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管理制度范文
時間:2023-03-24 02:41: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學校管理制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科學性是學校管理制度的一個時代內涵。科學的學校管理制度,結合了本學校的人文、現狀、歷史等,體現了學校的教學、教育、管理等的本質特性,符合管理和教學的客觀規律,在與時俱進的同時也體現了時代的相關要求。如果是移植的或者是外來的一種制度,那么就一定要進行接納、取舍、消化和吸收。科學性的學校管理制度就是以控制論和系統論作為指導,將各項學校的管理制度形成一個互相補充、互相協調、互相呼應的整體,在學校的管理中讓制度能夠充分發揮整體的效能。
2系統性
如果從管理制度的關系上來說,大系統則是國家和上級部門的法規、法律、政策和規章,而學校的管理制度則是一個小系統,其必須要服從國家的管理制度,這樣才能確保辦學方向的正確性,才能保證依法治校,才能讓學校穩定健康的發展。如果從小學內部管理制度的角度來說,學校管理的各項制度和每項制度之間,應該采用普遍的聯系觀點,對現代和傳統、未來和現在、局部和整體、個人和集體、人文性和科學性的關系要正確的進行處理,各種管理要素也要做好協調工作。營造一個和諧的教育環境,在學校的管理中充分發揮系統性制度的綜合性作用,促進學校的協調發展。
3公平性
公平性以制度為準則,事事進行規范,人人受益,體現了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和制度平等面對人人的準則。公平不是分配制度的平均,也不是用人制度的平等,其體現的是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參與競爭,每個人所獲得發展的機會都是平等的,這就是學校管理制度的公平性特性。學校在進行管理時對制度的公平性原則要充分發揮,個性與共性之間的關系必須要處理好。
4創新學校管理制度的內容以及主要的問題
4.1創新內容
創新組織制度:主要指的是對學校的整體組織框架進行相應的調整。傳統上我國的學校是受到政府的行政部門控制的,而學校的各機構也都是按照相關的要求進行設置的。所以,這就造成了教育的發展需要難以適應舊體制的集權管理,此外,為了能夠進一步加強學校的活力,應該按照相關的流程實施程序化的管理。創新戰略管理制度:其主要包括:走向校本、追求人本以及關注成本三個方面。追求人本是學校管理制度進行創新的核心內容,以師生的發展為本就是以人為本,是對教育中師生主體的一種承認。而將學生與教師全部歸入學校的管理中所指的就是走向校本,其體現了我國的教育體制改革,是對自主辦學法人地位的一種確認。在學校管理的水平評價優化就是提高學校的管理效能。這三個方面的主要內容是創新現在學校管理制度的主要內涵,是構建學校管理制度的一個新的生長點。創新決策制度:以對學校發展的相關要求為根據,進一步提高決策的質量。決策是否正確關系著學校是否能夠根據相關的教育發展要求,快速健康成長。要以現代的教育理念為本進行管理制度的創新,要建立民主、科學的決策體系,強化決策管理,要充分發揮各項功能,進一步提高管理方面的質量。創新人事制度:在學校的管理制度中一個較為深層的改革內容就是人事制度。要求打破所有制的界限,在選拔人才時要求不拘一格,不論資排輩,打破資歷等限制,在全社會范圍內和學校的輻射范圍內公開廣泛招聘教師,有讓有能力有經驗的人走上相應的管理崗位,此外,要打破終身制,終身制對于提高教師的整體水平是極為不利的。所以,要實行庸者下,能者上的創新機制,要為一切有為者、有志者提供和創造公平競爭的機會。
4.2應注意的問題
篇2
美國質量管理專家休哈特博士提出的PDCA循環,又稱“戴明循環”,即管理的方式為“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處理(act)”循環方式,這就意味著管理是要貫穿一個組織的全過程。學校的教育質量是決定其生存與發展的關鍵要素,因此建立一個科學客觀的質量管理體系可以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
1.1建立全員參與的質量管理意識學校管理涵蓋了方方面面的內容,包括行政部門、學生管理部門、后勤管理部門等等,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如同多米諾牌的每一張,任何一個環節的坍塌都將危機全局,所以職業學校的領導者要充分調動全體員工的積極性,使每一位員工都有主人翁意識,積極參與學校的管理。
1.2建立全方位的質量管理理念中等職業學校管理的重點問題是過程管理,包括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層面的內容。這就要求學校的領導者要按照PDCA循環的原則,對于學校管理過程中的每一個層面的工作任務都要有規范科學的計劃性,有扎實肯干的執行任務牽頭人,有嚴謹務實的檢查任務管理者,有嚴肅認真處理問題的執行者,才能使每一個工作任務都是有目標、有質量、能落實。同時還要認真處理好各個部門之間的銜接問題,否則將出現各自清掃門前雪,久而久之會出現互相推諉的現象。
1.3建立全程性管理的方法對于目前的中等職業學校而言,大都采取第三年安排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很多學校疏忽了這一年的管理問題,使得學生既不是企業的真正員工,也沒有得到學校的直接管理,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又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因此學生很容易隨心所欲,使得學校教育因為這個環節的疏忽而功虧一簣。
2將現代企業管理元素引入學校,實施企業化管理
學校管理者要實施適度的吸收企業內有特色的制度和企業文化,使學生在學校不僅能學到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提升職業道德,同時也能夠感受企業氛圍,感知企業文化,感悟企業精神。
2.1感受企業環境職業學校要從現代企業管理的源頭引進企業文化,創建企業化、職場化的教學環境,把企業管理的有效元素恰當地運用到學校教育管理中。把企業的核心價值、安全生產禁令、HSE(安全、健康、環境)理念張貼在學校的各個樓道、墻壁等醒目位置,在實訓室內建設技能教室,其內部設施安裝以及管理,都要遵循企業的HSE理念,使學生在校內就能感受到企業的氛圍,在課堂能體驗到職場化的環境。
2.2感知企業文化學校要構建“工業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堂”這種校企合一的辦學新模式。實施“教室與車間合一,教師與師傅合一,學生與學徒合一,企業與產品合一”的同時,將企業文化融入其中,通過工學結合、頂崗實習、實際操作,使學生在學校就能感知企業文化,促進學生的道德素質、職業素質、員工素質、技能素質的全面提高,為企業培養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
篇3
規章制度概述
規章制度對于任何組織而言都非常重要,這也是管理學者關注的焦點之一,被稱為“組織管理之父”的韋伯(Max Weber)認為:所有的現代組織,包括學校,都屬于具備以下五個特征的理性科層制組織。
1.專門化。在科層制組織中,作業是根據工作類型和目的進行劃分的,具有明確的職責范圍。各個成員將接受組織分配的活動任務,并按分工原則專精于自己崗位職責的工作。
2.等級制。在科層制組織中,每個人的權威與責任都有明確的規定。這些職位按等級制的原則依次排列。部屬必須接受主管的命令與監督,上下級之間的職權關系嚴格按等級劃定。
3.規則化。在科層制組織中,組織運行,包括成員間的活動與關系都受規則限制。也就是說,每位成員都了解自己所必須履行的崗位職責及組織運作的規范。
4.非人格化。在科層制組織中,官員不得濫用其職權,個人的情緒不得影響組織的理性決策;公事與私事之間具有明確的界限;組織成員都按嚴格的法令和規章對待工作和業務交往,確保組織目標的實施。
5.技術化。在科層制組織中,組織成員憑自己的專業所長、技術能力獲得工作機會,享受工資報酬。組織按成員的技術資格授予其某個職位,并根據成員的工作成績與資歷條件決定其晉升與加薪與否。
在規則化方面,韋伯認為每一個組織中都有一個規章制度系統,這個規章制度系統由專門制定的系列準則組成,管理行為實質上是把這些準則適用到每一個具體的事件中。規章制度系統規定了科層組織中每一個職位的權利和義務,并且有助于實現科層組織中的合作行為,在人事發生變動的情況下,該系統確保了操作的連續性,也確保了組織成員行為的一致性和穩定性。規章制度對于維護整個組織穩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學校規章制度與學校管理
