項目的生產能力,預計投產年月。
在建設項目和已批待開工建設項目,目前雖然沒有形成綜合生產能力,但卻是生產能力的組成部分。
§3.1.3產品產量及銷售量調查
(1)全國或地區目前的產量總數。
(2)本產品一段時期以來的產量變化情況。
(3)本產品國內保有量與國外有關國家保有量的分析比較,以了解國內保有量是多還是少,說明本產品市場需求滿足程度。
(4)本產品一段時期以來的進口量及進口來源,主要來自哪些國家或地區;占國內生產量或銷售量的比例;進口產品的價格等。
(5)本產品一段時期以來的出口量及出口去向,占國內生產量的比例;主要向哪些國家或地區出口,出口產品的價格。
§3.1.4替代產品調查
(1)可替代本產品的產品性能、質量與本產品相比的優缺點。
(2)可替代產品的國內生產能力、產量;可作替代用途的比例;價格分析。
(3)可替代產品進口可能性及價格。
§3.1.5產品價格調查
(1)產品的定價管理辦法,是由國家控制價格,還是由市場定價。
(2)產品銷售價格,價格變動趨勢,最高價格和最低價格出現的時間、原因。
§3.1.6國外市場調查
(1)產品國外的主要生產國家和地區。
(2)國外主要生產廠的生產技術、生產能力、銷售量。
(3)產品國際市場銷售價格及其變動趨勢
(4)我國進口該種產品的主要進口國的生產能力及變化趨勢。
§3.2市場預測
市場預測是市場調查在時間和空間商的延續,是利用市場調查所得到的信息資料,根據市場信息資料分析報告的結論,對本項目產品未來市場需求量及相關因素所進行的定量與定性的判斷與分析。在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市場預測的結論是制訂產品方案、確定項目建設規模所必須的依據。
§3.2.1國內市場需求預測
可行性研究工作中,應對下述各項與市場預測有關的因素加以說明:
(1)本產品的消耗對象。
(2)本產品的消費條件。消費條件因產品特點性能而異,如汽車的消費需要具備相應的道路交通條件;電視機、電冰箱的消費需要有電等等。預測某一種產品的市場需求量時,應將哪些不具備消費條件的消費領域從消費對象總量中剔除掉。
(3)本產品更新周期的特點,說明本產品有效經濟壽命的長短。
(4)可能出現的替代產品,即代用品。
(5)本產品使用中可能產生的新用途。產品所用途的出現,意味著擴大了本產品的消費領域,擴大了市場需求容量。
根據以上分析,提出預測的本產品國內需求量及與現有生產能力的差距。
§3.2.2產品出口或進口替代分析
(1)替代進口分析。將本產品與目前進口產品從性能、重量、價格、配件、維修等方面進行比較,說明本產品的優勢和有利條件。
(2)出口可行性分析。如果擬建項目的產品在質量和技術等方面,具備在國際市場上進行競爭的能力,則應考慮國外市場對本產品的需求。
分析國家對該種產品的出口有何限制條件或鼓勵措施,該產品進口國的貿易政策,該產品出口流向,出口價格是否有利。
通過以上分析,預測本項目產品可能的替代進口量或出口量。
§3.2.3價格預測
進行產品價格預測,要考慮產品產量、質量、同類產品目前價格水平,還要分析國際、國內市場價格變化趨勢,國家的物價政策變化、產品全社會供需變化等因素;產品降低生產成本的措施和可能性;為擴大市場需采用的價格策略等,綜合以上因素,預測產品可能的銷售價格。
對擬增加出口的產品或替代進口產品,還要參照國際市場價格及變化趨勢定價,如產品外銷,應附有有關方面承諾外銷的意向書。
§3.3市場推銷戰略
在商品經濟環境中,企業不可能仍然依靠國家統購包銷完成銷售額。企業要根據市場情況,制定合適的銷售戰略,爭取擴大市場份額,穩定銷售價格,提高產品競爭能力。因此,在可行性研究中,要對市場推銷戰略進行相應研究。
§3.3.1推銷方式
(1)投資者分成。
(2)企業自銷。
(3)國家部分收購。
(4)經銷人代銷及代銷人情況分析。
§3.3.2推銷措施
(1)銷售和經銷機構的建立。
(2)銷售網點規劃。
(3)廣告及宣傳計劃。
(4)咨詢服務和售后維修措施。
§3.3.3促銷價格制度
促銷價格制定可根據市場銷售預測情況確定,一般用于產品投產初期,以較低價格、同等質量、優良的售后服務擴大市場占有份額。
投產初期產品以較低價格出售,會對銷售收入產生影響,因此價格制定要合理,并應采取相應的成本控制措施。在一定時期后,可根據產品銷售情況逐漸將產品價格提高到一定水平。
§3.3.4產品銷售費用預測
產品銷售費用包括建立銷售機構、銷售網點、培訓銷售人員、產品廣告宣傳、咨詢及售后維修服務費用,在可行性研究中,應根據制定的產品銷售計劃,分別估算產品銷售費用。對某些產品,銷售費用在成本中占很大比例的,不可忽略不計。
§3.4產品方案和建設規模
§3.4.1產品方案
(1)列出產品名稱。有多種產品時,應逐一列出主產品和主要副產品名稱。
(2)產品規格標準。說明產品規格、標準選擇依據。
§3.4.2建設規模
建設規模又叫設計生產能力,是指項目生產一定質量標準的產品的最大能力。一般用實物單位或標準實物單位來計量。
(1)建設總規模。說明主要產品年產量,主要副產品年產量,主要設備裝置。
(2)主要生產車間的生產能力,生產線數量。
(3)說明項目經濟規模,不同規模下項目效益與費用的比較分析,說明本項目確定的建設規模的合理性。
(4)如果項目采用分期建設方法,應說明項目總規模、分期建設規模并說明分期建設的起止時期、各期建設的主要內容。
§3.5產品銷售收入預測
根據確定的產品方案和建設規模及預測的產品價格,可以估算產品銷售收入。
產品銷售收入可以分別計算主要產品和副產品的年銷售總收入,并計算銷售收入和計算期內銷售總收入,銷售收入一般列表表示。
第四章建設條件與廠址選擇
根據前面部門中關于產品方案與建設規模的論證和建議,在這一部分中按建議的產品方案和規模來研究資源、原料、燃料、動力等的需求和供應的可靠性;并對可供選擇的廠址作進一步技術與經濟比較,確定新廠址方案。
§4.1資源和原材料
§4.1.1資源評述
資源系指項目需要利用的自然資源,如礦藏、森林、生物、土壤、地面或地下水資源等。項目所需資源的來源、數量、運輸方式、供應條件以及今后發展和開發趨勢等,均是項目建設的前提條件。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對項目在有效期間所需資源及其來源的可靠性,應作深入調查和科學論證,并就下列內容進行說明分析:
(1)項目需用的資源名稱、經全國儲量委員會正式批準的儲量、品位、成分、產地或供應點。
(2)資源品位、成分與需用要求的適應性。
(3)資源開采方式。要說明自行開采、計劃供應、市場供應或合資開發等不同方式。
(4)本項目年最大需用量、資源的可能供應量及今后生產發展所需資源擴大供應的可能性。
(5)在已有資源不能滿足擬建項目生產規模需求時,提出相應的措施,如增加進口(說明國別、資源品位),調整建設規模或分期建設等。
