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訓練管理范文
時間:2023-03-18 13:48: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基礎訓練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芭蕾舞基礎訓練課鋼琴伴奏能力
芭蕾起源于意大利,興盛于法國,是唯一通行于整個歐洲的古典舞劇形式,被人稱為“古典舞蹈”。芭蕾舞于建國初期系統地引入我國,深受我國人民喜愛并創作了《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中國題材的芭蕾舞劇。目前我國有多所舞蹈院校,并且許多高校都設有舞蹈系,芭蕾舞基本功訓練課(以下簡稱基訓課)列為舞蹈專業的必修科目之一。
在芭蕾舞基訓課中,音樂與舞蹈像一對密不可分的孿生姐妹。舞蹈缺少音樂的襯托,情緒與意境的表達就不夠全面充分,需要二者相互勾通,相互補充,因此在基訓課中便加入了鋼琴伴奏的要素。基訓課的鋼琴伴奏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音樂教學伴奏,主要任務是在理解舞蹈教師意圖的同時根據舞蹈教師的需要用鋼琴配合以相應的音樂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在芭蕾訓練時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動作之中,同時通過不斷的聽音樂與做動作,加強學生對音樂與舞蹈相互融會貫通的理解與感知能力。由于鋼琴伴奏是為基訓課教學服務的,好的鋼琴伴奏能在舞蹈教師與學生之間搭建情感、動作的溝通橋梁,因此要求基訓課鋼琴伴奏教師具備多方面的能力。
1、具備芭蕾舞基本知識
了解芭蕾舞的發展歷史。既然基訓課鋼琴伴奏音樂是服務于舞蹈教學,那么鋼琴伴奏教師首先應該了解芭蕾舞發展的相關歷史。這樣才會懂得怎樣去欣賞、怎樣去鑒別,根據舞蹈教師的需要選取經典的伴奏音樂曲目,營造貼切的氣氛,高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
了解芭蕾舞基本訓練的目的。舞蹈基訓課中每一個訓練動作都有其特殊的意義與訓練價值,訓練要求與訓練技巧各不相同。鋼琴伴奏教師只有了解基訓的總目標,每一動作的訓練方法及目的,才能根據訓練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旋律和節奏與舞蹈教師密切配合。
了解芭蕾舞基本功訓練的相關術語。由于芭蕾舞源于歐洲,屬于西方舞蹈體系,舞蹈教師在芭蕾舞教學中一般音譯法語的芭蕾舞訓練專業術語。如“adagio”,音譯為“阿達久”,漢語的意思是控制;“sondu”音譯為“豐久”,漢語意思為單腿蹲。鋼琴伴奏教師只有掌握相關的專業術語才能了解舞蹈教師的意圖,而不至于在聽到舞蹈教師發出指令后不知所措。
2、具備相關的音樂知識及音樂表現能力
鋼琴伴奏教師工作的重點在音樂,必須具備相關的音樂基礎知識和音樂表現能力,并能在基訓課上運用自如。塑造任何一種藝術形象都應在掌握相關知識與技法后,運用特定的手段來服務于所塑造的形象。因此,基訓課鋼琴伴奏教師也必須在具備音樂基礎知識后,運用音樂中的各種表現手段來為基訓課中的舞蹈教學服務,如對旋律、節奏、力度、速度、氣息的運用等等。
在做基訓動作之前,學生首先感受到的是鋼琴奏出的高低不同的音組合成的旋律。旋律是音樂的靈魂和基礎,用調式關系和節奏、節拍關系組合起來體現音樂的主要思想。鋼琴伴奏教師在彈奏之前應充分考慮學生所做的每一個動作的訓練方法及目的,需要什么風格的音樂,做好音樂的節奏、速度、力度、氣息等各方面的處理。如鋼琴伴奏時,激烈的動作就要選擇進行曲形式的音樂來表現,一般采用進行曲常用的四二拍的節奏,速度較快,力度較強,氣息較短。在配和優美抒情的動作時,一般就要選擇四四或八六拍的曲子,速度悠緩,氣息綿長。只有具備了豐富的音樂表現力,音樂才充分能調動學生的情緒,結合訓練要點完成訓練。
3、有大量的曲目儲備和即興伴奏能力
芭蕾舞基訓課內容十分豐富,一堂課可能包括體態站立、把上、把下訓練、技術技巧訓練等方面。肌肉的控制能力,靈活控制關節的能力,完成技術技巧的能力都會涉及。每一個訓練都有相應的音樂與之匹配,這就要求鋼琴伴奏教師擁有大量的曲目儲備,能根據動作訓練的需要,情緒的需要彈奏相應的曲子。目前北京舞蹈學院等院校、出版社都發行了許多芭蕾舞鋼琴伴奏曲目可供選擇,鋼琴伴奏教師可根據需要選用。
芭蕾舞基訓課的教學也是靈活多樣的。由于該科目屬于技能訓練課,舞蹈教師經常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授課內容,在授課過程中依據學生的訓練情況推課。有些動作可能實際需要推十六個八拍,有些動作可能只推十個八拍;有時舞蹈教師會把幾個動作或幾個技巧融合在一起。凡此種種,音樂必須隨之改變,但現成的曲目是固定不變的,這就要求鋼琴伴奏教師即興伴奏。鋼琴伴奏教師必須根據舞蹈動作的需要對音樂馬上作出調整,處理好樂句的結束、節奏型的轉換、節奏的快慢、力度的強弱等,甚至還要滿足舞蹈教師臨時對不同風格音樂的需要。因此鋼琴伴奏教師的即興伴奏能力在芭蕾舞基訓課中是十分重要的。
4、具備把鋼琴伴奏與訓練動作有機糅合的能力
在鋼琴伴奏教師具備以上幾點能力后,最后要做的就是把音樂與動作有機地糅合起來。整個教學過程中,鋼琴的音樂表現必須以舞蹈動作為基準,這時的彈奏不同于單獨的鋼琴表演。鋼琴獨奏以創造性的再現作曲者的創作意圖、抒感為主,較少考慮其它因素。而芭蕾舞基訓課上的鋼琴伴奏則以舞蹈教學為主,鋼琴伴奏教師必須采用與舞蹈動作相一致的音樂來伴奏。要把音樂與動作完美地結合起來,就需要從音樂與動作的情緒表達,節奏、節拍的處理,學生的掌握程度,男女生動作的差異等等各方面來考慮。從音樂的情緒表達上來說,小彈腿訓練的是小腿肌肉的爆發力和腳背腳趾的快速穿透感,要求動作快速有力、干凈靈活,這就需要鋼琴伴奏教師選用明朗活潑的曲子與之配合。把上控制訓練的是肌肉的控制能力,要求動作舒緩到位,教師就應選用抒情優美的曲子配合。
在彈奏時鋼琴伴奏教師還應該注意節奏、節拍與動作的關系處理。在芭蕾舞的訓練過程中音樂節奏的鮮明、準確是十分重要的,教師應刻意強調強拍,以便學生聽得清楚(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他們對音樂的感受還較淺)。如跳躍的練習,要求節奏的重拍非常明顯,音樂甚至不以樂句劃分而以小節為單位,以一個單一的起跳為基點,強調在重拍下跳躍瞬間的爆發。不同動作的音樂處理是各不相同的,需要鋼琴伴奏教師靈活掌握。
篇2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0420-02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lapse,LIDP)是一種臨床常見病,發生率為4.7%~4.8%,男性多于女性,所以也是一種多發病[1],主要是指腰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和髓核組織的突出,壓迫和刺激相應水平的一側或兩側坐骨神經根而引起的一系列癥狀和體征,多見于腰椎3~4、4~5,腰5~骶1,如不及時治療易成為纏綿不愈的腰腿痛,給患者造成極大的痛苦[2]。LIDP是引起下背痛(low back pain,LBP)的常見病因之一。運動療法對于LBP患者肌力及疼痛癥狀的改善有顯著的臨床意義,并能夠降低其復發率,促進患者早日參加工作[3]。筆者通過回顧分析在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期間,在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康復科采用核心肌力訓練方法治療LIDP的45例患者,觀察他們腰椎功能的恢復和疼痛的緩解等情況,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在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康復科就診的53例LIDP患者臨床資料。其中男35例,女18例,年齡在35~55歲,平均年齡49.6歲。病程7d~10年,所有患者都經CT或MRI做出明確診斷。實驗組30例,L3~4椎間盤突出者8例,L4~5椎間盤突出者13例,L4~5和L5~S1突出者9例。其中伴有脊柱側彎、生理曲線消失的患者5例,伴下肢放射痛、麻木及無力12例,單側直腿抬高試驗(+)7例,雙側直腿抬高試驗(+)6例。對照組23例,L3~4椎間盤突出者6例,L4~5椎間盤突出者11例,L4~5和L5~S1突出者6例。其中伴有脊柱側彎、生理曲線消失的患者4例,伴下肢放射痛、麻木及無力6例,單側直腿抬高試驗(+)8例,雙側直腿抬高試驗(+)5例。兩組患者均排除脊柱結核、腫瘤及其他疾病。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
1.2 方法
1.2.1 LIDP診斷標準 臨床癥狀:患者主訴腰及下肢疼痛,咳嗽時疼痛加重,夜間加重,疼痛時難以入睡,腰部活動受限,有外傷史或長期腰痛史。體征:脊柱側彎,雙下肢各關節活動正常,腰部有壓痛及放射痛,可放射到足踝部,下肢直腿抬高試驗(+),足背伸加強試驗(+),膝腱或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下肢感覺減弱,背伸肌力減弱。X線檢查:腰
椎生理曲度減小或消失,椎間隙減小,脊柱側彎。CT或MRI檢查:可見腰間盤脫出或膨出影像。結合X線造影、CT、MRI等方法,能準確的做出病變間隙、突出方向、突出物大小、神經受壓情況及主要引起癥狀部位的診斷,但僅有CT或MRI表現而無臨床表現,不應診斷該病。
1.2.2 對照組治療
對照組行傳統方法治療,具體如下:嚴格囑咐患者臥硬板床,佩戴腰圍,絕對臥床休息,保證休息質量,并輔以牽引、推拿、超短波、中頻,中藥熏蒸,常規運動療法等輔助治療手段,在護理過程中避免增加腹壓因素,如劇烈咳嗽、噴嚏、用力大便等。
1.2.3 實驗組治療
實驗組在對照組傳統療法基礎上加核心肌力訓練,具體如下:
1.2.3 核心肌力訓練
1.2.3.1 雙臂屈曲90度俯臥位支撐床面,下肢用20cm高滾筒支撐,后將腰部中空抬起,1min/次,5次/組,2組/天,
1.2.3.2 四點跪位,后將同側的上肢向前伸直,對側的下肢向后用力伸直呈兩點支撐位,1min/次,5次/組,2組/天
1.2.3.3 倒走訓練時治療師在患者的后腰部施加一定的阻力,5min/次,2次/天,4周為一個療程
1.2.2.4 評價標準[2]
優:自覺癥狀消失,無腰及下肢疼痛,無陽性體征。良:自覺癥狀基本消失,但勞累后仍可出現輕微疼痛。差:治療前后癥狀無明顯
改善或加重,仍伴有輕微腰腿痛,且易復發。
2 結果
3 討論
脊柱在中立位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脊柱肌是脊柱外部的穩定結構,當人體重心在水平面作前、后與側方移動時,分別需要背肌、腹肌和腰大肌的參與, 特別是對側肌群的有效活動以保持平衡。 脊柱肌通過對抗重力以保持身體直立,通過穩定關節來提供支撐和保持各種姿勢。椎旁肌在維持脊柱直立姿勢中至關重要,在休息和活動時,沒有完整的椎旁肌作用,脊柱動態的穩定性就無法得到保持。[4]良好的肌力是保持姿位的必需條件。由此可見,背肌、 腹肌和腰大肌在保持脊柱穩定與平衡中發揮作用,這是保持脊柱力學平衡的運動學基礎。腰椎間盤突出癥常伴隨腰椎節段肌力與肌張力功能紊亂而影響腰椎的穩定性,加強腰部核心肌力訓練成為其重要康復治療措施之一。核心肌力訓練具有促進腹、腰背肌力,提高腰椎節段穩定性,對腰椎間核心肌力訓練具促進腹、腰背肌力,提高腰椎節段穩定性,對腰椎間盤突出癥則具有康復和預防的雙重效用。
在對這53例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時,發現患者治療時間越早,療效越好;患者年齡越大,療效越差,這可能與椎間盤隨年齡增長而退變的自然規律有關;另外還發現患者防護意識和自我保健意識越強,其效果越好,而且還能減少其復發的概率。從臨床效果來看,核心肌力訓練的方法可以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全面促進了患者的康復,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上應用和推廣,希望廣大老師和同仁能夠認可并擴大研究。
參考文獻:
[1] 秦瑞先.運動療法預防腰椎間盤突出癥復發的臨床護理[J].護理研究,2009,23(1):136-137.
