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開發設計范文
時間:2023-05-31 15:21: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博物館開發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融入日常美學
任何一種商品的開發設計都應遵循致用、致美的原則,意大利設計大師索特薩斯說:“設計是一種研討生活的途徑”。產品設計不僅是物的藝術化設計,還是美的形式感設計,只有產品的使用功能和審美功能兩者有機統一,才有藝術化生活現實和實現的條件。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也是商品,傳統意義上博物館紀念品只注重藏品的復制,形式很單一,將物的使用價值和審美價值剝離,消費者買回去往往束之高閣,這一局面遏制了博物館文化產品的創新發展。在藝術和設計日常化和日常生活藝術化的時代進程下,應將博物館文化融入日常用品設計中,從大眾日常消費需求層面來進行形式創新。如圖1所示的博物院推出的“朕知道了”膠帶,圖案取自清朝皇帝康熙批閱奏折時的手書真跡。紙膠帶只是平凡的日雜用品,而康熙帝御批手跡“朕知道了”卻非凡品,兩者的結合博取了很高的注目度,人們從這一不起眼的小物件上卻深深感受到了傳統宮廷文化的魅力。
(二)傳播獨特文化
對文化生活的追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物質生活逐漸豐裕之后的必然趨勢。博物館文化不僅局限于館藏文物的文化特征,它往往是傳統、民族和地域文化的集中體現。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是文化傳播的新方式和新手段,在傳播博物館文化的同時也要結合當代流行文化的發展趨勢。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認為就目前北京故宮所推出的文化產品而言,對當下所擁有文化資源的挖掘及對時尚的敏感度還不夠,“而我們過去總是主觀地把自己希望公眾了解的歷史知識、文化藝術傳播給大家,是一個灌輸導向。其實,這兩個方面都要兼顧。”
(三)塑造品牌個性
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商品,其開發設計應轉變思路,在結合本土文化特色和市場狀況基礎上,進行品牌開發和建設。隨著博物館逐漸走向市場、轉變經營模式,越來越需要介入商品品牌的系統理論,最有效地開發利用自身特有的文化資源,研究品牌推廣策略,打造獨特的品牌個性。例如南京科舉博物館地處南京夫子廟秦淮風光帶,其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設計緊緊圍繞秦淮科舉文化和南京地域特征,創立了“秦淮禮物”品牌,通過品牌專賣店的銷售終端模式推廣其文創產品。專賣店最受歡迎的商品就是“楊花蘿卜”冰箱貼和“鹽水鴨”回形針,前者創意來源于一句俗語“南京大蘿卜”,后者為南京街頭特色食品,將金陵人特有的耿直醇厚的性格特征和市井風情趣味性的表現在文化創意產品中(圖2)。
(四)注重消費體驗
體驗經濟是依客戶心理滿足,提供難忘的體驗,并探討如何通過更好的滿足用戶的精神需求,實現產品與服務的價值增值,是以服務為重心,以商品為素材,創造出值得消費者回憶感覺的高附加價值的經濟形式。所以設計應滿足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消費者的選擇心理。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應注重人們良好的消費體驗,主要表現在擁有產品的同時能獲得學習或娛樂活動體驗。例如傳統手工藝藏品,可以通過開展工藝創作的形式自行設計制作產品,如開設陶藝、彩繪、竹藝、紙藝或雕塑等創作坊,來提供生活形態相關產品的設計、制作和學習體驗。又如圖3所示日本東京玩具博物館內的創意玩具產品就提供動手體驗的游樂空間,充分激發了孩子玩的興趣和創造力,帶來了愉悅的深度體驗。
二、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設計的創新
(一)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品類開發和設計創新
所謂“產品”,是指由一定物質材料以一定結構形式結合而成的、具有相應功能的客觀實體,是人造物。從生產方式的角度來看,產品設計可以劃分為手工藝設計和工業設計兩大類型。工業設計具體又分為:“家具設計、服裝設計、紡織品設計、日用品設計、家電設計、交通工具設計、文教用品設計……等內容”。目前我國大多數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的品類開發比較局限,主要集中在典藏復制品、出版品和紀念品三大類,以藏品圖像的復制和衍生形態設計為主,缺乏系統的產品設計策略。應進行充分深入的市場調研,從消費者各方面需求的角度出發,在生活美學視野下,使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真正走入人們的衣食住行玩的日常生活中。如表1所示為經過改進后的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文化產品分類表,產品品類涉及出版品、典藏復制品、體驗類和創意生活類。其中創意生活類中包含的品種很豐富,基本滿足各類消費者的需求。
(二)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形式的創新
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指出,技術越高級,情感反應也就越強烈,高技術與高情感必須平衡。藝術化、高情感化必然成為產品形式設計的主要方向。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的形式將不再恒定為一種固定模式,而是尋求幫助人們完成“自我實現”和建立個性張揚的生活空間,如各類文化體驗型創意產品形式,人人都能參與文化產品的創意設計。另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走入博物館,通過數字媒體技術的運用,創新的交互式的信息設計將無形的技藝和文化藝術形式數字化,并通過各種應用程序生動形象的虛擬再現和傳播,如博物館創意APP應用,也是當前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創新的新形式。
三、結語
篇2
關鍵詞:博物館;文化衍生品;開發
中圖分類號:G2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3-0205-02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張柏同志曾說:博物館文化產品是服務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宣傳和推廣博物館文化的有效手段,同時又是滿足群眾精神文化消費的需要。這里所講的博物館文化產品,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既包括非物質形態的知識、思想以及服務,也包括以物質形式表現的書籍、復制品、紀念品等。而這類將博物館的文化內涵外化為物的文化產品,或可以稱之為博物館文化衍生品,逐漸為博物館界所重視。
博物館文化衍生品,從目前調查來看,主要可以歸納三類:第一類是依托博物館館藏文物設計制作的各種材質的飾物、實用物等工藝品;第二類是博物館館藏文物的復制和仿制品;第三類是與博物館館藏文物或與博物館展覽相關的書籍、出版物及各種紀念品。雖然對于文化衍生品的重視程度有所加大,但目前多數博物館對于此類文化衍生品的開發起步較晚且資源不足,對于體積、重量、用途、觀眾心理、觀眾需求、市場上類似產品銷售情況、包裝設計等因素尚缺乏全局考慮,仍顯現出開發能力不足,產品缺乏特色,品類單調,開發無序等缺陷。筆者認為,博物館文化衍生品的設計開發不僅要依托單體文物所衍生的信息、知識及審美價值,同時還需秉承下述幾方面因素,才能夠逐漸滿足市場需求,形成具有博物館特色的系列文化衍生品,成為宣傳博物館文化的重要手段。
一、緊密結合博物館文化活動,突出自身特色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文儒曾講:開發博物館文化產品,不從文物、博物館中尋找、發掘創新的原料元素,是失策;文物、博物館界沒能充分提供豐富厚重的優質資源,是失職。因而博物館各類衍生產品的開發都應依托博物館以及博物館的各類文化活動而存在,這一特征也是其他文化衍生品在開發設計過程中所共同具備的特征之一。隨著文化事業快速提升、文化體制改革加速的步伐,各類博物館也開始充分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充分利用館藏文物資源,大力發展以文物展覽展示為主的,寓教于樂的文化展覽展示鑒賞、觀光、休閑娛樂、度假、餐飲、信息提供、資料查詢服務等一系列文化旅游和活動。各類形式不同、風格各異、主題鮮明的文化活動,可以給這些博物館參與者帶來各種感官的觸動,可以使人感悟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這些參與者可以因為各自的閱歷不同得到屬于自己的體驗,進而會自覺地產生保留住或珍藏這種認同感或體驗的欲望,故此,博物館推出與展覽陳列等文化活動相配套的博物館文化衍生品,正好可以使人們的這種愿望得到滿足,促成消費。因此,博物館的文化衍生產品的設計和開發應該是這類文化活動的補充以及其他形式上的延伸,而這類文化活動又會在文化衍生品的推廣過程中成為了最直觀和最有效的宣傳和銷售方式。如大英博物館曾于2007年9月推出“秦始皇·中國兵馬俑特展”,大英博物館為配合此次展覽推出的各類明信片、文具、文物模型等兵馬俑系列紀念品,僅此類文化衍生品的收入就足以支付該展覽的借展費用了。
當然,充分利用館藏文物資源并非否定文化衍生品開發上的創新,在利用館藏文物的器形或者紋飾進行創作設計時,既不可以將這些文化符號簡單地堆砌,也不可以將這些元素隨意改動,而是需要將這類文化符號進行提取進行加工和再創造,不僅要保留文物的精神內涵,還需要注重市場需求,融入現代設計理念或流行元素,在具有藝術性和觀賞性的同時,還可以賦予實用性,使傳統美學與現代美學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二、進行市場調研,確定目標觀眾群
博物館文化衍生品是博物館文物和文化藝術的符號,需要能夠代表本地區、本民族歷史文化特色,而以往的博物館文化衍生品多是作為外事活動饋贈之用,或者作為一些文物、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專業人員研究、借鑒之用。博物館開發出的文化衍生品多是具有地域和民族歷史文化特色的高檔次、高文化藝術品味的商品,以滿足這些需求。
現階段,博物館文化衍生品還應更多的考慮大眾需求,由禮品與專業研究之用的產品,逐漸轉向紀念和生活日用品。隨著旅游業的高速發展和博物館免費開放工作的不斷推進,觀眾的數量以及背景較以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消費的側重也隨之傾斜,因而在博物館文化衍生品的開發和設計中需要對消費人群進行充分的市場調查,注重市場需求,確定博物館文化衍生品的目標消費人群,才能更加有針對性的開發相關產品。目前階段對于大部分觀眾而言,價格低、實用性強且具有一定藝術價值的文化衍生品才是首選,而對于注重藝術性、收藏的小眾來說,衍生品的生產則要少而精,甚至可以效法國際流行時尚品牌經常推出的限量版產品等,吸引高端消費者。因此,博物館的文化衍生品需要將高檔化和平民化相結合,各類產品可以設定高、中、低等多個價位或多個品種,把握材質、形狀、大小的區別,形成多種類、不同檔次的產品體系,更廣泛地與購買者產生心理或情感上的共鳴,從而能充分滿足觀眾將“博物館帶回家”的愿望,滿足不同觀眾人群的需求。
篇3
摘 要 博物館在文化衍生品領域的的動作越來越引人關注,正在成為引領消費時尚的一股新的力量,其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帶動、引領作用日益顯現。文章就淮安市博物館如何在文化衍生品領域拓展發展空間,發揮應有作用,提出了具體路徑建議,可供有關方面參考。
關鍵詞 博物館 文化衍生品 路徑
