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輪經濟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7 20:17: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郵輪經濟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郵電經濟論文2900字(一):郵電經濟合同標準化與管理的重要性論文
【摘要】我國市場經濟建立的同時帶動了郵電企業的發展,在持續發展的過程中難以避免會產生一系列問題,其中重點問題之一就是郵電經濟合同的標準化與管理,本文主要分析了此問題,并探討了合同的重要性以及在合同出現問題的情況下會給郵電企業造成的后果。對我國郵電企業在經濟合同標準化發展前景進行分析,也就是依托目前社會背景,借鑒國外合同標準化體系設置與我國國情項目的標準化經濟合同體系,此外思考了目前我國此方面的不足之處,且指出可行的處理對策,望能夠提供一些有效參考。
【關鍵詞】郵電經濟合同標準化
不管是外部貿易合作還是內部職工上崗,企業中的合同是非常關鍵的存在,但凡合同存在紕漏,會給企業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甚至還會影響到企業的發展,使之難以存活,還有的可能會遭受司法官司,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那么就需要有關人員加強對經濟合同的重視并有效控制郵電企業的行為,從而推動其有序發展。
1郵電經濟合同標準問題
郵電企業的發展,司法上的糾紛也逐漸凸顯出來,大多是因我國郵電企業經濟合同的缺陷,包括有合同內容不清晰、條款不完善以及存在歧義等幾個方面造成合同缺陷。那么對于這一些問題,應設置郵電企業合同標準化制度,從而更加簡便以及快捷的簽訂合同,市場經濟的節奏不斷加快,不管是生活節奏還是生產經營速度都在逐年增加,那么在此社會背景之中,合同的作用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目前來看,不管簽訂怎樣的合同,都要經過長時間的邀約、反邀約及再邀約,不但會消耗非常多的時間,同時還會影響社會經濟活動開展的效率,與我國社會快速發展的需求不符,那么對于這類問題應提升合同標準化機制的建設,確保合同應有的法律條件下,使合同的簽訂環節與訂立流程得以簡化,從而提高效率并節約時間,從而能夠使設置的合同能夠滿足社會的進程,基于我國市場經濟設置理想的合同標準,推動社會進步與發展。國外發達國家而言,其有著特有的社會制度,合同簽訂模式與企業發展模式都較為成熟,合同標準化機制已經廣泛普及應用,通過多年的發展以及多次的實踐應用,當前已是有著完整操作體系的司法類企業常規流程,標準化合同通過多次的調整,已經趨于完備,那么對于發達國家而言,很少會因合同條文的問題而導致產生法律糾紛,合同簽署的當事人也幾乎不會因合同內容企業而導致糾紛,投機者也幾乎難以鉆合同漏洞來取得私利。我國郵電企業合同標準制度設置上應結合國家發展的具體情況,促進行業能夠健康穩定發展,健全并完善相關的制度體系。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一些制度方面的內容仍需要進一步完善,從而能夠補充合同的不足之處并明確合同內容。但不可忽視合同標準化的問題,郵電企業應加強學習與時展相適應的流程與合同條文,并與具體情況相聯系,建立與我國實際情況相適應的標準化機制,降低郵電企業由于合同而導致的糾紛,促進郵電企業能夠健康發展。
2郵電經濟合同管理問題
對郵電企業而言,經濟合同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1995年我國郵電部門就頒布了《郵電企業經濟合同管理規定》通過專業的文字形式強化經濟合同管理強度,這體現了我國重視郵電企業經濟合同的管理工作,另外強化經濟合同管理不但可以使企業合法權益得到保障,同時還能夠避免出現合同糾紛,使郵電企業能夠很好地開展經營管理。
2.1合同管理概念及意義
郵電企業的合同管理指的是內部合同管理部門或者是上級專管機關簽訂或是執行過程當中的經濟合同檢查與管理,并將此作為參考對經濟合同上出現的問題作出相應調整并建立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合同制度雖說已經應用于郵電企業中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大部分管理人員以及企業工作人員沒有認識到經濟合同制度的重要性,未充分把握經濟合同的簽訂和執行方面的內容,如此造成我國經濟合同管理上存在缺陷,使糾紛問題屢見不鮮。那么要做好有關合同方面的教育工作,使企業員工更加深入地認識到經濟合同制度的重要性,從而確保郵電企業經濟合同條款能夠準確用語且具有完備的手續,合同的形式與內容主體與相關標準相符,如此才可以推動企業持續發展,使企業能夠更好地開展管理工作。執行合同義務上來說,所有后果需要企業來承擔,之中的相關條款對郵電企業經濟效益與生產經濟方面會造成直接的影響,合同管理也是整個管理工作中關鍵的構成部門。做好經濟合同管理工作能夠有效地避免出現合同經濟糾紛。從目前情況來看,有些不法犯罪人員通過利用郵電企業經濟合同的缺陷進行違法詐騙等行為,通過合同里的漏洞虛假做合同,如此一來合同不會被法律保護,進而滿足一己私利,該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帶給郵電企業嚴重損失,那么通過經濟合同漏洞而產生的違法詐騙操作就需要有關人員強化合同管理工作,在簽訂合同已簽要嚴格調查雙方的財政收入以及信用情況,做好監督與審查合同條文內容。利用此形式能夠降低因經濟合同漏洞而產生的經濟糾紛,降低經濟詐騙事件的發生概率,防止郵電企業出現不必要的經濟損失,確保企業合法權益不被損害。
2.2應用高新技術管理
時代的快速發展,計算機互聯網技術已經普及至我國各行各業中,那么在郵電企業經濟合同管理的過程中需要有效地結合計算機技術,進而能夠符合時展需求,以往合同管理工作中大部分都是通過人工的形式展開的管理工作,此方式不但需要消耗非常多的時間,同時還有著十分龐大的工作量,常常因工作疏忽而造成出現錯漏的情況。人工的經濟合同管理方式還會受到管理人員自身個性以及素質的影響,可能會出現一些不合理的行為。那么在此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就需要合理結合計算機技術的試用。可把經濟合同內容添加進完成建立的相關管理系統當中,防止發生經濟合同原件或是副件遺失的情況,上級部門要檢查工作時能夠很快地從計算機系統里將合同內容調出來,不但能夠使時間得到節省,同時還使工作效率降低,另外,通過計算機高新技術還能夠展開輔助管理,計算機管理系統能夠通過錄入的合同內容與別的標準合同來比較,對合同中可能出現的失誤或是漏洞進行排查,使管理人員的工作量減輕,節約時間,且降低因人工問題而造成的偏差,使經濟合同管理工作的效率進一步提升。通過計算機互聯網技術能夠在管理工作中有效的控制不合理情況的出現。電腦不同于人們不會被情緒控制,可以基于公平且公正的角度上來審核管理經濟合同,確保經濟合同管理工作能夠有序開展,進而使工作效率提升。
3結語
我國郵電企業經濟合同管理制度雖說起步非常早,但是發展卻十分緩慢,從標準化來說未明確設置健全的標準化經濟合同制度,導致合同內容缺乏詳細,且具有復雜的簽訂流程,經濟合同管理工作來說,管理手段過于落后,當前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科技的不斷進步,需要管理方式能夠順應時展,并進一步普及計算機管理模式,郵電企業監管工作中存在一系列不足之處,難以很好地防范出現經濟詐騙等違法情況,不利于企業正常發展。那么對于我國現狀而言,需要有關人員高度重視經濟合同管理與標準化方面,將監管工作落到實處,盡快建立并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從而能夠推動郵電企業更穩定且持續的發展。
郵電經濟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郵電經濟合同標準化與管理的重要性論文
【摘要】我國市場經濟建立的同時帶動了郵電企業的發展,在持續發展的過程中難以避免會產生一系列問題,其中重點問題之一就是郵電經濟合同的標準化與管理,本文主要分析了此問題,并探討了合同的重要性以及在合同出現問題的情況下會給郵電企業造成的后果。對我國郵電企業在經濟合同標準化發展前景進行分析,也就是依托目前社會背景,借鑒國外合同標準化體系設置與我國國情項目的標準化經濟合同體系,此外思考了目前我國此方面的不足之處,且指出可行的處理對策,望能夠提供一些有效參考。
【關鍵詞】郵電經濟合同標準化
不管是外部貿易合作還是內部職工上崗,企業中的合同是非常關鍵的存在,但凡合同存在紕漏,會給企業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甚至還會影響到企業的發展,使之難以存活,還有的可能會遭受司法官司,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那么就需要有關人員加強對經濟合同的重視并有效控制郵電企業的行為,從而推動其有序發展。
1郵電經濟合同標準問題
郵電企業的發展,司法上的糾紛也逐漸凸顯出來,大多是因我國郵電企業經濟合同的缺陷,包括有合同內容不清晰、條款不完善以及存在歧義等幾個方面造成合同缺陷。那么對于這一些問題,應設置郵電企業合同標準化制度,從而更加簡便以及快捷的簽訂合同,市場經濟的節奏不斷加快,不管是生活節奏還是生產經營速度都在逐年增加,那么在此社會背景之中,合同的作用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目前來看,不管簽訂怎樣的合同,都要經過長時間的邀約、反邀約及再邀約,不但會消耗非常多的時間,同時還會影響社會經濟活動開展的效率,與我國社會快速發展的需求不符,那么對于這類問題應提升合同標準化機制的建設,確保合同應有的法律條件下,使合同的簽訂環節與訂立流程得以簡化,從而提高效率并節約時間,從而能夠使設置的合同能夠滿足社會的進程,基于我國市場經濟設置理想的合同標準,推動社會進步與發展。國外發達國家而言,其有著特有的社會制度,合同簽訂模式與企業發展模式都較為成熟,合同標準化機制已經廣泛普及應用,通過多年的發展以及多次的實踐應用,當前已是有著完整操作體系的司法類企業常規流程,標準化合同通過多次的調整,已經趨于完備,那么對于發達國家而言,很少會因合同條文的問題而導致產生法律糾紛,合同簽署的當事人也幾乎不會因合同內容企業而導致糾紛,投機者也幾乎難以鉆合同漏洞來取得私利。我國郵電企業合同標準制度設置上應結合國家發展的具體情況,促進行業能夠健康穩定發展,健全并完善相關的制度體系。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一些制度方面的內容仍需要進一步完善,從而能夠補充合同的不足之處并明確合同內容。但不可忽視合同標準化的問題,郵電企業應加強學習與時展相適應的流程與合同條文,并與具體情況相聯系,建立與我國實際情況相適應的標準化機制,降低郵電企業由于合同而導致的糾紛,促進郵電企業能夠健康發展。