§4.1.2原材料及主要輔助材料供應
(1)原材料、主要輔助材料需用量及供應。
按項目的生產要求,分別敘述所需的原材料及主要輔助材料的名稱、品種、規格、成分、質量以及年需用量(包括年耗用量、儲運損耗量),并分別撰寫:
①原材料及主要輔助材料需用量表。
②有害有毒、易燃易爆材料、物料需用量表。
③需進口的原材料表。
說明進口原材料的理由和一旦來源有變化時的應變措施,分析預測原材料國產化前景及分年度國產化的提高幅度。
對季節性生產的原料,如農、林、水產品等,需說明短期進貨數量。
(2)燃料動力及其它公用設施的供應。燃料、動力及其它公用設施是指生產需用的煤、電、水、汽、氣、油等,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需說明生產所需燃料、動力及公用設施的數量和需由項目自建的種類和規模以及可以利用的現有的燃料、動力數量。
①燃料品種的選擇,應說明其依據,如執行國家能源政策、適應地區條件、滿足生產特殊要求等。分別列出燃料需用量、來源、運輸方式,進行燃料成分分析。
②電力最大需用負荷、供電來源及其穩定性、需要自建電力設施和投資估算。
③最大需水量、水源及其供應可能性。是否需增加供水設施。
④熱源及供熱要求。
⑤其它設施,如油、氣、汽需用量、供應量及需要增加設施的情況。
(3)主要原材料、燃料動力費用估算。
將主要原材料、零配件和外購燃料動力分別計算費用,其它材料可合并估算。
§4.1.3需要作生產試驗的原料
生產特定產品的某些原料因尚無生產實踐經驗;或使用指定的原料而尚無成熟的生產和工藝;或使用緣由的生產方法生產新產品還缺乏必要的生產數據等各種原因,需要對原料進行生產(中小型)試驗,以確定技術參數和消耗指標,測定產品質量,取得主要設備選型的各項數據。在可行性研究中需說明:
(1)需要試驗的原料名稱、試驗目的和要求。
(2)試驗或試生產方法(試驗室、中型或小型生產試驗)。
§4.2建設地區的選擇
選擇建廠地區,除須符合行業布局、國土開發整治規劃外,還應考慮資源、區域地質、交通運輸和環境保護等四要素。其原則是:
自然條件適合與項目的特定生產需要和排放要求;合理地靠近原料和市場;具有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公共政策;運輸條件優越;有可供利用的社會基礎設施和協作條件;土地使用有優惠條件,可不占或少占良田,地質條件符合要求。在作方案比選時,應著重論證所選地區在行業政策上的正確性、技術上的可行性和經濟上的合理性。
§4.2.1自然條件
(1)擬建廠地區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基本情況和區域地質、地震、防洪等歷史數據。
(2)水源和水文地質條件調查分析。包括地面水或地下水量和水質的分析、在枯水期的可能供應量及水質變化、地區今后水源開發和可利用水量增長情況。
(3)氣象條件。收集分析地區氣溫、濕度、降水量、日照、風等資料,對需要增設防風沙、抗高溫、改善光照等設施的地區,需進行費用估算。
§4.2.2基礎設施
敘述擬建地區與項目直接有關的公用事業及基礎設施的情況和可供利用的條件,從不同地區、不同條件中選取最有利的地區。
(1)供電、電源情況;近遠期可能的供電量及電壓;費用及計費方式;供電部門的要求。
(2)供水、水源情況;近遠期可能的供水量及水質;費用及計算方式;供水部門的要求。
(3)運輸。地區內各種運輸線路的分布;站庫碼頭的位置和地形;運輸費用;運輸能力及其發展規劃等。
(4)排水。排水條件;容污水能力;當地環保部門對污水排放的要求等。
(5)電訊、供熱、供氣等公用設施及可利用的種類、容量、技術特征等。
(6)施工條件包括建筑材料及制品的供應條件;施工勞動力來源;施工運輸條件;施工用動力(水、電)來源等。
(7)市政建設及生活設施。包括當地的衛生、郵電、文化教育。
§4.2.3社會經濟條件
社會經濟條件主要指地區的工農業生產水平及近遠期發展規劃、與本項目有關的現有企業、技術工人來源等在項目建成后所需社會協作的條件。
§4.2.4其它應考慮的因素
項目選擇建廠地區還應考慮其它特殊的要求。在選擇下列地區建廠時應特別慎重,要取得有關部門和群眾的認可。
(1)風景區、名勝古跡、自然保護區。
(2)水土保持禁墾區。
(3)礦山作業等爆破危險區。
(4)有放射污染或有害氣體污染嚴重的地區及傳染病、地方病流行或常發區。
(5)軍事設防區。
(6)生活飲用水源的衛生防護地帶。
(7)民族宗教風俗有特殊要求的地區。
§4.3廠址選擇
在實際工作中,具體廠址的選擇不一定要與建設地區的選擇分開,往往是廠址選擇與建廠地區的選擇合并進行。兩者通常是相輔相成、相互牽扯地交叉進行的。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如果需要,可以分別敘述。
選擇廠址通常是隨基本建設程序的各個工作階段逐步深入的。項目建議書(初步可行性研究)階段需提出廠址初選意見;進行可行性研究時,應提出具體廠址的推薦建議;進圖初步設計階段時,對廠址的各種條件需作詳細勘查和落實,最終確認廠址,標定四周界址。
§4.3.1廠址多方案比較
建設地區選定以后,就在這個地區內選擇若干個可供建廠的地段,作具體分析比較,從中選取一個比較理想的廠址。并編寫廠址選擇報告作為可行性研究報告的附件,研究報告中僅需敘述選擇要點和廠址的主要優缺點。有關選廠所需的調查資料、勘察和測量資料、取舍理由、論證等均應編寫入選廠報告內。確定廠址,須作多方案比較,一般可按下列內容進行。
(1)地形、地貌、地質的比較。
①工廠輸出、入交通線、供電、取水、排污等與外界產生直接關系的方位、地形。
②平整土地、防水、防洪、廢渣堆置、四鄰地物。
(2)占地土地情況的比較。比較占用耕地、林地、荒地、山坡等面積的比例,以盡可能少占耕地、林地為原則,作出占地用地情況的評價。
(3)拆遷情況的比較。包括原有地面建筑物需拆除的數量、原有居民需遷移的人數及拆遷安排等條件和難度的比較。
(4)各項費用的比較。由于各個可供選擇地段條件不同,在費用上會產生較大差別,需作多方案比較。
①土地費用。如土地購置、拆遷、場地整治、青苗賠償以及土方處理等費用比較。
②交通運輸整治費。如需要建設或整治的運輸線路,轉運場站等費用比較。
③基礎處理費。如不同工程地質需用不同地基和基礎處理的費用比較。
④取水、防洪、排污設施所需費用比較。
⑤抗震所需費用比較。
⑥環境保護、生活設施等費用的比較。
§4.3.2廠址推薦方案
(1)繪制推薦廠址的位置圖。在有等高線的地形圖上標明廠址四周界址、廠址內生產區、生活區、廠外工程、取水點、排污點、堆場、運輸線等位置及四鄰居民點和主要生產企業的相互位置。說明對生產要求的適應性和合理性。
