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教學實施方案范文

時間:2023-04-02 22:04: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單元教學實施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單元教學實施方案

篇1

整理與復習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理解比的意義,知道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

2.

使學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質,會求比值、化簡比,能解答按比分配的實際問題。

3.

使學生在理解比的意義、探索比與分數和除法之間的關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質的過程中,體會類比法、推理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把握數學知識的本質。

4.

使學生經歷用比描述生活現象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感受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一、復習回顧

師:同學們,本單元我們都學習了哪些知識呢?請你結合下面的知識框架,回憶一下吧。

1.

比的意義

師:關于比的意義你都知道些什么?

生1:兩個數的比表示兩個數相除,15÷1015比10,記作15

:

10。

生2:15

(前項):

(比號)10(后項)=15÷10=(比值)。

2.

比的基本性質

師:比的基本性質是什么?

生: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

師:化簡比的方法是什么?

生:當比的前、后項是整數時,可以把前、后項同時除以它們的最大公因數進行化簡;當前、后項出現分數或小數時,可以先把前、后項化為整數,再根據前、后項是整數的情況化簡為最簡單的整數比。

3.

比的應用

師:解決按比分配的實際問題的方法是什么?

生1:把問題轉化為整數的“歸一問題”來解決。

生2:根據直觀圖和比的意義,算出要求的兩個量分別占總量的幾分之幾,把問題轉化成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分數乘法來解決。

設計意圖:通過師生交流和一問一答的形式,使學生回顧本單元所學的比的意義、比的基本性質、比的應用的知識,為學生完整地構建出本單元的知識體系。

二、基礎練習

1.

填一填。

(1)笑笑的房間長5m,寬3m,長和寬的比是(

)比(

),記作(

)。

(2)4

:

9=(

):(

)=

(3)4

:(

)=28

):

6=0.2

(4)小亮騎自行車3小時可行45km,小亮騎車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

):(

),比值是(

)。

2.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25

:

15

0.3

:

0.29

0.125m

:

2cm

3.

一種消毒水是把藥粉和水按照1

:

200的比配制而成的。要配制這種消毒水603g,需要藥粉和水各多少克?

設計意圖:在基礎練習中使學生鞏固本單元相關的基礎知識點,以照顧到班級中大部分學生的平均學習水平。

三、易錯練習

1.

選一選。(把正確答案的字母填在括號里)

(1)六(1)班三月份有一天請假2人,出席48人。缺勤人數與全班人數的比是(

)。

A.

1

:

24

B.

24

:

25

C.

1

:

25

D.

2

:

24

(2)在3

:

7中,前項加上6,要使比值不變,后項應加上(

)。A.

6

B.

14

C.

21

D.

9

(3)音樂興趣小組有45人,男、女生人數的比可能是(

)。

A.

3

:

7

B.

4

:

5

C.

11

:

3

D.

4

:

3

2.

人體每天約需要2500

mL水,直接飲水約為1300

mL,其他的水要從食物中攝取。寫出從食物中攝取的水量和直接飲入的水量的比,并化簡。

3.

一個長方形的周長是48cm,寬與長的比是3

:

5,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設計意圖:通過易錯練習幫助學生梳理易錯點,減少學生的錯誤率。

四、拓展練習

1.

如圖,兩個圓重疊部分的面積相當于大圓面積的,相當于小圓面積的,求大圓和小圓的面積之比。

2.

某電子廠工人與技術研發人員的人數比是3

:

4,技術研發人員和銷售人員的人數比是1

:

篇2

這次培訓與以往的暑假遠程教師培訓很不同,一是難度增大了很多,二是學習時間增長,三是要求更高,四是收獲比以往多了很多。

第一,使我認識到了主題單元規劃的重要性。以主題單元進行課題設計從很大程度上對教學設計進行了優化。以一個主題來進行單元規劃,可以很好地兼顧課程整體目標和課程結構,合理地安排主題單元課時,對于整個學期課時的合理安排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時,主題單元規劃更有利于整合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加強了原來課時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使教學內容更優化。

第二,研究性學習重在過程。培訓改變了我的觀念,對研究性學習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教師平時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在課堂教學中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或方式來進行學習,有意識地將這種理念滲透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重視理念滲透;通過特定的研究型或探究型課程來開展。在初始階段,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要精,難度要低,每做一次就有一點收獲,就達到研究性學習的目的了。

第三,感受主題資源網站的魅力。主體資源包的使用對教師幫助很大,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常常會根據自己的習慣借助多級文件夾來組織管理自己的資源,文件夾資源包是以文件夾的形式管理教學資源,適合個人資源管理,卻不利于資源的共享。主體資源網站是由特定主體的資源構成的一個資源包,可以包含多種資源形式,比較適合于不同教師和學生之間交流與共享資源。

第四,學會科學地進行教學評價。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養。教學評價就是指以教學目的為依據,制定科學的標準,運用有效的技術手段,對教學活動過程及其結果進行測定、衡量,并給以價值判斷。要根據學科特點不斷地研習各種各樣的評價方法和評價工具(如量規)。通過評價,教師才能正確了解學情,學生才能真正地認識自己的學習水平,以便修正自己在學習中的偏差。評價不僅要覆蓋知識與技能,而且要反映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等三維目標,評價要避免評價方法的單一化和簡單化,要注意適時適量,要多元化,包含自評、互評;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突出學生評價的主體地位,教給學生評價的方法,使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改進自己、提高自己。

篇3

[關鍵詞] 化工專業 技能訓練 模式

技能是職校生的立業之本,技能訓練是學生技能形成的重要環節,不同的訓練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本文以行動為導向,對職業學校化工技能訓練模式進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技能的內涵及形成特點

