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的傳說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1: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過年的傳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今年的除夕,鄉親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當"年"獸象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發老人然響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里時,發現村里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發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發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作 文 網)
篇2
我的家鄉過春節時有很多習俗,現在我就給你們介紹一下好嗎?每年到了要過年的這一個月,就成為臘月。到了臘月就要過年了,遇到的任何一個節氣都和過年有關系。
臘月初八的這一天,就是喝臘八粥的日子了。這一天每家都要做一種粥,而且都要在粥里放八樣東西,有紅豆、綠豆、江米、麥仁、黑米、蓮子和百合,還有好吃的葡萄干,熬出來的粥稠稠的、甜甜的,好吃極了!不但要喝粥,每家還要泡臘八蒜呢!聽奶奶說,喝了臘八粥就要花錢準備年貨了。
還有到了大年三十這一天,要貼紅紅的對聯和放長長的鞭炮。知道為什么要貼對聯、放鞭炮嗎?這有一個傳說故事。傳說,有一個叫“年”的頭生獨角、兇猛異常的怪獸,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就要出來搗亂,奪走了很多人的性命。當它最害怕聲、光和紅顏色。一天晚上,“年”又出來吃人了,他在一家人門口看見這家人正在用竹子搭起的火堆取暖,燃燒的竹子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把“年”給嚇跑了,人們興高采烈地歡呼起來。這就是過年貼對聯、放鞭炮的習俗。
這就是我的家鄉過年時有趣的習俗。
篇3
臘月除了叫蠟月,還有涂月、季冬、末冬、殘冬、暮冬、嘉平月等稱呼。在我國,春夏秋冬都有祭祀活動,那么你知道臘月二十三是什么日子嗎?小編就給大家解答一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歡迎閱讀!
一、臘月二十三是什么日子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又稱小歲、小年夜,是相對大年(春節)而言的。因地域的差異,各地過小年的日期不盡相同,大部分地區在臘月二十四日過節。北京、河南等地區臘月二十三日過節。東漢崔富(同“實”)《四民月令》記載:“臘月日更新,謂之小歲,進酒尊長,修賀君師。”清代姚興泉《龍眠雜憶》記安慶桐城縣(今屬安徽)臘月過小年的情景:“二十四晚,設酒醋以延祖先,自密室達門面,內外洞澈,燈燭輝煌,而花炮之聲達于四巷,幾與除夜無異,士人謂之小年。”民間對小年相當重視,因而形成很多習俗。
二、臘月二十三習俗有哪些習俗一:祭灶
祭灶也就是祭灶神,也可以說“接神”,臘月二十三那天,相傳是灶王爺回天上的日子,如果你能夠誠心誠意,準備諸多祭品供奉灶神,那么灶神會高高興興的回到天上,然后稟告給玉帝你的優良事跡,還會多幫你美言幾句,賜予你好的生活。
習俗二:掃塵
祭灶神之后,就是人們開始準備過年的日子,過年前要把房子里里外外都打掃一遍,所以臘月二十三這天是掃塵的頭一天,臘月二十三直到除夕的掃塵日子都是“掃塵日”,也叫做迎春日。掃塵就是把家里弄的亮亮堂堂,然后才好迎接新年的到來。
習俗三:吃灶糖
灶糖是供奉灶王爺的祭品,相傳灶糖能夠讓灶王爺嘗到甜甜的味道,這樣才好在玉帝面前說好話,而且人們吃過灶糖之后也能祈求來年的生活能夠甜甜蜜蜜。
習俗四:剪窗花
剪窗花是為了過年而做準備,窗花明艷美麗,能夠為家里增添喜氣,而且窗花圖案多種多樣,張貼起來好不漂亮。
習俗五:寫春聯
寫春聯也是臘月二十三的習俗之一,春聯是春節必貼的東西之一,多為福祿吉祥等寓意,張貼春聯是表達對新的一年能夠財源廣進,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
三、臘月有哪些習俗臘月初八