(2)敘述廠址地貌、地理、地形的優缺點和推薦理由。說明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氣象等自然條件符合建廠要求的理由。
(3)環境條件的分析。
(4)占用土地種類分析:
①占用耕地面積占總占地量的比例;
②占用林地面積占總占地量的比例;
③利用荒地面積占總占地量的比例;
④利用山坡面積占總占地量的比例;
⑤需要拆遷的面積和估計所需的費用;
⑥推薦廠址的主要技術經濟數據。
第五章工廠技術方案
技術方案是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要研究項目應采用的生產方法、工藝和工藝流程、重要設備及其相應的總平面布置、主要車間組成及建筑物結構型式等技術方案。并在此基礎上,估算土建工程量和其它工程量。在這一部分中,除文字敘述外,還應將一些重要數據和指標列表說明,并繪制總平面布置圖、工藝流程示意圖等。
§5.1項目組成
凡由本項目投資的廠內、外所有單項工程、配套工程包括生產設施、生產后勤、運輸、生活福利設施等,均屬項目組成的范圍。
各單項工程和配套工程需按其性質加以分類,一般可分為:生產車間或工段;輔助生產車間或配套工程;廠外工程;生產后勤車間或設施;生活福利設施;其它單項工程。
如有自成體系需單獨撰寫分項可行性研究報告的配套工程,如自備熱電廠、水廠、鐵路、專用線等,應列出工程的名稱、分項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的編號。并將工程的投資列入項目總投資內,分項研究報告列為附件。
§5.2生產技術方案
生產技術方案系指產品生產所采用的工藝技術(包括專利或專有技術)、生產方法、主要設備、測量自控裝備等技術方案。選擇技術方案必須考慮:技術是否是先進成熟的;是否適合所用的原料特性;是否符合產品所定的質量標準;能否適應擬建地區現有工業水平;在維修、操作、人員培訓等方面是否有不能克服的障礙;所需投入物的規格和質量能否滿足生產要求,并與地區的技術吸收能力、勞動力來源相適應等。
§5.2.1產品標準
敘述本項目主要產品和副產品的質量標準。如國家一級標準、行業標準等。并將選定的標準與國家標準、國際常用標準作比較說明。
§5.2.2生產方法
使用同一種原料生產同一種產品,如有不同的生產方法時,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需要作方案性選擇,根據產品用途、質量和成本等因素擇優確定。對選定的方法需要說明生產方法的名稱及主要特征、選用的理由以及與其它生產方法比較的利弊。
在選用專有技術、專利技術時,應說明取得技術來源、專利號、技術特征,還需說明專利和技術轉讓費的金額及支付方式。
§5.2.3技術參數和工藝流程
工藝流程系指投入物(原料或半制品)經有次序的生產加工成為產出物(產品或加工品)的過程。在生產過程中規定的各種技術條件和數據,統稱為技術參數。工藝流程和主要技術參數,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需要結合產品質量、生產成本、各種消耗等要求,選取最佳方案。
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只敘述若干主要車間的工藝流程,一般車間可從略。
§5.2.4主要工藝設備選擇
主要工藝設備系指工藝流程中的重要設備(包括專用設備和通用設備),應按車間、工段分別敘述所選取設備的名稱、規格、型號、數量和來源。需要從國外引進的設備,則應詳細論述引進的必要性,引進的必要性,引進方向和選擇方案比較。主要設備選型是生產的技術水平和經濟合理性的具體表現,必須作多方案比較后,確定主要設備的規格型號與來源。
(1)按車間、工段編列主要工藝設備(包括計算機集中控制站室的裝備)一覽表。需要引進的設備(包括備品備件)應單獨列表。引進設備還要說明引進必要性、備品備件的來源、國內分交方案,引進設備外匯來源及引進計劃。
(2)一般設備(除已列入表內的設備以外的其它設備)在可行性研究階段一般不作詳細選擇,但需按車間(工段)參照現有同類型、同規模生產廠所用的一般設備估算本項目應予裝備的設備數量,或采用行業中慣用的比例指標推算出本項目,本車間所需一般設備的數量。
(3)全廠計量設施的配置原則和要求。
(4)設備費用估算。主要設備可根據詢價、協議意向書中價格等分別估算,一段設備可綜合估算。
§5.2.5主要原材料、燃料、動力消耗指標
單位產品所用材料、燃料、動力等的消耗指標選取的來源有:
(1)現有生產廠的消耗定額高低值的平均數;
(2)同型號設備的實際運轉時的消耗值;
(3)通過生產試驗測定及分析推算;
(4)設備出廠時的說明或訂貨合同規定值。可行性研究中,可結合本項目技術方案特征,確定主要原材料、燃料、動力消耗指標值;
(5)撰寫主要原材料、燃料、動力消耗指標表。消耗指標不同于前面所列的原材料、燃料及動力需用量,消耗指標純屬生產過程中需要的或消耗的數量,不包括其它因素如:運輸、儲存的損耗。消耗指標與所用生產技術的先進程度有關;同一種設備不同型號的,又同生產管理和操作水平直接有關,因此常被用作企業間衡量經營管理水平的指標。
§5.2.6主要生產車間布置方案
在工藝流程、技術參數和主要設備選擇確定以后,應就設備的外形、前后位置、上下位差以及各種物料的輸入和流向、操作要求等作通盤的研究,選擇車間布置方案。車間布置方案要求達到物料流向最經濟、操作控制最有利、檢測維修最方便。
主要生產車間布置方案要求提出車間布置簡圖、主要標準尺寸和技術說明。
非主要車間布置方案要求提出建筑面積、平面尺寸、層高等估算和建筑物特征。
§5.3總平面布置和運輸
§5.3.1總平面布置原則
總平面布置應根據項目各單項工程、工藝流程、物料投入與產出、廢棄物排出以及原材料儲存、廠內外交通運輸等情況,按廠地的自然條件、生產要求與功能以及行業、專業的設計規范進行安排。達到工藝流程(生產程序)順暢、原材料與各種物料的流送線路最短、貨流人流分道、生產調度方便,并考慮用地少、施工費用節約等要求。總平面布置還應考慮到企業今后發展的方向、與外界的交通聯系線路等外部因素的合理安排。在確定了總平面布置原則并繪制總平面布置后,需估算廠區場地平整、建、構筑物基礎、管溝、路槽地下工程等全廠土石方量,并說明余缺量的走向與來源。
§5.3.2廠內外運輸方案
根據工廠的投入物、產出物與廢棄物的總量,按其不同種類、不同運輸方式與運輸工具分類說明,從運量、運距、運輸成本、運輸負荷變化以及投資與經常費用等方面加以分析。確定和推薦經濟、實用的運輸方案。運輸方案的確定要包括全廠運輸量分析、運輸設備選擇和廠外、廠內運輸方案的說明,其中廠內運輸方案要求作到與生產有機配合。
§5.3.3倉儲方案
