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健康指導范文
時間:2023-05-06 18:11: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精神病健康指導,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大學生 精神疾病康復期 支持性團體輔導 法律困境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7.073
出院后的精神疾病康復期(以下簡稱“精康期”)患者經過專業醫療幫助,癥狀得以緩解并且自知力逐步恢復,但仍與發作期患者一樣具有安全與健康的風險。高校學生工作中發現,由于經濟條件、康復醫療資源缺乏等現實原因,復學的精康期大學生絕大多數都未在住院期間和出院后接受藥物治療之外的康復訓練。疾病帶來的“病恥感”、發病對社會人際關系損害的遺留影響以及社交技能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復學后的孤獨與自卑感、獲得與利用社會支持的狀況都處于不利的水平,這成為疾病復發和高校預防心理危機發生的危險因素。本研究通過對精康期大學生進行支持性團體心理輔導的實踐,來探索構建高校環境下對精康期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服務的工作方法與模式。
1對象與方法
1.1實驗對象
采用方便取樣,招募2013-2014年在校就讀的精神疾病康復期大學生自愿參加支持性團體輔導活動。入選標準:①經專業醫療機構明確診斷為精神疾病的;②康復期或慢性穩定期的,住院歷史≥3個月,藥物種類及劑量維持不變≥4周,且醫囑未來1個月不需要調整藥物種類及劑量;⑨被試及家屬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④復學在讀時間超過1個月且目前能正常完成學業。排除標準:①精神發育遲滯障礙及器質性精神疾病的被試;②合并嚴重軀體疾病的被試;⑨未按醫囑服藥或未定期尋找專科醫生復診的被試。研究過程中,一例精神分裂癥癥狀未完全緩解的女性被試脫落,最終入組6人,男女各3人;疾病類型包括精神分裂癥康復期2例,情感障礙(雙相、單相)康復期2例,偏執型精神病康復期1例,焦慮障礙(驚恐發作)康復期1例;被試平均年齡22.25~1.75歲。年級分布狀況,大二年級1例,大三年級3例,大四年級2例。
1.2方法
1.2.1建立支持性團體
相比強調改變成員的認知與行為且自我暴露程度高的干預性團體,支持性團體更強調為成員提供情感與人際支持,以成員的成長和發展為焦點而非疾病和癥狀,輔導過程中主要關注成員社會適應狀況而非創傷性經歷、早期成長經歷的自我暴露。團體領導者擁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質及精神專科醫院臨床實習經歷,具有400小時以上個體咨詢經驗和100小時以上團體咨詢經驗。
1.2.2團體輔導方案
首先確立團體的核心工作目標是“為成員提供人際與情感支持,促進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長期目標是“降低精神疾病復發風險,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和精神健康水平”。依據該目標,選取深圳大學盧寧教授等人開發的“大學生社會適應與心理健康課程體系”與利伯曼康復訓練療法為輔導的理論基礎。
“大學生社會適應與心理健康”課程是盧寧等人依據大學生心理發展特征和高校心理健康臨床工作經驗開發的一套結構化教育課程。該課程以大學生常見生活主題如“人際交往、戀愛、職業生涯發展”等為主線,通過“自我認識、情緒管理、時間管理、人際交往技能訓練”等十二個章節結合紙筆練習、團體討論、角色扮演等心理咨詢技術來實現促進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標。由于其適用于團體、低強度的自我暴露、靈活有趣的活動形式等特點,對本研究的輔導活動具有直接的指導與借鑒作用。
利伯曼康復訓練療法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Liberman教授及其同事基于精神疾病康復工作經驗創立的結構化訓練方案,主要包括藥物自我處置技能訓練、癥狀自我監控技能和回歸社會技能訓練三大模塊。藥物自我處置技能訓練重點在于提高患者服藥依從性,癥狀自我健康技能訓練重點在于幫助患者學會識別疾病復發的先兆,回歸社會技能訓練重點在于通過職業康復和興趣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技能培訓改善患者陰性癥狀和社會功能。
以上述理論基礎結合康復期大學生團體的實際,研究者制定了為期14周,每周2小時的團體輔導方案。方案內容具體如下:
依從性訓練與團體規范建立階段(第1-3周):第一周,輔導目標為幫助成員降低病恥感,激發參與動機,樹立團體規范。具體活動有:①熱身游戲“齊心協力”;②分享與討論成員共有的因疾病帶來的困擾;⑨講解精神疾病的普通性與特殊性、復發的危害及預防方法;④簽訂團體契約,互愛互信,保密保護。
第二周,輔導目標為幫助成員正確看待服藥及藥物副作用;增強遵醫囑服藥和復查的依從性。具體活動:①熱身游戲“君子善假于物”;②分享與討論對遵醫囑服藥的看法、減輕藥物副作用的經驗與方法;⑨講解抗精神病藥物服用的特殊性與一般規律。
第三周,目標為幫助成員學會識別復發的先兆并了解尋求幫助的途徑。具體活動:①分享回憶發病過程與表現,總結發現先兆;②講解預防復發和及時尋求幫助的方法與途徑。
社會技能訓練與團體動力形成階段(第4-10周):第四周,輔導目標為加強自我探索,依興趣愛好幫助成員結伴。具體活動:①日常生活事件分享;②紙筆訓練“靈活的我”;⑨基于人際溝通分析療法中PAC人格理論設計的自我認識活動,幫助成員了解個性的多面性;④紙筆訓練與分享,應用PAC自我探索;⑤結對活動:結對共同參與課外娛樂活動。
第五周,目標是繼續利用PAC理論促進自我認識,增強自我意識。具體活動:①日常生活事件分享;②熱身游戲“自我大亂斗”;⑨應用PAC理論分析理解自身的行為及相應認知特征;④家庭作業:PAC日記。
第六周,目標為增強成員情緒管理意識,了解情緒管理的方法。具體活動:①日常生活事件分享;②分享與討論家庭作業PAC日記(該兩項活動持續至第12周,以下簡列為“①②”);③熱身游戲“情緒傳遞”;④講授情緒管理的行為與認知管理法。
第七周,目標是掌握情緒管理的合理情緒療法。具體活動:①②,⑨講授合理情緒療法的ABC理論;④ABC練習;⑤放松訓練。
第八周,目標是進行人際交往訓練――應對因疾病造成的喪失。具體活動:①②,③分享與討論疾病對自身人際關系的影響與破壞。
第九周,目標是學習人際溝通的一般。具體活動:①②,⑨熱身游戲“你說我聽”;④教師講解人際溝通中聽與說一般。
第十周,目標是進行人際交往訓練――結交新朋友。具體活動:①②,⑨角色扮演“如何與陌生人開始交談”;④討論如何結交新朋友。
希望建立與團體告別階段(第11-14周):第11周,輔導目標是培養希望。具體活動:①②,⑨引導想象“十年后的我”;④分享對未來的憧憬。
第12周,目標為樹立職業規劃意識。具體活動:①②,③教師講解職業規劃的重要性與方法;④家庭作業:制定職業規劃報告;⑤預告團體即將結束。
第13周,目標是職業規劃指導。具體活動:①日常生活事件分享;②分享家庭作業職業規劃報告;⑨角色扮演“模擬面試”。
第14周,目標是處理分離情緒;將團體經驗遷移到生活中;結束與告別。具體活動:①回顧總結團體歷程;②分享與討論團體中獲得經驗及如何遷移到生活中;⑨成員間彼此告別,確立團體結束后彼此聯系互相支持的方式。
2干預效果與討論
2.1干預效果
由于實際中高校精康期大學生群體規模較小,導致本研究的樣本量無法采用量化分析來對干預效果進行研究。后續跟蹤結果支持了實驗干預的積極影響:團體結束后1年,6名團體成員學業狀況良好,疾病未有復發或惡化,并且成員間始終保持著緊密的人際交往而形成了深厚的友誼。