這一天被稱作“臘八”,即臘八節,最有名的就是“喝臘八粥”。關于臘八節的由來有非常多的傳說,其中之一是,傳說上古五帝之一顓頊氏的三個兒子死后化為惡鬼來專門嚇小孩子,偏偏這些惡鬼就怕被紅豆打,于是就有了“赤豆打鬼”,后來臘八這天人們就用紅豆煮粥。
臘月二十三
這一天是灶王爺上天匯報這一年來家庭情況的日子,家家戶戶都在這天晚上送灶神,吃灶糖,傳說古人們為了不讓灶王爺在玉帝面前亂說話,就準備很多灶糖給灶王爺,用糖黏住他的嘴,希望他在匯報時為自家多美言。
臘月二十四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打掃家里的灰塵,有“撣塵掃房子”的習俗,因“塵”和“陳”諧音,所以有“辭舊迎新”的寓意。當然古代家具造型復雜,還都用柴火燒水煮飯,所以家中灰塵還是比較多的,可想而知家家戶戶都賣力打掃屋子時的場景有多熱鬧。
臘月二十五
這一天要吃豆腐,“腐”同“福”,所以有“接福”的意思。當然這個習俗現在比較少人知道,取而代之的是在門、窗戶上貼倒福,也有接福之意。
臘月二十六
這一天是“磨刀霍霍向豬羊”的日子,在古代過年是一定要吃肉的。即使再窮的人家都要做一點兒紅燒肉來吃,因為“肉”寓意“富裕”,表達了認為對來年紅紅火火、富裕吉祥的美好祝愿。
臘月二十七
這一天是專門用來上街置辦年貨的日子,即使那些在臘月二十六沒來得及殺豬羊的家庭,二十七也得在街上買到過年時要用到的肉類、果蔬和其它用品,所以這一天的集市會非常熱鬧。
臘月二十八
這一天古代人就要開始做各種花色樣式的糕點、饃餅了,不同于現代人有發酵粉這種神器,古代人只有老老實實的等著面粉自己發酵,所以得等上好幾天時間,這天開始制作的發面會在正月初一派上用場。
臘月二十九
臘月二十九是除夕前最忙的一天,這一天除了要確定過年時需要準備的各種衣事祭品外,還需要上墳祭拜祖先。當祭拜完祖先過后,緊張而豐富的除夕節前準備活動就暫時圓滿落下帷幕了。
大年三十
篇4
年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國古代的門神畫,據漢代的典籍記載,當時民間就有在門上貼神仙畫像的習俗了,這里面還有著傳說故事呢!
傳說有名為神茶、郁壘的兩兄弟,他們的職業非常酷,是負責監督百鬼,發現危害人間的鬼怪就抓起來處理掉,可謂“猛鬼克星”。于是人們就把他倆的畫像貼在門上,希望可以辟邪、保平安。另外一名傳說中著名的抓鬼英雄鐘馗也是門神畫上的常客。
除了傳說中的人,也有真實的歷史人物出現在畫中,干起門神的活兒,唐朝大將秦叔寶和尉遲敬德就是上鏡率最高的兩位。為何要選擇畫他們呢?這里面也有故事:話說唐朝年間,有位龍王違反天規,天帝降旨斬首,命令人間宰相魏征充當劊子手。龍王嚇得去唐太宗的夢中央求,希望在行刑之日唐太宗可以拖延一下魏征,自己好跑路,太宗同情地答應了。到了那天,唐太宗邀魏征下棋,讓他無法脫身。可在棋局之上,魏征居然睡著了,元神出竅,還是把龍王干掉了。死掉的龍王也不甘心,魂魄跑來找太宗算賬,把太宗嚇得失眠,只好請秦叔寶和尉遲敬德兩位將軍幫他守門,龍王畏懼兩位將軍的威嚴,不敢再來騷擾。可是天天晚上讓兩位將軍值班也不是辦法,太宗就畫了二位將軍的像,貼在門上,這個形式逐漸流傳到了民間。
隨著印刷技術的發達和春節慶祝活動的豐富,門神畫的題材也豐富起來,不再只是幾個嚇唬鬼的兇巴巴的大漢,各種風俗活動、仕女圖、娃娃等題材都被畫了上去,表達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憧憬,也就逐漸演變成祈福和裝飾的年畫了。
我國各地對年畫的稱呼各不相同,蘇州叫“畫張”,浙江叫“花紙”,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有趣的是,各地年畫反映出的內容也不同,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什么傳統戲曲、民間故事、新聞軼事,題材豐富,對研究當地民俗很有參考價值。千百年來,年畫不僅是過年時候的一種裝飾,更是文化的傳承。如果將某地的年畫搜集起來,簡直就是一部生動的民間百科全書。
小小的年畫講究卻不少,因畫幅的大小有不同的稱謂,整張大的叫“宮尖”,一紙三開的叫“三才”,六月前的作品叫“青版”,七月后的叫“秋版”。根據印刷工藝分,又分木版年畫、水彩年畫、膠印年畫等等,最傳統的是木版年畫。
民間木版年畫的體裁很多,也很講究。門神的年畫是專門貼在院門上的,而且根據門神的分工,還要細分為貼在大門、二門、后門或閨房門上。神像的年畫還有灶王神、天地神、倉房財神,甚至貼在牛棚馬圈上的車馬神。“中堂”貼在客廳,“月光”貼于窗旁,“斗方”則貼在箱柜上,真是各有規矩。總之,過年時,屋里屋外,院內院外,各個角落都貼得紅紅火火,花花綠綠,既表達出了主人的心愿,又布置烘托了節日氣氛。
我們還特別邀請到了山東攝影家協會的張曉和王奎樂叔叔,讓我們跟隨他們的鏡頭去看看這門流傳百年的技藝吧,一幅美麗的年畫是如何在能工巧匠的手下誕生的呢?
