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8 04:00: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網絡文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網絡文化論文

篇1

現代社會,電子商務方興未艾。作為一種全新的商務運作模式,電子商務以互聯網為基礎、以交易雙方為主體、以銀行電子支付和結算為手段、以客戶數據為依托,便捷迅速,應用廣泛,除國家法律限制之外的所有的現實交易都可以成為電子商務交易的對象。近幾年,隨著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在農村的普及,農民的消費理念和方式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電子商務業務在農村文化市場的開拓呈現良好發展勢頭。傳統的農村文化消費,主要采用的是面對面的交易方式,往往交易渠道狹窄,搜集信息時間長,而且信息量小,文化產品單一,消費者的主體地位難以體現。網絡普及以后,信息量驟增,網絡文化產品數量豐富,文化形式多種多樣,尤其是農民喜聞樂見的參與性文化節目和反映各地風土人情的地方文化產品,備受農民的青睞,農村文化市場的運作模式逐漸由以前單一的“一對一”模式向以網絡為平臺,“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的開放式、多樣化模式發展。

2我國農村網絡文化建設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我國農村文化市場廣闊,網絡文化的發展前景無限。但我國農村文化建設整體落后,基礎設施薄弱,文化建設優秀人才缺乏,農村文化市場體系不完善,文化建設缺乏活力,文化產品不豐富,農民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度不高。近幾年,農村網絡文化逐漸發展,但受內外在條件的制約較多,網絡文化建設中存在不少問題。

2.1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落后

相對于城市來講,整體上而言我國農村網絡的普及較晚,且普及率較低。雖然我國農村網絡文化建設工程已經全面啟動,并向縱深發展,但農村網絡文化站的設立主要集中在電力供應比較穩定、使用人口比較集中的鄉鎮所在地或者各村村委會所在地。這一方面便利了管理,但另一方面由于電信等基礎設施的不到位,也導致偏遠地區農戶或者一些散戶難以實現安裝網線的愿望。同時,從網絡運用的情況來看,農村的網絡寬帶能力顯得不足,網速較慢就是其顯著特征。網絡使用和維護的成本相對較高,所以在一部分地區,使用網絡還被農民認為是奢侈品。

2.2農村網絡文化管理不規范

規范化的管理是農村網絡文化建設質量的重要體現。從目前農村網絡的使用和管理來看,這方面的問題還比較嚴重,政府在推動有關工作方面更看重的是顯而易見的硬件建設,忽視了軟件方面的管理。當地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往往受思想、能力等的影響不重視網絡文化的管理。一是忽視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從走訪調查來看,一些鄉鎮村干部及管理人員更加看重網絡對于當地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對于網絡對于文化建設的認識不足,思想上不重視就很難保障管理科學化和規范化。二是將網絡文化管理視同對網絡文化載體的管理,認為保障網絡的暢行就是對網絡文化的管理,不了解網絡文化管理的特殊性。三是管理機制不健全。由于受經濟收入等條件的影響,農村網絡入戶的比例較低,大多數網民都是去網吧上網。農村網絡管理機制不健全,制度執行力差,突出表現在對經營性網吧管理不善,從準入到經營到監督漏洞不少,無證無牌經營的網吧不少,收費不規范,安全措施不到位,網吧管理混亂,尤其對未成年人上網管理不到位等等都是農村網絡文化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2.3農村網絡文化市場建設薄弱

農村網絡文化市場的建設相對于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顯得十分不足。一是農村網絡文化產品嚴重不足,且質量不高。打開各地的農民網,更多的看到的是有關經濟和科技富農的信息,有關文化的信息不多,尤其是缺少貼近農民生活、反映農民心聲、體現農村新變化、展示農村新面貌、凸顯當地民俗民風的特色網絡文化產品。與健康需求相反,由于監管不嚴,一些非法網站還在宣傳低級媚俗的文化產品,還有以高科技包裝的迷信欺騙的迷信等產品,五花八門,農村網絡文化產品市場顯得較為混亂。二是市場管理體系極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執行不嚴,監管不到位,市場基本處于無序管理的自發狀況。三是農村網絡文化市場的開發力不足,沒有形成投融資活躍、運行健康、要素流動快的良好發展態勢。

2.4農村網絡文化建設人才匱乏

互聯網的發展最早興起于城市,在農村的普及較晚,而且信息化的日新月異,讓從事該工作的人員都有趕不上發展的感慨,而對于剛剛熟悉電腦等電子產品的農民來說,更是跟不上信息更新換代的速度。農村網絡建設人才就更顯得不足。從走訪調查來看,當前農村從事網絡管理的人員多為返鄉就業的初高中生,部分是接受過初級電腦培訓的年輕農民,專門受過計算機網絡及軟硬件系統培訓和學習的人寥寥無幾,大多數人僅僅懂得基本的網絡操作,因此,農村網絡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任重而道遠。

3我國農村網絡文化建設的路徑選擇

3.1加強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但網絡普及入戶的任務還比較艱巨。一方面政府要積極加大對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導電信、移動和聯通等大運營商的良性競爭,形成整合力,節約資源,減少重復建設,推動農村基層設施建設。尤其是要積極鼓勵運營商發展農村手機網絡市場,當前手機上網已成為拉動農村互聯網發展的重要力量。

3.2以制度創新推動農村網絡文化管理的規范化和科學化

首先各地政府尤其是農村基層政府要充分認識到網絡的發展對于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要清晰的認識到網絡文化發展對于農村社會的穩定、農民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深遠影響。轉變觀念,創新管理模式,積極應對以適應網絡時代要求,不能視而不見任其自由發展,也不能因其有弊就將其視為異物予以排斥。其次要加強制度建設,建議政府制定有關農村網絡文化建設的專門管理制度,明確農村網絡文化管理的目標、原則、方式、監管的措施等等,明確管理機構和人員以及職責權限。再次,加強已有制度的執行和監管。通過有影響力的媒體宣傳已有制度,公開信息,引導個人、組織參與網絡管理,形成全民監管的良好社會氛圍。同時,嚴懲農村網絡文化違法犯罪行為,通過整治不良市場,提升管理效力。最后,建立完善的政府評價反饋體系。通過建立切實可行的評價體系,量化考核農村網絡文化建設的基本狀況,以評促建,引導農村網絡文化建設的良性發展。

3.3多方聯動繁榮農村網絡文化市場

繁榮農村網絡文化市場,積極培育豐富多彩的產品市場,一方面當地政府要采取各種扶持措施,積極鼓勵和挖掘民間藝人的創作熱情,鼓勵他們努力創作反映當地風土人情、民俗民風的作品,并提供網絡技術支持廣泛宣傳優秀作品,激發民間草根文化是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的基礎性力量。另一方面要通過技術手段對不良農村網絡文化進行有效監管,通過建設網絡安全系統,建立防火墻,啟用過濾軟件等對網絡內容進行甄選,屏蔽過濾有害信息,還原農村文化市場的清新面目。同時,培育農村網絡文化產業,將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優惠政策引導企業投資特色區域文化產品,在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促進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

3.4加強培訓促進農村網絡文化管理隊伍建設

篇2

[關鍵詞]網絡第四媒體/媒介網絡媒體第二媒介時代“作為虛擬世界的網絡”

Abstract:InternethasahistoryofelevenyearssinceitisservedforthecommonpeopleinChina.Weshouldstudytheconceptionsdescribingthe“Internet”inahistoricview,discoverthecharacteristicsofdifferentphrasesreflectedbythoseconceptions,andeventuallyfindthenatureofInternet,andtheInternet’sculturalandsocialmeaningtowardthehumanbeing.ThenwecandevelopanewframeworkwhichissuitableforunderstandingtherelationbetweentheInternetandcommunicationorthetraditionalmedia,andthegrowthofitself.Myopinionisthatnetworkisactuallythevirtualworld,notthecommunicativemedia.

Keyword:network;thefourthmedia;networkmedia;thesecondmediaera;networkasavirtualworld

網絡是什么?十多年中有過許多回答。今天重提這個問題好像有些幼稚,但是事實并非已經清晰。首先聲明,我不是從工程技術的角度來探討網絡的本質,而是追問網絡的文化社會意義所在。似乎可以說,本文探索的是網絡對于“人”或“人類社會”來說是什么。網絡無疑已經對當今社會產生了深刻的重要的影響,它向前延伸的每個新進展,都使網絡在遠離起點的時候越來越需要人們反思它的社會本質。

一、網絡概念的變遷和網絡發展以及與此對應的人們認識的豐富和深化

網絡的概念表述,大致按時間的順序,出現了后面的概念。有的說網絡是“第五媒體”,是排在包括雜志在內的傳統媒體之后的。有的說網絡是“第四媒體”,是排在不包括雜志在內、在新聞傳播意義上的傳統媒體之后的。有的說網絡,只提“網絡媒體”,而回避了“網絡作為一個整體是什么”的問題。還有的說,網絡實際上是“信息平臺、虛擬空間和商業平臺”。有的說網絡開辟了“第二媒介時代”、“第二世界”。而今,更多的人干脆不追問“網絡是什么”,而只是用經驗和直覺來從傳統的框架來觀察網絡新媒體,如博客、維客、流媒體、網絡電視等等。

這些概念的變遷真實地表現了我國學者、研究者和業界對網絡認識的軌跡。從泛泛地談網絡是什么到具體地談論網絡的形態——“網絡媒體”、“新媒介”;從既成的大眾傳播媒體的框架“內部”來理解網絡到從更大框架——與傳統社會、傳統媒介時代對立的大視角——來理解網絡;從具體的媒介形態的遞進和演化上升到能夠意識到媒介代際的更迭;從試圖研究網絡的本質到暫時放棄本質等待網絡自身發展成熟后解答。這個軌跡明顯地體現出人們對網絡研究的深入,也從側面折射著網絡自身的成長。

二、網絡的本質在爭議和反復中漸漸顯露

如今網絡已走過童年期,童年期的網絡遠未成形,甚至看不出輪廓,人們只能根據有限的、暫時的現象近于臆測網絡的本質。今天的網絡展現出成熟期的某些特征,表現為:網絡發展從早期的直線上升到現在的平穩上升,無論是網絡用戶,還是網絡的技術的原創推出,都展現了同樣的趨勢。網絡用戶告別了此前的瘋狂的增長,而原創性的技術也放緩了研發的腳步了。“三個月一年”的“互聯網年”節奏[1]和“光纖定律”[2]已經成為一個沉入歷史的輝煌記憶。這些現象都證明這個網絡的本質已經漸漸浮出水面。我們知道每個新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成熟期,也就是形態和屬性基本“定型”的時期,甚至是“類型化”的時期。這就是我們追問網絡本質的根據,這是一個網絡相對定型可以理解的時期。