[2] 胡軍,張瑞.針刺加穴位注射治療腰間盤突出癥46例[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7,21(3):107.
[3] Handa N,Yamamoto H,Tani T,et al.The effect of trunk muscle exercise in patients over 40 years of age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 [J]. J Orthop Sci,2000,5(3):210-216.
[4]屠其雷, 沈志祥, 熊寶林,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運動康復1672- 4208 (2011 ) 01- 0013- 03
篇3
【關鍵詞】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護理康復
全髖關節置換術護理難度大,尤其是老年人因各種臟器功能呈現不同程度的衰退。機體免疫功能和耐受性降低,易出現并發癥,我科自2004年2月~2008年1月手術期積極處理,疾病恢復快,效果滿意,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臨床資料
本組37例,男26例,女11例,年齡58~84歲,平均71歲,病史最長20年,最短2個月,平均住院23天,隨訪最長1年,最短3個月。所患疾病為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后假體塌陷松動翻修術19例,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6例,股骨頸陳舊性骨折7例,股骨頭壞死3例(Ⅲ~Ⅳ期)強制性脊柱炎2例。
1 術前護理
1.1 心理護理:術前應詳細介紹麻醉方式、手術方法、優點,針對老年病人的心理特征主動與病人溝通給病人以關心理解和安慰。充分利用典型病例的作用,讓病人之間互相溝通,成功病例現身說法給他們的心理護理帶來積極的影響。形成良性循環,消除患者的緊張心理,減輕恐懼感,取得患者的良好配合。
1.2 患者準備:協助做好各種必要的檢查如血尿便常規、出凝血時間、肝腎功能、心肺功能等查好血型備血,做藥敏試驗。
1.3 練習:術前的康復鍛煉是術后康復的基礎,對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說明術后為防假體脫位要采取正確的。訓練床上排便習慣,指導下肢肌鍛煉方法,包括等長和等張收縮訓練、關節活動訓練、為防止肌肉萎縮須行股四頭肌舒鎖運動。繃緊腿部肌肉10秒后放松,再繃緊放松如此循環,每天(10-30)次,指導正確使用拐杖等一系列的訓練程序,使37例病例都能很好配合訓練。
2 術后護理
2.1 生命體征的觀察:系統的了解患者全身狀況,檢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等變化,常規心電監護24小時,給予低流量吸氧,增加血氧含量,同時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觀察傷口滲血、引流量的顏色、性質和量,對腎功不全注意觀察尿量,對糖尿病病人要定時測血糖、尿糖,防止出現酮癥酸中毒。保持靜脈輸液通暢,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
2.2 根據醫囑精滴抗生素止血消腫藥物以減少床上反應及組織水腫。
2.3 :術后平臥6小時,保持正確的髖關節輕度外展15°,兩腿之間夾枕頭。做到三防,一防:過度屈曲和伸直,術后在膝關節下墊一軟墊;二防:防內旋,術后穿防旋鞋或下肢皮牽引,保持外展30°中立位;三防:防內收,兩下肢間放一軟枕,肢體外展位,防健側肢體近患肢而過度內收。正確的翻身方法:向術側翻身時,應伸直術側髖關節,保持旋轉中立位;向健側翻身時,也應伸直術側髖關節,兩腿之間加軟枕,防止髖關節內收引起假體脫位,同時伸直同側肢,以便用手掌脫位髖關節后方,防止髖關節內收引起假體脫位。
2.4 創口引流管的護理:注意保持負壓引流管通暢,避免創口內積血而致感染及術后血腫形成,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量、色,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術后引流量少于50毫升/日拔除引流管,注意保持傷口敷料完整干凈。
2.5 并發癥的觀察及處理:術后傷口疼痛者遵醫囑給予止痛劑,老年病人長期臥床易出現三大并發癥,應給予相應的預防措施,保持病房空氣新鮮,鼓勵病人咳嗽咳痰,做深呼吸及擴胸運動,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給予霧化吸入,防止肺部感染,鼓勵病人多飲水,以防尿路感染,同時做好會陰處理,加強對骨突出部位的護理,預防褥瘡發生,保持床鋪平整、干燥,為防止便秘腹脹給病人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應少量多餐,增加粗纖維和水的含量,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同時加強營養,注意食物色、香、味,進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遵醫囑使用支持療法。
3康復訓練
3.1 鼓勵患者早期康復訓練,一般術后第2天做收縮股四頭肌、臀肌訓練,使肌肉保持一定張力。
3.2 術后第3天做輕柔的髖關節屈伸動作,注意曲髖
3.3 抬臀動作一般在術后第5天完成,在完成此動作時應注意在膝下墊枕使髖屈曲(10-20°),護士的雙手托住雙側髖關節防止動作完成的過程中出現髖關節的旋轉。
3.4 患膝下垂擺動以增加膝關節的活動范圍和肌力,防止膝關節周圍軟組織粘連。
3.5 術后第七天開始①助力下直腿抬高30 持續10秒重復(20-30)次;②小腿床邊擺和;③患髖外展,內收,后伸肌群的等長收縮;④加強床邊轉移,包括半坐~躺轉移練習和坐~站的轉換練習;⑤健腿支撐站立平衡;⑥步行:鼓勵患者扶雙拐行走或健腿支撐三點式步行;⑦術后3周繼續加強患肢股四頭肌漸進抗阻練習,站立位髖關節前屈,后伸,外展,內收肌群的等長收縮練習,加強步行訓練從平行桿開始~步行器~扶雙拐~扶單拐~多腳杖~扶手杖~棄杖[1]。
4 出院指導:囑病人及家屬堅持正確的功能鍛煉,術后康復應遵循個體化,漸進性,全面性的三大原則,循序漸進由弱至強[2],做到不盤腿,不坐矮凳子,不過早過度負重,不跑步,跳躍和舉重物。術后6個月禁止髖關節內收,內旋,3個月平躺時,可在兩腿之間夾枕頭,3個月內防止髖關節屈曲90°,進一步增加關節活動度,增加肌肉訓練,正確使用步行架及拐杖,預防居家意外跌倒,上下樓梯時,堅持上樓時健側先上,下樓時術側先下的原則,恢復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定期復查。
討論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是解除髖關節疾患病人疼痛,糾正畸形,恢復功能的議政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先進的材料,精湛的技術只能結合及時的手術康復治療,才能獲得最理想的效果[3]。本組病歷采用術前宣教,術后各種護理措施及指導性康復訓練,有效地防治了肌肉萎縮,關節僵硬,骨質疏松和長期臥床造成的褥瘡,墜積性肺炎,泌尿系感染,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減少了住院時間及臥床時間,是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病人早日康復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 施楚軍,張蓮春.康復訓練程序在全髖關節置換病人中的應用,中華實用護理雜志2004,20(6):28~29.