學校規章制度是為了實現學校教育教學目標,保證教育教學工作有序地進行,要求師生員工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學校規章制度對維系學校管理、規范學校師生員工的行為等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作為現代社會中的學校,由于其自身的特定社會使命,使得學校不同于社會上的其他組織。但是,作為一個組織,學校卻具備了韋伯科層組織的某些特征,當然,不同層次、類型和規模的學校,其具備的韋伯科層組織色彩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可以把韋伯科層組織五個特征按程度“高低”來進行描述,確定學校符合韋伯科層組織模式的程度,如圖一所示:
(圖一:學校科層化程度確定圖)
一般來說,層次高、規模大的學校,其韋伯科層組織模式的符合程度就高,層次低,規模小的學校韋伯科層組織模式的符合程度要低一些。在韋伯科層組織模式的符合程度高的學校里,規則化程度高,規章制度完善程度也高。
學校規章制度,對于建立和維護學校的正常秩序,提高學校管理效率,完成學校的各項教育教學任務,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在學校管理中,特別是韋伯科層組織模式的符合程度高的學校管理中,管理者特別依賴完善的規章制度,這一點很符合高校的管理特點。但是,規章制度本身的缺陷和負功能以及新情況的出現,使得學校管理者們在面對新情況的時候,疲于制定和完善規章制度,而新的規章制度的不完善又使得他們陷于制定完善更新規章的泥淖中,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導致管理效率的低下和師生員工的不滿。由此可見,學校的管理者一味依賴學校規章制度進行管理是不可取的。
學校規章制度的功能
學校規章制度在學校管理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但規章制度本身遠非管理的全部。正如人們對韋伯模式的批判一樣,組織中規章制度的功能也受到人們的質疑。學校規章制度的功能并不是只有正功能,也有負功能,對于學校管理而言,這一點往往是被忽略的。
1.學校規章制度在學校管理中的正功能
學校規章制度的正功能,指其積極功能,具體來說有以下四個功能。
①說明功能。規章制度對學校中每個職位的職責和權利進行具體的說明,使得不需要通過重復的命令來指導常規工作,而且精心制定的規章制度的確立也比匆忙的口頭命令更為明確。規章制度對學校教職員工的個體表現起到了引導作用。
②緩沖功能。規章制度成為了學校管理者和教職員工之間的緩沖器,因為,規章制度本身有“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意味。基于“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學校管理者就可以理所當然否決教職員工的某些要求。這樣,教職員工的不滿指向的是規章制度。規章制度使得學校管理者獲得指導、命令教職員工的威權,也使得教職員工在接受這些指導、命令的時候不會產生背叛“人人平等”的感覺,因為“我是在服從規章制度的指導和命令,而不是服從學校管理者個人,我和學校管理者是平等的。”
③使懲罰合法化。當教職員工被明確告知什么樣的行為會受到懲罰和懲罰的實質是什么,懲罰就得到了合法化。在我們的觀念中,“不知者無罪”是理所當然的,那種事后再來制定規章制度進行懲罰的行為是不得人心的。規章制度不僅使學校管理中的懲罰合法化,也使得管理行為中的懲罰非人格化。
④回旋余地功能。把規章制度作為討價還價的工具,使得學校管理者可能得到教職員工的各種非正式合作。不一味強加規章制度,隨著學校管理者在教職員工中親和力的提高,學校管理者的威權就可以得到擴展,從而能更有效地把管理決策貫徹下去。
2.學校規章制度在學校管理中的負功能
上述對學校規章制度的正功能進行了探討,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基于規章制度本身的屬性產生的負功能,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①使教職員工對工作產生冷漠。規章制度雖然很明確地說明了學校中每個職位的權利和職責,但是也使得教職員工知道了哪些是規章制度對他們所在職位的最低要求,這使得部分教職員工對工作表現產生冷漠,因為只需要達到職位所在的最低要求就可以保證安全。當這種冷漠和敵意結合在一起,服從的是規章制度的字面含義,冷漠行為就會變成蓄意破壞。
②目標轉移。雖然學校規章制度可以在學校管理者和教職員工之間起到緩沖器作用,但是這種緩沖可能是消極的,產生目標轉移,即規章制度變成了學校管理目標本身,學校管理者基于此做出決策時可能會重點考慮規章制度本身,通常犧牲了其他更重要的目標。
③守法主義的產生。雖然規章制度能使管理中的懲罰行為合法化,但是卻會產生守法主義,當規章制度和懲罰相當普遍的時候,教職員工將變成守法主義者。更有甚者,在規章制度沒有覆蓋到的領域,因為規章制度總是不完善的,部分教職員工會利用守法主義作為實施不道德行為的借口。
④放縱現象的產生。雖然規章制度可以作為學校管理者和教職員工之間討價還價的工具,但是這種討價還價并不能一定確保學校管理者和教職員工之間非正式合作的產生,因為這種合作只是可能產生。所以這種討價還價會導致放縱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上下級之間雖然很友好,但是管理卻沒有效率。學校規章制度的正功能和負功能可以通過圖二表示:
(圖二:學校規章制度的雙重功能)
理性認識、科學利用學校規章制度
在規模大、層次高的學校里,作為學校的管理者,特別是校長,依靠規章制度管理是學校管理的一種有效手段,但沒能看到學校規章制度的正負功能,完全依靠學校規章制度進行管理卻是不可取的,應該理性看待學校規章制度在學校管理中的功效,通過以下策略,提高學校管理的有效性。
1.正確看待學校規章制度的正負功能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作為學校的管理者,必須要了解規章制度的正功能,也必須了解其負功能,這樣,才能在學校管理實踐中,不會忽略其他有效的管理手段,不過分依賴學校規章制度進行管理。
2.多途徑拓展學校管理者的威權
學校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威權的大小非常重要,總的說來,管理者在實際的管理中有五種威權。
①獎勵威權。這是學校管理者通過獎勵來影響教職員工行為的能力,這種威權的大小取決于獎勵品對教職員工的吸引程度和學校管理者對獎勵的控制。
②強制威權。這是學校管理者通過懲罰來影響教職員工的能力,這種威權的大小取決于懲罰的嚴重程度和逃脫懲罰的可能性大小。
③合法性威權。這是學校管理者因為其職位緣故影響教職員工行為的能力,教職員工承認學校管理者在其職責范圍內有權指導,而他們有義務服從,即在教職員工心里形成了一個“不關心地帶”,在這個地帶之內,他們會毫不猶豫服從,而超出這個地帶,這種威權的效力很快就會消失。
④指示威權。這是學校管理者基于教職員工對學校管理者的喜愛和認同來影響教職員工行為的能力,擁有這種權力的學校管理者受到教職員工的尊敬和愛戴,這種威權源自學校管理者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人際技巧。
⑤專家威權。這是由于學校管理者自身擁有專業知識和技能而影響教職員工行為的能力,教職員工聽從學校管理者的指導,因為他們相信學校管理者擁有的知識和技能是學校管理者管理行為的先決條件,這也是他們自身所缺少的知識和技能。
作為學校的管理者如何運用這五種威權,如何樹立這些威權相當關鍵,成功的學校管理者,應該慎用獎勵威權,太少或太頻繁的獎勵都會失去獎勵應有的作用;盡量少用強制威權,因為強制威權使用的結果往往產生敵意和疏遠;合理使用合法性威權,不要超過領導職權范圍使用合法性威權,超出職權范圍使用這種威權,教職員工只會冷漠應對;努力擴大指示威權,因為這種威權的使用能使教職員工和學校管理者之間產生信任和認同,能使學校管理工作更為順暢;努力樹立學校管理者的專家威權,學校管理者應全面展現自身的專業素質和管理能力,讓教職員工對學校管理者產生信心,增加學校的凝聚力,使學校管理效能最大化。
3.塑造開放、健康的學校管理氛圍
