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認識教案范文
時間:2023-04-02 05:52: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乘法的初步認識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略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的教學內容有: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包括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式題的運算),認識圖形(三),米、千克的認識,表內乘法(一)(包括乘法的初步認識,2~6的乘法口訣,求相同加數和的應用題),表內除法(一)(包括除法的初步認識,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求一個數里包含幾個另一個數的應用題)。重點是表內乘法和相應的除法,這是學習一位數乘除法和多位數乘除法的基礎。
三、教學目標
1、了解加減兩步計算式題的運算順序,能比較熟練地進行計算。
2、了解乘法的含義,知道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稱,掌握2~6的乘法口訣。
3、了解除法的含義,知道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稱,初步了解乘除法的關系,能運用乘法口訣熟練地計算表內除法。
4、掌握乘除法簡單應用題的結構特征和數量關系,并能正確地列出算式,注明得數的單位名稱,書寫答案。
5、認識長度單位米和質量單位千克,初步建立1米、1千克的觀念。
6、直觀認識圓柱和球。
7、結合教學內容,進行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心理品質的培養。
四、教學措施
1、要從整體上把握教學目標。不光憑經驗,過去怎樣提,現在也怎樣提;也不能搬課本,凡是課本上的有的內容,都作統一的教學要求,而應該根據教學指導綱要,結合教學進行適當的調整。要防止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
2、要尊重學生,注重學法滲透。在學習中,教師不要包辦代替和以講代學,要把課堂中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探索、交流和練習。
3、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
4、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解答應用題的能力,還誚鼓勵學生動用所學的知識解答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簡單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以致用的意識。
5、要注意適當滲透一些數學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學生對某些數學內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學的開放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課本中的一些例題和習題的編排,突出了思考過程,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暴露思維過程,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
7、要精心設計教案,注重多媒體的應用,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輕松,覺得扎實。
8、要滲透德育,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
篇2
一、從教材出發,把握學習的可能起點
教材提供的教學內容及其教學內容的水平,僅代表著學生學習該內容的可能范圍與需要掌握的可能程度,并不代表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態。因此,教材的起點只能作為教學的可能起點。我們可以試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教材。首先,分析教材的編排體系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其次,研究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處;再次研究教材里的練習題;最后,挖掘教材中滲透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教材的分析,弄清文本的知識結構關系,初步確定學生認知的可能起點。但有一點我們需要注意,這樣分析得到的起點,有時與課堂教學需要的實際起點是有差距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還需要把教材提供的起點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有機地結合起來,真正確定教學的起點,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有一位老師在上連加這一內容時是這樣設計的,根據教材的分析,他把教學的可能起點定位在“加法的含義和運用加法解決實際問題”上。而在教學中,教師為了驗證教學的可能起點,在學習新課前,為學生創設情景,使學生在情景中運用加法的含義和策略來解決問題,教師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驗證、判斷、確定教學的起點。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通過嘗試、探索等方式來認識連加的含義和計算方法,形成計算的技能。這樣的教學過程,教師不但能準確地把握教學的起點,還促進了課堂教學的有效生成。
二、重新認識學生,把握學習起點
現在學生的學習渠道越來越寬,他們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已有了相當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實踐積累。其中就包含著大量的數學活動經驗,特別是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因此,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學生,來把握學習起點。
我們可以在備課前,思考以下幾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是什么?哪些知識已經掌握?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如何?哪些知識能夠獨立學會?怎樣組織更有利于學生獨立學會?哪些知識可以通過合作學習完成?怎樣的合作方式更有效?哪些知識需要教師進行點撥、引導和傳授,應怎樣點撥、引導和傳授?另外,我們可以通過課前與學生的談話交流、問卷調查來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
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我們可以在課前與學生談話交流,了解到學生對于人民幣是比較熟悉的,大部分學生使用過人民幣,對各種面值的人民幣,以及元、角之間的進率,都有一定的經驗積累,但對于人民幣整個知識體系的認識還是比較零散、模糊的。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可以在信封內裝有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并露出人民幣的一角,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創設“猜一猜信封里裝著面值多少的人民幣?”這個有趣的游戲活動。在猜人民幣的活動中,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教學的出發點,使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從模糊走向清晰,從零散走向系統。繼而根據學生生活經驗,創設“乘公交車一元錢,你準備怎樣付錢?”的生活情境,用真實的生活情境呈現問題,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喚醒、激活、運用先前的生活經驗,把抽象的“1元等于幾角”轉化為學生動手操作的取錢活動,學生在動手中做數學,在操作中感悟、掌握新知。這樣做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的數學知識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生活經驗緊密地結合,同時,也給學生營造了適宜的學習空間,使我們的教學更有效。
三、重視生成,調控教學方式
在進行教學預案時,教師已經習慣于用成人的眼光、成人的思維方式進行預設,因此,教學預案其實是一種理想。雖然我們研究了教材以及學生的現實起點,但由于教學活動是一種雙邊活動,課堂現場千變萬化,可以說沒有一個人能在課前完全把握學習起點。在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用教案教”而不是“教教案”,并且教學實踐動態過程中,找到一個新知教學的切入點;要善于把握學生在課堂上暴露的學習起點,及時根據課堂現場調整教學預案,把學生的思維領到最近發展區,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
如我在教學“7的乘法口訣”時,原本想遵循備課設計,先讓學生觀察插圖,再一步步歸納得出7的乘法口訣。可沒想到課剛開始,一個學生就站起來說:“老師,‘7的乘法口訣’我會背。”隨后,許多學生都附和著說自己也會,有的甚至還搖頭晃腦地背了起來。于是我拋棄原來精心準備的教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重新調整教學流程。我說:“你們真厲害,連乘法口訣都會背,不錯!那么,有不會背的嗎?”果然,幾只小手怯生生地舉了起來,于是我抓住契機說:“還有這些小朋友不會,你們愿意幫助他們嗎?你們打算用什么方法讓他們把‘7的乘法口訣’記得又快又牢呢?”課堂一下子沸騰了。有的指著書上的插圖教著,有的用身邊的小棒教著,有的索性拿自己的手指比劃,還有的干脆直接背口訣來記……我們姑且不去評論這些學生“教”的方法是否可行,單這一轉變就使學生由“學數學”變為“教數學”,學習熱情直升到極點。試想,假如我在那位學生說出實話后,就加以批評;假如我的教學流程沒有因此而改變,課堂上又怎會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獲呢?
篇3
經常制訂工作計劃,可以使人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比較有規律性,養成良好的習慣,習慣了制訂工作計劃,讓人變得不拖拉、不懶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學科教學計劃范本2022,喜歡可以分享一下喲!
