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畢業論文答辯范文
時間:2023-04-12 12:41: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碩士畢業論文答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碩士生畢業論文 答辯,作為導師對學生畢業前的最后一次集體指導,已經成為慣例。上周六,實驗室對10位即將畢業的碩士生進行了全天時間的 答辯,按正式答辯的順序和時間要求進行。由于受平時學術交流,進展匯報強調細節交流的影響,大部分同學不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匯報內容。 答辯的結果令我滿意的很少。總結起來,存在的共性問題如下:
1、選題的重要性和意義闡述不清楚,讓人聽不出研究的價值所在。
2、匯報提綱完全按碩士畢業論文章節構成,沒有進行合理規劃、歸類和整合。匯報提綱(內容)之間,無承前啟后及過渡性語言。
3、對匯報內容不太熟悉,PPT文字描述太多。
4、過于強調細節,如數學公式的推導等,而忽視了介紹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案設計、實驗步驟及結果的測試分析等。
5、匯報總結中,未直截了當地呈現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貢獻。
6、忽視取得的成果展示,如論文、專利、獲獎情況等一帶而過。
7、無致謝。
由于答辯委員會成員,研究方向各異,有偏實驗科學的、有偏硬件設計的、有偏算法和軟件設計的。如果不講究答辯策略,可能會造成“做的好,不如講得好”的結局,從而影響答辯成績。我的建議(15分鐘左右)如下:
1、課題概述(2-3分鐘):闡述為什么要開展這項研究,即立項依據和國內外研究現狀介紹。主要介紹課題來源、研究背景、現狀及存在問題等,從而引出碩士畢業論文研究目的、研究內容及解決的主要問題。——回答“為什么要做?”
2、課題內容(8-10分種):主要突出:1)解決問題的思路和采取的措施;2)實驗結果展示及分析。文字描述多了,會影響講解思路,也會給人不熟悉內容的印象;公式推導多了,這不是答辯老師所感興趣的(感興趣的評委自然會看你的紙質論文)。同時,可能占用了后續展示主要成果的時間,讓評委看不到你最后的“干貨”。——回答“怎么做的?”
3、課題總結(1-2分鐘):1)直接以按序號形式列出所開展的工作;2)創新點與貢獻,即提出了什么方法或理論?解決了什么問題?實現了什么功能?有創新的強調創新,無創新的強調工程應用價值。課題展望或存在問題可一帶而過,如果評委需要追問,后續回答問題時闡述即可。——回答“做到了什么程度?”
4、成果展示:如論文、專利、獲獎等。
篇2
MBA畢業論文主要采用對論文進行評審和答辯的兩種工作,是對學生所撰寫論文的兩種不同的考核方法。前者是對MBA論文進行評審,只是對論文進行單向的、書面的、靜態的考核。而MBA論文答辯,則是對論文進行雙向的、口頭的、動態的考核。MBA論文答辯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審査論文,包括鑒別真偽、考查知識運用能力、深化提髙和增長知識、展現學生自信和口才、評價論文成績等方面,但MBA畢業論文可能更注重他的實用性,所以以實證研究為主,會比較容易過,但也有一部分MBA卻完成不了或完成不好畢業論文。
第一,鑒別真偽(或是否是自己獨立完成的論文)。評價MBA論文首要工作是核查論文的真實性,這是一個最起碼的要求,只有在辨別龐偽的情況下,才能對MBA論文作出準確、科學的評價。所謂真實性問題,也就是畢業論文是否是學生本人的研究和寫作成果,作者有沒有抄襲他人的成果或他人代作的行為,這是畢業論文能否順利通過答辯的一個原則性問題。撰寫MBA畢業論文,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但它不像考試、考査那樣,在老師嚴格監視下完成,而是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完成,難免會有少數不自覺的學生會投機取巧,采取各種手段作弊。也有的是學生并非故意抄襲,往往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文獻哪些可以接受,哪些不可以接受的行為而導致。所以,答辯小組或答辯委員會的教師通過論文答辯鑒別MBA論文真實性的能力就更強些,而且在答辯會上還可以通過提問與答辯來暴露作弊者,從而保證MBA畢業論文的整體質麗。
第二,考查MBA知識運用能力。考査知識就是考査論文作者對論文研究對象所涉及的基本理論和其他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考査MBA論文作者對論題進行研究的理論準備和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通過論文也可以看出學生已掌握知識面的深度和廣度。但是,撰寫畢業論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査學生掌握知識的深廣度,而是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和鍛煉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學生在寫論文中所運用的知識有的已確實掌握,能融會貫通地運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沒有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還有的可能是從別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過來,其基本含義都沒有搞淸楚。在答辯會上,答辯老師把論文中有闡述不清楚、不詳細、不完備、不確切、不完善等提出來,讓作者當場作出回答,從而就可以檢查出作者對所論述的問題是否有深廣的知識越礎、創造性見解和充分扎實的理由。
第三,深化提高和增長知識。就是通過答辯對論文是否貼題(題目是否恰當)、布局篇章是否得當、運用材料是否恰到好處、論點是否準確、論據是否充分、論證是否有力等。一般說來,從學生所提交的論文中,巳能大致反映出各個學生對自己所寫論文的認識程度和論證論題的能力。但由于種種原因,有些問題沒有充分展開、細說,有的可能是限于全局結構不便展開,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開,有的可能是作者認為這個問題不重要或者以為沒有必要展開、詳細說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不下去或者說不淸楚而故意回避了的薄弱環節,有的還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沒有認識到的不足之處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提問和答辯就可以進一步弄淸MBA是由于哪種情況而沒有展開深人分析的,從而了解學生對自己所寫的論文的認識程度、理解深度和當場論證論題的能力。在答辯過程中,答辯小組成員也會就論文中的某些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或者提供有價值的信息。這樣,學生又可以從答辯教師中獲得新的知識。當然‘如果學生的論文有獨創性見解或在答辯中提供最新的新鮮材料,也會使答辯老師得到啟迪。
篇3
81歲的鄭建陽畢業于臺灣大學法律系,是一名定居在馬來西亞的華裔,他做過報館的翻譯員,也做過英文教員……而他最重要身份之一,是做一名學生。2005年,70歲的他報名參加了上海市教委與上海大學合辦的交流項目,成為上海大學傳播學專業的一名高齡留學生。老人“對故土特別向往,他父親原籍福建,所以他特別想拿到國內大學的學位”。鄭建陽的導師鄭涵教授說。
鄭建陽2009年如期提交論文開題報告,后來卻幾次與導師說,希望把結題時間后延。一是覺得自己年紀大了,論文必須做足做好;二是鄭建陽突然中風,行動漸漸不靈活了;三是他還要照顧100多歲的母親。“母親生病期間,我和妹妹照顧她。我就坐在母親床邊,母親的頭枕在我的腿上,我手上拿著小木板,在木板上修改我的論文。盡管辛苦,但是寫論文幫我度過了那段苦難時光。”鄭建陽說。他不會打字,論文修改過程中,他一直是以郵寄的方式把手稿從馬來西亞寄給導師鄭涵,鄭涵再請人把手稿輸入到電腦中。
