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口訣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3-15 18:26: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乘法口訣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教學目標:
2、理解每句乘法口訣的意義,初步記熟乘法口訣,能用乘法口訣進行簡單計算。
3、會用乘法口訣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4、通過編制口訣,初步學會運用類推方法學習新知識。
二、教學重點:
理解每句乘法口訣的意義,明白乘法口訣的來源。
三、教學難點:
記憶口訣和運用口訣解決問題。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師:前幾天,我們學校三年級的小朋友進行了一次口算比賽,今天老師把口算題目也帶到了咱們班。想不想挑戰一下自己?
(師用課件依次出示題目,生以開火車的方式回答)
2×55×4 3×6
6×54×4 4×3
6×16×3 2×4
3×26×6 1×1
2×63×3 2×3
5×52×4 6×2
6×41×62×2
師:剛才大家的表現既好又快,很不錯!現在咱們回過頭來看這些口算題,一共有多少道呢?
師:怎么這么快?誰來介紹一下經驗?
生:每豎排有7道,一共有這樣的3排,“三七二十一”嘛,一共就是21道。
師;大家聽明白了嗎?剛才那位同學實際上用到了一句幾的乘法口訣來解決問題的?
生:(齊)7的乘法口訣。
師:看來大家對7的乘法口訣已經有了一些了解,除了“三七二十一”外,7的乘法口訣還有別的嗎?
(生七嘴八舌地說:有!還有好幾句呢)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7的乘法口訣。
(二)、教學新課
1、整體猜想。
師:在正式開始學習7的乘法口訣之前,先請你猜猜7的乘法口訣有幾句?并說一說你猜的理由。
生:因為2的乘法口訣有2句,6的乘法口訣有6句,所以我想7的乘法口訣應該有7句。
生:因為我們老師以前說過幾的乘法口訣就有幾句。
師:你們倆說得挺有道理。大家再想,7的乘法口訣里肯定少不了哪個字?這個字寫在口訣中的什么位置?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七)
師:“七”字前面是哪些數?這些數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一、二、三、四、五、六、七。
生:表示7相加的個數。
師:那“七”字后面呢?
生:“七”字后面寫幾個7相加得到的和。
2、學生試編。
(1)教師引導。
師:在剛才完成的口算題中,除了有“三七二十一”,你還能發現7的其他幾句乘法口訣嗎?(學生臉上流露出困惑的表情)我看到大家都在思考,找到了嗎?(學生仍是迷惑不解“瞧,我找到了一句(將口算題中的左邊一列算式圈在一起)。現在你知道我發現的是7的哪一句乘法口訣了嗎?
生:一七得七!
師:你能解釋一下嗎?
生:一豎排有7道題,1個7還是7,就能出現“一七得七”。生:老師,我還找到了“二七十四”。看兩豎排,兩豎排是2個7,2個7是14,就得到了“二七十四”。
師:(由衷地)你已經學會了觀察的方法!誰能把他的意思重復一遍?
(生回答后,師小結:剛才我們用觀察的方法編了3句7的乘法口訣,看一豎排就是1個7,知道了“一七得七”,看兩豎排就是2個7,得到了“二七十四”,看三豎排就是3個7,得到了“三七二十一”)
(2)學生自編。
師:7的乘法口訣我們已經出了3句,剩下的4句你們是要老師一句一句地講呢,還是靠自己的能力把它們編出來?
生:(齊)自己編。
師:你們打算用什么方法繼續編剩下的口訣呢?
(有的說用加7的方法算,有的用畫圖數,也有的提到用小棒擺)
師:注意,光寫出口訣不算真本事,還要能在練習紙上把編的方法也表示出來。能行嗎?如果有同學感覺難度太大,也可以參考課本第72頁上的七巧板拼圖來編。
(師穿梭于學生中間,傾聽他們的想法,適當反饋指導)
(3)全班交流。
師:我們來交流一下,先請這位同學介紹自己的“成果”。
(實物投影展示學生的“成果”)
生:我每行畫上7個三角形,一共畫了4行,4個7是28,就編出了“四七二十八”。又畫了一組5行的,5個7是35,就編出了“五七三十五”。
生:我每行畫7個O,一次性畫好了7行。看四行就編出了“四七二十八”,看五行就編出“五七三十五”,看六行就編出了“六七四十二”,看七行就編出了“七七四十九”。
師:這樣一次性畫完再編口訣,更省勁!這樣的“偷懶”,值得提倡!
師:你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我是先寫出幾個7相加的算式再編的。4個7相加的和是28,編出了“四七二十八”;5個7相加的和是35,編出了“五七三十五”;6個7相加的和是42,編出了“六七四十二”;7個7相加的和是49,編出了“七七四十九”。
3、記憶口訣。
師:同學們、確實不錯,靠自己的力量把7的乘法口訣全編出來了。大家大聲地讀一遍吧!
(生大聲朗讀)
師:老師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學7的乘法口訣有什么用處啊?
生:可以用來計算與7有關的乘法算式。
生:能提高口算乘法的速度。
師:現在請你挑一句口訣說說它可以幫我們計算的乘法算式。
(師根據生的回答在與口訣對應的位置板書13道乘法算式)
師:我發現前面每句口訣都寫了兩道算式,為什么“七七四十九”這里只寫了一道算式呢?
生:因為兩個因數都一樣,交換之后還是7×7。
師:原來是這樣。要計算7×4想哪句口訣就可以了?
生:四七二十八。
師:看來7的乘法口訣確實重要,趕緊花兩分鐘時間讀一讀、記一記吧。
師:都記熟了嗎?咱們找一位同學背一背。誰來?
(一生閉上眼睛背口訣,背得十分流利)
師:在背的過程中,你覺得哪幾句容易記?
生:一七得七、三七二十一。
師:為什么?
生:感覺比較順口。
師:哪幾句難記一些?
生: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
師:生活中人們常說“不管三七二十一”,意思是做事很勇敢但是也很莽撞。《西游記》中,孫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中呆了――
生:七七四十九天!
師:這些大家都熟悉的話可以幫我們記憶。剛才有同學提到有幾句口訣挺難記的,誰還有好的記憶經驗介紹給大家呢?
生:看“七”前面的數,一個比一個多1。
生:看“七”后面的數,一個比一個多7。
師:老師想到一個問題,如果背的時候突然忘了“五七三十五”這一句,怎么辦?
生:可能先想一想“四七二十八”,然后再在后面加上7就行了。
生:也可以想“六七四十二”,然后再減云7就行了。
師:我明白了,謝謝你們!剛才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好的方法,說明已經掌握了7的乘法口訣。我們一起來歸納一下,看前面的數,從上往下看,一個比一個增加了1,而得數卻是一個比一個多7。從下往下上看,得數是一個比一個少7,請同學們用找到的規律,再把7的乘法口訣記得更熟一些。
三、鞏固練習
1、看算式說口訣。
(多媒體課件出示下圖,師點擊出示一道算式,生說一句口訣)
①
⑦ ②
⑥ ③
⑤ ④
師:現在提高難度了!
①3×7+7=②4×7+7= ③5×7+7=
(先出示第一個,請學生回答)
師:你是怎么算的?
生:3×7等于21,然后再加上7就等于28。
生:老師,我還有更簡便的方法!3×7可以表示3個7,再加一1個7就是4個7,用口訣“四七二十八”一下子就算出來 了!
師:很巧妙的方法大家聽明白了嗎?
……
2、應用舉例。
(1)古詩中的口訣。
師:大家表現得很出色,老師送一首詩表示祝賀。大家齊讀一遍:
×××××××
師:你從這首詩中發現與7的乘法口訣有關的問題了嗎?說說你的想法。
生:一行是7個字,我想到乘法口訣“四七二十八”。
師:對!每一句都是7個字,這樣的古詩又稱為七方詩。
(2)大自然中的口訣。
師:古詩中有7的乘法口訣,大自然中有沒有呢?看,誰來了?
