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產業可行性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26 05:18: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養老產業可行性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職業教育;新增專業;市級標準
為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加強專業結構調整,職業院校每年都要開展新增專業工作。[1]新增專業工作作為職業教育工作的頭一環,對后續的招生、教學、就業都有重要影響[1],只有新增專業成功,學校才可以該專業招生簡章進行招生,在學生入校后依據該專業擬定的培養目標開展教學,最后對接就業市場為學生推薦理想的就業崗位。盡管各職業院校都意識到新增專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制約,對于如何做好新增專業工作卻不甚了解,實踐中各職業院校花費很大精力籌備新增專業,投入也不低,但效果卻不甚理想。基于此,有必要對如何做好新增專業工作進行深入研究并以此指導各職業院校做好該項工作。
1職業教育新增專業工作綜述
1.1基本情況
職業教育新增專業是指每年年初擬增設專業職業院校提出申請,職業院校業務主管部門組織相關領域專家,對職業院校擬增設專業開展可行性論證報告、師資、場地、設備評估,符合評估要求的準予開設的過程。此項工作一般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書面材料評估階段,此階段主要對擬增設專業職業院校上交的可行性論證報告、師資表、場地設備表進行書面材料審核。第二階段為現場實地評估階段,此階段主要對擬增設專業職業院校進行實訓場地、設備配置擺放、設備運行情況、教師實際水平評估。最后,綜合兩個階段的綜合情況,給出予以開設或者不予以開設的最終結論。
1.2運行情況
以大連市技工教育2017、2018、2019連續三年新增專業實施過程為例,2017年共有13所學校申報27個專業(通過22個專業),2018年共有11所學校申報29個專業(通過17個專業),2019年共有13所學校申報20個專業(通過18個專業),申報的專業涵蓋工業機器人應用與維護、無人機應用技術、物聯網技術等二產類高新技術專業和養老護理、幼兒教育、休閑體育等社會急需三產類服務專業。
1.3存在問題
鑒于新增專業是一個融復雜性、系統性、專業性、科學性、可操作性為一體的工作,要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結構調整、人才市場需求和提高辦學競爭力的需要,充分考慮招生就業的市場需求并經過認真調研論證審核后才能批準,[2]這導致很多職業院校專干,甚至職業教育管理部門都不能很好地完成此項工作。在實際運轉中,經常出現可行性論證報告文不達意、師資與教學計劃和課程匹配度低、設備型號與教學內容匹配度不強等一系列問題,造成新專業申報參差不齊,很多學校花費大量資金采購設備、匹配教師,但設備、教師與新專業的關聯度不專業、不科學。目前,暫時也沒有詳細的新增專業系統性、可操作性指南,各職業院校多在嘗試與盲目中完成此項工作。
2職業教育新增專業問題存在的根源
(1)職業院校新增專業專干業務能力不足。上述論述中,我們看出新增專業是一項專業性與科學性極強的工作,要把此項工作開展好,需要各校具有融專業管理、專業業務、設備師資、材料寫作于一體的專業人才。目前,各職業院校普遍都不具備這樣的業務專干,所以可行性論證報告基本以網絡下載直接沿用為主,粗制濫造比比皆是。對新專業的整體框架、培養目標與教學計劃、師資選聘與設備采購多是外行,部分資金比較充裕的職業院校雖花費大量資金,但效果卻不明顯,很多的設備與師資并不能直接支撐該專業的培養目標,割裂開來、兩張皮的現象數不勝數。(2)部分職業院校,尤其是民辦職業院校資金不足,難以大量投入進行設備購買和場地建設。職業院校相對來說,財政投入都非常有限,新增專業因為屬于擬開設專業,還沒有學生招生、沒有相關收入,但前期聘用教師、購買設備都需要預先大量投入。對于公辦職業院校,需要復雜漫長的經費請款流程,在請款資金沒有到位時,購買設備也非常困難。對民辦學校來說,因為資金多來自于自籌,在支付完教師工資、日常辦公等一系列費用后,用來申報專業的費用捉襟見肘。(3)用人機制束縛。新增專業因多為新開設專業,除去購買設備之外,另外一個關鍵因素為師資的考核和聘用。目前民辦學校在此環節用人機制相對靈活,考核和聘用周期較短,但因既無編制、工資也低導致吸引力不強;公辦學校因編制保障和待遇較好對教師吸引力更強,但因用人體制機制限制,考核和聘用周期較長。如何破解民辦學校對師資的吸引力不強和公辦學校考核和聘用周期較長,是新增專業較為關鍵的一個掣肘問題。
3職業教育新增專業工作癥結表現
