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職業道德規范范文
時間:2023-05-06 18:19: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公務員職業道德規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道德;公務員
公務員應當是道德的先行者,其德行操守對于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公務員這一職業本身具有的穩定性、地位性,吸引了眾多社會各界人士應考,其中應屆大學畢業生數量龐大。作為公務員隊伍中的中流砥柱,大學生職業道德的缺失會嚴重影響大學生就業以及社會信任度,大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將直接決定著公務員隊伍的職業道德素質。加強對大學生職業道德的教育,不僅對大學生的擇業、就業有著重要作用,也將對公務員隊伍的職業道德素質的提高有著重要作用。
一、公務員職業道德建設的內涵和現狀
國家公務員的職業道德是公務員在行政過程中必須遵守的共同的行為準則及價值理論和思維方式的總和。公務員職業道德通過道德規范,控制公務員的公務行為且可以檢驗,它是公務員在執行公務中保持共同的行為準則、共同的思維方式和共同的處理問題方法的基礎。國家公務員是一種特殊的職業,代表國家和政府行使國家權力,執行國家公務,組織管理各項行政事務,肩負著“治國”的歷史使命。當前公務員道德狀況,從總體上看,主流是積極的、上升的,但也確實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1)公仆意識淡化,認為自己是“官老爺”,處處高人一等,辦事脫離群眾,脫離實際。(2)個人利益至上,。利用手中的權利為自己和家人謀私利,官員腐敗的案例時有見諸報端。(3)不思進取,認為捧著了“鐵飯碗”,于是過著安穩日子,在工作上不思創新,不思突變,害怕擔風險。
二、應屆大學生熱衷于報考公務員職業
近些年,公務員報考熱中報考者以應屆大學生居多。2011年6月,沈陽日報網舉行“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志向是什么”的調查結果顯示,愿意報考公務員的占61.40%。大學生選擇公務員作為自己的職業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公務員社會地位較高;二是公務員五險俱全,工作環境和條件好等;三是現在很多大學生自主創新意識衰退,追求穩定,害怕冒險,也成為公務員報考熱的一大因素。而很多報考的大學生對于公務員職責、工作特點并不了解,在報考時本著忠于國家、服務人民思想的大學生更是少之又少。
三、當前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1.大學生職業道德的現狀
現代社會各種誘惑增加,社會化生活越來越頻繁,大學生職業道德問題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個人利益至上,功利化趨勢嚴重。誠信意識淡薄,毀約現象時有發生。忠于職守、敬業奉獻精神缺乏。2004年末,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課題組向北京、上海、廣州等地600多家用人單位發放了調查問卷。調查發現,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指標中列第一位的是“敬業精神”,可這一點卻被用人單位視為當今大學生最欠缺的。
目前,有些大學生不按照與用人單位簽訂的協議辦事,總是“一山望著一山高”,把剛畢業找到的工作當成是跳板,遇到薪水待遇更高的工作就毀約甚至一走了之,給用人單位造成不少工作和經濟損失。還有些大學生畢業工作后仍然不改其上大學時的散漫作風,上下班不遵守時間,遲到早退,也不遵守規章制度,或是不遵守工作的操作規程,不服從工作調動安排,工作如果稍不順心,就到處宣傳消極言論,影響其他人工作。
2.加強大學生職業道德建設的必要性
首先,加強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對消除社會環境的消極因素給大學生在職業價值觀方面帶來的負面影響具有重要意義。其次,用人單位對大學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他們既看重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更看重他們的職業道德素養。再次,許多高校和大學生對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與社會和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職業道德素質的高度關注形成巨大反差。大學生是今后各類高級人才的后備軍,擔負著整個社會的期望,對大學生開展職業道德教育不僅對于提升大學生自身素質,完善自身人格有著積極的作用,還關系到國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發展的重大問題。
四、加強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途徑
1.加強理想信念教育,讓學生認識到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性
首先,大學期間是人生方向逐漸確立、個性品格逐漸形成的時期,大學生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憧憬和期望,對未來事業道路也有相對明確的計劃。因此,積極引導使學生確立合理的道德觀念,是使其形成良好道德素質和道德修養的關鍵,是個人能力全面提高的關鍵。其次,培育學生誠實信用的品質,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團隊合作意識是學校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重點。在實際的兩課教學活動中,多結合現實生活中鮮活的違背職業道德的實際案例,啟發學生思考、討論,讓學生去分析判斷,明辨是非。在專業課教學中,專業教師也可結合專業特色,從職業規范的角度讓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意識。
2.讓學生走出校園,在實踐中感受真實的職業道德規范
職業道德是高度角色化和實踐化的道德,只有讓學生到實踐中去體驗、感受職業道德,才能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習慣。一是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特別是寒暑假多參加社會實踐,進行社會兼職,感受誠實守信、吃苦耐勞、團結合作等優秀的職業道德對于企業等發展的重要性,以及這些優良品質的具有,會給他們自身的發展帶來什么。二是利用專業實習期間,讓學生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感受不同行業的職業規范和職業道德,如醫生、教師、財務人員、記者有什么不同,讓他們樹立起“職業人”的概念。道德不同于法律,它對人們行為的約束通常是憑借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的內心信念這些方式實現的,而不是依賴于國家的強制力。因此,社會大環境對于大學生職業道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
3.重視家庭對學生職業道德形成的深遠影響
家庭是大學生成長的始發站,家長對孩子的影響舉足輕重。雖然讀大學期間大部分學生遠離父母,但長期的的耳濡目染、父母的行為和道德選擇對孩子的影響是其他任何人都無法比擬的。父母應該在生活中表現出高尚的職業道德,引導孩子養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如果家長見利忘義或損公肥私,其對子女的正面教育的作用必然蕩然無存,這就要求家長在對子女進行道德教育的同時能夠以身作則,充分發揮表率和模范作用,通過言傳身教讓子女提升自身的職業道德素養。
4.加強行業規范,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和考核機制
在社會轉型期,法制化是強化職業道德規范性的一條重要途徑。近年來,不同行業根據社會發展的要求和各自的特點,紛紛制定了相應的職業道德規范,但往往流于形式,未能發揮應有的功能。在這種情況下,非常需要用法律這種“硬”約束機制來填補因慣常道德約束機制弱化而留下的空白,以控制和干預各行業從業人員的職業活動。
篇2