開放的學校,不僅指的是學校對外界環境的開放,同時也指學校內部教職員工與學校管理者、教職員工之間、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開放,這種開放氛圍的塑造不是短期就能達到的,這和學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是分不開的,過分依賴學校規章制度來進行管理,將無助于塑造開放的學校氛圍,為此,學校管理者應該科學使用五種威權,教職員工與學校管理者、教職員工之間、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形成相互信任、相互認同的關系,保證管理的順暢,才能塑造一個開放、健康的學校氛圍,這樣才能提高學校管理的有效性。
篇4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 農村學校 管理制度 分析及重建
隨著的勝利閉幕,我國的各行各業都打破了往日的按部就班制度,初步邁開了改革的步伐,特別是近十多年來,各行各業都在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作為培養祖國建設人才的教育行列也不例外,緊隨改革的浪濤奮勇前行,但教育又有它的特殊性,它既要受其它改革因素的制約,又要實現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因此,必須要打破舊制度,建立新制度,這樣才能實現教育改革這一戰略目標,才能實現教育的傳承。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這是被世界歷史證實了的一個真理。也只有這樣才能為祖國建設培養出合格的棟梁之才,才能使我們的民族興旺發達,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做到國富民強,使我們的國家立于世界不敗之地。作為培養人才的每一所學校就得肩負起這一重任,就得持續發展,不斷前進,而學校要不斷發展,不斷前進,關鍵就是必須建立一個與之相適應的穩固的、充滿活力的、積極向上的、創新性和發展性相結合的新型管理制度,以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這樣才能促使學校一切工作穩步前進,與時俱進。為此,確立與之相適應的教育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十分具有深遠意義的。那么建立怎樣的教學管理制度呢?我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徹底打破應試教育管理體制,重新建立素質教育管理制度
過去我們的一切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始終圍繞著應試教育這一前提在運轉,應試教育在一定時期內對農村的基礎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對促進社會的進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以及教育的改革,這種管理制度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束縛了學校自身的手腳,因為應試教育制度制訂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是為了對付將來的考試,以分數作為評判學生學業成績和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志,而全面忽視了素質教育,結果培養出的學生真的是,在校能夠考出好成績,離校后卻實踐應用能力非常差。比如:有些學生當你給他一個電路糾錯的問題時,他能夠很快找出錯誤,在紙或黑板上不用吹灰之力就能糾正,可在社會實踐中讓他改改已安裝的與錯題完全一樣的錯誤電路時,他卻束手無策。再比如:我們國家的學生在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與同等學歷的其它國家的學生相比較多數取得了好成績,但回到現實中時,與其他國家的同等學歷的學生相比較,無論是創新能力、還是應用數學的能力卻遠遠不及人家,這就是原因之所在。因此,必須打破應試教育管理制度,把教育者徹底從應試教育的軌道中解救出來,徹底轉變觀念,重新提高認識,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建立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教育管理制度,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為國家培養出適應時代需求的實用型人才,真正實現科教興國這一戰略目標。
2.打破原有的課堂教學管理制度,嵌入新的要素,以新型理念重新整合,創造性地建立起更加先進的,更適合學校發展和社會發展需求的新體制,即高效課堂管理制度
過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都普遍采用“五環”教學法,以教師的教為主,以學生的學為輔,教師為一節課的主體,學生為客體,甚至將學生作為接收知識的容器,將知識注入給學生,以此作為評價一節課優劣的標準和制度。這種管理制度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為農村的教育發展發揮過不可輕估的效應,也為社會的需求發揮過應有的積極作用,但在經濟騰飛的今天,這種管理制度無形中制約著教師教學方法靈活性與廣泛性的積極應用,以及學生學習積極性、能動性以及創造性、探索性等的發揮,致使學生形成了讀死書和死讀書的不良局面,從而不能將學到的知識靈活應用于實際生活和工作之中,形成了高分低能的普遍現象,已早日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為了徹底杜絕這一不良現象,使教學工作得以最大程度的優化,因此,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新的管理體制,即高效課堂管理制度,將教師由知識的傳播者變為知識的輔導者,成為學生學習的高級伙伴或合作者,成為學生建構知識的積極幫助者和引導者,變以往學生的被動學為主動學,充分發揮其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從而達到使學生實現有效學習的目的。
3.徹底廢棄扼殺教師教學積極性的不良因素,建立與學校發展相適應的人性化評價制度
以往,學校的管理制度總是以等級化、權威化等優先,任何事情都得聽領導的、聽權威的,這樣的管理制度,存在著隨個別人的意志,尤其是某些領導的主觀臆斷為轉移,對教學的管理、決策缺少科學的、可行性的論證,管理水平也因管理者的經驗與見識而異,管理工作往往帶有“家長制”烙印。在這種類型的管理中,也必將導致更多的教師喪失對教學問題敏銳的觀察力和洞察力,導致老師對教學問題的麻木。這種做法,顯然是與教育民主化、教育科學化相背離,與育人為本的教育目標和教學改革相背離,因此,要堅決摒棄扼殺教師教學熱情的不良因素。如:不顧教育教學的效果,只顧人際關系或排輩論資等不良的評價制度。學校的發展,歸根到底就是其教學方面的發展,而教學的發展全靠戰斗在一線的教師,因此要充分建立調動教師教學熱情的評價制度,即以人性化的態度建立以教師為主,多方參與的發展性多元化評價制度。因而,這就要求學校領導要多動腦筋,動好腦筋,因地制宜,全方位地制定好一系列正確評價教師教育教學成績的良好制度,充分為奮斗在一線的教師搭建好教學的平臺,使每一位教師有用武之地,不惜代價,盡自己應有的能力,一心一意為教育教學事業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徹底完成教育教學的改革,為社會的發展培養出所需的合格人才。
篇5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
1 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制度體系的結構
1.1 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制度的主要構成
(1)招生制度。(2)學生學習活動管理制度。(3)學生課外活動管理制度。(4)就業制度。(5)權益保障制度。
1.2 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制度的層次
1.2.1 國家管理制度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五章第三十六條至四十四條的規定,涉及內容是受教育者享有的權利及義務。