論述原材料、燃料、主要輔助生產物料主副產品的年周轉次數;儲存期(可供生產需要的天數);儲存方式(散堆、包垛、罐儲);裝卸及搬運方式等方案設想和要求,對用量較大的大宗貨物以及易燃易爆危險物品的倉儲方案,應專題敘述。
§5.3.4占地面積及分析
建設項目用地,應遵循保護、開發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土地的方針,盡量少占耕地,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要估算占用土地數量,并分別估算生產區、生活區、原料基地占地面積,計算土地利用系數、生產區場地利用系數、全廠綠化系數、占地用地面積等指標。
在占用土地分析中,還需同時說明需要拆遷的原有建筑物、構筑物的數量、面積、建筑類型;可利用的原有建構筑物的面積,拆遷后原有人員及設施的去向,項目需要支付的賠償費用。并對可能的不同拆遷方案進行拆遷費用及征地費用的比較。
§5.4土建工程
土建工程是指工廠所有建筑物、構筑物的建筑與結構設計。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僅需對主要生產廠房、重要構筑物以及特殊基礎工程作原則性的敘述和方案選擇建議,如采取的建筑形式和標準、結構造型、基礎類型和需要采用的重要技術措施等。對一般建(構)筑物只作綜合說明、估算工程量、選取單位造價指標等即可。對全廠所有建(構)筑物的工程量,造價以及三材用量。視單項工程的大小,可采用不同方式進行估算。
§5.4.1主要建、構筑物的建筑特征與結構設計
按生產流程順次列出主要建(構)筑物名稱、建筑面積;建筑形式和標準、建筑材料的選用要求;特殊要求(防腐、防爆、防火、隔音、隔熱等);消防及報警設施選用標準和要求,應遵守的設計規范名稱。
對一般建筑物可以列出工程量、建筑面積作綜合性說明。
結構設計的依據,主要是建構筑物的結構造型、地基處理方案、建構筑物基礎造型及對施工的特殊要求。
對需要進行抗震設計的,要有地震烈度確定依據、地震設防標準及設防方案的選擇及說明。
§5.4.2特殊基礎工程的設計
遇有不良地質條件的項目或重要建構筑物與大型工藝設備的基礎工程,應進行特殊基礎工程設計,提出設計方案的選擇建議。
對需要防震動,防腐蝕及其他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以及對基礎沉降有嚴格要求的工藝設備的基礎工程,需作專題研究,提出設計方案的選擇建議。
§5.4.3建筑材料
分析擬建地區可以提供的建筑材料名稱、規格、運輸條件、預制構件的最近供應點和可提供的最大構件規格及制作能力。需由外地供應的應說明主要建筑材料名稱及供應點。對項目施工時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要單獨說明,如需說明特殊工程的施工組織與機具、大型或大宗預制構件的來源等。
進行三材用量估算,撰寫建筑材料用量估算表。
第六章環境保護與勞動安全
在項目建設中,必須貫徹執行國家有關環境保護和職業安全衛生方面的法規、法律,對項目可能對環境造成的近期和遠期影響,對影響勞動者健康和安全的因素,都要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并對其進行評價,推薦技術可行、經濟、布局合理、對環境的有害影響較小的最佳方案。按照國家現行規定,凡從事對環境有影響的建設項目都必須執行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批制度。同時,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對環境保護和勞動安全要有專門論述。
§6.1建設地區的環境現狀
(1)項目的地理位置(附平面圖);
(2)地形、地貌、土壤和地質情況;江、河、湖、海、水庫的水文情況;氣象情況;
(3)礦藏、森林、草原、水產和野生動物、野生植物、農作物等情況;
(4)自然保護區、風景游覽區、名勝古跡、溫泉、療養區以及重要政治文化設施情況;
(5)現有工礦企業分布情況;
(6)生活居住區分布情況和人口密度、健康狀況、地方病等情況;
(7)大氣、地下水、地面水的環境質量狀況;
(8)交通運輸情況;
(9)其他社會經濟活動污染、破壞現狀資料。
§6.2項目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6.2.1主要污染源
分車間敘述產生污染物的裝置、設備、生產線及其投入物、產出品和排出物的品種、數量、排出方式,產生震動和噪聲、粉塵、惡臭、有毒氣體的裝置和車間;易燃、易爆、劇毒物料的運輸線路(指廠內外自運)、儲存庫站位置;放射性物料及放射性廢棄物的運輸線路、儲存和使用場所及其位置。
分析污染物的性質、成分、數量、危害程度。
§6.2.2主要污染物
(1)主要污染物向廠(場)外排放的性質可分為:煙塵、粉塵、廢氣、惡臭氣體、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廢液、廢渣、噪聲、放射性物質、振動、電磁波輻射等。
(2)主要污染物所含有害物質分析,列舉污染物所含主要有害有毒物質。
(3)排放量。污染物經處理后最終排入周圍環境的含有有害物質的混合物的數量,注明混合物中所含有害物質的含量或濃度,并列出國家或地區允許的排放標準。
§6.3項目擬采用的環境保護標準
采用的環境保護標準是指國家及項目所在地區環保部門頒發的標準,如大氣環境質量標準、污染物排放標準、噪聲衛生標準、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及有關法規、規定等。如地區規定嚴于國家規定時應執行地區規定;地區沒有特定要求的;執行國家規定。個別目前國家和地方尚未制定標準的由可行性研究單位與當地環保部門協商確定。
§6.4治理環境的方案
(1)項目對周圍地區的地質、水文、氣象可能產生的影響,如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防范和減少影響的措施。
(2)項目對周圍地區自然資源可能產生的影響。如森林和植被破壞影響野生物、植物繁殖和生存等,防范和減少這種影響的措施。
(3)項目對周圍自然保護區、風景游覽區名勝古跡、療養區等可能產生的影響,如土壤污染、水源枯竭等,防范和減少這種影響的措施。
(4)各種污染物最終排放量對周圍大氣、水、土壤的破壞程度及對居民生活區的影響范圍和程度,污水、廢氣、廢渣、粉塵、及其它污染物的治理措施和綜合利用方案。
(5)噪聲、震動、電磁波等對周圍居民生活區的影響范圍和程度,消聲、防震的措施。
(6)綠化措施,包括防護地帶的防護林和建設區域的綠化。
§6.5環境監測制度的建議
監測布點原則;
監測機構的設置和設備選擇;
