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改寫范文

時間:2023-03-29 09:06: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木蘭詩改寫,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改寫《木蘭詩》)

話說北魏年間,中原有一位聰明美麗的姑娘叫花木蘭,她有年邁的父母和年幼的弟弟,一家人過著農耕生活,其樂融融。

天有不測風云,正像民國一支小曲唱的那樣——“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幸福的生活總是短暫的(不短暫哪來這千古盛傳的美談呢?),有個叫柔然的少數民族不務正業,干起了強盜的勾當,大舉入侵北魏了。

北魏是要抵抗的,于是在國內大規模征兵,無奈人力不足,老年人竟然也在征召之列。花木蘭那行動不便患心臟病哮喘香港腳等各式疑難雜癥的爹地,名字就赫然在征兵冊上。

花木蘭是孝順的,她可不想讓手無縛雞之力的老爹成為胡人的一盤下酒小菜。于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假冒頂替事件發生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北大假民族考生不知是不是受到了這事的啟發)。她跨上白兔馬,毅然奔向疆場。

篇2

就在一個夜晚,年少的木蘭還坐在織布機前,從屋子里不時的傳來木蘭的嘆息聲。母親聽見了走了進來欣慰的對木蘭說:“怎么了,我從大老遠就聽接了你的嘆氣聲,你在想什么啊!”而木蘭卻避開母親,只是說了聲:“沒什么!”說完又開始織起布來,而母親只是微微的搖了搖心想:女兒長大了,也有自己的心事了。哎!

第二天,母親輕輕的對木蘭說:“后天,后天你的父親就會按皇上的命令出征,打一場衛國之戰。”說著說著,母親的眼眶就已經充滿了淚水。

晚上,木蘭躺在床上想著父親后天就要出征,真不知該說什么好,只是一味的想著,如果父親在這次戰爭中犧牲了,那這個家不就完了。為了這個家木蘭冒出了一個想法——代父從軍。

這件事在第二天被全家的討論下決定了,考慮到木蘭的父親年長,和年幼的小弟跟比他大一歲的姐姐,同意木蘭從軍。

最后一天了,家人準備好了出征的物品。當晚的木蘭又歡喜又憂心,擔心自己有可能再也見不到自己的家人了。

臨別之日到來了。木蘭穿著沉重的盔甲騎在駿馬上與自己的家人和鄉親們辭別。

一場激烈的戰爭上演了。

......

又是戰爭的一天,木蘭想:為了自己,為了國家一定要勝利。這一天的木蘭使盡了全身的力量,殺出了一條血路。

勝利了!勝利了!所有的戰士異口同聲的叫了起來,木蘭也想不到那天就是他們勝利的日子。

將士們身經百戰,生存無幾。只有木蘭去拜見皇上。走進金鑾殿,當今皇上就坐在上頭。皇上也為這場戰爭的勝利而感到高興,皇上說:“你立了一個這么達的功,你想要什么呢?我一定答應。木蘭頓時想起年邁的父親和母親,想起那兩張布滿皺紋的臉。木蘭想起來了。此時的木蘭最想的就是——回家。”

皇上看木蘭從軍這么多年沒有回家,她的思家之情能夠體會,答應她回家。

木蘭回家的喜訊很快傳到了家鄉。

就在這一天,木蘭的父親和母親互相攙扶著走向城門來迎接女兒回家。

篇3

原來因為天子突然征兵,因打仗負傷一只腿至今還行動不便的父親也在被征之列,家中又無長男,幾天來木蘭一直憂心忡忡。第二天一大早,父母正在為今生將無緣再見而愁眉不展時,忽然開門聲響起,一位身穿戰袍的英姿少年走進老人的視線。在老人還未及嗔怪女兒時,木蘭已開了口:“我要替爹充軍去打仗!”

于是木蘭就匆忙地到各處街市備辦鞍馬等戰具。第二天木蘭就辭別父母踏上征途。夕陽西下,暮色沉沉,木蘭獨自露宿在黃河之畔,耳聽黃河流水嘩嘩作響,心中卻時時回響著父母的聲聲呼喚,漸行漸遠,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早已聽不見了,但這聲音卻時時回蕩在女兒的耳畔心頭,征程漫漫,何時能再聽到那溫暖女兒內心的爺娘親切的呼喚呢?

木蘭身跨戰馬,萬里迢迢,奔赴戰場。越向北走,水越難弄到,時常連臉都洗不上,灰塵滿面令人難以忍受,不過,就讓灰塵掩蓋女性柔嫩的皮膚倒是件好事。戰斗打響了,對木蘭來說,猶如做了場惡夢。到處是血腥味,交戰的白刃鏗鏘作響,廝殺聲、馬蹄聲、風聲交織在一起。

篇4

原本是一則讓人忍俊不禁的新聞:湖南省耒陽文聯主席熊艾春因在網站發表詩作收到差評,一怒之下怒砸網站電腦,并且敢做敢當地留下字條,大有“殺人者武松”的架勢。只可惜文聯主席文化水平欠佳,連砸電腦的“砸”字都不會寫,還要詢問現場工作人員。媒體最初的報道喜感十足,貼心地配上熊艾春的幾首詩作。這些作品無論是寫法還是立意,都突破了人們對詩歌和文學的認知,結果是嘲諷之聲四起。

聽起來是奇聞,傳出去是笑談,事情本身足夠狗血,且發生在文化官員身上,自然吸引眼球。但對這樣明顯超出常人理解范圍的事,還是不要輕信,多做點兒求證工作為好。果然,隨后事情發生了變化。當地官方回應媒體稱,熊艾春十幾天前出現精神障礙,需要藥物控制,目前正在接受治療,他砸電腦是個人行為,不便評價。

事情發展到現在,已經由喜劇、鬧劇變成帶有一絲悲劇色彩的虐心劇。如果當地官方和其同事所說屬實,那么,彼時的熊艾春是一個有精神障礙的病人。他的詩作確實奇葩,讓人無法用常理來理解。但他只是詩寫得差,這并不是什么罪過。如果他沒有自知之明,非要堅持公開發表出來,讀者盡可以給出差評。但如果在知道他精神存在障礙后,仍對其口誅筆伐、冷嘲熱諷,就有些不厚道了。