(課件出示一只七星瓢蟲的圖片,生饒有趣味地進行觀察)
師:你發現這幅圖片里的數學問題了嗎?想到了哪句乘法口訣?
生:一只七星瓢蟲背上有7個黑點,一七得七。
師:那兩只瓢蟲背上有多少個黑點?用哪句口訣?
……
(3)生活中的口訣。
師:一個星期有幾天?
生:7天。
師:那兩個星期共有多少天呀?怎么列算式?可以用哪一句口訣計算?
生:2×7=14或者7×2=14,二七十四。
(生依次回答四個星期和六個星期各有多少天)
四、課堂總結
篇2
教學目標:
使學生對本階段所學的知識、技能、思維方法進行總結與反思。
養成教育訓練點:
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及情感進行反思與總結。
教學重點:
對本階段所學的知識、技能、思維方法進行總結與反思。
教學難點:
對本階段所學的知識、技能、思維方法進行總結與反思。
課型:練習課
教學方法:
討論法。
教具:投影儀
學具:每人準備一套1~9的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一、你學到了什么
1.說一說你學到了什么。
⑴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整理和復習這一階段所學的數學知識(出示課題)。同學們想一想,你學到了有關乘法的哪些知識?可以和你最要好的同學說一說。
⑵學生自由說。
⑶集體交流
2.整理乘法表
⑴師:剛才同學們都提到了自己學了很多乘法口訣,下面我們就來整理乘法口訣。請各小組拿出準備好口算卡片。
⑵引導學生找一找卡片的規律。
⑶小組合作,排好算式。
⑷交流各小組是怎么排的。讓學生說一說反哪些算式排在一起,為什么這樣排?
⑸先引導學生說一說該怎么填,然后學生動手把乘法表填完整,最后交流。
3.觀察乘法表。
⑴師:同學們填寫得非常好。現在我們來仔細觀察一下這張乘法表,看看它有什么規律。觀察要有序,大家認為該怎樣觀察呢?
⑵讓學生先在小組里說一說自己觀察到的結果。
⑶小組匯報本組觀察得出的規律。
二、總結
剛才同學們通過展示和交流,都感到自己是有進步的。我想大家都應該為自己感到驕傲的自豪。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或者是一次有趣的數學課等,同學們都從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老師也為大家感到高興。
三、作業: 課堂內完成
1.連一連。
68 八九七十二
4個7
92 四七二十八
6個4
74 六八四十八
2個9
89 二九十八
8個9
2.對口令。
九九 三七 二八
二四 五六 七九
3.想一想,算一算。
98+8
59-9
76+7
64-6
38+8
84+4
板書設計:
做個乘法表
連一連。
68 八九七十二
4個7
92 四七二十八
6個4
74 六八四十八
2個9
篇3
關鍵詞:乘法口訣;研究;探索
【問題】
教材特點:在小學數學教材中,乘法教學一般分成三段:(1)表內乘法;(2)兩位數乘法;(3)多位數乘法。表內乘法是學生最早接觸到的乘法知識,具有重要作用。教材把乘法口訣分解為5的乘法、2的乘法……9的乘法,九個部分,每個部分又各有若干句乘法口訣。
遇到問題:根據教材編排特點,教師一般采用創設一個情境、學習一部分口訣的常規方法進行教學,目的性比較明確,以“熟記口訣,運用口訣計算”為宗旨,課堂思路清晰,環節緊湊。但教學中存在兩個問題,筆者覺得不理想:學生早就會背誦口訣,在學習過程中不會深入;在2、3、4的口訣學習之后,興趣大減,后續學習不主動。
思考:通過學習新課程理念,在宋淑持老師的“用系統思想方法學習表內乘法”思想的影響下,嘗試跳出“就口訣教口訣”的單一被動模式,改變教材“小步子”前進的做法,努力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力圖使學生始終以飽滿的激情投入學習,借助對口訣的學習主動探究,當一回探索者。
【實踐】
(一)“第一次親密接觸”
5的乘法口訣是學生第一次在課堂上接觸乘法口訣,教師用2008年奧運會上中國軍團的出色表現,介紹了本節課的學習載體——奧運五環旗。
(1)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觀察五環旗的特點:每面旗上的圓環數為5,所以一面旗就代表一個5,可以寫成乘法算式,講解口訣一五得五的編法。
(2)增加五環旗的面數,即增加了5的個數,得到多個5相加后的得數,編出5的其他口訣。
(3)交流識記的方法,進行各種有趣的練習和應用。
因為是第一次接觸乘法口訣,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學習材料,并帶領他們從乘法的意義出發,經歷編口訣的過程,挖掘可遷移的規律,為其他口訣的自主學習作好鋪墊。這個教程與傳統的教學差不多,但更加重視口訣的意義、得出的過程與方法。
(二)“我試一試”
學習5的乘法口訣之后是2的乘法口訣,教師設計的教學過程:
(1)復習5的乘法口訣;(2)復習5的乘法口訣編寫過程;(3)創設2個以2為個數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編2的乘法口訣的興趣;(4)和學生一起編前三句,問:“下面的口訣會編嗎?”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我試一試!”(5)學生獨立編寫,教師巡視,并發現問題;(6)小組交流、全班交流,討論、解決問題,得出正確的口訣;(7)練習與應用。
當第二次接觸編口訣的問題時,教師采用“扶放結合”的教學策略,扶著學生走幾步,讓學生自己走幾步,然后又一起走出容易出錯的“沼澤”,把產生的錯誤、發現的問題一一解決。這個教程與傳統的教學相比,學生的自主性和主體地位更顯現。
(三)“我能行”
在學習了5、2的口訣之后,學生已經基本理解了口訣所含的意義,掌握了口訣的編寫方法。在教學3的乘法口訣時,可以這樣設計:
(1)找身邊可以用乘法計算的數學問題;(2)通過匯報、交流,從中提取出3個以3為個數來學的事物,作為編寫3的口訣的學習材料;(3)學生獨立編寫口訣;(4)反潰學習成果;(5)練習與應用。
這一教學環節與傳統教學相比,變化較多的并且比較可取的是:由學生提供學習的材料,獨立進行學習,合作得出結果。學習材料來自學生,將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我會創造了”
在前三次的乘法口訣教學完成之后,教師提出教學設想:將以前在課堂內一小步、一小步完成的4~9的口訣編寫教學拓展到課外,課內、外相結合完成。
(1)布置研究任務:獨立或合作完成4~9口訣編寫任務;用清晰的書面材料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并能作清楚的匯報。(2)分階段匯報、展覽學習成果。(3)及時進行多種形式檢測,檢測口訣的掌握情況。(4)總結階段,全面地學習“九九表”,查漏補缺,練習與應用,鞏固成果;回顧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總結自己的收獲。
這一教學設計是傳統的教學中所沒有的,教師這樣的調整,有利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效果】
實踐證明,抓住口訣的基本特點,大膽調整并組合口訣教學是可行的。按這樣的思路教學,既可節省教學時間,更為重要的是引進了系統思想,“重整體,抓過程,講聯系”。從1~9口訣的整體出發,讓學生觀察、比較、討論、歸納、遷移,發現口訣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主動構建知識,形成了縱橫交錯,有機互補的認知結構。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時,既獲得了規律性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索的學習能力。學生積極性高,一改以前“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的被動狀態,較好地解決了前面提出的兩個問題。
【反思】
這個表內乘法口訣教學的設計與實踐是一次有益的嘗試,對教者本人來說是一次突破,帶來很多的思考與啟發。
1.備學生很重要。在本單元的教學中,重點是讓孩子們理解口訣的得來、熟記、能靈活地掌握與運用。起初,我認真研究了教科書,閱讀了教參,對整個教學也做了精心的設計。但實際卻出人意料:孩子們對于乘法口訣已都會背了,怎么辦?如果按部就班,則沒有必要再多講。于是,我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透過表面尋求本質,重新設計教學方案,才出現了新的嘗試,對學生、老師都有新的收獲。
篇4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P76-P77
【教學目標】
1.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索、編制并掌握8和9的乘法口訣。
2.會用乘法口訣計算表內乘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讓學生親自經歷編制8和9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并熟練掌握。
【教學難點】記住并靈活、正確地運用8和9的乘法口訣。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老師準備去購買一些體育用品,你們愿意和老師一起到體育用品店看看吧!(課件出示情境圖。)
師:從圖畫中你都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 學生交流自己發現的信息。
師:你們觀察得真仔細,發現了這么多信息。那么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可能有:
A:1個足球8元,買8個足球一共要花多少錢?