數學學科教學計劃1一、思想工作方面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本人一直在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以便使自己更快地適應社會發展的形勢。通過閱讀大量的道德修養書籍,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視自己,提高自身素質。通過閱讀大量教育教學方面的書籍,提高自己的教育手段,完善教學水平。
1、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一年級學生由于年齡小,自控力差,紀律渙散。我從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入手,課上進行趣味教學,盡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組織好學生的紀律。課上觀察學生的行為,根據學生的表現在學生中樹立榜樣。在日常學習中,時刻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逐漸養成認真聽課、認真作業的好習慣。
2、關心愛護每個學生
作為一名教師,我愛班上的優等生,更愛班級的后進生。在學習中,不讓一個學生掉隊。如我班舒偉、幺靜楠同學,每次上課發呆,作業完成難度大。我沒有放棄他們,而是經常利用中午休息,下午課外活動,晚上文化餐時間,手把手的教他們寫字,抓住他們的點滴進步,耐心的,不斷鼓勵他們,并在全班同學面前夸獎他們是聰明的孩子。漸漸的,他們能夠完成作業,而且成績也有了的進步,雖說在班上學習還處于落后位子,但是從集體生活中可以看出來,他們是快樂的。在生活上,我更是無微不至地關心每個學生,幫他們削鉛筆、甚至學生嘔吐,我都能盡心幫助,親自動手弄干凈。所以只要是課間我在教室里的時候,學生都愛圍在我的身邊,拉著我的手問東問西,跟我說知心話,親熱地在我身上粘粘糊糊,不由自主的叫我媽媽,天真可愛的孩子,讓人很有作為人師的成就感。
3、加強與家長之間的聯系,共同教育好學生。
老師要教好學生,除了做好校內的教育、管理外,還要做好校外的工作,要與家長聯系,取得家長協助,才能把學生教好。平時我都注意做好這個工作,特別是那些頑皮的同學更要家長共同管教。以前有幾個同學不能與同學友好相處,不能按時完成家庭作業。特別是幺靜楠,行為習慣極差,安全意識不強,性格倔強,經過老師和家長的多次教育,現在改變很大,基本能遵守學校的學生規范了。
二、教育工作方面
1、備課方面
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采用的教學方法,并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并制作各種利于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課后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反饋,認真按搜集每課書的知識要點。
2、教學方面
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使講解清晰化,條理化,準確化,情感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注意精講精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盡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盡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
3、提高業務水平方面
在教學中如有疑慮,我能虛心請教老教師及其他老師。在教學上,有疑必問。在各個章節的學習上都積極征求其他老師的意見,學習他們的方法,同時,多聽老師的課,做到邊聽邊講,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有時還邀請其他老師來聽課,征求他們的意見,改進工作。
4、作業批改方面
在布置作業時爭取做到有針對性,批改作業時努力做到面批面改。讓學生的練習有針對性,有層次性。為了做到這點,我常常到各大書店去搜集資料,對各種輔助資料進行篩選,力求每一次練習都起到的效果。同時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并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并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三、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本學期,期中、期末考試及平時抽測,我所教班級全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我本人也在這學期承擔了3節課,調研課《100以內數的認識》,研究課《圖形的拼組》,比賽課《找規律》都受到了大家的好評。
四、不足之處及今后的改進措施
平時應調動學生更大的積極性,在教學中進一步的做到精講多練,在教學方法上形式在多樣一些,在教學水平上繼續提高,今后我將針對工作的不足有的放矢的去改進,不斷提高。
數學學科教學計劃2一、班級情況分析
本學期一年級(2)班、(4)班共有學生(89)人,男生有(46)人,女生有(43)人。這些學生大部分是上過學前班的,他們天真可愛,活潑調皮,據學前班老師介紹,這些學生各方面的差異較大。有的活潑開朗,有的性格內向,還有個別學生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開學初,經過和學生初步接觸了解,這些學生由于常規訓練少,常規知識還得加強訓練,他們還像在學前班一樣沒有任何約束,想來就來,要走就走,上課時亂走亂動。本學期施行的實驗教材,主要是開拓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想象。因此,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思維的開拓,創新能力的培養,使他們每一個人都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生。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準備課,位置,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立體圖形,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表,20以內的進位加法,用數學解決問題,綜合與實踐主體活動。
三、教學重、難點
這一冊的教學重點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是小學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四、教學目標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會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系,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6、通過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認識“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義,會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7、初步認識鐘表,會認識整時和半時。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五、教學措施
1、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設計活動內容和學習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活動情境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構建有關的數學知識。
(2)盡量選擇、設計現實的、開放式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積極思考、相互交流,體會數學知識的含義。
(3)讓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用數學的樂趣。
(4)設計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
(5)聯系兒童實際、根據學生特點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視對數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建立數感。
3、計算教學應體現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采用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4、根據兒童生活特點,從感必經驗出發直觀認識立體和平面圖形,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5、通過“用數學”的教學,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注意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的能力。
6、設計安排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實踐活動,注意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
7、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教學方法應體現開放性和創造性。
組織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盡量注意使創設的情境為探索數學問題提供豐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和學具。
數學學科教學計劃3一、指導思想
新修訂的課程標準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不僅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二、班級學生情況分析
五年級兩個班共有學生86人,大部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濃厚,也有上進心,但個別同學由于接受知識的能力的差異有厭學情緒,所以學習態度還需不斷端正。有少部分學生自覺性不夠,不能及時完成作業等,對于學習數學有一定困難。所以在新的學期里,在端正學生學習態度的同時,應加強培養他們的各種學習數學的能力,以提高成績。
三、教材分析
教材內容分析:
本冊教材內容包括:小數乘法、位置、小數除法、可能性、擲一擲、簡易方程、多邊形的面積、數學廣角植樹問題、補充內容(觀察物體、圖形的運動、雞兔同籠、數字編碼)。
(一)數與代數方面
本冊教材安排了小數乘法,小數除法和簡易方程。小數乘法和除法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的四則運算、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以及小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繼續培養學生小數的四則運算能力。簡易方程中有用字母表示數、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關系進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等內容,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在空間與圖形方面
安排了位置,觀察物體和多邊形的面積三個單元。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并體會各種圖形的特征、圖形之間的關系,及圖形之間的轉化,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及公式之間的關系,滲透平移、旋轉、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進一步發展。
(三)在統計與概率方面
本冊教材讓學生學習有關可能性的知識。通過操作與實驗,讓學生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性的大小。
(四)在用數學解決問題方面
教材一方面結合小數乘法和除法兩個單元,教學用所學的乘除法計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另一方面,安排了“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培養他們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和發現、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五)綜合實踐方面
本冊教材還安排了一個數學綜合應用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索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的愉悅,培養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教學重點
小數乘法、除法,簡易方程,多邊形的面積,可能性與植樹問題等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
五、教學難點
理解小數乘、除法的算理,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公式,理解方程的意義及等式的基本性質,根據題意分析數量間的相等關系,理解多邊行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六、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的基礎上。
比較熟練地進行小數乘法和小數除法的筆算和簡算。
2、使學生學會用字母表示數,表示常見的數量關系,初步理解方程的含義,會解簡易方程。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會計算它們的面積。
4、能辨認物體的位置,找到相應的數對,并能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
5、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性的大小,會描述和辨別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能推理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大小,進一步體會概率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爭做環保小衛士,向周邊的居民宣傳有關禁毒知識,做禁毒宣傳的小能手。
6、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7、初步了解數字編碼的思想方法,培養發現生活中數學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讓學生發現間隔數與植樹棵樹之間的關系,并能夠借助圖形利用規律來解決簡單的植樹問題。
10、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七、教學措施
1、加強學習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加強個別輔導,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成績。
4、多創設學習情景,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學,解疑問難,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5、注意加強數學與實際生活聯系,讓學生在活動中解決數學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
6、合作探究,拓展引申。
7、給特殊群體更多的關心與愛心,因材施教,分層次作業,適當降低要求。
數學學科教學計劃4一、學生掌握知識情況
二年級(5)、(6)班共有學生92人,一年來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課時能積極思考,積極發言,作業認真按時完成。大部分同學能夠熟練地口算100以內的加減法,能提出并解決簡單的問題。對位置、圖形、統計等方面的知識也能較好地掌握。個別學生還沒達到計算正確、迅速,今后要加強輔導。
二、教材分析