淮安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各類博物館遍布全市,有淮安市博物館、淮陰藝術館、淮安運河博物館、淮安名人博物館、西游記博物館、淮揚菜博物館等,它們無疑給淮安這座城市增添了文化魅力和景色亮點,但目前淮安各博物館在文化衍生品開發方面并不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高水平創意人才和創意產品短缺,沒有自己的文化衍生產品設計團隊,研發創意能力弱;二是博物館產業化運作思路保守,缺乏對文化衍生品市場需求與產業發展思路的整體把握。為此,我們提出如下路徑建議,以供有關方面參考。
一、借用外腦,為我所有
可考慮采用眾包模式,或通過舉辦文博原創作品設計大賽、博物館文化衍生產品設計大賽等,獲取最佳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文案,借用外腦克服淮安博物館創意人才不足問題。同時,建議在北京或上海、深圳、杭州等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內設立文化衍生品設計公司或文化創意工作室,聘用當地高素質創意人才為我所有。
二、建立創客空間
在有條件的博物館、歷史街區內,辟出一定的辦公空間,以低租金或免租金或政府提供租金補貼的形式,吸引藝術家、文化創客進駐,形成各類文化創意人才、創客等要素的集聚,讓藝術家、創客們在博物館、歷史街區的文化氛圍感觸下,在過去與現在、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中,閃現創意靈感,源源不斷地創作出優秀文化創意產品,使博物館成為文化創意產品中心。
三、面向大眾
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應走大眾消費路線,與大眾需求相對接,不能高高在上,眼睛只盯著一小部分高雅藝術欣賞者和藝術品收藏者的需求,文化要形成產業就要形成規模效應,就應面向大眾市場,將博物館文化融入日常用品設計中,從大眾日常消費需求層面來進行形式創新。
四、實施市場細分策略
博物館在開發衍生品過程中,必須對目標群體進行精細化分類,要充分考慮知識層次、收入水平、社會地位的不同所產生的差異化需求。做到既有收藏價值的高仿真品,也有開發適合大眾消費、價廉物美的博物館衍生品,還有文化內涵豐富、寓意深刻的高檔禮品,等,這種兼顧不同群體的經營理念可望引來更多公眾的追捧。
文化衍生品開發在面向各類公眾考慮年齡層面的因素時,應將追逐時尚的年輕人作為重點客戶群體加之關注,通過將文物的古典神韻與現代時尚元素有機結合,不僅給公眾帶來新鮮感,更能吸引年輕一代的眼球。美國的一些博物館很注重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力,即使是一個設計簡樸的糖果盒,也會把館內藏品的知識印在盒子的背面,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舉手間拉近了博物館和年輕人的距離。
此外,縱觀國外成功的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經驗,兒童產品都受到了特別的重視,大都會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產品的一級分類中就將兒童用品單獨列出,開發的兒童音像制品、書籍科普類、玩具游戲類等產品內容十分廣泛,針對性很強。淮安各博物館在這方面應該事在人為,也大有可為。
五、搭建專業性合作平臺
在國外,許多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也并非完全依靠博物館自身的力量,往往是將不同類型的產品分別外包給不同專業公司完成,因此搭建一個專業性合作平臺就格外重要。建議由淮安文化產業協會牽頭搭建一個線上線下融合的專業性合作平臺,努力打造一個體系成熟、分工明確的文化創意衍生品產業鏈,讓平臺成員可通過該平臺找到專業的設計者和生產者廠商,也可通過該平臺將自己設計與生產的創意產品推向市場。
六、向旅游等其他產業滲透融合
博物館應積極通過將自己的文化創意元素、特色主題、文化符號,植入到旅游紀念品、旅游景點景物上,融入到服飾、日用品、消費電子品等工業品上,增強淮安旅游I、制造業的市場競爭力,促進淮安旅游業、制造業的發展。還可把博物館文化創意和衍生產品與服務業結合起來,將自己提煉的文化藝術主題概念和文化符號,通過授權,與咖啡館、餐廳以及娛樂場所相融合,將博物館文化藝術融入到人們的休閑生活中。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蘇北地區文化產業政策研究》(課題編號:2015JDXM036)之部分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博物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融合
一、國內外博物館發展述評
在美國頒布的《博物館服務法》中專門提到“鼓勵和支持博物館在教學方面的廣大作用,鼓勵它們與正規的初等、中等和中等以后教育系統以及所有不同年齡組的非正規教育活動協力合作”。[1]博物館被視為美國“兒童最重要的教育資源之一和最值得信賴的器物信息資源之一”,通過提供互動性活動,讓學生得以接受科學、藝術、文化、歷史等方面的教育。除此以外美國博物館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具備借鑒意義。博物館出資讓工作人員去大學課堂聽課進行深造,其中包括警衛和文物修復師,這證明博物館在美國教育體系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2000年英國出臺了《博物館的學習力—博物館教育的愿景》提出博物館能夠推廣教學課程國家并運用自身的館藏資源將課堂教學引入生活中去,同時可以幫助學校培養優秀公民等作用。博物館課程設計十分合理,例如作為設計藝術博物館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兒童博物館,會根據大中小學生以及研究生進行分類然后設置不同教學模塊,每一階段需要掌握不同水平的知識儲備能力和技巧,不同課程的教師會與選擇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在某一主題的探討中師生需要掌握歷史、地理、文學、藝術等多種學科的知識。英國博物館與學校課程融合的教育模式培養了大量的人才。中國自十三五以來,國家大力強調文博事業的發展,各政府部門積極落實這一政策,博物館出現較好的發展態勢。在《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高度重視要極力推廣惠及全體學生的藝術實踐工作坊和博物館、非遺展示傳習場所體驗學習等實踐活動,[2]國家對博物館的重視度在不斷提升。
二、博物館融入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意義
1.增加參與感,激發自主性深入博物館,可以體驗到文物背后的信息,知識不再是課本上的文字,而是形象生動的展示在眼前。這種教育模式使得單純的知識灌輸向體驗感知方面發展,知識記憶更加牢固。那些枯燥的聲音、紋理、光感等可以通過真實的物體表現出來,博物館的寓教于樂模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感以及自主學習性。
2.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博物館是集收藏、研究、教育于一體的科學文化機構,它所承擔的社會任務是其他任何單一功能機構所不能比擬的。[3]博物館起著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充分利用博物館這一傳播平臺教育可以讓學生在接收到傳統文化知識洗禮的同時培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
3.了解不同地域文化,增加認同感博物館往往是一個地區的遺產,是千百年來文化的積淀。高校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對所在大學的地域文化不夠了解,通過參觀博物館可以了解當地的文化發展的優秀成果,拓展知識面,激起更高的精神追求以及民族認同感。
三、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
1.課程體系有待完善當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主要以理論講授為主,輔以音樂類、美術類作品欣賞,課程體系單一,實踐課程更是少之又少。且理論類知識比較枯燥,導致學生興致較低,課程效果較差。在當今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情況下,教師應探索新型的教學手段,加強課程體系的開發,將趣味性、實踐性課程引進課堂,完善課程體系,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
2.師資建設有待加強而教師作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實施者起著重要的作用,但當前公共藝術教師的數量和質量都不達標,藝術教育教師受編制、經費、重視程度較低等影響,以兼職教師和臨聘教師為主,師資穩定性不強。這些教師一般只擅長某專業的知識,但對其他學科知識了解的甚少。而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作為一門跨學科的課程,亟須專業的教師。
3.實踐活動與模式有待豐富藝術教育強調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能力,但當前高校對實踐活動中缺乏重視,沒有根據自身的發展特點,設計、開展富有本校特色的實踐課程,過度重視理論的發展。同時在開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由于場所和實踐基地設施不完善等因素的影響,很多活動無法開展。
四、博物館與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融合策略
1.課程體系的開發與融合將博物館納入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中,做到全校學生均可選修。這一課程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反過來也會對博物館的發展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博物館和學生變成互惠互利的共同體。學校和博物館進行相關課程的開發設計,做到因材施教,尤其注重將國家的課程標準與公共藝術教育融合起來,開發有特色的課程。(1)趣味性在課程開發過程中,要確保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讓老師、學生以及館內工作人員共同參與,充分利用館內的資源。教師和館內工作人員共同探討不同主題的活動設計開發,保證課程的趣味性,打破單一的理論授課模式。可以采取雙向導師授課模式,讓館內工作人員或藝術家、博物館專家學者走進公共藝術教育課堂,傳授知識、經驗。例如可以開發彩陶修復課程,由專業人員講解作品的制作,學生動手實踐,老師從旁輔助,達到“做中學”的效果。(2)地域性地域文化往往從側面展示了當地的發展水平,凸顯了當地特色文化,深受當地人們的喜愛,并擁有大量相關人才和優秀作品。而博物館作為文化的載體,蘊藏著豐富的地域文化。應將當地的地域資源進行挖掘和整合,讓當地的特色文化民間藝術傳統、非遺納入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中來,如京劇、剪紙、扎染、皮影等,既有助于文化的傳承,又豐富了課程內容。(3)多元化現代的學習已經不僅限于課程知識的記憶,還要培養創新能力以及動手實踐能力。將博物館融入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可以采用實地調查、會議討論、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賞析等方式。課程的開發做到多主題式,多學科的,且與博物館資源密切相關。