B:我的問題是,1個籃球9元,買9個籃球一共要花多少錢?
C:我想知道買8個足球和9個籃球一共要花多少錢?
師: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可真不少。接下來,老師就看你們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設計意圖:通過購買體育用品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獲取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培養了為學生獲取信息、分析利用信息、提出問題的能力,也激發了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編制口訣
1.算一算,填一填。
a.把課本76頁的表格補充完整。
師:(出示課件)商店里有些什么球呢?
(出示課件)你想買籃球還是足球?準備買幾個?需要多少錢?
b.匯報。(引導學生把話說完整:我想買 個 球,需要 元錢)
【設計意圖】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設計了“你想買籃球還是足球?準備買幾個?需要多少錢?”這一開放性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自我決定,自我解決問題,盡情享受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2.編制8和9的乘法口訣。a.獨立編口訣。
師:你能根據上面表的內容編出8和9的乘法口訣嗎?試試看。把編好的口訣寫在課本第76頁。
b.同桌交換檢查。c.全班交流。
師:哪位小朋友愿意把自己編的口訣說一說?
d.讀口訣。
師:看到自己編的口訣開心嗎?(開心)一起來開心地讀一讀,好嗎?(把新學的口訣多讀幾遍)
e.引出課題。
師:我們剛才編的是幾的乘法口訣?
生:8和9的。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請拿出小手和老師一起寫課題。
【設計意圖】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這里,我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編制口訣,使學生親自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交換檢查中充分體驗數學學習的成果,在讀口訣的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
3.尋找口訣中的規律。a.小組討論,探索規律。
師:張老師發現二(1)班的小朋友可聰明了,我們研究研究上面的口訣,你發現它們的得數之間有什么規律呢?在4人小組內說一說。
(生討論交流,師巡視指導)b.全班反饋。
師:老師看到每個小組的同學都說得很認真,誰能把自己發現的規律說一說?(生匯報時,師鼓勵學生:你能說得更具體一點嗎?學生也可以說發現哪幾句口訣是新學的)
4.小結。
【設計意圖】學生的個體特質,決定了他們對乘法口訣的感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學生參與口訣的形成過程后,我放手讓學生找口訣的隱含規律,在探究規律中感悟口訣,這樣做,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熟記口訣,還能增進對乘法口訣的個性化理解,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掌握找規律的數學思考方法,有利于提高數學學習能力。
三、分層練習,游戲鞏固
1.師:既然同學們的表現都這么棒,那么現在請同學們認真觀察8、9的乘法口訣,看一看你能發現什么?把你的發現先和小伙伴說一說,一會咱們共同來交流。學生觀察、交流。師:剛才同學們觀察和交流的都非常認真。接下來,哪小朋友先來匯報一下你發現的規律?學生集體交流8、9的乘法口訣中存在的規律。師:我們班的同學既善于觀察,又善于動腦,發現了8、9的乘法口訣中存在的很多規律,這些規律可以幫助我們很快記憶口訣。你認為哪條規律便于記憶,你就采用哪條規律。老師也想交流一下記憶8和9的乘法口訣的方法,(1)記憶8的口訣對口令游戲:男女生互對(先男后女,先女后男)。
1只螃蟹 8條腿
(2)老師把這個方法命名為“手指游戲”記憶法:(教師演示)師生共同用手指游戲記憶法記9的乘法口訣。
(設計意圖:在學生理解和熟記8、9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發現其規律。通過觀察、討論,加深了對8、9的乘法口訣的認識,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學習興趣。)
四、課堂總結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通過買球,學習了8、9的乘法口訣。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有什么收獲?
生:暢談收獲。
【教學反思】
內容來自于生活。通過生活化的情境設計,讓學生明確目標,喚起原有經念,進行有效學習。同時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從而自覺用數學思維方式來觀察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篇5
關鍵詞:有效體驗;知識建構;動態生成
“如何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主動參與、親身經歷,在多元的體驗活動中有效建構數學知識?”是筆者一直所思考并努力追求的。下面就結合最近的教學實踐談談筆者對實施體驗教學的一些見解。
一、體驗在認知沖突時
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比一比誰的速度快。我報題,學生寫算式:2個3相加、5個4相加、10個3相加、45個2相加。一些學生忙得不亦樂乎,著急地說:“哎呀,我來不及寫了,老師,慢點!”但有一些學生卻樂滋滋地把小手高高地舉了起來。這時,我故意說:“怎么有的人寫得快,有的人寫得慢,寫得快的人是不是有什么好的方法?”接著,學生匯報寫的算式,我板書,寫著寫著馬上有學生搶著說:“不要寫加法算式,太麻煩了。寫乘法算式簡便。”此時,我追問:“有誰是寫的加法算式嗎?”教室里沒有一個人回答,都在說:“加法算式太麻煩了。”
讓學生面對一個要求認知復雜性的情境,使之與學生的能力形成一種積極的不相匹配的狀態,即認知沖突。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把學生引入自主探究體驗的氛圍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內部動機,主動地進行知識意義的獲得,并且在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中,逐步提升學生的認識水平,即由具體走向思維。
二、體驗在知識形成時
我把“1~4的乘法口訣”這節課的教學難點定為:理解每句乘法口訣的含義及來源,并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以及發現口訣之間規律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這樣安排,以求突破難點:
用“小動物們為大象伯伯過生日”的數學情境逐步得出1~4
的乘法口訣,此時,學生對口訣的認識都是形象的,對口訣的記憶是“點”狀的。于是,讓學生讀一遍1~4的乘法口訣,并提問:“仔細觀察這些口訣,你有什么發現?”一時掀起千層浪,學生不斷地回答:“1的乘法口訣有1句,2的乘法口訣有2句,3的乘法口訣有3句,4的乘法口訣有4句”,“1的乘法口訣是1個1,2的乘法口訣的第一句是1個2,第二句是2個2相加……”,“我發現了幾的乘法口訣就有幾句,而且第一句總是1個幾,第二句是2個幾相加……最后一句總是幾個幾相加”,“我發現了幾的乘法口訣的后一句總是比前一句大幾”。我通過不斷地對學生的發現進行引導、解釋,學生很快地理解并記憶了1~4的乘法口訣。在課的最后幾分鐘,我又追問:“運用你們剛才發現的規律,你知道5的乘法口訣有什么特點嗎?先試著說一說,再試著寫一寫。”學生興趣極濃,都安靜地嘗試著編寫5的乘法口訣。
思維的系統化過程表明:小學生從一課學習所獲得的知識常常是局部的、分散的,到了一定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按一定的標準對之進行梳理,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或進行整合,組成某種序列,形成一定結構,組成一個整體。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產生和形成的過程,讓學生對知識的構建經歷由“點”狀到“塊”狀的過程,可以促使學生對知識形成結構,思維達到系統。
三、體驗在動態生成時
在教學“有趣的七橋板”時,讓學生選七巧板中的任意3塊,拼出我們已經認識的圖形。給了學生足夠的選、拼的時間后,學生這樣介紹:“我選了一塊正方形,2塊小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我選了一塊正方形,2塊小三角形,拼成一個大三角形。”此時,一個學生說:“老師,他們選的七巧板是一樣的。”我頓感驚喜,但直覺告訴我,這值得一提,于是,我順勢引導:“咦,原來選同樣的3塊七巧板還能拼出不同的圖形來,你們發現了嗎?同桌合作,選出這三塊,拼一拼,檢驗一下他的發現對不對?”接著提問:“那你還能試著選出3塊拼一拼,看還能不能拼出不同的圖形來嗎?”學生又投入新的挑戰。不一會兒,有人匯報:“我選一塊中三角形和2塊小三角形,可以拼出一個大三角形;還可以拼出一個正方形。”
課堂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課堂生成是學生和“文本”充分對話后,形成的自己獨特的感受、理解和體驗,是智慧火花的即時迸射。在這里,學生“任意選3塊,拼出我們已經認識的圖形”的活動,與我的教學設計十分吻合,但學生的發現――“他們選的七巧板是一樣的”卻是我未曾預設到的,這是課堂的生成資源。在課堂里,教師要在充分預設的基礎上更關注課堂生成,不斷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學生涌現出來的各種資源信息,及時把握課堂教學中的閃光點。
篇6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策略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要改變傳統課堂“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將時間還給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實踐能力,做到學以致用,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下是本人對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的幾點探討,僅供參考。