(一)長度單位本單元是在學生已學過“比長短”,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并學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長短的基礎上,來學會一些計量長度知識的。重點是使學生初步建立長度的觀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和它們之間的進率。難點是讓學生認識線段,了解線段的特征。關鍵是在教學中注意呈現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使學生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再讓學生親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中,了解1厘米、1米的實際長度。并初步認識線段、學習量、畫線段的方法。
(二)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本單元是在學生學過口算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理解地掌握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加強估算思路的學習,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難點是使學生理解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算理。關鍵是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決的計算問題,在解決問題中增加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利用舊知識遷移學習新知識,通過動手操作加強對算理的理解。
(三)角的初步認識本單元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初步認識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難點是讓學生用三角板判斷直角和畫直角。關鍵是在讓學生通過多種活動認識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畫一畫等動手操作活動中,加強對角和直角的認識。
(四)表內乘法表內乘法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它是今后學習表內除法和多位數乘、除法的基礎。重點是讓學生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記2—6的乘法口訣。難點是“4”、“6”乘法口訣的學習。關鍵是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中正確建立乘法的含義。采用多種形式的練習,使學生熟記2—6的乘法口訣。
(五)觀察物體本單元包括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軸對稱、鏡面對稱。這些內容都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重點是指導學生觀察物體、建立空間觀念。難點是在學生“按對稱軸畫出另一半”等動手實踐活動。關鍵是按照知識引入-----概念教----適應應用的順序逐步展開教學,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
(六)表內乘法本單元的內容是在2—6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繼續學習7、8、9的乘法口訣。重點是使學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訣的意義,明白乘法口訣的來源。難點是使學生熟記7—9的乘法口訣和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學會分析數量關系。關鍵是充分利用2—6乘法口訣學習方法和思考方法遷移學習7、8、9的乘法口訣。采用多種方法,多種形式來激發學生熟記口訣的興趣。解決問題時要聯系生活實際,加強直觀操作。
(七)統計本單元是在一年級學習簡單的統計圖表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2個單位)和統計表。重點是讓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難點是讓學生把收集來的信息轉化為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關鍵是根據實際靈活選取素材進行教學。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創新精神。
(八)數學廣角本單元包括排列組合和簡單邏輯推理。排列組合是學習概率統計知識的基礎。重點是滲透排列組合,簡單推理等數學思想方法。難點是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是靠問題的意識。關鍵是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學習。
三、教學目的要求
1、掌握100以內筆算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能夠正確地進行計算。初步掌握100以內筆算加、減法的估算方法,體會估算方法的多樣性。
2、知道乘法的含義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熟記全部乘法口訣,熟練地口算兩個一位數相乘。
3、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初步形成估計物體長度的意識。
4、初步認識線段,會量整厘米線段的長度;
初步認識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三角板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學會畫線段、角和直角。
5、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初步認識軸對稱現象,并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的軸對稱圖形;初步認識鏡面對稱現象。
6、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7、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
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教學措施
1、以學生經驗為基礎,設計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2、充分利用教具和學具進行直觀教學。
3、加強導優輔差工作,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4、多設計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動,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數學學科教學計劃5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二年級學生在一年級這一年的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課時能專心聽講,積極思考,積極發言,作業基本能夠認真按時完成。大部分同學能夠熟練地口算100以內的加減法,能提出并解決簡單的問題。對位置、圖形、統計等方面的知識也能較好地掌握。個別學生還沒達到計算正確、迅速,書寫不是很規范,回答問題聲音不是很洪亮,有不明白的問題不愿意問,今后要加強個別輔導。
二、教學要求
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利用學生喜歡且自己能夠看懂的連環畫故事的形式展現出來,引導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知道1米、1厘米的實際長度。學會用刻度尺量線段的長度和劃定長的線段。從生活實際出發,學生初步了解乘法的含義,體會乘法運算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學生在學習了2-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通過觀察、聯想、推理在探索與交流中編出6-9的乘法口訣。結合生活實際引出乘、除法計算的兩步式題,學生正確掌握兩步式題的運算順序,并能熟練計算兩步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學生初步了解乘除法的含義,會讀、會寫乘、除法算式,知道乘、除法算式的個部分名稱,體會乘除法運算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記乘法口訣,能用乘法口訣正確的`口算,并在計算中,體會編制口訣的必要性。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引導學生運用初步的空間概念說明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全面看問題的意識。學生通過觀察實例,初步感受生活中的評議平移、旋轉現象,直觀認識物體的平移和旋轉。初步滲透“運動”、“聯系”的辯證觀點。通過創生情境,學生明確統計的必要性,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實際作用,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中來。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思考問題的習慣,以及初步的推理、判斷能力;初步學會有意識的從統計的角度思考問題。通過統計知識的學習,進一步體會不確定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用適當的詞語表達出來。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動腦筋思考及主動探索的精神。培養學生有調理的思考問題的習慣及分析、推理、判斷的能力,能清楚的表達和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和與他人合作的意識,運用有關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義,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記口訣,會利用口訣求積,求商,能較迅速的用表內乘、除法解決一些簡單的乘、除法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組織多樣有效的學習活動,恰當的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學習線段知識。學生通過觀察實例,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旋轉現象,直觀認識物體的平移和旋轉。在學習中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難點:
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記乘法口訣,能正確解答用乘法和除法計算的實際問題,能正確試商及理解有關除法實際問題的思路。會畫給定長度的線段的長,并發展學生的思維。通過統計知識的學習,進一步體會不確定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用適當的詞語表達出來。認識物體的平移和旋轉。
四、學期教學工作目標
1、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
2、培養學生認真地計算能力及習慣,在原有基礎上再提高。
3、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正確率。
抓好尖子生。
4、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讓他們會傾聽別人講話,認真閱讀數學課本的習慣。
5、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多采取游戲式的教學,引導學生樂于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6、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問題,應該考慮學生實際的思維水平,多照顧中等生以及思維偏慢的學生。
7、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系,適當教給家長一些正確的指導孩子學習的方法。
五、主要教學措施及方法
1、加強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教學。
(1)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能親身感受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知識的過程。
(2)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長度概念。
(3)結合知識的重難點,在學校有意識的補充學生自身知識的不足,為解決重點作好準備。
(4)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生活觀察、交流、概括,加強學生的自主探索。
2、認真引導教學表內乘法和除法
(1)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使學生初步了解乘、除法的含義,體會乘除法運算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會讀會寫乘法算式。
(2)舉行小型的計算競賽,激發學生興趣。通過比賽,選出優勝者,鼓勵進步者,予以獎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使學生牢記乘法口訣,要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并逐步做到運用乘法口訣求積、求商。
3、加強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1)使學生通過平移和旋轉現象,直觀認識物體的平移和旋轉。
(2)在觀察與操作過程中,使學生體會物體經過平移,旋轉后,物體本身未發生變化,只是物體的位置發生了變化,從而培養學生的空間的觀念。
4、加強統計和可能性的訓練
(1)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明確統計的必要性,體會統計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2)使學生了解不確定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小的,會用適當的詞語進行描述。
篇4
一、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
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賦予教材內容以實際的心理意義,使教材內容更切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起他們的聯想與創意,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認識欲望,使教材內容與學生自身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及興趣相結合,貼近學生的生活,搭起教材內容通向學生生活世界的橋梁。教學設計時可從實際問題中引出學習的內容,也可以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展開學習,還可以將知識應用于實際情景。如在計算隔位退位減時,學生容易被被減數中的“0”捉弄,從而在計算時發生錯誤。教學設計時我考慮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創設了童趣化的情境,來減少學生認知上的錯誤。我設計了這樣的活動:A同學向B同學借10元錢,可是B同學身邊一分錢也沒有,怎么辦呢?有的同學說那就不要借了,我說:“B同學雖然是個窮光蛋,可他卻是個熱心腸,想著要幫助他的同學解決困難,再給他想想辦法。”忽然,B同學靈機一動,過來問我借了,我口袋里摸出1張百元大鈔借給他,他拿著一張百元怎么借給A同學10元呢?大家又開始給他想辦法,有同學想出,可以去小店將它兌換成10張10元,然后借給A同學10元就可以了,我問:“這時,B同學還有多少呢?”“90元!”這樣的活動,不僅生動形象地展示了隔位退位減的算理,有助于學生的理解;而且由于其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容易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