不懂得歷史,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是誰。同樣,不知道網絡在歷史上出現的概念和理解,我們也無法直接推斷網絡的本質,從源流開始梳理,我們不僅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本質,而且能夠更準確地把握不同時期的網絡研究,懂得它的價值和意義,明了它的缺點和局限。下面對歷史的角度對網絡的概念進行梳理:

(一)把網絡看成是“媒體形態的一種”的階段

“網絡是什么”的問題最早是用“網絡與媒體的關系”的方式提出來的。這是因為媒體尤其是大眾傳播媒體關系到人類“最重要的精神交往”。人們最渴望理解的是,網絡對于當今時代“最重要的精神交往”——大眾媒體有何種影響的問題。研究者首先把網絡看成是媒體形態的一種,把網絡看成是傳統社會中大眾傳播系統中的一個媒介形態。這種理解很顯然無法容納網絡中表現出來的如此之多的異質的、非大眾傳媒的特點和屬性。把不同的東西混淆到一起,顯然是牽強而缺乏說服力的。這個思路無法真正解決網絡的定位問題,更無法達到對網絡本質的思考。

作為“媒體形態的一種”,先后出現了“第五媒體”、“第四媒體”或“第四媒介”的概念。具體考察,從時間序列上說,網絡不是“第五媒體”,更不是“第四媒體”或“第四媒介”,這點已有公認;從承載內容的性質和符號載體上說,網絡也不是“第五媒體”、“第四媒體”或“第四媒介”。理解后一點有些復雜,我想從“媒介的特質”和“傳播的意義”兩個角度來說明。

首先從“媒介的特質”的角度考察。我們知道,信息的載體是符號,符號傳播是媒介的形式的本質。新聞意義上的大眾媒體,包括報紙、廣播、電視三大媒體。他們的最大特質是各自擁有獨特的符號系統。報紙主要靠文字;廣播主要靠音響;電視靠以影像、聲響為主,文字為輔。獨特的符號系統,是識別三大傳統媒體的基本依據。而網絡的符號仍然是文字、聲音和影像,只是綜合利用,并沒有創造出新的傳播符號。

然后,從“傳播的意義”的角度做考察。傳播的內容是新聞、神話傳說還是歷史知識也是媒體定位的標志。“三大媒體”都是在“新聞的意義”上談的。所謂在新聞的意義上,是指他們都以新聞為本位,為重要任務。而網絡顯然是信息的集散地,它包含了不同的形態組成,如“網絡媒體”、電子公告、實時聊天、電子郵件等等。他們各自具有不同的特點和旨趣,從總體上網絡傳播是“大雜燴”,并沒有形成對新聞的重點強調。

以上分析看出,把網絡從“媒體”或“媒介”的角度,進行傳統或習慣意義上的排名歸隊,無論是“第五媒體”、“第四媒體”或“第四媒介”,都是不妥當的。

(二)把網絡的討論分解到“網絡具體形態——網絡媒體”的討論的階段

網絡與媒體關系探討的突破,就是把“網絡媒體”的概念從宏觀抽象的網絡的大概念中抽取出來,而從網絡的一個形態組成來考察,單兵直入的討論獲得了成果。

“網絡媒體”的提法,就是在這個認識背景下升溫的。2000年后代替“第四媒體”的概念,“網絡媒體”成為人們討論網絡時的主要探討對象。[3]“網絡媒體”的界定有很多困難。其中最重要的代表就是在網絡傳統新聞網站媒體和商業網站媒體,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他們具有某些大眾傳播媒體特征,具有“準大眾傳播媒體”的特性,因為龐大的網民規模支持著網頁的瀏覽率。當然“按照傳播學的定義,一種媒介使用人數達到全國人口的1/5,即可被稱之為大眾媒介”。[4]所以即使目前的有著龐大的受眾群,也不能斷言它已經成為大眾傳媒;但是根據互連網的發展趨勢,我們可以肯定“網絡媒體”成為大眾傳媒是未來的必然。這個階段的探討進入了網絡的具體形態組成,討論因為具體化而更為集中,對象的特性也更為清晰,“網絡媒體”概念的出現表明人們對網絡的認識開始深化。

“網絡媒體”的概念回答了上面的疑問:網絡作為整體不是媒體,但網絡的組成部分“網絡媒體”是媒體;我們可以暫時擱置是“第幾媒體”的爭論,至少從“網絡媒體”概念中,我們長期感覺到的網絡具有的“大眾傳播”的性質終于落到了實處,而不必忍受這樣的困惑:一方面強烈感覺網絡的大眾傳播媒體的屬性和特點,一方面卻清楚地察覺到網絡與傳統大眾傳播媒體的巨大差異。這兩個感覺形成了一個在傳統認識框架里解決不了的悖論。“網絡媒體”概念破解了這個難題。

“網絡媒體”回應了此前我們關于網絡是“第幾媒體”,是不是媒體的討論;同時網絡與“網絡媒體”的不同,也暗示和提醒了研究“網絡是什么”的復雜和困難。

(三)“網絡媒體”不過是傳統媒體在網絡空間的“延伸”

進一步的追問是,“‘網絡媒體’究竟是什么樣的媒體”?具體化這個追問,我們需要搞清楚“網絡媒體”有哪些特點和意義。它與傳統媒體有怎樣的不同?是本質意義上的不同還是表面的差異?前面擱置的問題再次提出,它與傳統的三大媒體是什么關系?網絡媒體是一個突然侵入的不速之客,還是一個和睦友好的鄰居?是一個熟悉的同類還是一個陌生的異類?

從媒介符號來說,傳統媒體各有自己獨特的符號語言系統;而網絡媒體沒有。“網絡媒體”的新聞載體仍然是傳統媒體的符號語言系統,包括文字、聲音和影像。從這個意義上說,“網絡媒體”似乎并不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異類,而是一個似曾相識的鄰居。“網絡媒體”并不具有本質意義的特殊性,更多地是傳統媒體在網絡空間的“模仿”和重新組合。

從內容上說,無論是網絡傳統新聞媒體網站,還是商業網站的新聞傳播,都是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的“延伸”。新聞網站從內容到形式,極大程度地依賴著傳統媒體的資源。商業網站在主要意義上也只是傳統媒體新聞的重新組合,而非本質意義上的顛覆或反叛。

所以,把“網絡媒體”理解為傳統媒體在網絡空間的“發展延伸”,是一種合理的邏輯。網絡媒體是延伸,而不是創新;是熟悉的再造,而不是陌生的闖入;是文明的變遷,而不是文明的斷裂或者重生。

[page_break]

(四)把網絡看成是“信息平臺、商業平臺和虛擬空間”的階段

這個階段,人們看到了網絡的不同功能取向和復雜的性質。正像“網絡媒體”概念的提出一樣,“信息平臺、商業平臺和虛擬空間”這個表述同樣表達了人們分門別類研究的努力。既然整體的認識很難達到,我們不如分別表述這個復雜的對象。“網絡媒體”概念是對網絡組成形態的個別研究,而“信息平臺、商業平臺和虛擬空間”的提法則是對網絡功能的總體上的分類研究,前者是微觀的,后者是宏觀的。這些認識終于深化和豐富了人們對網絡的理解。而不是簡單地、機械地為網絡做一個定義。

同時,“信息平臺、商業平臺和虛擬空間”這個表述的意義還在于,超越了“媒體”的說法。這個提法能夠從更宏觀的層面認識網絡的社會本質,為未來更準確地理解網絡提供了一個臺階。但是,我們不能停留在一個分類的視角,如果網絡什么都是,那么也什么都不是。我們仍然需要一個更本質的概括。

(五)網絡就是虛擬世界

具體的、分類的角度看問題解決了許多基礎性的問題,那么我們來從宏觀的角度考慮問題。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相互映照,那么“網絡媒體”的母體網絡呢?網絡的對照物是什么呢?找到網絡的對照物和聯系,我們似乎也就可以找到“網絡是什么”的答案。這個思路接近馬克思探究“人是什么”或“人的本質是什么”的思路,馬克思如此定義:“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系”。[5]

經由關系、聯系來解釋本質,是一個合理的路徑。由此知道,“網絡是什么”,當然也可以從網絡與對照物和網絡的全部聯系中,認識網絡的位置、特點和作用,那么“網絡是什么”的問題也就得到一條清晰的出路。

“網絡是什么”的長期爭論展現了研究對象自身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其復雜表現為網絡上形態眾多,作用和影響各異;其多變性表現為網絡上原創技術出現周期很短,網絡組成部分新成員不斷增加,新功能不斷開發,原有的形態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以前的研究思路就在這里出現了問題:我們長期從“網絡和媒體”的角度來試圖認識網絡的本質。結果證明不成功。我們在探討“網絡是不是媒體,是第幾媒體”的時候,長期糾纏不清,認識混亂。我們把“網絡是不是媒體”這個問題拋開,跳出這個狹隘的怪圈,直接討論網絡對于人意味著什么?

用信息流的觀點來看待網絡可能更能接近網絡的本質。信息總是從一地流向另一地,信息的復雜流動,也可稱為精神交往,成為信息時代的非常重要的內容。美國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就是一個推動信息流動的計劃。所以,如果把信息比喻為乘客;那么網絡上的形態組成,如“網絡媒體”、電子公告等就是在道路上奔跑的汽車;網絡就是道路。三者的關系就是“乘客、汽車和道路”的關系。同樣,我們觀察另一個系統,信息依然是乘客;各種形態的傳統媒體是在道路奔跑的汽車,比如報紙、廣播、電視等;現實世界可比喻為道路。那么我們面前有兩條道路,道路奔跑著形態不同的汽車,汽車里坐著乘客。

這個比喻的意義在于,把網絡和現實世界看作是同等的存在。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相對存在,互相作用和影響。那么,網絡能夠承擔這樣大的比喻么?網絡有資格成長為足以與現實相對而存在的“第二世界”么?