為樹立機關良好形象,提高機關工作人員整體素質,依照國家公務員管理的有關規定,結合自身實際,日前,淮委印發了《淮委機關公務人員禮儀規范》,要求全委依照國家公務員制度管理的各級機關行政人員在從事公務活動中嚴格遵照執行,淮委直屬單位參照執行。該規范共15章68條,從接待、介紹、握手、名片、稱謂、交談、電話、集會、著裝、儀容、就餐、乘車等方面,系統地將機關公務人員的打扮穿戴、言行舉止、接人待物、工作和服務等以“禮儀”的形式規范起來,這在七大流域機構中尚屬首次。
禮儀,對個人是自身素質和修養的外在流露,對單位則是文明程度的標尺。“禮儀是淮委文明建設的新亮點”,這句話在淮委廣大干部職工中已經形成共識。熱情的問候,周到的服務,已成為淮委機關單位的基本要求。
據悉,淮委將把組織開展“禮儀”學習教育活動與文明單位、文明處室、文明職工和文明工地的創建評比活動以及與各部門、各單位制訂各類各崗位職業道德規范結合起來,不斷提高精神文明創建水平,努力為治淮大業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
篇3
大家好!首先要感謝領導和同志們對我的信任,使我有機會在這里發表演講。在這個充滿生機和活力,挑戰和希望并存的偉大時代,我覺得忠誠、奉獻、務實和向上是每個公務員的人生目標,實現自我、超越自我、實現人生價值是每個公務員的畢生追求。做公務員,就應做一名合格的公務員,讓黨和政府放心,讓人民群眾滿意。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公務員呢?我認為是十二個字“愛崗敬業,履行職責,奉獻人生”。
愛崗敬業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是我們每個公務員最基本的職業道德規范,是對我們工作態度的一種普遍要求。我們愛崗就是要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我們敬業就是要用恭敬嚴肅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就是要認認真真、一絲不茍地把工作做好。
我們要把愛崗敬業當成自己生命的最重要部分。愛崗敬業是衡量我們公務員的首要標準,因為他關系到社會的生存與發展,關系到每個公務員的切身利益。我們應該抱著“感恩”的態度去工作,既然人民給了我們工作的機會,給了我們發展的空間,人民就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每個公務員都有責任、有義務去做好每一項工作,每個公務員都應該為人民盡一份心、出一份力,時刻牢記:愛崗敬業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自己尊敬自己的一種表現。
我們要把愛崗敬業視為成功的階梯。世界上只有平凡的人,沒有平凡的工作。做任何一項工作,重要的不在于干什么,而在于怎么干。沒有一大批愛崗敬業的公務員,就無法治理國家,就難以支持經濟發展,就不可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愛崗敬業是國家發展壯大的基礎,是我們個人成功的階梯。
履行職責的關鍵是勇于承擔責任,做好工作。我是從事財務工作的公務員,不管我自己的能力如何,工作環境如何,關鍵不能忘了自己的責任,要勇于承擔責任。承擔責任,最基本的要求是熟悉自己的工作崗位責任,明白自己的工作范圍。對自己工作責任內的任何事情,都要主動地去做,千萬不要等領導來安排。同時崗位責任心體現在技能精、作風硬、講誠信、勤于鉆研,團結合作,敢打硬仗,不計得失。只要人在崗位,事情就要做足到最后一分鐘。我一個財務人員履行職責要具備良好的職業理念,講求誠信,珍惜崗位,嚴守崗位紀律,能夠立足本職,以遠大的職業理想認真對待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在工作實踐中,敢于承擔工作風險和工作壓力,具有長遠眼光和吃苦耐勞精神。
我有我自己的崗位責任,我的基本責任就是實現崗位責任的目標,這既是對我責任的衡量和考核,也是我在這個崗位上必須具有的“職業責任精神”和強烈的“責任角色意識”。只有這樣,我才會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盡心盡職,努力做好自己的財務工作。
要承擔責任必須抓好自身建設。財務工作是個重要的崗位,責任重大,我一定要按照政治強、業務精、善管理的復合型高素質的要求對待自己,率先垂范,嚴以律己,以提高自身素質來做好財務工作。承擔責任就是做好服務工作,我要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與時間都毫無保留地投入到做好服務工作上,要開動腦筋,想方設法,搞好服務,獲得大家的滿意,把財務工作搞得有聲有色,全面提升財務工作質量,為教育事業發展當好參謀,做好內當家。
“愛崗敬業,履行職責”的出發點和歸宿地是奉獻,做一名公務員就是為國家和人民奉獻自己。世界上最美的詞是“奉獻”,白云奉獻給藍天,才會那樣地飄逸;江河奉獻給大地,才會那樣地激蕩;青春奉獻給事業,才會那樣的美麗。作為我一名財務人員,最美麗,最光彩的是奉獻自己的人生,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財務工作,奉獻給壯麗的教育事業。
篇4
關鍵詞:注冊會計師失誠信 行為導向 獨立審計制度
要重塑注冊會計師誠信,獨立審計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當前最迫切、也是最實際的措施。本文結合本人“獨立審計制度對注冊會計師失信行為的影響分析”一文的分析,提出如下觀點:
明確獨立審計準則體系在司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國的監督制度是在經濟改革中確立的,而建立完善的社會監督體系則需要健全的獨立審計法律體系來保障。在缺乏法律依據的情況下,獨立審計很難有效推行。只有完善有關法律,才能優化審計環境。
在司法實踐中,判斷某種行為是否合法、出現某種結果或實施以及不實施某種行為是否應該承擔不利后果,都要找到法律法規作為判斷依據。實際上,獨立審計準則本來就不屬于法律法規體系,而只是一種權威標準。依據這種標準執行業務出具的報告也不能絕對保證其真實性和不出現重大遺漏,只能提供合理保證。如果這種標準要產生法律上的效果,必須要通過法律法規。
標準實際上只能作出事實判斷,其本身不是法律判斷。如沒有遵守標準,導致對他人的人身財產損害是否應該承擔不利后果。而承擔何種不利后果,標準沒有作出規定,這也不是標準應該作出的規定,這是法律法規的范疇。注冊會計師要規避風險,只有依賴獨立審計準則。
要從法律的角度保護注冊會計師,必須正確認識獨立審計準則的法律地位,即獨立審計準則作為一種權威標準只有通過相關法律法規直接認可或通過合同約定才能產生法律效果。但從注冊會計師相關的法律法規來看,包括注冊會計師法、公司法、證券法、刑法的相關條款以及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1月9日的“關于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等,都提到以有證據證明無過錯作為免責原則,沒有明確以注冊會計師是否嚴格遵循獨立審計準則和職業道德規范作為判斷注冊會計師是否有過錯的標準。這種狀況加上審計本身的復雜性,導致在司法實踐中難以對注冊會計師是否有過錯,或者如果有過錯,是一般的過失、重大過失還是欺詐作出事實判斷。于是在一些情況下,容易形成以結果判定注冊會計師的責任。
要改變這種狀況,明確獨立審計準則體系在司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關法律法規都應該在相關的確定注冊會計師責任的條款中明確以下事項:一是審計報告或其他注冊會計師報告的性質,或者規定報告本身應該指出其性質和用途,以避免誤導報告使用者;二是注冊會計師出具報告應當遵循的專業標準及專業標準的制定者,或者要求注冊會計師在報告和合同中明示其出具報告依據的專業標準,并規定沒有遵循專業標準出具的報告為虛假報告;三是出具虛假報告應承擔的行政、民事和刑事責任等的各種否定性法律后果。
健全獨立審計制度體系和確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的法律制約
制定我國獨立審計制度體系并保證其權威性。為此,制定我國獨立審計規范應該做到以下四點:
第一,促進注冊會計師恪守獨立、客觀、公正的基本原則,提高獨立審計質量;第二,促使各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按照統一的執業標準執行審計業務,提高業務素質和執業水平;第三,明確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投資者的權益,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第四,確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規范法律地位,使其內容具有強制性,要求注冊會計師必須遵守。