6月17日下午,鄭建陽飛抵上海。由于中風后遺癥,鄭建陽“從大門到圖書館也就200多米的路程,要兩個人攙扶著他走好久”。但直到答辯前一天,老人還堅持去圖書館查資料。鄭涵形容他的材料已經“堆成山”了,論文前后已改了六稿,他仍嘟囔著“材料會不會有疏漏啊”,當晚還在這本16萬字的論文上勾勾劃劃。
答辯那天,鄭建陽是最后一個上臺的學生,他為自己的拖延向答辯委員會致歉,淚灑現場。答辯過程中,“他每個問題都回答得特別認真,還引經據典地舉例子。”答辯委員會主席杜友君說。經審核,答辯委員會一致同意當場授予鄭建陽碩士學位。
“參加答辯并不是說我就是有學問了,而是可以提供一個學習的機會,繼續深入下去。”老人說。
熱議銳評:很難想象,這樣一位耄耋老人,10多年求學路走過來,需要付出怎樣的努力。或許有人會覺得,老人只是為了“拿到國內大學的學位”,但他的認真與執著,以及對學習成果的重視,早已超越了這個目的。誠如杜教授所言,他是將學習當成了一種生活方式,更有一種對知識的敬畏。這種純粹的追求,才是老人最令人感佩的地方!(南亭)
篇4
關鍵詞: 圖書館學位論文管理再利用
1.學位論文管理和再利用的重要性
1.1學位論文的學術性質和學術價值決定了學位論文管理和再利用的必要性
學位論文通常指博士或碩士研究生為了獲取學位資格,向學校或其它學術機構提交的學術研究論文。它是學位申請者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的科學研究的總結,是具有一定獨創性的一次文獻。論文的選題一般都是結合導師的科研項目,所探討的問題相對專一,對問題的闡述詳細、系統且不乏新穎的學術思想和獨到的見解,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本專業的前沿領域和重要問題。因此,學位論文與普通科研論文相比,具有文獻分析面廣、數據與圖表量大、理論分析充分且深刻、參考文獻大等特點。基于以上原因,學位論文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是進行學術研究等工作必不可少的文獻資源[1][2]。
根據檔案法和有關規定,教育部和國家檔案局制定了《高等學校檔案管理辦法》,已經公布并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高等學校應當對紙質檔案材料和電子檔案材料同步歸檔。其中教學類文件材料的歸檔按原國家教委、國家檔案局的《高等學校教學文件材料歸檔范圍》的相關規定執行。在《高等學校教學文件材料歸檔范圍》中,第十條為優秀的、典型的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及評審意見。第十一條為研究生及碩士、博士學位獲得者的名冊、學位論文及有關審批文件。因此,電子檔案材料的歸檔是必須的。
1.2山西師范大學的快速發展要求學位論文管理和再利用的進一步完善
山西師范大學創建于1958年,前身是晉南師范專科學校,1964年升格為山西師范學院本科院校,1984年更名為山西師范大學,1999年山西省職業師范專科學校和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并入,至今已經走過了50年的風雨歷程。
隨著該校博士點的申請成功,該校已經具備學士、碩士、博士三個層次的學位授予資格,未來還會迎來更好、更快的發展。學生人數的增加,學科的發展必然要求學位論文管理和再利用的進一步完善。
2.校圖書館學位論文的收藏、管理現狀及存在問題
山西師范大學學位論文管理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校逸夫圖書樓310室是博碩論文庫,從中可以獲取紙質版和電子版的碩士論文資料。其中電子版的碩士論文是從1994年至今的,并且大部分為Word格式。而歷年的學士論文資料只能從各學院獲得。
第二,學位論文的Word格式存放不僅占用內存空間大,并且安全性差。
第三,該校要求碩士畢業生在離校前必須將紙質版和電子版的學位論文直接提交給校研究生處存檔。其中電子版的論文資料采用文件夾嵌套形式存放和管理,由于審核力度不夠,因此提交的電子版論文在格式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如很多學生把封面、摘要、正文等分別存放在多個Word文檔中,給電子論文的管理和電子論文的入庫帶來了很多不便。而學士論文的存放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第四,校圖書館自建資源中提供了一個VF開發的博碩論文摘要查詢系統,但它只提供了簡單的論文摘要查詢功能,沒有實現論文全文在線閱讀、論文提交和論文下載等功能,這樣的系統不利于學位論文的再利用。
第五,校圖書館數字化文獻資源中提供CNKI系列數據庫(清華同方),但是CNKI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沒有山西師范大學的論文資料。
第六,碩博論文庫設在逸夫圖書樓,屬于新教學樓,很多學生不了解情況,此閱覽室參閱人員相對較少,因此,本校學位論文的再利用率非常低。
3.加強學位論文管理和再利用的措施和建議
3.1加強對學位論文管理的重視
具體措施如下:
第一,統一學位論文組織形式。在對原規范進行合理的完善和補充后,出臺一份新的、細化的論文組織形式規范文件,并具體落實到各學院。畢業生在論文答辯完成后要提交一份格式正確的學位論文電子版,并且要求相關人員審核電子版格式正確后學生方可畢業離校。
第二,pdf格式的文件占用內存小且安全性好,排版成功后不易被修改。因此,校方應該要求各學院相關人員進行Word格式轉pdf格式的技能學習。經過這樣的嚴格要求,相信一兩年之后的學位論文都將以pdf格式提交,減輕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勞動量。
第三,對論文答辯為優的學士論文進行歸檔。
第四,一些技能性要求比較強的專業,如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以開發軟件系統作為論文的支撐,除提交電子版的學位論文外,還需同步將另外兩份文檔提交。一是將所開發軟件系統打包后提交;其次為一份日志文檔,將系統使用說明做簡要介紹。
第五,圖書館采用一些措施加強宣傳,積極提倡大家利用本校學位論文資源進行學術研究和論文撰寫等工作。
第六,開發一個基于山西師范大學,功能完整的學位論文檢索系統。
3.2基于山西師范大學的學位論文檢索系統
3.2.1開發檢索系統益處
首先,學校本科生在大三階段要選擇畢業論文指導老師和畢業論文題目進行學士論文的設計、開發和撰寫,很多學生在選擇導師和選擇論文題目時存在很多疑惑。開發一個學位論文檢索系統能夠讓他們很快查詢和了解相關導師的研究方向,盡快鎖定自己的論文方向。
其次,碩士研究生在入學后,需要和學院溝通選擇自己的導師并開展科研工作,但是很多人對各導師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內容了解不足,所以檢索系統的開發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最后,檢索系統的開發讓導師的指導作品和學生的學位論文公開化,論文的公開化是一種內在的激勵機制,必然帶來本校學位論文質量的顯著提高。
因此,為了實現該校畢業論文,特別是碩士畢業論文的再利用,設計和開發一個基于山西師范大學,功能完備的學位論文檢索系統是非常必要的。
3.2.2檢索系統功能
第一,功能完整。學位論文檢索系統是一個集注冊登錄、論文提交、論文檢索、論文統計、論文評價、后臺管理為一體的系統,其中論文檢索為核心模塊。
第二,論文提交模塊包括論文電子表單的提交和論文全文的上傳。
第三,系統應該設有審核機制,相關人員可以直接進入后臺對已經上交的論文信息進行審核。
第四,論文檢索模塊應具備初級檢索和高級檢索功能,并具備兩種匹配方式即模糊匹配和精確匹配。
第五,學生登陸系統后可在線查看論文全文并免費提供全文下載功能。
第六,系統需收錄山西師范大學1994年至今的碩士、博士學位論文2500余篇。
第七,論文表中的字段分為:基礎檢索字段、排序輔助字段、審核字段、上傳字段、圖書館收錄字段,其中論文編號是主鍵,學生學號是外鍵。基礎檢索字段還需包括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導師姓名、導師單位、學位級別(碩士或博士)、學位類別(全日制或教育碩士)、論文類型(應用型或基礎型)、學科門類、一級學科、二級學科、學科專業備注、學位授予年度、中文題名、英文題名、中文副題名、英文副題名、中文關鍵詞、英文關鍵詞、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等。