從歷史上看,李普曼提出了“擬態環境”的概念,日本學者藤竹曉提出“信息環境的環境化”的概念,[6]這些概念都傳達出這樣的含義:在一個走向信息社會的時代里,大眾傳播媒體營造的信息空間,已經構成了一個區別于現實環境的“第二環境”,也即“信息環境”、“擬態環境”,盡管當時這個環境還沒有足夠完整、真實和獨立。而在今天,這個“信息環境”、“擬態環境”在網絡的催生下已經相當成熟,甚至形成了夏學鑾使用的“網絡社會”[7],開辟了馬克·波斯特提出的“第二媒介時代”[8],發展出一個張允若提出的“第二世界”。[9]那么我們將面對著劉建明提出的“雙重存在”的“社會”(即領土意義上的國家社會和超級信息和觀念全球化的社會)。[10]

我們深知,網絡在傳播技術方面的優勢遠勝傳統大眾媒體,它對“信息環境”、“擬態環境”的構成起到更為巨大的作用。社會演變的信息化,信息傳遞的網絡化,這兩個趨勢就決定了未來的時代是一個新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現實社會和虛擬社會,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對立而存在。既相互滲透,又相互聯結和影響。

如果從世界的角度來理解,那么此前的“道路和汽車”的比喻,可以置換為比喻為“大地和房子”的比喻。那么顯然存在著兩種“大地和房子”,現實大地上建造著現實中的傳統媒體形態;虛擬大地上建造著虛擬中的網絡媒體形態。在本質上,虛擬大地不是“上帝之城”,只是現實大地的一個變形的折射;同樣在本質上,網絡媒體形態不是“創新”的產物,而是傳統媒體形態在虛擬大地上的折射,也是延伸。

這個比喻超過了傳播的意義,而是建造了一個“精神交往”的世界。如果說,傳播畢竟強調的是信息的流動和疏離個體的連接;那么“世界”的概念顯然要大得多,它包含了駐留和傳播,固守和變遷,穩定的秩序與流動的革命或者改良等等。

最后筆者的觀點水到渠成,“作為虛擬世界的網絡”超過了“作為傳播媒介的網絡”,更充分而且有說服力地解決目前網絡理論解釋中遭遇到的困惑和糾纏,也是我們對網絡本質認識發展的新階段。

[參考書目]:

[1]方興東:《“網絡社會化”新時代的來臨》,參見陳衛星主編:《網絡新聞和社會發展》,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

[2]閔大洪:《網絡傳播研究亟待加強》,載《新聞與傳播研究》2000年第1期

[3]閔大洪:《網絡媒體定義與中國網絡媒體生態環境》,參見鄧炘炘李興國主編:《網絡傳播與新聞媒體》,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

[4]杜駿飛:《網絡新聞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5]《精神交往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傳播觀》,陳力丹,第1版,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年8月

[6]郭慶光:《傳播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7]彭蘭:《網絡傳播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8][美]馬克·波斯特著范靜嘩譯:《第二媒介時代》,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篇3

1.1通過對網絡服務軟件適當修改實現監控功能

網絡服務軟件具有修改服務器軟件與程序功能。當在其中嵌入特殊信息則具有過濾功能,從而可以對設定信息內容進行監測與過濾。

1.2通過服務器技術實現信息監控與過濾

服務器集群的監控與過濾,屬于規則過濾技術。許多網絡交換機使用這一技術充當防火墻。當信息流進入proxy后,需要過濾器過濾才能轉發;依照服務器集群中的規則要求過濾“非法”信息,將合法信息轉發至用戶。

1.3通過Sniffer實現路由器報文捕獲功能

與前兩種監控技術相比,Sniffer信息監控技術最大的優點就是對網絡性能不產生任何影響。只需在邊界路由器上設置一至多個監聽端口,就能捕獲所有途經報文。目前許多網絡設備支持此類功能,通過端口映射獲取交換機上的數據。

2、網絡在線文化信息監控平臺設計的思路

設計思路從3個層面進行:一是在采用探針技術或sniffer技術,對鏈路層、途經邊界路由器上的所有報文數據進行捕獲。二是使用TCP/IP協議軟件方式,在網絡層實現數據包處理。

(1)對分片報文數據進行IP重組,使其成為完整的IP報文;

(2)對TCP層報文進行數據還原,使其成為傳輸原始內容數據;

(3)根據應用層協議進行具體還原數據分析。三是對還原數據進行特征關鍵字匹配過濾。

3、網絡在線文化信息監控平臺數據采集的結構

數據采集結構有兩種:一種是類似防火墻功能的邊界路由器與內網間的監控主機,由其檢測、攔截所有進出數據包,但此類采集方法容易影響網速、帶寬等性能;另一種是Sniffer監聽方式,該方式有傳統、現代方式兩種。傳統方式將主機網卡設置成了接收局域網報文的混雜模式,現代方式是對網絡原有設置不做任何變動,使用支持探針技術的交換機端口映射技術實施監聽,這樣對網絡帶寬無影響,即使在監控主機出現故障不能正常工作時,對網絡正常活動也無影響。如圖1(網絡信息監控系統結構圖)所示,系統為支持探針技術的Sniffer監聽方式。它采用交換機映射端口轉發途經數據包,主機網卡為混雜模式,專門用于接收被轉發數據。但由于在高速環境下主機對數據包重組、監測,負載過重,數據丟失率較高。所以在數據處理與信息監測模塊設計上,需采用分布式集群結構以達到均衡負載的目的。交換機轉發的數據由數據接收機負責接收,接收后轉發給集群中各機器進行數據處理與信息監測。這種分布式集群結構與傳統結構相比較,具有系統可擴充性等優點,更能滿足多協議信息監控的需要。

4、網絡在線文化信息監控平臺模塊功能的實現

網絡在線文化信息監控的本質是對網絡數據實施監查與對比,實現監控的目的。要使每個數據包都接受監查,就必須將流經數據截留下來,因此,怎樣快速、高效地截獲數據包是實現系統功能的關鍵。截獲后,還要對數據進行分離,應用還原技術進行比對,只有通過信息監控策略與模式匹配算法,最后才能實現信息有效監控。系統監控功能由以下模塊實現。

4.1網絡數據捕獲的實現

對網絡底層信息實施監聽,一是利用以太網絡系統的廣播特性來實現,二是通過設置路由器監聽端口來實現,兩種方式(方法)分別應用于不同的工作情況。

4.2網絡協議分析與實現

進行網絡協議分析,先應將符合截獲要求的數據截獲,并濾掉有關不需要的數據報本機,后應在與其連接源端及目的端均無TCP連接的情況下,實現簡化的TCP/IP協議組。這實際上是數據鏈路層數據幀的問題。因為一個完整的物理層以太幀的組成有4部分:一是頭部,是以太網原始MAC地址頭;二是IP數據報頭;三是TCP/UDP數據報頭,四是實際數據。

4.3網絡TCP還原的實現

實現TCP還原的方法與IP重組的方法類似,即對接受的數據報進行分析處理,如屬同一TCP連接,則要先用同一排序樹按數據報的Sequence排序起來,而后遍歷這一排序樹就能實現TCP還原。實現TCP還原的過程,即是對iptree遍歷,對IP數據報文內容進行還原的過程。通過報文分析,從還原結果中可監測到在進行數據捕獲時,客戶端、服務端之間命令的使用情況。

4.4網絡應用層協議的分析

4.4.1HTTP協議的分析設計與實現要對原始數據進行分析,就要瀏覽一個網頁,建立多個連接。為此,選定哪個網頁、哪些連接,傳送哪些內容,就成了HTTP還原的核心。HTTP的分析設計如下:

(1)端口局部性與單調遞增性。從客戶端瀏覽器向Http服務器發出第一個請求指令開始,服務器為后續連接分配的端口號是單調遞增的,且具有局部性,端口號相對連續,偶爾有跳躍。

(2)模塊原始數據的組織方式。模塊原始數據來源于TCP/IP協議模塊的還原結果。為表示端口號,數據文件命名體現了源端口號、目的端口號、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連接的四元組,這正是一個網頁必備的基本信息。

(3)合成網頁的處理時間窗口。在合成一個網頁時,如遇無效文件存在,在一定時間內要刪除以加快處理時間,這樣不免形成一個處理時間的窗口。在時間窗口的一定時間內:一要確定哪些連接(傳送的內容)可以合成;二要盡量還原網頁所需全部資源;三要將還原網頁盡快寫入數據庫管理。

4.4.2Smtp、Pop3協議分析

(1)Smtp協議分析。監聽郵件時,需對郵件內容進行分析,當監測到Smtp的“Data”的命令報文時,對其后的數據就要進行捕獲,從而獲取發送郵件數據,進行數據語法分析、編碼部分解碼,以致獲得整個郵件的相關信息。

(2)Pop3協議分析。在Pop3協議分析時,要重點考慮Retr命令,這是因為Retr命令的出現代表著協議狀態階段進入了數據傳送階段。接下來,對其后數據包分析,就可獲得用戶完整郵件數據。

5、網絡在線文化信息監控服務機制的創新

網絡在線文化信息監控平臺建設除在系統設計上進行技術創新外,還應通過計算機科學、管理學、政治學、傳播學、社會學等多學科交融理論推動服務機制的創新。

(1)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先導,完善在線文化信息監控與引導工作機制,進一步提高在線文化信息監控服務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切實增強網絡文化信息的“正能量”的輻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首先要不斷倡導網民積極傳播健康信息,自覺抵制有害信息、網絡濫用行為和低俗之風。其次要加強管控措施,發現有害信息及時報告、立即刪除或圍繞社會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主動撰寫貼文,吸引網民點擊和跟貼,弘揚網絡文化正氣。再次要建設網絡文化信息宣傳與評論工作隊伍,搶占網絡文化信息陣地,針對各種危急情況,第一時間進行正確引導和疏通,最大程度地減少負面效力。

(2)以敏感信息和輿情疏導治理為抓手,建設網絡在線文化信息分析與甄別工作機制,準確把握網絡信息整體動態,敏銳捕捉傾向性、群體性的信息和輿情危機苗頭,提高網絡在線文化信息應對服務的及時性和針對性。首先,要加強IP地址管理,建立IP地址分配使用逐級責任制和用戶實名信息登記制度,保證所有文化活動的信息能夠實現“溯前追查”。其次,通過認真分析敏感和輿情信息產生的原因、發展趨勢及對人們思想的影響,準確把握網群動態,敏銳捕捉危機苗頭。第三,通過分析與甄別工作,加強對網絡文化活動重點部位、重點人員、重點方向、重點領域的關注,提高網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3)以開發應用網絡技術統計工具為支撐,建立網絡文化信息收集和反饋工作機制,實現收集工作的即時化、經常化和全面化,進一步提升網絡在線文化信息監控服務機制的效能和水平。在創新網絡文化信息監控機制過程中,應調查掌握現代網民從事網絡文化活動的基本特點,實現信息收集工作的常態化。形成統一協調、反應靈敏、高效暢通的網絡文化信息收集反饋機制,尤其在國內外發生重大事件的重要敏感時期,要做到不斷線的網絡文化信息搜集和管控工作,發現問題,及時應對。

