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輩心理輔導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16 22:48: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朋輩心理輔導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本文從人員選拔與聘任、知識與技能培訓、工作與案例督導、評估與考核四個方面出發,圍繞學校實際,提出四位一體的朋輩心理輔導體系的建構。
【關鍵詞】
四位一體;朋輩輔導體系;建構
朋輩心理輔導是指年齡相當者對周圍需要心理幫助的同學和朋友給予心理開導、安慰和支持。研究發現,多數學生遇到心理困擾,最先向朋友傾訴和尋求幫助,極少數人會主動尋求專業的幫助。教育部、衛生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教社政【2005】1號)中提出,要發揮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互助和自助的重要作用,要建立從學生干部、輔導員、班主任到院系、部門、學校的快速反應機制。朋輩輔導應運而生,并逐漸受到重視和運用,成為高校心理輔導重要的形式之一。
作為一個外來事物,朋輩輔導在中國高校的發展時間并不長,在實踐中,我們往往面臨:朋輩輔導員能力水平參差不齊、朋輩輔導員無法及時提供異常信息、朋輩輔導員的定位不明確等眾多問題。有聲有色開展好朋輩心理輔導,發揮好同齡共振效應,需要我們建設一套行之有效的朋輩心理輔導體系。本文從人員選拔與聘任、知識與技能培訓、工作與案例督導、評估與考核四個方面出發,圍繞學校實際,提出四位一體的朋輩心理輔導體系。
1 人員選拔與聘任體系
1.1 朋輩心理輔導員的選拔。每年新生入校后的第二個月,選拔朋輩心理輔導員。朋輩輔導員作為班委成員,可通過選舉產生,也可由其他班干部兼任,每班上報2名同學。具體為:個人寫書面申請,班主任簽署意見后,上交各系心理輔導員,由各系心理輔導員遞交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1.2 心理測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組織遞交申請的同學,統一進行16PF、人際交往綜合測驗、SCL-90、自我效能感測驗的測試,從人格特點、人際交往能力、心理健康狀況、自我效能感等多方位進行篩選,選拔適合擔任朋輩輔員的同學。
1.3 面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采用團體訓練的形式對選拔出的朋輩輔導員進行面試,通過面試,了解朋輩輔導員的動機、規劃等,再次把動機不端正、對工作沒有任何思考的同學篩選掉。
1.4 人員聘任。心理中心組織最后選的朋輩輔導員進行集中培訓、考核,考核合格,頒發聘書,考核不合格者取消保健員資格。朋輩輔導員的聘期一般為2年,期間如果因違紀違規等原因受學校處分者一律取消朋輩心理輔導員資格。
2 知識與技能培訓體系
采取課程化的形式對朋輩心理輔導員進行培訓。在筆者撰寫的《心理保健員培訓課程化建設的思考與探索》中提到,鑒于培訓效果考慮,最好采取課程化的形式,統一集中系統化培訓,便于學生掌握朋輩心理輔導的基礎知識和業務技能。根據朋輩輔導員的工作實際,我們可以把心理互助基本知識(心理咨詢基本流派、朋輩心理咨詢技能(積極聆聽、同理心)、精神疾病和危機的識別與轉介)、團體心理互助技能(團體心理互助的操作過程和基本方法)、日常工作(朋輩輔導員班級工作日志、組織班級同學開展心理主題班會或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報告異常情況、撰寫工作總結)確定為培訓內容,邀請專業水平較高的心理老師授課。此外,所有課堂上講授的知識,課外必須親身體驗,促進知識的內化。
除上述培訓內容外,朋輩輔導員的個人成長也是我們關注的一大內容。通過人際關系溝通四方格、薩提亞的自我冰山理論、團體素質拓展等途徑,對朋輩輔導員的個人自我成長進行培訓和提升,培訓結束完成個人自我成長報告。成長報告和聘用信息一起,納入個人檔案進行保存。
3 工作與案例督導體系
要想做好一名朋輩心理輔導員并非易事,除了認真學習好崗前培訓的內容外,在工作中遇到問題,自我學習,自我提升才是最關鍵的。正如一名優秀的心理咨詢師,并不是培訓出來的,而是在實踐中演練出來的。所以,我們建議系部心理輔導站可以加強對朋輩輔導員的督導管理,要求他們記好工作日志,做好總結。
督導一般分為定期督導和個體督導。定期督導以個案督導或成長小組形式開展,各系部輔導站2周1次,心理中心1月1次。個體督導由個體根據需要自行提出申請,由心理中心負責完成。
4 評估與考核體系
4.1 每月1次,定期檢查班級工作日志、主題心理班會或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組織開展情況、朋輩心理咨詢工作情況、工作總結等日常工作材料。對于工作不合格者提出批評,定期整改。
4.2 綜合評價=工作任務完成情況*30%+自我評價*10%+學生評價*40% +院系評價*20%,最后綜合評價分為朋輩輔導員的考核指標。
4.3 每學年心理中心對朋輩心理保健員工作進行綜合考評,根據考評結果,以8%的比例評選 “優秀心理保健員”,同時推薦參加學院的評獎評先,以及入黨“推優”等。
“助人是快樂之本,受助是成長之源”。朋輩心理輔導員在完善的體系下,必將促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充分發揮朋輩輔導的同齡共振效應,營造一個和諧、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常紡學工2009【3】號文《常州紡院班級心理保健員管理辦法》
[2]王冰蔚主編:《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篇2
關鍵詞:朋輩心理輔導;工作成效;綜述;借鑒參考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0568(2012)11-0132-03
一、引言
為了促成大學生心理水平的健康發展,完善人格,國家教育部發文要求高校設立學生心理咨詢室、配備專職心理輔導教師、設立專項經費,等等,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了相關規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在近幾年也進行了多個領域的積極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快速的發展。但是,由于我國大陸地區學生心理輔導工作起步晚,起點低,專業咨詢師匱乏,一個學校往往只有1~2個專職心理輔導教師,“生多師少”的局面多少限制了心理輔導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僅靠一名專職教師和兼職咨詢師上幾節選修課和進行輔導,所能惠及的人群是非常有限的,也無法滿足學校的實際需要。同時,有關研究表明,多數學生遇到心理困惑的時候,最先向朋友傾訴和尋求幫助,很少想到專業助人機構,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也說明了這一點,報告顯示:當大學生有了心理問題時,首先選擇的是向朋友傾訴(79.8%),其次是向母親(45.5%)、同學(38.6%)、戀人(30.9%)、父親(22.5%)、同齡親屬(15.8%)傾訴,選擇向心理咨詢師傾訴的僅占3.2%。[1]
學校心理咨詢面對的實際困境以及學生群體的求助特性,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從業人員思考更加有效的學校心理咨詢模式。自2003年開始,有學者引入美國、臺灣以及香港地區的成功經驗,撰文介紹“朋輩心理輔導”的相關概念,[2]部分高校著手將心理咨詢和學校教育有機結合,在校園內開展“朋輩心理輔導”工作模式的積極探索,改變以往學生只能作為咨詢對象、心理咨詢只是少數專業心理咨詢師才能開展的助人活動的狀況,讓學生成為心理咨詢工作的主體與原動力。
希望通過對近幾年高校朋輩心理輔導工作成效的文獻綜述,從人員選拔、培訓、體制建設、活動開展以及學生回饋等方面進行整理,為我校朋輩心理輔導工作的開展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二、朋輩心理輔導的涵義、特點
1.朋輩心理輔導的涵義
朋輩心理輔導(Peer Counseling)起源于20世紀6年代美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是指受訓和督導過的學生向前來尋求幫助的同學以言語或非言語的方式,盡量少或者不給建議,提供傾聽、支持及其它幫助的過程。它可以理解為非專業心理工作者作為幫助者在從事一種類似于心理咨詢的幫助活動,因此,有時它又被稱為“準專業心理咨詢”(Paraprofessional Counseling)。[3]
從中文翻譯的字面理解,“朋輩”含有“朋友”和“同輩”的意思,其中“同輩”是指同年齡者或年齡相當者,他們通常享有共同的價值、觀念、經驗、生活方式,具有年齡相近、性別相同或者所關注的問題相同等特點。由于人們之間相互的心理安慰、鼓勵、勸導和支持多半發生在朋友和同輩身上,因而朋輩心理咨詢對社會日常生活中發生的心理幫助而言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
2.朋輩心理輔導的特點
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實質是一種非專業或者半專業的心理助人活動,和專業心理咨詢與治療工作相比,在目標、要求、方法上存在較大的差異,主要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1)半專業性。朋輩心理輔導員經過比較嚴格的培訓和督導,理解和掌握心理輔導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技術,朋輩心理輔導雖不能完全比擬真正意義上的心理咨詢,但卻比一般的人際互動更具專業性和有效性。因此,朋輩心理輔導具有半專業性。
(2)自發性和義務性。朋輩心理輔導是一種利他行為,朋輩輔導員通過協助同齡大學生增強自我價值感,提高自我能力認同感,并不借此獲得經濟報酬。這種朋輩之間互幫互助的行為自發產生,具有義務性。
(3)簡單有效和直接干預。在朋輩心理輔導中,咨詢員與受助者之間通常享有共同的價值觀念、經驗、生活方式,具有年齡相近或者所關注的問題相同等特點,彼此容易接納,容易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且雙方空間距離接近、交往頻繁,提供安慰、鼓勵、勸導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甚至可以對當事人的言行進行直接的監督和干預。
(4)覆蓋面廣。在專業心理輔導中,一般的專兼職咨詢師依據其個人能力所能幫助的學生,往往只占具有求助動機學生中的少數部分。咨詢師無法主動接觸學生,不能直接到學生中去了解他們的苦惱和困擾。而朋輩心理輔導員卻可以和學生們直接在一起生活,并能適時發現有需求的學生,給予有效的幫助。
因此,相對于專業心理咨詢服務而言,朋輩心理輔導具有更廣的受益群體,更加靈活多樣,對于一般心理問題的輔導有時比專業咨詢更加有效。
三、高校朋輩心理輔導工作成效
近幾年來,朋輩心理輔導作為一種新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受到追捧,大陸高校在實踐朋輩心理輔導的過程中累積了許多經驗,并對朋輩輔導的實效性進行了相關研究。
1.朋輩心理輔導對輔導雙方的成效研究
(1)朋輩心理輔導對朋輩輔導員的成效研究。國內相關研究表明,在決定開展朋輩心理輔導工作之前,選拔合適的學生擔任朋輩輔導員、制定有效的培訓體系對選的學生進行系統培訓,是科學、有序地開展朋輩心理輔導工作的重要前提。朋輩心理輔導的首要受益群體是參加培訓的朋輩輔導員,鐘向陽、胡浩民等對華南地區某高校39名大學生參與朋輩輔導培訓的研究表明,經過為期六周的系統培訓,參與學生對朋輩輔導的認識和適任程度得到顯著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到顯著提升,同時,在一般癥狀上,參與學生在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和偏執等因子的得分培訓后顯著低于培訓前。[4]王海榮、崔建華、葉琳等對93名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培訓效果檢測、[5]伍翔研究了開設朋輩心理咨詢課程對66名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6]上述研究均表明,對于參與朋輩輔導的學生而言,輔導前和輔導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經過培訓,學生朋輩輔導員可以從事一定的朋輩輔導工作。同時,培訓對于提高大學生自我調節、人際交往、情緒調節、適應環境等能力,有利于大學生的自我發展與人格完善,對于建立助人互助的校園文化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2)朋輩心理輔導對受輔導學生的成效研究。也有對朋輩輔導員進入輔導領域后,對受輔導學生所產生的效果進行了探討和研究。何樹德將敘事治療和朋輩輔導相結合考查朋輩敘事教學的效果,結果發現以學生朋輩帶領的方式開展敘事教學有助于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同輩群體的亞文化使得輔導雙方有更多的共同體驗和相近的價值觀。相對于教師輔導,小組的興奮性更強,參與學生報告自己的收益很大。[7]曾艷、王爍等推行了高年級輔導低年級的一對一同輩互助制度,并對此進行實效分析。對大一168名受助學生的調查數據顯示,認為朋輩輔導員很好地幫助自己度過入學階段、得到學習方法上的建議和幫助、變得更加開朗、擴大了交范圍的分別約占到受調查人數的91%、78%和63%。以上研究表明,于朋輩互助群體的相似性,開展朋輩心理輔導活動有助于受助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尤其在新生適應階段,朋輩互助的咨詢模式可以幫助新生快速、高效、及時地適應大學生生活,有力地彌補專業輔導人員不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現狀。
2.朋輩心理輔導人員選拔、培訓體系的研究
經過多年的實踐研究,相關人員總結出適合從事朋輩心理輔導工作的咨詢員需要具備的特質是:耐心、溫暖、風趣和親切;不喜歡咨詢員具有的特質是:缺乏了解、缺乏興趣、攻擊性、追根究底、權威性、不親切、道德取向和優越感。[8]朋輩輔導員的選拔大多通過自愿報名――相關測試――面試――錄用的程序來進行,也有研究者要求自愿報名的學生提交一份自我成長報告,以了解報名者的成長歷程,作為選拔的參考。
