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業務需求分析報告范文

時間:2023-05-17 11:31: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水利業務需求分析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水利業務需求分析報告

篇1

關鍵詞: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統、應用

中圖分類號:TV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水利工程建設一般具有規模大、技術條件復雜、周期長、季節性強、設計變更較多等特點,從工程規劃到最后竣工驗收是一個長期復雜的管理過程。基于信息技術的管理系統是實現現代化管理的基本手段,為達到資源的共享、管理決策的實效性及科學性的要求,許多水利工程在準備階段就開始著手構建工程管理信息系統。然而盡管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在水利工程建設的整個過程中具有重大意義,但是一些現有信息管理系統的實用性不強。下面筆者從水利工程的特點著手,對構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統的重要性分析及構建方法進行分析,并就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統應用情況作出簡要的探討,進而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統的發展趨勢寫出自己的觀點,供大家參考借鑒。

二、水利工程的特點

1、工程主體比較復雜

水利屬于大眾工程,服務對象是廣大民眾,因此首先在規模上就比其他基建項目要大。再者,由于工程主體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像一般建筑物的用處而是需要用來引水發電,其功能性很強,因此工程主體比較復雜。

2、工程質量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由于水利工程的運作過程是環環相扣的,因此不管是決策、設計方案、所使用的材料還是施工方法等哪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工程質量造成很大影響。

3、工程主體的隱蔽性比較強

水利工程的建設過程中,會有很多工序交叉的情況,因此中間產品也比較多,工程主體的隱蔽性比較強。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施工完成以后的工程項目內部質量得不到保證,而表面質量很可能給人誤導,將存在質量隱患的項目判定為合格。

三、構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統的重要性分析

1、推進水利產業的信息化發展

眾所周知,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信息化的發展腳步已經無法阻擋,而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也確實需要通過推進其發展的方式來獲得進一步的發展空間。因此,在時代的大背景下,各行各業都需要緊跟時代的腳步推進信息化發展的進度,全面實現信息化社會。水利工程作為服務民生的重要項目,其信息化不僅可以提高其運作效率,更可以引進新的管理理念,彌補人工管理的不足。

2、廣大民眾的生活質量可以得到改善

國家發展的最終目標無非就是提高百姓的生活質量,作為與民眾生活質量息息相關的水利工程,在改善民眾生活質量方面有著重要影響力。水利工程實現信息化不僅可以讓百姓的生活用水和用電更有保障,同時也能帶動他們的生活朝著更積極的方向發展,是一項于百姓有利的舉措。

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統的構建方法

1、堅持自主研發的構建方法

構建一個合理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統,對國家、人們的生活都有很大的貢獻。但注意要以自主研發為原則,因為在當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任意一個項目或管理方式都是國際競爭的對象,所以我國必須要自主研發管理模式,這樣才能使主動權在我們手里。

2、從人民的角度出發

要想真正的建立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統,要以人民為出發點。國家研發的任意一個項目技術或管理方式,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而不僅僅是為了競爭。所以我們在構建水利工程管理的信息系統之前,首先要深入民間,做一些相關的調查,對人民的想法進行了解。這樣研發出的管理方式或科學技術才能盡量使大家滿意,從而促進國家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同時對國家綜合能力的增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3、以模塊的形式構建信息系統

工程自行的管理制度與其管理系統是緊密聯系的,二者不能分開來構建。業務需求要根據管理制度來確定,信息化建設的具體措施要由業務需求來確定。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建設需要從各個方面進行,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用戶的需求。在建立信息系統時一定要考慮當前的情況,使用管理系統的時候也要采用與當今紙面工作相適應的方式。同時要以相關的工作流程與管理制度對報告進行分析,在選用平臺時要注意其拓展性與開放性,一定要選擇具有較高拓展性與開放性的平臺,例如夢龍LinkWorks 協同工作平臺。要對平臺的基本模塊進行科學的管理,在此基礎上,可以請一些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結合實際情況增加新的功能模塊,這樣會對信息系統的可操作性與實用性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在構建信息系統的過程中,也可以與一些專業的工程咨詢公司合作,因為工程咨詢公司都具有一定的管理方面的經驗,有了這些經驗,就增加了信息系統的實用性與可靠性,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軟件的開發速度。在實行以模塊方式構建信息系統的過程中,對于一些難以構建的項目管理模塊,可以利用模塊的通用性,將其余的軟件集中起來,將構建出來的管理信息系統當做基礎的管理平臺,這個平臺具有著一定的開放性,而且可以與其它系統的數據進行交換。