6、結束語

篇4

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下,校園文化的傳播打破了傳統模式下的時空限制,為師生成長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一方面,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搜集整合信息,從而激發自主學習的興趣,提升創造力。另一方面,廣大師生利用網絡主動同外界進行多方面的交流,獲取大量的知識和信息,有效地覆蓋傳統校園文化與社會其他文化之間存在的真空地帶,豐富了校園文化,為校園文化注入了濃郁的時代氣息,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信息資源生產能力。

二、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近年來雖已初見成效,但其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文章針對河北省十所重點建設高校的師生就“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發展現狀”問題開展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20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05份,有效回收率為95.3%。根據對問卷集中反映問題的分析匯總,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高校對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通過對高校教師的訪談了解到,70%以上的教師認為校園網站僅是學校對外宣傳、開展網絡辦公的重要手段之一,45%的教師認為校園網站建設與高校學生成長沒有密切關系。問卷調查表明,83.4%的高校學生極少瀏覽校園網絡。由此可見,高校師生對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普遍不高,僅僅將校園網絡定位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而對網絡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認識不到位,沒有充分發揮校園網絡文化對學生素質教育的積極作用。由于高校過多重視網絡的功能性作用,忽略了校園網絡的文化作用,導致部分高校網絡文化的建設和管理水平較低。

2.高校對學生如何正確使用網絡的教育引導不到位。網絡是當今社會獲取信息最為便捷的途徑,受到青年學生的廣泛歡迎。青年學生自制力較差,加上高等教育相較于高中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面對網絡帶來的誘惑時抵制力較差。問卷調查表明,17%的學生通過網絡獲取時事信息并進行網絡自主學習,絕大多數學生更多利用網絡進行娛樂活動,其中網絡游戲占33%、影視劇占29%、網絡小說占9%、交友聊天占8%。由此可見,高校學生更多是通過網絡進行娛樂活動,未能充分發揮網絡對于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價值。關于“每周上網時間”問題的調查表明,每周30小時以上的學生比重高達67%。高校學生進行網絡娛樂占用較多的課余時間,學生花費在學業上的時間自然會大大縮減。沉迷于網絡使學生與外界缺乏溝通和交流,易造成學生性格孤僻,長此以往易引發學生的心理問題。由此可見,高校對學生如何正確使用網絡的教育引導不到位,嚴重影響高校的教育教學水平。

3.高校校園網站內容不豐富,難以滿足師生的個性化需求。高校校園網站內容不豐富,對師生的吸引力、影響力較小,校園網站運用的實際效果不理想。問卷調查顯示,85%的學生未瀏覽過校園網站新聞等信息,46%的學生不了解校園網站包含的具體內容。學生利用校園網站除了登錄個人教務系統進行選課及成績查詢,對于校園電子圖書資源知之甚少,更談不上利用校園網絡進行資料查詢和自主學習。通過對各高校校園網站的研究發現,一些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僅僅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枯燥單調,不能滿足師生多方面、不同層次的需求;一些校園網站功能模塊單一,只是涵蓋了信息公告及教務信息等內容模塊,而師生溝通交流、校園文化展示方面的內容明顯不足。

4.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管理機制尚不完善,缺乏高素質專職人才的有力支撐。通過對高校教師的訪談了解到,近五成的教師認為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工作不到位,管理機制不夠健全。高校中普遍由多部門協同參與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與管理工作,然而各部門之間職責劃分不夠明確,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缺少統一的規劃化管理,致使校園網站內容雜亂無章。另外,據有些教師反映,一些高校還未將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納入高校發展總體規劃,對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此外,目前高校校園網絡建設與管理水平較低,高素質專業人才的嚴重短缺導致網站后期維護工作的不到位。

三、加強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的對策

1.高校應不斷更新觀念,充分認識到校園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在高校總體發展規劃中的重要地位。網絡的迅速發展給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了重大變革,改變了人們的思維認知方式,影響著社會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的形成。在時代的發展潮流下,高校肩負著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更應把握網絡發展這一契機,不斷加強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形成一批具有中國氣派、體現時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網絡文化品牌,推動網絡文化發揮滋潤心靈、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作用,逐步建設具有時代精神與創新精神,集思想性、知識性、服務性于一體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校園網絡文化,服務于高校思想文化教育工作,助力于高校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2.高校應對學生開展網絡道德教育,加強主流思想引導,努力形成和諧、文明的校園網絡文化環境。首先,高校主抓網絡文化建設的有關領導應充分認識到合理利用網絡資源、文明網絡文化環境對于青年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其次,校園網絡文化可以理解為校園文化與網絡文化的有機結合,通過校園網絡將大學的文化進行廣泛宣傳和弘揚,使高校校園網絡成為大學生思想互動的平臺,在潛移默化之中提升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感,增強其對大學精神的認同感。再次,高校有關領導應通過多種渠道對學生進行調研,多角度、多層次地把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現狀,對建設管理過程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進行總結與分析,有針對性地制訂整改方案,提升校園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水平。最后,高校應積極探索新形式、新方法,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渠道,如采用榜樣報告會、座談會、志愿者活動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文明網絡文化教育,使其自覺抵制網絡環境中的不良誘惑,逐步形成良好的網絡價值觀。

3.進一步拓展高校校園網站內容,提升校園網站的吸引力,豐富師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面對目前高校校園網站利用率較低、對師生吸引力不足的現狀,高校有關部門應著力加強校園網站建設與管理。首先,在網站的功能上,不僅要發揮校園網絡文化傳播載體的作用,更應成為高校師生溝通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高校師生可以通過校園網站有關鏈接第一時間了解新聞事實的最新報道,并通過校園論壇等形式,增進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可以創立“心靈驛站”模塊,由專業教師對高校學生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心理疏導。其次,校園網站應著力弘揚校風、校訓,增強學生的歸屬感、認同感,對校園內優秀學生進行宣傳報道,樹立學生榜樣,真正讓積極進取的大學精神鼓舞到每位學生,傳遞青春正能量。

篇5

1、高校網絡建設是實現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重要基礎

實現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總的來說,需要具備三個條件,第一,要構建先進、高效、實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礎設施,這需要我們充分利用先進網絡和信息技術;第二,整合相關資源,要開發整合各類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建立高等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推進高等教育精品課程、圖書文獻共享、教學實驗平臺等信息化建設;第三,還要提升教師隊伍以及學生對于信息技術的應用的能力。其中,高校網絡建設是實現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重要基礎與前提。

2、高校網絡建設是新時期下掌握與引導學生思想動態有利載體

隨著互聯網技術、移動終端和應用的快速發展,當代大學生的社交、購物、娛樂等行為逐漸從網下轉為網上,而且網絡行為已經占據了大學生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時間。由此,網絡傳遞的內容和信息對于大學生的生活、學習、思想等各方面的成長都會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越來越多地教育學家和研究者的研究的視角轉向了大學生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時期下,傳統的掌握大學生的思想狀態并開展思想教育方式和方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有效利用網絡為教育者開辟了新的路徑,增強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規劃》指出要構建高效網上虛擬社區,廣泛進行實現與文化交流,創新、發展先進文化,積極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

二、高校網絡文化建設面臨的挑戰

隨著互聯網、移動終端的快速發展,高校網絡文化建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校網絡參與成倍增長,加大管理難度隨著互聯網、移動終端的快速發展,已經各類網絡信息平臺的發展,使得在高校網絡文化建設中,學生既是高校網絡文化的接受者,又是高校網絡文化的創造和傳播者,高校網絡建設的參與互動成倍增加,信息的變得更加自由而難以監控,因而加大了高校網絡文件建設的管理難度。

2、高校網絡內容的實效性有待提高

從管理者較多來看,目前在高校網絡建設中大部分的內容都是從外網轉載,缺少很多原創性的文章,因此就非常可能造成內容的缺乏時效性,因此不能吸引到學生的關注與參與,影響到高校網絡文化建設作用的發揮。

3、高校網絡內容與學生興趣的匹配度不高

除此之外,學生的興趣與參與是增強高校網絡文化建設活力的重要保障,但是在高校網絡文化內容建設方面,管理者很難通過簡單的方法獲取到學生的主流的興趣點,因此在網絡文化內容建設上就很容易出現高校網絡內容與學生興趣不匹配的情況。

三、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應對機制

針對以上的挑戰,筆者認為對于新時期下的高校網絡文化建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完善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管理機制

針對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加強管理機制建設是高校網絡文化建設有序進行的重要保障。主要包含:第一,參與者的身份認證機制。一般在高校的網絡中,要求的網絡參與者都需要經過實名認證,這位維持良好的網絡環境打好了基礎;第二,網路輿情應對機制。一套有效的網絡輿情應對機制是快速應對和引導網絡輿情有效保障,尤為重要,特別是大數據時代,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多網絡輿情進行提前和精準的研判,同時加快網絡輿情的處理速度,并提升應對效果;第三,高校網絡建設投入保障與激勵機制。高校網絡建設需要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財力的投入,制定完善的建設保障和激勵機制;

2、加強高校網絡建設專業隊伍與管理。

高校的網絡文化建設是一個專項的工作,需要有一支專業的建設與管理隊伍的參與,從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網絡安全管理到網絡內容管理等各方面都需要相關的專業人才的參與,才能保證高校網絡的運行。

3、抓好高校網絡文化內容與平臺建設

篇6

(一)網絡文化對90后大學生價值觀產生的正面影響。

1.網絡文化拓展了大學生接觸新觀念、新思想的途徑。網絡文化中匯集了來自全球的科技、藝術、文化等信息,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大學生通過網絡獲得大量的信息和資源,通過網絡與他人建立聯系,參加多種多樣的網絡小組討論,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個人文化素養。網絡文化拓展了大學生接觸新觀念信息的途徑,開闊了大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大學生的思想,讓大學生隨時隨地掌握全球的最新動態。

2.網絡文化提高了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當今社會衡量高級人才的重要標準就是創新能力,也是大學生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因為網絡實現了跨種族、跨時空的交流,使得大學生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容易被激發出探索求知的欲望和創新意識。同時,因為信息網絡的高科技,也讓大學生意識到腦力勞動和創造性勞動的重要性。

