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的預防及護理范文

時間:2023-05-29 15:08: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血栓的預防及護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血栓的預防及護理

篇1

關鍵詞:深靜脈血栓;形成病因;護理預防

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靜脈內不正常的凝結,阻塞靜脈管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從而引起患者的疼痛不適及患肢的腫脹,嚴重者血栓脫落可形成肺動脈栓塞。研究發現未采取任何靜脈血栓預防措施的患者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可高達到58%[1]。經臨床研究證明術后早期活動、鍛煉、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僅為1.49%[2]。因此,增強對DVT的認識,掌握或了解各種DVT預防的方法,已成為完善護理理論與實踐,適應醫學發展的必然需求。

1 致病原因

1849年,魯道夫?威爾休闡述的血液淤滯、高凝狀態、和血管內膜損傷的"血栓形成三角"原因,依舊是目前公認的病因。

1.1血液瘀滯 骨折患者長時間處于被動、術中麻醉反應、切口疼痛、下肢活動受限,使肌肉張力降低,靜脈回流減慢,再加上術后患肢牽引制動,肌肉活動減少,均使血流緩慢。髖關節、膝關節部位大手術及術后未早期下床活動者較容易發生血液瘀滯。

1.2血管內膜損傷 骨折及手術可造成下肢血管壁的廣泛損傷。術中牽拉,止血帶壓迫及骨折后進行下肢靜脈穿刺輸液,特別是輸入刺激性藥物都會造成血管內膜損傷。

1.3血液高凝狀態 創傷或手術后激活患者自身凝血機制,血液處于高凝狀態。手術后患者由于禁食、禁水,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血液濃縮。

1.4其他影響因素 女性,年齡60歲,有靜脈血栓病史、惡性腫瘤、肥胖、下肢靜脈曲張、糖尿病、慢性靜脈炎、心血管疾病及血液粘稠度的改變等。如果骨折患者合并其好發因素,則為高危發病者。

2 護理

2.1心理護理 患者長期臥床,因疼痛較重、患肢腫脹而擔心預后,護士要主動與患者交談,增加其自信心,使之能積極配合治療。

2.2環境 給患者一安靜、舒適、整潔的環境,保持適宜的濕溫度,以利于靜脈回流。注意保暖,室溫應保持在25℃。

2.3飲食 如病情允許可進食低脂、高纖維易消化食物。避免血液粘稠度增高,造成血液淤滯;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因腹壓增高而影響下肢靜脈回流。

2.4避免患肢穿刺 患肢靜脈回流緩慢,靜脈應用的各種刺激性藥物及高滲溶液長期滯留,護士應提高靜脈穿刺技能,勿在一靜脈反復穿刺,多采用上肢靜脈留置針方式,并減少留置時間。

2.5患肢體護理 密切觀察肢體皮溫、色澤、水腫及足背靜脈搏動情況。患肢供血障礙,局部壓迫易引起缺血、缺氧,要注意保持床單的平整、清潔,及時更換已污染的床單、防止褥瘡。

2.6并發癥護理 肺栓塞是DVT最嚴重的并發癥。患者突然出現呼吸困難、胸痛、咳嗽、恐懼感等癥狀時,需警惕肺栓塞的可能,應立即報告醫生,并予支持性護理,如生命體征監護、高流量氧氣吸入(5L/min)、建立靜脈通路等,同時安慰患者,讓患者絕對臥床休息,減少搬動和翻身,避免劇烈咳嗽。

2.7溶栓治療的護理 定期檢查血常規、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等;觀察患者有無牙齦出血、消化道出血、顱內出血現象;觀察患者的意識、瞳孔反應、有無嘔吐,防止顱內出血。

3 預防

3.1基礎預防

3.1.1健康宣教 評估患者的全身狀況,根據病例特點針對性向患者及患者家屬進行DVT知識宣教,讓其了解到DVT的早期臨床表現及早期預防的必要性。建議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煙、戒酒、控制血糖及控制血脂等。衣著寬松,注意保暖,寒冷季節室溫適宜在25℃。

3.1.2早期功能鍛煉 患者早期應積極主動地配合醫生診治,自己按計劃進行鍛煉。如做足趾的主動運動,股四頭肌的收縮鍛煉。定時抬臀,抬臀時雙髖關節同時抬起,并做擴胸、深呼吸和咳嗽動作。循環漸進,這樣可減少靜脈栓塞75%~77%[3]的發病機會。

3.1.3密切觀察 治療DVT的關鍵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護理時要密切觀察患者患肢的腫脹程度、皮膚溫度、顏色、肢端感覺及末梢血運變化。觀察有無水腫,靜脈怒張及深壓痛,必要時測量雙下肢周徑,如兩側肢體在同一水平面的周徑相差0.5CM,應立即通知醫生,警惕DVT發生的可能[4]。如患者突然出現劇烈胸痛、氣短、咳嗽、咯血、發紺等癥狀,警惕肺栓塞的發生,立即報告醫生并給予搶救措施。

3.1.4穿刺部位的選擇 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是上肢的3倍,靜脈穿刺盡量一針見血,DVT高危患者應避免做下肢靜脈穿刺,盡量減少止血帶的捆扎時間。

3.2藥物預防 常用的藥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華法林等。預防性用藥可明顯降低DVT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DVT是臨床較易發生的并發癥,如果護理不到位,出現DVT將嚴重影響到患者的健康及預后,因此護理上我們要積極預防,杜絕發生,如果發生要認真細致的護理,使患者盡早康復。

參考文獻:

[1]趙.創傷骨科靜脈血栓栓塞的防治[J].中國現代臨床醫學,2007,6(8):41-44.

[2]陳常娟,李成芬.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與預防護理對策[J].中國傷殘醫學,2008,16(6):35-36.