4、提升數據的融合度

將所使用的平臺進行統一,這樣可將工程的進度、質量等方面的數據融合在一起,實行界面的統一化。為了將“三大控制”的數據聯系起來,系統應該采取合理的方式不斷提升各項數據的融合度。而且從界面統一與功能協調的角度來看,可由同一家公司來開發辦公自動化系統與管理信息系統,在系統運行的過程中會產生相關的信息以及公文等,它們在接受處理后可以自動歸檔,必要時可以將它們導出在自己建立的或者第三方的管理系統里面。目前水利工程的管理現狀是比較復雜的,所以關于信息處理流程方面,最好是由用戶自己進行制定。系統應該采取 B/S 的運行模式,為了方便進行全面、統一的運行與維護,盡量不要在客戶端上安裝軟件。同時也不要忘記對信息公司進行全方位的考察,選擇合適的、有實力的軟件公司對信息系統的構建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我國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統應用情況

1、國內外應用的現狀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及信息化平臺的日益成熟,經過多年工程項目實踐的鍛煉與經驗積累,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統在國內外正在不斷成功應用。目前,這一系統在國外的應用更廣泛一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統設計的也更加優化。我國現今隨著應用的不斷的發展,這一系統也在實踐中實現了優化與升級。

2、項目管理信息系統軟件

目前,主流的項目管理軟件可以作為管理信息系統中的運算分析層,嵌入成為MIS系統的一部分,從而實現了項目計劃管理、跟蹤控制等功能,輸出項目實時進度信息。項目管理信息系統軟件的不斷升級和優化對水利信息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3、管理信息系統在水利工程中的實際應用較多

如,三峽工程管理信息系統。該系統功能較多,包括崗位管理、編碼結構管理、計劃與進度管理、工程設計管理、資金與成本控制、合同管理、文檔管理等,能夠滿足工程施工的各項需要,但該系統成本較高,操作界面的友好性、簡易性和系統的實用性仍需提高。科軟PMS工程建設管理系統,包括概算管理、合同管理、統計管理、質量管理、移民搬遷管理、監理日志等模塊,該系統針對不同工程的特點,進行適應性開發,廣泛應用于水利系統。但該系統在數據融合、系統操作界面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若能進一步更完善這些不足,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統將會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4、化科軟PMS工程建設管理系統

該管理系統由北京化科軟科技有限公司開發,針對不同的工程,進行適應性的開發,在水利系統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目前已開發了幾套在水利工程工地使用的工程項目信息管理系統,包括黃河公伯峽工程、廣西百色工程、黑龍江尼爾基工程、泰安抽水蓄能電站工程、廣蓄惠州抽水蓄能電站工程建設管理系統等。但該管理系統還存在一些缺陷,如數據融合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系統操作界面不太統一等。幾乎每個工程都有其不同于其他的個性,如果能夠對操作界面進一步規范統一,用戶使用起來會更加簡便。