監測手段和監測目標。
§6.6環境保護投資估算
環境影響經濟損益簡要分析。對可以量化的環境影響,可將其計算并列入經濟評價中現金流量表內進行分析。
§6.7環境影響評論結論
§6.8勞動保護與安全衛生
建設項目必須確保投產后符合職業安全衛生要求,保障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的安全與健康。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應根據國家有關規定進行分析和評價。
§6.8.1生產過程中職業危害因素的分析
(1)生產過程中職業危害因素的分析;
(2)生產過程中的高溫、高壓、易燃、易爆、輻射、振動、噪聲等操作者健康影響的分析;
(3)生產過程中危害因素較大的設備、分布點及其危險程度。
(4)可能受到職業危害的人數及受害程度。
§6.8.2職業安全衛生主要設施
(1)危險系數較大的生產點、擬采取的防護方案及安全檢測設施;
(2)生產過程中的自動報警、緊急事故處理等安全設施的初步選擇方案;
(3)對高溫、高噪聲、高振動工作環境擬采用的防護、檢測和檢驗設施。
§6.8.3勞動安全與職業衛生機構
(1)機構設計及人員;
(2)保健人員和保健制度;
(3)日常監測檢驗人員。
§6.8.4消防措施和設施方案建議
第七章企業組織和勞動定員
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根據項目規模;項目組成和工藝流程,研究提出相應的企業組織機構、勞動定員總數及勞動力來源及相應的人員培訓計劃。
§7.1企業組織
企業組織機構包括生產系統、管理系統和生活服務系統的劃分,其設置主要取決于項目設計方案和企業生產規模(產品范圍和產量、車間多少、職工人數等)。
企業組織機構設置要符合現代化大生產管理的要求,保證多個部門、多個環節以及全體成員之間能協調一致地配合,以完成企業的生產經營目標。
§7.1.1企業組織形式
部門、行業不同,生產規模不同,企業組織機構可采用不同的形式。最通用的形式是采用金字塔式(企業董事會或管理委員會)、中層經營管理(部門和科、處)和基層現場管理(車間和設施)等三個層次。一般來說,企業管理層次與管理幅度成反比關系,幅度越大,層次越少。中小型項目可采用兩級管理(廠和科室、車間);大型項目可采用三級管理(公司或總廠、廠或分廠、車間)。
§7.1.2企業工作制度
根據各車間和設施的工藝特點和生產需要,可分別采用連續工作制或間斷工作制。個別項目采用季節性生產,每年可分為生產期和停產期。
§7.2勞動定員和人員培訓
§7.2.1勞動定員
一般來說,企業所需人員按其工作崗位和勞動分工不同,可分為四類人員:
(1)工人:是指在基本車間和輔助車間(或附屬輔助生產單位)中直接從事工業性生產的工人及廠外運輸與廠房建構筑物大修理的工人;
(2)工程技術人員?是指擔負工程技術工作并具有工程技術能力的人員;
(3)管理與經營人員:是指在企業各職能機構及在各基本車間與輔助車間(或附屬輔助生產單位)從事行政、生產管理、產品銷售的人員;
(4)服務人員:是指服務于職工生活或間接服務于生產的人員;
在可行性研究中,分別估算各類人員需用量,并說明其來源,撰寫勞動定員匯總表。
企業所需人員,有一部分必須參與建設過程、設備安裝、調試,對這部分人員的來源及進廠時間要單獨說明。
§7.2.2年總工資和職工年平均工資估算
分人員類別估算年工資總額,并計算職工年平均工資。
§7.2.3人員培訓及費用估算
(1)人員來源分析,需培訓的人員總數。
(2)培訓方式:①派往類似廠礦的生產現場和設備制造現場,通過實習培訓生產、維修和管理人員,部分生產維修人員可參加本項目施工現場的施工、設備安裝、調試、運轉。引進國外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必要時派往國外生產現場和設備供應廠實習。②在廠區舉辦各種類型的培訓班,按照生產和業務工作的具體內容,分專業、分工種進行培訓。
(3)培訓計劃。國內培訓人員數量、專業、時間、方式和國外培訓人員數量、國別、專業、方式、時間及國外培訓的必要性。
(4)培訓費用。國外培訓的,要單獨說明外匯來源。
第八章項目實施進度安排
項目實施時期的進度安排也是可行性研究報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謂項目實施時期可稱為投資時期,是指從正式確定建設項目(批準可行性研究報告)到項目達到正常生產這段時間,這一時期包括項目實施準備、資金籌集安排、勘察設計和設備訂貨、施工準備、施工和生產準備、試運轉直到竣工驗收和交付使用等各個工作階段。這些階段的各項投資活動和各個工作環節,有些是相互影響,前后緊密銜接的;也有些是同時開展、相互交叉進行的。因此,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需將項目實施時期各個階段的各個工作環節進行統一規劃、綜合平衡,作出合理而又切實可行的安排。
§8.1項目實施的各階段
§8.1.1建立項目實施管理機構
根據項目不同,新項目可以由業主指定項目實施管理機構;改擴建和技改項目可在老企業內專門成立籌建小組,籌建小組的任務是辦理勘察設計和施工的委托手續及簽訂相應的合同和協議(一般是通過招標、投標和評標來確定的);參加廠址選擇;提供設計必需的基礎資料;申請或訂購設備和材料;負責設備的檢驗和運輸;承擔各項生產準備工作。
§8.1.2資金籌集安排
項目資金的落實包括總投資費用(固定資產投資和流動資金)的估算基本符合要求和資金來源有充分的保證。在可行性研究階段要撰寫投資估算,并在考慮了各種可行性的資金渠道的情況下,提出適宜的資金籌措規劃方案。在正式確定建設項目和明確了總投資費用及其分年度使用計劃之后,即可立即著手籌集資金。
§8.1.3技術獲得與轉讓
技術獲得和轉讓是實施時期的一個關鍵要素,選擇的技術將涉及到法律、經濟、財務和技術等許多方面。當從國外引進專有技術時,與國外供應商的談判有時需要長的時間,有時還要解決法律問題,例如專利權的限制或者技術轉讓的限制等。如果技術供應商標的合同責任中含培訓,那就應該包括在培訓計劃中,可行性研究中應包含與項目選擇有關的技術獲得與轉讓有關的計劃時間和費用。分配給項目詳細工程設計的計劃時間,將取決于技術種類及其復雜性。
§8.1.4勘察設計和設備訂貨
在設計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要委托進行必要的現場勘測工作。要提出設備、材料訂貨清單和非標準設備制造圖紙。勘測精度要與設計階段相適應,設計階段的劃分可根據不同項目區別對待。大中型項目一般采用兩階段設計(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技術復雜或行業有特殊要求的項目或其中某些采用新工藝技術的車間,可能在施工圖設計之前,再增加一個技術設計階段。