(1)新增專業可行性報告起草假大空。新增專業的可行性報告主要圍繞“開設本專業的必要性”和“開設本專業的可行性”展開,開設本專業的必要性要依據當地政府產業發展報告及相關產業規劃、產業市場需求展開,要真正下沉到市場和企業一線,下沉到崗位技能一線,實地調研地域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小企業對本專業人才的眼下及未來5年的需求數量、需求質量、崗位要求。同步,要真正進入開辦此專業的職業院校進行調研,對眼前及未來5年培養的該專業人才數量、質量進行精確分析。只有市場的需求大于人才培養供給,該專業才具有開設的必要性。開設本專業的可行性主要圍繞擬開設專業軟硬件條件搭建,一般先要確定培養目標、培養計劃、專業教學計劃等軟件條件,然后再據此論證師資隊伍、設備場地情況是否可以支撐起培養計劃的實現和培養目標的達成。企業調研和學校調研的內在聯系在于企業的崗位需求是確定培養目標和培養計劃的根源,而培養目標和培養計劃是制訂專業教學計劃的依據,專業教學計劃中的課程體系是后期選聘師資和采購設備的根源。絕大部分職業院校在整體報告中都存在割裂情況,拋開培養目標談課程體系,不按照課程來購置設備,整體文章沒有內在聯系,各自為政。另外一部分職業院校在報告中空話套話較多,真正落在本地域、本校的東西極少,反映出調研未進行或不扎實的情況,因此對新增專業開設進行專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2](2)專業教學計劃、設備沒有相對規范的市級標準,學校各自為戰。因為在市級層面教研員隊伍的缺失,很多專業都沒有較為規范的專業教學計劃和設備標準,職業學校更沒有能力來單獨制訂出符合學校情況和行業發展的科學規范專業教學計劃,一般多為東拼西湊或者網上直接照抄照搬,專業教學計劃既沒有科學性,也沒有本地性,多從高等院校教學計劃直接生套出來,和職業院校培養目標相差甚大。這也導致后續采購設備設施時與前期專業教學計劃往往是兩張皮,計劃是計劃,設備是設備,互相之間沒有任何互通性。同時在設備的采購中,對設備的數量、型號往往率性而為,既不考慮與教學計劃的匹配程度,也不考慮與招生計劃的匹配程度。學校在開設新專業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學校的辦學方向和辦學條件,也很少圍繞原有的、穩定的專業群來拓展專業方向,這樣不利于學校辦學水平的提高和辦學特色的發展。[3](3)設備擺放不合理,不能發揮設備的充分用途。很多學校采購資金比較充裕,采購回的設備種類和數量也非常多,某種程度上也能大概滿足學校需求。但是,把設備充分利用起來,嚴格按照學生實習工位進行科學化布置和擺放的卻寥寥無幾,把大量先進設備簡單堆放在倉庫的情況不在少數。這還是源于對于新專業沒有進行認真分析和研究,對于現有設備的利用、采購設備的擺放、學生工位的設計沒有認真納入考慮范疇。這個問題和第2個問題一般都需要市級層面教研員進行詳細指導,一般要出臺專業的詳細教學計劃標準、實訓室設備配備標準、實訓室設備工位擺放圖解三位一體的指導意見書,唯此才能根本解決此問題,各校的專業申辦水平才能從根本上得到提高,除此之外,別無它法。高效、合理的實驗室建設是專業發展和實訓教學的前提保障,在培養學生利用實操分析和解決問題方面的重要性尤為突出。[4]
4解決新增專業問題的實效舉措
新增專業問題要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各校的申報水平要得到質的提升,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工作:(1)市級層面要有專家級教研員隊伍。無論是新增專業的報告起草,還是新增專業的設備采購標準和實訓室擺放標準,都需要市級層面組織教研員進行深入研究并正式出臺指導性教學文件,組織各校新增專業專干和教學專業人員進行統一認真學習,如果沒有一支專家級別的教研員隊伍,報告起草、設備采購和實訓室擺放工作都不能真正上一個臺階,整個新增專業的申報將仍處于質量不高狀態。(2)新增專業資金保障。新增專業購買設備、選聘教師都需要大量資金保障,對于公辦職業學校來說,主要是如何解決資金申請流程過長問題,使新增專業資金可以最快程度應用在設備購買上,盡快開通新增專業財政資金綠色申請通道應該是一個長效解決方法。對于民辦職業學校來說,如何能夠從財政爭取到或者從校企合作渠道爭取到部分新增專業的資金,用于彌補新增專業的巨大資金缺口,這是一個更為迫切的問題。(3)新增專業師資保障。對于民辦職業學校來說,師資保障工作當務之急是需要解決其對新增專業師資吸引力不強的問題,最核心要解決的是如何提高民辦職業院校教師待遇問題,可以參照廈門的一些做法,設立民辦職業學校專項資金,對民辦職業學校新增專業師資進行財政補貼。對于公辦職業學校來說,主要解決其新增專業師資招聘周期長、引進難度大的問題,可以賦予公辦職業學校更多的人才考核和引進權利,使公辦學校盡快可以招聘到需要的新增專業師資。
參考文獻:
[1]黃友如.關于新升本科院校新增專業建設的幾點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08,(19):6-7.
[2]劉靜.針對新增專業資源建設學科化的新模式構建[J].創新科技,2014,(6):40-41.
