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音樂范文

時間:2023-03-14 23:16: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過年音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過年音樂

篇1

It was a testament to Gaga’s ability to reinvent herself. But The Sound of Music is just as adept at moving with the times. The events that inspired the film took place in Austria in the 1920s and 1930s. Maria von Trapp8)’s memoir of those events was published in 1949, and was turned into a stage musical by Richard Rodgers9) and Oscar Hammerstein II10) 10 years later. Then came the film. It premiered in 1965, just a few months before The Beatles’ second film, Help! But although we think of The Beatles as dominating the Swinging ’60s, it was The Sound of Music that was the Oscar-winning smash11)―and its soundtrack album was the UK’s best-selling LP12), not just in 1965, but in 1966 and 1968.

In an effort to understand the film’s eternal appeal, I thought I should rewatch it on DVD. But then a question struck me: Had I ever actually watched it in the first place? I knew I’d seen excerpts from it on clip shows over the years, and I had hazy memories of catching some of it on television on a rainy Sunday afternoon, but I wasn’t sure that I’d ever watched it from start to finish. And I suspect I’m not the only person in that position. We’ve all seen so many snippets13) and parodies that The Sound of Music is a part of our lives whether we’ve watched it or not. We can hum along to the title song, not to mention “Do-Re-Mi14)” and “Climb Ev’ry Mountain.”

Most of us can have a stab at15) summarising the plot, too. A hearty trainee nun called Maria (Julie Andrews) is hired to look after the seven von Trapp children in a Salzburg schloss16). She goes on to thaw17) the heart of the children’s widowed father (Christopher Plummer). But what else happens? Apart from the few scenes and the many songs that are burnt into our brains, what exactly does The Sound of Music entail?

The short answer is: not a lot. What surprised me when I finally watched the film last month was that if you’ve seen bits and pieces of it, then you’ve pretty much seen the whole thing. True, the von Trapps have to flee from the Nazis in the last half-hour―a sequence which is almost entirely separate from everything beforehand―but otherwise, there’s not much that happens.

Going for a Song

It’s certainly not a film to watch for its narrative twists and turns. How does Maria win over the hostile von Trapp children? With one rendition18) of “My Favourite Things.” What convinces Captain von Trapp that she is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his offspring? A performance of “The Lonely Goatherd19).” And what convinces the audience that the captain has been influenced by Maria? A recital of “Edelweiss20).” Compared to the elaborate musicals that made Andrews a star of stage (My Fair Lady) and screen (Mary Poppins), The Sound of Music is more of a concert than a film―a series of catchy Rodgers and Hammerstein numbers linked by some crisp repartee21). But that isn’t a criticism. The fact that The Sound of Music resembles a greatest hits album could be the key to its record-breaking success.

“In many ways, The Sound of Music follows the classic musical structure that highlights its musical numbers over plot,” says Professor Caryl Flinn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uthor of a new British Film Institute guide to The Sound of Music. “Cinema scholars in fact have grouped musicals along with horror films for that reason―storylines aren’t generally what draw people in to watch these genres. In horror, it’s all about getting to the next scare; and in musicals, it’s all about getting to the next song. With The Sound of Music, songs are the real anchor for audiences’ feelings.”

It’s the film’s concentration on its peerless22) songs which accounts for the Sing-a-long Sound of Music phenomenon. In 1999, London’s Prince Charles Cinema started screening it every Friday evening, and encouraged audiences to dress up as the characters. The format has since been exported to cinemas all around the globe. The song-based structure also helps to explain why the film is a television fixture. From a TV station’s point of view, the songs make The Sound of Music easy to chop up into advertising-friendly chunks. From the viewer’s perspective, you can switch it on halfway through, and you won’t have any difficulty picking up the story.

“Restraint and Reserve”

And it isn’t just the plot that has been stripped back to basics. The film’s director and screenwriter, Robert Wise23) and Ernest Lehman, made West Side Story24) in 1961, but while that musical bursts with heightened colours and balletic dance routines, The Sound of Music has almost no choreography25) beyond some decorous waltzing, and no visual flair beyond the scenic shots of sunny Salzburg. “There is so much restraint and reserve in The Sound of Music,” says Professor Flinn. “I think it reflects the production team’s desire to go for simplicity and sincerity, and not risk courting anything too over-the-top or kitschy26).”

Given that Plummer has spent decades decrying the film’s sickly sweetness, it might seem strange to hear it described in terms of simplicity and restraint, but Professor Flinn could be on to something. The Sound of Music may feature a goat-based puppet show and a gaggle27) of children in matching clothes made out of curtains, but Wise and Lehman actually diluted28) the stage play’s syrupy29) sentimentality: They skip from song to song without dwelling on any of the von Trapps’ triumphs or tragedies. None of the children gets the chance to be too annoying; none of the romance is allowed to become too cloying30). Andrews yomps31) through proceedings with no-nonsense briskness; Plummer stands back and observes them with a wry32) twinkle in his eye. Even the ending is restrained by today’s standards. We see the von Trapps hiking over the mountains and away from the Nazis, but there are no captions detailing what happened to them next, and no photographs of the real family. You can bet that if The Sound of Music had been made in 2015, it would have had both.

Plummer himself has come to acknowledge that the film is less mawkish33) than it might have been. As he says in an interview in the current issue of Vanity Fair, the director “did keep it from falling over the edge into a sea of treacle34).” He’s right. The Sound of Music may be on the very edge of that treacly ocean, but it never quite falls in, and it’s this miraculous balancing act that keeps us watching, even after 50 years. Just ask Lady Gaga.

不必關注尼爾?帕特里克?哈里斯的內褲,也不必在意帕特麗夏?阿奎特發表的政治性言論。在今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Lady Gaga獻唱時才是最引人注目的一刻:為了慶祝影片《音樂之聲》上映50周年,她演唱了片中的歌曲串燒。誰能預料到這樣的一幕呢?舞臺上,這位曾以一身“生肉裝”亮相的前衛電子流行樂歌星如今身著一襲O@作響的白色禮服長裙,用清晰的英國口音大聲演唱《我最心愛的東西》這首歌。

這段表演證明了Gaga變換風格的能力。但《音樂之聲》也同樣歷久彌新。影片的靈感源自20世紀二十與三十年生在奧地利的一段往事。瑪麗亞?馮特拉普記錄這段往事的回憶錄于1949年出版。十年后,書中的內容被理查德?羅杰斯和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改編成音樂劇搬上舞臺,之后又被拍成電影。影片于1965年首映,只比披頭士的第二部電影《救命!》早上映幾個月。雖然我們認為披頭士是“搖擺的60年代”的主宰者,但在當時,引起轟動并摘得奧斯卡桂冠的卻是《音樂之聲》。這部電影的原聲專輯是當年英國銷量最高的密紋唱片,不只是在1965年,1966年和1968年也是如此。

為了了解其恒久魅力究竟何在,我覺得自己應該用DVD再重溫一下這部影片。但此時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首先,我到底真正看過這部電影沒?我知道,很多年來我都是在片段集錦中看到過這部電影的選段。我也隱約記得,在某個下雨的周日午后,我曾在電視上看過影片的一部分。但我無法確定自己是否曾經從頭到尾看過。而且我懷疑,不止我一個人屬于這種情況。《音樂之聲》的零星片段和戲仿表演我們都看得太多了,所以無論我們是否看過這部電影,它都已經化作了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們能隨著影片的主題曲一起哼唱,更別說《哆來咪》和《攀越群山》了。

而且,我們大多數人都能試著總結出影片的故事情節。一位名叫瑪麗亞的熱情友好的見習修女(朱莉?安德魯斯飾)受雇來到薩爾茨堡的一座城堡,照顧馮特拉普家的七個孩子。在此期間,她逐漸融化了孩子們那鰥居的父親(克里斯托弗?普盧默飾)的心。但除此之外還有什么嗎?除了烙印在我們腦海中的少數鏡頭和大量歌曲之外,《音樂之聲》到底講了些什么呢?