安排大型建設項目的設計進度要充分考慮設備問價和大型設備的預訂貨時間以及取得設備資料的時間。
訂購設備要考慮設備到達時間和安排順序。當引進國外設備時,還要考慮到向國外有關公司進行詢價、談判(技術談判和商務談判),比選和簽訂合同所需要的時間,以及辦理各種審批手續所需的時間。
§8.1.5施工準備
項目初步設計話總概算一旦批準之后,即可著手進行施工準備,施工準備包括的主要工作內容有:選定施工單位話簽訂施工合同。
一般時通過投標確定施工單位。此外,還需進行如弟征購和拆遷安排;組織設備和材料訂貨(前面已經述及);完成施工用水、用電和道路等工程;進行臨時設施建設和代替臨時工程的住宅建設以及報批開工報告等。
§8.1.6施工和生產準備
(1)施工。施工階段時項目實施時期的主要階段。安裝大型復雜項目,施工單位要根據施工圖撰寫詳細的施工組織設計,根據工廠生產系統投產次序安排車間和設施的施工順序,主體車間及其相應的輔助公用設施的配套要完整。土建施工和設備的驗收、發運、運輸以及設備的安裝都要作出適當的安排,保證合理交叉進行。
(2)生產準備:
①建立管理機構,企業管理方式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逐步形成、擴大和健全。
②招收和培訓職工。對職工的調集、招聘和必要的培訓要做出適當的時間安排,使其和生產經營需要相銜接。
③組織收集生產技術資料,制訂必要的管理制度和各種操作規程。
④組織生產物資供應。落實原材料、燃料、協作產品、水、電、汽和其他配合條件,簽訂有關協議。
⑤組織工具、器具、模具、備品、備件等的計劃、制造和訂貨。
⑥生產前推銷。投產前后應制訂具體的銷售計劃,并進行銷售市場的準備工作,包括廣告宣傳、培訓銷售人員和推銷人員等。
§8.1.7竣工驗收
這個階段通常包括以下各項活動:
(1)生產前檢查;
(2)試運轉(單機試車或聯動試車);
(3)負荷試運轉(負荷試車);
(4)竣工驗收、交付使用。
建設項目按批準的設計文件規定的內容建完,并經生產前檢查、試運轉、帶負荷試運轉合格后,形成生產能力,能正常生產合格產品時,應及時驗收。這時,生產人員進駐現場,由施工單位向建設單位辦理移交固定資產手續,交付使用。
國外引進成套設備項目和大型聯合企業可安排試生產階段,試生產時間一般不應超過三個月(成套引進項目合同中有專門規定除外)。
建設項目驗收前,建設單位應組織設計、施工等單位進行初步驗收,提出竣工驗收報告和竣工決算,系統整理技術資料,提交竣工圖。
§8.2項目實施進度表
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根據分別確定的項目實施各階段所需時間,撰寫實施進度表,項目實施進度表有多種表示方法。在我國,多年來一直采用的方法是橫道圖。近年來,網絡圖在一些行業中也開始應用。
簡單項目的實施進度可用橫道圖,復雜項目的實施進度可用網絡圖(關鍵路線法或項目評審技術)。為避免項目實施工程中費用和時間的浪費以及各項作業活動能前后左右的協調配合,利用網絡圖可以模擬實施項目的各種不同方案進行篩選。
§8.2.1橫道圖
橫道圖是一種最簡單的方法。它可適用于各種項目,這種圖表可以表示建設項目的計劃任務、計劃進度和實際記錄等具體內容。它是把項目實施計劃分為若干項(作業活動或工作單元),用橫坐標表示時間,縱坐標表示各項作業活動,每項工作用一橫道表示,橫道兩端表示該項作業活動的起、止時間;其長度即是完成該作業活動所需時間。
§8.2.2網絡圖
對于包括許多相互關聯并連續活動的大型復雜的綜合建設項目和對實施進度有圖書要求的項目,需要適用網絡圖。應用統籌方法對項目實施進度作出安排。網絡的定義是一組節點(圓圈)用一組帶方向弧所連接,關鍵路線法(CPM)和項目評審技術(PERT)是應用網絡圖的兩種方法,網絡圖多用于施工階段的項目規劃與控制。目前在可行性研究階段,一些行業也有所應用。
§8.3項目實施費用
項目實施費用是指項目從籌建開始直到項目鞠躬投產以前整個實施時期的籌建費用。這部分費用應包括在項目固定資產投資估算的第二部分,即其他建設費用中,項目實施費用按以下各項分別估算。
§8.3.1建設單位管理費
建設單位管理費是指籌建單位為進行項目籌建、建設、聯合試運轉、驗收總結等工作所發生的管理費用,不包括應計入設備、材料預算價格的建設單位采購及保管設備、材料所需的費用。可以“單項工程費用”為基礎,乘以按照工程項目的不同規模分別制定的建設單位管理費率計算。
§8.3.2生產籌備費
生產籌備費是指生產籌備人員費和投產前進廠人員費用。
§8.3.3生產職工培訓費
生產職工培訓費用是指項目在竣工驗收、交付使用之前擬建企業自行培訓或委托其他廠礦培訓技術人員、工人和管理人員所支出的費用以及生產單位為參加施工、設備安裝、調試、熟悉工藝流程機械性能等需要提前進廠人員所支出的費用。該項費用可根據規劃的培訓人員數、提前進廠人數、培訓方法、時間和職工培訓費定額計算。
§8.3.4辦公和生活家具購置費
辦公、生活家具購置費是指為保證項目初期正常生產、使用和管理必須購買的辦公和生活家具、用具的費用及設計規定必須建設的托兒所、醫院、招待所、中小學等的家具、用具費用。該項費用可按有關定額計算。
§8.3.5勘察設計費
勘察設計費是指:
(1)委托勘察設計單位進行可行性研究、勘察設計,按規定應支付的費用;
(2)在規定范圍內由建設單位進行勘察設計所需的費用。此項費用可按國家頒發的工程勘察設計收費標準和有關規定進行撰寫。
§8.3.6其它應支付的費用
第九章投資估算與資金籌措
建設項目的投資估算和資金籌措分析,是項目可行性研究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計算項目所需要的投資總額,分析投資的籌措方式,并制定用款計劃。
§9.1項目總投資估算
建設項目總投資包括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和流動資金。
§9.1.1固定資產投資總額
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由固定資產投資、投資方向調節稅和建設期利息組成,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要分別估算,并匯總為固定資產投資總額。
(1)固定資產投資。根據前述各部分中估算的費用額,估算固定資產投資。
①工程費用。
分為建筑工程、設備購置、安裝工程、其他四項費用,可按主要生產車間、輔助生產車間、公用工程、服務及生活福利設施、廠外工程等分別計算,以人民幣、外幣分別表示。