事實上,僅有相應的法律和規范,還不足以使獨立審計高效率地運轉起來。當與獨立審計相關的法律和規范的社會成本大于社會收益的情況下,一個健全的市場經濟社會就需要通過道德的力量來克服注冊會計師的機會主義行為,制約注冊會計師不擇手段地從事任何一種個人邊際收入大于邊際成本的謀利活動的行為傾向,從而使市場經濟秩序得到有效的維持。注冊會計師是理性的。理性會促使他們接受道德的支配,使誠實、信用等成為維護社會和諧的手段。一切不義、欺詐等行為都不符合道德的精神。在市場經濟中,道德的地位是法律和規范所無法代替的。
此外,最為重要的是執業質量的提高程度也取決于注冊會計師以道德為基礎的行為自律程度。注冊會計師不僅要受到一般道德―――倫理道德的制約,還要接受職業道德規范的約束。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規范是注冊會計師職業規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規范的范疇。但是,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規范所確定的內容如獨立、客觀、公正、職業勝任能力和技術準則、對客戶的責任、對同行的責任以及其它責任等都可以看作是一般道德在獨立審計行業的具體化,應當在全面了解注冊會計師執業環境的基礎上,制定職業道德準則。所制定的規范要針對注冊會計師在執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職業道德問題。鑒于獨立審計行業的特殊性,其職業道德規范的內容應具有強制性,要求注冊會計師必須遵守。
構建審計的強勢主體
獨立性的喪失對注冊會計師和整個行業來講,是自身制度的不完善,經濟地位的不獨立導致其職業過程中的違規操作。筆者認為,只有讓注冊會計師行業整個強大起來,才能做到真正的獨立,并以公正的姿態面對各種利益沖突,為社會公眾代言。
設立專門機構從事注冊會計師審計的業務委托與付費,以割斷注冊會計師與被審計單位的經濟聯系,保證其獨立性。筆者認為:由專門的機構行使委托權,將從根本上改變審計關系中已往的審計委托人與被審計人相重合造成審計關系失效的局面,建立起規范、完整的審計三方關系,為審計的獨立性打下堅實的制度基礎;由專門的機構給注冊會計師(或會計師事務所)付費,可以切斷注冊會計師與被審計單位的經濟聯系,消除了被審計人對會計師事務所的影響,為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提供了經濟基礎,也可以有效解決付費的不需要,而需要的不付費這一矛盾。
行使審計委托權的機構必須獨立于被審計單位,能代表社會公共(眾)利益,這樣才能真正出于公心,出于社會效益最大化而行使職權,筆者認為,真正能代表全社會公共利益的,能協調各方面利益的只能是國家,是政府。因此,這個專門機構應該是由國家(政府)管理的非營利機構,由國家支付其日常費用而不能通過委托權的行使來賺取收入。
要解決審計費用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嘗試的辦法是:由投資人、債權人根據自己權益金額交納一定比例的咨詢費用交由專設機構作委托費用,二是由政府出審計費用。理由是注冊會計師提供的審計,其受益者既是債權人、投資人,也是整個社會―――由于社會環境的好轉,經濟的有序發展,將帶來很大的社會效益,所以由政府代表社會出一定費用也是合理的,因為它是社會進步的一筆必要的成本,何況這筆費用,國家(政府)又可以從投資者、債權人的印花稅、所得稅、營業稅,從經濟的發展收益中得到補償,所以說由政府出這筆費用是可行的。
建立制約制度
使會計師事務所真正成為合伙制、股份制的經濟實體,使其真正能有承擔起經濟賠償責任的能力。這是嚴管重罰政策、保證金、風險金政策的一個前提或經濟基礎。
要會計師事務所承擔起高額的賠償,交納得起風險金、保證金。必須明確規定會計師事務所的最低資本額(應根據經濟形勢適當調整),使其有承擔最低風險的能力,并相應規定其承擔各種規模業務所必須的資本,使其具有相匹配的承擔風險的能力――收益與風險相匹配。這樣既能保證會計師事務所具備一定的承擔風險的能力,促使其嚴格控制風險,提高質量,又能促使其壯大發展(聯合、重組),從而承擔更大的業務,獲取更多的利益。
提高注冊會計師的收益水平,提高其門檻是對其嚴厲處罰、追索的基礎,使風險與收益相匹配,否則,嚴厲的處罰將無力承擔,嚴厲的追索將使注冊會計師都放棄這一職業,反過來又影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影響這一行業的健康發展。提高注冊會計師的待遇,既能增加其承擔風險的能力,又會使他們的違紀成本上升,違紀收益率下降;同時注冊會計師優厚的待遇又能吸引大量優秀人才,從而形成競爭,形成壓力,促使注冊會計師為保住飯碗而努力,而減少違紀。由于有大量人才的愿意進入,也為提高該行業的門檻,提高注冊會計師的素質、業務水平創造更好的條件。
對注冊會計師、會計師事務所的管理,可仿照新加坡對公務員的管理制度,即建立公積金制度。其資金來源:每次審計的報酬,都要由國家專門機構(負責審計業務委托)扣除一定比例,國家再出一部分,為注冊會計師建立公積金。該公積金平時不能動用,直到規定的年限后才能給予注冊會計師。該注冊會計師一旦在規定的年限之前因違紀受到開除或不能從事注冊會計師職業,則該注冊會計師名下的公積金將被沒收,轉為國家所有,以用作其他注冊會計師的補貼和獎勵。
加強對注冊會計師及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督,從制度上監督其做出公正結論“失去監督的權利必將導致腐敗”。
2002年4月24日,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了奧克斯利法案,規定成立新的由5名主要來自非會計行業人士組成的監督委員會,以加強對注冊會計師及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督。
在對注冊會計師的管理、監督方面,我國應該說法律法規規定的較好,但對目前存在的不足及改進建議是:一是對多頭監督,非專業管理情況,應成立單獨的監督、管理機構,獨立行使監督職權。二是在法規上,應比照美國等國家,執行“深口袋”賠償制度,給廣大的會計信息失真的受害者以追索權,向執行該審計業務的注冊會計師、注冊會計師所在的會計師事務所追索,從經濟上打疼這些瀆職者、造假者,同時制定有關法律,以傳播、制造重大虛假經濟信息罪等對這些注冊會計師進行刑事處罰。
強化風險導入審計模式
我國已于2003年7月1日頒布實施修訂后的《獨立審計具體準則――持續經營》,明確了注冊會計師在承接審計業務和出具審計報告時應充分關注可能導致對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事項或情況,將風險導向審計的思想引入審計準則和審計技術。筆者認為,還應該在《錯誤與舞弊》、《內部控制與審計風險》、《了解被審計單位情況》等具體準則中,進一步強化和規范地將風險導入審計程序和方法引導在審計實務中。
參考資料:
1.王越豪,審計模式的比較與選擇,中國注冊會計師,2003(8)
篇5
高校職業道德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 缺少敬業精神。教師的敬業精神是教師愛業、勤業、樂業、精業、創業的基本品質。敬業精神,也可以說是教師必須對教學充滿熱愛之情,具有樂于為人民的教育事業而獻身的精神,必須對教育事業充滿高度的責任感,兢兢業業,不圖名利。敬業精神亙古就應該是每一個想成為好老師的首要標準。但在市場經濟和社會轉型時期的一些負面因素的影響下,高校部分教師把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僅僅認為是一種職業和謀生的手段,而未把它看作是承擔著傳承人類科學文化知識、傳播崇高理想的一項事業。正因為如此,有的教師不思進取,缺乏敬業奉獻精神,精神狀態不佳,得過且過,無意于對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方法的探索和研究。有的教師不能以身作則、以身立教,不守紀律,我行我素,上課、開會遲到,缺勤不事先請假,問起來還振振有辭。
2. 注重個人功利。一些高校教師不能妥善處理“利”和“義”關系。他們只重視眼前利益而輕視長遠利益,重現實追求輕理想追求,少數教師本末倒置,從事“第二職業”掙錢,進行一些低水平、同自己業務提高關系不大的兼職工作。有的教師經不住經濟利益的誘惑,接受領導安排的工作不是以需要為原則,而是以是否對自己有利為原則,不安心教學工作,“身在曹營心在漢”,在千變萬化的市場和五彩繽紛的世界面前,部分高校教師耐不住寂寞和忍受不了清貧的生活,絞盡腦汁通過種種方式利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和一技之長參與“市場競爭”,找回他們自己的所謂人生價值。