2郵電經濟合同管理問題
對郵電企業而言,經濟合同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1995年我國郵電部門就頒布了《郵電企業經濟合同管理規定》通過專業的文字形式強化經濟合同管理強度,這體現了我國重視郵電企業經濟合同的管理工作,另外強化經濟合同管理不但可以使企業合法權益得到保障,同時還能夠避免出現合同糾紛,使郵電企業能夠很好地開展經營管理。
2.1合同管理概念及意義
郵電企業的合同管理指的是內部合同管理部門或者是上級專管機關簽訂或是執行過程當中的經濟合同檢查與管理,并將此作為參考對經濟合同上出現的問題作出相應調整并建立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合同制度雖說已經應用于郵電企業中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大部分管理人員以及企業工作人員沒有認識到經濟合同制度的重要性,未充分把握經濟合同的簽訂和執行方面的內容,如此造成我國經濟合同管理上存在缺陷,使糾紛問題屢見不鮮。那么要做好有關合同方面的教育工作,使企業員工更加深入地認識到經濟合同制度的重要性,從而確保郵電企業經濟合同條款能夠準確用語且具有完備的手續,合同的形式與內容主體與相關標準相符,如此才可以推動企業持續發展,使企業能夠更好地開展管理工作。執行合同義務上來說,所有后果需要企業來承擔,之中的相關條款對郵電企業經濟效益與生產經濟方面會造成直接的影響,合同管理也是整個管理工作中關鍵的構成部門。做好經濟合同管理工作能夠有效地避免出現合同經濟糾紛。從目前情況來看,有些不法犯罪人員通過利用郵電企業經濟合同的缺陷進行違法詐騙等行為,通過合同里的漏洞虛假做合同,如此一來合同不會被法律保護,進而滿足一己私利,該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帶給郵電企業嚴重損失,那么通過經濟合同漏洞而產生的違法詐騙操作就需要有關人員強化合同管理工作,在簽訂合同已簽要嚴格調查雙方的財政收入以及信用情況,做好監督與審查合同條文內容。利用此形式能夠降低因經濟合同漏洞而產生的經濟糾紛,降低經濟詐騙事件的發生概率,防止郵電企業出現不必要的經濟損失,確保企業合法權益不被損害。
2.2應用高新技術管理
時代的快速發展,計算機互聯網技術已經普及至我國各行各業中,那么在郵電企業經濟合同管理的過程中需要有效地結合計算機技術,進而能夠符合時展需求,以往合同管理工作中大部分都是通過人工的形式展開的管理工作,此方式不但需要消耗非常多的時間,同時還有著十分龐大的工作量,常常因工作疏忽而造成出現錯漏的情況。人工的經濟合同管理方式還會受到管理人員自身個性以及素質的影響,可能會出現一些不合理的行為。那么在此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就需要合理結合計算機技術的試用。可把經濟合同內容添加進完成建立的相關管理系統當中,防止發生經濟合同原件或是副件遺失的情況,上級部門要檢查工作時能夠很快地從計算機系統里將合同內容調出來,不但能夠使時間得到節省,同時還使工作效率降低,另外,通過計算機高新技術還能夠展開輔助管理,計算機管理系統能夠通過錄入的合同內容與別的標準合同來比較,對合同中可能出現的失誤或是漏洞進行排查,使管理人員的工作量減輕,節約時間,且降低因人工問題而造成的偏差,使經濟合同管理工作的效率進一步提升。通過計算機互聯網技術能夠在管理工作中有效的控制不合理情況的出現。電腦不同于人們不會被情緒控制,可以基于公平且公正的角度上來審核管理經濟合同,確保經濟合同管理工作能夠有序開展,進而使工作效率提升。
篇2
1發展農業生態經濟
低碳經濟時代下實現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另一重要措施就是大力發展農業生態經濟。充分利用農業資源,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降低資源的消耗和生態環境的破壞。主要來說就是通過合理規劃、設計農業資源的生產方式,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積極生產綠色環保農業產品。堅決制止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源,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積極提高農業勞動生產效率,實現農民增收,積極發展良性的農業種植方式,實現農產品的附加效益。
2發展有機農業經濟
所謂有機農業經濟主要是指在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中,依據生態學原理以及生態自然發展規律等,在具體生產實踐過程中不使用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等物質,而是積極使用有機物質,實現自我循環,運用天然植物性的農藥和殺蟲劑以及物理法和生物法等措施進行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且建立農作物的輪作體系,利用秸稈還田、施用人畜糞便等措施提升土壤肥力、保持養分循環,促進農業經濟循環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過程。有機農業經濟能夠將農業生產發展歸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有效循環中去,因此屬于農業發展的高級階段。積極發展有機農業能夠實現生態環境的自我恢復,且能夠降低農藥和化肥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問題。有機農業通過使用人畜糞便以及生態系統自我循環的方式,還能夠有效提高農產品的品質,確保農產品的安全性,有利于實現綠色環保型農業產品。積極推進有機農業的發展,還能夠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以及土地荒漠化和貧瘠化的問題。有機農業還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提高農民勞動收入,且有機農產品符合國際市場農產品的要求,能夠促進農產品的出口,進而也能有效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最終促進農業經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3運用科技手段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目前應該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積極引入現代化科技技術。通過培訓農民的農業種植技術,提高農產品的增產增收,建立健全農業基礎設施,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信息化技術的廣泛使用,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及時了解市場上關于農產品的信息,降低農民盲目跟種而無法產生經濟效益的局面,從而實現農民增產增收,進而實現農業經濟的全面快速發展。
4發展都市休閑農業、觀光旅游農業
農業經濟不僅僅具備了食品保障的功能,還應該具備原料供給、生態保護以及觀光休閑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年來,城市生活壓力日趨增加,城市居民更加趨向于走向自然、回歸田園旅游、放松生活壓力、增進朋友感情的的生活方式。因此,農業生產發展模式不能僅局限于提高農民收入、實現經濟增長的發展方式。還應該積極推進生態觀光農業的發展模式。發展都市休閑農業能夠拉近城鄉居民的關系,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諧,還能夠積極培養城市兒童尊重農業生產成果、養成節約糧食的良好習慣。都市休閑農業還能夠積極促進新農村建設,實現農業和旅游業的有機結合,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提高農民經濟收入,進而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總結
篇3
有關國民經濟論文范文一:經濟信息管理與國民經濟建設的關聯性
摘要:總之,根據國民經濟建設的實際情況,注重經濟信息的有效管理,并實現各部門、各機構的信息共享和流通,才能真正滿足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各種需求,最終保障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經濟信息管理;國民經濟建設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不斷加劇,對經濟信息的利用情況和管理水平有比較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的滿足各種類型的客戶的需求,以在充分利用各種先進信息技術和設備的基礎上,促進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
一、經濟信息管理與國民經濟建設的關聯性
根據經濟信息的相關特點和國民經濟的建設情況來看,經濟信息的使用對象主要有團體用戶和個體用戶兩種,在與經濟建設相關聯的情況下,必須對經濟信息的個體使用者有比較全面的了解,才能嚴格按照相關標準對經濟信息的對象進行劃分。例如:將職業作為劃分標準,經濟信息的使用對象主要包括專家、經濟學學者等,在充分發揮團體部門各種職能作用的情況下,將國家經濟建設作為重要支持,以在推動經濟建設的剛從恒指,促進經濟信息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最終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經濟信息種類比較多、管理手段多種多樣,在不斷推進經濟建設的情況下,管理機構和管理模式的選用也需要相對應的類型,才能更好的推動國民經濟不斷發展。在實踐過程中,上述機構主要可以分為公共信息服務部門、商業性經濟信息機構兩種,而商業性經濟信息機構比較看重盈利,公共信息服務部門主要是在于公眾服務,如圖書館、檔案館等。因此,根據相關學者和研究人員的研究資料可知,在某些情況下,商業性經濟信息機構也可以看作是公共信息服務部門。通常情況下,上述兩種類型的機構可以比較廣泛的搜集和儲存各種信息,并通過編目、分類、機讀目錄和題錄等形式來管理經濟信息,以滿足各行業的發展需求。由此可見,上述兩種機構是非常重要的經濟信息傳播媒介,可以對各種信息進行整理、收集、傳遞等,從而發揮經濟信息在經濟建設中的推動作用。