對精康期大學生的團體輔導強調為成員提供情感與人際支持而非改變癥狀,其原因在于:一是疾病造成的社會功能損害導致患者獲得情感與人際支持受限,創造出一個成員能夠被充分理解與接納的交流平臺是預防復發和疾病康復的重要環境基石;二是高度自我暴露潛在的誘使疾病復發的風險,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首要任務是推動精康期大學生遵從醫囑、改善生活質量而非聚焦于消除癥狀。
輔導中為成員提供情感與人際支持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團體成員本身的普同性,作為團體心理輔導的一個重要“療效因子”,具有相似經歷和感受的成員可以幫助彼此接納自己,減輕病恥感和孤獨感;二是在社會功能訓練中,占據每次輔導至少40%時間的例行“日常生活經歷分享”環節,為成員生活中經歷各類大小事件提供了分享與支持的平臺。
團體輔導方案的設計是結構化的,但活動過程并非是完全“被設計”的。在團體活動的中期,隨著團體動力的形成,成員愈來愈主動地投入到團體生活中來,成員會從自身的生活經歷與需要主動提出討論話題。例如第13周“模擬面試”活動,領導者制定了“通過職業生涯規劃促進大學學業發展”的工作方向,但成員在前期活動中已主動提出要進行求職面試演練。這種“半結構化”的團體輔導形式,增加了成員的主動性,通過部分地實現成員的領導與控制權來增加其對自身生活的控制感與自信心。
篇2
一、工作目標
(一)總體目標
通過“三病”綜合防治方案的實施,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治網絡。通過開展“三病”的篩選,為患者提供個性化服務和實施精細化管理,提高居民“三病”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健全長效運行機制,推進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深入開展,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質量。
(二)具體目標
1.以鄉鎮為單位,高血壓、2型糖尿病患者發現率分別≥8%、1.5%,社區35歲以上首診病人測壓率≥95%;患者規范管理率均≥60%;服藥率≥60%;高血壓管理人群血壓控制率、糖尿病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均≥30%;常住人群健康教育覆蓋率≥95%、健康知識知曉率≥70%。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發現率≥2‰,規范管理率≥60%,逐步降低精神病人肇事肇禍率。
2.建立完善的縣、鄉、村三級綜合防治組織機構,對每位“三病”患者實行精細化管理,提供個性化干預治療方案,實現檔案動態信息化。
3.對常住人口“三病”患者實行國家基本藥物范圍內的藥品免費配送治療。
4.建立完善“三病”綜合防治長效運轉機制。
二、實施步驟
(一)調研訪談,摸清基數(3月1日至3月31日)
1.組織調研組走鎮下村,深入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衛生室,通過召開座談會、民主懇談、群眾走訪等方式,進一步了解城鄉居民對健康的需求,明確項目的工作目標和重點。
2.以鄉鎮為單位,全面掌握已知的“三病”患者數量及分布。
3.召開“三病”防治專家技術論證會,確定治療方案及年經費數額。
(二)完善組織,制定方案(4月1日至4月27日)
1.縣政府成立“三病”防治工作領導小組,下設防治項目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各鄉鎮政府和有關單位設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
2.衛生部門建立專家指導組(邀請市級醫療衛生機構的專家參與)、質量控制組、宣傳報道組、檢查督導組等小組。
3.組建14支診療團隊。每支診療團隊由市級心腦血管臨床專家、內分泌臨床專家各1名,縣級相應臨床醫生各1-2名組成,疾控人員、責任醫生、聯絡員全程參與。同時,組建1-2支精神病臨床專家組,負責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診治。
4.組織參與項目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掌握綜合防治項目的內容和要求、明確工作職責。
(三)廣泛動員,全員參與(4月28日至5月10日)
召開全縣動員大會,統一思想認識,明確各單位工作職責和任務目標,建立上下一心、步調一致的運轉機制。采取各種有效宣傳形式,廣泛動員群眾參與。
(四)落實措施,精細管理(5月11日至10月)
1.采購配置國家基本藥物范圍內的藥品及血糖測量儀、試劑等物資。
2.建立縣“三病”信息管理平臺,分鄉鎮以行政村為單位,擴大發現“三病”患者人群,對已掌握的“三病”患者由診療團隊進行復診核查,開具個性化健康處方。
3.社區責任醫生對現場復診排查后的“三病”管理對象根據新的分級管理規定,規范開展定期隨訪工作,并及時將每次隨訪信息錄入管理系統。
4.專家指導組開展巡回指導、隨訪質量控制、患者藥物治療、非藥物干預指導等。
5.按照有關規定,落實雙向轉診制度。
6.通過講座、健康俱樂部、走村入戶宣傳等健康教育形式,積極開展非藥物干預。
三、保障機制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三病”綜合防治項目是惠及我縣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是今后幾年的衛生重點工作,各單位務必提高認識,按照縣政府《關于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的通知》、縣公共衛生委員會《關于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本方案要求,落實各項工作措施,確保項目正常有序開展。
(二)明確職責,形成合力
縣委宣傳部:組織開展公益性、群眾性精神衛生和慢性病預防、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宣傳,引導群眾養成體質健康、心理健全的生活方式。
縣發改局: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展規劃納入縣“十二五”總體規劃中,向上積極爭取項目建設資金,督促落實,確保鄉鎮衛生服務站建設適應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需要。
縣公安局:重點掌握轄區內可能肇事肇禍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情況,把加強精神病人的管理工作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之中,落實日常監管和控制措施;依法做好嚴重肇事肇禍精神疾病患者的強制收治工作,參與并協同實施應急醫療處置措施;會同民政局等部門做好流散在社會上的精神病人的處置工作。
縣民政局:建立健全慢性病、精神病患者救助制度,將慢性病、精神病困難戶納入低保。研究制定精神疾病患者、特困慢性病患者醫療救助政策;組織病情穩定的慢性精神病人,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使病人通過生產自救,改善生活質量。
縣財政局:負責建立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財政投入機制,及時落實實施慢性病健康管理、精神病人服藥治療補助所需資金;配合衛生部門實施慢性病健康管理考核工作,提高資金管理效率。
縣人勞社保局:研究制定加強慢性病、精神病防治技術隊伍建設的相關政策,提高從業人員的積極性,保持隊伍穩定,擴大隊伍規模;研究解決提高城鎮參保人員的慢性病、重點精神疾病患者的醫療費用報銷比例;為康復后的精神疾病患者創造或提供就業條件和場所。
縣衛生局:負責制訂具體實施方案和計劃;提高合作醫療參保人員慢性病、重性精神疾病的醫療費用報銷比例;開展項目培訓、指導;負責項目的日常監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監督考核制度和評價機制,完善信息公示及獎懲等制度。