3.網絡文化讓大學生的交往方式更加豐富多彩。隨著網絡的出現,人們從小范圍的空間人際交往,變成到跨越時空、跨越種族、跨越職業局限的全球往。與傳統的交往方式相比,網絡交往顯得更加新穎,內容也更加的豐富多彩,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對于90后大學生來說,網絡交往已經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交往方式,網絡文化讓他們的社會關系更加豐富。

(二)網絡文化對90后大學生價值觀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1.網絡文化可能導致大學生政治價值觀念模糊。網絡文化在更加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同時,也成為一些西方國家傳播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的社會文化工具,對我國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念都造成了不小的沖擊和威脅。大學生如果長期依附于西方國家主導的網絡文化,就可能會導致自身政治價值觀念的偏移,出現思想上的混亂和動搖,從而降低國家意識和民族情感。

2.網絡文化讓大學生道德行為失范。因為網絡世界的虛擬性,缺少了旁人的監督和傳統道德的約束,所以導致很多人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為。通過調查,曾經有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十的大學生曾經發生過道德失范的行為,比如說散布網絡謠言,盜取他人網絡賬號密碼,誹謗他人等。

3.網絡文化有可能導致大學生的價值觀多樣化。網絡世界里面有豐富多樣的信息,這些信息里面有寶貝也有垃圾。多類型的信息并存,在多元觀念沖突下就行成了多元標準。大學生上網的時間多,頻率高,接觸的信息面廣泛,因此網絡多元的價值標準必然會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影響。

二、網絡文化背景下,如何加強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

(一)利用網絡平臺,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管理好網絡平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入到網絡文化當中,提高網絡文化的道德水平和文化品位,宣揚真善美,讓網絡文化能夠積極健康的發展下去。同時讓大學生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大學生成長的文化環境水平。

(二)重點培養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自律意識。大學生在網絡上的言語行為,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大學生自身的道德水平所決定的,多以重點培養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自律意識為主。由于網絡環境的開放性,使得人們言論更加自由和隨心所欲,這就造成大學生在上網的過程中與道德認知造成沖突。所以,更應該讓大學生學會自覺遵守網絡秩序,維護網絡環境的和諧。

(三)開展健康積極的網絡文化活動。大學生在逐漸走向成熟的過程中,充滿著活力,喜歡參加各種有興趣的活動。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開展多種多樣的網絡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網絡文化氛圍,讓大學生的身心都得到滿足。比如說在網絡上以班級或者興趣愛好組成群組,聊天,論壇等,定期開展活動,培養大學生的溝通能力。

篇7

論文關鍵詞:網絡文化;生態;倫理;策略

維持生態平衡是人類必須直面的一個研究課題。同樣,網絡信息資源中也存在著信息生態問題,也就是說,網絡是人與信息的生態系統,也需要我們努力地加以開發、利用和保護。本文試就網絡文化傳播生態環境的危機與策略問題作些探討。

一、網絡文化傳播之生態危害表現

道德倫理失范。杜拉凱將失范注釋為“一種社會規范缺乏、含混或者社會規范變化多端以致不能為社會提供指導的社會情境。”由于網絡技術的超乎尋常的高速發展,現實的道德規范很難適應這種高速的新環境,結果,不可避免地出現道德的沖突。道德的沖突,必然會引發一系列的網絡生態道德失范問題:黃毒泛濫、版權侵犯、病毒傳播、黑客騷擾等。

信息污染。信息污染是指網絡上充斥著信息垃圾,妨礙了人類對有用信息的吸收和利用。遨游在互聯網世界里,就會或多或少遭遇到垃圾郵件、病毒侵蝕、過時信息等的“轟炸”。

自由主義泛濫。網絡突破了傳播學上人際傳播的單向傳播模式,而代之以多元聯動。在網絡中,任何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維和邏輯行事,可以較少地受到別人的壓制和束拘,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自由王國”。由此,一些禁不住誘惑的人就開始墮入“情網”,并不由自主地越陷越深。

人際關系冷漠。由于網絡文化的同律化、標準化、程序化,使人的思維簡單化和直觀化,致使人們的知識匱乏、審美能力下降。而人際傳播關系也不斷疏遠,人際交往變成了“人機交往”。隨著網絡的不斷普及,入網者將會有更多的時間耗費在網絡上。于是,出現了漠不關心現實生活的情狀,這樣,冷漠、孤僻等心理問題油然而生,進而導致人際間的親情、友情等道德關系的破裂與淪喪。

侵犯隱私與網絡犯罪。人們的一舉一動會在網絡上留下符號烙印,也很容易被追蹤,因此讓一些不法分子很輕易地獲得“網民”的隱私。那些不法的數據采集商利用各種電子手段收集“網民”有關個人的點滴情況,并儲存于計算機中,同時出售給違法公司。網絡犯罪已成為一大社會公害,對網絡安全運行構成了嚴重威脅,是最為嚴重的破壞網絡生態環境的行為。心理失衡。心理失衡時有發生。心理失衡也有人稱其為“信息綜合癥”,是指與信息有關的癥候群。有的因失去信息而感到精神上的匱乏,繼而產生信息孤獨感;有的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成為“信息恐懼癥”。

文化霸權危機。“據統計,目前占世界人口20%的發達國家擁有全世界信息量的80%,而80%的發展中國家(其中包括中國)卻只擁有信息總量的20%,信息富裕與信息匱乏的最高比例達100:1。信息大量集中于富國的結果,使得信息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發展中國家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另一種形式的貧困威脅——信息貧困。”發達國家經由網絡向目標國受眾不斷地傳播文化信息,將自己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強加于人。

二、網絡文化傳播出現生態危機的原因

網絡文化傳播過程中造成生態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與網絡的特殊性有關,也與網絡發展過程中的其他因素有關。

網絡文化的特殊性。所謂網絡文化,“是一種蘊涵特殊內容和表現手段的文化形式,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依賴于以信息、網絡技術及網絡資源為支點的網絡活動而創造的特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網絡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文化。這種新興的網絡文化具有開放性、多元性、互動性、自主性、虛擬性等主要特征。它拋開了人類的肉體,拋卻了限制與拘束,只留下人類自由精神的遐想與暢達。

網絡生態空間觀念的誤區。許多人對“網絡社會”的認識尚不夠清晰,只是把網絡看成充其量不過是一種技術、一種“媒體”,遠未把網絡放到“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如此崇高的程度,至少,在如今,還沒有誰把網絡看作是人類真正的“第二生存空間”。所以,即使有人破壞了網絡生態環境,也不會像破壞自然環境那樣遭到同樣程度的譴責。由于對網絡生存空間的淡漠和對網絡虛擬性理解的偏差,導致了有些人對人類“第二生存空間”環境問題的曲解。網絡空間具有虛擬性,但它是真真切切存在的。然而,人們把這種虛擬性常常看成是一種虛幻性,結果導致了理解上的偏誤。這與“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理論相比,其自覺性上存在較大的差異。

“信息崇拜”的負效應。信息崇拜,是指過分夸大信息的價值甚至將其神化。羅斯扎克指出:“信息被認為與傳說中用來紡織皇帝輕薄飄逸的長袍的綢緞具有同樣的性質:看不見、摸不著,卻倍受推崇。”對信息的崇拜極其容易造成對信息的濫用、誤用,造成網絡信息污染,導致信息膨脹乃至信息高速公路的堵塞,從而極大地破壞網絡生態環境。

傳統德育教學的滯后。網絡道德失范不僅僅是網絡單方面的原因,也與我們傳統德育本身存在的不足有關。如果我們具備比較崇高的道德品質、優秀的素質水準和自我教育的能力,那么,在“網絡社會”中會大大減少出現失范行為的可能性。

黑客哲學的泛化。“黑客”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有自視的黑客倫理或黑客哲學。他們懷疑權威,又具有高超的網絡技術水平。由于“黑客”在互聯網的早期發展中起到了不可小視的作用,于是他們成為一些青少年崇拜的對象。黑客哲學要旨是崇尚信息自由共享,反對信息壟斷,蔑視權威。這些觀念的極端化使黑客在網絡中“耀武揚威”。

語言文化霸權的威脅。互聯網絡上使用的通用語言是英語,不懂英語幾乎寸步難行。正如尼葛洛龐帝所言的:“在互聯網上沒有地域性和民族性,英語將成為標準。”

這對于非英語民族和國家來說,就意味著在網上使用自己民族語言的機會被剝奪了。更有甚者,一些西方強國必然會依據其網絡上信息流的絕對優勢,向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進行文化侵略。

三、網絡文化傳播的生態倫理觀策略

1.確立科學合理的網絡生態觀念。“‘生態’本是指自然界的萬物依自然本來的規定而和諧地處在合理的生命循環之中,是自然界和諧性的一種表述。由于人類與自然的緊張關系,學界近年將‘生態’嫁接到由人的存在而衍生的‘倫理’、‘文化’、‘哲學’,乃至‘宗教’等文化的概念上,從而形成了“生態倫理”、“生態文化”、“生態哲學”等觀察領域。”在網絡文化傳播中,當我們用普遍聯系的哲學觀點去分析網絡與網絡運行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時,便形成了網絡生態環境系統。

網絡生態系統符合系統的一般特點,但它不僅是強調技術因素的網絡系統,而是與網絡發展有關的社會環境、信息環境與信息主體共同組成了一個網絡運行大系統。在這個大系統中,強調各因子之間的普遍聯系和整體性。所以,在網絡系統上,只要某些或某個環節出了問題,就會產生整個系統的生存風險,即網絡生態危機。在網絡的運行過程中,我們要保持生態文明觀念,堅持用生態觀念去看待網絡運行環境,保護網絡生態環境、追求生態平衡,竭力創建以及維護好網絡生態運行環境,使網絡運行沿著人們設想的軌跡運動,樹立人與網絡生態運行環境相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網絡生態觀念,并使之進一步完善與發展。

2.樹立系統的網絡生態倫理觀念。生態講究的是整體性與全局性的觀念,從網絡的角度來看,網絡其實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它反映的是人與網絡之間的生態平衡問題。在這種整體的系統中,“網民”利益與網絡利益互相依存,互為作用,具有內在的互動性與緊密的聯系性。整體性、互惠性和長遠性是網絡生態倫理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說,“網民”對網絡利益的保護與支持,實際上是對自身利益的維護;“網民”對網絡利益的損害也即對自身利益的損害。網絡生態倫理要求按照生態倫理學的道德標準、基本原則和規范去指導和約束“網民”的網上行為,以便保護網絡的順利發展和生態系統的平衡。要言之,網絡生態倫理觀念就是尋求一種適于人類與網絡共同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念體系。它的基本原則是在承認和肯定人類滿足與追求其基本需要和合理消費的前提下,還必須充分考慮網絡生態發展的客觀要求。