篇2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3例患者中,男8例,女15例,年齡26-39歲;發生于左下肢14例,右下肢8例,雙下肢1例;1例并發肺栓塞。發病時伴發熱5例。

1.2 治療方法 (1)臥床休息,抬高患肢,勿擠壓、按摩患肢,這樣有利于靜脈回流,防止血栓脫落。(2)溶栓:尿激酶,25萬∪溶于生理鹽水250ml中靜滴,1次/24h,同時配合靜滴丹參等擴血管藥物,進行溶栓、抗凝、祛聚綜合治療。以上治療一般須持續2周,出院后口服阿司匹林或華法令6個月左右。

1.3 結果 本組病例經溶栓治療后,治愈14例,有效9例,溶栓期間2例穿刺點滲血,1例出現牙齦出血,2例皮下淤血,經對癥處理,停藥后癥狀消失,6例遺留不同程度的下肢腫脹,疼痛及行走活動受限。

2 預防及護理

2.1 預防

2.1.1 促進靜脈血液回流 (1)基本預防:手術后病情允許者抬高下肢20-30°,鼓勵患者早期功能鍛煉,指導督促病人定時做下肢的主動或被動運動,足背屈、膝踝關節的伸展、舉腿等活動。昏迷或意識不清的患者,由護士或家屬給予由足跟起自下而上做下肢腿部軟組織按摩,1次/2h,促進下肢靜脈血液回流,防止靜脈血瘀滯。病情允許時早期下床活動,(2)機械性預防:有條件者可使用足底靜脈泵,間歇性充氣加壓裝置;醫用彈力襪是借助專業的壓力梯度設計,由足踝處逐漸向上遞減,通過收縮小腿肌肉對血管腔加壓,促使靜脈血液回流心臟,防止下肢靜脈淤血,確保下肢靜脈血液的良好循環,促進患肢腫脹,疼痛及癥狀的消失[2]。(3)保持大便通暢,因 80% DVT發生在左下肢,與乙狀結腸宿便有關。

2.1.2防止靜脈內膜損傷 正常血管內膜是血小板聚集的生理屏障,當血管內膜損傷后,內膜下膠原纖維顯露,使血小板附著釋放出組織活酶,激活內外凝血系統,而發生靜脈血栓形成。

靜脈內膜損傷因素有化學性、機械性及感染性,臨床常見原因:靜脈注射刺激性藥物,如高滲液體、某些抗生素及抗癌藥物。臨床操作中我們應注意:(1)提高靜脈穿刺技術;(2)減少和避免下肢靜脈的穿刺,因為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是上肢的3倍;(3)長期靜脈輸液或經靜脈給藥者,可采用留置針,減少靜脈多次穿刺;(4)盡量避免靜脈注射對血管有刺激性的藥物,必須注射時,避免在同一靜脈進行反復輸注;(5)持續靜脈滴注不宜超過48h,如局部出現炎癥反應立即重建靜脈通道。

2.1.3防止血液高凝狀態 (1)靜脈補液:由于術前及術后禁食水、嘔吐、大量出汗、補液量不足而處于脫水狀態致血液粘稠,需遵醫囑保證給病人補充足夠的液體,糾正脫水,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防止血液濃縮。(2)平衡膳食:選擇清淡低脂食品,多食含維生素較多的新鮮蔬菜和水果,如番茄、洋蔥、蘑菇、芹菜、海帶、黑木耳等,改善血粘稠度,每日飲水量>1500ml,保證足夠的液體量,防止血液濃縮;(3)藥物預防:低分子量肝素每日一次皮下給藥。用藥期間密切觀察有天出血傾向。

2.2 護理

2.2.1 一般護理 絕對臥床休息,抬高患肢,促進血液回流。避免膝下墊枕,以免影響小腿靜脈回流,注意肢體保暖,不得按摩或劇烈活動,以免栓子脫落。

2.2.2 抗凝及溶栓治療的護理 用藥前了解病人有無出血性疾病,用藥期間監測肝、腎功能及凝血功能,用藥后觀察有無出血征象。觀察患肢膚色、溫度、感覺和脈搏強度,注意有無消腫起皺。溶栓后不宜過早下床活動,患肢不能過冷過熱,以免栓子脫落造成肺栓塞。

2.2.3 肺栓塞的觀察 肺栓塞是DVT最嚴重并發癥之一,一般在血栓形成1~2周內發生,多發生在久臥開始活動時,因此在血栓形成后的1~2周內及溶栓治療早期,應絕對臥床休息,床上活動時避免動作過大,禁止按摩、擠壓或熱敷患肢,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屏氣用力的動作,以防止血栓脫落致肺栓塞。本組病例中1例術后恢復期患者突然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當班護士立即讓患者平臥,絕對臥床休息,高濃度氧氣吸入,避免深呼吸,咳嗽和劇烈翻動。同時通知醫生,快速靜脈滴入尿激酶等,30min后癥狀緩解。

2.2.4 加強宣教,提高患者的自我預防意識。

3 小結

深靜脈血栓形成是多方面的因素所致,可危及生命。在預防和治療中,護理工作起著重要的作用,為了更進一步提高預防的效果,應加強護理人員理論認識及實踐能力,及早采取預防措施,避免DVT的發生。

參 考 文 獻

篇3

【關鍵詞】骨科 手術 深靜脈血栓 預防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11-172-02

下肢深靜脈血栓(DVT)是骨科病人圍手術期的常見多發疾病,可致患肢血液運行障礙,從而出現腫脹疼痛等一系列癥狀和體征。好發于小腿深靜脈(脛前靜脈、脛后靜脈、腓靜脈),以及靜脈、股深靜脈、股淺靜脈、股總靜脈、髂靜脈。可導致下肢深靜脈功能不全,嚴重者可引起致死性肺栓塞。現就2009年以來我科對66例下肢骨折患者,進行圍手術期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66例下肢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26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20例,髖部內固定術20例,其中年齡65-82歲,平均70.5歲,既往病史中,高血壓病15例,腦栓塞6例,糖尿病18例。并發深靜脈血栓16例,治愈15例,死亡一例,發病率:24%,治愈率:94%,死亡率:6%。

2 病因分析

2.1 下肢深靜脈血栓與患者年齡之間的關系:隨著年齡的增長,DVT的發病率越高。原因主要是老年患者血管彈性較差,血液黏稠度有可能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偏高。據報道,40歲以上的患者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其血小板的聚集性增加,而纖維蛋白酶的溶解性降低。由于血液黏稠度增高,而導致血液緩慢,再加上外來因素的影響(如下肢外傷等),促使血栓容易形成。

2.2 下肢深靜脈血栓與手術之間的關系,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手術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導致周圍靜脈擴張,靜脈血流速度減慢,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縮功能,致使血液滯緩,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手術中所用的填塞紗布壓迫下腔靜脈,導致下腔靜脈回流受阻;手術的激惹反應出現血小板增加,凝血時間縮短。

2.3 長期臥床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較高:長期臥床患者發生DVT的概率高達12%。由于骨折創傷或術后局部軟組織腫脹,壓迫靜脈阻礙回流;患者長時間臥床,下肢肌肉松弛,導致靜脈回流減慢。

3 預防性護理

3.1 術前護理

3.1.1 術前評估:對高齡、女性、吸煙、糖尿病、肥胖、小腿腫脹、下肢靜脈曲張、心功能不全和既往有DVT形成史及嚴重外傷史患者術后易發生DVT,要詳細詢問病史并進行必要的超聲診斷及血常規、出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血脂、血糖測定。術前積極糾正貧血、高血壓、糖尿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