年畫的制作
這里是美麗的山東楊家埠,這里的木版年畫制作簡單,工藝精湛,色彩豐富,分為勾描、刻板、印刷三道工序。
1.勾描
也就是設計圖稿,用柳枝木炭條與香灰作畫,稱為“朽稿”,然后在朽稿的基礎上完成正稿。
2.刻板
將設計好的圖案反貼在梨木上,雕刻出線板和色板。每張畫板都有一張正板,用來印線條和輪廓,另外還有若干副板,用來套色。
3.印刷
篇5
教材分析
教學內容: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小學美術第一冊《過年了》,屬于綜合探索領域。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過年了》就是引導學生從生活入手感受過新年的氣氛,并引導學生利用身邊的各種材料模擬過新年的生活場景,如做花饃,蒸花糕,剪窗花及新年娛樂等。因此,教師可以有針對性的選擇一個部分進行教學,
也可以有機的結合各種場景進行綜合性的體驗活動。
教學方式、手段:
本課注重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的傳承,貼近兒童的生活。需要營造一個具有民族特色和過年氛圍的教學環境。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兒歌、故事入手,將示范性教學技術環境與傳統教學相結合,使用多媒體課件演示輔助教學。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多媒體化、交互性強的特點,利用文本、聲音、圖像、視頻等多種信息,合理的創設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作熱情
學情分析
學生情況:
一年級的同學,對傳統文化和過年的民俗還處在被動感知的階段,有一定的認知但未形成體系,還不太會區分那些民俗是過年特有的,不同的地域有什么不同點過年習俗。所以,需要教師多給他們提供信息,創設環境。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利用身邊的各種材料,動腦筋想辦法進行制作菜肴拼盤裝飾與環境布置。
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布置新年家庭環境,模擬過新年的情景。
情感與價值觀目標:學生學會合作,并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有選擇的進行活動及解決學生作業過程中技術上的問題。
教學難點:
學生自選材料進行室內環境布置與置辦年夜飯。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過新年的音樂與錄像資料,彩紙、剪刀、膠水、筆墨宣紙、蔬果實物等。
學生準備:彩泥、彩紙、剪刀等。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一、導入階段
(1)
同學們,今天你們的課前準備做得真好,為了表揚你們,請你們聽一首兒歌: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燉羊肉;
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談話
:同學們,這首兒歌說的是什么節日呢?(春節,又叫過年
教師在紅紙上用毛筆板書課題:過年了(作為對聯的橫批)
設計意圖:兒歌導入,激發學習興趣。學習民族習俗。以傳統的方式展示課題,顯示教師的基本功。
二、講授新知
(1)同學們,你們知道年的來歷嗎?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播放課件《年的來歷》)
談話:看了動畫片,請問傳說中的年是什么呢?(是怪獸)為什么要掛燈籠,放鞭炮?(為了趕走年)
總結:這其實只是傳說而已,今天的人們過年更多的是為了表示喜慶、團圓和對來年的祝福!