文藝作品應該有品格,詩歌應該有詩意,沒有自知之明的空頭文學家和馬屁詩人應該收獲差評,這是公眾評價的價值所在。但前提是搞清事實、分清是非,如果是一名精神障礙者囚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而毀壞別人的財產,那就不是權力的傲慢或者文藝的品格問題了,而是精神障礙者的監護問題。如果熊艾春確診患病,應讓他好好治病,砸壞的電腦也應由其監護人負責賠償。(丁永勛)

花木蘭應該怎么演

最近,喜劇演員賈玲在東方衛視《歡樂喜劇人》節目中表演小品《木蘭從軍》,將中國古代巾幗英雄花木蘭演繹成貪吃、不孝、胸無大志、貪生怕死的“傻大妞”。節目播出后,引起一些網友和觀眾的不滿。河南省虞城縣“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還刊發公開信,認為小品顛覆了花木蘭的英雄形象,“傷害了國人尤其是木蘭故里人民的感情”,要求賈玲及劇組公開道歉。

在筆者看來,賈玲的演繹并非一無是處。

首先,無論是小人書還是好萊塢大片,花木蘭無一不被塑造成面容姣好、身段苗條的樣子。誰能想象,賈玲這種身材和噸位的女漢子能演繹這位女英雄?用小品中的說法是“當打之年、體壯如牛”。又要能打,又得細腰,這種想象與現實中的戰爭無關,與男權社會對女英雄“忠貌兩全”的想象倒有點兒關系。

其次,小品大膽改編,把花木蘭編成了一個好男色的女性。這種改編其實呼應了當下的“男色消費”及女性觀眾的崛起。而就反叛經典的角度而言,這種改編敞開了對戰爭中女性真實經驗的論說。《木蘭辭》對于木蘭戰場上的經歷一筆帶過,在全然異性的世界里,一個女扮男裝的女子如何洗澡、如廁等情節,自古以來只關心家國大事的男性文人大概是不會在乎的。

篇5

在一個微風徐徐的夜晚,木蘭姑娘對著門織布。今夜的明月似乎沒有昨日皎潔,木蘭時不時地抬頭望幾眼天空,發出幾聲哀愁的嘆息聲。嘆息聲里帶著惆悵,帶著無奈。她織的不是布,是憂愁。

母親路過木蘭綺窗,聽見女兒聲聲嘆息,關切地問:“女兒為何一副憂心重重的模樣?難道是有什么心事罷?”

木蘭故作安逸,淡笑一聲:“女兒一個姑娘家,能有什么心事?莫非就是家常便飯的繁瑣小事罷了。”

“那也好,孩兒早點休息。”木蘭母親提起布裙踏出房間。

深夜,木蘭坐立難安 。白日貼在城墻上的告示不停的在腦海里浮現。當今圣上下旨,每戶人家要一名壯丁充軍,可是……可是家里只有一位弱不禁風,身有多病的老父親,和一個乳臭未干的小弟!軍帖上卷卷都有家里男子的名字,而家里如今的男人,老的老,小的小,一個孝女,怎么舍得讓他們去充軍!于是木蘭冥思苦想,一咬牙,決定坦坦蕩蕩地闖一回,替父從軍!

白日,木蘭東奔西走,左右徘徊于集市間,東邊挑一匹強壯的駿馬,西邊為馬配上鞍和籠頭,南南北北繞一圈,配了條有力的長鞭。剪下一縷發絲,穿上男裝,好一個英俊的七尺男兒!各項工作準備充分,明日清晨就能整裝待發了。

“女兒啊!一路順風啊!女兒啊!你一路小心啊!女兒啊……”父母聲聲叮嚀囑咐伴隨著木蘭遠去,木蘭眼里含著淚,頭也不回地消失在家人視線的盡頭。

翻山越嶺,駿馬飛馳,寢食難安,時而露宿黃河邊,時而暮至殺虎山,孤身只影奔赴陣營,一路艱辛與恐慌,總算到了盡頭。到軍營集合,扎起如瀑的黑發,穿上威武的鎧甲,威風凜凜。在險惡的戰場上,木蘭所向披靡,既有女的心思細密,又不失那威嚴的男子氣概,對來野蠻的匈奴人,一察二試三過手。臨危不懼,在藥力不足時,一個彈弓對著雪峰射出僅存的一枚彈藥。頃刻間,茫茫雪海吞噬了敵人,使敵方全軍覆沒。好你個花木蘭!有本事啊。戰功無數,成績顯出。這一仗仗下來就是十多年,匈奴戰敗,木蘭與幸存下來的戰友們凱旋而歸。

進京面見圣上,街上百姓敲鑼打鼓,舉國歡慶,歡迎國軍凱旋而歸。

圣上喜笑顏開,面對這一個個巾幗英雄笑得合不攏嘴,賞賜黃金萬兩土地百畝。可汗對木蘭說:“愛卿啊!你滅匈奴有功,朕封你為尚書。”

木蘭抱拳行李:“謝皇上美意!可臣甘愿衣錦還鄉。”

圣上允了她的心愿,賜一匹千里馬送她還鄉。

都聽說木蘭回來了,兩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緊皺已久的眉心慢慢舒緩了;姐姐聞訊,慌忙地對著鏡子擦胭脂上妝;小弟已是個年輕氣盛的壯小伙,聞訊,殺豬宰羊,準備為久經沙場的姊妹洗塵。一家人急切地在外城等待木蘭的回歸。

須臾,木蘭與家人相聚。推開沾上一層輕塵的閨房,環視周遭,還是那般模樣。對鏡,看鏡中的自己臉上已有了幾分滄桑。可惜人變了,變老了,不是當年那個無意間露出幾分青澀的如花似月的少女了。木蘭的臉上黯然失色,便換上了輕紗云錦,在額上帖花黃,指尖在朱唇上一點艷紅,對鏡一瞧,啊呵,花顏舊在,不失幾分姿色。于是,她嫣然一笑,挪著碎步歡歡喜喜探望戰友去了。戰友們一見,大吃一驚,曾經多年結伴同行經歷風風雨雨的戰友竟是個柔弱的女子!各個目瞪口呆。驚忙之中又豎起拇指對木蘭夸贊:“木蘭姑娘真是勇敢堅毅的女中豪杰!”