3.2 術中預防:

3.2.1 手術操作輕柔細致,防止不必要的組織損傷。特別注意保護暴露于手術野的血管,以免損傷血管內膜而誘發血栓形成。

3.3 術后預防:

3.3.1 術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靜脈回流障礙。

3.3.2 術后補足液體,并建議患者多飲水,避免脫水而增加血液黏度。

3.3.3 下肢血液回流的觀察 術后患肢輕度腫脹是正常現象,如出現肢體遠端向近心端發展的凹陷性水腫并伴有淺靜脈充盈,皮膚青紫、潮紅等為靜脈瘀滯所致。術后需觀察下肢皮膚顏色、皮溫、腫脹程度,必要時測量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徑,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師。

3.3.4 鼓勵病人術后早期行功能鍛煉,促進靜脈回流,預防DVT發生。

3.3.4.1 方法:手術麻醉清醒后即進行雙下肢等長肌肉收縮鍛煉和力所能及的主動、被動踝關節背伸跖屈活動,股四頭肌主動收縮運動,并輔以下肢肌肉向心性被動按摩。

3.3.4.2定時翻身,翻身時避免患肢受壓,以每1-2小時翻身一次為宜。髖部骨折病人每小時督促做上肢懸吊抬臀動作,臥床期間多做深呼吸、咳嗽動作,促進肺復張。

3.3.4.3 術后拔除引流管后進行CPM康復訓練。對有小腿水腫、下肢靜脈曲張、心功能不全和以往有DVT形成史及嚴重外傷史的患者下床活動時用彈力繃帶包扎患肢,從大腿中段開始至踝關節上段,步行訓練,以患者能耐受、不疲勞、無明顯疼痛為宜。

3.3.5 預防性抗凝藥物的應用:低分子肝素鈉,4100μ皮下注射7-10d,2次/d,并發癥少,較安全。

3.3.6物理預防措施:足底靜脈泵(VFP),間歇充分加壓裝置(IPC)及梯度壓力彈力襪(GCS)等利用機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靜脈血流加速,避免血液滯留,降低術后下肢DVT發病率。

4 下肢深靜脈血栓護理

4.1 心理支持:

患者一旦發生深靜脈血栓,由于對疾病不了解,擔心治療無效、癥狀加重、溶栓過程中出現意外等,會悲觀失望、恐懼不安。應根據患者不同的文化水平、社會背景及性格特點,有針對性地向他們介紹疾病的病因、治療及預后,消除其不良心理,積極配合治療,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4.2用藥觀察

4.2.1尿激酶:用于溶栓治療,在血栓早期72 h內。溶栓期間應嚴格無菌操作,用藥劑量必須準確,現用現配,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做相關的化驗檢查并記錄。

4.2.2 肝素:為首選抗凝劑,可根據凝血酶原時間調整劑量,常用于腹壁皮下注射。由于肝素應用不當容易引起出血,應嚴格掌握適應證、禁忌證、用量及給藥方法。

4.2.3硫酸鎂:硫酸鎂溶液給予患肢局部濕敷,以促進水腫消退,減輕疼痛。一般濃度為50%左右,溫度為30~50℃,若>50℃,會增加局部組織需氧量而加重缺氧;若

4.3并發癥的護理

4.3.1 出血是DVT最常見的并發癥。應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局部有無出血滲血及全身出血傾向。定時查出凝血時間、尿常規、大便潛血試驗,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師。

4.3.2肺栓塞是DVT最嚴重的并發癥。DVT后1-2周內栓子極易脫落,脫落的栓子可隨靜脈回流進入肺動脈,導致肺栓塞,危及病人生命。因此急性期病人應絕對臥床1-2周,防止一切使靜脈壓增高的因素,若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困難、咳嗽、心悸等,應給予半臥位、吸氧,并通知醫師及時處理。

4.4 飲食護理

4.4.1 低鹽、低脂、清淡、高熱量飲食:DVT患者給予低脂肪飲食,以減少血液黏稠度;低鹽飲食可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減輕組織水腫;清淡飲食可防止刺激性食物對血管的刺激;高熱量高纖維飲食可補足機體所需能量,亦可防止大便干燥。

4.4.2 糖尿病飲食:66例患者合并糖尿病者占27%。飲食控制是控制血糖最安全有效的方法,為患者講解控制飲食的目的及重要性,進行有關講座,激發他們實施飲食控制的主動性。

綜上所述,下肢深靜脈血栓是骨科病人圍手術期的常見問題,由于臨床表現不明顯,易被忽視。只有掌握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好發因素,好發部位以及正確的護理方法,才能達到有效預防和治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代莉莉.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及護理進展J.實用護理雜志,2002,18:55.

[2]沙克芳,賈蕊.藥物溶栓治療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0,15:527.

[3]李家增,賀石材,王鴻利.血栓病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243-244.

[4]童瑪玲.預防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J.實用護理雜志,1997,13:637-638.

篇4

腦卒中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一種常見并發癥,好發于下肢特別是癱瘓肢體,若治療不及時,可導致肺栓塞,威脅病人的生命及造成血栓后綜合征,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預后。因此,采取相應的預防及護理措施非常重要。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我科200801~200901收治的180例腦卒中患者中,15例并發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其中12例發生在患者癱瘓肢體,3例發生在雙下肢。均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確診。臨床主要表現為患肢腫脹、增粗、疼痛,亦可出現皮膚色紫,皮溫升高。

1.2 治療結果 14例患者經小劑量的尿激酶、抗凝藥物治療及護理后,癥狀消失;1例突發肺栓塞(PE),搶救無效死亡。

1.3 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 (1)血液高凝、高黏及血管的改變。(2)臥床、運動減少、肌肉松弛,造成靜脈回流淤滯。(3)大量使用脫水劑,加重血液高凝。(4)解剖上,骼股靜脈的徑路通過腹股溝管,前面有腹股溝韌帶。尤其左側右骼總動脈橫跨左骼外靜脈,影響血液回流。(5) 腦卒中致抑郁等不良情緒造成血管痙攣。

2 預防

尤其注意早期患肢的被動活動,對于神志清楚的腦卒中患者,我們協助病人早期床上主動或被動活動患肢,并為病人做詳細指導,講述早期活動的重要性,使病人很好的配合。對昏迷病人,護士每班協助病人活動2次, 10~20 min/次,并逐漸增加活動量,活動循序漸進,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護理中注意患肢抬高靜脈回流,控制患者的高凝狀態[1]。避免在膝下墊硬枕、過度屈髖,以免影響靜脈回流。對于深部靜脈形成的危險因素盡早給予干預。對高血壓、糖尿病早期給予恰當控制,注意脫水劑的量和時間,避免在患肢穿刺,特別是長期大量輸入有血管刺激性藥物。