一、把握教材內容,確定教學目標
實踐證明,高效的課堂教學離不開目標的指引,以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為主線,把握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在目標的指引下,保證課堂教學高效有序的開展。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教師要仔細研究教材內容,了解教材的編寫特點,把握重點、難點,保證教學目標的可操作性,真正發揮教學目標的積極作用。例如,在學習“五的乘法口訣”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備課時制訂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要從基礎知識入手,帶領學生親自動手總結歸納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讓學生明白乘法口訣的含義和來源,強化學生對乘法口訣的認識和理解;(2)熟記乘法口訣,熟練地背誦五的乘法口訣,并且在計算時能夠熟練運用乘法口訣進行運算;(3)加強實踐鍛煉,讓學生認識到乘法口訣對實際生活的價值,靈活運用乘法口訣解決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以過程教學和體驗教學為主,讓學生親身經歷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鍛煉學生思維能力,讓學生學會類比推理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鼓勵學生合作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團隊協作意識和探索精神,
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合作能力
合作學習是一種集體學習行為,需要學生具備相應的團隊合作意識,要想成功開展合作學習,必須樹立良好的分工合作意識。有這樣一個古老的故事:“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這個故事恰恰說明了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創設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充足的交流探討時間,設計有效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共同討論,并在合作學習實踐中培養良好的合作意識,體會合作學習的樂趣。例如,在教學“認識物體”時,可以這樣設計:給每個小組發一個袋子,其中裝有正方體、長方體、球體和圓柱體,讓一位學生按照其他學生的要求從袋中摸出正確的物
體,這樣的活動需要小組合作才能完成,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
三、聯系實際生活,做到學以致用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是人們探索世界的手段,小學生受到年齡的限制,生活經歷匱乏,同時抽象的邏輯知識對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學生理解掌握數學知識形成了障礙,因此,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就在于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深化理解感悟,這就要求我們聯系實際生活,建立課內課外聯系機制,體會生活中的數學思想。此外,只有不斷加強對學生主動學習意識的培養,使學生愿意學習數學,樂于參與,才能學好數學。而一年級的學生大多已經接受過學前教育,對數學知識并不陌生。因此,在學習第一節數學課“數一數”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己觀察教室,找一找教室里都有哪些可以看見的數,如,人數、桌子數、凳子數等,或者帶領學生去參觀校園,找一找校園中都有哪些數。另外,還可以引導學生說說與自己密切相關的數字,比比誰說得好、說得多,讓學生明白數學其實就在自己身邊,生活處處有數學,促使學生形成主動學習數學的意識。
四、采用積極評價,樹立學生信心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學的每個階段都要重視評價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作為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鼓勵性的評價,從而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例如,根據小學生好勝心強的年齡特點,在班級內設立“問題之星”“智慧之星”等榮譽稱號,對喜歡提問題的學生進行獎勵。特別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可以在他們的練習本上畫“小紅旗”或“小星星”,在完成章節內容時,讓學生比一比誰的“小紅旗”或“小星星”比較多,并給出恰當的評價,以此來激勵學生積極提問。但是教師應注意,不管學生提出怎樣的問題,都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和引導,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提問習慣;即使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非常淺顯、幼稚,教師也不能表現出任何不滿和不悅,否則將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總之,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遵循“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指導思想,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王祖琴.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設計[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篇7
關鍵詞:把握起點; 捕捉意外; 調整預設; 放手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2-000-002
生成是新課程倡導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理念。《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現實的”數學學習內容,既可是學生在生活中能夠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是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能夠思考或操作的屬于思維層面的“現實”。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時刻關注生成,把握認知起點,捕捉課堂意外,及時調整預設,放手自主探究,讓他們帶著自己的知識和經驗、興趣和需求、思考和靈感參與課堂活動,從而使課堂異彩紛呈。
一、把握學生認知起點,喚醒生成熱情
巴班斯基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理論認為:要達到教學最優化的目的,就必須分析學生狀況和教學任務,明確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方式,擬定教學進度,對教學結果加以測定和分析等等。學習是學生的經驗體系在一定環境中由內而外的“生長”,必須以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也就是生長點為基礎來實現知識的建構,促使學生經歷一個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螺旋上升的認知結構重組的過程,實現課堂最優化。
[案例]《認識百分數》教學片段
師:問你有什么辦法使它變小?(板書25)
生:在2和5中間加小數點,就是二點五。
師:還有別的辦法嗎?
生:加一條分數線在下面寫100就是一百分之二十五。
師:變成了分母是100的分數,知道它還可以怎么表示嗎?
生:加百分號。
師:請你來加一加。
在引入百分數的環節,一改以往的情境引入,而是拋出簡單的問題――怎樣把“25”變小?學生憑借著以往的學習經驗,一定會想到引進小數點和分數線來幫忙,這也是老師設問前預料到的解決方式,這些也是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雖然對于添“%”,只有一小部分同學會知道,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將這個加了百分號的數與小數、分數聯系起來,用舊經驗來適應新知識。
精彩的課堂呼喚充分的預設,教師在備課中,只有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對學生回答進行充分預設,這樣才能上好每一堂課,讓我們的數學課堂少一些遺憾,多一些成功。
二、及時捕捉課堂意外,提升生成價值
心理學家蓋耶認為:“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成效的學習時刻。”課堂是學生出錯的地方,如果聰慧地利用這些偶發的意外,適時引領,把它作為資源加以利用,讓教師、學生的思想和教學文本繼續碰撞,迸發創造火花,產生新的學習需求、方向,讓學生出錯的課堂閃現更亮的價值。
[案例]《梯形的面積》教學片段
在一次“梯形面積”的教學中,讓學生求一個梯形的面積。(見右圖)
這題的解法一般是:(4+1.2)×2÷2=5.2(平方分米),可在巡視檢查中,竟有學生直接列式4+1.2=5.2平方分米,顯然是列式錯誤。我沒有直接草率地責令他改正,而是讓他列在黑板上,沒想到同學們看見了,哄堂大笑。這位學生滿臉通紅,辨解到:“我發現梯形的高是2,在面積計算時又要除以2,乘以2再除以2不就抵消了嗎?這不是4+1.2嘛!”