3.2.3相關度檢索排序算法
深入研究高校學位論文管理中學位論文檢索算法。傳統的基于查詢項匹配的檢索算法存在返回信息過多,且查全率、查準率不高,用戶篩選不方便等問題[4]。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一種相關度檢索排序算法,已應用于山西師范大學學位論文檢索系統。
采用非全文索引,即只對論文題名(caption)、關鍵詞(keywords)、摘要(abstract)建立索引,然后用Lucene中文分詞器對caption、keywords、abstract及用戶輸入的檢索詞進行分詞處理。在分詞處理的基礎上實現檢索和排序。
相關度檢索排序算法[3][4][5],主要包括三個步驟。第一步,選擇學科門類。教育部公布的十二個學科門類分別為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軍事學、管理學,學科門類下設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由于用戶一般會選擇相同或者相近的專業進行查詢,因此學科門類的選擇和限制能夠很好地解決“一詞多義”問題。
第二步,采用“檢索項+caption+keywords+abstract”組合查詢技術,并去除重復項,得到檢索結果集。論文的關鍵詞一般為四到六個,能有效地表征論文的主題。但是由于用戶提取關鍵詞的能力參差不齊,所以關鍵詞不能很好地代表全文。本文提出“caption+keywords+abstract”組合能夠更好地代表全文,能夠很好地提高查全率。
第三步,計算相關度,并按照相關度的大小,對檢索結果集重新排序。位置因子中caption優先級別為一,keywords優先級別為二,abstract優先級別為三。優先級別相同的論文則計算檢索詞的詞頻,詞頻越高排序越靠前。本原則能夠很好地提高查準率。
新算法較原算法在查全率和查準率方面有較大改進,用于學位論文檢索的效果明顯,且實用性很強、易于工程實現,基本滿足了高校學位論文檢索的需求。隨著各高校自主研潮的推進,開發和使用校本系統必將是一種趨勢。
相信隨著學校對學位論文管理的重視和學位論文檢索系統的使用,該校學位論文的利用率會很快提高,并且一定會帶來學位論文質量的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金春華.我國數字化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建設的現狀與建議,省略.
[2]趙嘉朱.中國學位論文管理的歷史回顧與前景展望.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6.4.
[3]袁銘蔚.基于本體的向量空間模型的壓縮算法.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7.12.
篇5
文章編號:1003-1383(2011)06-0800-03 中圖分類號:R 47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6.056
護理學專業已提升為一級學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培養護理創新人才。我國頒布實施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護理學專業中要求護理本科畢業生“應具有基本的臨床護理工作能力,初步的教學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在倡導創新精神的今天,增強創新的意識,培養創新型護理人才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緊迫,而創新型護理人才培養的基礎,就是學生在校期間創新意識的形成和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提高護理本科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是護理教育的主要培養目標之一。我校地處經濟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60%的學生來自基層及少數民族地區,畢業后絕大多數回到基層工作。近幾年來隨著國家新醫改政策及新農村合作醫療的實施,基層醫療事業迅速發展,但高端護理人才缺乏,急需具有創新能力的護理人才充實到臨床及護理管理的崗位。本著“加強基礎、突出素質、注重能力、引導創新”的原則[1],為了更好地實踐我校培養“精醫術、懂人文、有理想、能創新”的辦學定位,近年來實施護理本科生科研導師制教學改革實踐,取得較滿意效果。
對象與方法
1.對象 以我校2004級、2005級、2006級五年制護理學本科(英語方向)共15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女生143名,男生7名,年齡19~23歲。
2.方法 按照人才培養方案實施教學計劃,并在此基礎上實施科研導師制針對性培養學生科研能力,具體做法為:①選聘導師。由護理學院在學校專、兼職教師中選拔責任心強,副高以上職稱或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擔任導師。并將導師的基本信息及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向學生公布。②選擇導師。一般于大四第二學期開始,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和對導師的了解自行選擇導師,由每位導師確定帶2~3名學生。③開展系列專題講座。在完成人才培養方案中規定的《預防醫學》《文獻檢索》《護理研究》等相關課程的基礎上,以專題講座、參加相關學術活動、小講課等形式加強科研能力的培養,內容包括科研基本知識、護理科研概況、統計學基本知識、護理論文撰寫方法等。④舉辦科技創新活動。學生自由參加學校及院系組織的科技活動。⑤到基層教學基地掛職鍛煉進行社會實踐活動。⑥科研實踐。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前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科研選題,撰寫科研立項標書,進行開題報告,由護理學院組織專家進行評審,學生獲立項后帶著課題進入臨床實習,在實習過程中由導師和臨床帶教老師共同監督實施課題。實習結束回到學校后安排2~4周時間撰寫論文,由護理學院組織進行論文答辯、評分。
3.評價 ①科研立項:由護理學院組織科研開題報告,專家組從選題意義、科學性、實用性、可行性、創新性、譯文、課題完成量等七方面評價,答辯通過給予立項,不能通過者由導師根據專家意見指導學生修改,合格后給予立項。②論文評價:畢業論文成績由導師評分、專家評分、答辯小組評分三部分組成,比例為3∶2∶5;評價標準從學術價值、實用性、創新性、論點論據、語言文字、參考文獻、答辯情況等七方面進行評分,總分90分以上為優秀、85~89分為優良、80~84分為良好、60~79為分合格、59分以下為不合格。
4.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1.5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
結 果
1科研課題研究內容 150項學生科研課題研究內容,前三位順位依次為:調查分析、臨床護理觀察及健康教育。而新技術運用、護理管理和教學改革所占比重較低。見表1。
2.課題完成情況 150名學生中有144名學生能按計劃實施并如期完成,占96.0%。6名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無法實施或完成課題而要求更改研究內容,并在導師指導下調整,最終能完成課題。
3.論文評價 論文評分優良率為42.0%,良好以上的達79.33%,無不合格論文。見表2。
討 論