答案簡而言之就是:沒講太多。上個月,當我終于看完這部影片之后,我才吃驚地發現,如果你零零星星地看過電影的片段,那你差不多已經看完整部片子了。沒錯,在影片最后的半小時里,馮特拉普一家必須逃離納粹的掌控―這段插曲與前邊的所有情節幾乎完全割裂―但除此之外,影片沒有多少情節了。

我為歌狂

這部電影的看點顯然不是情節的跌宕起伏。瑪麗亞是如何贏得對她懷有敵意的馮特拉普家孩子們的喜愛的?因為演唱了一首《我最心愛的東西》。是什么讓馮特拉普上校相信她會給孩子們帶來正面的影響?通過一場《孤獨的牧羊人》的演出。又是什么讓觀眾相信上校受到了瑪麗亞的感染?憑借一曲《雪絨花》。比起那些使安德魯斯成為舞臺明星和電影明星的情節復雜的舞臺劇(《窈窕淑女》)和影片(《歡樂滿人間》),《音樂之聲》不像一部電影,倒更像是一場音樂會―用簡潔干脆的機智妙語將一首首由羅杰斯和漢默斯坦創作的朗朗上口的歌曲串聯起來。不過,這可不是對它的批評。《音樂之聲》就像是一張最受歡迎的暢銷專輯,而這或許正是它取得空前成功的關鍵。

“在很多方面,《音樂之聲》遵循了音樂片的經典結構―重音樂,輕情節,”英國電影協會新版《音樂之聲》電影指南的作者、密歇根大學教授卡瑞爾?弗林說,“事實上,電影研究者們將音樂片和恐怖片歸為一類―因為吸引觀眾前去觀看這兩種類型片的通常不是它們的故事情節。對于恐怖片,觀眾期待的就是下一個嚇人的場面;而對于音樂片,觀眾期待的就是下一首歌。看《音樂之聲》時,片中的歌曲才是觀眾真正寄托情感的所在。”

正是由于片中匯集了多首無與倫比的歌曲,所以才出現了“《音樂之聲》大家一起唱”的現象。1999年,位于倫敦的查爾斯王子影院開始在每周五晚放映該片,并且鼓勵觀眾扮成片中角色的樣子。此后,這種形式被全球多家影院效仿。該片以歌曲為主的架構也有助于解釋其為何經常在電視上播出。從電視臺的角度出發,《音樂之聲》中的眾多歌曲使得它很容易被分成幾個段落,方便插播廣告。而從觀眾的角度看來,你即便是從中間開始看,也可以毫不費力地跟上故事的節奏。

“克制兼含蓄”

影片中被簡化處理的不只是故事情節。該片導演羅伯特?懷斯和編劇歐內斯特?雷曼曾在1961年拍攝音樂片《西區故事》。那部電影色彩濃烈,片中有很多優雅的舞蹈段落。而在《音樂之聲》中,除了幾段端莊、優美的華爾茲之外,幾乎沒有什么舞蹈場面;除了薩爾茨堡陽光明媚的風景鏡頭,也沒有華麗的視覺效果。“《音樂之聲》非常克制和含蓄,”弗林教授表示,“我認為,這反映了制作團隊追求樸素、真誠的愿望,而不是冒險謀求過于夸張或矯揉造作的風格。”

鑒于普盧默幾十年來一直批評這部電影甜得發膩,現在聽到有人用樸素和克制這樣的詞來形容它似乎有些奇怪,但弗林教授也許說到點子上了。雖然《音樂之聲》中有一場山羊木偶表演,還有一群穿著用窗簾做的相同花色衣服的嘰嘰喳喳的孩子,但是懷斯和雷曼確實對舞臺劇中過于煽情的內容做了淡化處理:他們沒有過多著墨于馮特拉普一家的悲喜,而是很快地從一首歌跳到另一首歌。孩子們沒有機會變得太煩人,片中的愛情也沒有機會變得過于甜膩。安德魯斯明智又輕快利索地處理著每一件棘手的事,普盧默則在一旁用啼笑皆非的眼神看著他們。按照今天的標準,就連影片的結尾也表現得很克制。我們看著馮特拉普一家徒步翻越群山,逃離納粹的魔爪,但是并沒有出現字幕詳細說明他們接下來遇到了什么,也沒有任何現實中馮特拉普一家的照片。如果《音樂之聲》拍攝于2015年,上述兩項內容一定都會在影片中出現。

普盧默本人后來也承認,比起其他可能出現的結果,《音樂之聲》不算太煽情。他在接受最新一期《名利場》雜志采訪時表示,導演“的確避免了讓影片跨越界限,墜入一片甜膩膩的海洋”。他說得沒錯。《音樂之聲》也許正處在那片甜膩膩海洋的邊緣,但它從未真正陷入其中。正是這種對平衡的神奇拿捏才讓影片在問世50年之后依然吸引著我們。問問Lady Gaga就知道了。

1. Neil Patrick Harris:尼爾.帕特里克.哈里斯(1973~),美國演員、主持人,第87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主持人,曾在頒獎禮上只穿一條白色底褲上臺,惡搞電影《鳥人》(Birdman)中的情節。

2. Patricia Arquette:帕特麗夏.阿奎特(1968~),美國演員,憑借其在電影《少年時代》(Boyhood)中的表演獲得第87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在發表獲獎感言時,帕特麗夏發表了幾句關于女性權益和同工同酬的言論,其中的某些不當言論引起了邊緣群體的爭議。

3. medley [?medli] n. 歌曲集錦;音樂串燒

4. swish [sw??] vi. 唰地快速移動

5. belt out:大聲唱

6. My Favourite Things:《我最心愛的東西》,《音樂之聲》中的著名插曲,歌曲風格活潑、跳躍,富于親和力。

7. cut-glass:發音清楚的

8. Maria von Trapp:瑪利亞?馮特拉普(1905~1987),《音樂之聲》女主人公Maria的原型。

9. Richard Rodgers:理查德?羅杰斯(1902~1979),美國作曲家,代表作為《音樂之聲》。

10. Oscar Hammerstein II: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1895~1960),美國著名音樂人、音樂劇制片人、導演,曾同理查德?羅杰斯合作,兩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

11. smash [sm??] n. 轟動的演出(或劇目、歌曲等);巨大的成功

12. LP:密紋唱片

13. snippet [?sn?p?t] n. 零星片段

14. Do-Re-Mi:《哆來咪》,《音樂之聲》主題曲之一,著名的音樂啟蒙樂曲,旋律簡單,內容活潑,是Maria教給孩子們的第一首歌。

15. have a stab at:嘗試做(尤指以前未做過的事)

篇2

英國15歲少年凱爾?納什?貝克患有一種罕見的“通感癥”(又稱“聯覺”),每當他聆聽不同的音樂時,他不但能夠聽到悠揚的樂聲,并且腦海中還會“看到”不同音符的顏色。如果演奏的是舒緩的音樂,凱爾就能“看到”不同層次的綠色;如果演奏的是節奏激烈的樂曲,即使凱爾閉上眼睛,也如同置身于彩燈閃爍的絢麗舞臺。不過,能夠“看到”音樂顏色的神奇本領也使凱爾對音樂產生了濃厚興趣,并使他只用3年時間就自學成才,成了一名前途無量的鋼琴天才。

哥倫比亞藝術家用鞋帶作畫

乍一看,這幅漂亮的圖畫可能和普通美術作品都一樣,但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它竟然是用鞋帶制作的。這幅畫的作者是47歲的哥倫比亞藝術家費德里科?烏里布,他用鞋帶“畫”出很多精美的作品。不過這些作品的制作相當費時費力,烏里布需要精心考慮每根鞋帶的位置,并把它們釘在帆布上,一幅鞋帶畫有時得花一個月時間才能完成,而最難的地方就是編織。”

烏里布在闡述自己的藝術理念時說:“我的作品關注的是各種物質存在的可能性,用不同的眼光看待日常物品。對我來說,所有的物質都一樣,都能用于藝術創作。我們面對的挑戰是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再現它們。我希望人們看到我的作品后,能對尋常可見的物品有些新的看法。”

超大洋白菜

英國一名業余園丁常常發愁怎么才能吃掉自己種的蔬菜,因為他種的蔬菜的個頭實在太大了!53歲的希爾種了一排巨大的洋白菜,其中最大的一顆有5英尺(約1.5米)寬,80磅(約36公斤)重。希爾在自家后花園中還種植了洋蔥、胡蘿卜和黃瓜。

這顆洋白菜不是希爾所種植的第一顆巨型農作物,數年前他和妻子就發愁怎么將這些蔬菜吃完。

“我喜歡這些蔬菜,而我妻子是一個很不錯的廚師,但我必須承認,烹飪它們的方法并不多,所以我打算分給鄰居們一些。”希爾說種植蔬菜僅是他的個人愛好。

印度的山羊銀行

篇3

去年的夏天,我接觸了音樂最常用的樂器之一“吉他”。這使我對音樂的喜愛又進了一層。學習吉他后,我經過老師的推薦開始聽國內外各種樂隊的歌。這時,我的音樂盒中就不僅僅只有節奏輕快的“布魯斯”,更多了許多節奏強烈的