3. 學術道德觀念淡薄。高校教師必須從事科學研究,這是大學社會職能的基本要求,也是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關鍵所在。但是,在高校中卻存在著學術道德觀念淡薄問題。學術道德觀念淡薄問題,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學術腐敗問題。學術腐敗是指學術界(也包括文化界、高等教育界)已經嚴重存在或潛在的違法、違規、權學交易等非正常現象。主要是指侵犯知識產權、違反《著作權法》等侵權現象。市場經濟大潮中,某些高校教師迷失了方向,抄襲剽竊,“學術”、“學術官僚化”(是指是不少國家公務員熱衷于到各大學掛名擔任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弄虛作假,個別學者學風浮躁,不專心研究,評獎、評職稱時虛報科研成果等現象時有發生。這些不正常的現象,嚴重損壞了高校教師乃至整個學術界的聲譽,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高校職業道德問題的主要對策
1. 從根本上提高高校教師的待遇。據統計,從1984年至今的20年間,高校教師平均工資增長了17.8倍。2003年,高等學校教師年平均工資超過2.33萬元,比2002年增加2261元,比1985年增加近2.21萬元。于是,社會上有人把高校教師也列入了“高收入群體”,實際上是不恰當的。高校教師的工作時間比一般工作人員更長。首先高校的授課不太受科書的限制,它需要“與時俱進”,這迫使老師要跟蹤學科的熱點、前沿;其次,高校教師是不坐班的“全天上班族”, 但是高校對教師的考核機制也使得老師幾乎每天都必須從事科研,在課題、論文、專著上奔忙。如果這樣看待高校教師每個月人均2、3千元的收入,就不應該認為其屬于高收入。應該說是極少數創收能力強的教師“泛化”了教師形象,絕大部分的老師被他們耀眼的星光所遮蔽。一部分清貧的高校教
師為了生活的更好一點,不惜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外出兼職和講課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因此,解決當前高校教師的道德問題的根本還應該是提高高校教師的待遇和工資。
篇6
一、市場經濟體制中教師職業道德的發展困境
(一)市場經濟與多元文化價值觀對教師職業道德的挑戰在20世紀6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中提議:“應把教育工作視為專門的職業,這種職業要求教師經過嚴格的、持續的學習,獲得并保持專門的知識和特別的技術”。該文獻建議各國應該將教師職業視為專門職業。1989-1992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也陸續發表了一系列促進教師專業化改革的報告,如《教師培訓》、《學校質量》、《今日之教師》、《教師質量》等。此后,教師專業化運動逐步在各國開展起來。我國的教師專業化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期,與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同步發展。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教師職業向專業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市場經濟體制具有自主、開放、平等、質量和效益等特征,它使教師從對單位的人身依附中解脫出來,為教師提供了一個相對自主的專業發展道路;它為教師提供了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使教師的個人價值和勞動得到充分的肯定;它強化的教師工作的質量和效益意識,使教師更加注重自己的聲譽,為教師進一步專業化提供了動力。但是,市場經濟的監管不到位和它本身固有的消極因素也給教師職業道德發展帶來了新的問題。
首先,市場經濟帶來的多元文化與價值觀沖擊了傳統的教師角色。市場經濟形成的前提之一在于人們文化、觀念的多元性發展。文化的多元化使教育的內容和形式的多樣化,但是,它對教師的角色也提出了挑戰。在市場經濟時代,來自電視、網絡媒體和手機的信息正在爭奪課堂的知識陣地,教師的權威讓位于電腦和各種教參資料。其次,教師人生價值觀偏離了職業規范。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教師的社會地位隨著公務員身份的剝離出現了下降,經濟地位雖然有了一定提高,但總體收入并不可觀。受市場經濟利益最大化觀念的影響,有些教師把教書育人等同于商品生產而獲取報酬。有些教師上課應付差事,下課忙于創收;科研弄虛作假,從中謀取錢財,使物的價值上升、人的價值下降,造成商品拜物、拜金主義思潮的蔓延,扭曲人生價值存在的根本,造成教師人生價值觀的影響。頹廢人生觀必然會導致教師職業道德的下降。最后,對個人利益的追逐取代了奉獻精神。教師的職業強烈的示范性,除了教書,還要給學生作社會生活的表率,因此,奉獻精神是其職業的內涵。市場經濟奉行等價交換原則,然而,有些教師將該原則錯誤地運用于教育中,對教學工作敷衍塞責,投機取巧,在市場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向學生和家長索要禮物,對個人利益的追逐使他們放棄了職業操守。
(二)教師專業化發展對教師的職業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工業社會早期,教師職業的專業性較低,知識技能的單向傳授構成了教師職業的核心內容,相應地,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也要求較低。上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知識經濟發展和信息化社會的到來,終身教育、學習化社會從理想走向現實。知識學習渠道已經從教師、學校轉向社會,教師職業開始復雜化,教師職業需要專業化。21世紀我國教師隊伍以70后和80后為主體,這些青年教師的成長正好伴隨著社會經濟與教育轉型,他們的思維習慣、生活方式、工作態度與前輩們相比出現了許多新特點。作為專業化教師被賦予了更多的道德要求與更高的道德責任。在教師專門化階段,教師的職業道德也應該向專業化要求過渡,形成專業道德。職業道德與專業道德的區別是,職業道德主要依靠外在的行為規范約束教師的不當行為,監督教師履行其職責與義務。專業化階段,教師依靠外在職業道德規范的監督與約束作用降低,因為專業道德主要靠自律。因此,市場經濟背景下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就必須加強教師的專業倫理建設。
二、專業倫理的內涵與特點
(一)專業倫理的內涵倫理指社會中人的行為的規范和準則。倫理與道德不同:道德強調個人行為的社會規范,傾向于個人的道德修養;倫理是一種自然法則,強調個體內在的自我理性控制。教師專業倫理指教師在專業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反映教師專業素養的思想品德以及行為規范。專業倫理可以發揮下列四種功能:(1)強制執行的專業倫理準則可以確保專業服務的提供達到合理的標準,而且符合道德行為的規范。(2)可以確保專業人員為大眾的利益服務,由此獲得大眾的信任、信心和支持。(3)提供一致的準則與行為標準,確保自的行使與避免外部的干預。(4)專業倫理是專業地位的標志之一。可見,專業倫理比職業道德更具約束力。
(二)教師專業倫理是職業道德的超越教師的專業倫理是教師職業專業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從最初的一般性的德行要求到具有道德法典意義的許多專業倫理規范教育,從重視知識、技能教育的技術性培養逐步過渡到專業精神與專業知識、技能水平提升的兼顧是教師專業化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側面”[5]。教師專業倫理的建構過程不是對原有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簡單維護,而是摒棄和超越不合時宜的道德規范,以時代精神主動建構新的專業倫理的過程。在目前市場經濟條件和開放的環境下,理清教師專業倫理結構和特點,對于教師專業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三、教師的專業倫理的結構
對于教師專業倫理的結構或構成要素有不同的看法。德國教育家斯普朗格(EduardSpranger)認為教師除了一般道德,還要有4種特殊的道德:威嚴、自我控制、公正和對人的認識[6]。梭克特(Sockett)認為教師有五項專業品德:誠實、勇氣、關懷、公平和實踐的智慧[7]。德波拉夫(JosefDerbolav)提出,教師有五個中心德性:權威、教育愛、教育的正義、教育的智慧和教育的幽默[8]。我國學者傅道春認為,教師的專業倫理是由專業精神、專業規范和專業人格這三個基本要素構成[9]。張西方將教師倫理分為制度倫理和德性倫理[10]。這些職業倫理要素反映了不同國家在特定時期專家對教師的職業倫理素養的期待或要求,我們綜合這些要素,結合我國教師專業化階段的職業規范要求提出以下的專業倫理結構:
(一)專業倫理觀念專業倫理觀念反映了教師專業勞動中所遵循的行為準則和必備的道德品質,是教師行業特殊的道德要求,屬于教師專業倫理中的理性層面。專業倫理觀念的核心是調整和規范教育領域各個主體,學校行政管理人員、教師、學生、家長以及教師與社會其他主體關系的行為準則。按照卡爾(DavidCarr)理解,教師專業倫理觀念包括:(1)師生之間的道德的爭議應該采取符合邏輯和經驗的理據來解決。(2)教學要有道德教育的內涵,而且以一種相當權威的方式進行,以避免因表現失當,而讓人失望。(3)教師的性格和人格對學生影響很大。(4)教師要有道德典范。教師的專業倫理觀念中,教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教師專業道德的集中體現,它們是社會上一般的道德規范與教師的專業道德的結合。其中,一般職業道德是教師職業的德性基礎,專業道德是教育領域教師德性的專業化要求。專業倫理觀念是教師專業首要原則和基礎性的要求的體現,也是推進教師專業化的一個重要內容。
(二)專業倫理責任責任倫理概念由德國哲學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于20世紀初提出。責任倫理是指行為者意識和對自己言論行為的后果承擔責任,它強調的“預防性的責任”或“前瞻性的責任”意識,是一種事先責任意識。教師的專業倫理責任是教師專業化的體現,它表現在很多方面,例如,教師基于教育學和心理學等專業知識在教育教學中對學生年齡階段和心理發展階段的了解,對心理異常、行為失范的預見性及其采取的措施;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突發事件的教育機智及其應對策略;教師對教育教學中安全責任事故的預見性與防范措施,等等。教師的專業責任通常由相關部門制定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來確定。它確立了教師在專業工作中必須堅持的道德行為標準。教師的專業倫理責任對于確保教育領域的科學與創新、公平公正、民主自由等價值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專業倫理精神教師的專業倫理精神是教育專業精神的集中體現。教育專業精神是指教師基于對教育職業的認同感和倫理責任而表現出的關愛學生的積極情感和熱誠服務的奉獻精神。教育領域中的師生關系是一種特殊的人倫關系。教育教學中,學生希望把老師當成朋友,教師如果能夠及時回應,則師生在互動過程中情感隨之產生。現代教育中的師生關系不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也不是師道尊嚴,而是和諧、民主、平等的師友關系。
四、市場經濟條件下教師專業倫理精神的構建
(一)以專業倫理觀念重樹教師的新人形象教師專業倫理觀念的構建,首先是將傳統師德與現代價值觀念整合。傳統師德觀念需要我們批判的吸收、繼承和發展。有些宣揚封建、愚昧、落后的“三綱五常”等觀念應當拋棄;有些道德規范如“忠”、“孝”、“仁”、“義”、“禮”應去除其中狹隘的封建專制內容與階級等級觀念,以現代民主精神提升其人民性、民主性、科學性;對于積極的師德觀念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等等,我們應該大力弘揚。培養積極向上的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具有現代情懷的嶄新形象是構建教師專業倫理的核心內容。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但影響著學生,還影響著國家的未來。樹立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堅守遠大的職業理想和高尚的職業作風。新時期教師的職業理想可以概括為“愛崗敬業,教書育人”,職業作風為“無私奉獻,廉潔從教”。職業理想與作風可以保持正確的是非、榮辱觀念,在內心中筑起一道堅固的道德防線,使教師在多元價值取向中保持堅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場。
(二)以專業倫理責任強化教師的教育行為教師專業倫理責任的擔當的前提是掌握教育教學和教育管理的基本原理,提高對學生心理與行為的可預見性并采取適當的方法處理教育問題。在教育倫理問題上教師經常遇到的倫理責任問題是保障與落實教育公平與教育自由原則,把保障學生人身安全。教育公平原則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要求教師要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能以學生的民族、出身、經濟條件而另眼對待;二是教師要充分保障學生的受教育權,保障學生的受教育機會平等、教育過程平等和結果平等;三是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天賦,因材施教,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和特長都得到發展。教育自由原則要求教師要捍衛學生的自由表達的權利,尊重學生的選擇。當學生行為失當時,教師要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方法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用專業的方法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培養教師的安全責任意識,主要依靠制度化管理,尤其是法制化管理以避免人身傷害事故和校園安全事故。教師職業道德法制化體現的是對教師職業道德最低層次的要求,即對于因責任疏于擔當或倫理行為不當且超越師德規范的教師,不僅受到道德輿論的譴責,而且使他承擔法律責任。除了不可抗拒自然力引起的學生安全事故,如暴力、踩踏、火災等,只要教師盡到安全注意義務大都可以避免。因此,教師要加強安全注意義務法律常識的學習,提高校園事故的防范意識。
篇7
從教師職業屬性看,不論是學校建設教師隊伍,還是教師自身實現職業發展,都必須明確職業責任、職業規范和職業權利,即教師應該享有怎樣的權利,同時履行怎樣的職業責任,并在履行職業過程中,應該有怎樣的職業倫理。這些,從職業角度說,是必須的“要件”;可是,這些“要件”在當前的教師職業發展中,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甚至變異。
首先,教師的職業責任,本應是專業責任,可現在卻成為行政責任。值得注意的是,教師之所以壓力大、心理問題嚴重,更多并非來自教學本身的壓力,而是非教學事務繁重,除了要迎接來自上級的沒完沒了的檢查、評審、評估之外,整個教育教學也服務于行政考核指標——升學率或者學生的統考分數。在重慶的調查中,就有38.5%的老師對學校的管理制度和領導風格不滿意,但是出于對上級和領導的服從,為保全自己的飯碗,很多老師委曲求全,有好的建議也不敢提,有好的方法也不敢去試,獨立的個性被磨蝕,并且過大的工作競爭壓力對身心造成傷害。從中可見,“行政責任”對教師職業發展的負面影響。
近年來,針對教師隊伍的問題,國家《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改革教育管理體制,實行政校分開管辦分離,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辦學自,轉變政府管理學校的方式,但是,對于教師的職業責任,仍舊沒有從專業角度加以強化,而是進一步強調行政責任。比如,國家為提高教師的素質,推出教師資格定期注冊制度,這貌似可以通過定期注冊來把不合格的教師淘汰出教師隊伍,可問題是,誰來進行注冊的認定?是教師同行委員會,實行專業評價,還是行政部門,對教師進行行政評價?如果是前者,這或可以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而如果是后者,這很可能成為強化行政權威的新手段,會導致教師的行政壓力更大。
其次,教師的職業規范,本應屬于行業規范,可現在卻是行政規范。2008年,教育部了新修訂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這一規范,從性質上說,就是行政規范并非由教師行業組織制訂。而且,這一規范的條款,也十分抽象、概念化,甚至把法律問題和師德問題混為一談。比如,規范要求教師“關愛學生。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其中,“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是《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定的內容,如果教師違反,就屬于違法行為,這就不是師德問題了。再比如, 規范要求教師“教書育人。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良好品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眾所周知,由于中高考評價制度的問題,我國基礎教育一直是應試教育,學校、老師都被束縛,要改變這種情況,唯有推進評價制度改革,不推進評價制度改革,卻要求教師實施“素質教育”,能要求出來嗎?