木蘭笑曰:“我就是多了一份勇氣,不敢恭維此虛名。”

篇6

關鍵詞: 初中語文 古詩詞教學 教學策略

古代詩詞以精練的語言、深邃的意境、優美的韻律而被世代傳承。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仍然存在方法落后、手段不新的問題,因此,古詩詞教學方法有待進一步革新。

下面,我以初中幾個古詩詞的教學案例為例,談談初中語文古詩詞創新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初中語文教學重視古詩詞的必要性

學生從小就會接觸到很多高科技的東西,比如電視、電腦、手機、平板、復讀機等,這使他們精神生活相當“豐富”,各種課外活動很多,諸如唱歌、舞蹈、游泳、繪畫、書法、棋類、跆拳道、武術等,可謂琴棋書畫、刀槍劍戟無所不觸,但這些活動留給學生值得記憶的東西并不多,因為畢竟不是每一個學生將來會成為運動員、歌唱家、舞蹈家、武術達人。相對而言,古代詩詞在學生的成長及以后的生活中會顯得意義非凡。

古詩詞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好古詩詞,有助于提升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啟迪智慧,發展能力。

古詩詞一般句式工整、篇幅短小、押韻上口,利于背誦,學生多背誦古詩詞,對提高文學素養很有幫助。

二、初中階段古詩詞創新教學的意義

古代詩詞博大精深,詩詞中所記的事,所描的景、所抒的情等都與學生有很大的心理距離。因此,學生可能無法真正理解其內涵。因此,我們在古詩詞教學中,不應在量上有奢求,也不能過于強調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多么透徹,而應引導學生在誦讀古詩詞的過程中,能夠潛移默化地受到古詩詞的熏陶,為以后的語言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創新是民族發展的靈魂,是時代進步的源泉。教育當然離不開創新。教學方法要創新、教學內容要創新、教學的宗旨要創新、教學手段更要創新。古詩詞包羅萬象,有的說理透徹,有的抒情真摯,有的寓意深刻,有的寄情山水,有的詩情畫意,有的是內心的獨白,有的是對未來的希冀和憧憬,有的現實主義濃烈,有的浪漫主義凝重,對初中生們來說,要求他們能夠深刻領悟這豐富無比的詩詞,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創新古詩詞教學就是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古代詩詞的海洋里自由地暢游。

三、初中語文古詩詞創新教學策略

1.創新不離“境”,激發品讀興趣。

同一首詩詞,不同的讀者對其意境的認識是不同的。如《游子吟》,有人會想到兒子進入了夢鄉,母親坐在床邊為他縫著新衣服的場面;有人會想到臨行前,兒子穿上了母親親手縫補的衣服的景象……我們可以利用學生對意境的感悟,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所抒發的情感,從而使意境與意蘊結合起來,達到理解詩歌的目的,以期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學習《木蘭詩》時,教師可以播放黃梅戲《誰說女子不如男》,欣賞了戲曲之后,教師提出問題:戲中的女英雄是誰、在她身上發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你認為這個女英雄是個怎樣的人等,音樂情境和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品讀的興趣。

2.創新不離“情”,體會詩詞的意蘊美。

在引領學生在欣賞古詩詞時,應站在一定的高度,感受和體會“物我一體”的意蘊美。如李清照的《如夢令》,新課標要求學生能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對于這首詩詞的教學,教師不妨抓住“濃睡不消殘酒”和“昨夜風疏雨驟”等情境描寫,使學生融情于畫意之中。學生就會自然地生發出“惜花”之情。

3.創新不離“真”,品詩詞的“寫實”。

很多古詩詞是“寫實”的作品,比如小學學習的《鋤禾》、《憫農》;初中階段學習的白居易的《觀刈麥》,漢樂府的《木蘭詩》,杜甫的《三吏》《三別》,孟浩然的《過故人莊》等都是寫實的作品,寫實的目的是情有所托、有所依。不同的是詩詞所抒發的感情是各異的。以《過故人莊》為例,詩的首聯描寫友人的熱情款待,反映舊友的熱情好客。頷聯采用白描手法,了了幾筆就將農村的特有風光寫得很真切。頸聯夾敘夾議,顯得親切自然。尾聯屬于語言描寫,再一次寫出了友人的熱情,在結構上起到了首尾圓合之作用。全詩雖沒有艷麗的言辭,但情感的抒發卻是真真切切的。詩歌的寫實手法及其優點,對我們指導學生的寫作也有借鑒作用。一些學生的作文假大空,無病的現象普遍存在,因此無法抒真情。我們應讓學生明確,寫作應“寫實”,只有這樣才能表達自己的真情,文章才能動人心。

4.創新不離“用”,培養創新思維。

在學習古詩詞時,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主要表現在對詩詞的獨特的理解方式上,讓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正確評價古詩詞,學會創作詩歌。

如學習了《陋室銘》,可讓學生模仿這首詩而改寫,寫寫自己的房間或教室;學習了《木蘭詩》就可將文章的略寫的――“征戰沙場”部分進行詳細描述;還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擴寫詩詞等。

這里的“用”還包括用所積累的閱讀古詩詞的知識,誦讀古詩詞。能讀出“詩味”、“意味”和“情味”,從而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領悟詩人的情懷。如《木蘭詩》的誦讀,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對木蘭替父出征、征戰沙場、建功受賞、辭官回鄉等不同的情節作情感分析。只有這樣才能讀出不同的心理感受。如描寫“征戰沙場”的四句詩,應讀出“悲涼雄壯”之感;“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的“愿”和“還故鄉”應讀出“渴望還鄉”的迫切心理;“開”、“坐”、“脫”、“著”、“當”、“對”等六個動詞應讀出鏗鏘有力,又不乏輕松愉快的心情。

創新古詩詞教學應將“傳統”和“創新”巧妙結合,在傳統中創新,創新要不離宗、不離本、不離境、不離真、不離用。創新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古詩詞的教學離開了創新就會像大地離開了陽光,鳥兒折斷了翅膀。因此,古詩詞教學的創新有必要且很重要,只要我們不斷創新教法,古詩詞教學就會走向高效。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 《木蘭》 迪斯尼 文化差異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5.027