[3]劉琴.中職學校新設專業如何叫好又叫座[J].西北職教,2008,(6):12.
篇2
(一)籌資渠道單一,院校舉債求生存
作為高等教育當前最具有影響力的投資者,政府的行為關系著這些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職院校的生存,當前,外部對高職院校的支持與激勵明顯不足,院校所在地政府對于其投入經費也要少于本科院校,這一狀況不容樂觀。而且,從高職院校畢業工作的技術工人在職稱評定、養老醫療等方面也時不時的被政府政策所阻礙,抑制了高職院校的發展。此外由于院校收取的學費標準基本固定,增加幅度有限,且需要從中抽取部分比例用于教學師資、就業指導等用途,而隨著通貨膨脹的影響,這些事業支出、后勤支出等也在不斷上升著,導致入不敷出情況時有出現,支出與收入的不配比也就迫使院校對外舉債,加大了院校的債務風險,雖然近年來政府對高校的投入有了一定的增長,但教育投入占GDP的份額仍需提高。如江西省政府對高校教育的投入已經在逐漸加大,可以說是在用“溫飽的經濟”支持著“小康的教育”,擴散至各省市,對高校特別是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會有顯著的作用。
(二)院校貸款盲目,加大債務負擔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融資,要求主體多元化、風險分散化以及利益最大化同步,也要求借貸雙方具有良好的信用契約關系。長期以來,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偏高,出于風險考慮,銀行等金融機構縮小貸款規模,即使銀行庫存資金充足,也不愿將之貸給對于資金迫切需求的民間中小企業,也面臨著存款資金爆棚需要謀求出路的危機。這時,各大高職院校由于需要建設新校區、擴大招生規模、改善學校環境等需要引進大量資金,僅靠學費或其他有限的融資渠道已不能滿足如此龐大的資金需求。因此,在有關政府部門的有意撮合下,銀行與高職院校突破了以前簡單的存貸關系,轉而已“銀校合作”的方式進行全面的合作。由于高職教育等院校有著其不同于一般企業不會破產的特殊性,又在政府的有意擔保下,銀行才會敢于發放巨額貸款,在院校出現還貸危機時,銀行也難辭其咎。
(三)院校內部資金管理薄弱
貸款是一項工作非常繁雜的系統工程,這就需要具有專業融資人才進行內部管理,而這點對于技術型高職院校而言是一項重大的挑戰,由于欠缺專業的融資財務人員,便難以對舉債規模以及財務資金進行合理分析與管理。現在,很多高職院校面對學校盲目的資金需求,財務人員有的只是一時的短見,爭取更多的貸款來緩解暫時的龐大資金需求,當舉債成本高于院校進行投資的收益時,貸款資金的高成本必然導致院校債務風險的加大。此外,對于很多高職院校還欠缺完整的預算管理機制,對負債結構以及支出控制等要求不嚴,這也加大了債務風險。
二、高職院校加強資金管理與債務風險化解策略
(一)政府對高職院校消化債務提供政策支持
“化債”即化解高校債務風險政策。我國民辦高職院校有著其顯著的優勢,其主要表現在專業設置比較靈活,能更好的適應市場需求,這也是高職院校在過去十年里能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然而隨著其持續的擴招,辦學經費向多渠道籌集,使得財政撥款比例逐步下降,但在現行體制下,毋庸置疑,財政撥款仍是院校生存的主要支撐,為了實現高等教育更快更好的發展,政府的財力支持仍需加大,為教育事業的發展,為債務風險的加快化解增添一筆濃重的色彩。此外,也建議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在國家財政支出中真正體現教育優先發展的方針。對于政府的財政撥款機制也要盡快改革,積極創造條件,使院校能夠在短時間內得到大量的教學資本從而改善教學環境。
(二)院校強化內部資金管理
院校內部也需要對資金的財務管理機制進行強化,這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并化解債務風險。首先需要科學合理的編制收支預算,收入預算要做到“積極、穩妥”,支出預算堅持“統籌兼顧、保證重點、勤儉節約、適度從緊”。銀行貸款也應進行部門預算管理,院校在編制部門預算時,對于當前學校貸款進展,計劃貸款額度、支出項目及可行性報告等應該做出專項說明,要嚴格按照預算執行,合理安排使用資金。其次,院校在舉債時要把控好負債規模,應根據本身的辦學規模與基礎設施條件、經費核撥渠道、預算定額標準以及市場需求和經濟環境的發展變化等因素綜合分析,測定高校負債的最高限額。最后可從其他相關財經高校引進財務管理方面的專業人才,提高管理效率,還需建立高校償債基金制度,高校貸款到期必須償還的特點要求院校在利用資金“改擴建”的同時要有風險監測機制,以便及時應對并化解債務風險。而建立高校償債基金制度能夠保障高校到期償還債務,也防范了舉債風險。
(三)積極探索新的融資渠道