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通過創設問題情景,使教材內容問題化,把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嘗試、探索、調查、實驗以及和同學的合作交流一個個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并生成更多、更深刻的問題,達到課程內容的不斷生成、創生和開發,使給定內容不斷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課程”。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在吃透教材,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教材內在的矛盾因素和學生認識的特點,采用寓新于舊、伸延舊知、觀察和比較、操作和演示等方法來設置問題情境。如設計 “三角形內角和”的教學,就可以采用寓新于舊的方法來設問:正方形有幾個內角?四個內角和是多少度?長方形呢?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大小是不固定的,有沒有規律呢?三言兩語,就能有效地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再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法可用延伸舊知的方法來設置問題情景:教學新課前,先復習同分母分數加法,然后讓學生試算+ ,學生運用原有計算經驗(同分母分數相加)不能計算這道異分母分數加法了,于是創造了一個問題情境,引起了學生激烈的認知困惑,懸而未決的疑難驅動了學生從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喚起相關舊知——通分從而解決問題。
三、重視學生個性體驗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教學設計時教師要通過教材內容的操作化,將教材呈現的“死”知識,通過學生的“活動”和“操作”,轉化為學生能切身體驗到的“活”知識,使其進一步內化為學生頭腦中的經驗系統。要通過教材內容的操作化,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實踐操作、合作交流、聯系生活的過程,體驗“做數學”、“說數學”、“用數學”以及“再創造”的樂趣,幫助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建構知識的“意義”,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如:教學“一張長30厘米,寬20厘米的長方形紙,在它的四個角上各剪去一個邊長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圍成的長方體的體積、表面積各是多少?”學生直接解答有困難,若設計成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體驗長方形紙是怎樣圍成長方體紙盒的,相信大部分學生都能輕松解決問題,而且掌握牢固。
四、優化教材內容
篇5
第一學期八年級數學上冊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生為本,落實新課改,體現新理念,培養創新意識, 注重學生的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培養,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扎實打好數學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通過探究實際問題,認識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軸對稱、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分式,掌握有關規律、概念、性質和定理,并能進行簡單的應用。進一步提高必要的運算技能和作圖技能,提高應用數學語言的應用能力,通過一次函數的學習初步建立數形結合的思維模式。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掌握提取實際問題中的數學信息的能力,并用有關的代數和幾何知識表達數量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軸對稱性質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初步建立數形結合的數學模式;通過對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的探究,培養學生發現規律和總結規律的能力,建立數學類比思想。
3、情感與態度目標
通過對數學知識的探究,進一步認識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明確學習數學的意義,并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良好思維品質。
三、學生情況分析
我班學生共46人,總體上看,學生的數學成績較差,在學生的數學知識上看,基本概念,基本計算,以及基本的空間與圖形知識都極其欠缺;數學的思維混亂,不能獨立思考,需要老師的引導,這要求老師注意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激發他們廣泛的愛好和興趣,使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培養和提高。
四、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 三角形主要學習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分類,三角形的內角、多邊形的內外角和。本章節是后兩章的基礎,了解了相關的知識,教學時加強與實際的聯系,加強推理能力的培養,開展好數學活動。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紹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質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條件。更多的注重學生推理意識的建立和對推理過程的理解,學生在直觀認識和簡單說明理由的基礎上,從幾個基本事實出發,比較嚴格地證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質,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
第十三章 軸對稱立足于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初步的數學活動經歷,從觀察生活中的軸對稱現象開始,從整體的角度直觀認識并概括出軸對稱的特征;通過逐步分析角、線段、等腰三角形等簡單的軸對稱圖形,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和判定的概念。
第十四章 整式在形式上力求突出:整式及整式運算產生的實際背景——使學生經歷實際問題“符號化”的過程,發展符號感;有關運算法則的探索過程——為探索有關運算法則設置了歸納、類比等活動;對算理的理解和基本運算技能的掌握——設置恰當數量和難度的符號運算,同時要求學生說明運算的根據。
第十五章 分式主要學習分式的概念、性質、能用基本性質進行約分和通分并進行相關的四則混合運算。教學時重視和分數類比,加強分式、分式方程與實際的聯系,體現數學建模思想。
五、教學措施
1、認真學習鉆研新課標,掌握教材;課堂內講授與練習相結合,及時根據反饋信息,掃除學習中的障礙點。
2、認真備課、精心授課,抓緊課堂四十五分鐘,認真上好每一堂課,爭取充分掌握學生動態,努力提高教學效果。
3、抓住關鍵、分散難點、突出重點,在培養學生能力上下功夫;落實每一堂課后輔助,查漏補缺。
4、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自身業務素養。積極與其它老師溝通,加強教研教改,提高教學水平。
5、教學中注重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六、教學進度(按20周算)
周次
教學進度
1
與三角形有關的線段 、與三角形有關的角
2
多邊形及內角和第十一章小結
3
全等三角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
4
三角形全等的條件、角平分線的性質
5
第十二章小結
6
軸對稱、 軸對稱變換
7
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
8
課題學習、第十三章小結
9
第十三章小結、期中備考
10
期中考試
11
整式、整式的加減
12
同底數冪的乘法、冪的乘方、 積的乘方、整式的乘法
13
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14
完全平方公式、同底數冪的除法、整式的除法
15
因式分解、提公因式法、公式法
16
第十四章小結、分式
17
分式運算
18
分式運算、分式方程、第十五章小結
19
期末備考
20
期末備考
贛州市南康區麻雙中學
黃濤
2018年9月3日
2018—2019學年度八年級數學上冊教學計劃
田家炳中學 廖寶宏
一、指導思想
以《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為指導,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開展新課程教學改革,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切實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和技巧,建立數學思維模式,培養學生探究思維的能力,提高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能力。同時通過本期教學,完成八年級上冊數學教學任務。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通過探究實際問題,了解三角形,認識全等三角形、軸對稱、整式的乘法與因式分解、分式,掌握有關規律、概念、性質和定理,并能進行簡單的應用。進一步提高必要的作圖技能,提高應用數學語言的應用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掌握提取實際問題中的數學信息的能力,并用有關的代數和幾何知識表達數量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軸對稱性質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
3、情感與態度目標
通過對數學知識的探究,進一步認識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明確學習數學的意義,并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體會到數學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了解數學對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作用。認識數學學習是一個充滿觀察、實踐、探究、歸納、類比、推理和創造性的過程。養成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良好思維品質。了解我國數學家的杰出貢獻,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增強愛國主義。
三、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三角形
本章主要學習以下知識:
1、了角三角形的角平分線、中線、高等有關概念,會畫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線,中線和高;
2、掌握三角形的三條邊、三個角之間的關系,會按邊或角對三角形進行分類;
3、了解命題、真命題、假命題的意義,會區分命題的條件和結論,知道反倒的意義和作用;
4、了解定義、公理、定理、推論、證明的意義,通過具體例子掌握綜合法證明的步驟和書寫格式,切實打好形式化證明的基礎;
5、掌握“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證明及其簡單的應用。了解在證明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時所引輔助線的作用,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概念、性質及應用。
6、能夠運用已學的有關知識證明一些簡單的幾何命題。
7、了解證明書的必要性,讓學生了解推理過程步步有據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推理論證意識,初步發展學生的演繹推理能力。
教學重難點:
本章的重點是三角形的邊角關系,及區分一個命題的題設和結論,綜合法證明一個幾何命題的方法和步驟。
本章的難點是區分命題的條件和結論,簡單反例的構造,一個幾何命題綜合法證明思路的分析和證明過程的規范表述。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本章主要學習全等三角形的性質與判定方法,學習應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質與判定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方式。
教學重點:全等三角形性質與判定方法及其應用;掌握綜合法證明的格式。
教學難點:領會證明的分析思路、學會運用綜合法證明的格式。教學關鍵提示:突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第十三章 軸對稱
本章主要學習軸對稱及其基本性質,同時利用軸對稱變換,探究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的性質。
教學重點:軸對稱的性質與應用,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的性質與判定。
教學難點:軸對稱性質的應用。教學關鍵提示:突出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
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法與因式分解
整式在形式上力求突出:整式及整式運算產生的實際背景——使學生經歷實際問題“符號化”的過程,發展符號感;有關運算法則的探索過程——為探索有關運算法則設置了歸納、類比等活動;對算理的理解和基本運算技能的掌握——設置恰當數量和難度的符號運算,同時要求學生說明運算的根據。
教學重點:掌握整式的乘法及因式分解的方法。
教學難點:乘法分式的靈活運用及靈活運用因式分解的方法。
第十五章 分式
分式主要學習分式的概念、性質、能用基本性質進行約分和通分并進行相關的四則混合運算。教學時重視和分數類比,加強分式、分式方程與實際的聯系,體現數學建模思想。
教學重點:分式的運算。
教學難點:分式的四則混合運算。
四、必要的教學措施
1、作好課前準備。認真鉆研教材教法,仔細揣摩教學內容與新課程教學目標,充分考慮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探究示例,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練習和作業,作好教具準備工作,寫好教案。
2、營造課堂氣氛。利用現代化教學設施和準備好教具,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營造溫馨、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望,為學生掌握課堂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3、搞好閱卷分析。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可能采用當面批改的方式對學生作業進行批閱,指出學生作業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分析、講解,幫助學生解決存在的知識性錯誤。
4、寫好課后小結。課后及時對當堂課的教學情況、學生聽課情況進行小結,總結成功的經驗,找出失敗的原因,并作出分析和改進措施,對于嚴重的問題重新進行定位,制定并實施補救方案。
5、加強課后輔導。優等生要擴展其知識面,提高訓練的難度;中等生要夯實基礎,發展思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后進生要激發其學習欲望,針對其基礎和學習能力采取針對性的補救措施。
6、成立學習小組。根據班內實際情況進行優等生、中等生與后進生搭配,將全班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以優輔良,以優促后,實現共同提高的目標。
7、組織單元測試。根據教學進度對每單元教學內容進行測試,做好試卷分析,查找問題。大面積存在的問題在進行試卷講解時要重點進行分析講解,力求透徹。
六、教學進度(按20周算)
教學內容及課時安排
與三角形有關的線段與三角形有關的角(3) 第一周
多邊形及內角和第十一章小結(2) 第二周
全等三角形(1),三角形全等的條件(4) 第三周
三角形全等的條件(2),角平分線的性質(1) 第四周
第十二章小結(3) 第五周
軸對稱(3),軸對稱變換 第六周
(2) 等腰三角形(3),等邊三角形 第七周
課題學習(2),第十三章小結(2) 第八周
第十三章小結(2),期中備考 第九周
期中考試 第十周
整式(1),整式的加減(2) 第十一周
同底數冪的乘法(1),冪的乘方(1),積的乘方(1),
整式的乘法(2) 第十二周
整式的乘法(2),平方差公式(2),完全平方公式(1) 第十三周
完全平方公式(2),同底數冪的除法(1),整式的除法(2) 第十四周
因式分解(1),提公因式法(1),公式法(3) 第十五周