縣殘聯:維護精神殘疾者的合法權益,宣傳普及精神衛生知識,采取藥物治療、康復訓練和社會服務等綜合防治措施,推行有利于精神疾病患者參與社會生活的開放式管理,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治療康復服務,提高康復質量,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質量。
縣慈善總會:制定慈善救助方案,落實精神病人服藥治療補助所需資金,配合相關部門做好重性精神殘疾人的慈善救助。
各鄉鎮政府:負責轄區內“三病”綜合防治工作的領導;重視、支持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為“三病”患者的篩選和管理提供有利條件;進一步健全農村公共衛生管理網絡,明確職責,落實任務;健全并規范公共衛生專干和村(社區)公共衛生聯絡員制度;加強對村社區的督導,強化組織、宣傳和指導,定期召開例會,協調解決存在的問題。
(三)完善機制,確保實效
1.定期組織對各鄉鎮項目實施進度和工作質量進行督導控制,每月通報工作進展情況,保證工作質量。
篇3
關鍵詞:社區;重性精神病;科學管理
重性精神病,特指臨床表現有幻覺、妄想、嚴重思維障礙、行為紊亂等精神病癥狀,且社會生活能力嚴重受損的一組精神疾病。包括以下六類:精神分裂癥、分裂情感、偏執性精神病、雙相障礙、癲癇所致精神障礙及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將這六類重性精神病患者納入社區基本醫療服務進行個案管理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歷史,并且進行了國家網絡資源管理,在社區衛生服務不斷的改革下,逐漸的趨于完善。在對高筍塘社區精神病患者的整個管理和隨訪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問題。
1 研究對象
高筍塘轄區內的十個居委會共計重性精神病患者316例,納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個案管理的共115人,管理率36.39%。其中,病情穩定者占68.7%。
2 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在隨訪管理過程中,遇到了諸多問題:資料收集困難、患者對康復失去信心、家庭經濟狀況困難、住址變更頻繁等,在長期對精神病患者的隨訪過程中,根據自己對重性精神病的管理經驗,提出以下應對策略。
2.1資料收集困難 對轄區內確診的重性精神病患者進行資料的搜集,包括基本信息,個人補充信息,健康體檢表,網絡管理知情同意書等。每年進行1次的全面健康體檢和4次上門面對面隨訪,進行危險性評估、精神狀況檢查(包括感知、思維、知覺、情感和意志行為、自知力等)、軀體疾病詢問、社會功能、服藥情況及各項實驗室檢查,以掌握患者的治療和康復情況,資料要求詳細、真實、客觀、準確。
2.1.1對于文化程度低而不能準確提供資料的患者,隨訪者詢問監護人、親屬及居委會工作人員,同時要注意客觀資料的收集,特別是既往住院治療資料和各項檢查資料,尤其是對患者本人的各項評估。
2.1.2一些患者及監護人不愿告知其患病信息,拒絕納入隨訪管理。對于這類人群,隨訪者要耐心告知社區規范管理的好處,國家宏觀政策等,說服監護人同意將患者納入科學管理。
2.1.3特別注意保密原則,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隨訪資料等,都不得隨意泄露,需定人、定點、上鎖管理。
2.2對康復失去信心 有的患者是輾轉全國多家知名醫院尋醫問藥,仍不見好轉,因此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規范管理和康復指導沒有信心。還有部分患者是先天發育遲滯伴發的精神障礙,覺得沒辦法治愈,因此放棄治療。
2.2.1對于社區的科學管理和康復指導,其相關機構和部門要加強宣傳,普及精神衛生知識,提高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的知曉率,使其相信社區康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2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精神病專項管理者必須受過重性精神病管理的相關培訓,具備精神專科知識和診療能力,能夠對轄區內患者提供科學有效的康復指導和服務。
2.2.3選擇一些康復效果較好的患者作為范例,讓更多的患者和家屬相信社區康復意義,也讓更多的社區精神病患者受益。
2.3家庭經濟負擔 重性精神病患者本身對一個家庭來說,就是一個重擔,包括來自精神的和經濟的壓力。并且,這是一個漫長的治療康復過程,因此,很多家庭的經濟已經難以承受,連最基本的藥物治療都不能維持,導致患者的情況越來越糟糕,又加重了家庭的精神負擔,形成了惡性循環。
2.3.1國家層面,現在的一些基本的抗精神病藥物可以憑相關診療證明免費領取,基本解決了因經濟問題不能進行基本的藥物治療的問題。
2.3.2這類重性精神病患者屬于精神殘疾類別,國家也有相關的幫扶政策,可以減輕一些家庭的負擔。
2.3.3目前,社區實行"零差價"藥品政策,這也給不少患者和家庭減輕了經濟負擔。
2.4住址變更 隨訪過程中,隨訪者都會遇到患者遷移或者住址變更的問題,這就增加了隨訪的難度,導致隨訪管理不能順利進行,難以達到預期的康復效果。
2.4.1患者變更住址和電話后,要及時向居委會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個案管理人員提供更改信息,以便隨訪過程能夠順暢。
2.4.2隨訪者要經常按時上門隨訪或電話隨訪,及時了解患者動態。
2.4.3對于已經遷移至他處的患者,通知當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繼續進行科學管理和康復指導,并將既往隨訪資料進行交接,同時,利用國家重性精神病管理系統繼續進行科學規范化管理和康復指導。
3 取得的效果
通過對轄區內確診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方法的改進和調整,個案管理的115人次,87%病情穩定,精神癥狀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復,社會功能良好,無嚴重藥物不良反應。一部分人已經重新進入工作崗位,自食其力,減輕了家庭的負擔,也創造了一定的社會價值。對于之前存在不同程度打砸毀物行為的患者,通過康復指導后,病情基本穩定,減少或避免了對治安和人民群眾造成的不良社會影響。同時還有7%的患者基本治愈。在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療和康復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責任越來越重大,作用越來越明顯,對這類疾病的防治起到了重大作用。
目前,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發病率在逐年增高,給國家和家庭帶去了嚴重的負擔;另一方面,精神病患者因為不能正常的工作、學習,行使社會責任,或者由于社會歧視而喪失機會。通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科學規范的管理,對轄區內重性精神病患者進行定期隨訪、免費服藥、病情監測和康復指導,同時加強社區人員宣傳和健康教育,加強精神衛生知識的普及和宣傳,為重性精神病患者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康復環境,以利于精神病患者的康復和治療,減輕國家和家庭的負擔,以便早日回歸社會,為社會發展做貢獻。
參考文獻:
[1]鄭修霞,姚嵐,鞏玉秀.社區護理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97-308.