(2)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全國各地的人們是怎樣過年的(播放課件2,展示不同區域人們的過年習俗。)
談話:看了PPT你了解到,全國各地的人們是怎樣過年的?你的家鄉有哪些過年習俗?讓學生說一說自己說知道的過年習俗。
總結:我們國家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過年習俗,但總的來說,大同小異,都有著去舊迎新,為來年納福的涵義。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明白年的來歷,豐富對“年”的認識。帶領學生逐漸進入情境。
(3)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過一個喜慶,豐盛的新年。看,何老師為過年準備了那些年貨呢?一一向同學們介紹對聯。(對聯包括上聯下聯和橫批,右邊為上聯,左邊為下聯。
燈籠,倒福,(福要怎么貼?讓學生貼)窗花,投影展示有代表性的年夜飯(年年有余,湯圓,餃子。年年有余:問生,這是什么菜?你們家的團年飯里有這道菜嗎?年年有余的余通剩余的余,意寓來年糧米滿倉,富裕有余。湯圓:代表團團圓圓,合家歡樂。餃子:我國北方代表性的過年食品,人們往往把硬幣等好彩頭包在餃子里。)——邊介紹邊掛燈籠、貼福貼對聯貼窗花等。)
設計意圖:引入新課,創設年的氛圍。
(4)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究制作方法。
a
讓學生分析老師出示的“年貨”的制作方法。
b重點講剪窗花的過程:折--畫--剪--打開--貼。學生看微課,學習具體方法,介紹并出示代表性的圖案與設計方案。這是什么?誰來把它貼到合適的位置?真好看,窗花怎樣剪?讓我們一起進入微課堂時間吧。(用微課向學生講解剪窗花的過程與方法。)微課學習后,請學生回憶剪窗花的步驟,教師板書。
c和同學們一起研究彩泥做團年飯的方法,擰、捏、搓、壓、揉。(我們中國人的團年飯講究色香味俱全,既要形式美又要顏色搭配美),學習基本的泥塑方法并在投影儀下示范制作。
d用教師范作把教室裝扮起來,使教室具有節日氣氛。
5)
動手制作。
談話:以前都是大人們忙過年,今天我們也來開動腦筋,動手制作,剪窗花,包餃子,把我們的教室布置得充滿了節日氣氛,大家一起來體會參與的快樂,過個開心年吧!
a學生選擇制作項目,進行制作,教師巡視輔導。
b對學生制作時出現的共性問題進行講解,提示。
三、展示與評析階段
采用吃團年飯的形式,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讓學生圍桌而立,(請最先停下來的同學來做客)并對團年飯進行評價。再讓學生以挑窗花的形式,對窗花進行評價。之后再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創作思路、制作方法和感受。
設計意圖:為學生的自評,互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
四、拓展階段
(播放課件兒歌《新年好》)
活動中結束:在倒計時的鐘聲中,孩子們盡情歡歌!隨著課件,一起唱兒歌《新年好》,律動中結束新課。
設計意圖:創設歡樂的過年氛圍,同學們盡情體會新年到來的喜悅感受節日的美好,對所學的知識留下難忘的印象。
作業要求
1、學生選擇一樣“年貨”進行制作;
2、把自己制作的作品展示到展示區。
教學評價
教學環節設計巧妙,安排合理,教學手段多樣而富于變化,能創造性發揮多媒體教學手段,比如:投影儀下進行展示等。整節課注重創設環境,使學生身臨其境,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參與與創作熱情。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作品富有創意,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一年級的孩子,在回答問題是應及時給予鼓勵,并明確指出不足,給予學生清晰的指向。
篇6
過年為什么有壓歲錢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著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于漢代。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斗劍、星斗等。