公共藝術教育課程作為全校選修的課程,學生來自各個專業,掌握的知識技能各不相同。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可以開發不同類型的課程。如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學生,可做博物館的文創產品設計開發。高校學生想法比較超前,可以打破博物館固有的想法思路,創造新的發展模式,同時學生也可以得到鍛煉提高。文創產品完成之后進入銷售流程,需要市場營銷類、金融類的學生根據課程的設計,完成產品的銷售策劃,并考慮如何將設計好的文創產品賣出去。將想法思路寫成計劃書,與館內工作人員進行溝通交流,既可以獲取收益,又可以提升博物館知名度。游客將兼具審美及實用價值的文創產品帶回家,這一行為也有助于文化的傳承。而博物館的講解,可以與相關專業學生合作,既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又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也可以了解到不同時代作品的相關知識。計算機類的學生,可以參與到開發如博物館云展覽、館內物品動態展示等博物館小程序,這些課程既需要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技能,又需要多學科知識的融合。館校結合的課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博物館的發展,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與創造能力。(4)綜合性博物館涵蓋著歷史、藝術、自然和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識,就像一部百科全書,可以提供學生多方面的知識。課程的設計以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為目標,在課程主題的探討中,要涉及地理、歷史、文學、藝術等多門學科知識,注重學生在交流溝通、情感表達、實驗技巧、團結合作等能力的培養,最大限度地發揮館藏資源優勢。
2.完善師資隊伍博物館與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融合必須組建專業的人才隊伍。基于當前高校教師對博物館相關知識的匱乏、經驗不足以及博物館人員對于學科知識的認識不深,博物館和高校要致力于專職教師人才的培養。師資人才的培養不僅包括專業知識,還要涉及教學思維以及教學方法的培養。不論是高校還是博物館都應該把師資培養放到首位,優秀的教師會給課程帶來更多的樂趣,便于開發多種多樣的教學資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很多藝術家有著多年的收藏經驗,他們在愛好的驅使下會掌握很多的相關知識,雖然不是專家,卻各有所長。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以及各類藝術家有著豐富的經驗,可以通過藝術家進課堂或開辦講座的形式,吸引社會上的這類人才加入師資隊伍,讓知識教育由“傳授”變為“分享”。博物館工作人員、教師、專業人員三者的結合,可以完善師資隊伍建設。
3.構建特色實踐模式應結合當今博物館以及各學科的發展概況,認識到博物館這一教學資源的特殊地位,提高其重視度,博物館走進課堂,讓學生體驗不同知識。同時可以通過開設藝術工作坊、藝術調查、藝術創作、實地考察等課程,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構建特色實踐模式。特色實踐模式方面將知識運用到實踐,同時在實踐過程中發現能力的不足,及時彌補,及時改正。
篇5
[關鍵詞]博物館;文化衍生品;開發方式
中圖分類號:G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25-0305-01
引言
在近些年的發展當中,在我國博物館事業的快速發展的同時,博物館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當中的作用有了更為明顯的提升。而在博物館文化產業體系當中的重要環節,文化衍生品的開發工作直接影響著博物館整體的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對于增加經濟收入產生著世界的影響。通過文化衍生品的發展,不僅能夠更好的進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弘揚,同時能夠為居民的精神文化進行極大的豐富,更好的促進博物館品牌形象的提升。但是在目前的文化衍生品開發當中,由于受大經驗以及技術方面因素的影響,開發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所以說,通過加強博物館文化衍生品開發方式的研究,更好的豐富博物館文化衍生品的開發手段,發揮出其在增加博物館經濟收入以及提升國民素養當中的作用。
一、文化衍生品開發的原則
博物館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當中的重要環節,在進行文化衍生品開發的過程中,必須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不能隨意盲目的進行開發。因此,在進行文化衍生品的開發當中,首先必須要遵循文化為基礎的原則。博物館存在的根本在于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對于國民的教育,所以說在進行文化衍生品開發的過程中,必須要建立在文化的基礎之上,通過發揮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更好的賦予各種衍生品活力與升級。其次,開發過程中應堅持時代化的原則。在現代化的發展當中,與時俱進已經成為了各行各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在進行文化衍生品的開發當中,必須要將現代社會理念融合進入,從而更好的吸引社會公眾的關注,保證其自身的作用能夠得到有效的發揮。最后,文化衍生品在開發的過程中,必須要遵循情感化原則。在進行衍生品的設計開發當中,應該將一種情緒寄托進去,讓人們感覺購買的并不是一種簡單的商品,而是一個有故事的東西,通過提升其情感性與真實性,更好的滿足人們的消費體驗。
二、我國博物館文化衍生品開發當中存在的問題
(一)文化衍生品種類雷同
在我國目前的博物館當中,文化衍生品的發展時間較短,整體的開發理念以及開發手段欠缺,這就使得目前市場當中的文化衍生品種類存在雷同的情況,對于博物館內涵的發揮產生了十分不利的影響。在目前的大多數博物館當中,并沒有對自身的實際情況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只是簡單的進行一些暢銷文化品的開發,經常存在一些“拿來主義”,對于文化衍生品的開發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特別是在這種情況下,文化衍生品的內涵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各個博物館之間的產品往往只是材質以及顏色上的差異,內在的功能并沒有區別。
(二)品種單一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發展當中,經歷了幾千年的積淀之后,整體的文化種類以及文化傳統十分豐富,但是在目前的博物館文化衍生品開發的過程中,存在明顯的品種單一的問題,缺乏更深層次的創意產品,無法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完整的表現出來。在這種品種單一的情況下,博物館文化衍生品在整個的文化市場當中的競爭力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無法有效的應對市場經濟的沖擊。除此之外,各個品種之間的聯系相對較少,對于傳統文化的弘揚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同時也很難勾起消費者的二次購買欲望,對于文化衍生品作用的發揮產生了極大的阻礙。
(三)設計制作較為粗糙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當中,工藝品的制作手段十分豐富,但是整個工藝流程也相對來說比較復雜。在這種情況下,博物館在進行文化衍生品的設計制作過程中,并沒有嚴格的按照相應的制作工藝進行,使得形成的工藝品制作與設計都很粗糙,很難引起游客的購買欲望。而對于這種情況的產生,主要是生產制作博物館文化衍生品的企業并沒有接受相應的監督,監管工作存在一定的空白,在這種情況下,工藝品的質量就很難得到有效的保證,不僅影響顧客的消費體驗,還會對博物館的形象產生一定的影響,嚴重阻礙了衍生品作用的發揮。
三、博物館文化衍生品開發策略
(一)創新表現形式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發展當中,經歷了長時間的積淀之后,整體的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因此在進行博物館文化衍生品開發的過程中,應該將這種文化底蘊與潮流產品進行結合,更好的進行表現形式的創新,通過形成大眾喜愛的特色產品,更好的融入到文化市場當中。通過將傳統文化與潮流相結合,能夠更好的吸引游客的目光,讓他們在感受時尚的同時,體會到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更好的發揮出衍生品在國民教育當中的作用。
(二)提升現代化技術的應用程度
在目前的文化市場當中,簡單的強調文化的底蘊無法吸引游客的目光,因此應該將現代化技術應用進去,通過采用各種現代化的技術手段,更好的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表現出來,為文化衍生品的發展提供可靠的保障。比如說在進行衍生品展示的過程中們可以采用3D技術,讓觀眾能夠更好的對藝術品的設計以及制作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將其中蘊含的文化體現出來,更好的感受到其中的文化氛圍。通過提升現代化技術的應用程度,不僅能夠更好的促進文化衍生品的發展,還能夠將其中所包含的文化通過一種歷史情境的再現,讓游客有更深層次的體驗,推動博物館整體吸引力的提升。
(三)加強對于文化衍生品質量的監管
在我國目前的博物館文化衍生品的發展當中,缺乏有效的監管使得其設計制作的質量存在很大的問題,不僅會對游客的消費體驗產生影響,還會損害博物館的整體形象。因此必須要強化對于文化衍生品質量的監管工作,博物館方面可以派專人負責監督加工企業的加工行為,為衍生品的質量提供可靠的保障。除此之外,應該制定出合理的獎懲措施,對于提出創新想法的工作人員進行獎勵;對于質量不過關的企業進行懲罰,甚至是終止合作。通過獎懲制度的建立,能夠在強化監管工作的同時,更好的發揮出設計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為文化衍生品的發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結語
在新時期的發展當中,博物館在發展當中所面臨的挑戰在不斷的增加,其發展當中的阻礙變得更為明顯。特別是在博物館免費開放之后,門票這一重要的經濟收入不復存在,其資金的來源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博物館文化衍生品的發展,不僅能夠更好的發揮出其文化教育作用,同時能夠為博物館的發展提供必要的經濟支撐,更好的推動博物館的發展。但是在目前的文化衍生品開發當中,由于受大經驗以及技術方面因素的影響,開發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所以說,通過加強博物館文化衍生品開發方式的研究,更好的豐富博物館文化衍生品的開發手段,發揮出其在增加博物館經濟收入以及提升國民素養當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章義平.關于博物館文化衍生產品開發的認識與思考[J];東南文化;2011年05期.