3 護理

3.1 一般護理 飲食以低鹽低脂、高蛋白、高維生素、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多吃水果、蔬菜,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避免便秘、咳嗽等,以免增加腹腔壓力,影響下肢靜脈血液回流,同時降低血液黏稠度。

3.2 心理護理 腦卒中病人大多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緊張、恐懼、抑郁或煩躁、易怒等情緒,所以要主動關心患者的病情變化,給予開導安慰,使其消除思想壓力,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3.3 肢體護理 一旦形成下肢靜脈血栓,應抬高肢體30°。密切觀察肢體皮溫、色澤、水腫及足背靜脈波動情況,測肢體周徑,2次/d。患肢避免擠壓,嚴格制動,以利靜脈回流,嚴禁熱敷、按摩,以防栓子脫落而造成肺栓塞。

3.4 抗凝、溶栓的護理 用溶栓藥時應選擇患肢足背動脈,要求護士穿刺成功率高,技術熟練,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反復穿刺,防止損壞血管。加強對凝血時間和凝血酶原時間監測。觀察有無其他部位的出血,注意觀察病情變化,防止腦出血的發生[2]。

4 討論

腦卒中患者因血液流變學的改變以及癱瘓引起的下肢靜脈回流緩慢,容易誘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如果觀察護理不及時,易導致并發癥的發生,甚至危及生命。為此,早期預防至關重要。我們針對腦卒中病人的特點,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注意患肢觀察及早期功能鍛煉,達到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目的,保證病人順利康復,獲得滿意的療效。

參考文獻

1] 寧潔. 重型顱腦損傷并發下肢靜脈血栓的護理[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2):60.

篇5

【關鍵詞】 下肢骨折;深靜脈血栓;護理;預防

DVT是下肢骨折較嚴重的并發癥,系指血液在深靜脈系統不正常地凝結,多發于下肢手術后。其形成大都發生于制動狀態,尤其是手術后3~5 d[1]。手術創傷可以引起血小板反應性改變,造成高凝狀態,手術時和手術后患者都需要臥床休息,下肢靜脈血液回流緩慢,血液滯在靜脈內,可有大量的白細胞積聚,造成內膜損害,若激活凝血過程就可能并發血栓形成。而且一旦發生,可引起相關器官組織的功能障礙,導致肺動脈栓塞、深靜脈血栓后遺癥等嚴重后果。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我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共收治23例下肢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患者均為診斷明確、資料完整的住院患者。其中股骨頸骨折5例,股骨粗隆間骨折4例,股骨干骨折5例,脛腓骨骨折7例,髕骨骨折2例。所有患者均給予患肢下肢抬高、制動,使用肝素及阿司匹林抗凝、改善循環等治療,好轉后出院。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 骨折患者由于擔心喪失工作和生活能力,存在恐懼和焦慮心理,當手術后出現下肢增粗、腫脹、疼痛,心理壓力進一步加重。護士應耐心地做好病情解釋工作,讓患者了解手術的情況、術后的注意事項和護理、DVT的原因及不良后果,向其講解術后早期床上活動的重要性并給予正確的指導,使其消除思想顧慮。

2.2 一般護理 囑患者臥床休息,并抬高患肢,肢置高于心臟水平20 cm~30 cm,同時膝關節微屈15°[2],腫脹明顯時,可適當使用利尿劑,以減輕肢體腫脹。當全身癥狀和局部壓痛得到緩解后,即可進行輕度的活動。在患者起床活動時,要穿彈力襪或用彈力繃帶[3、4],這對促進患者的早日康復具有積極的意義。

2.3 患肢的觀察與護理 術后患肢抬高15°~30°,在不影響骨折固定的情況下,協助和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主動和被動運動,如踝關節的屈伸、股四頭肌的收縮運動等,以利于靜脈回流,減輕患肢腫脹[5]。每日定時測量患肢周徑的變化,同健側肢體比較,并做好記錄。嚴密觀察患肢末稍血液循環,如肢端動脈搏動及皮膚顏色、溫度、感覺等。術后避免在患肢多次靜脈穿刺、輸液、靜推刺激性強的藥物,以減輕對血管內膜的損害。認真觀察和判斷患肢疼痛的程度和性質,必要時對患肢行超聲多普勒檢查,以了解深靜脈通暢情況及有無血栓形成。

3 預防

3.1 促進患肢血液循環:術后早期做股四頭肌收縮鍛煉;在骨折固定允許情況下及早主動活動踝膝關節,進行踝關節屈伸和環轉運動,以加速靜脈回流速度。對不能進行主動活動的患者,在治療允許的情況下應定時按摩下肢,以促進靜脈回流。注意避免膝下墊枕,以防靜脈受壓,誘發深靜脈血栓形成。

3.2 防止血管內膜損傷:避免在下肢同一靜脈反復穿刺,盡量選擇上肢靜脈穿刺。穿刺針頭宜細,操作力求1次成功。拔針后棉球按壓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局部血栓形成。需長期輸液或靜脈途徑給藥者,應盡量避免在患肢靜脈穿刺輸液及靜脈注射刺激性藥物。

3.3 防止血液呈高凝狀態:術后給予低分子右旋糖酐靜脈滴注或口服小劑量阿司匹林等,以加強抗凝治療。對于高危患者(既往有下肢深靜脈血栓病史、高齡、雙下肢多發骨折等)應于術前12 h開始給予常規劑量的低分子肝素或維生素K的拮抗劑,用藥時間不少于7~10d。

3.4 患者下地活動時,需穿彈力襪或用彈力繃帶適當壓迫淺靜脈以促進靜脈血的回流和減輕下肢水腫,預防血栓的形成。

4 討論

下肢骨折術后DVT的發生機制為血管壁損傷、血流減慢和血液凝固性增高。預防DVT發生的主要措施為:(1)鼓勵患者術后早期進行功能鍛煉,手術麻醉清醒后即可進行雙下肢等長肌肉收縮鍛煉和力所能及的主動、被動功能鍛煉,每小時練5~10min。(2)臥床期間定時更換,每1~2 h更換1次為宜,并督促患者做上肢懸吊抬臀動作。(3)避免膝下墊枕使髖部過度屈曲,以免壓迫靜脈,影響回流。(4)保持大便通暢,以減少因用力排便、腹壓增高而致的下肢靜脈回流受阻。(5)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以利盡快康復。

參考文獻

[1]裘法祖.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603.