這時候,所有的孩子都楞住了,發現他說的話有道理。許多雙眼睛轉而又盯住了我。渴望尋求“真”理。我帶頭鼓起了掌,告訴他們在計算中遇到這種計算可以打破常規計算順序,使計算更簡便。
課堂教學是不可預設的,等一等,給學生一個表述的機會,善待“錯誤”,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尊重學生的原則思維,給學生有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使課堂教學變得豐富而靈活。
三、善于彈性調整預設,優化生成效度
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在《面向21世紀的新基礎教育》報告中,強調教育活動的“動態生成性”,教學過程是生動可變的。課堂的活力來自學生動態的發展,教師必須緊緊抓住課堂教學中“動態生成”的因素,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整合乃至放棄預設,機智生成新的教學方案,使教學富有靈性,彰顯智慧。
[案例]《7的乘法口訣》教學片段
原本想遵循備課設計,先讓學生觀察插圖,看圖說出有幾個7,再一步步歸納得出7的乘法口訣。可沒想到課剛開始,一個學生就站起來大聲說:“老師,7的乘法口訣我會背。”隨后,許多學生都附和著說自己也會,有人甚至還搖頭晃腦地背了起來。原本應在活動后作為研究成果的方法卻被學生一語道破了“天機”!學生的思維跳出了預設框架,怎么辦?望著一張張興奮的小臉,老師不忍心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很快拋棄原來精心準備的教案,從學生這個實際情況出發,重組教學流程。于是,老師高興的對學生說:“你們真厲害,連7的乘法口訣都會背,不錯,不錯。那,有不會背的嗎?”果然,幾只小手怯生生地舉了起來,我趕緊抓住契機說:“還有一些同學不會,你們愿意教他們嗎?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讓他們把7的乘法口訣記得又快又牢呢?”“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一下沸騰了。有的說看書上的插圖教;有的說用身邊的小棒教;有的索性用手指比劃;還有的干脆直接背口訣來記……
課堂教學中,教師洞察秋毫,抓住這一小插曲,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巧妙地將學生已有認知和預設方案融合在一起,從而化被動為主動,引導學生去探討問題,增加了課堂的效度。
四、敢于放手自主探究、創設生成空間
學生學習的源自于成功,挑戰成功是一種享受。《數學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是一個“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是一個促進學生理解和鼓勵學生改變頭腦中原有觀念的過程。在課堂教學的設計上,應該是讓學生置身問題情境,在活動中自主探索,實現自己感悟、體驗,自主構建新知。
[案例片段] 數學第十冊第36頁分數意義教學
(一)“造”分數
1.談話:對于分數我們并不陌生,其實分數就在我們生活中的每個地方。你們能利用手中的學具“創造”幾個不同的分數嗎?比一比,誰創造的分數多。
2.學生活動:拿出圓形或正方形的紙、小圓片、小方塊、直尺、水彩筆和操作報告表等學具,分小組活動,要求把操作結果填寫在表上。
3.學生匯報(結合學生的匯報課件演示相關的內容)
師:根據剛才的分數舉例,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叫分數。
生:(比較自然地交流說)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分,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分的數,叫做分數。
通過這節課給我帶來了很深的啟示:教師所做的一切歸根到底是為了促進學生最大限度的發展,我們的教學設計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起點,放手讓學生通過智力活動獲得對知識的重新構建。布魯納也說過:“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便沒有數學的發展,在教學中,盡可能提供機會,開放空間,給足時間,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通過對實際問題的感知、操作等活動來學習數學、理解數學。
走進新課程,就是要讓我們的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倘若能經常關注這些熱點,努力踐行一種有“生命的教學”,我們有理由相信,學生的學習會越來越精彩!
參考文獻:
[1]《數學新課程標準》
篇8
關鍵詞 更新觀念 正確到位 靈活應變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它利用的有效與否,會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率和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學時教師要抓住教材這條主線,深刻領會教材意圖,挖掘教材內涵,用足用活教材,精彩呈現課堂,促進學生的發展。
一、立足教材,全面把握,落實教學目標
為能把握好“解讀”和“活用”二者間的關系,我們先要認真鉆研教材和有關的課程資源,深刻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和教學目標,理解教材的例題和練習安排的目的和優勢。同時,在教學中既要讓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行為能不脫離教材,而又不為教材所束縛。在充分解讀教材的基礎上,教師應根據文本提供的教學資源,找尋關鍵點,確立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從而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單元復習。
第一題,口算下面各題(4組):320÷40 12×5 32÷2 36÷12 450÷90 14×7 96÷8 64÷16 560÷70 4×24 85÷5 70÷35
教學參考書中說明此組題的教學要求是:按題組練習、比較,分別總結出口算的方法。有的教師可能會把教學要求的內涵忽略了,有的教師會組織學生一起練一練,而后校對結果是否正確,校對結束后不了了知。這樣處理可以說沒有能夠全面達成練習設計的要求。作為題組訓練,編在復習課中肯定有它的價值所在。那價值在哪?如何落實于課堂?我們在進一步解讀教材意圖后,進行了如下設計:
師:“同學們打開數學書第13頁,看第一題的4組題,請同學們一組一組練習,做完后比一比,想一想,每組題是怎么做的。”(意圖:請同學們一組一組練習,落實按題組訓練的目標,做完后比一比,想一想,每組題是怎么做的。落實比較的教學要求,引導學生思考口算題有不同的計算方法,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這為落實口算的方法、目標作準備。)
學生練習完成后,教師組織學生一組一組反饋答案。
第一組,呈現學生的資源讓其他同學自主校對結果,指名說說怎樣做比較快?(意圖:此組題被除數與除數的末尾都有零,口算時把它們末尾的零同時去掉比較快捷。)
第二組,校對同上,讓學生說說怎樣做不容易錯?(意圖:此組題計算結果有進位,學生往往會把進的1丟掉,所以,提出要求:怎樣做不容易錯?)
第三組,校對同上,讓學生交流計算時要注意什么?(意圖:此組題第一次試商后被除數十位上還有數字需落下后與個位合在一起進行第二次試商,學生往往會把第一次試商后被除數十位上余下的數丟掉,所以,提出要求: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第四組,校對同上,讓學生討論怎樣做比較方便?(意圖:此組題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做除法想乘法的,所以,向學生提出思考:怎樣做比較方便?)
四組題根據不同的題型,從四個不同的角度,讓學生明晰了口算中靈活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對題型的敏感性,從而提升訓練的價值。
二、活用教材,讓情境貼近學生的生活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身邊的生活情景和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建一個發現、交流、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更好地去發現數學問題,去獲得數學信息。但課程內容又是一種文本化的形式,教師必須從學生身邊的生活情景和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對其進行重新選擇、組織,使數學學習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背景。
五年級上冊的認識兩位小數。我們可以這樣解讀教材:教材中安排了一塊橡皮0.3元,信封0.05元,練習本的單價是0.48元,為什么該例題中還安排一個一位小數?而一位小數學生已經在四年級學過了。細細解讀,我們可以發現原來教材是從現實情境出發,引發學生回憶已學過的知識。許多教師誤認為這個例題中還設置一位小數的認識是繼續要組織學生重新認識一位小數的,而實際上本節課主要是引導學生認識二位小數,以及它的讀法。在充分解讀教材中例題的基礎上,如何把死板的文本教材轉化成鮮活的教學過程呢?我在此例的教學中作了如下設計:
出示情境組織討論:⑴甲乙兩個商店:甲商店橡皮單價是0.3元,乙商店同樣的橡皮單價是3角,哪個商店貴?為什么?在學生討論后組織反饋:0.3元就是3角,0.3元為什么就是3角?3角怎么變成0.3元的?學生會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從元、角、分的角度來解釋其內在的聯系。⑵出示同樣的信封的單價:甲商 店0.05元,乙商店5分;同樣的練習本的單價是:甲商店0.48元,乙商店4角8分。哪個商店貴?為什么0.05元就是5分,5分怎么變成0.05元的?為什么0.48元就是4角8分,4角8分怎么變成0.48元的?學生結合0.3的經驗很快就找到了0.48元就是4角8分,0.05元就是5分的內在聯系。
接著講解兩位小數的讀法:零點四十八是遮掉0的讀法,在48前面加上了0就不這么讀了,要讀作零點四八。接著再找些兩位小數讓學生快速讀一讀。
這樣的教學賦予枯燥的數學課堂以“生命”,增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全面達成了各項教學目標。
三、超越教材,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有一千個教師同讀一個例題,很有可能就有一千種不同的解讀方案。如何挖掘習題功能,超越文本,用足用好教材,這就需要教師有敏銳的解讀能力。
近期在聽課過程中,聽到一位老師教學二年級《乘法和除法的運算》的復習課,其中有這樣一個環節,教師提問:⑴在乘、除法算式中,每個數還有各自的名字呢,還記得分別是哪些名字嗎?⑵出示兩張表格(表格中是7組數據的乘法和除法運算),要求學生填表,填完后和同桌相互查一查,并說一說自己是怎么利用乘法口訣求積或求商的?收集資源:集體交流,每組說一說方法。教師小結:不管是用乘法求積,還是用除法求商,都可以用乘法口訣。
這一題的功能是通過復習進一步認識乘、除法的含義,體會數學知識和方法的內在聯系,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篇9
增加聯系實際的內容,為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注意選取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悅的數學學習體驗。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蘇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5篇,供大家參考。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1一、學情分析:
今學期二年級共有學生40人,上學期期末成績不太好,大多數學生學習比較認真,作業能夠按時完成,上課認真聽講,但是,也有部分學生上課不認真,好做小動作,學習成績比較差。這個班學習比較好的學生少,大都上進心差,對自己沒有正確的學習目標,因此學習上缺乏上進心,今學期要注意方法引導,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1)使學生聯系具體情景,初步認識乘、除法的意義;探索并理解乘法口訣,能熟記乘法口訣,能熟練地口算表內乘除法;能聯系乘除法的含義,應用學過的表內乘除法計算解決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動,初步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等平面圖形;初步認識線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實際長度表象,會用厘米和米作單位測量線段或物體長度;會用"第幾排第幾個"的方式描述物置;會用東南西北等方位詞描述物體間的位置關系;在觀察同一個物體時,初步體會從不同位置看到的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
(3)使學生經歷從簡單實際生活情景中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過程,學會用方快圖表示統計的。結果,會看看圖進行簡單的比較、分析和判斷,提出或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初步感受事件的發生的可能性,會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描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2、數學思考方面