(2)《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六章第五十三條至五十九條的規定,涉及內容是學生學習活動管理、學生課外活動管理、權益保障等方面。
(3) 2005年9月1日新頒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和《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全面論述學生管理制度的主要內容。
(4)《高等學校校園秩序管理若干規定》是為加強高等學校校園管理,制訂的學生課外活動管理制度。
(5)《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暫行規定》是為做好畢業生就業相關工作制訂的就業制度。
(6)《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是為規范對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行為的認定與處理,制訂相關的考核、考試制度以及申述制度。
1.2.2 學校管理制度
(1)教學管理制度。屬于這一內容的制度包括:《高職院校學生學籍管理規定》、《高職院校學分實施細則》、《高職院校學生課程考核管理辦法》等。
(2)學生管理制度。學生管理制度涉及的范圍很廣,具體而言,包括:《高職院校教室文明守則》、《高職院校學生宿舍管理規定》、《高職院校學生素質綜合測評條例》、《高職院校學生評優評先和獎學金評定實施辦法》、《高職院校學生考試作弊行為處理規定》、《高職院校學生違紀處分條例》、《高職院校學生證、校徽管理規定》、《高職院校學生勤工助學管理規定》、《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暫行規定》、《高職院校學生申訴處理辦法》、《高職院校國家助學貸款實施細則》以及《高職院校學生婚育管理若干規定》等。
2 新頒《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的特點
2005年9月1日起新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和《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以下簡稱《規定》和《準則》)正式實施。新的《規定》和《準則》,字里行間都滲透著現代大學管理理念,特別是法制和人性化管理理念,它的出臺,關系著千萬學子的切身利益,標志著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創新的新起點。
(1)新《規定》體現了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原則,強化了高校育人功能,強化了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品質規范在高校學生成人成才中的作用。在具體規定中增寫了學生要“自覺遵守公民道德規范,成為遵守公民道德的模范,不得參與有損大學生形象、有損社會公德活動”等道德行為方面的具體要求。
(2)新《規定》固化了近年來教育教學改革的成功經驗,鼓勵和引導高校建立并實施學分制、主輔修制等新的有利于人才成長的管理制度。如針對學分制等更加靈活的管理改革經驗,新《規定》取消原來升、留、降級等具體規定。
(3)新《規定》確立了一系列依法治校、維護學生合法權益的新規則。①明確學生權利與義務。學生是公民,學校要充分尊重他們的申訴權,但也不允許違法亂紀行為通過訴訟得到變相的張揚。依法治校的不僅僅是學生,更應該是學校管理者和教育者。②對學生處理和違紀處分標準更加明確清晰,對學生違紀處理程序更加規范。③取消了與目前國家基本法律不一致的特殊規定。
(4)新《規定》進一步擴大了高校依法辦學的自。新《規定》在明確學校的管理職能、職責和自基礎上,給予高校以教學管理自為核心的多項自,給予高校根據辦學層次、辦學類型、辦學特色創新管理制度,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活力,擴大學校的管理空間。總括全文,有五處直接明確為“由學校規定”,有十三處要求明確為“按學校規定”執行。
(5)新《規定》針對當前的突出問題,強化了相關管理。針對考試作弊屢禁不止的問題,增寫考試作弊或剽竊,抄襲他人研究成果,可予以開除學籍等規定,并細化了作弊開除學籍的種類。
3 學校制度:學校的制度建設體現高職學生管理的特殊性
新《規定》實施至今已有五年時間,它的適用范圍廣,具有一定的宏觀性和原則性。為便于實施,有必要進行必要的細化和具體化,即制訂實施細則。新《規定》將制訂實施細則的權力授予各高等學校,同時要求,實施細則應當報主管教育行政部門備案,及時向學生公布,接受學生、社會和政府的監督。
(1)對條例內容的擴展。如在新《規定》第三章第十六條中規定:“嚴重違反考核紀律或者作弊的,該課程考核成績記為無效,并由學校視其違紀或者作弊情節,給予批評教育和相應的紀律處分。”各高職院校均制訂了本校的《學生考試作弊行為處理規定》,并且做了詳細的處分規定,如:“發現夾帶與該課程內容有關的文字材料,但未實施偷看的。給予嚴重警告處分,該課程作零分計,不得參加補考。”“偷看夾帶資料的,給予記過處分,該課程作零分計,不得參加補考。”
(2)對時間、條件、程序等具體規定。新《規定》的許多提法是原則性的,需要可操作化。如:“學生因故不能按時入學與注冊,應當向學校請假。”在高職學生管理制度中作了補充:“請假一般不得超過兩周。”另外還對請假條件作出補充說明:“因故不能按期報到者,須憑原單位或街道、鄉鎮證明,向學校請假。”補充規定以后,使制度條例更加明確,同時減少了制度實施的隨意性。
(3)在“自由裁量權”的領域自己訂規章。新《規定》有許多“由學校規定”的授權性條款,授權高校根據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制訂相應的更具針對性和操作性的校內規范性文件,并依此進行管理,以適應學校教育管理自身的需要。因此在部分規定中,我們就看到各高職院校的區別。如在新《規定》第三章第十二條中規定:“考核和成績評定方式,以及考核不合格的課程是否重修或者補考,由學校規定。”某高職院制訂的具體規定是:“ 考核成績不合格者,允許補考一次;補考后仍不及格者,必須參加該課程的重修。試驗課、實踐性教學環節考核不及格者,必須隨下一年級或由系安排時間重修。”而另一高職院關于這方面的規定則是:“考核成績不合格者,必須參加該課程的重修。實踐性教學環節考核不及格者,允許現場補考一次。”再如新《規定》第三章第三十二條中規定:“學生結業后是否可以補考、重修或者補作畢業設計、論文、答辯,以及是否頒發畢業證書,由學校規定。”某高職院制訂的具體規定是:“因未獲得人才培養方案規定的學分者,結業后一年內可向學校申請重修或重考(單獨開設的試驗、設計、實習等實踐性課程為重修)一次,及格者可換發畢業證書。經重修仍有不及格的課程,以后不再重修,不再換發畢業證書。”另一高職院的規定是:“學科課程不及格者,結業后半年內可向學校申請重修,經重修仍不及格者,以后不再重修,不再換發畢業證書。畢業設計、論文、答辯不及格者,不單獨安排重修,直接隨下一年級學生的考核要求同時安排重修,仍不及格者,不再換發畢業證書。”關于在校學習年限問題,新《規定》第三章第二十二條也授權由學校規定,因此各高職院校就把學生在校的最長年限(含休學)規定為“五年”或“六年”。高職院校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可以在不違反上位法(包括原則、精神、規定)的前提下,對某些具體規定作出一些調整和變通。
雖然高職院校在落實新《規定》的過程中對它進行了部分修改,但實際上很多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規定還是照搬照套普通高等學校那一套,這顯然不能適應職業技術教育的特點。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和人才培養模式都是和普通高等院校不一樣的,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制訂一套學生管理制度,這需要我們學生工作管理者在制訂和實施過程中不斷做出調整。
參考文獻
[1]新華社.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新規定出臺. ,2005-03-30.
[2]盧麗君.高校管理求變:給學生更大空間.中國教育報,2004.5.