篇4
【關鍵詞】精神病 自殺 護理干預
自殺是指個體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種手段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從心理健康的角度去探討,自殺的成因其實是多方面的,在正常情況下,我們都希望能解決困難。但當情緒受到困擾時,就沒有那么理智了。若外界有著巨大的壓力或無可解決的問題時,我們固然可能感到了無生趣。但有更多時候,本身的情緒問題更不容忽視。特別當人的精神出現問題時,自殺的傾向便愈明顯,尤以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最多。現在就讓我們嘗試去分析精神病人自殺的一些相關因素。
1 相關因素分析
1.2 自身疾病因素 精神分裂癥患者,他們受幻覺和妄想困擾,可能會傷害自己。例如他們幻覺聽到上帝的聲音,誤以為上帝命令他自殺升天堂,于是便傷害自己。又例如他們有被害妄想,幻想自己受到迫害,走投無路,以為自殺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抑郁癥病人情緒低落、內心痛苦、絕望、以求死得以解脫。
1.3 個人因素 一個人的性格也會影響他的生存意志。有些人比較消極,每當生活有不如意,或遇上棘手的困難時,其他人會努力奮斗,而他們則選擇逃避。若外界壓力無法解決時,他們甚至選擇自殺。性格問題若傾向極端,會嚴重影響適應生活的能力。例如有些人感到生活無味枯燥,時刻在找尋刺激,自殺行為被視為一種刺激的游戲。他們也許不想死,但萬一失敗時,便選擇了自殺。且恢復期精神病患者對精神病缺乏正確的認識,覺得自己有病,學習、事業和經濟遭到重大損失,生活上缺乏目標,為了逃避這種痛苦而選擇自殺。而對疾病有一定認識的病人,認為自己有了精神病,別人會瞧不起。又需長期服藥,對疾病治療無信心,擔心治不好會復發而自殺。另外,藥物的副反應影響生活質量,也是自殺原因之一。
1.4 家庭因素 家庭對精神疾病知識缺乏,認為家里有精神病人,擔心他人知道后對整個家庭成員有影響,尤其是多次發病的病人,家人認為是個包袱,而不聞不問,容易造成病人心理壓抑,產生被遺棄感,從而萬念俱灰而自殺。
1.5 社會因素 社會上仍有歧視精神病現象,看見精神病人避而遠之。當今社會競爭力強,工作壓力大,得了精神病,單位多選擇調崗、下崗,病人噶覺被社會拋棄,自己失去社會地位,難以在社會上立足而自殺。
2 護理干預
2.1 按時按量服藥 病人在院時有護士按時發藥,督促病人服藥,防止藏藥棄藥。因此精神病人在經過治療,癥狀消失出院后,為了鞏固療效,防止疾病復發,要囑咐病人及家屬,讓病人每天按時按量服藥。并教育家屬保管好,不要把從醫院取回來的藥都交給病人,在家屬不能每天督促的情況下可每次給病人一天或兩天的藥,避免大量服下所致危險。
2.2 心理護理指導 對精神癥狀已經消失,自知力恢復的病人,要多關心體貼和尊重他們,盡可能讓他們保持良好的情緒,并指導病人正確對待疾病,不要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要面對現實,樹立信心,戰勝自我。鼓勵病人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及文娛活動,對精神病人的各種病態言行和表現,應予以充分理解。
2.3 對家屬的指導 大部分精神病人康復生活是在家庭中,所以精神疾病的家庭照顧就成為鞏固治療效果、防治疾病復發、促進疾病康復的首要任務。如果沒有好的家庭環境,病人得不到家屬的理解和幫助,反而經常受到家屬的嘲笑和歧視,病情就容易復發而導致病人自殺的危險。因此,家屬應與病人增進情感交流,讓病人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篇5
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家庭結構和人口的變化、學習的壓力、就業問題、價值觀念的變化使人們的精神素質和心理素質變得很脆弱,導致精神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精神障礙已經成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和較為突出的社會問題,精神病的經濟負擔已經躍居到所有疾病負擔的前列。精神病有病程長、療效差、復發率高的特點。而這類病人的康復往往以家庭為主。
康復的目的
首先藥物治療:在整個精神病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必須堅持藥物治療,它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療中起著關鍵作用。向患者家屬講明藥物治療作用效果。使他們認識到藥物治療的好處,這樣在他們的幫助下患者才能良好的配合醫生的治療。其二制訂計劃: 醫生定期對康復期的病人進行解釋性支持性心理治療,幫助病人分析有關發病的因素,提高對精神病的認識能力,增加戰勝疾病的勇氣。鼓勵病人參加勞動、活動,指導病人正確對待生活、家庭及工作等方面遇到的困難,增強病人對社會心理因素的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促進心理康復。
1 康復管理內容及形式
1.1康復前由主管醫生向患者做心理治療,個別交談,并進行NOSIE評定量表評分,然后視患者的情況,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社會能力、社會興趣、心理因素等指導,在訓練中與患者交流溝通,給予 多的關懷,鼓勵他們多參與各項娛樂活動,增加社會交往能力,并指導其處理好各 人際關系;同時讓患者感受到在社會上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從而提高其對社會支持的滿意度、信任度;并對患者進行價值觀、人生觀、法律知識、倫理道德、生活態度及行為準則等方面的教育,使其樹立自信心,重新找回自我。
1.2做好患者家屬的健康宣,教積極適時的進行家庭干預有利于病情穩定。尚有一定勞動能力的患者,指導其如養花、手工及幫助家人做家務等,包括個人生活,經常強化病人的記憶,鼓勵病人多用腦、多看書等,以延緩疾病的發展。對患者家屬主要在家庭知識方面進行了專門的培訓,并讓家人監護。良好的家庭干預是保障病人康復的核心因素,也是鞏固療效的主導因素。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病人回歸社會的大本營,是防止復發鞏固療效的物質保障及精神支柱,是社會支持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具有緩沖各種應激所產生的壓力,維護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家庭成員的理解與支持,不但可使病人享受到親情和溫暖,并可獲得精神上的安慰,使之提高對各類事件的應激能力。家庭成員應細心觀察病人各方面的異常變化,了解病人的所想所求,協助病人建立有規律的良好生活秩序。
1.3讓家屬教會患者如何進行有效的功能訓練及全面康復,通過功能改善及環境條件改變促使患者日后重返社會,而力爭成為獨立自主和實現自我價值的社會有用之人。鼓勵家屬對精神病患者應持正確的態度,提高自身的精神衛生水平,有利于消除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因素,使患者積極配合醫生治療,進一步改善病情,采取各種方法調動各方面的有利因素,促進患者康復。要真正的為患者著想,富有同情心、責任心。有效的幫助患者家屬提高精神衛生知識,教會家屬在患者回歸家庭后對藥物治療的依賴性和應對技巧,從而起到治療和延緩社會功能衰退的作用,減少患者復發,促進整個家庭生活質量的提高。
2 分清康復的人群
不管是年齡或性別其康復管理均達到70%,康復人群越多效果越好。急性期或慢性期患者都要使病人和家屬了解什么是精神病、精神病的危害及健康度生活方式。對于急慢性患者除了長期按時服藥,還要合并康復治療半年以上是非常必要的。正確認識抗精神藥物的療效和副作用,更好的對精神病康復進行管理。更重要的是幫助患者建立個體心理調節機制,發揮心理協助系統的作用.必要時應用專業的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對患者的心理問題進行干預,以消除心理負擔及不良情緒反應。
3 體會
篇6
人為什么會得精神病?在中世紀占統治地位的神學宗教認為是神鬼附體,直到19世紀中葉,隨著自然科學包括醫學研究的進展,終于得出精神病是腦部病變所致的結論。但人類各種復雜的精神活動難以用動物模型再現,使科學實驗研究舉步維艱。也正因如此,這一領域的科研進展顯得異常珍貴。不久前,在泛亞太地區精神衛生學術會議上,孟凡強副教授就歐洲用流行病學方法研究精神病發病因素所做的報告,引起全體與會者極大關注。他也被視為這一領域科技信息的熱心傳播者和研究者。
會后,記者專程赴北京醫科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就讀者關心的問題訪問了孟凡強。
精神刺激與精神疾病
“不如意事常伴人生,受了精神刺激會得精神病嗎?”聽了記者的提問,已有17年精神科臨床經驗的孟凡強微微一笑說:“確實常有人產生這樣的疑慮,有必要作些解釋,以避免不必要的思想負擔。”于是,他介紹了如下知識。
各種精神異常、精神障礙都是精神病學研究的范疇。有些精神疾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已知的精神疾病病因有多種:由腦器質性病變引起的精神障礙,如顱內感染性疾患、腦外傷伴發精神障礙等;由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如肺性腦病、心源性腦病等;由中毒所致精神障礙,如藥源性精神障礙、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礙等。明顯由精神刺激引發的是反應性精神障礙。此外,神經癥發病也與精神刺激、精神負荷有一定關系。
天災人禍、家破人亡等強烈精神刺激,長期家庭不和等慢性精神刺激,或多種精神刺激因素在短期內集中出現,對大多數人都會引起不良應激反應,但不同人的反應強度與反應持續時間有明顯差異,多數人靠機體的適應性與代償能力逐步恢復健康,只有少數人才出現反應性精神障礙,發病常在受到創傷刺激后數周至6個月內。病癥表現為聯想松弛,喃喃自語,言語內容重復,有片斷的妄想和幻覺,行為錯亂,姿勢怪異,病情與創傷事件有密切關系。患者脫離刺激源后,會自發緩解,多數不需長期藥物治療。
神經癥是一種常見的輕型精神疾病,其發病與精神應激和性格缺陷有關。患者神智清楚,自知力完整,有社會適應力,經藥物和心理綜合治療會逐步康復。目前,有些不科學的廣告宣傳說神經癥不及時治療會發展為精神病,變成瘋子、傻子,完全是聳人聽聞,毫無科學根據!