二、提升經濟管理水平和加強國民經濟建設的措施
1.注重全民信息意識的不斷增強
在國民經濟建設中,民眾的經濟信息意識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國民經濟實力、文化素質等不斷提升的重要保障,因此,注重全面信息意識的不斷增強,有效提升全民文化素質,并真正落實全民信息意識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實現經濟信息有限管理。與此同時,在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注重信息服務行業相關工作人員的信息意識教育,不斷增強他們的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才能在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等新興媒介的情況下,充分展示出經濟信息的重要性,最終幫助民眾合理運用各種經濟信息,從而達到增強全面經濟信息意識的目的。
2.注重法律機制的有效完善
在不斷加強經濟信息管理的過程中,注重法律機制的有效完善,是解決信息立法問題的重要保障,以推動經濟信息產業可持續發展,真正優化經濟信息產業的發展環境。因此,在經濟不斷發展的現代化建設中,法律機制的不斷完善,可以在充分利用現有信息產業法的情況下,實現全國信息產業機構的統籌規劃,并推動法律機制的規范化、統一化發展,從而有效解決信息壟斷、信息封鎖等方面的問題,以真正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經濟信息管理有序化發展。
3.不斷推進行政界線集中化管理
在我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各種經濟信息的有效分配和共享,是經濟信息管理水平不斷提升的重要保障,在推動國民經濟建設上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國民經濟建設的真正實現,與經濟信息管理有著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關系,在有效實施各種經濟信息管理制度的基礎上,是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在實踐過程中,打破行政界線采取集中化管理模式,通過各種機構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才能真正實現各種經濟信息的分類和職能劃分,最終促進各部門聯系不斷增強。與此同時,在同一個機構、同一個部門實現經濟信息的有效共享,并促進各部門的協調和聯系,增強不同機制之間的信任和互動,才能真正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最終提高國民的生活質量和國民經濟服務水平。
三、結束語
總之,根據國民經濟建設的實際情況,注重經濟信息的有效管理,并實現各部門、各機構的信息共享和流通,才能真正滿足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各種需求,最終保障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提升經濟管理水平,加強國民經濟建設,才能真正實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推動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中國經濟國民投資率的福利經濟學分析李稻葵;徐欣;江紅平;經濟研究2012-09-20
2、農民工低工資率與國民福利損失的經濟學分析對經典勞動供給理論的拓展聶丹;財經研究2007-10-03
有關國民經濟論文范文二:互聯網金融對國民經濟的影響
摘要:綜上,借助互聯網經濟帶來的契機,我國經濟的發展必須重點依托互聯網技術,努力推動產業結構轉型、深入釋放市場活力、全面提高企業生產經營能力,實現中國經濟的再次騰飛。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國民經濟
一、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對國民經濟的主要影響
(一)衍生出依托互聯網的新經濟形態
由于互聯網自身具備的高效便捷的通信能力和快速準確的運算能力,產生了一批依托互聯網龐大的消費群體而形成的全新的經濟形態,這一類經濟形態被稱為互聯網經濟。狹義的互聯網經濟主要由搜索引擎、電子商務、即時通訊、網絡游戲四大核心產業構成。其中以電子商務產業中的阿里巴巴集團發展態勢最為迅猛,其創立初時資產總規模僅為1億元人民幣,此后依靠電子商務迅速擴張,2014年在美國上市時凈資產總額估值已超2300億美元。
(二)傳統產業的營銷模式得到了革新
美國著名學者波拉特早在1977年就準確的預見傳統產業在遭遇互聯網經濟所產生的變革,并創造性的將社會產業部門劃分為第一信息部門和第二信息部門。果不其然,當下互聯網的廣泛普及使得信息服務業迅速與其他傳統產業實現融合和滲透,傳統的第一、第二、第三產業間的邊界已變得越來越模糊,這也是互聯網經濟另一個重要特征信息高度滲透性。以汽車電子產業、光學電子產業為例,兩大產業充分融合了信息服務和基礎制造,實難再以單一的產業結構學說來進行清晰劃分。
二、國民經濟立足于互聯網金融下的發展前景
創新不僅是技術成長的動力,也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向。過去,為了提高國家的技術水平,我們采取的是以市場換技術的戰略,但效果并不理想。所以,當前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沒有自主創新為支撐,即使用市場也換不到核心技術,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也難提高。須知,單純地依靠技術引進、技術模仿和技術移植絕不會成長為一個有強大競爭力的國家。所以,借助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態勢推動國民經濟增長,共同促進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和發展。
(一)將重點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互聯網經濟帶領我國走進以網絡信息技術為先導、以農業為基礎、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為重點的全面產業格局。在此環境下,國民經濟發展不僅要堅持市場調節和政府引導相結合,比如,積極改造傳統產業,對信息程度大、財務狀況良好的企業予以政策扶植和資金鼓勵,對于產能相對落后的僵尸企業提供兼并和信息化改造指導。加快推進第三代移動通訊和下一代互聯網技術的研究和運用,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市場競爭水平上的重要作用,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科學的依據;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比如新型工業化與工業化、信息化的融合,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帶動工業化,運用工業化提升互聯網技術水平,推動傳統工業走上科技含量高、資源耗費少、環境污染小的道路。
(二)將直線提高企業生產經營能力
伴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我國產品的出口能力正逐步被削弱。經濟學家認為,提升經濟增長速度的第三駕馬車就是凈出口,因此,依托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成為了提高國內企業生產經營能力的突破口之一。由此,企業可利用自動化設計和生產系統(CAD、CAM)來提高企業勞動生存率和產品質量;或借助管理信息系統(MIS)來綜合分析經營管理水平,為管理者提供科學的決策建議;或采取業務處理系統(TPS、EDP)來提高員工工作效率和產品質量;又或是運用經理信息系統(EIS)向企業所有者及最高層管理者提供全面的企業管理信息,集合多元信息技術合力共同推進國民經濟的蓬勃發展。
(三)將加快市場經濟活動釋放速度
互聯網經濟下的社會消費需求被直觀的反映到了網絡之中,但民間投資和國外投資卻仍然沒有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這正是市場活力被壓抑的結果。可見,政府仍需繼續深化行政體制的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力度。比如,逐步試行取消行政審批流程,下放行政審批權力,穩步推進工商登記制度改革;重點修訂政府核準投資項目目錄,積極擴大營改增試點,為民間創業和企業發展松綁;放寬存貸款利率管制,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民間融資機構和中小企業股份轉讓試點,為企業發展增添動力;進一步加快各自貿區金融自由化改革步伐,深入探索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國內投資吸引力。
三、結語
綜上,借助互聯網經濟帶來的契機,我國經濟的發展必須重點依托互聯網技術,努力推動產業結構轉型、深入釋放市場活力、全面提高企業生產經營能力,實現中國經濟的再次騰飛。在新的發展階段和重要的戰略轉型期,我們必須對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有所思考,不斷提高認識,有效應對未來面臨的重大挑戰。
參考文獻
篇4
新經濟催生的產業生命周期
國有資本的產業調整動向服從和服務于國際經濟發展的總趨勢。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經濟社會步入網絡化、電子化、信息化、知識化的發展階段,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其先導性產業和支柱性產業都不同程度地發生了變化;國際經濟的事例促成了產業結構在國際范圍內的調整和位移;對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改造和新興產業的崛起改變了傳統觀念上的產業生命周期。
產業生命周期
產業生命周期是特定產品群或技術系統所構成的產品生命周期和技術生命周期的包絡。技術生命周期是指企業開發出所滿足的市場需求的出現、成長、成熟與衰退過程,這個過程是以市場價值的變動為依據的,而產品生命周期是指企業用以滿足該種需求所開發出的產品的市場價值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因而產業生命周期必然包含著產業出現直到完全推出市場經濟體系的全過程,包括孕育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處于相應階段的產業分別稱為幼稚產業、朝陽產業、成熟產業和夕陽產業。