技能是指人們掌握和運用某種專門技術完成某種任務的活動能力。其形成一般要經歷認知、聯系形成和自動化三個階段。在認知階段,學生在理解任務及要求的同時也做一些簡單嘗試。在中期的聯系形成階段,練習者已掌握一系列局部動作,并開始將這些動作聯系起來。在自動化階段,一系列動作聯合成一個有機整體并鞏固下來,練習者能根據情況的變化,靈活、準確、自動地完成動作。

二、化工專業技能訓練模式

1.積木式單元訓練

技能都是由簡單的基本操作單元組合而成的,猶如積木,有限的基本的積木單元可以組合成復雜的積木模型。積木式單元訓練,指教師先將工種所需技能分解成技能模塊,技能模塊再分解為若干個技能單元,每個技能單元再分解為一定的基本操作。訓練時,先對基本操作逐項訓練,在基本操作熟練掌握后,再進行動作連接組合,最終實現技能的自動化。積木式單元訓練適用于技能的初級階段。

(1)技能的分解。例如,化學檢驗工的操作技能可作如下分解:

(2)訓練流程。整個流程可分解為明確任務――要領講解――教師示范――學生練習――評價小結五個步驟。訓練時,任務布置要具體,老師講解要細致、重點突出;示范要嚴謹規范,邊操作,邊講解關鍵步驟和注意事項;學生訓練可分組進行,教師要不斷巡視,嚴格要求、見錯就糾;檢查評價,既要嚴格,又要注意賞識教育,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快樂。

(3)訓練中應注意的問題。在訓練中,“師生”更像“師徒”。分組可以采取異質同組的方式進行。一般四人一組,一做三查。訓練結束后,要小結討論,明確得失,形成報告。采用“小組互查互糾式強化訓練”,不但可以彌補班級人數偏多,師資不足的缺陷,而且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同時,小組合作式的學習方式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增進同學之間的交流溝通,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提高訓練質量。

2.項目式技能訓練

“項目式技能訓練”是以“項目”為載體,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動作協調水平的一種訓練方式。

(1)項目的開發與選擇。訓練項目的開發和選擇應注意四個方面。一是典型性。所選的項目應具有代表性。二是系統性。項目的開發應構成技能系統。三是獨立性。項目之間應相對獨立,以便學生根據個人的情況靈活選擇。四是整體性。開發的項目不宜太大,最好能在4~8課時內獨立完成,以保持項目的相對完整,便于教學的具體實施和成果展示。

(2)訓練流程。項目式技能訓練常包括六個步驟,如下圖所示。

項目引入時,要呈現與項目相關的職業情景;制定計劃時,要充分調用“庫存”、收集信息、分析項目、制定計劃,形成方案;方案論證時,教師要在師生共同討論的基礎上,對各學生小組制定的實施方案進行論證,確定具體的實施方案;項目實施時,學生應根據實施方案完成任務,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巡回指導并提供咨詢和建議;最后,要在學生順利完成項目的基礎上,對項目進行變化拓展,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項目拓展可以為優秀學生提供進一步提高的平臺,也可以為下一項目的訓練提供預習內容。

(3)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項目式技能訓練宜在學生有了一定基礎后進行。項目式技能訓練模式中,“學生”更像“員工”。教師在項目選取時既要考慮實際應用價值,又要考慮其完整性和代表性。項目分解時,應遵循“由小到大,由易到難”的原則。可多設計一些平行項目,提高訓練的新鮮感,防止心理疲勞。

3.仿真式技能訓練

仿真式技能訓練是指使用仿真模擬技術來實現技能訓練目標的一種訓練方法。仿真可分為設備仿真、材料仿真和計算機網絡仿真三種類型。

化工行業有別于大多數生產性行業,具有高溫、高壓、易燃、易爆、有毒、有害、連續化的特點。學生剛進企業,一般不讓自己動手操作,這給學生技能形成帶來了很大困難。同時,隨著信息技術和自動控制技術的大量應用,化工行業也逐漸由勞動密集型轉為技術密集型。企業對員工的要求已經從傳統的開關閥門、觀看儀表發展到需要具備工藝過程判斷、計算機操作、系統分析等方面的綜合職業能力。上述兩種訓練方法已不能滿足這些傾向于對心智技能有較高要求的技能訓練。對于這些心智要求較高的技能,可以采用“仿真式技能訓練方式”進行訓練。

三、模式選擇應注意的問題

“積木式單元訓練”適用于學生的入門訓練,“師徒”相授,對教師技能的要求較高。“項目式訓練”,適用于在學生有一定的基礎后,進行“仿真式訓練”適用于與毒危崗位有關的技能訓練。

“教學有效,教無定法”。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遵循技能形成規律,積極探索簡潔高效的技能訓練方式,提高教學質量。在訓練中,還應將化工職業崗位必須的“安全、質量、環保”意識,“嚴謹、務實、高效”的工作態度,以及“團結、互助、協作”的團隊精神的培養貫穿在學生的技能訓練之中,關注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馬成榮.職業教育課程開發及項目課程設計[M].江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2]李學喜.中職專業課教學方法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

篇4

一、理論依據和現實可能性

目前,我們的中學語文教材,都是按一定的文體特征分單元編排的。這樣,就有利于進行單元比較閱讀教學。而且,由于每冊書的各相同單元之間都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和知識貫輸的漸進性,這樣,就有利于進行單元比較閱讀教學,使學生能把各冊之相同單元的知識連貫起來進行聯想記憶,又更能使學生在貫通的系統學習中加深理解,得到一些能力方面的啟迪。又由于每冊書是按單元編排,我們就有可能把該冊各單元之間的外在區別和內在聯系進行比較、分析,從而使學生能較靈活的掌握各自的規律。這樣,就使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也提高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單元比較閱讀教學法綱要