近年來,由中國題材改編的西方動畫電影在全球上映,引起了全球范圍“中國熱”,電影商們也賺滿了口袋。早在1998年,這類作品就已經出現過。由美國迪斯尼公司根據中國家喻戶曉的古代傳奇故事花木蘭改編的動畫影片《木蘭》,不但被譽為迪尼斯以往五年所推出的電影中“口碑最佳”的一部動畫片,而且也是西方電影迄今為止取材中國素材類最成功的作品之一。這是迪斯尼第一次取材于亞洲地區,他們從自己的視點出發對這個中國歷史傳奇故事進行改寫,將其改造成一個融合了東方和西方、傳統與現代的流行電影。本文將通過比較文學的視野,去分析中西木蘭在敘事、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差異,以及木蘭故事改編的價值。

一、東方韻味的美式電影

(一)《木蘭》的中國元素

迪斯尼喜歡從不用的文化中尋找新的靈感和題材,用動畫獨有的方式對原作進行文化符號的拼湊,使之成為符合迪斯尼趣味的動畫片。木蘭代父從軍的題材比較沉重,承載著相對嚴肅的“忠孝”觀,并不符合動畫片青春歡快的氛圍,如何將故事拍得既有迪斯尼特有的趣味又兼顧中國韻味,是制片人極力思考的問題。他們致力于在東西方中找一個平衡點,通過中國元素的運用以及迪斯尼動畫獨特的敘事模式,將《木蘭》打造成一部披著古韻中國外袍的西式電影。

正如迪斯尼戲劇制作公司總裁舒馬赫自己所說的那樣,“我們決定制作一部有關中國題材的電影,或講述一個在非洲發生的故事。我們就派一組人去那里考察。他們在那里繪畫、攝影,然后把作品帶回來。把故事講給我們聽,我們再具體決定如何運作。在拍攝《木蘭》之前,我們派了很多重要人物去中國,跑了很多地方。”因此,為了使整部動畫片具有鮮明的東方風情,迪斯尼公司特別派了創作小組赴中國多個城市進行考察,收集了大量的資料。此外,為了讓觀眾更好地識別中國風格,幾百名動畫師花了大量的時間模仿中國國畫的畫風和手法。《木蘭》用中國水墨畫和水彩的藝術手法,營造富有中國文化元素的場景。無論是開篇動畫中那幅行云流水般的中式的風景水墨畫,還是郁郁青山包覆下的小山村;無論是飄零著杜鵑花的青院白墻,還是重巒疊嶂的田野風光,都褪去了不少迪斯尼慣用的濃厚色彩,添增了水墨畫的清淡幽遠。在人物造型上,迪尼斯仍然承襲了一貫明顯的正邪對比,但是人物卻帶有中國式的人物形象。木蘭被勾勒成一位擁有秀氣面容和纖瘦身型的中國古典美人,而單于面部線條粗獷,身材高大,與木蘭明亮柔和的風格相比,單于灰暗強硬。此外,有一些小人物的造型也令人記憶深刻,木蘭的媒婆體型肥胖,臉上有一顆媒婆痣,一副尖酸刻薄的樣子,中國式的媒婆形象栩栩如生。《木蘭》還出現了許多中國特有的元素,如烽火臺的狼煙、高高掛起的紅燈籠、印著龍圖案的旗幟、竹簡和毛筆……大量的中國文化意象符號被一一呈現,形成了讓人一目了然的中國背景。

《木蘭》中豐富的中國符號只是整個電影中的一小部分,當我們將它們與其他方面聯系起來,就會發現故事的復雜性,這個故事不只還原了木蘭原有的故事情節,更添加了迪斯尼動畫電影的敘事模式。

(二)《木蘭》中的西方元素

《木蘭》的故事情節基本忠于原來的面貌,但是制片人在原有的故事框架上進行自由細節的想象,使之成為符合現在流行模式的電影,從而在觀賞性和娛樂性上更加引人入勝。《木蘭》的情節母本主要源于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木蘭詩》,其情節模式為:

1. 木蘭決心代父從軍;

2. 奔赴戰場,思念故里;

3. 不要榮華富貴,請求還鄉;

4. 親友相迎,恢復女兒身;

5. 以喻贊美木蘭。

《木蘭》在《木蘭詩》原有的故事情節上進行改編和重組,它采用了好萊塢電影慣用的模式,在敘事結構上采用了悉德•菲爾德的三段式劇本框架[1],即――

1.建置(setup):匈奴入侵,皇帝征兵;木蘭相親失敗,迷失自我;女扮男裝,奔赴戰場(木須龍出現,決定幫助木蘭成為一個英雄)。

2.對抗 (confrontation):新兵訓練,木蘭贏得戰友們的肯定(李翔出現);遭遇匈奴埋伏,木蘭用計擊退匈奴(木蘭成為英雄);木蘭負傷,身份暴露,被李翔趕出軍營(英雄遭受質疑);單于未死,潛入皇宮,要挾皇帝;木蘭救主,贏得皇帝尊敬和全國人民的擁戴。

3.結局(resolution):木蘭謝辭歸家,光宗耀祖;李翔求婚,木須龍成為守護神(皆大歡喜)。

通過比較,母本的情節比較簡單,結局中規中矩;《木蘭》基本沿用了母本的套路,脈絡十分明晰。但是描敘的重點卻發生了變化,對于軍旅生活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劇情點也增添至35個左右,影片結局符合美式電影的大團圓模式,大大提升了影片的觀賞性。

除了采用好萊塢的情節模式之外,迪尼斯也有屬于迪斯尼自己的特色,表現為動畫片的趣味性很強。在迪斯尼動畫片中,有幾個因素是固有的:第一,它在選材上必須是一個正邪對抗的故事,縱觀迪尼斯的電影,與正義的主角相對的,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兩個反派人物。《木蘭》中最大的反派人物是單于,他是激化主題、推進整個故事前進的主動力,也是使木蘭成為英雄的“幕后功臣”。還有木蘭相親時的媒婆、皇帝的宰相等這類人物,他們也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第二,迪斯尼動畫片喜歡采用深受兒童喜愛的幽默輕松的手法,使電影充分喜劇成分。《木蘭》中木須龍這個動物角色深受觀眾喜愛,它不但是木蘭的得力助手,也負責了影片中的搞笑部分。木須并不是真正的龍,而只是一只小壁虎,它渴望成為守護神卻只能是一個敲鑼的,它的這個身份本身就降低了整個故事的嚴肅性,沖淡了矛盾的緊張感,使整個影片處在一種張弛有度的節奏中。第三,迪尼斯還喜歡通過歌唱的形式去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木蘭》中的Honor to Us All表達了家人對木蘭的期望,Reflection則是表現了木蘭對于自己的質疑以及矛盾的心理特征。影片中的創作模式和西方影片元素,時刻在提醒人們:這是西方的Reflection,而不是中國的花木蘭。