在建立朋輩輔導員培訓體系方面,許多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進行了有益的探索,[4-6],[9]基于不同培訓目標的朋輩心理輔導培訓有著不同的內容與體系,綜合了解,一般均會包含以下幾點:一是對心理咨詢以及朋輩心理咨詢基本概念與定位的知識傳授;二是朋輩輔導員個人成長與自我發展的輔導;三是心理咨詢基本流派以及朋輩心理咨詢技能的學習;四是精神疾病和危機的識別與轉介。培訓均采用團體活動為主、課程講授為輔的形式,綜合運用團體游戲、小組討論、個人分享等方式,一般一次培訓的時長為6~8次,每周一次,每次2~3小時。朋輩心理輔導的培訓改變了以往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授課模式,鼓勵學生參與討論,積極分享,容易為學生所所接受,更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四、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朋輩心理輔導現狀
1.我校朋輩心理輔導活動開展情況介紹
我校目前所施行的學生朋輩輔導主要集中于學生社團組織――心理協會和班級心理委員這兩個層面的工作。
(1)班級心理委員工作開展。班級心理委員作為本土化朋輩心理輔導的新模式,在我校得到了積極的推進。自2006年以來,我校堅持在全校班級設立1~2名班級心理委員,并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學期開展針對班級心理委員的心理健康知識培訓。經過4年來的努力,校內各班均保證有一名心理委員,并定期召開心理委員例會與培訓、上交班級心理記錄,心理委員與輔導教師的溝通也促成了幾例特殊案例的關注與會談。應該說心理委員制度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校三級心理預防體系。
(2)學生社團組織――心理協會活動開展。作為學生自發的心理健康教育組織,校心理協會承擔著我校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策劃、組織和開展工作。通過電影觀摩、講座組織、特色活動演練等形式,面向全校師生宣傳心理衛生知識,傳播心理健康理念,取得了較好的宣傳、教育效果。
2.現有朋輩輔導模式存在的不足
嚴格意義上的朋輩心理輔導體系在我校并未獲得建立,現有的班級心理委員制度和學生社團組織主要承擔的任務是辨識精神異常現象和危機事件,以及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它們雖不是定義中的朋輩心理輔導,但卻是對朋輩心理輔導體系的一種補充。現行模式下的工作遇到的實際困難是:目前班級心理委員培訓的主要形式以全校心理委員集中授課為主,參與人數較多,能夠統一集中接受培訓的時間較難協調,課程內容設置比較單一,培訓方式也主要以講授和知識講解為主,對于心理輔導的態度和技能等知識的要求較高、專業化程度較深的能力培養來說,缺少培訓課時和培訓人員;其次,系部二級網絡管理、運行制度的缺失,也使得我校心理危機干預和異常精神狀態的識別相對滯后;另外,學校教師心理咨詢力量的缺乏也使得培訓、管理、督導和咨詢等工作的開展顯得力不從心。盡管有著較多的困境,我校對半專業化的朋輩心理輔導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比如在首屆大學生心理文化節開展的“心理聊吧”活動以及成立朋輩互助中心,由中心成員帶領學生舉行的團體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并對首批朋輩輔導員進行了九次心理課程的集中培訓,對于參加學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朋輩心理輔導的進一步探索
盡管對于朋輩心理輔導的有效性存在一定爭議,但從相關研究來看,朋輩心理輔導這一新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對于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完善學生健康人格有著重要的意義。學校也可以運用這一模式,及時發現需關注的學生,做到早發現、早了解、早預防,最大限度地減輕學校、社會、家庭的損失和痛苦。同時,我們也發現朋輩心理輔導制度的開展不僅需要設立一個完善的體系和制度,也應對于朋輩輔導員的選拔、培訓和督導過程形成相應的體系,才能科學、有效、專業地運轉。王嫣、周賢等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綜合已有研究的成果,提出高校朋輩心理輔導服務工作的三個途徑.該途徑也可視為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將朋輩心理輔導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新模式,其對于我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借鑒意義在于:一是如何進一步發揮朋輩心理教育和朋輩心理互助的功能,對其進行有效的組織和進一步的培訓和督導;二是選拔一批有志于從事且適合從事心理助人工作的學生,進行朋輩心理咨詢工作,加強對他們的培訓和督導,使之成為我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力補充。
五結語
朋輩心理輔導以其貼近學生群體、符合學生咨詢需求特點的特性,正越來越引起高校心理咨詢工作者的關注。相關實證研究也表明,制定一個科學、嚴謹、專業的選拔、培訓體系,是能夠培養出一批具備一定咨詢素質的學生朋輩輔導員的,同時也能提升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發揮積極而正面的作用,相關研究得出的體系建構機制可以結合我校實際情況進行改進和應用。
參考文獻:
[1]胡偉,胡峰.朋輩心理輔導模式在高校中的運用[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0).
[2]孫炳海,孫昕怡.朋輩心理咨詢模式述評[J].教育評論,2003,(6).
[3]陳國海,劉勇.心理傾訴――朋輩心理咨詢[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
[4]鐘向陽等.高校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員培訓體系的實效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07,(8).
[5]王海榮等.高校學生朋輩心理輔導員培訓效果檢測與評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5).
[6]伍翔.朋輩心理咨詢課程對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5).
[7]何樹德.朋輩敘事教學:加速大學新生灰色心理白色化[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
[8]胡遠超,趙山.心理委員制度:朋輩咨詢在我國高校的本土化形式[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2008,3-10(1).
篇3
[關鍵詞]朋輩心理互助;心理教育;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 2015 13-0031-03
[作者簡介]岳欣 1978― ,女,河南信陽人,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來,大學校園里的心理問題呈逐漸增多趨勢。在大學階段,學生會面臨學業、情感、就業等方面的心理問題,對應產生的焦慮、恐慌、無助、絕望、抑郁等不良情緒和各種應激反應,很可能引發各種障礙和行為問題,甚至出現自殺行為,因此尋求增強大學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方法對預防及應對心理危機有重要作用。
通過深入探索與實踐,朋輩心理輔導 peer counseling 彌補了有限的專業心理咨詢師開展助人活動人手不足的狀況,一方面充分調動了學生自我心理教育的主動性,另一方面,從源頭上減少了心理危機的產生,同時它還深受學生及家長的普遍歡迎。因此,在學校心理教育人力資源有限的客觀情況下,實施和推廣朋輩心理互助輔導,發揮學生在自我心理教育中的主體性,對加固學校心理安全穩定的防護屏障、營造和諧校園起到一定作用。
一、朋輩心理互助輔導的含義及特征
朋輩有“朋友”和“同輩”的雙重含義,朋輩心理互助輔導是指經過選拔、培訓和監督的非專業心理工作者,向同輩的同學和朋友提供具有心理輔導功能的人際幫助的過程。它具有時效性強、簡便易行的特點,而且具有友情效應、實施方便、推廣性強、見效快等優勢,朋輩心理輔導模式漸漸成為各學校彌補專業心理咨詢不足的途徑。朋輩心理輔導的核心是把學生從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者轉變成傳播者,讓學生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生活化地起到人際支持的作用。
朋輩心理互助輔導成為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方式,除了具有時效性強、簡便易行的特點,它還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朋輩人因為年齡相仿、經歷相似使得他們在思想上不會產生大的代溝,擁有更多的共同語言,彼此交流、溝通和接納都比較容易;第二,朋輩成員來源于學生,對象依然是周圍的同學和朋友,他們可以在輔導的過程中,得到彼此的心理滿足,形成互助的同盟,因為它的基層性同時會使更多的學生得到關注,為充分挖掘學生內在的自我實現潛力提供保證;第三,朋輩成員在心理輔導中會及時接受專業心理咨詢師的督導,督導使他們不斷反思、調整自己的輔導進程,因此,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會得到自我成長。
二、朋輩心理互助輔導有利于發揮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性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羅杰斯認為,他人的真誠、接納和同理心可以使我們獲得成長。因為,當人們被接納和獲得獎賞時,他們就會以一種更關愛的態度對待自己。當人們以同理心傾聽時,他們就更有可能傾聽對方內心的感受。那些關注他人的個體更能體驗到社會的支持,更能享受生命并有效應對壓力。朋輩心理輔導在實施中是以真誠、關注、尊重為基礎的,因此受過訓練的朋輩心理輔導員能給對方帶來真誠、關注和接納。羅杰斯通過經驗還發現,人的本質是積極的、向前發展的、建設性的、現實的、值得信賴的。人之所以能夠擁有這些特性,是因為人的內部存在一種要向完美發展的先天性傾向性,羅杰斯稱這種傾向性為實現傾向性。每個有氣息的有機體內部都有這種實現傾向性。柳圣愛認為,這種實現傾向性存在于個體的內部,它促進個體不斷地擴張、延伸、發展、成熟、奮發。因為它的動力來源于自身內部的動機,因此,它不僅可以增強自己的自律能力和自主能力,而且最終可以實現自我。因此,朋輩心理互助輔導從根本上調動了學生進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觀能動性。
三、朋輩心理互助輔導發揮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體性的體現
朋輩心理互助輔導在助人自助的同時使學生彼此間開始關注自我心理健康,增強了他們應對挫折、解決問題和適應生活環境的能力,避免了各類心身疾病和危害校園安全事件的發生。美國學者的一系列研究結果也表明,朋輩心理互助輔導雖然提供了一種非專業的輔導服務,不能取代有資質證書的專業咨詢與輔導,但卻是美國學校教育嘗試的最有效的策略之一。
一 朋輩心理互助輔導調動了學生自我反思的積極性
增強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實現自我的身心成長是減少學校心理危機事件發生的根本保證。因為愉悅的心理氣氛,團結、向上、積極的學習環境可以促使學生樂觀、寬容和具有創造性,從而能夠愉快地面對學習與生活中的種種不適。朋輩心理互助輔導成員在活動組織、開展與心理咨詢的過程中,作為組織者、參與者和咨詢者,既需要大家互相協助和學習,又需要不斷地總結和反思活動與咨詢的優勢與不足,進而逐漸調整、確定整個活動計劃的實施和確保咨詢的效果。對于朋輩心理互助成員,在督導教師的指導下,他們更需要通過對自我進行不斷地反思,用強有力的自身感受、體會和經驗去幫助其他同輩同學調整行為,驅散心靈的霧霾。實際上,人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就是個體的心理體驗過程。朋輩心理互助輔導既調動了自己和同伴的自我反思能力,提高了心理自助互助的能力,又突出了他們在心理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幫助每一位同伴強健了抗壓力,最終減少校園危機事件的產生。
二 朋輩心理互助輔導增強了學生的心理品質
朋輩心理互助輔導始終以人本主義的每個個體都有實現自我潛能的要求為指導,積極關注學生的積極心理因素為宗旨。越來越多的心理研究證明,人的積極心理因素是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內驅力,它能使人對自己形成客觀的認識,對自己的能力擁有自信,給予自己積極的自我評價,并引導自己身心健康發展。關注人的積極心理因素來源于美國心理學家M.賽利格曼 M.Seligman 提出的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它認為每個人都蘊藏著積極力量與潛能,要著重關心人積極的心理品質 見表1 ,它還提供了積極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滿意地對待過去、幸福地感受現在、樂觀地面對未來。另外,它一直在為每個人的終身幸福而努力,引導人們用發展、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各種心理問題。因此,重視關注人的積極心理因素,能夠使人更好地調控情緒,有意識地提高自我的幸福基線水平,增強生活的目標感、價值感和效能感,增強心理品質。
三 朋輩心理互助輔導強化了學生主動應對危機的能力
危機應對能力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一項必要錘煉,它需要學生自覺地、主動地意識到關愛自我,滿足自我的需要,習得積極情緒體驗對自我身心健康保持的必要性。朋輩心理互助輔導是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促使同伴積極地去認識、客觀評價自我,接納自我,最終實現自我的身心成長。實踐顯示,面對復雜的社會狀況,學生們在應對心理危機時,必須利用內部積極力量和外界無私支持的雙向危機干預機制,才能增強他們自身在心理危機干預中的主體性。據調查,在眾多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中,人的認知偏差是其根源之一,此時若只采用純粹的外界干預,其效果實際上并不理想,因為心理問題的最終解決歸根結底是要依靠學生自己去完成的,所以加強朋輩心理互助輔導有利于強化他們主動應對危機的能力。
四、如何借朋輩心理互助輔導發揮學生在心理教育中的主體性
一 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實施朋輩心理互助輔導