3.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對“網民”應不斷加強網絡倫理道德教育,培養人文精神,提高他們的公德修養和規則意識,使“網民”樹立起信息安全意識,按照安全制度規范操作與處理信息。作為學校或培訓機構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構建良好的并有利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網上環境,積極開展多種形式又生動活潑的德育教育活動,拓展“網德”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方法。

4.受眾應該加強自律。網絡主體要進行自我塑造與自我約束。自律的關鍵方法是遵循“我為網絡、網絡為我”、“從我做起”等意識的培養,通過反省,檢查克服自己陋習,并在實踐中,不斷身體力行,這樣,才能達到道德自律境界。同時應建構網絡監督機制,加以綜合治理。

5.持續提高網絡技術。面對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通過一定的技術約束是防止外來信息入侵的較好方法。目前,過濾軟件、分級系統、防火墻是當前主要的維護健康的信息環境的主要手段。如今,各國政府都加大了對加密技術、防火墻技術、反“黑客”技術等等網絡安全技術的研究。美、日、德等發達國家將信息安全技術列為國防、科研的重點。在我國,由于網絡技術整體發展水平的滯后,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尚未形成,因此網絡安全技術的發展更顯迫切。

6.建立行業協會組織。2004年9月,新浪、搜狐、網易中國三大門戶網站成立了中國無線互聯網行業“誠信自律同盟”,旨在為積極響應2004中國互聯網大會“構建繁榮、誠信的互聯網”和“堅決抵制網上有害信息”的號召。結成同盟后,三大門戶網站將共同嚴格遵守國家相應的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為用戶傾力打造“滿意的產品質量、放心的資費標準、貼心的客戶服務”,并通過此舉以及在產業中的影響力,促進無線互聯網行業健康、有序、成熟的發展。這對中國網絡業的發展將是一個巨大的推動和促進。

7.確定網絡生態原則。“網絡社會”應該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也應該制定一些立網原則,“根據我們的初步探討和總結,無害原則、公正原則、尊重原則、允許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應成為網絡生態倫理的基本原則。”除外,還應加上平等原則、透明原則、生態原則、倫理原則等。網絡受眾,必須自覺地遵循這些原則。

篇8

1.1網格化的意義

在進行無線網絡分析時,若以地市、區縣等行政區為分析對象,僅能得到無線網絡的整體情況,無法細致分析網絡局部存在的問題;而以單個基站為分析對象,則僅能反應站點本身運行情況,無法說明區域性無線網絡存在的問題,更無法為市場營銷提供參考。為此,引入網格的概念,定義一個適中的分析區域,考察區域間、區域內的無線網絡存在的問題,兼顧整體和局部的無線網絡情況。在網格內進行更精確的規劃、建設、優化工作,通過分析網格內的用戶行為使網絡建設更貼近市場需求,從網絡角度為市場營銷提供依據,使工程建設、規劃、網優和市場部門的工作能夠更好地銜接,進一步保障網絡建設的質量,提高資源投放準確率。

1.2網格劃分依據

無線網絡是無邊界、常變化的,在進行網格界定時,主要考慮無線網絡相對不變的屬性,如無線環境、業務量、終端等,因此,將網格定義為具有相同無線環境與相同業務特點的相鄰基站聚集而成的覆蓋區域。網格劃分后,物理網格的區域相對固定,而網格分析區域是對物理網格產生影響的基站小區所覆蓋的區域,與網格關聯的小區及其覆蓋區域是可以動態變化的。網格劃分依據及原則如下。(1)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盡可能地將同一類型的覆蓋場景劃分到一個網格內,例如住宅區、城中村、工業區、郊區等。(2)人口密集度和建筑群的整體性:在街道辦劃分的基礎上,盡量按照獨立社區或村莊等劃分。(3)場景統一:同一網格只可歸屬于主城區、一般城區或城區外之一,不可跨規劃區域,也不可跨區縣(或鎮)。(4)無線傳播模型一致性:將相似無線傳播環境的覆蓋區域劃分在同一網格內,可以更精確地給網格賦予傳播模型,從而提高仿真效果。(5)區域業務特點一致:區域業務特點反應區域內用戶的行為習慣,將相同業務特點的區域劃分在同一網格內,有利于針對用戶習慣進行網絡資源配置和市場營銷推廣。(6)信號覆蓋的連續性:同一網格只歸屬于同一BSC/RNC,考慮網絡覆蓋的連續性要求,確保網絡切換成功率。(7)投訴區域的集中度:將投訴集中度高的區域劃分到一個網格內,可以集中資源,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8)與市場聯動的便利性:參照市場部門的營銷區域進行網格劃分,便于市場部門實施網絡分析部門提供的市場營銷建議。在無線網絡網格劃分完成后,需將基站小區與網格進行關聯,此步驟的關鍵點在于網格間邊界小區的歸屬,小區關聯原則如下:(1)小區根據覆蓋范圍、建設目的進行網格歸屬;(2)一個小區僅歸屬一個網格,使小區與網格一一對應;(3)根據網格劃分依據,保證小區歸屬后產生的網格分析區域與網格劃分的目的一致;(4)同一方向不同制式的小區,如GSM、DCS、TD-SCDMA等制式的小區,歸屬相同網格,使物理網格內不同制式的無線網絡網格分析區域大致相同。網格劃分可以理解成把一個復雜的實體模型分成若干簡單的模型,而這些簡單的個體之間又相互聯系,相互約束,構成整個結構。求解這些簡單的個體,就能得到整體的變化趨勢,網格劃分越合理,分析結果便越清晰。

2分析體系

2.1總體思路分析

體系將面向無線網格的業務、覆蓋、終端,從網絡運行現狀的角度出發,進行多網協同規劃。首先,分析體系是面向網格的,也就是以網格為基本單位進行無線網絡分析;其次,分析的對象是網格相對不變的屬性,通過現網運行得到業務、覆蓋和終端等數據;最后,無線網絡分析是多網協同進行的,依據不同網絡的運行現狀進行相互分析。無線網絡網格化分析體系分為4個層次,包括目的層、指標層(分析流程)、措施層以及方案層,體現了從問題提出、分析過程到解決方案的全過程,從不同層次和角度表征和描述分析體系。其基本原則是:為目的引入指標,以指標考察網格,反應了分析體系是以解決問題為目標而建立的,分析體系圍繞目的層進行指標層、措施層和方案層的構建。無線網絡網格分析流程如下:明確無線網格分析需解決的問題,根據不同的目的,制定不同的指標進行量化,建立分析流程,通過流程判斷需采取的措施,得出一系列網格建議,根據建議在網格內進行更精細的小區級分析和無線網絡規劃,以此設置網格建設方案,再按照評價方法對建設方案的各個需求進行等級排序。由此得出的網格規劃結果包括網絡類分析結果、市場類分析結果、網絡建設方案三部分。其中,根據網絡類分析結果進行網格內無線網絡建設方案的設置,市場類分析結果則可作為市場部門業務推廣、終端推廣等市場營銷的參考。網絡建設方案的等級劃分將按照網格措施、建設原因等進行加權評分,而各因素的權重則按照一定的策略進行設置,再根據工建、網優、網維、市場等部門對各建設需求重要性的評價,最終得出具有等級排序的建設需求池。可以看出,運用無線網絡網格化分析體系進行規劃工作的特點如下。(1)便于進行網格間的對比分析,確定優先建設的區域,實現資源重點投放。(2)進行網絡間協同分析,根據區域業務特點,確定優先建設的網絡,避免重復投資。(3)建設方案制定時,深入網格進行小區級分析,實現更為精細的無線網絡規劃。下面以“網絡間業務平衡”為例,說明由目的制定指標、由指標決定措施的流程,即無線網絡網格化體系的分析過程。

2.2網絡間業務平衡

通過考察各網絡的業務承載、終端駐留等數據,分析無線網絡存在的問題,指導網絡建設和終端推廣。正常來說,在TD-SCDMA無線網絡覆蓋完善的區域,TD-SCDMA終端的數據業務大部分應該由TD-SCDMA網絡承載,此時,只要TD-SCDMA終端占比高,就能對GSM網絡數據業務起到分流作用。為此,引入駐流比、分流比等指標,考察網格的無線網絡覆蓋、終端推廣等情況。

2.2.1駐流比分析流程駐流比反映的是TD-SCDMA無線網絡的覆蓋水平,與基站建設密切相關。低駐流比下發展3G業務,不僅會拖累2G網絡,而且會影響用戶體驗,因此,駐流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多網協同的流量協同問題。在TD-SCDMA網絡覆蓋完善的情況下,TD-SCDMA終端的大部分數據業務應由TD-SCDMA網絡承載,否則判斷為網絡覆蓋存在問題,其計算見公式(1)。駐流比=TD終端的TD網絡數據流量/(TD終端的TD網絡數據流量+TD終端的GSM網絡數據流量)(1)駐流比表示TD終端數據流量中,由TD網絡承載的比例。它是解決TD網絡覆蓋問題的核心關鍵指標。通過按照各區域不同的覆蓋要求,設置不同的駐流比要求,以便優先在重點區域建設覆蓋完善的TD-SCDMA網絡。駐流比的分析流程如圖1所示。駐流比目標值反映網格內TD-SCDMA網絡覆蓋至少要達到的水平,與網格內目前已建設的TD基站相關。通過與駐流比的目標值比較,判斷網格內TD-SCDMA無線網絡是否存在覆蓋問題。在設置目標值時需考慮各網格TD-SCDMA網絡覆蓋要求的差異性,如按市區、縣城、鄉鎮、農村等場景要求達到的規劃覆蓋目標、地市TD-SCDMA網絡覆蓋區內各網格的實際駐流比情況等。首先,通過根據不同區域的覆蓋要求設置不同的閾值,優先保障重要區域;其次,按與目標的差值,優先解決覆蓋問題最嚴重的網格,使全地市各網格的覆蓋都能達到預定的水平。具體設置建議見表1。