(1)使學生在認識乘法、除法的含義以及編制乘法口訣的過程中,進一步豐富對100以內數的認識,發展數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維。
(2)使學生在認識圖形、測量長度、確定位置、辨別方向、觀察物體等活動中,進一步感受簡面圖形的特征,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實際長度的表象,學會用合適的方式描述物體間的位置關系。
(3)使學生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統計的意義合作用。
(4)使學生在用乘法口訣計算相應的除法,用表內乘除法計算簡單的實際問題,選擇合適的長度測量、估計物體的長度,根據統計結果提出或回答簡單問題的過程中,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3、解決問題方面
(1)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聯系學過的實際計算、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的知識和方法叢生活中提出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發展初步的數學應用意識。
(2)使學生在用學過的乘除計算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學會借據擺學具、畫圖形等方法理解題中的數量關系。
(3)使學生在拼圖形、測量長度、描述物體的位置和方向、觀察物體以及簡單的調查等活動中,進一步學會與同伴合作,學會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合作法。
(4)使學生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方法,并在交流中更清楚地認識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
4、情感與態度方面
(1)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參與編制口訣、觀察和發現平面圖形的特征、測量物體或線段的長度、確定物置方向,增強數學的好奇心。
(2)使學生在用學過的計算解決簡單實際問題、測量估計物體的長度、描述物體簡的位置關系,感受數學活動過程的探索性和數學思考的合理性。
(3)使學生在教師的鼓勵和幫助下,主動克服數學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初步養成發現錯誤及時改正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措施;
1、教學任務保障;
認真學習教育理論,積極參加教研活動根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論》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設計知識發生更、發展的全過程,有一條清晰的邏輯教學思路,讓學生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學生有成功感。
2、優生方面:在教學中設計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情景,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與動機。
盡量選擇設計現實的、開放式學習活動,讓他們通過活動,獨立思考、相互交流,體會數學知識的含義。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交流、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他們提供充足的創造與探索的空間,釋放創造潛能。
3、差生培養:以學生以有的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以幫助理解數學概念,通過大量的豐富觀察、操作、游戲等活動。
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注意從生活中發現并提出簡單問題。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獨立思考,發表自己的意見,與別人交流讓他們產生興趣,自覺參入到學習中來,體驗到參與學習,獲得成功的歡樂。
四、教學進度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2一、指導思想
努力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根據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使學生體會數學與大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增強理解數學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進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知識和必要的應用技能。
二、情況分析
二年級的小朋友經過了一年的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知識與技能的掌握以及學習習慣等相對來說已有了較大的轉變;完成作業情況也較好,大部分同學作業清楚,態度端正,對數學表現出了較大的興趣。不過還有一小部分同學由于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以及其自身的種種原因,尚不能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學起數學來感覺還是有點累。
三、總體目標:
根據數學學科特點,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具體目標
(一)數與代數
1、通過“數一數”等活動,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過程,體會乘法的意義;
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初步感受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經歷2∽5和6∽9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形成有條理地思考問題的習慣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能正確運用口訣計算表內乘法,解決實際問題。
3、通過大量的“分一分”活動,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過程,體會除法的意義;
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決的問題,體會除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學會用除法口訣求商,體會乘法與除法的互逆關系。
4、通過“時、分、秒”的學習,初步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在實際情境中,認識時、分、秒,初步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掌握時、分、秒之間的進率;能夠準確地讀出鐘面上的時間,并能說出經過的時間。
(二)空間與圖形
1、體驗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
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通過觀察活動,初步發展空間觀念。
2、能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余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知道地圖上的方向,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從而發展空間觀念。
(三)統計與概率
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過程,能根據圖表中的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并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簡單的猜測活動中,初步感受不確定現象,體驗有些事件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四)實踐活動
在從事“節日廣場”“趣味運動會”以及“小調查”等活動的過程中,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發展解決問題和運用數學進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數學之間的聯系;在與同伴合作和交流的過程中,發展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五、具體措施
1、繼續加強學習常規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比如認真審題和計算、重視驗算、規范書寫格式等的教育。
2、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活動中學習學習數學。
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活動中學習數學。如:組織學生進行“數一數”的活動,幫助學生體驗乘法的含義;開展“分一分”的活動,在大量平均分的過程中,體驗除法的含義,等等。
3、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幫助學生積累參加數學活動的經驗。
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勇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與同伴進行交流。同時引導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數學活動的紀律。
4、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以及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冊教材提供了很多要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素材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教材中還安排了一些實踐活動,如“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解決,哪些問題可以用除法解決,并與同伴說一說”,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5、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根據學科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有機地進行思想品德教學和相關思想的滲透。
6、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學中,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教學過程;根據本班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確定合理的教學起點和重點,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生活經驗選擇適當的教學素材創設教學情境,同時,適時地記錄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以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
7、加強對學困生的輔導和優等生的培養。
采取生生互幫與教師輔導相結合、數學學習與其他學科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層面的對學困生進行輔導。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3【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的教學內容有:一、乘法的初步認識;二、表內乘法(一);三、角的初步認識;四、表內乘法(二);五、除法的初步認識;六、方向與位置;七、表內除法;八、總復習。重點是表內乘法和相應的除法,這是學習一位數乘除法和多位數乘除法的基礎。
1、選取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生動有趣的素材。
本冊教材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選取了貼近學生熟悉的、新穎的、感興趣的內容為素材,目的是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認識自己,認識家庭,認識學校,認識社會,認識自然界。使學生能觀察、聯想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使數學的學習有現實的意義。
2、密切主題素材之間的聯系構成“情境串”,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形成“問題串”。