篇6
為保證學校正常教學秩序,保護學生健康成長,確保學校財產不受損失,杜絕或盡量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遵循“注意防范、自救互救、確保平安、減少損失”的原則,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提高思想認識,把安全管理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來抓
安全管理工作是保證學校秩序穩定,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的一項重要工作,特別是近年來火災、校內外傷害、交通事故等惡性事件的發生,造成了極壞的社會影響,引起了各級領導對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視。為消除安全隱患,防止和杜絕不良事件的發生,切實抓好我校的安全防范工作,學校要求,各處室、各班級一定要把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與日常工作同部署、同抓落實。各處室、各班級要針對自己的工作實際,研究和制定相應的方法和措施,堅決克服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麻痹思想和瀆職行為。
二、加強對師生安全工作的領導和管理。
1、成立安全工作領導小組,校長是學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責任人,成立安全辦公室,配備安全管理人員具體負責和指導全校安全工作,制定學校各類人員安全責任制和各方面的安全措施,學校師生應樹立安全第一、安全無小事的思想。
2、學校每學期采用多樣化的教育形式對學生進行安全知識教育,每班每月應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發現問題應及時處理并進行安全教育。各班要對學生進行緊急情況處理方法、自救互救常識教育、緊急電話(如110、119、122、120等)使用常識的教育。
3、建立重大事故報告制度。各班學生出現的重大傷亡事故要立刻報告校級領導;學生曠課出走、失蹤,班主任必須一天內進行家訪;對事故的上報要形成書面報告。
4、實行行政人員值日制度,填寫值班記錄。
5、不經學校同意,各部門各班不得組織學生上街宣傳或參加慶典活動以及參加其他活動。
6、建立安全工作檢查制度,學校領導要經常檢查校內各種體育、課外活動、消防、基建等設施情況,對有不安全因素的設施要立即予以拆除。
(一)安全保衛人員管理制度
1、學校安全管理人員由安全校長、安全辦公室、學生處工作人員、校衛隊、行政值班人員組成,實行分級管理,逐級負責的管理體系,必須時刻提高警惕,嚴防不法分子混入學校進行違法犯罪活動
2、全體安全管理人員上崗期間要嚴格執行學校各項安全管理制度,及時上崗,認真負責,文明值勤。節假日期間加強巡查,排除隱患,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并上報領導,以便防患未然。
3、學校實行封閉管理,安保人員要做好外來人員及車輛的登記確認工作并及時做好相關記錄。任何人從學校內攜帶物資出門,應主動說明,同意方可放行;來人、來客均須辦理登記、會客手續,門衛人員應認真查驗來身份同意后方可進入學校。
4、外來人員會見教師,須電話同教師聯系方可入校,上課時間無特殊情況不得會見學生。
5、師生出入校園要履行持證出入手續。
6、嚴禁小商、小販進入校園向師生推銷商品。
(二)門崗值班員管理制度
1、學校門衛值班人員每天按時與夜班交接并認真填寫交接記錄,不遲到,不空崗,不早退。
2、門衛值班人員要嚴格執行學校管理的各項要求,按時開關校門,嚴格登記并管理好外來人員及車輛,做好學校教師進出校園的登記管理。
3、學校正常授課期間學生出入校園要做好記錄并向班主任索要簽條后方可放行,家長及外來人員須電話同教師聯系后方可入校。
4、認真做好學校信件、報刊等相關物品的登記、保管、發放工作。學校放假期間要杜絕無關人員入校。
5、門崗交接時要進行巡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匯報領導并做好記錄。
(三)夜班保安人員管理制度
學校為有效防止火災盜案的發生,提高保安人員消防安全和防盜意識,明確規定夜班保安人員為第一責任人,結合我校實際,制定如下規定:
1、夜班要及時到崗按時交接,不遲到,不早退,每日交接必須巡查。
2、當班期間任何人不得酗酒、睡覺、娛樂、脫崗,要加強巡視,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并上報主管領導。
3、保安人員職責范圍:防火、防盜、防水、防破壞,檢查并維護學校水、電等相關設施。
4、當班期間要加強巡查電源、火源、水源,熟知水電閥門的位置,發現險情及時處理并上報領導。
5、學校放假期間及夜間要杜絕無關人員及車輛進入校園,認真做好交接記錄以防責任不清,如因記錄不清無法確定責任的將追究當日值班人員責任。
6、夜班人員要熟知報警及學校領導、后勤管理中心主任、安全管理辦公室人員電話,發生險情及時報告,如因職責不到位造成損失將承擔全部法律責任。
(四)、學校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為加強消防安全工作、保護公共財產、師生的生命及財產安全,把消防安全工作納入學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中,現特制定以下消防安全制度。
1、加強全校師生的防火安全教育。按《消防法》的要求,做到人人都有維護消防安全、保護消防設施,預防火災,報告火警的義務。要做到人人都知道火警報警電話119,人人熟知消防自防自救常識和安全逃生技能。
2、保障校內的各種滅火設施的良好。做到定期檢查、維護、保證設備完好率達到100%,并做好檢查記錄。
3、教學大樓、學生宿舍樓安全出口、疏散通道保持暢通,安全疏散指示標志明顯、應急照明完好。
4、嚴禁使用非教學用電,下班后教師要及時關好門窗,確保安全。
5、消防栓、防火器材等消防設施,要人人愛護。任何人不得隨意移動和損壞,違者要嚴肅處理。
6、對因無視防火安全規定而造成不良后果者,要從重處罰,直至追究法律責任。
7、學校是公共場所,嚴禁在校園內吸煙和使用明火;嚴禁將易燃易爆品帶入校內;嚴禁在校內燃放煙花爆竹。
(五)學校周邊環境安全治理制度
1、學校周邊環境治理涵蓋師生人身、食品衛生、文化活動等方面,系綜合性治理。學校對周邊環境應密切關注與監控。
2、學校在做好內保工作的同時,應重視學校周邊環境的安全治理工作,應主動聯系轄區的派出所、街道、工商管理、文化監管等部門共同抓好治理工作。
3、值班人員除做好校內的巡視工作,還應注意對校園外附近環境的巡查,發現社會閑散人員對學生騷擾及各種事故,要針對不同情況及時組織師生進行處理,并視情況報告110、120或附近派出所,以保護師生的安全。
4、每天放學前,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交通等各項安全。
5、教師要教育學生自覺遵守社會公德、遵守《技工學校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及各類法律法規,維護社會公共秩序,并掌握正確的維護方式和方法,提高學生的自護能力。
(六)設備設施檢查制度
1、在學校安全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成立安全辦公室,每月不定期對學校各處室及校內設備設施進行安全檢查,并做好記錄,及時向領導小組匯報。
2、全體教職工要關注存在在身邊的安全隱患,及時向學校領導匯報。
3、學校要按要求、標準配置設備、維修設施、建設校舍。
(七)疾病防治安全管理制度
1、按照國家、省市有關法規性文件的規定,依法管理學校衛生及學生常見病、傳染病群體性防治工作。
篇7
關鍵詞:人文;關懷;融入;管理中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3-0100-01
科學、規范的管理制度是學校依法治教的重要保證,一所好學校首要任務是要健全和完善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但是在制度的制定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揚民主,以人為本。注重和關心教師的生存狀態,維護教師的尊嚴,開發教師的工作潛能,促進教師的全面發展,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使教師在充滿人文關懷的環境中樹立起強烈的責任意識,從而使學校形成一種積極、和諧、向上的團隊合力,去共同創造一個使學生、家長、社會滿意的學校。
一、制度的管理與人文關懷
學校制度管理是根據國家教育方針和法規,依據學校的主要任務和學校的特色,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而形成的一種管理機制,它規范著教育教學秩序,對依法治校,達到辦學目的起著重要保證。
人文關懷是“以人為本”的管理,要求管理者在學校管理中,必須以做好人的工作為本,把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作為管理的最終目標,關注教師的情感、價值及工作環境,尊重教師的人格,營造寬松的工作環境,使每一個教師都有安全感、快樂感。要一切著眼于教師,一切依靠教師。要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采用民主、平等、和諧的管理模式,讓每一位教師都奮發向上,努力進取,從而獲得學校工作整體創新發展的活力。