“搖滾樂”。

不過我還是更喜歡輕音樂,就比如“水木年華”的歌,輕快中略帶著淡淡的悲傷,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被他的魅力所吸引。給人以“美”的享受,引起無限的遐想。

我不喜歡情歌,因為我覺得它很俗,反之,那些充滿希望,活力的歌卻能使我熱血沸騰。心情不好的時候聽一聽“奔跑”之類的歌,你就會覺得這點困難算什么,笑一笑便過去了,未來是充滿希望,美好的。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聽歌便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最喜歡的歌是“真心英雄”,也許他的旋律沒有流行歌曲那樣的動聽,但是只要我一聽到這首歌便會從失落中走出來,笑著面對一切。回頭想一想,其實根本沒什么,人生不會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困難的,正如歌中所唱的一樣“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遇到困難就要拿出勇氣去面對,把困難踩在腳下,而不是向困難低頭,沒有自信地說一聲“算了”。

篇4

一、《2016年中國-東盟音樂周紀念冊》內容概述

將該書封面平鋪后可見:該封面以棕色為底,中心有一白色實心圓圈與外圍15條白線形成同心圓。正面正中寫有2016年中國-東盟音樂周中英文字樣,右上角寫有中國-東盟音樂周英文縮寫CAMWN,左下角寫有主辦:中國廣西藝術學院字樣。

該書以內容紀實為主,收錄了與第五屆中國-東盟音樂周活動有關的重要文章稿件,包含6月7日開幕式起至6月13日閉幕式內所有領導致辭及新聞稿,對領導專家的訪談實錄及花絮,三類共60個篇目,以01-11編號劃分為11個小模塊。

01共收錄五篇文檔,均為開幕式當天新聞實錄:包含中國音協主席葉小剛先生、越南駐南寧領事館總領事范清平先生及廣西藝術學院院長鄧軍里教授的致辭整理稿及開幕式演出場景、幕后花絮。02-07均收錄文檔3-7篇不等,以活動當天日程安排多少為依據,詳實記錄了東盟音樂周活動中每場次講座、論壇、音樂會以下三個方面為主的全面信息:一是活動的時間、地點、人物;二是活動的進程,并附圖片數張;三是撰稿者對于本次活動的感受或總結。

08-10為訪談實錄模塊,該模塊匯集了對多個音樂專業門類精英人物共20余位專家訪談的文章共20篇,本書大致就以下三項內容為主對到會專家進行了訪談:一是到會專家對中國-東盟音樂周的意見、建議及評價;二是到會專家重要獨到的音樂思想、音樂理念;三是到會專家就本次活動帶來作品的剖析析。

11為花絮模塊,該模塊匯集了活動中眾多經典圖片,含高峰論壇、音樂會排演、臺上臺下、閉幕式觀眾反饋及訪談花絮。

二、《2016年中國-東盟音樂周紀念冊》評價

該書以紀念冊形式出現,屬于非正式印刷出版物,僅供到會專家、學校師生、志愿者作為活動紀念發放,是十分珍貴且具有紀念意義和珍藏意義的。通過筆者對該書的研讀,結合對東盟音樂周的自準備期至紀念冊編訂時期的了解,提出對于該書的以下四點評價。

(一)封面設計獨到、內涵豐富

封面以棕色為底,棕色如同土地,給人以自然、簡樸且生命力旺盛之感。而單純以棕色為封面會顯得單調且顏色不鮮明,應與明亮的色彩進行搭配,更顯活力。設計者在設計時充分的考慮了該因素,因而本書在棕色底上以純白及灰白表現主要圖案和文字,正是在穩重大氣的基礎上注入鮮活的靈氣。封面中同心圓的設計含義可以理解為三種:其一,與我國傳統的音樂美學精髓不謀而合。其二,暗含以東盟音樂周為中心世界各地音樂家音樂文化的交流、融合與碰撞;其三,體現了廣西藝術學院極高的群體凝聚力和兼收并蓄的辦學理念。

(二)目錄清晰明確、便于查閱

判斷一本書是否符合一本好書的標準首先取決于目錄的質量。本書目錄模塊劃分清晰明確、劃分意義深遠,值得稱贊。其中第一模塊(01-07)以新聞稿為主,以時間為主導,形成每日一個小模塊的活動實錄。第二模塊(08-10)訪談實錄以被采訪人的身份為劃分為作曲家、表演藝術家、音樂學家三類。第三模塊(11)為花絮,以圖片為主。目的在于方便讀者翻閱,有效尋找資料。

(三)新聞稿與訪談實錄關聯度高

訪談實錄中采訪的專家學者均參與了新聞稿中記錄的活動,從性質上看訪談實錄是對于新聞稿詳實的補充,便于讀者點對點尋找資料。以高峰論壇為例,本書新聞稿共收錄高峰論壇文稿有三篇,記錄了眾多專家參與發言及主要言論觀點,如對其中某位專家的觀點有深入了解意向,可通過目錄訪談實錄模塊進行資料尋找。亦可通過訪談實錄中的信息了解專家參與過哪些音樂周活動,從而從新聞稿中找出對應信息,便于讀者的資料查找。

(四)花絮模塊為點睛之筆

花絮部分含01中第四篇《表演場景》、第五篇《幕后花絮》及11,內容包含開幕式至閉幕式過程中,眾多抓拍的經典鏡頭,更寫實傳神的表現出中國-東盟音樂周的精彩性。花絮是巨大的信息寶庫,是對文字資料的圖像補充。從臺前幕后到觀眾反饋,無一不是表現出學校主辦的能力突出,專家參與的負責態度和積極性,也看出志愿者為東盟音樂周付出的辛苦努力,更體現出觀眾對東盟音樂周的熱情與喜愛。同時也從側面印證了東盟音樂周的影響力,東盟音樂周是中國三個重要音樂交流平臺之一一事所言非虛。

(五)圖片選用精細、圖文結合、實證性強

縱觀全書的排版,每篇文章中都附有至少一張配圖,且都為到會專家即時參與活動或接受訪談時的圖片。對于本書圖片的拍攝要求筆者曾有幸聽到該書統籌及主編潘林紫副院長對拍攝記者提起過:要求充分體現時間、地點、人物及人物的身份、職業形象等特點。因而在閱讀本書時筆者特意留意文稿配圖一項,選用圖片表達內涵清晰、完全符合要求,且實證性、新聞性強,值得稱贊。

三、《2016年中國-東盟音樂周紀念冊》意義

《2016年中國-東盟音樂周紀念冊》是廣西藝術學院出版的對2016年中國-東盟音樂周活動具有的總結性、紀念性的刊物,具有重大的紀念意義及極高的學術價值。

(一)本書的出版具有重大的紀念意義

本書的出版是將東盟音樂周的過程以紀念冊形式編寫成冊,作為到會專家及工作人員留念。本書將東盟音樂周轉化為文字和圖片的形式成文成書,既賦予該書以紀念意義,又便于宣傳中國-東盟音樂周和傳播東盟音樂周的交流成果。

(二)本書的出版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本書詳實記錄了中國-東盟音樂周活動的情況,成為后人分析和研究東盟音樂周資料的史料性文獻,圖片選編可作為作為圖像文獻進行研究。匯集了從眾多文稿中挑選出來的20篇,周龍、陳怡、高參、謝嘉幸等多位國內外知名專家的訪談實錄,精益求精的選擇具有典型意義、采訪目的獨特的采訪實錄,展現了編輯該書時對本書寄予了高度的學術價值。

篇5

一、中國網絡音樂市場平穩發展

2012年,中國網絡音樂行業在主管部門的有效管理和積極引導下,在全行業的積極探索和全球網絡音樂市場規模不斷攀升的拉動作用下,中國網絡音樂市場經營秩序進一步規范,網絡音樂產品日益豐富,與其他行業及產品的融合不斷加深,新的服務模式和新的應用加速涌現,結合移動互聯網和流媒體潮流應運而生的各種音樂類產品發展迅速。

經營主體方面:2012年作為網絡音樂市場經營主體的網絡音樂企業數量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截至2012年底,獲得網絡音樂相關業務經營資質的企業有575家,比2011年增長27.2%。越來越多的企業為網絡音樂市場的繁榮發展做出著努力和探索。