一個完整的產業生命周期可用圖1所示的一條連續平滑的僅含一個或不含極大值的曲線來表示,代表產業發展變動的長期趨勢。不同國家,不同產業的長期發展趨勢曲線在定量分析的精確表達中可能存在巨大差異。某產業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構成企業戰略選擇的外部產業環境。基于產業生命周期不同階段所面臨的各種競爭態勢,企業具有不同的戰略選擇。
一般而言,孕育期需要投入大量的先驅成本,在市場前景不明確、風險較大的項目上,只有少數企業才有這個能力,在這個階段,市場調查與反饋研究是關鍵;在成長期,產業內競爭開始激化,企業應著重進行橫向一體化,以獲取規模經濟效益,當產業進入成熟期,市場增長潛力有限,企業一般采取縱向一體化或加強型戰略提高其競爭地位,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環境下,一些產業在成熟期已全部或大部分轉到發展中國家生產而返回國內銷售;在衰退期,企業一般采用防御性收縮戰略實行資產退出,或實行多元化經營實現資產轉移。
“創造性毀滅”與超競爭
在動態競爭條件下,市場的均衡是暫時的。由于新技術的出現、技術范式的轉換、消費者偏好的改變以及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和新經濟的沖擊,使得企業的現存優勢并不能長久地持續。一個企業如果總是試圖維持固有的競爭優勢是十分危險的,正如R·迪阿維尼所說,企業主要的戰略目標應該是主動打破產業中已存在的固有資源優勢,去發現新的競爭優勢;新的競爭優勢還包括產業外的市場創新。這個理論就是熊彼特最早提出的“創造性毀滅”,它認為企業必須在“破”和“立”中實現超競爭。在熊彼特發展的企業競爭條件下,產業生命周期跨越技術生命周期的動態模型(見圖2),又稱超競爭模型。典型的例子是芬蘭的諾基亞由一個木槳企業發展成為信息業巨子,其轉折點是公司通過購并等擴張形式實現了其相關設備以及移動通訊技術范式的轉變。
把握產業生命周期和超競爭對于維持企業的競爭力和持續競爭優勢是十分重要的。國有企業面對環境工程、基因工程、新材料和信息技術以及由此引發的創業變革與創新,就該著眼于創造未來的競爭優勢,著眼于產業競爭態勢和塑造產業構架的競爭力,通過“創造性毀滅”爭取產業中的戰略優勢的獲取是一個非常有戰略意義的舉措。
區位優勢與國際動向
隨著科技的進步,世界經濟正逐漸聯結為一個整體,各國的產業結構在國際市場的催生和比較利益的誘導下,正在變成世界產業結構的一個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各國產業結構的相互補充和相互依賴,已成為世界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一個趨勢。這一趨勢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產業形態的區域性轉移把各國緊密地聯系為一個整體。每個國家都在致力于整體科技經濟實力的提高,本國的產業結構逐漸向新技術產業形態傾斜。而將傳統的勞動密集型、普通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等發達程度或者欠發達的國家。以亞洲國家為例,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高速發展后,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四小龍”國家生產,70年代“四小龍”因此迅速成長起來,不得不在80年代將這一產業讓位于東南亞國家,形成了日本高技術密集、“四小龍”普通技術密集,東南亞勞動密集的分工態勢。
另一方面,區域性集團內部的產業分工合作日趨明顯。各種地區性經濟集團在創建初期主要是為了避免內部減免關稅,對外統一關銳,但目前的趨勢表明,集團內部的產業分工日趨明顯。例如,歐共體內,傳統產業多集中在希臘、葡萄牙,新興產業多集中在英法等國。
國際產業結構的調整的深層次原因是國際分工所帶來的比較優勢決定的。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趨勢和國際市場自由化趨勢的加強,這種優勢較之以前表現得更加明顯。在高關稅時期,由于有關稅壁壘以及非關稅壁壘的限制,一國的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潛力十分有限,對一些十分有市場但沒有資源優勢的項目只有進行對外直接投資,但這往往受到國外金融政策的限制。消除或減免關稅與非關稅壁壘之后,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缺乏比較優勢的產品必將提高貿易雙方的整體福利和貿易凈福利。
在比較優勢的誘導和國際市場驅動下。國際產業結構調整表現出新的動向,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外向型產業結構優勢正進一步顯露
所謂外向型產業結構是指本國政府考慮到本國經濟在世界中的位置,通過開放性的經濟政策,使出口在GDP中占有較大比重的調整。外向型結構是比較利益的直接驅動。以泰國為例,在1983年至1987年的4年中,人均國民收入由810美元增加到879美元,速度十分緩慢。此后,政府把握住80年代中后期世界產業結構調整中出現的一次機遇,把從“四小龍”轉移出來的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接受進來,擴大出口產業,1987年到1991年的4年中,年均GDP增長速度維持在30%以上,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飆升至1680美元。
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步伐進一步加快
傳統產業是那些建立較早的基礎物質生產部門,包括鋼鐵、石化、紡織、食品加工、建筑施工等,它為一國發展提供大多數基本物質產品,并在很大程度上支撐著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因而傳統產業不可能也決不能完全轉移出國內從而依賴進口,有必要對其關鍵部分進行高新技術改造。
技術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趨勢
技術轉移是發展中國家發展本身的要求,同時也是發達國家技術創新和維持超競爭優勢的需要。我國已在引進新材料、生物工程、精細化工、微光電子等領域有重大進展,并在出口新興產品中有重大突破。
世界產業結構調整的具體表現可總結為:農輕重比例下降,服務業比重上升,企業內部生產組織方式將從大批量的生產轉為發揮人的知識和創造能力;跨國集團發展迅速,產業的區域轉移迅速,各國應重視比較利益的驅動獲得比較優勢;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日益加強。國有資本必須重視對傳統產業特別是涉及公共利益性、國家安全性、經濟命脈性、自然壟斷性的行業進行改造升級。
國企產業結構調整中的戰略選擇
國有企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必須順應世界產業結構調整趨勢的要求和國內經濟發展需要。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WTO的新成員,我國經濟發展的取向是科技是經濟增長的制高點,因而必須將國有資本投入到高新技術為先導的產業上來;其次,要注意WTO規則和世界經濟趨勢的影響。國有企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具體可用“五個確保”來表述:
確保搞好大企業
政府要集中財力、物力、人力,有選擇性地重點搞好大型國有企業,以增強國有企業競爭力和形成規模效應。拿汽車工業來說,我國現有汽車生產廠商117家,年產量不足200萬輛,遠遠比不上大眾、福特等世界級汽車巨頭中的任何一家的產量,沒有規模經濟和競爭力,成本太高,技術創新力量薄弱,產品難以升級換代,最終必然失去生存空間。世界產業結構發展的總趨勢是勞動、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過渡,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更優質的服務獲取競爭優勢。因此應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能充分發揮組合優勢、綜合優勢和尖端優勢的大型高新技術企業,加快國民經濟信息化是國企改革的關鍵所在。
確保上好大項目
對于改造,交通通訊等大型國有工程項目,必須保證資金落實到位,專款專用和國家控股。大型項目是將新技術引入生產進而轉變為現實生產力的最重要的基礎和紐帶,是進行技術創新的基礎,沒有足夠的投入是不行的。同時要加強企業間的技術協作,提高整體技術水平。在個別企業,利用技術指導,技術轉移和技術共同開發等形式,形成合理的產業分工,并通過企業間“產業技術研究組合體”,提高企業整體技術研究水平,保證在大項目中技術支撐的需要。
確保“走出去”與“引起來”相結合
加入WTO后,市場競爭的國際化,生產和銷售從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擴展,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在繼續實施“引進來”戰略向全球化市場提供自己豐富資源的同時,國有企業應積極地實施“走出去”的戰略,到全球市場上去補充稀缺資源,逐步實現資源配置全球化。“走出去”主要是輸出國有資本,以便更好的利用國外資源與市場,特別是我國在一些具有競爭優勢又確立了全球化理念的大企業集團如海爾等已經“走出去”并獲得了一定的成功。
確保搞好西部大開發
實施西部大開發,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重點抓好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西部有豐富的資源;國有資本要利用西部的資源優勢,加快
進行基礎設施和重點工程建設。國家已經在投資項目、稅收政策和財政轉移支付等方面加大了對西部地區的支持,逐步建立長期穩定的西部開發資金渠道。中部地區的國有資本在重組和調整過程中應該利用“近水樓臺”的優勢,挺進大西部,既能促進國有資本改組,又有利于區域經濟協調。
確保中小企業放開搞活
篇5
(1)物探技術的創新