朋輩心理互助輔導成員來自同學中間,他們處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的基層,生活、學習在學生中間,宣傳心理健康知識最方便,也最容易發現周圍同學中出現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這些成員在心理健康教師的指導下可以利用自身的便利性,編輯不同心理健康知識主題的宣傳報紙、網頁等進行宣傳,也可以利用宣傳展板、漫畫展等營造有利于心理健康發展的校園環境,可以在班級、宿舍組織開展以心理教育為主題的心理訓練活動,還可以根據周圍發現的心理問題編寫、排演校園心理情景劇等,擴大心理影響的效能。
二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實施朋輩心理互助輔導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系統傳授心理健康知識,提升學生心理素養的一個途徑。在該課程中實施朋輩心理輔導就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局內人,真正調動學生上課的主觀能動性。鑒于心理輔導咨詢的保密性原則,在課堂中實施朋輩心理輔導主要集中在心理危機識別與預防、心理健康常識、自我成長等方面。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大班授課的特點,事先選擇高一年級的朋輩輔導人員2~3人作為課堂上的團體和實踐體驗活動的實施人,經反饋,效果很好。這一措施的實施不僅加強了課堂的學習效果,而且使朋輩心理輔導人員得到進一步的內心體驗,雙方的實踐目標順利實現。
三 在大學新生入學教育中實施朋輩心理互助輔導
剛進入大學的新生滿懷各種憧憬,對新環境既新奇又陌生,為了幫助他們盡快熟悉學校環境和班級環境,幫助他們完成角色轉變,盡快融入班級集體,在新生入學教育中進行朋輩心理互助輔導可以使他們順利適應新生活,推動整個班級學生群體形成互助、關懷和支持的氛圍。據反饋,新生在朋輩心理輔導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平等、安全和信任,在這種氛圍里,他們能夠盡快熟悉和表達自己的情感,他們對自我的接納程度變高了,并開始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制訂合理的目標。研究結果也表明,朋輩心理輔導對于提升新生的人際關系適應、學習適應、校園生活適應、擇業適應、情緒適應、自我適應、滿意度等方面都有顯著效果。
五、結論
朋輩心理互助輔導抓住了人的本質是積極的、向前發展的、建設性的、現實的、值得信賴的特點,這些特點無不顯示出任何個人都有改善和提升自己的愿望和潛能。在朋輩心理輔導與咨詢過程中,朋輩成員通過活動的策劃、組織、實施及疏導、排解同學心中的不良情緒,既實施了關注自身、成熟向上的自我心理教育,又使他們得到彼此的情感支持和經驗知識,他們的自我認同感和歸屬感隨之形成。朋輩心理互助輔導是學生樂于接受、覆蓋面廣的體現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體性的一種輔導方式,它的實施和推廣既增強了學生心理互助、自助和心理危機應對的能力,又提高了周圍學生的心理素養,加固了學校心理安全穩定的屏障,因為在朋輩心理輔導過程中不僅心理輔導員們能真正體驗到自助成長的心理,被輔導的學生也能感受到互助的快樂,從根本上成為自我心理教育的主體。
參考文獻:
[1] 寧盛衛.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員培訓的實效與啟示[J].山東社會科學,2012 12 :324.
[2] 倪瀟瀟.高校朋輩心理輔導體系建設與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13 6 :53.
[3] 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M].7版.黃希庭,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507-508.
[4] 柳圣愛.羅杰斯與老子的人性觀比較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8 4 :14.
[5] 石芳華.探析美國學校中的朋輩心理咨詢[J].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2007 1 :41-45.
[6] 王希永.實施積極心理教育的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6 4 :52-55.
篇4
關鍵詞:朋輩輔導;科技活動;科技創新
朋輩輔導開展的內涵和時代背景
1.朋輩輔導的內涵
朋輩心理輔導(peer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是從朋輩輔導(peer counseling)衍生出來的概念。所謂朋輩指“朋友”和“同輩”,即指同年齡者或年齡相當者,他們通常具有相同的年齡、性別、生存環境,相近的價值觀念、經驗、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所關注的問題和熱愛的事物相似。因此,他們更容易相互溝通和理解。對于朋輩輔導的理解,不同的人見解不同,如《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交往?互助?成長》一書這樣解釋:朋輩心理輔導是一種新型的建設性的人際關系,是同伴之間運用一定的專業知識、生活經驗和助人技巧所進行的同齡人之間的心理互助、激勵、支持、指導、訓練和咨詢活動,其目的是使學生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克服成長中的障礙,有效調控行為,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了解自己和他人,增進社會適應能力和充分發揮潛能。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則指大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鑒于服務的需求,通過在全校范圍內提倡互助意識或經過挑選、培訓專業的助人者,運用大學生之間年齡相近、環境相同、經驗和價值觀相似等特點,讓學生之間相互提供傾聽、同理與經驗分享,以協助學生探索自我、適應環境,增進自我成長的一種人際幫助過程。在大學校園里,與之相關的概念還有學校心理輔導、同伴輔導、朋輩心理咨詢、朋輩幫助等。
2.朋輩輔導開展的時代背景
朋輩心理輔導起源于美國,是20世紀20年代隨著有關社會福利立法而興起;20世紀60年代,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而推動;20世紀末,隨著項目建設而逐漸盛行的。近幾年,中國大陸地區才開始對此項工作進行研究和實踐。中國大陸地區的朋輩輔導主要側重于朋輩心理輔導,隨著在危機事件中朋輩輔導對危機干預效果的有效提升,朋輩輔導方式被越來越多的高校采用。其實,朋輩輔導在學習和社會問題上的應用在我國較早,如“一幫一”結對子,學習小組等形式。但在相應的配套培訓和組織上,相對于朋輩心理輔導就略顯不足,同時高校教師在面對科研壓力,職稱晉升壓力,加之時間有限等,對大學生的基礎科研輔導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大學生的課外科技對于他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鍛煉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
朋輩輔導在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中的現實意義
1.有利于彌補輔導人員的不足―高便利性
大學生進行課外科技活動一般是有科技創新興趣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團隊進行科技創新活動或科研興趣活動,當他們全身心投入到一項科研活動中時,可以不吃、不喝、不睡,反復實驗,大膽嘗試,有效創新。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大學生的很多實驗和研究如果沒有教師的輔導,大多是事倍功半,有時可能在實驗室泡一晚上也無果,因此迫切需要教師的指導。但很多教師由于個人的教學科研壓力,沒有時間和精力參與指導大學生的課外科技實踐活動,所以大學生的迫切需求和輔導人員隊伍的不足成為制約他們課外科技創新活動高效率、上水平、有創新、出成績的主要矛盾所在。而朋輩輔導這支隊伍正好可以彌補輔導教師隊伍人員不足的問題。
2.有利于即時解答學生的問題―強及時性
大學生在進行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時候,會進行大量反復的實驗,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大學生群體在活動時間上與教師存在著時間差,即他們可能隨時有問題需要教師的指導,才能使實驗順利有效進行,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時間浪費,而教師在課余時間沒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指導他們的課外科技創新活動中去。這就導致了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充分投入到輔導大學生課外創新實踐活動中去,即時解答大學生在科技創新活動中隨時遇到的問題,朋輩輔導這支隊伍恰恰可以很好地緩解此矛盾。
3.有利于符合學生的授受能力―易接受性
教師在輔導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時,在指導時間不足,指導精力有限的前提下,很多指導不到位、次數少、難度大,他們不能全部消化吸收。朋輩輔導這支隊伍,本身就是大學生,剛剛從科研活動的起步階段走過來,比較了解低年級大學生在課外科技創新活動中所面臨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指導中可以從自己的經歷中總結出經驗,以他們容易接受的語言和方式對其進行有效指導。這個過程中,大學生可以從學哥、學姐的指導中,了解什么情況下可以更有效解決問題,什么問題盡量避免,什么知識點要扎實學好,對于今后的科研探索中更有指導意義,少走彎路、快出成績、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探索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的朋輩輔導模式
1.形成制度,構建課外科技“朋輩輔導”工作模式
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由于處于課外這種相對松散的環境中,因此建立一系列必須遵守的條例規范等至關重要。要根據大學生的輔導需求情況、輔導教師隊伍的配備情況、輔導場地的情況等進行調查研究,制定出符合大學生需求和學校實際情況的工作制度。同時,在工作推進過程中,除了有相關制度外,還要有相關組織和部門配合推進工作,所以在制度制定時就要將相關的組織機構和任務分解作為基礎來推進工作的有效展開,形成相關部門分工合作,輔導隊伍有效管理,大學生積極參與的工作模式,有效推進朋輩輔導工作模式的開展,提升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能力,提高素質,實現《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的“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
2.加強培訓,提高朋輩輔導的有效性
一支好的朋輩輔導隊伍,一方面,可以滿足大學生的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將很多教師從輔導基礎科研的工作中解脫出來,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深度科學研究,更好地輔導大學生。但我們也要看到,這支朋輩輔導隊伍本身也是大學生,對于如何將知識有效傳授給學弟、學妹,怎樣讓自身的講解更能讓大家理解、接受,運用于實踐,都不明了。要想使這支隊伍發揮好作用,使輔導過程更有效,對于這支隊伍的培訓是非常必要的一環。要幫他們把知識點串起來,讓他們了解這一環與那一環相扣,怎樣將知識點連成串;要讓他們知道怎樣講解讓低年級的大學生更容易理解,提高他們工作的效率;還要讓他們知道怎樣激發低年級學生的興趣,不讓他們因研究的枯燥而中途退出。
3.形成模式,探索朋輩輔導的有效方式
輔導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輔導效果,因此要在朋輩輔導過程中,積極拓寬思路、創新形式,以不斷增強輔導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例如:在輔導過程中,在集中講授和實驗指導的基礎上,在低年級組建各種興趣小組,將興趣相投的大學生組織到一起,讓他們的科研熱情更大程度激發,還可在朋輩輔導的指導下碰撞出更多的創新火花;在中高年級組建有針對性的科研團隊,在朋輩輔導的帶領下申報各種科研課題,以不斷增強大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和科研水平。很多大學生一提到科研就認為離自己很遠,不敢想也不敢嘗試。因此,非常需要在低年級讓他們根據自身的興趣,先到興趣小組里去嘗試一下。當他們知道其實科研并不神秘,并從科研當中得到成就和樂趣時,會更大程度走進科研,為他們從大二、大三進入科研團隊打下良好的基礎。再加上有朋輩輔導的支持,他們會沒有負擔,并且更愿意去嘗試。
4.有效激勵,形成朋輩輔導長效機制
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非常重要的載體,指導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輔導隊伍是培養大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重要保障。要想建立一支能力強、素質好、愿意付出、能夠循環、有保證的梯隊輔導隊伍,有效的激勵機制是建立長效機制的前提。但對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指導畢竟是利用課余的時間,輔導的量和時間很難合理計算。怎樣才能讓朋輩輔導員這支隊伍工作有積極性,不會輕易流失,是做好朋輩輔導隊伍建設的關鍵。這就要對朋輩輔導員這支隊伍的需求進行調查研究,了解大學生的困難和需求,根據大學生的需要和困難點制定出配套的激勵機制來促進這一工作順利有效開展。例如:將大學生的輔導工作折合成相應的學分,來抵扣相應的學業成績;也提供相應的輔導費,很多高年級的大學生和研究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打工,相應的經費補償能夠使他們能安心輔導工作。同時,進行各種表彰,用精神上的獎勵來鼓舞他們,而且指導大學生參賽或帶領大學生參賽也能為他們找工作時提高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于洪杰,任峰,王星星. 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體系構建的探索與實踐[J]. 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1(13):131-132.