在線音樂方面:在免費音樂仍然占主流的前提下,在線音樂演出、在線音樂服務下載收費等模式成為在線音樂市場規模增長的新亮點。2012年在線音樂市場規模達到18.2億元(在線音樂服務提供商收入,包含在線音樂演出收入),比2011年的3.8億元增長379%,在線音樂演出的收入大大拉升了本年度的在線音樂市場規模。

在線音樂用戶規模和使用率均出現上升,分別為4.36億和77.3%,用戶年增長率為13.0%。在線音樂用戶呈現出男女比例差距縮小、年齡層次逐漸豐富、付費率低、無收入和低收入用戶比例較高、獲取音樂產品途徑多樣等特點。

在線音樂商業模式方面,創新性應用帶來了在線音樂商業模式的改變,在線音樂演出是2012年促進在線音樂收入增加的主力。行業環境改善促進網絡音樂流量變現的能力提高,在政府的監管、行業自律以及正版化工作的不斷推進下,音樂網站的廣告價值繼續上升。

2007-2012年在線音樂市場規模發展狀況

無線音樂方面:2012年,隨著智能手機銷量的持續增加、移動終端的日益普及和移動網絡帶寬的不斷改善,各類移動應用商店的使用率也不斷提升,移動互聯網用戶群體出現持續增長。在其帶動下,無線音樂市場規模穩步增長。2012年,我國無線音樂市場規模達到27.2億元(內容提供商總收入計),比2011年的24億元增長13.3%。

無線音樂用戶方面,智能手機功能的日益強大和價格持續走低,大幅降低了移動智能終端的使用門檻,移動上網應用出現創新熱潮,迅速增長的手機網民規模推動了無線音樂用戶的增長。2012年底中國無線音樂市場用戶數規模接近7.5億,在移動用戶中滲透率為66.9%,排在即時通訊、手機搜索之后。

2012年我國無線音樂整體市場的發展勢頭良好,商業模式方面,隨著運營商不斷向其上游及下游的滲透、CP與SP的相互融合、終端制造商不斷地擴張其市場空間以及無線音樂用戶需求的不斷增多,整個無線音樂的產業格局正在不斷的碰撞中摸索尋求最優模式,進而帶動創新應用不斷增加,行業滲透逐步加強。

2007-2012年無線音樂市場規模發展狀況

二、網絡音樂市場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網絡音樂市場整體發展態勢良好的趨勢下,網絡音樂市場也伴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除了仍然面臨著互聯網環境下的版權保護問題和網絡音樂商業模式缺乏等國際共同的難題外,行業標準的缺失、企業融資困難、分配機制不合理、原創內容缺乏、聽歌收費落實困難等問題依然制約著網絡音樂行業的發展。

盈利模式難以突破:我國網絡音樂市場缺乏良好地營收循環,目前主要以“免費服務+廣告收入”為盈利方式,依賴于流量變現,周期長且被動。各企業在盈利模式方面雖然不斷進行著探索和創新,但大多止步于微創新,難以取得大的突破和進展。加上網絡音樂用戶付費意識較弱、網絡音樂內容和運作模式上存在不規范操作等,無法形成良好地營收循環和成熟的商業模式。

產業內缺乏有效分配協調機制:目前,版權方和渠道方之間缺乏互信,缺少透明、規范的收費統計和結算平臺,產業內缺乏有效分配協調機制,使得具體的利益分配難以公平合理地實現,版權方和渠道方更多是通過高額的版費授權進行合作。從而影響音樂內容創作和傳播。分配機制方面的問題成為阻礙音樂產業發展的癥結之一。

音樂企業融資困難:網絡音樂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企業收益水平得不到保障、規模化盈利還存在困難等是融資困難的關鍵原因,部分PE和VC對利益回收周期較長且運行仍不穩定的網絡音樂板塊興趣較小。網絡音樂市場資產評估體系尚未建立、可質押價值難以明晰、相關風險控制體系缺失等因素都影響著相關資金進入和扶持音樂企業。

音樂付費定價和支付系統有待優化:目前我國網絡音樂行業正在推動音樂付費模式的建立,但定價機制和支付系統尚未建立健全,收費分成也存在難題。如何平衡市場中眾多主體之間的利益,避免惡性競爭是當前付費模式建立的難題之一。定價過程中大公司壟斷市場,小公司喪失定價權會引起市場中的矛盾和糾紛,支付過程繁瑣復雜會影響用戶使用和消費的積極性。

三、 2012年網絡音樂市場管理工作

中國網絡音樂市場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政府相關部門的管理與引導。作為網絡音樂的主管部門,2012年,文化部繼續按照國務院賦予的相關職能,通過多種手段對網絡音樂市場進行了管理。市場整體環境有所好轉,市場秩序得到了規范。

1、加強對網絡音樂違法和違規經營行為的打擊

為了營造良好的網絡音樂經營環境,文化部加大對網絡音樂違法和違規經營行為的打擊,部署對百兆音樂網等72家涉嫌違法違規的網絡音樂網站進行查處,關閉了看啥網、931經典歌曲大全網等違規網站30余家。通過對網絡音樂違法和違規行為的打擊,合法合規的經營行為得到了維護,2012年中國網絡音樂市場的經營環境和經營秩序有了較大的改善。

2、對現行網絡音樂管理政策進行評估

為全面了解和評估現有網絡音樂管理和審查政策執行情況,了解現有政策在執行中存在的問題,文化部對網絡音樂管理政策的開展全面評估工作,并形成了政策評估報告,為下一步進行網絡音樂政策的調整和修改提供了依據。

3、推動行業自律和發展

2012年,文化部指導網絡音樂行業發展聯盟工作,推動網絡音樂產業鏈在聯盟框架內積極開展對話,共同探索行業健康發展模式。并以網絡文化標準委員會、聯盟執行辦公室為依托,啟動網絡音樂行業標準研究、制定工作。

4、鼓勵行業創新和示范工作

為了鼓勵企業的創新探索,推動行業整體創新能力的提升,文化部文化市場司評選出了包括中國電信音樂、中國移動音樂、多米音樂、酷狗音樂等10家“網絡音樂創新示范單位”,召開網絡音樂發展與管理模式創新研討會,交流網絡音樂創新經驗,推進網絡化條件下音樂產業新的生態產業鏈的重構與創新。

四、 2013年網絡音樂市場發展趨勢

展望2013年中國網絡音樂市場發展,主要呈現出如下趨勢:

網絡音樂促進各行業應用與音樂的融合進一步加強。網絡音樂把傳統音樂行業融入了IT行業,各式各樣的新型音樂服務紛紛涌現,大大擴展了音樂產業的盈利空間。隨著網絡音樂的飛速發展,從唱片公司、電信部門、網絡服務商乃至零售業霸主等等各行業巨頭都表現出對網絡音樂的濃厚興趣。

企業收費盈利模式將陸續展開。2012年10月以來,以百度、騰訊、酷我、酷狗、多米、蝦米為首的數字音樂從業企業相繼推出以正版付費音樂為目標的產品整合和戰略布局,希望通過多家企業共同的努力搭建一個良好的中國數字音樂用戶付費的行業環境。

開放平臺成為新的網絡音樂營銷渠道。開放平臺促進了電商等流量平臺的發展,網絡音樂作為一項網民重要的應用形式,也成為開放平臺的一種選擇。可以預見,更多的平臺將推行開放平臺策略,促進整個網絡音樂生態鏈的建設。

營銷模式逐步轉型。音樂產品的營銷越來越細化,音樂產品對受眾的分類越來越豐富,個性化、訂制化產品營銷模式逐漸流行。網絡音樂與其他應用的融合性不斷增強,社交、分享等人群粘合性強的應用也成為網絡音樂進行傳播和營銷的渠道之一。

篇6

一、《寶蓮燈》音樂構成

《寶蓮燈》音樂,相比以往的中國動畫音樂作品做了很多新的嘗試,將影視劇音樂的創作理念引入動畫音樂的創作中。由片頭、片尾主題歌、插曲和九段背景音樂構成,包括:片頭主題歌《想你的365天》,片尾主題歌《愛就一個字》;插曲《天地在我心》;主題音樂《寶蓮燈》共衍生出九段場景和背景音樂,分別是:《序曲寶蓮燈》、《母子情深》、《天宮孤兒》、《土地爺授計》、《集市場面》、《沉香求師》、《火湖煉斧》、《望月節舞蹈》和《劈山救母》。這十二首音樂作品,成為串聯整個故事,推動情節發展的重要元素。