隨著各項技術的進步與發展,石油地質勘探過程中,各種勘探技術不斷創新,地震勘探技術在設備制造、數據處理、數據解釋及數據采集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與發展,為了在提升勘探效率的同時,有效降低勘探成本,三維可視化技術、經驗技術、地震油藏描述等先進技術不斷涌現,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更多的先進技術將應用于石油地質勘探工作中,如:永久性地震傳感器排列系統的應用,有利于對石油勘探實施電子化的管理,同時可以對地震油藏開展實時的生產監測;隨著地震成像技術的廣泛應用,有利于對整個鉆井過程實施可視化的監控,以便于為石油地質勘探的評估者提供更加準確、全面的決策依據,對于決策精準度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測井技術的創新
近年來,隨鉆技術、套管技術、快速平臺技術、核磁共振技術等測井技術的創新,對于測井工作效率及質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這幾種創新性的技術中,最為常用的就是核磁共振測井技術,在實際的石油測井過程中,應用該技術具有非常高的測井速度與測量精度,正因為其具有這些優點,使得其在實際的石油地質勘探工作中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另一種常用技術是快速平臺測井技術,其最顯著的優點是:在縮短測井時間的同時,有效降低測井工作中的故障率,能夠為實際的測井工作節省大量的時間;而隨鉆測井技術的最主要的優點是可靠性強、成本小、尺寸小,并且能夠對其進行隨意組合,并且其逐漸朝著陣列化的方向發展,這對于測量數據可靠性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鉆井技術的創新
鉆井技術的創新對于石油開采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不僅會直接影響到石油開采效率,對于石油開采成本也具有直接的影響,目前創新型的石油鉆井技術也比較多,如:特殊工藝鉆井技術、三維鉆井技術、可視化鉆井技術、超深井鉆井技術、深井鉆井技術、多分支井鉆井技術等,其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是多分支鉆井技術,其最突出的優點主要表現在油氣藏的建設及開發過程中,這些新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夠有效的提升鉆井效率,對于鉆井成本的減少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我國石油產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結語
篇6
天津濱海新區經過幾年的飛速發展,區域經濟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區域城市面貌發生巨大改觀,為濱海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區域經濟的提升和濱海旅游業的發展二者存在何種關系,本研究利用SPSS19.0軟件做相應的數據分析。考慮常用經濟評價指標和濱海旅游業發展評價指標,本研究選取2006年至2012年天津濱海新區的年GDP、第三產業增加值和天津市年旅游人數作為研究對象,利用SPSS19.0軟件對上述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如表1和表2所示,天津市旅游人數和濱海新區GDP以及第三產業增加值的相關性很高,Pearson相關系數分別為0.994和0.996,顯著性水平均為0.000,小于0.01。所以天津市旅游人數和濱海新區GDP以及第三產業增加值的相關關系為正向,且相關性很強。運用SPSS19.0對天津市旅游人數和濱海新區GDP、第三產業增加值做回歸分析,選擇3種模型,得到3個回歸方程:線性、對數、三次。圖1和圖2是GDP、第三產業增加值和旅游人數的擬合曲線,可以發現三次曲線的擬合效果是最好的。觀察結果分析,發現三次曲線模型的R方最高,也就是模型對數據的解釋能力最強,并且模型也是很顯著的。發現三次曲線的擬合效果是最好的,所以,最終選擇三次曲線模型。根據結果分析中的各個變量的系數值,寫出模型的如下表達式,模型的顯著性小于0.05,為顯著,擬合優度很好。
2濱海新區濱海旅游與區域經濟發展狀況
隨著濱海新區納入國家戰略發展規劃,國民經濟實現了跨越式增長。來自天津市統計局資料顯示,2006年濱海新區生產總值(GDP)僅為1960.5億元,2014年,濱海新區全區生產總值達到9000億元,占天津市生產總值的57.24%,占全國生產總值的8.65%,年增長率保持在15%以上,為環渤海經濟區的快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另一方面,濱海新區濱海旅游的知名度也在不斷提高,濱海旅游的人數和收入逐年遞增,2014年全年接待量2200萬人次,舉辦大型展會85場,旅游總收入160億元,占全區生產總值的1.78%,濱海旅游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已經開發形成濱海休閑、現代工業、歷史文化、漁鄉體驗、新區觀光五大產品體系,推出了航母主題公園、東疆灣景區、北塘古鎮、龍達溫泉生態城、空客A320基地等一系列特色景區,借助梅江會展中心承辦了中國旅游產業博覽會、中國郵輪產業發展大會等眾多會展活動。濱海新區區域經濟的發展對濱海旅游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是濱海旅游對區域經濟的拉動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為了推動二者良性互動,必須采取相應對策,大力發展濱海旅游,以強化其主導地位。
3濱海旅游業與區域經濟融合發展對策
3.1以政府為主導,宏觀布局濱海旅游業發展模式在新區濱海休閑旅游的發展過程中,政府應切實發揮主導作用,從宏觀視角科學規劃產業模式,合理限定產業類型,布局產業分布,強化產業聯系,從而為產業融合打下堅實的基礎。發揮旅游產業綜合性強、關聯度高、帶動性強的優勢,挖掘、吸納、整合其他產業資源,尋求產業的交叉點、融合點,加快濱海休閑業與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大力延伸旅游產業領域,拓展旅游要素體系,以旅游帶動產業集聚,盤活港口經濟。
3.2以旅游業為中基,實現相關產業鏈延伸
3.2.1打造游艇旅游完整產業鏈游艇是集航海、運動、娛樂、休閑等功能于一體,滿足個人及家庭享受生活的需要,提供“游、購、娛、食、住、行”等要素服務的移動的水上旅游綜合體,其目標顧客不但包括崇尚高端生活方式的成功人士和精英人士,也是適合廣大中產家庭的海上休閑娛樂方式,而且這種集運動、航海、娛樂、休閑、社交于一體的旅游新業態,隨著價格越來越親民,正在受到越來越多時尚人士的追捧。新區應積極通過旅游規劃,以游艇休閑為中心,積極引導游艇制造維修、游艇駕駛培訓的延伸發展,逐步構建從旅游裝備制造,到相關技術培訓,再到旅游休閑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3.2.2打造郵輪旅游完整產業鏈郵輪旅游(cruiseshiptourism)是一種以大型豪華游船為載體,以海上巡游為主要形式,以船上活動和岸上休閑旅游為主要內容的高端旅游活動。從旅游產業鏈角度來看,郵輪抵達之前、抵達、停靠、離開郵輪碼頭所引發的一系列產品與服務的交易,即通常所指的郵輪旅游業,是一種介于運輸業、觀光與休閑業、旅行業之間的邊緣產業。新區應以郵輪母港為核心,建設游輪配套設施,帶動新區生態城區建設;以郵輪延伸產業為依托,以旅游休閑和港航服務兩大產業為支柱,進而建設船主題藝術品業、船主題節慶業等業態,借助于郵輪經濟帶動新區發展。
篇7
(一)吉林省生態旅游優勢
首先,生態資源豐富。吉林省縣域資源形態各異。如長白山21個縣自治州,東部水資源、森林資源豐富,中部及境內農業資源豐富,且草原濕地較多。其次人文資源便利。如朝鮮族、滿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特色鮮明,擁有濃郁的民俗風情。如,左家鎮特產觀光生態園、安圖國營福滿林場都被列入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最后,交通條件便利旅游產業基礎雄厚。
(二)吉林省生態旅游劣勢
首先,旅游創新能力不足。從目前吉林省區域旅游經濟發展來看,景區形象設計、旅游線路設計、產品開發營銷方面有明顯不足之處。其次,缺乏聯動力導致人力資源匱乏。吉林省區域經濟生態旅游缺乏專業人才,以森林生態旅游為例,從業人員專業知識嚴重匱乏。同時,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蘊。緊鄰生生態旅游文化僅停留在表面,缺乏一定的民俗文化、地址文化以及民間傳說等。這導致縣域經濟優勢沒有完全開發應用。
二、生態旅游發展原則和途徑
隨著生態環境惡化,人們環保意識不斷加強,綠色已經成為文明的標志。在自然保護基礎上為維持生態平衡實現綠色經濟增長。在低碳經濟背景下,縣域生態旅游發展贏遵循降排微排的綠色化原則,避免環境資源污染破壞,實現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
(一)生態旅游發展原則
首先生態旅游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就是創新。在旅游市場激烈的競爭中,縣域經濟發展離不開創新,只有實現人有我優、人無我有的鮮明旅游觀念,才能將特色轉換成優勢。其次,生態旅游發展須調動群眾積極性,滿足人文需求,以游客滿意度為準則提升服務水平。同時,進一步將生態旅游向品牌化發展,以縣域經濟為形象,樹立品牌效應。如長白山發展樹立了中華名山的品牌效應。最后,生態旅游要實現信息化、一體化發展。生態旅游在縣域經濟發展中起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實現一體化融入到大旅游發展中勢在必行。縣域旅游相對城市來講地點偏遠,因此要突破距離障礙,實現信息化。讓營銷網絡落實到生態旅游發展中。針對不同縣域的生態承載能力,加大開發力度與保護力度,促進資源科持續利用發展。
(二)生態旅游發展有效途徑
低碳不是一種發展方式而是生活理念。吉林省縣域生態旅游要以低碳、環保為發展理念,在產品上多開發自行車生態游、徒步旅行等項目,選擇二氧化碳排放較低的交通工具,在景區設施標語上落實節能減排的廣告語。目前吉林省部分景區已經出現了空氣污染和水污染,有關部門應該加大環境治理力度,讓生態資源更加健康。首先將創意變成經濟效應。低碳背景下縣域生態旅游發展要在宣傳設計、線路景區規劃以及旅游商品等方面進行創新設計,既要明確生態旅游的特色,也要融入一定的文化底蘊。如長白山是吉林省生態旅游龍頭企業,也是吉林省生態旅游王牌,不僅在包裝和促銷方面支撐吉林省旅游業,也促進了吉林省生態旅游業大格局。其次,吉林省生態旅游與縣域經濟又不可分割的作用。應加大旅游設施的建設力度,一方面針對旅游景點空間分配,也能利于交通條件及經濟發展。國家十一五規劃以來,省縣、地區、城鄉結合,吉林省開發生態旅游資源力度加大,在明確了旅游主體功能基礎上,吉林省縣域經濟旅游應充分考慮旅游資源承載能力,保障生態旅游健康可持續發展。