2.2.2分流比分析流程分流比能夠說明TG兩網的數據業務平衡問題,即TD-SCDMA網絡對GSM網絡的數據流量負荷分擔的情況,與TD終端密切相關,包括TD終端的數量和每TD終端的數據流量。從網絡平衡發展的角度出發,應同時提高TD-SCDMA網絡覆蓋區內每TD終端流量正常的網格的分流比。分流比計算見公式(2)。分流比=TD網絡承載的數據流量/(TD網絡承載的數據流量+GSM網絡承載的數據流量)(2)影響分流比的主要因素如下。(1)TD網絡覆蓋差,導致TD終端無法駐留TD網絡。(2)TD終端數量少,導致TD網絡承載的數據流量小。(3)每TD終端數據流量小,導致TD網絡承載的數據流量小。通過考察各網格分流比的情況,為市場部門的3G業務、終端等推廣活動提供建議,從而提高各網格的分流比,實現網絡平衡發展。分流比分析流程如圖2所示。分流比合理值在正常網絡覆蓋水平下,一定數量的TD終端應使TD網絡的分流比達到一定的水平,將其定義為分流比合理值。通過考察各網格的分流比合理值,判斷網格內的TD網絡覆蓋水平和每TD終端數據流量是否合理,并優先提高TD網絡覆蓋、每TD終端流量均正常的網格分流比。其計算見公式(3)。分流比合理值=(TD終端數量×L×駐流比合理值)/GSM終端數量+TD終端數量×L(3)L:表示GSM終端更換為TD終端后,每終端流量應提高的比例,其計算見公式(4)。L=每TD終端數據流量/每GSM終端數據流量(4)參考現網運行數據,參數L的設置建議見表2。駐流比合理值:駐流比合理值表示在已建設一定數量的TD-SCDMA基站后駐流比應達到的水平。其計算見公式(5)。駐流比合理值=TD基站數量/(GSM基站數量×覆蓋面積比值)×覆蓋相當時駐流比(5)覆蓋面積比值為達到與GSM相同覆蓋水平需建設TD基站數量的比例,建議取值1.1;覆蓋相當時駐流比建議取值75%。從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分流比合理值與網絡現狀的聯系更緊密,包括現有網絡建設情況、現有終端數量情況、終端使用業務情況等。各網格的分流比合理值由TD基站建設比例、TD終端占比和參數L決定。分流比目標值結合市場部門在規劃期內的TD終端推廣計劃,計算規劃期末的TD終端占比情況,并以此確定網格的分流比目標值。通過考察與分流比目標值的差額,判斷網格TD終端推廣的需求迫切程度,即優先在分流比差額較大的網格進行TD終端推廣。通過在不同區域設置不同的TD終端推廣額度,實現優先在重點區域進行數據業務分流。其計算見公式(6)。分流比目標值=(區域期末TD終端數量×L×駐流比目標值)/(區域期末GSM終端數量+區域期末TD終端數量×L)(6)從公式(6)可以看出,分流比目標值與市場部門TD終端推廣計劃的聯系更緊密。不同的TD終端推廣力度,將決定不同的分流比目標值。

3建設方案

3.1方案設置在完成網格分析體系中指標層和措施層的分析后,將分別得到網絡類和市場類的分析結果。根據網絡類分析結果設置建設方案,市場類分析結果則用于為市場部門營銷活動提供參考。以上述“網絡間業務平衡分析”為例,得到的分析結果見表3。按照網絡類分析結果,在建設方案層進行更為細致的無線網絡規劃,體現網格內小區級的分析,得出無線網絡的具體建設需求。一般將無線網絡建設劃分為三個階段:規劃、建設及優化。規劃階段重點在需求分析、方案設置及等級劃分;建設階段重點在站點解決方案的制定和主設備、配套設備建設模式的選擇;優化階段重點在通過技術手段保證網絡現有資源的正常運行,并使網絡效益最大化。在進行需求分析時,針對各種網絡問題,首先考慮通過天線調整(方向角、下傾角、高度等)、參數調整、功率調整等優化手段進行改善。在優化手段無明顯效果時,再考慮采用其他解決方案。在進行方案設置時,針對網格存在的無線網絡方面的問題,進一步根據ATU測試數據、MR統計數據、市場發展及競爭對手的情況等信息進行補充分析,在更小范圍內精確規劃,確定具體建設方案,例如新建宏基站、擴容、建設底層站等建設的具置、實現方式等,并最終形成整體規劃方案。精細規劃需參考的數據和信息如下。(1)宏站需結合ATU測試數據、MR統計數據、數據流量統計數據等因素分析。(2)室內分布站需結合數據業務流量、新增覆蓋區域等因素分析。(3)根據仿真結果對規劃站點進行補充調整,并形成最終建設清單。

3.2需求等級評價在完成規劃方案后,根據工程投資、建設難度、量化指標等情況,對方案中各個建設需求進行評價,從而能夠在工程投資允許的范圍內,優先解決需求最為急迫的無線網絡問題。評價方法根據規劃方案中不同的建設類型,按照擴(減)容、2G新建站、TD新建站、新建底層站和市場聯動等分別進行設置。針對評價對象的各自特點,分別評價容量、覆蓋、質量和業務分流等因素的需求程度。需求等級評價示意如圖3所示。在計算指標量化得分時,采用十分制的評分方式,有以下三種計算方法。(1)設定平均值或門限值為5分,與其進行對比,計算評價對象的指標得分。(2)設定滿分時的指標值,與其進行對比,計算評價對象的指標得分。(3)設定零分時的指標值,與其進行對比,計算評價對象的指標得分。各指標得分的計算標準見表4。需求等級評價除了考慮指標得分外,還需考慮以下幾方面問題。(1)等級調整:根據站點的重要性設置等級下限,確保站點建設優先級。如省級重點考核的黑點、ATU測試區域內的站點、隨物業建設同步跟進的時間受限的站點以及其他重要站點等。(2)工程建設:根據站點的工期滿足情況、投資需求情況等,進行需求等級調整。如物業協調難度、物業協調進度、工程建設方案等。綜上所述,最終形成的具有優先等級排序的建設需求池是在綜合考慮了指標得分、等級調整、工程建設等方面的情況后確定的。

4結束語

篇9

層次化保護控制系統從體系架構上劃分為就地層、站域層和廣域層,如圖1所示。三層保護協調配合,構成以就地層保護為基礎,站域層保護與廣域層保護為補充的多維度層次化繼電保護系統。就地層保護是面向被保護對象分布配置的“貼身防護”,保護功能配置遵循現有的繼電保護相關規范,其接入信息僅來自被保護對象所在間隔,強調的是保護相關回路簡潔可靠和保護的速動性。站域保護控制系統配置單套保護的冗余保護、部分公用保護及相鄰變電站元件后備保護。它能夠充分利用全站信息,快速、可靠判別故障區域,加速后備保護動作,并可不經就地級保護及測控裝置直接作用于斷路器智能終端。同時,根據電壓等級的不同及變電站承擔任務的不同,站域保護也配置一些控制功能,包括備用自投、小電流接地選線、低頻/低壓減負荷等。此外,站域保護還作為廣域保護服務子站為廣域保護提供站內采樣值和開關量信息,并接收、轉發廣域保護主站發出的控制命令。廣域保護系統包括繼電保護和安全自動控制兩方面。廣域保護基于廣域信息實現廣域后備保護;接收區域內及同步相量測量單元(PMU)數據,進行安全穩定評估分析;并依據穩態數據進行潮流分析、切負荷策略制定。

1.2各層次配合關系

如圖2所示,當電力系統發生故障時,就地層保護作為第一時限保護,保護的速動性好,相關聯回路少。就地保護整組動作時間一般為0~20ms。在就地保護工作的同時,站域保護與廣域保護同時進入程序判別階段,如果故障能夠成功切除,則站域保護和廣域保護自動返回;若就地保護未動作,站域保護基于站域信息的判斷實現故障切除。在時間配合上,站域保護處理一般會增加一定延時。若站域保護仍未動作,則由廣域保護實現故障切除。廣域保護的跳閘延時較站域保護動作時間更長。根據國際大電網會議(CIGRE)的規定,廣域控制的時間限定在0.1~100s的范圍內。在極端情況下,如變電站直流消失,站域就地全部失效時,由廣域保護通過跳其他變電站實現故障切除。

2層次化保護系統通信系統分析

2.1站域保護

站域保護裝置涉及變電站的多個間隔信息,如:各間隔的采樣值、GOOSE和對時信息等。因此對過程層通信系統有著較高的要求,包括網絡流量、網絡延遲。本文以某220kV典型配置為例進行分析。(1)網絡流量分析根據文獻[9]所述的計算方法,對于采樣值流量,按照20個模擬量通道,以典型的每周波80點采樣、每幀1個ASDU進行計算;再加上GOOSE流量最大約為1.2Mb/s,可以計算出每個間隔流量可達到8.33Mbps。220kV側按9個間隔、110kV側13個間隔、35kV側3個間隔,共25個計算,可得到總帶寬達到208.2Mbps。若帶寬占有率不超過40%,過程層交換機帶寬需達到520.5M。對于220kV電壓等級(含35kV等級),可以得到帶寬為99.96Mbps,對于110kV間隔,總帶寬為108.29Mbps,需要多百兆網口或采用千兆網絡。(2)網絡時延分析根據文獻[10]所述的計算方法,以圖3所示的交換機配置方案,間隔交換機采用百兆光口,主干交換機采用千兆光口,考慮最極端的情況,站域保護裝置連接的間隔數為25個來計算網絡時延。一個IEC61850-9-2SV采樣數據幀的最好和最壞情況下延時、抖動分別是27.992μs、71.24μs和43μs;一個GOOSE數據幀的最好和最壞情況延時、抖動分別是22.448μs、48.56μs和26μs。文獻[11]規定微波通道(光纖通道參照執行)傳輸主保護信息時傳輸時延應不大于5ms。對于保護裝置來講,這樣的延時和抖動在可接受的范圍內。因此,從網絡流量分析和網絡時延分析兩方面確定:對于一個典型的220kV的變電站,站域保護按全站配置或按照電壓等級配置均可;但對于電壓等級較高或者間隔較多的變電站來說,可采用按電壓等級配置站域保護的方式,以保證充分的網絡帶寬。且在兩種情況下,百兆口都難以滿足數據傳輸的要求,均應采用千兆口以滿足全站數據采集的需求。同時,由于就地保護已經備有主后備功能完善的保護,因此站域保護只需單配即可。