政府、銀行的機制健全畢竟是化解高校債務風險的外部因素,而高校本身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強化資金管理外,還需要積極探索新的融資渠道。高校所具有的三大功能包括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以及社會服務,當前應盡快推進“產學研”的結合,在推動產業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同時積極探索新的融資渠道。比如,現在有許多高職院校都愿意放下身態,主動去與社會上的民企聯系合作,使辦學模式創新改變為“校企合作模式”,并與企業之間簽訂學生實習協議,可有效增加教育收入。此外加強社會對院校的捐助制度建設,院校也可開展系列活動吸引往屆校友或社會企業家、慈善人士等進行捐助,然后通過院校所設立的各種基金會,有效合理的使用或投資這類資金,也能最大程度的保證捐助資金的保值增值,進而保證高校充足的資金鏈。
三、結論
篇3
從外部環境看,經濟全球化、一體化趨勢深入發展,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步伐加快,為我們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擴大利用外資帶來良好機遇。國家明年將保持宏觀政策的連貫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穩健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更加注重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深化體制改革、促進協調發展、改善人民生活。這將為明年的經濟發展創造一個更加有利的環境。
從我縣內部看,經過“十五”以來的快速發展,經濟增長的基礎條件和承載能力顯著增強,發展條件進一步改善,老城提升和新區開發步伐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一大批重大項目竣工投產并發揮效益,投資、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不斷增強,大規劃、大投入、大發展的局面初步形成,為今后全縣經濟和社會更快更好發展增添了動力。
明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認真貫徹黨的**五中全會和省市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率先突破遠郊縣為動力,以對接省會經濟、服務省會經濟、融入省會經濟為切入點,以增強經濟的內生力、內動力和匯聚力為突破口,大力實施工業經濟、城鎮建設、農業產業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四項重點突破,用發展的辦法、改革的思路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用市場經濟的手段抓經濟工作,用創新的精神培植發展新優勢,運用大手筆,體現大氣魄,落實大舉措,努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為“***”規劃的實施開好局、起好步。
20*年我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6.5%,達到87.8億元,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7.4%、18%和18.7%,分別達到13.1億元、53.1億元和21.6億元;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14.9∶60.5∶24.6;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9.7%,達到2.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分別達到4450元和8550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達到29.8億元;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
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和措施
(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一步做好“三農”工作。堅持把解決“三農”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深化農業內部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城鄉統籌,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逐步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