(一)單元比較閱讀教學的內容

首先我們應搞清楚的是單元的概念。這里所談的單元,當然指教材的自然單元形式,也指我們所運用來進行比較教學的材料的單元形式。單元比較閱讀教學就是把這些單元閱讀材料拿來進行整體的或部分的比較閱讀教學與訓練,從而提高我們的閱讀教學效率,最終達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

其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語文基礎知識點的串通比較分析。其實,除下文所談的幾個方面的內容外的所有語文基礎知識點,都可以進行各自的串通比較分析。這可以是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某個多音、多義字或詞的歸納總結,可以是從具體語言環境中的詞語選擇的角度來比較分析語言的修辭特色。可以是通過對造句的異同的比較來分析其句法現象等等。

2.思想內容的比較分析。這是指單就思想內容對文章或文學作品進行的比較分析。包括對句、段、篇、單元整體內容的理解分析和單項內容的比較分析。

3.文章寫作特點的比較分析。這主要指單對文章的寫作特點進行比較分析。可以是某一寫作特點的比較分析,也可以是對寫作特點的整體比較分析。

4.文學作品的藝術特色的比較分析。眾所周知,文學作品有別于一般的文章,因此,它除了有一般文章所共有的一般規律外,更重要的是有它自身的規律性。文學作品主要是通過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比較分析作品的人物塑造方面的特色。可以是比較分析作品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或者是通過這人物形象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生活,可以是比較分析作品是怎樣塑造人物形象的。尤其應注意對于作品藝術技巧的比較分析。

5.教材單元內部篇與篇之間的整體比較。這是我們已在教學中較好的運用,也已運用得最多的,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更應多進行這方面的教學。

(二)單元比較閱讀教學法的實施方案

總的原則是:在單元比較閱讀教學中,應體現教師的主動、示范性和啟發、誘導性,應體現學生閱讀的能力、主體性和思維活動的活躍聯想性,從而達到逐步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最終目的。根據教壇同仁的教學研究成果和筆者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在此提出“三步四課型”的實施方案,供教界同仁參考。

1.講讀課型。根據教材課文的每個單元都分為三個小單元(即講讀課,課內自讀課,課外自讀課),第一步,讓學生預習該單元中的那兩篇(極個別是三篇)講讀課。然后,教師就根據前文所談的內容的某些方面,對該講讀課進行宏觀的總體的比較分析。第二步,由學生再根據教師所分析的內容,再對照閱讀該兩篇(或三篇)講讀課文,反復體會。第三步,教師總結,學生完成課堂作業,完成課外訓練。

2.導讀課型。這種課型,在初級階段主要是用于該冊書中體裁相同的兩個單元的第二單元的那兩篇講讀課文,在高中二、三年級逐步取代(或部分取代)講讀課型。第一步,由教師講解該兩篇課文的比較分析的要點及其結論。第二步,由學生帶著這些要點及結論去比較閱讀課文,從而印證教師所講的要點及結論的正確性。第三步,教師答疑總結;學生完成課堂作業,完成課外訓練。

篇5

這是英特爾公司開展的一個培訓項目,這個課程中,將學到通過何種評價策略使您和您的學生受益,并學會如何在您的課堂中計劃、開發和管理以學生為中心的評價體系。那么21世紀新技能都包括什么?教師怎樣在課堂中體現21世紀新技能的培養呢?

21世紀教學需要的不是機械的死記硬背,而是讓學生掌握一套核心技能,為面對未來的世界做好準備。所以學生21世紀技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創造力和創新、交流和合作、信息素養、媒體素養、信息技術素養、靈活性和適應性、主動性和自主學習、社會的和跨文化的技能、生產力和責任感、領導力和責任感。下面以城市與城市化例來呈現在課堂中體現21世紀技能及評價

單元主題:城市與城市化

第1步:選擇單元

學習城市與城市化內容,可以讓學生了解城市的起源、城市發展的三個階段,科學認識城市化、當代城市化的新特點,以及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產生的影響。

第2步:21世紀技能

考慮在本單元培養某種21世紀技能后,將21世紀新技能的培養應用到教學課程中,這個單元的主要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學習活動。

本單元是人類與地理環境中關于人類的聚居地的學習介紹,它與第一章人口聯系非常密切,與后面的人類的經濟活動工農業聯系也很緊密,是承前啟后的一章。城市化就是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不斷完善的過程,也是城市等級的提升過程和一個區域內城市等級體系的形成過程。這種現象不僅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而且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它可以反映一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

1.課標和教材使用:

(1)以課標為準。凸顯學生掌握地理知識、獲取地理技能和能力的過程。

(2)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依托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適當取舍與拓展

2.學習活動設計:探究——發現式

學生自主學習——搜集資料、材料分析、繪圖分析、閱讀歸納、經驗總結、課題研究

教師協助促進——創設情境、思維牽引、方法指導、課堂調控

3.師生活動過程;

(1)選定活動主題:濰坊市的城市化發展

(2)成立課題小組: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劃分成課題若干小組,每小組由6-8人組成,民主推選小組長,同時設副組長、記錄員、發言人,開展活動時合理分工,共同行動。

(3)確定實施方案:

依據“山東的德州的城市化發展”研究計劃書,根據活動主題確定不同的子課題,每小組自行選擇感興趣的子課題。制定各自的活動目標與研究方案,形成小組的實施方案。

(4)開展課題探究:

走訪、摘抄、現場查看、收集各種資料,畫出德州市土地及人口變化圖片;寫出活動體會、形成調查報告并制作課件,填寫學習經歷表。

(5)展示探究成果:

各小組根據所收集的資料,分析研究德州市人口及土地利用的變化、城市化發展的進程及存在的問題;各小組為德州市城市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

4.預期成果:

能夠通過實地調查、訪談及借助網絡、報刊、雜志等媒體進行資料收集、分析,歸納總結出德州市的城市化發展,進而學會分析城市發展及需要注意的問題。研究的最終成果以體會、手抄報、圖片展示、調查報告、多媒體的形式展現出來。

第3步:創建一個評價量規

第4步:在教學活動中嵌入評價

篇6

【活動主題】提高集體備課實效,解決單元教學問題,促進以老帶新

【活動目標】立足在個人備課的基礎上,以中學部英語教研組為單位進行,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在充分研究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前提下,集體商討把握教材整體的設計結構、編寫思路、重難點的處理和教學方法,共同研究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同時兼顧學生的基礎和實際情況,確定教學目標。促進以老帶新,以新促老,以骨干帶動一般,集思廣益,博采眾長,使全體教師切實能從整體上認識教材、局部上突破難點、教學方法上更科學,提高駕馭教材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活動準備】和李冬梅老師是中學部英語教研組的兩位年輕老師,按本學期定的教研計劃,她們要參與學校的“一人兩課”教研活動。因此中學部英語教研組組織了這次集體備課,設定老師為中心發言人。中心發言人要做系統的備課,以單元為單位,寫出她要教學的單元的教案及分析材料,明確本單元及本課在全冊書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準確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根據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心理特點,著力于學生的自身發展,制定教學措施,然后撰寫出發言稿。

確定教學單元內容

【活動過程】活動準備

中學英語組

中心發言人

活動過程

活動總結

確定中心發言人--

安排組內成員研讀教材

1、認真閱讀課程標準相關內容

2、認真閱讀單元教材內容,理解編者意圖。

3、明確本單元及本課在全冊書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準確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

4、明確在單元教學中如何解決單元研究主題,根據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心理特點,著力于學生的自身發展,制定教學措施。

5、老師撰寫發言稿。

確定教學單元研究主題

組長主持活動

中心發言人發言

組內教師研討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及教材編者意圖

2、教學重點、難點及突破方法

3、遇到的問題及疑惑等需要幫助的內容

4、在單元教學中如何解決單元研究主題

1、對中心發言人的發言內容進行評價及補充

1、對中心發言人的疑惑等問題提出解決辦法

2、對如何突破本單元研究主題提出自己的看法

老師上第一次課

組內老師就老師上的第一次課進行評課、議課,提出優點與不足,提出建設性的改進措施及實施方案,為老師的第二次課做充分準備

老師上第二次課

組內老師就老師上的第二次課進行評課、議課,小結

組內全體老師聽

老師上的第一次課

組內全體老師聽

篇7

關鍵詞:初中高效課堂

教學模式

實施方案

一、模式的基本理念

1、以人為本

首先要從心底里相信并且恪守“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一教育理念。在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不讓一個學生掉隊,不忽視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任何一點知識漏洞,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才,對每個學生的進步都給予大力表揚,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

2、以素質教育為核心

素質教育要求面向全體,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課堂教學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在教學設計與實施中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二、實施模式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

“六步四環節”是以學生為“軸心”適合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它將過去的教師單向灌疏轉變為師生雙向互動,教師的教學行為由“帶著知識走向學生”轉變為“帶著學生發現知識”,學生的學習行為由“帶著教材走向教師”轉變為“帶著問題走進課堂”。教師通過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完成作業,在實踐與探索中自主建構起合理而系統的知識體系。

2.合作性原則

教學過程是師生為實現教學任務和目的,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通過對話、溝通和多種合作活動產生交互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的活動過程。合作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兵教兵”。讓學生之間相互幫助,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因為獨立探究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深刻性,而小組合作探究可以彌補學生差異,對培養學生交往的技能及分享、合作的態度具有獨特的作用。

3.學法指導原則。

首先要引導學生正確地運用思維方法,注重培養發展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三、實施步驟

(一)組織學習階段

1.對教師加強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增強責任感的教育。第一、使每一位教師要認識到模式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認識到有模式與無模式的利弊;第二、發展模式,既是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師自身成長的需要,更是學校發展的需要。比如:洋思中學、杜郎口中學、河南永威原來情況不如我校,為什么能成功?為什么能出現那么多名教師?

2.組織教師學習、討論模式。

具體是①要求教師完整理解:“六步四環節”模式的基本結構。②要求教師充分認識“六步四環節”模式的基本特征。這個模式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四個方面:面向全體學生;目標明確,精講善誘,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緊扣目標要求,重視學情反饋,教師通過優化導學,促進良好學習習慣與品質培養;高度重視課前的備課、預習和課后的作業、輔導等各個環節,將課內外的教學活動統一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3.要求教師認真把握“六步四環節”模式的操作要領。

通過學習,使教師領會模式的每一步內涵,同時又組織部分教師針對模式寫一份教案,進行說課,說過后進行評議,加快對模式的理解。

(二)初步試驗階段

1.備課組加強備課研究。要想上好模式課,首先要備好模式課。我們實行二層備課,即集體備課與個人備課相結合,以備課組為單位,組織教師先集體備好兩個單元,目的是加深對模式的理解,再分工備,就比較順手了。但是規定每一位教師必須用模式備課,學校把每月檢查與不定期檢查結合起來,作為學校考核內容之一。