[2]王海明,杜華,陳晨,等. 美國著名大學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及其經驗借鑒研究[J]. 西北醫學教育,2009(4):672-681.
[3]賈寶汝. 以課外科技活動為載體 提高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8(10):32-33.
[4]劉志麗,龍媛,王敦球.結合專業特色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提升大學生實踐能力[J]. 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11):123-125.
[5]王春艷,李春華,李響.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在培養工科創新人才方面的有效作用―以沈陽工業大學信息學院為例[J]. 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10):153-154.
[6]楊曉波. 提升開展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工作質量的探索[J]. 中國林業教育,2008(2):37-40.
[7]陳華. 課外科技創新活動體系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 機電產品開發與創新,2010(5):178-180.
[8] 范可章,王榮,姜雙林,等. 地方院校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實踐與探索[J]. 滁州學院學報,2012(3):95-98.
[9] 高秋艷. 工科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模式的探索[J]. 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8(1):133-136.
[10]張學洪. 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與創新人才培養[J]. 高校教育管理,2012(6):80-83.
[11]李秀明.朋輩輔導在高校學業預警中的意義及實踐方法[J].大學教育,2014(6):1-2,98.
[12]郭肖明.高校朋輩輔導對加強高校學風建設的思考[J].民營科技,2012(7):139.
[13]黃新,楊春梅,陳志新.學生課外科技活動運行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0(4):152-155.
[14]鄭有珠.國內朋輩輔導研究述評[J].教育評論,2014(2):34-36.
篇5
【關鍵詞】高職新生 團體心理輔導 實施 成效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C-0111-02
高職新生步入大學新的環境、新的生活后,將會面對種種大學適應中的人際關系問題、學習適應問題、專業情緒及就業壓力等各種問題。做好對高職新生的心理調適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遵循心理咨詢與治療以“以預防為主”原則的重要體現。
一、高職新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新生中存在的問題大多為環境適應綜合癥,外在表現為學業、人際、自我前途發展等方面的困擾,如對大學生活感到迷茫,沒有目標,學業壓力大,人際關系不和諧,受感情問題的干擾,等等;內在表現為心態不穩、有強迫傾向、情緒低落、自信心缺乏、神經衰弱等。由于社會環境變遷的影響,新生們由原來熟悉的環境進入到新環境,必然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尤其是外地學生對飲食、生活習慣和環境的適應。適應過程時間的長短反映出個體身心素質的高低。目前,大學新生以“90后”為主,從小接受的家庭教育使得他們的個性很突出,但心理承受能力較為脆弱,遇到挫折和失敗的時候,情緒易波動,對情緒缺乏有效的控制,從而易產生挫折感、失落感等消極心理。
二、團體心理輔導的優勢分析
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情景中提供心理幫助與指導的一種心理咨詢形式。它是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適應能力的助人過程。相較于個別心理輔導來說,團體心理輔導具有如下優勢:
首先,團體心理輔導效率高,省時省力。高職新生面對的各種問題如適應性問題、人際關系問題、學業問題、自我意識問題具有共性,學校可以在高職新生中進行以班級、社團為單位的團體心理輔導,幫助高職新生盡快適應學校的生活。團體心理輔導相對于個案心理咨詢,增加了輔導人數,節省了輔導的時間與人力。團體心理輔導符合經濟的原則,提高了咨詢的效率。
其次,團體心理輔導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團體心理輔導以團隊形式開展輔導,朋輩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是多向溝通的過程,良好的互動模式拉近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朋輩互助的作用。每一個成員可以同時學習模仿多個團體成員的適應行為,從多個角度洞察自己,受到的感染力和影響力更強。
最后,注重實踐和運用,有利于及時解決高職新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團體心理輔導為高職新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交機會,在充滿信任、和諧的團體氣氛中,通過示范、模仿、訓練等方法,高職新生可以嘗試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提升自己、掌握心理學規律和心理技能。可見,由于體驗式的團體心理輔導注重實踐和運用,因而在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上具有直接性和及時性。
三、高職新生團體心理輔導的實施
(一)目標
通過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幫助新生提高自我認識。在活動中,成員們能夠說出內心的困惑,也讓每位參與者都參與解決困惑,在解決困惑的討論中每位參與者都能體會到成長過程中的酸、甜、苦、辣,引導每位參與者正確對待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內心困惑,并積極主動去解決。
(二)理論基礎
高職新生團體心理輔導的理論基礎為社會學習理論。該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人的行為是由個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決定的,即人的行為受到內在因素與外在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影響,行為與環境、個人內在因素三者相互影響,構成一種三角互動關系。該理論還認為人們通常是對他人的行為進行觀察和模仿來學習和形成一種新的行為方式,尤其是對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各類行為進行觀察學習。團體心理輔導為新生們創設一種特殊的情境,充滿理解、關愛、信任,這種環境的變化將為心理成長有困惑的新生們,提供可以觀察模仿的榜樣,從而改變個體行為。
(三)實施方案
高職新生團體心理輔導參加對象為新生班級、社團人員,人數60人左右,時間為90分鐘,地點一般為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或多媒體教室。主要包括以下四個階段。
1.團體心理輔導開始階段。開始階段主要進行如下內容:一是主持者開場白,即進行自我介紹,介紹團體心理輔導的目的、意義和活動形式。二是熱身游戲。進行熱身游戲能幫助成員提神,營造輕松的團體氣氛,消除成員陌生感。如“刮大風”:成員圍坐好,領導者介紹活動規則――老師說“刮大風,刮大風,大風刮到(具體某些特征的人,比如說戴眼鏡的人)身上”,那么具有這些特征的人就必須立刻離開自己的位子,重新尋找空的位子。再如,“相識接龍”:圍圈站立,待領導者示范后開始游戲。握手(兩人同時伸出右手,拇指相對,旋轉之后握手,打招呼),然后,兩人猜拳,輸的人站立贏家身后,雙手搭在其肩上跟隨贏家。相識接龍后,形成一條長龍,報數分組。
2.團體心理輔導過渡階段。此階段主要致力于讓成員之間加深認識和了解。可每10個人一組,圍圈而坐,從其中一個人開始,每人用一句話介紹自己。規則是第一個人介紹完后,第二個人必須先介紹第一個人再介紹自己,這樣可以使全組人注意力集中,而且多次重復中,不知不覺地記住他人的信息。
3.團體心理輔導工作階段。此階段準備好筆、紙、盒子等材料,并切入主題。請學生將進入大學后困擾自己的事情、最想解決的問題寫在紙上,不署名,折疊好投入中間的盒子。全體寫完后,依次隨機抽取一張,請團體成員共同思考,幫助提問題的人解決問題。主持者把握整個團體心理輔導的主題,引導學生用健康、積極向上的方法對待成長中的困惑,并且引導學生思考怎樣從他人經驗中學習成長。同時,團體成員進一步交流,即針對“大家在進大學之前是怎樣認識大學生活的”、“進了大學后,和自己以前對大學的認識是否一樣”、“現在是怎樣過大學生活的”等問題進行交流。
4.團體心理輔導結束階段。準備筆、心形卡片、水果、錄音機、歌曲等材料。進行團體分享和小結:一是了解成員在團體心理輔導過程中的心得,并與成員分享,回顧和總結自己的經驗和收獲;二是對“在團體中我所學到的三件事情”、“團體中對你最有幫助的經驗是什么”等進行總結,寫完后交流分享。填寫祝福心型小卡片,“對×××(名字)的祝福”,并選擇禮物盒中的一樣禮物(如水果),送給右邊的成員。此后,指導教師總結并作出歸納建議。主要是采用總結性評估,通過對成員填寫的評估卡,進行分析,了解成員對團體活動的感受,協同助理員利用參與觀察的方式,分析團體互動的情形,評估團體效果。
(四)結論
實踐中,上述方案實施后,每個參與者都充分地融入到討論之中,大家互相幫助,使參與者感受到他人的幫助,團結協作的力量,互相溝通的重要性。從活動收集到的信息來看,成長中遇到的困惑主要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18.6%的學生認為課程太多、無聊、社團太忙、對專業的認識不清,學習、生活和課余的活動產生了沖突。34%的學生覺得大學生活無聊、沒有目標,覺得大學生生活很迷茫,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對未來的就業有點擔憂。22.6%的學生覺得人際關系處理不好,如說話的方式不正確、日常生活的小摩擦往往引起人際關系不協調。11.3%的學生覺得自己在感情上的問題處理得不好,主要集中在異地戀、異性之間的曖昧、單相思關系。3.7%的學生在經濟方面有困難和對學校的設施感到不滿。
四、高職新生團體心理輔導的成效分析
通過對高職新生開展團體心理輔導的實證研究,我們發現團體心理輔導對新生的心理成長有著良好的效果,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明晰困惑,消除焦慮,快速融入新環境。通過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新生獲得關于大學生活、學習、人際關系等方面的間接經驗,知識信息的獲得有助于新生明確方向,減少迷茫。由于他們都是同齡人,能在心靈交流中找到共鳴,可以學習、模仿其他成員的適應行為,擺脫孤獨無助的困擾,學會盡快地適應大學生活的各種變化。
其二,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增進溝通和交流。團體心理輔導中的合作、互動交流環節,需要參與者積極交往、溝通處理問題,在這些合作和交流中,參與者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看問題,學會傾聽,參與者之間的溝通方式有所改善,融洽的交流,促進認識、相互幫助,提高了人際交往能力。
其三,培養團隊意識,學會團結合作。團體心理輔導能讓新生在體驗到團體合作力量的同時,學會在團隊中發揮自己的作用,增強對團隊的信任感和歸屬感。在輔導教師、朋輩的幫助下,新生們學會了更客觀地分析目前所面臨的理想與現實大學生活的問題,找到對大學的認同感,以便更快地適應新的校園環境。
其四,建立自信心,學會保持良好心態。團體心理輔導快樂、和諧的氛圍,使新生產生溫暖、認同、依賴的感覺,明白了自己的困擾大家都有,從而在相似中找到心理安慰。同時活動也幫助新生們認識自己、肯定自己、接納自己,學會自信、包容、樂觀地對待生活。
由上述可知,高職新生團體心理輔導有其優勢,實踐中也取得了較大的成效,可廣泛應用于高職新生心理輔導中。
【參考文獻】
[1]樊富珉.團體心理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朱小根.團體心理輔導在高職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J].教育與職業,2012(30)
[3]李薇,王淑華,徐濤.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團體心理輔導的應用[J]. 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4)
[4]張海燕.團體心理輔導在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運用[J].職業教育研究,2013(6)
篇6