三、結束語
篇8
有關農業經濟碩士論文范文一:農業信息化帶動農業經濟發展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和科技一直在以較為驕人的勢頭發展,各方面取得的成績較為顯著。相對來說,農業的發展卻不太理想。伴隨三農問題的進一步提出和近幾年一系列助農政策的實行,我國的農業迎來了非常好的發展契機。現階段,如何將農業的發展與我國先進的信息技術、信息資源恰當地結合,成功地實現農業信息化,進一步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已經成為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事情。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農業經濟發展;作用機理
1農業信息技術在促進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方面的作用
1.1農業信息技術有利于密集化農業就業結構知識的出現
農業信息技術產業化和傳統農業的信息化促使生產要素的投入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重要的生產要素由之前的要素逐步地變為知識、技術和信息等要素,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比較,腦力勞動所占的比重在逐步地增大。知識密集型產業,如農業信息咨詢服務業等新興產業對腦力勞動者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現在的農業相關就業人員如果想要高效率完成自己的工作,不被社會所淘汰,就必須利用一切時間加強自身學習,用先進的知識與技術武裝自己。
1.2農業信息技術有利于農業產業結構向更高級的方向
發展具體的表現為:傳統農業得到改造,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現代通信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推動農業產業化過程向自動化、信息化和高效化的方向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改造,農業生產效率較之前會有大幅度的提高。另外,農業生產模式不再是以前的粗放式大批量生產、高消耗生產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兩高一優高度集中式生產模式,農業生產由之前的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方向轉變,前者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這為部分勞動力向獲利更多的產業部門流動創造了機會,農業產業結構在這種情況下得到根本性的調整,促使農業信息化帶動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有利于農業經濟的增長。農業信息技術還有利于新興產業的形成,如農業信息網絡服務業、農業應用軟件制造業、農業信息咨詢服務業等,作為農業領域先導產業的農業信息產業對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農業產業逐步地向農業產業技術高技術化方向轉變。
2農業信息積累在加快農業技術進步方面的作用
農業信息作為知識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逐步地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和傳統農業不同的是,現代農業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之上的,農業生產的任何一個環節都需要準確有效的信息支持,為了最終達到增加生產經營中的確定性,減少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我們需要將土地、勞動和資本等生產要素進行信息化操作,促進其緊密協作能力的發揮。信息化的這種效用在農產品創新、市場開拓、農業技術更新換代等重要環節上應用較為明顯并且在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中都有所體現。換句話說,農業信息、知識和智力資源現在已經成為農業經濟增長的戰略性資源。農業信息是農業知識和智慧的基礎,農業知識是農業信息的積累,農業智慧是農業知識的激活。現代化的農業生產經營活動離不開農業信息的指導。如果我們將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分為產前、產中和產后。農業信息對產前的指導具體表現為消費變化、市場供求狀況預測等信息可以幫助農民確立生產門路,發展產銷對路的農產品。產中主要是用種量、出苗率、基本苗數、有效穗數等要素信息的指導,為了盡可能地確保各產量要素信息和總目標產量的最終實現,在各階段各環節實行生產控制。同時要確保各種新技術信息能夠及時地傳遞給生產者,促進技術物化,增加產量,提高品質。為了能夠更好地控制成本支出,提高經濟效益,相關人員一定要參照勞動消耗量信息、物質消耗量信息、管理費用信息等成本信息來展開成本支出的控制工作。而在產后,農產品的包裝、價格、銷售渠道等營銷策略都要在市場消費信息的基礎之上來進行確定。為了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勝利,我們需要按照市場供求趨勢、價格升降趨勢、對手的實力和應用策略對自身最終的競爭方式和方法進行確定。通過上面的闡述我們可以看出:農業信息化和農業經濟增長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決定勞動者素質、生產要素優化組合、物質與能源開發和利用程度的關鍵性因素逐步地轉變為農業信息、農業信息技術和農業科技知識,科技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生產力。經過物化的科學技術具備更加強的能力創造使用價值,經濟效益最大化更能有所保障。農業信息化在加快農業信息,尤其是農業科技信息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進程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基礎上農業生產經營面貌可以得到有效的改觀,最終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增長。
3農業信息化在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方面的作用
3.1農業信息化可以有效提高農業產業化的管理效率
對于政府來說,信息技術是一個非常好的幫手,政府不僅可以在它的幫助下成功地實現農業產業化管理方式的轉變而且它還能為政府提供便捷高效的宏觀管理模式與手段。對于企業來說,尤其是處于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的企業,農業信息技術是他們改善原有組織結構、人力資源、市場營銷、企業風險等管理模式的得力助手,通過它的幫助企業可以有根據地對自己的管理模式進行升級改造,有效地降低了自身的管理成本和風險。
3.2農業信息化有利于農業產業化活動空間的拓展
隨著農業信息化的全面發展,農業信息服務業將逐步地發展成為農業產業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農業生產經營者可以擺脫傳統資源的束縛,按照市場的實際需要,將信息、技術和知識作為傳播的紐帶,有效地建立各種靈活多樣的農業經營實體。除此之外,農業信息活動,如網上農科教育、網上農產品交易、物流配送、網上結算等都離不開農業信息服務的配合與支持。在農業信息服務的推動下農業信息活動才能更加順暢。
3.3農業信息化能夠增強農業產業化的生產經營能力
農業信息化賦予農業信息和知識新的意義,兩者開始作為新的資源要素被應用到農業產業化的各個環節,對土地、勞動力和資本等傳統農業要素的集約程度與配置關系進行引導、控制與改變,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并且進一步地促進了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領域科技和知識含量的顯著增長,這有效地推動了農業生產經營能力的增強。
3.4農業產業化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
產業化農業主要指的是緊跟市場發展步伐,知識密集程度高,系列化生產經營配套,企業化集團優勢突出的市場農業。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更有利于我們將農業融入到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氛圍中,增強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實力;農業信息化更有利于我們將強優農業企業進行聯合,為我國農業經濟在跨國競爭中占據更大的優勢奠定基礎;同時,農業信息化還有利于我國農業開發網上貿易和電子商務,這可以為農產品和農業服務貿易快速交易通道的直接建立提供良好的條件。信息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生命線,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打造農業產業化與農業信息化已經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趨勢。
參考文獻:
[1]徐崇志,李青.國外農業信息技術發展趨勢與我國農業信息中心技術發展途徑探討[J].塔里木農墾大學學報,2007(3).
[2]唐啟國.淺談農業現代化與農業信息化建設[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8(1).
[3]張向先.基于網絡經濟環境的農業信息化發展模式研究[J].情報科學,2007(12).
[4]張德修.中國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趨勢、前景及對策[EB/OL].
[5]劉楠楠.關于農業信息化的若干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03(4).
[6]繆小燕.試論我國農業信息化的發展[J].圖書情報知識,2003(1).