篇8
一、主要做法
1. 強化“三種教育”,以學習強認知
(1)強化職業道德教育。我縣通過召開專題會議,組織教師深入學習和貫徹《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幫助廣大教師全面了解新時期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提高思想認識,規范職業行為,全面提升師德素養,營造良好的教書育人環境。同時,我縣把貫徹落實《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列為教師崗位責任制的要求,定期考核檢查。
(2)強化遵紀守法教育。我縣進一步完善教師工作紀律管理制度,定期組織教師學習《教育法》《教師法》《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定期給教師念念“緊箍咒”,敲敲警鐘,端正教師的工作態度,凈化教師的思想;要求教師簽訂《工作紀律責任狀》,進一步規范教師的工作行為,提高工作效率,樹立良好的形象。
(3)強化履職盡責教育。我縣采取激勵措施,激勵廣大教師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履職盡責;引導、幫助教師樹立和堅定把教師這份“職業”當作“事業”來干的信念,踏踏實實做人,兢兢業業工作;切實增強“主人翁”意識,把學校當作“家”來經營,把學生當成“孩子”來關愛,用實際行動發揮才能和潛力,為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奉獻才智和力量。
2. 著力“三個重點”,以實踐強內功
我縣每年在全縣教體系統深入開展師德主題教育活動,全力促進全縣師德建設工作“四引領”“三確保”“四提升”目標(“434”目標)的全面實現。“四引領”,即用思想引領為教師播種夢想,用精神引領為教師傳遞夢想,用文化引領為教師共筑夢想,用行為引領為教師放飛夢想;“三確保”,即學生對教師滿意度零投訴,家長對教師職業道德零投訴,社會對學校辦學行為零投訴;“四提升”,即教師師德素養、敬業精神、專業技能、創新能力全面提升。
(1)夯實“過四關”,堅守“師德底線”。“教師的工作是一個良心活。”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師德不僅是對教師個人行為的要求,也是教育學生的重要手段,起到“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的作用。通過夯實“過四關”活動,即在職業道德關教育上下功夫、在社會責任關教育上下功夫、在關愛孝敬關教育上下功夫、在遵紀守法關教育上下功夫,要求教師堅守師德底線,樹立教師隊伍的良好形象。
(2)突出“練四藝”,提升綜合素養。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是教師的職責和使命。教師是知識的化身,是智慧的源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是莘莘學子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我縣通過突出“練四藝”活動,即做人藝術、管理藝術、協作藝術、交往藝術,提升教師綜合素養,為教育教學工作服好務。
(3)奮力“展”,促進聚能圓夢。良好的班風、學風、師風、校風是現代教育發展的要求,是學生、家長、社會的殷切期盼,是一所學校精神的凝聚,是決定一所學校辦學成敗的關鍵因素。我縣通過奮力“展”活動,即展學風、展班風、展師風、展校風,積聚、傳遞、發揮正能量,共圓教育夢想。
3. 加強“三大建設”,以紀律強意識
(1)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強化敬業意識。圍繞師德、師能、師表三個方面,突出“四個強化”,進行“三種激勵”,實施“四項制度”,執行“五個嚴禁”。“四個強化”,即強化教師的思想教育,要求教師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強化教師技能培訓,要求教師有較高的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強化教師的工作作風建設,要求教師有較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強化質量意識,要求教師愛崗敬業,創造顯著的工作實績。“三種激勵”,即激勵教師愛崗敬業,激勵教師爭做名師,激勵教師到農村任教。“四項制度”,即實施師德考核制度,實施工作績效考核制度,實施教育教學質量考核制度,實施教師文化知識檢測制度。“五個嚴禁”,即嚴禁教師打牌賭博,嚴禁教師體罰學生,嚴禁教師在校內酗酒,嚴禁教師在課堂內打接電話,嚴禁教師有償家教家養。
(2)加強校長隊伍建設,強化責任意識。把“強烈的責任意識、務實的工作作風、高超的領導藝術”作為校長隊伍建設的客觀標準,要求校長在實際工作中做好“四帶頭”,做到“三過硬”,嚴格“五不準”。“四帶頭”,即帶頭講政治、帶頭講正氣、帶頭作表率、帶頭樹形象。“三過硬”,即勇挑重擔,務實創新,做到工作過硬;不占便宜,不謀私利,做到經濟過硬;按時上班,生活嚴謹,做到作風過硬。“五不準”,即不識藍獻ㄐ小⒉蛔寄比∷嚼、不準弄虛作假、不準搬弄是非、不準行賄受賄。
(3)加強管理隊伍建設,強化服務意識。嚴格執行干部工作紀律,堅持上班“五不準”,下鄉“五嚴禁”,作風“五不要”,不斷提高管理隊伍的整體素質,為辦社會滿意教育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五不準”,即上班時間股室不準關門,上班時間股室不準無人,上班時間干部不準娛樂,上班時間干部不準酗酒,上班時間干部不能離崗。“五嚴禁”,即嚴禁拿物,嚴禁酗酒,嚴禁賭博,嚴禁收錢,嚴禁娛樂。“五不要”,即不要說假話,不要搬弄是非,不要互相拆臺,不要扯皮吵架,不要違法違紀。
4. 落實“三項制度”,以待遇強激勵
(1)落實農村教師崗位津貼制度。實施農村教師經濟待遇傾斜政策,保證農村教師績效工資優先全額落實,每人每年24140元,比本縣公務員每人每年多1140元;實施農村教師崗位津貼制度,目前,我縣農村教師每人每月崗位津貼按四類標準執行,即1200元、500元、400元、300元。同時,積極落實鄉鎮學校教師工作補貼制度。
(2)落實農村教師農教補貼制度。在實施農村教師崗位津貼制度的基礎上,我縣把績效工資堅持向農村學校傾斜,設立農教補貼,農村村片小教師每人每月200元,農村初中、農村中心完小教師每人每月100元。
(3)落實交流輪崗教師工作補助制度。每學期結合交流輪崗教師德、能、勤、績、廉等方面情況,并根據期末考核結果,對交流輪崗教師發放工作補助、交通差旅費補助,并為交流輪崗教師統一購買意外保險。
5. 采取“三大舉措”,以機制強管理
(1)實施師德師風承諾制。我縣每學期要求教師面向學校、面向學生、面向家長、面向社會進行師德師風公開承諾;公開承諾以上墻、上網等形式向群眾公布,接受群眾監督。
(2)實施師德師風監督制。學校聘請教師、家長、學生、村干部、鄉鎮干部等人員作為師德師風監督員,對教師的師德師風進行監督,通過開展“學校領導接訪日”,設立“師德師風舉報信箱”等方式,對群眾反映的師德師風問題進行及時處理,建立良好的師德師風監督機制。
(3)實施師德師風考評制。我縣以考核為手段,堅持平時考核與年終考核相結合,實行師德考核“一票否決制”,將師德考核納入教師管理的重點工作,并作為教師評先評優、年終考核、職稱評聘、提拔任用的主要依據,完善了師德考核獎懲機制;認真貫徹落實《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切實規范教師職業行為,依法保障教師、學生的合法權益。
二、主要收獲
1. 教師思想認識實現新提升
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觀進一步淞,教師逐漸認識到:要想爭做一名人民滿意的好教師,要搞好教育教學工作,不光要具備過硬的業務素質,還需要與學生成為朋友,融入學生的生活,確保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的行為不復存在。
2. 教師服務意識實現新轉變
以往選派教師到農村學校開展對口支教工作,學校只能是按制度輪流選派教師參加,現在主動請求去農村學校支教的教師人數逐步增多。2016年,城區教師積極響應號召,先后有63位教師自愿申請到農村學校任教,出現了城鎮學校教師紛紛到農村任教的喜人局面。
3. 教師職業精神實現新提振
如今,走進我縣的各中小學,無論是清晨、午休還是放學后,到處可見教師帶領學生遨游知識海洋的情景,隨處可見教師輔導后進生的情節。每學期開學初,教師工作拈輕怕重的思想驟然消失,主動爭取工作量的教師越來越多。
4. 教育教學質量實現新突破
領導對教育的高度重視和資金的有力投入,校園辦學條件的大力改善,教師經濟、政治待遇的不斷提高,積極調動了全縣廣大教師的工作熱情。教師安心從教、樂于從教,穩定了教師隊伍,提升了整個隊伍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確保了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5. 教育教學成績實現新跨越