第十四章小結(2),分式(3) 第十六周
分式運算(5) 第十七周
分式運算(1),分式方程(3),第十五章小結(1) 第十八周
篇6
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探索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的愉悅,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新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計劃5篇,供大家參考。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計劃1一、學生的基本情況分析:
四年級個別學生思維活躍,聰明好學,學習興趣較濃,但個別學生由于基礎知識的問題,接受能力較差,理解新知識和計算較慢,還有一小部分同學比較懶散,對待學習熱情不高。從紀律及其它方面看,學生都不錯,但也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浮躁,自信心不足,不敢表現自己,對知識的掌握只求表面知識,不求理解等等。教師必須加以正確、有力的指導,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把每堂課都上得有聲有色,豐富多彩,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接受知識,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教材情況分析:
教材總共分為七單元。一是小數的認識和加減法。二是認識圖形。三是小數乘法。四是觀察物體。五是小數除法。六是游戲公平。七是認識方程。其中第一單元,第三單元,第五單元屬于數與代數;第二單元和第四單元屬于空間與圖形。第六單元屬于統計與概率。
(一)數與代數
1.第一單元"小數的認識和加減法"。
本單元是學生在三年級下冊學習"元、角、分與小數"的基礎上,擴展對小數的認識,把小數和分數初步聯系起來,進一步了解小數的意義。結合具體情境,學習小數加減法和加減混合運算,運用小數加減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感受小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2.第三單元"小數乘法"。
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經歷探索小數乘法計算方法的過程,掌握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運用小數乘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第五單元"小數除法"。
本單元包括小數除法、積商的近似值,循環小數,小數四則運算等內容。結合具體情境,學生將經歷探索小數除法計算方法的過程,初步體驗轉化的數學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時只需要求積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養估算意識;初步了解循環小數;會運用小數四則運算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二)空間與圖形
1、認識圖形。
通過分類活動,學生進一步認識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了解梯形的特征;通過對三角形分類,了解各類三角形的特點;通過操作,探索并發現三角形三個角的度數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會運用學過的圖形設計一些簡單的圖案。
2、觀察物體。
通過實際觀察,學生體會到在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景物,看到的畫面不同;能辨認從不同位置拍攝的相應照片和先后順序;能辨認從觀察點高低、遠近拍攝到的相應照片和先后順序。
(三)統計與概率
游戲公平。通過游戲,學生初步體驗等可能性以及游戲規則的公平性;能設計公平的簡單游戲規則。
三、教材特點
1.提供密切聯系學生現實生活的學習素材,使學生能借助直觀形象的材料更好地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
2.創設探索數學規律的情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探索數學規律的意識。
3.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是每個學生都能在設計方案中獲得成功。
4.重視在多種活動中培養空間觀念,發展空間觀念。
5.設計富有特色的綜合應用活動。
使學生自覺地將各方面的經驗、知識、策略進行綜合應用。
6.用數學的眼光分析周圍的事物,培養對數學美的理解,展示數學發展的歷史,滲透數學的文化價值。
四、教學工作中的主要措施
1.了解學生原來的學習情況,從實際出發,讓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多鼓勵學生,提高學生學習。
2.多利用課余時間,給其進行查漏補缺,釋疑解難,充分發揮班干的帶頭作用,以優扶差。
3.密切與其家長聯系,共同配合督促好他們的學習。
4.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在掌握所學的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拓展。
在教學中,結合課后練習的一些帶思考性的題目,引導學生啟動思維思考問題,獨立解決問題,掌握科學、靈活的方法。
5.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計劃教案,優化課堂結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加強實際操作,只管教學,發揮學生的空間觀念,多加強實際操作,直觀教學,發揮學生的空間的培養,培養學生的抽象概念能力,判斷、推理、遷移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引導學生揭示知識間的聯系,探索規律,總結規律,使他們自發性創造性地學習。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計劃2一、學生學情簡析
本期我班有47名學生,大部分學生能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獲取知識。抽象思維水平有了一定的發展,基礎知識掌握較牢固,具備了一定的學習數學的能力。
個別學生基礎知識差。對數學不感興趣,學習被動,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不能按時完成,學習有困難,特別對應用題數量關系的分析存在問題。還有個別學生比較聰明,但學習不勤奮,成績不理想。
二、教材簡析。
這冊教材包括混合運算和應用題,整數和整數四則運算,量的計算,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小數的加法和減法,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等內容。
1、混合運算和應用題:這單元進一步學習三步式題的混合運算順序,學習使用小括號,繼續學習解答兩步應用題,解答比較容易的三步應用題,它的特點是未知量隨著兩個量的變化而變化;
同時連乘和連除應用題集中在一起教學,加強彼此的聯系,有助于加深對數量關系的理解,并能進行相互檢驗。在這一單元增加簡單的統計內容,這也是小學數學教材改革的趨勢,學生及早掌握一些統計的思想方法,可以提高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熟練掌握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及加帶有括號的混合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四則混合運算順序的學習。
教學關鍵: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2、整數和整數四則運算:是在前面所學有關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復習、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數的認數范圍擴展到千億位,總結十進制計數法,然后對整數四則運算的意義、運算定律加以概括總結,為以后學習小數、分數打下較好的基礎。
教學重點:四則運算的意義和運算定律以及四則運算的關系。
教學難點: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運算以及應用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求未知數X。
教學關鍵:通過實例引導學生概括出四則運算的意義和運算定律等知識,把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中。
3、量的計量: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各種計量單位的基礎上,對各種常用的計量單位的系統整理和總結。
這部分教材先講計量的產生,接下來講常用的計量單位,最后才是名數的改寫。總之,本單元新知識不多,教學時應以復習、整理為主。
教學重點:進一步掌握常用的長度、面積、重量、和時間及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認識面積單位和進率及名數的改寫。
教學關鍵:重視計量單位的直觀表示,使學生進一步形成明確的計量單位大小的表象。
4、小數的意義和性質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熟練地掌握了整數的四則運算,以及在學習分數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是學生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它包括小數的意義,小數的性質,小數大小的比較,小數點的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等六部分內容。
教學重點:小數的意義和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變化的規律。
教學難點:小數和復名數的相互改寫。
教學關鍵:正確理解小數的意義及小數和復名數的改寫。
5、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這部分內容先教學小數加減的意義和計算法則,再教學整數加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由于小數加減法有密切聯系,計算法則基本相同,突出小數點的處理問題,便于學生在已學的基礎上較快地理解和掌握新的計算方法。這單元同整數計算一樣,注意教給學生多種計算方法,以培養學生的靈活計算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小數加減法的簡單算法。
教學關鍵:在學習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時,著重說明只有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才能相加減的道理。
6、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
教材先講角的概念和角的度量,隨后出現垂直和平行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認識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征,初步對三角形進行分類,以及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的結論。接著學平行四邊形,理解它的特征以及與正方形、長方形的關系,最后學習梯形特征,以及與平行四邊形的聯系和區別。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直線、線段、射線以及平行線的概念。
教學難點:區別直線、線段和射線,垂線與平行線概念。
教學關鍵: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提高學生的畫圖能力。
三、本學期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自然數和整數,掌握十進制計數法,會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寫含有三級的多位數。
2、使學生理解整數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加法與減法,乘法與除法之間的關系。
3、使學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會應用它們進行一些簡便運算,進一步提高整數口算。
4、使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比較熟練地進行小數加法和減法的筆算和簡單口算。
5、使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數據整理的方法,以及簡單的統計圖表,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的平均數。
6、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會比較熟練地計算一般的三步式題,會使用小括號,會解答一些比較容易的三步計算的文字題。
7、使學生會解答一些數量關系稍復雜的兩步計算的應用題,并會解答一些比較容易的三步計算應用題,初步學會檢驗的方法。
8、結合有關內容,進一步培養學生檢驗的習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唯物辨證觀點的教育。
四、本學期教學措施
1、加強學習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加強個別輔導,提高學困生的成績。
4、多創設學習情境,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學,解疑問難,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5、注意加強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生活中解決數學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
6、對學困生要付出更多的關心和愛心,作業適當降低要求。
7、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計劃3一、學情分析:
四年級(4)班、(5)班,從上一學期來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部分學生,由于知識脫節,單元知識能過關,但綜合能力較差,對于概念理論知識理解過于膚淺,對知識運用也欠靈活,有一部分學生學習態度比較浮躁,計算能力較差,還需進一步提高,應用題分析能力還可以,個別學生仍需繼續輔導。從學生習慣方面看,有一部分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題馬虎,丟三落四,抄錯數,不用直尺等許多學習習慣有待改善;還有個別學生由于缺乏自信心。
所以本學期針對這些特點,在數學課要不但上的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富有吸引力;而且還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身在其中,才能堅定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增強學生的意志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四則運算,觀察物體(二),運算定律,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三角形,小數的加法和減法,圖形的運動(二),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數學廣角——雞兔同籠,總復習。其中小數的意義與性質、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
三、教學目標
本冊教材的教學目標,使學生:
1、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體會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發展數感,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掌握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2、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會進行簡單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
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會應用它們進行一些簡便運算,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