篇6
【關鍵詞】博物館商店;研究現狀
中圖分類號:K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4)02-277-01
關于博物館文化產業以及其中的博物館商店的發展涉及博物館學、旅游學、文化經濟學、行銷學等各個方面。雖然國內和國外博物館文化產業起步時間和發展程度不同,但是,都面臨了一個共同的問題――資金短缺,并且國內外各博物館同行也在積極尋求辦法來解決次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博物館做了許多嘗試。博物館結構的變化,資金來源的多渠道化以及隨之出現的對資金籌措管理需求等,使博物館的運作呈現出獨立化的趨勢。在不少西方國家,博物館在政府管理水平上已被稱為“博物館實業”,而對市場研究人員而言,已成為“博物館商務”。
一、博物館商店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從國外來看,人們很早便意識到這樣博物館資金短缺,并有此引發為博物館商店的設立。一個多世紀之前,歐洲博物館便開設有商店,博物館商業活動似乎起始于19世紀早期的英國“20世紀70年代中期”,博物館營銷也不再是一個禁忌的詞”2博物館的商業活動起始于19世紀初期的英國――1857年,全球首家博物館餐館在大英博物館正式投入運營。31967-1977年間,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館長托馬斯?霍溫意識到“博物館的參觀者同時也是消費者”4從而各大博物館開始設立商店。同時伴隨這些商店的設立,也成立和博物館商店的相關組織,其中以歐洲和美國為主。1955年創立的美國的博物館商店協會(Museum Store ASSociation),為美國及全世界的博物館文化產品,組織連鎖的經營渠道,既向公眾提供文化消費產品,又促進一博物館間的產業開發和文化交流.而對博物館商店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博物館商店作為博物館營銷和博物館旅游的一部分,著重對博物館商品的開發、營銷、銷售和博物館商店的經營模式和博物館商店的管理上。如在Bruner的論文中寫到“無論是博物館界還是旅游界,很多學者均致力于博物館和旅游的關系研究上。Bruner通過研究證實了二者擁有社會教育、讓游客得到身心的放松等共同之處。”Ted Silberberg的論文中也論述到:認為博物館和旅游相結合是一種“雙贏”的方式,這樣可以為雙方都帶來發展機會.真正的博物館商店是介于禮品店與博物館展示的混合體,它是構成博物館整體的一部分,并在財務與教育上協助博物館達成既定的目標。”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在《ICOM專業倫理規章》中提到:“博物館商店應與博物館的收藏品及教育目標相符合,且必須維持收藏品的品質。
(二)國內研究現狀
對博物館商店的討論主要集中把其作為博物館經營的一部分,作為博物館旅游的一部分,最為博物館文化產業的一部分來論述。如:在經營部分――張桂元《淺議博物館的經營策略》、駱士泉《論博物館的營銷策略》、張繼東《談談現代博物館經營管理》,在作為博物館旅游部分――董方慧《城市博物館旅游開發研究》、杜凱《基于文化體驗旅游的綜合類博物館旅游發展運營研究》、張敏《博物館在旅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文化產業部分――游云《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和建議》、張藝軍《博物館文化產業發展研究》、元寶祥《論博物館文化產業的開發》。
直接針對博物館商店的文章,主要是博物館商品開發的現狀、解決方式,商品的研發、營銷、銷售或是介紹外國博物館商店的成功經驗。如:翟群《小商店如何做出大產業》、楊靜《博物館紀念品的設計研究與開發》、吳思思《博物館商品的開發――博物館文化資源的挖掘》、葛埔恪豆外博物館文化產品開發與營銷對我國的啟示》。
對博物館商店的研究涉及到文化經濟學、市場學、行為學等。如:張敏《論博物館市場化行為的趨勢和影響》、劉雅麗《基于消費者行為學的良渚博物館紀念產品涉及與研究》。
二、結束語
對博物館商店的現狀研究涉及到旅游領域和經濟領域,主要是針對商店研究現狀、困境的解決方式、商品的開發、營銷、銷售等。能夠為我們現在的發展現狀做一個總結,同時也能為將來商店的積累經驗、開拓道路。
參考文獻:
[1]安來順.二十世紀博物館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博物館,2001(01).
[2]葛埔.國外文化產品的開發與營銷對我國的啟示[D].上海:復旦大學,2012.
篇7
關鍵詞:武侯祠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與營銷;游客
一、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發展概述
(一)我國文化創意產品的發展概述。隨著經濟的繁榮和政治的穩定,我國的文化開始進入大發展、大繁榮的時期,博物館作為大眾享受文化服務的公共場所,在現代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作用依舊明顯。而博物館利用自身的文化資源優勢,開發與運營文化創意產品,不但可以提升觀展體驗,而且能為其自主經營發展提供契機。但是相比于國外來說,由于我國博物館在文創產品開發上起步較晚,經驗不足,導致在文化創意產品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對其開發運營和銷售的模式和市場情況還需繼續調研,對其未來的發展道路還需努力探索。
(二)成都武侯祠博物文創產品發展概述。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為我國著名的“三國圣地”,紀念著劉備、諸葛亮等人物,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在成都武侯祠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管理開發下,近年來開發和銷售的三國文化旅游產品達百余種,每年收入增加20%,并向國家商標局申請相關商標。在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網發起的“2014年度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網總評榜”中,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的“結義酒杯”獲得全國前10強。據資料表示,武侯祠的博物館利用創新團隊,在文創產品的設計上推陳出新,促進年銷售額達到千萬元。其文化創意產品主要有匯聚川劇中地道的三國人物,手工繪制的臉譜類產品;影印了三國英雄人物的京劇、卡通等頭像書簽類;再現了三國英雄人物的颯爽英姿,雕塑玩偶類;制成鎮紙、屏風的烏木制品等等。
二、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案例調查分析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憑借良好的口碑,加之對錦里古街的有效開發,促進了其知名度的提升,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據資料表明早在2012雙節黃金周期間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接待游客量達到23.18萬人次。在2014春節廟會期間,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接待了游客80萬人次,可見其深受大眾歡迎。
從文創產品角度,游客的基數保證了文創產品的市場,但是同時游客的心理喜好、經濟實力、購買理念等也極大影響文創產品市場。通過對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的實地調研(問卷、訪談),最終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進行了如下的游客心理要素分析:
(一)游客對文創產品購買力分析。購買力大小直接決定著文創產品的市場規模。通實地調研過武侯祠博物館,利用162份有效問卷結合數據分析,得出約有70%的游客有意向購買文創產品,成為產品的潛在客戶。但是超過半數的游客表示會根據博物館紀念品具體的質量、價格等因素定奪自己是否會最終購買。總體來說,由于博物館的外向性較強,潛在受眾較多,所以博物館在文創產品上提升空間是巨大的。但是基于文化創意產品的特殊性,大多游客在購買過程中需要經過一個復雜的思考過程,因此需要博物館通過進一步發掘顧客需求,創造更多符合大眾審美的文創產品。
(二)游客對文創產品的心理偏好分析。①價格預期成為游客最終是否選擇購買文創產品的關鍵。通過調查,影響游客最終選擇的關鍵因素在于價格是否和預期一致。由于文創產品承載著精神內涵,因此價格比同類商品要高。這就需要游客在購買前了解文創產品蘊含的文化意義,產生興趣后購買。事實上,受個人偏好和文化素質的影響,游客往往忽視了創意的附加值而認為產品價格“虛高”,與預期不符,因此產生了放棄購買的心理。其次,由于博物館文創產品售賣少有折扣優惠,無形中降低了部分游客的購買欲望。②新奇的文創產品受熱捧。一方面,新奇的內涵是創意,能夠做到人無我有,帶動時代潮流的發展。另一方面,新奇的文創產品促進了館內文創產品的差異化,甚至成為一個博物館的“招牌”,促進消費者的購買欲望。③文創產品的開發趨勢不是大而全,而是小而精。從調查結果看,小件實用型文創產品是最受歡迎的對象,其次是觀賞擺設和服飾類產品。主要原因在于博物館往往對外性較強,大多游客對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關注點在于新奇實用,但是還需便于攜帶以饋贈親友。而武侯祠博物館的銷售三甲之一的諸葛亮羽毛扇,其價格適中、簡單實用而不失創意性,因此成為游客爭相購買的對象。同時由于成本不高,商品的利潤率卻很大,促成了商家和游客雙贏的效果。