李某,男,78歲,陜西米脂人。社區行的過程中,社工與老人閑聊之際,發現其存在的問題,經老人同意后接案、建立關系。李某育有三兒兩女,老伴在自己60多歲的時候過世,獨居幾年后,因為年齡越來越大便在五個孩子家輪流居住。以前在陜北老家,老人和老伴生活,經常是老伴做飯他洗碗,自己喜歡下棋,每天下午忙完地里的農活還和三五棋友在離家不遠的路口一起下棋,家中常用朋輩往來,日子平淡卻安逸舒適。隨著年齡增長,便開始和兒女同住,孩子們有在陜北老家米脂的,也有安塞的、延安的、西安的,因環境的不同,老人得適應不同的社區生活,兒女們忙工作,經常是老人一個人在家。因為語言差異及性格內向,老人每天在社區廣場活動時,也多是一個人閑坐、打發時間,身邊沒有朋輩往來,社會支持系統薄弱。因為兒女們都很孝順,自己也不想給兒女添麻煩,便假裝適應各地的生活,過得舒適安逸,但長期下來,老人覺得孤獨寂寞,心里憋屈。
二、問題診斷
(一)案主的心理健康和情緒問題。案主長時間抑制心中的孤寂及對社區的不適應,無處排解,造成了心理上的不適,容易引發抑郁等精神疾病;
(二)環境適應問題。因為環境不同、語言差異,加上自身性格內向,老人不易適應社區生活,與自己在老家充實舒忙碌得日子相比,形成鮮明的反差。以前可以干干農活,現在整天無所事事;以前每日可以下棋為樂,現在卻找不到棋友;
(三)朋輩網絡缺失的問題。老人以前在家中常用朋輩往來,現在身邊除了兒女沒有認識的朋友;社會支持系統薄弱,人際交往欠缺。
三、理論基礎
(一)需求理論認為,個體會努力從環境中尋求能使其需要得以滿足的東西,無論是物質上的、人際關系上的還是地位上的。這些需要的滿足完全依賴于外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包括:生理、安全、愛、受尊重、自我實現。從這個案例中,老人有人際交往的需要,也有自我實現的需要。
(二)任務中心模式認為,案主是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潛能的,應充分發揮案主能動性。因此采用任務中心模式,為案主的治療過程提供一個框架,以便更加高效地為案主提供服務。并增加案主的自身效能感。
(三)社會支持理論認為,一個人所擁有的社會支持網絡越強大,就越能夠較好的適應來自環境的挑戰。個人所擁有的資源又可以分為個人資源和社會資源。案例中,案主的社會網絡資源不足,社工應致力于重建其朋輩網絡,提高其利用社會網絡的能力。
四、服務目標
(一)建立關系,發現問題。告知我們社工服務的具體情況和目的,獲得其信任,并邀請案主共同應對和解決目前面臨的問題。
(二)建立信任,了解需求。基于案主的寂寞孤獨,社工可以采取專注傾聽的技巧,以真誠、接納的態度,進行面談與心理輔導,提供情感支持。社工將與其進行會談,給其傾訴的機會;讓其把自己的心事向社工表達,對其進行情緒疏導,為案主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輔導,緩解其心理壓力。
(三)提出建議,案主自決。在情緒疏導和情感支持層面上,社工可以給予其他的幫助,提出自己的建議或者想法,征求案主的意見,讓案主自決。
(四)鏈接資源,助人自助。對于外部因素,重新為案主建立一個支持網絡,聯系社會資源,改變案主社會支持系統薄弱的局面,重建案主的朋輩支持網絡。
(五)完成任務,評估服務。評估服務前后案主的改變情況,對其未來給予建議。
五、服務過程
第一次面談:案主與社工分別介紹了自己,詳細地記錄了案主的基本情況和主要問題:包括家庭基本情況及案主基本情況。整個過程中,社工認真傾聽,以同理心進行耐心的安慰與鼓勵。此外,此外社工了解了李某的基本生活習慣并敲定下次面訪時間。
總結:初步建立關系,發現其基本問題。
計劃:進一步了解其基本情況。
第二次面談:社工依照案主反映的情況,給案主建立檔案。在進一步了解李某的生活習慣、工作經歷、興趣愛好后,進一步為其制定相應的服務方案。此次面談過程中,社工帶案主簡單進行了生命回顧。李某對自己任教9年的經歷引以為豪(社工也及時給予了肯定與贊揚);在聊天過程中,社工了解到案主喜歡下棋,只是現在找不到棋友。(社工點頭,表示同理,輕拍老人肩膀進行安撫)
總結:建立了信任關系,對案主有了深入了解。
計劃:明確界定案主需求。
第三次面談:面談時案主拿著收音機,鑒于老人喜歡聽陜北民歌、說書和嗩吶,社工采用自我披露的技巧,說道自己也很喜歡。案主邀請社工一起聽陜北民歌《鬧秧歌》,因為老人不會操作,社工耐心教老人如何使用,這是一個增能的過程,也符合社工“助人自助”的理念。
總結:了解老人的興趣愛好后,給予陪伴。
計劃:基于案主問題提出建議,讓案主自決。
第四次面談:社工給予案主改善目前生活的一些建議,提議案主可以上午在廣場下棋(根據幾次的社區行,廣場每天上午都有人下棋),下午可以用廣場健身器材鍛煉身體。社工闡明可以通過社區居委會鏈接資源,引薦案主與其他棋友認識,建立朋輩網絡。
總結:社工提出建議,解決問題。
計劃:聯系社區專干鏈接資源,為案主建立朋輩網絡。
第五次面談:第四次面談后,由社區工作人員引薦,和廣場上經常下棋的人細聊后,大家很高興有新隊員加入,表示喜歡和不同下棋風格的棋友切磋。因為有共同愛好,案主逐漸融入了這個新群體。社工幫助案主建立了朋輩網絡支持,豐富了案主的社會支持系統。
總結:鏈接資源,建立朋輩網絡。
計劃:追蹤個案,結束面談。
第六次面談:此次面談過程較為簡單,主要是詢問案主近來的生活安排及精神狀況,案主陳述有朋輩往來生活充實后,社工給予了肯定,并鼓勵案主繼續堅持,強調有心事別憋在心里,可以找朋輩傾訴。簡單的聊天后,社工與案主道別,案主除了感謝,還囑咐社工要多鍛煉身體,努力工作。以此看,案主的不良情緒得到舒緩,并能積極面對生活,樂享晚年。
總結:案主逐漸融入社區。
六、服務評估
(一)建立關系,得到案主的信任,了解案主的處境和心理狀況。
(二)疏導案主負面情緒,案主的不良情緒得以舒緩,寂寞感淡化,晚年生活更加美滿。
(三)拓寬案主的人際交往圈,為其鏈接社會資源,重建朋輩網絡。
(四)對家庭層面的不足,缺乏家庭系統的介入。
篇7
關鍵詞: 心理主題班會 大學生心理健康 有效機制
班級是學校向學生實施教育與管理活動的基本組成單位,和諧班集體對青年大學生發揮著和諧育人的作用,心理主題班會已成為不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臺。它和其他班會有本質的區別:一是性質不同。心理主題班會的性質是傳播知識、美化心靈、健全人格,其他班會則有不同的性質;二是班會形式不同。心理主題班會以班會全體成員參與為主,共同體驗、分享、提升,其他班會則以個體或少數人參與為主;三是目的不同。心理主題班會以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學生發展為目的,其他班會則具有其他目的。
心理主題班會以全班同學參與為前提,以心理學理論為指導,精心設計主題班會的主題,將心理輔導的技術方法貫穿于主題班會的活動過程中,有針對性地解決或預防同學中常見的心理問題、心理困惑,或提升有關心理素質,如人際關系、自信心、戀愛、學業、就業、挫折、情緒調節等。
以南昌大學為例,據不完全統計:自2007年5月至2012年6月,全校各個班級共開展心理主題班會321場,本文從理論的視野和實踐的視角進行分析,探討創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機制。
一、心理主題班會“四位一體”的組織分工形式
“四位一體”的組織分工形式采取校心理咨詢機構提供業務指導,校院兩級心理發展部負責組織與后勤,各樓棟心理輔導室提供專業技術支持,朋輩心理輔導員做好協助工作,立足各自實際,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共同實現目標的工作合力。“四位一體”的組織分工形式,“全面覆蓋,深入滲透”,提高了班級心理主題班會實施的有效性。具體分工形式如下:
1.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提供專業的業務指導,中心專職教師進行督導,內容包括:打破傳統的等學生上門咨詢的局面,主動深入學生公寓開設13個學生樓棟心理輔導室,培訓和發展朋輩心理輔導員隊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校級文件的形式在校院兩級學生會成立大學生心理發展部,每個班委中均設立班級心理發展委員,對班級心理委員進行培訓及管理。
2.校院兩級學生會成立的心理發展部,負責心理主題班會的組織與后勤方面的準備工作,如心理調研、主題挑選、會前的宣傳與動員、道具的準備、場地的選擇、人員的通知、后期的宣傳報道等。
3.各學院成立樓棟心理輔導室,負責提供專業技術支持,如詳細的心理主題班會設計方案、督促和檢查活動準備情況、主持心理主題班會、系統培訓心理主題班會的領導者等。
4.朋輩心理輔導員,做好協助工作,如深入班級協助各班委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在心理主題班會上扮演示范小組,協助領導做好其他各項工作等。
二、心理主題班會的開展流程
心理主題班會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要素,如活動主題、活動目的、活動地點、活動時間、參與人員、活動流程、活動紀實、參與者、觀察者與班主任輔導員的感想等,決定了心理主題班會的開展流程。如下圖所示:
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開展流程圖
三、高校心理主題班會的主題選擇與內容安排
發展心理學認為,在青年期,隨著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及獨立性的逐漸增強和社會性的不斷強化,他們開始尋求比較穩定的同伴關系,也就形成了同伴團體。正常的同伴交往不僅可以滿足大學生集體歸屬感的心理需要,還對他們人格的完善和社會性的發展有重大意義。但是,由于大學生閱歷較淺,社會經驗相對不足,獨立生活能力不強,對自己缺乏正確而全面的認識,而且很敏感,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和心理困惑。由于各年級學生心理發展階段不同和心理素質存在差異,因此針對學生的不同需求,貼近學生實際生活選題,分年級召開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適應不同年級學生群體的心理需要。
低年級:幫助新生適應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完成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化,重新定位,探索新方法,融入到新集體當中;中年級:幫助學生形成恰當的成就動機,具備人際交往的技能,確立健康的愛情觀,形成健全的人格,促進自身的完善和發展;高年級:開展挫折教育,社會適應性教育和職業心理素質教育,幫助他們進行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心理主題班會貫穿了學生在校生活的全過程,契合學生成長的每一個環節。不同年級心理班會精選見下表:
表不同年級心理主題班會精選
四、高校心理主題班會的形式設計
心理班會的主題豐富,幾乎涵蓋大學生活的方方面面。心理主題班會無需固定模式,可以采用多種形式開展,融合趣味性和啟發性,以發展心理為主線,以學生為真正的主體,老師只起指導作用,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熱情,做到“潤物細無聲”,培養學生的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心理品質,使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更好地自我探索,體驗自我與環境的互動關系,改造和重新建構自己的內心世界,完善人格發展。具體形式設計可參考:個人主題發言、經典案例討論、班級心理沙龍、心理電影聯播與點評、心理素質拓展、團體心理活動、心理游戲、心理情景劇、心靈故事、心理主題辯論賽、閱讀療法、心理DV展示,等等。
五、心理主題班會的教育功效
為了檢驗心理主題班會開展的教育功效,本文對南昌大學近一個學期來舉行過心理主題班會的班級進行了隨機調查研究,調查人群分為三類:帶領者、參與同學和班級輔導員。作為心理主題班會的設計與實施者,一名帶領者在活動感悟中說:“通過此次心理主題活動使該班男女生之間的關系較為融洽,活動效果很不錯。同時也給了我很多啟示。作為一個領導者,要把一個群體融合,而且自己也加入這個群體,那是多么不易,任何時候都要依靠你的團隊,他們有解決問題的本領,會給你啟發。”其中一位參與的同學說:“我們才大一,大學四年,還有三年半的時間要在一起共同學習,共同生活,班級就是一條船,我們現在就處在同一條船上,只有同舟共濟才能駛過一片大海,而且,只要同心協力,無論有多大的風暴來臨,我相信我們都能成功地把船開往目的地。”一位輔導員說:“這個班的同學在一起有一年半的時間了,但在一起交流的時間不多。尤其是男生和女生之間還相當陌生,在‘我的青春,我做主’班會之前,有些男生女生之間甚至是第一次說話。但通過這次活動,同學們之間親密了很多,這也給他們分班之前留下了難忘的回憶。活動剛開始的時候,有些同學的參與熱情不高,個別甚至拒絕參與到心理游戲中來,但通過帶領者及助手的引導,調動起了大家的積極性,不僅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而且能夠主動與大家分享在游戲中的心得,在活動結束的時候還意猶未盡。此次活動,幫助同學們認識自己,提高了人際交往的技巧,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
心理主題班會形式吸引人,主題貼近學生實際,很受學生歡迎。在活動中,同學坦誠交流,深入思考,增強了心理輔導的實際效果。就其本身開展的意義而言,從班級成員角度來說,它傳播了心理知識,提高了學生的心理能力,健全了學生的人格,解決了學生的心理困惑,對實現自我認知、自我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從帶領者角度來說,通過體驗式參與,提高了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升華了所學專業知識;從輔導員角度來說,通過心理主題班會,融洽了班級凝聚力,更有利于班級管理;從班級甚至全校角度來說,它搭建了心理溝通平臺,暢通了心理咨詢渠道,濃厚了心理文化氛圍,打造了班級教育品牌,形成了濃厚的學風、優良的班風,為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向前.論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級管理中的滲透.教學與管理,2011(10):73-74.