[7]崔巖,鄭少峰.農村信息化及其對農業產業化的影響[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2(5)
有關農業經濟碩士論文范文二: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探析
我國遼源廣闊,農業資源較豐富,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關系我國國民生計的基礎產業,長期以來,農業經濟的發展備受國家的重視,三農問題逐漸成為我國中央及各級政府關注的熱點。我國為了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實行集約化農業生產方式改革,逐漸加大了對農業科技的投入,提倡可持續發展戰略。本文主要介紹了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涵義,分析當前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對我國農業經濟未來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方向以及實現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為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對策
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農業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對于穩定社會環境,實現經濟效益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國農業經濟是一種資本高度密集,生產專業化,經營規模化相結合的生產模式,主要體現的是集約化思想,但由于我國人口數量不斷增多,人們生活習慣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等種種因素影響,導致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沖突和矛盾日益尖銳。力求從技術上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與集約化生產的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發展是解決這些矛盾、沖突的突破口,才能真正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1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涵義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主要是指經過體制改革,運用各種先進技術,在充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免遭破壞的條件下,能夠永續利用農業資源,不斷改善生態環境,最終滿足現代人類以及我們的千秋后代對農產品的需求。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涉及到生態環境、農業、農民、農村等多個領域,強調實現社會、經濟以及自然生態的良性循環,使社會人類社會、生態環境以及農業生產都能夠得到可持續發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確保農產品的穩定供給,滿足人類物質生活的基本需求。②增加農民收入,提高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豐富社會產品,重新調整農業經濟產業結構,加強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與投入。③尊重自然發展規律,合理開放、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經濟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
2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農業經濟產業結構缺乏合理性
目前我國農業經濟作物面積比例較大,主要用于蔬菜以及果樹的種植,但由于農村信息閉塞,農民無法及時、準確的把握市場經濟需求的瞬息萬變,常常會存在跟風現象,導致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及趨同,農業生產與市場需求滯后、脫節,生產能力過剩的問題較為嚴重。
2.2農業經濟增長緩慢
一直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以大力發展工業以及城市建設為主,采用剝奪農民以及剪刀差的農業補償方式及支持我國的工業化發展,大量的農業資金流入城市以及工業產生,農民收入長期得不到提高,無法積累并投資農業經濟發展,農村經濟發展滯后。
2.3我國農業產業化程度較低
我國農業發展規模較大,但缺乏科學、系統的規模化管理制度,種植較零散,導致農產品品種以及質量水平較低,同時農產品的科技含量較低,農產品的各項指標都沒有達到國際相應標準要求,缺乏市場競爭力。這些問題都是導致農民不增收,農村經濟發展滯后的重要原因,因此進行集中式進行規模化種植高質量農作物是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
2.4生態環境惡化
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主要以機械以及農業化學品位主,對生態環境產生嚴重破壞,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①農業灌溉用水效率較低,嚴重浪費水資源,一方面導致水資源短缺,另一方面也對空氣和水資源造成嚴重污染。②農膜、農藥、化肥等會破壞土壤、大氣以及水體的自然生態循環,其使用殘留物也會造成嚴重污染。③過度使用化肥、地下水以及農業機械導致土地板結以及土地鹽堿化問題較嚴重,可適用土地面積大大減少。④一些規模化經營的農產品加工廠的廢棄物,家畜養殖場的糞便,農業生產消耗產生的廢棄物,對農業環境以及自然環境都有較大的破壞力。⑤人類無節制的向大自然索取農業資源,水土流失以及土壤沙漠化問題凸顯;使用的農藥等農業化學品會在農產品中殘留一些有害物質,人們的安全飲食問題得不到保障。以上問題都成為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3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方向
3.1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生態經濟與經濟效益高度統一
農業經濟發展的目標是能夠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有效利用,努力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以及產品質量,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同時也應不斷改善、治理和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保護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相互協調。
3.2綜合利用資源,提高初級生產力
所謂初級生產也就是指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根據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有利于綜合利用資源,達到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同時農業經濟發展應該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進行合理開發并利用,對可利用資源進行有計劃的開發,增加可利用土地的面積。
3.3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形成技術密集型農業
科學技術是任何一個產業創新與發展的不竭動力,為了促進農業經濟的更好、更快發展,應該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科學成果,突破傳統勞動密集型農業生產模式,形成技術密集型農業,使資源、技術、農業以及社會都能夠共同發展,相互促進。
4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4.1提高農業科技發展水平
未來農業經濟發展應高度重視農業科技的研究與發展,同時應不斷學習并借鑒世界發達國家比較先進的一些技術,并適當引進農業種植技術和生產技術,積極引進經濟價值比較高的農作物品種,提高農民的生產效率以及產品質量,進而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使農業科技不再成為影響我國農業生產力落后的主要原因。
4.2建立系統、完善的管理制度
科學、合理的農業生產管理機制是確保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前提。首先可以建立農業合作社,引進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以及生產機械進行統一經營和管理,提高農業資源的充分利用率,最大限度的降低生產成本。同時應實現農業產業化種植,引進高價值的經濟作物進行統一種植,可以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有利于農業經濟的產業化發展,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
4.3加強農業資源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保護
①可采用先進的農業技術以及農業生產方式,避免農業灌溉水資源的嚴重浪費,環節水資源緊缺問題,也選擇可以使水資源不受污染的農業技術,避免造成水體污染。②應盡量減少農藥、化肥以及農膜等污染,選擇低污染或污染,同時有助于生態良性循環的清潔農業技術。③國家應加強對農業資源的控制以及宏觀調控,杜絕以犧牲生態環境,盲目追求農業經濟收入的行為。同時加強草原退化以及水土流失等問題的治理力度,積極實施退耕還林等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④應在農村建立農產品的深層次加工,以及農副產品的回收再加工系統循環產業鏈,提倡循環再利用、多次重復利用的節約思想,形成生態與經濟的良性循環,盡可能減少資源浪費現象。綜上所述,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大方向是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在不斷探索與實踐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也會產生諸多矛盾和問題,我們應堅定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大力創新并發展農業科技,堅持生態保護與農業經濟協調發展的原則,真正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環境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李佳穗.農村法治問題與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J].農村經濟,2011(6).
[2]王亞輝.農業經濟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探析[J].現代農業,2011(10).
篇9
(一)當前國有企業經濟管理模式中機構設置框架陳舊。
當前的國有企業經濟管理模式大多存在機構設置框架較為陳舊的問題,在中、小型國有企業中表現尤其明顯。以楚林綠化中心為例,其機構設置還是延循舊有的直線式機構設置模式,即上設辦公室,下面分管后勤處、綠化隊等基層部門。這種模式框架陳舊,在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已經不能幫助企業實現更好的發展。
(二)國有企業經濟管理模式中對人員管理和項目創收的創新性不足。
在國有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中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薪酬制度不健全。目前中小型國有企業還是以工資薪酬為主,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不能很好地調動員工的勞動積極性;另外,在項目創收方面,國有企業往往缺乏開拓意識,也沒有設置相應的機構、組織和人員來開展項目創收工作。
(三)國有企業經濟管理模式中審核監管體系不完善。
當前,我國國有企業經濟管理模式中的審核監管體系還不完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國企審核監管部門的執行力不夠,沒有充分提到審核監管的作用。②審核監管部門的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水平有待提高,在責任意識、工作能力方面都存在不足。③對企業的財務和管理層的審核監管沒有形成完善的體系,沒有嚴格的制度約束和實施辦法。
二、對國有企業現有經濟管理模式進行改革的途徑分析
針對以上國企經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問題,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找到解決的途徑。
(一)借鑒其他經濟形式對國企現有管理模式中的機構進行優化。
當前我國的國有企業經濟管理模式在機構設置這塊普遍存在著直線式、官僚化的陳舊管理方式,這對企業的長期發展非常不利。國企在這一方面應多多借鑒私有企業、外資企業等股份制公司的先進組織管理架構,對其自身的機構設置進行優化,以市場式控制和團隊式控制為主建立企業組織架構。對于楚林綠化中心這樣的中小型國有企業來說,應針對自身的經營范圍和人員結構設置符合自身發展的機構設置架構,這樣能夠實現人力和物力的優化配置,幫助企業實現其長久的發展戰略。
(二)將績效考核制度引入到國企經濟管理模式中并不斷完善。
在市場的作用下,隨著經濟管理模式的不斷提升,先進且合理的績效考核制度已經被廣泛應用于企業的經濟管理模式中。在國企,尤其是大中型國企也已經與基本的工資制度相結合起來在公司內實行。但是在一些小型的國企這一制度還沒有建立。有效的績效考核制度能夠很好的體現一個企業公平、公正和公開的原則。這項制度的引入和完善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途徑實現:①每個工人的工資以基本工資結合獎金的形式發放。②獎金要與個人幫助企業所獲得經濟效益掛鉤,要制定合理的計算依據,要針對每個崗位制定明確的量化考核指標。通過以上兩點才能確保勞動與報酬直接掛鉤,報酬與質量直接掛鉤。
(三)國企經濟管理模式中要重視企業自我創收能力的培養。