[2]黃紅建.下肢深靜脈栓塞的預防和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2,17(5):399~401

[3]羅瓊,蔣玲.下肢深靜脈栓塞形成原因分析及護理[J].醫學文選,2005,24(5):805~806

篇6

【關鍵詞】深靜脈血栓;護理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7363-02

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是長期臥床的患者常見的嚴重并發癥之一,若臨床上不能及時的早期發現,沒有做好預見性護理與治療工作,常會導致患者患肢功能出現完全喪失或者部分喪失甚至出現殘疾[1]。嚴重會出現栓子脫落到達肺部、腦部引起肺栓塞和腦栓塞的發生,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在臨床上可預見性的護理措施以及有效的深靜脈血栓的護理是至關重要的,在臨床上具有非常大的意義,不僅可以加快患者的治愈率,而且可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筆者現將婦科疾病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及護理匯報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科收治的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患者36例進行分析討論,其中深靜脈血栓形成在右側肢體的患者24例,左側肢體的10例,雙側肢體的2例。

1.2方法此組患者確診為下肢深靜脈血栓后給予下肢制動,禁止活動,并遵醫囑給予有效的溶栓治療措施,并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防止發生肺栓塞的發生。

1.3結果此組患者經有效的治療和護理措施后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下肢疼痛消失,無并發癥及臨床死亡病例發生。

2臨床護理

2.1一般護理發生深靜脈血栓時立即給予患者肢體抬高并制動,同時告知患者家屬避免按摩患者,禁止對患者進行熱敷。絕對臥床休息,并告知患者避免咳嗽、深呼吸、以及翻身等運動,說明這些動作會引起靜脈血栓的脫落,而增加肺栓塞和腦栓塞的機率[2]。密切觀察患者的皮溫、皮膚顏色以及患肢動脈搏動情況。進行密切測量與健肢作對比,并詳細記錄。

2.2溶栓治療

2.2.1溶栓前的評估了解患者是否有嚴重而未控制的高血壓病史、近期大手術或外傷史,是否有腦血管病史,活動性出血和出傾向等禁忌溶栓。溶栓前檢查血凝時間、血型和血常規。遵醫囑準確給予溶栓藥物劑量治療,注意觀察溶栓后患者的不良反應,[3]①過敏反應表現為發熱、寒戰以及周身皮疹等。②出現收縮壓低于90mmHg。③出現出血反應,包括皮膚黏膜出血、咳血、顱內出血、定期做尿便常規及時發現血便、血尿等現象。

2.2.2溶栓治療患者起病12小時內使用纖溶酶原激活劑來進行血栓溶解。可以使閉塞的深靜脈再通暢。常用藥物有:①尿激酶:在30min內靜脈滴注150萬-200萬u。②鏈激酶:在60min內靜脈滴注150萬u。③重組組織型纖維蛋白溶酶原激活劑,首先將次要靜脈注射15mg,再在30min內靜脈靜點50mg,其后60min內再靜脈靜點35mg,同此藥治療時必須聯合應用肝素抗凝治療,否則會出現血管早期在閉塞的現象發生[4]。

2.3氧療患者明確診斷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時,立即給予持續吸氧,根據病情給予氧療措施。根據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給予適當的氧流量,當病情嚴重,疼痛難以忍受時給予5-6L/min氧流量吸入,保證氧濃度在40%左右。待患者病情穩定或好轉時可將氧流量控制在3-4L/min。氧療可以迅速改變心臟缺氧狀態,因此氧療是深靜脈血栓的護理首要措施。

2.4密切觀察病情為患者進行護理時要注意觀察,如出現患者在無靜脈穿刺失敗的情況下突然出現肢體腫漲伴疼痛時應警惕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下肢出現腫脹、淺靜脈怒張、水腫、疼痛時應嚴格注意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突然出現呼吸急促,咳嗽、咳痰、心律加快,面色口唇青紫,血氧飽和度降低,血壓下降時應立即通知醫生進行處理,提示肺栓塞的發生。

2.5肺栓塞的護理患者出現肺栓塞時立即通知醫生配合搶救,立即給予高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理呼吸道內分泌物,遵醫囑正確給予溶栓治療的藥物,并密切監測生命體征。

3討論

3.1預見性護理措施患者臥床或手術后臥床期間,要給與雙下肢按摩,定時翻身,加強護理評估,做好健康宣傳教育工作,對于高危人群應采取預見性措施,指導家屬按摩功能障礙的肢體。護理工作人員也要加重臨床護理工作,了解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加強重視,做好患者評估,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病因、危險因素以及嚴重的后果,提高患者及家屬的警惕性;講解術后早期活動肢體的重要性,并指導患者及家屬正確的活動及按摩的方法;告知患者戒煙,低膽固醇飲食,改善血液粘稠度,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3.2早期肢體鍛煉,促進靜脈血液回流由于長期臥床并伴有肢體功能障礙的患者,應保持雙下肢抬高,適時的進行肌肉收縮鍛煉。

3.3抗凝治療的護理由于手術原因使血容量減少,血液凝固性增高,因此易形成血栓,還有多數是由于明盆腔手術離下肢很近,易造成血栓形成的原因,護理工作中主要觀察患者的24小時尿量,患者皮膚的彈性以及濕度,觀察有無脫水的癥狀。由于腦出血、創傷出血以及手術均可以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統,加之損傷血管內膜造成內源性凝血系統的改變,最終導致發生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如檢查血凝四項各指標證明患者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可以根據醫囑進行補液或者輸血進行稀釋血液粘稠度。如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應給予抗凝藥物治療:如低分子肝素鈣、阿司匹林腸溶片,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參考文獻

[1]戴麗麗.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與護理[J].實用護理雜志,2009,23(8):716.

[2]羅青,黃麗華.神經外科患者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觀察與護理[J].臨床護理雜志,2010,3(7):648.

篇7

【關鍵詞】 胸科術后; 深靜脈血栓; 預防; 護理

近年來,開胸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并引起肺栓塞(PTE),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重要醫療保健問題,受到各國醫學界的普遍關注。其栓子主要來源于多種因素導致的深靜脈血栓形成(DVT)。導致開胸手術患者發生DVT的危險因素很多,其中最為常見的原因是各種促栓因素的存在、術中下肢制動和術后止血藥的應用等。高危險因素通過給予早期干預,加強護理質量控制,可大大減少PTE的發病率及死亡率。筆者所在科2006年4月~2011年9月共行開胸手術417例,未發生1例急性肺栓塞,現回顧性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417例開胸手術患者中男305例,女112例。年齡22~78歲,平均37歲。其中胸外傷275例,氣胸83例,肺結核12例,肺癌30例,食管癌14例,賁門癌3例。