2.積極開展新模式研究課活動。學校規定每人必須用新模式上課。為了做好這項工作,第一、領導班子深入課堂聽推門課,每周至少兩節,和教師一起研討、交流;第二、領導班子在前兩周帶頭上模式課;第三、每周規定語數外各一人上研究課,促使每一位教師深入地研究,上過后,教研組及時評議,提出與模式不相符的地方,爭取使教師的課盡快地適應新模式的要求;第四、動員全體教師要積極參與聽課、評課活動,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第五、學校對發現的問題,每周實行及時公開通報的方式,對存在的問題及時敲響警鐘,同時表揚做的較好教師。

3.開展新模式驗收課活動。這項活動準備在學期末舉行,學校準備從各人績效工資中拿出相當一部分的資金作為考核,要求每一位教師平時要認真準備,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視,促使教師平時注重模式的訓練。

(三)全面實施階段

1.創新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要經過組織公開課、示范課、課堂教學比賽、經驗交流會、專題培訓班,校本培訓等多種方式提高教師運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的能力,制定課堂教學評估標準,及時發現典型,樹立典型,引導廣大教師,不斷鞏固學習成果,不斷深化創新課堂教學模式,使廣大教師學習掌握先進的教學方法,準確高效地指導學生自學,精練高效地進行“后教”,保證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

2.落實“堂清、周結、月測”,全面提高質量。“堂清、周結、月測”是學生自我檢測、自我更新、自我補“缺”的重要方法,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學校將把“堂清、周結、月測”列入教改實驗的重點之一,狠抓落實,不斷總結完善落實“堂清、周結、月測”的方法。“堂清”由任課教師負責組織落實,精選當堂訓練題和作業,每天抓好自習輔導與反饋;“周結”由備課組負責組織落實,每周精心組編一套周練習題;“月測”由級部負責組織落實,搞好單元測試及月考,認真做好每次月考的質量分析。學校制定嚴格的檢查反饋制度,教導處對“堂清、周結、月測”的落實情況進行檢查,督促各責任人抓好落實。

(四)總結深化階段

1.總結經驗,加強交流。①學校及時總結學習推廣河南永威經驗活動中的成功經驗,以專題講座、研討會、學習簡報等形式予以交流推廣,供教師學習借鑒。②通過組織“學教結合,主體探究”示范課,推廣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經驗。

2.深入研究,不斷完善。在實驗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學校及時總結實驗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制定措施,深入開展研究,特別就“學教結合,主體探究”課堂教學模式中的細節問題加強研究,把實驗引向深入,取得更大的成績。

篇8

關鍵詞:專題研討式;教學方式;實施方案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2-0126-02

一、前言

高層結構與抗震設計是建筑工程專業大四學生的一門必修課。該課程是眾多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集合,更是對這些課程的內容的歸納和應用,因而具有“綜合性、應用性”的特點。因此,這門課程的教學需要與一般專業課程的教學有所區別。在筆者目前的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存在不少問題:

首先,從學生角度來看,存在懈怠情緒,忽略了對已有知識的整理和提升;其次,教師往往按照教材章節來安排教學,忽略了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使得教學不能有的放矢,效果不明顯;最后,教學過程中忽略了知識點在整個設計過程中的作用和應用方法,使得學生學懂了但不會用。

縱觀我國高校“高層結構與抗震設計”類課程的教學,主要采用傳統講授式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學生學習效果較差、知識應用能力差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為核心目標,提出在“高層結構與抗震設計”課程中運用“專題研討式”教學方法,并進行了實踐探索。

“研討式”教學和研究模式起源于18世紀的德國[1],目前已經是美國、英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大學本科和研究生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模式[2,3]。“專題研討式”教學方法顛覆了傳統教學模式,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是課程教學的優選方法。對本門課程來說,“專題研討式”教學方法更契合其“綜合型、應用型”的特點,能夠提高學生畢業設計質量和水平[4]。

二、教學方式探索

針對“專題研討式”教學方式,作者進行了以下探索:

1.通過建立適合本課程的“專題研討式”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具體來說:

(1)對新舊知識點進行區分,優化課程教學內容,以“專題”模式對教學內容進行組織。

(2)將課程內容以“專題模塊”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并將模塊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實現知識的“立體化”呈現。

2.基于對本課程的“專題研討式”教學研究,積極探索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具體來說:

(1)通過開展“專題研討式”教學,開展以專題學習、知識點的內在聯系、知識點的應用等為主題的討論,鼓勵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

(2)以提高學生專業知識掌握水平和畢業設計質量為首要目標,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實施方案

通過對專題研討式教學模式和課程特點的研究,作者提出了以下實施方案:

1.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和重組。對教學內容的優化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第一,將課程知識點進行系統劃分,區分新知識點和舊知識點,將新知識點以“專題式”和“講座式”進行內容組織,將舊知識以“專題案例式”和“討論式”進行內容組織。將新知識點進行系統劃分,按每一小節課作為一個講座單元,精選與新知識點相對應的案例,并作為第二小節課的課堂內容進行講解和討論。

第二,注重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按新知識點和舊知識點設置的“專題”之間要有連續性,確保每堂課之間的有機聯系。

按照教學內容的優化和重組,將課堂內容以“理論專題”和“案例專題”進行組織。

(1)理論專題。與專題研討式教學相適應,確定的課程理論專題內容如表1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為了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專題研討式”教學將知識點按照實際應用順序逐步推進,而非按照傳統的由淺入深的教學內容組織形式。這種“專題研討式”的內容組織方式是基于學生對前期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既考慮了新舊知識點之間的前后關系,也考慮了知識的應用順序,有利于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對舊知識進行回顧和梳理。

(2)案例專題。基于教學專題,對應用性較強的內容設置“案例專題”(見表2)。通過理論專題與案例專題相結合,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的提高。

2.綜合采用“專題式”、“講座式”、“案例式”與“討論式”教學法,讓課堂充滿活力。具體實施方式如下:

(1)對全新的知識點進行“專題式”、“講座式”教學,并在某一專題講座開展之前將講座提綱提供給學生。與傳統的講授式課堂相比,“講座式”基于學生前期的專業知識基礎,把新知識點分割成一個個專題形式,而每一個專題講座之后,鼓勵學生提問和討論,之后為每個小組提供與該次講座內容相關的練習題,要求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形式完成。

(2)以案例形式容納舊知識點,課堂主要以“案例式”和“討論式”為主要組織模式。教師通過前期的知識點總結和案例精選,把課堂內容進行合理安排。如按照給出案例案例討論案例講解知識點總結給出練習案例小組討論完成相互點評為順序組織課堂。

3.創新考試模式,促進“專題研討式”教學推廣。在“研討式”教學模式中,注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因此,在考試安排上,也應當注重學生對知識點應用能力的考核。擬通過以下幾方面對考試模式進行改革:

(1)對考試的題型進行改革,側重主觀題,減少客觀題。

(2)考試內容側重對知識點和基本概念的應用,減少對知識點的直接考察,突出考察應用能力。

(3)加大平時成績所占比重,將學生課程中參與討論、小組任務完成情況作為平時成績的重要考量。

四、結論與展望

經過一年的專題研討式教學改革試驗,作者所帶畢業班的高層結構與抗震設計成績較往屆學生有了顯著提高,學生課內外的反饋也明顯好于往屆,而作者這門課程的教學滿意度也從原來的90.2%提高到了96.6%。

雖然專題研討式教學的初步開展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如專題設置不夠完善、新的考核模式有待進一步推廣等問題。在今后的教學中,筆者將繼續完善研討式教學模式,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F P.German Education Past and Present[M].New York:General Books LLC,2010.

[2]L C,L M,K M.A Guide to Teaching Practice(Fifth edition)[M].New York:Routledge,2004.

篇9

【關鍵詞】中學英語寫作;反思;教學行動研究

教學行動研究的原理及過程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被西方教育界所倡導的“自我反思教學模式”是提高教師日常教學能力及科研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它指的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行為為思考對象,審視、分析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做出的種種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轉變教學行為,促進教學能力的提高。“自我反思教學模式”的主要實踐途徑是教學行動研究。教學行動研究指教師對自己課堂中的教學現象進行考察,研究,并從中獲得知識,改進教學的一種探索性活動。近年來國內關于教學行動研究方面的著述越來越多,已經成為國內外語教學與研究領域的熱門話題(王薔,2002;鄭金洲,2004)。教學行動研究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包括觀察分析、計劃、實施、反思等環節。因此,我們可以設計出可操作的研究方案:

1.發現問題。教師從教學實踐中觀察并意識到教學對象及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制定方案。提出并制定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

3.實施方案。實施新教學方案以期解決問題。

4.反思。分析、評價研究結果并確定下一輪研究目標。

現將行動研究運用于英語寫作課堂教學,既作為一種嘗試也期待更好地改進教學。

教學行動研究在中學英語寫作課堂教學應用

一、發現問題

英語寫作作為語言交流的一種重要方式,能反映一個人的英語水平。但是在多年的高中英語教學中,我發現寫作教學歷來是工作的一個難點,教師覺得沒什么好教,學生覺得沒什么好寫,寫作課堂教學效益低下。學生的習作中常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1)語法、詞序或拼寫等表層錯誤較多。即使是一些最基本的初中階段就學到的單詞、語法在寫作中也會出現錯誤,如there be 句形;(2)語義不連貫,結構松散,中國式英語充斥其間;(3)對于教師費心費時所做的作文評語,學生似乎視而不見。同樣的錯誤學生屢犯不改,無視教師辛勤的勞動。為了查清導致學生作文中問題存在的原因,筆者對所任教的兩個班級85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個人訪談,收集到了關于學生對寫作、寫作課堂以及對教師反饋的態度等方面的有關資料。通過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后,意識到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1)教師采用的寫作教學法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對寫作的興趣,并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學生的一次成稿的做法,不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2)教師對學生作文的反饋手段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學生不能從教師反饋中得到有用的信息,對作文進一步修改。(3)學生語言基本功薄弱,而且缺少有關信息輸入及語言輸入。(4)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不夠,在整個寫作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

二、制定方案

建構主義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應是教學的主體,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寫作教學的目標在培養語言技能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學習自主能力的培養(張堅,2000)。筆者在參閱了一些新型的教學模式和理論后,決定采納Mckenzie 和Tompkins所倡導的“過程教學法”(張堅,2000),把教學過程分為“構思初稿同級評判修改或寫二稿教師批改學生再修改或定稿”幾個階段。這種教學法既克服了學生在傳統教學法中所形成的認為寫作可以是“一次成形”的心態,也提高了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主動性。2004-2005學年度第二學期開始,我根據學生各自的興趣、愛好及特長,把兩個班級的學生組成2-4人的小組,建立英語寫作小組,課堂上運用“過程寫作法”對自己的寫作課堂教學進行了為期18周的教學行動研究。

三、 實施方案

現行高中英語教材每單元“綜合技能部分”給學生提供了與該單元話題相關的寫作任務,要求學生用所學的語言討論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表達自己的思想,與同伴交流各自了解的信息。在寫作構思階段,教師應鼓勵組內學生及組與組之間就單元話題進行討論,教師的作用在于啟發思維,鼓勵學生自由、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