唐代,宮廷里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并沒有這一習俗。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不少原來屬于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到了明清時期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所以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
民國以后,方孔圓錢基本取消,則演變為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意為“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
貨幣改為如今的紙幣后,家長們喜歡選用號碼相聯的新紙幣賜給孩子們,因為“聯”與“連”諧音,預示著后代“連連發財”、“連連高升”,這種送連號錢給晚輩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壓歲錢的來歷壓歲錢是漢族的傳統年俗,一般在新年倒計時由長輩將錢裝在紅包內給晚輩。壓歲錢有很好的寓意,通常認為有辟邪驅鬼,保佑平安。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在漢代,當時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些錢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而是一種佩戴的錢幣形狀的避邪品。壓歲錢的的來歷有兩個寓意,一種為壓“祟”。祟是傳說中的小妖,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來害熟睡的孩子,傳說有人年夜飯后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放在孩子的枕邊,以此助孩子把祟嚇退,因此得名為“壓祟錢”。
還有另一種說法為“壓驚”。傳說古代有一種兇獸叫“年”,每隔365日后之夜就會出現,讓人非常害怕。人們最開始用食品來安慰在驅趕“年”時受到驚嚇的孩子,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演變為以貨幣代食物,至宋便有“壓驚錢”。
壓歲錢最開始并不是真的給錢,而是給像錢一樣的象征性東西,以起震懾作用,隨著長輩在過年時包一塊大洋給子女的情形出現,壓歲錢的意義才發生重大改變。從此以后,壓歲錢的辟邪去魔的說法逐漸結束,演變成了希望晚輩步步高升等美好勵志的寓意。但依舊有希望晚輩能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平平安安的祝愿。
壓歲錢的意義傳統的年俗給壓歲錢是希望能鎮惡驅邪。因為古時候的人們認為孩子最容易受到鬼祟的侵襲,所以要用壓歲錢來幫助壓祟,“歲”與“祟”諧音,希望得到壓歲錢的孩子能平平安安的度過一年。
篇7
我的家鄉過春節時有很多習俗。每年到要過年的這一個月,就成為臘月。臘月里的每一個節氣都和過年有關系。
臘月初八的這一天,就是喝臘八粥的日子了。這一天每家都要做一種粥,而且都要在粥里放八樣東西,有紅豆、綠豆、江米、麥仁、黑米、蓮子和百合,還有好吃的葡萄干,熬出來的粥稠稠的、甜甜的,好吃極了!不但要喝粥,每家還要泡臘八蒜呢!聽老人說,喝了臘八粥就要花錢準備年貨了。
到了大年三十這一天,要貼紅紅的對聯和放長長的鞭炮。知道為什么要貼對聯、放鞭炮嗎?傳說,有一個叫“年”的頭生獨角、兇猛異常的怪獸,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就要出來搗亂,奪走了很多人的性命。但它最害怕聲音和紅顏色。一天晚上,“年”又出來吃人了,他在一家人門口看見這家人正在用竹子搭起的火堆取暖,燃燒的竹子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把“年”給嚇跑了,人們興高采烈地歡呼起來。這就是過年貼對聯、放鞭炮的習俗。
這就是我的家鄉過年時有趣的習俗。
重慶開縣漢豐一校一年級:周晏齊
篇8
夕是怪獸,除夕實際上就是 除掉“夕” 的意思。也有習俗將“夕”稱為“年獸”。所以,年和夕,都是一只怪獸,說法不同而已。
年獸又稱年,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惡獸。相傳古時候每到年末的午夜,年獸就會進攻村子,凡被年獸占領的村子都遭受到殘酷的大屠殺,頭上的犄角就是屠殺武器。屠殺結束后,年獸會吃掉所有人的頭顱。為了防止有人詐尸或僥幸逃脫,年獸假裝離開村子后折回來屠殺幸存者,甚至讓村子發生劇烈的晃動。就連嬰兒、孩童都難以幸免。人們利用年獸怕紅色、怕巨響、怕火光的三大弱點,放爆竹,貼門聯,驅趕年獸的進攻。另一種傳說是為了除夕,人們得到了叫做“年”的神仙的幫助,趕走了“夕”,因此有除夕和過年的說法。