二、《寶蓮燈》音樂在動畫片中的作用

動畫音樂,對于整部動畫作品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音樂的構思,旋律的創作、編曲、演唱以及演奏樂器的選用,都要概括地表現影片的主題思想和情感基調,在藝術表現上要體現影片的思想內核;其次,音樂與畫面內容有機融合,互為表里,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一)主題音樂推動情節發展

動畫片的劇情有自身的發展線索和動力來源,但由于它是一種虛構的、平面的表現客觀世界的藝術方式,所以,還需要由音樂來進行提升,要求音樂起到暗示、影響、連貫情節發展的作用。

《寶蓮燈》的主題音樂作為貫穿整部動畫片的音樂主線,在片中,隨著寶蓮燈的三次點亮而出現三次,而寶蓮燈的三次點亮正是全片情節發展的三個重要轉折點。音樂做為另一條主線,在推動情節的發展上起了重要作用。

主題音樂首次出現是在影片的開始,低沉略帶凄涼的男中音以畫外音的形式給受眾講述著一個神秘又帶有辛酸的故事:“天上的神仙三圣母愛上了人間的書生劉彥昌,她不顧哥哥二郎神的反對,毅然下凡,去追求人間的幸福生活”。三圣母為抗拒二郎神的破壞,毅然點亮了手里的神燈。主題音樂《寶蓮燈》伴隨畫面中飄逸的絲帶,以女聲合唱的形式飄然而出,預示了動畫片神秘而又帶有憂傷的曲折情感。

主題音樂的再次出現,是三圣母回到天庭,她為了保護兒子沉香,第二次點亮神燈。先是由大號吹出低音,烘托著三圣母和二郎神之間爭執的情節,形成了精準的音畫同步。然后,伴隨著寶蓮燈的點亮,主題音樂《寶蓮燈》再次出現,低沉的音色暗示著即將到來的災難,表現出母子分離的悲劇的開始。

主題音樂的第三次出現,是在沉香點亮神燈,打敗二郎神,救出母親的情感段落。管弦樂奏出輝煌的樂章,恢宏的音樂配合戰斗勝利的壯麗場面,將影片推向。

(二)場景音樂營造影片氛圍

盡管動畫音樂與畫面相互分離、相互并行,但它們同時也互為支撐。音樂可以給予畫面空間深度和廣度,補充視覺形象的塑造,增加畫面的立體感。《寶蓮燈》中的場景和背景音樂,無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營造同畫面情感相一致的音樂氛圍,使影片的視聽效果更加感人。

在《寶蓮燈》的九首場景和背景音樂中,最能營造氛圍、最具典型意義的,要數《集市場面》這一音樂片段。作曲家為表現《集市場面》中歡快輕松的情緒,塑造古代中國傳統的集市形象,在管弦樂隊的襯映下,選擇了如竹笛、揚琴、鑼、木魚等中國民族樂器進行主奏,為配合片中耍猴的細節,音樂采用了鑼與揚琴、柳琴等彈撥樂器的合奏。這種“中國味”十足的音樂片段成為影片的又一道亮點,營造出輕松愉悅的集市氛圍。

(三)背景音樂刻畫人物形象

動畫片中對角色形象的塑造,除了運用劇情的推動來表達角色的個性外,音樂對角色的描寫也能使人物形象生動化、立體化。這樣,就彌補了角色的不真實和呆板化的先天不足,音樂在影片情感的表達上推波助瀾,能使受眾被音樂與畫面共同營造的藝術魅力吸引,融入劇情中。

影片《寶蓮燈》塑造的十余個藝術形象中,最有特點的,要屬“土地爺”。矮小的身材加上長長的胡子,使這一傳統中國神話中的藝術形象顯得十分詼諧、幽默,背景音樂《土地爺獻計》則用音樂巧妙地詮釋了這一形象。“土地爺”的音樂以表現幽默、詼諧的情緒為主,旋律采用中國傳統的五聲調式,演奏樂器則選用了極具民族風格的管子,管子富有磁性的音色非常符合人物年齡上的特點。同時,為配合“土地爺”這一神仙身份,還選用了帶有奇幻色彩的鋼片琴在高音區敲奏,既表現出“土地爺”的年齡特征,又體現出人物的身份,用音樂生動的刻畫出“土地爺”栩栩如生的形象。

(四)歌舞音樂體現地域風格

由該片的音樂總監金復載和董為杰創作,宗庸卓瑪演唱的歌舞音樂《望月節的舞蹈》,是影片中唯一的一個歌舞音樂片段,風格與影片總體音樂風格截然不同,形成影片音樂的另一個亮點。長達5分鐘的歌舞音樂,旋律取材于我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音樂材料,節奏感極強,將中國少數民族音樂風格和舞蹈風格完美融合在一起;高亢的領唱和粗狂的合唱交相輝映,又使音樂帶有幾分原始、神秘的氣氛。濃郁的異族情調在視覺和聽覺上給受眾以耳目一新的雙重享受。

三、《寶蓮燈》音樂的創新性

(一)《寶蓮燈》音樂的創作基礎

從1935年,萬氏兄弟制作出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電影《駱駝獻舞》開始,中國動畫音樂經歷了50、60年代“中國學派”式的純中國民族音樂,又經過了70、80年代的“兒童式”等發展過程,逐步形成了民族化(創作風格民族化、演奏樂隊民樂化)、兒童化(受眾低年齡)等標志性特征。

(二)《寶蓮燈》音樂的創新性

《寶蓮燈》的音樂創作,為符合現代受眾的審美習慣,在繼承中國傳統動畫音樂風格的基礎上,引入電影、電視劇音樂的創作理念;在借鑒國際成功的動畫音樂創作經驗上,融入流行音樂元素;由兒童化向多元化擴展和民族化與流行化相融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新的音樂風格。

1、影視劇音樂創作理念的引入

《寶蓮燈》的音樂創作,首次將影視劇的音樂創作理念應用到了動畫音樂的制作中。首先,改變了以往中國動畫音樂單一主題歌和單一主題曲的創作模式,根據劇情需要,創作了多首主題歌、插曲和場景音樂;其次,改變了以往動畫片中音樂從同至尾平鋪式的音樂模式,片中的音樂并沒有一直出現在畫面之中,其中有部分的空隙,音樂只有在必要的時刻才會出現,起到烘托氣氛和表現人物情感的作用。

2、由兒童化向多元化擴展

一直以來,傳統的傳播理念將動畫片的主要受眾定位在少年兒童,在動畫音樂的創作中,也逐步形成了兒童化的創作風格。如:《黑貓警長》、《三個和尚》和《葫蘆娃》等國產動畫片,作曲家都在其中創作了朗朗上口的旋律,輕松明快的節奏,簡潔的音調,適合少年兒童欣賞并演唱的動畫歌曲。

隨著時代的發展,動畫制作技術的日趨成熟,受眾年齡段的擴沖,欣賞群體整體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市場需求的擴展,都使得純兒童化的創作風格無法滿足市場的需要。再加上有些動畫片的音樂創作過于簡單,都使得國產動畫音樂失去了許多的“大孩子”。

《寶蓮燈》的創作團隊在總結、繼承傳統動畫音樂創作的基礎上,一改以往中國動畫主題歌曲“兒童化”的音樂風格,邀請的作曲家創作了三首由成年人演唱的主題歌和插曲,由創作的兒童化向多元化轉化做了有益的探索,不同的受眾可以從音樂中獲得不同的訊息。如:插曲《天地在我心》,音樂所對應的情節是沉香堅信終有一日會救出母親,憧憬著未來與母親團聚,不畏困難,苦學本領,在磨難中慢慢長大成人的過程。成年受眾可以從歌曲中領悟人生,體驗奮斗過程的精彩;兒童受眾則可以在體驗快樂的同時,看到成長過程中付出的艱辛,同樣一首歌,卻能帶給各個年齡段的受眾不同的感受。

3、民族化與流行化相融

在我國早期的動畫電影發展中,民族化是其最大的藝術特色。在20 世紀60年代,鮮明的民族特色得到了世界的認同,被譽為“中國學派”,其中,音樂的作用功不可沒。民族音樂元素在動畫片音樂中的運用十分廣泛,既有采用民族器樂曲的音樂,如《蘭花花》;也有采用民族戲曲元素創作的音樂,如《大鬧天宮》、《驕傲的將軍》等;還有采用少數民族音樂元素創作的音樂,如《阿凡提的故事》等,這些蘊含豐富民族音樂文化的元素,為形成動畫電影的民族化風格,奠定了有力的音樂基礎。