我縣先后被評為“全省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先進縣”“全省民族地區教育強縣建設工作先進縣”等榮譽稱號500多項。2015年我縣成為全省唯一一個入圍“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優秀案例”的縣(市)。2005年來,連續11年榮獲全州教育目標管理一等獎,高考連續11年應屆生本科上線萬人比居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一。
篇9
從善、惡對立來看,由道德與不道德的關系而帶來的困境道德是善,不道德是惡,二者為相互對立的范疇。構建良好的教師職業道德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種揚善祛惡的事業,所有師德教育均以此為自己的使命。而且人都具有向善性,這是師德建設的前提條件。但是,有一個事實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這個世界絕不會單一的只存在著善,不道德就像陽光下的陰影一樣永遠存在。所以說,不道德是“永存”的,它和道德與人類同在。另一方面,道德教育是以承認惡的存在為前提,如果沒有不道德現象,道德教育則沒有存在的價值。這就構成師德構建的困境之一:師德教育旨在促進教師弘揚善、用教育過程中的“道德行為”去取代“不道德行為”,而“道德行為”又同時不得不面對“不道德行為”從根本上永遠無法消除的事實,甚至是“不道德行為”使得師德教育才有了存在的可能。“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不道德行為無處不在,師德自我構建永遠處矛盾之中。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由人所固有的經濟人屬性而帶來的困境在生物學上,人和其他動物一樣都是自然界的成員,因而不可避免具有生物學上的種種特質。物質需要就是其一。心理學證明,人的滿足是從低級需要到高級需要,從物質需要到精神需要。人首先要解決生存問題,及滿足物質需要。但是,教師的傳統形象被塑造成以義抑利的道德人形象。無私奉獻、安貧樂道、清廉守節成了教師的代名詞,是師德核心。但是,教師目前的實際社會地位卻很低,其合理權益更缺乏制度保障和物質基礎。由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經費缺乏、拖欠教師工資現象時有出現。雖然相關法規明文規定教師工資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工資,就目前情況來看,這仍然是一紙空文。受到市場經濟的影響,許多教師連基本的物質需要都無法滿足。所以,教師所要承擔的道德義務與其獲得的經濟收入存在著巨大差距,任何道德宣傳和說教都無法彌補。
從師德構建的過程,由理想與現實而帶來的困境任何道德教育都帶有理想主義色彩,師德教育也不例外。師德教育將具有理想主義色彩的“至善”人格,如“善為師者,既美其道,有慎于行”(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第二》)作為教師行為標準,希望教師通過其巨大的人格魅力和范型作用來贏得崇高的職業尊嚴和良好的社會聲譽。不可否認,人都具有可塑性,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道德教育使人具備某一品質。但是,正是人的可塑性特征同樣會使道德教育失去其應有的效力。因為教育的過程受到主客觀影響甚多,難以保證教育的效果達到理想的預期目的。另外,面向善的師德教育回避了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的惡,認為通過豐富教師的道德認知,加深教師的道德情感就可以使教師日常教育教學符合師德規范要求。這種預設也帶有極大的片面性。比如,教師一出校門甚至在校內會發現現實生活世界中存在著種種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現象,教師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正常需求得不到尊重和滿足,不公正現象比比皆是。這種巨大的反差只能給教師帶來困惑和無所適從,師德建設效率低下的原因也在于此。從本質上講,教育活動不是經濟活動,而是道德活動,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是經濟關系。但是,教育活動本身并不立刻產生經濟效應,所以教育離不開經濟支撐。縱觀以上師德建設中的困境,我們可以發現人的經濟性與道德性左右著師德建設的效率,二者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所以,經濟人與道德人的摩擦是師德建設的最大阻力。師德的自我構建就是要在個體內部為二者尋找平衡的支點。
經濟人與道德人摩擦的實質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某些教師因尋求不正當的利益而迷失道德心。換句話說,正是由于部分教師沒有處理好經濟人與道德人的關系,才引來了人們對師德滑坡的詰問。那么,經濟人與道德人在師德發展過程中一定是相互排斥的嗎?二者有沒有可能通過拮抗而對師德進行調節而使師德狀況維持在較高水平?
1.經濟人與道德人存在摩擦的必然性
經濟人或稱經濟人性,最初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提出的一種假設,指不抱任何其他動機,只追求個人經濟利益,并只按經濟原則進行活動的行為主體。人首先是一個自然人,經濟人和道德人是自然人身上的道德性和經濟性。道德是人之為人的基石,是人之為人的內在規定性。人首先是一個生命體,這個生命體不一定具有人性。判斷一個人是否有人性的標準就是道德。道德與人性是屬于同一范疇的概念。道德是生命中的正能量,起著防止生命下墜的作用。“道德人”表現為在物質生活中有節制;潔身自好,不放縱與沒有貪念;在共同體生活中對他人具有尊重、責任、寬容與勿傷害的品性;在個體精神生活中有所敬畏;有精神的終極追求與關懷。以“蠟燭”為隱喻的教師十分符合道德人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道德人的精神終極追求是無法按照經濟原則進行計算的,這就導致了經濟人與道德人在終極追求與行為準則方面的不一致。由于教師工作的特殊性,其工作量與工作價值無法完全用經濟進行衡量。作為人的一體兩面的經濟人與道德人,在理性的作用下此消彼長,導致了摩擦的必然性。
2.誤解導致了摩擦
摩擦并不一定是由于矛盾引起的。任何接觸物之間均會存在摩擦。在師德形成過程中,經濟人與道德人之間的摩擦是由于以下三種誤解引起的。第一種是用局部否定局部或整體。師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教師擁有善的職業生活。獲得好的或善的教師職業生活方式是“得道”,而不是“得”外在的“利”,即好或善不是由利而是由道而德。換句話說,有“德”才是“善的職業生活”,有“利”則“不善”。這是明顯的用人的道德性去否定人的經濟性,進而否定具有經濟人性的整個人。第二是用有限否定無限。師德并非是教師先天就具有的、與生俱來的潛在可能性,而是一種后天的獲得性的職業角色品質。是教師獲得教育實踐之內在利益的必須品質,只能產生并表現于教育實踐之中。與其所有的人類共有的特質相比,師德只是有限的一小部分。在人生的長河中,單純強調人的道德性或經濟性都否定了人所具有的無限可能性。第三是用個體否定群體。人在從事某一活動時都會自覺或不自覺的獲得一些報酬,教師的教育實踐活動也不例外。“最美女教師”張麗莉在推開學生的一剎那間可能沒有想到精神或物質的報酬,但事后社會所給的“報酬”之高也是她沒有想到的。她所獲得的榮譽不計其數,僅國字號的就包括全國優秀教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在她當選黑龍江省殘聯副主席后,有人質疑舍生忘死、見義勇為者估計不只“最美女教師”一人,只對“最美女教師”獎以官職無疑有失公平。我們認為,無論是錢財還是名譽,都是排他性的,一個人獲得的多,其他人就少。當我們把目光都聚向道德人或經濟人時,少數人(個體)對多數人(群體)的否定與剝削也就產生了。
3.摩擦后的拮抗
拮抗是生物學術語,指不同激素對某一生理效應發揮相反的作用從而穩定身體內環境的作用。經濟人與道德人的摩擦結果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道德人對經濟人的排斥,另一方面是經濟人對道德人的排斥。但是,摩擦不一定會產生排斥。亞當•斯密認為,正是因為利己的需要,才導致了對利他的實現。如果調節好二者的關系,可以讓教師進入一種自由狀態,即教師可以選擇任何一種好的職業生活之可能性,而非制度或輿論的強加。首先,任何道德行為都不排除互利,即不排除利他與利己的統一。經濟人并非單純的指向物質利益,還強調行為的效率。經濟人假說的核心內容是經濟人在一切經濟行為中的行為都是合乎理性的,即都是以利己為動機,力圖以最小的代價去追逐和獲取自身最大利益。其次,道德行為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與經濟行為層次不同,作用不同。再次,道德人也包含了與經濟人相一致的部分,二者的相容當然會起到促進個體經濟利益的獲得,這是兩者相適應的效應。為了阻止拜金主義的惡性泛濫,抑制個人私欲的無限制膨脹,人們在超越經濟意識的道德文化制約下,才能引導人的行為按其應有的規則運行。
師德自我構建的一般路徑
師德自我構建過程是一個具有長期性、復雜性的發展過程。其困境也在于人的經濟性與道德性在互動中的制衡。師德自我構建的一般路徑是阻止一方對另一方的僭越,使其得以不斷生成與發展。基于此,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實現有效的師德自我構建。