篇4
【關鍵詞】芭蕾 基礎訓練 形體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2-0064-01
健康的體態表征著人生命的活力,同時也是身體健康的外在表現。這對于正值人生黃金期的女大學生意義重大。基因遺傳對體態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后天的形體訓練在改善體態方面也有著一定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形體課在學校逐漸普及,該課程的受歡迎程度日漸提高。學生們可以通過形體課的練習,掌握音樂與舞蹈動作的平衡,體驗力與美的結合,其中芭蕾基礎訓練可以使練習者的手眼協調能力、柔韌性、肌肉力量得到全面提升。
一 課題研究方法
隨著芭蕾基礎在國內形體課程教育中的普及,基層教育工作者總結出了一系列科學、可行的芭蕾基礎教育方法;同時,芭蕾作為文化“舶來品”,國外在芭蕾基礎教育方面有著先天的優勢,總結出了一大批可以借鑒的資料。故我們可以通過翻閱、查閱國內外芭蕾基礎教育相關資料,匯總、分析其在形體課程中的重要性。通過聯系已經開展、實施芭蕾基礎訓練的學校,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對參與其中的學生進行調研。采用生物力學相關理論,分析芭蕾基礎訓練中訓練者的跳躍能力、跳躍高度對訓練者身體肌肉及骨骼、關節的影響。綜合分析評價芭蕾基礎訓練對形體課程的影響。
二 芭蕾基礎訓練的作用
1.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
傳統的形體課教學,對于未接觸過同類課程學習的初學者來說難度大、訓練痛苦、不易表達出體態之美。同時長期的情緒不滿,勢必導致學生對形體課的學習興趣下降。通過調研發現,傳統形體課學生缺課現象嚴重。面對這一難題,教育學家提出了傳統形體課吸收芭蕾基礎課的教育方法。芭蕾基礎課的訓練可以改善學生特別是初學者動作僵硬的弱點,同時芭蕾教學結合優雅的音樂,對舒緩學生心情,緩解訓練疲勞,提升訓練興趣有著重要的意義。
2.有利于塑造完美體態
人體形態美直觀表達了四肢均衡發展、左右對稱,也就是各種身體指標均衡發展。人們常常認為身體比例接近黃金分割的情況為標準體態。對于完美體態的塑造,芭蕾基礎訓練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基礎訓練中的拉伸、跳躍等動作,韌帶、肌肉充分得到拉伸,對練習者的腿部線條塑造有著很好的效果。通過長時間的基礎練習,訓練者消耗一定數量的熱量,減少腿部、腰腹部的沉積脂肪。在柔韌性訓練過程中,訓練者可以矯正體態,大量的事實證明,從事過芭蕾基礎訓練的女生的身體形態都有了明顯的改善。
3.講求力與美的統一
芭蕾舞是一項力與美高度統一的運動,同時又是高雅的舞蹈。芭蕾基礎訓練的每一個基本單元都要求藝術與美的展現。對于學生來說,進行芭蕾基礎訓練不同于以往的形體課只注重拉筋、壓腿等基本動作,其訓練學生每一個動作、訓練線路都要符合音樂節奏、舞蹈內容。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內在氣質得到提升,藝術修養、文化品位也會隨著身形的變化顯露出來,對學生的成長十分有利。
三 將芭蕾基礎訓練加入傳統形體教學的建議
1.復合式教學
復合式教學,即將芭蕾基礎訓練融入傳統形體課教學當中。根據兩種方法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才是做好形體教學的主要方法。教師可以運用芭蕾舞基礎訓練中的Battement tendu、Grand plie、Battement tendu jete基本動作結合五個基本腳位達到塑造學生腿部肌肉線條、拉伸韌帶的作用。同時,芭蕾基本動作、基本腳位的練習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平衡能力。
2.芭蕾舞蹈動作組合教學
普遍意義上的芭蕾舞,就是成套動作配合音樂在舞臺上的完美表演,可以說是美妙絕倫。但是,完成優雅舞蹈成套動作的先決條件就是熟練掌握一系列的芭蕾舞蹈動作組合。就像學習文化知識會有人偏科一樣,成套動作對于不同的學生來說,難點各不相同。想要做好基礎教學,就需要一線教師身體力行,把握學生中普遍出現的錯誤動作,進行集體強化訓練;同時,針對特定學生的特定動作,悉心教育改正,強化學生記憶。久而久之,學生對音樂的樂感、體態的優美程度、舞蹈動作的熟練度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四 結束語
芭蕾是一門結合力量、音樂、美學等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把芭蕾基礎訓練引入學校的形體課程是一次大膽的創新。芭蕾舞姿的優美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舞者(即學生)的舞蹈能力、身體素質。身體形態對舞蹈美的表達起著決定性的意義,同時優美的舞姿同樣能塑造學生的體態,二者緊密聯系、密不可分。在新的教育環境下,如何做到二者的統一就是擺在教師面前的重要問題。在形體課程訓練過程中,堅持采用科學的方法,同時適當的引入芭蕾基礎訓練,培養學生對音樂節奏的感知能力,塑造學生身形,提高舞蹈作品藝術表現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芭蕾基礎訓練將會走入更多學校的形體課堂,給學生帶來優美舞姿的同時,塑造健康的體態。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 腦卒中;吞咽障礙;早期康復護理
吞咽障礙是腦卒中患者的常見癥狀,急性腦卒中患者中吞咽障礙的發生率可達29%~71%[1]。研究表明發病3d內的急性卒中患者有50%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礙。伴吞咽障礙的腦卒中患者易出現并發癥且死亡率較高[2],易發生脫水、營養不良、皮膚壓瘡、誤吸性肺炎等,從而影響康復和預后。我院于2009年5月~2012年5月共收治101例腦卒中伴吞咽障礙的患者,在常規治療腦血管意外的基礎上,針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患者積極開展早期康復護理,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9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101例患者,其中男75例,女36例,年齡33~76歲,平均年齡56歲。所有病例均經頭部CT或MRI為腦梗死或腦出血病例,意識清楚,生命體征平穩,無嚴重并發癥,均伴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礙。
1.2 納入標準 (1)病程1~4周;(2)臨床診斷并經頭部CT或MRI為腦梗死或腦出血患者,意識清楚,生命體征平穩,具有飲水嗆咳、吞咽障礙的癥狀,多伴有構音障礙;(3)洼田氏飲水評級≥級;(4)患者能積極配合,完成治療。
1.3 方法 康復護理包括吞咽功能康復訓練及健康教育和安全警示。
吞咽功能康復訓練包括基礎訓練和攝食訓練,不能經口進食或存在高度誤吸風險者給予鼻飼。
1.3.1 基礎訓練方法 主要是通過口運動訓練有意識地提高對唇、舌、聲帶的控制,從而有利于吞咽。(1)舌運動訓練:舌向前、左、右反復伸展,反復緊抵住左右口角、上顎及上下牙齦;早期若患者不能進行舌的主動運動,可用濕紗布包住舌頭,然后用食指、拇指捏住患者的舌頭,引導進行各個方向的運動。(2)進行咀嚼肌、頰肌的訓練,即最大限度地做鼓腮和咬合動作,反復訓練5~10次。(3)軟腭上抬訓練:早期用壓舌板下壓舌暴露軟腭,用冰凍過的棉棒接觸以前腭弓為中心,包括后腭弓、軟腭、腭弓、咽喉壁及舌后部的刺激部位。應大范圍、長時間地觸碰刺激部位,并慢慢移動棉棒前端,左右相同部位交替。寒冷刺激能強化吞咽反射[3]。(4)喉活動訓練:早期用手進行喉的被動上下運動,患者利用發“啊、依、噢”等聲音做喉的主動運動,也可以讓患者做點頭樣空吞咽動作。
1.3.2 攝食訓練方法 攝食訓練以安全管理和口腔衛生為基礎,隨著基礎訓練帶來的功能改善,以階梯式推進,是一種綜合性訓練。患者取坐位,軀干前傾約20°,頸部稍微向前彎曲,使舌骨肌的張力增高,喉上抬,食物容易進入食道。不能坐起者可采用健側臥位。選擇容易吞咽的黏稠糊狀食物(如豆腐腦、酸奶、蛋羹等),逐步過渡到固體、液體。注意每一口的量不要過多或過少,一般先以少量開始(1~5ml),應該在專業人員確定患者安全的一口量后,方可進行喂食。另外,推薦使用小的表淺的勺子,同時,進餐環境應盡量保持安靜,使患者能集中注意力進餐,減少誤吸。
基礎訓練和攝食訓練每次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4周為1療程。
1.3.3 針灸療法 令患者張口,用毫針點刺懸雍垂兩側的咽后壁,每次3~5點,有少量出血或不出血均可,不留針。配穴:上廉泉、上夾廉泉,此二穴均選毫針向舌根方向針刺,電流小幅度捻轉,留針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4周為1療程。
1.3.4 健康教育和安全管理 (1)防止發生吸入性肺炎:患者床頭抬高25°,患者進食或飲水后保持坐位至少30min,每天進行肺部聽診,不要讓患者使用吸管,吞咽時不要分散其注意力。(2)預防窒息:飲水或進食時,務必使患者處于90°坐位,給患者喂食物時要說“一次只喝一口”這樣的話,當患者口中含有食物或液體時不要提問,接受心肺復蘇的培訓。(3)服用藥物:讓患者坐位吞服藥片,一次服用一個藥片,讓所有藥物成為流體形式。
2 結 果
本組101例患者經過1個療程的治療,痊愈45例(44.5%),顯效30例(29.7%),好轉10例(0.09%),總有效率為84.1%。
3 討 論
中風引起雙側皮質延髓束受損或延髓損傷均可導致吞咽障礙,飲水吃飯出現嗆咳,容易繼發吸入性肺炎或嚴重營養不良而危及生命,影響患者的康復進程和生活質量,延長住院日,增加致殘率和死亡率。
吞咽功能康復訓練包括基礎訓練和攝食訓練,以及健康教育和安全警示。通過對口面肌群的運動訓練,腭咽閉合訓練,及補償技術來改善吞咽障礙。康復訓練可以防止吞咽肌群萎縮,提高其活動度和能力,增加吞咽肌的協調性,刺激吞咽反射的產生使之增加吞咽功能。健康教育和安全警示提高了醫護人員及家屬的警惕性,減少和防范了誤吸誤咽的放生。
參考文獻
[1] 蔣琪霞,耿利瓊,梁萍,等.預防腦卒中患者誤吸的護理研究[J] .實用護理雜志,2003,19(4):121.
篇6
摘 要:以全國少年田徑錦標賽的少年跳遠運動員及其教練員為研究對象,對該年齡階段的少年跳遠運動員的訓練現狀進行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為提高少年跳遠運動員的科學化訓練水平提供了參考依據。
關鍵詞:少年;跳遠;訓練;現狀
中圖分類號:G82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8)12-1704-04
A Survey on the Current Training Situation of Junior Long Jumpers in China
LI Tielu1,ZHANG Hongwu2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2.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Hubei China)
Abstract:Through a research on junior long jumpers and their coaches in the National Junior Athletic Championships, the current training situation of juniors is analyzed and the problems are found. All these will contribute as reference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training of junior long jumpers.