篇8
美國咨詢心理協會前主席Loretta Bradley對“影響心理咨詢效果的四大因素”進行研究,得到這樣一個結論:咨詢中所起的作用分別為咨訪關系40%、支持系統30%、改變愿望15%、咨詢技巧15%。也就是說,如果咨訪關系和支持系統能夠很好地建立起來,那么咨詢已經成功了70%。因此,如何更好地建立咨詢關系、構建來訪者的支持系統,是一個值得思考、探索和研究的課題。
一、案例簡介
(一)背景資料
來訪者是一名職一年級新生,新學期開學將近兩個月,心理委員觀察到其平時總是獨來獨往,在宿舍與教室都不怎么和大家接觸。即使有人主動接近,她也表現得很冷漠,很不好相處。久而久之,大家都不太喜歡她,她也越來越孤僻,心理委員曾發現她一個人偷偷哭泣。在心理委員的主動介入和陪同下,來訪者前來咨詢。
(二)來訪者主訴
我今年15歲,家在鄭州市郊區,第一次離家住校。來到這里已經快兩個月了,可是班上的同學我都不怎么認識,也沒有幾個好朋友,在宿舍還有幾個室友比較合得來。但我總是擔心她們對我有意見,有看法,所以就盡量不和她們說話。別人覺得我很孤僻、不好相處,我也不喜歡自己這樣,可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我總是面無表情,有時候會很容易發脾氣,這樣她們更不喜歡我了。當看到同學們在一起說說笑笑的時候,我就會感覺自己很多余,想融入他們但又不知道該怎么開口,不知道說些什么。我覺得這樣很累,很壓抑,很痛苦,希望老師能夠幫幫我。
(三)問題分析
顯而易見,該同學遇到了新環境人際適應問題,伴隨煩躁、低落、孤單等情緒問題,但其核心問題是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過低,表現為交往中總是“擔心別人對我有意見,有看法”,而她自己也認識到這樣不好,但不知道問題所在,更不知道如何改變。因此,如果想從根本上改善其人際交往問題,一定要先改變其自我認知。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如果能夠給來訪者建立一個朋輩支持系統,讓她從朋輩支持系統中獲得更多客觀的積極評價,從而全面了解自己,自我肯定,則能從根本上增加其人際交往的心向和動力。因此,在征得來訪者及其室友同意的情況下,開展了一次別樣的心理咨詢。
二、朋輩支持系統構建在咨詢案例中的嘗試
(一)朋輩支持系統構建
剛入校不久,來訪者只和宿舍的人關系不錯,且與其交往不存在焦慮感,所以我向她提出了讓心理委員和室友共同參與咨詢的想法,一是為了更好地了解來訪者平時在班上的人際交往情況,二是給來訪者建立一個朋輩支持系統,讓來訪者可以在這個系統中及時得到反饋、求證自己心中的“疑問”,來訪者欣然同意。與此同時,我也向其室友說明情況并征得同意。
(二)規則制定和團體承諾
朋輩支持系統構建之后,要制定團體規則,這一點非常重要。
首先是保密原則。要求支持系統作出保密的承諾并在保密協議書上簽名,其目的是不給來訪者造成心理壓力。
其次是真誠原則。對于來訪者,要真誠地敞開心扉,這樣才能給支持系統提供幫助的機會;對于支持系統,要真誠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反饋自己的感受,也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來訪者的成長。
最后是助人原則。在互動過程中,朋輩支持系統應本著助人的原則,對于來訪者的所做所想,不評價、不指責,但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暢所欲言地發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三)自我暴露與支持系統反饋
這一環節是咨詢的真正階段,我先讓來訪者陳述自己的主要問題,同時向支持系統明確今天的主要任務,即幫助來訪者解決“總是感覺別人對自己有看法、有意見”的人際困擾。
緊接著,我讓支持系統對來訪者平時在班上的人際交往情況進行反饋,她們不約而同地提到來訪者“幾乎從不主動和別人說話”“愛生氣,別人不敢接近”,讓來訪者意識到交往問題很大部分原因在于自己,鼓勵來訪者進行自我暴露。
在心理老師的不斷鼓勵下,來訪者終于說出了她內心隱藏的一件往事,也正是她目前問題的癥結所在。原來在初中時,來訪者唯一信賴的好朋友拉著其和別人打群架,其本意是前去制止,結果有人告發,被班主任逮個正著,來訪者竟成了主謀,成了替罪羊,被班主任罰站在教室外面整整兩個星期。所謂的好朋友沒有任何的表示,來訪者百口莫辯,百般委屈卻選擇了忍氣吞聲。這件事當時在學校非常轟動,全校的人都在背后議論來訪者,添油加醋,說什么的都有,對其傷害特別大。她覺得自己沒臉見人了,從此再也不敢和別人說話。
(四)系統反饋
原來,在來訪者心里有一個錯誤認知:“我不是一個好女孩兒。”于是,我讓支持系統說出她們對來訪者的看法,大家對其給予了極大的肯定,都說她“很善良”“講義氣”“夠朋友”,并表示“愿意和這樣的人交朋友”。“你并沒有做錯什么,不需要為別人的錯誤買單。”“只能說你交錯了朋友,以后擦亮眼睛就是了。”自我暴露給了來訪者一個宣泄和傾訴的機會,長時間壓抑的情緒得以釋放。支持系統的及時反饋,讓其直接真實地聆聽了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從而消除了“別人都議論我”“我不是一個好女孩兒”的錯誤認知,這為其以后正常的人際交往奠定了基礎。
其實,在來訪者的傾訴中我發現,來訪者之所以出現現在的問題,很大程度和她的性格以及處理問題的方式有關。接下來,我又進行角色轉換,讓支持系統逐個把自己當成來訪者,談談她們對這件事的處理方式和心理感受,大家表示:“如果我沒有錯,我一定不會認,哪怕開除我。”“老師誤會了我,我會主動找老師說明情況,必要時請家長和同學幫忙。”“我沒有錯,憑什么讓我站外面,我一分鐘都不會站,大不了轉學!”“主動去找那個朋友,讓她出面來幫自己澄清。”“直接去找校長,誰的錯誤誰來承擔。”“誰愛怎么說怎么說,反正嘴長在別人臉上,自己又沒做錯,才不用去管呢!”大家不同的觀點,讓來訪者認識到自己處理問題時的“不辯解、回避、無原則的忍讓”等錯誤,對以后來訪者處理類似問題提供了借鑒和參考,朋輩的應對方式對來訪者的成長有很大的引導和啟發。
(五)感悟與成長
最后這一環節,我讓來訪者談自己的感受,來訪者表示:“感謝老師給自己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讓自己憋了這么長時間的心里話終于說了出來;感謝自己的室友,她們在聽了我的事情之后并沒有說我什么,而是更加喜歡我,支持我。看來自己是多心了,以后會嘗試與更多的同學交往。另外,她們處理問題的方式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和思考,我想以后如果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我一定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忍讓,委屈自己。”
最后,我讓支持系統把來訪者緊緊地抱在中間,讓來訪者再次感受支持與愛的力量。來訪者特別感動,大家哭成一團。淚水背后,我看到的是來訪者真正的放松和發自內心的微笑。
在之后對來訪者的回訪以及班主任的反饋中,了解到咨詢之后來訪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始能夠主動和同學交流,顧慮和擔心少了,微笑多了,認識的人也多了,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三、朋輩支持系統構建的反思與總結
(一)朋輩支持系統構建能夠有效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
諸多研究表明,社會支持對青少年的心理發展有顯著的影響。無論是主要效應模型,還是緩沖作用模型,都強調了社會支持的積極作用,認為其能夠緩解個體因為無力獨立解決困難而產生的焦慮或無助感,通過日常生活或學習中個體對外界支持擁有的充分信心促進個體積極地適應社會和自我發展。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多數學生不擅長利用社會支持來解決問題。首先是因為青春期的學生內心的隱秘性,他們不希望自己的秘密被別人知道;其次是缺乏利用社會支持的意識和習慣,不知道該怎樣開口尋求幫助。有效的青少年社會支持系統是以學校心理輔導機構或心理輔導教師為中心,依托輔導教師的專業能力,將受助青少年的支持資源整合起來,并在輔導教師的指導下運用各自的資源優勢給予受助青少年以有效幫助。
對于在校學生來說,朋友及宿舍成員是其很好的支持系統。心理教師可以通過朋輩支持系統給來訪者構建一個良好的幫扶平臺,充分調動和利用支持系統的力量,發揮其在解決來訪者心理問題、促進來訪者成長方面的積極作用。
(二)朋輩支持系統有效的原因分析
從本次咨詢案例研究效果來看,在咨詢中構建朋輩支持系統能夠有效地解決人際問題。
第一,支持系統和來訪者之間更容易建立信任、安全的關系,有助于打開來訪者的心扉;支持系統的傾聽和陪伴,促進了來訪者的自我暴露,傾訴本身就是一個情緒疏導的過程。
第二,朋輩支持系統真誠、及時的反饋,讓來訪者更為直觀、有效地體驗到自己的擔心和顧慮是多余,大家對自己是支持的,自己是被理解和被接納的,從而增強了擴大交往的心向和動力。
第三,朋輩支持系統和來訪者處于同樣的年齡階段,他們應對問題的方式對來訪者更有參考和啟發作用,能夠讓來訪者很好地看到自己在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明確合適的處理和應對方式,更有助于來訪者自身的人際成長。
第四,咨詢師作為支持系統中的一員,能夠通過提問有效調動來訪者的求助意愿和支持系統的助人愿望,并重點引導支持系統的正向支持作用,讓來訪者得到及時的反饋和情緒釋放,這也是本次咨詢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三)案例小結
本次咨詢的成功嘗試,讓我對朋輩輔導在學生心理安全防護中的作用有了更大的信心,也對學校心理咨詢有了更多的思考。首先,學校心理咨詢具有其特殊性,在具體開展學校心理咨詢時,可以根據不同的心理問題靈活采用不同的心理咨詢方法;其次,學生的心理問題不是孤立的,對于由家庭及社會所造成的心理問題,可考慮到家庭及社會支持系統的介入;最后,學校心理咨詢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領域,需要心理咨詢老師不斷地提升業務素質,更多地思考、探索和嘗試,從而更好地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
篇9
關鍵詞:朋輩互助;團隊建設;三下鄉
在當今競爭越發激烈的社會當中,年輕人特別是大學生所面對的來自生活、學習以及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而朋輩互助正好是幫助大學生正確緩解壓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難免會遇到困難與阻礙。一個實踐團隊的好壞在很大層次上決定著實踐的成敗,融朋輩互助進團隊內外部建設中,嘗試從心理上更加全面地推動團隊建設。