六、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統的發展趨勢

1、在管理平臺軟件的基礎上,模塊式構建信息系統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設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密切合作,建設的關鍵是用戶需求分析。水利管理信息系統要簡單實用,切合實際情況,并且盡量使管理系統的使用方式與現行的紙面工作方式相吻合,便于用戶使用。根據項目法人現有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制定出需求分析報告,使用一些開放性、擴展性較好的管理平臺,在管理平臺基本模塊的基礎上,由軟件公司與工程技術人員一起根據需要增加功能模塊,使這些功能模塊與紙面的工作流程一致,保證信息系統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對于不容易構建的項目管理模塊(如進度、資源控制等),因為該模塊有一定的通用性,則可以考慮集成其它現有的軟件或提供接口,如P3、夢龍PERT項目管理系統等。由于作為基礎的管理平臺開放性強,采用這種方式構建的管理信息系統容易實現與其它系統的數據交換。

2、B/S結構的水利工程管理系統的開發

目前,GIS在水利工程信息管理中用到的大部分C/S結構,原因是這種方式初級成本低,企業的網絡和數據安全維護成本低,適合部門級的應用,但其缺點是不利于實現數據共享。B/S結構的GIS應用是把C/S結構中的服務器分解成應用服務器端和多個數據庫服務器,系統的應用邏輯與開發維護工作主要集中在服務器端,簡化了客戶端,使得GIS應用軟件的維護更為簡單,易于實現信息共享。

3、多種軟件整合構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體系

水利工程參建單位眾多,信息化建設涵蓋面廣,中間數據繁多,流程環節嚴格。這種特點決定了多種軟件如財務軟件、水利工程造價管理軟件、P3E/C軟件等將同時使用。為此,對各種系統進行整合,有利于快速建立起水利工程建設的信息化體系。

七、結束語

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實踐當中,必須充分重視現代信息科學技術,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成功經驗,并結合我國國情,進行詳細的需求分析和總體規劃,合理利用資源實施管理控制,為全面實現水利現代化打下扎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陸建平 徐淑芳 陳軍冰 蔣艷 邱旭東:《基于GIS組件開發的水利工程管理系統研究》,《水利水文自動化》,2009年01期

[2] 郭武山:《水利水電工程管理信息系統構建方式探討》,《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06年02期

篇2

一、文獻分類及統計結果

迄今為止,只有少數幾位學者對我國計算機審計研究加以回顧。陳偉等(2007)結合國內外的研究,對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GAATs)進行了總結性回顧,探討了GAATs的概念和分類,詳細分析了GAATs的兩類技術,即面向系統的七種GAATs,和面向數據的五種GAATs,并對GAATs研究發展進行了展望。李青春(2011)對計算機審計進行了文獻綜述,從計算機審計研究變遷的視角出發,探索了其五個發展階段,并對計算機審計理論體系、核心動力與制約因素,研究者的敏感度、心態變化與用詞傾向進行了回顧,認為目前計算機審計研究正處于一種平臺期,需要進行理論和實務的突破。劉國瑤(2011)從國外信息系統審計理論的發展,基礎理論研究,基本概念研究,應用研究四個方面進行了梳理和簡短評述。現有的文獻綜述主要問題是研究所選取的文獻范圍比較狹窄,選取標準“有代表性文獻”比較模糊,沒有對研究內容進行綜述,這些不足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契機。

本文基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對1983年~2011年有關計算機審計研究的文獻進行了回顧分析,所選取的時間范圍設定為“1980~2011”,期刊設定為“核心期刊”,以“計算機審計”、“電算化審計”、“計算機輔助審計”、“信息系統審計”、“IT審計”對“題名”進行“模糊”搜素,然后對搜索結果進行了分類合并,最終根據182篇文獻的內容加以分類統計。把對計算機審計的研究分為基本理論問題研究,計算機審計技術應用研究,計算機審計風險問題,計算機審計發展與其他方面的研究四個方面,然后對每一方面再按不同的主題進行細分,進一步分為計算機審計基礎理論研究,制度準則問題,計算機技術應用,內容與方法,案例應用研究,風險問題探討,發展問題研究,人才培養問題,研究綜述,其他等十個方面。接著采用歸納法對取得的文獻樣本進行分類統計,最終得到的統計結果如圖1所示。