Key words: junior; long jump; training; current situation
跳遠是我國的田徑傳統優勢項目,但近年來一直徘徊不前。我國田徑教學訓練大綱對14~17歲的青少年訓練提出了明確要求,并且設有專門的全國少年田徑錦標賽,目的是檢查這一年齡階段運動員的訓練和選材情況,對規范我國青少年田徑訓練起到了積極作用。為了解該年齡階段的少年跳遠運動員訓練情況和與大綱規定的要求執行情況,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對全國部分優秀跳遠苗子的基礎訓練情況進行研究,為全面了解目前我國青少年跳遠運動員訓練情況和提高科學化訓練水平提供參考依據。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參加2005年全國少年田徑錦標賽少年跳遠運動員70名及其教練員2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CNKI),收集整理有關跳遠運動訓練方面的文獻資料。
1.2.2 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目的和內容,設計了《運動員調查問卷》和《教練員調查問卷》。
1.2.3 訪談法 在2005年全國少年田徑錦標賽期間,走訪了有關跳遠教練員。
1.2.4 邏輯分析法 運用歸納、演繹、等綜合分析方法,對各種信息進行較為深刻的探討。
1.2.5 數理統計法 對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我國少年跳遠運動員的訓練年齡和比賽情況
2.1.1 運動員開始接受訓練的年齡
運動員的多年訓練是一個長期系統的過程,即使具備優秀的身體條件,如果不經過多年的系統訓練,要達到較高水平也是不可能的。因此,運動員開始訓練和開始專項訓練的年齡都十分重要,過早或者過晚都將影響運動員的系統訓練。少年跳遠運動員開始參加田徑訓練的年齡結果見表1、2。
從表1、2可以看出,我國少年男子跳遠運動員開始參與田徑訓練的平均年齡是13.1歲。
我國少年女子跳遠運動員開始參與田徑訓練的平均年齡是12.1歲。
根據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田徑》中的劃分,我國的教學訓練大綱中的基礎訓練階段(13~15歲)相當于專項基礎訓練階段,而8~12歲的兒童可以看作是一般基礎訓練階段。因此,我國少年跳遠運動員開始接受田徑基礎訓練的年齡偏大。
2.1.2 運動員開始專項訓練的年齡
在《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田徑》教材中,13~15歲是專項基礎訓練階段,這一階段應確定專項方向。專項基礎訓練階段應圍繞專項所需要的各種能力的基礎來組織訓練。我國少年跳遠運動員開始跳遠專項訓練的年齡見表3、4。
從表3、4看出,我國少年男、女跳遠運動員開始進行跳遠專項訓練的平均年齡分別是:13.9歲和13.5歲。因此,我國少年跳遠運動員開始跳遠專項訓練的年齡符合教材的要求。
少年女子跳遠運動員開始專項訓練的時間,平均是在接受一年多的田徑系統訓練之后進行的,而少年男子跳遠運動員開始專項訓練的平均時間則只是在接受田徑系統訓練后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在沒有經過必要的全面的基礎訓練的情況下即確定專項的方向,由于對運動員的運動潛力沒有足夠的預測,為運動員進一步的專項訓練不利。
2.1.3 少年跳遠運動員訓練的時間安排
運動訓練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深化的過程,運動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提高的過程,運動水平的提高需要一定的訓練時間作保證。此外只有對訓練次數、訓練時間合理安排才能保證訓練的科學性和系統性。運動員每周訓練次數和訓練時間情況統計見表5、6。
訓練次數、訓練時間的多少,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少年跳遠運動員的運動訓練能否系統進行、以及其訓練目標能否順利實現,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訓練積極性。
從表5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少年跳遠運動員每周的訓練次數都在6次以上,集中在次到8~11次之間,而且除正常的上下午訓練外,絕大多數的運動員每周還要出2~3次的早操進行訓練。據大綱在基礎訓練階段的跳遠運動員每周訓練次數是5~6次;而在初級專項訓練階段的跳遠運動員每周訓練次數是6~8次。因此,我國少年跳遠運動員每周的訓練次數遠遠超過了大綱的規定次數。
從表6可以看出,運動員每次的訓練時間集中在2~2.5 h之間,而根據大綱的要求,基礎訓練階段和初級專項訓練階段的運動員的每次訓練課的時間分別是1.5~2 h和2~2.5 h,我國少年跳遠運動員的每次訓練時間基本符合大綱的要求。
另外,大綱要求少年跳遠運動員的年訓練次數為,基礎訓練階段220~240次,初級專項訓練階段為250~280次,即年平均訓練約39~48周和32~47周。在調查中通過對教練員的訪談了解到,大部分運動員在寒、暑假能夠保證堅持訓練。因此在每周訓練次數增加而全年訓練周數不減少的情況下,運動員的訓練總次數必然多于大綱的要求。
2.1.4 少年跳遠運動員參加比賽的次數
參加比賽是檢驗教練員的執教和管理水平以及運動員的訓練情況的主要手段,也是教練員獲取反饋信息的重要途徑。因此,運動員必須參加一定數量的比賽。但是,青少年田徑訓練是基礎訓練,青少年的運動競賽是為選拔后備人才的需要服務,不應該只是為了達到專項運動成績而安排競賽。我國少年跳遠運動員參加比賽情況見表7。
根據調查,運動員每年參加國家級或者省市級的田徑比賽都集中在2~3次左右,占調查運動員總數的78.3%,而且還有部分運動員只參加過一次甚至沒有參加過此類比賽。而根據大綱的要求,少年跳遠運動員在基礎訓練階段每年參加的比賽次數是6~8次,而初級專項訓練階段的運動員每年參加的比賽次數是8~12次。因此可見,少年跳遠運動員每年參加的比賽次數遠遠低于大綱的要求。
在調查中還發現,從比賽內容上看,少年跳遠運動員參加的比賽絕大多數是采用成年人的競賽方式,而沒有對少年運動員進行體能、身體素質以及技戰術的測試。這些比賽,運動員的專項運動成績是評判運動員的唯一標準。過多的參與這類性質的比賽,必然會導致在運動訓練中過于重視專項成績的提高,而忽視對運動員全面基礎的訓練,不利于少年運動員的成長。
2.2 我國少年跳遠運動員的專項訓練情況調查與分析
2.2.1 少年跳遠運動員的專項技術訓練安排情況分析
運動員創造優異成績,除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外,還應具有合理而先進的專項技術才,技術訓練應該是運動員專項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技術訓練的目的是學習和掌握新的技術動作或者改進和完善技術中的某個部分或者環節,青少年的技術訓練應該貫穿與運動員的整個訓練過程中。調查結果見表8。
從上述對教練員每周技術訓練課的安排次數的調查,我們可以看出教練員對技術訓練重要性的認同。在絕大多數的教練員的訓練安排中,技術訓練課在準備期每周約為2~3次,在比賽期約為每周1~2次。
在準備期中安排較多的技術訓練,主要進行一些技術的專門練習和一些分解技術練習,使運動員能夠有較多的時間對技術進行體會,有利于掌握新技術和改進技術的鞏固,重點放在完成技術動作的質量上。而在比賽期中,由于運動員要參加一些比賽,現代的運動訓練將比賽看作是訓練的一部分,所以運動員的比賽被看成是一種實戰性質的訓練,所以每周技術訓練課的次數較準備期減少。但是這種實戰性質的訓練在某種意義上對運動員技術的改進和完善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技術訓練多以完整技術訓練為主,保證完成技術動作質量的前提下,提高運動員訓練的強度,其目的是提高運動員在高強度的情況下完成正確技術動作的能力,努力將準備期中相對較低的強度的訓練中掌握或改進的技術以較高強度不斷地進行加固、強化,努力適應比賽的高強度要求。
由于技術訓練對于運動員的體力和神經肌肉系統的要求較高,運動員必須在各方面狀態都較好的情況下才有可能高質量的完成技術訓練任務。如果運動員在狀態不好或者疲勞情況下進行技術練習,很難以正確的技術完成動作,這樣不僅由于多次重復達不到改進和鞏固技術的效果,還會破壞原有的動作結構。在實際調查中同樣肯定,技術訓練應安排在運動員體力和精力較好的時間進行。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教練員對于跳遠運動員技術訓練的安排是符合運動訓練的規律要求的。
2.2.2 少年跳遠運動員的專項技術訓練手段選擇
研究表明,在基礎訓練階段,技術練習的核心手段是:原地或分解的起跳模仿練習、短助跑完整技術練習和3-5-7步助跑起跳練習,技術練習是在先掌握完整動作的基礎上,通過大量的起跳練習、模仿練習來提高起跳技術。初級專項訓練階段的技術練習與前一階段相比,表現為逐漸增加助跑速度下的起跳和完整技術的練習,促進起跳技術和能力的進一步發展。我國少年跳遠運動員常用技術訓練手段統計見表9。
通過對運動員的調查,發現在基礎訓練階段,運動員在訓練中突出了助跑和起跳這兩項技術訓練的關鍵環節,并在訓練中十分注重這兩項技術的銜接,以中、短程助跑為主,完整技術練習是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模仿練習在訓練中出現的頻率較低,技術訓練手段在基礎訓練階段即表現出了較強的專項化特點。而在初級專項訓練階段,技術訓練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技術訓練手段是全程助跑練習和完整技術以及中程助跑完整技術練習,短程助跑練習和分解技術練習出現的頻率較前一時期減少,與對教練員的調查基本一致。
2.2.3 少年跳遠運動員的速度訓練安排 不同時期每周安排速度訓練課的次數見表10。
從表10可以看出,在準備期中每周會安排2~3次速度訓練的教練員占80%。在比賽期中每周也會安排1~2次訓練。主要是安排與運動員助跑距離接近的短距離跑的練習,發展運動員的絕對速度能力,適應比賽的要求。在調查中,大多數教練認為在訓練中,速度練習的距離不能過短,因為速度能力是發展絕對速度的重要基礎,沒有好的速度能力基礎,運動員很難獲得好的絕對速度水平。對于訓練的強度,絕大多數跑都要求達到最大強度。