接著就進入初稿階段,即要求學生把收集到的信息與語言技巧轉化成為文字,表達出一定的內容。初稿完成后,組內學生之間相互作為審稿者進行編輯、評判和評估同學的作品。教師應從寫作各層面,包括內容思維、篇章結構及語法措辭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問題來引導他們審視同學的初稿,如“文章內容是否完整,新穎?觀點是否明確,獨特?對主題認識是否明確,深刻?文章結構是否清楚?表達是否流利通暢?時態、語態是否正確?”等。在二稿階段,要求學生在同級互評的基礎上進行較深層次的修改。二稿交給教師后,教師從通篇文章全面入手,針對內容、語篇和語言多方面予以反饋,寫出商討式或指導性評語。在學生最后定稿之前,教師很有必要進行集中講解,評述全體學生經努力所取得的共性成績或普遍不足。教師要組織學生認真討論學習,就文章的內容、篇章、文體和語言等方面加以分析,以提問的方式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發現自身作品中的問題,從而“內化”教師評改,使學生通過對寫作的討論和反思真正有所領悟,有所提高。

四、反思

通過一學期的過程教學法的實施運用,筆者所教的兩個班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以有效培養、鍛煉,大多數學生的作文在內容、觀點、結構、語言等方面有了一定提高;筆者以前所面臨的問題,基本上得到了解決。不過在開展此輪行動研究中,又發現了另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即學生在同級評判中,因為自身水平有限,常不能給出合理的建設性的意見。不過這將成為筆者下一輪的行動研究的起點。這次行動研究不足之處在于一開始研究內容太過寬泛,針對性不強;教學任務較重,用于行動研究的時間和精力相對較少;缺少科學的研究方法指導等。但筆者在收集相關信息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學生英語學習狀況的了解,同時也加深了對寫作教學各個側面的理解和思考,在實踐中檢驗了過程教學法的有效性,提高了自身理論聯系實際教學的能力。

參考書目:

[1] 王 薔,《英語教師行動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篇10

【關鍵詞】“網站建設綜合實訓”課程 混合式教學資源庫 建設與應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1B-0034-03

教育部 2011 年了《關于實施國家示范性職業學校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計劃的通知》,決定以國家示范性職業學校為引領,促進優質資源共享,提升信息技術支撐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能力,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南寧市第六職業技術學校近年來開始嘗試通過信息技術將學校教育、社會實踐及終身學習結合在一起,進行混合式的教學改革。學校將信息技術應用滲透進課堂教學,通過教育途徑的延伸,線上線下學習的結合,實現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本文以南寧市第六職業技術學校為例,從建設目標與思路、建設內容、實施方案、應用成效、特色與創新等方面對“網站建設綜合實訓”課程混合式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與應用進行探索,以突出教學特色創新,大幅提升線上線下教學成效。

一、建設目標與思路

(一)構建混合式教學模式。將職業教育理念與遠程教育理念混合,將網絡資源的在線學習與離線學習混合,將傳統教學資源與數字化資源混合,將真實環境的學習方式與虛擬(網絡)環境的學習方式混合,構建面對面的課堂教學和數字化學習兩種方式相融合的混合式教W。

(二)開發多樣性混合立體化教學資源庫。優化混合式教學實施方案,在改進完善課程教學大綱、整體設計、單元設計基礎上,進一步開發設計一套切合混合式教學的教學課件、助學視頻及動畫、試題庫、學習評價體系等立體化教學資源庫。

(三)突出自主學習,強化教學效果。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學活動為導向,將傳統學習方式優勢和數字化網絡學習優勢相結合,引導學生在“學”上下工夫,關注學習過程,加強學習策略和方法的訓練指導,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力求給學生良好的學習體驗。

項目以“教學團隊集中學習討論與培訓(領會相關資源庫建設理論)到企業、同類院校調研根據課程內容及特點進行學生學習需求分析教學元素設計與開發(包括學習理論、學習資源、學習環境、學習方式等)教學模式重構,混合式教學資源整合混合式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項目研究總結,評價并進一步改進優化教學資源”的思路開展研究。

二、建設內容

通過對課程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的深入融合,創新教學模式,進一步優化教學整體設計和單元設計,整合立體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借助互動性強的課程網絡學習平臺,實現課程線上線下“雙互動”,以滿足學生自主學習需求,最終使學生達到最優的學習效果。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面授教學設計。課程將“翻轉課堂”理念運用到教學中。以分組教學的形式,將班級學生分別劃分為 6 組,每組6-7 人,每組設組長 1 名。教學環節按照企業項目開發過程,穿插角色扮演。計算機網站建設實訓室被擬為“廣西南寧欣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擔的工作任務是某商務網站投票系統、注冊系統、留言系統的設計與開發;學生分別扮演網頁(美工)設計師、Web 軟件開發設計師的角色,教師分別扮演客戶、項目經理的角色。

在課堂教學面授過程中,圍繞網絡學習中存在的疑點、難點,通過小組課前匯報、撰寫計劃、案例分析、協作學習、編碼調試、作品評價等教學活動環節,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同時,課堂教學中的資源都可以從網絡教學平臺中獲取。

(二)網絡遠程教學開發。課程提前一周在學校網絡教學平臺工作任務。網站資源庫的網絡教學對課堂教學提供全方位的導學助學支持。幫助學生了解課程、引導學生制訂學習計劃、提供學習方法指導、指導學生選擇學習媒體和學習開發工具、提供學習心理輔導和在線交流等。

在網絡教學中,適時導學材料、作業、輔導資料、知識拓展資料等學習資源;定期組織在線測試和集中輔導;策劃組織在線答疑、主題討論、典型例題與案例解析等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開展協作學習,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通過在線導學、定期實時輔導和集中面授輔導等方式的結合,保證導學助學服務不間斷地貫穿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