隨著音樂傳播方式的變化與進步,受眾觀念和審美情趣的更新,動畫片音樂的“民族化”正在逐步和“流行化”的音樂相融合。流行化音樂的歌詞通俗易懂,旋律簡潔明快,感情表達直接豐富,更易被現代的受眾欣賞,符合現代受眾崇尚的娛樂化的、通俗化的審美取向。

為了使音樂可以更好的被受眾所接受,創作團隊以流行音樂手段來詮釋《寶蓮燈》這個古老的故事。例如:片頭主題歌《想你的365天》,就選擇了充滿現代感的旋律、動感的節奏和時尚流行的配器,實現了民族化與流行化相融。歌曲在重復演唱中,速度快慢的轉換,伴奏音型的轉換,演奏樂器的轉換,都深化了音樂的主題情緒,完美的與畫面相結合。音樂表現出的R&B風格,更使音樂呈現出流行化的風格。

《寶蓮燈》音樂,拓寬了以往中國動畫音樂單一簡單的創作模式,通過對國外動畫音樂成功經驗的借鑒,探索出一條將兒童化向多元化擴展、民族化與流行化相融的音樂創作模式,這種模式已經被中國動畫音樂制作者認同和采用。

參考文獻

[1]蔡海波.兒童音樂電視創作的理論與實踐[M].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

[2]張建翔、孫林、肖珣.影視動畫音樂概論[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3]趙競、尹章偉.影視動畫音樂——基礎、欣賞與制作[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

[4]張慧臨.二十世紀中國動畫藝術史[M].陜西: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篇7

比賽類別:鋼琴、小提琴

比賽地點:中國珠海

比賽時間:2017年9月12日至24日(共計13天)

報名截止時間:2017年4月20日

參賽要求:比賽面向23歲以下的小提琴和鋼琴音樂家開放,不限國籍,各樂器選手按照年齡段均分為以下三個小組:

A組:12歲以下(2005年或之后出生);

B組:13歲至16歲(2001年至2004年出生);

C組:17歲至23歲(1994年至2000年出生)。

參賽曲目:

鋼琴

預選(DVD曲目,必須在正式比賽曲目中選擇,適用于所有組別)

1. 任選一首莫扎特鋼琴奏鳴曲中的一個快板樂章和一個慢板樂章

2. 一首練習曲

正式比賽

A組(2005年或之后出生):

初賽

1.任選以下一首J. S. 巴赫的作品:

一首前奏曲與賦格,選自《平均律鋼琴曲集》

《法國組曲》的三個樂章

兩首三部創意曲

2.一首車爾尼、克萊門蒂、克拉莫或肖邦的快速練習曲

3.一首莫扎特奏鳴曲的慢板樂章

復賽(不超過25分鐘)

1.任選一首莫扎特奏鳴曲的第一樂章(作品331和作品282除外)

2.任選以下一組作品:

貝多芬:兩首鋼琴小品(選自作品33或作品119)

門德爾松:《回旋隨想曲》或兩首《無詞歌》

肖邦:一首《即興曲》

舒曼:四首樂曲,選自《童年情景》

3.任選以下一組作品:

德彪西:三段樂曲,選自《兒童樂園》;或一首《阿拉伯風格曲》

巴托克:四段樂曲,選自《小宇宙V》;或一首,選自《三首民間曲調回旋曲》;或一首《小奏鳴曲》

4.一首自選曲目

決賽

任選以下一首莫扎特協奏曲的第一樂章和第二樂章,或第二樂章和第三樂章:

F大調第11鋼琴協奏曲,作品413

A大調第12鋼琴協奏曲,作品414

C大調第13鋼琴協奏曲,作品415

B組(2001年至2004年間出生):

初賽

1.任選以下一首J. S. 巴赫的作品:

一首前奏曲與賦格,選自《平均律鋼琴曲集》

在《法國組曲》《英國組曲》或任何《帕蒂塔》中選擇三個樂章

2.一首胡梅爾、肖邦或德彪西的快速練習曲

3.一首莫扎特奏鳴曲的慢板樂章

復賽(不超過35分鐘)

1.任選一首莫扎特奏鳴曲的第一樂章(作品331和作品282除外)

2.一首莫扎特變奏曲

3.一首門德爾松、肖邦或舒曼的作品(包括單樂章作品)

4.任選以下一組作品:

德彪西:兩首前奏曲

巴托克:兩段樂曲,選自《小宇宙VI》;或兩首鋼琴小品,選自作品6;或兩個樂章,選自《組曲》,作品14

普羅科菲耶夫:三首樂曲,選自《瞬間幻影》

5.拉威爾:《水之嬉戲》

6.一首自選曲目

決賽

任選以下一首莫扎特協奏曲

F大調第11鋼琴協奏曲,作品413

A大調第12鋼琴協奏曲,作品414

C大調第13鋼琴協奏曲,作品415

降E大調第14鋼琴協奏曲,作品449

C組(1994年至2000年間出生):

初賽

1.任選莫扎特奏鳴曲,作品279、作品280、作品281、作品282或作品283中的一首

2.兩首練習曲:

一首肖邦練習曲(作品10之3,作品10之6和作品25之7除外)

一首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斯克里亞賓或巴托克的練習曲

3.自選一首時長不超過7分鐘的莫扎特作品(奏鳴曲和變奏曲除外)

復賽(不超過45分鐘)

1.一首莫扎特奏鳴曲(作品309之后)

2.一首莫扎特變奏曲

3.一首門德爾松、肖邦或舒曼的作品(包括單樂章作品)

4.一首德彪西、拉威爾、普羅科菲耶夫、勛伯格、巴托克或貝爾格的作品(包括單樂章作品)

5.一首自選曲目

決賽

任選以下一首莫扎特協奏曲

d小調第20鋼琴協奏曲,作品466

C大調第21鋼琴協奏曲,作品467

降B大調第27鋼琴協奏曲,作品595

小提琴

預選(DVD曲目,除奏鳴曲或小奏鳴曲及現代作品,其余所有作品均需背譜演奏,適用于所有組別)

1. 一首習曲或隨想曲(如克萊采爾、羅德、頓特、維尼亞夫斯基作品10和作品18、帕格尼尼)

2. 莫扎特:慢板,E大調KV261,為小提琴和樂隊所作,或者任何一首莫扎特協奏曲的慢板樂章(在正式比賽中不應再次選擇該曲目)。

正式比賽

A組(2005年或之后出生):

初賽

1.自選以下一首樂曲:

G. Ph. 泰勒曼“幻想曲”

J. S. 巴赫:b小調帕蒂塔,BWV 1002的一個樂章及其相對應的Double

J. S. 巴赫:d小調帕蒂塔,BWV 1004的兩個樂章(不包括“恰空”)

J. S. 巴赫:E大調帕蒂塔,BWV 1006的兩個樂章(小步舞曲I和II一起作為一個樂章)

2.自選以下作曲家的一首隨想曲:羅德、加威尼、丹斯勒、克魯采或維尼亞夫斯基

3.自選以下一首莫扎特奏鳴曲的第一樂章:KV 301、 KV 302、KV 303、KV 304、KV 305、KV 306

復賽

1.自選一首舒伯特的奏鳴曲或小奏鳴曲中的任何一個樂章

2.從以下協奏曲中自選第一樂章或最后一個樂章:

布魯赫:g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op.26

拉羅:西班牙交響曲,op.21

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op.64

圣-桑:b小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op.61

維尼亞夫斯基:d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op.22

3,自選一首技巧性作品(獨奏或帶鋼琴伴奏,不超過10分鐘)

決賽

自選以下一首莫扎特協奏曲:

降B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KV 207

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KV 216

D大調第四小提琴協奏曲,KV 218

A大調第五小提琴協奏曲,KV 219

B組(2001年至2004年間出生):

初賽

1.自選以下一組樂曲(不需反復):

J. S. 巴赫:b小調帕蒂塔 BWV 1002中的Allemanda、Double、Corrente 與 Double

J. S. 巴赫:b小調帕蒂塔 BWV 1002中的Sarabanda、Double、Tempo di Bourree 與 Double

J. S. 巴赫:d小調帕蒂塔BWV 1004中的Allemanda、Corrente、 Sarabanda 與 Giga

J. S. 巴赫:E大調帕蒂塔BWV 1006中的Preludio、 Loure 與 Gavotte en Rondeau

2.自選一首維尼亞夫斯基(op.10或op.18)或帕格尼尼的隨想曲

3.自選以下一首作品:

莫扎特:E大調柔板,KV261

任何一首莫扎特協奏曲的第二樂章(不得與決賽的協奏曲重復):KV 207、KV 216、KV 218、KV 219

復賽

1.自選以下一首莫扎特奏鳴曲:KV 301、KV 302、KV 303、 KV 304、KV 305、KV 306

2.自選以下一首作品:

帕格尼尼:鐘

圣-桑:哈瓦涅斯

圣-桑:引子與回旋隨想曲

維尼亞夫斯基:任何一首波蘭舞曲

伊薩依:無伴奏奏鳴曲 No.3或No.6

3.蓋哈德?溫伯格:《加油、加油、加油》(2016年薩爾茨堡莫扎特國際音樂比賽指定委約作品),組委會將提前提供樂譜

決賽

1.任選以下一首f奏曲的第一樂章(鋼琴伴奏):

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61

布魯赫:g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op.26

德沃夏克: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op.53

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op.64

帕格尼尼:D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op.6

普羅科菲耶夫:D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op.19

普羅科菲耶夫:g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op.63

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35

2.任選下列一首莫扎特的協奏曲:

降B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KV 207

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KV 216

D大調第四小提琴協奏曲,KV 218

A大調第五小提琴協奏曲,KV 219

C組(1994 年至2000年間出生):

初賽

1.自選以下任何一首巴赫無伴奏奏鳴曲中的第一樂章和第二樂章:BWV 1001、BWV 1003、BWV 1005或帕蒂塔“恰空”BWV 1004

2.自選二首帕格尼尼隨想曲op.1

3.自選以下任何一首莫扎特協奏曲的第三樂章(不得與決賽的協奏曲重復):KV 207、KV 216、KV 218、KV 219

復賽

1.自選任何一首勃拉姆斯奏鳴曲

2.自選以下作曲家的一首技巧性樂曲(不超過10分鐘):

恩斯特、胡拜、帕格尼尼、拉威爾、薩拉薩蒂、瓦克斯曼、維尼亞夫斯基

3.蓋哈德?溫伯格:《加油、加油、加油》(2016年薩爾茨堡莫扎特國際音樂比賽指定委約作品,組委會將提前提供樂譜)

決賽

1.任選以下一首協奏曲的第一樂章(鋼琴伴奏):

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77

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op.64

德沃夏克: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op.53

西貝柳斯: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op.47

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35

2.任選下列一首莫扎特的協奏曲:

降B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KV 207

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KV 216

篇8

[關鍵詞]樂以載道 音樂 道德 形態

我們的祖先歷來重視用文化載體教化人的道德觀念,在“文以載道”的總體觀念影響下,產生了“樂以載道”的分支文化觀念。“樂以載道”認為音樂具有教化人的道德言行的功能,在“樂以載道”思想的指導下,利用音樂藝術規范人們的倫理道德觀念,維護社會秩序,并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創造了多種體現“樂以載道”思想的藝術形態,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藝術體系。本文從“樂以載道”的觀念出發,對傳統音樂的表現形態加以歸納總結,目的是珍視優秀的文化傳統,繼承前賢,使其發揚光大。

一、以音樂內容“載道”

古人說“樂者,通于倫理者也。”認為音樂與倫理道德是相通的。所以,我國的傳統音樂非常重視內容的道德寓意。遠古時期人們就用音樂表現勞動歌唱愛情。傳說原始時代有一首候人歌,歌詞只有四個字,“候人兮猗。”表現的是涂山氏之女思念愛人的心情。雖然遠古時期還沒有明確的道德觀念,但那時的音樂已反映了人們對勞動的熱愛,對美好愛情的追求,蘊含著樸實、真摯的道德觀念。周代、禮樂思想開始形成,至春秋時期,孔子提出“歌樂者,仁之和也”認為人的行為舉止,社會的秩序“興于詩、定于禮、成于樂。”這種思想深刻影響了我國音樂的表現內容。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反映愛國精神、反映樂觀主義精神、反映人民疾苦的詩歌。從秦漢始,民歌開始繁榮。民歌的內容大多反映男女愛情,其中,不少民歌通過對忠貞愛情的描寫,宣揚了高尚、正直的愛情觀和道德觀。如長篇敘事歌曲《陌上桑》、《焦仲卿妻》,就是非常典型的曲例。宋代,戲曲開始興盛。戲曲在近千年的歷史上一直處于社會文化主流的地位。戲曲唱腔、戲曲音樂在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戲曲的內容十分廣泛,從多種角度描寫人民群眾的生活,宣揚愛國、公正、忠貞、敬老愛幼、和睦友善等道德準則。如關漢卿的《竇娥冤》借竇娥之口喊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也?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的呼聲,表達了人民群眾盼望公平、公正社會的心聲。元代的《拜月記》歌頌了王瑞蘭和蔣世隆的忠貞愛情,鞭撻了王瑞蘭之父強行將他們分開,破壞忠貞愛情的不道德行為。而《琵琶記》則贊揚了趙五娘孝敬公婆的高尚品德,表揚了在困難中扶助鄰里、憐貧惜老的張大公。“中國人民熱愛戲曲,他們把舞臺當作公平輿論的倡導者,生活道路的指引者。”因此,戲曲內容所蘊含的道德觀念起到了教化民眾的作用。近現代,我國的音樂事業繁榮發展,以歌曲演唱、器樂演奏為主要形式的音樂作品的政治傾向和道德指向更加明晰。時期,音樂教育課中增加了“學堂樂歌”課。“學堂樂歌”的內容大部分反映民眾要求富國強兵、救亡圖存的政治要求。四十年代,抗日民主根據地產生了大量音樂作品,歌唱黨,贊揚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號召民眾奮起抗日,具有明朗的感情和振奮人心的風貌。如歌曲《東方紅》、秧歌劇《兄妹開荒》、歌劇《白毛女》、合唱《黃河大合唱》等。承載著明確的政治標準和道德標準,起到了團結民眾,統一意志,號召抗日救國,追求新生活的積極作用。縱觀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樂以載道”的觀念一直體現在音樂作品的內容之中,是“樂以載道”的首要特征。

二、以音樂形式“載道”

中國的音樂非常講究內容與形式的協調統一。由于中國音樂的內容注重承載道德準則,在形式上也隨之體現著這一特點。中國的音樂形式有民歌、說唱、戲曲、器樂演奏等。民歌起源最早,群眾基礎最深,影響最廣泛。中國民歌從誕生起就具有曲式簡單、音域適中、簡明短小、韻味甜美、言簡抒情等特點。《易經》中有一首反映青年人剪羊毛的詩歌:“女承筐,無實:士(圭)羊,無血。”意思是女的拿著筐,卻沒什么重量:男的似乎在宰羊,又沒有血。短短數語便簡潔明快地表現了剪羊毛時的樂趣。民歌的這種形式易于明確地表達心態,能夠簡明地承載某些道德標準。以致到了近現代,許多民歌仍然短小精湛,優美動聽,易于演唱和傳播。根據史學家楊蔭瀏先生的研究,文學詩詞的變化,音樂形式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也就是說,音樂文學史上體裁形式的變化,主要不是‘先詩后樂’、‘以樂從詩’等詞、樂配合方式的變化引起的,更重要的是音樂本身的內容形式發生了變化。”這就說明,中國音樂內容的變化,主要原因是音樂形式的變化引起的。所以,音樂形式在承載道德內容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中國的民歌還有著同宗的特征,即一首民歌在各地流傳,加入了當地的音樂元素后,其內容、風格仍基本一致。例如一首《茉莉花》,有多種版本,但都是對美好愛情的贊美和美好事物的向往,為宣傳同一道德標準起到了推動作用。戲曲藝術興盛于宋、元,這種藝術綜合了多種藝術形式,有文學、聲腔、器樂、舞蹈、美術、雜技、服裝等。這種綜合性的藝術反映了中國傳統的道德思想。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是“和”,主張“天人合一”,戲曲藝術綜合了多種藝術形式,體現了天人相合、心聲相合的傳統道德觀念。這種形式與戲曲的內容形成了高度的統一,在表現故事內容,承載道德觀念,宣傳教育民眾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以音樂結構“載道”