2.2.4 少年跳遠運動員的速度訓練手段
青少年神經系統的靈活性好,興奮與抑制的轉換快,是提高步頻的最佳時期。因此青少年訓練階段要多安排快節奏、高步頻的練習,打好步頻基礎,對以后絕對速度的提高會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跳遠運動員在基礎訓練階段,主要利用跑的專門練習,學習和掌握跑的基本技術,提高跑的能力,重點突出提高跑的步頻能力和動作能力;初級專項訓練階段以60 m和100 m跑為核心練習手段,主要利用跑的專門練習和跑格練習改進和提高跑的基本技術,速度訓練手段增加。
從表11看,在基礎訓練階段,各種距離的跑是運動員速度訓練的最常用的手段,發展步頻的各種跑的專門練習也是練習的重要手段,基本符合該年齡段的運動員的身體發育特點,但是其它各種跑的專門練習在訓練中出現的頻率不是很高,不利于該年齡段的運動員掌握基本的跑得技術。在初級專項訓練階段,可以看出,運動員訓練的手段明顯的減少,速度訓練手段出現了明顯的專項化特點,不符合該年齡段運動員速度訓練特點。
2.2.5 少年跳遠運動員的快速力量訓練安排
在眾多的力量類型中,與起跳關系最為密切的就是快速力量。因此,在訓練中,教練員很重視運動員的快速力量訓練。但是盲目發展下肢力量,尤其是下肢的絕對力量,會導致肌肉收縮的速度下降。而且由于青少年骨骼鈣化程度相應較低,骨質較為疏松,富于彈性而硬度小,在外力或重力的作用下易于彎曲變形,所以少年兒童不宜進行負重過大的力量訓練,以免骨骼發生畸形。15~17歲年齡階段是力量增長的敏感期,因此對于少年跳遠運動員快速力量的發展是力量訓練的主要內容。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快速力量的訓練的安排,在準備期和比賽期中,每周的課次均在2~3次左右。在準備期,快速力量訓練的強度和量都相對較低,主要是對運動員進行專項力量的恢復性訓練。到了比賽期,快速力量的訓練強度和量都較前一時期提高,主要是提高運動員的快速力量水平,為即將到來的比賽做準備。
由于肌肉工作力量的大小與中樞神經系統發射的神經沖動的強度有密切的關系。神經沖動的強度越大,肌纖維參與工作的數量越多,表現出的力量也越大。因此,運動訓練中應注意有意識的提高運動員練習的興趣與積極性,以求提高力量訓練的效果。進行爆發力訓練對神經系統興奮性要求更高。快速力量的訓練應該安排在運動員身體和精神狀態都較好的時候進行。
2.2.6 少年跳遠運動員的快速力量訓練手段
快速力量的訓練在跳遠運動員的訓練中就必須放在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上。應該說,跳遠教練員對快速力量的重要性有著很清楚的認識,因此都非常重視其訓練。發展快速力量的方法有許多,但在實際的訓練中,發展腿部快速力量的最好方法也是最常用的就是與專項技術動作相似和肌肉用力特點一致的各種各樣的跳躍練習。一是提高運動員的快速力量水平,二是提高運動員掌握基本跳躍技術的合理程度。教練員通常此類訓練手段和方法來同時對運動員的快速力量和基本跳遠技術進行訓練。
通過對教練員的調查,認為在基礎訓練階段,專項跳躍能力訓練的重要手段是立定跳躍,而在初級專項階段以短助跑5~10級跨步跳為核心練習手段,突出在一定助跑速度下的跳躍能力的訓練, 練習手段逐漸由立定跳躍練習過渡到助跑跳躍練習,跳躍訓練的專項化程度在提高。而通過對運動員的調查,在基礎訓練階段,除進行立定跳躍的訓練之外,具有一定初速度的跳躍練習的訓練出現的頻率也較高,具有較強的專項化特點。而在初級專項訓練階段,訓練手段的選擇與前人的研究基本一致。
3 結 論
1) 我國少年跳遠運動員開始接受田徑基礎訓練的年齡分別是13.1歲和12.1歲偏大。而開始進行跳遠專項訓練的平均年齡分別是13.9歲和13.5歲比較合理。
2) 我國少年跳遠運動員每周的訓練次數遠遠超過了大綱的規定次數。而每次訓練時間基本符合大綱的要求。但每年參加的比賽次數遠遠低于大綱的要求。
3) 教練員對于少年跳遠運動員的專項訓練的安排以及訓練負荷的認識符合跳遠項目的特點和訓練規律,但是訓練手段的選擇不符合少年跳遠運動員訓練的各階段特點。
參考文獻:
[1] 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田徑[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
[2] 袁作生,南仲喜.現代田徑運動科學訓練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
[3] 章碧玉.中國青少年田徑遠度項目選材和訓練的方法學體系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1.
[4] 林萍仙.從當前世界跳遠技術的特點談運動員的訓練[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98(3):21-23.
[5] 朱振杰.跳遠踏跳專項力量特征及訓練方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6):21-22.
[6] 張亞平,程暉,王麒麟.我國優秀男子跳遠運動員專項素質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6(2):23-25.
[7] 于川茗,宮本莊,王今越.幾種跳遠起跳練習手段效用的運動學辨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4(4):24-26.
篇7
1前言
檔案資訊的透明公開,奠基于檔案管理制度規劃之妥善,以及執行之落實;而檔案管理之良善,則根基于檔案管理人員的培育與訓練健全與否。目前,各機關檔案管理人員之培訓,可從學校教育、在職訓練等方面,建立其專業知識、能力與技術,因此,本文簡述檔案管理高等教育及專業機構培訓之概況,再針對“《檔案法》”公布施行,“檔案管理局”成立后,對于各機關檔案管理人力培訓相關法規訂定,培訓課程規劃、設計、執行推動等相關策略和方法,以及推動之相關成果,進行深入的探討。
2檔案專業人力的配置
2.1法規標準。有鑒于政府機關對于檔案管理長期忽略,“檔案管理局”(以下簡稱“本局”)于草擬“《檔案法》”時,即明訂各機關檔案管理,應設置或指定專責單位或人員,并編列年度計劃及預算。并于“檔案管理局”籌備期間,就積極訂頒“《機關檔案管理單位及人員配置基準》”(以下簡稱“《人員配置基準》”),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顯示本局對各機關檔案管理人員應有之配置及其專業素養培育之重視。依據人員配置基準規定,各機關依其機關層級及員額規模,設置檔案處、室、科、組、課或股,未設檔案管理專責單位者,則與相關業務單位合并設置,并指定專責人員辦理檔案管理業務。
各機關于設置檔案管理專責單位或指定必要之檔案管理人員時,應衡酌該機關檔案之數量及成長量、檔案管理作業之工作量,以及其他檔案管理和應用之必要工作量,并預估未來3至5年檔案管理業務量之變化與需求。為利于機關進行檔案管理人員工作分析與員額配置需求估算,本局于編制《機關檔案管理作業手冊》時,特別規劃《人力資源管理》章,明列計算機關檔案管理人員員額配置時,須考慮的變項因素。各機關得據此審慎加以估算后,依人員調整或請增程序,循序辦理相關作業,并應至少每3年檢討一次。茲說明各變項因素及計算方式如下:
2.1.1年歸檔檔案件數:以全年歸檔量5000件為基本員額數,配置1人,逾5000件者,采分段累加方式計算。分段累加計算方式為:歸檔量大于5000件、小于60000件之部分,歸檔量每增加15000件,得增置1人,最多為增置4人;歸檔量超過60000件、小于100000件之部分,歸檔量每增加22500件,得增置1人,最多為增置2人;歸檔量超過100000件、小于450000件之部分,歸檔量每增加45000件,得增置1人,最多為增置8人。
2.1.2保管檔案件數:機關保管檔案之總數量每1700000件,增加員額1人。
2.1.3檔案調閱頻率:機關內或機關間檔案檢調,以及提供外界閱覽、抄錄或復制實體檔案,每月600件,增加員額數1人,唯影像調閱不列入計算。
2.1.4檔案清理頻率:機關每半年或每年辦理1次檔案清理者,增加員額數1人。檔案清理,系指依檔案目錄逐案核對,將逾保存期限之檔案辦理銷毀作業,或已屆移轉年限之永久保存檔案辦理移轉作業。
2.1.5電子或微縮處理檔案情形:機關委外辦理檔案電子儲存或微縮處理者,增加員額1人;未委外辦理者,不予增加員額。其中,電子儲存,系指檔案原始文件以計算機或自動化機具等電子設備處理,并予數字化儲存之程序;微縮處理,系指使用攝影方法,將檔案縮攝于鹵化銀底片或其他適于長久保存底片之程序。
2.1.6管理所屬機關檔案之機關數:每增加管理4個所屬機關檔案,增加員額1人。所謂“管理所屬機關檔案”,系指所屬機關檔案由該機關負責歸檔與保管。。。
2.2專業進用。至有關提升檔案管理人力專業素養部分,本局甫成立之時,就爭取于公務人員高等考試及普通考試設置檔案管理專業類科,并于公務機關設立檔案管理職系,且鼓勵各機關依據人員配置基準規定,于進用檔案管理人員時,應就具有下列資格之一者優先遴選:
2.2.1經高等考試、普通考試、相當高等考試或普通考試之特種考試檔案管理相關類、科及格者。
2.2.2經高等考試、普通考試、相當高等考試或普通考試之特種考試非檔案管理相關類、科及格,并修滿大學校院檔案管理相關課程20學分以上,或經“檔案管理局”或“檔案管理局”認可之專業學(協)會、大學校院系所等舉辦檔案管理人員訓練達160個小時以上者。
2.2.3大學校院檔案管理相關學系、所畢業者。
2.2.4曾辦理檔案管理相關工作2年以上,并修滿大學校院檔案管理相關課程20學分以上者。
2.2.5曾辦理檔案管理相關工作2年以上,并經“檔案管理局”或“檔案管理局”認可之專業學(協)會、大學校院系所等,舉辦檔案管理人員訓練達160個小時以上者。
其中,(三)至(五)項之遴選條件,僅適用于未經取得公務人員任用資格之現職人員或約聘(雇)人員之進用,無論考試進用或約聘雇人員聘任,都希望機關能借由提升進用人員檔案管理專業素養,確保檔案管理之質量。多面向之考慮,據以訂定相關規定,足見本局對于檔案管理人員專業素養之重視。
3檔案管理高等教育現況
專業人才之培育首重教育,我國檔案管理高等教育至今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專科學校與技術學院部分,僅部分校院因就業市場之需,開設《檔案管理》與《秘書實務》等相關課程;而大學部則有圖書資訊學系、歷史學系等相關學系,有開設《檔案管理》、《文獻學》或《數位內容》等相關課程或學程,但仍無檔案專門之科系,培育檔案管理專業人才。