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新世紀以知識創新為突出的特征,創新教育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創新離不開科研,科研是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的基本活動,是加強護理研究、推動護理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最重要的環節。張金萍等[2]認為21世紀的護理工作很大一部分內容將是以健康人而非病人為對象開展預防、保健、社會服務等工作,根據社會市場需求和衛生保健事業發展需要,護理學專業的學生應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備自然科學、社會人文科學、醫學基礎知識和先進的護理理論及技能,能在不同類型的醫療衛生、保健機構從事臨床護理、預防保健、護理管理、護理科研工作的高級應用型護理人才。本科生導師制是近年來許多高校在借鑒國外高校辦學經驗的基礎上,為適應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需要,探索學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種新的工作機制[3]。我們通過實施導師制針對性地培養本科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初步顯現人才培養效果。
1.建立初步的科研意識 護理本科生應具備初步的科研意識已是護理學界的共識,隨著護理學科的提升,加快學科建設步伐成為重中之重,而科研意識淡薄、科研能力欠缺是護理隊伍普遍存在的問題,除歷史原因外與隊伍學科氛圍有密切關系,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從護理教育抓起。在國外,護理科研工作主要由博士、碩士畢業生承擔,對本科及大專生未作要求[4],但美國的一些研究型大學為提高本科教育水平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加強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提高其創新能力,培養學術后備人才則成為這些改革的中心環節[5]。當前我國護理博士生幾乎是鳳毛麟角,碩士生的教育也在起步發展階段,護理科研的重任落到護理本科畢業生的肩上。我們通過本科生科研導師制的實施,三屆護理學本科學生科研立項達150項,從結果看到,雖然學生科研立項的內容比較局限,新穎性不夠,45.33%為調查分析,新技術應用僅占5.33%;論文撰寫的優秀率僅為7.33%,質量有待提高,但重要的是學生有了實踐機會,科研意識有明顯的提高。
2.培養初步的科研能力 護理本科生學制五年,在校學習時間相當充裕,參加校園文化、學術活動的機會多。我們在入學后第一、第二年就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利用節假日定期輪流到實踐教學基地掛職,在老師的指導下參與力所能及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早接觸臨床、早接觸實踐、早接觸病人、早接觸社會,在實踐活動中激發學生臨床思維和評判性思維,發現問題,萌發探索及解決問題的好奇心和強烈欲望,導師因勢利導地培養創新思維,為科研選題和開展科研工作打下基礎。本科生通過課堂-實踐-文獻檢索-選題-立項-撰寫科研標書-開題報告-實施課題-撰寫論文-論文答辯,經歷科研工作的全過程,體會其中的艱辛與獲得成功的快樂,更重要的是在實施過程中認識到自身知識的不足,激發學習興趣及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論文評分結果顯示優良率為42.0%,良好以上的達79.33%,說明學生在導師指導下掌握科研的基本步驟、方法和科研論文書寫的程序與要求,具備初步科學研究的能力。
3.符合以臨床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目標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及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人民群眾對護理技術要求不斷提高,傳統的護理常規不能滿足服務對象的需要,臨床需要的護士是醫學基礎知識牢固,專業知識扎實,技能操作熟練,溝通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獨立思考及臨床思維能力,在工作中不墨守陳規,能不斷創新的新型高級護理人才。而在欠發達地區對上述新型高級護理人才更是求賢若渴,如我校所處地域是全市總人口382.63萬人,有12個縣區的少數民族地區,2010年底注冊護士有4000多人,具有碩士學位的注冊護士只有1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本科畢業生充實到臨床一線,對本地區護理學科的發展更是非常緊迫而具有戰略性意義的。當前護理本科教育階段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時明顯不夠,如我校的培養方案中《護理研究》理論課為僅18學時,為了彌補不足我們采取專題講座,課外活動及假期的社會實踐來補充,經過幾年的實踐取得一定成效,既能節省學時,又能使學生在實踐中學到知識提高能力。
4.科研能力培養的教學改革思考 科研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學校教育階段是培養的基礎,護理本科生文化基礎較好,具備有科學研究的潛質,學校如能正確引導,樹立科研意識,讓學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對今后工作有重要的意義。實踐中我們體會到,讓學生直接參與到科學研究工作,經過親身體驗,從中感悟科學的嚴謹、倫理道德的重要,樹立科學研究的意識,培養創新能力。作為護理教育策劃者及護理教學管理者,應從有利于學科可持續發展和有利于學生成長成才的角度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整合課程,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手段,不拘泥于課本和課堂,利用一切教學資源全面培養學生科研能力。我們體會到導師制的優勢是:導師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和興趣有比較深入的了解,能正確引導學生樹立科研意識,逐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做到有的放矢;同時學生能在直接參與導師課題實施,協助導師進行資料收集,數據錄入等具體科研工作,有比較多的機會與導師溝通交流。實踐證明,學生課題的水平,撰寫論文的質量與導師的水平和能力及指導程度有密切的關系,沒有導師的正確指導,僅靠課堂中講授學生是無法進行科研立項并實施的。因此,導師制能提高護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培養創新型護理人才的有效模式。不足之處是少部分導師因教學、臨床或管理工作任務繁重,對學生投入精力不夠,今后將進一步完善。
總之,注重護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將有力地推動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人才質量的提高,將為社會輸送更多思維敏銳、素質全面的創新護理人才,從而促進護理專業人員學術和社會地位的提高[6]。培養護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除了學校、學生重視外,與臨床帶教老師的科研能力和意識、實習醫院的科研環境有緊密切的聯系,需要參與護理教學的各機構、部門、人員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東玲,楊培常,李 偉, 等.護理本科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效果評價[J].護理研究,2010,24(10B):2705-2706.