學校管理既需要制度管理,但不能唯制度管理,學校管理者應該把人文關懷融入到制度管理之中,把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做到管而不“死”,很好的調動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完成教育目標,實現教育目的。
二、制度建設是基礎,人文關懷是提高
學校的發展動力主要來源于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人性化、人情化為基本特征的情感管理是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與能動性的最有效的手段,通過人本管理,使教師自覺的把學校的發展目標當成自己的奮斗目標,使教師發出工作的最佳動力。
(一)管理者以身作則
學校管理者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古人云:“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學校管理者必須是“人師”的管理者,在人格上應該有更高的追求,因此要嚴以律己、以身作則、公正廉明、率先垂范,做教師的榜樣,以自身的示范行為激勵教師,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響和教育教師,引起教師情感上的共鳴,給教師以信心和力量,促進學校良好風氣的形成。
(二)關心教師的生活
學校管理者首先應該關心教師的生活,改善教師的工作環境,改善教師的辦工條件。比如,給教師辦公室安上空調,飲水機,放上鞋油、鞋刷等。為教師提供必須的文體娛樂場所;激勵教師參加文體活動。
落實教師的福利待遇,維護教師的合法權益,教師生日時送上鮮花和蛋糕,幫助教師解決就醫,子女上學,家屬就業等困難。提高教師生活質量,每年組織教師體檢,組織教師外出參觀,學習,旅游等,豐富教師的業余生活。
(三)關心教師的精神
學校管理者要尊重教師的人格,尊重教師的工作,關心每位教師的情感;關心每位教師的的價值和奉獻。在政治上,關心他們,積極發展他們入團、入黨;在工作上,充分相信他們,依靠他們,支持他們,授權他們,讓每為教師成就事業;在學習上給他們再學習,再提高的機會,使教師們不斷成長。
(四)珍惜教師的榮譽
篇8
關鍵詞:制度建設;人文管理;職業學校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14-003-2
著名經濟學家諾思說過,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則,如守法秩序行為道德和倫理規范等,它旨在約束主體福利或效益的個人行為。制度的主要功能是為人的行為提供一種準則,進而使人們形成不同的行為預期,并提供不同的激勵,應體現為人類合作的一種共同知識。制度具有規范性、約束性,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對人的尊重、關愛,為個性張揚提供廣闊的空間,即人文。嚴謹科學制度的創立對于學校規范管理是不可否缺的重要方面,也是促進學校良性發展的根本保證,作為校園文化中的兩個方面,制度建設的規范性和學校管理的人文性,二者是對立的統一,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共同促進學校的發展。
一、制度建設是學校規范管理的根本保證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所學校不管到什么時候,都必須有一套比較完善的規章制度。沒有制度就等于沒有約束力,沒有約束力也就缺少了凝聚力。“依法治校”,其實就是說依靠科學的管理制度來規范辦學,把制度作為有序管理的基石。所以制度建設是維系學校正常秩序的保障,是學校各方面工作開展和落實的保證。
首先,堅持制度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是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證。沒有科學性和合理性,學校的各項制度就沒有存在的基礎,科學性和合理性要求制度簡明扼要,目標清晰,針對性強。要想達到這一點,就要求在制度制定的過程中達到三個結合,即結合學校自身發展實際,結合教師實際,結合學生實際。出臺的制度條款要明晰,可以量化,通過數據、指標及容易操作的辦法反映出來。特別是職業學校,管理的對象更具復雜性,如何創造一種適合教師成長,適合學生發展的制度文化,更為關鍵。我校在《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實施意見》中,考慮到教師年齡結構不同,其接受能力也不同的實際,對不同年齡層次的教師學歷提升、技能提高、教科研實績等均有不同要求,而且每一個學年度都有考核指標,學年結束時進行量化獎懲。這樣,既讓不同年齡層次的教師能夠相對實際的完成年度相關任務,避免出現有撐死有餓死的現象出現,又能讓教師在學年初就有明確目標,并在過程中不斷努力。
其次,堅持制度的人文性和群眾性是制度貫徹力的必要條件。學校的各項制度是校園文化的重要方面,校園文化應該是全體師生共同建設、共同發展、共同提升的文化。制度建設的人文性,突出體現為“以人為本”,即以滿足師生全面發展、和諧發展為基礎,通過人文性的制度來張揚師生的個性,滿足自我發展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在制度建設過程中,要廣泛深入了解教師、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全體教師廣泛參與討論,根據師生不同的要求結合學校的培養目標,讓制定出來的制度更具有人文性。盡可能讓每位師生在不同方面都有特長得以發揮。比如我們所實行的學分制,規定學生在整個修業過程中必須修完規定的學分,但考慮到學生素質的差異,同時又規定學生在基礎課和專業課學分不足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參與各種社團活動、各個層面的技能大賽、創新大賽、文明風采大賽、好人好事等活動取得附加學分,從而達到總學分。這樣既可以保證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取得規定學分,又能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
再次,堅持制度的嚴謹性和穩定性是制度執行力的根本保證。在管理過程中經常有這樣的情況:管理者出臺制度時不嚴謹,以至于出臺的制度朝令夕改,讓員工無所適從。“狼來了”喊多了,人就麻木了,就是這個道理。學校是知識分子云集的地方,每個人都有復雜的頭腦和豐富的思想,看問題都會有不同的思路和角度,這就要求我們管理者在出臺制度政策時必須深入研究,要把學校的近期目標和長遠規劃結合起來,盡可能讓出臺的條款針對性強,可操作性強,減少疏漏,少做頻繁的修改,保證制度推行的持久力、穩定性和延續性,也就是“先量化,后優化,再固化”。
二、人文管理是學校提質增效的內在動力
現代管理學認為:遵循人性,對人才資源進行合理的調用和科學的搭配,營造一個良好的、人人能夠通過自身不懈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的人際、人文環境,是管理成功與否的關鍵。加強人本管理則是提高管理效率、效能的有效手段。隨著教改的深入推進,“以人為本”已成為學校管理的核心理念,關注教師專業化成長和學生的終身發展,激發其發展的欲望和潛能,是學校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也是學校管理的核心任務。
首先要尊重人,關注師生的滿意度。學校管理實質上是人的管理,學校發展實質上也是人的發展。學校必須始終把“生本為先”的教育理念作為學校發展的基礎和保證,學校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學校與學生之間,在遵循科學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建立一種相互尊重、相互平等、充分合作的關系,提高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特別在職業學校,相當一部分是在初中階段文化基礎較薄弱的學生,本身就有自卑感,所以我們每年都會開展一些師生同臺競賽的項目,如校園文化藝術節、師生足球對抗賽、籃球對抗賽、學生教室和教師辦公室內務整理比賽、師生小發明小創造競賽等等,讓那些缺乏自信的學生能夠能夠有機會和老師同臺競技,增強學生自信心,拉近師生、校生之間距離。
其次要關愛人,為師生張揚個性、自我發展搭建平臺。實施人文管理,就要積極為每位師生員工創設發展的良好氛圍,搭建通向成功的平臺。多年來,我們針對教師隊伍人員結構和學科結構的復雜性,采取多種多樣方式為教師成長創造條件。比如為有科研特長的教師建立名師工作室,制度性也開展師生技能大賽、創新大賽,針對不同層次的教師確定不同的目標并采取激勵措施,為他們的專業成長創造機會等。對學生也是如此,比如為一些文化成績較弱而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組建創新研究團隊,讓他們在競賽舞臺上建立自信,通過建立文學社、藝術團等各種各樣的社團組織,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施展才華的機會,讓他們在展現自我中享受成功的喜悅。