(三)游客對于文創產品的價格接受度分析。由于價格成為影響博物館文創產品銷售的重要要素之一,在深入調查中我們了解到,約85%的游客可以接受100元以下的文創產品,其中50元為最易接受文創產品價格。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目前經濟水平下游客對文化創意產品附加值的認識不夠,文化消費習慣沒有養成,因此愿意投入的資金數額較少,無形中也阻礙了博物館創意產品的發展。
(四)游客對博物館文創產品銷售渠道的意愿分析。隨著現代社會數字化信息化的發展,文創產品的銷售渠道變得多元化。例如博物館已創建官網實行售賣工作。我們針對此問題詢問了游客的意見,發現72.3%的游客認為需要開通官網售賣等銷售渠道以方便游客訂購文創產品。這體現出社會發展下人們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日益提升。博物館作為一個記錄歷史、展望未來的公共文化場所,需要順應時代的潮流,特別在文創產品的銷售方面要開辟新渠道,探索新的商業模式。
三、博物館文創產品問題發現與建議總結
(一)武侯祠博物館文創產品調研總結與問題發現。總體來說,作為擁有豐富三國文化資源的武侯祠博物館,在建設開發中利用文創產品促進了博物館的形象提升;利用專利保障自身知識產權,同時促進了歷史文化的傳播;成都武侯祠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對文創產品的開發上具有一定成型的體系,文創產品種類齊全、數量多。但是通過實際調查和資料分析,從游客角度,我們還是發現如下需要改進的問題:
(1)產品同質化較明顯,個性化開發不足。由于成都武侯祠
博物館的參觀者大多為外地游客,因此對于文創紀念品的普遍要求是地方特色,異地難求。但是從實際來看,博物館上雖然在數量和種類上占優勢,但是銷售的文化創意產品大多是“實物縮小版”,或是把部分人物形象或對聯的圖案放到某一普通產品上。這樣的文化創意產品雖然做工簡練,但是缺少了進一步的加工和創新要素的點綴。這也是我國大多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方面的通病,導致游客對博物館文創產品的印象較為刻板。產品開發中未能達到把自身的文化精髓提煉通過創意融入產品中的要求,導致同質化現象嚴重。除此之外,武侯祠博物館內售賣的部分文創紀念品與博物館本身文化資源并無太大關聯,例如串珠手鏈、大熊貓玩偶等。這些紀念品雖然展現了成都的魅力,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削弱了博物館文創產品的個性和特色。(2)部分文化創意產品實用性不強、性價比較低。文化創意產品的性價比和實用性是游客較為看著的要素。武侯祠博物館由于景區效應,其文創產品與市面上同類產品存在“同質不同價”現象,例如一個三國人物玩偶價錢為40元,而同質商品的市場價為20元左右,因此會導致部分游客認為博物館的文創產品都是“虛抬”價格。其次,由于博物館大多商品以擺設觀賞類為主,而實用性往往容易被忽視。(3)館內銷售人員服務態度和方式需改進。通過對三國陳列室旁的一家大型文創紀念品旗艦店的調查了解到,在文創產品的銷售方面,館內的銷售人員的職能并沒有完全發揮,往往是顧客問什么就回答什么,缺乏銷售技巧和熱情,特別是某些銷售人員對于產品的內涵也并不了解,這樣造成顧客有意購買,卻因為不懂得其中的隱含文化價值而削減了文創產品的內在價格判定,最終往往因為認為價格達不到預期而放棄購買。(4)文創產品銷售渠道不足:雖然館內銷售的文創產品種類多,銷售額也呈現逐年上升趨勢,但由于很多紀念品的規格較大,造成游客不方便攜帶等問題,阻礙了文化創意產品的進一步宣傳與銷售。特別是目前武侯祠博物館的銷售渠道較單一,對于現在網絡的利用和銷售模式創新的意識缺失。
(二)對武侯祠博物館文創產品的未來發展構想與建議。
(1)文化創意產品開發需要立足文化資源,賦予文創產品與眾不同的文化內涵,深入挖掘藏品背后的故事。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資源,例如武侯祠的三國文化資源,一旦合理利用將產生巨大的效益。對于文化創意產品,我們不能單純地認為是紀念品。而是要將那些具有獨特性、觀賞性或者聞名遐邇的傳說傾注于文化產品中。在銷售中,不但要介紹文創產品的名稱作用,還需要詳細介紹創造背景和靈感來源,以讓游客明白其價值和獨特性。(2)文化創意產品要有合理的價格分級制,能滿足不同消費水平游客的不同需求。為了滿足不同消費層次游客的多元化需要,武侯祠博物館文化產品價格要進行分級。同一套產品可以用材料、質量來控制產品的等級,也可以利用促銷等方式促進產品的吸引力,特別是那些消費能力較低的游客。(3)文化創意設計專業人才團隊不可少。針對目前游客對文創產品的要求來看,藝術衍生品如果想引發消費者的興趣,就要在對原創作品的二次加工設計上多下功夫。怎么樣把創意元素合理運用于精美小巧的文創產品中,使其在價格合理的基礎上有一定的實用性成為我們當下開發文創產品需要仔細考慮的事宜。而文創產品的開發就要依靠創意設計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團隊中利用不同優勢完成任務,讓文化創意人才發揮自己的優勢是關鍵。(4)銷售渠道和銷售模式創新。在銷售模式創新方面,博物館需要在調研的基礎上深入挖掘,例如工作人員可以以訪談的形式,與消費者攀談,獲知他們對文創產品的意見和建議,在此基礎上在定價方面、銷售方式上都能有效改進,適時創新。其次,應該利用發達的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建立電子商務銷售平臺,合理利用促銷等模式,打開銷售市場,傳播歷史文化。或者利用錦里古鎮的優勢,建立創意產業園區,有效將文化、創意和產業結合在一起,對館藏文物和文化進行深度開發。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博物館;旅游產品開發;市場營銷
一、引言
博物館是現代城市的名片,是一個城市或地域發展的縮影,同時也是展現地域文化和歷史的重要平臺。隨著我國博物館事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逐漸認識到了開發產品、豐富館內資源的重要性。并逐漸將發展的重點指向了旅游產品開發與營銷上,最大限度的吸引廣大人民群眾,拓展博物館發展渠道,使博物館發展能夠緊跟時展的腳步。然而現如今博物館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通過有形的旅游產品來承載博物館的文化傳承與服務能力,又采取何種營銷策略來優化旅游產品管理和運營模式。
二、博物館旅游產品開發及市場營銷現狀分析
我國博物館長期以來堅持非營利性的原則,對于館內旅游產品的開發與運營仍然處于探索發展階段,缺乏一定的運營基礎,使得博物館旅游產品開發與市場營銷整體水平不高,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旅游文化產品單一且缺乏新意,與其他文化產品相比起競爭優勢不夠,沒有深度挖掘館內文化藏物的深層內涵,使得所開發和運用的旅游產品無法切實滿足現代消費的需求。其次是旅游產品之間聯系不夠緊密,難以形成聯動效應,無法吸引消費者進行二次消費。同時大多數旅游產品設計和制作粗糙,與博物館嚴謹、精致典雅的風格格格不入,容易使消費者產生低性價比的印象。此外,旅游產品開發與運營模式相對落后,過度的依賴傳統的開發與營銷手段,而忽略了對網絡開發運營與口碑開發等新型開發與運用模式的應用,使得我國博物館旅游產品開發與營銷效果差強人意。
三、博物館旅游產品開發及市場營銷策略
1.加大館內文物典藏品的宣傳力度,打造獨具一格的旅游產品品牌形象。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博物館以其各種獨特文物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旅游參觀。因此,只有加強博物館和館內文物藏品的宣傳工作,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博物館的文化底蘊。同時深度剖析館內收藏品的文化價值,選擇最具代表性的藏品來吸引愛好者和參觀者的眼球,才能提升博物館的知名度。此外,還應立足博物館自身發展的實際,加大哪些具有獨特性、故事性、名人性以及較高觀賞性的收藏品的開發力度,打造獨具一格的旅游產品品牌形象。比如,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發的“中國秦始皇兵馬俑精裝紀念品”以及湖北博物館開發的“曾侯乙編制仿制品”等均體現了博物館的文化特色,且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2.旅游產品開發應滿足消費者的心理需求。現代社會更倡導發展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切實滿足大多數人的心理需求。因此,博物館在開發和運營旅游產品時,應深刻的分析和廣泛的調查大眾的心理需求,注重游客的興趣,并堅持“獨特、新奇”的原則,努力開發出不同的旅游產品,樹立鮮明的品牌形象,通過多元化的形式擴大參觀者的事業,給參觀者帶來視覺上的沖擊和文化上的熏陶,充分調動游客的所有感官,給其留下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象,進而達到最佳的宣傳效果。3.科學融入博物館具有內涵的文化資源,陶冶消費者文化情操。博物館在進行旅游產品開發的過程中要緊跟時展的潮流,與時俱進,將現代休閑文化引入到博物館建設中。并堅持以文化傳播為導向,以游客為中心,不斷改進傳播手段,充分的挖掘和融入館內具有內涵的文化資源,為博物館旅游產品鍍上一層文化底色,讓游客切實的感受到歷史文化的精髓和力量,陶冶他們的文化情操。此外,還用充分的利用博物館的歷史、文化等資源優勢,將其加工成“故事”,并融入到旅游產品中,讓游客將美好的記憶和故事帶回家,同時傳播給更多的人,提升博物館的市場競爭力。4.不斷拓展營銷渠道,提升旅游產品的文化品位。市場需求的不一而足,為博物館旅游產品開發和營銷提供了一定的條件。因此,博物館應依托自身得天獨厚的條件,開發出具有地域和林組特色的高檔次、高文化藝術品位的產品,賦予旅游產品以更高的文化和藝術價值,不斷拓展高端消費市場。同時,隨著旅游業和博物館免費開放趨勢的不斷推進,使得游客的數量和組成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消費側重點也隨著變化,逐漸由禮品和專業研究用轉向幾年和生活日用,這就為博物館營銷渠道的拓展帶來了良好的機會。因此,博物館應緊緊抓住機會,開發成本低、價格低的旅游產品,但是仍然不可忽略旅游產品的文化價值,采取多種手段和形式提升產品的文化品位,以在情感和心理上獲得消費者的共鳴,讓消費者獲得性價比高的旅游產品。由此可見,只有密切關注市場動態變化,掌握市場消費規律,從不同的角度傳播博物館文化,才能不斷的拓展博物館旅游產品的營銷渠道,開拓更寬、更廣領域的消費市場。此外,博物館的旅游產品應滿足不同消費層次游客的多元化需要,旅游產品的價格要有一定的差異化。比如在開發一些名貴高檔的仿制品和絲網印刷品的同時,也應注重包裝和規格大小不一的中低檔產品的開發與運營,以最大限度的激發游客的購買欲望。