1.2 開胸手術PTE的危險因素分析 包括年齡、血液黏滯性過高、中心靜脈導管、吸煙、臥床、制動。

1.3 護理干預及護理質量控制 包括心理護理、護理、病情觀察、飲食護理、預防宣教、藥物預防、功能鍛煉等方法。

2 結果

有25例患者血液存在高凝狀態,血小板超過300×109/L;24例血紅蛋白超過160 g/L;17例血脂高于正常。有5例發生DVT,發病率1.2%,年齡53~76歲,平均56歲,有吸煙史,臥床達7 d,合并高血脂,血液存在高凝狀態,經積極治療及加強護理干預及護理質量控制后均治愈,未發生1例急性肺栓塞。

3 討論

開胸術后并發DVT和肺血栓栓塞癥的危險因素包括三方面:首先,制動、長期臥床使肢體活動受限,導致靜脈回流障礙、血流淤滯[1];其次,開胸手術與PTE的危險因素有關[2],PTE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隨著年齡的增加,發病率明顯增高,本組明顯高于開胸手術平均年齡;有25例患者血液存在高凝狀態,血小板超過300×109/L;24例血紅蛋白超過160 g/L;17例血脂高于正常。高凝狀態是血液凝固的必需因素,是血栓形成的三聯因素之一[3]。肺癌、食管癌患者多有凝血機制的異常,腫瘤組織本身能分泌組織因子、促血小板聚集物質、多糖蛋白等促凝物質,使機體處于高凝狀態;被癌細胞浸潤的血管壁和心瓣膜喪失了抗血栓形成的能力,容易形成血栓和贅生物;手術本身的失血、組織損傷可進一步激活凝血系統,增加發生的危險性,手術中由于出血應用止血藥物,手術應激也可能激發凝血傾向;血管內留置導管是進行血流動力學監測、安全輸液及靜脈營養支持的主要途徑,然而隨之產生許多導管相關并發癥,其中DVT是較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1];煙中的尼古丁刺激交感神經,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一氧化碳對血紅蛋白有較強的親和力,引起氧缺乏,進而導致脂肪代謝障礙和血管硬化,并增加血液黏稠度,血流減慢,形成血栓幾率明顯增加;術后臥床時間長,使下肢靜脈血流受阻極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

早期干預,加強護理質量控制可大大減少PTE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具體要注意如下事項。(1)做好入院患者評估及高危人群的宣教。向患者解釋引起DVT的原因、治療方法、預后,消除患者的焦慮情緒,對有吸煙嗜好的患者,講解煙草中的尼古丁可使血管收縮、血流緩慢,讓其明白戒煙的重要;為改善血液黏稠度,多飲水,給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營養素的飲食;保持大便通暢,以免已形成的栓子在未溶解前脫落,造成肺栓塞。(2)早期干預,降低患病風險。尋找相應的干預措施和有效的護理手段,減少和避免高危險因素,做到早預防。①利用查房、治療、護理之便為患者做詳細指導,臥床患者應將雙下肢抬高,使肢體高于心臟平面約20~30 cm,利用重力的作用,促進靜脈回流。向患者解釋避免久坐久站久行、術后早期活動對預防DVT的重要性,麻醉清醒后即協助患者做肢體的主動及被動運動;鼓勵患者拔除胸腔閉式引流后早期下床活動。②對血黏度高者,在積極治療原發病的同時,應用小劑量抗凝劑及予抑制血小板聚集藥物,如肝素及丹參注射液等活血化瘀藥物,防止血栓形成及觀察抗凝溶栓期間最嚴重的并發癥出血。本組有25例應用無并發癥發生。③留置中心靜脈導管者,嚴格無菌操作,避免導管感染,保證導管內充滿封管液,避免導管末端形成血栓,每次輸液前先抽回血,通暢的情況下再輸液,防止導管內栓子進入血管,化療前后生理鹽水沖管,遇滴液不暢時,禁止加壓沖洗。④注意保護靜脈,尤其對長期輸液或使用刺激性藥物者,應避免在下肢同一部位、同一條靜脈反復穿刺,引起靜脈內膜損傷,輸注對血管有刺激性的藥物時,給予稀釋,緩慢靜滴,同時注意輸液側肢體的保暖,防止藥物外滲。(3)做好病情觀察。開胸手術患者PTE多于術后3~7 d發生[4],DVT的典型表現是單側肢體不適、增粗或腫脹。PTE典型的臨床表現是呼吸困難、胸痛、咳血和(或)循環衰竭,但對于胸部手術后患者,即使是輕微可疑的表現也應該引起重視,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及血氧飽和度變化及肢體等情況,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嚴密觀察腫脹的消退情況,注意保暖,觀察皮膚溫度和顏色及足背動脈搏動情況,每日準確測量并記錄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徑,并與以前記錄和健側周徑相比較,以判斷療效。(4)機械性預防措施的應用。使用彈力繃帶從足背至大腿根部,由下至上包扎患肢,包扎7~14 d,使用抗血栓壓力帶[5,6]。

總之,護士在預防和治療DVT中,應正確評價危險因素,密切觀察癥狀、體征,積極采取措施預防DVT和肺栓塞栓塞癥,及早發現并有效治療DVT,以減少肢體功能障礙。

參 考 文 獻

[1] 商和麗,胡秀麗,張淑香.ICU重癥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預防與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0,20(l6):74-75.

[2] 張海燕,何艷凜,米麗麗.587例開胸術后通過護理質量控制預防肺血栓栓塞癥的發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17(6):42-43.

[3] 徐斌,呂厚山.深靜脈血栓的高危因素和預防性治療[J].醫師進修雜志,1999,22(3):51-52.

[4] 侯生才,張振葵,胡濱,等.開胸術后并發急性肺動脈栓塞的診斷和治療[J].中華外科雜志,2003:41(10):753-756.

[5] 陳敏,李麗.骨科創傷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的臨床護理[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32):119-120.