深化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圍繞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在穩定提高糧食總產量的前提下,突出玫瑰、林果、蔬菜、畜牧等產業的主導地位。著力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農產品,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建設,新增綠色無公害品牌5個,新發展設施農業5000畝,力爭主導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到65%以上。圍繞伊利乳業、長榮畜產、綠安食品、惠農公司等龍頭企業,抓好3萬頭奶牛、50萬只肉羊、20萬頭瘦肉型豬、3萬畝玫瑰、5萬畝無公害蔬菜、120萬平方米食用菌等配套基地建設,推進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突出抓好南水北調、黃河灘區安全、水庫除險加固、土地整理和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加快推進生態能源富民、農村扶貧開發、省級農業綜合開發亮點、節水灌溉以及道路、電網、通信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發揮綠色農產品的資源優勢,抓好生態觀光農業開發,加快小城鎮建設,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搞好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抓好農村戶籍制度、就業制度、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和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改革,完善一批農村教育、信息、衛生、敬老院、文化娛樂等設施建設。不斷推進基層民主建設,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實施振興農村教育計劃,完善農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治體系,擴大農村養老覆蓋面。落實好各項增收和支農政策,加強就業培訓、就業信息、職業介紹等服務,組織轉移勞動力5000人,確保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二)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努力增強工業經濟實力。大力實施工業立縣、工業強縣戰略,突出骨干企業、工業園區、支柱產業、名牌產品的帶動作用,實現工業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力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突破200家,實現銷售收入140億元、增加值46.8億元、利稅18億元,分別增長23.8%、25%和23%。
增強骨干企業帶動力。積極引導縣域企業特別是優勢骨干企業尋求外資嫁接,實現要素整合,雙贏發展。繼續堅持把技改創新作為改造傳統產業、增加經濟總量的措施來抓,整合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和優勢產品,帶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重點扶持瑪鋼公司、平陰山水、伊利乳業、齊發藥業等骨干企業,建設培植機械裝備、水泥建材、食品加工、醫藥化工四大支柱產業,力爭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占全縣規模以上企業的70%以上。
提高工業經濟的發展后勁。繼續加大工業投入,安排1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35項,總投資29億元,當年投資15.8億元,重點抓好山水余熱發電、齊發藥業擴產、福膠集團阿膠擴產及機械加工、奔騰泵業水泵及配件生產、越宮鋼構件擴產、豐源炭素鋼電極等項目。進一步做好平陰鋁廠、縣水泥廠重組工作,力爭早日啟動生產。同時,篩選和儲備一批工業重大項目,增強工業經濟的發展后勁。