四、結語
總而言之,面對旅游業高速發展的背景,博物館旅游日益成為人們喜愛和追捧的對象。為了進一步提升博物館的競爭力,應加大對博物館旅游產品的開發力度,不斷豐富和創新旅游產品項目,優化旅游產品開發形式和營銷模式,為博物館旅游注入新鮮的活力,進而推動博物館旅游事業的穩定、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施永豐.博物館旅游產品開發及市場營銷探討[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6,(02):149.
[2]許漢琴.博物館旅游文化產品開發與營銷的路徑[J].學習月刊,2012,(14):149-150.
[3]段若鵬,李秋碩.博物館體驗型旅游產品開發研究——以杭州運河博物館群為例[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01):70-75.
篇9
虛擬設計的設想最早是由美國科學家拉厄爾提出的。虛擬設計利用計算機仿真的現代設計技術,為用戶提供了真實的視覺、聽覺、觸覺和其他感官的體驗。這種設計可以模擬真實世界,節約開發、保護的成本,縮短設計制造的周期,是一種全新的設計技術手段。如今,這一技術在社會的眾多領域得到了運用,如虛擬種植、虛擬信息、虛擬交際等。利用虛擬設計技術對文物進行展示和保護,可以將文物展示與保護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首先,在圖像數據采集方法方面,利用虛擬設計技術可以建立一個真實的模型數據庫,保存原始數據和其他類型的文物等重要資源,實現了對珍貴文物資源的高科技、高質量、長期的保護。其次,借助此類先進科技可以加強文物修整的準確度,預判、確定應采取的防護措施,另外,也能夠大幅減少修復的工時。將文物通過網絡整合在一個寬泛的范圍之內,使用虛擬技術全面、生動、形象地進行展示,使文物展示擺脫了地域限制,實現了資源共享,使文物最大限度地成為人類能夠共享的文化財富。虛擬設計技術能夠助推文博行業更加迅速地進入信息時代,達到文物展示與保護的先進水平。
二、生態博物館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環境意識和文化遺產保護意識逐漸提高,生態博物館應運而生。生態博物館打破了傳統博物館的概念,將民族文化遺產整體保護、保存于其所屬的社區環境之中,通過社區居民參與管理,保持文化的鮮活特性和動態發展,尋求民族文化遺產在未來的延續。生態博物館是在博物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理念,是人類思考對文化環境、自然環境進行整體保護的結果。我國的生態博物館是對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進行整體保護和保存的社區,是社區居民追溯歷史、掌握和創造未來發展的特殊博物館形式。建設生態博物館,目的是保護民族文化,并逐步對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有形遺產、無形遺產進行整體保護、原地保護和居民自身保護,從而使人與物、環境處于健康的生態關系中,并共同和諧發展。從地區范圍看,生態博物館要解決一個地區或民族如何在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中完整保存民族文化和地區文化的問題;從世界范圍看,其要在日益全球化和商業化的世界中保持文化、生態的多樣性。
三、三江侗族生態博物館概況
三江侗族生態博物館位于湘、桂、黔三省的搭界處。通過“館村銜接、館村聯動、互推互進”的形式進行展示,也就是以國家重點博物館之一的三江侗族博物館為生態博物館的呈現要點,全面展示古老侗寨、侗族建筑與工匠、古樸習俗、侗族服飾、侗族織錦和刺繡、侗鄉文藝等侗族文化。三江侗族生態博物館把侗族的鼓樓、寨門、風雨橋以及民間傳統習俗、田園風光匯成一體。館內山清水秀,環境優美,有風雨橋13座,鼓樓20多座,吊腳木樓1580多座,是侗族的珍貴文化遺產(圖1)。隨著旅游開發建設的開展和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三江侗族生態博物館區域的生態環境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三江侗族生態博物館區域內優良的自然環境、質樸的民風民俗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旅游者所帶來的現代文明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會對區域內質樸的民俗風情產生巨大的影響。生態美學視閾下的廣西三江侗族生態博物館的深度發展,必須以保護為前提。只有切實保護好原生態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保護好生態審美主體古樸的民族審美個性和獨特的生態審美趣味,保護好極具審美文化價值的日常生活方式,才能有效保證生態審美環境和審美人生和諧共生的審美場的存在。生態博物館要保護的不是僵死的文化,而是活態文化,是保持著原有文化特性并不斷發展的文化。有學者在談到民族文化生態村時認為,民族文化生態村保護生態與傳承文化的理念,說明民族文化生態村已經不是原生的真實,而是一種建構的真實,但又作為一種真實的文化而存在。隨著近幾年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三江侗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遇到了一定的挑戰,一些侗族文化遺產由于缺乏必要的條件而傳承艱難,或者由于保護不到位而面臨消亡。四、虛擬展示設計三江侗族生態博物館的特點隨著計算機技術和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硬件和軟件的不斷更新,人們進入了一個數字技術時代。虛擬展示以三維技術展示生態博物館,與現實接軌,與現代技術接軌。用虛擬展示技術展示三江侗族生態圈現狀,可使人們不接觸真實環境也能欣賞和觀摩,同時也不會破壞自然環境。近幾年,以數字技術的進步為依托,博物館數字展示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一些數字技術比較發達的國家或地區高度重視數字博物館的開發和推廣,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虛擬展示設計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再現對對象的真實體驗。將三江侗族生態博物館內的9個原始村寨中最典型的自然特點,借助巧妙的虛擬設計在博物館里呈現出來,這需要村寨文化的突出代表和文化特征,把生態館特色文化、民間習俗和地形、地貌以及其他元素借助有效的設計整合進虛擬博物館。這樣,博物館可以呈現一個反映真實自然環境的虛擬狀態,并可以使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得到有效的保護(圖2)。三江侗族生態博物館虛擬展示設計應體現最直接的溝通,采用先進的營銷手段,實現文化保護和宣傳的雙重效益。三江侗族生態博物館虛擬展示設計可借助數字虛擬技術,構建逼真的動態三維模型,全方位地展現三江侗族生態博物館內代表性村寨的布局和建筑物的細節,從而讓三維漫游的模擬功能順利實現,讓觀眾感受到三江侗族文化的魅力。觀眾能夠針對各個村莊里典型性的建筑景點,如岜團風雨橋、高定獨柱鼓樓等開展三維漫游,實現任意行走和自由觀看,解決傳統的三維動畫沒有辦法進行互動的難題,給用戶提供身臨其境的現實感和畫面感,這極大地提高了生態博物館的營銷效果。三江侗族生態博物館的虛擬展示設計,旨在解決傳統博物館展示中的空間、時間、語言和人數的限制問題,為人們了解館內文物,特別是不適宜展出和移動的文物提供了方便。各地的人們可通過網絡訪問虛擬博物館,隨時隨地進行欣賞。由于數字技術的特點,該系統可以存儲大量的信息,能夠自由改變數字顯示或顯示主題,為三江侗族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此外,三江侗族生態博物館的虛擬展示能夠從各個角度對展品進行展現,為博物館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數字化展示形式。
四、結語
篇10
關鍵詞 成都博物館業 博物館業現狀與思考
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文經學院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利用暑期時間走訪了成都 21 家博物館,其中包括 17 家國有博物館、4 家民辦博物館。本文試在此次調研的基礎上,分析成都博物館業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思考未來博物館業發展的前景。
一、成都博物館業概況及現狀
成都的博物館事業起源較早。從 1914 年的華西協和大學博物館 ( 四川大學博物館的前身) 成立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歷史。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發展較為緩慢。到七八十年代,伴隨著杜甫草堂、武侯祠、永陵 ( 時稱 “王建墓”) 等幾家專題性紀念館的正式掛牌和成都市博物館的恢復,成都的博物館事業開始了新的發展。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成都興建了一些企業辦的博物館和私人陳列館、藝術館,為成都博物館文化事業開辟了新的發展方向。