再次要肯定人,建立個性化多元化評價機制。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具有優勢智能,也存在一定弱勢能力。盡管在制度面前應該是人人平等,但在評價方式上,應適度體現因人而異。在重視制度對人的發展規范和約束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對人的引導和激勵作用。堅持“人本化”,多視野,多角度評價教師和學生。比如我們在對教師隊伍建設的要求時,對老、中、青教師的學歷要求、技能要求、跨專業教學能力的要求都要有所不同;對教師教學成績的評價,更注重結合班情、生情及培養目標等,把文化成績、理論成績和技能水平結合起來,把班級學生入校時的基礎和進校后的發展結合起來;對學生是否合格的評價上,不是把所有學生都放在同一張試卷上比較,而是通過活動競賽以及任課教師評議等各種渠道綜合評價,充分調動師生發揮積極性,展現自己的特長。
三、制度建設和人文管理是學校健康持續發展的兩大法寶
制度建設和管理是學校依法治教的基本前提和必然要求,但一味的強調制度,有可能封殺教師的創造思維和教學個性。因此,制度建設一般宜粗不宜細,只要夠用、實用就行,而且制度應多一些倡導性和激勵性的內容,因為學校管理的核心是人,所有工作必須以人為本。人文管理強調情感和自律,運用情感手段來約束人的動機,使人自覺遵守規章制度。但也不能把“人文”庸俗為“人情”,凡事都可以放寬要求,甚至沒有要求,失去公平的人情是對他人最大的不公平。因此,學校既要加強制度建設,又要實施人文管理,把制度管理與人文關懷有機統一起來。要注意教師工作的特點,以人為本,弘揚人文精神。在制度的執行過程中,管理者要把對教師的關懷、體察貫穿于日常管理工作中,讓管理工作飽含真情和鼓勵。這樣才能管而不死,較好地調動教師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主動性、積極性,從而更好地完成教育目標和任務。如我校對教師的評優,絕不單純憑制度上的條條杠杠,不求全責備,只要在對學校發展的某一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而師德沒有問題的,我們認為都應該是優秀的。比如有的教師管理不行,但能為校企合作引進大項目;有的教師教學不突出,卻有突出技能,能在省市技能創新大賽中為學校爭得榮譽;有的教師科研能力弱,卻在招生方面有突出貢獻等,就給予充分肯定,這樣每個教師的特長都能充分發揮也樂意發揮,只有教師特長發揮了,學校的業績才能充分發展。
篇9
【關鍵詞】人本化取向;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創新探究
分析當前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發現,人本化缺失是最根本問題。故為改善這一問題,相關高校管理層應重視“以生為本”,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適當借鑒發達國家或國內優秀高校的管理經驗,深度剖析本校學生管理制度中存在的問題,找出解決策略并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學情創新適合本校學生發展的人本化管理制度,以更新當前高校學生管理制度體系,從而提高高校學生管理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當前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的問題
(一)管理理念上忽視以學生為本
主體性是學生的基本屬性,是學生在學習、認識世界的過程中自然表現的一種主動且自覺的思想與行為。但分析我國以往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可以發現大多數學校管理層教師忽視了“學生是學習主人”這一觀念,且過于注重管理者的主體地位,通常使用有目標性的管理理念,對學生進行統一的管理模式,忽視了學生的發展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另外,大多高校的學生管理制度過于強調對人才的培養,希望借助統一的管理模式將學生培育成優秀人才。但這樣的管理觀念忽視了集體中學生個人的發展需求,且為學生帶來一些負擔,制約了學生的主體性。
(二)管理內容忽視學生個性發展
新課標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積極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開放平臺。但是,分析當前高校學生的管理內容,發現大多數高校將維護公共秩序、保障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作為學生管理的主要內容。這樣的管理模式雖可以滿足大多數學生的基本發展需求,但由于框條式制度太多且事無巨細,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想,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動機。因此,在高校管理中,相關高校管理層應重視學生個性發展,積極創新管理制度。
(三)管理行上忽視學生的主體權
當今我國大部分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在運行中還存一些問題,阻礙了管理質量的提升。其具體表現在:1.一些高校管理者受官本位思想的影響,將學生看作為學校的附屬品。如:過于重視文件、各類會議等工作的布置與安排,為一些完成一些“表面工作”對學生提出不合理的強制要求,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權。2.管理過程中過于注重集體性,進行不合理的統一制度管理。如:部分高校對學生衣著、發型等方面有嚴格要求;學校不經學生同意將學生個人信息公布出來;學校將學生寢室的整潔度與學生獎學金掛鉤等。
二、創新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的建議
(一)堅持“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育者應將學生的根本利益與學生的全面發展放在首要位置。在教學管理中,應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從“人本化”出發對當前學生管理制度進行分析與探究,發現其中的不足,并以“滿足學生需求”、“促進學生發展”、“實現學生價值”出發創新原有的學生管理制度,建議健全且柔性管理機制。做到“以學生為先”、“以學生為重”、“以學生為主”,從而真正的將“人本化”科學發展觀運用到具體的學生管理實踐中,提高管理質量,彌補當前管理中的不足。
(二)優化管理體系,促進個性發展
為改善以往高校學生管理制度,提升學生管理質量,相關管理人員應積極優化管理體系,滿足學生發展需求,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其具體可以:1.高校學生管理制度應建立在了解學生發展需求的基礎上。如:要求輔導員、管理員等對學生有一定了解,通過觀察、交流、學情分析等形式發現學生不同的需求。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制定系統且科學的管理制度,引導學生逐漸實現自己的合理需求。2.管理過程中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如:要求輔導員對學生進行分層管理,針對學困生、特困生、情感受挫、適應能力差等學生加強關注,注重引導;開展大學生群體普查,掌握學生實際情況,及時幫助與引導。
(三)重視主體權力,增強主體能動
學校應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主體權利,發揮學生在管理實踐中的主體作用,以增強學生的主體能動性。首先,學校可以賦予學生參與學生管理制度建立的權利,如:在教育收費、處分管理、生活等方面有一定的發言權;然后,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個性化自我管理,培養學生教育與自我批評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權利。另外,學校應強調并幫助學生樹立“主人意識”,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生管理中,增強學生主體能動性,促進管理質量的提升。
三、總結
總而言之,基于人本化取向的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可以有效改善當前高校學生管理制度中的不足,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豐韜.基于人本化取向的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創新研究[D].長安大學,2015.