二、被“陌生化”的木蘭

(一)中國的木蘭

有關木蘭的故事最早見于宋代郭茂倩主編的《樂府詩集》中的《木蘭詩》,詩中塑造了一個忠孝兼具、智勇雙全的巾幗英雄形象。“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讓一個遵從婦道的傳統女子躍然紙上,之后詩歌繼續塑造這位女子的形象。“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在國難危機面前,木蘭不能讓年邁的父親和稚幼的弟弟遠征沙場,也不能棄國家危難于不顧,在個人、家庭和國家利益矛盾的交織下,木蘭毅然選擇女扮男裝,投身到保家衛國的戰爭中。“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在抗戰勝利之后,木蘭選擇返鄉孝順父母。在《木蘭詩》中,“忠”與“孝”在木蘭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木蘭的故事在中國流傳盛廣,在民歌、詩詞、小說或是戲劇等形式的改編下,木蘭的形象也越來越豐富。終究,無論是徐渭的戲劇《雌木蘭替父從軍》還是張紹賢的《閨孝列傳》,無論故事如何發展,人物如何變化,木蘭品質里的忠孝觀依舊是不變的。這種現象的發生并非偶然,這與我們的民族文化認同和傳統價值觀是密不可分的。中國是一個崇尚儒學的國家,它深深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文化,是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導向,而“忠”和“孝”恰恰也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組合部分。孔子在《論語•顏淵》中說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了西漢董仲舒發展形成“三綱五常”,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基本法則。木蘭代的故事經歷了代父從軍――奮勇殺敵――請愿還鄉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由孝到忠,再由忠歸孝的價值觀轉換的過程。其“忠孝兩不渝”的思想正是儒家思想的體現。

由于文化的不同,《木蘭詩》中木蘭的這種價值觀很難被不同的文化環境下的受眾所理解和接受,因此,《木蘭》中將木蘭改變成了一個更切合西方價值觀的姑娘能更好地被西方大眾所接受。

(二)西化的木蘭

我們在觀看《木蘭》時,總覺得影片中的木蘭“形似神不似”,這是因為迪斯尼采用了陌生化的手法給予木蘭新的形象。什克羅夫斯基認為藝術創作不能照搬被描述的對象,應該采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處理,陌生化則是一種可行的手段,它讓原來被人們多熟識的事物變得陌生,使受眾在欣賞的過程中得到新的感受。這一手法在電影藝術中得到了廣泛運用。迪斯尼將西方文化價值觀的植入《木蘭》中,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木蘭得到了新的詮釋。

影片一開始木蘭就自我主導了一場失敗的相親,那名中國傳統女子已不復存在,在歌曲Reflection,木蘭唱出了自己不是一個父母所期待的好女孩:看看我不是爹娘身旁的乖女兒,難成溫順新娘我不愿;為出嫁裝模作樣,可若是違背家族禮教,三從四德定會使全家心傷。同時,歌曲也唱出了木蘭渴望成為真實自我的心愿。皇帝的征兵給木蘭創造了實現自我的機會,于是她半夜偷了父親的戰袍,想要在戰場上證明自己的能力。《木蘭》刻意將故事的主體部分放在軍營生活中,這是最能表現木蘭個人魅力的地方,影片通過一系列的事件來刻畫木蘭的形象。新軍訓練中李翔留下了一個艱難的任務,在所有人都在打退堂鼓的時,木蘭憑著一股毅力完成了任務,成為了新兵中最優秀的軍人。雪山大戰中在以少敵多的情況下,木蘭憑著自己的智慧擊敗匈奴,拯救了自己的戰友。最后,木蘭皇城救主,將她的英雄氣質發揮到了極致,她不但給家族帶來了無限的榮耀,也通過真實的自我贏得了愛情。

影片的木蘭擺脫了傳統的東方女性形象,她勇敢地去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體現著美國式的精神。電影是一個國家文化的載體,美式電影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反映美國的文化和精神。個人主義是美國文化的核心,它肯定了人自身的價值,充分體現了人作為社會主體性的重要性,鼓勵個人依靠自我能力去創造自己的未來。在這種價值觀的文化導向下,《木蘭》有著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中國式的木蘭被“肢解”,一個自尊自愛、積極尋找自我出路的現代女孩出現在銀幕上。

三、《木蘭》成功的因素

《木蘭》在全美首映的周末三天票房記錄就達到2300萬美元,整部電影給迪斯尼公司帶來了超過3億美元的利潤。在美國電影院,《木蘭》場場爆滿,絕大部分觀眾都對這部影片給予高度的贊賞,孩子們看完后則大呼還想再看。《木蘭》主題曲連續數周高居各大音樂排行榜冠軍位置,其勢頭絲毫不遜色于同年推出的《泰坦尼克號》的主題歌。根據電影改編的音樂劇從北半球演南半球……《木蘭》的魅力與轟動效應于此可見一斑。《木蘭》的魅力與轟動效應與美國人的兩大價值理念有著密切的關系,一個是平民英雄,另一個是平等意識。

“平民英雄”理念。若是用一個與受眾差不多身份的人物去傳達美國精神,可能更容易被受眾所接受。迪斯尼善于把握受眾心理,常常塑造一個平民英雄而其成為美國精神的代言人。從整體走向看,電影中刻畫的人物,無論是他處于什么時代,能力如何,都是英雄與反英雄的題材,最終都是以英雄的一方打敗反英雄的一方告終,這就是美國電影中的英雄情結,它承載著美國人心中那種人人都有可能成為英雄的“美國夢”。這種“美國夢”在電影中經歷了不同的階段,折射出不同的英雄形象。到了20世紀80年代,電影中的英雄大多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超級英雄,他們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并不是戰無不勝的強者,在故事一開始往往以弱者的姿態出現,然后在多次事件中成長起來。“雖然他也同樣具備飛檐走壁的超能力,但是和別的超級英雄不一樣的是,他有著和普通人一般的弱點,比如能被子彈打中、會喝醉酒,也可能被人擊倒……他甚至還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神經問題。”[2]迪斯尼動畫電影中就常常出現這樣的英雄。《超人總動員》中的鮑勃曾經是鼎鼎大名的特工,在告別了他的職業生涯后,鮑勃擁有了家庭,過起了平淡的平民生活,現在的他只是一名保險公司的理賠員,每天悠閑的生活使他大腹便便。昔日的英雄已經變成了“狗熊”:頭發禿了,肚子大了,褲子緊了,皮帶怎么也扣不上了……這種題材的動畫片在迪尼斯中比比皆是,各種英雄都是從平民中變化而來的,而且基本上都是不完美的個人英雄。這種英雄人物滿足了觀眾心中成為英雄的愿望。《木蘭》中的木蘭出身平凡,卻成為了一個巾幗英雄,這就是迪尼斯看到的商業價值,影片中的木蘭經過改編,再也不是中國傳統那個德貌雙全的完美女英雄,她學不會傳統女子的溫柔賢惠,是一個相親失敗的“滯留貨”,這滿足了美國觀眾的審美趣味,因而獲得了成功。