根據單元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設計幾個主題情境,主題情境是包含有多個信息的“信息包”,其呈現形式是把學生感興趣的現實活動,劃分為幾個情節,編排成“故事串”,從而引出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問題;也可以是把一個現實活動的各個環節完整地反映出來,從而引出一系列有邏輯聯系的問題——“問題串”。
3、構建開放的、具有一定思維跨度的“板塊”編排方式,為教與學留有盡可能大的思維空間。
4、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初步的應用意識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5、提倡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個性發展。
每一部分的“合作探索”板塊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引導學生在獨立探索的基礎上開展合作交流活動,展示自己的潛能,體現方法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學習。第二個層次,運用初步學到的知識和方法,通過聯想、推斷等探索活動,獨立地解決綜合情境圖中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將新知識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初步掌握新知識。同時,學到解決問題的策略,體驗到探索的樂趣。
6、注重評價方式的多元化。
【學情分析】
二年級二班共有學生27人,優生占30%,中等生占50%,差生占20%。這些學生活潑好動,尊重老師,熱愛勞動和自覺遵守課堂紀律。大部分學生能吃苦耐勞刻苦鉆研,以端正的態度對待學習,并對學習數學有一定的積極性。他們對以前學過的知識掌握的比較扎實,盡管如此,也有個別同學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紀律較差,說話隨便,學習成績較差。
本學期要針對優生、中等生和困難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優等生的優勢,使他們更上一層樓。同時做好困難生的輔導轉化工作,使他們盡快成為優等生,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目標】
1、知道乘法的含義合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熟記全部乘法口訣,熟練的口算兩個一位數相乘。
2、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三角板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
初步學會畫直角和角;能辨別直角、銳角、鈍角。
3、知道除法的含義,除法算是中各部分的名稱,乘法和除法的關系,能熟練的用乘法口訣求商。
4、能辨認不同方向和辨別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并能根據一個方向辨認其余方向;
會看路線圖。
5、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6、養成認真完成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7、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認識×÷的含義,使學生知道口訣的來源,記住1到9的乘法口訣
2.結合具體情境,體會乘除法的意義;能熟練地口算表內乘除法;進行乘除法的混合運算
3.熟練地進行加減乘除混合運算
難點:
結合具體情境,體會乘除法的意義;能熟練地口算表內乘除法;進行乘除法的混合運算
【教學措施】
1、結合教材特點,對學生加強政治思想教育,激發學生的興趣。
2、教師應認真學習新課程改編,根據內容要求認真鉆研教材,備好每一節課,聯系教學實際寫出切實可行的教案。
3、積極參加角研究活動,認真鉆研教材,認真學習教學大綱要求,較強擴展,創新教學,改進教學方法,掌握叫法,提高學習質量。
4、加強學生的輔導,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核算題的技能和技巧。
5、引導學生在數學科中主動的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具、學具準備】
電腦、錄像等。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4一、指導思想
努力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根據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使學生體會數學與大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增強理解數學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進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知識和必要的應用技能。
二、教學內容
1.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三)
2.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 3.表內乘法(一) 4.表內除法(一) 5.厘米和米6.表內乘法和表內除法(二)7.觀察物體 8.期末復習
三、總體目標:
根據數學學科特點,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具體目標
1.使學生學會計算100以內的連加與連減以及加減混合運算,能用豎式正確進行計算。
2.使學生知道什么是四邊形,并初步理解平行四邊形,認識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
3.使學生經歷連加的過程,學會使用簡單的乘法,能夠背誦并運用1~6的乘法口訣,并初步學習乘法與減法、減法的混合運算。
4.初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能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用1~6的乘法口訣求商。
學生列出除法算式后,不再需要通過平均分的操作尋找得數,而是用口算求商。
5.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能用這兩個單位計量物體的長度。
6.進一步學習7~9的乘法口訣、用口訣計算一位數乘一位數和相應的除法。
7.使學生掌握初步的觀察物體的方法,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
8.整理事件里的信息,用方塊圖表示數據;
感受確定現象與不確定現象,初步體會可能性。
五、具體措施
1.繼續加強學習常規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比如認真審題和計算、重視驗算、規范書寫格式等的教育。
2.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活動中學習學習數學。
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活動中學習數學。如:組織學生進行“數一數”的活動,幫助學生體驗乘法的含義;開展“分一分”的活動,在大量平均分的過程中,體驗除法的含義。
3.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幫助學生積累參加數學活動的經驗。
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勇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與同伴進行交流。同時引導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數學活動的紀律。
4.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以及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冊教材提供了很多要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素材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教材中還安排了一些實踐活動,如“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解決 哪些問題可以 用除法解決,并與同伴說一說”,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5.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根據學科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有機地進行思想 品德教學和相關思想的滲透。
6.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學中,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教學過程;根據本班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確定合理的教學起點和重點,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生活經驗選擇適當的教學素材創設教學情境,同時適時地記錄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以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
7.加強對學困生的輔導和優等生的培養。
采取生生互幫與教師輔導相結合、數學學 習與其他學科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層面的對學困生進行輔導。
六、進度安排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5教學目標:
1、掌握100以內筆算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地進行計算。
初步掌握100以內筆算加、減法的估算方法,體會估算方法的多樣性。
2、知道乘法的含義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熟記全部乘法口訣,熟練地口算兩個一位數相乘。
3、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計物體長度的意識。
4、初步認識線段,會量整厘米線段的長度;
初步認識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三角板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學會畫線段、角和直角。
5、能辨認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初步認識軸對稱現象,并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的軸對稱圖形;初步認識鏡面對稱現象。
6、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情況分析:
二年級學生有45名,他們在經過一年的數學學習后,基本知識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對數學學習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動手操作,語言表達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識也有了明顯的增強,但是學生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距。由于這是我剛剛接手的`班級,對于學生在各方面不是很了解,但是我覺得他們對數學學習的熱情還是很高漲的。因此,在這一學期的教學中更多贏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的培養上,并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學措施:
1、要從整體上把握教學目標。
不光憑經驗,過去怎樣提,現在也怎樣提;也不能搬課本,凡是課本上的有的內容,都作統一的教學要求,而應該根據教學指導綱要,結合教學進行適當的調整。要防止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
2、要尊重學生,注重學法滲透。
在學習中,教師不要包辦代替和以講代學,要把課堂中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探索、交流和練習。
3、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
4、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解答應用題的能力,還誚鼓勵學生動用所學的知識解答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以致用的意識。