3、認識三角形的特性,會根據三角形的邊、角特點給三角形分類,知道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以和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圖形的運動,會畫出對稱和平移后的物體,掌握利用平移求不規則圖形的周長和面積。
5、認識折線統計圖,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初步學會根據統計圖和數據進行數據變化趨勢的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
6、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形成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措施:
1、深入教材,認真備課,定好單元計劃,提前一周備課。
2、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側重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3、抓重點、難點、各個環節的突破。
4、重視學生的智力開發,抓好素質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重視課堂40分鐘的利用,大面積提高教學成績。
5、對學生要高標準嚴要求,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充分利用教科書掌握例題、習題之間聯系,舉一反三,靈活學習,真正地把知識學會。
6、精心設計作業,有層次,講究目的性、科學性。
7、抓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耐心輔導,因材施教。
五、教學進度:
教師教學時可以根據本班具體情況適當靈活掌握。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計劃4一、學情分析
班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仍存在一定缺陷與不足,綜合能力有待提高,有一部分學生學習態度比較浮躁,需要改正,改掉許多學習上的不良習慣,班級部分家長的重視程度也有待提高,爭取學好本學期的任務。
二、教材內容
本冊教材內容為:四則運算、觀察物體、運算定律、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三角形、小數的加法和減法、圖形的運動、統計、數學廣角等。
三、教學措施
1、努力為學生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氣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繼續加強學習常規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如聽課的習慣,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課前的預習、課后的復習的習慣,認真審題的習慣,規范書寫格式等的教育。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的學習態度和細心計算和驗算的好習慣。
2、注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訓練,控制訓練量,把握訓練密度,以達到的訓練效果。
重視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講求精講多練,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解決所存在的問題保證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針對本班學生計算能力較差的實際情況,本學期將要求每位學生每天要完成一頁口算題的練習,針對筆算能力較差的學生,每天將完成3題筆算練習,并且要家長批改,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每周將進行一次筆算小測。
3、加強解決問題的教學。
本冊教材在解決問題教學中,問題都是由已學過的兩步計算應用題增加一個條件或改變問題而成的。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找等量關系的能力,通過創設情境,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在教學中多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創造精神,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要適時,有效的幫助和引導。
5、多和學生交流、溝通,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生活的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解開他們心中的結,讓他們在快樂、輕松的氣氛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賞識每個層次的學生的每一個微小的進步,并及時鼓勵他們,多表揚和肯定、批評、增加他們學習的自信心,讓他們感受學習帶來的快樂。
6、抓好培優補差工作。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計劃5一、教材分析
(一)“數與代數”領域
1、第一單元“小數的認識和加減法”。
在三年級下冊學習“元、角、分和小數”的基礎上,擴展對小數的認識,把小數和分數初步聯系起來,進一步了解小數的意義。結合具體情景,學習小數加減法和加減混合運算,運用小數加減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感受小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2、第三單元“小數乘法”。
結合具體情景,使學生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經歷探索小數乘法計算方法的過程,掌握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運用小數乘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第五單元“小數除法”。
本單元包括小數除法,積商近似值,循環小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等內容。結合具體情景,經歷探索小數除法計算方法的過程,初步體驗轉化的數學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時只需要求積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養估算意識。初步了解循環小數,運用小數四則運算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4、第七單元“認識方程”。
結合生活情景,使學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數;通過直觀教具,初步了解方程;通過游戲活動,初步了解等式性質,并能用等式性質解簡單的方程。
(二)“空間與圖形”領域
1、第二單元“認識圖形”。
通過分類活動,梳理已學過的一些圖形;通過對三角形分類,了解各類三角形的特點;通過操作,探索并發現三角形三個角的度數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進一步認識平行四邊形,了解梯形的特征;會運用學過的圖形設計一些簡單的圖案。
2、第四單元“觀察物體”。
能辨認從高低、遠近不同觀察點拍攝到的圖片及其先后順序;通過實際觀察,使學生體會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畫面不同;能辨認從不同位置拍攝的圖片及其先后順序。
(三)“統計與概率”領域
第六單元“游戲公平”。通過游戲,使學生初步體驗等可能性以及游戲規則的公平性。能設計公平、簡單的游戲規則。
(四)“綜合應用”領域
本冊教材在每一單元的教學內容中,配有題材具有現實性、趣味性呈現形式多樣化的應用問題和實踐活動。除此之外,還安排了“數圖形中的學問”“激情奧運”,“圖形中的規律”三個專題活動,讓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五)整理與復習
包括整理與復習(一)、整理與復習(二)、總復習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已經從中年級邁向高年級,他們的思維已經開始由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對周圍事物的認識較以前上升了一個層次,已經會用歸納概括的方法認識事物及解決問題,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數學知識,為學好本冊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學生經過三年的學習,已經基本掌握了小學第一學段的學習方法,師生之間也由陌生到熟悉。大部分學生學習常規好,喜歡學習數學,對所學知識掌握較好,并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但是學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維發展也就不一致,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四、教學措施。
1、多創設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學習情景,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學,解疑問難,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加強學習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要充分利用新舊知識間的聯系,通過知識間的遷移、類推、比較、拓展,將新知識點與學生原有知識體系聯系起來進行教與學。
3、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注重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4、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5、注意加強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生活中解決數學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
篇7
一、反思基于專業知識的積淀
對一個教師來說,合理、完善的知識結構是上好課的基本條件,名師當然更不用說。做反思性教師,需要合理的知識結構,也就需要經常學習。唯有學思結合,才能學以致用,因為學習是反思的前提。
回顧曾經執教新教材三年級的《可能性》一課,由于第一次接觸新教材,所以一切從零開始。課前通讀了新課程的設計理念,對教材的內涵、學生的學情作了細致的了解和分析,將教學中需要達成的目標作了精心的預設。經過幾次反思,把本課預設的教學目標定為初步體驗生活中確定和不確定現象,并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正確地描述這些現象;能列舉出簡單的不確定事件可能出現的所有結果,知道其不同結果出現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領悟到可能性大小與其可能出現的不同結果所占數量多少的密切關系,滲透等可能性。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體驗、描述生活中的確定和不確定事件。教學難點是通過實驗、游戲等多種活動,使學生領悟到可能性大小與其可能出現的不同結果所占數量多少的密切關系。
第一次試教中,“摸球游戲”一環出現了波折:
教師將一種顏色(紅球或白球)的球分別放到袋子中,小組嘗試摸球游戲。
師:你認為接下來你可能會摸出什么顏色的球?
生1:紅球。因為我剛才也摸到紅球。
生2:白球。因為我看到其他小組摸出了白球
生3:我認為都有可能。
……
(課堂由此開始混亂,離我“一定”能摸出紅球的目標相距甚遠,試教失敗)
試教后再讀了教材,參閱了一些優質課的教案,作了進一步的反思。同伴也為我指出教學環節中的漏洞,教師甲說:“學生中間出現學習偏離,是因為教師設計問題顛倒了”。教師乙說:“學生回答完全正確,出現一定這個結論,必須讓學生先驗證,再肯定”。
由此我覺得《可能性》是在學生已有認識規律和學習經驗的基礎上進行設計的,本課在教學環節的安排上,存在一些邏輯上的不足。如果沒有驗證箱子中的都是紅球,怎能判斷摸出的一定是紅球呢。面對生活化的學習材料,學生自然會憑借其生活經驗,從生活的角度進行思考。有時數學教學需要引導學生經歷從生活思考逐步上升到數學思考的過程。但上述教學中,正因為學習缺少了“猜測后驗證”這一環節,學生一直在生活經驗思考中糾纏,影響了“培養學生有序思維能力”這一教學目標的達成。
知識是教學技能的基礎,教師要通過不斷地學習反思,促進自身專業化發展,加強自身理論學習,把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作為研究對象,學會反思技術,進行反思性教學,并讓反思成為習慣,成為一名科研型教師。
二、反思呈現團隊合作的結晶
每當上好一節課后,自己總要靜下心來進行反思,寫寫教學札記,可覺得總是那么幾句話,課后反思跳不出固有的圈子,對自己的幫助不大。因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自己找到的問題可能并不是癥結所在,尋找到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也并不一定有很好的效果。這就需要他人和集體的力量來共同解決問題,需要教師間的交流互動與互惠。
“同課異構式”的研討,一人執教,眾人點評的方式,凝聚了團隊的合作精神,提煉了集體的反思智慧,對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時,成員組教師對教材的處理開展了交流反思。《乘法的初步認識》是小學二年級第一學期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如果按照教材進行處理,學生雖然也能掌握知識,但是新課程數學教學內容最大的轉變是生活化和綜合化,而老教材在這一方面是比較欠缺的。根據乘法的意義這一教學內容的特殊性,一致認為大膽對教材進行整改。由于書本上的例題比較單一,最后決定不用。在刪除原有例題的基礎上,以學生身邊的數學問題“數手指”作為課堂的引入,學生通過多種方法數手指(5個5個數、10個10個數等),列出不同的加法和乘法算式。再由加法與乘法的聯系引入到乘法的意義,學生學得非常投入,既掌握了數學知識,又結合了生活實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是師生智慧的碰撞,教學的實質是師生間的對話、溝通與交流。對教學進行反思,也需要教師樹立起溝通、交流的意識,大家可以針對某個問題進行“解剖”,通過相互的研討交流,通過多種觀點的交鋒來多視角、多層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清楚意識到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后的教育觀念,并提出改進意見和理論依據及策略。在交流中展開教學反思,有利于拓展思路,把握實質,共享成功的快樂。
三、反思需要教學實踐的錘煉
“紙上談兵”缺少有效的說服力,反思需要教師勇于實踐與創新。我們要在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過程中,不斷探索與調整課改新理念的教學策略,開展有效反思。
有位教師在執教《圓的認識》時,對教學“圓的特征”這部分知識,第一次設計將起點放低,采用的以舊引新的方式展開:
1.出示一個圓,與學過的圖形有哪些區別?
2.你知道圓的哪些知識?
3.什么叫圓心?半徑?直徑?分別用什么表示?怎樣找?
4.動手操作,討論圓的半徑和直徑有什么特征和關系?
……
議課時,大家覺得整節課按部就班,雖沒有大的課堂意外,但總是給人以平淡之感,學生學得十分被動,毫無興趣,與新課程理念有一定差距。
第二次設計與教材的編排基本相似,以學生隨手畫圓入手,在動手操作中去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點,最后學習用圓規畫圓。
1.你能想辦法在紙上畫一個圓嗎?
2.反復折一下,折過以后,你發現了什么?
3.討論,介紹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征。
4.學習用圓規畫圓。
……
同伴在議課中談到,課堂設計能運用新課程理念,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培養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課堂結構比較嚴謹。在評議“畫圓”這一環節時,大家覺得,所教的這一批學生,平時用實物畫圓、用圓規“玩”著畫圓已有一定的基礎,知識起點還可以再提高一些,可將“畫圓”知識整合在一塊兒教學,避免知識的支離破碎。于是課堂設計作了第三次改進。
第三次設計:
1.欣賞圓形實物
2.請徒手畫一個圓。
3.你能畫一個比較標準的圓嗎?該用哪些工具?