平等意識。平等意識在迪斯尼電影中也是要極力展現的價值取向。平等意識是美國民族價值觀中的一項基本價值。《獨立宣言》中宣揚“人人平等”、“天賦人權”等思想,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迪斯尼也將這種價值觀很好的表現出來了,如老鼠在人們眼中是骯臟的、可惡的,但是迪斯尼卻為它塑造了一系列可愛的形象和拍制了一系列的動畫片,動畫片中的這只名為米奇(Mikey)的小老鼠聰明風趣、造型可人。這就是迪尼斯的一項基本價值,迪尼斯通過電影方式表達博愛精神,洗滌了人們的心靈,蘊含著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以及動物與動物之間和諧相處的關系,體現一種和諧之美。木蘭的故事就體現著這種平等意識。在中國古代,男女地位極其不平等,《周易•季辭》中對男女地位就有一個明確的規定:“乾為天,是陽物,乾道成男,坤為地,是陰物,坤道成女,天尊地卑。”在男尊女卑的中國封建社會,木蘭卻可以代父從軍,成為光宗耀祖的民族英雄,這種男女平等的意識得到了迪斯尼的青睞與發揚光大。因此,迪斯尼在《木蘭》中并沒有采用激進的女權主義觀,影片中并非男性與女性之間的矛盾沖突,而是將這種矛盾上升至民族意識和人性平等的高度,這種改編手段更能得到更多受眾的認可。

有人將好萊塢電影比喻為一個傳播美國文化的“傳教士”。的確,每一部迪尼斯電影都帶有濃郁的美國色彩。屬于中國的“木蘭”經歷了美化文化的洗禮,被賦予美國的精神內涵,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了全球大眾文化的一部分。目前我國的電影已經進入了一個相對成熟的時期,但是相對與國外很多的電影還是處于弱者地位。《木蘭》保留了原有的民族性,又加入了很多現代元素,使受眾不會由于時代、文化的不同產生距離感,反而更激發了受眾的興趣。這給我國電影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自己的文化,又要結合當今的時代精神去挖掘電影可以賦予我們的價值。

《木蘭》的成功使迪斯尼在2005年再次推出《MulanⅡ》,再次使迪尼斯獲得了巨大的利潤。反觀中國2009年推出的電影《花木蘭》,在國際上卻反響平平。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形象和中國元素被搬上了國際的大銀幕,當2011年6月上映的《功夫熊貓2》再次取得優厚票房的同時,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反思為什么我們的文化卻讓美國人捷足先登,打上標榜美國文化的標簽?

注釋

[1] 悉德•菲爾德在《電影劇本寫作基礎》中將電影劇本分為建置(開端)、對抗(中段)以及結局三個部分,他在著作中詳細解析了每一個部分的形式、需要的時間、需要設置的內容等。

[2]劉見林:《由漫畫翻拍電影看美國人的超級英雄情結》,《華盛頓觀察》,2003年第30期。

參考文獻

[1]馬華:《影視動畫影片分析》,中國宇航出版社,2003年版。

[2]戴維•莫利•凱文•羅賓斯:《認同的空間――全球媒介、電子世界與文化世界》,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趙東:《外國優秀動畫電影100部》,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8年版。

[4]王志敏:《電影學:基本理論與宏觀敘述》,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版。

[5]劉見林:《由漫畫翻拍電影看美國人的超級英雄情結》,《華盛頓觀察》,2003年第30期。

[6]李祥林:《從美國動畫片說開去――從性別文化視角考察“木蘭從今”故事》,上海藝術家,1999年2期。

[7]黃秀紅:《從美國電影看全球話語境下的文化涌動和中國文化》,電影文學,2008年12期。

[8]周琳玉《他者化與政治鏡像――對迪斯尼動畫片文化身份的省思》,中國比較文學,2006年2期。

篇8

【關鍵詞】中學生美術創作教學指導

美術創作歷來是藝術家所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而指導初中學生進行美術創作則是美術教學的一個難題。為了避免學生味同嚼蠟的照搬鄭板橋的《竹》、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李苦禪的《鷹》、王成喜的《梅》等,摒棄淺薄的所謂模仿力很強的作品,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啟迪他們的智慧,引導他們的創作,筆者結合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美術創作指導。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創作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創作靈感,培養了學生的創作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將幾點做法概述如下:

1 學會欣賞,學會評畫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學《美術》課本,把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大類型劃分的相當清晰,并且加大了欣賞·評述部分的比重。因此,我們應當把欣賞評述課作為指導中學生美術創作的基礎課。

筆者將“學會欣賞,學會評畫”概括為教會學生欣賞原創作品、仿真作品、印刷作品,讓他們發表自己的感受、見解,評述作品的風格、意境和主旨。從用筆、用墨、線條、色彩、構圖中發現美的所在;組織學生參觀附近的展覽館、博物館,如中國美術館、中國歷史博物館,以及考察當地的傳統美術場地、美術創作基地,如雞鳴驛的廟宇壁畫、蔚縣的民間剪紙,從中拓寬美的源泉;搜集民間美術資料,梳理整合出布老虎、孩兒枕、草編、竹藝、根雕、石刻、泥彩的類別,使學生從中增強美的感受。