5、要注意適當滲透一些數學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學生對某些數學內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學的開放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課本中的一些例題和習題的編排,突出了思考過程,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暴露思維過程,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
篇10
一、思考之一:如何深入準確地分析學情
我曾在教學“認識鐘表”一課做過一次課前調查,發現班里大部分同學對鐘面有一定的了解,大約90%學生能準確認讀整時,70%左右學生能認讀幾時半,只是到底是4時半還是5時半呢?這種類型容易混淆,這一起點已遠遠高出教材所設定的教學起點。由此可見,深入細致、準確分析學情是找準教學設計起點,提高教學設計有效性的不可或缺的前提。
如何準確分析學情呢?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一是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即學習新知前學生已達到何種水平?已經能做什么、說什么、想明白什么?本節課教學起點應定位在哪個高度?本節課中哪些才是真正需要我們點撥與引導的?二是明確本節課的教學落腳點。即在學習活動結束后,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方面預期應該達到的水平。只有當教師的對教學前和教學后這兩種水平的差距做到心中有數時,才能有效地優化教學內容,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合理選擇學習方式,預設彈性教學路徑,才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設計出最佳的教學方案,為課堂教學的有效生成提供用力的保障。
二、思考之二:如何創造性地優化教學內容
對學情有充分的了解后,我們會發現教材上的內容和我們學生的現狀有一定的出入,有的是起點太低,有的是內容連貫性不夠,有的地域特點不明顯,還有的和時代不接軌了,根據這樣的一個情況我們要創造性地優化教學內容。
(一)擴充教材。《新課標》指出:數學知識的學習不僅僅是知道一個結果那么簡單,更重要的是對知識的再發現、再創造過程的探索與體驗。新課程教材中許多情境圖與例題都蘊含著這一數學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但因受篇幅限制也僅僅是提供了基本線索而已,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擴充,以便學生在數學知識的探索中實現有效建構。如:在“商不變規律的簡算”中教材例題只呈現了750?0。而商不變規律的簡算內容除了被除數和除數末尾0個數相同外,還應有被除數和除數的末尾0個數不同的;去0簡算后留有余數的;把除數25、125、50轉化為整百、整千的簡算。而且后三者的思維難度更高。因此在教學設計時需擴充9600?0、630 ?0、8000?25,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在不斷的變化中走向深入。
(二)更換題材。新課程教材為了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體驗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所選的題材都是學生聽過、見過或經歷過的事物。但部分題材并不適合學生,實際操作起來并不方便,這就需要我們從實際出發選擇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緊密的題材組織教學。如北師大版第四冊教材第29頁是借助數小正方體認識計數單位“千”與“萬”,認識萬以內的數,但在實際的教學中要找到這么多的小正方體做教具絕非易事。因此我在教學設計時把小正方體替換成人民幣為題材,這樣既便于準備,又便于操作,而且學生非常的感興趣,同樣能達到教材所期望的教學效果。
(三)整合內容。新課程背景下,如何讓教學更適合學生知識的鏈接、衍生,老師要勇于對教學內容進行大膽裁剪與組合,使全體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如在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退位減法”前,我調查發現班里大部分學生都能計算,但方法多而雜,計算速度極不均衡,與要達到的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而學生則認為自己已經會做了。根據教材按部就班進行教學,肯定激不起學生學習熱情,于是我把本單元的8課時教學內容整合為5課時。第一課時:重在讓學生自主探究“20以內進位加法(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算法呈現多樣化。第二課時:優化算法,學習討論“湊十法”(或破十法),感悟它的優越性,并能用它較快較準確地進行計算。第三、四課時:鞏固20以內進位加法(或退位減法),分層次練習。第五課時:歸類練習,查漏補缺。實踐證明這樣的整合是行之有效的,使學生實現了從會一種算法到會多種算法,從算法的隨意性到算法的擇優性。學生學得開心,沒有重復感。
三、思考之三:如何精心設計學習方式
新課標提倡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倡導有利于學生主動建構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善于發現與提煉數學材料,教學設計中以合適的方式、合適的時機為學生提供從事操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數學活動的機會。為充分發揮動手操作的功效,提高自主探究的質量、提升合作交流的效益,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注意做到:
(一)按教學內容合理選擇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是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獲取數學知識的重要手段。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學生年齡特征,合理選擇學習方式,促進學生有效學習。馬芯蘭老師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思維往往是從人的動作開始的,因此我們在設計時要讓靜態數學知識的學習活動化,特別是“空間與圖形”板塊內容,以及第一學段的學習要多為學生預設動手操作的機會,使學生在操作中思考、動手中創新、活動中體驗,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設計第一冊的“1~10的認識和加減法”“20以內的進位加法”教學時,每堂課都讓學生用學具數一數,擺一擺,既能極好地理解1~10各數的意義,學會20以內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又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對于那些后續性的知識,學生已有豐富生活經驗的起始知識,則可以大膽放手讓學生利用舊知自主探索。如設計“多位數加減法、乘除法”“小數加減法”“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小數的大小比較”等教學時,都可以采用先嘗試、后交流、再總結的形式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自主探索、主動建構,實現知識與方法的順利遷移。這樣既能讓學生樂學、愛學,又能輕松達成教學目標,發展學生探究能力。學習是一個交流與合作的互動過程,通過學生間的相互啟發、取長補短,共同完成知識建構,促進學生共同發展。因此在教學重難點處,知識易混淆處,探究與歸納概念、公式、規律的過程中,學生的見解產生分歧時,確定解決問題的策略時都可以采用合作、討論、交流的方式展開教學。
(二)根據學情預設有效的學習方式
追求實效是教學設計永恒不變的主題。學習方式在什么時候使用,怎樣使用,都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學情進行精心預設,才能真正發揮效益。問題或主活動的預設要能激發學生合作探究的興趣,又要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并讓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能體驗成功。其次還要對合作探究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加以預測,為它們預設好通道,預留足時間。在設計學習方式時,還可以把全班教學、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獨立思考等學習方式整合起來,做到優勢互補,充分發揮不同學習方式的效益。
四、思考之四:如何構建利于學生“學”的教學設計
以往教師往往對自己如何“教”進行精雕細琢的設計,“以學為本”環境下教師還應多多考慮學生如何“學”的問題,既能讓學生富有個性地學習,又利于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我們提出了“板塊式、非線性”的教學設計模式,效果頗佳。板塊式、非線型的教學設計重在全程大環節的關聯策劃,把教學中每一個環節都設計為一個可隨時移動的板塊,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隨機呈現相應的教學板塊,同時在每一板塊中又預設多個方案,為課堂中可能出現的“節外生枝”預設好通道。
下面試以 “20以內數的復習”一課為例加以闡述,“20以內數的復習”所涉及的五個知識點內容設置成五個板塊,每個板塊的下面一般又預設了學生能順利生成的教學方案及生成有困難時的教學構思。
上述的復習環節5個板塊每個板塊預設了“順利”“受阻”的兩個方案,完全可以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特定表現,作教學流程的隨機調整,實行板塊式移動,進行“粗框架”教學。而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復雜過程,隨時都可能出現脫離教師教學設想之外的“意外事件”。作為教師不但要有處理“意外事件”的經驗和機智,更要“藏”有對付“意外事件”的策略――多樣化的教學路徑。本案例所構建的教學路徑有兩種:(1)如果學生自己能主動構建知識網絡,較好地再現所學知識,該怎樣施教(即方案一);(2)如果學生不能主動構建知識網絡,再現知識有困難或有盲點,老師又該如何引導(即方案二)。多途徑非線型的教學設計改變了傳統的單一性、直線性的教學路徑,為課堂的有效動態生成提供了可能。
新授課中教學設計的彈性化、可調整性則主要體現在“探究新知”“拓展應用”板塊。教師根據學情的分析,教材的解讀,要對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可能會出現什么狀況有充分的估計,并預設出與之相匹配的方案。如:當學生的思維與預設同步時應如何進一步深入;當學生的思維受阻時該如何點撥;當學生的反應與預設完全相左時又該如何引導或怎樣調整自己的思路等等。粗線條、多路徑的塊狀彈性結構,為課堂的動態生成提供了更大的靈動空間與彈性余地,給學生的探究空間、體驗途徑、感悟深度提供了更為寬闊的平臺。
五、思考之五:加強課后反思,提高設計能力
教學設計不應僅僅停留在課前的規劃與預設上,還應在課后進行不斷地反思與完善。教師可以用教學隨筆的形式記錄下來,并站在理論的高度加以分析與闡述,長此以往,教師的設計能力定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一)從設計理念層面進行反思
設計理念是教學設計的靈魂與精髓,可謂是有怎樣的理念就會設計出怎樣的課堂。因此,我們上完一堂課首先應站在設計理念的層面反思:本教學設計運用了哪些先進的教學理念?是通過什么形式得以體現,是否合理有效?還需作哪一些更新或補充?如《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片段練習設計:1.基本練習:先說說下列算式的運算順序,再計算。(1)8.4+3.5-2.7;(2)8.4+(3.5-2.7);(3)8.4-(3.5+2.7);(4)8.4-3.5+2.7。2.綜合練習(略)課堂上學生雖然說對也做對了,但做得索然無味。課后我陷入了深思:新課標要求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是富有挑戰性的,內容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此題可以如何運用這一理念改變現狀呢?經過一番琢磨后我設計如下:(1)你能用8.4 , 3.5 , 2.7 , + , - ,()編寫出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的式子嗎?(2)教師有選擇板書。(3)說說運算順序。(4)看誰算得快。結果這一小小的改動,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學生情緒高漲,學得非常開心。
(二)從實際效果層面進行反思
反思的內容主要包括:原先的設想是否符合學生實際?在課堂教學中哪些環節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哪些環節沒有?是什么原因?有什么困惑?成功在哪里?不足在哪里?怎樣改進才更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和學生能力的發展?例如:可以總結設計中的精彩之處,積累經驗,不斷提升;可以采擷學生思維的“火花”,對原教學設計進行不斷地補充與完善;還可以查找不足,分析對策,對原來的整個教學設計或某一環節進行二度設計,使其更具科學性、合理性,更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和學生能力的發展。
(三)類推到后續教學進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