4.引入用圓規畫圓。
5.在圓規畫圓中,在動手操作中,合作討論,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
……
有實踐才有驗證,這樣設計給聽課者感覺一個字“活”,教師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生成”一個又一個新問題,爬過一道又一道“坎兒”。課堂主線清晰,銜接自然,把枯燥的、零碎的知識落實在學生的“玩中學”。
教學反思是以追求教學實踐的實效性為目標。一方面,通過反思,教師進一步改進教學,使之向更合理的教學實踐努力;另一方面,通過反思教師發現新問題,激發自己的責任心,在改進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實踐水平。當然,教師成才的重要途徑是參與教改實踐活動,在教育科研項目中去體驗研究性學習,在經驗反思的基礎上,體會新課程改革的深刻內涵,形成新的教育觀念。
篇8
關鍵詞: 實效課堂 集體備課 精心設計 共同研討 改進教學
課堂教學的實效直接關系著教學質量的高低,打造實效課堂是每一位教師的職責,“眾人拾柴火焰高”。在教育教學中,若能凝聚集體智慧,不僅能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縮短青年教師的成長期,而且能讓教師在集體智慧火花的碰撞中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從而不斷提高課堂實效,更快地成長為研究型的教師。
“備課”在這一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們教研組在教研活動中嘗試讓教師以課前集體備課的方式來提高教學設計的科學性,課后以集體評價的方式來總結教學效果,以此不斷提高每位教師的專業水平,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凝聚力量,精心設計
上海版小學數學在教材方面一改過去的條款式,從課題到練習只有寥寥數筆文字,大多數都是圖畫,教師沒有精心準備是絕對無法走入課堂的。正是如此,教師需要集體備課,集體備課是凝聚教學力量的一種重要方式。所謂集體備課就是教師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積極主動地針對問題進行設計、構思和準備,達成“數字化”共識的一項高智商活動。集體備課強調的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為教師之間的交流協作提供平臺,是教師合作交流的載體。集體備課能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挖掘備課組每位教師的智慧,形成教學的合力。
小學數學四年級教材中有一節是“四舍五入”。這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讓學生初步了解生活中除了四舍五入法等湊整的方法外還存在其它不同的方法,讓學生在經歷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發展思維的靈活性,培養合理的思維。首先,我們分析和研究了教材中的教學內容,確定了教學目標,以及重點和難點。這節課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四舍五入法”、“去尾法”和“進一法”。教材中有兩個重要的情境引入:一個是在一些醫院中,另一個就是在超市中,收款時電腦找零已自設了“五舍六入”的程序。在教材中醫藥費單子上明明要求支付8.85元,醫生卻只要求交8.80元。這五分錢到哪里去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了湊整的另一種方法“五舍六入”,讓學生初步了解生活中除了四舍五入等湊整方法以外,還存在其他不同方法。還有一個情境是去超市里買東西,圖表如下:
要求根據購物清單計算并填空。最后提示這家超市結算時自設“五舍六入”法到0.1元。我們覺得這兩個情境都很有應用的價值,所以沒有刪除。那么如何引入本課?我們并沒有全部照搬教材。因為照顧到學生對其他三種湊整方法可能并不熟練,老師們提出了大膽改動和調整教學內容的想法。老師們一致認為教材是老師用來傳授知識的一個媒介,老師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和特點出發大膽地靈活地運用教材,合理地調整教學內容,使學生能更快更好地接受新知識。達成共識后,我們決定復習引入,題目如下:
用“四舍五入法”、“去尾法”和“進一法”湊整到百分位
緊接著以課本中醫院結算單子作為探究的第一部分內容,題目設置為王叔叔去醫院看病,右圖(圖略)是他付費的發票,一共要付148.10元,醫保卡里扣了139.25元,還需支付多少元現金?然后又將超市購物的作為探究部分的“試一試”的內容,接下去是另一個難點,即如何設計相關練習。不管是“去尾法”、“進一法”、“四舍五入法”還是“五舍六入”,其實質都是湊整,當然湊整并不僅僅是湊成整數,可以是整十數、整百數、整千數……也可以是在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湊整。所以在下面的練習設計中我們把握了其中的關鍵點,分別設計了用“五舍六入法”將下列小數湊整到十分位這樣的鞏固練習,以及四道富有針對性的選擇題,并且也是學生理解上的難點。
例如:6.45湊整到十分位后是6.4,可能運用了(?搖?搖)或(?搖?搖)的湊整方法。
A.四舍五入法?搖?搖 B.五舍六入法?搖?搖 C.進一法?搖?搖 D.去尾法
大體目標確定后,我們的思路也清晰了很多,接下來的工作也就剩下如何細化教學過程了。從中我們也感受到了集體備課對這節課的精心設計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集體備課充分發揮了集體的智慧,做到了知識共享,幫助我們準確把握教學的重難點,從而有利于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并且為我們教研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利途徑,而且大家資源共享,提高了教學質量。
二、聚集目光,共同研討
在課前我們凝聚了集體的力量,對課堂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在課中,我們同樣又帶著問題進行了相關課堂觀察。所謂的課堂觀察就是通過觀察對課堂的運行狀況進行記錄、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謀求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促進教師發展的課堂教學研究活動。
課堂觀察是一種團隊合作,它由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團隊進行。教師借助于課堂觀察共同體,探究、應對具體的課程、教學、學習、管理上的問題,開展自我反思和專業對話,在改進課堂教學的同時,促使合作體的每一位成員都得到應有的發展。在這節課中,老師運用電腦演示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示“試一試”中的內容,并通過學生自己動手計算來進一步體會計算結果跟實際支付的價格不一樣的矛盾。但是在試教時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老師問:2瓶果醬怎么計算?因為我們還沒有學習過小數的乘法。那么就不能直接要求讓學生用乘法去計算。乘法的另一種表示方法就是連加,這是我們以前學習過的內容,所以有的同學是這樣回答的:“2.96+2.96=5.92”,老師為了得到這一答案反復地追問,但是也有同學是用乘法算的,有一個同學舉手反駁:“老師,還可以用乘法算的,直接用2.96×2。”在課后研討時,老師們認為課堂上反映出的問題正是學生的學習需要。于是我們立即對這一環節進行了修改,運用小數的乘法計算出來的人并不是很多,而且它不是我們今天這節課學習的重點,所以可以忽略乘法的計算過程,一筆帶過就可以了。那么我們預先設計的應用中相應的數據也作了適當的修改,題目修改后如下:“六一”節到了,小亞、小巧、小胖和小丁丁去超市買學習用品送給低年級小朋友。小亞買了每本2.48元的筆記本3本;小巧買了3.59元的筆袋2個,小丁丁買了每支1.55元的筆3支;小胖買了3.39元的鋼筆2個。這家超市結算時采用的是五舍六入法到0.1元,他們實際各支付多少元?
這樣修改之后,發現計算的難度降低了,一節課的內容緊湊充實,時間也寬裕了很多。
三、撰寫反思,改進教學
課后的反思是集體備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提高教師評課能力和業務水平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每次試教后,我們都要進行評課和反思,根據學生課堂的反應,以及在課堂上出現的問題,繼續進行討論和研究使之不斷完善。同時,老師們也認為,集體備課并不表示大家的課要上得一模一樣,而應該上出有自己個性的課,根據不同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制訂不同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益。研討有助于教師在整體上把握教材及大綱的基本要求,提高業務認識;有助于教師準確把握教學的重難點,設計好教案。通過研討,老師可以及時學習他人先進的教學方法和經驗,而且可以都可將自己的優點展現給別人,又從別人那里吸收更大的優點,形成了一個相互影響的“合作鏈”,并實現了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
總之,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特點,同一節課,不同的教師,講法不同,教學效果也不同。為此,課前進行集體備課,凝聚集體的力量,從中選用最佳的教學結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是打造實效的課堂必要的手段。并且通過共同研究教學中的一般問題,保證了教學工作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它對教師的備課質量、教研水平及教學質量的提高都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特別是對廣大年輕教師的成長非常有益。
參考文獻:
[1]呂喬.如何提高農村小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篇9
【關鍵詞】算法概念;算法思想;算法教學;難點;策略和途徑
算法,一個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詞。說陌生,因為算法概念從未進入我國中學數學教學大綱。新的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破天荒地把算法作為重要內容列入必修課,自然出乎人們的意料。說到熟悉,那是因為從小學就開始接觸算法。例如做四則運算要先乘除后加減,從里往外脫括弧,豎式筆算等等都是算法,只要按照一定的程序一步一步做,一定不會錯。至于乘法口訣、珠算口訣更是算法的具體體現。因此,算法其實是耳熟能詳的數學對象。一般地,算法是指在解決問題時按照某種機械程序步驟一定可以得到結果的處理過程。這種程序必須是確定的、有效的、有限的。
為解決一個問題而采取的方法和步驟,稱為算法。算法是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計算機理論和技術的基礎。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算法思想已經成為現代人應具備的一種數學素養。新課標中將算法列為必修內容,正是為了使學生形成符合時代要求的新的“數學基礎”。
算法思想是貫穿高中課程的一條主線。算法思想就是指按照一定的步驟,一步一步去解決某個問題的程序化思想。在數學中,完成每一件工作,例如,計算一個函數值,求解一個方程,證明一個結果,等等,我們都需要有一個清晰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去完成,這就是算法的思想,程序化的思想。以前,我們沒有給出算法這個名詞,但是,我們一直在利用算法的思想。尤其在計算機普及的時代,程序化越來越為人們普遍接受,提高設計“算法的能力”變得很必要了。
算法思想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給出一個算法,實際上是給出了一種實現的方法,就是一種構造型的證明或論證。在實驗的過程中,算法課程學生是歡迎的,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并且,很容易把這樣的思維習慣遷移到日常生活中,這正是數學教育所期待的。
在高中數學課程中,算法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介紹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知識;另一部分是把算法思想滲透到高中課程的其他內容中。