至于研究所部分,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1996年成立之初,分設圖書資訊學、檔案學與博物館學三個分組,是臺灣首次于研究所設置檔案學專業學門;2003年,該所更名為“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以下簡稱“政大圖檔所”),并取消博物館學組,是第一個以《檔案學》為名的研究所,成為培育檔案管理專業人才的搖籃。并歷經多次向“教育部”爭取,于2011年增設博士班開始招生,為培育檔案學師資開啟新頁。其設計的課程包括:《檔案編排與描述》、《電子文件管理》、《檔案讀者服務》、《檔案工作實務》、《檔案選擇與鑒定研究》、《文書學研究》、《檔案維護學》以及《檔案館管理》、《檔案數字化》、《資訊服務管理》與《行銷》等專題。
另,為培育中小學教師具備圖書資訊服務與數位學習之科技知能及經營管理能力,政大圖檔所運用數位學習方式,落實在職教育理念,自2009年起,開辦“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以在線網絡教學為主,學生可同步、非同步上網學習,節省到校上課的時間與交通往返費用,另,利用周六、周日及暑假期間安排實體面授課程。該項在職專班,雖以《圖書資訊學》為課程設計主軸,但亦開設《檔案學研究》、《電子文件檔案管理專題》等檔案相關課程,且前者為3學分之必修課程。
其他大學部分,尚有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開設《檔案管理》3學分課程;師范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博士班,開設《檔案學研究》、《文獻學研究》、《數位典藏技術專題》等選修課程;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開設《檔案管理》課程,研究所則開設《電子檔案管理》、《檔案管理學研究》、《檔案鑒定》、《檔案編排描述》等各2、3學分的檔案專業課程;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所,則開設有《數位典藏規劃》、《數位典藏專題》等課程。
4大學與學會檔案管理培訓資源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中心(以下簡稱“政大公企中心”)設有“檔案管理基礎班(80小時)”、“檔案管理進階班(80小時)”及“中區檔案管理研習班(40小時)”等三種班別,由政大圖檔所檔案學門專任教授、“檔案管理局”、“國史館”、“故宮博物院”等檔案典藏機構之實務工作專家授課。課程之設計理論與實務兼具,包括:《檔案學概論》、《文書學》、《檔案維護學》、《檔案法規與行政》、《檔案編排與描述》、《檔案選擇與鑒定》、《檔案應用服務》、《檔案分類與國際檔案館》、《圖書檔案修裱》、《歷史檔案與檔案展覽》、《檔案數位典藏專題》、《電子文件管理》、《檔案權威控制與檢索》、《檔案館建筑》、《檔案館管理》、《口述歷史》、《檔案經驗分享與參訪實作》等。
另,“中華檔案暨資訊微縮管理學會”(以下簡稱“中華檔案學會”)是臺灣唯一的檔案學會,成立于1978年,該學會開辦之專業訓練課程包括“現代檔案管理講習班”、“檔案管理高級研究班”、 “檔案管理專業班”、“檔案修裱基礎班”、“檔案修裱進階班”及“檔案修裱高級班”等6種班別。檔案修裱3種班別皆為5日的課程,其余檔案專業班別則為2至15日不等。訓練時數從10余小時至120小時,課程內容有《檔案學理論》、《檔案鑒定理念與制度》、《檔案資訊服務與營銷》、《檔案應用與使用者分析》、《知識管理》、《檔案開放應用與法律問題》、《電子檔案安全管理》、《檔案管理專題研討》、《檔案菌蟲防治》、《檔案立案編目》、《檔案數字化儲存管理》、《檔案加值服務》等。培訓對象為政府機關、工商企業等檔案管理人員,自2005年起,亦推廣至臺中、高雄等地區開班。
無論是“政大公企中心”或“中華檔案學會”,課程之設計,較偏重檔案管理概念建立及檔案管理實務運作,歷史相關領域的課程僅口述歷史或政治制度史等,課程科目與時數相對偏少。
5 型塑檔案管理的專業知能
茲簡介“檔案管理局”對于機關檔案管理人員配置相關法規、檔案管理專業培訓之規劃、執行之策略,以及多元之培訓管道與方式。
除了訂定相關法規及作業準則,讓各機關進用檔案管理專業人員有所依循之外,面對5000余個“檔案法”適用機關,以及上萬名機關檔案管理從業人員之專業知能需求,本局亦規劃推出各種檔案管理基礎、進階等專業課程,以提升各機關檔案管理人員專業素養、知識及技能。
5.1基礎訓練課程。本局于甫成立之初,即深刻了解機關檔案管理人員在職教育之重要性。并為倡導“《檔案法》”及其子法等所規范之相關檔案管理作為,于2002年至2004年,連續3年辦理大型之檔案管理研習營,調集機關檔案管理人員,教授檔案管理綜合性課程,包括基本概念、法規及整體管理流程之各項作業規范等。而每期基礎課程之規劃,約2至3日,18小時。2005年起,縮小規模,對于新進檔案管理人員,辦理例行性基礎訓練,另,針對高階主管或資深檔案管理人員,適時開辦進階課程。唯囿于本局預算所限,于2006年起,協商由“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公務人力發展中心”辦理,以及與縣市研習中心協同辦理檔案管理基礎訓練課程,以節省經費支用。
每年,委由“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公務人力發展中心”及縣市研習中心開辦的基礎訓練課程,會針對實際需要進行小幅調整。例如,2011年,規劃的課程涵蓋《檔案管理計劃概論》、《檔案分類與保存年限區分表編訂》、《檔案立案編目》、《檔案征集、鑒定與清理》、《檔案入庫保管及設施建置》、《機密檔案管理》、《檔案應用推廣與在線檢索》等。另,因應組織改造,針對中央機關檔案管理人員增開一門《檔案移交作業》課程,以符實際需求。
5.2專業培訓課程。除綜合性基礎訓練課程外,本局各業務組亦針對各組主管之各項檔案管理專業技能,開辦相關專業培訓課程。例如:《檔案保存維護》、《機關檔案復制儲存》、《庫房建置》、《各項檔案資訊系統》、《立案編目》、《檔案保存價值鑒定》等,各項課程之授課時數則視情形規劃,截至2010年,受訓人次已逾36350人次。
鑒于機關檔案管理人員資訊能力相對較缺乏之情形,而資訊技術又是檔案管理亟須運用之科技技術,因此,在專業培訓課程特別著重資訊系統操作、機關檔案復制儲存等課程之安排,且曾針對檔案主管、資訊人員開辦資訊技術專班,以促進主管之支持及推動資訊人員之協助。另,值得一提的是,鑒于本局人力之匱乏,為善用各機關人力資源協助培訓專業檔案管理人員,故建立檔案管理榮譽講座制度,每年,敦聘各機關檔案管理現職或退休人員擔任榮譽講座,以協助支持各項課程之講授,因此,針對這些榮譽講座亦辦理相關訓練,以說明本局近期推動策略、相關法規異動及加強授課技巧之訓練等。
5.3數位課程培訓。各機關有數萬檔案管理人員,然本局每年僅有數千人次之培訓能量,其中,基礎訓練課程僅250人次~300人次,遠遠無法滿足各機關之需求。而機關檔案管理人員異動頻繁,實體基礎訓練課程無法隨時滿足新進檔案管理人員受訓之需;且較基層之機關(僅1位檔案管理人員或兼辦)、地處較偏遠之機關,受限于人力調配及經費不足,往往無法參加多日之面授基礎訓練課程。因此,本局于2008年爭取專案項劃預算,建置“檔案教育學習館”(e-archivist.archives. gov.tw/,首頁請參見圖1),制作檔案管理數位課程,運用網絡不受時間地點之限制,讓各地檔案管理人員隨時可利用此學習平臺,學習專業所需之知能。
“檔案教育學習館”中,數位課程之規劃分為“通識入門”、“基礎實務”及“專業進階”等3大類,“通識入門”主要為概念性課程,如:《檔案管理入門初探》、《公務人員應有的檔案管理素養》、《電子檔案介紹》、《電子檔案長期保存概論》等,選課對象不僅限于檔案管理人員,亦擴及一般公務人員或對檔案管理有興趣人員,期增進其對檔案管理之認識。“基礎實務”是針對檔案管理人員一般日常處理檔案管理工作,所應具備的知識技能而設計的,課程包含《檔案歸檔與點收》、《檔案入庫保管》、《檔案清理》等,期增益其工作實務知能與技巧。而“專業進階”則適用資深檔案管理人員或主管人員,內容涵蓋各項檔案管理事項進階處理之相關課程,包括《紙質類檔案修護》、《錄像音帶類檔案保存修護》、《檔案加值與行銷》、《檔案展覽實務》等,期增進其對檔案管理之學理知識與專業技能。數位學習課程可兼顧課程的廣度與深度,自2009年1月15日啟用迄今,已陸續完成38門、47小時檔案管理專業課程,每年,約增加10余小時課程,并依據法規修訂、增補說明或實際需求等因素,適時修正已上線課程,使課程內容得以保持新穎、正確。目前,已上線提供網絡選讀之課程及時數表,詳見附錄。
為了推廣本局“檔案教育學習館”之檔案管理數位課程,自啟用以來,陸續推出“我是檔案e達人”、“檔案管理無極限”、“挑戰檔案領航員”等多樣性之推廣活動,以加入會員、征文、號召同伴、使用經驗分享、闖關游戲等活動設計,吸引廣大檔案管理人員加入學習平臺。另,規劃推出《混成學習》之課程,也就是結合數位學習課程及實體學習之優點,要求上課學員必須先至“檔案教育學習館”修習指定課程后,再開辦面授學習課程,進行更深入的實務分享或案例探討等進階課程,例如:混成學習中的《檔案應用與加值》課程,就必須先上網完成2小時的《機關檔案應用服務》及1.5小時《檔案加值與行銷》數位課程之后,再上1.5小時的《檔案加值與行銷作業原則及實例分享》面授課程才算完成該項課程。混成課程,一方面,可以在有限時間內增加課程深度,節省離開工作崗位的時數;另一方面,又可改善數位課程不如面授課程可與講師立即互動的缺點。數位課程通過網絡提供學習機會,不受時間與地域之限制,并可逐步擴展修習對象至一般公務員或對檔案管理有需求、興趣的人,因此,該館啟用后,廣受好評,截至2010年12月底,累計學員數為9762人,累計通過學習認證時數者為17133人次(請參見圖2),每年,以倍數穩定成長。
圖1檔案教育學習館首頁
圖2數位課程成長圖
5.4支援培訓。本局以有限之人力、經費,實難滿足所有機關檔案管理人員培訓需求。基于上級機關對所屬機關業務督導之責,因此,本局亦鼓勵各機關對于所屬機關辦理相關人員培訓課程,各機關可借由派員參與本局訓練,培育機關之種子師資。對所屬機關施以相關訓練外,如有需要,也可來函請本局支持講師,辦理培訓授課事宜。依據歷年統計,本局支持各機關所辦理之培訓,每年,訓練1000人次~2700人次不等。
5.5觀摩及輔導。檔案專業培訓,除規劃課程內容與設計教學方法,以增加學習誘因與成果外,觀摩學習、實例分析亦能提供印象深刻之標桿學習效果。因此,本局于2003年即規劃辦理績優機關檔案管理及人員之評獎活動,評選績優機關頒予“金檔”獎,遴選績優檔案管理人員頒予“金質”獎,借由機關相互標桿學習及人員相互交流,達到最佳實務典范的建立,相互觀摩學習之加乘效果。