[2]張金萍,劉文慶,劉麗華,等.護理學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新體系的構建[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0,30(7):89-90.
[3]曾凡東.科學評價是本科生導師制健康發展的動力[J].當代教育論壇2005(3):30-31.
[4]仇瑤琴,陳曉英,沈園園,等.護理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與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10, 25(3):214-215.
[5]Chapman H.Towards effective group-work in nurse education[J].Nurse Edue Today,2006,26(4):298-303.
篇6
關鍵詞:學術焦慮;就業焦慮;疏導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6-0326-02
心理焦慮是指一種中等程度地干擾人的正常生活,而無任何器質性病變的心理疾病。焦慮癥患者需要得到他人的幫助,以擺脫情緒上的痛苦[1]135。當前,我國研究生的招生數量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加,隨之增加的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和心理疏導任務。媒體和網絡報道的研究生跳樓輕生、論文抄襲、情感糾紛等相關事例并不少見。那種認為研究生已經是成年人,不需要再進行心理疏導的想法無疑是錯誤的。現實表明,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幫助研究生解決各階段的心理問題,必將給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有必要對研究生的心理狀況進行積極關注,通過相應的手段和渠道疏導其心理焦慮,盡量避免上述不良情況的發生。
經過調查了解,筆者認為目前研究生的心理焦慮主要表現為學術焦慮和就業焦慮。在研究生學業的不同階段,其心理焦慮的側重也有所不同。
一、學術焦慮
學術焦慮是指研究生在從事學術研究活動時產生的困惑、厭煩、不安、甚至恐懼的情緒體驗。在入學和畢業階段,不少研究生容易產生學術焦慮。
在入學階段,研究生的學術焦慮主要表現為對自己將要從事學術研究的目標、過程、方法等不甚了解,對研究過程的茫然無措。很多研究生雖然在本科階段已經參與過一些學術研究活動,但僅限于普通的調查和資料分析,主要目的是為了完成畢業論文或者畢業設計。而研究生階段對學生的學術要求必然會有較大的提高。筆者召開研究生期中教學檢查座談會時發現,不少學生對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科研途徑感到很迷茫,不知道該如何讀書,讀哪些書,如何研究,如何寫作。他們常常感到心理壓力大,覺得自己目前碩士階段的學習并未達到預想的效果。
在畢業階段,研究生的學術焦慮主要表現為對學位論文寫作的厭煩和恐懼。學位論文是衡量研究生學術水平最重要的成果,學生本該極為認真地對待,但實際上很多學生忙于在外地實習、赴各地參加招聘,很難靜下心來完善自己的學位論文,往往在導師的多次催促之下才匆忙交稿。之后又對論文盲審憂心忡忡,對論文答辯忐忑不安。2011年南京某高校就有一位女研究生因為導師對學位論文提出嚴格修改要求不能按時答辯而跳樓自殺。
對于上述種種情況,如果我們不能及時給予引導,研究生會對學術研究失去興趣和信心,還會引發各種學術不端行為。
(一)入學之初注重學術引導
根據《江蘇省畢業研究生就業情況、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調查報告(2012年度)》顯示,研究生讀研期間最想增加與導師交流和參加學術活動的機會[2]191。絕大多數研究生在剛進校時,躊躇滿志地要進行科學研究,希望自己能在導師的幫助下,充分利用三年時間多讀書,多寫文章,使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獲得較大的提高。因此,我們要在研究生入學之初就給予介紹和指導做學問的方法。在每年的開學典禮上,學校就邀請著名專家和優秀研究生代表向研究生新生介紹進行學術研究的方法和過程,使研究生剛入學就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在每年舉行的研究生科技文化月活動中,我們還邀請校外知名專家跟研究生交流如何實現學術創新,如何注重學術規范,為研究生指明科研活動的方向。
(二)學期之中加強學術指導
入學之后的一段時間里,研究生在專業課程學習中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并通過思考產生了一些想法,需要進一步加深認識和拓展思維,學校相關部門要創造條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校內外的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如研究生各種主題論壇、議事沙龍等。同時要制定、出臺相關管理規定,使研究生在從事學術研究的活動中能夠得到經費支持和獎勵,如學校先后修訂并頒布了《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實施方案》等一系列管理文件,為研究生提供科研經費,搭建科研平臺。
(三)畢業之時善于學術疏導
研究生在畢業階段時,由于就業占用了大部分時間,對學位論文的撰寫有所松懈,部分學生甚至是在工作基本確定后才開始論文寫作,倉促程度可想而知。這就要求研究生管理部門和導師對全體畢業班的學生要強調學位論文的重要性,要統一口徑,把握標準,不能任由學生放松學位論文的寫作。一方面,應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研究情況盡早選題、準備材料、開題和論文寫作;另一方面,對于論文粗制濫造、質量低下的學生導師要提出問題所在,責令其認真修改,決不能因為其工作已定而放松論文要求,馬虎過關。這樣既對學生本人不負責任,也會對后面的學生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當然,導師在對論文把關時,不能只是簡單斥責學生,而應積極提出建設性的指導意見,利于學生及時修改。
二、就業焦慮
就業焦慮是指研究生在就業準備和實踐過程中,由于不斷遭遇挫折而逐漸產生不愉快的情緒體驗。隨著多年來的不斷擴招,研究生就業難已經逐漸為世人所共識,尤其碩士研究生對自己的就業前景更為擔憂。從每年下半年的就業工作啟動到幾經周折完成簽約,不少研究生經歷了長時間的就業焦慮。根據某醫學院研究生就業心態與心理狀況調查顯示,93.2%醫學研究生表示會不同程度的“擔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78.5%的學生“擔憂工作不能滿足家人的期許”[3]。
研究生就業焦慮產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一是不能在一定的時間內找到合適的工作。新型的就業體制帶來了選擇的多樣性,但同時也帶來了各種不確定性。在連年擴招、經濟狀況不景氣、就業崗位減少等不利因素的沖擊下,能否較為順利地找到自己心儀的工作給研究生帶來了不小的心理壓力。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焦慮程度也逐漸加深,對學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嚴重,可謂寢食難安。二是研究生對自己就業的預期目標較高,找到的工作往往不能如意。江蘇省畢業研究生就業情況、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調查報告顯示:2011屆碩士畢業生當初考研的主要原因是就業前景好的占28.0%,職業發展需要的占24.2%。2011屆博士研究生當初考研的原因中職業發展需要占21.2%,就業前景好占19.6%[2]102-103。可見,研究生對就業單位的性質、收入、勞動強度等都有一定的期望值,如果不能達到,也會產生較大的失落感而產生焦慮。針對以上現狀,研究生管理部門應該高度重視研究生就業焦慮的預警和疏導,努力幫助學生走出就業的心理困境。
(一)改革“重理論、輕實踐”的培養模式