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說的精神病,大多數是指那種言行荒誕、幻覺妄想離奇、情感變化無法理解的精神病態。具有這類表現的首先是精神分裂癥,其次是情感性精神障礙。這兩類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精神刺激最多僅是個誘因,很多精神病的發病并無明顯精神刺激因素。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反應性精神病的發生在戰爭、自然災害與社會動蕩期間顯著增加。而精神分裂癥發病率在世界各國,在平時與世界大戰期間,并無明顯變化。可見后者的發生與精神刺激無內在聯系。
人的精神活動是由大腦成千上萬個神經細胞完成的。近幾十年來,神經生理、神經生化、神經免疫、神經內分泌、精神藥理學發展迅速,科學家已深入到神經細胞膜、氨基酸、酶、受體等分子結構研究腦功能和精神現象,揭示出腦內神經元是以特殊化學物質,即神經介質為媒介傳導興奮或抑制反應的。以上所說兩類精神疾病都有神經介質的代謝異常,而抗精神病藥物正是通過拮抗阻滯這些介質發揮藥效。另外,這兩類精神疾病發病與遺傳有關。目前,分子遺傳學家正在患者聚集的家系中捕捉致病的相關基因。
由此可見,精神病的發生大都具有明顯的生物學原因,絕非是遇到精神刺激,“小心眼兒”想不開造成的。精神病的防治也絕非僅避免精神刺激就能奏效的。
精神刺激與精神衛生
“精神刺激雖然不會直接導致精神病,但不良刺激引起的過度應激反應影響身心健康。”闡述這個觀點,孟凡強駕輕就熟。他曾在著名精神衛生專家沈漁教授指導下進行過多年專題研究,宣講起來更是樂此不疲。
他說,“精神刺激”在現代醫學中有個專門稱謂:“應激源”。機體對它的反應稱為“應激”。應激反應并不都是有害的。人面對現實生活中各種應激源,不斷進行分析綜合,認知評估,出現正常的喜怒哀樂和忙碌的適應行為。這種適度的應激有利于提高效率,也有益于健康。但是過度應激或持續應激狀態,對身心健康不利。
這類過度應激有如下表現:意識過于敏感,外界突如其來的一般聲響就能引起驚恐;注意力不集中,失誤較多,易發生工傷與交通事故;思維雜亂,茫無頭緒;易激惹爭吵,易哭泣,焦慮,神色慌張,坐立不安,小動作多,手抖口吃,不愿與人接觸;口渴,尿頻,食欲減退,睡眠障礙,頭昏無力,渾身慢性疼痛;減退,月經不調,產婦停止泌乳;對煙酒或鎮靜劑用量增加。
為了減輕應激反應,使人們在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健康地生活、工作,就必須重視精神衛生。“精神衛生”包括廣義和狹義兩方面內容。前者是指整個人群的心理健康;后者是積極防治精神疾病。有趣的是,全球的精神衛生運動是由美國一位反應性精神障礙患者彼爾斯康復后根據自己和家人患精神疾病的感受所寫的《失而復得的心》喚起的。如今,精神衛生在我國越來越受到重視。
精神衛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組成部分。團結、友愛、互助的生活環境對減少應激的致病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來自家庭、朋友、社會的理解、同情和支持是鼓舞人的重要精神力量。研究顯示,獲得精神支持的人群精神障礙的發生率較沒有精神支持的人群低。國內12個地區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表明,精神分裂癥的預后和家庭支持與否呈密切相關。
篇7
【摘要】: 目的 探討應用循證護理對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病人護理效果。 方法 將71例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病人隨機分為循證護理組36例和常規護理組35例,運用循證護理的理論和方法對循證護理組的病人進行護理,運用傳統的護理方法對常規護理組的病人進行護理。結果 循證護理組病員對糖尿病的治療、自我保健、預后等疾病相關知識和技能掌握程度遠遠高于常規護理組病員(P
【關鍵詞】 循證護理; 精神病合并糖尿病;護理效果
【Key words】 Evidence-based care; Mental illnes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Nursing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和膳食結構的變化,糖尿病的患病率也隨之增加,成為威脅人們健康的主要疾病,該病易導致感染、血管病變、神經病變、眼部病變和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等并發癥。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由于精神癥狀的影響及自我控制能力的缺陷,導致對糖尿病治療的依從性差,如果采取傳統的護理方法,病人難以獲得滿意的效果。20世紀90年代,隨著循證醫學的發展而產生了循證護理學,其核心是運用最新最好的科學依據為病人提供最優質的服務,以獲得最滿意的效果。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與分組
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精神科共收治精神病合并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病人共71例,符合WHO指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和分類標準,其中病程最長30年,最短2年(10.03年±8.53年),將71例病人隨機分為循證護理組36例和常規護理組35例,經統計兩組病人的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程度等構成無統計學差異。
1.2 方法
1.2.1 運用循證護理對36例糖尿病病人進行護理,評估病人存在的護理問題,查閱文獻選擇最佳護理證據,制定并實施護理干預措施;運用傳統的護理方法對常規護理組35例病人進行護理,探討循證護理和傳統的護理方法在精神疾病合并糖尿病病人中的護理效果。根據制定健康知識掌握情況評估表來重點觀察兩組病員對糖尿病健康知識和技能(糖尿病的基本知識、飲食指導、運動指導、自測尿糖及胰島素自我注射技術或家屬協助注射技術指導、口服降糖藥的方法及注意事項、自我保護及定期復查等)掌握情況﹝1﹞,評估表包括20個問題,每個問題按掌握、部分掌握、不了解三級評分,分別記3分、2分、1分,滿分為60分,得分越高,說明健康知識和技能掌握就越好。
1.2.2 統計方法 所有資料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3 討論
傳統的護理方法其核心是以臨床經驗為基礎的護理方式,循證護理又稱實證護理或求證護理﹝2﹞,是20世紀末隨著循證醫學的發展而產生的新的護理理念,其核心是以經驗為基礎的傳統護理向以科學為依據的有據可循的現代護理發展。隨著護理學科的發展及護理模式的轉變,循證護理已滲透至護理學科的各個領域和臨床護理工作的各個環節中。臨床護士通過與病人交流,查閱病歷來了解病人主要癥狀、家族史、既往史、個人史、心里社會情況、體檢結果、有關輔助檢查情況、病人用藥療效及用藥后出現的不適癥狀等作為研究依據,根據個體差異展開循證護理。由于我們的服務對象是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病員,精神病患者由于精神癥狀的影響及自我控制能力的缺陷,導致對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差,病人難以獲得滿意的效果,我們應用循證護理方法,通過對病人和家屬溝通,來了解病人和家屬對糖尿病的認知情況、血糖及尿糖監測知識、飲食控制及運動情況、降糖藥物治療和胰島素自我注射或家屬協助注射情況,確定需要解決的問題為糖尿病的基本知識、飲食指導、運動指導、自測尿糖及胰島素自我注射技術或家屬協助注射技術指導、口服降糖尿的方法及注意事項、自我保護及定期復查等相關知識。根據問題進行系統文獻檢索,尋找實證并付諸實踐,實施的護理方案如下﹝3﹞:
3.1. 開展糖尿病健康知識教育:通過專題講座、科普手冊、電視、錄像、圖片、專欄等多種方式進行宣教﹝4﹞,指導病人正確地進行血糖、尿糖監測和記錄,合理飲食及運動治療,使病人了解糖尿病雖是終身疾病,但只要嚴格控制血糖,就能有效地防止心臟、腎臟和眼底等器官的慢性并發癥。其次指導病人正確使用胰島素以及口服降糖藥物:包括用藥劑量、方法、用藥時間和次數。首次使用胰島素的病人多存在顧慮,認為胰島素會“成癮”,產生依賴,或存在嚴重副反應,而拒絕使用胰島素。
3.2 飲食控制:飲食治療是糖尿病的基礎、是關鍵的一步,我們要根據患者的病情及家庭狀況為其制定切實可行的飲食計劃,鼓勵病人和家屬參入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定期評價療效,以利于計劃的及時修改和完善。指導病人嚴格遵照醫囑的要求進食,并保證營養成分適當的比例,定時定量,尤其強調禁止高糖、高脂、高熱量食品,實行低糖、低脂(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適當蛋白質、高纖維素、高維生素飲食,勸導病人戒煙戒酒。
3.3 運動指導:堅持有氧運動,根據病人個體情況,強調運動循序漸進,相對定時、定量,適可而止,可選擇散步、快走、慢跑、游泳等,一般每日堅持半小時左右,可酌情延長至一小時,餐后一小時運動可達較好降糖效果,避免空腹運動,以免發生低血糖。
4 小結[5]
循證護理強調以臨床實踐的護理問題為出發點,將科研成果與臨床專業知識和經驗以及病人需求相結合,促進直接經驗和間接知識在實踐中的綜合利用,這樣,護士的觀點才有說服力和實踐性,病人也易于接受,通過循證護理,病人及家屬對糖尿病的認識水平普遍提高,較好地掌握了糖尿病測試和自我保健能力。循證護理不僅能提供護理實踐的科學性,而且能發揮護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促進護理理論的發展,其合理性和先進性將有效指導護理實踐,提高整體護理水平,為病人提供最優質的服務。
參考文獻
[1] 張怡紅,陳欣,張銀珍.對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調查與分析.現代護理,200l,7(1):73~74
篇8
精神分裂癥是由一組精神癥狀群所組成的臨床綜合征[1]。為探討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家屬的心理健康狀況及護理干預措施,對住院的100例患者家屬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選擇2016年12月-2017年12月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家屬100例,患者均為首次住院,家屬為一級親屬或者配偶,此次研究均獲得患者家屬的同意。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男家屬28例,女家屬22例;年齡32~64歲,平均(43.3±4.4)歲。對照組男家屬29例,女家屬21例;年齡30~66歲,平均(43.5±4.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調查方法:患者入院時,對患者家屬發放調查表,調查表是依據癥狀自評量表(SCL-90)、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與剛入院時及護理干預后f患者出院時)進行調查。干預方法:①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宣教:介紹精神分裂癥的基本知識,包括本病的發生、發展、治療和轉歸,加強對家屬飲食、運動、生活等方面的指導,改善人際關系,增強家屬的治療信心。②加強心理疏導:護理人員要加強與患者家屬的溝通,由于與患者長期一起生活,患者家屬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在交流過程中了解患者家屬心理狀況,及時進行心理疏導,讓家屬保持樂觀的態度,能夠給患者帶來正能量,做好心理減壓工作,不要因患者的病情而加重家屬的心理負擔。③身心放松方法:指導家屬不良情緒的排解,一旦出現不良情緒,要及時進行控制[2],可以指導家屬深呼吸、打太極、練習書法等轉移注意力,或者聽歡快的音樂,使大腦皮質產生。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 2檢驗;P
結果
兩組干預前SCL-90評分比較:兩組干預前SCL-90中9個因子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兩組在精神病性、敵對、偏執、抑郁和焦慮方面與國內常模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兩組干預前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比較:兩組干預前SAS和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與國內常模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兩組干預后SCL-90評分異常因子精神病性、敵對、偏執、抑郁和焦慮方面與國內常模比較:干預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兩組干預后SAS和SDS評分比較:干預后觀察組SAS和SDS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討論
篇9
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加大了督導檢查力度,注重組織疾控中心和各醫療機構做好日常傳染病的監測、報告工作,制定了《*市*區社區預防保健服務項目管理辦法》和《*市*區社區預防保健服務項目質量管理手冊》,及時督促、指導局屬各單位做好人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麻疹、霍亂、紅眼病、登革熱等各類傳染病的防控工作,有效控制了我區傳染病的大規模暴發與流行。
高度重視麻疹防控工作,組織召開專題工作會議,及時、妥善處理疫情,做好應急接種工作,在全市麻疹防控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沒有出現麻疹疫情暴發,全年共組織處理疫情64宗,應急接種18709人。加強狂犬病和霍亂的防控管理,組織制定了《*區狂犬病應急處理預案》,全年組織處理狂犬病疫情3宗,疑似霍亂疫情1宗,均沒有出現暴發疫情。
積極推進區疾控大樓和開發區醫院傳染病區建設工程。目前區疾控大樓設計方案已定稿,并已經上報區規劃局審批;開發區醫院傳染病區已完成圖紙設計,并通過審批,設計圖紙已上交區規劃局。
二、計劃免疫方面
健全了全區計劃免疫接種點,完善了我區計劃免疫分級管理網絡。組織對全區預防接種工作人員進行了業務培訓,并組織新上崗人員參加*市*年預防接種培訓,為我區計劃免疫規范化工作打好基礎。加強對流動兒童的計劃免疫接種工作,及時開展“4?25”全國預防接種日活動,加強中小學、托幼機構的預防接種查驗證工作,組織全區范圍內的計劃免疫查漏補種工作,共查漏2094人。加強麻疹監測與防控,查漏補種8個月-14歲接種率為97.95%,病例監測麻疹87例,調查處理麻疹疫情及應急接種64宗,應急接種人數18709人。按照市的要求組織開展脊髓灰質炎強化免疫接種活動,*-*年強化免疫第一輪接種率98.90%,第二輪接種率為99%。組織開展狂犬疫苗接種,暴露總人數2570人,接種針次達10953針,接種率100%。
三、慢性病防制與管理方面
依據《*市*區肺結核病診療管理規程》,加強對結核病人的督導與訪,逐步構建結核病三級防治網絡(疾控中心-醫院-衛生站)。結合“3?24世界防治結核病日”,組織區內5家醫院開展了義診活動,大力宣傳結核病防治知識,共派出了43名醫務人員參加義診活動,接診人數近1600人,發放宣傳資料約3000份,免費胸透檢查35人,拍片6人,測量血壓近300人,通過有獎知識問答發放小禮品180份。舉辦結核病診療和痰檢技術培訓班,邀請市結控辦專家授課,加強結控知識學習。