另, 2006年~2009年,本局規劃組成機關檔案管理服務團,采取主動出擊的方式,擇選部分縣市政府實地輔導,以其檔案管理現況為例,個案輔導并提供改善建議,甚至邀集該縣市政府所屬機關或鄰近之其他機關一起參與,借由實際個案觀摩、分析、診斷及輔導,從實務經驗分享提升檔案管理人員相關知能,已完成臺北市政府、臺中市政府、臺南市政府、高雄縣政府、桃園縣政府、彰化縣政府、臺東縣政府、云林縣政府等9場次服務團工作。
5.6公務人員基礎訓練。檔案管理工作要做得好,不僅需要有專業盡責的檔案管理人員,更需要各機關公務人員檔案管理基本概念的落實。進而于辦理各項公務時,重視各種公務記錄之歸檔,并配合相關檔案管理之要求,方能真正達到檔案管理之功效,留存有價值之檔案。因此,本局經過多年努力,終于獲取“考試院”同意,自2010年起,于公務人員基礎訓練中,開設《文書與檔案管理》課程,擴大檔案管理概念之推廣層面,并能落實推動扎根工作。
6未來展望
隨著社會民主開放的腳步,民眾要求知的權利,政府機關對檔案管理的重視程度勢必與日俱增,檔案管理人力之培訓需求也會相應增加。因此,本局未來對于機關檔案管理人力之培訓,仍會秉持一貫理念賡續辦理,充實課程內容之多樣性,拓展其廣度及深度,使新任或資深之檔案管理人員,皆有合適課程可學習。一方面,可讓檔案管理新手得以順利、迅速學會基本檔案管理知識技能,另一方面,期望能讓資深的檔案管理人員或主管,得以持續學習更深的學理及管理知能;并且,規劃與其他公務員學習平臺合作,使檔案管理專業數位課程能借由不同數位學習平臺,讓更多人可以選讀,希望將檔案管理的觀念,落實到各機關每個承辦人員,能于承辦各項業務時,重視所產生之各種公務記錄,并妥善保存、管理及提供各界運用,以發揮檔案最大之效益。
篇8
一、根據項目特點,科學選材
田徑中長跑項目的特點,對身體機能方面要求有非常好的心肺功能,穩定持久的神經支配能力,具備良好的耐力素質。在選拔少兒中長跑運動員時,不僅要考慮身體形態、素質、生理等方面。還要考慮心理素質,要選拔神經系統和心理素質穩定的運動員。身體形態以瘦長形為好,認真貫徹“選好苗子,打好基礎,著眼未來,系統訓練,積極提高”的業訓指導思想,應根據少兒中長跑運動員的專項特點和生理、心理特點抓好基本功訓練,首先打好全面身體素質基礎,完善跑的基本技術,加強少兒敏感期訓練。少兒正處于發育階段,在訓練中一定要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注意科學合理的營養和恢復,促使他們身心全面發展。
二、少兒中長跑運動員應具備最重要的特點
中長跑項目本身比較枯燥,體力消耗很大,少兒優秀苗子首先有一個強健的體魄,樂意刻苦訓練,具有較強的自信心和進取心,頑強的意志品質和拼搏精神,良好的心肺功能,完全放松的跑的技術。在平時訓練中培養他們強烈的運動愿望和頑強的性格,因為激烈的訓練伴隨著痛苦,為了獲得成功必須有頑強的精神去戰勝痛苦,要培養運動員在艱苦環境和疲勞情況下繼續忍受肌肉疲勞的能力,使他們從小養成刻苦訓練的思想作風,良好的訓練態度,才能為以后承受艱苦訓練打好基礎。
三、抓好早期基礎訓練,促進機體全面發展
首先要考慮少兒中長跑運動員機體發展的規律、訓練年齡和發育規律。培養他們對其項目的興趣,增進健康,提高全面訓練水平及身體素質水平。早期訓練應抓住心肺功能,迅速發展的這一特點,注重進行以心肺功能為主的全面身體訓練,通過科學系統的訓練,使他們在速度、力量、彈跳、耐力、柔韌、靈敏等素質得到全面提高。采用各種體操、球類練習、游戲發展靈活性、協調性。注意發展小肌肉群的力量,采用跳繩、快速高抬腿、快速弓箭步跳、快速打腿、俯臥撐、立臥撐、單、雙腳原地跳、跳低欄架,增強他們髖、膝、踝關節的力量。利用跑的專門性練習和跳的練習。加強和提高腿部力量。采用高抬腿跑、后蹬跑、跨步跳、小步跑,山坡跑、沙地跑,主要加強快速力量。全面的身體素質有助于運動成績的提高,運動生命的延長,為青年階段順利過渡打好基礎。重點抓好速度素質。速度是基礎,由于項目的特點和少兒身體發育規律,10一12歲是發展速度的有利時期,練習內容要保持他們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步頻突出“快”字。速度訓練在各個時期都占據重要地位。重點突出速率練習,采用30―60米段落跑、加速跑、上下坡跑、快速高抬腿跑。少兒中長跑運動員平時訓練中加速跑和變速跑應經常進行,為下一階段打好基礎。
四、掌握跑的正確技術
少兒中長跑運動員強調跑的技術動作協調、輕松省力、經濟實效。在跑時應盡可能少的消耗能量,平時訓練中要培養運動員協調放松能力,在各種練習中掌握跑的正確技術。放松勻速跑是提高放松能力的基本功,使他們在神經系統和肌肉系統中建立快速放松的感覺,真正在大腦中建立正確的技術,利用跑的專門練習改進跑的技術,幫助運動員掌握正確技術,提高技能和誘發他們學習正確技術的興趣,培養技術動作的正確性,合理性。為今后專項訓練打下良好基礎。
五、采用多種形式發展有氯耐力
有氧耐力訓練是中長跑訓練的基礎,應加強少兒中長跑運動員一般耐力訓練,加強有趣味的練習,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提高運動量。去發展他們的一般耐力。在訓練課的安排上要注意少兒運動員的心理特點,使用各種辦法提高運動員的訓練興趣。編組訓練,集體跑,接力跑,公園跑i林中小道,雪地跑,追逐跑,運動游戲。有意識將新老運動員混合編組,以老帶新,以男帶女,在訓練中相互促進,充分調動運動員積極性,進一步發展有氧代謝能力。訓練課的安排要多樣化,防止單調、枯燥。從手段和場地的變換,防止植物神經過度疲勞。由于少兒運動員年齡小,心血管系統發育不健全,利用心率控制強度,這對增強他們的心肺功能,恢復疲勞,延長運動壽命是有益的。為了防止受傷,訓練場地多安排在草地和比較松軟的場地上跑。越野跑應穿厚底的鞋,這是防止踝關節受傷和脛骨骨膜炎的有效預防措施。
篇9
關鍵詞:實驗中心;工程實踐能力;工程素質培養;系統工程
當今,高校培養人才的重要使命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和創新人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指出:當前社會發展形勢下,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是提高質量,注重教育內涵發展,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
實驗中心實訓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學生實訓能力的培養是難以在課堂上實現的,它需要在特定的環境中經過工程實踐的鍛煉,并借助于一系列工程案例與工程實例,從而使學生在校期間既能牢固掌握理論知識,又能廣泛地接觸工程實際,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實驗中心實訓體系必須貫穿于課程結構體系的全過程,從實現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本文以我校土木工程專業交通土建試驗與檢測技術方向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在當今建設應用型本科和我校內涵發展的大環境下,結合土木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的要求,以工程實踐能力和工程素質培養為主線,以傳統專業課程的實習為載體,根據測試專業方向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積累過程,分階段、分層次、模塊化,將實驗中心實訓分為四個階段進行研究,通過初級實訓、技能基礎訓練、系統訓練與創新設計等訓練,學習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工藝技術,使實驗內容與科研、實際工程、社會應用密切聯系,形成良性互動,實現理論基礎與學科前沿的有機結合,擴大學生的專業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構建能力培養平臺,最終使土木實驗中心實訓體系成為一項系統工程,實現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一、土木實驗中心實訓體系的創新改革
1.土木實驗中心模塊化劃分
我校交通土建實驗中心建筑面積9000平方米,建有2000平方米的大型結構實驗室和1000平方米的路面實驗室,實驗儀器設備總值4千多萬元。
交通土建實驗中心下設路面結構與材料實驗室、橋梁結構、巖土工程等8個實驗室,以及工程測量實訓、橋梁檢測等28個子實驗室,其中路面結構與材料實驗室為省級高校重點實驗室。橋梁實驗室、水力實驗室為中央與地方共建特色實驗室。擁有大型結構加載試驗系統(MTS)、道路材料加載試驗系統(MTS)、路面結構足尺加速加載系統、超前地質預報儀、三維激光掃描系統等先進試驗設備。
為了方便實訓中心的工作開展,根據其使用功能,把實訓中心進行模塊化劃分,如下圖。
2.學生知識體系劃分
對我校土木工程專業交通土建試驗與檢測技術方向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分年級進行調研。根據交通土建試驗與檢測技術方向學生在不同年級專業課程的設置情況,劃分土木實驗中心實訓體系知識構建的層次。
3.實訓階段劃分
根據學生的認知過程和實驗中心的模塊化,分階段研究土木實驗中心實訓體系的內容。將實訓體系分成以下四個階段進行研究。
(1)實訓的初級階段
二年級學生入學一個月內,在土木實驗樓內展示“宣傳板”“宣傳畫報”,領學生參觀實驗中心現場。學生參觀實驗中心的方式主要是參觀實驗中心的每一間實驗室,認真聽取實驗中心教師的介紹(如儀器用途),大體認識實驗室的重要儀器,增強學生對土木工程專業的感性認識和興趣,培養學生的工程背景認識,為其今后學習專業課打下基礎。
(2)技能基礎訓練階段
該階段實訓內容主要來源于專業課程教材中的工程案例,對學生進行動手技能操作訓練。該階段實訓內容主要是隨堂訓練。下面舉例來說幾門重點專業課的隨堂訓練內容。
對于工程測量這門專業課,主要包括:①水準儀的認識與使用;②普通水準測量;③水準儀的檢驗與校正;④光學經緯儀認識與使用;⑤水平角測量、豎直角測量;⑥鋼尺量距;⑦導線測量;⑧全站儀的認識和使用。
土質土力學這門專業課主要包括:①顆粒分析;②土的液限、塑限試驗;③擊實試驗;④壓縮性試驗;⑤直剪試驗。
公路檢測技術這門專業課主要包括:①灰劑量滴定;②無側限抗壓強度試驗;③壓實度檢測;④回彈彎沉檢測;⑤平整度檢測;⑥路面構造深度檢測;⑦路面抗滑值檢測;⑧基樁完整性檢測;⑨混凝土構件超聲探傷;⑩混凝土構件回彈試驗;?橡膠支座抗壓彈性模量檢測;混凝土構件應變檢測。