長期以來,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是以理論學習和研究為主,教學形式主要還是課堂,研究生活動的地點局限于教室、圖書館和宿舍。這種傳統模式下培養出來的研究生可能在理論水平上有一定的提高,但在待人接物、參與社會實踐方面的能力就較為欠缺。這就要求研究生培養單位不僅要注重學術研究能力的提高,更要加強研究生的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現有資源,適時安排研究生到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單位、部門進行社會實踐,鼓勵其利用專業知識服務社會,同時進一步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斷調整自身的知識和能力結構,盡快適應用人單位的需要,為畢業求職打下良好基礎。另一方面,學校要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來提高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如學校每年都要舉辦研究生科技文化月活動、各種文體活動、研究生支教團、主題辯論大賽、環保志愿者活動、職場模擬面試大賽等。通過這些活動,研究生能夠不斷增強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學會與人交往,改善人際關系,提高應對就業挫折的心理承受力。
(二)加強職業設計規劃與就業指導服務
很多研究生在入學時就有就業的預期,但如果想要順利實現自己的目標,必須進行及早規劃和準備。現實中,常有研究生由于缺乏充分準備,在擇業過程中屢屢遭遇挫折,進而怨天尤人。因此,在新生入學時學校就嘗試對他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通過開設相關課程、邀請專家講座、進行職業素養心理測評等活動提高學生對自我的正確認識,初步明確就業意向以及適合的從業領域,形成合理的預期和社會定位。在研究生畢業即將開始求職時,注意通過專家講座、職場達人回校互動交流等活動指導研究生學習就業方面的知識禮儀、求職技能乃至解約技巧,使其能在后續的就業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避免頭腦中一片茫然,就業時誤打誤撞。
另外,各級就業指導部門應認真負責研究生的就業管理和服務工作,及時聯系用人單位了解用人需求,通過張貼公告、就業網站、手機短信等各類招聘信息,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就業資源。同時設立就業咨詢熱線,為研究生及時解答在擇業、就業中遇到的種種困惑,熱心提出建議供其參考,對于其產生的就業心理問題要耐心疏導,在政策、制度允許的范圍內盡量為其提供方便。
(三)積極發揮導師的作用
不可否認,有些研究生在選擇導師時主要看重其學術聲望,也有些研究生選擇名導師是為了給自己今后就業帶來“便利”。筆者認為導師不僅要指導研究生完成學業過程,也要在平時的交流中對其就業觀提出自己的意見。導師應當主動關心研究生的就業狀況,督促學生通過不斷努力提高自身實力,以良好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就業活動中。對其遇到的就業困難提出合理建議,及時緩解他們的就業焦慮。如果研究生遇到各種挫折,導師還要鼓勵學生不要輕言失敗,應反思改進自身存在的不足,力爭盡早達到社會和用人單位的要求。
事實表明,研究生這一群體相對于本科生而言心理焦慮的程度明顯增大。學校管理部門和導師要認真分析當前研究生產生心理焦慮的原因,充分認識心理焦慮對其學習、生活和就業產生的負面影響甚至危害,通過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及時溝通交流,使研究生能正確認識自我,不斷提高自我調節能力,努力走出心理困境,從而以積極、飽滿的精神狀態完成研究生階段的各項任務。
參考文獻:
[1]朱寶榮.現代心理學原理與應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篇7
關鍵詞:職教碩士,內涵,現狀,培養策略,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2000年和2002年,國務院分別頒發《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制定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和《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等文件,旨在進一步提升職業學校師資隊伍的學歷水平,并促進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十多年來,全國已建設國家級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93個、地方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300多個、教師專業技能培訓示范單位8個、教師企業實踐單位10個,超過30所院校的113個專業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碩士畢業生,職業教育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職教人才的培養走進了更高的層次。但是職業技術教育領域的碩士培養作為一個還處于起步階段的新生事物,在培養過程中出現了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和矛盾。
二、職教碩士的內涵
(一)中職碩士與職教碩士
目前,國家并未對中職碩士與職教碩士有明確的定義,對于《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制定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中所提及的碩士類型,約定俗成叫做中職碩士;本文所討論的碩士類型在中職碩士的基礎上,擴充了其內涵,以下稱做職教碩士。
(二)職教碩士的培養對象
隨著國家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及各類職教師資培養單位的建立,職教碩士的培養對象范圍在逐漸發生著改變。從早期面向中職學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人員,今后可能會逐步包含應屆畢業生直接攻讀碩士學位和往屆畢業生繼續攻讀碩士學位人員。由此可見,職教碩士培養對象今后很可能有兩類,一類是在中職學校或企業單位具備一定工作經驗的往屆畢業生,另一類是直接攻讀職教碩士的應屆生畢業生。在支持中職學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的同時也應該鼓勵其他類型的對象參加培養,特別是在企業單位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并在中職學校兼職教學的往屆畢業生。
(三)職教碩士的定位
職教碩士到底屬于何種性質的學位,國家相關制度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各個培養單位也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是根據現有的相關授予制度,大體上有三類。一是采用統考方式入學,經過培養以在職申請學位的形式獲得學術學位;二是考慮其服務職教領域的特點,將其與教育碩士、工程碩士一樣劃為專業學位;三是將其看作一種在一定學術領域內的專業學位,即“專業學位+學術學位”的類型。湖北工業大學李夢卿、同濟大學陳祝林等學者認為,職教碩士不能夠簡單地授予獨立的學位,而是要根據職教碩士學術型和應用型兩者兼有的特點,將職教碩士定位為在職教專業學位下不同應用方向的專業學位;前天津工程師范學院周明星等學者更是提出了“職業技術教育碩士”制度的構想;通過北京師范大學和震博士的調查,分別有70%和80%的學員認為用教育學碩士標準要求中職教師并不合適且需要針對職教碩士設計一種新的學位制度。因此,十分有必要參照教育學碩士學術標準設計一種專門針對職業學校的學位制度。
三、 職教碩士培養的現狀
盡管各個培養單位圍繞職教碩士的培養要求做出了諸多嘗試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由于暫無標準可依,在職教碩士培養過程中或多或少出現了一些問題與矛盾。
(一)沒有創新的課程設置
由于人們對傳統學術型碩士學位的青睞,現在各個培養單位主要沿用傳統碩士學位的培養體系,在教學計劃上基本采用學術型或專業型碩士所設課程加上幾門教育學課程,于是就出現了課程設置與培養目標不相適應的問題,無法凸顯職教碩士的培養目標和特色;特別是畢業論文設置情況,很多培養單位要求學員按照學術型碩士論文的標準完成。在這種傳統思維的導向下,職教碩士培養就很容易走回學科培養的老路。
(二)缺乏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