(來源:文章屋網 )
篇9
在過去,人們期待的年是從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的,年的韻味正式融入大家的生活中。說起小年,有很多傳說,一般家庭是要進行祭灶來詮釋年的韻味,表示過年的開始。
在千年悠久文化傳播下,年的韻味雖然有些改變,但還是有一些傳統觀念主導著人們的意識。例如,過小年時燃放鞭炮表示慶賀,吃水餃恭賀新年到來,這種習俗南北方不同,但意義是一樣的。過小年,一家人商量著年的過法,張羅著年貨的置辦,給孩子們增添新衣,打掃房舍清潔室內外衛生……特別是晚飯后,鄉村的家庭主人仍要以傳統的方式祭祀灶王爺,打發諸神回歸天堂述職。為求新年有新的發展,怕神靈回去說瞎話,買些麻糖涂抹在灶王爺諸神口上,讓他們回到天堂說些吉祥的話語,說出的話有甜甜蜜蜜的味。這種作法一般在老年人身上常常表現出來,而年輕人一般不再理睬這些神話般事情。但是,從這一天開始,整個家庭步入年的籌備中,開始布置家園,把一年的塵土清掃一干二凈,把家園裝點的煥然一新,讓新年的氛圍渲染,紅紅火火,熱熱鬧鬧,年的韻味充滿整個家園。
過了農歷臘月二十三小年,中華大地沉浸在年的熱潮中,一切活動以年為中心開展,全民投入過年的浪潮中,把萬里江山裝點的異常絢麗,市場各種年貨琳瑯滿目,應有盡有。過年,最為開心的則是那些孩子們,選擇著自己心愛的物品,特別是鞭炮類東西,各種花炮買了一大堆,為除夕夜晚做準備;而女孩們則選擇著鮮艷的服飾,打扮著自己,讓青春年華綻放出光華。年是為小孩創建的,過年有小孩才熱鬧非凡,年味才會十足。不管一年經濟效益如何,過年時,一家人總會盡情地分享年節帶來的喜悅,把整個家庭成員的心情調整到最佳狀態,讓和諧和睦的氛圍充盈家庭內外,喜氣洋洋,歡歌笑語,表達著一家人對新年的慶賀。
中國的農歷春節與西方的圣誕節相媲美,有著一樣的韻味。一年一度的慶典,給人們精神境界增添了無窮的樂趣。過年,顧名思義,就是辭舊歲迎新年。一夜分兩年,一夜間長一歲,代表著年輪的延伸。小孩為長一歲而歡欣鼓舞,喜上眉稍,呈現出興奮異常的激越情感;老年人輕輕地唉嘆:又老了一歲,表達著對時間的留戀;中年人則是籌劃著新的計劃,為壯大家園而躍躍欲試,信誓旦旦,大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氣魄,在新的一年大展宏圖,把整個家庭推上騰飛的列車,期盼早日奔向小康社會,生活再登上新的臺階……年的腳步不管人們怎么急,仍保持著勻速姿態向前邁進的,一天一天來臨,又一天一天過去,時間的車輪無休止地遵循著自我的法則有序的運行著,從來不為人的情緒而改變。
傳統的春節即將來臨,放下手中的忙碌工作,放松一下緊張的神情,張羅著過年吧!小年過去,大年指日可待,錢多錢少無所謂,一家人歡歡喜喜,團團圓圓,過一個祥和快樂的春節是中心目的。愿天下所有家庭龍年大吉大利,心想事成,一帆風順!
篇10
春節來到了!
大街上的樹上掛著橫幅。上面寫著:“祝全國人們平平安安回家,快快樂樂過年。”家家戶戶大紅燈籠高高掛,一束束彩旗插在郁郁蔥蔥、密密麻麻的草叢里紅的、黃的、藍的 、粉的、綠的、、、、、、每到晚上燈籠中間的燈泡就會亮起來,像深夜里幾顆璀璨的明珠。是幸福和團圓的代表,家家戶戶門前掛上了一副對聯兒,上面寫著:“壯志興家家富貴,雄心創業業輝煌。”你知道為什么人們都開燈嗎?有這么一個傳說:每到除夕夜的時候,天上的祖先就會降落到人間,看看人們過年過得怎樣。三天不能掃地,因為人們怕給祖先弄臟衣服。許許多多小朋有上街買鞭炮,買好了就放。劈里啪啦,劈里啪啦!響個不停。過年那么好玩,得放煙花,我就叫媽媽一起和我去街上買。我們買了喜羊羊、甩炮等。買好了正好是傍晚了,我就和媽媽一起抬著頭看著天空!“砰、砰、砰、、、、、、”的聲音 就像在敲鼓。我我們倆開心的笑了 !它也像美麗的鮮花,顏色各異、形態不同可漂亮了。“看那有朵粉紅色的百合花,那有一朵黃色的看那又有一朵紅色的玫瑰花、、、、、、。” 我說。媽媽點了點頭,沒有說什么。
你知道為什么人們春節都放鞭炮嗎? 因為古時候有一個怪物他叫“年”兇惡無比。除夕就下山吃人,人們紛紛逃竄,有一個老爺爺,他告訴老婦人。年最怕火光、鞭炮。最后人們放鞭炮把年趕走了。
過年還要穿紅衣、掛紅福字、掛中國結、、、、、、快過新年時人們還會把家里打掃的干干凈凈、一塵不染,掛上彩燈、走親串友道喜問好可熱鬧了。
我喜歡過年,喜歡放鞭炮!喜歡聽年的故事,更喜歡和其他小朋友們嬉笑打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