在中國傳統音樂的認識理論中,對于音樂的結構有著明顯的政治傾向。如中國古代就有“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微為事、羽為物”的說法。這就把音樂結構的有關元素直接與國家政治和社會事物聯系了起來。這種認識理論對整個音樂形式的結構影響很大,使中國的音樂藝術注意在結構上承載傳統的道德觀念。中國傳統音樂的結構原則,集中地體現在散體結構的特征中。具體表現為“散――慢――中――快――散”的布局。這和西方的音樂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西方的音樂結構注重沖突、邏輯,往往集中體現在奏鳴曲式的結構中。這是因為,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中有“大團圓”的思想,認為通過悲歡離合達到“大團圓”是最完美、最理想的結局。因此,中國的音樂結構通過“散――慢――中――快――散”的進程,最后達到正義戰勝邪惡、正直戰勝虛偽、高尚戰勝低俗的目的。使人在美的感受中接受傳統論理道德的教育。在戲曲和說唱中,大多是一本四折的結構,即按照事件的開端、發展、、結尾情節來安排。如京劇《白蛇傳》,開始寫白素貞在山中修道,不甘寂寞,下山游玩:展開部分寫白素貞與許仙路遇相愛:部分寫封建勢力對白、許愛情的阻撓;結尾寫白素貞脫胎換骨與許仙團圓。這就使人在驚心動魄的情節結構中,感受到了忠貞愛情的崇高、破壞愛情的可惡。一本四折的結構有些不是大團圓的結局,但這種起、承、轉、合的程式并沒有變。如京劇《鍘美案》中,最終陳世美被處以極刑,是一個悲劇的結局。但這種結構同樣給人以深刻的教育。說唱音樂在情節的安排上,大體和戲曲的結構相同。這類結構總是通過優美、和諧、富有高雅意境的織體反映著我們民族的文化精神,承載著“道”的功能。

四、以音樂創作“載道”

篇9

【關鍵詞】中國傳統音樂;價值;新媒體;傳播

“音樂傳播,是傳統音樂文化動態發展、充滿內在活力的根本原因,是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發展歷史長河中的主要動力之一”。[1]作為文化事象的傳統音樂以其娛樂功用、教化功用、政治社會功用從傳統社會的口耳相傳、樂譜傳播到近現代視野下的電子傳播不斷轉換著它在不同社會形態下的角色身份,并隨著傳播方式的不同產生新的價值定位。當下,在傳統音樂遭遇發展瓶頸且意欲取得新的發展突破時,它只有在新媒體的傳播語境下得到重新整合才能重構價值體系。

一、中國傳統音樂

“中國傳統音樂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征的音樂。”①一般情況下,傳統音樂的內容應包括民間音樂、宮廷音樂、文人音樂和宗教音樂,不同類型的傳統音樂,其內在的內容和形式、產生和發展的規律不盡相同。傳統音樂之所以“傳統”,其一是歷時性久遠。其二是傳承、傳播力強。傳統音樂的傳承力得益于其產生源頭上的功能屬性,比如號子之于勞動節奏的協調,山歌、小調之于民族信息的承載和傳遞等。其三是承載力、兼容性強。傳統音樂包羅萬象,它承載了歷史、民族、社會、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的信息,既可以“下里巴人”般地直言不諱,又可以“陽春白雪”般地借物抒懷。在民族融合和時代更迭中,傳統音樂以極大的敞開性吸收場域之外的其他音樂為我所用,各類民歌的變體流播,戲曲音樂的兼收并蓄,宮廷音樂的海納百川就是佐證,使其在豐富壯大自我的同時聲名遠播。

二、傳統音樂的價值

(一)傳統音樂的傳統價值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甚至更早,傳統音樂主要建立于民俗文化這塊土壤中,譬如“哭嫁歌”用于土家族婚禮習俗,“依飯節”音樂用于仫佬族節日祭祀,宮廷雅樂用于皇家典禮、宗廟祭祀等。由此,傳統音樂的價值具有適用于不同民俗場合的明確的指向性,也體現出相當的恒定性。換言之,傳統音樂的價值體現是以在傳統中形成的民俗文化為前提的,一旦失去了民俗文化這片土壤,那么傳統音樂的價值也可能會隨之消逝。當然,這種認識只是從傳統音樂的實用方面考量的,而文化價值的傳承和傳播絕非僅僅限于實用本身,當我們站在文化價值的廣闊視野,譬如說傳統音樂的娛樂功用、審美功用方面,抑或是民族身份認同、世界文化多元共生的角度來審視傳統音樂的價值,這種價值在適合的條件下可能得到延續和新生。

(二)傳統音樂的當代價值

傳統音樂的當代價值是在西方音樂西學東漸的非平等對話和強烈對抗中,在中西文化話語權的爭奪中產生的,其中還伴隨著傳統民俗文化逐步消失帶來的舉步維艱。中國民族學者、音樂家始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宏偉構想在前赴后繼的努力中小心翼翼地維護著傳統音樂。“但隨著西方后現代主義音樂的來臨,專業音樂創作出現了危機:舊的音樂‘語法’結構失去創新的效度(如大小調和聲體系、十二普序列),新的‘語法’則無穩定的架構(如偶然音樂、非控制音樂等)。加之西方音樂文化的轉型(大眾音樂替代了嚴肅音樂的主流地位),使得中國專業音樂藝術創作跟蹤‘權威’技術話語線索趨于斷裂。于是,也出現了危機與困惑。”[2]于是,回到源頭、回歸草根的呼聲使傳統音樂再次迎來了發展契機。這一契機“將是立足于自身,充分挖掘自身音樂傳統的微觀聲學,語音學、符號學、心理學、哲學、美學、文化價值的現代意義,對音樂本體進行符碼重構”。[3]而符碼重構仍不能脫離大眾審美,離不開新媒體的關注與傳播。

三、傳統音樂在新媒體下的傳播

(一)傳統媒介與新媒體

1.傳統媒介

傳統音樂傳播的傳統媒介主要是口頭媒介和樂譜媒介,其中口頭媒介是主要方式。在“孤島型文化區”內,口頭傳播囿于封閉的環境呈現出更為明顯的直線傳播特征。在開放型文化區內,口頭傳播則具有擴散性特征。如果把江蘇當作《茉莉花》曲牌的原產地,那么圍繞它的四周就有東北、河北、山東、山西等不同地區的變體《茉莉花》。

樂譜是口頭媒介之外的又一種傳統傳播介質。樂譜媒介的傳播者一是創作樂譜、熟知樂譜的文人士大夫以及宮廷樂工,二是民間職業、半職業藝人,還有部分樂伎、歌伎。樂譜媒介的傳播渠道雖然不如口頭傳播那么簡單,但其價值不可忽視。口頭媒介和樂譜媒介共同促成了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和傳播,具有鮮明的社會性、時代性特征,它們在前后傳承中又呈現出一定的進步性,比如從律呂字譜發展到文字譜、減字譜、工尺譜,這就體現出相對的衍生和發展性,這種發展的延續直到新媒體的出現。

2.新媒體

篇10

換屆會議開始,李未明主任作了上一屆手風琴電子琴學術委員會工作報告。報告在教材建設、開展學術活動和舉行相關比賽等方面肯定了上一屆的工作成績,同時對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議。隨后,按照換屆的基本程序進行了換屆選舉、表決,并一致通過候選人名單。新一屆班子在基本保持原有領導成員的基礎上,又增補兩位副主任和四位學術委員。本會的理事長楊瑞敏同志出席了會議,并對此次換屆會議給予了高度評價。

換屆之后,新一屆學術委員會就師范院校手風琴專業教學的發展方向、如何民族化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熱烈的研討。

關于高師手風琴課程如何定位的問題,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院長李聰說,師范院校的手風琴專業不能一味地跟隨專業音樂院校走,應該突出師范教育的特點,根據學生的條件和愛好,有多元的教學內容。從此次比賽也可以看出,國內手風琴教學多元化的局面已經體現出來。

關于手風琴民族化的問題,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張歡教授認為,經濟的全球化不代表文化的全球化,文化一定要多樣。手風琴必須民族化,只有這件樂器的音樂融在中國人民的血液里,這件樂器才不會處于尷尬地位。我們一定要站在文化、教育的高度反思手風琴教學。黑河學院的宋立權教授認為,手風琴的民族化首先要有作品,要有真正適合手風琴演奏的、中國人創作的、雅俗共賞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