隨著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職教碩士學員的內涵將會發生很大改變,這就使得職教碩士學員在專業背景、工作經歷、年齡、來源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目前,許多培養單位依然在沿用面向普通碩士的教學方法,且很少根據培養對象的具體情況制定更加靈活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不同于普通的學員,職教碩士學員一般是來自中職學校的專兼職教師,具備一定的職稱、專業背景和教學經驗,但是其科研能力、專業基礎等方面的水平都參差不齊。所以,在實際教學中必須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員主觀能動性,兼顧不同學員之間的層次差異,讓水平相對較高的學員盡早參與課題的研究進行自主學習,讓基礎相對薄弱的學員通過教師講授、指導閱讀、合作進行課題研究等學習方式,盡快提高專業素養與科研水平。
(三)難以體現培養特色
為中職學校培養“雙師型”骨干教師和專業帶頭人是職教碩士教育的最終目的,同時也是職教辦學的需求所在。這就要求職教碩士除了提升專業領域的技術水平以外,還需要對職業教育學相關知識有較深刻的理解,并且具備較強的課程開發、實操、教育科研等方面的能力。但是由于以下幾個原因,“雙師型”的特色很難體現在職教碩士教育中。首先,由于受到教學方式的限制,職教碩士的培養模式缺乏針對性;其次,許多培養單位并不注重學員取得更高級別的職業資格證;最后,一些培養單位特別是非師范類高校,無法提供足夠的職業教育學方面的師資。
(四)突出的工學矛盾
從培養單位課程設置的角度來看,要求職教碩士學員能夠進行脫產學習,較為系統地進行課程的學習;但是從學員的原工作單位角度來看,為了減小脫產學習對學校教學管理工作的影響,就會希望學員能夠盡可能縮短學習的時間;從學員本身立場來看,即使自己有強烈的學習欲望,但是由于原工作單位的需求,也不得不顧此失彼;那么上述情況就會引發非常突出的工學矛盾。考慮到職教碩士培養的特殊性,所有培養階段的安排必須靈活且能夠相互協調,既可以根據培養需要進行集中上課,又可以邊工作邊學習,在保證學員具備充足的課程學習時間的同時還能滿足原單位的工作安排。
四、職教碩士培養策略探析
職教碩士教育的發展現狀暴露出諸多問題和矛盾,因此培養單位在制定培養方案前有必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對應的策略,減輕甚至規避這些問題所帶來的影響。
(一) 重視專業化的技能水平
1、凸顯課程的針對性和專業性
更好地提高學員的職業技能是職教碩士培養的主要目的之一。如果中職學校教師未能掌握嫻熟的技能,其學生也就無法掌握良好的操作技能。因此,學員必須意識到,學生需要掌握的技能,自己要先熟練甚至精通,并積極向“產學研”一體化的“雙師型”教師轉變以滿足實際教學工作的需求。那么在職教碩士培養課程的設計上,需要根據各個地區產業化的特點以及各中職學校的教學實踐情況,適當開設由相關行業專家授課、對教育實踐具有指導意義且專業性較強的實踐課程,以此提高課程的針對性和專業性。
2、重視實際教學技能的提升
有相當一部分中職學校教師并非師范類專業畢業,造成教學理論、經驗、技巧缺乏的現狀。那么在職教碩士培養過程中,應當側重提高學員的教學能力,豐富教學技巧。通過各類觀摩實踐的機會,引入先進的教學方法,并反復揣摩教育教學技巧,使學員能夠正確了解自身教學工作的缺陷,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和研究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技巧,以充實自己的教學思想,培養注重教學研究的習慣。
3、設置實踐性強的培養模式
教師、企業和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是職業教育領域非常重要的關系,教師傳授給學生的技能應與企業實際需求相一致,才能夠培養出合格的技能人才。這就需要在高層次的職教碩士培養過程中,設置與經濟社會實際緊密相關并具備一定前沿性和前瞻性的課程內容,并針對各個不同產業區域和不同中職學校的特點,完善符合實際情況的培養方案。
(二)傳授系統化的理論知識
1、提升理論知識水平的標準要依照研究生教育
職教碩士理論知識水平和質量相對較低的現狀,不利于其職業生涯以及職業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對職教碩士的培養要與全日制研究生培養同樣地從嚴要求,以研究生教育的標準去提升職教碩士的理論知識水平。其一,要通過嚴格的考試來要求學員完成培養過程中的所有課程,督促學員認真學習相關課程;其二,高標準要求學位論文,使得學員能夠根據實際的教學工作完成學位論文的撰寫并進行理論實踐,從而提高學員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三,在整個職教碩士培養過程中,各個環節都嚴格進行教學管理,保障學員能夠進行有效的學習。
2、理論知識的完整性要靠加強學科知識的學習
與傳統學術型碩士的要求不同,職教碩士要求在較短的時間內習得較為全面并且實用的理論和實踐知識。因此,必須圍繞中職學校的教學實際情況,打破傳統學科教育體系的禁錮,做到全面完整地進行課程的設置。職教碩士的專業必修課要盡量包含本專業所需的重要課程;而選修課則根據學員的學習能力和時間等具體情況靈活開設,盡可能滿足學員對知識的渴求,培養出專業知識面廣的中職教師。
3、深度的研究保障理論知識的系統性
具備良好的教學創新和研究能力,是職教碩士培養的深層次目的,這要求學員在培養期間開展對本專業領域深度的研究,借此提升自身的理論層次和水平,形成用研究者的眼光在學習和工作過程中發現、解決問題的意識。
(三)實施實踐化的學術要求
1、側重應用型的學術培養目標
與傳統碩士培養目標不同,作為職教碩士培養的重要任務,學術研究能力須向應用型方向發展。學員在培養過程中,不僅僅要學習職業教育的基本理論,更需要學會如何將這些理論應用于實踐工作當中,深入企業調研,緊密圍繞企業的需求展開教學活動,并善于利用理論知識研究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使所學的學科理論知識能夠有效地包含在專業實踐中,增強學員的學術研究能力。
2、堅持充分的學術實踐
能否為專業領域的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提出創新、實用的設計和解決方法,是職教碩士學術能力的重要體現,同時也是其職業生涯發展的重要保證。學員在學習期間,需利用各類教育教學資源,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積極探索實際操作與學科理論之間的聯系和規律,在實踐中學習,在問題中思考,在矛盾中發展,進一步提高自身學術研究能力以及學術實踐能力。
3、保證實踐型的學術內容
職教碩士的培養在強調理論實踐和技能實踐的同時,還需注重以本專業應用性的知識為基礎。培養單位根據相當一部分職教碩士學員缺乏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習這一特點,制定突出應用性知識的教材和教學計劃,提升其應用性知識水平,以實踐性知識為核心基礎,創新培養方式,并要求學員重視應用性知識的習得,促使其在日常教學中發現并解決應用性的實際問題,從而提高學員的學術知識水平與實踐技能。
五、職教碩士培養模式探析
(一)國際職教碩士基本培養模式
美國Kentucky大學為中職學校管理人員設置職教碩士學位,通過學習“職業教育組織與哲學”、“從教人員管理與監督”等相關課程,修滿24學分并完成學位論文的撰寫或者修滿30學分僅撰寫學習報告就可獲得該學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針對職教師資的碩士學位應定位為“技術與職業教育培訓碩士”,并提出課程設置應包含“教育學”、“技術與職業教育培訓(TVET)”、“職業學科學習”、“職業學科及其教學法”、“畢業論文”和“實習實踐”等環節。悉尼理工學院Simpson教授提出由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回到相關高等院校進行1-2年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學習的“返回模式”,德國則采用達到“二次國家統考”要求后再獲得職教教師資格的“雙元制”模式。不難看出,根據不同地區和不同產業集群,國際上并沒有統一的職教碩士培養模式。
(二)我國職教碩士培養模式探析
基于前面對職教碩士內涵和現狀的梳理以及培養策略的思考,參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職教碩士的定位和培養課程框架的要求,嘗試構建職教碩士人才培養模式。
1、培養目標