1.朋輩互助基本內涵及發展
朋輩互助這個概念最初起源于英國的牛津大學。在20世紀初,朋輩輔導工作率先于牛津大學開展。多年來的試驗證明,朋輩輔導在學生心理輔導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而且學生也樂于接受此種互助模式。所謂的“朋輩”,簡單地說就是年紀和輩分相近的人,他們可以是同學、朋友,或者是生活環境或思想背景差不多的群體。朋輩之間可以是熟悉的朋友,也可能是互不認識的陌生人,正是因為彼此之間有著相似的境遇、思想,更容易互相理解和溝通,從而紓解心中的各種壓力。
朋輩輔導主要針對兩個方面,一是情感的支持,對輔導對象進行情感的安慰以及引領;另一方面是對輔導對象進行學業以及生活上的輔導。有別于傳統的心理咨詢,朋輩輔導不必拘泥于面對面的講授,形式多種多樣,比如可通過互聯網或者移動電話等工具來進行聆聽和撫慰。最重要的是,朋輩互助活動對于活動雙方有互相促進、互相幫助的效果。雙方在參與活動的同時各自都能獲得心靈的釋放以及自我的提升。
近年來,由朋輩互助理念催生出來的活動多種多樣,例如,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小天使”關愛兒童活動等。三下鄉通過派遣大學生到社會基層學校對中小學生進行授課,對科學、衛生、文化的知識進行傳播,不僅豐富了偏遠地區學生的知識,而且提高了大學生的實踐能力。三下鄉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顯著的效果,是因為大學生這個群體在活動中扮演了朋輩的角色。如前文所述,大學生作為過來人,與活動中的中小學生有著相似的成長背景和心理歷程,相比起普通的老師,大學生更加清楚了解中小學生的心理活動,并且能針對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和成長問題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解答。大學生與其授課的中小學生之間所形成的不僅是一種師生關系,更是一種朋友關系,這種親密的關系使得中小學生對于傳統老師這個角色的心理防備下降,從而更加容易打開心扉。朋輩互助活動對于參與活動的雙方來說是互惠互利的。參與三下鄉暑期實踐活動的大學生不僅能夠提高自身的社會實踐能力,而且也豐富了自身的社會經驗,為將來踏足社會作鋪墊。此外,接受輔導的中小學生在豐富了學業知識的同時,也收獲了關于人生道路上困惑的指導。顯然,這就形成了一個雙贏的局面。
2.朋輩互助在大學生團隊建設中的應用
大學生在整個大學階段無疑會加入許多團隊,例如,比賽團隊、學習團隊、興趣團隊、其他社團等。團隊往往會出現隊員之間因為意見分歧而產生矛盾、隊伍對實際把握不準導致活動失敗、工作效率不高導致工作質量差等問題。而對于這種問題,運用朋輩理論能夠很好地解決,同齡人之間相似點多,隔閡少,觀念相近,他們就很容易走到一塊,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奮斗。團隊隊長應該及時調研學生的真實需求,針對需求尋求朋輩教育、朋輩輔導;朋輩隊伍課前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包括朋輩知識、應急、督導等;除了個體咨詢,建議還可以小組形式進行;做好檔案記 錄。多組織團隊主題學習、朋輩活動(成長輔導、競賽、分享會等)。這樣能營造良好、和諧的團隊氛圍,增強團隊凝聚力、幫助更好地進行團隊建設。
在朋輩互助活動――如三下鄉的過程中,大學生能夠從輔導互助的過程中不斷反省自我,從而實現自我教育與管理。在三下鄉活動中,大學生的角色發生了扭轉性的變化,由原來學生的身份轉變為老師,這個變化使得大學生對于自身的要求更加嚴格,本著“為人師表”的精神,大學生在朋輩互助過程中會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并且會產生一種提升自我的主動需求。這種提升自我的需求使得大學生變被動為主動,主動去獲取知識,豐富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精神文化修養,對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另外,大學生在進行朋輩互助的同時,也能從互助對象的經歷中獲取寶貴的人生經驗,避免以后再犯同類的錯誤。
具體而言,三下鄉前,隊長一定要對自己隊伍和服務對象有深入的了解,方便統籌活動策劃與進行,應合理地、民主地處理隊員間的意見,同時根據隊伍情況,掌握如何提高隊員積極性的方法。此外,還需要主動觀察隊員情緒變化,關注隊員間是否有矛盾,減少團隊摩擦。在三下鄉或者其他朋輩互助活動開展前期,為了更好地進行團隊建設、更好地開展各項工作,在隊員篩選初期,應以責任心、團隊意識、奉獻精神為最基本的要求,還需留意理性、待人真誠、平易近人且善解人意等品質,這樣的隊員有助于隊員間和隊員與服務對象間朋輩輔導的開展。在三下鄉或者其他朋輩互助活動開展前期,對隊員嚴格要求,結合學校要求和學校實際,進行適當的心理、工作的培訓是非常有必要的。團隊的服務原則、目標和宗旨,需要在培訓中強化。一方面,通過培訓找到自己擅長的助人方式后,才能更好地在互助的過程中助人也助己。另一方面,一個團隊活動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在朋輩理論的指導下,隊員間對課程安排、試講開展等重要義教工作進行要溝通交流,達到朋輩互助合作的目的。
隊員是團隊的基本組成要素,只有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幫助團隊,而做好工作需從主動地了解工作開始,不能總是依靠組長或隊長下達任務要求,這樣的被動最終可能導致任務完成得一塌糊涂。團隊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團隊建設的成效,同時也是團隊建設的重要部分,這需要每個隊員共同努力。培養和諧、良好的團隊氛圍,樹立共同目標并為之奮斗,是增強團隊凝聚力,幫助更好地進行團隊建設的重要途徑。隊員在與服務對象溝通與交流的過程中,除了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問題,還可以適當地分享自己的生活,在拉近與他們的距離的同時,幫助其解決生活上的困惑。更重要的是,要根據輔導對象的實際情況和需要,進行有針對性朋輩輔導。三下鄉團隊不應只是任務式地完成工作,義教工作固然十分重要,但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也非常重要。學生也希望三下鄉能帶給他們新的知識和感悟,滿足他們一定的精神需求。隊員間和隊員與學生間朋輩輔導的方式是多樣化的,在三下鄉的過程中,隊員間和隊員與學生間的朋輩輔導分別主要以面對面討論工作上的問題和與學生面對面探討學習問題為主。此外,朋輩輔導也可以借助時下的流行聊天平臺,像QQ和微信,使得朋輩輔導的方式更加靈活多樣。有條件的需要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意向對學生采取一對一的輔導模式,能更加集中精力和有針對性地提高輔導水平。
3.朋輩互助在大學生團隊建設中的作用
具體到朋輩互助對促進大學生團隊建設的作用,則通過分析在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所做的問卷調查,從隊長、隊員、隊伍參與者三個不同的角度進行探索,由此彰顯朋輩互助活動在團隊建設中的先進性和重要性。
對于第一份問卷,其調查對象是三下鄉隊伍的隊長,所以問卷從一個管理者的角度去進行問題的設置,一方面能夠更好地貼近身為隊長的思維角度,另一方面,也能為更好地為將來三下鄉團隊的設置和建設提供可行建議。
問卷主要分為這幾個部分:①團隊的內部建設和維護;②團隊的辦事效 率;③團隊的凝聚力;④團隊內部成員的收獲與增值。第一部分,通過調查隊長對團隊成員的素質要求以及如何處理隊員之間的關系,可以充分體現出每一個隊長對團隊內部建設的做法和心得,當調查樣本足夠多時,我們便能從中得出一些寶貴的團隊內部建設的主流觀點,為將來的朋輩培訓隊伍建設提供幫助。第二部分,通過對團隊辦事效率的調查,我們能客觀合理地找出各種影響團隊辦事效率的原因,從而有效做出針對性的措施,提高團隊的效率,進而提升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第三部分,朋輩互助活動強調的正是“互助”二字,意味著我們非常看重“凝聚力”,問卷通過對團隊凝聚力的調查,提供了可行地提高隊員實踐積極性的方法,總結了有效地解決團隊矛盾的方法,得到了許多增強團隊凝聚力的措施,這些都能為我們日后的朋輩互助活動服務。提高互助的作用,從提高凝聚力開始。第四部分,這也是我們做很多事情的最終目的,便是實現自我增值。朋輩活動,互助可以說是一種形式,最終的目的也是為了使參加的人得到自身價值的增值。通過問卷,隊長可以進行前后對比,得出增值的種種跡象。通過總結隊長們的看法,我們可以得出從哪些角度去進行對比,也為我們提供了借鑒,在日后的朋輩互動中,我們便可以讓成員從這些角度感受自己的增值。
對于第二份問卷,它的調查對象是三下鄉隊員。所以問卷更多的是從一個參與者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參與者有時候看問題能比管理者看得更加細致,管理者注重大局,有時候很容易忽略一些細節問題,而關注參與者的建議,同樣能更好地為團隊建設做出服務,朋輩互助活動亦如此,關注參與者的個人體驗,能更好地對活動進行改進。
本調查問卷可以分為三個部分,①隊伍的內部建設。同樣,這里的調查也很注重團隊內部建設的探究,分別從隊員素質、成果產生以及隊員分工三個角度綜合分析團隊的內部建設。通過該調查,同樣可以為朋輩互助活動的隊伍建設提供寶貴意見。②隊伍角色的清晰度。作為參與者,你必須清楚在團隊中,自己的工作是什么。同樣,在團隊互助活動中,你需要清楚在互助關系中,你扮演什么角色,你能獲得什么,你能帶給別人什么。但是,不是所有人一開始便能清楚自己的角色,這時候便需要找原因了。通過這份調查,我們能科學客觀地找出成員定位不明確的主要原因,為日后開展相關的朋輩活動提供指導,幫助那些定位不清晰的參與者盡快走出困境,更有效地從互助活動中受益。③團隊的凝聚力。上一份問卷是從管理者的角度考慮這個問題,該份問卷便從參與者的角度考慮。從不同角度考慮同一個問題,往往能找到更全面的解決方法。通過參與者的體驗,我們能更好地對活動進行改進,進而提高參與者的熱情,使活動更加有意義。朋輩互助活動也如此,通過這次的調查,我們能清楚在活動過程中,如何提高參與者的參與度,進而應用在朋輩活動中,讓朋輩活動更加深入人心。
篇10
【關鍵詞】大學生;負性情緒;團體輔導