積極開展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努力推進康寧醫院精神病區的改造建設,籌備成立了我區精神病防治康復技術指導組,負責全區精神病防治康復的技術管理和業務指導,建檔立卡,指導基層開展摸底調查及社區精神衛生服務。組織動員各醫院參加了4期市衛生局組織的社區精神病防治技術培訓班,為下一步全面做好我區精神病防治康復打下堅實基礎。全面深入各社區開展精神病人基線調查工作,共發現精神病患者1034人,檢出率>6‰,順利完成基線調查任務。加強與區殘聯部門的溝通,配合制定了《*市*區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方案》、《*市*區精神科免費門診項目實施方案》及《*市*區貧困精神病人住院治療補助和免費服藥辦法》,為我區下一步規范管理精神病患者提供了參考依據。
四、艾滋病防治管理方面
打開了我區艾滋病防治管理的新局面,為全面落實艾滋病治療和救助措施,指定開發區醫院為我區艾滋病人定點收治醫院,積極籌備建立我區美沙酮藥物維持治療門診。籌備組建了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員會和艾滋病高危人群工作隊,初步形成了艾滋病防治管理的組織架構。完成我區暗、吸毒人員的分布、基數估計;全面開展艾滋病咨詢和娛樂場所、企業等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預工作,開展農村地區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組織區內企業醫務室有關人員進行流動人口艾滋病知識培訓,通過在安利、廣川、廣茂、三菱等企業進行講座、互動活動、發放宣傳資料,講解安全套知識,開展覆蓋至少2500名企業員工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推動全程、正確使用安全套。組織區內50名鄉村醫生參加市疾控中心舉辦的艾滋病知識培訓。組織開展艾滋病HIV初篩檢測,共檢測4035人次。
五、健康教育方面
以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為契機,組織做好相關健康教育迎檢準備。與區教育局聯合做好中小學校健康教育自查工作。圍繞各時期衛生工作中心任務,組織開展相關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活動,結合“世界防治結核病日”、“全國計劃免疫接種日”等開展形式多樣的健教宣傳活動。通過網絡、有線電視等途徑加強食物中毒、野生蘑菇中毒等專題健康宣傳與教育。針對九佛地區野生蘑菇中毒事件,請專業公司制作了“請珍惜生命,不要采食野生蘑菇”的警示牌84塊,分插在全區各座山的主要進出口以及人流相對集中的地方,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制定并組織學習了《*市*區衛生局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預案》。組織開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宣傳工作,1-11月舉行艾滋病防治知識講座15場,共張貼艾滋病宣傳畫688張,發放《艾滋病防治宣傳畫冊》1050套(6本/套)、單本艾滋病防治知識畫冊900本,《艾滋病防治知識折頁》3880份,發放安全套18000只。
六、農村公共衛生
針對我區農村面積廣大,農村居民多且衛生意識薄弱,開創農村公共衛生新局面,加強對鄉鎮衛生院的技術指導,組織康寧醫院和九佛醫院相關人員到區疾控中心進修學習。規范對農村衛生站公共衛生方面的管理,制定了《*區農村衛生站考核管理標準》、《*區農村衛生站公共衛生工作規范》以及《*區農村衛生站傳染病管理制度和對肺結核病人治療的管理要求》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為農村衛生站開展公共衛生工作提供參考依據。推進農村健康教育,增強農村居民的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成立了全國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市*區領導小組。協助開展我區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工作。不斷加強對九龍鎮兩家醫院防保科的衛生監督工作的指導,加大農村衛生監督執法力度,有效提高了農村餐飲單位衛生管理水平,全年共核發九龍鎮的衛生許可證434戶,其中,核發食品衛生許可證386戶,核發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48戶。
七、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
積極配合區創衛辦開展衛生系統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的各項工作。專門成立了衛生系統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領導小組及督導小組。多次組織召開衛生系統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會議,制定了《*市*區衛生系統創建國家衛生城市職責分工表》,明確各相關單位的職責要求和具體操作措施,要求各單位領導高度重視創衛工作,針對具體問題作具體的部署。制定了《*市*區衛生系統創建國家衛生城市責任追究暫行規定》以確保我區衛生系統各創衛單位履行職責,提高工作成效,按時按質完成各項任務。組織督促衛生系統各單位每周報送創衛資料,將動態情況整理并上報區創衛辦;每兩周編輯一份簡報將創衛情況上報市衛生局。根據區創衛辦的要求,派出督導小組暗訪檢查飲食店檔,以《創衛交辦通知》形式交區衛生監督所辦理。依據《國家衛生城市標準指導手冊》多次組織對開發區醫院、紅會醫院和黃陂醫院進行督導檢查;負責收集、整理我局創衛綜合檔案,組織協調衛生系統創衛建檔工作。組織力量對涉及衛生系統的迎檢單位及周邊單位進行督查,要求各單位對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整改,順利完成了衛生系統的創衛任務。
八、餐飲消費安全專項整治行動
對照國務院“8大任務”、“12個100%目標、20項量化目標”要求,積極做好餐飲消費安全專項整治工作,制定了《*市*區衛生系統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方案》,圍繞《行動方案》穩步推進工作,共出動衛生監督執法人員900多人次,共計檢查了861家餐飲單位,查處違法行為32起,罰款金額4.84萬元,取締無證餐飲單位33家,整治重點區域13個。推行食品原料采購索證和肉品采購所證臺帳制度,全區餐飲單位和集體食堂已發證的約861間,已建立原料采購索證制度的單位有861間,建立率100%;建立肉品采購索證臺帳制度的單位861間,建立率100%。全面實施餐飲業食品衛生量化分級管理制度納入量化評定的餐飲單位和集體食堂有831間,已完成量化分級評定工作有806間,量化分級管理實施率達97%,其中學校集體食堂占52間,全部實行量化分級管理,完成評定比例100%。加強餐飲行業禽類采購加工監督檢查,開展活禽市場從業人員健康狀況監測,確保禽類食品安全。配合區綜治辦做好我區綜治維穩工作,結合餐飲消費安全整治行動,加強對學校周邊飲食店檔的衛生監管。組織力量對我區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整治迎檢路線及周邊百米范圍內的餐飲單位進行督導檢查,確保各餐飲單位全力配合食品安全整治工作,圓滿完成了該次餐飲消費安全專項整治任務。
九、應急管理管理方面