“雙師型”人才是職教碩士培養的基本目標,是職業教育特色的重要體現。職教碩士主要面向中職學校的優秀中青年專兼職教師,需要通過有針對性的高水平教育訓練,囊括專業領域知識和技能、教育教學原理和基本技能以及相關領域職業觀、職業道德觀等要素,使之培養成為符合地域社會經濟特色的“雙師型”人才。
2、培養對象
國務院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制定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文件中指出,中職碩士的主要培養對象為中職學校在崗專任教師或教育管理人員。在此基礎之上,職教碩士培養對象的范圍可進一步擴大,鼓勵具備一定企業實踐經驗并在中職學校兼職的專業技術人員,甚至是畢業后有志投身職教事業的應屆本科畢業生,采用推薦入學和培養單位自主招考相結合的方式篩選培養對象。
3、學制與學時
為了有效避免突出的“工學矛盾”導致在職學員難以對學習時間與工作時間進行有效協調的問題,首先,設置彈性學制,培養時間可以在3-4年之間,保證有半年或一年時間脫產或者半脫產到培養單位集中上課;其次,撰寫學位論文階段可以結合實際教學工作邊工邊讀;最后,實踐環節可利用寒暑假進行安排;以此保證學員擁有充足的學習時間并且與原單位具體工作不相沖突。
4、課程設置與學位授予
課程設置要兼顧培養對象的職業背景和專業要求,設計“5+4+1”的課程模塊分布結構,即“職教理論和專業理論課程模塊(占50%)+教學實踐和技能實踐課程模塊(占40%)+職業資格證書課程模塊(占10%)”。 “職教理論和專業理論課程”模塊包含公共課程子模塊(外語學習、科學技術與方法論等課程)、職業教育基礎子模塊(職業教育學、職業教育心理學等課程)、職業教育過程設計子模塊(職業教育課程開發、職業教育管理等課程)、教學方法與手段課程子模塊(職業教育教學論、現代教育技術等課程)以及含相關專業理論課的專業技能領域課程子模塊;“教學實習和技能實踐課程”則包括教學實踐子模塊和專業技能實踐子模塊;特別要指出的,在“職業資格證書課程”模塊里面,要求學員要對入學前職業資格水平進行提升或者獲取培養單位認可的其他職業資格證書。學位的取得與課程密切相關,有兩種方式獲取:一是完成上述課程并撰寫選題與實際工作崗位緊密結合的學位論文,并能夠順利通過論文答辯;二是在完成上述課程基礎上,再加修若干選修課,撰寫一份學習報告并通過包含職業教育教學實踐和專業技能實踐等要素的面試考試。
5、教學方式及質量監控機制
由于職教碩士培養對象具備十分鮮明的職業背景以及較為復雜的特點差異,因此在確定教學方式時必須充分考慮這些實際情況。在教學時段方面,采用較為靈活的“集中上課+分散掛職”的方式;在課堂授課方面,采用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等先進的教學手段;在學習指導方面,采用校內理論導師加校外實踐導師的“雙導師制”。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同樣也是職教碩士教育的生命線,只有依靠嚴格的過程管理、完善的規章制度才能保證職教碩士培養的質量。這就需要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秀、穩定充足的導師隊伍,并結合培養單位相關制度做好招生、教學和學位論文工作的監控與管理,規范和嚴格學位授予質量標準。
六、結束語
為了職業教育事業的深入發展,必須進一步定位職教碩士這種特殊學位的性質與名稱并明確其培養目標,結合現存的學校、校企合作、中外合作等三種培養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職教碩士培養模式,在招生制度、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大膽的探索和創新,加強職教碩士培養的質量監控力度,加速完善評價體系,為中職學校培養更多優秀的“雙師型”人才。
The preliminary study on cultur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master
Liao Jing-jing, Li Hong-bo, Li-ke, Lian Zhi-ping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Teacher Education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GuangXi GuiLin 541004)
Abstract: A high level of Teaching Staff in Vocational schools is the key to improv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run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Quality of Running.In recent years,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master grows better,but related work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as a new thing,some urgent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during culture arises.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faced at this stag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master,combed the connotation and Current Status of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master,attempted to put forward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master strategy for the cultivation and formulated the cultivation mod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master which line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social and economic.
Keywords:Themaster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notation, present situation, cultivation mode.
參考文獻:
[1]郁道銀.中職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工作總結報告[R]. 中職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培養單位2009年工作會議,2009-6-11.
[2] 李夢卿,張碧竹.中職碩士培養:技能專業化、理論系統化、學術實踐化[J].職教論壇,2010.34:4-8.
[3]劉曉.論目前我國中職碩士培養的十大矛盾[J].職業技術教育,2007.25(28):57-59.
[4]董桂玲,黃旭升,周明星.中職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的制度設計與模式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05.34(26):29-31.
[5]喬章鳳,周志剛.中職碩士培養制度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3:23-25.
[6]祝士明,李寧,周明星.對中職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培養方案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7.26:19-20.
基金項目:2011年全國教育學科教育部重點課題(GJA114012)、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度職教專項重點課題(師政科技[2011]7號)、廣西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青年專項項目(QNYB1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