到目前為止,成都共有歷史考古、地質、名人紀念、民風民俗、酒文化、醫學、鐘表等專題門類博物館約 86 家,其中,國有博物館 50 家,民辦博物館 36 家。這 86 家基本涵蓋了目前成都所有面向公眾開放的博物館、收藏館、陳列館、藝術館。這些博物館的分布除了成都市區,也有在周邊的郫縣、新津、彭州、大邑等地。基本上形成了門類豐富、國有館與民辦館共同發展的博物館體系。
成都博物館業藏品豐富、種類齊全、且富有特色,如四川省博物館和成都市博物館是市區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 四川大學博物館是西南地區最早建立的博物館,也是全國高校中唯一的綜合性博物館; 成都理工大學地質博物館是中國西部最大的地學類自然博物館; 成都中醫藥大學醫史博物館是西南第一家醫藥衛生專業博物館; 建川博物館是目前國內民間資金投入最多、建設規模和展覽面積最大、收藏內容最豐的民間博物館;
川菜博物館,是世界唯一以菜系文化為陳列內容的主題博物館等等。
成都博物館業的發展是喜憂參半,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1. 總體發展較快。博物館數量明顯增加,博物館藏品范圍不斷擴大,藏品量迅速提高,私人收藏家日漸崛起。2010 年安仁古鎮 “中國博物館小鎮”掛牌,更是為成都博物館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
2. 各博物館發展不平衡。博物館之間的生存狀況存在很大的差異,知名度有著天壤之別。有些被人津津樂道,有些則根本不為人所知。如金沙遺址博物館參觀人數一年比一年多,武侯祠博物館盈利一年比一年高,建川博物館的經營狀況也是一年比一年好。而館藏豐富的高校博物館卻門庭冷落,鎖在深閨人未識; 李劼人故居的游客也是少之又少; 民辦博物館王安廷徽章紀念館更是獨處一隅。
3. 博物館自身普遍宣傳不夠。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很多博物館都還是采用舊的管理體制,經費靠撥款,展覽靠指示,顧客靠等待……長此以往,就漸變蕭條了。如李劼人故居,毗鄰高等學府四川師范大學,地理優勢非常明顯,但是附近的居民和學生卻很少有人知道還有這樣一個紀念館。
4. 民眾缺乏參觀博物館的意識。2010 年初,《成都商報》的一項調查顯示,四川博物院自 2009年 5 月免費開放以來,平均日接待觀眾 2400 人次,僅相當于其接待能力的一半多一點,四川博物院出現免費后叫好不叫座的現象。據調查,絕大多數的成都市民只對幾家大的博物館有印象,如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博物館等,表明公眾對博物館的參觀意識還非常薄弱。
5. 其它問題: 如資金、人才、可持續發展等。
博物館資金問題和人才問題是制約博物館發展的主要因素。很多博物館都面臨著資金的問題,國有博物館雖然有財政撥款,但相對于日益增長的藏品管理保護費用來說也只是杯水車薪。
二、成都博物館業發展的良好勢頭
近年來,成都博物館中發展比較好、發展模式比較有特色的主要是古蜀文明博物館。如金沙遺址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 傳統歷史文化博物館,如武侯祠博物館、杜甫草堂博物館; 民營博物館如建川博物館、川菜博物館; 藝術類博物館如許燎原設計藝術博物館。據 《成都商報》統計,2010 年國慶大假期間,成都市內各大博物院 ( 館)共迎來 26. 8 萬游客,四川博物院、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等成為外地游客來蓉必去之處。
1. 古蜀文明博物館穩步發展
古蜀文明博物館中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博物館目前都發展得比較好。
金沙遺址博物館于 2007 年 4 月 16 日正式對外開放。開館兩年多來,已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 160 萬余人次。可以說,金沙遺址博物館是成都博物館的新標桿,現代高科技手段處處相隨,科學、通俗、生動而活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呈現出金沙古蜀王國豐盈的面貌。金沙遺址及大量精美文物在全新而獨到的展陳方式下盡態極妍,美不勝收。采用的原生態、場景式、戲劇化、空間化等展示手段,將二維 ( 平面) 與三維( 立面) 、靜態與動態、光與影、型與色等陳列技法與高科技技術有機結合,令觀眾在不知不覺中,對博物館的老印象被徹底刷新———原來老古董不是冷冰冰的、和我們有距離的,而是富有情趣的、讓人開心而養眼的。
金沙遺址博物館諸多的工作方法,很好地體現了創新的理念,是對目前國內博物館工作創新內容的借鑒和總結,它代表了博物館工作發展的一種趨勢,對博物館未來的發展也具有巨大的示范和借鑒意義。所以說,以金沙為例談博物館工作的創新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從門票制度、場館設計、陳列藝術、文化品牌的打造等方面都體現了創新意識[1]。
2. 傳統歷史文化博物館突飛猛進傳統歷史文化博物館中武侯祠和杜甫草堂博物館在省內外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他們創立的產業公司每年的盈利為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成都武侯祠肇始于公元 223 年修建劉備惠陵時,它是中國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廟和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也是全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1961 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 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館,2008 年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享有 “三國圣地”之美譽。
武侯祠博物館現分文物區、園林區和錦里三部分,面積 230 畝 ( 15 萬平方米) 。根據武侯祠新的規劃內容,武侯祠將對這三個區域進行更加合理的功能區劃,分為三國歷史遺跡區、錦里民俗區、三國文化體驗區三大板塊。
2006 年,武侯祠正式向媒體公布了其面向社會征集的博物館標志。門票收入占武侯祠旅游收入的比例正在下降,也就是說,景區不再是依靠門票的單一收入,而是復合型收入。武侯祠將產業化發展的思路初步確定為實施品牌化、特色化、市場化三大戰略。近年來,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積極探索文化產業發展之路,拓展發展空間,不斷推出新的旅游項目,促進了文博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明顯增長。
3. 民辦博物館異軍突起
民辦博物館中建川博物館和川菜博物館都各有特色,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
建川博物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聚落占地 500 畝,坐落于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劉氏莊園所在地安仁古鎮。聚落內建設抗戰、民俗、紅色年代藝術品三大系列 20 余個分館。同時,在博物館周邊區域內,配套建設各種文化商業設施,形成一個集藏品展示、教育研究、旅游休閑、收藏交流、藝術博覽、影視拍攝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博物館。建川博物館聚落是目前國內民間資本投入最多、建設規模和展覽面積最大、收藏內容最豐富的民間博物館之一。
在博物館聚落建設過程中,充分把博物館藏品、文化資源優勢、民營資本與當地資源相結合,并以此為依托,搞好安仁古鎮保護與開發,將發展文化產業與城鄉一體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及新農村文化建設內在地協調起來,大力推進當地文化旅游產業的開發和經濟建設,初步形成了弘揚歷史文化傳統,改善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熱點,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模式。
4. 藝術類博物館大放光彩
藝術類博物館中發展最具特色的要數許燎原設計藝術博物館了。該館位于成都市錦江區三圣街道辦事處紅砂社區,由設計藝術館、學術交流中心、藝術交流中心、高級研修班工作室及相關配套設施構成。博物館展品分為四類: 酒瓶及包裝藝術設計、不銹鋼鑄造藝術設計、紅木制品藝術設計、陶藝作品。
許燎原創意設計博物館作為全國首家設計類博物館及中國酒類包裝設計基地,是個人出資籌建的全民營博物館,是我國白酒包裝設計、產品規劃、形象策略、咨詢服務的著名機構,其豐碩的研究成果以科技與藝術的完美融合,是中國當代酒文化的典型代表。該館從建筑到景觀打造、從展品到基礎設施建設充分體現了創意設計的理念及價值,是中國創意設計的窗口。該館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舉辦國內外設計界大師作品展覽建立交流平臺。目前,已經在此成功舉辦了許多國內外創意界頗具影響力的展出,如: 國際著名大師杉浦康平先生的 《半個世紀設計展》、 《設計師攝影展》、《香港新生代 7080 作品展》、《形上形下許燎原墨象展》、 《荷蘭能量展》、 《隱藏的和諧》等項展出。