篇8

關鍵詞:下肢深靜脈血栓;髖關節置換手術;預防;護理

1 前言

據國外文獻報道,髖膝關節置換術后DVT的發生率約為40%~60%,肺栓塞發生率高達3.4%。國內有研究顯示,關節置換術后DVT的總發生率為47.1%,75%~95%的肺栓塞來源于DVT,肺栓塞的病死率為20%~30%。因此髖關節置換手術預防DVT的發生有重要意義。

2 預防

2.1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宣教

術前詳細了解病史,檢測出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血常規、血液流變,檢測患者空腹及三餐后血糖,觀察動態變化以指導用藥。高血壓、高血脂患者應遵醫囑按時服藥,并指導患者進食清淡、低脂、富含纖維素的飲食,多飲水改善血液濃縮,孰稠狀態。糖尿病患者嚴格執行糖尿病飲食,勸吸煙者戒煙,按醫囑正確指導日服小劑量阿司匹林、潘生丁等藥,降低血小板聚集,根據患者小同情況采取針對性健康教育,講解主動及被動功能鍛煉對促進全身血液循環的重要性,使患者順利度過手術期。

2.2保護血管,避免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

凡骸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一般選擇上肢靜脈給藥,因為下肢靜脈易發生深靜脈血栓;對長期輸液或靜脈給藥者,應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靜脈反復穿刺,盡量減少比血帶的捆扎時間。輸注有刺激性的藥物應盡量稀釋或用生理鹽水沖洗,靜脈穿刺時應選擇小分支、小針頭,力求一次成功,拔針后按壓時間小宜過長,避免局部血栓形成,必要時應采用留置針,減少靜脈多次穿刺,達到保護血管內皮細胞的目的。

2.3在手術過程中應做到預防為主

手術時首選硬膜外麻醉,因為硬膜外麻醉可以增加術中、術后下肢的血流量和血流速度,減少靜脈血液滯留,從而使深靜脈血栓發生的風險降低。盡量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對股靜脈的扭曲以及下肢大幅度屈曲、內旋、內收位的時間。應用骨水泥時,用35℃生理鹽水進行局部沖洗,以帶走熱量,減少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手術過程中良好比血,骨而滲血時可涂骨蠟,組織滲血用電凝或壓迫法比血,減少出血量,術后一般小用比血藥物。

2.4圍術期制訂嚴密的主、被動功能鍛煉計劃

患者手術結束后返回病房,在麻醉失效前或鎮痛下即開始躁關節的被動環轉運動,并逐漸過渡到患者主動屈伸躁關節,最終采用足躁的主動環轉運動進行鍛煉。鼓勵患者主動進行功能鍛煉,活動前將雙下肢置外展中立位,開始足趾伸屈以及足躁關節的屈伸和環繞活動,下肢足尖向上,最大限度屈伸躁關節3~5次/d,10 min/次,并輔以下肢肌肉的被動按摩,每日2次,每次30 min以防比手術部位加壓包扎引起的血流緩慢;同時鼓勵患者深呼吸,以期獲得最佳效果。盡可能早期離床活動,休息及夜間下肢穿逐級加壓彈力襪是為了保持24 h改善靜脈回流,防比組織內血液滯留。

3 護理方法

3.1心理護理

部分患者受錯誤觀念的影響,以為術后要靜臥不動,所以術后不能很好的配合早期活動。護理人員在術前及時向患者和家屬講解本病的病因和治療辦法,傷口愈合情況及注意事項和術后早期活動避免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重要性,解除其思想顧慮,取得患者及家屬的配合理解。再有,讓恢復好一些的本科的患者與將做手術的患者進行溝通交流,使患者認識到這種疾病不是無法治愈,以達到配合治療及護理的目的。

3.2術后早期活動

(1)被動活動:患者術后早期由于身體虛弱和切口疼痛,不愿做主動活動,這時護士即指導患者進行肢體被動活動,轉動腳踝由下向上,被動按摩下肢腿部比目魚肌和腓腸肌,以促進血液循環。術后均可進行被動活動,每天活動3~4次,每次30min。幫助患者活動時同時要觀察患者的反應,以患者能耐受為宜。

(2)主動活動:麻醉清醒后,將床頭抬高30°~45°,指導患者主動進行足趾的運動和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活動,以促進下肢靜脈回流。每天運動3~4次,每次堅持5~10min,以后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漸延長活動時間和增加活動度,囑患者堅持此項運動至少半年以上。

3.3機械性壓迫

3.3.1對早期下床活動不便的患者給予使用不同型號的彈力襪,注意觀察患者彈力大小合適與否,觀察局部血液循環,以免造成肢體損傷,同時繼續加強患者雙下肢屈伸運動的指導。

3.3.2足底靜脈泵的使用。在責任護士的指導下,給予患者使用足底靜脈泵,促進患者下肢血液回流,以減輕患肢腫脹和疼痛。最初髖關節活動角度為10°~40°,以后逐漸增加角度,30min/次,2次/d。

3.4

術后去枕平臥6h,頭偏向一側,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抬高患肢20°~30°。雙膝之間使用三角墊或軟枕,防止患肢內收,外旋。護理人員每2h指導并協助患者變換,使患者抬高下肢,高于心臟水平20~30cm,教會患者正確的深呼吸方法和有效咳嗽,以促進血液回流。術后抬高下肢有利于下肢靜脈回流,不易形成血栓。

3.5飲食護理

術后均給予患者選擇低脂飲食,注意膳食平衡,多食清淡、易消化的含多種豐富維生素的水果和新鮮蔬菜,降低脂肪的攝入。鼓勵患者每日飲水2000~3000ml,降低血液粘稠度,加快血液流速,以減少靜脈血栓的發生。同時指導患者戒煙、戒酒。

3.6 DVT護理

對已出現DVT癥狀的患者,即要求其10~14d內應絕對臥床,給予抬高制動患肢以促進靜脈回流。護士進行床頭交接班,仔細觀察患肢腫脹的程度,測量患者的雙下肢周徑并記錄,嚴格要求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嚴禁按摩和墊敷患肢,防止血栓脫落發生肺栓塞。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及多飲水,使患者排泄順暢。

3.7其他預防護理措施

術中避免長時間髖關節內收及過度牽拉,保持充足血容量,術中止血徹底,積極糾正脫水,保持水、電解質平衡。

4 總結

據報道,下肢深靜脈血栓輕者造成下肢腫脹,影響工作和生活,重者可以造成肢體殘疾,甚至繼發致命性的肺栓塞(PE)致死,因此,醫護人員在對髖關節置換手術后的患者進行醫護過程中應充分評估各種危險因素,警惕DVT的發生,護理人員應積極配合醫務人員的指導,通過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宣教,及聯合預防用藥,使患者提高對本病的認識,并通過進行一些術前心理護理及術后預防措施和功能鍛煉,以達到降低DVT的發生率,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金婉芬. 外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及護理[J] . 現代預防醫學,2007;34(16):3199

篇9

1危險因素

1.1.血流緩慢尤其是昏迷患者可造成肢體運動障礙,缺乏主動活動可致血栓形成。

1. 2高凝狀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本身多伴有高血脂、高血糖,從而可出現血液黏稠度增高,由于顱高壓癥狀大量脫水劑的使用,造成機體水分大量丟失,使血液處于濃縮狀態。