2 弄通事理,學會讀畫

我們在美術課上,一般都少不了讓學生了解一些必要的事理。如對稱、均齊、平衡、陰陽、明暗、黑白、色彩、肌理、紋樣、大小、長短、寬窄、粗細、連斷、虛實,共性與個性、內部與外部、穿透與遮蓋等。如筆者在教《美術》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裝點我的居室(造型·表現)”時,以現代畫家趙梅生的中國畫《紅梅圖》為例,讓同學們依據線條的干濕、濃淡、粗細、曲直、長短去讀通梅花的枝干。再從構圖的欹正、巧拙、輕重、黑白、疏密等方面去觀察花朵與枝干的連接,落款與用印的點綴,發現它們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3 抓住特征,學會抄畫

俗話說“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當今的兒童美術莫過于卡通畫,而人物卡通畫的創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眼大、嘴小、下頦尖、頭發長,當然其中一些特型人物,如孫悟空、豬八戒、米老鼠、唐老鴨、葫蘆娃、奧運福娃又各具其型,因此,要鼓勵學生從各個角度上去觀察,如俯、仰、正、側;各種表情上去認知,如喜、怒、哀、樂;各種動態上去分析,如坐、立、跑、跳。由此引領學生從諸多方面去抄畫某一人物形象,并且讓他們加以記憶,在“抄畫”過程中學會自我創作的能力。 4 根據異同,學會拼畫

經過前兩個層次的學習,我們基本能達到組合、拼湊出的新的畫來,這也是再創作。如筆者在教《美術》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春天的暢想(造型·表現)”時,通過教材感受春光,了解春天,讓學生把現代畫家吳冠中的墨彩畫《溪》、現代畫家傅抱石的中國畫《初春》、宋代畫家馬遠的中國畫《梅石溪鳧圖》三幅畫中的樹木與溪水逐一比較,然后,讓同學們把三幅畫當中的水與樹互換,拼成自己喜愛的畫作,便出現了許多嶄新的畫面。或春柳吐綠、小溪潺流,或梅花怒放、群鴨戲波。

5 大膽動手,學會改畫

人常說“照貓畫虎”、“依葫蘆畫瓢”。實際上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稍加雕飾,合理改造的再創作,是有譜可靠,有法可依的技藝拔高和藝術升華。筆者在教《美術》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格調高雅的生活品位(設計·應用)”時,挖掘“剪紙的意蘊”,把學生作業中的《母雞下蛋》又多加了五六顆蛋,改為《母雞孵小雞》;把閉著嘴的《金雞獨立》,改為張開嘴的《雄雞報曉》;把一只《春牛漫步》對稱的再現,剪成《頂牛較勁》。當然,還可以把母雞、公雞、春牛的原畫幅式適當拉長、壓扁、縮短,搞成橫幅、斗方、扇面等幅式,或是把公雞和母雞組合在一起等。概括起來是:合理裁剪原畫;改變原畫幅式;增刪原畫內容。

6 學會想象,學會創作

篇9

【關鍵詞】課堂;教學;過程;方法;探究

Let the process become more beauty-the new lesson change medium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process in the senior high school and method investigation

Liu Ting

【Abstract】The new lesson change to initiate of development student of investigation spirit and innovation ability, exaltation student of comprehensive character, the key lie in classroom teaching in how effort pursue teaching process and teaching method of perfect combine, make the student get the United States of enjoy with smoked pottery.

【Key words】Classroom;Teaching;Process;Method;Investigation

新課改提倡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師教學由“重結果”轉向“重過程”,新課標更明確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這些都離不開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如何讓語文的教學過程變得更美麗,一直是語文教師所渴望和不懈追求的。在多年的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也做過一些探究和嘗試,下面就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預設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教師吃透文本內涵與教學預設緊密相關。教學生成是動態的可變過程,生成的多樣性與創新性是課堂煥發生命活力的重要標志。

教師恰當的預設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內涵的“個性化理解”,促進精彩的生成。預設和生成是教學過程的矛盾統一體。二者相互依存,沒有有效的預設就難有精彩的生成,精彩的生成需要有效預設的引導。

二、力爭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完美結合

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是有機統一的,為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我們可以嘗試以下的一些方法。(1)以“最佳問題獎”充分調動學生預習的積極性。江西一教師在預習《木蘭詩》時,有同學提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怎么可能呢?不說別的,一洗腳就會露餡,小腳怎么藏得住?”于是這位同學提出的問題是:“中國婦女究竟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纏腳的?”大家很感興趣,一致推選此問題為本次預習的最佳問題。老師查閱了不少資料,由此導入新課,告訴大家據清代史學家趙冀考證:中國婦女纏足始于五代,花木蘭生活的時代,婦女尚不纏足,大家聽得津津有味。從這一教學實例可以看出:“最佳問題獎”的設置,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參與預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獲得了進一步學習的動力。(2)課前三分鐘演講使學生快速進入語文課堂。課前演講打破了一般的導入方式,使學生在充分參與的情況下迅速進入課堂,而且能夠開拓學生的視野,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3)上課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以錢夢龍為代表的教育家們認為: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講解內容方面要留有余地,啟發學生思考。比如我在講解《我與地壇》一課時,就采用了啟發式和討論式相結合的方法,先讓學生預習時提出問題,然后進行篩選、取舍,抓住兩三個關鍵問題讓同學分組討論,再讓小組代表發言。結果同學普遍反映這種方法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4) 采用“先死后活”復習法。對于死,復旦大學附中的黃玉峰老師一針見血的指出:“死記硬背有什么不好?在記憶里特別旺盛的青年時代,就要死死地記一些,硬硬的背一些。這就是語文基礎,這就是本錢。”的確如此,對于那些優美的語段、詩歌、散文以及重要的知識點,教師就應該讓學生牢牢地掌握。所謂活,請看廣東優秀教師陸影梅的“創意作業”,陸老師在復習時,讓學生圍繞課文內容談自己的理解、分析、點滴感受等,形勢不拘。同學們的積極性非常高,交上來的作業五花八門,有的同學談自己的讀書體會,有的談自己的學習心得,更有的用圖示概括課文內容,有的續寫課文,有的將課文內容改寫成歌詞,套用流行歌曲曲調,以便記憶。 這種復習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激發了學生復習的積極性。