許燎原現代設計藝術博物館以自己的創意設計為基礎,發展創意產業,是典型的創意經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國內外都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博物館的藏品基本來自自己設計,經濟上自負盈虧,博物館的經濟狀況在逐年好轉。
三、發展成都博物館業的一些思考
成都市的博物館數量在增加,藏品在增加,但是它們的職能卻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博物館該如何更好地發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職能,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國家文物局于 1979 年頒布的 《省、市、自治區博物館工作條例》,對中國博物館的性質、任務作了明確規定: 博物館是 “文物和標本的主要收藏機構、宣傳教育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 “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搜集收藏文物、標本,進行科學研究,舉辦陳列展覽,傳播歷史和科學文化知識,對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為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目前,已有很多學者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國家的財政支持、社會資助、自身管理運營,群眾的積極參與,哪一樣才是博物館的生存之道? 傳統的文博觀念就是把博物館當成廟子來守,只要看好不被破壞就行了。但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文物資源如果不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進行適度開發和利用,就必然會影響文博事業的發展,反過來,文物資源的保護也就成為一句空話。
( 一) 博物館社會效益———博物館教育
博物館是社會公益性組織,它的社會效益應該始終放在第一位。
近年來,一些博物館先后被定名為國家級或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還有的博物館成為大、中、小學素質教育基地。在此重任之下,博物館將長期成為學校教育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最佳場所[2]。但是效果如何,還有待研究。在美國,博物館都設有專門的教育部門,配合學校教育。該部門通過為學生在博物館設立專門的教室、實驗室,或者開辦專供兒童參觀的陳列室,提供有償借用的圖片、幻燈、標本、模型等方法,為來博物館參觀的青少年提供服務。一些大型博物館還專門編制了講座教材。如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有兩套為3 至9 年級學生準備的講座,內容是 《我們居住的世界》,每次講座大約一小時左右,另有一小時結合講座安排參觀,進行直觀教育。我們許多博物館的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工作只是簡單流于形式。如何真正落實這項工作同樣是我們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
目前我國大多數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工作還沒有形成制度化、規范化、經常化的體系,還存在認識不夠全面、措施不夠得力的現象,因此其教育活動的內容有待完善、形式有待創新、效果有待提高。博物館的教育功能特點在于它提供的是一種終身教育,所面對的群體和對象具有極大的廣泛性,不同年齡段、不同社會閱歷的人參觀博物館收獲的東西是不一樣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因人制宜、因材施教。
( 二) 博物館經濟效益———博物館產業化
1. 挖掘自身優勢,重視博物館陳列、展覽,多舉辦一些有特色的展覽。如金沙遺址博物館在展陳中充分利用了多種展示手段,有原生態展示、場景化復原、實物、沙盤、模型、仿真雕塑、燈箱、聲音、光影、電子設備等,將虛景與實景、靜態與動態有機結合,強調了展覽的直觀性和通俗性,增強了觀賞性、趣味性,滿足了普通觀眾的心理需要。
2. 加強宣傳,注重品牌創建,使博物館更有吸引力。多做調查,知道觀眾的需求。建立自己的文化公司、產業公司。如武侯祠博物館創辦了自己的文化產業公司,專門負責博物館的宣傳策劃工作。金沙遺址博物館也有專門的商品銷售區,創辦了自己的文化品牌 “金沙音樂劇”。在展覽的宣傳方面應該多向西方國家博物館學習,重視展覽的宣傳。在美國,一個新的展覽正在布置當中,便可以在車站、地鐵、商場等公共場所,隨處可見有關該展覽的宣傳招貼畫,有關展覽的宣傳資料可以免費索取,電視上也不斷地播放著該展覽的廣告,甚至一切與展覽有關的文字往來材料都印上了精美的與展覽有關的文物圖案。利用博物館日、相關的節假日、特殊日子舉辦一些活動,吸引觀眾,擴大知名度。
3. 與其它機構展開合作。與其它博物館合作辦展覽,與旅游部門合作,與其它文化產業部門合作。博物館旅游作為文化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根據世界旅游組織對 17 種文化旅游項目發展潛力的調查研究表明,其中人文考古旅游占據榜首,為 75%左右,因此,博物館將成為 21 世紀游客關注的焦點[3]。
4. 動用社會力量,鼓勵社會人員參與。博物館作為公益性的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從本質上說它既是為了服務社會公眾而辦,同時,它又必須依靠社會公眾來辦,必須依靠社會公眾的支持、贊助才能辦好[4]。這一點也可以學習國外的一些經驗。世界許多國家的博物館都有博物館之友、博物館會員、博物館志愿人員,這些組織的稱謂有所不同,但其性質都為了支持、幫助和贊助博物館而建立的熱心公益性事業的公眾性團體。在這些國家,博物館之友是博物館群眾的基礎,也是經費來源之一。金沙遺址博物館在這一點上已經走在了前面,2007 年開館之際就開始組織金沙遺址的博物館之友。
5. 拓展自身的功能,多一些體驗互動。如川菜博物館,模擬考古、討論會、組織夏令營、開通網上展覽等。開設一些茶吧、餐飲、娛樂設施等。如武侯祠博物館的成功之處在于體制創新和對文化底蘊的挖掘。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正是牢牢把握住 “三國文化”,積極探索文博單位產業發展道路,增強自身的 “造血”機能,形成保護和發展的良性循環,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為我國文博單位在新形勢下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提供了啟示,走出了一條將文化資源轉變為文化資本的路子[5]。
6. 政策支持。博物館特別是民辦博物館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早在 2003 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就指出,要加快建立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博物館體系,力爭在我省形成以 “四川博物館”為龍頭,市、州博物館為主體,其他形式博物館為補充的多層次、多門類的博物館體系。此外,成都根據國家 2009 年 《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制定了成都四川文化產業規劃,其中就包括文博旅游的發展目標和多項保障措施。
現代博物館是一個 “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永久性機構”。向公眾提供豐富多彩的、高水平的陳列展覽,是博物館的主要服務手段,但并非是唯一的服務手段,博物館僅僅局限于向觀眾展示自己的收藏是遠遠不夠的。發揮博物館以豐富的實物資源為依托的特點和優勢,以多樣的服務手段,不斷拓寬為社會發展服務的門路,是充分實現博物館自身價值的關鍵所在,也是擺脫困境,謀求生存、發展、繁榮的必由之路[6]。
博物館從自身特點出發,運用多種手段,為社會服務,并大力強化自我形象的宣傳,爭取更多的人成為博物館的服務對象,成為博物館的朋友,使進入博物館的人們不僅僅是等來的觀眾,博物館的活動也不僅僅局限于博物館院墻之內。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旅游業的興起,博物館的社會關注度越來越高,從事博物館事業的人也越來越多。成都博物館的發展有著非常有利的社會大環境,有些博物館抓住了歷史機遇,通過自身的改革和創新,走出了新的發展路子。有些博物館則固守陳規,漸漸被人們淡忘,經營狀況越來越差。博物館應從自身的特色出發,做好藏品的保護管理、陳列展覽、形象宣傳、社會教育、營銷策劃等工作,敢于借鑒其它館的發展經驗,勇于探索、銳意創新,充分發掘藏品內涵,發掘市場,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職能,這也是博物館可持續發展的生存之道。
附: 成都博物館一覽表 ( 此次調研的博物館僅限前 21 家)參考文獻[1]詹挽強,史婷 . 淺談博物館工作的創新———以金沙遺址博物館為例[J]. 湘潮( 下半月) ,2008( 8) .
[2]陳媛媛 . 博物館應怎樣發揮特有的社會教育功能[J]. 劇影月報,2009( 3) .
[3]于萍 . 對發展蘇州博物館旅游的思考[J]. 旅游科學,2005( 5) .
[4]王宏鈞 . 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 上一篇:中小學生數字安全教育
- 下一篇:課堂教學技能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