二、基本理論問題研究

(一)基礎理論 基礎理論研究集中在計算機審計基礎理論和信息系統審計基礎理論兩個方面,由于信息系統審計發展較快,重要性也快速提高,所以必須從計算機審計中分離出來單獨加以研究,統計顯示,近10年來對信息系統審計理論的研究比較豐富。關于計算機審計的基本理論,張金城(1995)認為計算機審計的理論體系應由理論基礎(哲學,審計學,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和行為科學,計算機科學,數學等五大學科理論),基本理論(涵義,內容,意義等),實務理論(電算化信息系統審計實務理論,計算機輔助審計實務理論)組成。唐飛兵(2007)借鑒傳統審計理論的基本原理,構建了計算機審計理論結構框架,即以審計環境和審計本質作為研究的邏輯起點,利用審計理論基礎知識體系,通過審計的本質和特定的審計環境相互作用和互動形成審計目標,并以審計假設為前提,演繹出審計概念和審計原則。關于信息系統審計理論,周劍(2001)從“審計學”的概念出發,探討了信息系統審計獨特的審計職能、對象、方法、標準和證據等問題,建立了企業信息系統審計的基本理論框架。唐志豪(2007)借鑒蔡春教授提出的審計理論結構,從審計的本質出發構建審計理論結構體系,提出了信息系統審計理論結構六要素模型(本質、假設、目標、規范、信息和控制)。謝岳山(2009)提出了信息系統審計的審計目標及審計內容,在此基礎上從審計理論基礎、審計標準、實踐環境、審計方法以及審計工具等多方面提出了聯網環境下信息系統審計模型。根據該模型,著重分析信息系統審計的具體內容,提出了相應信息系統的審計內容框架,將審計內容劃分為內控審計和系統本身審計兩個方面。并從物理層次的審計以及邏輯層次的審計詳細描述了系統本身審計的內容。王振武、張子瑾(2011)探討了信息系統審計理論的結構框架,認為該框架應由信息系統審計基本理論和應用理論構成,并特別指出,信息系統審計環境和信息系統審計本質應是理論結構的最高層次,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并起著統馭整個信息系統審計理論結構的導向作用。

(二)準則、規范研究 理論是實踐的基礎,而準則為實踐提供了基本的指導。對準則的研究也分為計算機審計和信息系統審計兩個方面的內容。關于計算機審計準則,張德山等(1991)初步探討了計算機審計工作的規范問題。張金城(1997)首先探討了加強計算機輔助審計制度建設的意義,然后提出了計算機輔助審計制度建設應遵循的原則,主要包括合法性,針對性,可行性,監控性和借鑒國外相關制度,并從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系統討論了計算機輔助審計制度應包括的基本內容。劉中華(1998)根據國際審計準則15《電子數據處理環境下的審計》第3條和第9條詳細闡述了電子數據處理環境下內部控制的內容,并對此進行了研究與評價。我國的信息系統審計研究起步較晚,討論一般也是借鑒ISACA的信息系統審計準則展開討論。陳婉玲等(2006)對ISACA的信息系統審計準則及發展進行了簡要介紹,在此基礎上,主要借鑒了ISACA信息系統審計準則的體系,內容和制定方式等,提出了制定出適合我國國情的信息系統審計準則的一些建議。馬良渝等(2007)辨析了ISA準則體系中標準、指南和程序三個層次的結構關系及標準與指南之間的交叉關系。李漢文等(2010)借鑒了制度經濟學的有關原理,在介紹國內外信息系統審計相關規范的基礎上,對我國信息系統審計規范供給的非均衡狀態進行了分析,認為我國應整合信息系統審計準則制定資源,以便推進我國信息系統審計規范制定進程。劉杰等(2011)探討了我國信息系統審計規范制定路徑依賴的基礎,分析了當前我國信息系統審計規范制定的困境,并提出打破現有路徑依賴的途徑。