組織開展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鼠疫等傳染病的應急處理培訓。制定《*市*區衛生局食物中毒應急處理預案》,及時、有效地開展食物中毒事件的調查與處理,全年共處理食物中毒事件3宗,其中1宗為毒蘑菇中毒事件。配合開展截鼠防病行動,嚴禁餐飲單位食用老鼠等野生動物,動態情況每天向區食安辦匯報。針對9月份番禺發生的鴨禽流感疫情,嚴密部署我區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嚴格執行區重大動物疫情防制辦公室的疫情日報制度,遏制了疫情的發生。積極參與區政府組織的重大外源性安全事故應急演練,借演練之機提高應急隊伍的醫療衛生應急救援水平;參加區應急辦組織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宣傳活動,通過派發相關資料、現場急救模擬等形式向群眾大力宣傳衛生應急知識,共向群眾派發預防登革熱、非典、紅眼病等15個品種2000多份宣傳資料。
篇10
醫院增掛牌子的請示一市委編辦:
為認真貫徹落實《精神衛生法》及《全國精神衛生工作體系發展指導綱要(20XX年-20XX年)》,落實“以防為主、防治結合、重點干預”的精神衛生工作方針,進一步加強我市精神衛生工作,特申請在市民康醫院基礎上增掛“遂寧市精神衛生中心”牌子。
一、主要理由
隨著社會生活節奏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社會競爭壓力加大,精神障礙患病率呈上升趨勢。精神障礙患者肇事肇禍事件頻發,已經成為當前的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現有精神疾病治療、康復和管理模式已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近年,中、省、市各級政府對精神衛生防治工作高度重視,相繼出臺了《精神衛生防治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工作規范》等系列文件,以加快建立全國精神衛生防治體系,解決精神衛生防治工作存在的結構性問題。
(一)國家高度重視精神衛生工作,相繼出臺了系列法規。國家已出臺的相關法律、法規要求,要按照區域衛生規劃,加強精神衛生資源統籌管理,成立相應的機構負責精神衛生防治工作,健全精神衛生防治服務網絡。遂寧市“xx”衛生事業發展規劃中也明確提出要建立遂寧市精神衛生中心,加快我市精神衛生防治體系建設。
(二)從完善我市精神衛生管理機構及分工的角度來看,成立精神衛生中心是我市精神衛生防治體系建設中的重要內容。市衛生、疾控部門已有針對精神衛生防治工作的專門行政機構,但沒有成立開展此工作的專門業務執行機構。這些年來,市民康醫院抽調人員組建成立了“精防辦”,開展了精神病流行病學調查、重性精神病管理、醫療巡診等工作,實際已經在承擔精神衛生中心的職責。
(三)20XX年國家相續啟動了三批次的“國家精神衛生防治體系建設項目”,市民康醫院“遂寧市精神病醫院遷建項目一期工程”建設項目被作為防治體系建設項目納入其中,并獲專項建設資金。
(四)根據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要求,成立“XXX中心”需由省級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市民康醫院增掛“遂寧市精神衛生中心”,已通過四川省衛生廳審核批準。
二、擬掛牌的市精神衛生中心的主要職責職能
掛牌后的市精神衛生中心,主要是在市民政局、市衛生局、市疾控中心的領導下,開展精神障礙患者的疾病預防、控制和管理工作。
(一)貫徹落實《精神衛生法》、《全國精神衛生工作體系發展指導綱要(20XX年-20XX年)》及其他精神衛生相關法律法規。
(二)開展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心理行為問題預防和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對精神衛生危險因素和常見精神障礙的發生、分布和發展規律進行流行病學監測。
(三)承擔對全市精神衛生突發事件進行調查處理,并做好信息的報告、管理和預測、預報工作。為精神障礙預防控制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等提供技術咨詢和技術決策。
(四)承擔全市精神疾病的預防與防治技術管理,對下級精神衛生醫療機構、綜合醫院精神科、社區康復機構進行業務對口指導和疾防管理工作。
(五)做好“三無”精神障礙患者、重性精神障礙患者和肇事肇禍精神障礙患者等特殊患者救治管理工作,維護社會安定。
(六)在全市精神衛生領域廣泛開展醫療、科研和實習、帶教工作。
綜上所述,市民康醫院增掛“遂寧市精神衛生中心”牌子,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條件成熟。請予批準為謝!
遂寧市民政局
20XX年7月7日
醫院增掛牌子的請示二揚州市衛生局:
揚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皮膚病性病防治所的主要職責為指導全市麻風病、性病的防制工作;對外開展皮膚病、性病門診診療工作;向群眾宣傳普及皮膚病、麻風病、性病防治知識。多年來我市的麻風病、性病防制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績,為決策層提供了很好的工作依據;皮膚病、性病門診診療工作也得到廣大患者的歡迎和贊譽。但隨著近年來麻風病、性病防制工作模式的轉變,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皮膚病、性病門診的就診量日益增多,患者需求也不斷增高的形勢,皮膚病性病防治所目前的規模、人員、設備等已不相適應。鑒于此,中心擬在皮膚病性病防治所增掛揚州市皮膚病性病醫院的牌子,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大規模、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增加專業檢測和診療設備、增設皮膚病性病相關的專科診療項目、增設病床、改善就診環境,以不斷提高我市麻風病、性病防制工作水平和質量,提升皮膚病性病診療水平和服務質量。
為此,特呈請示, 當否,請批示。
XXXXXXXXXXXXXXXXX
二〇XX年五月十四日
醫院增掛牌子的請示三市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
溫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原名溫州市精神病院(溫州市民康醫院),屬福利事業單位。該院自20XX年創建以來,一直承擔全市復員退伍軍人精神疾病治療、鑒定、巡回義診等工作任務。20XX年7月市民政局向市人民政府提交《關于要求在市精神病院增掛溫州市優撫醫院的請示》(溫民優〔20XX〕126號)(附件1),同年7月30日,市委、市政府就此事在全市雙優工作會議進行研究,時任副市長王成云同志作出了批示,要求市衛生局和市編辦提出意見,但一直未予增掛優撫醫院牌子。20XX年,民政部將該院列入全國復員退伍軍人精神病醫院名錄中(附件2),中央財政每年撥給一定專項補助經費,用于醫院維修改造項目。
20XX年11月,該院整體劃轉我局管理,并于20XX年3月更名為溫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根據溫州市人民政府專題會議紀要(〔20XX〕131號)精神(詳見附件3),會議明確要求該院繼續發揚公益特色,充分發揮公共衛生和社會福利機構的功能屬性,切實承擔起對城市流浪精神病人、“三無”精神病人、復退精神病軍人、肇事肇禍和違法犯罪精神病人、貧困精神病人等對象的優撫、救助和供養等社會責任。同時,根據民政部《優撫醫院管理辦法》(第41號令),各地應根據優撫對象數量和醫療供養需求情況制定本行政區域內優撫醫院布局規劃。目前,浙江省寧波市精神病院已增掛了優撫醫院、復員退伍軍人精神病療養院牌子,浙南地區還沒有一家優撫醫院授牌。
鑒于上述情況,為更好地為全市精神疾病優撫對象提供醫療和供養服務,特要求貴辦批準溫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增掛溫州市優撫醫院牌子。
妥否,盼復。
溫州市衛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