2.2廣域保護

廣域保護裝置涉及多個變電站的信息,如:參與廣域差動的各間隔的采樣值、GOOSE和對時信息等。因此對廣域通信系統有著更高的要求。按照本文的層次化保護系統方案,廣域保護通過站域保護間接接收采樣值信息,且站域保護將站內數據打包以24點上送到廣域網絡。本文仍然從網絡流量與網絡延遲兩方面進行分析。它們與廣域保護監管范圍大小直接相關。本文以圖4所示的區域范圍為例進行分析。(1)網絡流量分析廣域保護實現基于差動原理和方向比較原理的站與站之間的后備保護。因此,它只需要接入差動區域內各個變電站與其他變電站相連間隔的信息形成廣域保護的信息來源。接入廣域網絡的間隔數量=220kV站A3個間隔+220kV站B6個間隔+110kV站A1個間隔+110kV站B2個間隔+110kV站C1個間隔+110kV站D2個間隔+110kV站E2個間隔+110kV站F1個間隔=18個。按上節描述的計算方法,每個間隔的采樣值流量S=223字節×8bit/字節×50周波/s×24幀/周波=2.14Mbps。GOOSE流量最大約為1.2Mb/s。每個間隔的總流量為3.34Mbps。按照18個間隔計算,廣域網絡的總流量可達到60.12Mbps。(2)網絡時延分析由于站域保護送出的數據已根據廣域時鐘系統的時間將采樣信息打上時間標簽,然后通過廣域通信網絡轉發至廣域保護系統。因此,在計算網絡時延時只需要計算從站域保護裝置—廣域保護裝置之間的網絡時延。此時,以平均傳輸100km,經過一級交換機設備計算。同樣按照參考文獻[10]所述的計算方法,可得網絡延遲,計算結果滿足廣域保護對延時的技術要求。綜上所述,從網絡流量分析和網絡時延分析兩方面確定:按照每個間隔3.34Mbps流量分析,廣域保護宜采用千兆網絡。同時,由于廣域保護控制系統的網絡時延主要體現在各變電站信息的遠距離傳輸上,在選擇廣域保護控制系統的配置地點時應考慮全局物理距離最近的變電站或調控中心。

3網絡報文時延可測技術及應用

站域保護、廣域保護需要采集多個間隔甚至整個變電站模擬量和相關開關量信息,宜采用網采網跳的實現方案。常見的同步解決方案是,跨間隔保護依賴于統一的外部時鐘來保證采樣數據的同步性,當失去外部時鐘時,跨間隔保護將退出運行甚至誤動,這也是網采方案被質疑的重要原因。根據交換機的存儲轉發特性,報文進入交換網絡由交換機根據資源情況進行隨機交換,交換路徑隨時可能發生變化,物理資源的競爭增加了報文在交換網絡中時延的不確定性,難以滿足同步的要求。如果交換機可以測量傳輸延時并將此延時發送給保護裝置,保護裝置再基于該延時通過軟件重新采樣來實現各路模擬量的同步,就可以實現保護裝置不依賴于對時實現裝置同步的目標。

3.1交換延時的計算方法

本文提出一種傳輸延時可測的技術,可準確獲得交換機的延時,并寫入SV報文,站域保護、廣域保護可進行讀取并補償。以圖3所示的間隔1的數據到達站域保護為例說明該技術的具體實現方式,如圖5所示。交換機擁有硬件接收時間戳記錄模塊、硬件發送時間戳記錄模塊和駐留時間計算模塊,用于記錄報文接收和發送時的時間點和報文在當前交換機的駐留時間。當間隔1的報文第一比特進入間隔交換機1的P1端口時,交換機的硬件接收時間戳記錄模塊記錄下此時的時間t1,然后硬件發送時間戳記錄模塊記錄下此比特離開間隔交換機1的P2端口時的時間t2,駐留時間計算模塊求得此時的駐留時間t1=t2-t1,并寫入該報文中;同理,可得到該報文在過程層主干交換機中的駐留時間t2=t4-t3,并將其與在間隔交換機1中的駐留時間t1疊加得到當前報文總傳輸時延t=t1+t2。此時終端的保護裝置可解析報文,從而得到網絡總時延,并根據此時延計算出采樣報文的原始時刻,然后通過重采樣進行同步。多級交換機級聯情況如上述步驟依次疊加報文在新交換機的駐留時間值并轉發,直到報文到達保護或測控裝置。

3.2交換延時的標記位置

智能變電站采樣值報文采用以太網幀格式承載,交換延時的標記位置有兩種方案,如圖6所示。(1)采樣值報文的保留字段(方案1)根據最新的第二版IEC61850協議規定,在報文中,SV和GOOSE報文以太網幀格式有4個字節的保留字段,分別為Reserved1和Reserved2,其中保留位1(Reserved1)0字節的第8個比特已經被定義,本方案使用了其余31個保留位之中的30個,因此可在不影響規范中定義的功能的基礎上,使用該保留字段存儲報文網絡傳輸時延數值。存儲方法是將t值轉換為二進制數值,由最低位向最高位依次寫入傳輸時延數值,如圖7所示。該方案所存儲的延時數值位置相對固定,交換機無需對整幀報文解碼,資源開銷小,不影響交換機的性能指標,但未來可能會與IEC62351標準的使用產生沖突。(2)通道延時的品質位(方案2)如圖6所示,在報文中SavPdu中有4個字節的通道延遲品質位。本方案將延時值報文按照相同的方式寫入報文中。但由于采樣值不固定,導致延時數值的位置不固定,交換機需要對每個報文解碼,資源開銷大,但可通過改善交換機的性能來滿足對時精度10μs的要求。本文推薦方案2,它具有更好的靈活性,且不會與IEC62351標準的使用產生沖突。

篇10

一、石化企業對網絡營銷內涵的認識問題及對策

不同的專家、學者對于網絡營銷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不同的定義,筆者認為,在企業界中對此應加以分析、界定,否則在企業確定市場目標、供需關系、競爭形態、營銷手段、客戶關系以及企業組織結構時都將出現偏差。

筆者認為,我國學者張潤彤對于網絡營銷的界定更為得當,張教授指出,從廣義角度講,凡是以互聯網為主要手段進行的、為達到一定營銷目標的營銷活動,都可稱之為網絡營銷。

從狹義角度,網絡營銷是企業整體營銷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之上、借助于互聯網特性來實現一定營銷目標的一種營銷手段。

根據實際調研,大部分的石化企業,對于網絡營銷的認識基本是與廣義網絡營銷的概念相符,不少企業的領導認為,在企業的網站上展示了自己的企業形象、提供了相關的信息等就是網絡營銷,這是極為不恰當的。而筆者認為,開展網絡營銷活動,不能將其與企業傳統的營銷活動割裂開來,它是企業整體營銷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企業在原有營銷戰略基礎上的營銷活動的進一步拓展。

二、石化企業在網絡營銷手段方面的問題及對策

網絡營銷職能的實現需要通過一種或多種網絡營銷手段,當前,常用的網絡營銷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搜索引擎注冊與排名、交換鏈接、病毒性營銷、網絡廣告、會員制營銷、網絡商店、信息、郵件列表、許可E-mail營銷、個性化營銷等。

我國的石化企業在網絡營銷手段的具體應用方面,從形式上講,可以說基本都已采用,但是仍有不足。

1.搜索引擎注冊與排名。搜索引擎注冊與排名是最經典、也是最常用的網絡營銷方法之一,是人們發現新網站的基本方法。在我國,石化企業大多屬于國有大型企業,加之歷史原因,可以說相互之間是“互相認知”的,這也就意味著在本行業內,獲得理想的搜索引擎注冊與排名后,至多是互相在網絡上查找對方網站方便些,其他的作用則較少。

而石化企業的業務范圍廣、全球化程度高的特點在搜索引擎注冊與排名方面恰恰是當前石化企業忽視的問題,在國外的著名搜索引擎中獲得理想的排名有利用拓展企業的知名度、更好的展現企業形象以及增加商機。

2.交換鏈接。交換鏈接又稱互惠鏈接,即分別在自己的網站上放置對方網站的logo或網站名稱并設置對方網站的鏈接,使得用戶可以從合作網站中發現自己的網站,達到互相推廣的目的。

在石化企業的實際運作中,交換鏈接雖然在每一個網站上面都存在,但是應注意當前大部分的交換鏈接對象的選擇上,基本是與上級單位、友好關系單位的鏈接,而缺乏具有一定互補優勢的網站之間的合作,而這類網站恰恰更能拓展本企業的業務。.病毒性營銷。病毒性營銷是通過用戶的口碑宣傳網絡,使信息像病毒一樣傳播和擴散,利用快速復制的方式傳向眾多受眾。

筆者認為,在網絡營銷的具體手段中,病毒性營銷是當前石化企業與其他企業相比,運用最不成功的手段,例如醫藥產品,可以在一些門戶網站的論壇中廣泛宣傳其療效。而石化企業,因其產品的獨有特點在病毒性營銷方面運作較難。筆者認為,可以采用傳統營銷結合網絡營銷的做法,利用網絡的時效性和經濟性,引導“病毒”的傳播,最終實現企業的營銷目標。

4.網絡廣告。網絡廣告是大部分企業都在利用,但又不甚重視的一種網絡營銷手段。很多企業界的人士認為,網絡廣告的點擊率并不能代表其效果,且效果難以評估;點擊后交易行為并不一定伴隨發生;網絡廣告受眾畢竟較其他媒體受眾少等等。

筆者認為,其他廣告我們看后就一定會購買?其他傳統廣告的效果就能完全準確評估?石化企業的電子商務是B2B電子商務,它的廣告就算是采用傳統媒體,可真正的潛在客戶(也即“真正”的受眾)與網絡廣告受眾會相差多少?

真正要讓網絡廣告發揮應有的作用還是應該在網絡廣告內容本身,以及網絡廣告的策略上多做文章。

5.會員制營銷。會員制營銷已經被證實為電子商務網站的有效營銷手段,國外許多網絡零售型網站都實施了會員制計劃,幾乎已經覆蓋了所有行業,國內的會員制營銷還處在發展初期,時代珠峰公司、西單電子商務公司網絡商場都采用了這種營銷思想。

筆者認為,在B2B的企業電子商務中,同樣可以借用會員制營銷的理念并加以變革,將其作為構建石化企業供應鏈的一種手段,增加供應鏈成員企業間的聯系,增強相互間的伙伴關系。

6.網絡商店。當前,大部分的石化企業基本都已建立了自己的企業網站,通過企業網站展示企業形象、相關信息、開展網絡營銷活動、進行電子交易等,或者是利用第三方平臺開展電子商務活動,但是卻很少利用網絡商店。