針對楚林綠化中心這樣的中小型國有企業來言,隨著國家扶持力度的減弱,其自身一定要設法找尋自我創收的途徑,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占得一席之地。企業自我創收能力的培養應從以下方面著手:①首先企業要有明確的總體發展目標。目標的制定要以當前社會、時代特點及企業自身的具體情況以及市場的需求為依據,要具有可行性和長遠性。②其次,要進一步將總體目標進行細化,分解成各個小的目標,并針對這些小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步驟。③還有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應多多引進先進的管理和科技人才,在企業中注入新鮮年輕的血液,增強企業的活力,使自我創收意識在企業中得到萌發。④最后,在部門設置方面,要成立專門負責企業創收的機構,如戰略發展部等,配備具有創新、開拓精神的人員,用來開發新的公司發展戰略和項目。(四)建立和健全國企經濟管理模式中的審核監管體系。統觀當前的國企經濟管理模式,在審核監管體系方面主要存在著執行力力度不夠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有以下的改善措施:①在企業內部的機構設置上要實行執行和監督管理分設的原則,保證監督機構起到應有的作用。②在監督部門的人員配備方面,對人員的選擇和考核要有嚴格的制度限制和考核機制,確保具體監督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和工作能力等各方面都符合要求。③在財務審計管理中,要對常規離任、年度審計、項目審計、非定期審計以及公司的債權收益的管理監督工作做得充分的監督審計和有效的實施。④針對企業的管理者要實行有效的監督機制,避免管理者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損害公司利益的事情。
三、結束語
篇10
[關鍵詞] 旅游 循環經濟 人文精神
一、引言
循環經濟的概念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它是相對于傳統經濟發展模式而言的,代表了新的發展模式和發展趨勢。循環經濟是物質閉環流動性經濟、資源循環經濟的簡稱,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目標,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3R”原則),以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梯次使用為特征,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方式運行的經濟模式,它要求人類在社會經濟中自覺遵守和應用生態規律,通過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實現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2005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國發「2005122號)明確提出,“力爭到2010年建立比較完善的發展循環經濟法律法規體系、政策支持體系、體制與技術創新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等中長期目標和分階段推進計劃。循環經濟在國民經濟各個部門逐漸實施開來,作為國民經濟增長點的旅游業也不例外。發展旅游循環經濟就是要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遵循循環經濟理論,履行循環經濟實踐,以生態效率為目標,把旅游資源納為一種稀缺性資源,按照生態規律,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和生態技術來組合和設計旅游產品,減少旅游環境污染,從根本上緩解旅游業、環境的矛盾,保護旅游資源和環境,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何為“人文”,思想史中,“人文”一詞在中國最早出現在《易?賁卦》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謂“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觀察人類文明的進展,就能用人文精神來教化天下;在西方思想世界,“人文”思想主要被用來描述14世紀到16世紀期間以反抗中世紀對人的壓抑而產生的人本主義思想,但“人文精神”作為一種世界觀,則早在古希臘時代就誕生了,是以追求真善美的價值理想為核心,表現為對人的價值、尊嚴、權利的追求、維護和關切,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其目的是揭示人的生存意義、實現人的價值和尊嚴,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發展,是人類追求自由、全面、和諧發展的一種偉大而崇高的精神。發展旅游循環經濟,不僅體現了旅游經濟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積極追求,更體現了對人文精神的追求。
二、實現“以人為本”的和諧旅游是發展旅游循環經濟的根本目的
縱觀中西方人文思想,“人文”的核心在于“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否定人淪為物的奴隸。人文精神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始終具有重大意義。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要求一切發展必須是為了“人”的發展,是為了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發展。正如同志所說: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和諧旅游則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新旅游,它是通過對旅游資源的和諧利用、旅游業的和諧運行以及旅游者的審美和愉悅(或者說是和諧的體驗),達到生態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事態和諧(人與人/社會的和諧)以及心態和諧(人的身心和諧),通過三大和諧折射出旅游發展中蘊含的深層人文關懷、生態關注和綜合效應。然而,傳統旅游業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眾多諸如地表景觀破壞、水環境污染、空氣品質下降、生物多樣性減少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出路在于發展旅游循環經濟。
發展旅游循環經濟,實現和諧的旅游經濟。循環經濟觀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經濟活動,不僅要考慮工程承載能力,還要考慮生態承載能力,在生態系統中,經濟活動超過資源承載能力的循環是惡性循環,會造成生態系統退化;只有在資源承載能力之內的良性循環,才能使生態系統平衡地發展。按照旅游循環經濟戰略,遵循生態經濟學、環境經濟學、文化經濟學原理的原理與方法,充分發揮發揮知識經濟、體驗經濟、技術經濟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優化配置資源,提高資源環境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充分考慮旅游承載力,把旅游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促進旅游經濟的和諧發展。
發展旅游循環經濟,實現旅游資源和環境的和諧利用。循環經濟的生產觀念是盡可能節約自然資源,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循環使用資源,創造良性的社會財富。發展旅游循環經濟就是要改變過度消耗旅游環境、破壞旅游環境的傳統旅游方式,依托清潔能源、能耗最小化進行發展,促進物質循化過程廢棄物最小化;最終實現投入物質減量化,資源再利用、廢棄物資源化等,增強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程度,促進旅游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從而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的目的。
發展旅游循環經濟,實現旅游者的和諧體驗。旅游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試圖通過教育和體驗等方式提高旅游者的環境意識。在這一過程中,旅游者可以認真思考旅游的本質和真諦,樹立正確的旅游理念,把旅游作為知識經歷、知識體驗、知識交流、審美欣賞、凈化靈魂和實現人的自我價值的方式等,并由此提升個人價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三、“人”是發展旅游循環經濟的依托力量
發展旅游循環經濟是一個創新性的工程。它要做到:(1)理論創新,即構建旅游循環經濟的理論體系。要對資源的、開發、利用及旅游產品消費等多個環節的資源經濟學行為進行深入研究,構建旅游循環經濟的理論體系。(2)技術創新,研發新工藝、選用新設備和運用新材料,加強技術創新,構建發展旅游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撐體系。(3)法律政策創新,要完善與旅游和循環經濟相關的政策和法律,構建旅游業發展的循環經濟法律法規體系。(4)文化創新,發展旅游循環經濟要注重文化創新,即確立以人為本、以價值觀的塑造為核心的軟性管理模式,主要通過柔性的而非剛性的文化來引導、調控和凝聚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5)管理創新, 旅游循環經濟是一個涉及旅游業、資源、生態環境和社會各個領域的大系統,若要對其進行行之有效的管理,還需要從管理體制創新,構建一套科學的管理體制。
以上發展旅游循環經濟所需的理論、技術、法律政策、文化觀念和管理制度層面的支持必須依靠“人”、也只有依靠“人”才能實現。首先,必須依靠“人”的發展觀的深刻轉變。發展觀是一定時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求在思想觀念層面的聚焦和反映,是一個國家在發展進程中對發展及怎樣發展的總的和系統的看法。.它決定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由于傳統的旅游經濟模式是粗放型的,將旅游業簡化為數量型增長和外延的擴大再生產,旅游活動開發者和經營者為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及旅游者為最大限度的滿足自身的旅游需求,同時,旅游資源的開發、規劃、管理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缺乏相應的監督約束機制,導致旅游區的環境惡化,生態系統嚴重失調,使一些旅游地的旅游價值在慢慢喪失。
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轉變人們對旅游活動的觀念,以新的系統觀、經濟觀、環境倫理觀、生產發展觀、消費觀等觀念來指導旅游活動的有序、健康發展;全面提高人的思想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依靠人的全面發展。并將這些觀念、素養上升到法律條例程度,做為一種法律規范來約束、監督人的行為,以此來保證新的理念、模式的貫徹、落實和實施。
四、構建和諧的“人地關系”是發展旅游循環經濟的核心任務
所謂“人地關系”是,人類在改造自然過程中形成的人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如何正確處理人地關系,是發展旅游循環經濟在哲學層面需要解決的問題。在中國傳統哲學中,有“天命論”(自然災害、生產豐欠乃至國家興敗皆由天定)、“機械唯物論”(人地關系密切,而以地的發展規律主宰一切)、樸素的“辯證唯物論”(地理條件是可變因素,因人而異),在西方傳統哲學中所滲透的人地關系是一種典型的人類中心主義,它認為:人不僅是自然的主人,同時也是一切價值的來源,大自然對人類只有工具價值,并無內在價值;人類具有優越性,超越自然萬物;且人類與其它生物沒有倫理關系。數千年來,人類在這種傲慢觀念的驅使之下,對自然界采取了種種不負責任的態度,盲目地掠奪式的發展使人類陷入了日益嚴重的生態和環境危機。
發展旅游循環經濟就是要求人們正確認識和科學處理“人地關系”。首先,人和自然環境是一個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二者自從人類誕生之日起即存在密切的相互聯系和作用,并且這種聯系和作用將永遠持續下去。其次,人類和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和作用是一種動態變化關系,長期以來,以自然環境對人類的限制和影響為主,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正變得越來越強烈。再次,人是“人地關系”的主體,即“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人具有能動功能和機制,人是地的主人,自然環境可以被人類利用、認識、保護的對象。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是否和諧取決于人,而并非自然環境。所以,發展旅游循環經濟,只有在正確認識“人地關系”的基礎上,遵循自然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自然才會向著有利于人類社會的方向發展。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必須時時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民一樣,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治,是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正確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
參考文獻:
[1]馮之浚:循環經濟導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82~83
[2]明慶忠李慶雷著:旅游循環經濟發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6
[3]袁健:五經四書全譯. 十三經注疏[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4]許蘇民:人文精神論.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61~62
[5]江潭瑜:大學人文精神與和諧校園的構建.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24(5):87~90
[6]劉媛媛牛文英:人文精神的回歸――論奧林匹克人文精神教育.體育與科學, 2007, 28 (5):34~39
[7]梁留科曹新向:和諧旅游的價值、構建及其實現. 經濟地理,2007,27(4):681~685
[8]張建萍:旅游環境保護學.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3:57~67
[9]王華:我國旅游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 經濟縱橫,2006,11:15~17
[10]吳傳鈞:論地理學的研究核心――人地關系地域系統. 經濟地理,1991,11(3):1~6
- 上一篇: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事跡
- 下一篇:關心下一代教師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