培育打造知名品牌。依托“邁克”馳名商標,圍繞溝槽管件、無極變速器、阿膠制品、玫瑰精油等優勢產品,努力打造馳名品牌,充分發揮品牌效益,努力提高產品知名度和競爭力。繼續完善落實重獎納稅人政策,積極引導企業開發有規模效益、有技術含量、有市場優勢的名牌產品。20*年力爭新創國家級名牌2個、省級名牌3個、市級名牌5個。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圍繞“新區開發、主城提升、園區拓展、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提升基礎設施水平,為縣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錦東新區建設。按照“一次規劃、分批實施、重點開發、整體推進”的原則,切實打造建筑精品和綠地精品。20*年高標準完成錦東大街和高速公路引線建設任務,力爭物流中心、長途客運中心、職業教育中心、檢察院偵技大樓、公路局服務大廳、福膠產品展廳、網通公司機房等項目早日開工建設。同時積極搞好房地產開發,加快新區開發步伐。
城鄉道路建設。配合搞好濟菏高速平陰段建設,繼續實施農村公路改造工程,做好220國道平陰段拓寬改線的前期工作,重點對青龍路、黃河路、東關街以及榆山路、五嶺路等城區道路進行大修改造,更換路沿石,修補路面,進行高標準的綠化和亮化,徹底治理道路兩側的臟亂差現象,提升縣城道路形象。
城西萬畝濕地保護性開發。以建設形成集生態濕地、黃河文化、湖光山色于一體的觀光旅游區為目標,對城西水面進行高起點、高標準設計,將項目進行精細包裝,吸引開發商投資建設。20*年重點做好項目的立項、審批和爭取資金等工作,爭取列入省市重點建設計劃。
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在鞏固20*年整治成果的基礎上,結合今年的道路改造工程,逐步擴大整治范圍,徹底治理縣城環境存在的亂停亂放、亂搭亂建、亂貼亂畫等現象。啟動建設無害化垃圾處理廠,落實“門前五包”責任制,逐步建立城市管理長效機制。實施拆墻透綠工程,擴大縣城綠化面積,力爭新增城區綠化面積10萬平方米,提升城市品位,美化縣城環境。實施燈亮工程,確保燈亮率95%以上。通過政策推動、市場拉動,啟動“城中村”改造工程,清除“三大堆”,治理“臟亂差”,加快改善人居環境。
水利設施建設。建立城區、沿黃、沿匯三處區域集中供水工程的實時監控系統,使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0%以上。建設*縣污水收集管網和雨污分流管網。繼續扶持推進水庫加固、河道治理、水源地保護、小流域治理、節水示范園等工程建設。
(四)大力發展服務業,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按照“率先突破”的要求,以規范市場秩序、發展新興產業、加快商業網點建設為重點,強化推動一、二產業發展的服務功能,強化為廣大居民生活服務的功能,努力調整優化服務業內部結構,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大力發展新興服務業,推動服務業快速健康發展。
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加大服務業基礎設施投入,提高傳統服務業檔次水平。打造提升榆山路的商業區中心地位,突出平陰商場、百龍超市、百貨大樓等零售商業品牌地位,把休閑、娛樂、購物、餐飲融為一體,擴大銷售,促進消費,提升檔次。加大市場建設整合力度,提升黃河路農副產品、東溝、宏源等批發市場的檔次。突出山水園林城特色,改善玫城公園環境,擴大環秀公園規模。加大玫瑰園、翠屏山、圣母山、大寨山、云翠山等景區的招商和開發力度,完善配套設施,開發旅游精品。
大力發展新興服務業。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保持信貸資金穩定增長。建立銀企、銀政合作長效機制。積極推行網上開戶、保證客戶安全、方便、快捷地辦理業務。搞好房地產開發,加快推進環秀東區、偉業家園、嘉瑞高層住宅的建設步伐,籌建社區服務中心,完善商業網點、物業管理、連鎖店、便民店,改善居民生活居住條件。加快物流中心建設,充分發揮區位、交通、信息優勢和運量大的市場優勢,圍繞濟菏高速兩出口建設各具功能的物流中心。
(五)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增強經濟發展后勁。按照“投產達產一批、開工建設一批、規劃儲備一批”的要求,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和重點項目建設力度。力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4%,達到48.8億元,投資率為55%。
強化重點項目建設。著眼于增強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城鎮服務功能、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初步安排重點投資項目78項,總投資92.5億元,年度投資28億元。其中,農業項目13項,總投資16.1億元,年度投資3.4億元;工業項目35項,總投資29億元,年度投資15.8億元;基礎設施項目15項,總投資41.4億元,年度投資6.6億元;社會事業項目9項,總投資2億元,年度投資0.6億元;服務業項目6項,總投資4億元,年度投資1.6億元。