三、實施方案

課程一般按照 5 個課時進行單元設計編寫。以模塊 1 中第四個工作任務投票功能實現為例。教學分為三個階段進行,其中線上學習 2 個課時,線下學習 3 個課時。

(一)課前準備。學生通過網絡平臺領取工作任務單,瀏覽和下載資源對投票功能相關知識點進行學習,與組員之間討論交流,進行學習資料收集與整理,制作項目需求分析,并根據項目需求分析,進行投票功能設計,確定制作方案。

(二)課中講授。課中講授可從以下步驟展開:(1)針對學生網絡學習過程遇到的問題進行講解,提示學生疑點、難點的解決思路;(2)學生小組分工協作,完成程序開發、編碼單元調試和集成調試;(3)教師對各小組執行進度和情況并做好相關記錄,提出整改意見;(4)學生課內討論交流,根據教師建議對作品進行修改完善;(5)成果展示,教師點評,學生互評。布置下一個工作任務。

(三)課后鞏固。學生將作品修改完善后通過網絡平臺提交給教師,教師在平臺上批改作業并給予反饋。師生在學習平臺上針對教學問題進行交流。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拓展內容。

課程教學資源針對課程特點和教學內容進行設計與開發,主要見表 1。

四、應用成效

教學資源實踐環節經歷了兩個課改班級的課程教學(即兩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的實踐教學環節中,按照新修訂的課程標準、教學計劃,新編制的整體設計和單元設計、校本教材等資源實施混合式教學。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學生成為主體,對學習內容興趣增大,學習熱情高漲。學生能在教師的幫助下,慢慢參與到項目中,體驗工作角色的魅力。其次,學生能夠自主思考、探索,進一步養成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擴寬了學習的途徑和渠道。最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交流與互動明顯增強,課堂授課學習氛圍有較大的改觀。

同時,第一階段實踐教學環節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由于課時限制,一開始選取的教學內容難度偏大,學生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較好地完成線上工作任務,增大了線下教師課堂教學指導難度。二是學生網頁基礎知識掌握不牢,自主開發設計網頁的時間和空間不夠。學生在完成課程學習后難以自主開發網站,優秀學生作品較少。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在第二階段實踐教學環節中,課題組成員反復研究總結,并提出改進方案和下一步研究工作計劃。一是對現有的教學內容篩選和提煉,尋找適合課堂教學的企業實際項目,修訂出切合實際教學需要的校本教材,進一步進行線上線下學習時間分配和資源建設。二是搭建“網站建設綜合實訓”課程資源庫網站,豐富課程資源庫,為學生課后學習和探索搭建學習交流平臺。

經過兩個階段的教學實踐研究,課改班級學生較非課改班級在課程綜合成績、網站開發綜合能力上有較大的進步和提高。如圖 1 所示。

在課題實施過程中,對完成實踐教學的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 88 名學生進行課程教學滿意度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課程學習興趣明顯提高,對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滿意程度均有較大幅度的上升。如圖 2 所示。

五、特色與創新

(一)與競賽項目對接的教學資源建設。課程資源建設積極探索新思路,開發微課視頻、制作助學游戲、搭建課程網站,將所有教學資源集成在一個平臺。既包括課程標準、教學大V、教學計劃、整體設計、單元設計等教學資料,又涵蓋了教學課件、課程素材、學習手冊、優秀作品等教學資料,資源強調多而精,極大程度上豐富了課程多媒體資源庫,擴大了學生自主學習空間,將課程學習延伸到了課外。

結合相關競賽標準,在教學目標上提出高要求,學生不但能夠掌握網站規劃、網站功能設計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還能使用動態網站技術獨立完成建站工作,對現有的成熟產品進行二次開發,團隊合作完成小型項目的設計與開發,以及產品的測試與維護。真正做到以教學資源促進競賽項目,提升學生職業綜合能力。

(二)創設“工作室制”的資源學習環境。引入企業“工作室制”的教學環境設計,將企業真實環境帶入課堂,教學環節按照企業項目開發過程,穿插角色扮演。模擬企業環境的教學情境設計,重在全面培養其團隊協作、溝通表達、工作責任心、職業道德與規范等綜合素質。

將企業項目開發流程貫穿課程教學環節,嚴格按照“網站策劃網站整體設計靜態網頁設計動態網頁設計數據庫設計網站測試網站上傳網站更新維護”整個標準的企業網站開發過程進行設計,促使學生學以致用,以“用”促學,邊“用”邊學。

(三)校企合作共建課程資源體系。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深度挖掘企業資源與專業課程教學的契合點,利用企業資源更好地改善課程教學質量。依托企業資源,以校企合作為切入點,重構課程內容體系,結合崗位分析將企業實際項目融入教學內容,使得企業資源最大限度地服務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提升課程教學整體水平。

內容重構以就業崗位定位和職業能力分析結果作為重要依據,課程將企業實際項目融入教學內容,以 3 個子項目12 個典型具體的工作任務為載體。學生通過參與網站項目制作,親自體驗“網站策劃―網站整體設計―靜態網頁設計―動態網頁設計―數據庫設計―網站測試―網站更新維護”整個標準的企業網站開發過程。整合后的課程內容對接就業方向,接軌就業崗位,切實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企業資源的注入使課程教學煥發新的生命力。

該混合式教學資源已經實際運用于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實驗班級的課堂教學。對完成實踐教學的專業學生進行課程教學滿意度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課程學習興趣明顯提高,對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滿意程度均有較大幅度的上升。

通過混合式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與應用,學生學習興趣更為濃厚,遲到曠課率減少,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增強,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有所提高,改變了不良的學習習慣,從而進一步增強動手操作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同時也提升自學能力和職業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程建鋼.職業教育信息化研究導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2]強光峰.科學實施混合式教學的四個關鍵[J].基礎教育參考,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