三、計算機審計技術應用研究

(一)計算機審計技術研究 對全部182篇文獻進行翻閱,手工收集整理論文所涉及的課題研究,發現共有20個課題,其中與計算機審計技術相關的課題13項(4項是國家級),可見國家對計算機審計技術研究的重視,也說明計算機審計技術研究的難度非同一般。對計算機審計技術的研究大致分為計算機技術在審計中的運用和模型構建兩個方面,前者對計算機知識的要求相對要高。關于計算機技術在審計中的運用,楊小虎等(2000)探討了數據倉庫技術在計算機審計中的應用。萬建國等(2000)分析了計算機審計軟件需求分析常用的方法、技術和工具。孫興國等(2000)討論了開放數據庫互聯技術 (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在計算機審計中的應用。張進等(2004)分析了數據清理在電子數據采集中的重要性,在闡述數據清理原理的基礎上,研究了解決電子數據采集中常見問題的數據清理方法,并指出了電子數據采集中數據清理的研究方向。文巨峰等(2005)提出了一種基于計算機審計的多Agent系統體系架構,分析了該結構中各子系統的組成及各Agent的功能特點。并介紹了該系統中移動審計Agent和移動Agent服務器設計實現。汪加才等(2006)給出了一個基于移動數據挖掘服務的計算機審計框架模型。何玉潔等(2006)討論了SQL 查詢和OLAP 分析這兩種技術在實際審計中的應用成果,展示了它們在計算機審計實踐中的特性和前景。米天勝等(2006)分析了計算機審計的一般流程,指出審計數據的采集和采集后數據的清洗、集成、轉換是與審計數據質量息息相關的關鍵環節。在對多種數據質量問題進行了詳細分析和分類的基礎上,提出了提高審計數據質量的一般處理方法和可實現的技術。黃永平(2006)探討了孤立點分析方法在計算機審計中的應用。葉煥倬等(2010)為解決計算機審計數據采集中存在的大量字段匹配問題,提出了基于智能匹配的數據采集技術。關于模型構建方面,黃作明等(2000)對審計模式進行了一些歸納和探討,并提出了幾點發展方向。來明敏等(2004)探討了四種計算機審計模式,即繞過,穿過,利用,在線實時(網絡)計算機審計模式。文巨峰等(2004)在綜合分析現有計算機審計軟件系統基礎上,指出網絡環境下的計算機審計系統模型應該具有的特點要求,并依此提出了基于移動Agent的分布式審計系統模型。廖志芳等(2006)在深入調研眾多被審計單位信息化環境及數據分布特征的基礎上,提出了三種符合我國聯網審計實際的新型聯網審計組網模式,即集中式、分布式和點到點式組網模式,同時利用集中式海關聯網審計組網模式對各組網模式的基本組成要素、需解決的關鍵問題及技術實現進行了較深入闡述。陳大峰等(2009)根據P2P技術下的計算機協同審計的特點,構建了P2P技術下的計算機協同審計模型。唐志豪等(2010)從目標、內容和流程三個維度建立起信息系統審計的業務模型。

(二)計算機審計內容與方法 對于計算機審計內容,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討論,杜越強(2004)探討了計算機審計中的四大內容,即對信息系統輸入的審計,對數據庫的審計,對網絡系統的審計,對信息系統輸出的審計。張福蕊(2004)探討計算機網絡環境下會計信息系統審計的內容(硬件,控制事項,處理事項,數據,安全事項)。吳沁紅(2008)從信息系統構成要素、信息系統生命周期和信息系統管理三個維度入手,綜合分析了信息系統的邏輯結構,構造了信息系統審計內容的基本框架,并對信息系統審計的內容與審計目標進行了闡述。對于計算機審計的方法,李光鳳(2001)討論了對會計電算化系統應用程序的七種審計方法,包括檢測數據法,整體檢測法,程序編碼比較法,受控處理法,平行模擬法,嵌入審計程序法,追蹤法。楊莉(2002)探討了實施信息系統審計的主要方法(加強聯網建設,改變審計方式,采用矩陣審計模式等)。羅莉、張亞連(2005)分析了在不同的計算機信息系統建立方法下(應用軟件外包法,資源外包法,最終用戶開發法),如何進行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的分工協作,從而保證信息系統的效率性,安全性,合法性。