1.在統一的師德規范下,將師德內化納入評價指標
鑒于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教育部多次修改并頒布了各類學校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但是這些師德規范是宏觀的界定與一般的要求,無法進行具體考核評價。由于地區和城鄉差異,各地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制定具有一定號召力和具體化的師德建設目標,并據此制定切實可行、易于操作的評價指標。如果統一的師德標準不與具體教育實踐相契合,師德建設就極易簡單化、形式化。另外,師德教育不僅是個道德說教的問題,而且還是個“整體性”問題。因為一旦有教師不遵守師德行為規范,獲得巨額收益的“違法亂紀”者沒有付出應有的代價或代價極小,必然會讓那些遵守規范者陷于十分尷尬或無奈的境地。所以,公正有效的評價指標就是師德內化的保障。
2.建立良好的職業道德環境,為“道德人”提供生長氛圍
道德人并非孤立地存在于某個角落,是與整個社會環境緊密聯系的。社會環境包括校外環境與校內環境,如校外的社會風氣、政策法規、道德輿論及校內的教風和學風、校長的教育理念、學校考核制度、教師素質。要形成良好的師德,還要給師德內化提供良好的心理氛圍,即給予教師的道德活動以充分的自由權利,讓個體在輕松、愉悅的心理環境中實現道德的自我建構,達成道德自律。良好的內部與外部環境,能激起教師的自覺意識,培養其內在信念、規約,使其自覺遵守教師職業道德。
3.強化教師的自我修養,培養教師的職業良心
教師的職業良心是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對社會向教師提出的道德義務的高度自覺意識和情感體驗、自覺履行各種教育職責的使命感、責任感和對自己的教育行為進行道德調控和評價的能力。教師的許多工作都是其獨立完成了,校長或其他教師無法時時介入其工作過程。教師的職業良心作為一種道德自律機制可以對教師行為進行調控,對教育工作的質量能夠起到促進作用。尼布爾認為,作為個體的人可以成為有道德的人,這是因為在涉及行為的關鍵問題上他們能夠考慮與自己的利益不同的他者利益,有時甚至能夠做到把他者利益放到自己的利益之上。教師經歷積極的自我修養,形成自己有關教育的內在精神信念,就能進入這種“考慮與自己的利益不同的他者利益”的超越的人生精神境界。
4.提高教師待遇,保障教師的“經濟人性”需要
篇10
一、認真做好“六五”普法啟動工作
1.做好“六五”普法規劃編制工作。深入分析中小學法制宣傳教育和依法治教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任務,以務實、創新的精神做好全市教育系統“六五”普法規劃編制工作,制定印發《市教育系統普法依法治教第六個五年規劃》。各學校要根據規劃的要求,結合實際,完成本校“六五”普法規劃的制訂工作,確保全市教育系統“六五”普法規劃的貫徹落實。
2.組織“六五”普法啟動宣傳。充分發揮學校作為普法教育重要陣地的作用,通過網絡、宣傳櫥窗等開展教育系統“六五”普法規劃宣傳,為“六五”普法規劃的起步實施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市教體局將對各學校“六五”普法規劃制定及實施情況進行檢查。
二、突出學法用法重點,切實提高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的法律素質
3.以提高依法執政、依法管理和服務水平為重點,推進干部的法制宣傳教育。健全領導干部學法用法考評機制,進一步完善每月一次的干部政治理論和法律學習制度,強化干部學法用法的檢查和監督。認真組織領導干部和公務人員參加統一組織的法律知識考試,落實公務員學法考試考核制度。
4.以提高青少年學生法律素質為重點,創新開展“法律進學校活動”。認真落實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綜治辦、《關于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和《中小學法制教育指導綱要》,發揮學校法制教育主陣地作用,做好中小學法制教育計劃、課時、教材、師資的“四落實”。各學校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利用漫畫掛圖、模擬法庭、以案說法、法制文藝、征文比賽等有效載體開展對學生的法制宣傳教育,特別是對初、高中畢業生,在畢業離校前必須進行一次法制教育。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網絡,深入開展依法治校活動。聯合團市委、關工委等有關部門,積極開展各種主題法制教育活動,共同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
5.以提高職業道德和法律意識為重點,加強學校教育工作者的法制教育。學習宣傳保障和落實國家教育方針、規范行政管理行為和學校辦學行為的法律知識;學習宣傳維護學校、教師合法權益,促進學校民主管理的法律規定;學習宣傳維護未成年學生合法權益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法規;學習宣傳維護校園安全、保障學生人身和財產安全的法律知識,切實提高廣大學校教育工作者依法參與教育事業管理的能力。堅持師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相結合,深入開展“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為主題的師德師風教育活動,以各種形式學習宣傳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將社會主義榮辱觀、法制觀貫串于主題教育活動之中。加強中小學法制副校長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學校法制副校長的作用。各學校要主動邀請學校法制副校長到校為廣大師生上法制教育課,定期開展法制講座,增強法制教育的師資力量。
6.大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主題活動。各學校要以國家、省、市等開展的法制教育主題活動為契機,積極開展“12.4”全國法制宣傳日、“6.26”禁毒日、“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6.5”世界環境日、“12.1”世界艾滋病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反等宣傳活動,開展禁毒、消防、食品、交通安全、保護青少年合法權益、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等專項法制宣傳教育。突出主題,營造聲勢,增強師生法制觀念,為教育事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
三、加強依法治理,推進依法治教,提高各項工作的法治化水平
7.大力推進依法行政。不斷強化依法行政、執政為民意識。認真推行教育行政執法人員法律知識培訓、考試、持證上崗制度,規范行政執法程序和行政執法行為。根據省、市教育行政部門和市法制辦有關規范行政處罰裁量權工作的要求和我市教育系統實際,進一步明確行政處罰裁量標準,繼續推進行政處罰裁量權規范透明運行工作,切實推進依法行政。
8.全面推進依法治校。
一是要提升學校民主管理水平。進一步創新管理手段,充分發揮教代會職能作用,調動廣大教職工參與學校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進一步健全權力陽光運行機制,認真貫徹《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按要求規范和深化學校信息公開工作,建立健全校務公開機制,將招生、教師考錄、評優樹先、職務評聘、教育收費等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實行公開,充分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的全程監督,防止違規違紀行為發生,促進教育工作規范、公開、透明、高效。
二是加大行業規范力度,促進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加大教育專項治理力度,要針對教育改革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多種形式的專項治理。嚴肅查處教育亂收費、有償家教、體罰與變相體罰學生等敗壞師德的行為,促進教育事業的和諧穩定。
四、有關要求
9.加強組織領導。各學校要成立以校長為組長,分管副校長為副組長,有關人員為成員的法制宣傳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領導小組。采取有力措施,切實落實學校法制宣傳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的各項計劃、要求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