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步驟,介紹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知識。
用自然語言描述算法;
用框圖語言描述算法;
用基本語句(偽代碼)描述算法。
有條件的地方可以使用程序語言描述算法,并上機操作。
對于算法的教學,應注意以下幾點:
(1) 突出算法思想,強調解決問題的通性通法,而不去關注問題的特殊技巧。
(2)通過學生熟悉的實例和數學中的實例進行教學,即案例教學;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在實踐中學習、體會、理解算法的基本思想。
新課標要求學生會識別程序框圖,能認識基本算法語句,會編寫程序框圖。但是高考時一般不會讓學生編寫框圖(因框圖編寫形式多樣,會增加改卷負擔,所以命題人一般會給出程序框圖讓學生去讀圖做題),高考命題以選擇題為主,難度相對較低。
根據新課標中算法的內容和要求,結合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學習能力,算法教學必須把握重點,區分算法教學和程序語言教學,分散難點,逐層深入。我認為這部分內容的難點可能主要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1)算法設計。算法與平時解題的區別,在于平時解題不一定有嚴格的程序,而要讓計算機執行,必須嚴格按步驟進行。因此在算法設計中,應將平時解題中沒有想清楚的每一步都想清楚,這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極大的考驗。另外,算法的多樣性和方法的優化也會使學生很不適應。
(2)邏輯結構理解。對于某個具體的數學問題,理解設計程序框圖時邏輯結構的選擇和應用是難點,因為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是學生的薄弱環節,就好比認識字不一定能寫出好的文章一樣。
(3)算法表示的轉化。課標要求通過模仿、操作、探索,經歷設計程序框圖、并將程序框圖轉化成程序語句的過程。這里面要經歷兩個轉化,一是將自然語言轉化為程序框圖,二是將程序框圖轉化為程序語句。盡管課標中好象只要求“模仿”、“理解”,但模仿不等于重復,不會簡單的應用絕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因此要求學生對算法表示進行 準確地轉化也是教學中的難點。
從新課標制定的目標和要求看,算法內容屬于“程序性知識”或叫“默會知識”。這類知識是從活動過程和活動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主要通過在實踐中通過觀察、模仿、和自主活動而獲得。因此只有在目標定位、教案設計、教學方式等方面均能對知識特點和學生的學習特點充分考慮,才能真正使課程的設置意圖得到體現,難點得到突破。
針對上面對算法內容的難點分析,我認為突破難點的策略和途徑主要有:
(1)目標和要求適當。張奠宙先生指出:“算法應該從小學開始教”,“算法貫穿整個中學數學”。的確,算法的思想和知識、技能,是學生的終身發展所必需的。但是要求學生通過12課時就能一步到位,系統地掌握程序的設計和編寫,顯然是不現實的。
算法內容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算法的思想,理解算法的重要性與有效性,加強邏輯思維,在經歷過程中理解邏輯結構和語句。可以要求學生在觀察、模仿的基礎上,在老師的指導下嘗試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不應過分注重技術操作,將算法內容單純地變成程序語言的學習和程序設計。
(2)教案備課要貼近學生實際。在教案備課中內容的呈現與設計,素材的選取都應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助于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樂于、易于接受,能較好地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索。其中實例的開發尤為重要。另外平時的教學中要把算法思想滲透到其他數學內容中去,以及與高中信息技術教材相呼應。
(3)教學中學生自主探究,教師適度幫助。由于算法內容屬于“默會知識”,學之道在于“悟”。教學中應當充分重視學生親身感受、實踐操作、合作交流,給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空間,使數學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在已有經驗基礎上的主動建構過程,在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中認識和掌握雙基,在經歷過程中感悟算法的思想和方法。在強調學生自主探究的同時,老師也應適度地給予引導、幫助,如教學情境的設計、適時的點撥、情感激勵等。
對于算法,對于新課標,筆者對他的認識才剛起步,有待于今后邊實踐、邊反思、邊總結,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 曹才翰.中學數學教學概論.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2] 曹才翰,章建躍. 數學教育心理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 社,1999
篇10
一、高效的數學課堂要理解教材意圖,在把握數學本質上下功夫
“高效的數學課堂”要讓教師充分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準確把握教學目標,既要關注知識與技能目標,又要關注過程與方法目標,還要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要把三維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另外還要充分挖掘蘊含教材中的數學思想方法,把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能力。發揮新教材優勢,豐富教材內涵,以便用好、用活教材,只有對教材有了深入的理解,教師在課堂上才能揮灑自如。
縱觀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各個知識點,它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總能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找到與它相似或相同的舊知與經驗,如:比的基本性質,它與商不變的規律、分數的基本性質在本質上有相似之處,是原有認識結構中幾個方面的知識與經驗的重新組合;被乘數或乘數中間或末尾有O的乘法,它是被乘數、乘數中間或末尾沒有O的一種特例,它在概括水平上低于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舊知,其生長點為原有的乘法計算法則;又如:圓柱的體積,它是在學習長、正方體體積后,通過把圓柱切拼推導得出,是集約化處理后得出的一種特例。因此,在數學課堂的教學中,我們應把握住知識的“本源性”內涵。兩位數乘整十數,其本質即為兩位數乘幾個十,如果從豎式來考慮,還是原有的計算方法,從這一生長點入手,就很容易抓住新舊知識的共同原理和本質。
二、高效的數學課堂要找準教學起點,在突出教學主體上下功夫
教學的起點是根據學生的學習起點確定的,是建立在課前對學生發展狀況的分析和發展可能的預測之上的。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已經成為共識。把握學習的邏輯起點,可以使教學更有計劃性,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把握學習的現實起點,可以使教學更有針對性,免除或減少無效勞動,有效克服教學中的淺層性。因此把握教學起點,是以學生為本,對學生全面關懷的體現,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基礎。
在課前教學設計時,教師更多的關注教學活動的一些形式,而比較忽視對教學起點的認識和把握。如果還沒有看清教學起點以前,就把精力放在所謂的活動上,在教學中自然很容易走偏。因此,教師在教學前的準備階段,首先要搞清楚數學知識結構,每一個知識點,都要清楚學生以前學習了哪些基礎知識,以后還會學習哪個知識點。初步確定學生認知的可能起點。但是這樣分析得到的起點,有時與課堂教學需要的實際起點還是有差距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還要把教材提供的起點線索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動態信息有機的結合起來,對原來確定的教學起點進行判斷、分析、驗證,從而真正確定教學的起點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提高課堂實效。
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分析:①分析學生的學習能力;②分析學生的學習習慣;③分析學生思維水平的特點;④分析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水平。以上這些方面的分析,教師可以在課前了解,也可以利用上課的導入環節進行了解。教師只有通過上面四個方面的分析,才能弄清學生掌握了哪些學習新知識所具備的知識與技能;才能弄清哪些知識學生自己能夠學會,哪些需要教師的點撥和引導……教學中,教師還要從“具體學生”的角度加以分析,從而使教學的起點具有針對性和適切性。
三、高效的數學課堂要關注意外生成,在合理引導啟發上下功夫
教學是講究邏輯性、條理性、簡約性,這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先決條件,是加強數學課堂實效的核心。邏輯性要求教學設計符合教材的邏輯起點和學生的現實起點;條理性要求問題設計環環相扣,螺旋上升,便于學生探究新知、建構知識系統;簡約性要求教師深入教材,淺出教案,避免學生步入毫無意義的學習“歧途”。當然講究邏輯性、條理性、簡約性,并不否定開放性、發散性、抽象性,而是教師深入以后的淺出,超繁以后就簡,豐富以后的凝練。
《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的過程,是事生共同發展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生成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學生向未知領域挺進的過程,其間規律蹈矩、旁逸斜出均有可能,教師要科學地對待數學課堂的生成性,合理調控課堂節奏——通過重復、確認、淡化等方法很好地把握課堂前進的方向,而不是放任自流;靈活地對待生成性資源,即一切可以借用的正確資源和差錯資源。教師要做讓亮點更出彩,變尷尬為神奇的使者。例如,當新知探究的進程和教學時間不相適應時,教師若能合理調控進程,引在重點處,導在難點上,舍去非本質的環節,直入新知的本質,完全可以省時增效,提高課堂效率。
四、高效的數學課堂要引領思維發展,在訓練思維方法上下功夫
“高效的數學課堂”要使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思維靈活、有深度,教師應指導學生學會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從而掌握正確的思維方式。
首先要指導學生有序思考。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就是要著力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由表及里的有序思考能力。在新知的探索中,教師要把問題的發現、思考過程作為重要的教學環節,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該怎樣思考這個問題,還要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這樣思考。
其次要指導學生對比辨析。對比辨析可以異中求同,同中求異,有助于揭示事物的本質。在教學中,可以通過相似概念的比較,還可以通過題組對比,引發學生深入思考,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圓的周長和面積后,可以安排這樣的兩組對比,第一組:圓周長的一半和半圓周長的對比,第二組:整圓面積和半圓面積的對比。通過對比和辨析,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每組題的意義和解法有什么不同,既加深了對圓周長和面積的理解,又提升了的思考和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