(三)案例應用研究 對案例應用研究探討的多數文獻主要是審計署各特派辦的人員所發。大量的文獻集中在《中國審計》刊物上,這與我國1998年籌劃,2002年10月底正式展開的金審工程有關,作為金審工程的主力推動者,審計署特派辦人員根據長期的實際工作經驗,對相關案例進行整理分析并撰文總結,得出了相應的研究成果。案例應用主要集中在公司和業務兩個方面。對具體公司進行計算機審計探討的有,劉世新等(2002)探討了商業銀行信息化與計算機審計的相關問題。鄺作等(2002)對銀行業,劉歡(2002)對行政事業單位,蔡峰(2003)對海關等審計中計算機審計案例進行了分析。歐潔等(2004)探討了證券公司信息系統審計的關鍵技術。張德勇(2006)利用業務跟蹤法對某航空公司進行了信息系統審計,并成功發現了該航空公司使用的收入結算系統中存在非法的銷售暗扣處理模塊。石勇等(2010)探討了網絡環境下的政府信息系統審計。關于業務方面,張蓉(2002)對金融,郭海鵬(2003)對再貼現業務,李向前等(2003)對稅收,全寶(2003)對中央預算執行情況,李娟(2004)對水利建設資金,譚繼舜(2004)對商業銀行電子系統,史達等(2005)對電子政務,袁章軍(2005)對失業保險金發放 ,周廉東等(2011)對城市供水等進行了計算機審計案例分析。張鵬等(2006)論述了信息系統審計在電子政務中應用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提出了一種電子政務中信息系統審計框架,以控制電子政務信息系統建設和改造項目的建設風險,并為改善和健全對電子政務信息系統的控制提出詳細建議。呂成戍等(2007)探討了電子政務信息系統審計的發起形式、審計責任書的內容與簽訂、審計工作的實施過程等基本問題。

四、計算機審計風險問題分析

(一)計算機審計的成因、防范與控制 馬萬民(1999)針對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的特點,分析了審計工作中可能會遇到的五種風險(系統風險,錯誤的連續性風險,人員操作風險,管理風險,環境風險),并對如何有效防范會計信息系統的審計風險進行了探討。蔣家斌(2001)、曾俊等(2002)、王奇杰(2004)探討了計算機審計的幾種風險(審計軟件、人員操作、財務數據、管理、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與防范措施(加強人員培訓、內部控制審計等)。黃作明(2003)分析了遠程計算機審計的風險,并提出了遠程計算機審計的風險防范與控制措施。馮淑霞(2006)對計算機審計風險的形成原因做了具體分析,并從審計數據,審計方法與技術,審計方式、被審單位、評述機制等方面提出了控制計算機審計風險的對策。史振生(2008)基于外部監管及信息系統審計視角,探討了會計信息系統建設中的風險控制與防范措施。

(二)風險量化問題 黃冰等(2007)在科學地分析影響計算機審計風險的主要因素的基礎上,建立了計算機審計風險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并且將定性指標定量化,進而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然后,利用模糊數學的方法,建立計算機審計風險的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王萬軍(2008)提出了一種基于信息系統安全定量評分體系的審計決策模型,這為信息系統審計師在審計時采取何種審計策略提供了參考。丁建平(2009)提出了信息系統審計的CIA風險評估方法和評估模型,并探討了CIA風險評估商業銀行中的應用。