負性情緒是具有負性效價的情緒,反映個體主觀的緊張和不愉快體驗包含一系列令人厭惡的情緒體驗,如憤怒、厭惡、內疚。國外學者的眾多研究表明負性情緒對人的心理健康有重大影響,會使人產生不愉快的體驗,出現心理健康問題。20世紀50年代埃利斯創立“合理情緒療法”用于負性情緒的治療和處理,1988年華森等人編制了正性負性情緒量表(PANAS),是情緒研究領域應用最廣泛的量表[1]。情緒心理學家艾克曼和弗里森認為人的情緒主要為:憤怒、快樂、恐懼、驚奇、厭惡、悲傷。團體心理輔導起源于歐美,1905年普萊特將團體心理輔導應用于臨床,1919年拉扎爾運用團體心理輔導治療精神病,1925年莫雷諾創立心理劇,團體心理輔導進一步發展,二戰后團體心理輔導在歐美的開展更加廣泛[2]。
團體心理輔導英文名為group counseling,翻譯為團體咨詢、團體輔導,是指運用團體動力學的知識和技能,由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學領導者,通過專業的技巧和方法,協同團體成員獲得有關的信息,以建立正確的認知觀念與健康的態度和行為的專業工作。團體心理輔導的心理學理論有人際溝通理論、社會學習理論、團體動力學理論,人際溝通理論中申農和韋弗提出了溝通過程模式,拉斯韋爾提出“五W模式”[3],指出了團體心理輔導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語言和非語言交流,并實現思想、情感的互動。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指出了個體與團體的交互作用以及個體的學習和模仿。團體動力學中勒溫的“場論”指出在動力場的作用下人的行為和心理會發生變化,團體的氣氛會對個體產生重大影響[4]。
團體輔導在處理大學生時情緒問題時,充分為大學生提供了心理支持和社會人際關注,在大學生心理健康建設中的應用日益廣泛。下面根據真實的團體輔導案例進行分析探討。
1 背景資料
1.1 人口學資料
張某,女,22歲,漢族,獨生子女,大學三年級,心理學專業。五官端正,體態端正,身高165,無重大疾病史。父母均為工薪階層,家庭經濟狀況良好,無家族精神病史。
1.2 成長史
張某性格內向,不太喜歡和人交流,自小與父母生活在一起,自小學至高中學習成績良好。大學就讀的學校離家比較遠,與父母分開在不同的城市。進入大學后與同學朋友相處較好,與同宿舍的女生也能和睦相處,但是父母對其學業關注過多,讓她感覺煩惱。大一以來都能夠認真學習,大三開始出現心情低落狀況。
1.3 精神狀態
情緒稍有低落,輕微緊張、淡漠,注意力良好,神智清楚,定向力良好,無強迫觀念,自知力正常。
2 主訴和個人陳述
2.1 主訴
自己感覺內疚、有時會感覺悲傷,會無緣無故的心情低落。不好的情緒會影響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不愿意和同學交流,內心感覺非常痛苦。
2.2 個人陳述
進入大三后,感覺壓力非常大,不知道以后該去干什么,為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父母給自己的壓力很大,以前會打電話和父母說自己的學習情況和學校的生活狀況,大三開始就不愿意和父母談論這些問題。但是父母會經常打電話詢問自己的學習情況。前幾個月,父母因為工作的問題吵架,自己節假日回家,父母也依然吵個不停,感覺在家待著也十分壓抑。回到學校后,不想去教室上課,有時候就一個人待在宿舍,躺在床上,從早晨一直到晚上。班級的活動也不想去參加,宿舍的室友問到自己,就說自己心情不好。自己知道要改變這種不好的狀態,但是不知道該怎么辦,不希望父母吵架,想為父母盡一些力,但是感覺沒什么可以做的。對于未來也很迷茫,不知道畢業后可以做什么工作。
3 評估與診斷
3.1 咨詢師的觀察
咨詢師觀察發現,此學生在交流時,情感稍微顯得淡漠,注意力能夠集中,但是神情低落,言語交談中流露出彷徨和迷茫的話語。自知力良好,主觀上希望改善自己的狀況。
3.2 評估和診斷
正性負性情緒量表(PANAS)顯示厭惡、傷感、內疚、憤怒、悲傷得分都異常偏高。SCL-90量表測驗顯示飲食睡眠、人際關系、抑郁指數都存在偏高的狀況,智力測驗得分屬于正常。
根據臨床分析,該學生的狀況持續存在有三個月,依據其行為和狀態分析,從病程和癥狀、嚴重標準,可以排除其有心理障礙。該學生的問題屬于一般負性情緒問題。癥狀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悲觀的想法;
(2)飲食和睡眠問題;
(3)情緒低落;
(4)內疚感強烈。
4 團體輔導的目標
4.1 具體目標和近期的目標
(1)改善其悲觀和內疚情緒;
(2)幫助其完善自我;
(3)提升其自信心,良好應對學業壓力;
(4)改善負性情緒。
4.2 長期目標
(1)正確認識自己的負性情緒;
(2)學會自我調整;
(3)提升應對負性情緒的能力。
5 輔導方案
針對其負性情緒,通過正性負性情緒量表(PANAS)和SCL-90量表進行篩選,選取同樣存在學業壓力問題、被負性情緒困擾的學生進行輔導。團體輔導以小團體的形式進行,由專業的心理咨詢師作為團體的領導者。該學生的心理問題是由于學業壓力和家庭問題引起,在團體中的其他學生也有相似的問題,屬于一般的大學生心理問題。在團體心理輔導中,通過團體成員間的交流和互動,可以讓他們自己去尋找方法解決問題,團體成員間的互助和支持也更有利于他們的自我成長。團體活動以討論、游戲、交往行為訓練和角色扮演與體驗為主,每次團體輔導后均布置家庭作業,幫助成員分析輔導效果和認識自我,根據成員的反饋及時對團體輔導進行調整。
5.1 團體組建
團體名稱:認識自我 互助成長(戰勝負性情緒)
團體目標:認識自我的負性情緒,尋找問題的原因,通過團體的活動提升自己情緒調控能力。
團體性質:封閉式、發展性團體
團體成員:大三學生共39人,分為兩組
時間:每周五上午9:00-11:00
次數:共九周,每周一次
領導者: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地點:心理學團體輔導室
6 團體輔導過程
第一周
主題:與你相聚
目標:團體成員相互認識和簡單的了解,接納團體的其他成員,初步了解團體輔導的性質和活動方式,團體活動以游戲和成員交流為主。
活動材料:背景音樂,彩色紙片,速寫筆。
活動內容:松鼠和大樹,大風吹,照鏡子。創建小組,讓成員們互相了解,認識彼此,培養合作的默契,每一個小活動結束后,輔導老師進行講解,帶領學生逐步進入正式的團體輔導活動中。活動中間安排休息時間,每次活動在45分鐘左右。活動開始前進行充分的準備工作,咨詢師和同學進行溝通交流,避免學生出現緊張、焦慮情緒,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
家庭作業:記錄自己的感受,談一談自己對團體心理輔導的認識和對下一次活動的期待。
第二周
主題:他人與自我
目標:了解自我,認識他人,悅納自我關愛他人。
活動材料:便利貼,速寫筆,素描紙,鉛筆。
活動內容:小畫家,在素描紙上畫出團體中的某位成員,畫完后進行解釋,被畫者談一談自己的感受,接著團體所有成員進行總結,發表感想。找優點,利用便利貼,寫下其他成員的優點,評選優點最多的人。活動結束后,分享感受。
家庭作業:總結自己的優點,陳述自己的活動感想。
第三周
主題:認識壓力
目標:幫助成員發現自己的壓力來源,認識壓力的兩面性。
活動材料:放松音樂,速寫筆,彩色紙片。
活動內容:壓力分析師,放松訓練。成員扮演壓力分析師,幫助其他成員發現壓力,提出意見和解決辦法。接著進行放松訓練,幫助學生進行自我放松。
家庭作業:列出自己的壓力清單,設計解決壓力的方案。
第四周
主題:自我調控
目標:幫助成員學會自我調控,進行行為管理。
活動材料:木椅,彩色紙,速寫筆。
活動內容:運送木椅,你說我做。主要是行為訓練,在其他成員的指導下進行行為活動,完成領導者給出的任務。通過行為感受他人的想法,在訓練中進行自我調控訓練。成員分享自己的經驗,發表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家庭作業:制定自己的行為訓練計劃。
第五周
主題:管理自己的情緒
目標:促進學生認識負性情緒,學會調整自己的不良情緒。
活動材料:彩色紙,速寫筆。
活動內容:情緒表演。成員自己設計情景,編寫情景劇本,由小組成員進行情景劇表演,觀眾進行點評,演員在結束后進行分享[5]。針對情景劇中的情緒問題,全體成員進行討論,尋找解決方法,領導者總結分析,闡述負性情緒的影響,幫助學生認識負性情緒。情景劇再現,調控負性情緒。
家庭作業:制定自己的情緒調控計劃。
第六周
主題:家庭角色認知
目標:促進學生對家庭成員進行認識,理解家庭不同成員的角色感受。
活動材料:木椅,速寫筆,彩色紙片。
活動內容:家庭情景扮演。利用木椅進行家庭成員的位置排列,接著讓成員們扮演不同的家庭成員,讓成員們揣摩不同角色的行為和情感,加深對家庭中各個成員的理解,幫助他們更好的處理家庭問題,與家人和睦相處。
家庭作業:家庭日記,記錄自己和家人的令人難忘的事情,分析自我。
第七周
主題:圓桌會議
目標:幫助同學們更好的去理解他人,站在不同的立場思考問題。
活動材料:圓桌,速寫筆,便利貼。
活動內容:設置學習壓力情景和矛盾情景,成員選擇不同人物進行發言,可以從父母、老師、學生的角度發表觀點,活動中領導者做好記錄,活動結束進行總結分析。
家庭作業:分析自我出現負性情緒的原因,嘗試列出解決辦法。
第八周
主題:關注我的朋友
目標:加深團體成員之間的友誼,人際關系的維系。
活動材料:報刊,剪刀,膠水,水彩筆,便利貼。
活動內容:制作小禮物送給團體里的成員,寫下祝福的話語。送出禮物后,談一談自己的感想,收到禮物也分享感受。領導者總結。
家庭作業:成長日記。
第九周
主題:團體的分離
目標:處理分離焦慮。主要是全體成員分享自己的感受,促使成員適應分離情境。
7 團體活動效果評估
7.1 團體成員評估
張某現在情緒狀態良好,看待事物更加積極向上,能夠輕松應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愿意和同學們交流了。
7.2 咨詢師評估
在團體心理輔導之后,追蹤訪問發現:情緒的自我調控能力提高,生活適應良好,社會活動增加,人際交往良好,正性負性情緒量表(PANAS)分數減低。
7.3 學生個人自我評估
我感覺現在比以前樂觀多了,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情緒問題,學會了自我調控,能主動和同學交流,積極融入群體活動。
【參考文獻】
[1]宋大力,袁紅波.團體輔導改善大學生人際關系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實證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11.
[2]王小鳳,劉捷.團體輔導在解決寢室人際沖突中的運用[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
[3]梅思佳,陳慶健,金偉瓊.朋輩團體輔導對寢室和諧人際關系建設的作用[J].醫學與社會,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