加強重點項目管理。進一步完善年初有計劃、日常有調度、年終有考核的重點項目管理體系。主動服務、超前服務、靠前服務,不斷加強重點項目的動態管理,通過周報、月報、季報等多種形式,及時全面準確地掌握項目建設進度,對照計劃進行節點控制,保證重點項目管理工作規范、有序開展。認真貫徹落實《*縣政府投資管理暫行辦法》,加大政府投資項目管理力度,實現規范化運作、科學化管理,切實提高政府投資的效益。
做好重點項目的策劃與儲備。加快推進泰聊鐵路,濟西工業園區東區、南區,城西萬畝濕地保護性開發,220國道拓寬改線等項目的前期工作,力爭盡快開工建設。在編制完成“***”重大項目庫的基礎上,完善入庫項目的相關資料,努力形成由入庫項目匯總表、入庫項目簡介、入庫項目建議書或可行性報告組成的層次分明的項目庫。圍繞城市建設、結構調整和重點產業發展,謀劃和儲備一批投資數額大、關聯帶動能力強、支撐作用明顯的重點項目,搞好規劃論證,為投資的持續增長創造條件。
(六)強力推進對外開放,實現開放型經濟的新突破。抓住南資北移和濟資外移的機遇,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促進外貿出口與利用外資的持續增長,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外向度。力爭全年完成出口創匯1.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500萬美元,引進內資20億元,分別增長17.8%、48.2%和25%。
加強招商引資的載體建設。加強濟西工業園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配套設施,園區繼續擴大土地整平面積,提升檔次和品位,提高承載能力,為招商引資項目落地創造更加寬松的條件。同時,加快推進濟西工業園東區和南區起步區建設,扎起道路框架,實現“四通一平”,具備招商引資的基礎條件。
改進招商引資的方式。以企業招商、資源招商、委托招商、專業隊伍招商、產業鏈招商為主要方式,按照培育和引進龍頭企業、拉長產業鏈條、建設產業基地、形成產業集群的基本思路,根據我縣產業結構調整趨勢和資源優勢,著重引進汽車摩托車零部件和通用零部件、機床和通用機械、冶金冶煉、建材、化工、紡織服裝、儀器和醫藥等優勢產業,開展好產業鏈招商工作,力爭在產業集群招商方面實現較大突破。
擴大招商引資的范圍。以省會濟南及蘇浙閩粵等經濟發達地區作為招商重點,以投資過億元的大項目和實力雄厚的戰略投資者為主攻方向,吸引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和資本外擴項目落戶我縣。在利用外資方面,以日本、韓國、臺灣、香港為招商重點,以合資、合作、獨資等方式,吸引外資進入。同時,利用省市搭建的招商平臺,參加對外招商活動,拓寬利用外資渠道,擴大招商引資的范圍。
(七)堅持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不斷推進社會文明,提高國民素質,保護生態環境,努力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上,促進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大力實施“科教興縣”戰略。以實施素質教育為核心,加快普及義務教育,提高高中教育的普及率和辦學水平,重點抓好農村學校校舍改造提升,搞好實驗小學擴建和城南幼兒園建設。優化整合職業教育資源,規劃建設職業教育中心,力爭列入全市“農村職業教育振興五個一工程”,確保早日開工建設。
增強社會保障能力。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成果,建立覆蓋全部行政村的合作醫療制度。抓好重大疾病防治,進一步完善防治機制,健全監測網絡,加強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進一步深化衛生管理體制改革,整頓規范醫藥衛生市場秩序,擴大醫療保險的覆蓋面,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的目標。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農村養老保險參與面,積極創造就業崗位,妥善安置下崗職工,新增城鎮就業崗位4200個。加快老年公寓建設,推動慈善和福利事業發展。
加快發展循環經濟。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目標,大力實施生態能源工程,新建沼氣池2200個。完成退耕還林5000畝,新建綠色通道300公里。加強礦產資源管理,搞好資源的節約利用,積極推廣車用乙醇汽油,加快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在工業生產、居民生活等領域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