建筑材料這門專業課主要包括:①建筑鋼筋拉伸、冷彎試驗;②細集料試驗(篩分、表觀密度);③水泥試驗(細度、標準稠度用水量、凝結時間、安定性、強度);④混凝土試驗(工作性、抗壓強度);⑤瀝青三大性能指標試驗;⑥瀝青混合料馬歇爾試驗。
工程地質這門專業課主要包括:①造巖礦物;②巖漿巖認識;③沉積巖認識;④變質巖認識。
通過技能基礎訓練階段,培養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鍛煉學生實際動手操作的能力。
(3)技能基礎訓練階段
該階段將依托于實際工程(如在建的公路、橋梁或地下隧道),通過查閱公路工程的相關試驗規程(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和施工技術規范,讓學生從路面底基層、基層及面層進行不同材料的配合比設計,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通過實際工程的系統訓練階段,使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由點到線,由線再到面,全部綜合起來,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系統訓練階段的開展,同時還可以鍛煉學生正確使用相關試驗規程(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和施工技術規范的能力,并且按照規范進行施工設計,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結構、設計的理解,為學生將來畢業后走向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4)創新設計階段
該階段將結合我校教務處公布的開放實驗項目、學生科研立項及學生創新大賽等項目,讓學生成立2~5人的課題小組,由經驗豐富的教師進行指導,對學生實施“構思―設計―實施―操作”全過程的工程化訓練。
目前,我校交通土建學院的學生創新大賽比較多,具體包括:結構設計大賽、測量大比武、招投標大賽、港航設計大賽、大學生挑戰杯、大學生創業大賽等。
在創新設計階段,教師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針對某些具體問題,可以與學生展開討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土木實驗中心實訓體系的創新改革以工程實踐能力和工程素質培養為主線,以傳統專業課程的實習為載體,根據測試專業方向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積累過程,分階段、分層次、模塊化,將實驗中心實訓分為四個階段進行研究,通過初級實訓、技能基礎訓練、系統訓練與創新設計等訓練,學習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工藝技術,使實驗內容與科研、實際工程、社會應用密切聯系,形成良性互動,實現理論基礎與學科前沿的有機結合,拓展學生的專業知識面,提高實踐動手能力,構建能力培養平臺,最終使土木實驗中心實訓體系成為一項系統工程,實現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黃日強,鄧志軍.國外企業如何參與職業教育[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5).
[2]馮晉祥.中外高等職業教育比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3]趙亮.應用型人才培養處方教學模式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4.
[4]石義海.示范性應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J].銅陵學院學報,2009(2):110-111.
[5]朱天云.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25(7):853-855.
[6]馬惠彪.地方海洋特色土木工程人才培養的實訓基地建設與管理[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33-35.
[7]張愛玲.獨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探索[J].科技資訊,2012(33):213.
[8]楊泉良.對高職院校實驗、實訓室建設與管理的探索[J].成人教育,2008(252):28-29.
[9]肖毅.高校實訓中心教育模式的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1997(6):21-22.
[10]張艷華.高職土木類專業工程測量實訓基地建設研究與實踐[J].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1(1):28-30.
[11]潘睿.構建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新體系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103-104.
篇10
[關鍵詞]舉重運動員 訓練策略 訓練方法
當今世界舉重競技水平越來越高,運動員想在全省、全國或國際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除了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外,還要具備全面的抓舉、挺舉技術。如何全面提高少年舉重運動員抓舉、挺舉成績是擺在各級業余體校舉重教練員面前一個十分迫切的重要課題。本文著重介紹舉重運動員的訓練策略并與同行商討。“科研為訓練服務,科研促進訓練效率的提高”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幾年來,我長期致力于體育特長生的管理策略、調動學生訓練積極性的方法以及舉重訓練策略研究。長期的研究,我摸索出“身體訓練為先,心理訓練為輔,基礎訓練為首,技能訓練為重,實施分層訓練,促進均衡發展”的訓練程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
一、把握選材標準,確保優質生源
要培養一名高水平的少年舉重運動員,選材這一關很重要。不僅要選拔身體素質好的,而且還要考慮年齡、身體形態、心理素質以及遺傳等因素。選好材是確保優質生源產生優秀效果的基本保證,更是對學生的人生發展高度負責的教師職業要求。多年來,我認真把握舉重選材標準,盡力做到萬無一失,我的選材措施如下。
1.堅持按照舉重訓練大綱要求選擇培養對象。初步確定的培養對象,其體形必須符合舉重訓練大綱對舉重運動員的要求。
2.堅持潛能測試。當培養對象初步確定后,經過舉重潛能測試,才能最后決定能否錄用。在多年的選材工作中,本人通過以下方法對培養對象進行測試:(1)手握木棍下蹲上舉。(2)雙足立定跳遠。(3)負重深蹲。(4)膝上高抓。(5)力所能及的重量挺舉。
通過以上幾項測試,可以對學生關節柔韌、爆發力以及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專項素質全面的了解,確定學生是否具備舉重運動員的潛質。“選好材,等于事業成功了一半”,通過十幾年的訓練實踐證明,我的這一選材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二、身體訓練為先,心理訓練為輔
全面身體訓練不但可以增強隊員身體健康,提高素質水平,而且還能使隊員的身體活動能力不斷地得到發展和加強,有效地增強隊員機體的各器官各系統的活動能力與適應能力,“身體訓練為先”是舉重訓練的策略之一。我的做法是:對初進隊的新隊員,首先打好基礎進行全面身體訓練,用80%的時間進行全面身體訓練,在此過程中再次篩選隊員。對有一定訓練基礎的隊員分三個層次分別用50%、30%、20%時間進行全面身體訓練,分別用30%、50%、75%時間重點抓好以力量與速度為主的素質訓練。
在訓練手段上我們采用短跑的一些專門練習來發展他們的動作速率;用輕杠鈴的快速舉來發展他們的基本力量和快速力量;用多樣的跳躍來發展彈跳能力;結合舉重技術動作的輔助練習以“重量輕,次數多,速度快、動作準”為原則有目的、有重點地提高他們的專項素質和技術水平。
對舉重隊員,身體技能素質固然是第一要素,在實際比賽中其心理素質對其成績的影響更是起關鍵性作用。為此,在訓練中我通過多激勵、多鼓勵,調動學生的訓練積極性,著力幫助學生克服恐懼心理、緊張心理。隊員每取得一點進步,每取得一次成功,我都要有意識的抓住閃光之處予以及時的表揚鼓勵。當隊員遇到困難時,我則及時加以引導和啟發,防止他們由于缺乏耐挫折力而失掉成功的機會。
三、基礎訓練為首,技能訓練為重
在新選隊員訓練上,不能急于求成,要老老實實地從頭開始,從基礎抓起,堅持“基礎訓練為首,技能訓練為重”的訓練策略。在時間安排上,我用80%的時間進行身體素質訓練和基礎訓練,用適當的訓練時間向新隊員講解一些簡單動作技術的概念和要點,進行項目啟蒙,并且練習一些舉重關鍵技術和分解動作,幫助隊員形成正確的技術定型。不盲目上專項,求成績。這樣,當隊員具有一定的身體素質和專項素質時,就會很快掌握技術,成績也就隨之得到提高。
技能訓練,要切實貫徹“教練為主導,隊員為主體”的思想,積極進行動作的技術分析活動。首先,根據專項特點,先教練示范,再進行動作圖解,再讓隊員對比練習。通過錄像,教練和隊員一起觀察和分析優秀運動員的技術動作,把思維和直觀有效地結合起來。其次,就某些動作,用科學的原理以及一些力學基本知識進行技術分析。指導學生理解杠鈴運動要貼身走直線的技術原理:用“近、快、低、準”四字概括出舉重項目的四個技術原則。第三,用運動解剖學知識,幫助學生對競賽動作結構和身體用力性質進行分析,使他們明白和有意識地在訓練中采用相應的動作和方法去發展肌肉力量和力量素質。通過一系列的技術分析對隊員在訓練中減少錯誤動作的定型,形成正確的技術動作很有幫助。
四、實施分層訓練,促進個性發展
舉重隊各隊員間年齡、性格、身體素質、訓練水平、發展潛力都不盡相同,教練員必須根據隊員的不同情況,從實際出發,區別對待,實施分層訓練,促進個性發展。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基礎護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