(三)風險理論 胡曉明(2007)探討了風險導向的信息系統審計,并提出了強化信息系統審計理論,建立完善信息系統審計各項規則,充分利用先進,有效的信息系統審計技術,積極培養信息系統審計領軍人才等四點關于風險導向信息系統審計的發展思路。劉國城、王會金(2011)在研究中觀審計、信息系統審計、審計風險、風險管理四要素的基礎上,對中觀信息系統審計風險管理理論進行了梳理,并以信息安全管理為視角,借鑒國外BS7799標準、COBIT模型、通用準則CC、ITIL標準,初步構建了中觀信息系統審計風險管理框架,該框架以重大錯報風險為切入點,深入探索了中觀信息系統審計風險管理的施行思路。

五、計算機審計發展研究

(一)發展問題 張金城(2000)提出了理論研究與實踐并重、事前審計與事后審計相結合,由繞過計算機審計發展為以通過計算機審計為主,由查賬型軟件向分析型和專家系統方向發展,通用審計軟件與專用審計軟件并存等21世紀中國計算機審計的十大發展方向。于向輝等(2004)分析了我國計算機審計發展落后的法規建設滯后,軟件市場不夠完善等原因,提出了加快法規建設,發展審計專業軟件公司,培養電算化審計人才的發展策略。胡曉明(2005)針對信息系統審計理論研究空白,審計技術落后,制度不完備,審計人才奇缺等現狀,探討了加強信息系統審計理論研究,開發實用高效的信息系統審計軟件,改進信息系統審計軟件評審機制,完善信息系統審計標準于準則,加大信息系統審計人才的培養力度等五大發展戰略。

(二)人才培養探討 傅元略(1998)探討了審計人員如何提高計算機審計技能的策略,需要掌握的幾種基本技能。李丹(2001)建議了如何利用國際資源建立信息系統審計人才隊伍。史振生(2002)介紹了注冊信息系統審計師的需求情況,考試內容和應試對策。彭建平(2005)比較深入地分析了如何進行計算機審計人才資源管理的問題。包括計算機審計機構職能定位,計算機審計處人員結構,如何引進IT人才和培養復合型人才,如何為計算機審計人才創建發展平臺等。趙輝(2006)探討了審計部門的計算機人才狀況,提出了如何加強管理和培訓、提升審計人員能力的若干建議。王海洪(2009)提出了高校應推進實踐教學,建設以計算機審計為主要手段的審計實驗室,為社會輸送高水平的計算機審計人才的建議。

(三)其他方面 高浩瑋(2002)針對審計過程各階段質量質量控制的要點,指出了計算機審計下項目質量控制的難點并提出了解決對策。張倩(2005)論述了信息系統審計在IT治理中的作用、信息系統審計師和審計構架等問題。陳峰(2006)對計算機審計方式下數據分析報告的作用和必要性,基本框架,文檔結構,要素內容等進行了詳細探討。

本文基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對1983年~2011年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有關計算機審計研究的文獻進行回顧分析。我國有關計算機審計研究涉及面比較廣泛,包括基礎理論與制度問題研究、計算機審計技術與實務應用研究、計算機審計風險問題研究、計算機審計發展問題、人才培養研究等諸多方面,但也存在著對計算機審計基礎理論研究不足之缺陷。伴隨著計算機審計在我國的逐步應用,關于計算機審計的基礎理論必須進一步加強。比如與哲學,行為科學理論、數學等相關的計算機審計基礎理論研究還是一片空白,這些基礎理論研究的缺失將會掣肘計算機審計理論與實務的研究。理論與實踐需要緊密結合,雙方形成良性互動才會有力促進學科發展。目前,在案例應用研究的文獻盡管比較多,但研究內容不深入,一般都是審計署特派辦人員發表的經驗總結,而理論工作者又缺少深入實地研究的條件,導致案例應用研究力量非常薄弱,今后在這方面仍需要大力加強。隨著信息系統的復雜化,其功能也越來越強大,但其脆弱的一面也越來越明顯,計算機審計風險逐步加大,如何防范和規避風險也是以后研究的重點之一。計算機審計人才的培養是審計信息化事業的成敗關鍵,加強這方面的探索將會對計算機審計發展有重大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