篇10
關鍵詞:高校;制度;教學管理制度;制度分析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8-0030-03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及辦學規模的持續擴大,我國高校教學管理工作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其中,核心的問題是制度改革問題。大學的根本任務決定了教學管理在大學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在“向管理要質量,向管理要效益”的呼聲中審視教學管理的實質,并進一步完善教學管理制度,提高教學質量,促進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續發展成為一個很值得研究和探討的理論問題。本文主要從制度分析理論視角對我國高校教學管理制度現存的主要問題以及如何改革與創新進行了適當的分析。所謂制度分析,就是以制度為分析對象,分析制度的產生、演變以及解決制度與行為、制度與組織、制度變遷與路徑依賴之間的關系問題。將制度分析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存在于多學科領域中,在不同的領域形成了不同的制度分析理論,其主要成果包括制度變遷理論、路徑依賴理論、合法性機制理論、組織趨同理論等。作為一種比較成熟而可資借鑒的理論,制度分析理論能夠對教學管理制度中一些司空見慣的現象和問題做出新的嘗試性解釋,并探索解決之道。因此,用制度分析理論來研究高校教學管理制度成為了一種必然。
一、我國高校教學管理制度存在的問題
1.路徑依賴問題。路徑依賴是指在制度選擇的過程中,由于歷史上的選擇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初始選擇對制度變遷的軌跡具有相當強的影響力和制約力,人們一旦確定了某種選擇,就會對這種選擇產生依賴,而這種選擇本身也具有發展的慣性與自我積累的放大效應,從而不斷強化這種初始選擇,使其較難突破。1]簡言之,制度的路徑依賴是指制度變遷時對前有制度的一種依賴性,人們過去的選擇會影響現在可能的選擇。我國高校現行的教學管理制度自1978年以來隨著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科技和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有所改進和創新,其“路徑依賴”的主要問題是仍然呈現計劃體制下的一些基本特征,如集權、剛化、統一等。其缺陷突出表現在教學管理模式上過于強調教學過程、教學大綱和教材的統一。首先,高校教學管理部門和教學管理人員始終圍繞教學計劃的完成而進行著被動式的管理,過于強調管理過程而忽視了管理效果。教學計劃的制訂和修改應該是由專業院系根據各自專業的人才培養要求來自己安排,但實際情況是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做出許多統一規定,院系(專業)只能在小范圍內選擇。其次,現行高校教學培養計劃和課程表的剛性依然很強,課程、教材、教學大綱穩定和劃一的局面依然存在,雖然推行了很多改革,但只是從一種舊的統一性到一種新的統一性,學生仍然缺少選擇課程、選擇教師、選擇學習進程和學習時間等方面的自。此外,課程結構和體系剛性也過強,課程開設很少考慮學生主體性的要求,必修課的比例偏高,選修課的比例偏低,選修課程資源尤其是高水平的選修課程資源嚴重不足,學生能選擇的余地太小。這種缺乏選擇性和靈活性的高校教學管理制度,與新時期大學外部的現實需求、大學內部結構的變化以及大學生發展的實際需要不相適應。
2.缺乏合法性機制。合法性機制就是指社會的法律制度、社會規范、文化觀念或某種特定的組織形式成為“廣為接受”的社會事實之后,就成為規范人們行為的觀念因素,能夠誘使或者迫使組織采納與這種共享觀念相符的組織結構和制度。[2]組織的制度化過程是組織不斷接受和采納外界公認、贊許的形式、做法或“社會事實”的過程。如果組織的行為有悖于這些社會事實就會出現“合法性”的危機,對組織的今后發展造成極大的困難。合法性機制理論要求大學在制定、調整教學管理制度時系統進行環境分析,尋求環境認可的教學管理制度。我國高校在管理方面長期以行政管理為主導,學術管理體系普遍不完善,從而導致教學管理制度缺乏合法性機制,主要表現為制度體系不完善,制度環境不完善,制度與環境不協調。如《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學校依法自主設置和調整學科、專業”,但學校實際沒有自由設置學科、專業的自。設置學科、專業必須經過教育主管部門的嚴格審批。此外,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高等學校應當依法辦學,依法管理。這就要求教學管理制度應追求“學理”(合乎教育規律)和“法理”(合乎法理要求)的有機統一。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現行教學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效率本位”傾向,某些制度條款未能體現“學理”和“法理”的統一,存在若干法律盲點和制度誤區。
3.組織趨同現象嚴重。所謂制度的趨同性就是指組織內部結構、組織行為的相似性。制度環境要求組織要服從合法性機制,為了與制度環境認同,各個組織都采用那些在制度環境下“廣為接受”的組織形式和做法,而不管這些形式和做法對組織內部運作是否有效率,因而導致組織趨同。當前,我國許多高校在教學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實施上沒有做到根據本校的具體情況因校而異,而是跟著大潮走,存在著嚴重的趨同傾向,這一現象突出表現在學分制的實施上。據統計,從1978年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高等院校先后采用或部分采用學分制開始,到目前為止,全國大多數高校都實行了學分制。學分制雖然適應了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的大趨勢,但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適合。學分制的實施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不但涉及學校的方方面面,還與社會的各種因素相聯系。高校的類型、性質也與教學管理制度選擇存在著很大的關系,3]受社會、經濟、教育體制本身的制約以及傳統觀念的影響,急切地推行學分制實驗往往會事與愿違,出現教學秩序雜亂、教學質量滑坡等問題。
二、改革和創新高校教學管理制度的對策
教學管理制度是高等學校整個管理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大學制度的建設必然要求教學管理制度也要進行相應的改革和創新。
1.創新管理理念。“路徑依賴”問題是我國高校在探討教學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創新進程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依據制度分析理論,路徑依賴問題是制度演變的規律,而制度的整體創新需要個體思維習慣的改變。可以說,制度變革往往是以觀念變革為先導的。教學管理制度是教學思想、理論、觀念的具體化,是教育思想、觀念、理論作用于教學管理實踐的中介。教學思想和觀念的轉變是教學管理改革的先導,是教學管理制度更新的動力。因此,高校教學管理制度的改革與創新要瞄準教育教學改革的最新趨勢和發展方向,遵循教育規律和管理科學規律,充分吸取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管理思想和模式,改變“制度淡化、管理弱化、手段老化”的傳統教學管理模式,創新管理理念,從以管理措施、方法和手段創新為主的教學管理轉變為以制度創新為主的教學管理。
2.增強教學管理制度的“合法性”。依據合法性機制理論,高校在建立教學管理制度時必須注重兩個方面:其一,注重建立與環境相適應的教學管理制度;其二,注重制度環境的建設與完善。隨著大學生權利觀念和法制觀念的增強,高校教學管理制度理所當然地既要保障正常的教學秩序,又要維護學生正當合法的權益,實現教學管理制度符合相關法律與符合教育規律的統一,要遵循法制原則建設高校教學管理制度,要及時清理現行高校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凡是與國家法律、法規和其他規范性文件相抵觸的教學管理的規章制度或條款,要及時加以清理并及時廢除。在此基礎上,建立和完善與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其他規范性文件一致的教學管理制度。
3.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制度變遷理論認為,制度環境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和國家政策的調整和權力的更迭,制度環境會隨之改變,制度也會隨著制度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現代高校教學管理制度的設計與安排必須依靠良好的制度環境,沒有良好的制度環境作保障,高校教學管理制度的良好設計將不可能變為現實。從我國當前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以及當前學校發展的具體背景出發,現階段我國高校教學管理制度環境建設應重點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①營造有利于現代高校教學管理制度變遷的意識形態。在現實世界中,意識形態對制度安排的決定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現代高校教學管理制度的變革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就不能忽視現代意識形態對它的影響和制約。營造有利于現代高校教學管理制度變遷的意識形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首先,整個社會要樹立現代的文化意識和教育教學管理觀念,為現代高校教學管理制度的變革和創新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其次,要改變學校的教育生態環境。良好的學校教育生態環境能為現代高校教學管理制度功能的實現提供資源和空間。學校應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管理理念,應具有自己的道德文化、制度文化和良好形象,避免不求實際的“搭便車”;學校管理組織應從封閉的、行政式科層組織向開放的扁平式管理組織轉變。②建立和完善相配套的法律法規保障體系。在我國社會轉型和市場經濟體制初步確立的今天,法律法規的建設和完善成為解決各種體制矛盾和制度空缺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完善的法律法規是保障各種制度有效安排和運行的基礎。現代高校教學管理制度的有效變革與運行必須依賴完善的法律法規才能取得應有的效果。當前,除了要進一步完善《高等教育法》與現有的有關于高校教學管理制度的法規條例外,還應制定更具體更有效的法律法規,為高校教學管理制度的建設與變革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三、結論
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深入和發展,積極進行教學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創新研究,已成為新形勢下加快高校教學改革、提升高校教學管理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一項迫切任務。從制度分析理論視角出發,運用制度學的相關理論對在社會變革和教育制度創新的大背景下,就我國高校教學管理制度的變遷與建設問題進行了系統地研究,而不僅僅局限于對教學工作制度、教師管理隊伍建設等某一具體方面的分析和探討,從理論高度對教學管理制度變革事實和現象背后的理論問題進行思考,這對于我國高校教學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彭德琳.新制度經濟學[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186.
[2]周雪光.組織社會學十講[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