主要生產車間是指生產主要產品的生產車間,輔助生產車間指為主要生產車間配套的工程項目。
公用工程是指為本項目生產服務的工程,如循環水場、給排水管網、給水泵站及水池、消防設施、三“廢”處理、輸變電工程、電信工程、供熱電汽線路等。
服務及生活福利工程包括辦公樓、試驗樓、職工宿舍、食堂、學校等。廠外工程主要是指本項目的輸水管線、排水系統、高壓輸變電、物料管線、通訊管線、專用碼頭、專用公路、鐵路專用線、銷售倉庫、貨物轉運站等。
②其他費用。
除了將前幾章中已估算的費用進行匯總分類外,還應將未估算的費用項目作出詳細的估算。
其主要費用項目有:①建設單位管理費;②職工培訓費;③辦公和生活家具購置費;④土地征用費;⑤外籍技術人員來華費用;⑥出國人員培訓考察費;⑦進口設備材料國內檢驗費;⑧工程保險費;⑨大件運輸措施費;⑩大型吊裝機具費;①項目前期工作費;②設計費;③其他費;
第二部分費用估算是,應說明各種費用的取費標準、定額,一般按國家和地區有關規定執行。估算中有外匯費用時,以外幣表示。
③預備費。
分為基本預備費和漲價預備費兩部分。分別計算列出,漲價預備費以年度投資中第一部分費用為基礎,按國家計委的費率計算,同時需考慮外匯部分的限價因素。
(2)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按國務院第82號令(1991年4月16日)的有關規定執行。
(3)建設期利息應根據提供的項目實施進度表已研究確定的基本建設投資來源及資金籌措方式、各種貸款的利率及分年度用款計劃表計算得出。當項目投資來源為多種渠道時,應分別計算各種貸款資金的建設期利息。
在可行性研究中,建設期利息均按年計息。利息的計算,分為單利和復利,計息方法及年利率視項目實際情況而定。
利息計算中,假定借款發生當年在年中支用,按半年計息,還款當年也在年中償還,按半年計息,其余各年按全年計息。按國家規定,建設期利息當年付清。
人民幣和外幣貸款分別計息,匯總于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中。
以上各項計算完成后,撰寫固定資產投資估算表。
§9.1.2流動資金估算
(1)流動資金的組成。項目流動資金按其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可以分為:
①儲備資金。即為保證正常生產需要而用于儲備原材料、燃料、備品、備件等的資金。
②生產資金。即在正常生產條件下處于生產過程中的生產品占用的資金。
③成品資金。即產成品入庫后至銷售前這段時間中產成品占用的資金。
除此之外,還有應收應付帳款、現金等組成的流動資金。
(2)流動資金估算。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流動資金的估算,按項目具體情況,可采用擴大指標估算法或分項詳細估算法。
擴大指標估算法為:參照同類生產企業流動資金占銷售收入、經營成本、固定資產投資的比率以及單位產量占用流動資金的比率來確定流動資金。
分項詳細估算法為:按項目占用的儲備資金、生產資金、成品資金,分別按年需用額及周轉天數估算定額流動資金,按項目占用的應收應付帳款、現金等估算非定額流動資金。
按詳細估算法估算流動資金后,可列流動資金估算表。
§9.2資金籌措
一個建設項目所需要的投資資金,可以從多個來源渠道獲得,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資金籌措工作是根據對建設項目固定資產投資估算和流動資金估算的結果,研究落實資金的來源渠道和籌措方式,從中選擇條件優惠的資金。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應對每一種來源渠道的資金及其籌措方式逐一論述。并附有必要的計算表格和附件。可行性研究中,應對下列內容加以說明。
§9.2.1資金來源
籌措資金首先必須了解各種可能的資金來源,如果籌集不到資金,投資方案再合理,也不能付諸實施,可能的資金渠道有:
國家預算內撥款;
國內銀行貸款:包括撥改貸、固定資產貸款、專項貸款等;
國外資金:包括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國外政府貸款、贈款、商業貸款、出口借貸、補償貿易等;
自籌資金:包括部門、地方、企業自籌資金;
其它資金來源。
可行性研究中,要分別說明各種可能的資金來源、資金使用條件,利用貸款的,要說明貸款條件、貸款利率、償還方式、最大償還時間等。
§9.2.2項目籌資方案
籌資方案要在對項目資金來源、建設進度進行綜合研究后提出。為保證項目有適宜的籌資方案,要對可能的籌資方式進行比選。
可行性研究中,要對各種可能的籌資方式的籌資成本、資金使用條件、利率和匯率風險等進行比較,尋求財務費用最經濟的籌資方案。
§9.3投資使用計劃
§9.3.1投資使用計劃
投資使用計劃要考慮項目實施進度和籌資方案,使用相互銜接。
撰寫投資使用計劃表。其中:固定資產投資按不同資金來源分年列出年用數額;流動資金的安排要考慮企業的實際需要,一般從投產第一年開始按生產負荷進行安排,并按全年計算利息。
§9.3.2借款償還計劃
借款償還計劃是通過對項目各種還款資金來源的估算得出的,借款償還計劃的最長年限可以等于借款資金使用的最長年限,制定借款償還計劃,應對下述內容進行說明。
(1)還款資金來源、計算依據;
(2)各種借款的償還順序;
(3)計劃還款時間。國外借款(包括國內外幣借款)的還本付息,要按借款雙方事先商定的還款條件,如借款期、寬限期、還款期、利率、還款方式確定,與國內按借款能力償還借款不同的是借款期一般是約定的。還本付息的方式有兩種:
①等額償還本金和利息,即每年償還的本利之和相等,而本金和利息各年不等。償還的本金部分逐年增多,支付的利息部分逐年減少。
②等額還本,利息照付。即各年償還的本利之和不等,每年償還的本金相等。
利息將隨本金逐年償還而減少。
國外借款除支付銀行利息外,還要另計管理費和承諾費用等財務費用。為簡化計算,也可將利率適當提高進行計算,對此,可行性研究報告中要加以說明。
第十章財務與敏感性分析
在建設項目的技術路線確定以后,必須對不同的方案進行財務、經濟效益評價,判斷項目在經濟上是否可行,并比選推薦出優秀的建設方案。本章的評價結論是建設方案取舍的主要依據之一,也是對建設項目進行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
本節就可行性研究報告中財務、經濟與社會效益評價的主要內容做一概要說明。
§10.1生產成本和銷售收入估算
為了確定項目未來的生產經營和盈利情況,對項目的生產成本作出接近實際的預測是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內容。生產成本是指生產一定種類和數量的產品所發生的經常性費用,它包括耗用的原料及主要材料、燃料、動力、工資、固定資產折舊費用及大修理費、低值易耗品、推銷費用等。