1. 3血管內膜損傷手術創傷包括深靜脈穿刺、輸液針的長期留置可直接破壞血管內皮細胞,暴露內皮下膠原等成份,激活內源凝血系統,形成血栓。

2 預防

2.1.促進血液回流

2.1.1梯度彈力襪( Graded Compression Stlcking ,GCS) 彈力襪自下而上地對下肢產生循序遞減的壓力,可支持下肢靜脈并促進下肢靜脈向深靜脈回流,明顯提高血流速度,減輕靜脈淤血。

2.1.2間歇氣體壓迫裝置( Intermit tent PneumaticCompression , IPC) 間歇氣體壓迫裝置是一種非侵入性預防深靜脈血栓的方法,通過加快下肢靜脈回流的速度來減緩靜脈淤滯的程度。

2.1.3加強功能鍛煉 做好健康宣教,教會家屬配合進行功能鍛煉,協助患者做好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預防血栓的形成。

2.2 降低血液粘稠度

觀察患者是否處于高凝狀態,遵醫囑靜脈點滴低分子右旋糖苷注射液,以降低血液粘稠度。矚患者多進食水果和蔬菜,避免高膽固醇飲食。

2.3 減少靜脈壁的損傷

護士應該提高穿刺技能,加強巡視,及早發現外滲等情況,如穿刺處靜脈發生紅腫、疼痛、皮溫升高等情況,應抬高患肢,用95 %乙醇或50 %硫酸鎂液熱敷。

3護理

3. 1 患肢護理深靜脈血栓療法為上半身抬高15°,下肢抬高25°,膝關節屈曲15°。這種能使髂股靜脈成松弛不受壓狀態。禁止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脫落造成肺栓塞。嚴禁冷、熱敷,由于熱敷可促進組織代謝增加氧消耗量,對患肢不利;冷敷血管收縮不利于解除疼痛和建立側支循環。

篇10

關鍵詞:脊柱外傷;預防;深靜脈血栓;護理干預

深靜脈血栓指深靜脈中血栓異常凝結的一種病理現象,屬于常見的靜脈回流障礙癥狀。脊柱外傷患者由于長期臥床,肢體活動受到一定限制,其深靜脈血栓的發病率一般要高于其他普通外傷患者[1]。本文探討了脊柱外傷和脊柱術后深靜脈血栓的預見性護理干預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從我院2013年2月~2015年7月收治的脊柱外傷且行手術治療的患者中隨機選取100例作為重點研究對象,患者入組標準:經顧客系統檢查、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脊柱外傷;符合脊柱手術指征;已知情同意。按照病患的就診次序,將其平均分成干預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干預組男36例,女14例,骨折部位位于胸椎17,腰椎24,頸椎9例,年齡24~75歲,平均年齡為(46.19±8.23)歲;對照組中男34例,女16例,年齡22~76歲,骨折部位位于胸椎16,腰椎25,頸椎9例,平均年齡為(47.05±8.4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備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采取常規護理干預,包含護理、穿刺部位護理及飲食護理等,每隔2 h協助患者變換一次臥位,盡可能避免同一條靜脈和同一部位反復穿刺,提倡增加飲水量,預防便秘,降低膽固醇和脂肪的攝取量,多食用纖維素含量豐富的食物。

1.2.2干預組 在上述護理的基礎上增加預見性護理,重點干預方法如下:①病情評估:根據外科手術DVT的危險程度評估標準對其進行初步評估,對高危人群重點實施健康宣教,詳細解釋DVT的成因及危害性,說明早期肢體活動、功能鍛煉的必要性。正式手術前全面檢查患者的凝血功能狀況,對合并有心血管疾病者、貧血者及時進行對癥治療。術后指導患者進行早期活動,掌握正確的呼吸、咳嗽和功能鍛煉方法。②病情觀察:密切關注患者是否出現了下肢酸痛、麻木、腫脹等癥狀,了解雙側肢體皮膚顏色變化及腫脹程度,通過按壓腓腸肌檢查患者有無壓痛感[2]。嚴格落實交接班制度,包含病情觀察、患者詢問等內容。③功能鍛煉:術后早期引導患者做被動肢體活動,包括雙下肢腓腸肌按摩、比目魚肌按摩、踝關節屈伸活動、足內翻與足環轉運動等;自術后第1 d開始,指導患者進行直腿抬高訓練、肱四頭肌長收縮訓練和上下肢主動屈伸運動。

1.3觀察指標 手術后3個月對患者進行深靜脈血栓超聲檢查,統計患者的DVT(深靜脈血栓)發生率,記錄病患的肺栓塞、下肢腫脹疼痛等并發癥和住院總時間。

1.4統計學方法 對于上述數據,利用SPSS 16.0軟件包統計和分析,采用(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統計方法以t和χ2檢驗為主,對比以P

2 結果

2.1比較兩組的深靜脈血栓及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干預組的DVT發生率要明顯地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

2.2比較兩組患者的總住院時間 對比情況如下:干預組住院7~15 d,平均住院時間為(11.02±2.09)d;對照組住院12~23 d,平均住院時間為(17.34±2.85)d。干預組的平均住院時間要明顯地短于對照組,兩組間對比存在顯著的差異性,有統計學意義(t=12.64,P

3 討論

深靜脈血栓是脊柱外傷術后發生率較高的一類并發癥,臨床上多表現為下肢雙側腫脹、局部觸痛或壓痛以及足背屈性疼痛等[3]。但臨床實踐經驗表明,深靜脈血栓發生后,僅有10%~17%的患者存在典型癥狀,如長期臥床者、昏迷者以及晚期癌癥患者,而且外傷和外科手術后此類癥狀更為明顯。

因此,在采用外科手術手段治療脊柱外傷的過程中,需重點關注和預防深靜脈血栓。總結脊柱外傷手術治療后患者發生深靜脈血栓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外科手術后需長期制動和臥床休息,造成股靜脈、髂靜脈長期受壓,血液流通不暢,造成血液瘀滯。②脊柱內固定手術過程中容易傷及血管內膜,導致內膜釋放凝血物質,使得血液長期處于高凝狀態[4]。③部分患者還同時伴有神經損傷,使得肌肉收縮能力下降,血管正常的舒張收縮反射能力降低,造成血液無法正常回流。本研究結果的主要數據顯示,干預組的DVT、肺栓塞、下肢腫脹疼痛并發癥的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DVT評估、病情觀察及功能鍛煉等預見性護理措施能夠起到很好的干預作用,可降低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同時干預組的平均住院時間要明顯地短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對脊柱外傷患者進行深靜脈血栓預見性護理,可有效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疾病預后結局。

參考文獻:

[1]陳劍月,王筱霞.護理干預預防脊柱外傷術后患者深靜脈栓塞的效果觀察[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3,23(03):101-102.

[2]劉婧.護理干預對預防脊柱外傷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的效果觀察[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3,19(07):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