三、運用幽默的語言調控課堂

幽默是一門藝術,幽默藝術讓語文課堂更加美麗。有一個大家熟知的例子,特級教師錢夢龍一次去外地做示范課。開始,課堂氣氛嚴肅緊張。錢老師走上講臺后,微笑著說:“我請大家猜個謎,雖然發了財,夜夜想成才(財),打一人名。”此語一出,就如一塊石子投入平靜的湖中,它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活躍了課堂氣氛,縮短了師生間的距離。同學們積極思考著,一會兒,一名同學舉手回答:“錢夢龍。”全班隨之報以熱烈的掌聲。學生一下子和錢老師貼近了。學生頓時覺得這是一位風趣幽默的老師,跟這樣的老師學習一定是輕松愉快的樂事。而錢老師這堂課也取得了相當的成功。

四、給學生詩意的熏陶

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無詩意,已經冷了不少學生的心;高考作文多少年來的 “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更是將詩歌教學降溫至零下三十度,學生讀寫詩歌的興趣多被扼殺。如何給學生詩意的熏陶?(1)追求詩意,用詩人的眼光來處理教材!無論是“到黃昏點點滴滴”的梧桐細雨,還是“像一張小小的郵票” 的鄉愁鄉戀,無不給人以別樣的美感。不論是“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還是“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都給人以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詩韻。 (2)要有詩人般的想象和聯想,讓學生的思維與詩人的思維進行“超級鏈接”,使詩歌的課堂教學能充分體現詩的韻味,讓學生從中得到美的享受。

五、利用文言文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篇10

[關鍵詞]誤區;朗讀;想象;質疑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春風吹遍城鄉校園,初中語文教學改革也初見成效,但文言文教學卻不盡如人意,作為閱讀教學改革的“瓶頸”, 仍有“新鞋走老路”之嫌。從我市近幾年的中考來看,文言文考核比例有所調整,以常用詞、翻譯和應用為考點,但從學生的解答情況來看,文言文得分率是最低的,究其原因,還是許多教師受應試教學模式的束縛,在文言文教學中出現了如下誤區:

誤區一,教與學不能有機結合。

在課堂教學中處主導地位的教師應時刻注意自己的教和學生的自主學要緊密聯系在一起,但不少教師在執教文言文時常常忽視了這一點,不能主動去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不注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發揮,導致教與學脫節。

誤區二,忽視了文言文的閱讀性。

盡管新課程改革已經深得人心,但是面對中考“一卷論英雄”的現實,許多教師盲目提高優秀率,而忽略了對文言文的鑒賞性閱讀指導,因此出現死記硬背的奇怪現象,三維目標難以全面達成。

誤區三,依樣畫葫蘆,缺乏創意。

有些教師采用傳統的讀、譯、背的教學步驟,先把課文讀一遍,然后從頭到尾譯一遍,最后讓學生背誦和翻譯原文,忽略了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誤區四,教法僵化,目標單一。

不少教師把教學目標只定位在對字、詞、句的解釋和翻譯上,講究“字字落實,句句過關”,唯恐有所遺漏,甚至“字斟句酌”,使學生成了被動接受字、詞、句的工具。

可見,上述教學誤區的存在不利于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容易使學生產生“學文言難,難于上青天”之感。我們要改變這種被動局面,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合理引導朗讀,培養語感能力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經典話語告訴我們,反復朗讀能促使讀者領會文章的旨意和道理。因此,我們引導學生朗讀文言文時應做到有聲有色、有滋有味和樂此不疲。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抓住三個“把握”:

1.把握好朗讀的停頓

朗讀中的停頓是正確表達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調節朗讀氣息不可缺少的環節,它包括語法停頓和邏輯停頓兩種。所謂語法停頓是指句間、句中、段落間的停頓,邏輯停頓是指為了強調某個詞語而作的停頓。目前初中文本中所選的文言文都有標點,句法停頓比較容易掌握,問題焦點在于一些復雜句子內部的語法停頓和邏輯停頓。為此,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弄清楚詞與詞之間的語法關系。諸如蒲松齡的《狼》一文中“其一犬坐于前”,“其一”是整句的主語,“犬”是名詞作狀語,修飾謂語“坐”。我要求學生如此進行朗讀:“其一∕犬坐于前”,而不能讀成“其一犬/坐于前”。其次,要引導學生弄清楚單音節詞和多音節詞之間的區別。譬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今齊地方千里”,“地方”在這里是兩個意義不同的單音節詞,應該讀成“今齊地/方千里”,而絕對不能讀成“今齊/地方千里”。

2.把握好朗讀的重音

所謂文言文朗讀重音,就是在朗讀過程中為了表達某種神情內涵、突出主旨,需要把文中的某些詞加以強調,而讀得相對重(音高)一點。至于對重音的確定和處理,必須以正確理解文本內容為前提。譬如,在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一文中的“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樂其樂也”一句,前一個“而”應輕讀,后一個“而”要重讀,以此表現太守“樂其樂”的操守。當然,為了使學生真正懂得重音對表達意義的作用,我還舉出不同讀法的不同含義,讓學生從中有所感悟。兩種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體現出對句子的完全不同的理解,通過誦讀下文理解,學生就會明白后者是正確的,而且詩人的無奈之意也躍然紙上。

3.把握好朗讀的語氣

學生朗讀的語氣是指讀音的抑揚頓挫,一般包括陳述、疑問和感嘆等語氣。假如讀不準語氣就不能更好地理解句式,也不能感知文字所包含的各種情感。在文言文的誦讀過程中,由于讀出的語氣不同,表現出的思想感情也大相徑庭。譬如,文本《岳陽樓記》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可以有兩種讀法:第一種是前句作重音處理,語調高昂;第二種是后句作重音處理,氣勢加強。顯而易見,結合作者寫作時的處境和他的政治理想,后者更能顯露他不計個人得失、胸懷天下的寬廣胸襟和遠大抱負。

二、注重拓展遷移,豐富學生想象

德國思想家康德說:“想象力是一種創造性認識功能。”初中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只有拓寬學生的想象空間,才能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譬如,我在布置學生把文言文改寫成現代記敘文時,要求他們把握原文的主旨、感情基調和寫作背景,對人物生活的環境、心理活動以及事情發生的前因后果可以作合理的補充和細致的刻畫,通過聯想和想象,使情節充分展開,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譬如,我在執教《木蘭詩》時,鼓勵學生抓住“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句在想象的基礎上當堂進行改寫,許多學生按照原意合理添加了豐富多彩的細節,進一步體現出木蘭的機智與智慧,使這位古代女英雄的形象更為豐滿,更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