在成本估算時,其精確度要與投資估算的精確度相當。
§10.1.1生產總成本估算
生產總成本是指項目建成后在一定時期內(財務、經濟評價中按年計算)為生產和銷售所有產品而花費的全部費用。
(1)生產總成本的構成有:
①外購原材料及輔助材料。根據前面第四節中外購燃料動力的數量和單價計算。
②外購燃料動力。根據第四節中外購燃料動力的數量和單價計算。
③工資及福利基金。工資根據第七節中的工資總額計算,福利基金按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提取。
④折舊及推銷費。
⑤大修理基金。
⑥其它費用,包括成本中列支的稅金以及不屬于以上項目的支出等。
⑦流動資金利息,按流動資金貸款額和貸款利率計算。
⑧銷售及其它費用,包括教育費附加,計入成本的技術轉讓費等。
以上各項費用總額構成項目生產總成本。總成本扣除折舊及大修理基金和流動資金利息為經營成本。
(2)列表表示生產總成本。
§10.1.2單位成本
單位成本是將總成本按不同消耗水平攤給單位產品的費用,它反映同類產品的費用水平。
生產單一產品的項目以總成本除以設計生產能力即是單位產品成本,生產多種產品的項目,也可按項目成本計算單位成本。
列表表示單位成本。
§10.1.3銷售收入估算
根據第三節中預測的產品價格及設計生產能力,逐年計算產品銷售收入,當有多種產品時,可分別計算多種產品的年銷售收入并匯總計算年總銷售收入。
§10.2財務評價
財務評價是根據國家現行財務和稅收制度以及現行價格,分析測算擬建項目未來的效益費用。考察項目建成后的獲利能力、債務償還能力及外匯平衡能力等財務狀況,以判斷建設項目在財務上的可行性,即從企業角度分析項目的盈利能力。財務評價采用動態分析與靜態分析相結合,以動態分析為主的辦法進行。評價的主要指標有財務內部收益率、投資回收期、貸款償還期等。根據項目特點和實際需要,有些項目還可以計算財務凈現值、投資利潤率指標,以滿足項目決策部門的需要。
財務評價指標根據財務評價報表的數據得出,主要財務評價報表有:財務現金流量表(全部投資、國內投資、自有資金)、利潤表、財務平衡表、財務外匯平衡表。
用財務評價指標分別和相應的基準參數----財務基準收益率、行業平均投資回收期、平均投資利潤率、投資利稅率相比較,以判別項目在財務上是否可行。
財務評價詳細做法見本書另章。
§10.3國民經濟評價
在對建設項目進行經濟評價時,除了要從投資者的角度考察項目的盈利狀況及借款償還能力外,還應從國家整體的角度考察項目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和需要國民經濟付出的代價,后者稱為國民經濟評價。它是項目經濟評價的核心部門,是決策部門考慮項目取舍的重要依據。
§10.4不確定性分析
在對建設項目進行評價時,所采用的各種數據多數來自預測和估算。由于資料和信息來源的有限性,將來的實際情況可能與此有較大的出入,即評價結果具有不確定性,這對項目的投資決策會帶來風險。為了避免或盡可能減少這種風險,要分析不確定性因素對項目經濟評價指標的影響,以確定項目的經濟上的可靠性。這項工作稱為不確定性分析。
根據分析內容和側重面不同,不確定性分析可分為盈虧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風險分析),盈虧平衡分析只用于財務評價,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可同時用于財務評價和國民經濟評價,在可行性研究中,一般都要進行盈虧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可視項目情況而定,不確定性分析的具體做法,見本書第九章。
§10.5社會效益和社會影響分析
在可行性研究中,除對以上各項經濟指標進行計算、分析外,還應對項目的社會效益和社會影響進行分析。
項目社會分析方法,除可以定量的以外,還應對不能定量的效益影響進行定性描述。內容包括:
(1)項目對國家(或地區)政治和社會穩定的影響。包括增加就業機會、減少待業人口帶來的社會穩定的效益,改善地區經濟結構、提高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等。
(2)項目與當地科技、文化發展水平的相互適應性;
(3)項目與當地基礎設施發展水平的相互適應性;
(4)項目與當地居民的宗教、民族習慣的相互適應性;
(5)項目對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影響;
(6)項目的國防效益或影響;
(7)對保護環境和生態平衡的影響。
可行性研究人員可以根據項目的不同特點,對項目的主要社會效益或影響加以說明,供決策者考慮。
第十一章可行性研究結論與建議
§11.1結論與建議
根據前面各節的研究分析結果,對項目在技術上、經濟上進行全面的評價,對建設方案進行總結,提出結論性意見和建議。主要內容有:
(1)對推薦的擬建方案建設條件、產品方案、工藝技術、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影響的結論性意見。
(2)對主要的對比方案進行說明。
(3)對可行性研究中尚未解決的主要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和建議。
(4)對應修改的主要問題進行說明,提出修改意見。
(5)對不可行的項目,提出不可行的主要問題及處理意見。
(6)可行性研究中主要爭議問題的結論。
可行性研究報告附件。
凡屬于項目可行性研究范圍,但在研究報告以外單獨成冊的文件,均需列為可行性研究報告的附件,所列附件應注明名稱、日期、編號。
§11.2附件
(1)項目建議書(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
(2)項目立項批文
(3)廠址選擇報告書
(4)資源勘探報告
(5)貸款意向書
(6)環境影響報告
(7)需單獨進行可行性研究的單項或配套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8)重要的市場調查報告
(9)引進技術項目的考察報告
(10)利用外資的各類協議文件
(11)其它主要對比方案說明
(12)其它
§11.3附圖
(1)廠址地形或位置圖(沒有等高線)
(2)總平面布置方案圖(沒有標高)
(3)工藝流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